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煤的综合利用 苯 学案

煤的综合利用 苯 学案

煤的综合利用 苯 学案
煤的综合利用 苯 学案

煤的综合利用苯姓名班级出题人:徐艳春审题人:高志华2010-4-24

一、煤的综合利用

二、苯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

三、苯的物理性质

色,有气味,毒,水,密度比水的液体,熔点5.5℃,沸点80.1℃。有较强的,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

四、苯的化学性质:___ _(填“稳定”或“不稳定”)

常温下__ __(填“能”或“不能”)与溴水等发生加成反应;常温下___ _(填“能”或“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一般的氧化剂反应;一定条件下可以和溴、硝

酸、硫酸等发生反应。

1.笨的取代反应:

苯的溴代反应:

苯的硝化反应:

苯的磺化反应:

2.氧化(点燃):

3.苯的加成反应:

分子中含有___ _的烃叫芳香烃,含有的有机化合物叫芳香族化合物。

分子式为C8H10的芳香烃的同分异构体有__ __种,它们的结构简式和名称分别为__ __ __。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组成的通式是C n H2n-6

B.分子里含有苯环的烃

C.分子里含有苯环的有机物

D.苯及其同系物的总称

2.将下列各种液体分别与溴水混合并振荡,不能发生化学反应,静置后混合液分成两层,溴

水层几乎无色的是( )

A.氯水

B.乙烯

C.苯

D.碘化钾溶液

3.下列物质中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的KMnO4溶液褪色的是( )

A.乙炔

B.乙烯

C.苯

D.乙烷

4.已知二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可以推知四氯苯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是(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5.下列烃中,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最少的是()

A.对二甲苯B.间二甲苯 C.邻二甲苯 D.乙苯

6.下列说法恰当的是()

A.乙炔和溴水中的溴发生加成反应

B.溴水和苯在铁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

C.甲烷和溴蒸气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

D.苯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7.已知甲苯的一氯代物有4种,则甲苯完全氢化后的环烷烃的一氯代物有()A.3种 B.4种 C.5种 D.6种

8.苯分子的结构中,不存在C—C键和C=C键的简单交替结构,下列事实中:①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②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③苯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条

件下氢化生成环己烷;④经实验测得邻二甲苯只有一种结构;⑤苯在存在的条件下同液溴可发生取代反应,但不因化学变化而使溴水褪色。可以作为依据的有()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9.下列物质分子中,各原子不处于同一平面的是()

①甲苯,②乙炔,③乙烯,④乙烷,⑤甲烷,⑥苯,⑦丙烯。

A.②③⑦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⑦

10.能说明苯分子苯环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交替排列的事实是( )

A.苯的一元取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B.苯的间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D.苯的对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11.下列各组物质中,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酒精和碘 B.溴和水 C.硝基苯和水 D.苯和硝基苯

12.有五种烃:甲烷、乙炔、苯、环己烷、甲苯,分别取一定质量的这些烃完全燃烧后生成

mmolCO2和nmolH2O。

(1)当m=n时,该烃是_________。

(2)当m=2n时,该烃是_________。

(3)当2m=n时,该烃是_________。

(4)当4m=7n时,该烃是_________。

(选作)13.某液态烃的分子式为C m H n,相对分子质量为氢气的46倍,它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不能使溴水褪色。在催化剂镍存在下,9.2g该烃能与0.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饱和烃C m H p。则m、n、p的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m H n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C m H p的名称是_________。

煤的综合利用-苯教案

化学必修2之《煤的综合利用苯》公开课教案 执教者: 徐金财 时间:2013.5.31 地点:化学实验室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的内容属于苏教版《必修二》。这一节的内容包括煤的综合利用、苯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一课时完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烷烃、烯烃的结构与性质,本课内容中由于苯中的碳碳键,跟前面所学的几种键的类型都不一样,可以说脂肪烃的结构到苯的结构是一种思维上的飞跃,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而且本课内容又是以后学生学习苯的同系物、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的基础,是学生理解芳香族化合物的基础。所以苯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决定的苯的性质,就成了这节内容的重点;而理解苯的结构,理解苯为什么具有这些性质,又是一个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煤的综合利用 (2)使学生了解苯的结构探索过程,掌握苯分子结构特点; (3)使学生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掌握其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和实验,推测和验证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严谨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苯的化学性质以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难点:苯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二、教法分析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首先对本课内容进行一定的预习, 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本节课主要采用对比分析、实验探究、动画模拟等教学方法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分析能力,帮组学生掌握苯的化学性质以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本课习题有巩固练习和课后练习。通过分层训练,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教学效果。 三、学生分析: 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再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教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以为以启发引导讨论为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难点问题注意分层次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做到学生自主学,教师点拨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得到有机的整合。 四、教学设计: 【引入】煤是我们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主要燃料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被称为

煤的综合利用 苯课下作业(解析)

煤的综合利用苯课下作业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煤中有苯,可以通过蒸馏的方法使之分离 ②煤的气化就是使固态的煤变为气态煤的过程 ③煤的液化是把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 ④煤的干馏可以得到煤焦油,从煤焦油中可以分离出苯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C 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从煤干馏得到的煤焦油中可以分离出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而煤的干馏是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故①错误,④正确;煤的气化是把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是化学变化,②错误;煤的液化是把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③正确。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通过煤的干馏可以获得焦炭 B.煤液化后可以得到甲醇 C.从萃取分液后溴的乙醇溶液中提取溴可以用分馏的方法 D.煤中含有苯和甲苯,可以用蒸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解析:选CD A项,通过煤的干馏可以获得煤焦油、焦炭、焦炉煤气等物质,正确;B项,煤液化后可以得到甲醇等液态轻质燃料,正确;C项,乙醇不能萃取溴水中的溴,错误;D 项,煤中没有苯和甲苯,煤干馏产生的煤焦油中含有苯和甲苯,可以用蒸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错误。 3.苯是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苯进入人体内,可在造血组织本身形成有血液毒性的代谢产物,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致癌物质。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苯环是单、双键交替组成的平面环状结构 B.苯和乙烯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苯的硝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D.苯跟溴水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 解析:选C A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错误;B 项,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错误;C项,苯的硝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正确;D项,苯与液溴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与溴水不反应,错误。 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苯分子中12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B.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而苯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 C.乙烯和苯均属于不饱和烃 D.苯的一溴代物有两种结构

煤的综合利用 苯答案

第3课时煤的综合利用苯 例 1下列属于煤的综合利用且说法正确的是() A.煤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化合物,可采用先干馏后分馏的方法分离 B.将煤干馏制得煤焦油和焦炭 C.煤的气化和液化为物理变化 D.将煤变为煤饼作燃料 答案 B 解析煤是由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经过干馏才能得到苯、甲苯、二甲苯等的混合物,可用分馏法将它们分离,A错误;将煤干馏制得煤焦油和焦炭属于煤的综

合利用,B正确;煤的气化是煤与水蒸气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煤的液化分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煤的直接液化是指煤与氢气作用生成液体燃料;煤的间接液化是指将煤先转化为CO 和H2,再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因此煤的液化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将煤变为煤饼作燃料,不属于煤的综合利用,D错误。 例 2(2018·浙江安吉学考模拟)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且产物中兼有气体、液体、固体的是() A.石油的分馏B.石油的裂解 C.石油的裂化D.煤的干馏 答案 D 解析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石油的裂解是得到含碳原子较少的烃,没有固体物质生成,故B错误;石油裂化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

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没有固体物质生成,故C错误;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有焦炉气—气体、煤焦油—液体、焦炭—固体生成,故D正确。 例 3苯的结构简式可用来表示,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苯分子中处于对位的两个碳原子及与它们相连的两个氢原子,不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B.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苯分子中的6个碳碳键可以分成两类不同的化学键 D.苯分子中既不含有碳碳双键,也不含有碳碳单键 答案 D 解析苯分子处于对位的两个碳原子及与它们相连的两个氢原子,这四个原子共直线;苯分子中不含有碳碳双键,苯不属于烯烃;苯分子中的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碳碳单

高中化学专题3第一单元第3课时煤的综合利用苯学案苏教版必修(2)

第3课时煤的综合利用苯 一、煤的综合利用 1.煤的组成 2.煤的综合利用 (1)煤干馏的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变化,其中主要是化学变化。 (2)煤干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要隔绝空气,防止煤燃烧;二是要加强热。 (3)煤本身不含苯、萘、蒽等物质。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苯、萘、蒽等物质是煤分解的产物。 例1下列属于煤的综合利用且说法正确的是( ) A.煤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化合物,可采用先干馏后分馏的方法分离

B.将煤干馏制得煤焦油和焦炭 C.煤的气化和液化为物理变化 D.将煤变为煤饼作燃料 答案 B 解析煤是由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经过干馏才能得到苯、甲苯、二甲苯等的混合物,可用分馏法将它们分离,A错误;将煤干馏制得煤焦油和焦炭属于煤的综合利用,B正确;煤的气化是煤与水蒸气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煤的液化分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煤的直接液化是指煤与氢气作用生成液体燃料;煤的间接液化是指将煤先转化为CO和H2,再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因此煤的液化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将煤变为煤饼作燃料,不属于煤的综合利用,D错误。 例2(2018·浙江安吉学考模拟)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且产物中兼有气体、液体、固体的是( ) A.石油的分馏B.石油的裂解 C.石油的裂化D.煤的干馏 答案 D 解析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石油的裂解是得到含碳原子较少的烃,没有固体物质生成,故B错误;石油裂化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没有固体物质生成,故C错误;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有焦炉气—气体、煤焦油—液体、焦炭—固体生成,故D正确。 二、苯的分子结构 (1)苯不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碳碳双键。 (2)研究表明: ①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②分子中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共平面。 ③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1)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但能使溴水褪色,这是因为苯能将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 (2)苯的凯库勒式为,不能认为苯分子是单双键交替结构,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

煤的综合利用苯教案

煤的综合利用苯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的内容属于苏教版《必修二》。这一节的内容包括苯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一课时完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烷烃、烯烃的结构与性质,本课内容中由于苯中的碳碳键,跟前面所学的几种键的类型都不一样,可以说脂肪烃的结构到苯的结构是一种思维上的飞跃,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而且本课内容又是以后学生学习苯的同系物、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的基础,是学生理解芳香族化合物的基础。所以苯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决定的苯的性质,就成了这节内容的重点;而理解苯的结构,理解苯为什么具有这些性质,又是一个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煤的综合利用 (2)使学生了解苯的结构探索过程,掌握苯分子结构特点; (3)使学生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和实验,推测和验证苯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严谨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苯的化学性质以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难点:苯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二、教法分析 我校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首先对本课内容进行一定的预习,就学生预习的作业反馈来看,苯的物理性质、苯的燃烧以及苯的取代反应掌握情况良好;但是对苯的结构、苯的邻二氯取代物无同分异构现象、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等问题认识不足。 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本节课主要采用对比分析、实验探究、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分析能力,帮组学生掌握苯的化学性质以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本课习题有巩固练习、预习纠错以及课后练习。通过分层训练,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教学效果。 三、学生分析: 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再结合教材的特点及教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以为以启发引导讨论为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难点问题注意分层次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做到学生自主学,教师点拨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得到有机的整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