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史前人类:

1、【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

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

断变化发展的进化学说。1871年又出版《人类起源和性选择》,其

中论述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人和高等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区别。他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已经灭亡的古猿进化而来。进化

论理论的提出科学认识人类起源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图腾一词来源于

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语言,原意为“他的亲属”。图腾崇拜产生于

旧时代晚期,它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件。图腾

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但在各民族中的含义不尽相同。有

的将它当作氏族标志或象征,有的认作部落或氏族的血缘关系等等。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

1、【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早期文化。BC4300—3500年为军事

民主制阶段。BC3500—3100出现小城市,产生早期文明。BC3100—2900年进入奴隶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2、【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改

革的主要内容: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

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等。约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

那伽什,乌鲁卡基那改革失败。这次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

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阿卡德王国】: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由阿卡德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约BC2371年,萨尔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建立阿卡德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

统治。阿卡德王国至纳那姆辛时期,国势最盛,后逐渐衰落。约

BC2191年,库提人入侵两河流域南部,阿卡德王国灭亡。

4、【乌尔第三王朝】:古代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约BC2113年,乌尔王乌尔纳姆在乌尔建都,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乌尔第三王朝(BC2113—BC2006)。乌尔纳姆颁布了现今世界

所知的第一部法典《乌尔纳姆法典》,约BC2006年,埃兰人俘虏伊

比辛,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南部两河流域重新进入诸城邦分立局面。

5、【《乌尔纳姆法典》】: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法典,约BC2113

年乌尔王乌尔纳姆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

姆颁布了现金所知的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以法律的形式

确立自己在南部两河流域的最高统治。基本内容为规定不准非法占

用他人土地;不许女奴擅居其女主人的地位:反对行巫术;带回逃

往城外的奴隶,主人要给予适当的报酬等等。

6、【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

巴比伦城市出现较早,但作为城邦大约是BC1894年由阿摩利人苏穆

阿布姆建立的。到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时,巴比伦逐渐强大起来。

汉谟拉比登位后开始进行统一两河流域的战争,他在位时期,除亚

述和埃什嫩那末被最后征服外,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至萨姆苏伊

鲁纳统治时期,王国多地发生暴动,巴比伦王国逐渐衰落。约

BC1595年,被赫梯人所灭。

7、【《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什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发现于

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

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等等。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时

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一些法律原则上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8、【新巴比伦王国】:BC626年赛姆族迦勒底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

立的奴隶制国家。BC626年亚述人派迦了底人领袖那波帕拉沙尔率

军进驻巴比伦,他到巴比伦后发动了反对亚述人统治的起义,建立

了新巴比伦王国,并与米底王国联合反对亚述人的统治。BC612年,亚述帝国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了亚述帝国,其中新

巴比伦王国取得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

新巴比伦王国走向衰落,BC539年被波斯帝国灭亡。

9、【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伦王国国王,BC604派兵征讨叙利

亚和巴勒斯坦,与埃及争夺势力范围。BC598年BC587年两度亲征

犹太王国,BC586年攻陷耶路撒冷,灭亡犹太国,将犹太国人掳至

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BC567年远征埃及。在位时建

造了古代世界7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10、【巴比伦之囚】:新巴比伦王国时期,耶路撒冷犹太民族被掠至巴比伦尼亚的事件。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军巴勒斯坦,次年攻陷耶路撒冷,该城大部分居民被掠至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的犹太人得以重返耶路撒冷,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孕育及犹太人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11、【海上民族】:BC13—12从海上入侵埃及、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的一个成分驳杂的民族集团。其名称常见于当时的古埃及以及赫梯文学和考古材料,此集团包括腓力斯丁人、吕基亚人、亚加亚人、撒丁人等。所有的这些民族都来自欧洲的迈锡尼文明或安纳托利亚西部地区。被当地的居民打败后,他们有的定居在巴勒斯坦沿海地区,有的返回家乡,还有的西部地中海寻找新的殖民地。据认为,赫梯王国的灭亡和特洛伊战争均和他们有关。

12、【士师时代】:以色列犹太史上的部落联盟时代。《圣经》把以色列占领迦南(BC1230年)到扫罗称王(BC1020年)之间的两个世纪称为士师时代。士师是集以色列先知、统帅和救世主为一体的人。被看作是上帝选定的、被赋予上帝智慧的人。实际上是军事民主时代的王或军事首领,该时代是以色列犹太人的氏族部落制度解体的时期。

13、【波斯帝国】: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的帝国。BC558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称王,都帕塞波里斯。BC553年,居鲁士二世领导波斯人反抗米底人的统治。BC550年,波斯人独立并灭亡米底王国。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波斯帝国强盛到顶点。BC492年——

BC449年,波斯帝国发动希波战争,这场战争严重削弱了波斯帝国的实力,加剧了国内矛盾,从此波斯帝国走向衰落,BC330年被亚历山大灭亡。

14、【贝希斯敦铭文】:古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刻于贝希斯敦山上的记功铭文。以楔形文字刻写,并用三种语言记述了高墨达暴动到大流士统治期间,大流士镇压暴动和镇压各地起义和取得王位的经过。1835年被英国学者劳林森发现。此铭文对研究波斯帝国历史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15、【大流士改革】: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推行的改革,BC518年开始。内容包括:(1)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当时地方行政制度;(2)统一货币的铸造制度,只有国王有权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地方铸造铜币;(3)修筑道路1,设立驿站;(4)

改革军事;(5)整顿税收制度,对各省进行定额包税;(6)以索

罗亚斯德教为国教。这次改革增强了波斯帝国的军事实力,奠定了

波斯帝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

16、【腓尼基文字】: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共22个,为线性符号,有辅音而没有元音。读音根据上下文推断。腓尼基人将文字

传入希腊,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加入元音形成希腊字母:罗马人在希

腊字母的基础上形成拉丁字母,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奠定了基础。

17、【犹太教】:犹太民族信奉的宗教。犹太教发展了对民族神的

排他性崇拜,认为犹太人为特选子民;以创世主耶和华为唯一的神,主要经典为《圣经—旧约》(又称塔纳赫),犹太人将信奉犹太教

作为民族认同的依据。犹太教对基督教产生了巨大影响。

18、【《吉尔伽美什史诗》】:古苏美尔—巴比伦时期的文学作品。此书起源于苏美尔时代,至古巴比伦时代成书。该书讲述了乌鲁克

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最初试行暴政,激怒了神而饱受磨烂后成为谨

伤之君。生动的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以及自然规律的愿望,也

表现了人们反抗神的意志但失败的悲剧色彩。现存的版本是亚述帝

国时期的抄本。

三、古代埃及文明

1、【埃赫那吞改革】:古埃及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推行

的宗教改革。主要内容为:废除阿蒙神崇拜,推行阿吞神崇拜,没

收阿蒙神庙财产。迁都阿马尔那并改名埃赫塔吞,国王名字也改为

埃赫那吞,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后,法老图坦哈蒙放弃改革,恢复对

阿蒙神的崇拜,首都迁回底斯比。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改革提

出的一神信仰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2、【卡迭什战役】:BC14世纪,古埃及和赫梯发生的争夺叙利亚

地区而发生的战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

区的霸权,于BC1300年亲率大军征讨赫梯,赫梯国王穆瓦塔鲁集中

军力同埃及在卡迭什城决战,此役双方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

BC1283年双方缔结合约(即银版合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的争

霸战争。

3、【拉美西斯二世】:古埃及新王国第19王朝法老(BC1304年—BC1237年)拉美西斯二世以军事勇猛和大兴土木而著称。登基后第

五年曾在卡迭什城与赫梯人决战。BC1283年双方缔结合约,大体以

伊留西鲁斯谷划定边界。在东北三角洲重新建造坦尼斯作为国都,

更名为“比——拉美西斯”,意为“拉美西斯之居住”。还下令在

底比斯建造阿布辛比勒石庙

4、【金字塔】: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金字塔为第三王朝初期的乔塞尔的“层次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为第四王

朝时期的胡夫所建,地点在开罗附近的基泽,设计师为海米昂。金

字塔现存约80座,起于第三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它们分布于孟

斐斯附近的尼罗河西岸。

5、【象形文字】:古埃及人创造的文字。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具有表意和表音的特点。此文字由意符、音符、和限定符号三部分组成,共约700个符号。把这三部分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词,成

为“音、型、意”俱全的象形文字。1822年,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

根据罗塞达碑文和另一块石碑上的铭文,成功解读出埃及象形文字。

四、古印度文明

1、【哈拉巴文化】: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1922年被发

现于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区。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

BC2500——BC1750。其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氏主要代表。哈拉巴

文化主要保存在印章上,主要经济部门为农业,纺织和制陶是两个

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哈拉巴文化存在几百年,关于它衰落的原因主

要有雅利安人入侵说、洪水泛滥说和气候干旱说。

2、【(吠陀)】:印度上古时期的宗教历史文献。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的历史文献主要保存在《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书中,“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

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是婆罗门祭司祭祀时用的颂诗、经文和咒语

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人思想、伦理、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具有最

高权威。《吠陀》共四部,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和《阿

闼婆吠陀》。

3、【婆罗门教】:古印度宗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主张“梵我

一致”说和“造业轮回”说。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实行瓦尔那制度。婆罗门教信奉神诋主要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吠陀》为该教信奉的主要典籍。BC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

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婆罗门教融合了佛教和其他民间信

仰形成了印度教。

4、【瓦尔那制】: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该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了四个瓦尔那成员

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主要担任祭司;第二

个瓦尔那是刹帝利,主要为武士;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为平民,

与婆罗门、刹帝利同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从事各

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瓦尔那制度形成以后,个人地位高低决

定于他的家庭出身和职业世袭。各种族不得通婚,瓦尔那制度严重

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5、【阇提】:印度中古时期的种姓制度。该制度按行业划分成众多

种姓,种姓内职业世袭,设置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

俗习惯,违章者要受到惩罚。阇提之间互相隔绝,不许通婚。随着

手工业的加细,各种手工业阇提的书目不断的增加,城乡居民全部

组织于阇提之中,处于封建主的统治之下。该制度成为印度社会进

步和国家强盛的阻碍。

6、【耆那教】:BC6世纪兴起于印度的宗教,创始人是第二十四祖

筏陀摩那,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该教认为世界永恒,无

始无终,只有形式的变化;世界分为两部分,即物质的和精神的两

方面。认为要使灵魂超越轮回,必须奉持“三宝”:正信,正知,

正行;五戒是不杀生、不欺狂、不偷盗、不奸淫、不蓄私财。耆那

教教人以身体的极苦去追求灵魂的极乐。

7、【早期佛教】:古印度宗教,又称原始佛教。相传为公元前6世

纪释迦牟尼所创立。基本教义为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和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命、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公元前3世纪

被阿育王选为国教,后佛教传入我国及东南亚国家,成为世界三大

宗教之一。

8、【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相传为古印

度北部净饭王的太子。19岁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伽那的一颗菩提

树下得道成佛。他的言行说教被弟子整理成经、律、论“三藏”,

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10、【孔雀王朝】:古印度王朝。BC324年,荼罗芨多在西北印度

自立为王,而后向东攻占摩揭陀首都华氏城,推翻难陀王朝的统治。随着马其顿驻军的撤离,整个北印度在他的统治下基本统一。他利

用人民的力量成为新王朝的统治者,因其出身于养孔雀的家族,故名。定都华氏城。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

模的征讨,除南印度的一部分以外,悉入孔雀帝国版图。至此,孔

雀帝国疆域广大,达到极盛。BC187年,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布利哈

德罗陀被部将普士亚密多罗所杀,孔雀王朝统治结束,孔雀王朝奠

定了印度的大体疆域,使佛教得到空前发展。

11、【阿育王】:古印度孔雀帝国第三代国王。又称无忧王。宾头

娑罗王之子。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即位后,向外扩张。(约前261),羯陵伽国被征服;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半岛南端外,统一印度全境。他大力弘扬佛教,宣扬

仁爱和慈悲,鼓吹宗教宽容和容忍,要人们尊重他人教派,还大力

倡导非暴力。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史上空前强盛时代。

12、【《摩诃婆罗多》】:古印度两大梵文史诗之一。《摩罗衍那》即罗摩的故事,全书共7篇,其中心故事为讲述阿瑜陀国十车王的

长子罗摩远征愣伽岛的恶魔十首波罗那的故事。

五、古代希腊文明

1、【《荷马史诗》】: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两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著。两部题材

均与特洛伊战争有关。《伊利亚特》讲述了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参战

击毙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的故事。《奥德赛》讲述了英雄奥德修斯参

战后回国漂泊十年,历经艰苦的故事。《荷马史诗》为希腊文明奠

定了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2、【希腊城邦】:古希腊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希腊城邦的形成途径,有通过氏族部落转化而来,也有通过殖民活动建立。希腊城邦

具有以下特点:统治者是由一部分特权社会成员组成的公民集体;

各公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公民集体定期召开最高权威的公民大会;

实行公民兵制;城邦国土一般为农区和城区两部分。

3、【来库古改革】:古希腊斯巴达早期历史上的一次改革。BC825年——BC800年,来库古宣传他从神谕中获得改革的《大瑞特拉》

文件。改革的内容包括: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建立三十人议事会,并按季节召开民众大会,设立五名监察官,重新分配土地等等。这

次改革奠定了斯巴达军事强盛的基础,对斯巴达古典时代产生了既

积极影响。

4、【提秀斯改革】:古希腊雅典早期的一次改革。提秀斯是希腊神

话中的英雄人物。其所谓改革是指当时雅典某位头领和民众共同进

行的创建城邦制宪的活动。其中心内容是联合境内各村社建立中央

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另一项内容是把境内公民分成贵族、农民和手

工业者三个等级,规定贵族充任官职,执行法律,农民和手工业者

不能当官掌权。提秀斯改革把公民分为贵族和平民,为日后的雅典

贵族政治奠定了基础。

5、【梭伦改革】:BC6世纪雅典执政官梭伦推行的宪政改革。背景

是贵族与平民斗争激烈。BC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改革的

内容包括:(1)实施“解负令”,取消债务。(2)废除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3)改革政治机构。恢复和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设立新政权

机构四百人会议(4)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梭伦改革把雅典

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为雅典后来的繁

荣强大奠定了基础

6、【僭主政治】:古希腊城邦政治中的独裁政治体制。专指依恃武

力和非法手段僭越夺权而建立的独裁,即不经过公民选举而握有终

生独裁之权,还可以将僭主之位传给儿孙。公元前7—前6世纪,

希腊的科林斯、亚哥斯、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这一统治制度。僭主

为取得群众的支持,往往打击贵族,争取平民。它对发展经济,保

护小生产者的利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7、【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年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实行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改革内容包括:设立10个地区部落,取代传统

的4个氏族血缘部落;组成五百人议事会,代替梭伦创设的四百人

议事会;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实行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8、【陶片放逐法】:古希腊雅典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

家克利斯提尼于BC6世纪创立,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不受欢

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将威胁雅典民主政治的人放逐出去。陶片

放逐法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恢复僭主政治的雅典政客。

9、【希波战争】:BC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BC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波斯以雅典曾援

助米利都起义而入侵希腊。主要战斗发生在BC490年和BC480——

BC479年的两次波斯军队入侵期间。但波斯均失败。直到BC449年

双方缔结合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

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存之势,影响深远。

10、【马拉松战役】:BC490年雅典与波斯在马拉松的决战。BC490年,米提亚德指挥雅典军队和普拉提亚援军,采取密集方阵队形,

两翼包抄战术击败了波斯军队。战后雅典派士兵腓力普斯在受伤的

情况下跑步回雅典城通知胜利的消息,最后在完成任务后力竭而亡。后世因之诞生了马拉松长跑运动。

11、【伯罗奔尼撒同盟】:古代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

岛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斯巴达是同盟的核心与领袖,享有

召集全体同盟国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同盟军统帅。斯巴达利用

伯罗奔尼撒同盟作为控制入盟各邦的工具,曾与提洛同盟一起抵抗

波斯军队的入侵,后双方转入争霸斗争,BC371年,斯巴达在留克

特拉战役中失败,同盟于BC366年解散。

12、【提洛同盟】:希波战争期间,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的一

些希腊城邦结成的军事同盟。因盟址及金库曾设在提洛岛,故名。

入盟各邦原则上平等,但由于雅典具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实际上控

制了同盟,成为其推行霸权的工具。BC404年,由于在伯罗奔尼撒

战争中失败,同盟解散。

13、【伯里克利】:古雅典政治家。BC443年当选将军,历15年成

为雅典的实际掌控者。当政期间对内加强雅典民主政治,对外加强

提洛同盟,完成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的“长墙”。晚年与斯巴达争霸,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BC429年病逝,他当政的时代被称为

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

14、【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为首的伯

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争霸战争。其原因在于雅典和斯巴达对希腊霸

权的争夺。战争从BC431年开始到BC404年雅典被迫签订合约,雅

典战败,斯巴达成为希腊霸主,从此之后,希腊城邦进入危机时期,希腊古典文明由胜转衰。

15、【亚历山大大帝】: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的创立者。BC336年其父被刺后继位,BC334年率大军东征,占领埃及,建立亚

历山大城;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击败波斯军队,灭亡波斯帝国,后进

攻印度无功而返。亚历山大通过东征建立起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

庞大帝国。

16、【亚历山大东征】:BC4世纪马其顿王国联合希腊城邦对波斯

帝国的战争。BC334年,亚历山大……………………(同上)帝国。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接触、交流。扩大了各民族已

知的世界范围,但也给东方人民带来了灾难。

17、【希腊化时代】:古希腊文明与埃及文明、西亚文明、印度文

明相融合的历史进程,时间上通常是指亚历山大东征以来到希腊王

国托勒密并入罗马帝国。在这个时代上建立起的希腊化国家,它们

的文明被称为希腊化文化。主要包括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

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细亚的帕伽玛王国和本都王国。在文化上希腊化时代具有希腊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结合的特点,对后来的罗马文化和近代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8、【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BC469年出身雅典,一生多数

时间从事教育工作。教学方法以谈话法为主,常在街头与人辩论。

主张德性就是知识,反对雅典的激进民主。BC399年被控蛊惑青年罪,被判处饮鸠自尽。其言论思想通过学生的记载而流传于世。

19、【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BC427年出身雅典,曾参加伯罗

奔尼撒战争,师从苏格拉底,创办希腊学院,从事学术研究、著述

和教学活动。他的社会政治观点集中体现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20、【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BC384年出身于斯塔吉罗斯。是亚历山大的老师。BC335年返回雅典,开设学院并从事教育和学

术研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逻辑学和政治学的奠基人。所著《雅典政制》和《政治学》是研究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思想

的重要史料。

六、古代罗马文明

1、【伊达拉里亚文明】:意大利早期文明。BC8世纪,伊达拉里亚

人来到意大利。BC7世纪出现城市国家。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

各城市国家独立自主,各自为政。BC6世纪伊达拉里亚势力达到鼎盛,传说他们曾建立塔克文王朝,后罗马兴起,伊达拉里亚城市国

家相继被征服,全部被兼并。

2、【王政时代】:古罗马军事民主制时代。根据罗马历史的传统说法,从BC753年罗穆路斯建城到BC510年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先

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这一时期被称为王政时代。在王政前期即所

谓的前四王统治时期,罗马人生活在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之下,到王政后期,伊达拉里亚人在罗马建立了政治,即所谓的塔克

文王朝。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BC510年国王塔克

文被贵族驱逐,王政时代结束,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

3、【库里亚大会】:古罗马公民大会之一。起源于王政时代。每一库里亚包括十个氏族,当时罗马共有30个库里亚。大会由王召集,

仅限成年男子参加,大会有决定战争、选举官职、通过或否决法律

及审判重大案件,氏族血缘关系在行政时有重要作用。

4、【塞尔维乌斯改革】:古罗马王政时代,第六王塞尔维乌斯推行的改革。改革的内容有:(1)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

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2)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

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

利和义务。(3)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塞尔维乌

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5、【保民官】:古罗马时代管理军事或民政的官员。BC494年罗马

贵族承认平民有权选举保民官。其职责是保护平民利益,帮助平民

反对官吏的侵犯和迫害,无行政权。保民官的人身自由不受限制,

可以否决贵族官吏通过损害平民利益的法令。不能由贵族来担任,

必须由平民担任。保民官是监督两名执政官的,后来增加到十个。

6、【《十二铜表法》】:BC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它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12铜表上得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是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十二铜表

法对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

对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有重要影响。

7、【元老院】:古罗马王政时期的重要权力机构。元老院拥有极大

的权力,包括宣战、招募军队、批准立法等等权力。是共和国的核

心领导机构和最高行政机构。至共和国后期,独裁者常掌控元老院

来强化统治。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的统治削弱了元老院的权力,渐

失去重要性。

8、【布匿战争】: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

罗马在向地中海扩张的过程中,于BC264年——BC146年与迦太基

发生了三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而得名,第一二次战

争是以双方争夺地中海西部霸权而产生,第三次则是罗马以强凌弱

的侵略战争,通过布匿战争,罗马彻底击败迦太基,取得西地中海

的霸权。

9、【汉尼拔】:古迦太基军事家。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率领军队

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进攻罗马本土,在特拉比

亚战役(BC218年)、特拉稀美诺湖战役(BC217年)和坎尼战役(BC216年)三次击溃罗马大军。在意大利转战15年,使罗马遭到沉

重打击,但最终被罗马名将大西庇阿在扎马决战中击败。BC196年

亡命叙利亚。后在小亚细亚的俾提尼亚自杀。

10、【坎尼战役】:BC216年迦太基与罗马在坎尼进行的会战。是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主要战役,迦太基军队在汉尼拔的指挥下击溃了

由罗马执政官鲍鲁斯和发罗统领的罗马军队,虽然会战的结果没有

为迦太基取得重大优势,但此次战役被称作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以战

术取胜的战役之一。

11、【格拉古兄弟改革】:古罗马在BC133年——BC121年由格拉

古兄弟进行的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BC133年,提比略.格

拉古就任保民官,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规定公民每户所占公有地

不能超过1000尤格;超额土地由国家偿付地价,收归国有,并划成

每块30尤格的份地分给贫穷农民,由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改革方案受到元老贵族的抵制,提比略因此殉难。BC123年和BC122年,其兄弟盖约.格拉古连任保民官,继续推行改革,结果失败。这

次改革对于罗马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2、【马略军事改革】:古罗马共和国后期由执政官马略进行的军

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突破按财产资格服役的限制,将征集公

民兵改为募兵制;改革军团组织,实行联队制;统一军队的武器装备;严格训练军队;把角斗方法引入军队。马略的军事改革改变了

罗马以公民兵为基础的军事制度,使罗马军队变成无产者为来源的

职业军队。

13、【苏拉独裁】:罗马共和国后期苏拉建立的军事独裁统治。

BC82年——BC79年的苏拉统治被称为“苏拉独裁”。苏拉在形式上

保留人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这些机构。但他以终生独裁官的身

份独揽军政大权。BC79年辞职隐退,后病逝。苏拉依靠军队进行独

裁统治,为后来的凯撒等人的独裁开了先河。

14、【斯巴达克起义】:BC73年斯巴达克发动的古罗马奴隶起义。BC73年角斗士斯巴达克发动起义得到奴隶的广泛响应。BC71年,起

义在克拉苏的镇压下失败。斯巴达克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罗马

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过程。同时推动了隶农制的实施。

15、【前三头同盟】:BC60年,由凯撒、克拉苏、庞培组成的政治

同盟。三人一起反抗元老院,史称“前三头”。三头协商分享罗马

权力。BC53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战争,三头同盟破裂。BC49年,

凯撒进攻罗马,庞培逃亡埃及,为托勒密人所杀。BC44年,凯撒被

任命为终生执政官,不久后在元老院被刺身亡。

16、【凯撒独裁】:罗马共和国后期凯撒建立的独裁政治。BC46年

凯撒被元老院任命为10年的独裁官。两年以后,被任命为终生独裁官,凯撒执政期间,对罗马社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改组元老院,将人数增加到900人;(2)增加高级官职的数目;(3)改善

行省管理制度,提高各省的自治权,改进行省的赋税制度;(4)扩

大授予罗马公民权的范围;(5)建立殖民地,安置老兵和平民。他

的改革措施和独裁统治引起了部分元老贵族的不满,BC44年以布图

鲁和喀约西为首的元老贵族在元老院刺杀了凯撒。

17、【后三头同盟】:BC43年,由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组成的

政治同盟。BC43年,三人在波伦比亚附近会晤,达成协议。史称

“后三头同盟”。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帅高卢,屋大

维控制非洲、西西里、萨丁尼亚,雷必达得到西班牙;意大利和罗

马由三人共治。BC40年,三人再次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统治东部

地区,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和高卢,雷必达统辖北非。BC36年,屋大

维解除雷必达军权,至此变成两头对峙,BC30年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三头同盟结束,意大利重新统一。

18、【奥古斯都】: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原名盖约?屋大维。公元

前43年,与雷比达、安敦尼结成后三头同盟。BC36年解除雷必达

军权,BC30年在亚克兴海战中战胜政敌安敦尼,取得罗马政权后,

先后获得执政官、保民官、大元帅等头衔,BC28年改组元老院,

BC27年被元老院奉为“奥古斯都”的尊号。在位时期开创了较为安

定的政治局面,为罗马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19、【隶农制】:罗马帝国时期一种土地剥削和人身依附关系。农

最初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农,是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民。BC1—2世纪,由于意大利土地关系的变化,奴隶制出现危机,隶农制在意大利逐

渐盛行。并扩大到其他地区。隶农通过契约从土地所有者手中租用

土地,租约5年。BC3世纪危机全面加剧了隶农的人身隶属和依附

倾向日渐增强这一过程,是隶农实际上丧失了自由民和独立的经济

地位,导致隶农转变为一种特殊的依附农民。

20、【《米兰赖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的宽容

基督教的赦令,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统治帝国东部的李

锡尼联合发布《米兰赖令》,正式承认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使

其取得合法地位,《米兰赖令》是基督教历史上的一次转折点,标

志着罗马帝国统治者开始对基督教加以保护和利用,实现了基督教

与帝国政权合流。

21、【3世纪危机】:3世纪罗马帝国发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从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帝国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史称“3

世纪危机”表现在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以及

贫民奴隶不断起义和大批蛮族入侵。这种在罗马社会发生的全面危机。根源是奴隶制的衰落和奴隶制社会的矛盾激化造成。

22、【戴克里先】:故罗马帝国皇帝。284年罗马皇帝努麦利安被杀,戴克里先被军队拥立为皇帝。执政时期采取一系列强化军事官

僚机构、加强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干预,建立四帝共治制度,使

其成为罗马后期的主要政体,其改革使罗马帝国对各境内的统治得

以延续。

23、【四帝共治制】: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安创立的统治政策。284年戴克里安取得帝国政权。他先与马克西米努斯共治帝国,授予自

己与马克西米努斯奥古斯都的尊号。然后给奥古斯都各配一名助手,称之为凯撒,将自己辖区的一部分交给凯撒治理。戴克里先任命加

列里乌斯为凯撒,马克西米努斯任命君士坦丁乌斯为凯撒。四帝共

治制划定四个地区而不分割,最高权力任归戴克里先;每个奥古斯

都早20年任期后将权力交给自己指定的凯撒。四帝共治制加强了皇权,巩固了边防,对罗马当时的危机起到了暂时缓和的作用。

24、【君士坦丁】:古罗马帝国皇帝,史称君士坦丁大帝。306年

在不列颠被军队拥立为奥古斯都。312年在罗马郊外战胜马克森提,确立对帝国西部的统治,次年与帝国东部统治者李锡尼发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14年与李锡尼开战,323年取得胜利

统一全国。325年在尼西亚召开第一次基督教主教会议,330年放弃

古都罗马,迁都拜占庭,改为君士坦丁堡。

25、【西哥特王国】:5世纪初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境内建立的国家,376年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袭击,被赶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410年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的领导下洗劫了罗马城。419年建立了第

一个日耳曼王国——西哥特王国,定都土鲁斯,领土包括高卢西南

端和西班牙大部分。507年由于法兰克人进攻,王国中心南迁,6世

纪中叶设立新都于托莱多城。585年合并苏维汇王国,并收复被拜

占庭国侵占的国土,714年,阿拉伯人灭亡西哥特王国。

26、【西塞罗】:古罗马政治家,BC63年任罗马执政官,BC60年“前三头同盟”成立后因拒绝凯撒邀请而被放逐。BC49年,凯撒与

庞培内战爆发后支持庞培。凯撒被刺后他热衷于恢复共和,连续发

表演说抨击安东尼,BC43年“后三头同盟”成立后,被安东尼下诏

杀死。主要著作有《论国家》、《论法律》、《论神的本质》、等等。

27、【万民法】;罗马法中各民族共同适用的法律。其内容是调节

财产关系,特别是有关于所有权和契约关系的规范。它除了包含罗

马法原有的部分规范之外,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与公民

法相比,这种被罗马法学家称为“各民族共有”的万民法,是以自

然理性为依据,颇为接近自然法的观念,没有公民法那样狭义的民

族性和形式主义的缺点,因而更能满足于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要

求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

28、【新柏拉图主义】:故罗马帝国时期神秘主义哲学派别,普罗

提诺斯(204—270)是新柏拉图主义主要思想体系的创始人之一。

所谓的新柏拉图主义是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神秘主义思想为基础,

在吸取亚里士多德学派、斯多葛学派的部分内容和东方宗教哲学的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神秘主义哲学,普罗提诺斯提出世界的本源

是“太一”或“元一”,万物皆来自“太一”的思想对基督教教义

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七、中世纪的西欧

1、【马尔克】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 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 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1、实行余粮收集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3、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是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魏玛共和国 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P.von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F.艾伯特为总统、P.谢德曼为总理。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A.希特勒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 6/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 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1918 年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柏林、汉堡、不来梅、莱比锡和慕尼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厂矿企业和一些政府机关行使革命权力。9 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7/.李卜克内西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翼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其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W.李卜克内西。1890~1893年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时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16年3月参加社会民主党左派秘密举行的全国代表会议,发表反战讲话。5月由于在柏林领导反战示威游行,被军事法庭判处4年徒刑。1918年10月获释,即投身德国十一月革命。11月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并参加德国共产党创建工作。次年1月15日,与卢森堡同遭右派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杀害。 8、第三国际 1919 ~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10、洛桑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1922年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11、凯末尔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故名。 12、“三"一起义 1919年3月1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群众,在汉城塔洞公园举行集会。与会民众群情激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朝鲜是朝鲜人民的朝鲜”等口号,会后30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军岗哨如林,荷枪实弹、对示威群众实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和被捕的人数无数。这更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朝鲜“三"一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大事。13、杨格计划(内容) 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 1. 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主封臣关系; 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2.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建的大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小生产;自然经济。即大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小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叫封建社会。 3. 封建化:即西欧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其中包括自由民的农奴化过程和封主封臣与封土制有形成与发展。它的起点是《萨利克法典》。封建化完成的标志是:封臣制与封土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 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4. 农村公社(马尔克):是从氏族公社会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其特征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5. 《萨利克法典》: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6. 委身制(投托、庇护):是西欧封建化过程中,农民依附于贵族的一种形式。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以及官府的勒索,使众多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军事制度由轻装发展到重装,农民不堪费用,便把自己的土地交给贵族,依附于贵族,从而减轻自己的负担,这种形式叫做委身制。 7. 丕平献土:751 年矮子丕平登上法兰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为报答教皇对他的支持,754、756 年两次进攻与教皇作对的伦巴德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形成教皇国。 8. 凡尔登条约:查理帝国的皇帝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将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一个条约。签定于843 年,具体内容有: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老大罗退尔保皇帝称号,得到的是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领土,从意大利北部经勃艮第、阿尔萨斯、洛林到尼德兰.这一条约是查理帝国永久分裂的标志,也是造成近代德法领土纠纷的根源。第二单元 1. 卡诺萨觐见:11 世纪时,格利格里七世进行教会改革,禁止世俗授职,结果与德皇亨利四世发生冲突,亨利拒绝这一作法,于是格利哥里宣布开除亨利教籍,废黜他的皇位.亨利面对国内诸侯和主教的趁机反叛,别无它法.1077 年1 月,他在寒冬越过阿尔陴斯山,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萨,身披罪衣,赤足立于雪地之中,请求教皇宽恕.此即为闻名于世的卡萨觐见. 2. 阿维农之囚:1308~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法王控制,教皇称之为“阿维农之囚”.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西欧政坛上教权与王权此消彼长的趋势,从此教皇一蹶不振,罗马教廷日益衰落。 3.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 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 年德皇亨利五世与教皇签订的一个调和双方矛盾的协定。它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争趋于缓和。该协定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选举时须有皇帝或其代表参加,教皇赐予主教代表教权的指环和权杖,德皇赐予主教代表世俗权力的权节. 5. 末日审判书:也叫“最终税册”。1086年英国国王征服者威廉下令编制的全国土地调查清册。目的是确定土地税额和附庸对于国王的封建义务。调查时将部分自由农降为农奴,人们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世界史名词解释

1、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在巴黎和会,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成为英法帝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4、《魏玛宪法》 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也称为《德意志国宪法》。主要内容有: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5、工党 英国独立工党:1893年1月成立。凯尔·哈第为领袖,其纲领是:争取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当前的斗争任务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该党一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它并不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费边分子实际掌握党的领导权。独立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6、共产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世界史名词解释

1.马基雅维利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长官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1513年有余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著有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2.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从1492年至1504年,哥伦布先后四次出海远航到达了西欧人认为的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拉、特立尼达等岛。他误认为到达的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3.教皇子午线 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2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4.《九十五条论纲》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文献,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梦口贴出《九十五条纲论》。《纲论》认为教皇出卖赎罪券犯了错误和违背了基督教的原理,之处基督教徒只要忏悔,不买赎罪券也能得救。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5.耶稣会 天主教会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而成立的宗教组织。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创设于巴黎。旨在反对宗教改革,宣扬天珠教会最该权威;在欧洲致力于影响世俗权力,并积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明后期进入中国传教。 6.慈温利 瑞士宗教改革运动领袖。慈温利与路德一样,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基础,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谴责斋戒、炼狱、赎罪券和教士独身,力主简化宗教仪式以建立廉检的教会。不同的是,他比路德更激进,主张组织民主,信徒有权选举牧师,还主张废除圣经没有规定的仪式。慈温利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廷和瑞士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没有建立独立的教会组织,许多成员后来加入加尔文教会。 7.英国国教 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又称安立甘教。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1563年颁布《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条》,规定了英国国教的教义。 8.闵采尔 闵采尔(1490~1525),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原本攻读神学,是路德

世界史名词解释

1. 《朴次茅斯和约》 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 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5.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6. 新经济政策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实行商品买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8.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9.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

世界史之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一)古代埃及 1、《莱登草纸》 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 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 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埃及军队惨败。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 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 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殖民制度 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 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近代教皇为解决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提出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该线以西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划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使葡取得了绕非洲到印度航路的所有据点。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其他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

世界历史名词解释

习题集三(名词解释) 1.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前1379~前1362在位)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僧侣贵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左右政事。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在底比斯和全国各地以及叙利亚、努比亚大建阿吞神庙。为了消除阿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下令从一切纪念物上抹掉阿蒙的名字,并在其统治的第5年,把自己带有“阿蒙”字根的名字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满意者)改为埃赫那吞(意为有益于阿吞者),并赐予王后以涅菲尔涅菲拉吞之名(意为美中之美是阿吞)。埃赫那吞统治的第6年,废弃旧都底比斯,迁至尼罗河东岸的新都阿马纳,取名为埃赫太吞(意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官吏的成分,并在新都大力兴建阿吞神庙宇,雕塑阿吞神像和他与王后的像。 2.印度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3.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89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三国同盟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2.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3.摩洛哥危机 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而引起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危机。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引起德国不满。德皇威廉二世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为解决这一矛盾,召开国际会议,参加国包括法、德、英、美、西等14个国家。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德国派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战争一触即发。后因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作了让步,在同年9月签订的《德法协定》中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德国则取得法属刚果的一部分作为补偿。三次摩洛哥危机显示出德法之间以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十发关尖锐的地步。 4.波斯尼亚危机 这是奥匈帝国于1908年10月宣布兼并波斯尼亚和黑赛格威那,从而引发的一场半年之久的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单方面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起俄奥两国外交关系破裂,俄国支持塞尔维亚统一南斯拉夫人的愿望,但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俄国忍气吞声承认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场危机使得塞、俄童年德、奥得关系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5.施里芬计划 该计划是由施里芬在任德国参谋长期间提出的军事进攻方案。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东西两线作战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对付法国,在东线的去守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部队,对法作战将在4到6周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再调兵主力去东线粉碎俄军。整个战争将在3到4个月内结束。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及可变因素,而且在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失败,计划宣布破产。 6.十四点原则 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

世界史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社会 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金石并用时代衰落。(2分)特点: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地位平等;实行族外婚;年长妇女任首领;全体成年男女组成氏族议事会;氏族共有财产,武器、衣服和装饰品归个人所有;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和血亲复仇等义务。(3分) 巴达里文化 前4500-4000年,铜石并用(石器、木器、骨器和铜器),母系氏族,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蝎王权标头 发现于希拉康波里,涅伽达文化II时期。(1分)有三部分:中间一栏刻有头戴白色王冠的蝎王;(1分)下栏刻有奴隶在尼罗河劳动的场景;(1分)上栏刻有田凫形象的平民。(1分)蝎王权标头出现了贵族和平民、奴隶主和奴隶,说明已进入阶级社会。(1分) 纳尔迈调色板 出土于希拉康波里的一块盾形石板,高63厘米,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对三角洲取胜,掠回大批战俘和战利品的场景。(1分)调色板正面:纳尔迈头戴上埃及的白色王冠,手持权标头欲重击跪着的战俘。(2分)背面:纳尔迈头戴下埃及的红冠上栏和下栏是征服形象中栏是用纠缠在一起的被俘的神兽表达的和睦主题。(2分) 金字塔 古埃及国王陵墓。(1分)始建于古埃及第三王朝第一位国王乔赛尔,第四王朝金字塔的修建达到鼎盛,新王国时期衰落。(2分)胡夫金字塔是现存规模最大,高达147米。由230万块巨石建成,其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工程坚固,为建筑史上的奇迹。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分) 涅杰斯 古埃及的社会阶层,意为“小人”。(1分)原属下层自由民,最早见于古王国,中王国以后逐渐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加入军队,担任各级官吏和僧侣,占有土地、牲畜和奴隶,成为“强有力的涅杰斯”。(2分)他们是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因而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为数众多的涅杰斯日益贫困。(2分) 拉美西斯二世 埃及第19王朝法老。(1分)执政期间率军同赫梯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1分)为战胜赫梯,在三角洲建立了新都,组建了4个军团,与赫梯人大战于叙利亚的卡叠什城。(1分)双方损失惨重,无力再战,与赫梯缔约结束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1分)在位期间修建了阿布辛贝勒神庙、增建了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及培尔-拉美西斯都城。(1分) 伊普味陈辞 古埃及文献。(1分)作者伊普味是统治阶级的人物,(1分)他战争奴隶主的立场上,(1分)以教谕的口吻描述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起义。(2分)

世界史名词解释2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会议结果: 签定了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 此外,还与其他战败国签定了其他不平等条约。 巴黎和会巴黎和会,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召开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主要内容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埚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会议密谋遏制苏联,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 整体评价巴黎和会其实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对中国的影响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和会上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美、法却将德国砄利益转送给日本。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一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但提案被否决。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会议的影响 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随后,建立起了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几个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 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 至于远东方面的问题,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就是代表之一。 法西斯 法西斯(英语:fascism;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一)法西斯主义的由来和三大形态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首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而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 法西斯主义是意大利文fascismo的音译,指资本主义危机时期垄断资产阶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