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1章 肠道感染细菌

第11章 肠道感染细菌

第11章 肠道感染细菌
第11章 肠道感染细菌

第十一章肠道感染细菌

肠道感染细菌是通过粪--口传播途径进行传播的。

第一节埃希菌

埃希菌属有五个种,其中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临床上最重要的一个菌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并能为宿主提供一些具有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产物。其次,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时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后,即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第三是有一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导致人类肠胃炎。

一、生物学性状

无芽孢。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有菌毛,包括普通猫和性菌毛,有些菌株还有致病性菌毛。兼性厌氧。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绝大多数菌株发酵乳糖。

大肠埃希菌有O、H和K三种抗原,是血清型分型的基础。

O抗原细胞壁脂多糖最外层的特异性多糖,由重复的多糖单位组成。

H抗原位于鞭毛上。

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大肠埃希菌具有很多的毒力因子,如内毒素,荚膜,Ⅲ型分泌系统等。所谓Ⅲ型分泌系统是指能向真核靶细胞输送毒性基因产物的细菌效应系统,约由20余种蛋白组成。这些都是肠杆菌科成员一般的毒力因子,大肠埃希菌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毒力因子,主要是粘附素和外毒素。

1、粘附素:大肠埃希菌的粘附素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的蠕动作用而被排除。

2、外毒素:大肠杆菌能产生多种类型的外毒素。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多数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不致病,但如移位至肠道外的组织或器官则可引起肠外感染。肠道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大肠埃希菌常来源于病人肠道,为内源性感染。

(1)败血症:大肠埃希菌是从败血症病人中分离到的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

(2)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是小于1岁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因子。

(3)泌尿道感染:与感染血源性散播到泌尿道不同,引起泌尿但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大多来自于结肠,污染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至肾脏和前列腺。

2、胃肠炎:根据致病机制不同,主要有五种类型:

(1)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ETEC是五岁以下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ETEC的肠毒素有耐热和不耐热两种,均由质粒编码。不耐热肠毒素(LT)中的LT-Ⅱ与人类疾病无关,LT-Ⅰ是引起人类肠胃炎的致病物质。LT-Ⅰ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 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素的活性部位。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A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ATP变为cAMP,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

ETEC的耐热肠毒素(ST)可分为STa和STbA两型,STbA与人类疾病无关。STa的作用机制与LT-Ⅰ不同,其引起腹泻是通过激活肠粘膜细胞上的鸟苷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GMP

量增多而导致腹泻。

(2)肠侵袭性大肠埃细菌(EIEC):EIEC在表型和致病性方面与志贺菌密切相关。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年人。能侵袭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3)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严重者可以致死。EPEC 不产生肠毒素及其他外毒素,无侵袭力。病菌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粘膜表面大量繁殖,粘附于微绒毛,导致刷状缘被破坏、微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造成严重水样腹泻。

(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为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原体。

(5)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EAEC引起婴儿持续性腹泻,脱水,偶有便血。不侵袭细胞。这类细菌的特点是能在细胞表面自动聚集,形成砖状排列。感染导致微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和出血。

第二节志贺菌

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的短小杆菌。无芽孢,无鞭毛,无荚膜,有菌毛。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志贺菌属细菌有O和K两种抗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包括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尚能产生外毒素。

1、侵袭力:志贺菌侵袭和生长繁殖的靶细胞是回肠末端和结肠部位的黏膜上皮细胞。志贺菌能溶解吞噬小泡,进入细胞质内生长繁殖。通过宿主细胞内肌动纤维的重排,推动细菌进入毗邻细胞,开始细胞到细胞的传播。

2、内毒素:志贺菌所有菌株都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粘膜,使其通透性增高,进一步促进对内毒素的吸收,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一系列症状。

3、外毒素:A群志贺菌Ⅰ型和Ⅱ型能产生一种外毒素,称为志贺毒素。其与EHEC产生的毒素相同,毒素的作用基本表现为上皮细胞的损伤,但在小部分病人志贺毒素可介导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

(二)所致疾病

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感染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经过1~3d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常有发热、腹痛和水样腹泻,约一天左右,腹泻次数增多,伴有里急后重等症状。急性中毒性痢疾多见于小儿。

(2)慢性细菌性痢疾: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彻底,造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程在两个月以上者则属于慢性。

(三)免疫性

志贺菌感染回复后,大多数人在血液中可产生循环抗体,但此种抗体无保护作用。抗感染免疫主要是消化道粘膜表面的分泌型IgA。

第三节沙门菌

沙门菌属是一群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相关的革兰阴性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菌,有菌毛。大部分有周身鞭毛。一般无荚膜。均无芽孢。

2、生化反应与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不发酵乳糖或蔗糖。对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发酵,大部分产算又产气。

3、抗原构造:沙门菌属细菌的抗原主要有O和H两种,少数菌中上有一种表面抗原功能上与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类同。

4、抵抗力:沙门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差。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沙门菌感染须经口进入足够量的细菌,以克服机体防护屏障,如肠道正常菌群、胃酸的作用,局部肠道免疫等,直接定位于小肠,才能引发疾病。

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尚能产生肠毒素。

1、侵袭力:沙门菌有毒株能侵袭小肠粘膜。

2、内毒素:沙门菌死亡后释放出的内毒素,可引起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数目下降,大剂量时导致中毒性症状和休克。

3、肠毒素:个别沙门菌可产生肠毒素,其性质类似于ETEC产生的肠毒素。

(二)所致疾病

沙门菌中仅有引起伤寒和副伤寒的沙门菌对人类有直接的致病作用。人类沙门菌感染有四种类型。

1、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伤寒和副伤寒的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只是副伤寒的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当细菌被摄入并通过胃后,细菌经M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部分菌通过淋巴液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大量繁殖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肾、胆囊等器官。病人出现发热、不适、全身疼痛等前驱症状。病菌在上述器官繁殖后,在此入血造成第二次菌血症。

2、肠胃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由摄入大量被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引起。

3、败血症:病菌以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常见。患者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

4、无症状带菌者:指在症状消失后1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有相应沙门菌。

第四节霍乱弧菌

弧菌属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运动活泼的革兰阴性菌。霍乱弧菌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霍乱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霍乱弧菌菌体成弧形或逗点状。革兰染色阴性。特殊结构有菌毛,无芽孢,有些菌株有荚膜,在菌体一端有一根单鞭毛。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兼性厌氧。但在氧气充分的条件下生长更好。耐碱不耐酸,在pH7.4~9.6的范围内,能迅速生长。能发酵很多常见的单糖、双糖和醇糖,如葡萄糖、蔗糖和甘露醇,产酸不产气。

3、抗原构造与分型:霍乱弧菌有耐热的O抗原和不耐热的H抗原。

4、抵抗力:本菌不耐酸,在正常胃酸中仅能存活4min。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霍乱肠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由一个A亚单位和5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具体蛋白。B亚单位可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然后插入宿主细胞膜,形成一亲水性穿膜孔道。使A亚单位通过孔道进入细胞质,最终导致引起腹泻。

(2)鞭毛、菌毛及其他毒力因子:霍乱弧菌活泼的鞭毛运动有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黏附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细菌的菌毛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需的因子,细菌通过黏

附避免了被肠道中大量流失液体的冲刷。

2、所致疾病: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病菌到达小肠后,粘附于肠粘膜表面并迅速繁殖,不侵入肠上皮细胞和肠腺,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肠毒素而致病。

3、免疫性:对O1群霍乱弧菌感染的研究和历次霍乱流行的观察,表明感染霍乱弧菌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第五节副溶血性弧菌

主要引起食物中毒。

一、生物学特性

同其他引起人类感染的弧菌种类一样,该菌与霍乱弧菌的一个显著差别是嗜盐性,无盐不能生长,但当NaCl浓度高于8%时也不能生长。不耐热,不耐酸。

二、致病性

引起食物中毒的确切致病机制尚待阐明。KP+菌株为致病性菌株基本肯定。现已从KP+菌株分离出两种致病因子,其一为耐热直接溶血素(TDH),是一种肠毒素,通过增加上皮细胞内的钙而引起氯离子的分泌。动物实验表明还具有细胞毒和心脏毒两种作用。另一个致病引起为耐热相关溶血素(TRH)。

其他致病物质可能还包括粘附素和粘液素酶。

该菌还可引起浅表创伤感染、败血症等。

第六节幽门螺杆菌

它是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腺癌和胃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MALT)的发生关系密切。

(一)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弯曲成弧形、S型或海鸥状。菌体一端或两端可有多跟带鞘鞭毛,运动活泼。微需氧,营养要求高。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分解糖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临床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肯定是慢性胃炎的病原因子。而且现在一般都接受幽门螺杆菌是大多数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慢性胃炎是胃腺癌的危险因素。

第七节弯曲菌

弯曲菌属是一类呈逗点状或S形的革兰阴性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革兰阴性,运动活泼,一端或两端有单鞭毛。无芽孢,无荚膜。微需氧。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发酵糖类。抵抗力较弱。培养物放置冰箱中很快死亡。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空肠弯曲菌致病物质已检测到的有粘附素,细胞毒性酶类和肠毒素。

机体感染空肠弯曲菌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能通过调理作用和活化补体层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杀灭细胞及补体的溶菌作用。

肠道感染细菌复习题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肠道感染细菌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试验是 A.葡萄糖发酵试验 B.乳糖发酵试验 C.菊糖发酵试验 D.甘露醇发酵试验 E.吲哚试验 2.大肠埃希菌能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A.膀胱内正常菌群 B.分解尿素 C.可利用CO2作为碳源 D.具有特殊菌毛 E.抵抗尿道中抗菌物质 3.关于肠道致病菌的主要特征,错误的是 A.革兰阴性杆菌 B.兼性厌氧 C.在SS琼脂平板上形成红色不透明菌落 D.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 E.可用免疫血清鉴定 4.引起婴儿和旅游者腹泻的大肠埃希菌是 A.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B.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D.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E.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5.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细菌是 A.葡萄球菌 B.志贺菌 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D.伤寒沙门菌 E.变形杆菌6.引起出血性结肠炎的细菌是 A.伤寒沙门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霍乱弧菌 D.O157:H7大肠埃希菌 E.副溶血性弧菌 7.能产生志贺样毒素的大肠埃希菌是 A.ETEC B.EIEC C.EPEC D.EHEC E.EaggEC 8.大肠埃希菌耐热肠毒素激活肠黏膜细胞中的酶是 A.转位酶 B.鸟苷环化酶 C.腺苷环化酶 D.透明质酸酶 E.胰酶 9.既能产生内毒素,又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白喉杆菌 C.霍乱弧菌 D.脑膜炎球菌 E.痢疾志贺菌 10.对痢疾病人做微生物学检查,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分离培养细菌作生化鉴定 B.取粘液性或脓血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C.取粪便标本增菌培养 D.取标本接种于肠道选择培养基培养 E.最后进行血清学鉴定 11.志贺菌引起中毒性菌痢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痉挛毒素 B.肠毒素 C.溶血毒素 D.内毒素 E.侵袭性酶12.能产生外毒素的志贺菌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均是13.迟缓发酵乳糖的志贺菌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均是 14.培养志贺菌常用的培养基中含有 A.亚碲酸钾B.孔雀绿C.5%的新鲜血球D.10%血清E.煌绿 15.关于志贺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荚膜 B.不形成芽胞 C.有鞭毛 D.有菌毛 E.易出现耐药变异株

肠道感染细菌复习题

肠道感染细菌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试验是 A.葡萄糖发酵试验 B.乳糖发酵试验 C.菊糖发酵试验 D.甘露醇发酵试验 E.吲哚试验 2.大肠埃希菌能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A.膀胱内正常菌群 B.分解尿素 C.可利用CO2作为碳源 D.具有特殊菌毛 E.抵抗尿道中抗菌物质 3.关于肠道致病菌的主要特征,错误的是 A.革兰阴性杆菌 B.兼性厌氧 C.在SS琼脂平板上形成红色不透明菌落 D.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 E.可用免疫血清鉴定 4.引起婴儿和旅游者腹泻的大肠埃希菌是 A.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B.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D.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E.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5.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细菌是 A.葡萄球菌 B.志贺菌 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D.

伤寒沙门菌 E.变形杆菌 6.引起出血性结肠炎的细菌是 A.伤寒沙门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霍乱弧菌 D.O157:H7大肠埃希菌 E.副溶血性弧菌 7.能产生志贺样毒素的大肠埃希菌是 A.ETEC B.EIEC C.EPEC D .EHEC E.EaggEC 8.大肠埃希菌耐热肠毒素激活肠黏膜细胞中的酶是 A.转位酶 B.鸟苷环化酶 C.腺苷环化酶 D.透明质酸酶 E.胰酶 9.既能产生内毒素,又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白喉杆菌 C.霍乱弧菌 D.脑膜炎球菌 E.痢疾志贺菌 10.对痢疾病人做微生物学检查,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分离培养细菌作生化鉴定 B.取粘液性或脓血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C.取粪便标本增菌培养 D.取标本接种于肠道选择培养基培养 E.最后进行血清学鉴定 11.志贺菌引起中毒性菌痢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痉挛毒素 B.肠毒素 C.溶血毒

肠道感染细菌简述

第11章肠道感染细菌 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肠道杆菌所没有的一种抗原是 A. M抗原 B. H抗原 C. O抗原 D. K抗原 E. Vi抗原 2. 关于肠杆菌科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 B. 肠道杆菌均为G—杆菌 C. 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D. 肠道杆菌中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 E. 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 3. 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主要依据 A. 是否发酵葡萄糖 B. 是否分解乳糖 C. 是否具有鞭毛 D. 是否具有菌毛 E. 是否具有芽胞 4. 大肠杆菌IMViC试验结果应是; A. +、—、+、— B. —、+、—、+ C. +、+、—、— D.—、—、+、+ E.+、—、—、— 5. 能产生外毒素的志贺菌是 A. 痢疾志贺菌 B. 福氏志贺菌 C. 鲍氏志贺菌 D. 宋氏志贺菌 E. 以上都不是 6. 伤寒杆菌Vi抗原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耐药性变异 C.菌落变异 D.形态变异 E.对外界抵抗力变异 7. 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的肠道杆菌是A.沙门菌的某些菌株

B.志贺菌的某些菌株 C.埃希菌的某些菌株 D.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 E.克雷伯菌的某些菌株 8.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产生H2S+++,动力试验+、尿素酶试验-,可能是下列肠道菌中的 A.大肠埃希菌 B.伤寒沙门菌 C.志贺菌 D.变形杆菌 E.肖氏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杆菌) 9. 主要流行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是 A. O6 B. O25 C. O157 D. O111 E. O158 10. 关于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致病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潜伏期,可在肠系膜淋巴结繁殖 B. 不引起菌血症 C. 发病2周内没有第二次菌血症 D. 不侵犯肝、脾、肾等器官 E. 患病后机体获得的免疫力不强 11. 志贺菌属常引起: A. 阿米巴痢疾 B. 细菌性痢疾 C. 慢性肠炎 D. 假膜性肠炎 E. 肠热症 12. 机体抗伤寒的免疫主要依赖于 A. 体液免疫 B. 补体的作用 C.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D. 抗生素的使用 E. 细胞免疫 13. 肠热症病人发病1周内,检出伤寒沙门菌阳性率最高的方法是 A. 尿培养 B. 血培养 C. 粪便培养 D. 痰培养 E. 胆汁培养 14. 疑为肠热症的病人常需抽血做细菌学检查,什么时期采血样最好 A. 发病第1周 B. 发病第2周 C. 发病第3周 D. 发病第4周 E. 疾病恢复期 15. 肠热症并发症之一是肠穿孔,其原因是 A. 细菌的直接作用 B. 肠梗阻所致 C. 肠壁淋巴组织发生超敏反应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一、概念 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 狭义概念: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ICO157、难辨梭菌毒素AB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二)院内获得性腹泻: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AB毒素检测。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三)持续性腹泻:指腹泻持续7天以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1.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ICO157细菌培养。 5.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ICO157感染。 7.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70度冷冻储藏。 8.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15%-50%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65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HIV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 (一)常见致病菌 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 3.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 4.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肠道感染细菌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试验是 A.葡萄糖发酵试验 B.乳糖发酵试验 C.菊糖发酵试验 D.甘露醇发酵试验 E.吲哚试验 2.大肠埃希菌能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A.膀胱内正常菌群 B.分解尿素 C.可利用CO2作为碳源 D.具有特殊菌毛 E.抵抗尿道中抗菌物质 3.关于肠道致病菌的主要特征,错误的是 A.革兰阴性杆菌 B.兼性厌氧 C.在SS琼脂平板上形成红色不透明菌落 D.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 E.可用免疫血清鉴定 4.引起婴儿和旅游者腹泻的大肠埃希菌是 A.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B.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D.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E.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5.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细菌是 A.葡萄球菌 B.志贺菌 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D.伤寒沙门菌 E.变形杆菌 6.引起出血性结肠炎的细菌是 A.伤寒沙门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霍乱弧菌:H7大肠埃希菌E.副溶血性弧菌 7.能产生志贺样毒素的大肠埃希菌是 8.大肠埃希菌耐热肠毒素激活肠黏膜细胞中的酶是 A.转位酶 B.鸟苷环化酶 C.腺苷环化酶 D.透明质酸酶 E.胰酶 9.既能产生内毒素,又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白喉杆菌 C.霍乱弧菌 D.脑膜炎球菌 E.痢疾志贺菌 10.对痢疾病人做微生物学检查,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分离培养细菌作生化鉴定 B.取粘液性或脓血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C.取粪便标本增菌培养 D.取标本接种于肠道选择培养基培养 E.最后进行血清学鉴定 11.志贺菌引起中毒性菌痢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痉挛毒素 B.肠毒素 C.溶血毒素 D.内毒素 E.侵袭性酶 12.能产生外毒素的志贺菌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均是 13.迟缓发酵乳糖的志贺菌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

肠道感染细菌

第十一章肠道感染细菌0.5学时定义:一类经粪-口(水、蝇、食物)传播途径进行传播的细菌。多引起的是肠道传染性疾病。 生化反应多样化,可鉴别细菌。乳糖发酵试验:肠道致病菌(—),非致病菌(+) 包括:肠杆菌科细菌(沙门菌、志贺菌、埃希菌) 幽门螺杆菌 霍乱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 弯曲菌属 第一节埃希菌属--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举临床表现病历。 一、生物学性状: 1.G-,短小;兼氧或需氧,易培养;无芽胞,有周鞭毛、菌毛(图)、质粒。 2.营养要求不高。在肠道鉴别培养基形成有色菌落。乳糖发酵试验(+),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不产生H2S 。 典型的大肠杆菌IMViC试验为“++––”(葡萄糖发酵 ,吲哚(I)、甲基红(M)、VP反应(Vi)、枸橼酸盐利用(C))。而产气杆菌--++,IMViC是饮食被粪污染的卫生检测指标。 3.抗原构造复杂: (1)菌体O-Ag,属特异,脂多糖—IgM; (2)鞭毛H-Ag,种特异,蛋白质—IgG; (3)表面Ag,荚(包)膜:大肠K-Ag,伤寒Vi-Ag; 4.血清型命名方式:内O-K-H外 5.抵抗力:对理化因素较弱,60℃ 30分,但在自然界水中

存活长。.抗热,55℃、60分钟仍存活;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6.易变异:菌落变异(S-R,H-O)、耐药性、毒力变异(转导、接合、溶原转换) 致病物质:多为内毒素,外毒素少,菌毛、荚膜(包膜)。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致病物质 ⑴一般毒力因子:LPS、荚膜、 Ⅲ型分泌系统:细菌向真核细胞内输送毒性基因产物的效应系统。 ⑵特殊毒力因子 黏附素(CFA、AAF、BfP、紧密素、Ipa等) 外毒素(Stx、ST、LT等) LT不耐热,ST耐热,似霍乱肠毒素样,cAMP增多,可通过质粒传递。 2、疾病: ⑴肠外感染:①泌尿道感染中最常见菌,有泌尿上皮受体; ②败血症; ③腹膜炎、胆囊炎、脑膜炎等。 ⑵腹泻: ①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是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临床症状可从轻度腹泻至严重的霍乱样腹泻。 致病特点有:A)作用部位为小肠;B)致病物质主要是不耐热和耐热肠毒素、定植因子、内毒素等;肠毒素致肠粘膜细胞大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引起腹泻。 ②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较少见,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所致疾病像菌痢,腹泻呈脓血便,有里急后

肠道感染细菌复习题讲解学习

肠道感染细菌复习题

肠道感染细菌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试验是 A.葡萄糖发酵试验 B.乳糖发酵试验 C.菊糖发酵试验 D.甘露醇发酵试验 E.吲哚试验 2.大肠埃希菌能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A.膀胱内正常菌群 B.分解尿素 C.可利用CO2作为碳源 D.具有特殊菌毛 E.抵抗尿道中抗菌物质 3.关于肠道致病菌的主要特征,错误的是 A.革兰阴性杆菌 B.兼性厌氧 C.在SS琼脂平板上形成红色不透明菌落 D.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 E.可用免疫血清鉴定 4.引起婴儿和旅游者腹泻的大肠埃希菌是 A.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B.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 D.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E.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 5.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细菌是 A.葡萄球菌 B.志贺菌 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D.伤寒沙门菌 E.变形杆菌6.引起出血性结肠炎的细菌是 A.伤寒沙门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霍乱弧菌 D.O157:H7大肠埃希菌 E.副溶血性弧菌 7.能产生志贺样毒素的大肠埃希菌是

A.ETEC B.EIEC C.EPEC D.EHEC E.EaggEC 8.大肠埃希菌耐热肠毒素激活肠黏膜细胞中的酶是 A.转位酶 B.鸟苷环化酶 C.腺苷环化酶 D.透明质酸酶 E.胰酶 9.既能产生内毒素,又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白喉杆菌 C.霍乱弧菌 D.脑膜炎球菌 E.痢疾志贺菌10.对痢疾病人做微生物学检查,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分离培养细菌作生化鉴定 B.取粘液性或脓血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C.取粪便标本增菌培养 D.取标本接种于肠道选择培养基培养 E.最后进行血清学鉴定 11.志贺菌引起中毒性菌痢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痉挛毒素 B.肠毒素 C.溶血毒素 D.内毒素 E.侵袭性酶 12.能产生外毒素的志贺菌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均是13.迟缓发酵乳糖的志贺菌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均是 14.培养志贺菌常用的培养基中含有 A.亚碲酸钾B.孔雀绿 C.5%的新鲜血球D.10%血清E.煌绿15.关于志贺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荚膜 B.不形成芽胞 C.有鞭毛 D.有菌毛 E.易出现耐药变异株16.决定志贺菌分类的抗原是 A.H抗原 B.O抗原 C.K抗原 D.荚膜抗原 E.Vi抗原 17.感染后易转变为慢性、病程迁延的志贺菌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均是

猪的常见细菌性肠道疾病

猪常见的细菌性肠道疾病及培养条件 猪的常见细菌性肠道疾病 1.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可以引起1~4周玲新生仔猪水样腹泻,粪便成土黄色,机体脱水,迅速死亡。也可以引起断奶后2~3周仔猪腹泻,生长缓慢,瘦弱,群体死亡率上升,发生水肿病时眼睑、下颌、下腹及四肢末端水肿,并出现神经症状,突然死亡。剖检变化为肠内容物呈流体,水样,新生仔猪胃部积满乳汁,肠黏膜和眼睑水肿。病理切片观察肠黏膜充血,肠上皮细胞上附着细菌,伴随血管病变和脑软化。 2 .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C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1~2周龄新生仔猪出血性及水样腹泻,病猪突然死亡。剖检变化为出血性肠炎,肠黏膜坏死,化脓性溃疡性胃炎。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肠黏膜坏死、出血。 3. 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A型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2~10日龄仔猪奶油状稀便或轻度水样腹泻,病猪生长缓慢。剖检变化为肠管内内充满水—奶油样肠内容物。病理切片观察肠绒毛顶端上皮轻度脱落及轻度化脓性炎症。 4 .艰难梭菌感染艰难梭菌可引起1~5日龄仔猪奶油状腹泻和脱水。剖检变化为结肠系膜水肿,结肠内容物呈奶油状。病理切片观察可见结肠多点表层溃疡和化脓。 5. 胞内劳森菌感染胞内劳森菌可以引起5周龄至青年猪出现糊样稀便腹泻,也可出现水样出血性腹泻,苍白,体弱,共济失调。剖检变化为回肠黏膜增厚,坏死或溃疡,回肠内有血凝块或黑粪。病理切片观察可见增生的肠细胞内存在短杆菌。 6. 耶尔森菌感染耶尔森菌可以引起6周龄至4月龄猪排稀薄糊状稀便。剖检变化为轻度肠炎和结肠炎。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轻微慢性或急性肠炎,肉芽肿和小脓肿。 7. 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可引起断奶后所有年龄段猪出现粪便不成团,水样,粪便中含有纤维素、坏死组织或血团等消化系统表现。剖检变化为大肠或小肠纤维素性出血,局灶性溃疡或坏死。病理切片观察小肠或大肠黏膜弥漫性或局灶性溃疡,中性粒细胞浸润,纤维素性血凝块。

肠道细菌

肠道细菌——一个被遗忘的“功能器官”专题调研报告 成人胃肠道粘膜表面积达到300 m2,是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最大区域。在成人胃肠道中定殖着约1014个微生物,其数量是人体体细胞总数的10倍。正常情况下,成人肠道菌群重量超过1 kg,编码约330万个特异基因,是人类基因组编码基因数的150多倍。尽管人类不同个体间基因组的差异只有0.1%左右,但不同个体间肠道微生物组的差异可以达到80–90%。定殖在宿主肠道中的菌群,在发挥宿主生理功能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从食物中摄取能量、产生重要的代谢产物、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与成熟、保护宿主免受病原的感染等。肠道菌群反过来也会受到宿主遗传因子、饮食习惯和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使得肠道菌群具有多样性和宿主特异性。随着DNA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更好地研究和了解肠道菌群在各种疾病,如肥胖、糖尿病、IBS、IBD、结肠癌和代谢综合症等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将为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指导。 一、正常人体的肠道微生物组成 在各国人类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大力推动下,人们开始对定殖在我们肠道中并不起眼的微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研究表明平均每个人肠道中定殖的细菌总数估计约有1000种,而对整个人群来讲,可以达到10,000到40,000种。人体肠道 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细菌、古菌、酵母和纤维状真菌。古菌和真菌各自只代表单独的一个门,而人胃肠道中的细菌却非常富有多样性。人们已经在人胃肠中检测到了9个细菌门,其中硬壁菌门(Firmicutes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占优势。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的细菌也很常见,但含量相对较低。肠道细菌的数量和组成与不同的解剖部位也有关,在人体肠道的不同部位其微生态环境和所定殖细菌的数量与组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肠道菌群的功能 人体胃肠道中定居着100万亿的细菌和古菌,与宿主存在着共生关系,共同维护着宿主的生理平衡。宿主为细菌的生长提供营养环境,细菌为宿主提供一些宿主自身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如产生一些维生素、消化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和调

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作用

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作用 在微生物学诞生后不久,人们就发现,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存在有不少微生物。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也注意到,在人类的肠道,尤其是结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肠)中,也存在着大量微生物。这些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种类极多,数量极大。 ——摘要在微生物学诞生后不久,人们就发现,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存在有不少微生物。例如在牛、羊、兔等食草动物的胃或盲肠中,就存在大量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由于食草动物摄入的植食性饲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难以依靠动物体自身分泌的酶液消化,而微生物群体中包含的纤维素消化菌、半纤维素消化菌等可以较好的将多糖转化为低聚糖和寡糖,从而促进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也注意到,在人类的肠道,尤其是结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肠)中,也存在着大量微生物。这些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种类极多,数量极大。据推测,一个正常成人体内,肠道内的细菌总重量可达1-1.5千克,包含的细菌数量则可以达到1014个[1]。而一个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为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我们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干重量的50%以上是由这些细菌及其“尸体”构成的。因此有人风趣的说,从数量上来看,我们人类并不应该被称为人类,而应被称作细菌。如此庞大的细菌群体驻扎在肠道内,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集体。这个集体,就被称作肠道菌群。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存活着数量大约有100兆个,有500~1000个不同的种类。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有益菌,也称之为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 有害菌,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中性菌,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 人体的健康与肠道内的益生菌群结构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菌群与宿主之间,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菌群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