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聚甲氧基二甲醚合成技术进展及产业化建议

聚甲氧基二甲醚合成技术进展及产业化建议

2017年06

聚甲氧基二甲醚合成技术进展及产业化建议

陈媛媛(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24)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普及度不断提升,汽车尾气排放是影响大气环保重要因素。聚甲氧基二甲醚这种新型柴油添加剂,它环保的化学性能引起全世界车用燃料界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针对我国聚甲氧基二甲醚合成技术的进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聚甲氧基二甲醚;合成技术;进展

柴油是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常用到的能源,它化学性能中含有的杂质,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有害人体的颗粒的尾气,比如:氮氧化物、CO 等会对人的脏器产生危害,它对大气层的污染非常严重。正是它的危害很大,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针对性的出台了高标准的柴油质量和尾气排放标准,以此来控制柴油尾气排放的最大限度。在我们国家,能源以煤炭含量最为丰富,石油的含量和质量都无法同有些国家相比,重质化、劣质化严重,造成我国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在柴油里添加非石油类的聚甲氧基二甲醚是解决尾气排放超标的有效办法。

1技术进展

聚甲氧基二甲醚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新型含氧燃料,作为车用油品添加剂,它含有42%~51%的氧质量数、十六烷的含量也很高,这些数据表明它和柴油的沸点和熔点相近,互溶性很好,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在柴油中加入10%~20%,不用变动汽车发动机,就能提高柴油的含氧量,提高燃烧效率,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目前,我国在聚甲氧基二甲醚产业的研发领域有了一定的成绩,对缓解雾霾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迫在眉睫。

(1)以甲醇和三聚甲醛为原料的技术进展。它不仅是我国首个生产聚甲氧基二甲醚,也是首个等离子液体工业化的典范,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空白,同时,这些领域的成功开发,也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但单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从甲醛化学变化到三聚甲醛成本就很高,再说等离子液体价格也不便宜,因此把甲醇和三聚甲醛通过化学剧变生成水,产生了半缩醛的化学合成物,要分离它们,难度很大。虽然,这些在实际操作还有很多的局限,但它的研发路线和经验,都为今后的工艺改良奠定了基础。

(2)以甲缩醛和多聚甲醛为原料的技术发展。它的技术特点是:用甲缩醛和三聚甲醛发生化学反应就不会产生水,就不用分离它们。并且把三聚甲醛换成多聚甲醛,原理不变,但大大减少了原材料成本。这项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产实践中。(3)以甲缩醛和甲醛气体为原料的技术进展。在生产聚甲氧基二甲醚的实际工作中,由于三聚甲醛价格高,多聚甲醛溶解度限制的客观因素的影响,逐渐开发出了用甲缩醛和甲醛气体为原料生产聚甲氧基二甲醚的工艺。这项工艺的优势在于,

它不用甲醛化学反应生成多聚甲醛,制作工艺大大缩减,而效果是一样的。

(4)以甲醇和甲醛溶液为原料的技术进展。把甲缩醛、三聚甲醛、多聚甲醛几种原料比较,最终价格低廉的甲醇和甲醛溶液为原料化学生成聚甲氧基二甲醚是今后科技人员研究攻克的课题。由于甲醛中含水多,如果用它作原料,反应时产生水,生成的半缩醛造成分离的困难。因此,攻克的难点在于脱水的办法和高活性的催化剂的开发。

2聚甲氧基二甲醚产业化发展建议

在我国这样能源消耗大国,不断推广聚甲氧基二甲醚产业化是未来寻求的方向。不断深化柴油添加剂的研发。现在聚甲氧基二甲醚是种新型柴油添加剂的说法还停留在纸上谈兵,但它对于汽车发动机的影响大小,目前没有实践加以论证,我们认为在聚甲氧基二甲醚大批量进入市场之前,一定要做好车用测试,落实添加的比例才不会对车的发动机产生损坏。因为有专家研究发现,甲醇和甲醛的作用产生的十六烷值不够高,并且,它们和柴油的互溶性达不到理想的参数,有腐蚀性,要先把聚甲氧基二甲醚液化,才能在加压的前提下,将它作为添加剂混合到柴油里,先要重新设置车的油箱同加油装置,还有专用的压力系统才行。所以,相对而言,聚甲氧基二甲醚受生产工艺难度大、成本高,它的工业生产进程非常缓慢,今后,国家在这方面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工业化水平,使其生产成本低廉,满足市场需求。

3结语

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雾霾天气在全国有不断蔓延的趋势,人们质疑频繁发生的原因,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是造成雾霾天的罪魁祸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街小巷跑着各式汽车,作为车用燃料的柴油,消费量呈每年几何式递增的态势。国家为了缓解对环境的污染继续加重,制订了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一面要求我们的汽车生产企业,在改进技术上做文章。另一面,我们的化工企业要提高柴油的品质,通过升级换代和在柴油中加入优质的添加剂,还大家一个蓝天白云的艳阳天。

参考文献:

[1]郑妍妍,唐强,王铁峰,王金福.聚甲氧基二甲醚的研究进展及前景[J].化工进展,2016,(08):2412-2419.

[2]张信伟,李杰,倪向前,尹泽群,刘全杰.聚甲氧基二甲醚合成技术的产业化进展[J].化工进展,2016,(07):2293-2298.[3]韩红梅.聚甲氧基二甲醚合成技术进展及产业化建议

[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4,(04):30-32+9.

作者简介:陈媛媛(1983-),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工程师,本科,

主要从事化工工程设计。

14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