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社会学考点整理

传播社会学考点整理

传播社会学考点整理
传播社会学考点整理

传播社会学考点整理

社会学的定义

波普诺: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科学。其最终目标是发展出一种完善的社会知识体系,以解释、并在某种情况下预测社会事件。

郑杭生: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关注的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前现代到现代的社会学考察,使我们面临比原来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但也使我们获得了以下方面的理解和领悟: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生活变迁的根本内容和重大现象的本质;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时空具体性,其延展与断裂意味着人类生活组织模式的形成和更替;

3、前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理解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基础,但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代意涵的理解,只能从现代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中获得,这正是社会学的基本内容所在;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但社会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直接研究,构建起本学科的一整套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时空具体内容为立足点,延伸出自己的全部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

社会学的想象力

定义: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我们能够看清世事,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的关系。

四大理论

功能论:一种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如同有机体,维持系统平衡,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社会稳定。代表人物:帕森斯

冲突论:一种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类因有限的资源、权利和声望而发生的争斗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代表人物:马克思

互动论: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规律和意义。代表人物:米徳交换论:一种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类之间的互动是相互交换的。代表人物:乔治·霍曼斯

四大人物

赫伯特·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社会有机体论

埃米尔·涂尔干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机械团结:一种相似联结,主要特征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小,

这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故呈现高度的一致。

有机团结:集体的协调一致产生或表现为分化。个人不再彼此相似,而

是彼此有别。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社会科学家、思想家最伟大的贡献在于资本主义和政治权威的研究。

1、社会行动的四种理想类型:

a/目标合理的行动,即能达到目标,取得成效的行动;

b/价值合理的行动,即按自己信奉价值行动;

c/激情的行动,即由于情感冲动和情感状态而引起的行动;

d/传统的行动,即按习惯的行动。

传统社会中,后两种占主导,工业社会中,前两种占主导,而且这种目

标合理的行动的作用日益加强扩大的过程就是“合理化过程”

2、权威的来源

a/魅力型支配:以个人、家庭、宗教的魅力获得权威,处于不稳定状态

b/传统型权威:宗主、父权、封建制度

c/法理型支配:现代的法律和国家、官僚

3、科层制和“铁笼”预言

a/官僚制

b/“铁笼”预言:没有人知道将来是谁在这铁笼里生活;没有人知道在

这近人的大发展的终点,会不会有一个老观念和旧思想的伟大再生;如

果不会,那么,会不会在某种骤发的妄自尊大情绪掩盖下产生一种机械

的麻木僵化呢,也没有人知道。因为完全可以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发展

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他自己

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卡尔·马克思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阶级斗争、唯物史观异化理论批判学派的精神领袖

异化: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

商品拜物教:商品是人类劳动的异化产品和集中体现

社会化三个角度

文化的角度:把社会化看作是文化的延续和传递的过程,提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接受世纪待积累的文

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延续。

受文化人类学影响,属于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认为内化他人的态度,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

待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受心理学中社会研究影响,属于社会心理学派立场。

社会结构的角度:重视人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方面,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

构。

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内化和角色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来看,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因为,人需要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以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须的途径。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总是处于变迁之中,这种社会变迁会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使人们无所适从,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需要继续社会化,以便于重新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社会。

(2)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新的一代总是从上一代人那里接受社会文化。

社会化的类型

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社会化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主体

家庭:是指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

学校: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为学生提供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受社会委托,有系统性和半强制性。

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自发结成的社

会群体。人们在与同龄群体独立平等的交往中学会提高独立意识、扮演角色,受

亚文化影响。

工作单位:是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在工作单位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能

力、品格、气质、性格等、

大众媒体: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

了一个广泛地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库利米徳弗洛伊德生命历程理论)

库利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

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a/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b/做出行动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c/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米徳主我和客我理论

人出生指出没有自我意识,随着语言的学习和符号的理解,自我概念开始发展。

主我I: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的”特征

客我me: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这些要求的自我意识

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

a/模仿阶段

b/嬉戏阶段

c/群体游戏阶段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 ego

本我:最原始,最隐秘,基本成分是人类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受本能驱使,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服从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处于人格结构中的管制地位,遵循万美原则。

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生命历程理论

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将之理解为一个有多个生命时间构成的序列。声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前者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个体的角色扮演。

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的类型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前台与后台:戈夫曼认为,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是人们正在进行表演的地方,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人们在前台的行为举止与后台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应防止观众进入到后台来,而且,在前台也必须防止那些与演出无关者进入到表演中来。

附:你认为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

答案:社会上没有一个人是不承担一些社会角色的。当他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时,就会去承担这个角色,并按照这个角色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这就是我们说的角色扮演。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者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角色的确定。在角色扮演中,首要的任务是角色确定,也就是说,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搞不清楚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的话,那么你就不可能去扮演好这个角色。每个人在社会中随时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即我是谁?角色确定不当,就会出现角色扮演的失误。其表现为不能胜任角色、不能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等。

(2)社会角色的表现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这需要如下一系列环节:首先,道具、布景的设计、安排对角色的成功表现起着重要作用;其次,一个成功的角色要有合适的衣着、仪表和言谈举止;最后,角色的台前、台后表现要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相互配合。

(3)社会角色的扮演以上都是从静态角度来说的,而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还表现在一个动态的过程。角色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对角色的期望。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首先遇到的是社会或他人对这个角色的期待。只有较好地把握住角色的期待,才能按照角色期待扮演好这个角色。其次是对角色的领悟。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社会期望的影响,但是在更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即对角色的领悟。只有充分理解好自己的角色,对于一个角色扮演的评判标准,以社会的评判为准的,而不以个人的评判为准,才能很好地扮演这一角色。最后,对角色的实践。对角色的实践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个人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对角色的领悟与实践是一致的。在角色实践中,也常常出现角色的建设,就是在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下,角色扮演者灵活地创造出了适时的角色扮演,这是在社会转型、变化发展中需要的一种角色扮演,有助于角色的成功扮演。

定义: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内容:1、非言语交流:表情、姿势和情绪;脸面和自尊;

2、语言交流

3、无焦点互动和接触

4、个人空间:私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

5、互动的时间空间秩序

附:社会互动的维度研究意义何在?

答案:对社会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找出一些指标来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就是互动维度研究。一般来说,互动有五个维度,其研究意义也正是通过其内容实质体现出:(1)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示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合还是对立;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程度多大;地位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权利分配的格局如何。不同方向的互动在模式上、结果上都不大相同,在一定的条件下,互动方向也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这种条件和机制是调解人际冲突的重要前提。(2)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人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一般而言,利益大,情感投入深,时间持续久,规范较为复杂,则是深度互动。反之则只是表面的互动。(3)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有些局限于特定的范围,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如上课就是为了传授知识,学习知识。有些互动则涉及很多方面,互动方式也较灵活,如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互动频率的差别往往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好坏。(5)强度。反映存在情感投入的社会互动的强弱,表明互动双方交往时情感的强烈程度。情绪控制的大小与互动参与者的个性有关。

社会群体

广义: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基本类型: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形成亲密关系。家庭是典型形式。

次级群体: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正式组织是典型形式。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

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高,互动制度化、规范网,权利义务及彼此关系有明确、书面规定。

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互动随意、常规。权利义务及彼此关系没有成文规定。

–内群体与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两者常常互相隔离,并对立。

内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内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

所属群体:规定成员身份的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某个人身份所属的群体,却被他们用作自己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所作的区分。 血缘群体: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

地缘群体: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

业缘群体:劳动与职业间的关系而形成。

家庭与婚姻

家庭:直接由亲属关系连结起来的一群人,成年成员负责照料孩子。

亲属制度纽带指个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或是通过婚姻而形成,或是通过连接血亲(母亲、父亲、同胞、子嗣等)的血统关系而确立。

婚姻可以被界定为两个成年个体之间为社会所承认与许可的性的结合。

个人实体生活中的婚姻: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作为社会制度的婚姻:社会认可的契约关系(婚)+双方家庭的确定关系(姻)

家庭的功能:

功能主义的视角

传统社会中家庭基本上自给自足,能够满足大部分家庭成员的生理和情感的需求。

现代复杂社会以来,家庭的专门化决定了家庭作用的有限:

1. 社会化和人格稳定化

2. 情感和陪伴

3. 性规则和合法生育

4. 经济合作

女性主义的视角

对许多人来说,家庭是一个慰藉、安适、爱和友情的重要来源。然而它也可能是一个剥削、孤寂和极度不平等的渊薮。

1. 家庭的劳动分工(“男主外女主内”)

2. 家庭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家庭暴力、虐待儿童、婚内强奸等)

3. 家务活(照料儿童、病人或老人等)

共同体、社区和社会

共同体: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

社区: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情感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密切的有机群体。在这种形式里,不管人们形式上怎样分离,也总是相互联系的。

社会: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体,在这种形式里不管人们形式上怎样结合,也总是分离的。

社区与社会的特点(索罗金)

天才的腾尼斯

1.在腾尼斯那里,社区与社会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任何一个特定社会形态都不

会处在这个连续统的某个极端,而是某个位置。纯粹的社区和社会是不存在的,两者之

间互相都有对方的因素。在这种理解下,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一个社区因素不断减弱而

社会因素不断增强的过程。

2.社区不只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在腾尼斯看来,社区包括:地区社区;非地区社区,

及精神社区,内含着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合作和协调行为;亲属社会,即血缘社区。因而,“共同体”比“社区”更能体现腾尼斯的思想。

社区建设在中国

中国社区建设的背景

目前我国社会学界对社区的研究更多的是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联系在一起的。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结合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面对中国国情,在1990年代提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建设概念。

政府倡导社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如国企亏损、工人下岗、贫富分化、官员腐败、老龄化加剧、城市流动人口增多等,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些复杂的矛盾,因此动员民间力量,与基层社区结合,在城市基层开展社区建设。

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迁

1949年以后城市社区和单位可分为三个阶段:

1. 50年代,社区(法定社区:街道办事处)与单位齐头并进;单位社区化(单位和社区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重叠;用单位的多元化功能取代社区功能)

2. 60-70年代,单位社会进入全盛时期;法定社区沦落。

3. 80年代以后,社区组织焕发活力;单位社会逐渐萎缩。

在改革进程中,“单位办社会”已被完全否定,其中最重要的是两项改革措施:住房商品化和重建社会保障体系。

社区建设任务的提出

80年代出,民政部门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口号,开始于“社会福利单位办”的模式分道扬镳。

1987年,民政部对社区服务的内涵做出定义,提出了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1991年,“社区服务”延展为“社区建设”,与国际上社区发展理念结合。

1999年,国家正式启动“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程。

在90年代,社区服务和社会建设受到朝野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

1.社区服务:由社区福利服务业和便民利民服务业组成,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提供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开展双向服务。

2.社区教育:包括同学校联合做好基础教育,面向社区居民的社会教育等。目前发展不完善。

3.社区治安:警察制度“片警”

4.社区医疗卫生:社区医院和社区保健。然而随着医疗改革滞后而滞后。

5.社区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户

现实生活中的社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城市社区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中性的地域社会,而是一个国家建构出来的有着明确边界的政治空间,是为了解决单位制解体后城市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问题的治理单元。

社区也不是一个想象的温馨美好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是一个充满阶层分化、区隔、内部缺乏有机联系的蜂巢状生活空间。社区是一个共同生活的空间,但却是一个不同人的社会。

社区建设运动实际上创建了两种社区空间:国家治理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二者在重叠与冲突中建构各自的认同与意义。

虚拟社区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虚拟社区指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

虚拟社区的社会学特征

同现实社区异样,虚拟社区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相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它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等,使社区居民得以互动。

特性1:虚拟社区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特性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地的符号性。

特性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流动频繁。

特性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是虚拟社区的基本准则。

虚拟社区vs. 现实社区

虚拟社区来源于现实社区,虚拟社区是现实空间在虚拟空间的“投影”:

1. 虚拟社区的内容根据人们现实需要而设定;

2. 虚拟社区的服务是现实社区服务的眼神和提高,如email.

虚拟社区对现实社区的影响和反作用:

1.网上的公开透明、民主自由等特征影响现实社会;

2.言论相对的匿名性和民主特征赋予个体充分的话语权;

3.网络舆论成为重要的舆论力量深刻推动社会发展。

网络社会: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关系聚合的社会系统。

网络社会的特质

1 跨时空互动性:媒介技术的传播学研究(麦克卢汉、波兹曼、莱文森等)同步互动vs

异步互动;多信道互动。

2 信息共享:获取信息(查阅、浏览、下载)、展示信息、交流信息是国际互联网最重

要的特点之一;

3 沟通中的过滤性:零旁观者效应;过滤非语言交流的信息;过滤社会属性;过滤期待与

压力——自我修整。

4 消解文化边界与张扬个性:

同化作用:中断现实地域文化自身的自然变迁过程或改变本土文化的内容;强化少数群体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认同;

结果:文化的多元化;

问题:文化保护。

5 记录性

记录性(可逆性)共享:无限可扩展性

6 “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

早期网络的“扁平化”结构:去中心化;去除等级和权力压制;平等享有信息和权力;新型组织:高效、高应变能力。

7 开放性

8自由性

现代组织

韦伯的组织理论

合法性和合理性是韦伯组织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前现代的官僚主义是非理性的统治形式,因而不是真正程序化的典型的科层制行政管理。在中国,科举取士的官员评价标准是基于伦理以及对皇帝的忠诚程度。

他认为组织是以一种跨越时空的、稳定的方式把人类的活动和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协调在一起的一种手段。

他强调组织的发展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并且他强调书面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组织为实现其功能,需要书面的规章制度以及储存其“记忆”的档案。

组织是有等级的,权力倾向于集中在上层

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科层制,具有下列特点:

? 1.一整套持续一致的程序化的命令—服从关系;

? 2.从属关系由严格的职务或人物等级序列安排。权力关系并不反映在权力的个性特点方面,而是基于职务本身的组织构造;

? 3.现代科层的非人格倾向。科层运作的主要指标是可操作性和效率,为客观的非个人的组织和组织目标服务;

? 4.现代科层的技术化倾向。不仅组织行为技术化了,而且组织目标及这些目标的确立过程也技术化合理化了。

? 5.组织成员不拥有他们所调配的物质资源。

一个组织越接近科层制的理想型,越能有效地完成所设立的目标。科层制如同机器一样,具有“技术上的优越性”

“科层制的另一幅面孔”

?组织中的非正式关系对组织决策产生影响,尽管它并不必然导致效率的下降;

?非理性的信条使组织不顾现实地把自身至于声望阶梯的顶端;

?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不都是理性的。

默顿:科层制的功能失调

默顿认为,韦伯科层制理想类型的几个内在因素将对其自身的平稳运转产生有害的影响,即科层制的功能失调。

? 1.官僚们被训练要严格遵守成文的规则和程序。灵活运用自己的判断作出决策或者寻求创造性的解决之道是不受鼓励的。——保守性

? 2.遵守科层制的规则可能最终导致程序优先于潜在的组织目标。因为过于强调正确的程序,以至于可能失去对“大局”的把握。——低效率刚性

?公众与科层制之间发生紧张的可能性。我们经常碰到公仆和官僚们对我们的要求漠不关心的情况。这就似乎科层制的弱点:不善于处理特殊情况。

科层制和民主

?“寡头统治的铁律”: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无法使组织成员平等地参与组织活动,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只有极少数人才有能力去担任这些角色。因此,权力不可避免地要落入少数“精英人物”的手中,而这些想维持自己权力的精英人物往往会违反民主信念。(米切尔斯)

社会的麦当劳化

George Ritzer:麦当劳化是指“快餐原则正在美国社会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的一个过程”,作为理性化的另类说法,是指从传统思维转向理性思维和科学管理的过程。

?麦当劳化最重要的元素:

效率:用最理想的方式来完成某项作业;

可计算性:客观的项目必须能够被量化;

统一性:标准化和统一化的服务;

控制: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员工。

社会分化

1.社会分化: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2.影响社会分化的因素:生物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水平分化: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和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垂直分化: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和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社会价值序列看有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

层次的过程和现象。也就是不同人群间的结构性不平等。

人类历史上存在四种基本的分层制度:奴隶制度、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和阶级制度

社会分层相关理论

社会分层的功能论视角和冲突论视角

卡尔·马克思:阶级论

马克斯·韦伯:三维分层理论

卡尔?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认为阶级是对生产资料有相同关系的一群人。

两大阶级:拥有新生产资料的企业家或资本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

马克斯?韦伯的理论

韦伯发展的是一套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社会视角。

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的不平等。经济——财富量

声誉——社会评价高低(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等)

权力——人们强行贯彻自己意志的程度或可能性

三个标准之间的关系:独立性、相互联系、非同等重要

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自然差别: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者遗传机制方面存在各种差异。如性别、肤色等。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上的差异,例如职业类别、收入多寡等。

社会地位: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做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和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1.流动的方向: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2.代际关系: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3.社会流动产生原因: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都叫做社会变迁。

精英理论

精英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它是在天生的能力和才干基础上提出的,并不表示有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特定集团。

精英循环(帕累托circulation):精英群体产生于非精英群体的过程;

精英再生产(reproduction):精英群体的自我再生产过程。精英再生产机制之一

中国的市场转型特征:

1.整体连续性背景下的渐进式改革;

2.权力连续性背景下的精英形成(资本类型和资本转换;总体性资本);

3.主导性意识形态连续性背景下的“非正式运作”。

断裂社会

1.在社会等级与分层结构上是指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而且在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

2.在地区之间,断裂社会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断裂。城乡之间的断裂既有社会结构的含义,也有区域之间的含义。

3.社会的断裂会表现在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

断裂社会的实质,是几个时代的成分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但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断裂社会是指存在主要断裂带的社会。而这条主要断裂带,在今天我们的社会中就是贫富差距。

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

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指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对某一团体或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系列特定规范的不遵从。

越轨类型:

1.违法行为(法律):杀人、放火等

2.违章行为(规章):闯红灯、偷税漏税等

3.违规行为(常规):同性恋、裸奔等

犯罪

社会学解释1:结构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犯罪和越轨是由社会中的结构紧张和道德规范缺乏所导致的结构。

涂尔干“失范”: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了破坏,而新的传统和规范又没有取而代之,失范行为就会出现。(失范型自杀)

在涂尔干看来,越轨对社会而言是必需的。它完成两项重要功能:

A 越轨具有一种适应性的功能;

B 越轨促进了社会“好/坏”边界的维持。

社会学解释2:冲突理论视角

默顿:越轨行为理论

失范,用于表示当个体所接受的社会规范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个体行为所承受的压力。当个体在通过期望的手段到达不了既定的目标时,就会承受巨大压力,进而试图采取其他手段来获取成功。因而,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或经济不平等产生的一种副产品。

科恩:越轨行为是在亚文化群体中集体发生的。

社会学解释3: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越轨行为者和非越轨行为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而不是个人或群体所具有的一套特征。

越轨行为背后是一套社会的权力结构关系。从越轨行为的角度来看,规则是由富人为穷人、男性为女性、年长者为年庆祝以及大族群为少数族群来制定的。

霍华德?贝克尔:越轨行为就是被人们贴上越轨行为标签的行为。行为不是是否越轨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衣着、谈吐或出身都可能成为决定是否被贴上越轨行为标签的关键因素。

社会学解释4:控制理论

犯罪的发生是犯罪行为的冲动与阻止它的社会控制或身体控制之间不平衡的结果。人的行为是理性的,许多犯罪类型都是“情景决策”的结果。

Travis Hirschi:人类从根本上讲是个自私的生物,通过权衡潜在的利益和可能的风险而精心做出是否实施犯罪行为的决定。有四种纽带可以把人同社会和守法联系起来:依附、责任、投入与信念。它们足够强大有助于维持社会控制和遵从。而不够强大,不良行为就会发生。其他观点:现代社会犯罪机会和犯罪目标增多是犯罪增加的原因。消费主义和生活方式多元,让对犯罪感兴趣的“心存不轨的冒犯者”有着广泛的“适宜目标”可供选择。

越轨的正面意义

如果完全从一种消极的角度来看待犯罪与越轨行为的话,那将是一个错误。

1、任何承认人类具有不同价值观与兴趣的社会,都必须为其活动与大多数人所遵从的规范不相符合的个人或群体找到生存空间。

2、在政治、科学、艺术或其他领域中提出新观点的人,常常会被遵从正统方式的人以怀疑或敌视的眼光来看待。

社会控制

所有的社会规范都与制裁相伴,因为制裁鼓励遵从行为,防止不遵从行为。这种旨在防止越轨并鼓励遵从的努力就是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s)

内在控制:引导人们自我激励并按遵从的方式行动的过程;(内化)

外在控制:运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约束来促使人们遵从的各种外在压力。(道德、排斥、歧视、嘲讽等)(法庭、监狱、精神病医院等)

其功能如下:

第一,维护社会秩序。为了社会的稳定,统治者或社会利益代表对某些不能实践行为规范的人们实行控制。

第二,维护正常生活。人们总是希望在有秩序的社会里生活,社会控制是保护社会有序的条件。没有一定强度的社会控制,正常的秩序无法保证,人们平静的生活就不能实现。

第三,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式有二:一种是急剧变化,通过暴力来打破旧社会,创立新社会。另一种是在正常秩序下逐步发展。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有时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中,不可避免地他人发生矛盾,因而社会控制就会把这种矛盾控制

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此外,也不能忽视社会控制的消极作用,因为严厉的社会控制会激化矛盾。

“破窗理论”和“零容忍控制”

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 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病人角色

?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1952)提出了“病人角色”的概念,用来描述病人为了尽量减小疾病的破坏性影响而采取的行为模式。

?功能论者认为,社会通常以一种平稳而适宜的方式运转。因而疾病被视为一种会干扰这种正常存在状态流转的负功能。

?帕森斯看来,人们通过社会化学习病人角色,并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在别人的配合下扮演这一角色。病人角色有三个支柱:

1.病人对生病不负个人责任;

2.病人被赋予某些权利和特权,包括免除正常责任;

3.病人必须看医生以及同意成为“病人”以尽快康复。

?弗雷德森(1970)发展了病人角色,提出三种对应于不同的疾病类型和程度的病人角色: 条件性的——适用于换暂时性疾病可以康复的人;

无条件合法的——适用于换不可治愈的疾病的人;

非合法性的——患上为人不齿的疾病时——污名

?作为“生活体验”的疾病,关心的是疾病如何融入到个体的个人“传记”中去的:

疾病作为

日常作为

自述体作为

病痛叙述

读书解答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

学术与政治韦伯

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徳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

论述题

浮生取义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十一、选择题(P38) 从1999年开始,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口号的推动下,开始了3年扩招。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论述题(开放性)(P58) 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考点

单选题 1.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自杀论》 3.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朋友和熟人保留的个人空间是:个人距离;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社会距离; 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任务保留的距离是:公众距离。 4.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 5.定性分析资料的三个步骤是:审查、分类和汇总。人口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7.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8.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 9.“无孩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人口数量一般是指:人口规模 10.一般认为,所有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11.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2.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在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资资源要尽量的 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自立原则 13.有关社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都经过该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 愿来决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主原则 14.社区发展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改善社区的居民生活,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身的需要,而不是 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判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众需要原则 15.结构式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16.在社会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实证主要原则的是:定量分析 17.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实体性社会要素 18.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之外的标的事物的象征。 19.按照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划分,可将社会网络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0.根据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机密成功度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21.一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2.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为分配和获得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23.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子女相对于父母地位的变动被称为代际流动 24.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种观点来自:标签理论 25.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做出概括的 分析的方法。 26.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7.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8.社区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9.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30.再社会化也可以被称为:重新社会化;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31.垂直流动:社会分层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文化反哺又称为:反向社会化 32.在社会化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33.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 建立一个和现代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的过程。 34.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08 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网络版部分) 专业:行政管理本 科目:【社会学概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题干】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答案】 (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 37.【题干】简述中国人口问题 【答案】 1.人口素质问题。 2.人口流动迅猛。

3.人口分布失衡。 4.人口老龄化加速。 5.人口性别失衡。 【考点】社会的基本要素 38.【题干】简述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答案】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及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2)社会冲突论: 同结构——功能论一样,社会冲突论将家庭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冲突论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成员比另一些人从家庭中的获益要多。他们指出,家庭的历史,同样也是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历史。这一视角指出了家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而不是血缘关系如何有益于社会。冲突论者批判了父系继嗣制、男权制。 【考点】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39.【题干】简述社区的功能

【答案】 (1)经济生活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2)社会化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3)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4)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5)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如社会救济。 【考点】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40.【题干】简述社会控制的特点 【答案】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复习要点: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4页)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 律的科学。(第一章,第1页) 1、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5—16页)?国外高等教育的模式源于德国,发展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意、法、英等国家,其影响遍及欧洲诸国。美国立国后,高等教育全力仿效德国。随着经济发展与国际的交往日增,其影响随着时代 的变化,而逐渐为亚、澳等诸洲所接受。现行的高等院校,从所有制上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从学校建制上分 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为国立,地方直接管理为公立,行政上不受国家管理的为私立;从基本学制、修业年限和培 养目标上一般分为4—5年的大学本科,着重学术研究,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综合能力强,传播知识与发展科学 的人才;2-3年的高等专科学校,着重职业教育,培养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及高级技术人员;1-3年的短期大学,其中2-3年的学习专门技艺;培养职业上和生活上的必需能力,1-2年的进行职业培训,一般由地方自办,结业后,在本地工作。学习通常采用学分制。为了培养尖端科学人才,各国有条件的大学,均建立研究员, 美国有的教育机构就将美国大学分类,划分出研究型大学,日本则将部分国立大学确定为研究院重点大学。在管理体制上,一些国家传统的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由国家承办和管理,如德国、意大利。另一种管理体制是教育管 理权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地方,国家制定关于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诸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通过制定“教 育目标”进行宏观引导,通过国家领导人和国会这类国家机构的政治影响力、政府拨款、设立各种研究基金这类 经济手段,来体现政府的意志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6—19页)?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我们可从高等教育的职能、高等 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剖析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 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2)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愈来愈烈。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这也就突出了高等教育在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内容及特点,第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企业和大学要力争在适应社会 经济发展需要的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互补的需要中 产生双赢的结果。 3、高等教育学研究目的?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页)?学习和研究高度教育学,旨在揭示高度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度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力量指导。 4、高等教育学研究意义?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23页)?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 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一点对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尤为重要。?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这样一种“为人师表”的专门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使他的知识品德、 学识技能、管理才干,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社会都要认识到教育工作者 与教育关系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加强教师修养的重要性。?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 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是专业,也是事业和职业。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专业精 神和事业目标,应当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规范,具备高尚的师德。一切职业道德的基本点就是 热爱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心,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 会与未来负责。有了责任心就能积极工作,勤于钻研,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也才能以为人师表来严 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学 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担负起育人 和科研的任务,这是教育工作者准备步入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今后不断加强、提高且无止境的终点,这样才能 随着修养的不断完善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学识素养,首先是文化素养,即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知识。知识愈

《组织社会学》最终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行政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一般社会组织 ?3.研究问题 ?(1)研究的基本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请思考研究的具体问题。?(3)研究的变项(互相影响) ?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 ?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相互依赖);?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 ?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 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 ?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 ?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 ?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 ?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 ?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 单位制度——我国独特和关键的制度形式 ?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 ?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 ?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问题思考: ?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 ?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 ?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任、社会行为。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 ?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的人际关系结构。?(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 ?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 ?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 第三章组织分类与研究方法 ?一、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 ?1.帕森斯的分类方案(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者) ?依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各种社团)、模式维持组织(公安局)。?2.布劳和斯科特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把组织分为四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3.埃特奥尼的分类方案 ?依照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的服从方式,将组织分为三类: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 ?4.卡茨和卡恩的分类方案 ?以追求的目标和执行的功能,将组织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或政治性组织。 ?5.汤普逊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将组织分为三类:长链组织、 - 1 -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新版教材-2018江苏省高等教育学考点整理和题库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高等教育的概念 1)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的教 育. P3 2)高等教育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延展性。P1 [1].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 的高等教育机构 [2].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概念。 [3].20世纪60年代,第一所开放大学在英国出现。 3)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 2.高等教育学的作用 1)引导观念更新 2)服务政策咨询 3)推动实践发展。 3.高等教育学的作用(简答题、论述题,P12-15) 二、题库 1.1984年,()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A冰B洪秋雨C懋元 D.孟宪承 正确答案:C 2.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对科学知识作了P10 A、主观性分类 B、客观性分类 C、“解剖分类” D、理论性分类 标准答案:C 3.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30分) P10

A、记忆 B、想象 C、判断 D、分析 标准答案:A,B,C 4.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 等教育机构。(30分)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格拉底 D、康德 标准答案:B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 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 1)专门学校:修辞学校,哲学学校 2)西方古国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场所。代表:亚历山大 大学(缪思翁博物馆)。古伊斯兰国家的许多清真寺也是传授高深知识的教育场所。 2.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1)西周时期就已萌芽。 [1].西周大学:西周时期已建成比较严密的学校体系,分国学、乡学两轨。大学旨 在培养统治人才,教育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私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官学衰败,私学繁荣的局面。代表:齐国的稷下学宫。 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 3)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置明师”,“兴太学”。太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 学的标志,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教育水平上,都堪称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