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_鲁品越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_鲁品越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_鲁品越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_鲁品越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

鲁品越骆祖望

传统社会将全部剩余劳动投入等级制社会结构再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系统处于维持生存的状态,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徘徊。资本力量使剩余劳动投入到物质生产体系中,不断增殖扩张而

诞生现代社会。资本扩张过程推进的生活世界货币化,是资本带给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变革,其充

满矛盾的过程是现代性生成过程的深层主线。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作为资本增殖机器的社会经

济结构,塑造了现代人际关系、心理结构与行为方式,产生了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性

特质,并且展示为都市生活、品牌崇拜等现代生活方式,从而创造出充满悖论的现代性。中国现

代化进程应当运用各种力量与手段,对西方式现代性扬其善抑其恶,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资本生活世界货币化现代性悖论理性化现代生活方式

作者鲁品越,1949年生,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433);骆祖望,1947年生,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一位西方学者说过,现代性概念/正像它所表示的既复杂又矛盾的现实一样,一直不明不白。01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性0并非可以明白表述的静态属性的组合。正如马歇尔#伯曼所说,现代生活是/一种充满悖论和矛盾的生活0o,体现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性也就成为处于不断生成和涌现的、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人们看待它的多种视角,造就了对它的内涵的无限多样甚至相互冲突的理解方式。走出这个理论迷津的唯一的出路,是探寻现代性的深层根源及其生成过程,一旦如此,便可以从本质到现象,把纷繁的现代性表现形式融合为统一整体,从而有可能对现代性问题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当然,本文只是沿此艰难研究方向的一种尝试。

一、现代性的精神向导与物质基础

本文所论是西方文明中的现代性。由于它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许多学者力图从西方文明的/两希0(古希腊与希伯来)文化传统中寻求其根源,不同思想流派对此作出了不同解读。

韦伯承认整个西方文化传统的作用,但似乎更强调希伯来传统对现代性诞生的影响。他认为在基督教内部一直存在着/使世界理性化0的思想潮流,加尔文教派的新教伦理则是其巅峰:

/宗教发展中的这种伟大历史过程)))把魔力(magic)从世界中排除出去,在这里达到了它的逻辑结局;这个过程从古希伯来预言家们开始,而后与希腊人的科学思想相融合,把所有以魔法的手段来追求拯救的做法都当作迷信和罪恶加以摈弃。01这种由希伯来精神与古希腊精神/相融合0而出现的新教伦理,开启了理性主义的/祛魅0运动,产生了尽可能减少消费以积累财富的禁欲主义)))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是人类在经济生活中/使世界理性化0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基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中演绎出来。0o现代非人格化的科层制也是这种理性主义传统的产物,是现代组织的发展趋势。韦伯关于现代性思想可作如下概述:现代性的核心是世界的理性化,而新教伦理是其主要来源。

另一些学者似乎更倾向于把现代性归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涂尔干将现代社会理解为建立在科技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这个社会的结构性力量是/有机关联0)))由社会分工引致的利益上的相互需要,它是一种技术性的理性算计,取代了传统社会中人们基于信仰的/机械关联0。?而海德格尔则从西方文化传统对世界的理性主义立场来寻找现代性根源,认为基于主客二元对立的古希腊理性主义世界观,逐渐产生了/对于现代之本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大进程)))亦即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的相互交叉,同时也照亮了初看起来近乎荒谬的现代历史的基本进程0。/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征服过程0,作为这种征服过程的工具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居于座架之中0,而/座架占统治地位之处,便有最高意义上的危险0,由此产生了现代性悲剧。?

这类力图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为现代性寻根的思想,有其合理之处。从人类精神领域的变迁的角度来审视,现代性的诞生过程可以理解为/使世界理性化0过程:对自然界的理性化过程产生了现代科学,对物质生产过程的理性化则产生了现代生产力体系,对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的理性化过程,产生现代市场规则,以及现代法治社会和现代科层制。而这种理性化过程的精神向导,则是西方文化传统,特别是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

然而西方文化传统并非现代性的真正根源。西方文化传统数千年前已经存在,但现代性直至/现代0才发生。现代性的建构不仅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引导,更需要强大的现实物质力量驱动。文化传统提供的只是建构现代性的精神工具,而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客观需要则提供了对它的现实诉求。没有物质生活的客观诉求,精神向导只能停留在空中,而不能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社会生活,因而也就无法塑造现代性。而且作为现代性精神向导的理性精神也有其客观物质生活来源。雅#布克哈特在其名著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6中曾论证说,即使没有古希腊罗马文化,作为现代性前驱的文艺复兴的/现象的本质可能没有什么不同0,当时的社会现实变革也能够使现代民族精神/兴起与臻于成熟0。他甚至认为,/无论他们(指其时的天才人物)))引者)的性格中从古代吸收到什么样的成分,他们也仍然会保有一种富有特征的和鲜明的民族烙印。0?这可能低估了希腊传统文化导向在现代性诞生过程中的作用,但他对此基础深厚的论证,对于把现代性归源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观点,构成一种否定。

在对现代社会与现代性的认识中,还有另一类学说)))它们不是将现代性归源于西方文化传统,而是力图从日常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中,寻找产生现代性的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o韦伯: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6,于晓、陈维纲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89、79、56页。雷蒙#阿隆:5社会学主要思潮6,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351)352页。

亚当#斯密的经济哲学思想或许可视为这一类学说的肇始。他在5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6中提出了著名思想:由每个人的自利行为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看不见的手0,它将人们的自利目的引入增进社会集体福利的轨道。而这种/看不见的手0是通过现代经济制度两大基础结构)))社会分工体系和自由市场制度形成的:首先,人们出于自利需要而进行相互交换,于是产生分工。/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01随着交通的便捷与市场的扩大,人们的交换能力不断扩大与增长,形成了现代社会分工制度。而分工的加深与扩大又产生了自发的价格体制,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按照此观点,经济领域的现代性应当起源于人们的交换倾向与分工结构,而实现于货币化的市场制度。

分工结构与市场结构只是现代经济制度的表层结构。它们是怎样产生的?亚当#斯密从一般人性(人们天然具有自利心与交易倾向)和市场的扩大来解释。这种解释没有接触到真正创造现代性的客观力量,因而未能指出现代性产生根源。分工结构与市场结构早在古希腊罗马与中国汉代的铸造业等行业中就已存在并较为发达,然而它们并没有产生出现代社会与现代性。可见这种解释并不正确。

西美尔的5货币哲学6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个人自由、个人价值以及各种现代生活风格是其特质。而这些文化现象根源于货币:/货币义务是与最大程度的自由协调一致的形式0,/个人权利之实现,皆需货币才得以成为可能。0他通过对偿命金、买卖婚姻、贿赂、劳动报酬等现象的分析,指出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了把人的价值化约为一种金钱表现形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导致了个人价值的/货币等价物0的出现。与韦伯从新教伦理中寻找理性化的根源不同,西美尔认为/通过货币经济促成的理智功能对情感功能的优势0,产生了社会生活过程的理性化,造成了/家庭关系的松散0,在/人与人之间树立起一道内心的屏障0。进而,他从货币现象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得到/金融环境的变化产生了生活速度的变化0的结论等等。西美尔声称,他的这些分析的基本意图是/为历史唯物主义建造底楼0。o

在当代,安东尼#吉登斯将/脱域(disembedding)机制0作为现代性的重要特质之一。所谓/脱域0,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0。而货币则是实现这种/脱域机制0的最重要的工具,因为货币是/时)空伸延的工具,它使在时间和空间中分隔开来的商人之间的交易成为现实。0?这些有关货币与现代性关系的论述,敏锐而深刻地发掘了货币所潜在具有的文化内涵。这些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吸取。但我们不能因此将货币作为现代性的最深层的根源。从历史事实来看,货币并非伴随现代性而诞生,它与人类文明史几乎同样古老。就中国而论,春秋战国时代实行的商鞅变法,就已经允许最重要生产要素)))土地通过货币自由买卖。5汉书#食货志下6载:/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云0。经考证,此处/二百八十亿万0即280亿余。?而当时的人口却不多:梁启超根据兵员状况估计西汉初年的人口为600万,葛剑雄的5西汉人口考6认为是1500万。?可见货币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是何等深入和广泛。然而经过漫漫数千年,并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土地上诞生了/现代性0。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

1o?亚当#斯密:5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6,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6页。西美尔:5货币哲学6,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13、271、277、345、388、408、3页。安东尼#吉登斯:5现代性的后果6,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8、21页。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在我们看来,斯密所分析的分工结构与市场结构,以及西美尔和吉登斯等人所分析的货币,的确在逻辑上隐含着生成现代性的种种因素和胚芽。然而从逻辑的可能性到客观的现实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施加在它们之上的巨大的传统社会力量遮蔽了这些因素,冻结了这些胚芽,阻碍了现代性的诞生。必须有一种巨大的激发力量,将这些沉睡的因素与胚芽唤醒,赋予它们以特殊的社会建构功能,以生成活生生的现代性现实,这种力量才是现代性的真正根源。

马克思通过对现代社会结构的剖析,发现这种力量不是别的,正是资本。一部作为/资本哲学0的5资本论6所揭示的,正是资本力量驱动下的现代社会与现代性的生成史,是对现代经济结构与现代性的深刻而宏大的理论重构。沿着这条理论路径,我们能够得到真正深刻而全面的现代性理论,而上述种种理论的合理因素,则可以成为其中的各个逻辑环节。

二、剩余劳动与社会结构的生产

现代性的深层根源之所以是资本而不是货币,是因为货币必须负载某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力量从而成为资本之后,才能给社会剩余劳动以新的伟大历史作用,产生出现代生活与现代性。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剩余劳动而进入文明史之后,剩余劳动的使用方式就成为决定社会结构的特征及其发展动力的最基本因素。如果一个社会总是倾向于把全部剩余劳动从生产系统中剥离开来,只进行消耗与存储,而不投入到物质生产系统中,将会形成/停滞型经济系统0,其社会生产力将处于长期停滞的或发展缓慢的状态。相反,如果一个社会能够将它所生产的剩余劳动源源不断地投入于它的物质生产系统之中,该社会的物质生产系统必将不断扩张与升级,生产力必然不断发展,由此形成/扩张发展型经济系统0。

现在,我们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传统社会。传统社会结构可以理解为按照人们的等级地位分配社会剩余劳动的等级制社会结构。为了构筑与维系这种社会结构,统治者必然要运用权力从社会生产系统中获取几乎全部剩余劳动,从而导致生产者的生活状态总体上只能处于维持生存的状态。这些被征收的广义的剩余劳动,除了部分被用于社会必需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如水利、道路、国防、救灾之用(这些必要支出实际上是社会性必要劳动)而外,剩下的/狭义社会剩余劳动0是真正意义上的剩余劳动,1它们以劳役、实物和货币等各种形式存在。那么,在传统社会中,这些剩余劳动是被如何使用的呢?

统治者权力的本能性欲望必然导致其用于下述方面。首先被用来支付巨大的等级制度成本:维护官僚机构运行、镇压人民反抗和对外战争等等。其次,用于生产统治集团的各个等级所消费的物品,如宫殿、官宅、礼器、服饰、祠堂、庙宇、教堂等物品。这些物品在供给权贵享乐与挥霍的同时,也作为体现等级制社会结构的符号体系,再生产出等级制社会结构来。其三,那些消费不完的民脂民膏则被存储起来,以留荫子孙,或者用于建筑豪华陵墓以供其/死后享乐0。这些体现着森严的等级制度的陵墓等建筑,既是统治者享受欲的延伸,又具有用等级地位

1参见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92)993页。马克思在讲到古代社会时,将除劳动者个人消费之外的全部劳动都称为/剩余劳动0,包括/满足一般的社会需要0的劳动,这是/撇开用于生产消费的部分不说0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剩余劳动。本文称此为/广义剩余劳动0。而在考虑到生产性消费的情况下,个人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全社会为了维持社会生产与生活而必须进行的公共产品建设,如水利、道路、救灾等等,是维持全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投入,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

符号来维系现实等级制社会结构的潜在功能。所有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传统社会的这些剩余劳动总的功能是:进行等级制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当然,剩余劳动在生产这种等级制社会结构的同时,也生产出体现于其中的灿烂文化,如埃及金字塔、法国巴黎圣母院、中国故宫等等,它们全都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但不论这些文化成果如何辉煌,由于剩余劳动几乎全部用来进行凌驾在物质生产体系之上的等级制社会结构的再生产,社会物质生产系统从总体上说,基本上在简单再生产水平上徘徊,其发展速度非常缓慢。

而等级制社会结构对剩余劳动的占有和消费的周期性波动,造成了传统社会的特征)))王朝更替周期律。每当社会生产接近于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的最高水平,其剩余劳动接近于其最大值时,具有权力扩张本性的等级制社会权力机构也将随之不断膨胀,整个统治集团追求享受和炫耀地位的欲望达到最大状态,其征收和消耗的剩余劳动总量达于最大。当社会遭遇天灾人祸而发生经济萎缩之时,统治集团追逐奢侈享受的本性和等级制度的运行惯性,决定其并不会相应地减少对剩余劳动的消费量,由此必然导致对民间社会的剩余劳动竭泽而渔式的过度盘剥,使社会生产系统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为继,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的崩溃。走投无路的农民于是揭竿而起,而作为社会剩余劳动的存储和积累的宫殿庭榭等等,则往往被愤怒的农民付之一炬。于是,多年积累的社会剩余劳动又荡然无存,社会又回到生产力低下的状态。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的新王朝,一般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力图恢复原有生产系统,修复战乱对社会所造成的破坏,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等级制权力结构。这时社会生产系统会处于恢复性的扩大再生产状态,其生产力由于历史的积累作用,有时会取得某些超过先前成就的新发展,这是传统社会生产力之所以还能缓慢发展的原因所在。但是只要生产力恢复到一定水平,日趋庞大的等级制权力机构又按其本性加大对剩余劳动的征收与消耗,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用于其等级制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于是,社会生产与整个社会生活进入了下一个轮回。这就是黄炎培先生提出过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0的封建社会的周期律。社会生产力系统在这个周期性震荡中缓慢地发展着。

传统社会的这种周期性震荡,以及与其相伴的封建割据等等,常常产生局部的权力真空,使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可能从传统的等级制社会结构中游离出来。而通过原始积累过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货币,作为历史上剩余劳动的积累与遗存,成为按照市场规则重组这些游离的生产要素的工具。于是,传统社会开始出现工场手工业等社会化生产力。一种具有增殖能力的货币)))原始资本在传统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出现,而沦为商品的劳动力是价值增殖的源泉。资本作为一种消解传统等级制社会结构的事物,它的出现成为现代性的真正根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负载着一种强制性客观力量,将剩余价值投入到一个新的方向,生成新的社会结构。

资本是追求自身增殖的剩余劳动。它所负载的增殖意志,表面上是投资者的主观贪婪欲望,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强制力量。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01人们一旦把社会积累下来的剩余劳动,投入到市场化的社会生产过程中而转化为资本,人们负载在它身上的意志便由市场中社会关系的客观力量所决定,从而成为强制性客观力量,我们简称其为/资本力量0。它迫使投资者必须追求增殖,因为资本一旦失去增殖能力,将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其生存权利。而它一旦实现增殖之后,/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01,迫使资本家将这些新增的剩余价值尽可能多地转化为资本,重新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如此不断循环,形成不断扩张的社会经济系统。资本犹如穿上了灰姑娘的魔鞋,罹患了追求永无休止增长的/扩张强迫症0。

由此可见,资本开辟了社会剩余劳动的新的使用领域:不是投入到传统等级制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而是投入到社会物质生产体系之中进行扩大再生产。资本与封建等级制度由此展开了对剩余劳动的争夺。在这种角逐中,资本一旦得到某种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它必将釜底抽薪式地消解着依靠剩余劳动支撑的封建等级制社会结构,同时也在建构着不断扩张的新的社会生产系统,并进而衍生出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结构,现代性也在此过程中生成。

三、生活世界货币化:现代性生成过程的深层主线

然而资本要发挥上述作用,必须通过货币。货币不是现代性产生的根源,但却是其必要条件。这是因为货币在资本力量支配下,会具有各种特殊的社会建构功能。

货币如果被等级制社会的权力机构所掌握,会被用来购买物品以供前面所说的各种消费,从而具有等级制社会结构的再生产的功能。而如果它被一般社会成员所掌握,其最终目的是用来购买物品供自己消费。这二者都是/货币的物品化0过程:把抽象的货币数量变成生活世界的事物以供享用。然而资本却与此相反:用来购买物品不是为了享用其使用价值,而是把该物品的使用价值/化0作一定数量的资本,变成货币符号,成为社会货币增殖体系中的各个环节与工具。资本用来购买房子的意义不在于居住,而在于将其居住价值作为货币数量符号,成为货币增殖的工具;用来购买劳动力不是为了享受劳动力提供的服务,而是把劳动能力作为货币数量的符号,生产更多货币的工具。生活世界的各种物品,一旦被纳入资本之中,便成为一个个具有增殖能力的货币数量。这个/生活世界货币化0过程,构成现代性的发生源头。

最直接被货币化的事物是由劳动力、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等等组成的社会生产系统,因为它们是货币增殖的发生地。然而货币化过程并不局限于生产系统,它必然向整个生活世界延伸,使整个生活世界都被/货币化0,使其中每个事物成为货币符号,货币增殖体系中的各个环节与工具,即日常生活资料的消费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满足人类生命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出劳动力以实现资本增殖。于是,日常生活资料也间接地成为货币符号,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甚至资本家的高档消费品也成为获得商业信誉的手段,/奢侈被列入资本的交际费用0,o其最终目的也是货币增殖,因而也间接地成为货币符号,资本增殖的工具。于是整个生活世界)))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全部生活世界,都直接和间接地不断被货币化:吸收到增殖性货币运转体系中而成为货币符号,成为资本增殖过程的工具和环节。正是通过生活世界货币化过程,使资本拥有了三个存在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这三种资本都采取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进行折算,都是货币数量符号,追求货币增殖的工具。

生活世界的货币化是资本带给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变革,是现代性生成过程的最基本的环节。它不仅将充满感性色彩的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转化成货币数量世界,而且使生活世界具有了增殖能力,成为自我追求增殖而不断扩张的世界:它不断生产出新的剩余价值,并且驱使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从而把越来越广泛的事物货币化,纳入到货币运转体系中。因此,生活世界货币化过程也就是资本扩张过程,这个过程贯穿在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史中。它的巨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

大作用,在于形成了社会经济体系追求自我扩张的强大动力,并由此形成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正因如此,人类在近现代所创造的财富,比已往所有时代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其带来的现代生产力体系的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然而,这个通过生活世界货币化而进行的资本扩张过程,本身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它是现代性一切冲突和矛盾的源泉。此即/资本的扩张悖论0,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悖论0,即资本扩张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引起的矛盾。如上所述,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构成追求货币增殖的强制性客观力量,驱使资本家尽可能减少劳动者的消费以剥离出最大剩余价值,克制自己消费欲望以将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资本的扩张最终必然带来消费品的迅速增长,于是形成资本扩张的一个/悖论0即/经济悖论0:以克制消费为前提的资本扩张,产生的结果却是消费品增长而导致的过剩,从而破坏资本扩张的前提条件。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发展的、与人口相比显得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以及虽然不是与此按同一比例的、比人口增加快得多的资本价值(不仅是它的物质实体)的增加,同这个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为之服务的、与财富的增长相比变得越来越狭小的基础相矛盾,同这个日益膨胀的资本的价值增殖的条件相矛盾。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01

其次是/生态悖论0,即资本扩张在生态系统中产生的矛盾。资本扩张过程是把自然资源/货币化0而吸收到社会经济系统中进行消耗的过程。资源与环境是资本扩张的前提,对它们的消耗是资本增殖的代价。资本扩张过程必然将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吸收到经济体中进行消耗,并变成废物排出经济体外。作为资本的每一元货币都代表着社会经济体对资源和环境的吸收和消耗的能力。因此资本扩张的结果是破坏资本扩张本身的自然前提: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本扩张逐渐失去其前提条件,由此形成资本扩张的另一个/悖论0即/生态悖论0,它贯穿在整个现代社会中。马克思注意到了资本产生的人的环境问题,例如他提到高温、噪声和污浊空气对工人健康的影响,还指出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0,/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0o但他未曾认识到:在他身后的社会中,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与经济危机同等严重甚至更加严重的问题。

资本的/经济悖论0与/生态悖论0结合在一起,说到底就是资本扩张与人的发展的矛盾。资本力量一方面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升人类生活水平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由此建构的资本增殖机器的无限膨胀,又会使人沦入其中,成为失去自身价值而服从资本意志的工具,并使人类日益丧失作为安身立命之根的自然生态环境。

作为生活世界货币化的充满矛盾的资本扩张过程,是现代性生成过程的深层主线。它在实践中通过现实的社会生活世界而不断展开和创造,形成了现代性生成路径,由此产生了现代性的各种基本特质,产生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众生相。

四、从资本增殖机器到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性的生成路径

作为现代性生成过程的深层主线的资本扩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不断把客观生活世界纳入到资本运转体系而被打造为各种具有现代性的事物。这个过程形成了现代性的生成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路径,而各种关于现代性的理论,实质上是这个生成路径中各个环节的理论反映。下面,我们试图描述这个生成路径的基本逻辑线索和大致轮廓,以提供一种对现代性的整体理解方式。

首先是现代社会结构)))资本增殖机器的诞生。作为生活世界货币化的资本扩张过程,是货币主动地发挥其社会建构功能,将各种资源吸收到全社会及至全球性货币运转体系中,建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程。作为资本增殖机器,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服从货币运转的市场法则。而资本的内在矛盾即资本扩张悖论贯穿于这个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中:

)))最根本的结构是社会生产关系结构。资本家用资本把劳动力货币化,使之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资本扩张悖论于是展现为阶级矛盾:为了多生产剩余价值必须尽可能降低工资,而降低工资又导致工人的贫困和反抗,使剩余价值生产失去其前提。由此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它是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现象,不应排除在现代性研究的视野之外。

)))生产力层次的工序化的分工结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是资本的存在形式,而资本的积累和扩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本的无限扩张上。不断扩张的机器世界作为资本力量的物质形态,使人日益沦为听命于机器的附属物,并日益加剧地侵害人类生态环境。于是/总体工人从而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01这是常常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各个流派浓彩重抹地描绘的现代性。

)))由资本力量相互竞争和合作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其中不仅包括由/看不见的手0的均衡调节机制所形成的相对平衡的产业结构,而且由于资本扩张,市场结构也不断趋向于非均衡:即资本必须开拓新的市场,在不断扩张中解决生产过剩的矛盾。由此造成市场不断扩大,产品不断更新,形成了科技创新与全球化两股浪潮。资本的扩张悖论导致这个扩张过程是无穷冲突的过程:资本之间、国家之间、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穷人与富人之间不断产生的冲突,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甚至引起战争与暴力。现代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无休止冲突的世界。这是当今国际社会表现最为鲜明的现代性。

其次,由资本增殖机器导致社会伦理关系的货币化及其悖论。当资本把生活世界中各个事物不断纳入到上述现代社会结构)))资本增殖机器中,便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成为社会运转机器中的各个环节,由此编织了人与人之间的服从资本运行规则的货币联系,导致社会伦理关系的货币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因为纳入到资本机器中的人们必须遵循资本运行的规则,否则整个市场体系就难以运行。企业必须/在商言商0,不能基于伦理原则而大量奉送产品,否则不但会使自己倒闭,而且会导致不公平竞争,使同行企业失去市场,最终破坏整个市场秩序。于是,资本力量消解着由权力和地位体系建立的等级关系、由血缘体系建立的族群关系,由地域体系建立的友邻关系等等,代之以货币运转体系中的货币关系。资本力量/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0o而资本的内在矛盾使这个过程充满冲突。货币关系使人际关系摆脱繁复的传统关系而简单化了,然而与此同时又消解着人们之间的天然伦理联系,引起货币与良心、经济规则与内心情感的尖锐而痛苦的冲突。

其三,由/伦理关系货币化0导致人的心理结构与行为方式的理性化与/理性悖论0。由生活世界货币化形成的资本增殖的机器,在将人的关系货币化之后,便把这种资本增殖机器的运行规则反映到人的大脑中,于是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被理性化了:

)))经济行为的目的之理性化。资本增殖压力驱使资本家尽力降低工人工资来获取最大的剩余价值,同时也禁锢自己的消费欲望以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种通过禁欲以实现货币增殖的意志,即/经济理性0或/功利理性0。马克思曾用资本家胸中的/积累欲0与/享受欲0的/浮士德式的冲突0,对此刻画得淋漓尽致。1而韦伯则指出:/这种伦理所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地多挣钱,是和那种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因而首先就是完全没有幸福主义的(更不必说享乐主义的)成分搀在其中。,,人竟被赚钱动机所左右,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在经济上获利不再从属于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了。0o)))人们行为方式的理性化,导致工具理性的诞生。古希腊文化传统中的理性,是人类将世界逻辑化的工具。而在现代性生成过程中,这种理性成为人们的精神向导,使人们实现货币增殖目的之手段也被理性化了:一是资本广泛地利用自然力,使生产过程科学化、逻辑化,由此产生了高度社会化的现代大工业,同时也产生了个人对社会生产系统的高度依赖。吉登斯用个人对社会/专家系统0的依赖来表征现代性的这一技术特征。?二是赚钱手段制度化)))这就是一系列理性化、程序化的市场经济制度,它将人们的赚钱欲望纳入理性程序。三是企业内部以效率为中心的/科层制0,摒除了岗位任职者的人格特征,将其行为纳入理性程序。于是,整个客观物质世界被理性化、逻辑化,成为实现功利理性的工具。

理性化导致法制理念的确立。法律是社会关系理性化的结晶,它取代伦理情感而成为判断社会行为的权威准则。非人格的法治取代基于个人人格魅力的人治,构成现代性的鲜明特质。

而资本的内在矛盾又使这些理性化行为导致非理性,产生/理性悖论0。目的理性导致人们将其对全部价值世界的追求和崇拜都移情于货币。货币由此集中了人们昔日对整个价值世界的全部热情,成为价值世界的万能幻象,取得了神性权柄而成为现代上帝。?从这方面说,货币又是人们非理性的欲求和热望的化身,其最极端形式是拜金主义,它构成了现代性的精神取向中非理性一面。强大的经济理性驱使人们无孔不入地使用现代科技力量等工具理性向自然界索取,其日益巨大的能力使人类生存环境陷入生态危机,于是理性的经济行为沦为极度非理性的/唯GDP发展观0,为了经济增长和货币增殖,甚至不顾人类生命。

其四,由理性化经济结构产生自由、平等、博爱观念及其悖论式冲突。作为资本扩张过程的生活世界的货币化,消解着旧的等级制社会关系与传统伦理关系,重建新的理性关系,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脱域(disem bedding)机制0:/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0?它产生了下面一系列现代性特质。

在这个/脱域0过程中,作为资本的货币日益广泛地消解着传统等级制社会结构,市场的/看不见的手0日益广泛取代政府管制,人们由此获得经济关系上巨大的选择空间。因此,资本化货币成为西美尔所说的/个体自由的载体0。?以自由契约、自由竞争为基础的自由观,是现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

1o??5资本论6第1卷,第651页。

韦伯: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6,第37页。

安东尼#吉登斯:5现代性的后果6,第23)24页。

参见张雄5货币幻象: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解读6,5中国社会科学62004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代性给人类的伟大馈赠。而资本扩张悖论使这种/自由0陷入悖论:不断扩张的资本所建立起来的强大的资本增殖机器,使个人沦为这部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其所有的/自由0行为,都必须服从资本增殖的需要,由这部机器所规定。这是资本悖论在人们社会行为层面上的表现。

在这个/脱域0过程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取代维护等级制的权力、市场行为取代政府行为的过程,也是用以/货币面前人人平等0为基础的平等观取代特权与等级的过程,这种平等观也是现代性带给人类的伟大馈赠。然而资本内在矛盾所产生的理性化社会经济结构,必然使这种/平等观0陷入悖论:不断扩张的资本力量产生着两极分化,货币数量的不平等把人们划分为不同阶层,一些人沦为被货币雇佣的劳动力,成为另一部分人实现资本增殖的工具。每个阶层生活在不同的消费世界中而构成人与人的隔离。平等的货币于是产生了高度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这是资本悖论在社会分化上的表现。

在这个/脱域0过程中,作为生活世界货币化的资本扩张过程,打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疆域,使各种肤色、民族、信仰组织起全球资本增殖机器。遥隔万里的人通过国际市场而命运相牵。经济圈中的联系使人类在面临的共同挑战中相互依赖而生存,于是唤起了人的/类意识0))) /人类主义0(humanism,通译/人道主义0)的觉醒,产生了/博爱0精神。新近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灾难,通过全球经济网而影响着全人类,唤起人类相互同情与支援。全球经济联系与人类共同利益,是这种博爱精神的物质基础。然而贯穿其中的资本内在矛盾,又使这种/博爱0精神陷入悖论:全球化既导致全球经济一体化,又导致全球性分裂,因为资本力量必然以发达国家向后发展国家的渗透与控制为前提,以超额获取后者生产的剩余价值为前提。/人类主义0于是激发了各种民族主义与原教旨主义,/博爱0口号下产生了民族压迫和反抗,乃至仇杀。在当今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的国际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博爱0悖论的戏剧化表现。

其五,众生相)))现代生活方式的诞生和无穷创造。以作为生活世界货币化的资本扩张过程及其内在矛盾为深层主线,通过对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建构,产生了上述现代性基本特质,如伦理关系货币化、理性化、自由、平等、博爱等等及其悖论。然而现代性并非至此完成,资本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是无尽的历史创造过程。这些基本特质进入各种实际生活领域,不断创造新事物,产生新问题及其解决方式,如此不断进行的历史循环与积累,创造着无限复杂的现代生活方式和人格特征。资本内在矛盾渗透其中,塑造出理性与非理性、阿波罗精神与狄俄尼索斯精神的戏剧化冲突与结合,产生了现代性的众生相: )))不断扩张的城市是资本扩张过程最为壮观的宏大物质表现,而生活世界货币化在此过程中展示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都市化:每个人被纳入到以城市形态存在的巨大资本增殖机器中,资本运转的节拍决定了喧嚣忙碌的城市生活方式,形成了现代生活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最鲜明的对照。资本扩张悖论则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日益鲜明地表现出来,一系列现代大都市病症接踵而至,都市生活终于走向其对立面,于是出现城市/空心化0浪潮,田园化郊区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城市扩张过程演变为向乡野生活小区的扩张和辐射。

)))日益庞大的金融系统是驱动货币循环增殖的心脏,是资本扩张的发动机,生活世界货币化的源头,因而成为大都市的中心。金融系统的货币流动推动社会的实体经济的增长,由此产生了实体经济的反面)))/虚拟经济0(Fictitious Economy):货币未经实物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而单纯通过金融流通实现/增值0。1这是资本增殖意志脱离实物生产过程的虚幻形式。上述理性悖论、自由悖论等等渗透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之中,扩张悖论导致了股市与房

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

市起伏波动,产生了金融危机,产生了投机者们大悲大喜的众生相。

)))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世界的货币化,使作为市场生命线的厂商信誉也被货币化了,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由此出现。现代商品世界是品牌的世界,每一品牌都是特定的具有增殖能力的货币化符号。/品牌崇拜0成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显著特征,现代性的一大风景线。而资本的内在矛盾使/品牌崇拜0陷入危机:一方面,它诱使无数假冒品牌出现,产生市场信誉危机,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的生活被垄断资本所制造的品牌所统治,人们的整个心灵与生活方式接受它们的摆布和安排。货币化的无形资产)))品牌,实际上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垄断寡头对人民大众的无形的统治工具。

)))资本力量驱动下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武装了人们生活,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然而资本内在矛盾渗透其中,导致对生活的技术统治,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信息技术的发明,使社会生产力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数字化0趋势,由此产生了现代性的新的表现)))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0。1这既是人类生活的巨大的历史进步,然而也产生了电子时代人们的各种生存悖论。

而贯穿整个生成路径的资本扩张过程,在其走过的每一步都烙印着它的与生俱来的本性)))风险性:因为新增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投入到社会经济运行机器之时,必须开拓新的运行路径,这就注定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其道路及其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后果,本身就处于不断的创造过程中,因而本质上难以预料。这就使资本扩张过程成为风险过程,由资本力量营造的现代社会成为充满不确定因素的风险社会。资本必须在风险投资中实现其货币增殖的最大化。由此产生了现代人格特征:有强烈的通过冒险获得非常利益的冲动。而资本扩张悖论使这种冒险精神也走向其反面,它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导致人们畏惧风险而不敢作为。于是规避风险的各种制度性设置应运而生,包括信用机构、社会保障制度、金融保险机构等等。现代人生活在各种风险与规避风险的冲突之中。

如此纷纭万象的西方现代性,至今仍处于不断生成之中。它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又带来了经济危机与生态灾难;既带来了理性秩序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来了非理性的拜金主义和唯GDP发展观的混乱与疯癫;既带来了人类个性的自由与张扬,又带来了社会理性机器对人的支配;既带来了货币与法律程序上的人人平等,又带来了两极分化;既带来了人类主义的觉醒,又带来了民族矛盾与冲突,如此等等。现代性的利与弊、善与恶如影随形。

研究西方现代性的真正目的,在于建构中国的现代性。处于当今国际环境下的人口众多的中国,如果仅看到上述西方现代性的正面功能,听任现代性悖论在中国大地上演绎,那么这种悖论将获得更加复杂而不可逆转的表现形态,其负面作用将淹没其正面功能,而沦为/现代性怪胎0。因此,中国现代化进程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既充分利用资本扩张过程的活力及其正向的社会建构功能,同时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与手段,统筹协调现代性生成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扬其善而抑其恶,用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人和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以创造出有别于本文所说的西方现代性的、更加合理的新型的/中国现代性0)))这是当代中国人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1本文责任编辑:柯锦华2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This paper prov ides an em pirical analysis o f ag 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betw een 1949)1978o n the Chinese mainland,by m eans of econometric and statistical analy sis.T 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different land ow nership str uctures,the input of the facto rs of pro duction w ill differ,leading to variation in ag ricultur a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2977270.html, paratively speaking, /pr iv ate o wnership by farmers plus cooper ative o r appropriately integr ated oper ation0is a better system,because it results in mo re efficient pr oduction input and land and labo r usag e,w hich ensures a rapid and steady grow th of gros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5)C apital and the Generation of Modernity L u Piny ue L uo Zuw ang#59#

In tr aditional societies,all sur plus labor w as inv ested in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hier ar chic social structure,r esulting in a subsistence-level social m aterial pro duction system and stagnancy in social developm ent.When surplus labor w as directed to a material pr oduction system by capital,its m ultiplication g ave rise to m odern society.The m onetarization of daily life pro moted by the ex pansion o f capital w as the most fundam ental change capital brought to so ciety.T his pro cess,full o f contradictions,serv es as the deepest driver of m odernity.It is this process that shaped so cial eco no mic structure as the repr oduction machine of capital;m olded moder n personal relations,psycho logical structure and behavioral m odes;and bro ug ht about m odern tr aits such as rationality,liberty,equality and universal love.These developed into mo dern life sty les, manifested in metr opo litan life and brand w o rship,and produced par adox ical mo dernity.In its moder nization pr ocess,China sho uld by all means pick and cho ose from Western mo dernity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 ciety.

(6)On the Best Possible Solution of the Golden Rule Zhao T ingy ang#70#

The Golden Rule could be consider ed a condensed representation of the univer sal concept of justice.But it appears now not to be w o rking so w ell in the co ntext of mo dernity fo r lack o f the necessary/co mmo n agreem ent in v alues0in a w o rld of pluralism.The r eciprocity defined in the Go lden Rule is go od if and only if there is only one know ledge/values comm unity.But the conflicts of v alues have,unfortunately,reduced r eciprocity,if it surv iv es at all,into trivial justice.A fundam ental turn from/the v iew of subjectiv ity0to/the view of otherness0co uld lead to a new and better ver sion o f Go lden Rule,that is,replacing the traditional r ule of/Do no t do unto o thers w hat you w ould no t like do ne to yo urself0w ith the improved rule o f/Do not do unto others w hat they w ould no t like done to them selves.0The subjective view implies that it is/I0 w ho has the authority to decide w hat w ill be univer sally g ood,right and ev en true.T herefore, other m inds have been log ically deprived of their equal rights to be valid minds or hearts. Apparently,the subjectiv ity has only one vision that emerges w ith an invisible violence as the negation of the other,w hile other ness opens up the suppo sition that all possible visions m ay be equally effective and hence claims the possibility of respecting each and everyo ne.T he approach that takes everyone into consideratio n can also be called the rule of/non-exclusion.0

(7)Knowledge,Morals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Fang Zhaohui#80# By discussing the r elations of know ledg e and mor ality,the autho r of this paper ex plo res attempts to disclo se possible error s made by moder n Chinese scho lars in exploring possible approaches to integrating traditio nal Confucianism w ith know ledge.Acco rding to the autho r, know ledg e and mo rality are basically different in nature altho ug h there is no absolute distinction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九十年代以来海内外知识界就的"后"进行了持续的讨论,构成"新时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热点。本文无意对这场尚未充分展开的讨论和争论作任何。因篇幅所限,也不拟对"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这样的基本概念作详细的说明。在此,我只想从一个表面问题入手,谈谈"后现代"与"中国"这两个符号之间的相关性和矛盾,进而探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深层关系。 首先我想对以下讨论的前提作一点说明。第一,从"近代"到"现代",从"现代"到"当代"的阶段论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极为不同的含义。在此我们关注的不是中国史范围内的具体分期,而是全球范围内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范式的整体性变化。这当然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历史问题和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宏观上大致把握住问题的要旨。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其新著《后现代主义的假象》(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中简明厄要地归纳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写道: "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他指出,这种思潮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的新形式",诸如瞬息万变的、非中心化的技术领域,消费社会和文化;这种新的物质环境造成了传统的制造业被服务业、业和信息产业取代,也促成了传统的以阶级为核心的领域向各式各样的(基于族裔、性别、社区等的)"身份认同的政治"转化。与此相应, "后现代主义则是反映这种时代变化的文化风格。它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它是游戏性的,往往从别处借来观念和意象加以折衷调和;它是多元主义的,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 诸如此类的对"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概括性描述早已不是是么新东西了。但我们必需承认,这种基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和文化现实的理论话语,是任何有关"后现代主义"讨论的知识论上的出发点,尽管我们只能在具体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现实中寻找"中国后现代"的定义。伊格尔顿说他无意在"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划出严格的界限。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的国际话语(包括中文世界的有关讨论)从来都是借助两者间概念上的摸糊性跨越种种现实的限制而进入问题的。不妨说,后现代话语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统一性和多样性赋予它某种"普遍性",尽管该理论本身是以反普遍性起家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在《极端的时代:一九一四至一九九一的世界史》中对后现代的普遍思潮作了如下总结: "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对客观现实的存在持根本的怀疑论态度,它们不相信人类能通过理性手段达到对现实的一致的理解。它们都有激烈的相对主义倾向。在它们看来,一个被技术彻底改造了的世界立足于某种世界的本质,而有关进步的意识形态则是这种本质的反映,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两种对立的思想前提构成了这种世界本质的

语法知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的知识点总复习有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和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这一变化说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 C.租佃生产关系开始形成D.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 2.人类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B.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3.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捧热”了马克思的《资本论》。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本论》第一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该书重新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畅销书,并进入了大学课堂。2017年4月13日,德国《商报》发表了<《资本论〉及其剩余价值》一文,其中写道:“直到今天,如果谁想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再地产生危机,那么他就绕不过《资本论》这部著作。”这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可通过学习《资本论》克服经济危机 B.《资本论》没有过时,仍具有科学的真理性 C.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接受《资本论》的理论指导 D.《资本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4.有学者说:“资本家发财致富是由于节约和对于劳役所得作出的牺牲的储蓄,再加上大胆的、富于想象力的聪明狡黠的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的工资不是越来越高了吗?工人的待遇不是越来越好了吗?”上述观点() ①力图美化资本主义制度 ②企图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③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④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推翻封建的君主专制 ②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资本 ③出现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新兴资产阶级 ④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形成。这两个基本条件是 ①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摘要: 现代设计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与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现设计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主义提出的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思想薄弱并且以文化上自由放任的态度为主旨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解决所有现代主义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两者之间矛盾的解决将促使现代设计积极发展。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矛盾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相对于传统设计而言,现代设计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对既有传统的扬弃与超越。现代设计所主张的民主,即设计为大众的思想,相对于为贵族服务的传统设计观念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和进步。但当现代设计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传统和固定的模式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同样要面临新的矛盾,即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所谓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朝的兴起,正是这一矛的具体体现。 一、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的一个内容庞杂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运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 具体到设计上则是把以往为权贵的服务方向改变为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探索,充满了社会乌托邦主义和社会工程动机,是一种具有高度民主化和社会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探索。它的目的不是创造个人表现, 而是努力于创造一种非人性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大批量产的、普及的新设计,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降低成本、能够使设计为大多数人享用的目的。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师来说,重要的不是风格, 而是动机,风格只是解决问题后的自然副产品而已。现代主义设计是充满民主色彩和革命色彩的设计运动,它目的明确,旗帜鲜明,直截了当。而在与之一脉相承的国际主义设计中,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高度理性日益显示出冷漠的气质和单调的作风。米斯?凡德罗所主张的“少即多”在国际主义风格中被形式化地遵循着,已经失去了以往功能主义应有的精神,甚至成为一种固执的教条模式,以技术主宰的工业文化造成的设计形式的单一与人性的温和关怀背道而驰,这意味着现代主义设计逐渐缺乏力量而最终被多元并存的时代精神所取代。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汇的含义的非常复杂,从字面上看,是指现代设计以后的各种风格或某种风格,因此它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虽然设计上后现代主义至今仍处于风格繁杂、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宗旨非常明确,其中心是反对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和人文关怀,而不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衷处理,打破了现代主义一直以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新阶段。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根基和传统进行的批判性反思。因此,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兴起为观照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一面镜子,折射出现代主义设计自身的矛盾。 二、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 福柯曾经指出,我们不应将现代性仅仅理解为处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而更应把现代性当作一种态度来加以看待。同样,我们也不应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仅仅理解为

李欧梵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美国) 李欧梵 内容提要:本文系作者1999年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的一些文化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后现代阶段"?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同时试图解释"后现代"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状况,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1985年秋天,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后现代",或者说"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在当时来说,此举相当大胆,因为他80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而他的那本"大书"《后现代主义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换言之,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是在北京大学。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仍然觉得受益良多。来北大之前,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 ,1998),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年到1998年的8篇论文,1983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这本书受到美国各个学界的重视,我从前的同事,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也是马克思主义者,PerryAnderson ,本来要为这本书作序,结果却越写越长,竟至成书,名为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 (Verso ,1998),即《后现代性的来源》。以介绍杰姆逊入手,Anderson把整个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都展现出来。据Anderson 说,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班牙文坛,后来在1950年左右,中国革命刚刚成功时,有一位美国诗人CharlesOrson 提出了一个主张:20世纪的上半叶是现代,下半叶就是后现代;后现代的动力不是西方,而是第三世界,特别是中国的革命。这样说来,中国与西方后现代的起源可能还有一层关系。当然,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杰姆逊教授在其北大的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所谓文化上的现代和后现代,是和整个西方经济历史的发展相关的。所谓现代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名词,而现代性是较为广义的文化历史上名词。他把这个时期定在1880年左右到1930年左右;而他认为后现代阶段是从1960年前后开始的。 这是他的一种历史分期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非常大的区别,因为现代性所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盛期的状况,他引用了列宁的名言: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极端,就是帝国主义。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资本开始向世界发展,这种发展到了最极端之时,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而文学艺术表现的就是所谓"highmodernism",即高潮现代主义。可是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西方世界在文化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动。杰姆逊受一位重要的比利时学者ErnestMandel 的影响,写了一本叫做LateCapitalism(《后期资本主义》)的书,认为后期资本主义和盛期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后期资本主义逐渐地跨国化、国际化乃至现在所说的全球化,而全球性的资本主义近几年来最大的发展就是全盘的金融化,所谓金融化就是把抽象的钱在世界的各地运转。在他看来,这种抽象的金融化倾向给西方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转变,后现代的文化即所谓电动器械、电脑,以及资讯的高速流通,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特别是视觉媒体,已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他认为,五六十年代电视的发明为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电视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生活视觉化。彩色电视机所表现出的形象完全是虚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论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在思想方面,非常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的叛逆态度,在人与世界、社会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分离,外在的世界作为人的异己的、陌生的、对立的环境包围了孤独无靠的人。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是许多现代主义作品中常见的主义。在艺术特征上,现代主义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自我表现。重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直觉提出心里现实主义的理论吧内心的想象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

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那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什么关系呢?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专题七“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认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的作用及后果。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与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积累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采取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绝大多数的人们说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时候几乎都爱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然而,少有人知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说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在两部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的不同描述抑或是一种认识上的自相矛盾?还是其实都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正确分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在马克思描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图景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变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发展障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

两个:一个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二十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反映这个时期地中海地区商业活动以及商人与高利贷者本性的文学著作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商品生产者手握有大量的资本,即大量的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愿意并有可能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经营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有大量的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他们除了身上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无产者)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被雇佣的工人 。这两个条件,最初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其主要途径如下: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主要是城市小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赚钱发财,开始雇工生产,变成资本家,一部分赔钱破产,沦为无产者。与此同时传统的的手工业者行会制度逐渐瓦解,多数作坊主在破产后最终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工,以前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虽然商人和高利贷者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之,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财富大量积聚并渐渐地控制了小商品生产者,当小生产者逐渐沦为商人或高利贷者的债务人,乃至无力还债成为其雇工,而此时,商人则逐摆脱单纯的商人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工业资本家。 2、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是,不难发现,这样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幅度上都是比较缓慢的,“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实现。于是,新兴资产阶级们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采用暴力的手段来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现代-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后现代性从其反历史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性的局限单纯进行反向放大,显然具有“矫枉过正”之嫌; 另一方面,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采取的“反智识主义、反文化”的立场所导致的形式主义泛滥或玩世不恭的价值观念,其消极意义无疑是十分明显的。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决不是偶然的。它们既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现实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现代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批判性反思。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塑造了现代文明。相对于前现代的传统文明而言,现代文明作为一场划时代革命,扬弃与超越了既有传统。但当现代文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传统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同样要面对新的矛盾,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正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中曾经指出,我们不应将现代性仅仅理解为处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而更应把现代性当作一种态度来加以看待。这样,通过对现代性是进行辩护还是实施批判这两种态度的分析,就可辨别出什么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一般地说,现代性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所谓对“现代性进行辩护”的态度,就是立足于现代化对前现代传统的历史性超越,强调现代性作为文明发展目标的自主性和充分性等等。具体地说,现代性是指建立在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理想和机器文明基础上,以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制度为标志,以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基本保障、生活质量的总的提高”为目标,与科学技术同步增长所确立的“中心化、组织化、专业化、制度化”的文明发展的基本原则。由于现代性奠基于近代启蒙思想理性、进步的价值观,其所追求的是“为人类普遍解放提供合理性”的基础和实现途径,因而体现出超越历史与文化传统差异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等物质力量的推动下,确立了现代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普遍意义价值观的独特地位。 但随着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在其取得巨大的物质性成就的同时,现代性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例如,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生活的商品化问题;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所引发的生态风险问题等等。这些消极现象的不断扩展,使得对“现代性的承诺”的质疑、批判、反思,逐渐构成了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旋律。 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范畴,后现代性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作为现代性的对立面而发展起来的。按照后现代性的观念,“现代性的承诺”的无法兑现乃至各种“异化”现象的不断出现,不仅说明现代性发展的普遍模式本身出了问题,而且意味着作为现代性根基和标志的“现代合理性”遭遇到了根本危机。例如,后现代性观念认为,现代性的价值观,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

本雅明与艺术现代性问题

技术时代的艺术处境——本雅明与艺术现代性问题 作者:张清民发布时间:2003-12-26 10:45:14 点击数:22 本雅明是现代德国思想界的一位怪杰,人们对他的思想身份几乎难以作出准确的定位:他是一位文学家,又在哲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他信仰马克思主义,却又崇奉犹太教神秘主义哲学。这种矛盾性充分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致使其思想充满了暧昧,给人们的解读造成了相当的困难。无疑,这也是他生前文名寂寞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问题毕竟还有它另外的一面,本雅明的艺术理论正是因其暧昧才形成巨大的张力,敞开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给接受者的理解乃至误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本雅明在20世纪后期声誉鹊起,不能不说与此相关。詹明信不无夸张地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1],原因恐怕即在于此。的确,本雅明的学术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宗教、哲学、历史、语言、文艺史、文艺批评诸多领域,且其思想大都独树一帜,不落俗见。他在对文艺现象研究时,表现出的敏锐的判断力和问题意识,确有过人之处。但是,本雅明的意义决非仅限于此。笔者以为,本雅明最能给人启发之处在于他对艺术现代性问题所作的思考和分析。他的思考和分析是围绕着“经验”、“体验”、“震惊”、“韵味”、“机械复制”等几个概念进行的。本文无意对本雅明文艺思想作面面俱到的概要式描述,而是力图根据解释学视界融合的原则,以上述几个概念为理论基点,阐释本雅明艺术现代性理论的蕴涵与现代艺术生成的关联,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意义空间。 一、经验与贫乏 本雅明是位具有激进思想倾向的理论家,受匈牙利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契后期思想的影响,他试图通过检视批判日常生活现象来否定和超越充满了异化状态的资产阶级社会结构。在他看来,日常生活的辩证法也许能为人们的反叛意识和革命思想提供一种较之其他理论更为直接的动力学,思想家通过对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及艺术现象现状性质的描述,就能为先进阶级的革命意识提供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经验基础。 本雅明对以现代技术手段为特征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同以手工手段为特征的前资本主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是在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研究的重点在于探求风险资产收益与风险的数量关系,即为了补偿某一特定程度的风险,投资者应该获得多得的报酬率。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其中,E(r i) 是资产i 的预期回报率,r f是无风险利率,βim是[[Beta系数]],即资产i 的系统性风险,E(r m) 是市场m的预期市场回报率,E(r m)-r f是市场风险溢价(market risk premium),即预期市场回报率与无风险回报率之差。 解释以资本形式(如股票)存在的资产的价格确定模型。以股票市场为例。假定投资者通过基金投资于整个股票市场,于是他的投资完全分散化(diversification)了,他将不承担任何可分散风险。但是,由于经济与股票市场变化的一致性,投资者将承担不可分散风险。于是投资者的预期回报高于无风险利率。 设股票市场的预期回报率为E(rm),无风险利率为rf,那么,市场风险溢价就是E(rm) ? rf,这是投资者由于承担了与股票市场相关的不可分散风险而预期得到的回报。考虑某资产(比如某公司股票),设其预期回报率为Ri,由于市场的无风险利率为Rf,故该资产的风险溢价为E(ri)-rf。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描述了该资产的风险溢价与市场的风险溢价之间的关系E(ri)-rf =βim (E(rm) ? rf) 式中,β系数是常数,称为资产β (asset beta)。β系数表示了资产的回报率对市场变动的敏感程度(sensitivity),可以衡量该资产的不可分散风险。如果给定β,我们就能确定某资产现值(present value)的正确贴现率(discount rate)了,这一贴现率是该资产或另一相同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贴现率=Rf+β(Rm-Rf)。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说明如下:1.单个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由两个部分组成,无风险利率以及对所承担风险的补偿-风险溢价。2.风险溢价的大小取决于β值的大小。β值越高,表明单个证券的风险越高,所得到的补偿也就越高。3. β度量的是单个证券的系统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没有风险补偿。[ CAPM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只有一种原因会使投资者得到更高回报,那就是投资高风险的股票。不容怀疑,这个模型在现代金融理论里占据着主导地位。 套利定价模型 套利也叫价差交易,套利指的是在买入或卖出某种电子交易合约的同时,卖出或买入相关的另一种合约。套利交易是指利用相关市场或相关电子合同之间的价差变化,在相关市场或相关电子合同上进行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以期望价差发生变化而获利的交易行为。[ 套利定价理论认为,套利行为是现代有效率市场(即市场均衡价格)形成的一个决定因素。如果市场未达到均衡状态的话,市场上就会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并且用多个因素来解释风险资产收益,并根据无套利原则,得到风险资产均衡收益与多个因素之间存在(近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波德莱尔在他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现代生活的画家》(发表于1863年)中对现代性的阐述是:“现代性,意味着过渡、短暂和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和不变。” 本文打算对这种须臾和永恒之间的关联给与特别的注意。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美学运动的发展历史一直徘徊在这种双重标准之间。正如屈瑞林(lionel trilling )指出的那样,这种徘徊使得它似乎可以在意义中自由回转,直到它面对另一个极端。1以波德莱尔对这种张力的意识为依据,我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主义的某些矛盾特质,和艺术实践中极不统一的走向,以及冠以其名的各种美学和哲学论断。 在这里,我暂且不讨论为什么现代生活会具有短暂与多变的特性。我要讨论的是,现代性的这些特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大争议。例如,我们可以读一读伯曼(berman)的描述:当今世界,所有的人都在分享着同一种至关重要的体验模式——关于时间和空间,关于自己和他人,关于生存的可能和危险。我将这种体验的主体称为“现代性”。做一个现代人,意味着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这里有冒险、权力、欢乐、发展以及自身和环境的转变;同时,这里也有危险,它会破坏我们所拥有和了解的一切,甚至我们自身。现代的环境和经历超越了所有地域、种族、阶级、国家、宗教以及意识形态的束缚。从这点上来说,现代性可谓是要将全人类连接在一起。然而,现代性是一个悖论的聚合、一个无法聚合的聚合。它将我们推入了一个大漩涡中,那里是永久的崩溃和更新;是争斗和矛盾;是含混和苦痛。做一个现代人就是成为这样一个空间的一部分,这里,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2 伯曼(berman)接着论述了众多生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作家(如歌德、马克思、波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别雷(biely)等等)是如何面对并应付这种破碎、短暂以及混乱的变化的。近来对同样的主题加以论述的还有弗里斯拜(frisby)。在对三位现代思想家——西美尔,克尔凯戈尔和本雅明——进行研究时,他强调:“他们的主要思想中都明显带有对短暂、偶然而且含混的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的体验。”3然而,尽管伯曼和弗里斯拜都以一种非常强烈的当代对于短暂性和破碎感的敏感来解读过去,从而可能过于强调了波德莱尔理论的一方面;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大多数“现代”作者已经意识到,关于现代性,唯一确凿的就是它的不安全性以及“整合的混乱”倾向。例如,历史学家卡尔?休斯克(carl schorske)(1981年)指出,在世纪末的维也纳: 高雅文化陷入了一连串疯狂的革新当中。各个领域纷纷宣布自己的独立性,而每个领域又再依次被划分为若干个部分。被卷入这样一个无情的变革离心机的恰恰是文化现象赖以沉淀为思想的诸多概念。成为这种分裂现象受害者的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分析家和评论家都难逃其魔掌。4 一切都分崩离析,无法掌握中心; 唯有混乱而已。 假如现代生活的确充满了短暂性、偶然性和破碎性,那随之而来的必定是许多含义深刻的后果。首先,即使是对自己的过去,现代性也毫无尊重之意,对前现代社会次序就更不用说了。事物的短暂性使得它很难保存任何意义上的历史连贯性。倘若历史有任何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发现和界定也无法摆脱变革的漩涡,这个漩涡会影响所有论述的名称和内容。因此,现代性不仅意味着与先前任何,或者说所有历史条件的决裂,它自身内部也存在着一个永恒的决裂与破碎的过程。波焦利(poggioli)和比格尔( bürger)曾论述道:先锋派在现代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总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通过激烈的爆发、回复和压抑打断了任何意义上的连续性。5如何对此加以阐释,如何揭示这种破裂当中“永恒不变的”因素,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正如画家保罗?克利(paul klee)指出的那样,尽管现代主义一直致力于发现“偶发事件的本质特征,”现在它却不得不在一个充满了不断变化的意义的领域中来做这件事了,而这些意义往往与“过去的理性的经验相矛盾。”美学实践和论断被撕裂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资本包含以下含义: (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当法国的《世界报》于1981年模仿《共产党宣言》首句句式向其晨报读者宣布这一消息时,也许并未料到这个“幽灵”蔓延得如此迅速,从欧洲大陆到美洲大陆到亚洲大陆,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通常认为,其思想先驱向前追溯到尼采、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海德格尔,甚至马克思;其风云人物则包括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德鲁兹(Gilles Deleuze,1925-1996)、拉康、博德里亚(Baudrillard)、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福柯、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14-1994)、德里达、罗蒂(Richard Rorty,1931-)等人——但这些人自己罕有标榜自己为“后现代”的,这个名单也只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杜撰”出来的。通常认为名单上的这些思想家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建立起以“反”、“后”和“非”为字头的“主义”:“反基础主义”、“后人道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解释学”、“后哲学文化”、“非理性主义”、“视角主义”、“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顾名思义,也许是在现代主义(modernism)之后的思潮,也许是对现代主义的破坏、反动或超越,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异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甚至不过是绝望的呐喊。现代主义的发端可以追溯到笛卡尔哲学和近代科学的产生。这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然的解释者(培根);或人是宇宙的观察者(伽利略),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改造和控制世界,主体(自我)能自己证明自己,自己肯定自己。现代主义哲学试图成为“科学的”,它诉诣于一种精确的方法,而不是权威。现代主义在康德那里取得了一种新的形式:它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结合起来。这样哲学中的现代主义便具有了超验的和经验的两个方面。超验的方面通过理性的工具提供经验多样性的统一,“我思”确立知觉的限度。伴随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协作(同一),现代主义哲学的基础被牢固地奠定了。在此基础上,现代主义哲学家形成了一种主体性的观念,该观念不仅是逃避的场所,而且也是所有知识的条件。笛卡尔、黑格尔和胡塞尔尽管处在不同的时代,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流派,但在以主体性概念为基础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也正是主体性概念使关于意识的理论成为可能。因此他们的哲学都属于现代主义哲学。简言之,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1]而对这一切的质疑便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探求绝对真理的惟一的哲学已不复存在,只存在着各种形态的哲学;真理也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话语(discourses)、解释、言谈、思考、写作和传播;“中心”不再存在,只有飞速扩展的边缘;没有纵览一切、总括一切的视角,没有“上帝之眼”(God’s-eye view),有的只是无限多的不可通约(incommensurable)的解释。或许对许多后现代主义者来说,惟一健康的思想态度,是强烈的彻底的怀疑主义。 因此,后现代主义不可能是“哲学”,哲学在后现代思潮中已经死亡了。后现代主义是一只口袋,里面盛满了对传统哲学主张的反对、控诉、戏谑和讽刺。它基本上是否定性的,它欢呼哲学的终结,但并不致力于新的创造;它抛弃了以往哲学的信心和雄心,但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也并不是那么谦恭。

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模型的提出[1] 馬科維茨(Markowitz,1952)的分散投資與效率組合投資理論第一次以嚴謹的數理工具為手段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在眾多風險資產中如何構建最優資產組合的方法。應該說,這一理論帶有很強的規範(normative)意味,告訴了投資者應該如何進行投資選擇。但問題是,在20世紀50年代,即便有了當時剛剛誕生的電腦的幫助,在實踐中應用馬科維茨的理論仍然是一項煩瑣、令人生厭的高難度工作;或者說,與投資的現實世界脫節得過於嚴重,進而很難完全被投資者採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鮑莫爾(william Baumol)在其1966年一篇探討馬科維茨一托賓體系的論文中就談到,按照馬科維茨的理論,即使以較簡化的模式出發,要從1500只證券中挑選出有效率的投資組合,當時每運行一次電腦需要耗費150~300美元,而如果要執行完整的馬科維茨運算,所需的成本至少是前述金額的50倍;而且所有這些還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分析師必須能夠持續且精確地估計標的證券的預期報酬、風險及相關係數,否則整個運算過程將變得毫無意義。 正是由於這一問題的存在,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以夏普(w.Sharpe,1964),林特納(J.Lintner,1965)和莫辛(J.Mossin,1966)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從實證的角度出發,探索證券投資的現實,即馬科維茨的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能否得到簡化?如果投資者都採用馬科維茨資產組合理論選擇最優資產組合,那麼資產的均衡價格將如何在收益與風險的權衡中形成?或者說,在市場均衡狀態下,資產的價格如何依風險而確定? 這些學者的研究直接導致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產生。作為基於風險資產期望收益均衡基礎上的預測模型之一,CAPM闡述了在投資者都採用馬科維茨的理論進行投資管理的條件下市場均衡狀態的形成,把資產的預期收益與預期風險之間的理論關係用一個簡單的線性關係表達出來了,即認為一個資產的預期收益率與衡量該資產風險的一個尺度β值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應該說,作為一種闡述風險資產均衡價格決定的理論,單一指數模型,或以之為基礎的CAPM不僅大大簡化了投資組合選擇的運算過程,使馬科維茨的投資組合選擇理論朝現實世界的應用邁進了一大步,而且也使得證券理論從以往的定性分析轉入定量分析,從規範性轉入實證性,進而對證券投資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甚至整個金融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現代金融學的理論基礎。 當然,近幾十年,作為資本市場均衡理論模型關註的焦點,CAPM的形式已經遠遠超越了夏普、林特納和莫辛提出的傳統形式,有了很大的發展,如套利定價模型、跨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消費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等,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的資本市場均衡理論體系。 [編輯]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公式

2“现代性”与“现代化”

“现代性”与“现代化” 陈嘉明 “现代性”是自上世纪末叶以来,不仅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我国学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因此探讨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及其结果,即“现代性”,是尤其有意义的。特别是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出现之后,它对现代性的批判更加引起我们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因为这一批判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性问题,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产生什么样的现代性。在进行这一思考时,什么是“现代性”,它正确的内涵是什么,与“现 代化”概念有什么区别,无疑是首先应当辨明的。 一、现代性的诸种界说 对“现代性”的研究涵盖了哲学、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不同领域,因此这一概念的运用也就相应有了学科上的差别,从而有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以及文化和审美等意义上的现代性。 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因此他将现代性看做是“后传统的秩序”。它首先指的是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或者说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其次是指资本主义,包括其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 西方结构功能学派所概括的现代性的特征,同样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它从社会的变动方式着眼,立足于“现代性”与“传统”的区别,由此对现代化进程及其产生的现代性属性作出界说。在这一理论中,“传统”与“现代性”分别是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各发达国家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是:①民主化;②法制化;③工业化;④都市化;⑤均富化;⑥福利化;⑦社会阶层流动化;⑧宗教世俗化;⑨教育普及化;⑩知识科学化;⑾信息传播化;⑿人口控制化,等等。结构功能学派的上述现代性界说的一个优点是较好地辨析了“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把后者看做是前者的“属性”。不过这一界说主要是从社会学方面进行的,因此具有经验概括的特征,列举了现代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教育等领域的标志,但没有深入到哲学反思的层次,从本质特征上把握现代性。 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探讨,比较著名的有两个。其一是哈贝马斯,他把现代性看做是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它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作为一个时代的现代性的特征与贡献,是个人自我选择,实现主体价值的自由。其次是福柯,他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历史时期,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民所作的志愿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就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在相同的时刻,这种方式标志着一种归属的关系并把它表述为一种任务。无疑,它有点像希腊人所称的社会的精神气质(ethos)。”按照福柯的这种解释,现代性主要指的是一种与现实相联系的思想态度与行为方式,一种时代的意识与精神,因此它关涉到的是某个社会的道德与价值观念、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或者说,关涉到的是某一社会的主流性的哲学理念以及相应的

中国国内上市公司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分析报告

对中国国内上市公司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分析报告 一、理论介绍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Sharpe (1964),Lintner (1965)和Black (1972)建立的简捷、完美的线性资产定价模型CAPM (又称SLB 模型),是金融学和财务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CAPM 模型假定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收益率借贷,其形式为: E [R[,i]]=R[,f]+β[,im](E [R[,m]]-R[,f]), (1) Cov [R[,i],R[,m]] β[,im]=─────────── (2) Var [R[,m]] R[,i],R[,m],R[,f]分别为资产i 的收益率,市场组合的收益率和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 由于CAPM 从理论上说明在有效率资产组合中,β描述了任一项资产的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已经在分散化中相互冲消掉了),任何其它因素所描述的风险都为β所包容。因此对CAPM 的检验实际是验证β是否具有对收益的完全解释能力。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在理论上是严格的,但是在实际中长期存在着实证研究对它的偏离和质疑,其原因主要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一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而远离市场实际。本次分析报告旨在通过对随机抽样的中国上市公司的收益率的分析,考察在中国的股市环境下,CAPM 是否仍然适用。 二、数据来源 本文在CSMAR 大型股票市场数据库中随机选取了1995年1月到2001年12月的100支股票(存为名叫rtndata 的EXCEL 文件),作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模拟。同时还收集了同时期中国银行的年利率(取名为rf )作为无风险利率,并通过各股票的流通股本对上海、深圳两个市场A 股的综合指数进行加权(取名为mr2)。 在SAS 中建立数据集,其中各列指标分别为各股票的月收益率(为处理方便,股票名称已改为y1-y100)、中国银行的年利率rf (本次报告没有将rf 转换成月无风险收益率,因为这一差异将反映在系数上,且为倍数关系,对结果没有实质性影响)和以流通股进行加权(因为本次报告计算的是市场收益率)的上海、深圳两个市场A 股的综合指数mr2。 本次报告采用的CAPM 模型为:100,...,2,1,?10=++=j e r jt j jt βγγ。 三、方法及步骤 1,在SAS 中以libname 命令设定新库,名为finance 。程序为: libname finance 'G:\finance\rtndata'; run; 2,采用means 过程(也可以用univariate 过程)对这100支股票做初步的均值分析,初步得出各股票的样本均值等数据。程序为: proc means data =; var y1-y100; run ; 3,采用corr 过程对随机抽取的若干支股票进行相关分析,以判断中国股票市场的相关性。程序如下: proc corr data = cov ; var y23 y67; where stkcd>=199512 and stkcd<=199712; run ; 4,用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期间的超额月收益率对每一股票进行时间序列回归,来分别估计各股票在这一期间的贝塔值。程序如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