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5 古诗两首

25 古诗两首

25 古诗两首
25 古诗两首

25 古诗两首

一、给正确的字音打?√?

径(jìnɡ jìn)踪(zōnɡ zhōnɡ)暮(m? mù)翁(wēnɡ wōnɡ)

二、辨字组词。

径()钓()综()嗡

经()钩()踪()翁

柴()缩()

紫()宿()

三、选择加点字的正确义项。

1、千山鸟飞绝.。()A、断B、尽C、极,极端

2、万径.人踪灭。()A、小路B、直径C、直截了当

3、天寒白屋

..贫。()A、白色的屋子B、茅屋,贫苦人住的房子

4、日暮苍.山远。()A、青黑色B、灰白色C、姓

四、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江雪》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长卿。()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和《江雪》描写的都是冬天的景象。()

3、?千山鸟飞绝?意思是说: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

五、课内阅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这首诗用白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

、、。

3、这首诗是代诗人写的。诗歌主要写旅人因袭来,傍晚投宿在芙

蓉山一户贫苦人家,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之心。

4、哪两句诗写的是诗人远望之景?

江雪

,。

,。

1、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所描写的景象。

2、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诗歌描绘了一幅图,表现了诗

人、的精神。

26 父亲、树林和鸟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浓.浓的(l?nɡ n?nɡ)凝.神(nín nínɡ)打中.(zhōnɡ zh?nɡ)

瞬.间(shùn sùn)黎.明(lí ní)雾蒙.蒙(mēnɡ ménɡ)

二、读拼音写词语。

shǒu zhǐ chì bǎnɡshū chànɡ

bí zi n?nɡ wùliè rén

三、照例子,给下列生字换部首组成新字并组词。

掠(掠过)

例:

惊(惊动)

指()膀()))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热腾腾的()

()的气味

()的翅膀

雾蒙蒙的()

喃喃地()

五、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再用这个词写一句话。

1、我也由衷

..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

由衷:

2、我茫然

..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茫然:

六、课内阅读。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突然听到?喳喳,喳喳??布谷,布谷?……群鸟齐鸣。哇!太动听了!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候。?父亲说。

我知道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

过了一会儿,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但这时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的心里掠过一阵沉重。我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

1、写出焉我词语的反义词。

快活——()潮湿——()

2、用?——?画出父亲什么时候最快活。

3、?我?的心里掠过一阵沉重是因为,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

的人。

4、?我?为什么因为父亲不是猎人而感到?高兴??

A、因为父亲带?我?去树林观鸟,不是去打猎,所以?我?很开心。

B、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的人,不会破坏大自然,?我?很高兴,也体现了?我?是个爱鸟、爱大自然的人。

4、请你写一句保护鸟类的宣传语。

七、课外阅读。

我喜欢马,因为马是人类的好朋友。

马的力气很大。红军长征途中,有匹战马背上骑了三个重伤员,三个轻伤员两个拉着马鞍,一个拖住马尾,他们都顺利地过了草地。

马奔跑的速度很快。有的马不但能赶上奔驰的火车,而且还能跑很长时间呢!

马很机灵。即使走很远的路,它也能找到家,要不,怎么会有?老马识途?这个词语呢!在马戏团里,马会跳舞,会做算术题。在法国,有一种马会当领队,它能把参加斗牛的牛群带进斗牛场。

马还会关心主人呢。据说有名骑兵战士受了伤昏倒在地上,马趴在他身边,用舌头舔(tiǎn)他的脸,然后嘶(sī)叫几声,最后咬住主人的腰带,跑了十几里路,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

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

1、用?——?画出马的特点。

2、用?不但……而且……?写一句话。

3、把下面的句子改变说法,使意思不变。

(1)马把昏迷不醒的战士送回了部队。(变为?被?字句)

(2)这样的马,能不让人喜欢吗?(变为陈述句)

4、写出带有?马?字的四个词语。

5、读了短文,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27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一、读拼音写词语。

yān cōnɡ cōnɡ yù kǎn dǎo

cénɡ jīnɡxiāo shī kuò dà

二、选字组词。

扩阔括

()大广()()号

包()宽()()展

三、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小山村一()人家一()斧头

一()大树一()房子一()小鱼

四、读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村边是清澈

..见底的小河。()

2、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

3、大量的树木随着烟囱冒出的浓烟,消失

..在天空中了。()

五、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词语)

1、指树木苍翠茂盛。()

2、清而透明。()

3、指鸟鸣声抑扬动听。()

4、没有东西遮盖。()

5、形容水流奔腾轰鸣。()

六、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完成句子)

1、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改成?把?字句)

2、村里的人用锋利的斧头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改成?被?字句)

3、山坡上的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缩句)

4、村里有小河。(扩句)

七、课内阅读。

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囱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靠着锋利的斧头,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还不错。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山村却已经被咆哮的山洪冲得无影无踪了。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不管怎样,靠着锋利的斧头,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还不错。?这里的?还?字()

A、可去去掉,意思没有改变。

B、不可以去掉,表示对人们行为的否定。

C、不可以去掉,表示对人们行为的否定。

(2)?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这里用了手法,这里的?才?字()

A、表示时间短

B、表示时间长

C、没有特殊的意思。

2、?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话中的?一年年,一代代?是指,句中两个?不断?表明了,句中的省略号表示。

3、?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中的?一切?指的是,?锋利的斧头?代表着。

4、课文告诉我们:。

八、课外阅读。

幸福岛的沉没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富饶而不知名的小岛。岛的四周被碧绿的海水环绕,气候温和,绿树成阴。岛上还有许多珍禽异兽呢!像袋鼠、犀牛、鸵鸟……真是应有尽有。

一天,一支船队在无边的大海上迷失了航向,顺着风向,船队来到岛边。船员们下了船,贪婪地呼吸着岛上的新鲜空气,欣赏着岛上的优美风景,他们惊呼道:?啊!我们这是到了天堂吗???不,这不是天堂,这是我们发现的新大陆。?插话的是老船长。他接着又说:?让我们给这个上帝恩赐的宝地取个名字吧!叫它‘幸福岛’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人类的到来给这个海岛带来的只是灾难。他们伐倒了岛上大约一半的树木,致使许多鸟儿无家可归;又加上他们大量捕食,岛上的鸟类几乎灭绝。他们还将大量的废水、垃圾随意倒入海中,污染海水。没多久,这个岛就大变样了:。

终于有一天,恶劣的环境使海岛沉没了。

1、人们为什么给这个海岛取名为?幸福岛??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2、结合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

3、想一想,?幸福岛?为什么会沉没?

四语上 25.《古诗两首》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2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3个汉字“爆”“屠”“符”,理解诗中“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懂得整首诗的大意。 2.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所描写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在吟经诵典中引导学生爱上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难点: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或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欣赏歌曲《小拜年》。 2.关注歌词:“正月里过新年,亲朋好友真高兴。家家户户来迎接,爆竹响连天。每一

家每一户,贴上一副新对联。”从而初步理解“爆竹”“贴春联”的意思。 3.揭题,读懂诗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那“元日”就是哪一天呢?(提醒:“元日”并非现在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设计意图:解“元”字,旨在让学生明确“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正确把握全诗。通过有层次地读,提醒学生每次读书都应有所收获。】 (二)初读古诗,读有节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体会其中的节奏。 2.指名读。关注准确、通顺。 3.再指名读。关注停顿、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一、二、四句末尾一字的读音,指导理解“押韵”,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融情想象,品读感悟 1.赏读诗中“画”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时的哪些画面。 (2)交流共享。 【预设1】“燃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①读一读:这个画面你是从哪一句诗中读到的? ②写一写:识记生字“爆”。关注形声字,指导书写。 说一说: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a.相机理解:“岁”,拓展诗句: 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b.查字典理解“除”。 (3)忆一忆:听爆竹声,说一说:这是的爆竹声。 (4)诵一诵:读诗句,感受喜庆。 【预设2】“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1)说一说,认一认:通过查资料的方法理解“屠苏”,指导识写“屠”字。 (2)想一想: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25古诗两首

四上第七单元课题 25古诗两首第 1 教时总第 70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人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 教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文,通过朗读了解诗中描绘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人的感情。教学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文,通过朗读了解诗中描绘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先学提纲】 一、走近诗人: 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并把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 二、走进古诗: 1.读一读:把古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想一想:查有关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屠苏、瞳瞳日、新桃、旧符”的意思。 3.找一找:搜集有关“年”的传说。 4.说一说:看看插图,读读古诗,想象一下诗中描绘的情景,并试着说一说。 3.问一问:仍未理解的诗句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 1.开门见山,出示诗题——“元日”。 谁来猜猜“元日”是什么意思? 学生猜测。(如果有学生说对了,问一问他是怎么知道的?相机表扬课前预习充分的同学。注意与“元旦”区别开。)

查字词典,共同理解:“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2.联系生活,说一说现在春节时有哪些风俗习惯? 预设1:我们要包饺子、吃团圆饭。 预设2:放鞭炮、要压岁钱。 预设3:贴春联 3.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解诗题。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这样就能知道这首诗大概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过渡:下面咱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宋代的人在春节时都干些什么呢?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全诗,学生自读。 2.检查自读效果。 ①请个别学生读全诗,其他学生纠正读错的字音。(师相机教学“爆、屠、符”三个生字) ②共同探讨如何停顿。(如:爆竹声中∕一岁除) ③齐读一遍,然后同桌互读,师生对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顺) 3.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诵诗文。 古诗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诵读古诗是古诗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诗的含义,那我们就能诵读得更传神。 三、品读感悟 (一)理解诗意 1.齐读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意。 3.全班交流,提出疑问: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其他组可以解答,大家都解答不出,教师可以运用查字词典、看图片、补充阅读资料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屠苏:就是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全家老小面朝东喝下。据说此酒可以避瘟疫。 4.小组再次合作,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5.每组派代表说诗意,比一比哪个组说得既正确又有文采。 6.全班整合,取长补短,共同明晰整首诗的意思。 7.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明诗意。 理解诗句的内容,弄明白整首诗的意思,也是古诗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认识“刘、菊“等10 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 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 思,领会古诗的意境; 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 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 激发兴趣: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 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 导入: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 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⑴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 活动板块二: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 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 背错了,所以还是 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 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 介绍背景: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

课文5古诗两首

课文5古诗两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wuhm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认识“刘、菊“等10 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 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 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 激发兴趣: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 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 导入: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

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⑴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 活动板块二: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 音。 (重点:擎、犹、景、径。)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 了,所以还是 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 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 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习《赠刘景文》。 ⑴ 介绍背景: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

二年级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村居》《咏柳》练习精选(含答案)2

二年级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村居》《咏柳》练习精选(含答案)2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读一读,选一选。(填序号) 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散学”的意思是() A.不上学B.放学C.下课了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似”的意思是() A.好像B.一样 3.选择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忙趁东风放纸鸢:不闲着。 B.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像。 C.碧玉妆成一树高:装扮。 4.《村居》和《咏柳》写是哪个季节() A.夏季B.春季C.秋季 5.“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纸鸢”的意思是( ) A.蝴蝶 B.燕子 C.风筝 6.“拂堤柳醉春烟”中的“春烟”指() A.春天的烟雾 B.春天的水汽 C.做饭燃起的烟 二、诗词曲鉴赏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村居 ①草长莺飞二月天, ②拂堤柳醉春烟。 ③儿童散学归来早, ④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

⑤碧玉妆成一树高, ⑥万条垂下绿丝绦。 ⑦不知细叶谁裁出, ⑧二月春风似剪刀。 读一读下面的解释,想一想是哪一句诗的意思,标上序号。 例:(②)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柳似乎都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______)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______)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 (______)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 (______)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______)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 (______)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______)轻柔的柳枝垂下,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 [宋]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8.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季节)的景色。 9.“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 先把古诗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咏柳 _____________,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_____________。 10.把古诗补充完整。 11.这首诗的作者是 ( ) A.贺知章。B.高鼎。

2019精品教育25古诗两首

25 古诗两首 1.《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他是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元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元日这天看到的有趣风俗,如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诗的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写的是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紧扣题目,渲染出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瞳瞳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辞旧迎新的意思。“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的意思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整首诗寄托了作者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情感。这首诗写到了春节这一天有哪些风俗: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2.《元日》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能动动脑筋,删改必要的字词,改成一幅对联吗?(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3.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家家户户忙着张贴大红春联。当你沉浸在这祥和的气氛中时,你想到的诗句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句意: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4.《江雪》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画的背景。让人感受到雪天的寂静清冷和凄凉,后两句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的落寞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5.《江雪》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诗中描绘雪景的句子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用你积累的词语来概括这雪景,如大雪纷飞、漫天雪花、鹅毛大雪。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词是“孤舟”和“独钓”,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诗人寂寞孤独和坚毅孤傲的心情。 6.千山鸟飞绝绝:绝迹,不存在。句意:所有的山上都没有飞鸟的踪影。 7.古人常说“诗中有画”。请你先把《江雪》这首诗中描绘的情境想象成一幅画,再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这是隆冬的时节,寒风凛冽,大雪铺天盖地,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所有山岭都没有了鸟儿飞翔的影子,所有小路上也都没有了行人的足迹。这时,只见寒冷的江面上,孤单单地漂着一条小渔船,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垂钓。 8.本学期,我们认识了自强不息、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徐悲鸿;一身正气、坚决销烟的林则徐;无私奉献、意志坚定的盘古;勇敢而极富同情心、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普罗米修斯;心狠手辣的宇斯;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分别是《咏柳》和《春日》,WTT在此整理了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描写春天的古诗,本课挂图。 学生: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思路】 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引导:还记得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吗?

25古诗两首

24 古诗两首 元日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前置性作业:1、读古诗,读准音,读出节奏; 2、了解王安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3、作者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二、学习新课 1、王安石是如何用28个字来描写新年景象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要求:把古诗读准,读通 (2)理解以下字词:瞳瞳、屠苏、桃符 (3)根据图片,理解古诗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交流 (1)、小组赛读古诗,正音。 (2)、重点理解: “瞳瞳”: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 “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3)、理解古诗意思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千门万户曈曈日”: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总把新桃换旧符”: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 3、这首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动人的画面呢?请同学们结合书上这幅图和对诗意的理解,用自己的话与同桌说说所想到的画面。(同桌互说) 「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穿戴一新,开门喜迎红日,孩子们高兴地放起爆竹,噼噼叭叭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给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孩子们跳着叫着,多开心呀,人们见面互相祝贺新年快乐,说着祝福的话语。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千家万户,人们畅饮着屠苏酒,心里十分高兴。家家户户换上了新的春联,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着希望,相信新的一年生活会更美好!」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绝句》 杜甫 liǎng gè huáng lí míng cuìliǔ 两个黄鹂鸣翠柳,

yī háng bái lù shàng qīng tiān 一行白鹭上青天。 chuāng hán xī lǐng qiān qiū xuě 窗含西岭千秋雪, mén bódōng wú wàn lǐ chuán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解 1.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2.西岭:西岭雪山。 3.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4.泊:停泊。 5.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6.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坐在窗前,看到浣花溪畔,柳枝头上长出了嫩绿的芽儿,成双成对的黄莺迫不及待地飞上枝头,唱啊唱啊,歌声清脆动听。碧空如洗,一行白鹭排列得整整齐齐,飞向清新的天际中,自在自得。诗人凭窗远眺,只见西岭山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闪着光芒,门前停泊着从万里外的东

课文12古诗两首

12.古诗两首 一、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首、踪、迹”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池上》、《小池》两首古诗。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会想象诗歌中包含的画面。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想象诗歌包含的画面。 四、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引申义,并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5、古诗两首(1)

2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回乡偶书》,《赠汪伦》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 2、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3、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25古诗两首

彭阳县第二小学教学设计模板 2014-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2、有鳳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鳳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 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揭题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 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班级 课题 教 学 目 标 25课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古诗两首。请看第一首一一《回乡偶书》(课件打开)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 ( 1)看课件,猜猜是什么诗。(从书法作品中认字、猜字激起学习汉字的兴 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体的《回乡偶书》 (3)不会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o 2、集体汇报交流。 (1)个别读一一正音一一齐读 (2)质疑一一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深悟诗情 读诗,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爱家乡的感情?边读边品析。 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 谈谈你的感受。 4、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五、书写指导:音客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音:第二横写长写些,“日”字写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精品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 首》原文、注释及译文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以下是老师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希望帮助到您。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 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赠汪伦】 李白 李百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词句注释 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⑶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⑸不及:不如。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 1 古诗二首 咏柳》_25

《咏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 想感情。 2、会认3 个生字,会写 2 个字。 3、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 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一)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二)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出示:杨柳图。) (三)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四)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 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五)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六)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七)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读字。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品味美 (一)指导学习第一句。 1、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学生交流后回答。 2、(放远看柳树的图片)大家预习得很充分,你们看到柳树像什么?倒垂下 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第一句还有什么不懂之处?大家共同探讨。

4、教师指导读,指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柳树像碧玉装饰成的一样,垂拂的柳枝又如千万条绿色的丝带,美丽极了! 诗人的比喻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又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对柳树的赞美呢?全班看书中插图吟诵这句。 (二)合作学习第二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和同桌一起读第二句。多读几遍, 读出感情。 2、出示“柳叶”图片,观察描述柳叶的样子。 3、多读几遍这一句,思考“这么美的柳叶是谁的杰作呢?” 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一树碧玉,万条绿绦和 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原来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啊!继而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 样读。 5、结合课件上“似”的字义提示,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师:“不知细叶谁裁出”讨论:作者运用了拟人写法,从“裁”字看出,把 春天人格化,使读者感到好像有一位春姑娘在那里巧妙地裁剪似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对上句提出问题的答复,把二月的春风比喻 成剪刀。 6、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 了什么? (三)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 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 (四)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满怀着对柳树的喜爱写出 了柳树的美呢。(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三、分组活动,熟读成诵——抒发美 师:大家都喜欢这首古诗,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创造、表现这首古诗,告诉老师,好吗? (学生考虑、讨论,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朗诵、写作、画画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_一目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 注释及译文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以下是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希望帮助到您。【回乡偶书】原文: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

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赠汪伦】原文:赠汪伦 李白 李百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 词句注释 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⑶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⑸不及:不如。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一)1 古诗两首《春雨》苏教版(2018)

《春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5个生字。 3、初步懂得这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请了位新朋友,你看到什么啦?快来和他打个招呼吧! 2、一千多年前,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叫杜甫。你知道他吗?杜甫和李白一样有名,被称为“诗圣”。一天夜里,他在屋内听到外面下起了春雨,于是提笔写下一首诗—— 二、初读古诗。 1、师配乐范读。 2、小朋友想不想读读?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

(1)【当春乃发生】这句诗当中躲藏着一个生字宝宝,出示:乃。乃:声母是n,不是l。指名读。你在哪个字中见到过它的身影?描红。把这个字送进诗句,谁再来读读这句诗? 谁来把两句诗连起来读读? (2)【随风潜入夜】潜:指名读。你能给它找个好朋友吗? 教学“潜”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这个“潜”字?师范写,生描红。随: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这个字?生描红。帮他找找好朋友吧?在诗中是跟随、伴随的意思。送到句子中读一读。指名读。 (3)【润物细无声】这句诗中有个生字宝宝,润,我们来看看“润”字的古文字。左边的古文是水,右边指添加,合起来就是“润”字。猜一下“润”字是什么意思?指名读。 帮“润”字组个词?滋润。谁来说句话?把生字送入句子中读一读。(4)谁来把两句诗连起来读读? (5)谁来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 4、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节奏。自由画线。自由读,指名读。 三、品味古诗。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春天到了,好长时间没有下雨了,田野里、竹林里、花园里,小草、油菜花、梨花等许多植物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小脑袋,干涸的泥土裂开了一道大口子,我仿佛听见它们在说——我真渴呀,好久没有喝水了!你仿佛听见谁在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