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环境,理解当代文学规范的建立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十七年文学体制的建立,第一次文代会,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第一次文代会——当代文学的起点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参加大会并发言,周恩来发言称之为“从中国第一次大革命以来逐渐被分离在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在今天的大会师”。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各路文艺大军团结在社会主义文艺大旗下,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创作。国统区代表茅盾,解放区代表周扬分别发表讲话。但是茅盾的讲话重在“检讨前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中的种种错误倾向”,意在“总结教训”;周扬的讲话介绍了解放区文艺的经验,而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后新中国新的文艺的方向。

意义: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开始,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的地位,将“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确定为新文艺的唯一正确的方向;成立了“文联”(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茅盾为副主席),实现了党对文艺的绝对领导。

附:第一次文代会的重要文献

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二.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

十七年时期文艺界斗争频繁,文学批评被作用于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次政治运动都在文艺界鲜明地反映出来,甚至许多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就是由文艺论争开始的。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电影《武训传》简介

《武训传》由孙瑜编导,由赵丹主演,昆仑影片公司拍摄,1950年底拍摄完成。电影以清末鲁西堂邑县农民武训的事迹为基本内容拍摄,讲述了农民武训具有传奇色彩的行乞兴学的故事。影片1950年12月,影片在全国上映,引起了文艺界和整个社会的巨大反响,曾被推选为当年的最佳影片。

2.《武训传》的问题及批判:

电影一开始受到了高度评价。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登载了大量肯定、赞扬的文章。有的称武

训是劳动人民从文化上翻身的“一面旗帜”,赞扬他那为劳动人民的子弟能够受教育而实施的“苦行主义”,一些文章甚至从理论上探讨了“武训精神”、“武训道路”。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开展对《武训传》的讨论。

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篇社论经过毛泽东大量修改、并最后定稿。社论认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电影将武训的道路与中国革命相提并论,称为老百姓对付狗官恶霸的“一文一武”,认为被压迫者的解放可以通过教育而不必经过革命手段来得到。承认或者容忍歌颂武训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的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并强调,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竞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自此,一场文艺界的批判运动逐步展开,并发展为一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的批判运动。

武训的主要问题,歌颂了不应当歌颂的人物,宣扬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所以,对《武训传》的批判的实质就是文学创作应该如何反映历史人物的问题,这是斗争的核心。

3.教训

批评的简单、粗暴,把本属于文艺的问题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上来,对作家形成了政治压力,在创作界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1.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俞平伯是“新红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于1923年成书的《红楼梦辨》和胡适前著的《红楼梦考证》同属于该派的奠基之作。他们把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证方法同中国传统的考据、评点结合起来,对《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作了大量去伪存真、核实正误的工作,以富于创见的阐释,推翻了自晚清以来颇有声势的“旧红学派”的虚妄臆测和索隐附会,开创了红学研究的现代格局。从批评方法的角度看,其研究具有传记批评和形式批评的某些特征。建国后,俞平伯在《红楼梦辨》的基础上未作重大修改,更名为《红楼梦研究》出版。后来又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如《读红楼梦随笔》、《红楼梦简论》等。不久,又将他几年来创作的单篇论文结集为《红楼梦简论》发行。

2.“两个小人物”

1954年,刚从山东大学毕业的两名青年学生李希凡、蓝翎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了异议。他们的论文《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和《评〈红楼梦研究〉》分别发表在1954年9月号的《文史哲》和1954年10月10日的《光明日报》上。李希凡和蓝翎运用社会历史批评和现实主义理论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进行批判。他们用现实主义胜利说批判了俞平伯的“色空”说。用人民性的标准批判了俞平伯的传统性。可以说这一批判把社会历史批评引进了向来保守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并由此波及整个文化学术界,这无疑是一场批评方法的变革。《文艺报》在转载了他们的相关论文并加了比较谨慎的按语,认为“观点应引起注意”,但“显然还有不够周密和不够全面的地方”。

二人的论文和《文艺报》的冷淡态度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肯定了两个小人物的批判,认为这种批判是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并亲自发动和领导了这场运动。自此,全国文艺界、文化界及整个政治领域迅速掀起了一场思想批判运动,其规模之大超过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整个批判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进而发展为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实用主义的清算;另一方面是对《文艺报》的“错误”的批判。

3.教训

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只是导火线,批判的主要批判胡适自由主义思想,清除其思想在大陆的蔓延。然而,这种批判将学术问题定性为“政治问题”,不少批判都未能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未能将研究者的学术观点和政治立场区分开来。所以,这种批判是粗暴的、轻率的,对

学术界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胡风及其文艺思想简介

胡风,原名张光人,著名的左翼文艺理论家。抗战爆发后,先后主编文学杂志《七月》、《希望》,并担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研究工作。

由于不满当时批评界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作风,1954年7月,胡风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报告》,它曾被称为“三十万言”。《意见书》内容非常广泛,它从共产主义世界观、工农兵生活、思想改造、民族形式、题材等方面对当时的批评界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五把刀子说”。《意见书》建议文艺界从理论到组织需要全面改革,并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措施方案。

2.对胡风的批判:

对胡风的批判1955年大规模开始,最后定义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并在全国掀起了“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运动。胡风及其追随者被捕入狱,2100人受到牵连,逮捕92人,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78人中,有路翎、阿垅、鲁藜、牛汉、绿原、吕荧、贾植芳、王元化、何满子、曾卓、张中晓等。这是建国后一起罕见的文字狱冤案。

3.教训:

胡风一案是被有些学者认为是20世纪中国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它使文艺界的空气日益紧张,在政治对文艺的密切控制和严格要求下,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泛滥。同时,胡风事件也体现出左翼阵营内部的思想分歧。

三.“双百方针”

1.“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1956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长期的基本方针。

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国内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转移为人民内部矛盾。

国际背景:总结吸取苏联的教训,发扬民主的要求。

2.“双百方针”的具体阐释:

陆定一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做出了具体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一方面对自由的范围做出了限制:“人民内部自由”,一方面对确定敌我阵营界限的标准并没有具体说明。

3.影响:

①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的老作家的创作,周作人、沈从文、王静之、徐玉诺、陈梦家等。

②出现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和表现“人性、人情”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准:《灰色的帆篷》,耿简:(柳溪)《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宗璞:《红豆》等,创作界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③围绕着反对理论批评中的教条主义和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展开了关于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关于典型,关于形象以及美等多种学术问题的讨论。秦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巴人:《论人情》等。

四.文艺政策的调整及“左”倾文艺思想的纠正

1957年4月,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主要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提

高全党马列主义思想水平,改进作风,搞好建设。但是极左路线进一步发展,整风变成了引蛇出洞,反右斗争迅速扩大化。一大批作家被打成右派,一批作品包括“百花文学”被打成“毒草”。随之而来的“大跃进”运动,更进一步助长了“左”倾路线的发展。文艺界也布满了浮夸、冒进的风气。

1960年冬,大跃进失败之后,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时也开始对文艺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新侨会议(1961):全国文联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周恩来同志作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会议根据周恩来同志讲话的精神,拟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经征求意见后,1962年4月正式确定为《文艺八条》,由中央批发全国各地贯彻执行。

广州会议(1962):文化部和戏剧家协会在广州召开了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陈毅都作了重要讲话,周恩来同志所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讲话对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现状有着精辟的分析,他指出:“十二年来,我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已有了根本的转变和极大的进步”,并肯定全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广州会议是在极其关键的时候,调整了党的政策,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文艺创作也逐步活跃起来。

大连会议(1962):中国作家协会8月在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许多著名的文艺界领导、作家、评论家都出席了会议。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邵荃麟主持了会议,茅盾、周扬等都在会上发表了讲话。这次会议旨在讨论农村的形势,讨论农村工作“左”的倾向的危害以及反映农村生活的创作如何克服“左”的影响。邵荃麟在发言中强调,创作应注重题材和人物的多样化。在描写先进、英雄人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中间状态的人物的描写。他还指出,反对浮夸、歪曲真实的浪漫主义,强调“现实主义深化”的原则。大连会议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现实主义深化”的理论主张。可惜不久之后就遭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批判,邵荃麟本人也遭到了惨重的迫害。

围绕着几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文艺界在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上,都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

五.“左”倾文艺思潮的大泛滥

1962年,党的八界十中全会召开。出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毛泽东重新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一口号,从次年开始,在思想文化开展了持续多年的范围广泛(涉及哲学、经济学、史学、文学艺术等)的批判运动。同时,毛泽东在多次的批示中对文艺界做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文艺界“问题不少”,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许多文艺协会“基本不执行党的政策”,已经“跌倒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毛泽东的批示错误地估计了文艺界的形势,林彪、江青、康生等利用这个口号夸大阶级斗争,使得“左”的思潮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文艺界开始了持续多年的大批判运动。如对小说《刘志丹》的批判、对昆曲《李慧娘》的批判、对《海瑞罢官》的批判等,都是别有用心、网络罪名的批判。经过一系列的批判,文化革命的激进思潮已经全面控制了文学界。

【思考题】:

1.“双百方针”给文艺界的影响是什么?

2.如何认识“十七年”文艺思潮的整体特征?

2017秋0060《新文学思潮与流派》综合题59.60题答案

2017秋0060《新文学思潮与流派》综合题59.60题答案 59题 一、填空题 1.新月社在新文学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验。 2.川岛是语丝社社团的代表作家。 3.成仿吾是五四时期文学社团创造社的代表作家。 4.《弃妇》的作者是李金发。 5.《罗大斗的一生》的作者是路翎。 6.《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也是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 7.“开电车人开电车”是张爱玲小说《封锁》中的主题句。8.《小说月报》是新月派的文学会刊。 9. 文学史上有“雨巷诗人”之称的是戴望舒。 10.绿原属于七月诗派诗派作家。 11.闻一多的诗集《红烛》还是由自由体向现代格律诗过渡的一种“半格律体”,到了诗集《死水》就几乎全是严整的现代格律诗。 12. 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3. 以“土地”和“太阳”为诗歌中心意象的诗人是艾 青,他的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二、名词解释 1.问题小说 答:五四时期流行问题小说。这里所说的问题小说,顾名思义,即是以小说的形式提出社会问题。鲁迅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他只是把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提出一些问题。但问题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问题小说,是指那些在明确的创作目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人生问题而自觉创作的小说。至于这里所说的问题小说,是专指文学研究会作家在人道主义和启蒙主义指导下,以小说形式表现新时代到来之际的种种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2.新诗戏剧化 答:新诗戏剧化:九叶诗人反对诗歌的宣传说教和浅露的感伤,提出诗歌不仅是满足抒情功能,还应像戏剧那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和情感张力,能够显示出心灵深层的运动与变化。诗的戏剧化要求主观体验转化为客观性和间接性,即对诗歌说理和抒情进行控制与规范,使意志和情感转化为诗的经验,使诗歌取得抒情的客观化效果,实现“思想知觉化”。 3.新感觉派

谈十七年文学

联系作品实际谈一谈你对十七年文学的理解认识。 十七年文学指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即1949年~1966年间的文学创作。十七年——这是文学与政治相互交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人们歌颂祖国,歌颂党,文艺作品多有歌颂的色彩。 十七年文学时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等。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周立波、等优秀作家,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十七年文学的特征: 首先,十七年文学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政治色彩的。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杨沫的《青春之歌》就揭示了在阶级斗争、名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表明青年人只有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的道路。《青春之歌》是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的。主人公林道静是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她曾经是一个有着小资产情调的知识分子,但在后来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她蜕变,一步步的蜕变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小说歌颂的是革命力量的不可战胜和人们对革命力量的追求。 然后,十七年文学创作普遍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追求文学的史诗效果,也就是表现大的历史进程,和对英雄人物的壮美性格的崇高,在题材内容上拓展较宽,开掘较深,且多重视影响社会生活的富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十七年文学的题材极具多样性,有对革命历史在现的题材,有农村题材的,有描写革命战争的,不论是《青春之歌》还是其他作品,都表现了一个大的进程,《青春之歌》以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为历史背景,以林道静的思想飞跃为进程,以此也表现了社会的每一进程。说到人物崇拜——英雄——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如:和平英雄:阶级英雄,政治道德英雄,生产英雄等等。《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就是这样的阶级英雄,从第二次被捕到一二九运动,林道静依然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在狱中,她经受住毒刑拷打,用坚定地意志战胜了肉体上的痛苦。她就是一个坚定地英雄,不屈,坚强,向着革命,向着党。当然,除了林道静外,还有很多这样的阶级英雄,政治英雄人物,像卢嘉川,林红。林红对林道静无疑是对林道静产生重要影响的,她在狱中的言传身教,她的共产党人的爱心和坚韧的人格力量,感召着林道静,使他最终完成了人

西南大学2018年秋季[0060]《新文学思潮与流派》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代码: 0060 学年学季:20182 单项选择题 1、在诗歌创作中具有农民的“忧郁”和“漂泊的情愫”的诗人是 .艾青 .田间 .袁水拍 .田汉 2、两个口号的文学论争中的两个口号是指 .“国防文学”和“革命文学” .“国防文学”和“抗日救亡文学”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抗日救亡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3、主张“为人生”文学的文学社团是 .创造社 .沉钟社 .未名社 .文学研究会 4、在晚清就倡导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 .陈独秀 .梁启超 .黄遵宪

.裘廷梁 5、诗人戴望舒前后诗风的变化是 .从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 .从现实主义转向唯美主义 .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 .从现代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6、属于“革命文学”作家蒋光慈的作品是 .《短裤党》 .《二月》 .《孩儿塔》 .《为奴隶的母亲》 7、“汉园三诗人”是指 .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 .何其芳、丰子恺、卞之琳 .李广田、卞之琳、丰子恺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8、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中社会剖析派的作家有 .茅盾、沙汀、艾芜、废名等 .萧军、吴组缃、端木蕻良、穆时英等 .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 .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李辉英等 9、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包括

.《春蚕》、《秋收》、《残冬》 .《春蚕》、《林家铺子》、《腐蚀》 .《幻灭》、《动摇》、《追求》 .《幻灭》、《动摇》、《腐蚀》 10、冰心小说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从《超人》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斯人独憔悴》等宣扬“爱”的哲学 .从《斯人独憔悴》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超人》等宣扬“爱”的哲学 .从《分》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斯人独憔悴》等宣扬“爱”的哲学的 .从《超人》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分》等宣扬“爱”的哲学的小说到11、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 .冯雪峰 .冯至 .徐志摩 .戴望舒 12、散文集《绿天》的作者是 .朱自清 .周作人 .陆蠡 .苏雪林 13、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民诗人”的诗人是 .刘半农 .艾青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1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 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 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2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 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 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2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 (2)从人物塑造上看,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3)大胆地试验和开拓,从多方面探索文学表现的新领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4、十七年时期小说发展的教训 ○1十七年时期,文学受政治的干扰比较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批判了一批不该批判的作家、作品。文学在主题、人物塑造、艺术手段等方面制定了一些不应有的公式。○2十七年时期,文学界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上还不强,作家和理论界对于中篇小说艺术技巧、文体形式上的研究和探索都不够充分。这些都影响了中篇小说艺术上的发展,也限制了本时期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3就题材而言,范围狭窄,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得到特别的发展,其他题材则极度萧条。○4在表现方法上,本时期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单一狭隘的特点。这自然严重影响了本时期小说创作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也限制了作家们对于生活的深层思考。○5普遍充斥着廉价的乐观主义气息。 5、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特点 ○1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而是全心全意地赞美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十七年文学与解放区文学

“十七年文学”与解放区文学 1.1解放区文学 解放区文学规模宏大、时间长久、影响深远。从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抗战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里,文学史中概称这12年的文学为“第三个十年”。在中共领导和影响的文学中,以鲜明的政治性反对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揭露黑暗统治,歌颂解放战争和对新中国发出呼唤,抗日敌后根据地的文学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解放区文学,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在1942年发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规定下,使文学朝着描写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发展。 1.2解放区文学的文学特点: 首先,在性质上,解放区文学思潮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这是基本的、主要的特征。 第二,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服务的方向。解放区文学思潮之所以规模巨大、时间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始终坚持着这一鲜明的标志。 第三,在处理诸多文学活动的内部关系中,除了坚持辩证统一的原则又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表现出重在普及、重在改造和重在创新的基本倾向。 最后,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形态,往往是突破了文学框架的运动式的推进。它既有区域性、历史性、政治性,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文学范畴的一种,并有着所有文学共性的东西。 解放区文学诞生于险恶的战争环境之中,但它的产生却带给人们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和敢为人先的大胆的创新精神。可以说解放区文学以它巨大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上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优良传统,下开社会主义文艺之先河,有着承先启后的特殊意义。 1.3解放区文学代表人物: 解放区文学的重要作家有孙犁、赵树理、周立波、丁玲、柳青、艾青、何其芳、周扬、臧克家等等。 孙犁,这位作家的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孙犁的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塑造了崭新的农村年轻妇女的形象,她们有着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乐观的精神。这种农村妇女的形象在以前的文学当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她们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出现的全新的人物。 还有赵树理。这位因创作《小二黑结婚》而成名的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起来的作家,被树为解放区文学和文学工农兵方向的代表。他以农民所能理解的艺术形式,塑造出了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他在新的历史、地域条件下表现了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赵树理的创作侧重表现的是农民精神、心理状态和他们的种种人伦关系的变化,以这个过程来表现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难性,他并没有一味地歌颂什么,更没有去神话什么农民英雄;他并没有无视农村民主改革中新政权的不纯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相反给予深入的批判。

18春西南大学[0060]《新文学思潮与流派》作业答案

1、两个口号的文学论争中的两个口号是指 1.“国防文学”和“革命文学” 2.“国防文学”和“抗日救亡文学” 3.“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4.“抗日救亡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2、主张“为人生”文学的文学社团是 1.创造社 2.沉钟社 3.未名社 4.文学研究会 3、在晚清就倡导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 1.陈独秀 2.梁启超 3.黄遵宪 4.裘廷梁 4、诗人戴望舒前后诗风的变化是 1.从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 2.从现实主义转向唯美主义 3.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 4.从现代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5、“汉园三诗人”是指 1.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 2.何其芳、丰子恺、卞之琳 3.李广田、卞之琳、丰子恺 4.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6、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中社会剖析派的作家有 1.茅盾、沙汀、艾芜、废名等 2.萧军、吴组缃、端木蕻良、穆时英等 3.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 4.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李辉英等 7、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包括

1.《春蚕》、《秋收》、《残冬》 2.《春蚕》、《林家铺子》、《腐蚀》 3.《幻灭》、《动摇》、《追求》 4.《幻灭》、《动摇》、《腐蚀》 8、冰心小说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1.从《超人》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斯人独憔悴》等宣扬“爱”的哲学 2.从《斯人独憔悴》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超人》等宣扬“爱”的哲学 3.从《分》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斯人独憔悴》等宣扬“爱”的哲学的 4.从《超人》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分》等宣扬“爱”的哲学的小说到9、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 1.冯雪峰 2.冯至 3.徐志摩 4.戴望舒 10、散文集《绿天》的作者是 1.朱自清 2.周作人 3.陆蠡 4.苏雪林 11、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民诗人”的诗人是 1.刘半农 2.艾青 3.臧克家 4.何其芳 12、七月诗派的主要特色是 1.主张新诗格律化,主张“三美” 2.主张诗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3.主张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形式 4.主张诗歌远离政治,否定文学的阶级性 13、与“左联”进行论争的“第三种人”指的是 1.胡秋原 2.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上)

丁西林剧作特色 (1)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2)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3)别出心裁的结构。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4)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 (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2)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7、文学研究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一)概述 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 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 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 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 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标志着在经历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 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 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1956年毛泽东提出 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 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 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 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其影响下,一批敢 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 1、1953年在北京召开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

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六、小说创作流派 1、“山药蛋派” 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 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笔下常出现冀中平原和北方水乡的风景画、风情画。 七、十七年文学特点 1、题材:普遍重视重大题材。文学服务于政治,产生了一批图解政治概念的作品; 2、人物:塑造英雄人物,理想化、类型化; 3、风格:出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但由于创作观念和方法的统一和一律,影响了作家个性的发挥和探索的可能性。 (二)十七年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一、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斗争的小说数量最多、成就最大) “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保林青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1、解放战争 (1)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2)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2、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1)长篇: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 (2)短篇:孙犁《铁木前传》和《山地回忆》,王愿坚《七根火柴》和《党费》

新文学思潮与流派作业1-6次答案全

第一次作业: 1.小说《缀网劳蛛》的作者是(B) B:许地山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是五四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刺刺猬博报 (A) A:《文学改良刍议》 3. “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这一呼唤出自(C) C:《沉沦》 4. 下列属于京派成员的是(A) A:沈从文 5. 《人的文学》的作者是(D) D:周作人 6.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A) A、《呐喊》 7. 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C) C:《热风》 8.执着地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小说作家是。(C) C:郁达夫 9. 巴金的《家》、《春》、《秋》被合称为(A) A:激流三部曲 10.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B) B:1930 第二次作业: 1.下列作家中属于"京派”的作家是(B) B:萧乾 2.茅盾的作品中,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的黑暗统治的作品是(D) D:《腐蚀》 3. 下列诗人中属于现代派的诗人是(D) D:戴望舒 4. 1921年成立于北京,"文学革命”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C) C:文学研究会 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巴金的作品是(B) B:《虹》 6.下面说法不符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是(C) C:讽刺笔调 7.具有国民性批判内涵的作品是(A) A:《四世同堂》 8.下面属于闻一多创作的诗集是(B) B:《红烛》 9.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的是(C)

C:陈独秀 10下列诗人中属于早期象征诗派的是(A) A:李金发 第三次作业 1.散文集《绿天》的作者是(D) D:苏雪林 2.文学革命后在"爱美剧”口号中发展起来的爱美剧是一种(A) A: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化戏剧 3.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B) B:冯至 4. 与"左联”进行论争的"第三种人”指的是(C) C:苏汶 5.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论争中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论争的双方是(C) C:胡适与李大钊 6. 《礼拜六》是哪一个派别的主要刊物(B) B:鸳鸯蝴蝶派 7.中国诗歌会的主要成员有(A) A:穆木天、蒲风等 8. 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论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作者是(C) C:胡适 9.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民诗人”的诗人是(A) A:刘半农 10.七月诗派的主要特色是(C) C:主张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形式 第四次作业: 1.在晚清就倡导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D) D:裘廷梁 2.主张"为人生”文学的文学社团是(D) D:文学研究会 3. 在诗歌创作中具有农民的"忧郁”和"漂泊的情愫”的诗人是(A) A:艾青 4.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中社会剖析派的作家有(C) C: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 5. 冰心小说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是(B) B:从《斯人独憔悴》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超人》等宣扬“爱”的哲学6.“汉园三诗人”是指(D) D: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7.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包括(C) C:《幻灭》、《动摇》、《追求》 8. 诗人戴望舒前后诗风的变化是(D)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 专项一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 总体风貌: “十七年文学”时期内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或论述题) 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从50年代到7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体现出宏大的叙事倾向,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举出三部即可)★ 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严志和(抗日时期) 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人公:江姐,许云峰(解放战争时期) 吴强的《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张灵甫(解放战争时期) 曲波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解放战争时期)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等,(解放战争时期) 杨沫的《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抗战前) 欧阳山的《三家巷》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红日》 梗概: 《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帅华北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这一史实,表现了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显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伟力。 艺术成就: A它突破了以往描写军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我军不同层次军事将领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了《红日》的开创性成绩。 B,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如沈振新、梁波、张灵甫。 C.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个战役的描写主次分明,张弛自如。尤其是对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独特写法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旗谱》(可能单独命题)★ 梗概: 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和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 艺术成就: A.红旗谱》的作者善于将革命斗争轰轰烈烈的场面与农村生活平凡琐碎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描写,将人物置于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塑造出一批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B.红旗谱》善于利用不同人物性格之间的互补性来全面展现历史,与朱老忠性格互补的是他的好友严志和,他是革命农民中另一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作者有意识地把朱、严这两个不同性格的农民放在一起描写,使其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C.在思想内容方面,《红旗谱》描写了三代农民的斗争生活,他们的性格特点、斗争方式

西南大学《新文学思潮与流派》部分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新诗戏剧化 2.文学研究会 3.主观战斗精神 二、简答题 1.简论《边城》的思想主题。 2.简述九叶诗派的平衡美学主张。 三、论述题 1.鸳鸯蝴蝶派主张“游戏”、“金钱”、“消遣”文学观念,请谈谈您的看法。 2.《女神》是新诗的代表作,以它为例,分析自由诗的贡献和局限。 本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新诗戏剧化:九叶诗人反对诗歌的宣传说教和浅露的感伤,提出诗歌不仅是满足抒情功能,还应像戏剧那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和情感张力,能够显示出心灵深层的运动与变化。诗的戏剧化要求主观体验转化为客观性和间接性,即对诗歌说理和抒情进行控制与规范,使意志和情感转化为诗的经验,使诗歌取得抒情的客观化效果,实现“思想知觉化”。 2、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机关刊物是经过改造后的《小说月报》,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文学成就是叶绍钧、王统照、冰心、许地山的小说,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和冰心、周作人的诗。文学研究会还翻译了西方文学著述,参与过“国故”的整理工作。 3、主观战斗精神:它是胡风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认为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现实的“搏斗”和“抗争”,是一场发生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战斗。现实主义就是现实与主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战斗和统一的结果。因此,有人也把胡风的现实主义称为主观现实主义。该主张曾受到现代文学界的误读和批判,事实证明,它不失为20世纪中国文论中的一个很有个性色彩和理论价值的主张。 二、简答题 1、它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经典之一。它借助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翠翠与祖父的相依为命表现了生命的坚毅和世事的无常,敞露了湘西“边城”世界风俗的独特和生命的悲剧。它是一首艺术的牧歌,有纯美的抒情、精致的语言和自然的结构。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1、《红日》吴强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4、《创业史》柳青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7、《青春之歌》杨沫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 9、《黎明的河边》俊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 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2、《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3、《苦菜花》冯德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年作家出版社 16、《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7、《山地回忆》孙犁写成于1949年 18、《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 19、《三千里江山》杨朔1953年人文出版社 20、《上甘岭》陆柱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 22、《大波》李劼人1958年作家出版社 23、《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4、《一架弹花机》马锋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5、《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6、《登记》赵树理1953年工人出版社 27、《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 28、《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29、《农村散记》秦兆阳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30、《春种秋收》康濯1955年作家出版社 31、《宋老大进城》西戎 32、《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 33、《静静的产院》茹志鹃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4、《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3月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5月 35、《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6、《铁水奔流》周立波1955年作家出版社 37、《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1963年作家出版社 38、《百炼成钢》艾芜1959年作家出版社 39、《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1部)、1962年12月版(第2部)作家出版社 40、《乘风破浪》草明1959年作家出版社

浅析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1682372.html, 浅析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 作者:黄小玲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 摘要:十七年文学思潮是指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思潮。即1949年到1966年的文学思潮。对文学来说,这本应该是一个包容开放繁荣发展的多元化的时代。但实际上,在建国新时代下它却是在艰难的前行。这是文学发展的一个怪现象,但此时说的“怪”在当时却是“怪”的那么的正常,那么的理所应当。本文将对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思潮;怪现象;原因 一、对十七年文学思潮怪现象的分析 一位学者曾说“照理说,经过五四新文化洗礼的一代知识分子,通过30年的磨练,应该更加成熟,更有驾驭文学向更高境界奋进的能力。但是,谁曾想到,自由翱翔于心宇的凤凰折断了想象的翅膀;带刺的野玫瑰枯萎了挺拔的绿叶;冲破家的藩篱,却又走进非文学的国度;…夜莺?亦只会吟唱“白天的歌曲”……缘何五四的宗师和宿将们在风和日丽的朗朗晴空下难以唱出无愧时代和历史的动人诗篇?甚至那圆润的歌喉居然几近失声了呢?为何诗人们只能鹦鹉学舌了呢?”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建国以来的十七年里,文学家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迫和困境,这是令他们窒息的噩梦。在这十七年里,统治者管理着国家,也操控着文艺界。统治者在三次文代会中一次又一次限定着文学发展的方向和任务。政治的魔爪一点一点捏紧文学瘦弱的躯干,却不让其发出一点点呻吟声。统治者亲自来为文艺界限定着一个个条条框框,这本就是一个怪想象。可是当时却未及时遏制住这样的行为并让其变本加厉,这难道不更是怪中之怪吗?在三次大的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和“左倾”思潮的升级运动中,有多少不平的声音?在一次次不公的批判中,有多少枉死的冤魂?整风反右运动、大跃进和新民歌运动的兴起,这不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和在统治者的影响下展开的吗?十七年文学思潮其实并非是真正的文学,也并非是真正的思潮。在某个程度来说,不过是被时代和政治把玩的玩物,阶级斗争的工具,它失去自己本该有的独立性和存在价值。虽然政治和时代总是影响着文学的发展,但将文学像扯线木偶一样操纵的情况是十分不正常的现象,更可以说是一个十分怪的现象。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过是为清算文学界中的“异端”而为文学家们灌下的一杯甜蜜毒酒。诱你说出真正的想法,诱你展现真正的自我。你以为自己被风和日丽的朗朗晴空所爱护,熟不知埋葬你的坟墓早已为你挖好。埋葬了你的痴想,埋葬了文人的希望,也埋葬了文学家的思想。没有自由的思潮算什么思潮?没有成果的成果算什么丰收?所谓的思潮不过是时而涌起时而幻灭的热潮,是摹仿的热潮,是口号的热潮,是个体被掩埋的热潮,是一个个让人不敢思考、不愿思考、不能思考的热潮。对于文艺界最大的灾难并不是批判了谁惩罚了谁,而是剥夺了我们平等说话的权利,剥夺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权利。 二、对这些现象背后原因的探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