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各地婚嫁风俗调查报告.

各地婚嫁风俗调查报告.

各地婚嫁风俗调查报告

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张立歆余鄂瑶赵若姿孔金筱班级:B130401

学号:B13071107(张立歆)

B13010109(余鄂瑶)

B13040103(赵若姿)

B13041503(孔金筱)

联系电话:188********(张立歆)

188********(余鄂瑶)

188********(赵若姿)

188********(孔金筱)

摘要: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华夏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古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华夏文明是人类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自从黄河流域开始有人类居住,人类按照季节与时间的推移,便对天灾等灾祸到规定出许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就逐渐演变成一些传统的习俗,民间的习俗也是中国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现象。

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

关键词:北京、上海、内蒙古、陕西、婚嫁风俗

【调查目的】:了解各地的婚嫁风俗习惯

【调查时间】:寒假

【调查地点】:内蒙古通辽以及陕西渭南

【调查方法】:走访、网络问卷调查及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主要从婚礼前的准备到婚礼进行时以及婚礼之后等方面展开的调查。

【调查分工】:张立歆:查阅资料以及走访余鄂瑶:问卷调查以及调查报告赵若姿:查阅资料及问卷调查孔金筱:走访及问卷调查

一.访谈了解

根据走访与长辈交流了解到如下的变化:经济迅猛发展也给

各地婚嫁风俗带来了变化,老一辈的婚礼同我们现在的有很大的不同。各个地方的适婚年龄的朋友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婚礼习俗,经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可以大致总结出几个地方的婚姻风俗如下:北京的婚嫁习俗:

第一步:聘礼

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往女家送彩礼,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酒、女方衣服钱)

第二步:陪嫁

女方在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某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

(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实用性强)

第三步:娶亲

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也多。现代婚礼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而且也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

和婚礼的仪式还是一直被沿用了下来了!

第四步:洞房坐帐

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拜堂后要“闹新房”。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啊、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一些仪

式。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兴旺发达的主题。(闹新房、喝交

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是最热闹的了!)

第五步:回门

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

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太多繁杂的讲究,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

上海的婚嫁习俗:

上海旧式婚姻,男女双方的结合,率多为媒的之言,父母之命。上海开埠后,已对此俗加以摒弃和改良,大多是由男女双方,经人介绍,在约定地点,互看人选。此谓之“相亲”。也有男女双方自己结识之后,约定地点,请双方家长来识看一下,也称之为“相亲”。双方相看满意后,还要挽请德高望重者来作媒人正式说合,由于此媒人实际并不担任介绍作用,故被称作“现成媒人”,从中亦可见“婚嫁必得有三媒六证”之旧俗的影响。女家表示同意后,男家便要行“小礼”,俗称“裁红”,其中便要送上未来姑爷的生辰八字等。再隔一段相当的日子,男家又要行“盘礼”,并宴请亲友,藉此向亲邻告之婚事已定。

上海浦东风俗:

在浦东乡下,这一“谒岳”仪式是放在女家担嫁妆前一天的,准新郎挑了装着公鸡、青鱼、猪腿、自鹅以及干果等礼品的“上盘头”到女家去,女家招待准女婿以茶点,然后告诉他女家有多少嫁妆、需要多少普绳、单杠、落担等,因为这是要男方准备好以后,第二天来把嫁妆接去,而不是由女家送去的。

在浦东乡下(特别是奉贤一带)男家去女家迎嫁妆,习俗上还有很多花头的。隔夜,女家已把所有嫁妆放在客堂内,就像办博览会一般招徕四邻参观,以显示自己的富有。这里亮妆尚未尽兴,那里从男家出发来迎妆的一群拿着贴有“囍”字扁担、罗筐的青年人(人数须成双),已赶到了女家门口,并放响了迎妆鞭炮。

按照习俗,男家迎妆者此时一切行动都须听女方父兄的指挥,如迎妆工具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杠棒和扁担靠在场院柴堆旁,罗筐和篮子放在场院上。习俗是此时女家要表示“生气”而不发妆,男家迎妆者则敲锣放鞭炮不停地“催妆”。这样便引来更多的观看者,使男女家都感到满足。如是约1~2个时辰后,新娘哥哥征得妹妹同意后开始发妆:先马桶,再铺盖、衣裳箱子……,这时迎妆者站在门外,至多也只能踏进一只脚在门槛里接妆,以免“抢妆”之嫌。至于发妆先发马桶,因为这在上海习俗中马桶又叫“子孙桶”,旧时妇女生产都是在家进行,孩子便接生在马桶中,故马桶是预祝新婚后瓜瓞绵绵、子孙繁延的重要物事。嫁妆接到后,男家小伙们一路挑回去不能中途停歇,有的从女家出来时还须朝东或朝南方向跑,称之“兜青龙”,习俗以为如此大吉大利。

内蒙古的婚嫁习俗:

(一) 订婚:

在旧婚俗中,订婚前先由媒人互传男女‘命单’。命单是一个三寸长、二指宽的红纸条,一边写着“金银满堂”,另一边写着“福贵长命”,中

间写着男(女)方的姓名、年龄、生辰、属相等内容。双方根据“命单”看

大相是否相克,命运是否相合。若大体相合,命运不相克,便可换帖。男女双方把姓名、年龄、住址等情况填在帖上,经媒人互相交换,即为“换帖”。换帖时男方要给女方带去点心、羊腿、烧酒之类的礼品,俗称“水礼”。同时要交付双方大人预先讲定的彩礼和部分衣物。一旦换过帖,就不许赖婚、退婚。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或官府的过问。交了彩

礼换罢帖,定婚手续便算完成,即择日迎娶。

而在新时期的青年婚姻中,订婚这个习俗被保留下来,但象命单,换帖,彩礼,衣物等等都已经逐渐推出历史的舞台。自由恋爱的男女,当双方决定结婚,会把双方父母邀请到一起,宣布他们的心意,这时男方会象征性的给女方一个订婚礼物,通常为首饰。新时期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有时也会回赠男方礼物。这时的订婚仪式,已经非常简化,双方父母也不会干涉,一切尊重儿女的意见。订婚后,男女双方会考虑到影响而有一些约束。

(二) 下茶:

也叫对月茶,在旧婚俗中,是娶亲之前男方和女方最后敲定完婚的时间。在迎娶的前一个月,一般由媒人带领男方合适代表,带上茶礼前往。茶礼包括酒,羊腿,茶叶,糖果等。还有预先讲定的彩礼及金银首饰等。若双方对物品数目没有商量好,可以对之前所商量好的聘礼及日期进行确

定与磋商。

而在现代婚姻中,下茶这个环节被流传了下来,但是由于自由恋爱没有媒人,男方父母会在前一个月带上四色礼到女方家拜访,四色礼分别为烟、酒、糖、茶,。礼物从繁从简在现在已没有严格要求,大多数文明家庭也不会在意。甚至糖会用巧克力代替。男方父母到女方家后,会收到热情招待,因为已经没有了聘礼这个环节,只剩磋商日期。那么下茶和订婚一样,更是双方父母联络感情的机会。

(三) 卯宴席(男方):

在旧婚礼中,婚礼的前一天叫做“安鼓”,男方家所邀请的宾客分俩种:底亲、朋亲。底亲指男方家的远近亲属,而朋亲则指没有亲属关系的客人安鼓这天男方父母要宴请底亲。这天晚上男方家还要找新郎的妹妹“压喜床”,也就是在新床上睡一晚,之后才能由新人睡,意义为送子、辟邪。

(四) 娶亲:

在旧婚俗中,时间上讲究俩头不见日,也就是早去晚回。迎亲车一般是两俩,一辆娶亲人坐,一辆专供新娘坐。专门制造的轿子不多见,一般都是牲畜拉车,但拉车的马有讲究,不用骡子,因为这种动物不能生育,用之不吉。所以用驯良的马匹。娶亲时,临时在车棚上搭个小棚,用绸缎棉被之类装饰一番。新郎身穿中山服或是其他,只要正式整洁就好。迎亲之前家里会给迎亲的人们吃“上马饺子”,因为这里的马拉车也是由骑马

转变来的。之前的上马饺子很小,大概只有平时的一半,包有胡椒面,辣椒等,为了耍笑新郎。

吃完上马饺子,迎亲队伍就出发了,成员主要包括:新郎、新郎的姐姐、姐夫。姐姐带一床新郎母亲新做的被子,和新娘的衣物。被子的角里面已经被塞好一团新棉花,表示以后的生活富足有余。姐夫则带上四色礼,四色礼为烟酒糖茶,及带有三根肋骨的猪肉。到女方家后,将肉留下,肋骨抽出带回。同时把带来的四色礼中的酒打开,把酒倒出,放进绿豆,插入同根双枝葱,再由男方带回,意为“栽根立后”。

(五)婚礼举行:

在旧婚俗中,迎亲车队是不可过早的回来的。要等到日落之后。叫做“娶黑媳妇”。意思就是这不可张扬的私家宝贝。在将新娘接回到男方家后,男方家的人们都要出来迎接,这时,需要新郎将新娘子从车内背回喜房中,在这段路程中会遭到很多人们的为难和耍笑,也会被人们抢去一些物品以图吉利,如鞋子,袜子,胸花等。而若想索回,则需赠送红包。当新郎经过千辛万苦将新娘背回家里,新娘坐在喜床上的被子上,也就是被姐姐一直带着的被子。这时可以看到喜床上摆着男方母亲准备的被褥,层层叠起,绸缎被面露在外面,一般为四铺四盖。

小姑子给嫂子端洗脸水,新娘象征性的洗一下,赠送一个红包。然后大姑子给俩位新人煮碗面让他们共同吃完,意为天长地久。之后便是洞房花烛夜。

而在新式婚礼中,男方于上午将新娘接回后,也有以上众人耍笑,洗脸,吃面的程序。休息一会,快到中午,便与众人到酒店举行婚礼。在酒店中,新娘身穿婚纱和新郎着西服站在入口处迎宾,当宾客陆续到齐后,大概在中午12点后,仍然由卯宴席的代东及主持人宣布婚礼开始。

婚礼分以下几个程序:

1、新人入场:在主持人的介绍下,新人携手在婚礼进行曲中逐渐走向宾客前方的空地或舞台。

2、父母入场:在主持人的介绍下,新人携手在婚礼进行曲中逐渐走向宾客前方的空地或舞台。

3、新人向父母鞠躬以表感谢。

4、新人改口,新人开口叫爸妈,父母赠送装有“改口钱”的红包。通常为1001,意为千里挑一。

5、主持人宣布宴席开始。

此后宾客开始用餐,新人则由姐夫带领着敬酒,此时新娘已经换了衣服,一般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旗袍。颜色通常为大红,也有粉色,款式与颜色均为新人喜好所定。

(六) 回门:

在旧风俗中,洞房花烛的第二天,要亲戚走人,新人回门,乘坐娘家的送亲车,同时新郎当晚留宿在岳丈人家。而在新婚礼中,婚礼举行完后,新娘在男方家过夜,第二天一早,女方家人来将新人接回。一般是舅舅来接。至此,整个婚礼方算结束。

陕西的婚嫁习俗:

1.订婚、请介绍人:

求婚之家,欲择某户子女为婚,先请介绍人到家招待一番,说明求婚之意,于是介绍人奔走双方,发挥媒介作用。

见面

经介绍人媒介同意联姻者,约定时间两对象在男方或其亲戚家相见,经谈话同意,即订婚约。见面时,男方要简单招待,双方主要亲戚要参加,参与意见,谈话后,两人要互赠礼品(男给女一身衣服和四样礼,女给男方礼品稍轻)。如对方收礼,就表示同意,否则就有问题。

2.看屋

近年来兴起了女方到男方家看屋的规矩。看屋时,女方的主要亲属要陪同,男方要设像样的宴席,要给女方比见面时更重的礼物,至少一身好衣料。如男方不同意看屋,需将看屋的花费折成现金给女方,纯属一种索礼之举。

3.扯衣服

看屋之后,介绍人即与双方协定给女方扯衣服的数量、花色、时间、地点以及去什么人等。这天,男方主婚人与介绍人同女方去的人进县城,一般扯四至六身(每身2件,每件7—9尺)的衣料,十身、八身不等,至少要花二三百元,多者千二八百。解放初多买布料,现在以毛料、绸料为主。除衣料外,还有鞋、袜、围巾、毛线、提包等。扯衣服完毕,一行人还要到饭馆进餐,叫十个八个菜,花上百元。农村人常为扯衣服犯难。

4.坐喝

渭河北人叫“吃酒席”,渭河南人叫“过礼”,民间人贬之为“抄、抄、抄”,意谓“吃、吃、吃”,坐喝之礼仪非常隆重。这天,男家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鱼、肉,请厨做菜,搭棚待客,房上架高音喇叭等搞得排排场场,以示富有。男方亲属应邀带礼品赴宴,女方通知族门、

乡党、亲戚扶老携幼来坐吃媒席,以表赞同。普通坐喝,待客七八桌,多者竟达二十多桌,上菜二三十道,其程序是:

(1)进门先喝茶,佐以糕点、干果,有四碟九盘者,亦有十三花(九大盘上架四小碟)。

(2)吃先饭,以吃臊子面居多数,专请村中巧妇操作,要达到:“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臊子有猪肉、羊肉、鸡丝等。

(3)两顿饭:先喝酒,再吃饭。喝酒时,开始出盘摆八个或四个菜;然后边饮酒边上菜,山珍海味、五花八门。饮中,男对象由女家一人领上为女家客人逐一敬酒,叫认女婿,女对象则由男家一人领上给男家客人敬酒,让其认媳妇。酒过三巡,介绍人将男方为媳妇所备衣物和客人所赠之礼品,放在大盘内,呈于女家主婚人面前(包括事先约定的婚礼现金,用红纸封好)当面交付,如无意见,即完成订婚(过礼)任务。酒后吃饭,一般是一盘端,九个菜带馍。现行订婚礼,大体分为“仁义亲”240元,“普通亲”360元,多于以上者为“高价亲”。过礼之后,每逢四时八节,未婚男女要互送节礼,男方之礼重于女方,女方来男家送节礼叫回门,男家必盛情接待。

5.择吉

即选择吉期结婚,乡下人叫合日子。男方欲娶,经媒人说通女方后,请先生推算吉期。首先看男、女属相的“利月”、“败月”,有一首合婚“利月”谣:“正、七迎鸡兔,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七龙与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鼠马走。”其次,选择吉日、吉时,除上述讲究之外,还忌讳择吉时寡妇和四只眼(孕妇)的人接近,怕冲了“喜”等,今天此种陋习逐渐减少了。

6.完婚

也叫嫁娶,乡下人称娶媳妇,旧的婚礼很复杂、很讲究,其主要项目有:

(迎亲准备) 请执事:即请主持婚礼仪式的人。请礼笔:即请收礼先生,于前一日书写喜联(大门、洞房门),结婚之日收写礼品名单。请“宾相”:乡下人叫请相客。男方请宾相,女家请扶女(或称侍女)。“宾相”要选年龄与新郎相当,关系好,且家庭条件好(谓有福的人)的已婚者2人担任,任务是陪伴新郎参加婚礼仪式。请厨师(包括做菜的红案师傅和蒸馍的白案师傅)。请跑乱:即请族人、亲友专司勤杂工作,如借家具、搭棚、买东西、烧水、招待等。请乐人:即叫、“龟子”(民间乐队),有三口、五口、八口之分,钟鼓乐之,奏乐助兴。赁轿:轿分红轿(花轿)、绿轿(蓝轿)两种,皆木制,长方形,双杆,顶如方盖,厢长5尺,宽3.5尺,高5尺,上有顶,底有平板,开前门有帘,轿内设一座,两轿杆长1.2丈,四人抬。红

轿用红布作帷,花轿为雕花彩帷,绿轿以绿布或蓝布作帷。顶呈锥形,上雕“麒麟送子”,四角吊红色绣球,四臂刻八仙人物。

7.迎亲:

作为男家为“合婚”仪程序幕;而女家则是“送女”仪式。此日一早,新娘子由梳头侍女(伴娘)梳妆打扮,等待男家迎娶。新郎身穿长袍礼服(蓝色绸缎做),头带礼帽,披红插花,由本家叔(伯)、迎姑、宾相、轿夫、乐人等陪伴,骑马或坐轿(旧时世家、富户亦有新郎坐绿轿伴红轿迎亲的),携带“凤冠霞帔”及一面照妖镜、一把遮日伞等礼品来到岳丈家。在奏乐中,新郎为岳父母行叩头礼,入宴席。女方伴娘为新娘戴冠披霞,穿红绣鞋,蒙红绸盖头,向祖先神位告别,向父母兄嫂行礼辞行。

此时新娘离别之情油然而生,哭声感人,叫“哭轿”或“哭嫁”。还有哭词叫《哭轿歌》:“娘呀娘您养我身,今日出嫁成客人,丢下弟妹谁照看,好比钢刀挖我心”。在乐声、炮声中由梳头侍女扶入轿中,轿门垂帘。照妖镜悬于轿杆,选二童扶轿护送叫“押轿”。乐人前头吹奏,“衣架”(摆新娘的妆奁等针钱活的木架)随后,紧跟“什罗”(专放新娘装饰品及生活用具的木抬箱),新郎骑马于轿前,梳头侍女之车随后,再后是娘家客人的乘车,形成一列长长的队伍,名为“吃筵席的”。

凡轿过之村,皆鸣炮停歇,村女皆争观品评新娘的手艺。轿过桥头、十字路口、街道,必要鸣炮,有的还要贴红纸条表示以喜驱邪(送女仪式的隆重与否,因贫富而异)。若途中撞亲(两家花轿相遇),以互换礼物让道,表示互不干扰,各自平安。若遇丧棺,则要改道,或以红绸遮轿,在炮声中前行。

二.感想

经过这次的调查,为我们对各地的婚嫁习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发觉我们自己成长了不少,虽然在调查过程中并不是那么的顺利,但我们最终还是克服了困难,完成了课题研究。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们得到了锻炼,尽管当中经历过辛酸苦楚,以及某些方面的不足,但这些也是我们成长的足迹。如果有下一次,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蒙古族婚礼习俗》作者:蔷薇雨

《各地的有趣婚嫁聘礼习俗》作者:徐海芹昌乐传媒网

《陕西民俗结婚》出处:西安文明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