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儒林外史_讽刺艺术分析

_儒林外史_讽刺艺术分析

_儒林外史_讽刺艺术分析
_儒林外史_讽刺艺术分析

作者简介:苟瀚心,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邮政编码:100875

文章编号:1672-6758(2010)04-0125-2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分析

苟瀚心

摘要:《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它代表了我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最高

水平。原著中多种讽刺手法的熟练运用历来为中外学者所称道。《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主要分为现实主义

写作手法、对照手法、悲喜交融法、适度夸张法以及细节描写法等五种。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讽刺手法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中叶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

它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深刻透彻,讽刺手法运用淋漓尽致,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清朝野史大观》评说:“近日社会小说盛行,如

《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最著者也。然追溯源委,不得不以《儒林外史》一书为吾国社会小说嚆矢

也。”[1]

鲁迅先生亦曾赞曰:“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

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成讽刺之书。

”[2]一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鲁迅曾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讽刺文学一旦离

开了真实,也就如纸花一样。吴敬梓把他的讽刺艺术,建

立在对现实生活真实描写的基础上,

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这种深沉的感时忧世之作,使作品充溢着鲜明的理性色彩和深切的人生关注,从而对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正是在

这一点上,使《儒林外史》具有了独特的清醒的现实感,从

而把它与那些专以攻讦谩骂为能事的

“黑幕小说”、“谴责小说”相区别,使它成为一部伟大的讽刺杰作。

1.所写人物———“绝无凿空而谈者”。《儒林外史》是以真人为模特的。据吴敬梓的姻亲

晚辈金合所述,《儒林外史》所写人物,“或象形谐声,或

庾词隐语,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若以

雍乾间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其中,杜

少卿即为作者自况,马纯上即马萃中,迟衡山即樊南仲等。作者表面上是写明代生活,实际上是将清代中叶的各士林人物经艺术加工后搬上舞台,使其蜗居于科举制度后的悲剧、丑恶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大彰于世,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时人读之,在暗语之下对比所录诸生的真实举动,不觉意趣横生,讽喻辛辣,力透纸背。

2.所着笔墨———人物自现,婉而多讽。在《儒林外史》的写作中,吴敬梓巧妙地退到了人物的背后,通过对表现对象作真实、具体、客观的描写,把讽

刺中的白描发挥到极致,“无一贬词,情伪毕露”[2]

。讽刺性的白描手法,

贯穿全书,很少出现作者主观色彩的字眼或刻心尽意的重彩描写。就正文开篇所写的薛家集的讽刺场景而言,无论是对夏总甲、梅玖、王惠和周进的外貌、语言、行为和静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还是诸如申祥甫之流一方面不得不仰仗夏总甲鼻息,一方面又进行互相

攻扞的讽刺性场景的描写,无不以白描的手法取胜。

[3]

在用白描构架人物事件的基础上,吴敬梓更是通过

一种“婉而多讽”的含蓄手法,让读者从中体味出现象本

身的荒谬与矛盾,挖掘出表象背后蕴藏着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如第十回写鲁翰林招蘧公孙为婿,原本喜庆的婚宴忽然被一只从梁上走滑了脚的老鼠搅乱了。那只恰好落

在滚热的燕窝碗里的老鼠

“吓了一惊,把碗跳翻,爬起就从新郎官身上跳了下去,把簇新的大红缎补服都弄油

了。”一个厨役把一只钉鞋

“踢起有丈把高”“把两盘点心打的稀烂”。整个过程,作者始终不露声色,冷静书写,将

庄重热烈的婚宴变成了一场滑稽的闹剧。这背后,实则

讽刺了这场婚姻的荒诞性———醉心八股的鲁翰林、鲁小姐与对八股“不甚在行”、喜吟诗的蘧公孙之间的矛盾,

喻示了蘧公孙将被习八股之风改造的悲剧命运。

3.所用力道———因人因时而异。《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并非是概念化、公式化的。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吴敬梓严格遵守从生活的真实出发的现实主义写作原则,使得人物形象丰富立体,真实可感。

针对不同的人,吴氏采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王惠、汤知县、严氏兄弟、王德、王仁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是无情的揭露和严厉的鞭挞;而对于马二先生等人,既有对其迂腐、物质、庸俗的讽刺,又能对急人之难和诚笃善良的品格予以肯定和赞扬。

此外,当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格发生变化时,吴敬梓又能调转笔锋,变化笔力。最典型的是对匡超人的

描写。最开始,

作者笔下的匡超人纯真朴实,勤劳俭朴,对其悉心服侍父亲的孝廉之举的细致描写显露出吴敬梓的褒扬之意。但是,当匡超人步上追求功名之路,渐渐沾染社会恶习,到最后完全沦落为一个出卖灵魂的流氓的过程中,作者对他的态度也越来越疾言厉色,并有因为之前的欣赏而包庇恶行、混淆视听。

二对照手法1.自相矛盾。

它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范进与张静斋到高腰县打秋风时遇到严贡生来拉关系。他送来九个盘子,并且自夸说自己为人率真,从不占

人便宜。这时他家的小厮来请他回去,说

:“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强圈别人猪的行

动,否定了他自己“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的谎

言,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不禁使人哑然失笑。

·

521·第10卷第4期2010年8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Vol.10No.4Aug.2010

2.前后对照。

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骂范进是“尖嘴猴腮”。中了举以后,范进的外貌并未发生变化,而胡屠户却夸他的女婿是“方面大耳”。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揭示胡屠户的市侩心理,揭露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世俗习气。[4]

3.典故对照。

《儒林外史》常在写作中巧妙的借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桥段,加以改造重构,使读者在阅读之中,体味典故在前后两种不同语境比照之下衍生出的意趣,加大讽刺力度。

第二十回,匡超人用《琵琶记》里“蔡伯喈招赘牛相府”的典故来宽慰自己已婚再娶的可耻行为。然而,这两者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蔡伯喈试图“忠孝两全”,在权势的威逼下不得已而再婚;而匡超人在外没有权势的逼迫,在内是有心攀附权贵。两相比照,蔡伯喈的举动正好成为一面明镜,照出了匡超人的伪善嘴脸。又如二娄帮助杨执中出监,但许久未见其来谢时,他俩想到了晏婴与越石甫的典故,用名士晏婴自诩,又赞不学无术的杨执中为越石甫,使人忍俊不禁。

三悲喜交融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悲剧性因素,又有喜剧性因素。《儒林外史》将生活中的悲喜相相融合,展现生活的原貌,从喜中感受到悲,更加深了悲剧体验,揭露了悲剧背后根源于社会文化的深层原因,造成了深邃的讽刺意义。

在小说里,有着许多可笑的人物,在他们身上,最惹人发笑的片段恰恰是内在的悲剧性最强的地方。周进撞号板,实是“梅之讥诮无情,夏之勒逼实惠,王之盛气凌人”;范进喜极而疯,则是被那个骂他“现世宝”和“穷鬼”的环境逼出来的,两人疯狂的可笑行径无一不是被崇尚功名的社会所逼,无一不是自身被科举制度异化的结果。他两人只是书中大多数悲喜交融的人物形象中较为突出的例子而已。像马二先生、鲁小姐、匡超人、蘧公孙等人的可笑行径也是因科举八股文取士制度使然。可笑之中,却是可怜、可悲之极。

四适度的夸张

夸张在讽刺艺术中有特殊的意义:它常把人物的一个主要特征作为行为与心理描写的基础,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对其加以夸大,达到淋漓尽致的讽刺效果。《儒林外史》出色地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上加以适度的夸张,以真实去合理地暴露丑恶,而不流于“溢恶”,以此极尽讽刺之能事。

年过花甲、屡试不第、受尽屈辱的周进,头撞贡院的号版,“只伏着号板哭个不住”,“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三十多年忍气吞声,唯唯诺诺,过着清贫苦寒的日子的范进在终成大事时竟喜极发疯;一生贫苦的范老太因突来的富贵而高兴过头,一时痰迷心窍,撒手人寰;家中有“有十多万银子”,“钱过北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羊成行”的严监生竟然吝啬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儒林人士的各种夸张之态实乃不胜枚举。

正是通过这种适度的夸张,生动的描绘出了人物的种种丑态,让人捧腹大笑之余更深感腐朽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的荒谬与人心的伪妄。

五细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可以显著地增强形象的生动性,使之丰满而可感。《儒林外史》里的细节描写不胜枚举。书中所记的许多重要人物,都各有一两个最能体现自己精神特征的细节,以致只要提到某个人物,就会想起它来。只要提起胡屠户,我们就会想到,他让范进收回银子时,是“把手里的银子握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苏过来”,当谈及马二先生时,眼前就不能不浮现出他在游西湖时,湖光山色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而是对酒店里羊肉的香味和盘中的美味佳肴垂涎三尺。又如范进守孝礼,执意不肯用“银镶杯箸”和“象箸”,当描写到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个细节时,就像一把利刀,戳穿了范进的假面具,辛辣地讽刺了深受科举考试制度之害的封建文人的虚伪、欺骗、做作。

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吴敬梓以对生活的高度熟悉与理解为前提,准确地从中挑选那些有表现力的细节,来丰富他笔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并从中挖掘出人物自身潜藏的深刻的矛盾和喜剧性,与讽刺手法相得益彰。

六结语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作者吴敬梓通过各式各样的讽刺手法,将18世纪中国的社会风俗面貌生动地呈现在众人面前,深入地揭露了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与堕落。《儒林外史》奠定了中国古典小说讽刺小说的基础,它出神入化的讽刺艺术直接影响了晚清的谴责小说,其余韵甚至延及到新文学大家鲁迅身上,并经由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3.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叶岗.《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综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3).

[4]陈延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J].今日南国,2009,(3).

An Analysis of Satirical Art Adopted in the Unofficial History of Scholars

Gou Hanxin

Abstract:Unofficial History of Scholars is a famous satirical novel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which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of ancient Chinese art of satire.The skilled use of various satires in this book has always been spoken highly of by Chinese and overseas scholars.The satirical ploy used in Unofficial History of Scholars consists of the realistic writ-ing techniques,contrast and comparison,combination of tragedy and comedy,moderate exaggeration,and detailed description.Key words:Unofficial History of Scholars;satirical art;satirical ploy

Class No.:I207.41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621

·

第4期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小说中以其生动形象、极富魅力的笔墨,描画出一幅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小说虽以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为背景,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辛辣地讽刺了虚伪、残忍的科举制度,歌颂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并给予同情,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小说以其生动、准确、洗炼、朴实、幽默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精湛独特的讽刺手法,创造了空前绝古的讽刺作品之典范。本文试图对其讽刺艺术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举制度;讽刺;夸张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通过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全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描绘了理想文士的探求;最后的部分描写了“市井奇人”的发现。作者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十分推崇《儒林外史》,特别欣赏其中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他说:“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首先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胆量和艺术家的勇气,敢于直面封建社会,勇于向腐朽没落黑暗的封建势力挑战,作者身处于一个由盛及衰的封建家庭,经历了由富贵到贫寒的不平常的家庭变化。在这个大变化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到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和社会污浊。这些都使他对现实有了进一步清醒的认识。官僚顾主家庭的破落,使吴敬梓走出富贵公子狭隘的天地;自身社会地位的下降,缩短了他和广大人民之间的距离,生活的贫困,使吴敬梓的思想沉重,并不断使他增添了厌恶,形成叛逆的思想,时代的先进思潮,给了他批判的武器,与社会上种种人物的广泛交往和接触,使他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熟悉了生活。这是吴敬梓创作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假若是吴敬梓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富贵生活,官场得意,他是无法写出《儒林外史》的,吴敬梓饱经风霜,遍尝人间辛酸和世态炎凉的生活经历以及艺术家的勇气,成就了《儒林外史》这部伟大作品的问世。更使人感叹的是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手法。吴敬梓继承我国文学史上的讽刺艺术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前代讽刺小说之作的成功经验,根据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创造了《儒林外史》这部我国古典文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我国讽刺文学来源悠久,先秦诸子寓言中,已有讽刺作品。从小说来说,在《西游记》里显露了幽默的讽刺锋芒,后来的《西游补》、《钟馗斩鬼传》等也是讽刺意味较多的长篇小说,但后者词意浅露,艺术上比较粗疏。明代拟话本和清初《聊斋志异》中都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为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例如小说十七回写“斗方名士”的一段对话:

浦墨卿道:“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比如黄公同赵爷一般的年月日时生的,一个中了进士,却是孤身一人;一个却是子孙满堂,不中进士。这两个人,还是那一个好?我们还是愿做那一个?”……匡超人道:“‘二者不可得兼’。依小弟愚见,还是做赵先生的好。”……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好了,倒底差一个进士。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如今依我的主意,只中进士,不要全福;只做黄公,不做赵爷。可是么?”支剑峰道:“不是这样说。赵爷虽差着一个进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经高进了,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难道儿子的进士,当不得自己的进士不成?”浦墨卿笑道:“这又不然,先年有一位老先生,儿子已做了大位,他还要科举。后来点名,临监不肯收他。他把卷子掼在地上,恨道:‘为这个小畜生,累我戴个假纱帽!’这样看来,儿子的倒底当不得自己的。”……景兰江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兰江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 这里作者写的是当时儒林中很普遍的事情,显然只是如实地反映出来,却把那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生活的无聊揭露得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 我国古代优秀讽刺小说之一的《儒林外史》,其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学习它、欣赏它,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讽刺;真实性;喜剧性;悲剧性;夸张性 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纵观我国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谐隐》篇指出:“古之嘲隐,振危释惫。”意为,古代嘲笑文章的诙谐和隐语,具有拯救危亡和释除疲惫的作用。的确,讽刺文学作品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出现了。就先秦寓言而言,《郑人置履》讽刺那些脱离实际、玩固保守者的愚蠢行动;《狐假虎威》指责那些仗势欺人者的丑恶灵魂;《守株待兔》嘲笑刻板守旧、希望坐享其成的寄生虫;《叶公好龙》鞭挞那些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等等。它们通过寓意形象和巧妙艺术构思,虽为只言片语,却揭示了一个深奥的哲理,无疑是那个时代高度文化发展的产物。诚然,寓言作品虽然能指斥时弊的某个侧面,但较之小说、戏曲之类作品,其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便远远不如了。明代拟

话和清初的《聊斋志异》中都涉及到一些讽刺性较强的作品,直至吴敬梓《儒林外史》的问世,才真正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第六讲) 《儒林外史》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出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由此看来,《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本文试图对其讽刺艺术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特征之一:真实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语)。这个精神在《儒林外史》中得到充分体现。书中的人物多有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将它们加以集中概括,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公开作褒贬,真实地、

简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

简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 《儒林外史》堪称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一朵奇葩,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同时也是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文库中的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作品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作者通过运用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采用冷静理性的笔触全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通过学习分析其讽刺艺术风格,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讽刺;喜剧性;悲剧性;真实性;夸张性 【前言】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创新和发展,而且在艺术上以其独创的讽刺手法,开创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先河。现代文学大师鲁讯先生曾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不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整部作品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作者亲身体会,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一、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我国古代的文学讽刺艺术史上可谓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作品中的喜剧性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某些悲剧性特点。悲喜结合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小说揭露了虚伪吃人的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内容,八股取士制度则是推行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工具。吴敬梓把反科举制度和反程朱理学、反封建礼教结合起来。他从维护传统的“孝”、“悌”观念出发,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范进的母亲因为儿子中举喜极而过世。范进为母亲的死日日追荐,忙了七七四十九天。张静斋拉他到汤知县家打秋风,吃饭的时候,范进为了表示自己“居丧尽礼”,坚决不肯使用摆在前面的银镶杯箸,只好换了白颜色的竹箸,汤知县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王玉辉对于丧夫的女儿,不仅不加劝导安慰,反而劝导三女的公婆“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并鼓励自己的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八天以后,三女终于绝食而死。她母亲“伤心惨目,痛入心脾”,哭得死去活来。王玉辉则“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王玉辉不近情理的言论举动,正是宋明以来大量“节妇烈女”的现实写照。然而,王玉辉也终究不是野兽,当他的三女的神主被送入烈女祠举行公祭时,大家盛赞他生了“这样好女儿”,他却“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想出去散心,到了苏州虎丘,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它不但具有与其它优秀小说共同的特点,即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有它自己所独具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它的这两种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所谓“戚而能谐”,是指描写内容上的悲剧性,作品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这是内容上悲剧性。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描写深入到社会的时代原因,讽刺的矛头不是对着

某一个人。所谓“婉而多讽”,是指委婉曲折的讽刺,他不直接的褒贬人物,力求隐去作者的身影,而让形象直接同读者接触,在平凡、平庸、平常生活中表现出令人惊异的讽刺力量。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很高的评价。他指出:“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见《中国小说史略》)。《儒林外史》以其三十万字的篇幅,共塑造出了三百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即有五、六十人。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的性格鲜明。像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琼枝等,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讽刺’。” 正是如此,它所讽刺的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和事件,都是当时社会中实际存在着或是曾经出现过的事情。可以说是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摄取而来,作者虽不加任何评论,然而事实的可笑、可鄙、可恶和不合理的特性却立刻跃然于纸上。

(完整版)《儒林外史》知识梳理+练习及答案

《儒林外史》知识梳理+练习及答案 整理:梅语文教学团队 作者简介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物介绍 任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 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 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导学案(配套)1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主要人物的形象。 3.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4.感受小说高妙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主要人物的形象。 2.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感受小说高妙的讽刺艺术。 【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吴敬梓(公元1701年-1754年),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自幼处在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成长的家庭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中年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而"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从宗族几代关系以及自己的人际关系看,他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极其丰富深刻。这就培养了他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能够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正是这种身世经历,成为吴敬梓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二、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内容摘要】 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它的讽刺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①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它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作者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的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首先,《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其次,《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心理描写,讽刺与批判科举制度毒害人的心灵。再次,《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戏剧性与悲剧性结合。第四,《儒林外史》善于运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的矛盾。第五,《儒林外史》语言准确、生动、洗练、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 【关键词】讽刺艺说儒林外史病态社会对照手法形象性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堪称讽刺文学的杰作。作者吴敬梓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儒士的那种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和附庸风雅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自食其力的市井四大奇人等理想人士的着意描写,表现作者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自己理想未来的呼唤。同时,《儒林外史》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它的讽刺手法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吴敬梓所选取的都是平常、真实的题材。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一文中说过:“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最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生活原型的写照,作者把那些常见的,谁也不觉得奇怪的生活场景捕捉下来,如实地加以描绘,一些可鄙可笑的现象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讽刺的目的。如中举之前的周进饱受了贫穷之苦,更连连遭逢年轻秀才、举人乃至乡人轻视和侮辱,最后还连糊口的塾师位子也丢掉了,当他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在清代社会对于读书人不足为怪。“周进见了贡院的号板,又是一头撞将过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当众人们答应拿出银子让他纳监进场,“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活画出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的自我。揭示了八股制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的人格扭曲与堕落。范进中举后,家里的吃穿住用都有了,这让穷惯的母亲着实不敢相信,见了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杯著”,说道:“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家人、媳妇道:‘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连我们这些人和房,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瓷碗和银镶的杯盘,逐渐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些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 论文大赛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讽刺巨作,它的讽刺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 2、真实基础上的夸张; 3、作者不作主观的评论,运用白描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 4、善于通过人物本身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 5、将互为矛盾的事物组织到一个场面里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6、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7、秉持公心,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的恰如其分的讽刺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真实性;夸张性;对比;白描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堪称讽刺小说的第一部作品,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①。杰出的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的成功也正是与这一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②。《儒林外史》最真实地描绘了一代儒林的真相,在冷静、如实地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不是剑拔弩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即如鲁迅所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它的讽刺艺术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 惺元退士曾这样评价《儒林外史》:“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③《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都是史有原型的,这就增加了文学形象的真实感。如:马纯上取

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锦庄等。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作为文学形象,这些人物巨大的概括性,又反映了时代的真实。作品的事件与场景平平常常,作品中的形象处处保持着生活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态。如正在居丧的新举人范进在汤知县家的那次家宴,不过是毫不显眼的一次封建文人的聚会,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作家的刻画又很简洁未作丝毫的渲染。可是这寥寥几笔准确的勾勒,却获得了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再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等等。似乎是作者夸大的结果,其实不然。上述这些人物的言行都是作家严格遵循实际生活的样式精确地描摹出来的。范进发疯时的一举一动作者只要将他如实地描摹下来,就能形成尖锐的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虽然建筑在严肃的现实生活中,但为了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作者也作了些许夸张,但这并不妨碍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便清晰地透出了社会的荒谬与人心的伪妄;而当人们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又觉得他仍然是生活的真实写照”。④在第三回中写五十四岁的范进看了报帖知道自己中举以后的一段情形: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 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我中了!”笑着, 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 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 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眼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目录 摘要 (2) 英文摘要 (3) 前言 (4) 一、讽刺的真实性 (5) (一)讽刺对象的真实 (5) (二)讽刺主旨的真实 (6) (三)讽刺目的的真实 (6) 二、讽刺艺术的变现力 (8) (一)亦喜亦悲的讽刺 (8) (二)强烈对比的讽刺 (9) 三、《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时代意义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2) 后记 (13) 摘要 讽刺是一种艺术,是对不良的或愚蠢的行为进行揭露或批判的手法。《儒林外史》就是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本文将从《儒林外史》讽刺的真实性,讽刺艺术的表现力及《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时代意义等角度去解读《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讽刺艺术真实性表现力时代意义 ABSTRACT Satireisakindofart,istothebadorfoolishorcriticalexposethegimmick.Modelsofsatiring fictionsiswithdeepideologicalcontentandexcellentartisticskillsbecomeChina'sancien tsatiremodel.AsMr.Luxunsaid:"DaiWuJingZimodelsofsatiringfictions,butwithamale,pre servedJiFengminds,andwill,especiallyinthetextandanti- religion;sensecanorder,wanandmock,andinmorethanShuiBuisbeginningwithenoughsaysthe bookofirony."Thepaperdiscussesthescholarshas"theironyoftheauthenticity,irony,arti sticexpressionandmodelsofsatiringfictionsofironyarttimesignificancetodecodetheAng leofmodelsofsatiringfictionsofironyart.

《儒林外史》讽刺

《儒林外史》讽刺 一、讽刺艺术的基础——真实 社会环境的真实:鲁迅先生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其事,但必须是会有 的实情(且介亭杂文)。《儒林外史》写的是明成化末年至万历二十三年期间以儒林为主 的人和事,但其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其实取材自吴敬梓生活的朝代。统治阶级为了支撑封建 末世,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严厉的文化政策——愚民政策,沿用明朝八股科举制度。 八股禁锢了人的思想,使人的思想僵化。并且,八股科举是当时入仕的唯一途径,所以知 识分子大都致力于研究八股举业,轻视文行出处,成为德行败坏,智能低下的人。吴敬梓 一生经历了家庭的式微,从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到穷困潦倒、卖文为生使他看到了科举制度如何以功名利禄为诱饵,腐蚀和毒害读书人以至普通平民的心灵。于是吴敬梓作《儒林外史》乃是如鲁迅所言,“秉承公心,指擿时弊”,当然,这不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因为作为吴敬梓本人在书中的投射,吴敬梓和杜少卿一样,宁愿说自己“生命难保”,也要拒绝廷试、任官。作者所指摘的是罪恶的八股取士制度,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个人、 某些人的品质恶劣而且作者对于事实、世事的讽刺,也并非出于因个人遭遇而产生的对个别人物或对社会的愤激,更无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用意,而是出于对社会的真切认识,本意 是“善良的,他的讽刺在于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鲁迅),目的是 在于疗救。 人物的真实:儒林外史》不仅描述的社会环境来源于现实,人物也大都在现实生活中 有其原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说“《儒林外史》所传人物打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 谐声或庾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钱钟书也是一样, 往往都是找身边的人下手,如庄征君的原型是程锦庄,马二的原型是冯粹中等(马、二取冯)。但吴敬梓不是单纯地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照搬到小说中去,而是把一类人共同的特 征提炼出来,加以挖掘扩大,概括到一个人物上,使之典型化。比如像周进和范进一样想 依靠科举这条荣身之路赚取功名富贵,却屡试不第,一直考到头发花白还是童生的穷书生 比比皆是。吴敬梓把这些比比皆是、与周进范进的命运遭遇类似的儒生集中起来,塑造了 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形象。典型人物具有广泛性,因此《儒林外史》对典型人物的讽刺 就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类人,这样便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 二、讽刺视角:矛头对准儒林。(但毕竟没有点到实处,将矛盾归结于八股取士制度,而没有触及封建国家机器,这里暂且不提)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指出“其书以功名富 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 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砒柱。” 而其中“心艳功名富贵”的典型就是周进和范进两人,周进和范进,到了五六十岁还 是个童生,“苦读了十几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却从来没有对科举死过心,当 周进踏入贡院的时候,“不觉眼镜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死在号板上,直僵僵 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放声大哭,一号间哭不够,还哭到了二号、三号,哭得满地打滚。 在这一哭一撞中饱含着一个老童生对再次进入科场的渴望,简直就是疯了一般痴迷科试。 后几个同行看客说“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他立马就“哭的住了”到后来还将这些人认 作“再生父母”,“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对功名向往可见一斑。 “倚仗功名富贵骄人傲人乃至欺人者”的典型就是严贡生严大位(小气的严监生的哥哥),戴的是贡生的帽子,干的却不是人干的事,完全一副厚颜无耻、地痞的无赖嘴脸 (邻居王小二一百多斤的猪不小心跑到他家去了,严家直接就把猪关了,王小二去讨猪, 严贡生反倒说猪是他的,要王小二“照时值估价,拿几两银子来,领了猪去”,人家没钱,就被严贡生的几个儿子把腿给打折了;还有一个老人向严贡生借二十两银子,立了借据, 却没拿到钱,反说要老人还几个月的利钱,还把老人的驴和米都给抢了。)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罗高 (中文081,070811102)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作品。在讽刺方面,主要体现在基于现实的讽刺,加之吴敬梓巧妙地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突出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全书竭尽讽刺之能事,奠定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对比,夸张,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描写的人物众多。吴敬梓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地方性语言,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他以独特的视角,对封建统治阶级用以禁锢人们思想而死板乏味的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可以说,吴敬梓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深度。 《儒林外史》问世之后,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扬,尤其是它婉转诙谐的讽刺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评价道:“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谪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甚至认为“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吴敬梓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创造,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的见解并不是直接列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阐明。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吴敬梓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 下面将就《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作三点进行一个粗浅的探析。 一、对比的讽刺艺术 对比是这部小说的为了突出讽刺效果常用到的手法。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对比。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作者对他们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对比之中写出人性淡薄和世态炎凉,极富讽刺意味。 除了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正面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反面人物如前面提到的胡屠夫以及众多贪污腐败的官僚们。这一鲜明的美丑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越是正面人物就越显出反面人物的丑陋,以美烘托出丑的极致。

《儒林外史》阅读指导

《儒林外史》阅读指导 李丽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学习《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客观、真实的间接讽刺的笔法。 3、学习《儒林外史》的多样化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手法及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边出示边指出作家作品及人物,都出示完,提问这些图片上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可笑可鄙的人物,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讽刺的人物。 今天我们通过《儒林外史》节选部分《匡超人》的学习,来体会其讽刺艺术。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 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它以真人为模特儿,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2、介绍《儒林外史》的主题 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对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中讽刺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三、分析《儒林外史》的客观写实的讽刺笔法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陈汉明 [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这部作品通过周进、范进等各类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笔锋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折磨、毒害其灵魂被扭曲的人物内心深处,运用夸张的讽刺手法,对比的讽刺手法,亦喜亦悲的讽刺手法等,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退的世风,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的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不知廉耻追逐功名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讽刺。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批评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其精湛的讽刺艺术。生活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站在进步的立场上,通过自己的作品,评判自己的时代。他力图准确地、全面地抓住和再现自己所面对的人生,以寄托其深广的忧愤。《儒林外史》的锋芒所向,既不是简单、拉杂的社会丑闻,也不是个别人物的恶行劣迹,而是通过周进、范进等人的言行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直指那种罪恶的社会制度。但是,作者所处的又是极为严酷的康、雍、乾三朝,这是“文字狱”最为厉害的年代,人们根本不能用文章来说要说的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 然而,污浊的社会现实激怒了吴敬梓,他怀着高度的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摘要:《儒林外史》是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文库中的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它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用冷静理性的笔触全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 本文论述的讽刺艺术特色体现在作品题材的真实性、故事叙述的客观性、人物对象的喜剧性和细节描写的夸张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正 是它们的有机融合,一来将讽刺艺术的运用提升了一个高度;二来寓庄于谐,使《儒林外史》更为形象,描绘出了一幅晚清封建末世儒林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讽刺文学的一个里程碑。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极高,正是由于《儒林外史》所具有的独特的讽刺艺术,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可以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将讽刺艺术一、来源于真实的作品题材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讽刺艺术是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原则基础之上的。如写胡屠户对女婿范进前倨后恭,妙笔连篇,令人叹赏叫绝,穷形极相地写出了八股文化所造成的势利心理对市井人伦的渗透。这种讽刺描写的世态化显出了极大的真实性。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就在于他艺术地写出了“士林”这群人的“真实”,使之“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表现得如此生动、具体,如此逼真。鲁迅在其致徐懋庸信中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豫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吴敬梓所写的正是他自己所处朝代的社会生活。在吴敬梓的实际生活中,曾经有过在南京祭祀泰伯祠的事情,经过作者加工,把这些亲身的经历——也就是当时清朝的政治与社会现实,托之明代以影射当时现实的背景;吴敬梓遵循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描写的是“自所闻见”的熟悉人物,他挥动手中“足以达之”之笔,将这些人物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以其对现实的较清醒的认识,“托稗说以寄慨”而达到“以公心讽世”之目的,表现出了巨大的讽刺力量。 二、朴实客观的故事叙述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还体现在故事叙述的客观性即作者直述其事,不加断语,让是非曲直自现于阅者面前。如小说第四回,写范进在母亲新丧期间,与张静斋一起跑到汤知 县那里去蹭饭,他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象牙箸,要用白色竹筷。汤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又没有准备素席,担心他也不用荤酒,那范进就不能吃这顿饭了。没想到范进拿了竹筷子,直接就伸向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进嘴里。卧闲草堂本回末总评第四回评道:“盖天下莫可恶于忠孝廉节之大端不讲,而苛索于末节小数。举世为之,而莫有非之,且效尤者比比然也。故作者不以庄语责之,而以谑语诛之。”鲁迅对这一段评赞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八股取士制使得读书人大多不讲“大端”而“苛索于末节”。作者之喻意堪称“深远”。同在小说第四回,严贡生才说“从不晓得占人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李孝金 (咸宁市广播电视大学咸安分校,湖北咸宁437000) [摘要] 我国古代优秀讽刺小说之一的《儒林外史》,其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学习它、欣赏它,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讽刺;真实性;喜剧性;悲剧性;夸张性 [中图分类号] 1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1)03-0084-03 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纵观我国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谐隐》篇指出:“古之嘲隐,振危释惫。”意为,古代嘲笑文章的诙谐和隐语,具有拯救危亡和释除疲惫的作用。的确,讽刺文学作品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出现了。就先秦寓言而言,《郑人置履》讽刺那些脱离实际、玩固保守者的愚蠢行动;《狐假虎威》指责那些仗势欺人者的丑恶灵魂;《守株待兔》嘲笑刻板守旧、希望坐享其成的寄生虫;《叶公好龙》鞭挞那些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等等。它们通过寓意形象和巧妙艺术构思,虽为只言片语,却揭示了一个深奥的哲理,无疑是那个时代高度文化发展的产物。诚然,寓言作品虽然能指斥时弊的某个侧面,但较之小说、戏曲之类作品,其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便远远不如了。明代拟话和清初的《聊斋志异》中都涉及到一些讽刺性较强的作品,直至吴敬梓《儒林外史》的问世,才真正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第六讲) 《儒林外史》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出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由此看来,《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本文试图对其讽刺艺术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特征之一:真实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语)。这个精神在《儒林外史》中得到充分体现。书中的人物多有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将它们加以集中概括,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物,不公开作褒贬,真实地、生动地描绘出儒林中可笑、可恶的情态。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足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