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绝地之音

绝地之音

绝地之音
绝地之音

主备人:花如使用人:使用时间:

《绝地之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略绝地的壮美景色。

2.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学习重点

领略绝地的特征,感受绝唱的内涵;

把握文章的主题

学习难点

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生命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

1)作者简介

马步升(1963~),甘肃合水人.中国现代作家.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硼究所所长。以创作小说、散文为主,兼写文艺评论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小说和散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作品,散文进入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前五名。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和《天干地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分为四个部分,“灵魂的边界”、“存在的边界”、“流动的边界”、“可能的边界”。边界是指自己所处的文化和别种文化,自己的信仰和别样的信仰相交相错的所在。在边界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也是灵魂的探险和精神的跋涉。马步升“灵魂的边界”那一组散文堪称为此集的优秀之作。马步升的散文对历史如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实感、生命感共同织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散文语言既生动浅显,又富有生活情趣,还带上了那么一些西北汉子的爽气。评论家杨光祖说:“马步升散文中,那种来自田野的生气勃勃的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比拟的。他的散文创作还一直追求一种激情的智慧,文章内外充溢着哲思的光芒,这也是目前很多散文家所缺少的。”

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和小说集《老碗会》,长篇纪实作品《燃烧的太阳旗》、《守望平安》(与他人合著),文化史著作《走西口》、《西北男嫁女现象调查》、《百年甘肃》(与他人合著)。

2)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踟蹰()恹恹()荒瘠()沟壑()伶仃()絮叨()岌岌()憩息()夯土层()蜿蜒()攫住()訇然()3)整体感知

《绝地之音》记叙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让作者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引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简单概括内容。

二:文本研习

(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解释一下标题

绝地:(阅读第二、三、五段)

绝地之音:

大家在读到第五段文字,想象这幅画面时,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的感受?

(三)1、作者再次捕获这种声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2、为什么一次次地讲述反而生疑,到了绝地可以自己歌唱?

3、捕获了绝地之音后,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结合“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四)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在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和认识。

人音版14册全册教案.doc

人音版14册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学设计 14(人音版)第一单元《难忘岁月》(二课时)第一课时《难忘岁月难忘旋律》第二课时《保卫黄河》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二课时)第一课时《非洲的灵感》第二课时《咿唷嘞啦》第三单元《长江两岸》 (二课时)第一课时《采茶舞曲》第二课时《江南丝竹》第四单元《乐海泛舟》(三课时)第一课时《乐海泛舟·变奏曲1》第二课时《乐海泛舟·变奏曲2》第三课时《摇篮曲》第五单元《轻歌曼舞》 (二课时)第一课时《难忘今宵》与《蓝色探戈》第二课时《轻歌曼舞》第六单元《春之声》(二课时)第一课时《春晓》第二课时《春天来了》、《春晓》第一单元《难忘岁月》(二课时)第一课时《难忘岁月难忘旋律》教材分析:《难忘岁月》是七年级第十四册第一单元学习内容。本教材选了几首反映我党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歌曲。这些歌曲和乐章歌颂了红军长征和八年抗战时期革命先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业绩和革命精神。使我们的学生从中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感受到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英明和伟大。学生分析:《四渡赤水出奇兵》写的是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后,四面临敌、处境十分危急。是毛主席力挽狂澜,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机智用兵,四渡赤水,摆脱了蒋匪的尾追堵截,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奠定了毛主席红军统帅的地位。它是革命史诗《东方红》中的一首歌曲,学生们则闻所未闻,所以在教学时,以各种问题的提出、讨论、演唱歌曲的主题等手段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同时也领略了革命

者的英雄主义丰采。《游击队歌》反映了中国3456789 2017-03-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学设计 14(人音版)第一单元《难忘岁月》(二课时)第一课时《难忘岁月难忘旋律》第二课时《保卫黄河》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二课时)第一课时《非洲的灵感》第二课时《咿唷嘞啦》第三单元《长江两岸》 (二课时)第一课时《采茶舞曲》第二课时《江南丝竹》第四单元《乐海泛舟》(三课时)第一课时《乐海泛舟·变奏曲1》第二课时《乐海泛舟·变奏曲2》第三课时《摇篮曲》第五单元《轻歌曼舞》 (二课时)第一课时《难忘今宵》与《蓝色探戈》第二课时《轻歌曼舞》第六单元《春之声》(二课时)第一课时《春晓》第二课时《春天来了》、《春晓》第一单元《难忘岁月》(二课时)第一课时《难忘岁月难忘旋律》教材分析:《难忘岁月》是七年级第十四册第一单元学习内容。本教材选了几首反映我党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歌曲。这些歌曲和乐章歌颂了红军长征和八年抗战时期革命先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业绩和革命精神。使我们的学生从中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感受到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英明和伟大。学生分析:《四渡赤水出奇兵》写的是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后,四面临敌、处境十分危急。是毛主席力挽狂澜,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机智用兵,四渡赤水,摆脱了蒋匪的尾追堵截,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奠定了毛主席红军统帅的地位。它是革命史诗《东方红》中的一首歌曲,学生们则闻所未闻,所以在教学时,以各种问题的提出、讨

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绝地之音》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绝地”、绝唱‘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归纳大意。 二、重点难点 通过整体把握,体会绝地之音给作者心灵带来的巨大震撼及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法指导 1、先归纳每一段大意,再进行整合,进而归纳出各个部分的大意。 2、根据文章中有关捕获绝地之音后的感受的内容分析“绝地”、“绝唱”的内涵及二者的联系(第5段最后,第10段等) 3、在诵读时碰到读不准的字及时做一下记号,读完后,查字典注上正确读音。 四、知识链接马步升: 五、学习过程 (一)加点字注音 1.踟躇() 2.恹() 3.骨髓() 4.朔风() 5.攫住() 6.怨懑() 7.干涸() 8.憩息() 9.挟着() 10.撩拨() (二)解释下列词语 1、大相径庭: 2、轻描淡写: 3、刻骨铭心: (三)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 1):绝地之音 第二部分(2—5):绝地之音第一层(2-4)曲折向绝地;第二层(5)绝地闻绝调 第三部分(6—8):绝地之音第四部分(9—10):绝地之音 六、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绝地”“绝唱”的内涵?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选做题) 答:绝地,指人类生活的,无论是作者在七年前所看到的那块平地,还是几年后所闯入的“与生命无缘的荒漠”,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生活的。 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形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绝地和绝唱之间的关系: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 七、预习下面导学案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鉴赏课文,感受本文的艺术魅力。 2、归纳文章的主旨,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 1、作者独特的人性感悟。 2、出奇的选材,巧妙的构思。 三、学法指导 归纳写作特点,一般从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入手。 四、学习过程 (一)朗读、合作、交流 1、(第1段)为什么作者“每一次的讲述,所用的语调、词汇、情绪,甚至描述的事实本身,一次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完整版)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第二册音乐教案

小学音乐第二册教学进度表

音乐课程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课程表

课题:聆听《春天》课时:1——1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2.通过对“春天”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在“春天”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感受春天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培养能力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律动。 2、新学期小结。 3、复习上学期内容。 二、基本部分: 1、聆听《杜鹃圆舞曲》 a.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是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b.复听全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c.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2、聆听《小燕子》 a 完整地聆听歌曲。 b 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c 听歌曲《小燕子》分小组编创动作。 d 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课题:表演《春天》课时:1——2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2.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3.能创编动作表现歌(乐)曲,准确地唱歌。 教学重点: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创编动作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复习歌曲。 3、复习柯尔文手势。 二基本部分: 1、表演《布谷》 a 、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课题是学生跟着音乐拍手、 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b、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 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c、唱会歌曲后在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2、表演《小雨沙沙》 a、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 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听歌曲。 b、再听范唱。 c、尽快用听长发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d、分小组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三结束部分:教师小结。结束全课。 课题:编创与活动课时:2——1 教学目标:通过一组多层次的节奏练习,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 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

高中群文阅读:《大地的语言》教学设计 4页

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聆听大地的歌吟 一、教学议题 大地的语言 二、教学篇目 牛汉《绵绵土》 毕飞宇《大地》 马步升《绝地之音》 阿来《大地的语言》(节选) 三、整本书阅读 韦岸《大地上的事倩》 阿来《大地的阶梯》 杜怀超《大地册页:一个农民父亲的生存档案》 费孝通《乡土中国》 [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的沉思》

四、教学目标 1.辨识与提取:运用“浏览、默读、批读、诵读”等方法进行多文本阅读,根据“大地的语言” 这一议题学习的需要,进行定向归纳、概括,获取多个文本所包含的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2.比较与整合:通过梳理比较,了解“大地的语言”的不同内涵和情感,再经过“比同较异”进 行整合,领悟人与土地之间割舍不断、千丝万缕的关系。 3.评价与反思:基于自身知识和经验,感悟“大地的语言”中凝聚的文化现象,审视与思考大地 对人的意义,反观、检视自身对大地的态度,从而去过一种亲近土地的生活方式。 4.应用与创意:阅读者将多文本比对阅读中建构起的一个或多个意义加以运用,进行新的单文本或多文本拓展阅读,并形成新的意义建构。 五、教学重点 在阅读给定篇目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比较、整合、评价,理解到大地的语言中蕴含的内涵和情感,领悟到人与土地的紧密关系,审视人类对土地的态度。 六、教学难点 读懂作家对中国土地现状的隐忧,在阅读和探讨的过程中,构建新的议题。 七、教学方法 阅读辨识、比较整合、评价反思、重整建构等多种方式。 八、教学准备 选文篇目、预习学案、教学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结合预习学案,采用默读和浏览的方式阅读群文,并用书面形式完成学案提示,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视阅读情况),以小组的形式整合阅读结果。

高中音乐_生活之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活之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永恒的水》、《蛋炒饭》等音乐作品中受到启发,思考怎 样运用生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 2、能积极参与简单音乐创作实践; 3、能理解“音乐来自生活并高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在欣赏、实践中获得快乐,培养合作创新意识,感悟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播放2001年春晚的《过年我当家》这首热闹的生活交响曲导入。听几个音乐片段,引出标题音乐。 根据定义判断标题音乐。 二、思维上简单创作 试着为指定的题目《蛋炒饭》找声音素材。 欣赏优秀作品〈〈蛋炒饭〉〉并回答问题 简单创作体验 由生活中的跑操时喊的口号、马蹄声等,用肢体动作模仿出来。三、欣赏与探究 潭盾简介: 思考:1、作曲家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使水发出不同的声音?

2、作品中加进哪些乐器,加进这些乐器使音响出现了怎样的声音效果。 欣赏〈〈永恒的水〉〉 四、感受体验 利用身边的物品为歌曲〈〈铃儿响叮当〉〉配节奏伴奏。 五、鼓励学生设计创新。 六、教师进行简单创作再次激发学生兴趣。 七、小结: 音乐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我们要善于发现、积极乐观、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以及爱好,他们对生活之音的特点只 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了解基础上。在本节课中通过音响、音像的视听以及教师的 讲解中需要引导学生懂得:音乐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都可以成为音乐家 创作音乐作品的素材。 效果分析 能够让学生对我们身边的音乐感兴趣,对作品所要表达的音乐内 容能概括和展开想象。 通过欣赏和创作活动,感受音乐这种听觉的艺术。从音乐音响的 感知中获得愉悦与快乐, 获得感悟与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 操,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把德育寓于音乐教学过程之中,把思想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同 时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三专题 第7课 翡冷翠山居闲话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翡冷翠山居闲话 对应学生用书P29 一、字音辨读

1.温驯(x ùn) 2.摩挲(su ō) ..3.踌躇(ch óu ch ú) 4.苔藓(t ái xi ǎ n) .... 5.山罅(xi à) 6.橄榄(ɡǎn l ǎn) ...8.疮瘢(chu ān7.风籁(l ài) ɡ b ān) ... 二、字形辨识 暇挲á摩 su 闲ōxi ?????? 想áxi ō娑遐婆su 21..???? 疵草xi 瑕su áō莎 籁ìà缔i 风l 取d ??????

痢啼i 癞叫lt àí .3. 4???? 獭真ǎ水ì谛td 三、词语辨析 1.取缔·取消 语义重取缔:命令取消或禁止。?? 辨析?取消:使原有的制度、规 章、资格、权力等失去效力。?? 家占道经营夜市摊被全部14①昨日,伍家岗区的??取缔,大部分摊位搬进东城小吃城。?例句 1月年1②据发改委相关人员透露,广东从2016??日起,取消档案管理费收费。 2.蜕化·退化 蜕化:比喻腐化堕落。?? 辨析?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①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作风蜕化则? ?是“慢性病”,也会影响党的生命力。?②团购网站,原本是一个诞生在互联网上的创意 例句?公司,在中国却退化成靠互联网边缘的传统服务? 分销平台。 四、熟语释义 1.福星高照:指有神灵保佑,命运好。2.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心情十分急迫。 3.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对应学生用书 P30

一、走近作者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31年因所乘飞机失事身亡。 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甚至他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的散文远胜过他的诗。因为他的散文比他的诗更能显出他的性格”。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二、相关背景 “翡冷翠”是作者对今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的个性翻译,这个译名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遐想。“山居”就是“作客山中”的意思,作者曾经漫游欧洲,在佛罗伦萨山中待过一段时间。崇拜自然,浪迹自然,寄情自然,是徐志摩散文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篇《翡冷翠山居闲话》就是描述作者在意大利文化名城翡冷翠山居时的心境的,作者用飘逸、秀美、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不加雕饰、不受拘束、没有羁绊的自然纯美的世界。 三、主旨把握 文章通过描写翡冷翠山居所见之自然景物的纯真、质朴之美,抒发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崇敬之情,表达了对自由和美的热切向往。 四、结构图示

音乐之声教案

《音乐之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唱、聆听、欣赏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体会歌声所传达的情感信息,思考音乐在音乐剧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演唱、欣赏、音乐表达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课为音乐综合课,是结合中学课本歌曲内容所延伸出来的一堂课,而且大多数学生没 有看过《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对其中的插曲也知之甚少,本课所学习的歌曲都是本部电影的插曲,风格各不相同,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面,还能让学生了解这部优秀的音乐电影,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雪绒花》体会主人公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演唱《孤独的牧羊人》体会不同的音乐情绪,感受轻快、密集节奏的音乐风格。 四、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流露的情感,训练节奏感。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座位围成半圆弧形 2、播放《哆来咪》的音乐视频(电影片段剪辑后产生),学生进入教室,安静、拿书到位,进入上课状态 (二)导入 今天上课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听音乐做动作”。

游戏内容:请同学上来根据老师播放的音乐任意做肢体动作,从简单地跟着音乐节奏和感觉走动到舞蹈都可以,看谁比较有表现力,做的最好的同学下课后可以到我这儿来领个小奖品哦!(先自告奋勇,没有人再点学号,最好事先准备好学生) 1、《Memory》(回忆)(剪辑)——选自音乐剧《猫》,是整个音乐剧中最出彩的唱段,《猫》是音乐剧历史上很成功的剧目之一,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作曲是安德鲁·洛伊·韦伯。 作为这部音乐剧的主打歌之一的《memory》以其忧伤的情调,扣人心弦的动人旋律吸引着听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完整地了解一下《猫》这部音乐剧。 2、《We are all in this together》(剪辑)(我们欢聚一堂)——是校园青春歌舞电影《歌舞青春》中最后的大团聚,充满了活力与激情。节奏感非常强。非常适合各位同学的气质。我记得之前艺术节上我们用这个音乐做过开场舞,很多同学都非常喜欢。 3、最后这一首(剪辑)呢,情绪有些哀伤与无耐,它选自现在每年暑假还会播的流行了20几年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这是老师童年的回忆,小时候老师会拿着家里的窗帘装在自己的身上、头上,边唱边做动作,幻想自己是白娘子,在我看来,《新白娘子传奇》从某种方面来说也属于音乐剧。 好!刚才游戏中的三首曲子都是非常有画面感的,是结合了音乐、舞蹈动作和戏剧表演的,同学们也很好的用自己的肢体表现体现出了这三首歌曲的情绪,那这就是老师刚刚已经提到的——音乐剧的概念。 音乐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现代音乐戏剧作品; 音乐剧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表演艺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产生了众多风格炯异的作品。 音乐剧的音乐风格较为多变,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等各种类型的音乐在音乐剧中都很常见。 老师用自己的理解,总结了一下:音乐剧就是在用音乐说话,随音乐舞蹈,借音乐表达。那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对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赏析与简单选唱来让同学们近距离、深层地感受音乐剧的魅力。 (三)具体实施

绝地之音(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绝地之音(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绝地之音》教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主备课人:戴雁 教学目标: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体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生命本身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黄河流经的陕西甘肃一带产生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秦文华,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到了“绝地之音”,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 二、解题(破题) 1、迅速浏览文章,“音”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 学生交流、明确:歌声、绝唱 特点:①无词无调;②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

③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 2、这绝唱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震撼。 (难道就是这无词无调的“咧——咧——咧”的歌声就令作者震撼,感动吗?令作者深受感动的是否是歌本身呢?) 三、研习文章: 1、这歌声是何人所唱?他在干什么? 明确:一个人;正在打碾庄稼。(目的:为了生存,延续生命。) 2、思考:这人的特殊性在于哪里? 明确:身处的环境。 3、赏析描绘平台的文字,哪些词语用的好?(齐读该小节中相关文字) 明确:(板书)斩——水的力量很大、山崖陡峭 划——崖高 涌——洪水速度快、山崖陡峭 两亩见方——平地小 悬——高、陡峭、危险 拴——险要 总结平台的特点:陡峭、险要。——绝境

4、面对此地作者内心的感受是什么?生活在这里的人又是怎样的? 明确:我的心“跳”了起来(紧张、担忧)。 那人却乐观自然、坚强。(因为他在此生活、延续生命,而且还唱了歌来) 5、思考:真正令作者震撼的是什么? 明确:人处在绝地之中时迸发出的坚强的生命力。(精神世界) 6、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觅这支歌,后来终于在哪里又捕捉到了那歌声呢? 明确:腾格里大沙漠。 为何作者能捕捉到那歌声?因为此时作者也是身处绝境之中。(齐读第十小节) 7、其实作者在文中有没有阐述何所谓绝地之音?探讨“绝地之音”。 明确:(齐读第十一小节) 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歌即是生命本身。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的形态,是 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绝地,是人类生活的绝境 8、结合最后一小节理解句子含义:

人音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全册

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春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杜鹃圆舞曲》。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材分析: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4.简介作者——约纳森。 5.用声音模仿杜鹃的叫声。 6.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春晓》。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春天在哪里》。 2、古诗文化 二、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春晓》,感受歌曲情绪。 2、教师示范演唱。 3、教师逐句教唱。 4、教师唱旋律,学生唱歌词。 5、解决难点。 6、分组演唱。 7、歌曲处理,教师分别用慢速、中速、快速作示范。 8、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布谷》。 教学目标 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教学重难点 把握好四分休止符。 教材分析: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

绝地之音教案

《绝地之音》教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主备课人:戴雁 教学目标: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体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生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黄河流经的陕西甘肃一带产生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秦文华,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到了“绝地之音”,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 二、解题(破题) 1、迅速浏览文章,“音”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音”? 学生交流、明确:歌声、绝唱 特点:①无词无调;②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 ③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 2、这绝唱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震撼。 (难道就是这无词无调的“咧——咧——咧”的歌声就令作者震撼,感动吗?令作者深受感动的是否是歌本身呢?) 三、研习文章: 1、这歌声是何人所唱?他在干什么? 明确:一个人;正在打碾庄稼。(目的:为了生存,延续生命。) 2、思考:这人的特殊性在于哪里? 明确:身处的环境。 3、赏析描绘平台的文字,哪些词语用的好?(齐读该小节中相关文字) 明确:(板书)斩——水的力量很大、山崖陡峭 划——崖高 涌——洪水速度快、山崖陡峭 两亩见方——平地小 悬——高、陡峭、危险

拴——险要 总结平台的特点:陡峭、险要。——绝境 4、面对此地作者内心的感受是什么?生活在这里的人又是怎样的? 明确:我的心“跳”了起来(紧张、担忧)。 那人却乐观自然、坚强。(因为他在此生活、延续生命,而且还唱了歌来) 5、思考:真正令作者震撼的是什么? 明确:人处在绝地之中时迸发出的坚强的生命力。(精神世界) 6、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觅这支歌,后来终于在哪里又捕捉到了那歌声呢? 明确:腾格里大沙漠。 为何作者能捕捉到那歌声?因为此时作者也是身处绝境之中。(齐读第十小节) 7、其实作者在文中有没有阐述何所谓绝地之音?探讨“绝地之音”。 明确:(齐读第十一小节) 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歌即是生命本身。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的形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 绝地,是人类生活的绝境 8、结合最后一小节理解句子含义: 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却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明确:因为,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所以,无词,却饱含万有; 因为,这歌中从古至今展示着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所以,无调,却调兼古今。 9、总结全文写作思路: 第一小节:追忆绝地之音 第五、六小节:邂逅绝地之音 第七到十小节:捕获绝地之音 思考:本文完全可以第一小节后直接写第五小节,那么,第二小节到第四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内容上,突出黄土林、营盘梁等地险要陡峭的特点。 形式上,渲染、衬托、铺垫。为下文写平台这一绝地中的绝地作渲染,衬托出平地的险要,同时也为下文写作者在这平地之中感受到那坚强的生命力作铺垫。 四、课堂小结: 作者在《浪漫的高原》一文中这样写道:“因生之可贵,求生本能方显得壮丽恢弘;因生之艰难,才使生命本体万分珍重生命。这是一方生命内涵博大精深的世界。”

高一音乐鉴赏与实践《《生活之音——永恒的水》教学设计

《生活之音——永恒的水》教学设计
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鉴赏与实践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与感受谭盾先生的《永恒的水》 ,并模仿其创作理念,在一定基础上进 行音乐创作。
教学理念: 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通过鉴赏与表现及其他音乐艺术形式 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丰富情感,激活表现的欲望和创作的冲 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在共同参与中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 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的教学目标,并明确了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培 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介绍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 ”音乐教学大纲为我们 的鉴赏教学指明了方向。b5E2RGbCAP 通过对《永恒的水》的学习,接触“前卫”音乐、发掘生活音乐,引导学生 关注生活中的新音色,同时感悟到: “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扩展学生 的音乐知识面,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们置身于音乐的天地中去 认识音乐、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用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情感和正确的 道德观念与高尚的生活情操。p1EanqFDPw

教材分析: 《永恒的水》是旅美作曲家谭盾的代表前卫实验色彩的重要作品。用“水” 的方式来创作音乐(这个“ ‘水’的方式”并非是用管弦模仿流水的效果音乐) , 通过盛水的装置,以水的滴落、流淌、碰撞的声响作为独奏乐器并运用不同的方 法制造出音响各异的水声,把我们身边最普通的、最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 , 通过声音和画面全新地展现给人们。DXDiTa9E3d 教学目标: 1、了解“前卫”音乐及其音乐风格特征。 2、鉴赏《永恒的水》 ,通过分析其音乐要素,认识其音乐特征。 3、通过对《永恒的水》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进行创作 活动。RTCrpUDGiT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前卫”音乐的风格特征,学生能对其进行分析对比活动。 2、学生根据“前卫”音乐的特征进行现场创作活动,学会通过最简练、最直接 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思维。 学生分析: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 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 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前卫”音乐的正面引导, 让学生积极去体验去学习,相信学生通过对“前卫”音乐的学习、了解、比较、

高中语文 3.3《绝地之音》教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2012高二语文:3.3《绝地之音》教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目标 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十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牛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教学安排 l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黄河流经的陕西甘肃一带产生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秦文化,就是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到了“绝地之音”,这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 [品读?探讨] 一、作者简介 马步升(1963~),甘肃合水人.中国现代作家.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硼究所所长。以创作小说、散文为主,兼写文艺评论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小说和散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作品,散文进入中国最新文学排行榜前五名。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和《天干地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一个人的边界》分为四个部分,“灵魂的边界”、“存在的边界”、“流动的边界”、“可能的边界”。边界是指自己所处的文化和别种文化,自己的信仰和别样的信仰相交相错的所在。在边界可以领略到无限风光,也是灵魂的探险和精神的跋涉。马步升“灵魂的边界”那一组散文堪称为此集的优秀之作。马步升的散文对历史如数家珍,西部民俗色彩也分外鲜明,加上潇洒的文笔、思辨的气质,历史感、现实感、生命感共同织出马步升散文绵长的意味,绘出了陇东黄土地活的灵魂。散文语言既生动浅显,又富有生活情趣,还带上了那么一些西北汉子的爽气。评论家杨光祖说:“马步升散文中,那种来自田野的生气勃勃的野性,是目下那些疲软苍白的温室散文所不可比拟的。他的散文创作还一直追求一种激情的智慧,文章内外充溢着哲思的光芒,这也是目前很多散文家所缺少的。” 其他作品有:长篇小说《女人狱》、《北京不是你的家》、《花园中的大王》和小说集《老碗会》,长篇纪实作品《燃烧的太阳旗》、《守望平安》(与他人合著),文化史著作《走西口》、《西北男嫁女现象调查》、《百年甘肃》(与他人合著)。

花城版高一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教案

花城版高一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教案《生活之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活之音》是花城出版社《音乐鉴赏》必修课第一单元第3节的教学内容,在这单元里选择的音乐内容体现了音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使学生能感悟:“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教学理念】 本单元教学中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起“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达到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音乐鉴赏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参差不齐,所以学生独立鉴赏的能力较低,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这非常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如何能把学生的无限“音乐潜能”挖掘出来呢?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他们在生活中的音乐,这样既能通过搜集获得更多的信息,又让学生在课堂中都参与进来。在这

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积极讨论,真正去了解生活中的音乐,真正领悟到音乐来源于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接触一些伴随人类生活的各种音乐,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各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同时感悟到: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音乐作品表现的内容及特点 2、能从作品中受到启发,积极参与即兴创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从音乐音响感知中获得愉悦与快乐,获得感悟与启发。 2、乐意在适当的时候向同学推荐介绍自己搜集的与生活现象有关的音乐作品。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人生处处充满音乐,并从音乐中获得感悟与启发。 2、难点:即兴创作 【教学方法】 聆听音乐,师生互动对话式教学,启发式,探究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高中音乐鉴赏《生活之音》教案设计

生活之音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接触一些伴随人类生活的各种音乐,思考作曲家如何运用生活各类素材创作音乐作品;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同时感悟到: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b5E2RGbCAP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了解音乐作品的演奏形式及特点。 2、 能从《永恒的水》的观赏中受到启发,积极参与创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能从音乐音响感知中获得愉悦与快乐,获得感悟与启发。 2、 乐意在适当的时候向同学推荐介绍自己搜集的与生活现象有关的音乐作品。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人生处处充满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感悟与启发。 2、 难点:创作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脸盆、水、皮筋等物品。 四、教学过程 导入: 看一组图《磨刀老头》片引出生活中常常听到的声音和创作歌曲家刘欢根据这叫卖声写 成的一首歌,两者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初步了解音乐来源于生活。p1Ea
nqFDPw
(一)聆听与鉴赏(《打字机》、《盖邮戳》) 设问: l 作品是用什么物品演奏的?突出了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 l 学习乐曲中的旋律及节奏并进行实践。 1、《打字机》 l 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的《打字机》创作于 1950 年。作者独具匠心地用真正的 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又采用了管弦乐器表现音乐,打字机急促的击键声来做伴奏声部。特点 是表现速度的快。描绘了大城市办公大楼中喧嚣的打字机声和繁忙的办公场面。DXDiTa9E3d 提问:<1>用什么物品演奏的? <2>有什么特点? <3>表现了什么? 1 答:用真正的打字机 2 答:打字机急促的击键声来做伴奏声部。特点是速度的快。 3 答:感受到忙碌、紧张的气氛。
2、《盖邮戳的音乐》 l 这段音乐录制于非洲的加纳大学邮局,两个邮政工人一边吹口哨,一边做着盖邮戳的 工作。

绝地之音练习 徐晓博

绝地之音 马步升 1那年秋天,我随导师踏上了徒步考察长城的征程。进入陕甘宁蒙一带,我的心整日被强烈的震撼着。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在这典型的黄土沟壑地形里,惟一标志我们方向的是长城。细心看,有一条高约二三米的土垒顺山脊沿若隐若现、时断时续蜿蜒伸展。这一带的长城在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因高而置险,因险和置塞,因沟而开堑,因堑而起垒,千百年来,由于洪水冲刷,原来较为和缓的沟壑现多为绝壁危沟,有些区段的长城高悬于数十米、甚至百米的沟崖之上,使残存的一线土垒,倒显得格外威风壮观。 2 预料之中是,我们下了沟,立即就被淹没在黄土林中。为越过一条洪水随意冲出的毛沟,也得七绕八绕,历经艰难,费尽气力。在自然轻描淡写的恶作剧中,人竟是如此的疲弱。午后三时许,我们才绕至营盘梁的脚下。仰面一望,不由倒吸几口冷气。在群沟群壑之间,托出一座馒头似的山峰。山顶尘雾迷蒙,陡直的山坡连羊肠小道也无一根,只有些许衰草在朔风中絮絮叨叨。 3终于,攀上了山顶。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 4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夕阳仍然漂在那面沟坡上。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罗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碾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缰,一手场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梢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5我无法确定它,但我必须接近它,捕获它。 6过了几年,我闯进了腾格里大沙漠。不知不觉间,满世界只剩下我一条生命。那串歌吟这时突然奔入我的心房,我濡湿了干裂的嘴唇,迎着依依下沉的夕阳唱了起来。咧—咧—咧—,哦,是那声音,是那来自古长城线上的声音。我至今也不知道那天我究竟唱了什么,但我肯定,那一次我确切地捕捉住了那串古长城线上的音符。 7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并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2003.5发表于《读写月报》 1.第一段中说“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请结合节选文字,分要点说说它绝在哪里?(5分) 2.作者为什么2-4小节花了很多笔墨来写黄土高原上的景物?(6) 3.结合全文,如何理解“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6) 4.探究绝地之音的内涵。(6分)

人音版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简案)

第一课《春天》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 1.完整聆听全曲。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展示给大家看。 三、表演《布谷》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 2.听歌曲的录音,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1.完整聆听歌曲《小燕子》。 2.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表演《小雨沙沙》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 2.再听范唱,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复习歌曲《布谷》: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第二课《放牧》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设计 一、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二、表演《牧童》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三、聆听《牧童》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四、表演《放牛歌》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高中音乐教案《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教 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教案 课题: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 对象:高一 课时:两课时 教材:花城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必修音乐鉴赏 教学目标:1.聆听乐曲,认识音乐作品的体裁、演奏演唱形式,并对作曲家,音乐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2.通过鉴赏,使学生初步体验到“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3.让学生关注身边的音乐,能从音乐音响感知中获得愉悦与快乐,获得感悟与启发。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与鉴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 教学难点:能够对我们身边的音乐感兴趣,对作品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能展开想象,从中获得愉悦与快乐,获得感悟与启发。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导入:同学们,美国的艾夫斯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艺术没有任何例外,它直接来自内心,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思考和实践。 在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各种各样的音乐,下面我们来听听这两个乐曲,想想它们是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来表现的。 (首先播放《打字机》)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你听到的这首乐曲所使用的“乐器”是什么? 生:打字机。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听得很仔细,没错,我们刚刚所听到的这首乐曲《打字机》创作于1950年,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所创。用真正的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又采用了管弦乐器表现音乐,描绘了大城市办公室中喧嚣的打字机声和繁忙的办公场面。它运用了三部曲是的结构,就是ABA结构,在A 段中均匀的连续八分音符用顿音形式奏出,这单调而轻快的音乐,与伴奏声部,也就是打字机急促的击键声,加上连续三小节后出现的满行预告铃声以及推动

高中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音乐教案

高中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生活之音》音乐教案 厦门华侨中学教案 音乐组:傅莉莉 教学过程 课前意境:播放轻音乐 一、组织课堂 检查出勤情况 二、聆听与鉴赏 1、听几首音乐参照课本23面的四副图来对号入座,《时钟》《打字机》《盖邮戳》《打蚊子》 2、请学生谈谈联想到的场景,简单描述一下 三、《钟》 1、欣赏一遍 2、作品简介 原曲为帕格尼尼(Paganini)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时李斯特首次听到此曲后被深深吸引,随即改编为钢琴作品,旋律优美动听,但需要演奏者极高超的钢琴技巧,以当时的钢琴发展来看,其艰深程度被视为「不可能弹奏」。短短4分钟的音乐中,不断出现「轮奏」(左右手交替弹奏)﹑「快速双8度」及「极大音程跳动的断奏」等部份。当中最难的段落在以单手快速跳跃4个8度弹奏模仿钟声的一段。(注:一般人的指距约为一个8度) 3、李斯特简介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

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李斯特生于甸牙利的莱依丁库。父亲在一个公爵专家当管家,他爱好音乐,还会弹钢琴。李斯特从小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习钢琴,九岁时就举行了演奏会,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李斯特的父亲看到儿子在音乐上的才能,决心让他前往音乐家的摇篮-----维也纳深造,于是他们举家迁往维也纳。在维也纳学习了一年后,十一岁的李斯特举行了演奏会,轰动了维也纳的音乐界。后来,李斯特又前往巴黎学习音乐,开始了侨居法国二十六年的生活。李斯特的演奏技巧、弹琴艺术具有一种魔力,被誉为「欧洲第一钢琴家」和「钢琴」。他也是一位才能卓著的作曲家,的作品有〈浮士德交响乐〉、〈匈牙利狂想曲〉、〈但丁神曲〉等。这是发生在德国一个小城市里的事:有一位姑娘要开音乐会,她在海报上说自己是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的学生。不料,就在音乐会的前一天,李斯特突然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吓得浑身颤抖,脸色苍白,好半天才抽泣着诉说了自己艰苦的孤儿身世,冒称李斯特的学生完全是为了生计。她跪在李斯特面前,请求宽恕。「噢!原来是这样。」李斯特把姑娘扶起来,和蔼地对她说。「让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可以补救的办法。」姑娘看李斯特这么和蔼可亲,激动得不知说甚么好。李斯特要她把晚间演奏的曲子弹一遍给他听,并且边听边给以指点。末了,李斯特爽快地说:「好了,晚上你大胆地上台演奏吧,现在你已经是我的学生了。为了证明这一熙,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增加一个节目,是由你的老师-----我,为我的学生演奏的。」第二天,音乐会如期举行。临近结束的时候,听众突然、欢呼起来,原来,弹奏最后一支曲子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李斯特。1831年,萧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李斯特已是名声沸扬的音乐家,而萧邦则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萧邦的才华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萧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那时候,在演奏钢琴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前面,当灯一熄灭,就悄悄地让萧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琴声征服了。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