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

——基于农村微型金融创新案例分析

2012-9-9 13:45:35 来源:《农业经济》2012年第5期摘要:农村金融需求的分层决定了农村金融供给和金融组织的分层,因此,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实现大型金融与微型金融、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外生金融与内生金融的垂直合作和批发贷款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微型金融创新案例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微型金融,金融创新,案例分析,农村资金互助社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SD2010030);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1YJ079);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1457202D-49);河北省社科联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103275)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而农村金融供求失衡和发展滞后,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不仅为农村微型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契机,使农村微型金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血液,农村金融系统则是农村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一个完整良性的血液循环系统不仅要有主动脉,还要有各级动脉分支和毛细血管;不仅要有动脉的输出,还要有静脉的回流,从毛细血管到小静脉到各级静脉分支再到大静脉回流到心脏。因此,农村金融安排不仅要有动脉,而且要有静脉(输血型的静脉回流机制);不仅要有主动

脉,还要有动脉分支和毛细血管,才能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系统。否则会患失血症、缺血症甚至败血症。农村金融需求的分层则决定了农村金融供给和金融组织的分层,因此,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实现大型金融与微型金融、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外生金融与内生金融的垂直合作和批发贷款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与创新,解决微型金融实力弱和后续资金不足等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为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户寻求自我脱贫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一、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涉及和开展农村微型金融服务的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非政府组织(NGO)小额信贷机构等机构。截至2010

年底,全国已有39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开业,已批准筹建114家。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良好,存款余额751亿元,贷款余额601亿元,实现利润13.6亿元。在地域分布上,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占六成以上。在信贷投向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扎根县域经济,83.9%的资金投向了“三农”和中小企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和扩大,进一步激活了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市场。此外,目前全国已成立了4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小额贷款公司不是正规金融机构,但其主要经营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的一大创新,有效缓解了部分微型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也是是农村微型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虽然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一步加速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发展中依然存在很

多困难和问题。

1、微型金融产品单一,额度偏小,不能满足不同贫困人口的需求

目前,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产品比较单一,主要是贷款类产品,其它如储蓄产品,保险产品和其他服务很少,而且贷款产品也大多数是一年期的小额贷款,偿还方式比较固定。多数微型金融产品直接产生或脱胎于孟加拉乡村银行小组联保贷款的模式,缺乏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进行产品、机构创新。而且,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业务的贷款额度普遍较小,使贷款适用项目相对狭窄,逐渐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2、后续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影响了微型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

微型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资金充足,我国农村信用社虽然点多面广,可以吸收公众存款,资金来源相对比较充足,但是小额信贷资金依然供不应求,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资金部分来自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新成立的村镇银行面临吸收存款难等问题,扶贫社资金来源主要是下划资金,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是股本金,农村资金互助社资金来源主要是社员股本金,因此,微型金融组织机构普遍存在后续资金不足问题。

3、非正规金融组织机构没有合法身份,缺乏金融政策支持

如易县扶贫社属于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予以支持,无法确定合法身份,严重影响了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了机构的筹款和业务的开展,甚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种状况不仅使非政府微型金融组织无法

通过吸收自愿储蓄持续地筹集相对低廉的资金,而且也不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来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

4、经营管理水平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虽然小额信贷组织有内部信贷管理制度、信贷管理规程,能够按照《合同法》、《担保法》及企业公司规定进行管理,但无论扶贫互助合作社还是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管理都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扶贫互助合作社是松散组织,基础设施和人员设备等方面尚未配备齐全,自上而下内部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私营性质小额贷款公司在管理上实行家长制,在业务发展中个人倾向性色彩较浓。尤其在风险评估和利率定价机制方面,尚未制定风险评估、评价机制,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5、农村微型金融信贷市场主体缺乏有效竞争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既有属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还有属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扶贫社和小额信贷公司,但这些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短;扶贫社数量较少,覆盖面较低;小额贷款公司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发展不平衡,并且贷款业务趋利化严重,资金投向工业的多,投向农村地区的比重较少。从而客观上使农村信用社占据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成为支农主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竞争,属于“稀缺”金融资源的小额信贷处于“卖方”市场,掌控这种资源的农信社出现了等客上门、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削弱了推广微型金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农村微型金融创新案例分析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于2009年成立了4家农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分别是有金、爱家、吉利和昊宏,注册社员253人,成员出资额1118万元。截止2011年5月份,4家农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均运行良好,共有社员700多人,资本余额2000逾万元。

1、案例一:有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

有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由当地青羊树村村长王有金入股300万进行牵头,其他几个发起人入股50万元,于2009年4月17日正式挂牌营业。目前入社社员达到289人,资本余额453.10万元,向社员累计发放贷款4143.5万元。

(1)社员入股。“有金”的社员基本为当地的本镇村民,入股10万至20万的居多,互相知根知底,减少了贷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很多社员也是当地板栗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他们利用资金互助社的资金优势来扶持自己的产业发展,真正实现了“一拖一”的金融服务。每年年底,社员都能收到一定的分红,每月7厘2为保底,同时根据互助社的盈利情况给予一定的上浮。

(2)小额短期。“有金”对贷款的额度限制非常严格,规定金额不能超过10万,期限不能超过3个月,这样可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风险。同时贷款还要有几个社员进行联保,贷款的金额也不能超过联保人入股金额的70%。也就是说即便出现了不良贷款的问题,也有联保人的股份作为抵押,互助社不会承担任何风险。

(3)便捷高效。由于机构设置简单,“有金”的工作人员仅有7人,柜台人员3名,工作效率很高,社员拿着互助社的贷款卡,只要手续齐全,当天一般就

能办下来贷款。贷款利率为每月1.944%,基本接近银监会规定的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尽管利息较高,但由于手续简便,快捷便利,而且借款期限普遍较短,因此对农民的压力不大。

2、案例二:爱家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

“爱家”位于迁西县汉儿庄乡,注册资金200万,入社社员达到334人,是在龙门渔业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的,理事长为当地的能人张守全,“爱家”发起时他入股60万,占股比例为51%左右,其他发起人入股不超过20万。2010年放款额为800多万,2011年为1500万,预计2012年将突破2000万,每年为股东实现利润28%。

(1)贷款灵活。首先,贷款的期限根据不同的行业有所不同,养殖业以半年为主,而其他的不超过3个月,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酌情延长3个月,这样可有有效的照顾涉农产业的周期性。其次,贷款额度基本以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为主,每笔贷款都需要经过理事长的的同意。而如果有超过10万元的贷款,则需要有内部社员的担保。

(2)低息便捷。相对于地方上各种贷款公司每月3分、4分的高利贷,“爱家”每月的利息仅有5厘4,相当于年利率6.48%,低于市场的普遍水平,大大降低了当地农民的借款成本。而2010年的年利率仅为5.4%。同时,由于社员间熟悉度较高,减少了贷款者的道德风险,这样也就减少了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的监管成本,对贷款资金的用途比较放心,提高了合作社的工作效率。

3、存在的问题

迁西县的4家农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都是基于当地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的,两年多来,发展迅速、运转良好,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急待解决问题。

(1)缺少金融许可证,资金专业合作社面临正规化难题。目前全国拥有金融许可证的资金互助社仅有几十家,由于缺少金融许可证,迁西县的这4家资金专业合作社也面临着正规化的难题。2009年4月成立之初,这4家合作社在当地县工商局注册,但由于金融许可证办不下来,当地银监局对其合法性存在质疑,对其存在采取不支持的态度。县工商局为了避免风险,近期又吊销了这四家合作社的营业执照,他们目前均处于无照经营状态。地方银监局的过度监管使得很多类似的民间金融迟迟不能浮出水面,从而变成了非正规的缺乏监管的地下金融,加大了金融风险。因此过度监管与监管空缺并存是目前农村金融监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2)内部管理简单。迁西县的4家农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无论是发展的较好的“爱家”和“有金”,还是另外两家,内部结构都极为简单,员工非常少。目前来说,由于互助社的发展还在初级阶段,规模不大,而且制度设置合理,内部结构简便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便于管理。但随着信用社未来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的控制都需要有所提高,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3)政府涉农扶持不足。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创新较快,对于一些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国家的定义、管理等尚不明确,相应的扶持政策也就很难跟上。尽管上文提到当地政府对互助社都有一些免税、补贴等扶持,但是相对扶持力度较

小,难以满足涉农金融机构的需求。而面对地方银监局的监管,地方政府也只能在中间打圆场,无法帮助这些金融机构取得合法的地位,成为正规的金融机构浮出水面。

三、促进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基于对我国的农村微型金融试点案例的研究,对如何实现我国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与创新,实现其持续有效为穷人服务的根本目标和宗旨,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微型金融立法,完善微型金融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开展农村微型金融业务的机构中除了农村信用社和各类银行类小额信贷之外,其他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尚未解决,相应的监管体系建设更是尚未启动,对小额信贷的监管比较混乱。因此应该加快微型金融领域的立法工作,加快制订关于微型金融机构的法规,确立现有微型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在监管上,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微型金融的监管体系。就目前的体制而言,微型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职能应由当地人民银行或银监部门承担。建议在法律上明确由人民银行及银监部门承担微型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职责,这更有利于帮助微型金融机构防控风险及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约束。

2、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根据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出发设计农村金融改革与制度创新的路径,不能简单

复制西方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模式,要从公众整体利益和公共政策的角度考虑农村金融问题,既要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要不破坏金融机构运作机制的内在逻辑。在一定程度上说,“制度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缺资金,更缺制度,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是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建设改善农村的信用环境,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加大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差别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农户小额信贷投放量,适当逐步放宽金融管制,尽快出台相应的行业规则和操作规程,为微型金融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3、促进农村微型金融产品创新,实现金融产品的多元化

要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创新设计微型金融产品。微型金融产品创新的目的就是让微型金融机构更接近农户、农村微型企业及农业合作组织等客户群体,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问题,从而增加对目标客户微型金融资金的供给。因此,微型金融机构应不断根据市场的新需求及时的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对不同目标群体制定不同的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和还款方式等,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和农民生产、经营、生活等多元化资金需求的情况,积极进行业务创新,简化贷款程序,实现微型金融产品的多元化。

4、推进微型金融组织机制创新

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将小额信贷项目和金融机构有效结合起来,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门槛,激活农村民间资本,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多层次微型金融运作体系。国家应尽快成立专门服务于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政策性金融机

构,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支持非政府组织开办的小额信贷机构、政府主导的扶贫性的小额信贷机构和商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引导更多的机构开展微型金融业务,发展多层次的微型金融载体,有利于促进农村微型金融机构之间的适度竞争,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微型金融供给,更好地满足“三农”及新农村建设对微型金融产品多元化的需求。

5、建立有效资金供给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根据国际经验,微型金融运作需有一定的规模和覆盖率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但这往往受到后续资金来源的制约。因此,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解决微型金融组织后续资金不足问题,确保可持续经营的活力。拓展微型金融组织筹资渠道,可采用增资扩股、地方政府财政担保向金融机构贷款,利用债券和股票市场来增加微型金融组织的融资渠道,促进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同时,在明确微型金融机构吸收批发资金有关法律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大型金融与微型金融、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外生金融与内生金融的垂直合作和批发贷款,协调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国家扶贫开发基金等机构,建立有效的微型金融的资金批发机制,拓宽可持续的资金供给来源,解决“僧多粥少”后续资金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升峰,路万忠.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微型金融[J].宏观经济管理,2010(1):60-61

[2]欧阳红兵,胡瑞丽.微型金融在我国的发展[J].金融财税研究,2007(10).

[3]丁武民,张志亮.微型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与探索[J].中国渔业经济,2010(2):75-80

[4]林勇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5)

[5]罗平,陈颖.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5(20):37-39

[6]杨喜孙.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7-19

(作者:河北金融学院杨伟坤李巧莎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王立杰中国人民大学张永升)

农村金融发展论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农村金融发展论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前提,农村金融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认为,我国的农村金融存在供给型和需求型抑制,建议通过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实施土地金融制度、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和改善监管体制等方式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抑制农村金融发展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其重要的前提和内容。 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戈德史密斯得出了很多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结论,但其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为依据的。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金融压抑与金融深化两个不同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内生增长模型的兴起为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致力于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家把内生增长与内生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并入金融发展模型,建立了诸多复杂模型。Patrick(1966)、Thakor(1996)等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在经济发展初期,良好的金融系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以显现出巨大作用。

既然在经济发展初期和起步阶段,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那么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如何发挥金融的支撑和牵引作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抑制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型抑制主要表现为双重供给不足,即正规金融部门的制度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不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供给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几经变革,形成了现行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组织体系,这些金融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农村合作基金会整顿,目前能向农村提供资金的金融组织非常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供给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缺陷明显;二是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大量消减乡镇分支机构,即使有分支机构,也是只吸收存款而不贷款,导致对农业的服务功能减弱;三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障碍,影响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壮大,虽然目前正在进行改革,但是效果还有待观察;四是村镇银行虽然在进行试点,但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大量铺开还有待时日。 (2)存在严格的农村金融管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管制现象普遍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农村金融业务发展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随着以农信社改制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第一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中国农村金融整体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农村金融整体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体系,农村金融正在“服务三农、扩大内需”等方面扮演主力军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金融服务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也正逐渐显现出来,而供需间的非均衡表现,服务水平较低,监管存在的问题更激化了农村金融所存在的矛盾。而我国扩大内需、实现外需型经济转型,其落脚点,还是在我国庞大的农村市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能否实现的关键,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为农村提供充足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支持。 预期目标: 毕业论文将选取杭州联合银行为研究对象,结合杭州联合银行农村金融业务发展,了解需求及供给。通过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发展改革对策。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 1969年,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把金融相关比率(FIR,未清偿的全部金融工具之值除以国民财富)作为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单一特征,用金融机构资产对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值代表金融发展水平。 近些年,有种观点认为,相对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处于一种“需求遵从”的(demand-following)地位。如罗宾逊(Robinson,1952)认为,是经济增长带动了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实业导致了金融的发展”。依此观点,金融发展创造了对金融的特殊需求,而金融体系会自动对这些需求做出回应。另外罗伯特·卢卡斯(Lucas,1988)认为,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他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换言之,内生的技术变化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不是金融。他的研究成果标志着经济内生增长理论的形成。

关于金融创新的思考

关于金融创新的思考 一、金融创新的概念 金融创新的含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解释。有关金融创新的定义,大多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的观点衍生而来。他的定义是: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 按照如上观点,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具体而言,创新包括五种情形:(1)新产品的出现;(2)新工艺的应用(3)新资源的开发;(4)新市场的开拓;(5)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确立亦称组织创新。 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创新 二、金融创新的成因 在金融创新理论中,对金融创新活动原因的分析和解释,构成了金融创新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学者分析金融创新主要原因的角度有所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可以称之为“内因说”。“内因说”认为导致金融创新活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降低自身风险,满足市场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对“生产技术”(包括新产品和新方法)和“生产组织”(制度)作出的改进。Greenbaum和Haywood(1973)就认为,社会财富的增长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金融机构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活动才能满足市场的新需求,进而才能参与分享社会财富增长带来的好处,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Niehans(1983)则认为在市场竞争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金融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有赖于企业成本的不断降低,而科技进步为金融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了便利,利用新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Molyneux和Shamroukh(1996)提出了理性效率假说(Rational Efficiency Hypothesis)和群体压力假说(Bandwagon Hypothesis),从企业盈利预期和市场竞争两个方面揭示了金融创新发展的原因。 第二类可以称之为“外因说”。“外因说”主要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金融制度调整和“生产技术”调整的影响,解释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外因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金融创新是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或者说是金融组织依据外生变量的变化对经营管理内生变量的调整。Allen和Gale(1991)认为,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率、汇率和利率变动频繁,刺激了金融组织致力于有关稳定投资回报率方面的产品创新。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创新是对科技进步的积极吸收。Hannon和McDowell等人(1984)就认为,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采用是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股指期货投资策略》中国金融出版社作者:徐凌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工具 (一)金融工具及金融市场创新直接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工具的创新,占据了金融创新的主要部分,而金融市场作为金融工具交易的载体,与金融工具的创新是相伴相生的。金融工具及金融市场的创新,从两个层次上促进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一是原生工具的创新,为新的衍生工具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如普通股、优先股、零息债券、可转换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商业票据等等,就是最初的金融创新的产物。在我国,随着金融创新的进一步深入,资产的证券化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适应收益性、流动性不同需求的原生工具将在金融创新过程中不断涌现。二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作为金融工具创新的最高层次,直接丰富了衍生工具的品种。如金融期货及其选择权、互换等,国际金融市场的衍生工具已达1200余种。(二)金融制度创新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厚重的制度基础。在金融市场及金融工具创新的背后,是金融制度的创新。实际上当我们讨论金融创新时,很难离开制度创新。制度是带有全局性的,制度创新是最根本的,从监管制度、金融机构产权制度、金融管理制度,其对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是基础性的。通过金融制度的创新,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价格、供求关系、竞争、成本、收益这些机制都开始发挥作用,

国际金融创新的近期发展及特点

国际金融创新的近期发展及特点 姓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国际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而,研究国际金融创新对推动我国金融企业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人们对国际金融创新的认识还不一致,所以本文通过对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发展阶段、现状及特点的研究,来了解国际金融创新的概括及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国际金融创新发展的成因、积极和负面影响。分析当代国际金融创新迅速发展原因的最主要意义在于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金融创新的经验,吸取金融创新过程中失败的教训,将其应用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来,为我所用。 关键字:金融创新国际金融金融监管金融风险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及现状 (4)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含义 (4)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现状 (4) (三)近期国际金融创新的特点 (5) 二、国际金融创新发展的原因 (6) (一)全球化促进国际金融创新 (6) (二)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国际金融创新 (6) (三)金融管制放松为国际金融创新创造了良好软环境 (7) (四)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为国际金融制造了压力 (7) 三、国际金融创新的影响 (7) (一)金融创新的正效应 (7) (二)金融创新的负效应 (8) 四、国际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业创新的借鉴 (8) (一)发展虚拟经济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避免过度创新 (9)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 (9) (三)强化金融机构的谨慎性原则,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9) (四)增强环境金融创新意识 (9)

国际金融创新的近期发展及特点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及现状 (一)国际金融创新的含义 随着西方金融创新浪潮的掀起,金融创新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陈岱孙、厉以宁,1991),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新的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 引用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国际金融创新定义为:国际金融创新,即在国际金融活动中,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新的国际金融机构、新的国际金融工具及业务、新的国际金融市场、新的国际金融管理制度的创立、引进和运用。从上述给出的定义看,国际金融创新的涵义不仅仅指国际金融工具及业务创新(即国际融资创新),而是广泛意义上的创新。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市场、新的金融服务、新的融资方式、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其创新主要发生在国际银行、金融业的微观领域。 国际金融创新可以划分为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布雷顿森林制度建立到瓦解为标志,即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展开的国际金融创新活动及其成果,亦称为早期创新;第二阶段,布雷顿森林体制瓦解以后,国际货币制度演变到了浮动汇率制度,在此条件下国际金融创新由兴起并达到了高潮,亦称为近期国际金融创新。 (二)国际金融创新的现状 1、国际货币制度创新 近期国际货币制度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单一固定汇率制度到多元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创新。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国际货币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引发全球经济动荡的同时,也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必然受到冲击,美元霸权地位将面临一定挑战,其与最大的竞争对手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占的份额可能有所变化。而基于多种因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美元第一货币的地位仍将无可替代,美元仍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短期内尚不能改变单极的货币体系。二是欧洲货币体系的不断创新。欧元的启动以及随后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使得欧元区各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以汇率波动为要点的国际货币制度不稳定给区内各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冲击。另外,在这种体系下,区域内每个国家不必保持高额外汇储备,从而使得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最小化。 2、国际金融机构创新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为跨国银行的出现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各国大银行争相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在业务经营上加快电子化、专业化和全能化的步伐。由于金融创新,各国之间的经济、金融联系更加紧密,经营的风险也在加大,从而使全球金融监管出现自由化、国际化倾向,各国政府在对国际金融中心、跨国银行的监管问题上更加注重国际间的协

(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

第三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理论研究 随着20世纪50年代金融创新的兴起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西方经济学家对大量金融创新进行了实证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由于经济学家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对金融创新的理解不同等原因,他们对金融创新的研究也从不同方面进行,但总体上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其主要成果集中于对金融创新动因的研究。一、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西尔柏(W.L.Sill)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的。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金融约束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这里的金融约束主要包括:一是外部约束,主要指政府制定的经济制度和市场地位对企业实现最优化的限制,前者会对金融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后者则通过金融产品的定价方式和供求数量来影响金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外部约束的存在会使金融企业的效率降低和机会成本上升,因而要通过创新来弥补这些损失。二是内部约束,主要指金融企业内部制定的利润目标、增长率目标、资产比等指标,金融企业主要通过这些指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经营风险,以保证经营的稳定,但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克服现实中的种种限制,从而形成了对创新的需求。 西尔柏使用线性规划模型(Linear Programming Model)来解释约束诱导理论。在模型中,金融创新被认为是各种约束因子的函数,金融企业受制于金融约束引起的成本增加而产生了金融创新的需求,因而金融创新是为了降低各种约束所引起的上升成本。西尔柏还认为技术和立法也在金融创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尔柏的约束诱导理论是从微观金融组织的行为分析入手,侧重于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创新研究,以此来解释金融企业的“逆境创新”,但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创新涉及较少。但是,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要使创新规范化和合理化,还需要有制度创新作保障。 二、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凯恩(J·Kane)提出了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Circumventive Innova-tion Theorem)。所谓“规避创新”,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回避各种金融规章和管制的控制而产生的一种创新行为。凯恩认为,现实中,政府为了保持均衡和稳定的宏观局面,制定了各种经济立法和规章制度,从而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了各种约束。但经济主体总是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为此,会有意识地寻

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2281845.html, 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史雨灵 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16期 [摘要] 互联网实质性金融发展业务从2011年发展至今,改变了金融市场格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新时代下,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振兴乡村、精准扶贫,促进农村经济侧改革。但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却一直处于发展初期,进展缓慢,亟待改善。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普及农村金融教育、构建金融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等保障性措施,以期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 农村;互联网金融;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724.6;F8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6-15-3 近年来,关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高峭嫣[1]提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 有着广大的发展空间,在农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张映智[2]提出,互联网科技大力提升了大数据技术,而大数据技术又让互 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在农村得到普及,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目前存在认知度不高、主体有限、交易数据不多、信用生态环境并不完善等问题,要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还需要营造更好的政策与生态信用环境。张启文等[3]提 出,农村金融难题的解决需要采用互联网金融模式,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在农村大力推广互联网金融。已有文献主要是对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义、现状、问题、对策、新型模式构建的研究,对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环境关注不多,故本文主要研究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环境打造路径,以期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 1 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1.1 整体发展态势 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融入金融功能,使其与传统金融模式相异产生新兴的信息金融、普惠金融、平台金融等金融模式[4]。互联网金融从2011年发展至今,改变了金融市场的格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已经不局限于城市,开始涉足农村,并在促进农村金融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有6万多个村级行政区,乡村常住人口为57 000万人,对比城市在互联网金融方面 的发展,农村无疑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就我国农村互联网平台建设现状来看,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平台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由传统的巨头产业发展起来的平台,如新希望企业;第二类是由电商平台发展而来的平台,如京东金融;第三类是新型互联网系代表,如翼农贷。通过分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杜丽颖(1985-),女,河北廊坊人,河北经贸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农村金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因此对于农村金融的研究就具有较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农村金融是指农村地区涉及信用与货币关系的活动,而这种活动与农村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金融业是推动我过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将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因此要发挥金融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重构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 标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路径 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金融体系主体支农乏力 中国现有金融体系组成,按照金融理论普遍的认同观点一般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一般指民间金融形势,或非国家出面建设的金融形势。正规金融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农行自1996年起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其农村信贷规模曾仅占其总规模的6%。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其他大量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没有开展起来。在商业银行从县域经济逐步退出和政策性银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支农作用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就被推到了支农的前沿阵地,成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近几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支农信贷90%来自农村信用社。但农村信用社由于经济规模小、金融产品单一、资金筹集难、不良资产比率高、产权制度不完善、员工素质低等诸多不足与缺陷,难以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信贷需求。而邮政储蓄的“抽水机”效应,将其从农村吸收的大量资金转移,加上不能够发放商业贷款,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因为农户和乡镇企业所需要的资金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他们不得不选择具有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具有灵活性的非正规金融机构。 1.2 农村金融服务供需矛盾尖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升级,农业的商品化和专业化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的比重下降,蔬菜水果、花卉、畜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比重提高,必然会带动金融需求在质和量上的变化。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的较快发展,对融资的规模、渠道、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金融体系中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有限,支农后劲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系统内资金上存,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需矛盾,使得农村信用社筹资难度加大。虽然农村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自

国内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剖析

国内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剖析 技术进步指标的计算 对于技术进步指标的估计,我们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来计算。实际分析中,把中国各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视为不同的决策单元,以永续盘存法计算的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作 为投入变量,实际GDP作为产出变量,则决策单元i的基于产出的Malmquist指数为公式(1)计算的是各省的生产率指数,将其按以下 公式(2)进行分解可以得到各省的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其中,前面方括号内的是效率变化指数,后面方括号内的是技术进步指数。 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1数据与变量的选取 因为地理条件差异和历史原因等,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呈现严重的不 均衡状况。为了揭示这种地区差异,考察金融发展对我国不同地区技 术进步的区域效应,本文以我国大陆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为横截面 单位,将其归并入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利用各横截面单元1979~2007年的样本组成面板数据。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 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宁夏、 陕西、甘肃、内蒙古和新疆11个省和自治区(为了保持口径一致,把 重庆数据并入四川)。 本文采用以上DEA—Malmquist指数法计算的中国大陆各省每年技术 进步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对于解释变量,其一为金融发展指标,本 文选取中国大陆各省的贷款余额与名义GDP的比值作为一个解释变量。此外,考虑到前期技术水平对当期技术水平的影响,我们将各省每年 技术进步指数的滞后一期值设为另一个解释变量。

国内外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外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摘要: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增长。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业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从而促使金融创新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推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 关键词:区域金融创新;金融理论;金融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融资 的要求,从而推动着金融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一系列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为了从理论上阐述区域金融创新,西方经济学家陆续提出不少不同的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流派。

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欧美国家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了区域金融问题,根据Sheila C.DOW、Carlos 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 主要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展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货币主义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影响、区域货币乘数、区域金融市场(区域利率差异、区域信贷市场),此外,一体化金融市场内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LuigiGuiso、Paola Sapienza和 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尔柏(W.L.Silber)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 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西尔柏从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 新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 凯恩(E.J.Kane)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

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英文题目: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in Jiang Su Province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 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金融学 年级:2010 班级:10704 指导教师:XXX 职称:副教授 2014 年 5 月

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特此声明。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摘要 本文首先对农村金融进行了概述,主要包括其含义、产生背景与原因。然后对农村金融的现状深入剖析,主要是以江苏省农村金融为例从正规与非正规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农村金融的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和发展农村金融的具体对策,如从法律上明确农村金融的地位,规范农村金融,加强和完善监管制度,强化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化,规范正常农村金融活动政府首先要承认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的自身的综合素质等。文章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全文得出了以下结论:即正规金融体系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但农村金融的存在促使其不断完善自身,而且农村金融的正规合法性应受到相关部门的理解和重视。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对策研究

ABSTRACT Firstly, the country's rural finance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ing the meaning, the background and causes of rural finance. The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finance, mainly taking the rural finance of JiangSu Province for example, from the formal rural finance to informal rural finance two aspects. Specific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finance, specifically from the legal status of private finance, regulate private finance in rural areas,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regulatory system,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private finance, the strengthening of civil sc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governments regulate the normal activities of private finance must first recognize the positive role of privat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rivat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ir own farmers, and so on.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paper and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status is irreplaceable, but the exist of rural finance has prompted it constantly improve themselves, the formal legitimacy of rural finance should be understanded and paid attention to by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s well. Key words: rural finance;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

金融与金融工程的发展及创新(一)

金融与金融工程的发展及创新(一) 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创新1一、背景及概念1二、创新成果1三、技术进步与国际金融新格局的形成4第二部分金融科学的发展6一、金融学分析方法数量化6二、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化7三、金融创新工程化8四、金融交易及管理电子化10第三部分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和技术12一、金融工程的内涵12二、金融衍生产品的分类及创新12三、金融工程技术的分类15四、金融工程的发展趋势18 第一部分国际金融创新 一、背景及概念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利率和汇率出现了剧烈波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金融机构的旧有经营模式和业务种类失去市场,同时又给它们创造了新的潜在业务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长足发展及金融理论的突破促使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突飞猛进,而创新成本却日益降低。在强大的外部需求召唤下,在美好的盈利前景吸引下,金融机构通过大量的创新活动,冲破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制约,导致全球金融业金融领域发生了一场至今仍在继续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形形色色的新业务、新市场、新机构风起云涌,不仅改变了金融总量和结构,而且还对金融体制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对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挑战,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际金融新秩序有待形成。对于金融领域内发生的这些变革,我们将其统称为“金融创新”。 二、创新成果(1)金融工具创新从狭义上理解,金融创新通常指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的成果是极为丰富的,按照金融创新工具的功能来划分,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风险管理型创新、增强流动型创新、信用创造型创新和股权创造型创新四种。事实上以上分类也代表了金融创新的四种原动力。表1按金融中介功能分类的创新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型创新无疑是金融工具创新中最主要的一类。在八十年代,围绕市场风险管理进行的风险转移型金融创新最为流行,其典型代表就是期货、期权和互换工具,以及用它们构造出的各种复杂的产品组合。进入了九十年代以后,诸如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价差互换以及信用挂钩票据等以转移信用风险为核心的信用衍生工具经历了引入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并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创新的又一大热点。在1999年,在各种衍生产品交易中,金融互换、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仍然占有最主要的地位。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的增加,提高了资产持有者持有某项金融资产的机会成本,与此同时,整个社会负债水平的提高使得对债务成本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二者都导致了债权、债务人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的要求。八十年代以来,银行业普遍兴起的资产证券化是增强流动型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而期货等衍生工具交易相对于现货交易具有流动性优势,也把众多的投资者从传统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上吸引了过来。在1999年仍然保留着这种趋势。对信贷的需求推动了信用创造型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发展。在八十年代企业兼并重组浪潮当中,对高杠杆债务融资的巨大需求使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家们开发出了垃圾债券,并风行一时。而针对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金融界创造出了以可转换债券为代表的一类新型融资工具,使投融资双方的需求更好地得到满足,从而扩大了融资规模。对于股权创造型金融创新,相对于信用创造型创新的发展较为迟缓。但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各种金融监管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加强了要求,因此商业银行成为这方面创新的主要需求者和使用者。(2)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市场在近年来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首先,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了一体化。由于资讯的进步,全球金融市场连成一片,外汇市场已经实现了24小时连续不断营业;欧洲货币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第二,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迅速崛起,并在很多情况下超过了现货市场的规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衍生品的场外交易早在80年代就迅速超过了有组织的交易所交易,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3)金融组织结构创新金融机构自身作为创新主体,也在不断经历着组织结构上的创新,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势头锐不可当。近两年来,美国、日本、德国的金

证券金融农村金融研究论文: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证券金融农村金融研究论文: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 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还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现状,从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分析出发,提出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促进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等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未来趋势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了新的特征。首先,从融资总量上看,融资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务工收入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实施,当前单户传统农业、家庭承包型农业生产资金已趋于饱和。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的换代升级,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仍然不断扩大。除去农民自筹和信用社贷款外,财政投入和农村积累远不能满足其需求。从现实情况看,农民缺乏可抵押、质押的物品来进行有效的融资。其次,从金融服务对象上看,不同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传统耕作方式的逐渐改变,用在纯农业的投入一般农民都能自己解决,而家庭规模经营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需求量大,

超出了小额信用贷款的范畴,但经营者又不能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对于乡镇企业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信息不对称,其资金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再次,从财政融资角度看,财政支农趋于弱化;从财政融资的历史角度和财政支农来看,一方面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乡镇财政供养人口过多,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 经过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同时,各地涌现的民间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外资的贷款公司等各种农村金融机构逐步产生和发展,灵活多样地发挥着作用。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改革议程纷纷列上了各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表。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的。 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 2.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

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中国网络大学 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院系名称:网络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123456789 指导老师: 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 2018年11月20日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几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农村金融成为金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因为它不仅对农民福利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本文基于国外关于农村金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国外的研究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梳理,主要阐述了我国有关学者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有关问题的看法。文章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字: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金融正逐步朝着合理、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农村金融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因而研究农村金融问题,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改观现阶段“三农”资金短缺的现状、稳定农村金融秩序、防范农村金融风险,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监管问题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农村金融的研究相比,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研究总结了农村金融市

场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结构失衡、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退化和不科学的管理制度等。 第一,农村金融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部分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金融抑制的政策(麦金龙,1973) ,同时也放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村的正式贷款只能用于田地农业生产用途,并且贷款使用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长度基本吻合,所以,其他的非正式贷款大部分应对突发、大额或者现实的非一般消费,如亲人丧葬婚嫁或者在建造家庭新房舍中使用等……因此,非正式贷款总是用于农户各自的目的,并在道义上给了农户信贷人以权威,通常情况下,农户正式贷款只用于农户个人预定的目的,而非正式贷款也不会使农业田地生产中的净流动资金增加。这是在农户信贷市场中,我国农村长时间存在的农户贷款供需结构(张杰,2000)。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能否建立的关键是政府能否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资金供给能否切实满足农村微观金融的资金需求,能否培育现代农民(王芳,2005) 。从金融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结构单一,金融供给与需求总量仍然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的需要(张笑尘,2007) 。 此外,还有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迟缓的根源在于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体制问题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他们认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机构的设置不符合实际需求以及相关的制度实施不到位。目前我国农村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