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给教师的建议复习题汇总

给教师的建议复习题汇总

给教师的建议复习题汇总
给教师的建议复习题汇总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复习题汇总

一、填空

1.苏霍姆林斯基,原名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写的一本书,目的是为了切实地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在《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一文中,作者认为:“知识——这就意味着(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因此,作者认为:“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4.我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绐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教学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教学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源)。

5.在思维课上进行着一种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在对待周围世界的现象的态度中,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的(自我表现)的过程。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

6.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是(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是(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8.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得出结论,可以把所有的教学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

9.人们习惯把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称为(困难的年龄期)。在这个时期内,学生在身体、智力、道德方面都在、迅速发展,所以教育者面前是会出现许多困难的。只有把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克服这些困难。

10. 想让学生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11.辩证思维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合乎规律的完成由情感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12.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学到的知识中体验到快乐呢?那就是让他从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中获得荣誉和(尊严)。

13.(运用知识)不仅是使知识得到深化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要的途径,而且也是检查和考核知识的最重要、主要的途径。

14.掌握知识就是让现象、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15.(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

16.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1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因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18.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

1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就是使周围世界的事物、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20. 我们认为,兴趣已经激发起来即目的已经达到的标志,就是课堂上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

21.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三条“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中提到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其中占据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

22.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23.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思考之室”是指(我们的阅览室)。

24.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是由于他们(充分的阅读),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25.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好钻研、(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维的人。

26.“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27、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要(走进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

28、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29、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教育专著。30、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何进行上课的准备呢?这就是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31、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业上不落伍,首先应当教会儿童(熟练的读和写)。

32.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

3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关心儿童的健康。

3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画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

35.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36.教师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37.在教学过程中完善智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智力。

38.教育日记是人在日常工作中的随笔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39.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

40.教师切不可认为背熟了规则就是懂得了规则。

41.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42.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

43.教师要研究少年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针对具体情况向他们推荐科普读物。

44.教师的教育素养包括: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和高度的语言修养。

二、选择

1.众所周知,(C)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

A、讲授手段

B、联想的手段

C、直观的手段

2.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B )

A、体育运动

B、喜爱读书

C、热爱劳动

3.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包括:(ABCD)

A、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

B、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C、

培养脑力劳动文明;D.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

4.、培养学生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的先决条件有:(ABCE )

A、学校里,首先是教师集体里,要有一种丰富的智力兴趣的气氛;

B、课堂教学要在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来进行;

C、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他在课堂上要教的东西多一百倍;

D.任何时候都不要使脑力劳动间断;

E、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在智力方面有自己特殊爱好;

5.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须(B)

A.教给他思考。

B.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

C.识字教学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D.教会他阅读。

6.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是(A ).

A、关心学生的健康

B、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C、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D、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7.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思考之室”是指(A)

A、学生阅览室

B、学生教室

C、教师办公室

D、学校图书室

8.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能?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呢?所谓课上得有趣,这是说:(ABD)

A 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

B 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C 把自己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里。

D 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权力感”。

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C)的王国。

A努力学习B心情放松C积极思考D快乐生活

10.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和我们新教育实验中共同提法的是让学生不停的(C )。

A思考B、劳动C、课外阅读D、观察

11、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B )。

A、学习的时间

B、自由支配的时间

C、思考的时间

D、玩耍的时间

12、第十七条A 即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这是智力发展必不可缺的条件。( A )。

A、教会学生观察

B、教会学生学习

C、教会学生思考

D、教会学生学会阅读

13、苏霍姆林斯基在《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一文中的“差生”是指( C )。

A、罗曼

B、费尔巴哈

C、巴甫里克

D、彼嘉

1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A )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A、识字教学

B、词语学习

C、句子学习

D、思考问题

15、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了解儿童,首先得了解(A )。

A、儿童的健康状况

B、儿童的思维能力

C、儿童的家庭状况

D、儿童的动手能力

16、(B )是“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的一个挽救的办法。。

A、检查

B、使用草稿本

C、复习

D、学会阅读

17、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在( B )里学习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A、中学B、小学C、幼儿园D、高级学院

18、在低年级(C )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植物之不可少一样。

A.思考B、游戏C、观察D、练习

19、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那么首先要了解的是学生的( A )。

A、健康

B、受过怎样的教育

C、家庭情况

D、智力

20、怎样才算了解儿童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首先得了解(A)。

A、儿童的健康状况

B、儿童的思维能力

C、儿童的家庭状况

D、儿童的动手能力

21、教育,首先是(C )。

A、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人的心灵

D、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2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A )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

A、画图

B、写字

C、劳动

D、读书

23、小学的主要任务是(A )。

A、教会儿童学习

B、教给学生知

C、培养记忆力

D、发展学生的智力

24、(C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A、学习方法

B、学习技巧学习愿望D、学习能力

25、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④)素养是教师最为重要的教育素养。

①脑力劳动素养②心理③知识④语言

26、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智力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让学生学会(①)

①阅读②思考③努力④知识

27、苏霍姆林斯基不厌其烦地重复:(①)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

①关心儿童的健康②关心儿童的学习③关注儿童的心理

三、判断

1.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在于,要使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2.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那个真正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老师。( √)

3.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4.学生学习之时,越是注重思考,学习的效果越好。(×)

5.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6.诱使儿童自觉、刻苦学习的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学习以人情味。使他感到为自己的亲人(爸爸妈妈等)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7. .当教师的知识足以覆盖课堂内容的时候,他上课的重心就可以放在学生的思维状况上了。(√)

8.听课和分析课,主要目的就是给上课教师提出一些建议。(×)

9.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那个真正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老师。(√)

10.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而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

11.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学生学会了流利地、有表情、有理解读的时候,才能谈到区分所读的东西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的技能。(√)

12苏氏认为转化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13. 在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这一章节中,苏氏主要写了巴甫里克的成长经历,男教师给巴甫里克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

14.促使学生思维积极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让学生完成独立作业,把这种独立作业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

15. 教学的技巧就在于使学习、掌握知识变得轻松和毫无困难。(×)

16、画图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对)

1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这句话是对的。(对)

18、直观手段是“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最好的方法。(对)

19、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对)

20、学习愿望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因。(错)

21、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的方法是合作性学习法。(错)

22、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所以我们可以放任自流。(错)

23、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对)

24阅读是正是达到让学生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对)

25、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些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游戏(错)

26、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对)

27 、苏霍姆林斯基说:早在一年级就出现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中、高年级更会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原因是缺乏对学生的个别对待。(对)

28、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思考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错)2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后进生的工作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对)

30、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对)

31、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错)

四、简答

1、“两套教学大纲”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套教学大纲是指学生必须书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教学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2、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是什么?

答三条就行。1.会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2.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能提出疑问。3.会表达关于自己所见、所观察、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思想。4.能流畅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5.能流利地、足够迅速地和正确地书写。6.能区分出所读的东西的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7.能找到有关所要了解的问题的书。8.能在书中找到有关问题的材料。9.能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10.能听教师的讲解并能同时把教师讲述的内容简要地记录下来。11能阅读课文并能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和各个逻辑组成部分的指示。12.会写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事物叙述清楚。

3、在《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课堂上要分别做哪两两件事?

①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②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4、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答出两点即可。

(1)劳动素养和一般发展(即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身体的发展)相结合。(2)在劳动中展示、发现和发展个性。(3)劳动的高度的道德意义及其公益方向性。(4)在童年期和少年期早期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生活。(6)劳动的经常性、不断性。(7)儿童劳动中要有成年人生产劳动的性质。(8)儿童劳动的量力性。(9)劳动内容、技能和技巧的衔接性。(10)劳动的创造性,脑力和体力相结合。(11)生产劳动的普及性。(12)劳动与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相结合。(13)使学生理解和体会到一个人获得的生活福利和文化财富是与他个人参加共同的劳动有依赖关系的。

5、低效率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那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请结合你的教学实际谈一谈?

教师要有个性,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另外,教师还应兼具有真善美的人类精神气质。

6、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那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呢?

答案:(基本围绕这一条来谈)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的过程中分离出来。那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怎样进行评定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

答案: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每一个评分都要有份量。从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当学生对知识比较模糊的时候,不予评分。避免提要求学生准确无误的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这类的问题

8、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那么的圣洁,不可侵犯。那我们要怎样去爱护学生对我们的信任呢?

①关心学生的个的尊严感。②从来不给小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③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④要让儿童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

9、有些孩子刚入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可是到了三、四年级以后,却觉得学习越来越困难,对于这部分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做呢?

①给学生自由的时间,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②克服知识与能力的脱节问题,让学生学会边阅读边思考。③培养求知的愿望,认识的需要,使自己今天精神生活比昨天更丰富。

10、关于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有许多有益的做法,请简要地说一说。

①教师的学科知识要丰富。②引导学生学会概括与思考,避免死记硬背。

③把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11、教师的教育素养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答:坚定的教育信念、丰富的学科知识、高超的课堂讲授技巧、教师的语言艺术。懂得研究儿童心理的各种方法、

12、做一年级的老师很不容易,苏霍姆林斯基给马上要教一年级的老师提了哪些有益的建议呢?

①在学生入学前,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②学生上学前,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明了家庭关系及家庭的智力氛围对孩子的影响。13、苏霍姆林期基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包括哪几个方面?(7分)

答:①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③我们认为,只有教学是在集体和个人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背景下进行的条件下,才可能有完美的智育。④我们深信,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能获得智力的财富,就能享受完美满的智力生活的幸福。⑤我们深信,少年时期的智育和教学,完全不同于童年期。

14、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7分)

①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生活道路上站住脚。②让每一个学习困难儿童感到自己是可教育的,必须使学习成为他树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领域。③让学习困难儿童有权享受人生的幸福。④让学习困难儿童学会思考,让书籍成为他欢乐的源泉。

15、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和谐教育”指什么?(6分)

答: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16、教师的教育素养有哪些?(7分)

答:①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②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刻的认识③教师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④教师要读书⑤教师要会研究儿童的方法⑥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知识⑦教师要有语言修养艺术

17、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①让儿童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②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

③把游戏和有目的的脑力劳动结合起来。④不断保持儿童跟家长的精神交往。

18、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答: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告诉我,要能把握住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我们要动用智育的一整套手段来创造这种状态。

19、在制定课的结构时,我们应遵循哪些规则:

答:(1)把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跟第一次感知知识和知识的发展、深化、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2)运用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不仅是使知识得到深化和发忣的最重要的、主要的途径,而且也是检查和考核知识的最重要的、主要的途径。(3)掌握知识过程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20.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口气给教师提出100条建议,请在以下四条“建议”中任选一条,简述该“建议”的具体内容,并作适当评论。(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2)“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3)“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4)“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①学生之所以会再现分化甚至落伍到无可救药,是因为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②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是一种相对的东西,有所发展就是进步③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享受到成功的乐趣④让孩子在学习中取得成就,是点燃孩子“想成为一个好人”火花的蹊径。

(2)“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①把发展暂受阻的儿童放在普通学校里进行教育是拯救这些孩子最重要的条件之一②离开对人的整个心理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影响,发展就是不可能的③造成孩子发展上的偏差的最有害的因素之一,是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内没有受过完满的母亲教育的儿童年是危险的④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要细心地引导他们思考,要以百倍的细致、耐心和同情心,让他们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⑤要特别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让他知道自己是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

(3)“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①改进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②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后进生脑神经细腻的萎缩惰性和虚弱③可以为后进生提供一些特别的作业或者习题④努力教会他们阅读和思考。

(4)“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①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②有研究的教师能预防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对于教育过程来说很有代表性的而有又非常严重的缺点③教师学会从事创造性的研究,首先应当从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方法着手④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天天上课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请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之路上来。

五、论述

1、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多次提出让学生阅读书籍,请结合我们学校的新教育实验,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答:①正确引导学生读书“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他们读书越多,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怎样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去阅读呢?书上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我们教会学生读书,目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爱钻研、会思考的读者,让学生在阅读时候就带着问题去思考。我们要关注孩子们读什么,是怎样读的,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里留下什么痕迹?比如:我们让孩子读英雄人物书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书中人物,去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也会在努力模仿的时候联想到自己,这样阅读就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②要教给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要开始学习读书,就有个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问题,要是能从小养成专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对其今后的学习可谓终生受益。那么,要想提高学困生阅读能力,那就应先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其关键在于严格训练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读书时做到这“四到”,他学习自然就专心,用心,学习效果也就会好。下面略谈几点具体做法。让读字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睛看清字形,口读准字音,手书空笔画,心想字义并记住字音和字形。这样做学生可以把字的音形义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认错字或读错音,从而提高识字效率。让写字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睛认清字形,手认真写字,口小声读准字音,心边想字义速记字音和字形。这样做,学生同样可以把字的音形义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写错别字,从而提高识字效率。让读课文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注意看书、口认真读句子、手跟着指句子、心里边思考问题边理解意思。这样做,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书中,甚至进入文中的意境,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从而收到良好的读书效果。

③要建立学生阅读的监督与展示机制。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监督指导。我利用每周五的早读课,让他们自由交流自己近期读过的诗、

文,谈收获;利用周二下午阅读课让孩子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并在班中开展“一帮一”和“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竞赛,让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用“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勤能补拙”等鼓励性的故事来增强他们的读书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哪怕只是一点点,我都给予他“你真行”、“你真棒”的鼓励,让他们感到老师给他们带来温暖,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文,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联系自己的教育生活来谈一谈对你的启示。

答:①启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教科书已不再是知识点的代名词,只不过是诸多教学媒体中的一个,从以前的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教。作为教师,必须要摒弃现炒现卖的备课方式,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不间断的读书,及时捕捉各种教育信息,掌握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手段,不断更新知识,并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因为有了一生的准备,备起课来才轻松,上起课来才生动,听起课来才入迷,而不至于教了一辈子,仍是教参和标准答案的传声筒。

②我要做到以下几点:1、转变读书观。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2、做好工作安排,提高工作效率,为读书挤出时间。3、每天都要读书。4、读书不一定必须要整块的时间,利用好零碎时间。

3、后进生是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那么对于这么“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去面对呢?请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再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自己的想法。

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们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

①让学生充满自信。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纵容优等生,而歧视后进生。在教学中,提问差生的问题需简单些,让他们能够回答出来;即使不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说“你这么笨,这样简单的问题也回答不出来?”而应该鼓励说:“没关系,你先坐下,想一想,就会了。”布臵作业最好也不一样,对“后进生”要降低要求,让他们感到自己能成功、有能力,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②改变教育观念,多与“后进生”交流沟通,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我们的教育一直维系着所谓的“师道尊严”,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对老师只有绝对的服从,稍有不从就被视为大逆不道。有些教师的教育思想跟不上时代的转变,对学生任意差遣,有时跟学生发生矛盾,就一定要学生认错,当众斥责,否则就认为没面子,下不了台,结果不但问题解决不了,还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冲突。

③与家长配合,作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也是重要一环,特别是对差生的转变来说更为显得重要。对差生,要予以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忌简单粗暴和放任自流严禁体罚和各种高压措施,对家长进行说服工作,要求家长一言一行要起表率作用,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④注意“后进生”的批评方法,批评“后进生”更应该注意方法,讲究艺术。

4、目前,学生的负担过重是个普遍的现象,那么如何减轻学生的负担,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快乐地学习呢?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一定给你很多的启发,请谈一谈你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

答:①改革教学方法。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对学生不要“满堂灌”、“手把手”的教,应多提倡指导、引导、启发、研讨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早就有个说法,“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要求教师多掌握一些知识,但把学生当做“桶”而去“灌”是不对的,他们是主体,是活生生的人。更何况在知识剧增的时代,教师难有“一桶水”的,而学生需要的可能比教师还多,又怎么办呢?我认为,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应该是“灌水”,而应该是“点火”,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望之火!

②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不得法,学不得法,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学生因厌学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是其最大的负担,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最大,学生辍学多缘于此。人生很多有用的东西并不是在校内学的,是在走向社会后的工作实践中学的,养成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受益终生,要远比多学一点书本上的知识重要的多。可以考虑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开设学法课,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课程设臵,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传授学习方法。有的学校做过这方面的实验,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③建立科学的评价办法。对学生要全面评价,以有利于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指导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偏颇和缺失也是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减少考试次数,改革考试办法。目前的考试办法对于评价学生、选拔录取有积极地作用,但也存在着很多弊端,总之,评价应该是全面的、积极的,让孩子们能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毕竟“学习”并不是人生童年乃至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全部,玩是孩子的天性,快乐的童年对人的一生尤为重要。

④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就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处理好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作准备。总之应该学会把时间留给学生!

5.教师的教育素养包括哪些?怎样获得?请结合自身工作谈一谈(7分)。

(1)首先指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教师要能分辨本门学科里最复杂的问题,能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前沿的问题。课程标准里的知识应成为他知识视野中的起码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课程标准宽广得无可比拟时,他才能成为教育行家。他的课时计划里并不写叙述的内容,而只写一些为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的简短的记事。课堂上,处于他关注中心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学生的思维和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教师才可以在讲课时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其标志之一是教师在上课时能够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其根源在于不断的读书,把读书作为第一精神需要。

(2)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家知识,懂得各种研究学生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各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观察学生,并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成对学生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

(3)要有一定的语言修养,只有这样,教师的表达才能够做到清楚明白,让学生轻松听懂我们的课程。

6、《给教师的建议》中第42条提出“怎样学习别的老师的经验”,作为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向他人学习,请结合实际情况谈谈你的看法和见解。首先是要确定向谁学习的问题。其次是向他人学习什么。还要进行自己反省等。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1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 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 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 它又好像是我慈 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 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 、“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

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 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 关理论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论》一文,提出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应该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证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包括: 1?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财政部门之下,要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 3?思想独立,不能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4?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二、教育万能论 英国著名的哲学、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全面系统地批驳了当时广泛流行的“天赋观念论” 后,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生来是平等的,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巨大差别,这主要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之故。 三、人力资本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人力资本论。他主张: 1?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 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4?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力。 5?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四、筛选假设理论 创始人是迈克尔史潘斯和罗伯特索洛, 五、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美国的布斯和根特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中提出的。 观点:1?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论。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经济效益和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两个方面。 六、劳动力市场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多林格、哥顿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 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范文4篇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范文4篇 按照县班主任培训的活动要求,再次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一篇一篇充满爱的教育故事让我心中不时涌动着热潮。他睿智的语言,闪光的思想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分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围是超一国围之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篇孙艳红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 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

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

比较文学四套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世纪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 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2、什么是“期待视野”?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一、填空:(16分)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渊源学分为,,, 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和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跨越性和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 和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 2、什么是“文学误读”? 3、什么是“套话”?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 括、、、接受学 和。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 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 2、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 4、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试论述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区别和联系。

(完整版)教育原理-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与教育》复习大纲 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性质p10: 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6: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p68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直接兴趣,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间接兴趣)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第三章: 感觉适应p99-101: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渐渐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刚下泳池觉得冷,后来逐渐适应) 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样重的铁和棉花感到铁比较重;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酸;吃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感觉相互作用: (通感、连觉)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暖色调、冷色调) 感觉补偿: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 第四章: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119; 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

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在方式、规则等的约束,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多种办法的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2-134; 1、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 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2、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迁移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6、原型启发。 7、个性特点。 第五章: 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举例说明如何组织复习p163; 1、识记的程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4、识记后的休息。 5、识记后的复习。 过度学习: 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识记,也叫过度学习。 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何复习: 1、复习的及时性。 2、复习的经常性。 3、复习的合理性。 第六章: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p214;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p207: 创造力较高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较高;创造力较低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则较低。智力与知识的关系p204-205: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是单纯的谈理论,而是每一条中谈论的问题都结合生动的实际事例,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于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很熟悉。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都要熟悉,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在他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书中涉及很多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用了很多的具体的事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书中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是我们在教育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下面谈谈给我触动很深的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的教育素养总结为三个素养:一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认识,二是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儿童研究的方法,三是教师的语言修养。 关于教师的学科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大纲的知识应当是教师知识视野中的起码的入门知识,是沧海一粟,而这些广博的知识从何而来?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书中举了一位讲课非常精彩的历史老师说他用一辈子来准备一节课的例子。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更需要读书,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书读得越多,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拥有广博知识、创新思维的教师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我们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关于儿童研究和教师的语言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研究儿童,就要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弄清楚儿童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了解儿童的欢乐和忧愁,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在上课时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我们要知道,上课时我们的注意中心是学生,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是我们新教师初登讲台常常忽略的一点,总是按照备好的教案,一字一句的认真传授教材知识,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也筋疲力竭,教学没有诉诸学生的心灵。而如果教师能用语言来创造准确、鲜明、儿童能理解的形象,就能启发儿童的思维。这让我深深反思,有时抱怨学生一个知识点讲了这么多遍还是记不住,其实是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够到位,今后我要精磨自己的课堂语言表达,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晰有逻辑,备课时就要思考这样表述学生能理解吗?不理解时我应该用个怎样具体的例子? 二、关于教学 我们要学会研究教学,在上课之前我们就要思考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最近,我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书中第八条“关于知识的获取”使我感受颇深。我深深地感到,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某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

比较文学期末 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填空 1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的建立,有些事件值得一提,如: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的专著《比较文学》问世,188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1900年巴黎召开的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列入议题。同年,贝茨编定了《比较文学书目》 2 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他的《比较文学论》 3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列文雷马克韦斯坦因 4 林纾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特殊贡献。 5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有影响研究平行阐发接受研究四种。 6 中国比较文学萌生于西晋时期,当时佛教界产生的一种“格义”研究法,是渊源 7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篇》前四册问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8响研究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三方面研究。 名词解释: ?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类型之一。由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最早提出,是法国学派的基本特质。它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影响的超越国界存在说,影响的事实联系论;影响的历史意识论;影响即对创作活动的理解论。它的研究步骤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影响存在的提出;材料的搜求和考订;假设的证明;影响的深入研究。影响研究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是其贡献和作用是巨大的。 ?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继影响研究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是比较文学学者新开拓的一个领域。是美国学派基于对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批评而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结论。 它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作家、作品的比较。平行研究是注重文学性的一种研究。 ?比较诗学: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中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它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新提出的名称,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它与一般的文艺理论研究不同,它要求研究者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有国际的角度,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关键是要脱离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层次上来探索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中西诗学的比较。比较诗学的领域极其广阔,是十分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 ?文类学:文类,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样式。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发现,有些文类在一个民族文学中产生之后,流传演化的历史轨迹往往可以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找到;不同民族文学的类型也有许多是相似的。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文学类型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就是“文类学”。 ?形象学: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它脱胎于影响研究,诞生于法国。它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但并不要求从史实或现实求证像不像,拒绝将形象看成是对文本之外的异国异族的原样复制。它的任务,就是探索异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一: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通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_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三十三和第三十四条建议《把每个学生引向兴趣的发源地》和《通过爱劳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

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