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诗词赏析汇总

2015诗词赏析汇总

2015诗词赏析汇总
2015诗词赏析汇总

《观沧海》[汉末]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 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3 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先写景,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写海水和小岛,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显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虚景抒壮志,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文中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虚写”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句描绘的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实写”的景物内容有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写出了秋季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特点。

5 本诗前六句描写沧海景象,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其中“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静;“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6 “澹澹”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起立的景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

7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写的是虚景。

8 写大海微风浪时的景象的诗句“水何澹澹”,写大风浪时的景象的诗句是“洪波涌起。”

9 “洪波涌起”一句中一个“涌”字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

“涌”字写出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10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的好,试评析。

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1 诗中对海水和山岛的描写十分注意动静结合,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描写的是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大海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钱塘湖春行》

1、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描绘的景色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将游春人融入春色来写;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3、《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燕争春”景象透露出对莺歌燕舞的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花草来体现早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争”字写出初春早莺尚少,它们争着飞向向阳枝头欢歌的景象;“啄”字写出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个字生动地展示出初春的蓬勃生机。

5、从抒情方式和表达情感上赏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少堤。”

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心情。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后四句由景到情。

2. 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3.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运用了强烈的反差,在写景中痛切地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感时”承上,“恨别”启下,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5. 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6从遣词练字的角度分析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一个“破”,诗人触目惊心,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满是残垣断壁,碎石瓦片。“深”字不仅表明人迹罕至而且荒芜已久,叫人满怀凄然,仿佛看到了乱草遍地,树木成林的凄凉萧条的景象。首联描写了国都残破、城郭荒芜的萧条、凄凉的景象。情感:蕴含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7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话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二是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8 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9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实写诗人的衰老之态,集中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情感。

10、诗的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写出了满目凄然之景。

11、诗的尾联属于细节描写,请用自己的话再现这一细节:再从情感、练字上品析此联。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那长长的白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情感:忧国、伤时、念家的情感。练字:“搔”字是诗人愁苦难解时的动作,它将一位老人白发稀疏、忧心忡忡地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12、结合诗句内容体会诗题中“望”字包含哪些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的残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3、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包含望景,望亲人两层意思。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后四句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写自己的形,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极望)。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3.理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里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钟”“割”用的好,好在何处?(杜甫作诗“语不惊人誓不休”,试从这首诗中选取例子予以说明)。

“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大自然的多情,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割”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明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 理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法,内容上)

这两句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诗人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雄伟。

6. 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

7.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话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8.《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文中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望”字二是诗句中的“会当”之词。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5、首尾两联叙事。

6、颔联写景: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7、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8、请抓住其中几个关键词语,简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船头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现出柔和温暖,“直”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写了沙漠景象,而且写出了作者深切感受,诗人将自己坚毅挺拔的人格和孤独惆怅的感受融入雄奇苍茫的自然景色中。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或本句中的“大、孤、直、长、圆”等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描绘了大漠雄浑的气势,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感受,把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融化于广阔的自然环境的描绘中。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9、诗歌前两联交代行程,诗人通过“单车、征蓬、归雁”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失意孤单。

10、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心愿。

2.从诗中内容看这首诗描写的是春末夏初﹙季节﹚的景物,表面上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心愿。本诗可以分为二层,第一层是叙事,写劳动情形;第二层以抒情为主,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

3.诗中能表达诗人宁可隐居耕种,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这首诗歌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从内容看诗人很不善种田,但是非常勤劳,分别指哪些内容。

不善种田:草盛豆苗稀;不辞劳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任意选一个角度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画面: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内容:这一句叙述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表现他自得其乐,自由自在的情趣。

6.”草盛”“荷锄”能否改为“草多”“扛锄”呢?

不能,因为这些词更能表现出诗人细细品味劳动带来的喜悦和归隐田园的甜蜜。

7.草盛、道狭、草木长,本是农夫所恶之事,而在诗中,诗人却为什么表现出一种喜悦之色?

原因在于可以脱离世俗名利和纷扰的官场,在田园劳动之下寻找到人生的乐趣和归宿,获得了精神上最高的享受和满足。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9.”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热爱和平劳动,向往田园生活的感情。

10、以本诗为例,简析陶诗语言特色。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魏晋时代没有得到认可,但他相持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首联写诗人被贬,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

2 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抒发了诗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3 颔联运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有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4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5 颈联意思是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此句一洗伤感低沉情绪,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6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7 前四句感情基调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

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9 赏析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两句运用典故写自己归来感触,表达了无线悲痛怅惘之情。“闻笛赋”表达了怀念故友之情,“烂柯人”既暗示自己被贬谪时间之长,也表现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以及回归后生疏,怅惘的心情。

10 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示的画面。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

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11 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的意思是: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诗中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前两句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铺垫。

3、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个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4、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名句的理解。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相信自己只要有机遇总会有所作为。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5、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作者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在这里形象的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6、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写作特色。

这两句话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7、本文的体裁是咏史诗,它的特点是咏史抒怀(借史实抒发作者的感情)。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这首诗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

2 这首诗的诗眼是“心远”,全诗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得、闲适恬静的心境。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也是全诗的诗眼。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

3 能够表现诗人悠然自得心境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 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表达方式),定下全篇的基调。后四句写景,他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的高度来认识。唯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5 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恬淡、平和、闲适(答一个即可)的特点。“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

6 诗人身处“人境。”却“而无车马喧。”这是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7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理由。(“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不能。因为“望”表明作者有意去看,而“见”表明作者无意中看到美景,更能充分表现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2 全曲中,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显示全篇主旨的一词是“断肠”。

3 诗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浓重的乡愁。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句子是“古道西风瘦马”。

4 这篇作品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高度的统一。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不协调的用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表达了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孤寂愁苦之情和思乡之情。

5 这篇作品在局部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都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才形象地揭示了主题“断肠人在天涯”。

6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7 能否将此曲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改为“羁旅人在天涯”?

不能, “羁旅人”只能表达出了长期漂泊在外的客观事实,而“断肠人”更富有主观情感色彩,更强调了思乡之情。

8 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和思乡之情。

9 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选择一点简要分析。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组成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烘托了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和思乡之情。

10 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

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1 赏析“断肠人在天涯”。

全曲的主旨句,全曲仅有的一句抒情句,充分表达了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和思想之情。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其中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下片抒情(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2、“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异”在哪里?

“异”:○1大雁南飞○2边声四起○3孤城紧闭

“异”字作用:①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②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③描绘了一幅荒凉,迷蒙,冷寂的画面。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夕阳西下时便紧紧的关闭了城门的情景。

作用:①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②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③渲染了荒凉萧瑟的氛围。

4、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①写出塞外的奇异壮阔的风光,②反映了宋军力量的薄弱,军情紧急,③也为下片抒情作铺垫。

5、赏析“闭”字的作用:不仅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同时也暗示了戍边将士时刻御敌的情况。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这句诗的理解)

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7、“羌管悠悠霜满地”中“霜”的作用:①在时间上长烟落日的延续②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③表现守边将士“寒夜戍边”的艰辛。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作者思家忧国之情,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9、谈谈对主旨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有家难回,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表达作者思家忧国之情,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10、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1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家忧国的情怀。(侧面反映边塞生活的艰辛。)

12、词的主旨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表现将士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片记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场面。下片抒情书写自己的雄心壮志。在结句表达词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2、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3、这首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①“亲射虎,看孙郎”(出自《三国志》),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②“遣冯唐”,(《史记》)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③“射天狼”,(《晋书·天文志》)这里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3、“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列、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

4、“千骑卷平冈”中的“卷”的作用: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5、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什么典故?这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派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运用典故,是表达委婉含蓄。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勾勒出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态。

8、用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就像御林军一样雄姿英发,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9、词中表现作者决心报效祖国,立功边疆,实现报国壮志的词句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词的上片描写军旅生活,分别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杀敌等极其雄豪壮美的事。表达了作者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感情。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这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沙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写这个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中“秋”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气氛。

5、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的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7、谈谈你对“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诗的理解。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8、“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写出作者怎样的理想?

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表达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和雄心壮志。

9、从抒情方式和表达情感上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做点赏析。(赏析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是说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中原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也是本诗的最强音,它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10、说说你对“可怜白发生”的理解。

这句话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表达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以及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1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③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13、表明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2017年度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汇编

2017年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唐)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占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③? 【注】①皇甫侍御,即皇甫曾。时贬为舒州司马。②刘长卿,时因得罪观察使,贬 为睦州司马。③白云:代指刘长卿居处。 12.在内容上写标题直接照应的一项是()(1分)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13.对本诗景物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荒村”句写诗人居处荒凉,夕阳返照之下显得更加凄清。 B.“落叶”句描绘出黄叶翻飞的景象,衬托诗人心境的悲凉。 C.“野桥’联写出雨大桥断、山路难行,巧妙地暗合了标题。 D.“何人”句以“白云”代诗人居所,又隐喻友人志行高洁。 14.皇甫曾写唱和诗云“沧州自有趣,不便哭途穷。”辨析刘诗和皇甫诗表达情感的不同。(4分) (三)(8分) 12 (1分)B 13(3分)D 14(4分)答案示例:刘诗表达了友人不辞辛苦来访的惊喜与感激,“独”字写出了身处荒凉之境的孤寂与失意,尾联抒发与朋友惺惺相惜的感慨;皇甫诗劝慰朋友要乐享山水之趣。评分说明:刘诗情感分析3分皇甫诗情感分析1分 2017年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乔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②。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③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④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②沧溟:指江海。③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④丝纶:指垂钓的丝线。 14.“中吕”是这首诗歌的()。(1分) A.曲牌 B.词牌 C.宫调 D.套数 15.分析诗歌画线部分的作用。(3分) 16.诗歌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及表现手法都颇具有矛盾性,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4分) 14.(1分)C 15.(3分)多用比喻,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营造了清朗明丽的意境,讴歌山水的美丽,为后文写弃官归隐作了铺垫。 16.(4分)诗歌塑造了秋天江边垂钓的渔父形象,既表现了渔父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流连山水的闲适之意,又不期然地表现了隐逸者避世而又寂寞的内心矛盾,体现了雅俗兼至的艺术特色。 2017年金山区高三语文一模卷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5-17题(8分)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朝代】宋代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 15.(1分)从字数上看,这首词是口口 16.(2分)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开头一句先以景起,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的良辰美景。、 B.“抹”字写足了一望无际的荒凉之景,今昔对比的亡国之情于此淋漓出焉。 C.下片起笔以“燕子”为转接之物,化用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表达的情感大相径庭。 D.整首词写春天的景色和西湖的荒凉是实写,而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17.(5分)赏析作品中两处问句在推动词人情感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诗歌鉴赏题集锦2

诗歌鉴赏题集锦2 2008年4月24日 2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2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乡思。 23.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②.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自己比做接舆,又将裴迪比做五柳,表达了诗人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2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大纲必背古诗词篇目

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大纲必背古诗词篇目 高中14篇: 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初中50篇: 《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传·曹刿论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韩愈《杂说(四)》、刘禹锡《陋室铭》、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陶潜《饮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湾《次北固山下》、王维《使至塞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行路难》、杜甫《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观刈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无题》、李煜《相见欢》、范仲淹《渔家傲》、晏殊《浣溪沙》、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水调歌头》、陆游《游山西村》、辛弃疾《破阵子》、文天祥《过零丁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己亥杂诗》 (一)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荀子·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

上海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梳理(诗词鉴赏部分)简略分析

1.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请赏析这首诗。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其它、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 情两种。 ①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②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 一、答题基本方法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包括内容: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

19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0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2018年上海高三年级一模语文汇编__古诗鉴赏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 【长宁嘉定】 山花 (唐)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12.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一联 B.二联 C.三联 D.四联 13.这首诗以花喻人,以下对所喻之人的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A.落魄才子 B.隐居高士 C.被贬官员 D.山村思妇 14.本诗是怎样表现山花之美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12.(1分)B 13.(2分)B 评分说明:选A给1分 14.(5分)答案示例:首联正面描写,写出山花色彩艳丽、分布广阔,让人陶醉沉迷。颔联侧面烘托,野客未来,流莺已至,写出山花之美的吸引力。颈联通过写自己赏花的心理感受来表现山花之美。唯恐风起花落,往往到黄昏都不舍离去,可见山花之美。尾联通过与桃李对比(或化用典故)来赞美山花美胜桃李,并和桃李一样有“下自成蹊”的魅力。 评分说明:“怎样表现”3分(四个点答出任意三个即可);与“怎样表现”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概述2分。 【崇明县】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2.从体裁看,本诗属于。(1分) 13.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越高亢B.轻快自然C.平易俗白D.清婉秀丽 14.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诗词鉴赏选择题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C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色。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3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西湖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三四句通过比喻赞美了西子的美丽。 D “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4理解正确的是( C )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雨中的山云雾迷茫似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与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5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 “潋滟”描写了西湖晴天波光闪闪的水光。

B. “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C “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神韵。 D “淡妆”和“浓抹”指西湖的晴姿和雨态。 6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两种风光。 B..诗中描绘了西湖的具体景物。 C诗人给西湖赋予了生命之美。 D.诗人非常热爱西湖的美景。 7.“淡妆“和”浓抹“是指西湖的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2013奉贤一模]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013奉贤一模] A.首句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 B.次句描写了雨后的山色。 C.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A “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B. “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C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D.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2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诗歌鉴赏范文

大学语文文学作品赏析试题集锦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并从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手法等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1、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鉴赏】: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2、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鉴赏】: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月下独酌》是李白做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之一。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3、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作者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

2020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诗歌鉴赏

2020一模汇编—诗歌鉴赏 宝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岁暮 [南朝宋]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①。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②,年逝觉已催。 【注】①颓:尽②运往:四季更替。淹物:久留之物。 12.下列诗歌与本诗的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王维《终南山》 B.孟郊《游子吟》 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辛弃疾《西江月》 1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题目是说诗人当时年事已高。 B.“殷忧”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C.三四句视听结合,动静交织。 D.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殷忧”。 14.从画线句与前后关联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构思特点。(5分) 答案:(三)(8分) 12.B(1分) 13.A(2分) 14.示例:因为长夜难眠,因而出门看明月积雪、听北风呼啸;高旷凛冽的雪月与凄厉哀号的北风更衬托诗人忧虑深广;明月积雪与朔风的强大永恒,反衬人生的脆弱短暂,而凄厉无情的自然在特定的岁暮之夜感受被催逼的感触。三四句写景与全诗紧密关联,前后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崇明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岁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从内容看,本诗属于思乡抒怀。 B.从体裁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C.“残灯去焰”“炉香成灰”暗写时间的推移。

D.“芙蓉枕”“竹叶杯”点明主人公格调高雅。 13.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哀婉悲凉B.清幽质朴C.凄楚含蓄D.旷达闲适 14.有评论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为“妙想之辞”,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12.D 13.B 14.本诗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借酒遣愁,思念家人。诗歌结尾翻一层,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至梦魂难来,更是把借梦团聚的念头也去除,从而把思念再推进一层;结尾两句,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情感更加深沉。可见,结尾两句确实为妙想之辞。 奉贤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8分) 拟行路难(其六) 【南北朝】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蹀躞:小步走路的样子 13.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1分) A.《格律诗集》 B.《诗余集粹》 C.《古体诗集》 D.《曲子词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情绪跌宕且曲折 B.记叙和抒情并用 C.文词质朴且率直 D.用典和比喻兼用 15.“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两句,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适的生活画面,但在本首诗里却别有滋味,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5分)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2017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4:古诗鉴赏

2017年高三二模汇编4:古诗鉴赏 宝山、长宁、金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春日独酌 唐李白 东风扇淑①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美好。②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 A.清新俊逸 B.风骨峥嵘 C.浪漫奔放 D.天然去雕饰 1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结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15.请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较画线句与注释《咏贫士》的异同。(4分) 13.B 14. A“比”错,应是“兴”;“重在托物言志”错,重在寓情于景,然后景中寓理。 15. 示例:(1)写法上都用了(物我)对比;(2)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众鸟”(为“彼物”)与自己对比,陶渊明用总括的物类与比喻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对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喻自己而用“类”作彼物)。(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4)李白是更多理想破灭的伤感,陶渊明更表达了对清贫(高洁)的坚守。(1点1分。写法和情感各2分。“同”2分、“异”2分) 青浦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春日独酌 唐李白 东风扇淑①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美好。②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1.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 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 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3.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臵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4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宫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惰,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4、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首联叙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与朋友一来一往之间显示出推心置腹的亲 切关系。 B.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 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 4.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1诗歌鉴赏必知必记知识集锦

诗歌鉴赏必知必记知识集锦 一、理解诗意: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借用文言文知识) 明确时间、地点、景物、人物、事件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3、方法——圈点批注法 粗读诗歌,圈点表层信息:圈点出时间、地点、人物、行为、景物基本理解大意。 精读细品,批注深层意思,力求全面读懂诗词,正确把握作者情感:批注出意境、情感、思想、手法等,全面读懂诗词。 二、分析语言: 1、炼字题: 解字:语境义(表义深意)+手法 解句:句义+手法效果 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技巧方面的作用 2、语言风格类题: 点特色+析特色+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技巧方面的作用) 3、语言风格积累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笔调婉约雄浑豪放 4、语言风格详解 沉郁:用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凝聚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自然: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委婉:不直接写出,通过写看似无关的事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样子直接写出。 洗练:语言表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雄奇:气势雄伟,立意新奇。 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以为深长。 平淡:朴素,不求辞藻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明快: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 三、分析形象: 1、答题步骤 概括形象:客观词+主观词+定性(人、物、景) 分析形象:解诗句,重点分析主观词在诗中的表现 联情旨:形象对主旨情感的作用。咏物诗要谈手法。 2、人物形象积累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3、景物形象——意境积累 豪放型: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 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高旷壮阔、雄浑苍茫、 辽阔深远。 清幽型: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 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 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伤感型: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 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 悲苦型: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凄寂、朦胧渺远 欢快型: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四、把握情感: 1、答题步骤: 判断诗歌类型:(内容) 分析诗歌情感:意象意境形象行为事件诗眼沾染情感类的词语 2、注意事项提醒: 情感的原因分析 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复杂性:情感的矛盾与变化

2019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编(16区全,含静安黄浦)

2019年高三语文一模诗词鉴赏汇编 宝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唐多令(宋)刘过① 安远楼②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释】①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一生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力主抗金,恢复中原。 ②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鹤山上,又称南楼。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12.下列对小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 B.交代了参加聚会的对象。 C.交代了写作的社会环境。 D.交代了写作该词的原因。 13.下列对词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重过”点名故地重游,今昔对比,更添凄然之情。 B. 以“能几日,又中秋”反衬出故人难以团聚的忧伤。 C. “浑是新愁”包含着忧国伤时之感与自伤身世之慨。 D. 重过、故人、旧江山、少年等前后呼应,章法谨严。 14.扣住“满”“寒”二字,赏析“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两句。(4分) 【参考答案】 12.C(2分) 13.B(2分) 14.以满地芦叶、一带江水写出眼前萧瑟的景象,这里的“满”字写满眼都是枯黄的芦叶,突出景色荒凉;“寒”字将视觉转化为触觉,突出了景色凄冷;烘托了词人内心凄凉感伤的心境;为全词蒙上了一层黯淡的底色(奠定了感情基调)。(4分。答到一点给1分) 崇明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秋夜客舍 (唐)杜甫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