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伪娘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伪娘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伪娘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何谓“伪娘”?

对于这个词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和意见。“伪娘”一词源于日本AGG 界(动漫),通常指的是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角色,常常带有很强的萌属性,有的可能更胜过一般女性角色。但是由于正常男性动漫角色的容貌外表设定少女化,使之被错认为是少女。原本称为美男,但由于设定过于唯美,且由于对其如少女般的美貌的感慨,因此,AGG 界形象的称之为“伪娘”。然而,近来社会上各大新闻媒介频繁使用该词,延伸并发展了该词原有的意义,将其理解为“缺乏阳刚之气,且行为、举止酷似女孩的男孩”,并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理解和使用该词。像参加快乐男声的“刘著”这种现象其实确切地应该叫作“娘”现象,因为刘著不是刻意地要伪装成女性形象,他属于一种自我心理性别不认同,心理上趋向于女性而性别则是男性即通俗所言的“性别错乱”。而伪娘现象确切地说应该是容貌上趋于女性化的柔美而性别上则属于男性

二、伪娘现象的产生和形成是众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伪娘”现象产生的家庭教育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的性别角色的经验主要是从家庭中得到的。因此,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社会环境结构中独特的社会化场所。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往往忙于生计、应酬,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一些家长虽然也跟孩子在一起,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懂得根据性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抚养方式,更甚至有的父母对孩子有一种双性特质期待心理,男孩子想拿来当女孩子养,女孩子则拿来当男孩子养。此外,更有许多家庭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由于情感缺失使得这些男孩子在无意中形成了他们所向往的性别角色,表现出胆怯、懦弱、缺乏阳刚之气。社会学家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他把儿童性别角色的确认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基本的性别认同阶段、性别确认的稳定阶段、性别确认的坚定阶段。从儿童能正确确认自己的性别开始,儿童的家庭教育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影响儿童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至关重要,所以,对于男孩来说,父母主要培养他成为一名男子汉。

(二)“伪娘”现象产生的学校教育的原因。

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本观点认为:性别角色是后天学习获得的,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学校对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就从教师方面来看,现在幼儿园和小学大多数都是女性教师,的这对男孩的性别塑造至关重要,在角色形成的过程中,他们观察、模仿的都是女性的

性格特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女性的性别特征。因此,学校在制定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时候应尽量安排男孩性别塑造的课程、讲座,或者联谊活动。

(三)“伪娘”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的原因。

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今天崇尚个性、提倡多元化的背景下,许多男孩对世界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他们为了强调个性、标新立异,竟然以追求迷离的眼神、魅惑的神态为所谓的特色,甚至以此为标新立异、个性张扬的标杆。另外,不少娱乐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抓住了男孩子的这种心理大肆宣扬、加以塑造。他们认为这种独有性、与众不同性能深深抓住大众的眼球,牢牢抓住人们猎奇的心理。可见,社会环境这个大染缸对于儿童在性别角色养成、塑造、性别认知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