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吴昌硕制订润格

吴昌硕制订润格

吴昌硕制订润格
吴昌硕制订润格

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赏析

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赏析 吴让之一生精研邓石如篆刻,对邓石如篆刻的各种样式加以锤炼、整理,使之穗妥、精致。再加上对汉印的体悟,以及浑厚的篆书修养,刀笔相融,完美地呈现出他的艺术魅力,以致于吴昌硕认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在篆刻上取得的成就和他的篆书是分不开的,其篆书和篆刻互为滋养,相互渗透,是同一种思想在不同材质上的共同体现,承载了他的艺术思想。“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篆书作品,是皖派书家中弘扬邓石如篆书而能旁滲多方的集大成者。 吴让之强化了皖派长于冲刀的流派特征,独创了“披削法”,能充分表达笔意,有如铁笔作书,直接了当地把他的篆书形质,还原在石面上,充分在表现了其篆书的婀娜多姿,圆转流畅。用刀如用笔,使得所作更具韵律感和笔墨情趣,有“神游太虚,若无其事”之妙。 篆法与刀法的相互生发和直接对应,使其作品更能传达情绪,表达感情,篆刻作为一种抒情的方式,在他的作品里被表达得极为透彻,从而为篆刻史展现了一幅水墨淋漓、多姿多彩的优美长卷。 经典解析: 吴熙载印 此印师法汉私印而隶意更足,刻痕爽利,有如书写。布局钗对角呼应,边界有三处崩残,既团聚了气脉又修饰了留红,吏红地具有节奏感,也强化出了左右两排之间留红

的醒目、明确,突出了印眼所在。两块精巧的留红一上一下,醒目耀眼,宛如双眸,从而能“真放在精微”了。回到印面上,用刀极为随意,单双刀结合,深凿浅刻并施,刀痕组合有速度感,节奏奔放,自是大匠把式。 熙载之印 此印分布平整,书法谨严,而印面效果又能如此生动,则归功于吴氏刀法。该印用刀浅行、深凿并施,信手拈来,随意之极。少数线条在深刻的基础上“披削”加宽,既精确了留红又加强了章法的对比关系。“载”字崩残并笔是视觉重心,具力量惑,突出了留红的呼应。印面刀光剑影,用力极其抒情,披削法的运用既准确地表达了书写性又呈现出苍浑醇厚的质感,神采奕奕。 仲陶

吴昌硕绘画赏析

xx简介及作品赏析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等。他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同时,他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晚年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 “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作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吴昌硕,他的篆刻成就确实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他的篆刻先从“浙派”入手,后攻汉印,同时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搞篆刻的人都知道,要刻好字首先要写好字,所谓七分写三分刻,而吴昌硕书法中篆书成就尤甚。他喜临石鼓,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他的篆书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有金石气息。有这样的书法功底,篆刻自然不同凡响,细细品味吴昌硕的印章,会感觉到有种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 在篆刻方面,吴昌硕上取鼎彝、秦汉,下挹明清,创造性地以厚重的钝刀,用切、冲两种刀法结合治印,这样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

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春涯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吴昌硕题画诗1

吴昌硕题画诗(款识,题识)欣赏(1) 吴昌硕(1884-1927),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别号缶卢、苦铁、大龙等,尤以金石书法入画,如盘虬屈铁。其画笔墨淋漓,色彩浓郁,气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干柘之风,开现代写意画派新景象。 明清以来的中国绘画,能诗、书、画、印完美统一者凤毛麟角,吴昌硕即为其佼佼者。吴昌硕善作诗文,苦吟数十年,未尝间断。题画小品中尤多精心之作。发抒生活实感,鞭挞丑恶现象,颇能以少胜多;读时依稀与作者一灯相对,娓娓而谈,意味非常深长。 吴昌硕一生以“诗书画印”为四绝,广收博取,钱君俗谓:“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画,功夫最深的是书。印是书画的发展,反过来加强了书画的表现。而诗和画跋却是他艺术思想的生动纪录。此四者浑然一体而又各有千秋。构成四者的基础则是气。”吴昌硕三十一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再配以画上所题写的真趣盎然的诗文和洒脱不凡的书法,并加盖上古朴的印章,使诗书画印熔为一炉,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 1.吴昌硕山水 款识:磵水鸣秋石点苔数声清磬白云开老僧行脚还持偈知汝来从来处来?庚申夏日安吉吴昌硕年七十七 2.吴昌硕墨牛图 款识:石友先生以华秋岳牧牛图见示属戏似一角以博轩光绪卅一年已巳立秋先一日昌硕吴俊 (一)丙戊四月高式熊题于红葵花馆 (二)丙戊四月味乐草堂豆庐生韩天衡鉴题 (三)丙戊初夏长风堂建融观题 (四)丙戊春安吉吴超拜读敬题 3.吴昌硕桃实图 题:灼灼桃之华,郝颜如中酒,一开三千年,结实大于斗, 4.吴昌硕菊石图 录文:年年期白东篱叟,种得菊花大如斗。酹之玉瓶桑落酒。 5.吴昌硕花卉 款识:斓斑秋色雁初飞,浅碧深红映落晖。 6.吴昌硕1920年作芦花 款识:水落山足难着篙,芦花如雪吹寒潮。 7.吴昌硕1916年作墨梅 题:古雪埋秋藤,日久化某树。空山颇不无,见者果何处。梦踏昌蒲潭,拾级仰元墓。烟云沸虚实,蛟虬舞当路。脚底莓苔青,一往一却步。野鹤惊人来,叫得寒天曙。 8.吴昌硕石榴

吴昌硕书法赏析

吴昌硕的绘画艺术: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拓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家。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吴昌硕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

书法的落款格式

书法的落款格式 书画的落款格式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作者姓名称为下款。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要大于两侧。一股上空又大于下空。譬如写条幅,天头留白十厘米,地头可留白七厘米,两侧可各留白三五厘米。横幅留空左右相当,但要大于天地,天地留白均等。斗方、册页留白四周大致相同。

四边留白确定后,根据字数多少及纸的大小折行或叠格子。 创作时,大字写完了换小笔写落款,落款竖写,可写两行,也可一行只写作者姓名。根据留空多寡落款,可写内容出处,还可写年代,最后写姓名,“某某人书”。一般落款字小于正文的字,书体可于正文相同或带行意的楷书以示区别。最后盖章。 钤印,指盖印章。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若嫌空还可再加盖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而往往又是一朱一白。为了使书作上下前后呼应,往往在书作右上方再盖一起首印,又称引首印,初学者闲章印的内容可选“学海”、“求索”、“学书”等。印章的大小与书作大小及所书字体大小相关。一般大幅书作落款字大,印亦大,小幅书作落款字小,印亦小。 用印的忌讳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

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省思

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省思 毕业 【作者】万新华【作者简介】万新华,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210000) 【内容提要】吴昌硕1生精勤于艺,诗书画印冠绝1代,开创了1代新风,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全面造诣与煌煌业绩,几10年来已有大量的传记、 年谱、书画集、诗稿、印谱、译述出版,各种有关的研究亦已取得了1定的成果。本文 拟对数10年来中外学者的吴昌硕研究成果作1概要回顾,并对未来吴昌硕研究的发展提 出1些个人看法,希望有助于该研究课题的进1步深入和拓展。【摘要题】美术家评介【关键词】吴昌硕/研究/回顾/省思【正文】1、吴昌硕研究之回顾 1. 中 国 1957年正值吴昌硕逝世30周年,中国画界纷纷举办纪念活动,借此阐发对传统中国 画的看法。当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在文化俱乐部举办“吴昌硕书画展览”,轰动上 海及外地艺术界;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近代画家吴昌硕(1844-1927)、任伯年(1840-1896)、陈师曾(1876-1923)、黄宾虹(1865-1955)国画展览”;浙江省文化局决定在杭州西泠印社观乐楼设立“吴昌硕艺术陈列室”(于11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并决定恢复 西泠印社的日常活动)。为配合纪念活动,《美术》杂志于1957年第1期刊登了署名易 的《吴昌硕简介》、潘天寿(1898-1971)的《回忆吴昌硕先生》、于非(1888-1959)的 《谈吴昌硕的绘画》等文章,对吴昌硕的生平和艺术作了简单的评述,肯定了吴昌硕的艺术成就。其后,吴东迈(1885-1963)为弘扬其父吴昌硕的艺术精神,先后撰著了《艺术大 师吴昌硕》(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4月)、《中国美术家丛书·吴昌硕》(上海人民美 术出版社,1962年8月),介绍了吴氏的生平、美术理论以及艺术。在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对作为书画大师吴昌硕的作品和各种资料,有必要广泛搜集,出版画册,以加强研究。为进1步宣传吴昌硕的艺术,北京古籍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59年先后出版了《吴昌硕画集》《吴昌硕画选》,由吴昌硕嫡传弟子王个簃(1897-1988)作序。1964 年,为纪念吴昌硕诞辰120周年,杭州西泠印社举办了纪念大会,潘天寿、诸乐3(1902-1984)、张宗祥(1882-1965)等人发言。以后10几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大陆政治形势的 变化,学术研究的危险也不断增加,包括美术史在内的所有学术活动被迫停止,吴昌硕研究也1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进入80年代,学术环境日益开放,杭州西泠印社恢复了正常的学术活动,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吴昌硕的价值。为进1步认识吴昌硕及其艺术,西 泠印社于1981年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吴昌硕作品集》,上册为绘画,下 册为书法、篆刻,收入书画篆刻作品数百件。这是自吴昌硕逝世以来出版的最为大型的吴昌硕画册,集前收有潘天寿、王个簃、张振维(1924-1992)、沙孟海(1900-1992)、诸乐3 等撰写的怀念与评介文章,为人们加深对吴昌硕的了解起了很大的作用。1983年11月,值西泠印社8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之际,与会代表着重商讨了吴昌硕先生诞辰140周年纪

书法艺术的赏析 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 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师法古人,因此,多观察鉴赏、临募先贤遗迹,才不致于成为无源之水。才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含义。书圣王羲之,在《乐毅论》中说:“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以焉可也。”所以,学习书法要从古代一些大家法帖、碑刻入手。观察鉴赏要细致入微。要精心研究分析。从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据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路过索靖碑,下马观看还不满意,竟然在碑前露宿三昼夜,潜心观摩,终有所得。可见,多观摩鉴赏古人书法,对学习书法是极其重要的。 鉴赏书法艺术,首先要对各种书体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要有深刻的了解。,其次可以从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去研究分析。看其内在的共同规律,探求各书家的特点、精华。从形、神、意、法、等方面,去领略其中的美之所在。在鉴赏的过程中不可持有偏见,也不能求全责备。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不理解的,就作为大忌,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就象宋代有人说王羲之的书法是俗书,姿媚一样。又如,有人批欧阳询的书法和柳公权的书法,是丑怪、恶札之祖等等。这些论断似乎都带有恶意攻击的意味。所以,对书法的鉴赏,

应该能接受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才能有利于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书法的鉴赏,是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研习书法的一个基础课程。因此,研习书法就必须多鉴赏古人的作品 书法体系的源流 就书法的体系而言,大致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个部分。 篆书;唐代张怀灌《书断》中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近代文人郭沫若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椽书即官书。”所以,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官方应用的文字。其中有。甲骨文、大篆、小篆。甲骨文是以刀刻为主,亦有少量朱书。其风格清俏,大字磅礴,小字秀丽可爱。大篆是与小篆对称而讲。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如钟鼎文(金文)如:“大盂鼎、大丰簋、散氏盘、毛公鼎、等。籀文(石鼓文)和秦以前六国文字(六书)。吴昌硕就是石鼓文大家。大篆,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此八体以汉字形体而论,也不外乎三种体式,既大篆,小篆,古隶书。其它均属篆隶的变形而已。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始于秦始皇统一天下

吴昌硕和他的十三大弟子

吴昌硕和他的十三大弟子 吴昌硕与王一亭 上海浦东。陆家嘴东路15号,寸土寸金,大厦林立。一栋古旧老宅,局促其中,却独有一番韵味。一百年前,陆家嘴还叫烂泥渡路,吴昌硕租下这几间破屋子,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活。他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并称“清末海派四大家”。他是一代宗师,桃李满门。他的十三个徒弟,齐白石、张大千···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大师级别。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日本称之为印圣。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齐名。弟子齐白石,60岁后方修成正果。而老师吴昌硕,得名更晚。40岁的时候,吴昌硕拜海上名师任伯年为师,学习画画。而40岁之前,他只是一名“酸寒尉”。上扣无顶戴红缨帽,一身葵黄色官袍。他刚刚交官回来,袍服未去,拱着双袖,还没来得及擦汗。这副穷酸相,被任伯年碰个正着,画家大笔一挥,就有了这幅传世之作。潜行仕途多年,他从未有过任何风光。 倒是在纸笔刀石间,活出了真我。自幼好石,十四岁就开始治印。“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对于

刻印,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家境清贫,村前小溪的石头,破旧的方砖瓦片就是石章,磨好的废铁破钉就是刻刀。一次刻刀划破了手指,伤口很深。乡间缺医少药,烂了很久,左手无名指竟少了一截。 钝刀刻印极需功夫。吴昌硕十几年修炼,练就了不同常人的腕力,为其日后艺术造诣奠定了基础。拜任伯年为师的时候,任伯年让他画一幅看看。吴昌硕没学过不敢画,在老师执意下随意几笔,竟落笔非凡,用墨浑厚。任伯年只说:“你已经在我之上了。为官不达,酸寒一生,但他的书画却从不酸寒。再艰难困顿,艺术之道总是充满刚正之气。他画梅花,一朵朵像酒盅那么大。有人讥笑他,他不理会,越发随心去画,他最恨画家墨守成规。他不守古法,用西洋红画花卉。变水墨为五彩,变重墨未重彩。他的荷花,古拙、腴润。他的梅花,冷艳、浑穆。古拙中透出力度、透出美感、透出趣味, 他赋予中国绘画一种新的情感。历经宦海沉浮,家仇国恨,走过兵荒马乱的吴昌硕是个文人,他的画却不似旧代士大夫那般纤弱。他的画饱满向上,苍茫有力,金石之气迸发,一派磅礴气象。65岁,吴昌硕的画自成面目。创造了中国画新的审美意境,成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68岁,他再一次重启人生。

书法题款落款常识

书法题款落款常识 一幅较为成功的书法作品,笔法和字的结构是主要的。在行,草书中,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显得尤为重要。行、草书变化多端,丰富奇彩,意到笔随。一副得意之作,更是书写者苦心经营的结果。在这里我们谈到的章法是书法艺术欣赏的总体观。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各尽意态,气运流动,起伏随势,笔毫捻转,巧布虚阵,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的组成部分。当你站在这样一幅法不越于理,妙不超乎真的作品面前,真会让你陶醉神往。 书法作品有中堂、条幅、对联、横匾、手卷、横幅、扇面等多种幅式,这些幅式中有少字数,又有一手诗(五言、七言绝句律诗)或一首词(卜算子、泌园春、天净沙等)不同字数的内容。怎样安排,怎样题款,怎样盖章,这些都是章法的内容。有的书法爱好者单个字已经写的不错了,临帖也有一定基础了,然而,一接触书法创作便束手无策了。还有一种情况,评选书法作品时,正文书写的水平还可以,一看题款,简直很草率,印章也不考究,于是落选了。这些弊病必须认真对待。 在临习古今书法作品的实践过程中,我将章法归纳为四十字总则。

一总则 浓淡、干湿、萦带、连绵、疏密、大小、长短、粗细、远近、向背、虚实、顾盼、错落、肥瘦、首尾、起运、 偃仰、起伏、款识、印章。 二题款 宽识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占有相当主要位置,如对正文几十遍上百遍地琢磨,反复构图,而到题款时却草草收笔,形成虎头蛇尾,神气韵味会大为失色。由此可见,款识的好坏是不可忽视的。 (一)上款 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作品完成后,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如只是一张参加展览的作品,就没有必要题名字的上款。此称单款。上款所包括的内容: 姓名+称呼+谦辞1、长辈: 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上款的题法一称某某同志,某某先生,某某方家,某某女士,某某老师,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某某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某某翁。 书写者是少辈,对长辈一般不称呼姓,还要加上谦词,如: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请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如:玉楼先生清赏、治贤方家正笔。

吴昌硕题画诗(24)

吴昌硕题画诗(24) 2501.吴昌硕枇杷图立轴 五月天热更葛衣,家家芦橘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误向林间飞,拟青藤老人本,老缶昌硕并记。 2502.吴昌硕江上轻帆图立轴 题识:林表露晴翠,平岗见远村。隔江秋树影、半入晚烟痕。安吉吴昌硕。 2503.吴昌硕寒梅冷艳图立轴 题识:(1).华明晚露烘,干老生铁铸,岁寒有同心,空山赤松树。七十七叟吴昌硕。钤印:昌硕 (2).以作篆之法作画,人谓似昔耶,似巢林似花之寺僧,吾不信也。庚申(1920年)冬杪老缶记。钤印:吴俊之印、吴昌石、梅花手段 杉木画盖题署:雨山长尾甲署检。 2504.吴昌硕蓬莱仙桃图镜心 题识:蓬莱之峰有道士,种桃千株高无媲,花开结实三千年,直与天姥相终始,至人种德如种桃,种福之人亦如此。曾见白阳山人有此,亦设色写之耳。安吉吴昌硕年八十一。 2505.吴昌硕行草书诗翰(一套两幅)对轴 吴昌硕自书诗四篇:(1).白鹤冲霄舞,黄鹂坐树鸣,石坟亭子破,山劖夕阳平,中酒诗肠适,临流病眼明,胸无尘一点,底事濯吾缨。饮沧浪亭。昌硕。钤印:仓硕

(2).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风吹梅树花,着衣幻作雨,池上鹤梳翎,寒烟白缕缕。又一邨看梅。昌硕。 (3).临摸石鼓琅玡笔,戏为幽兰一写真,中有离□千古意,不顾携去赛钱神。写兰题句录于丹阳舟次,老苍。 (4).离菊瘦通人影,山风虚落石头,秋色江南如此,几时归去湖洲。画菊石句,丁酉十一月为尧斋仁兄大人录之,昌硕弟吴俊卿。 2506.吴昌硕行草书诗翰三首(一套三幅) 题识:(1).折腰陶令饥频岁,乞米鲁公书数行,输与微官贫不死,侧身天地抱余粮,赠米浑如赠白云,思饥迢递遂鸥群,天涯踪迹重游到,山色湖光待使君。暴方子山民送米图,昌硕。 (2).老梅千年如古楂,乘之去访萼绿华,天风浪浪海涛涌,大嚼玉蕊浪朝霞,写梅,吴后卿。 (3).枕肘不成寐,离前浊酒醒,通天梨叶赤,浮地海风腥,草檄攻心策,■人盾鼻壶,明朝渡辽水,一印幼安局,枕肘,苦铁。 2507.吴昌硕石鼓文七言联对联 题识:(1).……集猎碣文字时戊午(1918年)八月杪七十五叟吴昌硕。 (2).王个簃题签:缶卢老人七言联真迹,王个簃题。 (3).王个簃题跋:缶卢老人真迹,惜为好事者妄加自己款识,兹请裱师修理,嘱为补题,乙丑(1985年)夏仲王个

书法作品落款的一般格式精编版

书法作品落款的一般格式 落款位置没有固定格式,也无绝对的位置,它是与正文互为关联的。落款的内容视情形可长可短,但字体不能大小悬殊,要有相应比例。 题款所用字体按照传统惯例,原则上遵守“今不越古”、“动不越静”的规矩。一般来说,如以大小篆为正文者,落款就用隶书、章草书写;以隶书、魏碑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楷、草书书写;以楷书为正文者,落款就用行书、楷书书写。这叫做“文古款今”、“文正款活”。 双款:款式不仅有单双之分,也有上下之别。双款,就是在右上位置书写赠送对象,在左下位置书写自己的名字等内容。如对联,则须将上款写在右联的右上方,下款落大左联的左下方,以示礼貌谦逊。书法作品的题款一般不用俗称而用别称(也叫雅称),如:“书于二OO 二年”是俗称,应该为“书于壬午年”。 一、上款 上款是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字。作品完成后,应题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置,以示尊敬之意。 上款所包括的内容:姓名+称呼+谦词 (1)写给长辈: 写给长辈的书法作品,是款的题法一般称××同志,××先生,××方家,××女士,××老师。如果长辈是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可称××老;八十岁以上的长者可称××翁。 书写者是少辈,对长者一般不称呼姓,还要加上谦词,如:指正、法正、教正、正字、正腕、正之、清赏、雅属、斧正、正笔、正书。 如:世耐先生清赏、宝星方家正 (2)写给同辈: 为同辈所书的作品,一般称××同志,××书友,××仁兄,××同窗,××大兄××贤弟,××小妹,××学友等。这里应当注意,一般俗称不宜题款,如:××大姐,××二哥等。在称呼的后边还可以加上谦词,如:存念,惠存,留念,留存,清赏,嘱书,命书雅属等。如: 长生书友惠存剑明贤弟雅属 (3)写给晚辈: 写给晚辈的书法,上款可题××学生,××贤契,××贤侄,××爱孙,××爱女等。如:丽珍侄女铭记 (4)正文出处:作品的正文有诗词、文句、格言、警句等,这些正文的作者或文句题目,在题款时应这样写:王勃滕王阁序句杜甫诗客至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诗和名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略正文出处题款。 二、下款 下款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姓名(号字)+谦词

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2012-12-28 15:31: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种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现,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动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一方面必须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后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随着搬运和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所以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佳,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他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他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 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都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变化创立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另一方面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变化,表达情感。如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期沉浸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一笔下去,无论点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到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由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由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遒劲豪迈的风格。纵观吴昌硕篆书,骨法用笔由点块构成而非线,从合理性、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像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金石书法美在文字结构。吴昌硕长期浸淫于中国书法篆、隶、真、草、飞白的空间美,临摹石鼓文同时兼顾改造创新,布白运用匠心独具。笔画上,他把结字方正形体变为纵向取

浅论吴昌硕篆刻艺术及影响

浅论吴昌硕篆刻艺术及影响 摘要 吴昌硕出生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处在一个时局动荡的社会,然而,这正是促进他不断变化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因为他处在这个社会时期,能够有许许多多的前人治印经验来让他学习和钻研。加上大量文物资料的发掘也给了他许多便捷,再加上吴昌硕酷爱书法,国画,使的他对篆刻的造诣有了全方位的继承和发展。并一跃成为这一时期书、画、印的带头人物,成就了他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全文共分三个大章节:第一章对吴昌硕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做一介绍,这样使大家能够从生活中了解吴昌硕先生。第二章全面介绍吴昌硕篆刻的艺术特征。从3个小节来介绍1、书写美与刀法美的彰显2、边款布局3、篆刻中的灵魂美,第三章是阐述篆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技法、刀法 Abstract Wu Changshuo was bor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n a society of civil unrest, however, which is the engine for his ever-changing development. Precisely because he is in this society, there are plenty of previou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printing to help him learn and delve into. Plus a large number of cultural relics excavation also gave him a lot of convenient, together with Wu Changshuo's passion for calligraphy,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makes his plays to seal a full range of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 book, painting, Indian leader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others to reach the height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 Wu Changshuo's soci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to make a presentation, so that we can learn from life, Mr Wu Changshuo.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art of Wu Changshuo's seal characters. From 3 bars to introduce 1, writing beauty and the beauty of the cutting of the show layout 2, side 3, seal-soul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elaborate carving art influence. Key words: seal carving, art, techniques, knives 目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92335828" 摘要I HYPERLINK \l "_Toc92335829" Abstract II HYPERLINK \l "_Toc92335830" 前言1 HYPERLINK \l "_Toc92335831" 一、吴昌硕的生平2 HYPERLINK \l "_Toc92335832" 二、吴昌硕篆刻艺术4 HYPERLINK \l "_Toc92335833" (一)书写性在刀法中的体现4 HYPERLINK \l "_Toc92335834" (二)边款布局4 HYPERLINK \l "_Toc92335835" (三)篆刻中的灵魂美5 HYPERLINK \l "_Toc92335836" 三、吴昌硕篆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7 HYPERLINK \l "_Toc92335837" 结语10 HYPERLINK \l "_Toc92335838" 参考文献11 HYPERLINK \l "_Toc92335839" 谢辞12 前言 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时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篆刻艺术家,把篆刻艺术再一次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巅峰。吴昌硕老先生就是这个时代举世闻名的篆刻家之一。在诗赋、金石古训、国画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更加让人信服的是他的治印,开创了篆刻史的新

吴昌硕绘画火爆书法不尽人意[权威资料]

吴昌硕绘画火爆书法不尽人意[权威资料] 吴昌硕绘画火爆书法不尽人意 吴昌硕,是“海派”中的巨擘,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代宗师。这个清末民初艺坛一代压阵之主帅,把中国文人画艺术推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开辟了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新风,并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近代中国美术史以他为晚清画坛最后一人,同时也是20世纪开篇第一人。他以一生心血凝成的大量笔墨文字(诗、文、书、画)是留给我们后代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他的绘画作品,存世极多,大批精品主要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西泠印社、天津人美社,民间流传也很多。不仅如此,他的画在日本也享有盛誉,不但为我国人民所珍重,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钟爱。 大器晚成的艺术巨匠 吴昌硕(1844,1927)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今属孝丰县)。原名俊,又名俊卿,初字香补、芗圃,并有一个颇具戏谑幽默意味的小名“乡阿姐”。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诗文传家。吴昌硕的一生基本上是在磨难中度过的。特别是他早年17岁时,家乡遭逢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战争,为了逃避战乱流亡于浙皖一带,乱定返回鄣吴村,全村一片焦土,未婚妻和生母已先后病殁,一家九口只剩父子两人。因避难石苍坞,遂号苍石、昌石、昌硕、苍硕、仓硕。22岁后与父亲住在安城,开垦芜园。其问不倦于金石篆刻,故号苦铁、苦铁道人。29岁始离开芜园去江浙游历,以刻印谋生,故号五湖印丐。39岁时,友人金俯将赠送他一个古陶罐,故自号缶庐、老缶、缶道人。后来在苏沪期间,为怀念芜园的生活,又自号芜青亭长、破荷亭长、破荷道人。在沪于役任佐贰小官,又自嘲为“酸寒尉”。长年过着“饥看天”的生活。到了1899年11月,由同乡丁保元之举荐,吴昌硕得任江苏安东县令,因无意官场,不善逢迎,到任一月

中国历史十大书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时间顺序排名)

中国历史十大书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时间顺序排名) 钟繇 王羲之 褚遂良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怀素 米芾 赵孟頫 董其昌 历史上的女书法家: 王羲之的草、楷、行书,千古景仰。他的老师是东晋着名的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卫夫人学习王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在卫夫人之前,还有一位女书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的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亲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蔡文姬继承家学,在书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唐、宋、元、明,也出现不少女书法家。唐代的女书法家有吴采鸾、薛涛、武则天。吴采鸾所书小楷,很有钟繇、王羲之的笔意,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行书,笔势跌宕秀逸。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宋代女书法家有朱淑真,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管道升是

元代女书法家。字仲姬,她是赵孟俯的妻子,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工书善画,书法为元代宗师。 管道升刚嫁给赵孟俯的时候,她的书法比丈夫还好,后来赵孟俯迎头赶上了,并超过了妻子。管道升写的《梅花》赋小楷,清丽幽闲。 魏晋南北朝:曹操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索靖卫恒卫夫人谢安王珣薄绍之萧思话萧衍王荟王僧虔王志王慈羊欣 隋唐五代 : 智永贺知章张旭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李邕徐浩怀素孙过庭柳公权杨凝式 宋辽金: 李建中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欧阳修林逋赵佶薛绍彭白玉蟾朱熹张即之吴琚文天祥 元代赵孟頫杨维桢鲜于枢倪瓒邓文原康里巎巎饶介冯子振张雨柯九思明代: 董其昌王铎文徵明祝允明徐渭王宠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陈淳陈献章陈继儒陈洪绶憨山蔡羽唐寅米万钟莫是龙沈度沈粲宋克孙慎行释担当文彭解缙邢侗姚绶张弼 清代: 傅山八大山人伊秉绶金农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顾炎武石涛宋曹查士标郑簠包世臣巴慰祖陈鸿寿铁保莫友芝张照周亮工高凤翰郑燮汪士慎李鱓黄慎梁巘刘墉王文治钱沣万经龚贤丁敬黄易赵之谦翁同龢翁方纲吴让之徐三庚吴大徵沈曾植曾国藩张裕钊俞樾杨守敬姚鼐蒲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 中国历史上的三位奸臣书法家 蔡京、秦桧、严嵩虽堪称书法大家,但因他们的奸邪而被废字, 故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极少。

吴昌硕诗文事略

吴昌硕诗文事略 吴昌硕,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夏历八月初一生于浙江安吉县。初名俊,字仓石,后改为昌硕,七十后以字行。尝自署缶庐、苦铁、破荷亭长、大聋等。民国十六年(1927)十一月初六日卒于上海去驻随缘室,享寿八十有四。吴昌硕是二十世纪初一位伟大的书画篆刻大师,他不仅把文人画的优秀传统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在光宣诗坛亦是鼎鼎独立的一面大旗。 吴昌硕的诗集,前后所刻,恐有多次。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开始刊印他的诗集《缶庐诗》,初录铅椠,历劫烽火,已是几同孤本。民国九年庚申(1920),吴昌硕77岁,在好友刘承干的帮助下,《缶庐诗》重新加以删削,增入新作,又续刊四卷,成木刻本《缶庐诗》并《缶庐别存》八卷。而题为《缶庐集》的重刊编选四卷本,从扉页起依次为郑孝胥和朱孝臧所题“缶庐集”二页、王震作“缶庐小像”一帧,未镌刻印年月,别存未收入。郑孝胥题名署款“癸亥仲冬”,缶翁是年(1923)八十岁。无论《缶庐诗》还是《缶庐集》,收稿到1921年为止,而缶翁去世前六年的精熟之作,散见于他的手稿,未曾木刻刊行,不能说不是遗憾。 一 光绪十九年(1893)二月,吴昌硕在上海编选他50岁

以前诗作四卷并别存一卷刊行,《清人别集总目》作四卷本,题名《缶庐诗》,卷首有吴昌硕中年的师友施旭臣、谭献两序,这是吴昌硕诗集刊本之最早者。吴昌硕自跋《缶庐诗》曰:(P19图) 予幼失学,复遭离乱。乱定,奔走衣食,学愈荒矣。然大雅宏达,不薄视予,恒语以诗,心怦怦动。心读古人诗,仿为之,如盲人索途,茫然昧然,不知东西南朔也。积久成帙,无大题,无长篇,遣寥寂而已。稍出示人,人怜而喜焉,遂大喜,拟付手民,庶无负良朋之鼓励与十余年学吟之苦心。或宠以序,褒多而贬少。夫饰刍灵以衣冠,衣冠自衣冠,刍灵自刍灵耳,岂予所禁当哉?故删而不存,辄疏其缘起如此。《淮南子》曰:“使人信己者易,蒙衣自信者难。”倘谓自信,予何敢?光绪癸巳春三月,昌硕记。(1893年《缶庐诗》自跋) 吴昌硕早年学诗,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为他诗集写序的施旭臣。施旭臣(?―1890年)名浴升,字紫明,安吉人,与吴昌硕同里同学,比吴昌硕小五至六岁。施旭臣善诗文,作诗不拘一格,以风骨气韵胜;为文则宗唐宋八家,能得神髓。“昌硕先生早岁开始学诗,曾从旭臣受诗法。先生每有所作,必持请改削。”吴昌硕在《石交录》中说“余与孝廉(指施旭臣)交最深,自始学诗,每成一篇,即以就质……孝廉未尝学篆刻,而议论与余合。余每有所作,辄能道其深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当代意义是深远的,他不仅仅在于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程式,更重要的是事实上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的一元审美的观念。开启了当代篆刻刀法多元审美的新观念。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书画印艺坛,同时也影响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 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基本特点 对吴昌硕篆刻刀法的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多有涉及,有的还有专论和专著。其中,最著名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刘江先生所著的《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一书。该书以吴昌硕篆刻的“刀法与笔意”的关系为主线,从基本点画、边界格、残损以及用笔、用刀与结体、章法等方面对吴昌硕篆刻的刀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与分析。其方法采用文字说明配以相应的篆刻作品之图例。分析局部刀法时,在相应附图(篆刻作品)旁再用钢笔绘出局部刀法之示意图。这种开创性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吴昌硕的篆刻刀法从直观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对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基本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吴昌硕的篆刻刀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基本的特点。 冲切结合的刀法特点 吴昌硕在继承前人的冲刀法和切刀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融诸家之长,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将冲刀和切刀两种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冲切结合的刀法。这种刀法灵活多变,或冲中带切,或切中带冲,甚至切中带削……。这种多变的刀法,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将书意和刀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他的篆刻刀法的雄浑朴茂中寓秀逸的个性化特点凸现了出来。 残缺刀法特点 残缺刀法是吴昌硕篆刻创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我们知道,秦汉古印大多因年深日久,水土的浸蚀,自然的风化,印面及文字线条失去了原先的平整和光洁,变得残缺不全。恰恰是这些残缺给我们以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等特殊的审美效果,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吴昌硕善于巧夺天工,在传统的冲、切刀法的基础上,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并创造性地将篆刻艺术中刀石效果产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残缺美的审美新境界。 吴昌硕篆刻刀法开创了现代审美之新纪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