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内古民居研究综述

国内古民居研究综述

国内古民居研究综述
国内古民居研究综述

国内古民居研究综述

陈文捷,黄荣娟,温丽玲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 从古民居的建筑结构与空间布局、装饰、美学价值、地域特征和历史属性研究等诸多方面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古民居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古民居;建筑;园林艺术;旅游中图分类号 TU 98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33-16700-05Su mmary on the Research of Ch i nese Ancient Dwelli ng H ouses CHEN W en jie et al (Busi ness School of Guangx iU ni versity ,Nanni ng ,Guangx i 530004)Abstrac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 he 1980s Ch i nese anc i ent d w elli ng houses were s u mm arized ,f ro m t he constructi on structure and t he spati a l arrange men,t t he decorati on ,the aesthetic va l ue ,the reg i on charact er i stic,t he historica l attr i but e and s o on,wh il e t he directi on o f f ut ure re search w ere di scussed .K ey words Anci ent d w elli ng house ;A rchitect ure ;G arden i ng ;Tour i s m

作者简介 陈文捷(1967-),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副教授,从事旅游

管理和物流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09 06 01

我国古民居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众多学者从建筑、社会风俗、美学价值、旅游资源等各个角度对我国古居进行了深入浅出地研究,归纳起来有3个主要方面:一是建筑层面的研究;二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研究;三是保护与开发层面的研究。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大量关于古民居的研究相关论文(1994~2009),通过对这些相关文献的分类整理和分析,了解国内古民居研究现状,以期对今后相关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1 传统古民居的定义及其所涵盖的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给出的 民居 的定义为: 中国在先秦时代, 帝居 或 民居 都称为 宫室 ;从秦汉开始, 宫室 才专指帝王居所,而 帝宅 专指贵族的住宅。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称为 民居 。顾名思义,民居是指官署、宫殿以外的民用建筑,它包括有建筑学特色的有地域特征的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农村中 祠堂 、 庙宇 、 书塾 、 戏台 、 牌坊 等和城镇中的 街道 、 医馆 、 药铺 、 客栈 、 钱庄 等[1]

。而传统古民居则是指明清两

代遗留下来的保存完好的,并仍在被利用的民居[2]

。我国幅

员辽阔,人口众多,古民居数量巨大,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传统古民居的研究,从建筑实体上获取建筑工艺、用材、装饰等方面的信息,从建筑聚落分布上,获取建筑布局构思方面的信息和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现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重要的实质性意义。2 国内古民居研究的时空演变

国内古民居研究工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以考古为目的的理论研究,走向了以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性研究。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国家已经有能力对一些能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有代表性古民居,实施保护性修葺,同时吸取社会资金对有价值的古民居聚落进行保护性开发。希望通过对古民居的旅游开发,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以此作为民居保护的经济支持,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民

居保护的良性循环[3]

。至2009年3月,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检索结果:古民居4749条;古民居建筑1719条;古民居旅游1216条,其中2005年以后922条,占75%。这说明对古民居的旅游开发研究是多数学者的共识。3 建筑层面的研究

古民居建筑层面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古民居建筑实体的探讨,包括建筑物的框架结构、空间布局、建筑所使用的材料,装饰手法与色彩的研究。蔡凌认为 建筑、村落、建筑文化区 是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3个层次[4]

。3.1 聚落的空间布局 古民居聚落的空间意象、空间结构和空间特征的形成受其地域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各种形态。我国地域广博,历史悠久,拥有巨大的古民居蕴藏量,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陈伟从风水的角度,探讨了明清时期徽州古民居在村落规划、建筑设计及营造技术方面的问题,利用和借鉴风水理论,在功能、美学和技术

上,形成独特的地方性建筑艺术特色[5]

。刘炜等从民居类型与分布、空间布局、结构体系、构造特征以及细部装饰等角度对丹江口、郧县、张湾区等重点乡镇的古民居进行比较分析,从生态性和地域性两方面论述了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古民居特征[6]

。赵时华等评述了三峡地区的垂直江岸布局、平行江岸布局、棋盘式布局和混合式布局等4类传统聚落形态的特征,以及5种古民居的建筑布局、主要结构类型、建筑风格,进一步揭示了三峡地区古民居所蕴含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以及研究三峡地区的建筑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峡江地区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及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提供了见解[7]

。郑玮锋进行了福建南平洛洋村古民居的研究,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南平洛洋村民居的空间肌理及构造模式,为该地域建筑的继承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8]

。傅昭槐研究了湘西高椅古民居村落建筑特点,他认为高椅侗族古民居是迄今为止湘西南建筑规模较大,公共建筑类型完整,型制独特的一处明清时期聚族住居的建筑群落[9]。高椅古民居村落的建筑统一而完备,除民居以外公共建筑的类型兴建较多,寺庙、宗祠、花园、水井、街道、池塘、凉亭、文塔、学馆等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民间建筑的功能。构成了血缘族落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村落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些建筑类型较鲜明地保留着侗族地域

责任编辑 陈红红 责任校对 况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Jou r n al ofAnhu iAgr.i Sc.i 2009,37(33):16700-16704,16707

性特征和不同的民族特色。还有许多学者对古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10-19],认为深刻的传统聚落空间整体特色应得到及时继承与发展,尤其是聚落外部交往空间,这一 人性化 的空间使用的元素。许勇还对徽州传统聚落外部交往空间及其对现代规划与设计中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20]。

3.2 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 中国古民居大多数是木构架体系,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木材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古民居的主要材料。事实上,除木材外,还有土、石、砖等。各地古民居的建造大多取自当地较为普遍、价格较为便宜的建筑材料。如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其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在皖南则用石作屋基,木为构架,砖瓦为墙和屋顶(粉墙黛瓦冬瓜梁);在海南当地人们用当地含砂的泥土制作砖瓦坯进行烧制,烧制出的砖瓦色泽呈淡黄白色,体表平整光滑,质地紧致,但砖体砖瓦透气十分适合海南潮热湿润的气候特点。地处热带,长年气候温润的海南岛,林木资源十分丰富。海岛人民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在民居的营造中运用许多优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在房屋建造中运用青梅树(黄褐色)、海南花梨木(红褐色)等木材制作梁柱、木板隔断、门窗等建筑构件;运用荔枝木、苦楝木、花梨木等木材制作各种家具等室内装饰物。这些木材不仅木质结构紧密,气味芳香,而且色泽纹理都是大自然赐予的,美不胜收。这样的一些木材不仅珍贵,可防虫蛀,且大部分能经得起数百年的风雨磨砺[21]。

材料作为实体和空间的感知方式,形成美感的物质基础,人类情感的特定媒介,其自身隐含着与人类心理对应的情感信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有重要影响,材料运用是建筑设计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与建筑设计紧密统一的。海南黄流民居建筑墙面常使用石灰,采用堆塑的手法进行装饰。在门头、窗头上塑有南洋风格的几何样式装饰,这是从东南亚一带带来的装饰风格。这些建筑装饰风格是当年远赴南洋经商的海南人衣锦还乡后,从东南亚带回来的先进建筑技术运用于该地的民居之中[21]。山西乔家大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另外,洪志成等通过对徽州古民居防火功能与措施的分析,指出将其消防科学的举措作为当今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借鉴与利用,仍具有重要意义与光明前景[22]。陈开宇对黄山古民居的防灾设计进行了研究,运用了封火墙、避雷针、清泉、框架木结构等说明黄山古民居独具匠心的防灾设计,达到 天人合一 的文化精神[23]。

3.3 装饰与色彩 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艺术以门楼、照壁、墙体、门窗等为主要的装饰构件,在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后,其彩绘艺术逐步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白族特色。徽州古村落的色彩表现是特定地域人文历史积淀的产物,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徽州古村落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徽州古村落丰富而纯净的色彩,展现了古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和独特审美,使古老的徽州村落充满了盎然生机和迷人的意境之美[24]。张弘主要对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古民居的雕饰艺术进行了评述,分别从石雕、木雕和砖雕3个方面阐释了党家村古民居的雕饰艺术反映了传统道德、伦理,以及人们的信念和价值取向,使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25]。刘淑婷通过对浙江泰顺古民居悬鱼的构造设计、悬鱼的细部装饰设计以及工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这种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的魅力所在,指出它不仅是浙南古典民居设计的精华,而且其中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对当代有一定的启示[26]。薄晓光研究了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装饰中的祈福求祥主题,他认为,通过分析祈福求祥主题在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装饰中的表象,可以看到在中国文化氛围与特征的影响下祈福求祥意识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民居建筑装饰中物化的过程,这为当代立足本土文化,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27]。宋洁主要对贵州的青岩古镇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青岩镇曾是明清时期集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为一体的商贸重镇,是贵州省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文化古城,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28]。郑瑞超从徽派古民居建筑文化审美文化内涵着手,分析了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徽派建筑特点,充分表现出徽派建筑文化的丰富性、艺术性和科学性[29]。傅宝姬从古民居雕饰色彩、形态、题材和材料上探讨福建古民居雕饰所体现出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30]。李海勇提出邦塘村建筑群常见的艺术表现题材有戏剧人物和历史故事,用珍禽瑞兽、名花异草作装饰图案最为普遍,各个部位都有表现,屋脊、垂带、山花、门头、照壁、檐楣、柱础等等,尤其是在灰塑、木雕中[31]。谢海琴等认为,我国传统建筑最鲜明的形态特征是其大屋顶制,苏北地区古民居建筑的屋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32]。

4 文化层面的研究

4.1 历史文化价值 潘莹等分析了明清时期江西古民居形成的原因,认为,江西古民居模式是在与江西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江西古民居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社会人文状况的影响,如:实施的居住制度、地域家庭规模、地域风水文化和巫文化状况等[33]。宁小卓认为,闽南蔡氏古民居是多元文化催生下的民居奇葩,全面分析了蔡氏古民居在聚落组群、个体院落、建筑与装饰等方面的特征,而且还深入探究了这些特征背后的制约因素和形成根源[34]。周传发从造型特征、文化内涵以及艺术风格3个方面对鄂西山区的土家古民居进行探讨与研究。他提出,鄂西山区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悠久,吊脚楼是其居住文化的杰出代表,土家吊脚楼的构建方式为 干栏式 与 半干栏式 ,又以 半干栏式 为其主要造型特征。土家吊脚楼是土家民族文化的物化载体,其文化价值取向体现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与民族特质,是土家族社会生活与民族文化的直接反映。研究与利用鄂西地区土家族古民居的建筑特点及艺术成就,使之为现代化建设服务[35]。

叶卫霞探析了浙西衢州明清古民居装饰形成因素,认为衢州古民居建筑完美的体现了自然环境、传统哲学思维、大

16701

37卷33期 陈文捷等 国内古民居研究综述

文化传统、地域风俗文化的融合,不论是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地方特色。其风格融浙、闽、赣、皖于一体,形成了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36]。张洪玲等论述了徽州古民居所蕴含的文化特色,他们指出:徽州古民居是徽州文化的载体,从民居中可以看到徽州文化开放性的的特点,以及徽州人重风水、好俭朴、尚学风、以宗族关系为纽带等特征[37]。陆峰指出,徽州古民居设计具有:装饰性与实用性相统一;对比与多样统一的表现手法;意蕴明确的表现形式等艺术特征,而这些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是受到徽州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以及宗教思想的深刻影响所致[38]。刘晖研究了泉州蔡氏古民居的狮尾造型,提出这是采用简单的两物 嫁接 方式,传达某种吉祥寓意信息,扮演社会心理慰藉的社会职能,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9]。姚辉提出永州古代民居蕴含的儒道文化包括:注重血缘宗法在建筑中的体现;注重儒家等级关系的物态化表现;注重中庸精神的外化;注重道家风水学说与相宅理论的运用;重视道德伦理与耕读文化的结合;重视务实精神的人本思想注重儒家礼教规范的教化作用[40]。

4.2 民俗民风价值 徽州古民居的形成和风格受其地域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受当地材料的制约较大,且每一构建虽经艺术加工变异,但其均具有功能作用,没有纯粹作为艺术装饰的构建。提出徽州古民居的平面布局能够反映中国社会的习俗[41]。胡颖研究的是从民俗学角度看徽州古民居的主要特点。她认为,徽州古民居的装饰性和传统性相结合的特点是与徽商的生活文化密切相连的,选择怎样的民居样式体现了当地民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世代相传的民居样式又会加强民众对生活的某种集体认识[42]。雷建林提出永州古民居建筑群,既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又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体现出永州先民典型的宗族结构、实用的理性观以及深厚的人文精神。永州古民居是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携带着丰富的地方历史信息、文化积淀、民风民俗[43]。

4.3 美学价值 许明分别从形式、色彩、装饰以及风水等几个方面对徽州古民居之美进行了分析[44]。李道先等认为,徽派古民居建筑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特点,都与皖南山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相适应,并注入了徽州居民个性化的审美追求,指出了徽派古民居建筑具有:追求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功能实用与工艺装饰的完美结合;追求崇儒重教与商业文化相结合的独特人文景观等审美特征,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45]。丁剑研究了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美学价值,他指出徽州古民居在布局、空间处理装饰细部的处理以及色彩的应用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作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46]。

程多耀指出徽州古民居村落历来享有盛名,特别是自从2000年宏村和西递2个村庄被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该古村落更是名闻遐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徽州古民居村落的景色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一种特别的美的感受[47]。张光俊论述了湘南古民居是一种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建筑,附属其中的泥塑艺术题材丰富、造型灵巧、色彩淡雅、朴素自然,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凝聚了湘南先民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体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思想和审美倾向[48]。董静等分析了陕西陈炉古镇在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靠山窑建筑,陈炉的陶瓷手工业使其整体环境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装饰形式 罐罐垒墙,具有装饰美感的罐罐垒墙,是在实用的前提下对废弃生产工具匣钵的再利用,在劳动人民的智慧下, 以用为美 在陈炉古镇得以充分地体现[49]。肖亚平研究了古民居写生对画风的影响,认为原生态的古老民居蕴藏的淳朴含蓄之美与精神意味,启迪着画家独特的心灵感悟,也影响着画家个性画风的形成[50]。傅宝姬选择福建闽清古民居宏琳厝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装饰的审美特征,指出在宏琳厝的装饰中具有以下审美特征:工艺技术的朴实和繁复美,装饰材质的朴素美和沉静美,以及装饰色彩的传承美和庄重美[51]。

5 有地域特征的少数民族的古民居研究

刘云等研究了新疆维吾尔族民居的装饰色彩,提出维吾尔族民居装饰喜好绿、红、兰、白、黄色,而且喜好将上述色彩搭配,形成一种色彩对比强烈、艳丽,气氛热烈而浓郁的独特效果。他们对绿、红、白、黄色的崇尚以及运用,是由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及维吾尔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52]。农祥亮对广西壮族与云南傣族的 干栏 民居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广西壮族与云南傣族传统 干栏 民居的起源、建房工序、基本构造相同或相似,但与建房工序相关的仪式、与 干栏 民居相关的宗教信仰以及 干栏 构架、屋顶、平面布局等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是两个民族分化后,处于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居建筑文化[53]。于学斌以岫岩和北宁为例,对辽东满族和辽西满族的民居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两地民居的差异,并进而从历史、文化、地理等不同的侧面研究了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54]。刘浩等进行了摩梭文化中的古民居研究,通过对摩梭人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研究,描述摩梭民居,让更多人对摩梭人的建筑有深入全面地了解,从而使泸沽湖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好地开发和利用[55]。陈文捷研究了广西桂北特色古民居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56]。

穆洪洲等以当今吐鲁番地区占民族主体的维吾尔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建筑文化表现。指出吐鲁番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是地域环境、宗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57]。张亚娟等通过对山西夏门的历史文化以及对其代表性民居进行的调查分析,寻求对地域性民居建筑保护的途径[58]。徐游宜在对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审美特点进行了重点研究。指出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艺术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汉白文化交流奠定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的基础,地方经济发达促进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的发展,工匠技艺高超提高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的水平,宗教信仰、书法题词、祈福迎祥和民族审美等的观念精神孕育了白族民居彩绘丰富的文化内涵,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表现出装饰性、

16702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

民族性、象征性以及教化性的艺术特征[59]。王振宏等简述了影壁的渊源及其功能和意义,按照位置的不同,介绍了大门两侧的撇山一封书影壁及撇山影壁,大门外对面的八字影壁及一字影壁等4种类型影壁形式,并列举了云南大理白族的 三坊一照壁 加以论述,使人们对其有更深入而正确的了解[60]。

6 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毕斗斗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股份集团投资、政府投资、民营企业投资是我国旅游度假区主要投资运营模式[61],文军等提出政府为主导,旅游投资商与村民合资合股的乡村旅游和开发模式[62]。

朱国兴结合徽州古民居保存和旅游开发的具体现状,对开展古民居旅游发展提出合理化的措施,实施有效保护,充分发挥古民居的旅游价值和功能,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进程[63]。黄芳认为,居民与民居关系最紧密,因此一定要注意考虑让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争取居民的配合,尽量让居民意识到其自身行为态度都直接与其经济利益挂钩,从而自觉保护民居,提高服务质量,保持环境卫生,实现民居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64]。丁武军等以婺源古村落为例,研究了古民居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首先提出婺源古民居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修复与建设,以及垃圾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侵蚀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确保当地居民收益;加强科学的规划管理等一系列相应对策,从而使古民居生态旅游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65]。

郑雷以徐州周边城镇古老的民居建筑村落为例,提出了根据实地情况列出保护范围与重点保护个体,明确保护的具体原则;保护资金的来源与开发旅游;完善保护政策与培养居民保护意识;引导居民延续传统生活方式以适应对古建筑保护的需要;保护无形资产,特别是保护传统建筑的建造艺术等开发和保护思路[66]。齐学栋认为,对于古村落或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有2种模式,第一,以内生性开发模式优先,即主张一种渐进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二,外部介入性开发模式,居民作为直接利益主体,其日常生活的民居或村落应作为核心资源性资本得到体现,而不是以现代企业制度的直接资金投入为出发点的 谁投资,谁受益 式的现代性掠夺。对于这2种开发模式要运用 大社会,小政府 的管理模式,政府只能为旅游开发提供各种公权的支持和各种行为的规范,通过各种公共权力机构确保这一过程健康有效地发展,并从税收中获益,而不是通过直接介入获益[67]。陈文捷等通过阐述古民居开发的特点、模式,在分析桂北民居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根据桂北古民居的实际情况与存在的人口与环境不和谐;房屋私有,政府难以管理;以及产权不清晰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桂北古民居开发管理模式的可选择方案,即所有者自主经营模式、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等[68]。

蒋慧等对古民居旅游开发进行了理性分析和思考,提出在开发过程中要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据,正确认识古民居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在科学的开发规划指导下进行合理开发。采用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进行具体操作,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提高人们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并为古民居的保护提供经济支持和保障,形成开发和保护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古民居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69]。李萌等以上海石库门为例,研究了城市古民居的旅游开发,提出可从 内部功能转换 和 外部角色创新 2个方面来考虑,前者包括把古民居改造成旅游景区、景点等吸引物,或家庭旅馆等旅游接待设施,后者包括创新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创新利用其符号象征价值等。开发工作应切实遵循保护性、协调性、居民参与性等原则[70]。杨莹对农村古民居适当市场化可行性研究及构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古民居适当市场化构想是建立在我国现状农村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对保护农村建筑文化遗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根据法律依据和规划控制措施,分别进行了古民居买卖构想和古民居租赁构想,并证明了其是可行的[71]。王海岩通过分析泉州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历史文化,说明泉州古民居建筑的自身特点,重点介绍泉州民居建筑墙体形式、类型,并通过在美学、生态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泉州古民居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泉州古民居的继承与发展,在城区建设、城市规划设计中,再现民居的地域特色[72]。

冯建华指出,目前西安市已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传统民居保护工程办公室,并成立了由规划、文物、建筑、文化和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传统民居保护专家组,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传统民居的认定、调整、维修方案等有关事项的评审工作,为传统民居获得保护提供科学的、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古民居的保护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保障,因此,希望能够中外合作,共同保护西安的古民居[73]。吕华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桂林江头村古民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江头村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措施,以期推动江头村古民居旅游业的发展[74]。张力华等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上海朱家角为例,提出了古民居在城郊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即:健全古镇保护长效机制,加大保护的力度;遵循古镇保护原则,恢复原有的风貌和特点;摸清家底,建立古民居物业管理体系;认真梳理,合理开发和利用遗产资源;加强研究,发掘遗产的文化内涵;强化职能,加大古镇保护的执法力度[75]。罗爱红等认为,镇江西津渡古民居在风水格局、规划布局、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价值,应当从科学规划、原真保护、和谐拆迁、创新利用、协调开发和把握 文脉 等方面保护和开发西津渡古民居[76]。

刘源等提出,旅游开发是传统聚落保护的一条途径,并基于传统聚落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了旅游开发对传统聚落各方面的干扰,认为旅游开发带来的后果是利弊并存的,指出传统聚落的旅游开发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77]。何菲菲认为,福建省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价值极高,并以闽清宏琳厝古民居为例,对BOT投资模式在古民居开发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探讨,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78]。金华市人民政府专门印发了金华市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并督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执行,加强保护古民居的力度[79]。

16703

37卷33期 陈文捷等 国内古民居研究综述

7 古民居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发展趋势

郭立群研究了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指出徽派古民居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表现在:一是建筑的恢弘、壮观及安全实用;二是建筑的人文色彩及装饰美;三是建筑环境设计的园林化情调;四是建筑规划上仿生学的运用[80]。杨正俊提出羌藏两族的民居,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同时蕴藏着深厚的节能环保生态建设理念。现代室内设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繁荣,但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羌藏两族民居充分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就地取材等强烈的环保、节能意识应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主流方向,形成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81]。

很多学者都集中对徽州古民居进行研究,这是因为徽州古民居是我国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各项艺术设计、布局、建筑特征、审美特征、功能设计等都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另外,前人学者研究的古民居的形成和风格、建筑文化审美内涵、建筑的工艺特征、形式、色彩、装饰以及风水、布局与结构以及功能设计等,大多都是从建筑学、民俗学,还有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而真正把古民居作为一项旅游资源,研究其开发与保护措施的还很少,这还是一项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从而使古民居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真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使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受到更多关注,建筑师需要更好地了解人们的精神需求并反映到设计中。然而,目前国内的许多建筑作品不能对材料、色彩等元素合理地运用,未能足够重视在建筑整体视觉形象及文化职能上这些元素的重要性,因此,不能很好地塑造建筑的视觉形象,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构筑建筑的精神与文化职能。

8 小结

纵观前人研究的文献,过去将古民居作为古代建筑文化实体资料进行研究,转变为现在的将古民居作为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未来古民居将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焦点[82]。对中国古民居研究的层次与架构进行探讨,指出建筑、村落、建筑文化区是中国古民居研究的3个层次,每一个研究层次,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建筑层次应包含载体空间、事件、过程的研究;村落层次应进行村落形态、村落空间与村落历史的研究;而建筑文化区的研究应建立在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利用文化区、区域共同传统、文化变迁的理论进行综合区划[4]。总之,影响中国古民居发展和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有3个,即环境、技术和风俗,研究旧民居是为了创造新民居,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农村民居[83]。

参考文献

[1]荆其敏,刘壮忡.中国古民居[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蒋慧,黄芳.古民居进行旅游开发的理性思考[J].经济地理,2007,27

(2):347-349.

[3]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蔡凌.建筑-村落-建筑文化区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的层次与架构

探讨[J].新建筑,2005(4):6-8.

[5]陈伟.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风水观[J].中华建筑,2000(2):123-126.

[6]刘炜,张慧,李百浩.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古民居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36-539.

[7]赵时华,周璐,杨晓红.三峡地区传统聚落形态和古民居建筑[J].人民

长江,2007,38(12):93-95.

[8]郑玮锋.南平洛洋村传统民居研究[J].福建建筑,2001(4):19-21.

[9]傅昭槐.论高椅古民居村落建筑特点[J].怀化师专学报,2002(1):47-

49.

[10]罗来平.新安江上一明珠 历史文化名村呈坎[J].规划师,1995

(1):33-50.

[11]欧阳文.徽州民居合院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

报,2001(1):90-94.

[12]连蓓.传统聚落的交往空间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启迪[J].安徽建筑,

2001(6):13-14.

[13]姚珏,赵思毅.世界文化遗产宏村 解析宏村空间形态发展结构因

素[J].东南文化,2005(5):48-50.

[14]郑建鸿,吴竞,张庐陵.婺源古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初探 以理源和

李坑两古村落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8 -129.

[15]吴文智.旅游地的保护和开发研究 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实证

分析[J].旅游学刊,2002(6):49-53.

[16]李秋香.桃花源里关麓人家[J].建筑,1999(6):35-36.

[17]程晖,汪坚强.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空间观探析[J].小城镇建设,2004

(4):57-59.

[18]毕新丁.理学名村 理坑[J].小城镇建设,2006(11):41-42.

[19]Z HANG XM,Z UO M C.P l ane l ayou t feat ures of resi denti al courtyards i n

H enan[J].J ournal of land scape Research,2009,1(1):55-59.

[20]许勇.交往空间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

学,2008.

[21]刘快.浅谈海南黄流民居建筑[J].山西建筑,2008,34(13):49-50.

[22]洪志成,姚光钰.徽州古民居防火措施探讨[J].工程建设与档案,

2005,19(1):71-72.

[23]陈开宇.黄山古民居的防火设计[J].防火博览,2002(4):28-29.

[24]谈理.徽州古村落色彩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23-

124,130.

[25]张弘.党家村古民居雕饰艺术刍议[J].西北美术,2001(4):50-52.

[26]刘淑婷.古民居悬鱼装饰部件的当代启示[J].艺术百家,2005(2):148

-151.

[27]薄晓光.趋吉意识的物化: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装饰中的祈福求祥主题

[J].艺术百家,2006(3):195-196.

[28]宋洁.传统民居研究之贵州青岩古镇[J].科技信息,2007(13):198.

[29]郑瑞超.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文化特征[J].福建建设科技,2007(5):40

-41.

[30]傅宝姬.福建沿海古民居雕饰的海洋情结解读[J].福建农林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09-112.

[31]李海勇.雷州邦塘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J].文艺研究,2009(7):152-

153.

[32]谢海琴,王春雷.苏北地区古民居屋顶装饰艺术探讨[J].徐州建筑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0-32.

[33]潘莹,施瑛.简析明清时期江西古民居形成的原因[J].农业考古,2006

(3):179-181.

[34]宁小卓.多元文化催生下的民居奇葩 闽南蔡氏古民居的成因探

析与特征研究[J].中外建筑,2007(9):58-63.

[35]周传发.鄂西土家族古民居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7821-

7822.

[36]叶卫霞.浙西衢州明清古民居装饰形成因素探析[J].今日科苑,2007

(20):210.

[37]张洪玲,徐天兴.略论徽州古民居所蕴含的文化特色[J].遵义师范学

院学报,2007(1):21-23.

[38]陆峰.徽州古民居艺术特征形成原因分析[J].装饰,2007(6):60-61.

[39]刘晖.从泉州蔡氏古民居狮尾造型论文化 嫁接 [J].艺苑,2009(4):

48-51.

[40]姚辉.永州古民居中的儒道文化[J].琼州学院学报,2008(1):98-99.

[41]彭守仁. 徽州古民居之奥秘 论古建筑形式与功能关系[J].安

徽建筑,1996(21):27-32.

[42]胡颖.从民俗学角度看徽州古民居的主要特点[J].黄山学院学报,

2005(4):16-18.

[43]雷建林.从古民居看永州地域文化的特色渊源及价值[J].中国文物

科学研究,2008(2):12-17.

[44]许明.徽州古民居之美[J].装饰,2007(2):120-121.

[45]李道先,侯曙芳.简论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5-8.

[46]丁剑.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美学价值[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4(4):128.

[47]程多耀.天人合一 徽州古民居环境的美学内涵[J].美术向导,

2008(2):68-69.

(下转第16707页)

16704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

的生成量越少。

3 结论与讨论

甲醇和杂醇油是石榴发酵酒酿造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异戊醇是杂醇油中含量最多的成分,一般占杂醇油总量的45%以上。酒中含量过高的异戊醇可刺激饮用者的眼睛和呼吸道,使人头部充血、头疼、眩晕、恶心、呕吐、腹泻,是导致酒醉上头的主要原因之一。异丁醇是杂醇油中含量仅次于异戊醇的一种高级醇类。酒中过多的异丁醇可产生苦味,对人的眼睛、鼻有刺激作用,但毒性比异戊醇小[4-5]。甲醇和杂醇油在酒中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石榴酒品质的好坏。因此,如何从发酵因素和条件入手,严格控制甲醇和杂醇油的生成,是生产优质石榴发酵酒的重要问题。

该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石榴汁发酵得越彻底,也就是石榴酒的酒度越高,相应的石榴酒中甲醇和杂醇油含量越高。甜石榴酒的甲醇和杂醇油含量比在酸石榴酒含量多,可能跟甜石榴汁中的果胶、糖等的含量较高有关,因为甲醇主要由果汁中的果胶在甲酯酶的作用下水解和甘氨酸转化而成[3],杂醇油主要是由蛋白质和糖类的代谢产物转化形成[4]。主发酵温度越高,石榴酒中甲醇和杂醇油含量越高,这是因为高温条件促进了甲酯酶的作用,使甲醇大量生成,也促进了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降解。高温条件也提高了酵母的醇脱氢酶活力,从而形成大量杂醇油。因此,在发酵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发酵温度。带籽发酵生成的甲醇和杂醇油含量较不带籽发酵少,可能是因为以下3种原因:带籽发酵本身不彻底,生成的甲醇和杂醇油少;皮渣和种子对醇类物质可能有吸附作用,在皮渣分离时醇类有损失;石榴籽中某些成分可以抑制甲醇和杂醇油的生成,使得生成的甲醇和杂醇油较少。带皮发酵比不带皮发酵的石榴酒中甲醇含量低,而且随着石榴皮含量的增加,杂醇油的生成量也减少,这说明石榴皮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甲醇和杂醇油的生成。石榴皮中有许多多酚类物质[11],比如单宁可以和果汁中的蛋白质形成沉淀,从而使生成杂醇油的含量减少,但是石榴皮抑制甲醇和杂醇油生成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柏永耀,党桂霞.石榴栽培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

-5.

[2]高翔.石榴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食品加工技术[J].中国食品与营养,

2005(7):40-42.

[3]黄亚东.杨梅酒中甲醇形成及其毒性分析[J].酿酒科技,1999(2):60-

61.

[4]徐庭超.酒精生产中杂醇油的生成与提取[J].酿酒,1995(6):9-12.

[5]张洒淮,谢林.新工艺白酒发展的探讨 杂醇油对产品质量及人体

健康的影响[J].酿酒,1999(3):32-34.

[6]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等.中国食品工业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

标准出版社,1995.

[7]沈萍,范秀容,李广武.微生物学试验[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9:90-92.

[8]李华.现代葡萄酒工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20-35.

[9]杨惠芬.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标准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7:53-66,577-617.

[10]S OUFLER OS E H,PI SS A I.I nst ru m e n t al anal ysi s of vo l atil e and ot her

co mpoun ds ofGree k k i w iw i n e;sensory eval uati on an d optm i i zati on of i ts co mpositi on[J].Food Ch e m i stry,2001,75:487-500.

[11]焦士蓉,王玲,陈明夏.石榴皮总多酚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及其抗氧化

活性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1):60-62.

(上接第16704页)

[48]张光俊.湘南古民居泥塑艺术的美学价值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

月),2009(7):200-201.

[49]董静,张伏虎.以用为美的集中体现 陕西陈炉古民居[J].装饰,

2008(3):118-119.

[50]肖亚平.古民居写生对画风的影响[J].美术界,2008(4):53.

[51]傅宝姬.福建闽清古民居 宏琳厝装饰审美特征[J].装饰,2008

(7):122-124.

[52]刘云,王茜.新疆维吾尔族民居的装饰色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42-45.

[53]农祥亮.广西壮族与云南傣族 干栏 民居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学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139-142.

[54]于学斌.辽东满族和辽西满族民居的比较研究 以岫岩和北宁为

例[J].满族研究,2006(1):103-109.

[55]刘浩,曾跃辉,杨建.摩梭文化中的传统民居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

研究,2007(5):161-163.

[56]陈文捷.广西桂北特色古民居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和对策[J].科

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1):67-68.

[57]穆洪洲,陈颖.吐鲁番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初探[J].四川建筑,

2008,28(3):40-41.

[58]张亚娟,黄金城.山西夏门历史文化及其代表民居调研分析[J].陕西

建筑,2009(5):3-5.

[59]徐游宜.大理白族民居的彩绘装饰艺术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

学,2008.

[60]王振宏,陈芊宇.影壁在民居中的意义[J].山西建筑,2007,33(11):42

-43.

[61]毕斗斗.我国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研究[J].计划与市场,2002(3):32

-33.

[62]文军,魏美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秀

水村为例[J].生态经济,2003(10):125-127.

[63]朱国兴.徽州古民居旅游发展路径及其保护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

2006,22(3):54-57.

[64]黄芳.论民居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居民参与[J].江汉论坛,2002(10):42-44.

[65]丁武军,付美蓉.古民居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以婺源古村落为例

[J].江西社会科学,2004(2):226-230.[66]郑雷.古民居建筑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以徐州周边城镇为例[J].

中外建筑,2006(5):85-88.

[67]齐学栋.古村落与古民居旅游开发模式刍议[J].学术交流,2006(10):

131-134.

[68]陈文捷,方燕燕.桂北特色古民居开发管理模式探讨[J].资源开发与

市场,2007(112):1114-1115.

[69]蒋慧,黄芳.古民居进行旅游开发的理性思考[J].经济地理,2007,27

(2):347-349.

[70]李萌,徐慧霞.论城市古民居的旅游开发 以上海石库门为例[J].

学术交流,2007(10):119-122.

[71]杨莹.农村古民居适当市场化可行性研究及构想[J].小城镇建设,

2007(5):66-69.

[72]王海岩.浅析泉州古民居建筑绿色生态观的现实意义[J].艺术与设

计(理论),2008(3):103-105.

[73]冯建华.期待中外合作保护西安古民居[J].国际人才交流,2008(5):

36-37.

[74]吕华鲜.江头村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市场论坛,2008(3):

73-74.

[75]张力华,王辉.古民居在城郊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与利用 以中国历

史文化名镇上海朱家角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6):24-27.

[76]罗爱红,朱珠.古民居保护和开发的策略 以镇江西津渡古民居为

例[J].镇江高专学报,2008(4):11-14.

[77]刘源,李晓峰.旅游开发与传统聚落保护的现状与思考[J].新建筑,

2003(2):29-31.

[78]何菲菲.BOT投资方式与福建古民居旅游开发对策研究以闽清宏琳厝

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2):176-177.

[79]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华市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

知[N].金华政报,2007-11-20.

[80]郭立群.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武汉化工学院

学报,2003(3):32-34.

[81]杨正俊.羌藏两族民居给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J].中国建设教育,

2008(6):31,51-54.

[82]黄芳.古民居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2

(10):29-30.

[83]张敏龙.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之我见[J].华中建筑,1996,14(4):9-11.

16707

37卷33期 田晓菊等 影响石榴酒发酵过程中甲醇和杂醇油生成量的几个工艺因素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国内城市品牌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13001643.html, 国内城市品牌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马建宏 来源:《现代企业》2010年第10期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它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内涵和独树一帜的专 属价值,一个好的城市品牌能够使城市争取到更有利的地位、更多的机会、更丰富的资源,能够挖掘和吸引经济增长要素,大幅度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目前国内城市品牌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的开展城市品牌的建设工作,关于城市品牌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是,由于城市品牌的概念在中国引入较晚,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国内城市管理实践,而国内城市品牌的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大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盲目浮躁、急于求成的情绪也常常影响着城市品牌价值的真正体现。总的来看,国内城市品牌 的认识与实践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与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城市品牌定位方面:“一叶障目”与“好高骛远”。这主要是指城市在进行品牌定位中一方面没有进行通盘考虑,只从历史文化、自然禀赋、产业发展等多视角的一个局部来定位,难免“一叶障目”;另一个极端是无视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软硬件条件,盲目定位于不切实际的城市品牌,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2.城市品牌内涵方面:“外强中干”与“一盘散沙”。这主要是指设定的城市品牌仅仅注重城市外在物质表现的宣传作用,在市政建设、公共设施、媒体运作上大做文章,却忽略了品牌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的凝练与提升;或者是品牌的内涵缺乏向心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既无法得到城市多元主体(市民、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的普遍认同,也不能很好地起到“筑巢引凤”的牵引作用。 3.城市品牌识别方面:“千篇一律”与“去繁就简”。这主要是指一些城市的城市品牌缺乏特色,与同地缘或同禀赋的城市趋同,欠缺鲜明的个性,自然在品牌识别中让人觉得“千篇一律”;另外,在品牌的识别中还存在仅仅以一句口号、一个标志这样的简单形式识别来代替优质核心识别的现象,忽视了城市品牌识别系统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4.城市品牌运营方面:“盲人摸象”与“不得要领”。这是主要指在城市品牌的运营过程中,一方面没有把它纳入整个城市营销的系统中,没有把它看成是城市营销的重要组合要素之一,这样势必“事半而功倍”,无法形成城市竞争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把城市营销降格为城市推销,把城市品牌推广曲解为笼统的强势宣传,没有从需求导向组合营销方式,“不得”品牌营销的核心要义。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的经济史上,学者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将效率和公平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目标。但效率和公平似乎一直都很难保持同步,提高效率的政策同时也会降低公平,这样的效率和公平的失衡在所得税中尤其突出(Mirrlees 1971; Ramsey 1927)。人们普遍认为实现效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一次性征税(lump sum taxes),这样不会扭曲人们的选择,但要实现纵向公平则要求实行累进税。结果,有效率的税收就会降低公平,反之亦然。 国外的学者对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Wagstaff收集了OECD中12个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家庭调查数据,采用AJL的分解法,利用实证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依靠税收抵免和大量使用非标准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的国家,更容易在实际和潜在的再分配效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作者并未对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哪个的影响是占主导作用给出结论;同时,作者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上,排除了其他一切税种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险,这使得其研究不是很全面。 。Wagstaff收集了这十二个国家, 然后利用(AJL是指J. Richard Aronson, Paul Johnson and Peter J. Lambert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利用税前和税后基尼系数的不同来测量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empirical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得出结论:结果还表明在20实际80年代末期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进行税率结构和税基扩大的改革在收入再分配上更容易产生相反的作用。税率结构的改革能够减少税率等级,降低平均税率,结构会导致纵向分配的下降。税基扩大改革,能缩短实际和潜在再分配效应的差距。作者在文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数据,从横向不公平和再排序方面对个人所得税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很多实证分析的结果。这对后来对个人所得税公平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Richard和Eric(2005)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作用,二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依靠个人所得税来实现再分配的功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现在不够完善,累进税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存在着机会成本。二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有效维护公平,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完善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实施综合所得税,二实施推定征税法,三实行二元所得税。 最后作者还提出在发展中国家里普遍存在这市场失灵的特征,所以最好的政策是引入税基广泛的增值税来提供政府的支出。Richard和Eric的这篇文章对长期以来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给依赖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警醒,不能完全只依靠个人所得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这对以后的个人所得税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给了一定的借鉴,但文中的实证分析较少,问题可能反映的不全面,理论结果也存在不全面问题。 Denvil Duncan.和Klara Sabiranova Peter(2008)则探究了国家个人所得税体系是否会影响收入的不公平。二人利用多国详细的个人所得税信息,建立1981年至2005年全面随时间变化的国家所得税体系的结构性累进税体系,并采用理

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一些学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城市品牌问题,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初步归纳出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内部品牌观、受众观、营销观、形象观、文化观等分支领域,以期对未来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城市品牌;内部品牌;利益相关者;城市营销;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编辑。 一、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内部品牌观 城市内部品牌是指该城市所拥有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个人品牌、组织品牌(企业品牌、政府品牌、非盈利性组织品牌,如大学品牌、国际性组织、领事馆等)、文化品牌、产业品牌(矿藏品牌、旅游品牌、工业品牌、商业品牌、教育品牌等)、地理环境品牌、典故事迹品牌等。城市内部品牌多数都可以成为“城市名片”。由于内部品牌对城市品牌塑造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能大幅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因此,内部品牌培育成为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有: 二、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受众观 真正的城市品牌是存在于城市受众(或利益相关者)的内心和想法当中,即城市品牌的最终形成是由城市内部利益相关者(如政府、投资者、居住者、工作者、创业者和求学者等)的满意度和城市外部利益相关者(如旅游者、潜在的消费者、经济学家、城市品牌竞争者、上级政府部门和观者等)的积极感知所驱动[11]。主要研究有: 张鸿雁(2002)提出,城市品牌建设主要应强调城市存在的责任、城市存在的道德意义与历史使命,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说,城市发展是一个社会整体满意的体系,即城市市民满意、城市游客满意、投资者满意、环境满意、管理者满意、社区满意,以及在城市品牌经营中的个体差异满意、城市理念满意、行为满意和视觉满意等[9]。余明阳等(2004)以美国城市管理为例,初步介绍了美国城市政府如何吸引城市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经验[12]。聂清凯(2004)认为,企业家是城市的天然产物,企业家精神与城市品牌之间存在着内部的互动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3]。姜海等(2004)认为,城市品牌来源于城市本身,它的生成基于市民和观者的心理需要,城市品牌是城市的物质内容与市民和观者的心理内容相融合,在特定的传播机制中生成的[14]。黄江松(2004)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长期积淀起来的社会公众对它的稳定印象和整体评价的集中表现[15]。张锐等(2006)认为,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建设者(如城市政府、企业、市民等)分析、提炼、整合所属城市具有的独特的(地理、人造自然)要素禀赋、历史文化沉淀、产业优势等差异化品牌要素,向城市利益相关者提供持续的、值得信赖的、有关联的个性化承诺,以提高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的认同效应和满意度,并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6]。方丽(2005)认为,城市品牌是蕴含城市独特个性及受众效用的城市名称和标志,是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之总和在城市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外在表现[16]。孙利昌(2005)认为,城市品牌就是通过城市自身(包括城市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居民)对城市资源的系统整合,能够让人们对该具象的物质城市与某种抽象的精神形象对应的一种符号[17]。张燚等(2006)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品牌形成的利益相关者驱动机理。首先,内部利益相关者由于身居城市,其满意度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城市软硬件环境的“亲身体验”而形成;其次,城市在外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来自短暂的“体验”、其他人的介绍、城市内部品牌和城市宣传。为此,作者提出实施利益相关者体验与满意度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塑造方法 [11]。gibson(2005)以美国华盛顿特区推销城市生活的实践为例,对城市领导者们如何通过塑造城市品牌从而吸引郊区目标市场群体到城市定居的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18]。 三、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的营销观 城市营销的活动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意大利,而城市营销理论真正形成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kotler(2003)提出了“地方营销”的概念,即将地方视为企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09旅游管理2009412004 杨二林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发展特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效益增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现象。现代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和支持的第三产业中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完善和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旅游业客观上已经使得文化旅游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转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日益文化化,文化形式逐步旅游产业化,旅游产业的发生与凸现具有时代的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从研究重点来看,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多出现于报纸及会议论文(超过搜索文章的75%以上),理论研究稍稍落后,还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从研究时间来看,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2009年,此期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和其他,其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到总数的4/5,旅游管理部门。 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文献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其中,有关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和其他占到总数的1/5。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概念性,属于定性研究,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面涉及较少,缺乏定量研究。 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一)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