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灵丘罗罗腔

灵丘罗罗腔

罗罗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剧种,它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灵丘县及其周边的浑源县、应县、繁峙县等部分地区。

罗罗腔因其唱腔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行进十分流畅,故颇为当地群众所喜爱。

1、罗罗腔的源流

清代初叶,是我国戏曲声腔复杂多变、各种地方戏纷纷兴起的年代。

罗罗腔在清代初叶即已形成。

据灵丘县罗罗腔剧团的老艺人们说,罗罗腔原是“一人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帮和,和以罗罗哟哟之声”,所以叫罗罗腔。后来逐渐发展,去掉众人后台帮唱,仅以乐器伴和尾腔和过门。

另外,罗罗腔的“背宫音”唱法,即在一段唱词的尾句,用一种高出本调八度的假噪来耍腔,也是该剧种的一大特色。

2、罗罗腔的发展状况

清代中叶,特别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罗罗腔有很大的发展,这时官方、民间,南北剧坛都有罗罗腔的声音。罗罗腔更加通俗化、民间化。

清末,罗罗腔渐呈衰势,其主要原因是:罗罗腔与众多的新兴地方剧种在艺术竞争中,自己没有强硬的班社,也未曾涌现出有名望的演员,其唱腔中的优秀部分被京剧、梆子戏、柳子戏等诸多地方剧种所吸收、融化,而自己却没有从姊妹剧中吸纳更多的东西,在艺术的求新求变中过分趋于保守,因而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从城镇退到村寨,从平川退向山区。到19世纪60年代,罗罗腔的流布范围只剩下河北省唐县、阜平县和山西省的灵丘县、浑源县、应县、繁峙县等一小片天地了。

民国年间,所剩无几的罗罗腔流布地区是梆子戏的天下,罗罗腔的演出活动更是举步维艰,罗罗腔除在庙戏、愿戏中有习惯性演出外,其他演出就比较少了,而罗罗腔艺人们为了糊口,常与“丝弦”、“老调”、“弦子腔”等北方弦索系统的剧种合台演出,逐渐地融到了其他剧种中去。艺人的大量流失,也是罗罗腔难振昔日雄风的原因之一。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罗罗腔流布地区战火纷飞,罗罗腔遂绝迹于舞台近二十多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执行“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灵丘县地方政府,对罗罗腔这一古老剧种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和恢复工作。

1959年,灵丘县招收了罗罗腔学员四十多人。1960年,正式成立了专业性罗罗腔演出团体——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并抽调戏曲工作者多人,对罗罗腔的传统唱腔和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精排了《小二姐做梦》、《打鸟》、《审土地》、《描金柜》等大小不同的几个较优秀的传统剧目。鉴于罗罗腔的唱腔音乐明快、活泼,说唱性强,适于表现生活小戏和现代剧目,因此,剧团从1963年开始,陆续排演了《夺印》

、《赤叶河》、《塞上新图》、《两块六》、《小二黑结婚》等多部现代戏,多次参加了山西省戏剧调演,较好地保留了这一古老剧种。

现今,大同市灵丘县的罗罗腔剧团是全国仅存的一个罗罗腔专业剧团,可算是“天下独一团”了。

3、罗罗腔现存唱腔

罗罗腔的唱腔原是很丰富的,相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哈哈,后多数失传,现在保留下来的唱腔有[数词]、[流水]、[山坡羊]、[圪脑儿]、[凤绞龙]、[干板]、[跺板]、[甩板]、[散板]、[起腔]、[哭腔]、[糜子]、[娃子]、[彩腔]、[跪柱香]等。

罗罗腔的演唱属联曲体的形式,这种联曲体并不是元明的南北曲,而是各种俚曲小调的联络运用。它虽然有[干板]、[甩板]、[流水]、[起腔]、[跺腔]等,但它们调式不同,相互之间很少自然联系,因此,结构不成板腔体系,只能说它的个别唱腔是以不完备的板腔体形式出现的。

4、罗罗腔的乐队建制

罗罗腔的乐队分文场、武场。文场使用乐器有:板胡、曲笛、海笛、三弦、笙、唢呐等,其主奏乐器是板胡。板胡的外弦通常用老弦,里弦用皮弦,演奏时,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均戴金属筒状手帽,伴奏数词系统的曲调时用6—3弦(A调);伴奏娃子系统的曲调时用3—7弦(D调);武场使用乐器有:板鼓、手板、战鼓、堂鼓、中虎锣、钹、手锣、小镲等,锣鼓点无特别之处,大致与京剧和晋剧的锣鼓点相同。罗罗腔乐队不托腔伴奏,只在乐句每个分句的尾音处加入伴奏,过门后即停,反复如此。

随着戏曲音乐的发展,罗罗腔的乐队建制也有所扩大,如今,罗罗腔乐队中增加了琵琶、扬琴、二胡、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这样就增强了音乐伴奏的效果。

5、罗罗腔的艺术特色

罗罗腔是一个地方剧种,受其流布地区的风土人情、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它的艺术特色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

在其经常上演的剧目中,台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细微处透射着雁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气息。

在表演上,罗罗腔艺人大胆吸收了当地民间艺术中的“走花梆子”、“踩畦子”等,使其成为罗罗腔特有的旦角表演程式,从而,使其表演更加载歌载舞化,生活气息也更加浓郁。

在唱腔上,因为乐队不托腔伴奏,这就使演员在演唱时有了较大的自由,唱词处理根据剧情的需要和当时的演出气氛,以及演员自身的条件,能唱能说,节奏掌握可快可慢,音量控制随大随小,演员演唱时,行腔吐字显得格外清楚,从整体效果来看,颇有说唱艺术的诸般特色。

男角在演唱时,每个乐句的分句句尾,常用高出本调八度的假嗓音耍腔,俗名“背宫音”

,这种唱法,既体现了罗罗腔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反映出罗罗腔的唱腔仍保留有古老唱腔的痕迹。

6、罗罗腔的艺术成就

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在漫长的特别是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同样涌现出一批名角名人,主要有:杜雷有、张翠花、王彦云、王自谦、安富国、支瑞星、张有国、孟令绪、邓玉莲、范增、白玉文、张翠娥、孟令位、赵鲜兰、王秀花等。

多少年来,罗罗腔剧团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不辱使命,着力保护传承罗罗腔,使濒危的罗罗腔迅速步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取得显著的发展成就。

在近50年的演出历程中,罗罗腔剧团获得各类奖项不胜枚举。1964年,邓小平、彭真等中央领导在大同观看了罗罗腔剧团演出的现代小戏《二块六》,尤其是1996年以来,罗罗腔剧团集体、个人获奖就达50多项。

2002年8月23——24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首次连续两次报道了灵丘罗罗腔剧团的生存发展状况,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2004——2005年,在罗罗腔剧团的大力协助下,由大同市艺术研究所孙大军、杨成万撰著的《塞北梨园·罗罗腔》一书出版发行。

2006年6月,灵丘罗罗腔荣登“国榜”,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1月3日,罗罗腔剧团以精品传统剧目《描金柜》首次参加第十一届山西省戏剧“杏花奖”评比演出活动,一举获得三项“杏花奖”。填补了我县、我团此类奖项的空白,为市、县争得了荣誉。

2006年5月,罗罗腔剧团青年演员高保利代表山西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演唱形式优秀奖。

2008年4月,罗罗腔剧团优秀青年歌手高保利再度代表山西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十三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夺得铜奖。

2004年12月,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山西选拔赛评比中,参赛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获得铜奖。

2005年1月,参加“大同市迎新春小戏小剧种调演”中,罗罗腔现代小戏《借媳妇》获得“小戏一等奖”。

2005年5月,罗罗腔剧团参与“山西省百万青少年红色旅游启动仪式”文艺演出活动,被中共大同市委授予“突出贡献单位”。

2006年1月,罗罗腔剧团参加大同市第四届专业艺术表演院团迎新春新剧目展演,演出传统剧目《喜荣归》、《拾玉镯》荣获8个奖项:“组织奖”、“优秀节目奖”、“音乐设计奖”、“乐队伴奏奖”、“表演一等奖”两个、“表演二等奖”两个。

2000年11月,罗罗腔剧团演员(团长)范增、白玉文经严格考试、省艺术

系列高评委评审通过,取得国家二级演员专业技术职称。

近10年来,罗罗腔剧团的文化艺术水平显著提升,在岗的50多名演职员中,现有大专学历8名,中专5名,副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12名。

罗罗腔剧团先后创编新剧目20多个,改编打磨精品传统剧目5个。具体有:现代戏《大路通天》、《阿凤的婚事》、《父子争权》、《借媳妇》、《嫁不出去的姑娘》等;传统戏剧《描金柜》、《喜荣归》、《拾玉镯》、《卷蓆筒》、《杨八姐游春》、《桃李梅》、《审土地》等,同时对部分剧目的音乐、唱腔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建团以来,罗罗腔剧团每年下乡演出200多场。最高可达280多场。演出范围:灵丘、繁峙、忻州、浑源、广灵、阜平、蔚县一带。

特别是近1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本团的自身努力下,剧团业务建设成绩突出,陈旧服装基本全新,电脑字幕、现代音响等舞台设备也相应更新换代。

2006年7月,罗罗腔剧团首次和市艺校联合设办“罗罗腔”班,招收学员35名,为罗罗腔后有传人打下坚实基础。

2004——2006年10月,罗罗腔剧团在争取上级部分资金的同时,自力更生、克服经济困难,在旧址上新建起办公、排练、学员宿舍等综合二层楼、五层职工住宅楼,并修缮了排练室等原有的陈旧设施,总建筑面积达2500m2。

2008年5月18日,国家文化部、财政部配送给我县罗罗腔剧团“流动舞台车”一辆。“流动舞台车”首场演出于2008年5月26日在政府广场举行。

2008年9月20日,“中源农业”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盛大开幕式演出在灵丘隆重举行,罗罗腔剧团参演的罗腔腔大型表演节目《唐河情》,阵容强大,行当齐全,地方特色浓郁,深受各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2008年11月20日,市委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和谐创建先进集体表彰大会,罗罗腔剧团被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大同市2006—2007年度文明和谐单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