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2《与诸子登岘山》导学设计(含答案)

专题2《与诸子登岘山》导学设计(含答案)

专题2《与诸子登岘山》导学设计(含答案)
专题2《与诸子登岘山》导学设计(含答案)

与诸子登岘山

一、诗人名片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玄宗

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二十二年至二十四

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向玄宗推荐孟浩然,但孟浩然

却因与友人饮酒而未去见玄宗。二十五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以孟浩然为从事,因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并相与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龄来襄阳,与之饮酒唱和。当时孟浩然疾疹发背刚愈,因食鲜而复发,不治身亡。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年辈较早的一个,其人品和诗风深得时人的赞赏和倾慕。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于此可见一斑。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二、诗词故事

孟浩然诗罪唐玄宗

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二人席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说完,拂袖而去。

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

三、文题背景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

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泪”。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表停顿时间更长些,“·”表重音)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伤”,奠定了该诗的情调。虽说孟诗“语淡”,但“味终不薄”。尤其读尾联,通过重读“尚”、“泪”字及拖长音节来读出浓浓的感伤自己无法建功立业之情。

二、悟读,诗情画境

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

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

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

远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古人作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谈谈第二联和第一联的承接关系。

答案“江山留胜迹”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承“今”字。

2.试说说颔联在写景抒情方面的作用。

答案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3.试分析尾联“尚”字的表现力。

答案“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①羊祜距今已过四百余年,然而羊公

碑却还屹立在山上,其中人事变迁,朝代更替,变化多么巨大!②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碑俱传;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然令人更加伤感。

4.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呢?

答案当诗人慨叹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一平常而残酷的真理,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至今仍是一介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会湮没无闻,读着“尚在”的“羊公碑”,不免悲从中来,“泪沾襟”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诗的首联开门见山,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整首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提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

(2)中间两联作者描写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描写了一位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隐逸诗人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孟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逸,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①,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②标。

注①利涉:意为宜于远航。②赤城:为东南名山天台山的山峰名。

(1)这首诗从内容上写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概括。

答案一、二两联描绘了现实中拂晓扬帆、旅途开始、百舸争流、客商熙来攘往的景象,这是实写;后两联描绘了想像中天台石桥胜迹和赤城尖顶璀璨的美丽景象,这是虚写。

(2)“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联系诗歌内容具体说说该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想像和联想(虚实结合):由眼前出现的霞光而联想到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是赤城山石发出的异彩,表现了诗人陶然神往的心情。②悬念迭出:“看”字了结首句“望”引起的东南名山的猜想的悬念,“疑”字显然又引起大约是“赤城”新的悬念,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传神地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

名著推荐与阅读 《水浒传》导学案及答案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一、目标导学 1.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初步学会读整本书,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2.了解小说作者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主题。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厮.()聒.噪()腌臜 ..()臊.子()眼棱.()磐.儿()钹.儿()铙.儿() 赊.()趱.行()嗔.怒()恁.地() 怨怅.()逞.辩()罗唣.() (2)解释下列词语。 文书:懦弱: 苦楚:高抬贵手: 唱喏:诈死: 2.阅读“附录有关资料”。 (1)《水浒传》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小说。 (2)《水浒传》是以________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__________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____________,歌颂了____________。 (3)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曾以一条弧线表示《水浒传》的结构。这条弧线以____________为起点,步步上升,至梁山英雄排座次到达顶点,此后便逐渐下降,至____________降至终点。 3.三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速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理出小说故事情节。 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2)速读《智取生辰纲》,理出小说故事情节。 总揽全文故事情节:从人物活动看,可分为和两部分;从人物矛盾看,第一部分主要写的矛盾,而第二部分主要写的矛盾。如果从杨志一方的角度编拟本文提纲,讲讲杨志的故事,你可以这样编写:杨志慎押生辰纲→ →→→杨志误失生辰纲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合作探究。 1.感知全书。 (1)补全回目。

最新《与诸子登岘山》教学案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方法】分析赏析、研讨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复习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二、新授 (一)导入新课 回忆孟浩然《过故人庄》 总结孟诗的特点: 语言,感情,以深远见长。 (二)介绍作者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与齐名,时称“”。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给开元诗坛带来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现有《孟浩然集》。(三)介绍岘山 1、逶迤盘横近百公里的崤山巧借着西高东低的山势将秦岭的莽阔化解成渐渐低矮的丘岭。在灵宝与陕县交汇的崤山深处,有一座普通的山峰。它的名字,只有县级地图上才能找到。它,就是岘山。 2、观赏岘山图片。 (四)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读诗歌解释下列词语: 代谢: 胜迹: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3、听课文朗读录音。 4、指导学生逐字逐句讲解全诗。 (五)分析鉴赏 1、作者登山的原因是什么? 2、颈联写了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3、颈联中, 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 “”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令为,又烘托了作者。 4、“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哪些复杂的内容? 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5、作者读完羊公碑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会流泪? 诗人借羊公的,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是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让自己的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令人伤感不已。 “湮灭无闻”正是对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

人教版_2021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学案--方案设计型(附答案)

方案设计型 ㈠应用方程(组)不等式(组)解决方案设计型 例1.(2009·益阳)开学初,小芳和小亮去学校商店购买学习用品,小芳用18元钱买了1支钢笔和3本笔记本;小亮用31元买了同样的钢笔2支和笔记本5本. (1)求每支钢笔和每本笔记本的价格; (2)校运会后,班主任拿出200元学校奖励基金交给班长,购买上述价格的钢笔和笔记本共48件作为奖品,奖给校运会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要求笔记本数不少于钢笔数,共有多少种购买方案?请你一一写出. 解析:此类试题一般涉及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两人的用的总钱数为等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组.第二问注意“不少”的含义可以根据总钱数和钢笔与笔记本的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解:(1)设每支钢笔x 元,每本笔记本y 元,依题意得:?? ?=+=+3152183y x y x 解得:???==53y x 所以,每支钢笔3元,每本笔记本5元 (2)设买a 支钢笔,则买笔记本(48-a )本 依题意得:???≥-≤-+a a a a 48200)48(53,解得:2420≤≤a ,所以,一共有5种方案 即购买钢笔、笔记本的数量分别为:20,28; 21,27; 22,26; 23,25; 24,24. 点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是从实际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型,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或不等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或不等式组). 同步检测: 1 (2009·安顺)在“五一”期间,小明、小亮等同学随家 长一同到某公园游玩,下面是购买门票时,小明与他爸爸 的对话(如图),试根据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小明他们一共去了几个成人,几个学生? (2)请你帮助小明算一算,用哪种方式购票更省钱? 说明理由. 2.(2009·益阳)开学初,小芳和小亮去学校商店购买学习用品,小芳用18元钱买了1支钢笔和3本笔记本;小亮用31元买了同样的钢笔2支和笔记本5本.

最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及答案(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情节发展脉络,积累字词 2、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3、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以及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重点难点 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认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以及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结合注释并利用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 2、了解小说情节,感知人物性格。 3、结合课后练习,思考小说主题。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水浒》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水浒》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过程。它愤怒地揭露了朝庭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也具体描述了起义军失败的悲惨结局。 二、作品简介 《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水浒》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高俅仍不死心,于是他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完整版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蓝惠媚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1、如何引导同学通过画一画、算一算,自主探索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以及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应当采取何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学分析能力 磨课心得: 起点: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终点: 通过在自主探索、自主选择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数学建模、类比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准备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在不断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数学建模、类比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算一算,探索植树问题的不同情况,通过写一写、比一比,总结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通过练一练、找一找,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自主探索、自主选择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数学建模、类比迁移等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模型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自主探索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以及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水浒传》名著阅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选修导学案)

《水浒传》名著阅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 选修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课型阅读教学课授课时间2010.11序号 【作者简介】施耐庵(约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 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 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 《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作品简介】《水浒传》以梁山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 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 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 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 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 斗争。写起义发生是“乱自上作”。统治者上起皇帝、大臣,下至地方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乃至吏役狱卒,全国上下,朝 廷内外,形成统治网,公然用恶。像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 万贯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贿赂公行;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林冲,逼得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说真实

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 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鲁智深、林冲、武 松等开始都是个人抗争,只为逃避官府缉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虽有梁山、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但彼此孤立, 不能抵御逐步升级的官府“进剿”;晁盖、吴用、宋江上山 以后,以梁山泊为中心,联合各山头,形成强大统一的组织,取得大规模战争的胜利,挫败官府和朝廷的“进剿”,揭示 出农民革命斗争的规律。小说还叙写了起义的失败结局。梁 山英雄排座次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哥弟称呼, 不分贵贱”的要求已经实现。农民革命的平等、平均主张, 使斗争只能有三种前途:一是像方腊称王后被镇压;二是像 李逵说,夺位自己当皇帝;三是像宋江“全伙受招安”。受 招安有总结农民革命经验教训,探索出路和寓意。宋江受招 安后,朝廷想“尽数剿除”,派去征辽、征方腊,梁山好汉 死伤离散,剩下的宋江、卢俊义、吴这样领袖人物,也被御 赐药酒毒死或伤心自杀。一场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起义,108位英雄只落得风流云散的悲剧结局。对这一英雄悲剧结局,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但对施耐庵总的思想倾向却看法一致:揭露批判封建统治的罪恶,赞扬颂美梁山英雄的反抗斗争。 【书名由来】《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 之一。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所起。作者

公开课: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 ------ 两端都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两端都栽。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 =间隔数 +1”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 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间隔”的含义和间隔数。 师:我们人有两件宝贝,是双手和大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这两样 宝贝。请你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 5 个手指, 4 个手指缝。 师:减掉 1 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 4 个手指, 3 个手指缝。 师:再减掉 1 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 3 个手指, 2 个手指缝。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手指和手指缝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 ,, 手指比手指缝多1,手指缝比手指少1。 师:这两根手指之间的手指缝,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叫间隔,间隔的个数就叫 间隔数。 师:其实这个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属于我们数学上非常有名的“植树问 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 (一)课件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在全长 2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师:说一说植树都有什么要求? 预设:生:每隔 5 米种一棵。 师:这个要求很重要,那么 5 米指的是什么? 预设:间隔。 师:间隔指的是什么? 预设: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指数间隔是多少? 生:5 米。 师:还有别的要求吗? 预设: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谁来比划一下?

下名著《骆驼祥子》阅读导学案参考答案

2016级八班名著专题复习 七下名著《骆驼祥子》阅读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骆驼祥子》概述 (一)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描述了旧时代北平城的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北京拉洋车。他自尊好强,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一辆车。他的希望一次一次地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他买车经历了“三起三落”:第一次,他攒了三年钱,买了一辆车,但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没买上,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用虎妞的钱买了车,虎妞难产死后,他卖了车去安葬虎妞。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整部书在波澜壮阔、曲折动人的故事叙述中,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具有浓郁的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通过写祥子的遭遇,老舍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二)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 祥子:初来北京时,老实健壮,坚忍勤劳,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吃饭,经历了“三起三落”后,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虎妞:车主刘四的女儿,长着虎牙,虎头虎脑的女人,管理车间的工人,大胆泼辣且有点变态。她没有嫌弃祥子的贫穷出身,不顾刘四反对,放弃富裕的生活,嫁给祥子,最后难产而死。 刘四:残忍霸道的车主。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厂,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为了追求财富,不惜牺牲女儿的青春。因女儿结婚,失去了金钱的来源,就断绝了与女儿的关系。封建思想是他忘记了亲情,最终他也变得孤苦无依。 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的人。一个善良、可悲的人物,先是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此时母亲已被父亲打死。父亲酗酒成性,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不忍看着两个弟弟挨饿,她被迫走上了卖身的道路,最后被父亲卖到了窑子了,上吊自杀了。小福子所走的路也许就是大杂院里的女孩的必经道路,她们没有过错,但是她们的出身注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她的死使祥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曹先生:受到政治迫害的大学教授。在政治、艺术上并没有高深的见解,不过能把所信仰的那点东西体现在生活小事中,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又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他对于像祥子一样的下层劳动人民表现出一定的关心和同情,不但在生活上帮助祥子,还在精神上鼓励祥子,并给他出一些好的主意。可以说,他是一个较为正直和进步的旧知识分子。 (三)主要事件: 1、祥子绰号来历 2、怒辞杨宅 3、曹家遭险 4、无奈结婚 5、祥子买车三起三落 (四)艺术特色:

诗歌形象的鉴赏讲义答案

语文高二上学期导学案 课堂探究案 一、检查预习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2、时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景物形象分析 《山居秋暝》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诗中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等自然景物,以及涣女喧竹、渔舟穿莲的百姓生活,(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构成了一幅清幽、明净、恬美的秋景图,(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安闲淳朴生活的向往。(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答题思路归结: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巩固训练】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P23《送友人》 “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形成对偶;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写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P29《旅夜书怀》 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P48《商山早行》 运用名词意象组合,描绘了这样两幅画面: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既简练又含蓄,突出了早行的特点,刻画了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 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P55《浣溪沙》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满眼萧瑟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含有无穷悲秋之感。 5、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P66《天仙子》 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在暮色将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心头的愁闷。水禽并眠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写水鸟双栖并宿、燕婉亲昵的庭园池塘美景反衬自己的孤单愁苦和惜春恋春之情。云开月出,而花被风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弄”字具有拟人的特点,显出了姹紫嫣红的勃勃生机和月光皎洁、花枝摇曳的美景,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6、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P102《青玉案·元夕》 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技巧点拨:第一步:抓住主要景物,忠实原诗,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 第三步: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二)事物形象分析 《卜算子》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刻画了一个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概括物象特征)。本词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以孤鸿自喻),

方案设计型问题

方案设计问题 方案设计型问题是设置一个实际问题的情景,给出若干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有时还给出几个不同的解决方案,要求判断其中哪个方案最优?方案设计型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方案设计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讨论材料,合理猜想一一设置一段讨论材料,让考生进行科学的判断、推理、证明;⑵画图设计,动手操作一一给出图形和若干信息,让考生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分割或设计美观的图案; (3)设计方案,比较择优一一给出问题情境,提出要求,让考生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操作型问题是指通过动手实验,获得数学结论的研究性活动?这类问题需要动手操作、合理猜想和验证,有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养成实验研究的习惯?常见类型有:(1)图形的分割与拼接;(2)图形的平移、旋转与翻折;(3)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个解题策略 (1) 方程或不等式解决方案设计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取材的生活背景;其次要弄清题意,根据题意建构恰当的方程模型或不等式模型,求出所求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最后再结合实际问题确定方案设计的种数. (2) 择优型方案设计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方案已经给出,要求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比较确定哪种方案合理?此类问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符合问题描述的要求,二是要具有代表性. (3) 操作型问题: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图案设计类、图形拼接类、图形分割类等?对于图案设计类,一般运用中心对称、轴对称或旋转等几何知识去解决;对于图形拼接类,关键是抓住需要拼接的图形与所给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逐一组合;对于图形分割类,一般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手操作过程. 1 (2015 ?河北)如图是甲、乙两张不同的矩形纸片,将它们分别沿着虚线剪开后,各自要拼一个与原来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则() A .甲、乙都可以 B .甲、乙都不可以 C.甲不可以、乙可以 D.甲可以、乙不可以 1 1 2 2 1 甲乙 2. (2014 ?江西)如图,贤贤同学用手工纸制作一个台灯灯罩,做好后发现上口太小了,于是他把纸灯罩对齐压扁,剪去上面一截后,正好合适?以下裁剪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 3. 一位园艺设计师计划在一块形状为直角三角形且有一个内角为60°的绿化带上种植四种 不同的花卉,要求种植的四种花卉分别组成面积相等,形状完全相同的几何图形图案.某同学为此提供了如图所示的五种设计方案.其中可以满足园艺设计师要求的有 C. 4种

植树问题优秀教案

植树问题优秀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6~107例1、例2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理解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课件1)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师:植树是一项环保活动,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响应,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 (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提出问题——两端都栽、 一端栽 、两端不栽。 出示公告(为了迎接开放日的到来,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小设计师一名,请看招聘启示。)(出示课件1) 出示招聘启示和校园图片 1.出示教学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 需要多少棵小树 2、学生动手在纸上设计植树方案。(同学 们,请发挥你们的设计天份)(出示课件2) 3、学生汇报其设计的植树方案。 A 、我按要求每隔5米种一棵,我是按两头都种来设计的,所以我种了21棵。 B 、我是只种一头的。所以我只种了20棵。 C 、我是两头都不种的,我只种了19棵。 4、通过植树方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化繁为简,发现规律) (出示课件3)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小设计师一名。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二 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与诸子登岘山 一、诗人名片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后 世故称孟襄阳。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玄宗开元 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 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向玄宗推荐孟浩然,但孟浩然却因与友 人饮酒而未去见玄宗。二十五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以孟浩然为从事,因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并相与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龄来襄阳,与之饮酒唱和。当时孟浩然疾疹发背刚愈,因食鲜而复发,不治身亡。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年辈较早的一个,其人品和诗风深得时人的赞赏和倾慕。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于此可见一斑。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二、诗词故事 孟浩然诗罪唐玄宗 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二人席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说完,拂袖而去。 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 三、文题背景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

2011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教学案--方案设计型(附答案)

方案设计型 ㈠应用方程(组)不等式(组)解决方案设计型 例1.(2009·益阳)开学初,小芳和小亮去学校商店购买学习用品,小芳用18元钱买了1支钢笔和3本笔记本;小亮用31元买了同样的钢笔2支和笔记本5本. (1)求每支钢笔和每本笔记本的价格; (2)校运会后,班主任拿出200元学校奖励基金交给班长,购买上述价格的钢笔和笔记本共48件作为奖品,奖给校运会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要求笔记本数不少于钢笔数,共有多少种购买方案?请你一一写出. 解析:此类试题一般涉及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两人的用的总钱数为等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组.第二问注意“不少”的含义可以根据总钱数和钢笔与笔记本的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解:(1)设每支钢笔x 元,每本笔记本y 元,依题意得:???=+=+3152183y x y x 解得:? ??==53 y x 所以,每支钢笔3元,每本笔记本5元 (2)设买a 支钢笔,则买笔记本(48-a )本 依题意得:?? ?≥-≤-+a a a a 48200 )48(53,解得:2420≤≤a ,所以,一共有5种方案 即购买钢笔、笔记本的数量分别为:20,28; 21,27; 22,26; 23,25; 24,24. 点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是从实际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型,寻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或不等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或不等式组). 同步检测: 1 (2009·安顺)在“五一”期间,小明、小亮等同学随家长一同到某公园游玩,下面是购买门票时,小明与他爸爸的对话(如图),试根据图中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小明他们一共去了几个成人,几个学生? (2)请你帮助小明算一算,用哪种方式购票更省钱? 说明理由. 2.(2009·益阳)开学初,小芳和小亮去学校商店购买学习用品,小芳用18元钱买了1支钢笔和3本笔记本;小亮用31元买了同样的钢笔2支和笔记本5本.

植树问题优秀教案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6~107例1、例2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理解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课件1)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师:植树是一项环保活动,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响应,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 (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提出问题——两端都栽、 一端栽 、两端不栽。 出示公告(为了迎接开放日的到来,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小设计师一名,请看招聘启示。)(出示课件1) 出示招聘启示和校园图片 1.出示教学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 2、学生动手在纸上设计植树方案。(同学们,请发挥你们的设计天份)(出示课件2) 3、学生汇报其设计的植树方案。 A 、我按要求每隔5米种一棵,我是按两头都种来设计的,所以我种了21棵。 B 、我是只种一头的。所以我只种了20棵。 C 、我是两头都不种的,我只种了19棵。

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

泗洪姜堰高级中学高一语文问题链·导学案1 《与诸子登岘山》一 主备人:高晓云审核人:庄红梅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孟浩然平生事迹,初步了解孟浩然的诗歌特色。 2?赏析诗歌,把握作者吊古伤今之情和表达情感的手法和。 课堂导学: 1.默写: ,往来成古今。(代谢:) 江山留胜迹,。(胜迹:) ,天寒梦泽深。(翻译:)羊公碑字在,。 2.体会尾联“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思考诗人落泪的原因。 3.从写景的角度上,给画面进行简单分类,领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4.本诗是怀古诗,概括本诗表达情感的手法。 真题演练:20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5.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6.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他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并称为“王孟”。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怀古诗常用的技巧手法: ①抒情方式: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吊古伤今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表现手法:用典,双关,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对比,烘托,衬托,象征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等。 ④结构手法:开门见山,伏笔铺垫,首尾照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鉴赏咏史诗三步曲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手法) 弄清史实→ 体悟感情→ 分析技巧

植树问题 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植树要求、段数(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2、让学生充分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的过程,应用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转化归纳等探究策略,提高探究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3、让学生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究发现一条线上植树问题(两端都植)的规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能利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什么吗? 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课件显现学校植树情境。 例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在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2、整理信息,理解题意。 师:谁能把这道题的信息完全的找出来呢?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想一想,你们可以怎么栽树呢?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用学具摆一摆、画一画,设计出你们的植树方案。 3、动手研究,汇报交流 这就形成了非常著名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先研究“两端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课导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再认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观察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2、分析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文化影响需要自觉学习和主动感悟。 3、总结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体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文化素养的关系。 4、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6、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2、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三、知识清单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哪些方面?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表现?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何特点? 4、概括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人只要处于一个特定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说明: 2、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持久的正确引导。() 说明: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说明: 4、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广东卷]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3高考,江苏卷]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3、(2013广东揭阳一模)30.“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给上述材料加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B.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中考数学专题训练【方案设计型】能力提升训练与解析

中考数学专题训练【方案设计型】能力提升训练与解析 考点:一次方程、方程组、分式方程、不等式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例1】.某商店准备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已知甲商品每件进价 15元,售价20元;乙 商品每件进价35元,售价45元. (1) 若该商店同时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 100件,恰 好用去2 700元,求购进甲、乙两 种商品各多少件? (2) 若该商店准备用不超过 3 100元购进甲、乙两种商品 共 100件,且这两种商品全部 售出后获利不少于 890元,问应该怎样进货,才能使总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利润= 售价-进价)? 根据题意列,得 15a+35 100 — a W 3 100 , £ 5a + 1 10U — a 》890, ?.?总利润 W = 5a + 10(100 — a ) = — 5a + 1 000, W 是关于x 的一次函数, W 随 x 的增大而 减小, ???当x = 20时,W 有最大值,此时 W 900,且100 — 20= 80, 答:应购进甲种商品 20件,乙种商品80件,才能使总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 900元. 【例2】.今年,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正遭受大旱,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节约用水, 某校数学教师编造了一道应用题: 为了保护水资源,某市制定一套节水的管理措施, 其中对 居民生活用水收费作如下规定: 解:(1)设购进甲种商品x 件,购进乙种商品 y 件, 根据题意,得 X + y = 100, 15x + 35y = 2 700 , x = 40, 解得:乜 y =60. 答:商店购进甲种商品 40件,购进乙种商品 60 件. (2)设商店购进甲种商品 a 件,则购进乙种商品(100 — a )件, 解得 20W a w 22.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背景与导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P117-P118的“数学广角”的内容之一是简单的“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新课标实施,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儿童自主的数学活动,要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真正具有探究性质的操作,应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操作目的是为了支持数学思考,操作以儿童自己的反思为基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方式,即要学生自主地参与,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历与体验。【教学设想】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开放条件下的植树问题、封闭条件下的环形情况和方阵问题等。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第一课时的内容,但因

为这是一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课,怎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才是适合全体学生的发展的,或者说第一节课要学生学到什么?是掌握其中一点(棵数=段数+1),还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即既要理解+1的原因,又要理解—1的原因,和不加不减的原因。带着上述问题,我参考了很多教师的意见,大多数教师都反映当学生刚刚接触完最基本的植树问题后,马上完成类似的生活情境时,大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归结原因是对植树问题这一现实情境模型的理解不够,学生仅仅理解了关于植树问题规律的机械应用。在此真正重要的应是“一一对应”这样一个数学思想,就“植树问题”进行分析,这也就是指,在此真正重要的是在“间隔”与“树”之间所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而,所谓的“加一”“减一”等法则又只是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适当变化,从而,在此真正需要的也就并非“规律的应用”,而是思维的灵活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学生对植树问题两端都载这一数学模型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将这一模型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情境。并做了如下两个不同的教学要求:第一,突出“间隔问题”,即如何能以“植树问题”为背景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相应的数学模型;第二,明确引出“间隔数”与“所种树的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 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我又对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做了基本分析,本节课对于四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对于形象事物的兴趣很大。虽然有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难点难于把握,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很容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