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下册

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下册

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下册
高中历史必修1学案下册

目录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2)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0)

第13课《辛亥革命》 (17)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24)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30)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学习目标】

1.课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天朝田亩制度》。

3.难点: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预习梳理】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的_________和_______空前激化。

2.兴起发展

(1)兴起: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________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2)壮大:永安建制后于1853年攻克________作国都。

(3)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打到________,孤军深入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________的湘军激战,夺取清朝半壁江山,军事上达到全盛。

3.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土地分配制度——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________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________。

②目的:建立一个“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了________思想,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①内容:政治上主张向西方学习,________,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________,奖励技术发明;文化教育上主张开设________等。

②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_______的设想。

4.由盛转衰──天京变乱

(1)原因

①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滋长。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

①________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②________遭猜忌出走,全军覆没。

5.后期防御

(1)重建领导核心:提拔________、李秀成指挥军事,________总理朝政。

(2)开展防御战

①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又取得________大捷。

②1860年,李秀成、陈玉成攻破________打到上海近郊。

③湘军攻陷安庆,________就义。

6.运动失败:1864年,________,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互动探究】

激疑:天下“太平”是中国老百姓数千年不变的愿望,“天国”是西方基督教圣经给世人描绘的生活理想。如果能生活在“太平”“天国”,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19世纪中期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在建立“太平天国”的理想引导下,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是谁为中国农民描绘了这样的理想呢?他为什么能把中国农民的理想和西方理想结合起来呢?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材料一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激励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毒打交不起税的人。“贪官甚于强盗,酷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二英国棉纺织品于1840年至1845年的五年之间,输入量增加了四倍多。……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平均每年外流白银3500万两,约占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银价继续上涨,1838年,白银一两可换铜钱1600文,1849年已涨到2350文。

材料三1846~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问题:阅读材料和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1.

2.

3.

材料四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问题: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1.依据“预习梳理”,整理运动的经过(要简单几句话说明)。

2.天京变乱

材料一天王府图片

材料二1851年金田起义时,洪秀全已有姬妾十五六人,突围永安时“娘娘”增至36位。当上天王时设立三宫六院,老婆有88个。在穿戴装饰上。洪秀全追求华丽奢侈之风,其衣服的金纽扣和八斤重的黄冠堪称无价之宝。

材料三“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腐化与内讧问题,那么,内讧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农民战争中能否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提示: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入手。)

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材料二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

──《天朝田亩制度》

问题:结合课文和材料,回答

(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各是什么?

土地分配

产品分配

(2)材料一反映了哪些人在土地上的什么要求?

(3)这项制度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4)据以上,应该如何认识这一革命纲领?

革命性:

空想性:

落后性:

2.《资政新篇》

设问1:结合课文内容,说明《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再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设问2:结合课文内容,从内容看,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资政新篇》没有真正实行?

进步性:

空想性: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失败原因

设问:为什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早起能够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到最后却失败了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失败原因结合天京变乱、北伐斗争以及后期防御战中的力量对比来考虑;启示结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新特点?连线完成

起义时代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治国方案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担负任务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失败原因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所属范围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效果检测】

1.天国运动中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

A.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B.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最早的方案

C.太平天国实行的主要革命纲领 D.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

2.下列关于定都天京的评价,表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B.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

C.标志着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D.标志着太平天国转折点

3.下列太平天国的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

4.《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领袖的主观愿望 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

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巩固练习】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2.洪仁干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分析洪仁干的主张是()

A.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B.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C.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D.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3.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都()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4.学习完《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后,一名同学回家给爸爸讲有关太平天国的故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金田村起义 B.太平军取得了北伐、东征和西征的胜利

C.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D.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5.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6.“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7.《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体现了太平天国()

①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②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③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④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反映出()

A.清军向太平军反扑 B.天京变乱 C.太平天国北伐失败 D.天京陷落

9.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对“煮豆燃萁”的评述不正确的()

A.是指“天京变乱”

B.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

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D.作者认为:因为“煮豆燃萁”所以对洪秀全的评价难以定论

参考答案:

【效果检测】

1.B 2.B 3.B 4.B

【巩固练习】

1—5:ABBBA 6—10:ADBD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

1.课标:列举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3.《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影响。

【预习梳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

2.经过:

(1)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________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

(2)________陆战:清军失利。

(3)黄海海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________等地。

(5)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签订《_______》。

(1)事件:1895年4月。

(2)内容:割_______、台湾及附属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_______,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3)危害:

①割地:使中国的_______和主权进一步遭受损失。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埠:侵略势力深入中国_______。

④设厂:严重阻碍中国_______的发展。

4.影响:

(1)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社会_______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战争

1.原因:

(1)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运动兴起,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略战争。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2)1900年7月占领天津。

(3)1900年8月攻陷北京。

3.结果:签订《_______》。

(1)时间:1901年

(2)内容:赔款各国白银共_______,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_______”,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覅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3)危害:

①赔款:加重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_______。

③拆毁炮台准许驻兵:列强武装控制。

④承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该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

(1)清政府成为_______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互动探究】

激疑:日本高中历史教师这几年,讲到中日关系时,会让学生对以下假设的命题作出解释:“依据历史和现今的形势分析,中日何时再有一战?”日本中学生的作文标题更为明确:《中日何时再有一战? 2015年》。古老的中国与日本本来是友好邻邦,尤其是文化上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况且19世纪50年代以前,日本也是一个和中国一样面临外来侵略危机严重的弱小国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甲午战前,约19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军舰吨位数居世界第9位,排在美国、日本之前。清政府在20多年中用于建设和保障北洋舰队的全部投入,大约在3500万两白银,占当时的财政收入的2%。采购自英、德等国家的军事装备,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高级军官,用西方新式教育组建的海军部队,都使得清政府对中国军队(特别是北洋海军)的战斗力产生过很强的自信心。但在甲午战争1894年时,日本已经慢慢赶超了北洋海军。

阅读课文引言和第一、二段,结合材料,归纳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有哪些?(提示:根本原因、历史原因和导火线)

探究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程度化大大加深?(结合《马关条约》内容理解分析。)

探究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结合《辛丑条约》内容,分析战争的危害和影响。

探究四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效果检测】

1.当台湾被日本割占的时候,江苏又有一座城市被迫开放,这座城市是()

A.南京 B.苏州 C.南通 D.连云港

2.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3.1896年,英商在杭州合法设厂的依据有()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①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4.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子更难过了

C.这么些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

D.听说小青年们有的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5.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并加入WTO,这是世界送给新世纪中国的两份“贺礼”;一百年,西方世界也给中国送来了一份中国人民无法接受的“贺礼”,这份“贺礼”是()

A.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B.日本强迫清朝签订《马关条约》

C.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列强强迫清朝签订《辛丑条约》

6.李大钊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两度劫”发生在()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中日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②③ B.①③ C.①④D.②④

7.列强在《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外国商品输入中国 B.保护外国铁路公司的利益

C.保护外国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的干线 D.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

8.《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严重的是()

A.赔款两亿两白银 B.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开通商品岸 D.割让台湾

9.《辛卫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课堂拓展】

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1.含义

(1)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

(2)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国家

2.形成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

(2)本国封建主义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3.形成与结束

(1)形成:①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2)结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4.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正确理解为:①中国社会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在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在经济上是半封建的;③中国沿海地区是殖民地社会,内陆地区是封建社会;④中国已经由过去的闭关锁国变成开放状态;等等。

参考答案:

【效果检测】

1—5:BBBDD 6—10:DDBC。

第13课《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预习梳理】

1.背景

(1)经济:清末“新政”、“ ________”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思想:____、邹容、陈天华等以____、东京为阵地,宣传西方的_____、____学说。

(3)组织: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________,然后华兴会、光复会等相继建立。②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在东京建立。

(4)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________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

(5)时机:1911年四川________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3.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____,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________;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________权;确立________、立法、________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民主宪法。

③意义:具有反对_____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

(1)结局:________窃取革命果实。

(2)原因

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②列强以______、______、经济封锁为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③革命营垒中的______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④______被迫妥协退让。

5.功绩

(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制度,建立起______,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________”,沉重打击了________。

(3)为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互动探究】

激疑: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问卷“崇拜的人物”统计表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这些学生崇拜的仍然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上表反映出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有了什么变化?你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探究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

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有哪些?试归纳。

2.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性质?

3.起义为什么首先爆发于武昌呢?

探究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体现了那些资产阶级的理念和原则(连线)

内容体现原则否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权平等万世一系的世袭制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三权分立

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主权在民封建等级观念

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人权自由君主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主权在君、君权神授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钦定宪法大纲》

大清帝国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久尊戴。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诸君主,而大巨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材料二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实施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材料三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有何意义?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5)材料二“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6)《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探究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教训?

【效果检测】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总结 导学案

单元学习总结 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因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中国古代工商业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典例分析(2018·课标全国Ⅰ)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朝贡贸易(闭关锁国) 二抓关键:题干中“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第二步:逐项分析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三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大方向:向西方学习 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 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四大层次: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二、重大历史线索 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化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的进步 (1)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的不同: ①政体:维新思想主张变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②斗争方式: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民主共和思想主张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③土地:维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民主共和思想提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主张。 (2)新文化运动的进步: ①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三、题型应用体验 特点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设问一般含有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等词语。

2.既要求反映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要显现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注重考查事物本质属性及其新发展和新变化。 【典型例题】 康有为曾说过,他并不排拒外来文化,而是能欣赏它们的价值。不过,他的赞赏,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这说明康有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求变法的合理性因素 B.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品评西方文化 C.主张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D.认为西方新文化和儒学具有完全一致性 【技法攻略】 析题干→康有为欣赏外来文化的价值,但是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 抓关键→康有为对西方文化的欣赏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合乎孔子的三世教义,即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构联系→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明答案→本题体现了将中西思想文化结合起来,用中国文化去衡量西方文化,故选B。 【针对训练】 1.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D.文化复兴 解析:根据题干“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和新文化运动性质是资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学案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编写人:沈晓钰王洪霞审核人:沈晓钰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影响。 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虽然为欧洲殖民者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辩正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会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物质、科技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风险意识。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课前自主预习】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要求:按学案内容标记课本并写出提示语。. 2、简要记住以下问题:限时15分钟 1)、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归纳提高(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1、必要性(原因):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东方贸易的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④强化王权的需要 ⑤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传播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问题一】开辟 新航路的必要 性和可能性 ⑥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 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 发展、地理知识的完善、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 持 (二)新航路开辟过程: 1、葡萄牙(向东)①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②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2、西班牙(向西)①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 ②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航海家国籍支持 国 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 牙 葡萄 牙 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 利 西班 牙 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 马 葡萄 牙 葡萄 牙 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 牙 西班 牙 1519 ~ 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 (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对西欧: 1、引发了商业革命。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欧,为欧亚 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 二是欧洲的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转移到。 2、引发了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欧洲货币贬值,物价 上涨,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但美洲和为 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非洲成为欧洲人的场所,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 最初欧洲殖民者只能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4)对亚洲(最初):欧洲殖民者最初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当时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 品。。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美洲独有的、 【问题二】概述 迪亚士、哥伦布 开辟新航路的 史实. 【问题三】 地理大发现对 世界市场形成 的意义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第5课 导学案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导学案) 【基础扫描】 一、古代印度文化: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其传播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出现制度和教,严格规定社会等级制度;前6世纪, 教形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4世纪时,教开始兴起,后发展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②文学: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 ③艺术:佛塔、石柱、石窟都是艺术。 ④数学:发明“数字”和进位计算法。 (2)传播: ①公元前后,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对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 ②佛教文化、巴利文对东南亚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文化(东亚):古代朝鲜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朝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科技和文艺:634年修建了台;12世纪完成《》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正史;13世纪开始使用活字印刷。 ②创制了本民族文字“”。音乐歌舞出名。 (2)中朝联系: ①教、教和学都从中国传入朝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②在朝鲜半岛长期使用,朝鲜乐舞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三、古代日本文化(东亚):古代日本文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简述中日联系的情况。 (1)成就: ①思想:约9000年前,日本逐渐发展。12世纪后,逐渐形成。 ②文学:诗歌集《》和小说《》享誉世界文坛。 ③建筑和艺术:法隆寺;大和绘和浮世绘;茶道。 (2)中日交往:9世纪形成了“文字”;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四、美洲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培育出的农作物有哪些?印第安文化的代表是哪几个?分别说出他们的主要文化成就。后来,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1)农作物:印第安人培育出、、、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 (2)三种代表文化及主要成就:文化、文化和文化。 ①3—10世纪,玛雅文明达到高度繁荣:创造了文字,发明了 “历”,创造出进位法。 ②12世纪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文化走向繁荣。 ●阿兹特克人:使用文字,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印加人:建造庙,能使用,制定了历和历。 ③宗教上,多神崇拜,都建造了金字塔。玛雅人创拜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神。 (3)急剧衰亡:16世纪后,印第安文化急剧衰亡。原因:开辟后,殖民者的入侵。 【重点聚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二)》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均符合题目题目要求的) 1.中国近代首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于(A) A.沿海地区B.东北地区C.中部地区D.西部地区 2.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C) A.商品经济停滞不前 B.官营手工业开始没落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3.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其中开近代教育先河的一项内容是( B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C.筹划海防,建立海军 D.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4.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在机器竞争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纷纷兴办实业以救国,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其标志是( A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鸦片战争 5.洋务派的活动中,最能体现其初衷的是( A )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筹划海防 D.创办新式学堂 6.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

变的内在因素是(C)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7.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时代观念是( A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外部条件是( D ) A.辛亥革命的鼓舞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D.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9.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是( D)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10.“国人提倡用国货,热度日高。我公司近来销场过大,供不给求。”“我公司”可能是( A )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派军事企业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D.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1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顽强生存,其发展特点是( D) A.严重倒退B.顺利发展C.停滞不前D.曲折发展 12.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长春市第五中学导学案 教师: 程亮 学案9 辉煌灿烂的文学 目标导航 课堂自学、探究 一、从《诗经》到唐诗 探究点1 楚辞的文学特点 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思考材料出自《离骚》,据此回答楚辞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点2 汉赋的文学体裁特点 材料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司马相如《上林赋》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汉赋这一文学体裁有何特点? 探究点3 唐诗体现的时代特点 材料感受李白 李白的诗流传至今的近一千首,不少佳句成为千古绝唱。 如,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长江的浩淼无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感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考李白和杜甫的诗各有何特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与其时代背景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3“学思之窗”: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提示】《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楚辞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教材互补]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像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人民版) [重点精讲] 《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 (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句末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风格。 [关键点拨]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重大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二、宋词和元曲 探究点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俞文豹《吹剑录》的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何如耆卿(柳永)?”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倾倒。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学案: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总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外交开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时期(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课程标准】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结构】调整原因: 基本依据: 新时期外交政策对外政策目标: 不结盟政策(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内容 新时期的外交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与成就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如裁军、维和 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新时期外交活动(在联合国的活动) 2000年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 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 (在区域国际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特别提示]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格局虽然仍是两极格局,但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外,出现一系列新兴的力量,如日本、西欧、第三世界,从而形成多个力量共同发展局面。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2、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内容: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重大发展,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刨根问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哪些?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③世界人民强烈反对战争; ④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二校区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新课导入】 党和政府历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村农业好形势。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而且这种重要性从古到今都是始终如一的,你想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吗?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目标呈现】 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 【自主学习】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种植业: 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______________经济向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 的_______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_______生产为代表,形成______________ 格局。 原因:气候不同 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 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 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农具材质的更新: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______________ ,主要劳动工具是 ______________ ;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______________ 。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

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导入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导学案: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学生版.附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研读】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神农”的传说 思考:神农为什么受到后人尊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在中国古代中的地位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耕格局 ⑴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⑵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⑴耕作方法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_______ ---- 重大突破 唐代:_______ ---- 再度演进 ⑵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农器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 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 3、汉代:井渠、王景治黄河 4、隋唐五代:北方已经使用___________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 ___________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5、明清:风力水车 四、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 1、赋税: ⑴种类: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主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______以及各种______和临时性的______。 ⑵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 2、沉重的力役(徭役) ⑴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影响: 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___________遭到破坏。由此引发的___________,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3、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 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⑵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严重影响_________________。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一节 百家争鸣 导学案设计

一、《百家争鸣》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习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 【自主探究】: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阶级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儒学及其代表人物(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孔子:_____时期,提出___和______,政治主张____________;教育主张________________ 2、孟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老庄之学(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老子:______时期,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_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法家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悝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思想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墨家的主张(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墨家学说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 1.《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鲁卿),‘八佾’(yì,是奏乐舞蹈的行列。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 ) A. 仁爱思想 B. 忠恕之道 C. 等级秩序 D. 以德治民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 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孙膑 3.春秋战国时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孟子更为“礼”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 依据是 A. 民贵君轻 B. 人性本善 C. 重义轻利 D. 浩然之气 4.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后回家,看到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乎?不问马。” 这体现了孔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 _______________ ;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 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 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 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 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结果:失败 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1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班级:姓名:等第: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2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主备:殷晓波审校:徐永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3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得你的良心、信心和自尊心! 班级: 姓名: 等第: 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 4 - 把握考标,记牢考点,做好考题,赢得考胜!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 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 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 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从“南海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①青瓷 ②白瓷③珐琅彩④青花瓷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6.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这主要是因为 A .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 B .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C .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D .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 7.“凡花机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 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肋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所 描述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A .西汉 B .两宋 C .元朝 D .明朝 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 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复习检测】分封制的对象、目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标】 1.秦朝统一的时间、顺序、意义 2.始皇帝的由来及皇帝制的特点 3.三公九卿的职能、作用 4.郡县制的推广及作用 【自主学习1】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 秦国经过__________后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____年实现了统一。 意义: 【自主学习2】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确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定尊号为“皇帝”。 (2)特征:、、 2.三公九卿 (1)职责 ①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 (2)作用 ①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 情的决策失误。 【巩固练习1】 1.《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2.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尚书令D.刺史 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是() A.中央集权B.皇权至上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D.独断性和随意性 5.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________,左才(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 【自主学习3】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推广 (1)出现: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推广: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2.地方官僚机构 (1) 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2)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3)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直接任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③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③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