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易经的回归

易经的回归

易经的回归

诠释:雲途

**伏羲的奇遇**

易经来源于圣人,而这位圣人就是伏羲。我们把时间倒回到七千多年前,这是风和日丽的一天,空气中点缀着淡雅的花香。我们的先祖——伏羲大帝正在洛阳东北巡视,这时他来到了黄河边,清澈平静的河面上突然浪花翻涌,一匹龙马腾越而出,龙马的背上是一幅奇怪的图案。伏羲仔细观察着龙马,突然金光万道,龙马消失不见,一张图绢从天而降,缓缓落入伏羲手中,这张图绢上所绘就是龙马身上的图案。

伏羲将图绢带回,日夜参研,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终于参透河图中之理,遂绘八卦以象万物。因图由黄河中得来,故取名河图。

这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河图开启了中华文明的万世荣光!

**伏羲的发现**

河图就是下面这张图,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线条单一,配色简单。他的神奇之处到底在哪里呢?我现在就来还原一下伏羲大帝的思路,您听我慢慢道来。

**太极**

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概念来代表一切事物,这个概念就是太极。太极其大无内,其小无外。

**阴阳**

图中有黑色点和白色点,如果把黑色的点称作阴,把白色的点称作阳,那么世间万物皆不出阴阳的范畴。当我们针对某事物制定一个标准,那么一定会出现两种情况,就是符合标准的和不符合标准的。这个事物就是太极,而这个标准称为太极点。比如以一天为太极,以有太阳作为太极点,有太阳照耀的时候是白天,是阳,那么没有太阳照耀的时候就是黑夜,是阴。河图中的阴阳是用黑白色来区分的,这样的表述不是很方便,最好的办法是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这样就易于辨识,易于书写了。于是我们有了阳爻“—”、阴爻“- -”。一个阴爻可以看作是由两个阳爻组成,河图中黑色的都是偶数,白色的都是奇数,阴阳爻的设计符合这个规则,伏羲的设计很精妙。用别的符号可不可以呢?可以。如果阳爻换成“0”,阴爻换成“1”可不可以呢?可以,并且我们下面会用到。

**四象**

阴阳单独拿出来也各自是一个太极。

对于阳这个太极来说,又可以分出阴阳来。在阳爻的上方再加上阴阳来表示,那么就是太阳“

”和少阴“

”。

对于阴这个太极来说,同样也可以分出阴阳来。在阴爻的上方再加上阴阳来表示,那么就是少阳“

”和太阴“

”。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阳分阴阳不是太阳、少阳。因为太极只能分出阴阳来,不能分出两个阳来。阴也是同样的道理。

现在我们来把阴阳爻换成“0”和“1”,看看这是什么。太阳“00”、少阴“01”,少阳“10”,太阴“11”。这就是二进制的0、1、2、3。实际上并不存在“0”,所以按序数,太阳到太阴就是从1到4的顺序。

**五行**

我们首先把两仪,也就是阴阳,按照河图的顺序排列上去,就像下面这样。

依照阴阳的特点,这种布局与阴阳的特性正相反,因为阳为清应在上,阴为浊应在下,而河图中这种布局又说明了什么呢?这种布局说明,阴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是互根,并且可以互相转化的。阴阳最直观的特征是冷和热,那么我们就用具体的物象来指代这个抽象的概念,那么就用水和火吧,这里的水火,并非实际的水火,水曰润下,所有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水。火曰炎上,所有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阳爻在天,是数字一,具有火的属性,所以他是水的出生地,这是阴阳互根的直观体现。所以天一生水。

阴爻在地,是数字二,具有水的属性,所以他是火的出生地,同样是阴阳互根的直观体现。所以地二生火。

生就是说,刚刚出生,还很弱小,但是会慢慢长大。

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需要动力来承载来运化,我们同样用一个具体的物象来指代这个抽象的该念,那就是土,土曰稼穑,播种为稼,收获为穑,所有具有载物、运化等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下面我们把四象也排列到河图上去,四象中太阳和阳爻并没有区别,就像“00”和“0”没有区别一样。所以我们把新生成的三个数字排列上去。既然已经有了“1”和“2”,那么其他三个就按照数字顺序排列。

那么少阴就是“3”,少阳就是“4”,太阴就是“5”。排列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知少阴和少阳是阴阳转化的中间状态,少阴是从阴到阳的中间状态,少阳是从阳到阴的中间状态。而太阴是土,是阴阳转化的动力。所以在中间,这个中间并非夹在中间之意,而是参与到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意。

五运六气中,四象分别有不同的名称,太阳被称为寒水,原因就在于太阳是水生之地。太阴湿土,如图中的布局,太阴处中,属土。少阴君火,少阴中阳气处主导地位,阴气在减弱,所以称为君火。少阳相火,少阳中阳气在减弱,已经失去主导地位,所以称为相火。

少阴是向上的,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同样用个具备相同特征的物象来指代,那就是木,木曰曲直,所有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少阳是向下的,有肃杀变革的特性,用金来指代,金曰从革,所有具有肃杀、沉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奇数为阳为天,所以天三生木,天五生土,偶数为阴为地,所以地四生金。

易经是六经之首,是经天纬地的大智慧。很多人都这么说,但是拿起一读确又不知所云,估计这是很多人的共同经历,我就曾经是其中之一。

正因为如此,我希望能通过这个帖子能使那些喜欢易经确又不得其门而入的朋友能少走些弯路。

之所以起名叫《易经的回归》,是因为我想能从易经的本源河图和洛书来解读易经,也只有这样才能讲清楚易经。

提到易经,估计很多人马上会想起命相风水,其实预测只是小术而已,对于易经来讲这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只是他小小的一个应用而已。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诸子百家也都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读易经而已。比如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其实就是孔子在解读离卦的象。

我们看看离卦,是这样:

外面是两个阳爻,中间是一个阴爻。阳是光明、亮丽,阴是阴暗、丑陋。所以外表光鲜,里边一定是污晦的,我们的身体也如此。所以孔子说: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内心肯定是阴暗卑劣的。

(八字就是八个数字,这一点我会在后面天干地支的部分做比较详细的说明。

实际上易经是数学,但是这个数学和我们通常的数学不太一样,我们通常的数学,哪怕是高等数学,也只是加法的延伸而已,我们暂且称其为线性数学,因为这种数学非常狭隘,研究的只是数字的累积过程。而易经是时空数学,他研究的是数字在时空状态下的运行特点及规律,正因如此,易经才能准确的模拟事物的运行轨迹,能准确的预测过去、现在、未来。

世间万物不过数字而已,对于这一点在后面我会和大家做详细的探讨。

所以八字,和通常的数字没有本质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八字本身就是天干地支,而数字需要转换为天干地支而已。

基于这一点,八字和身份证号码、工作证号码、QQ号码等等与本人相关的数字没有本质区别,甚至与你随口说出的几个数字也没有区别。(当然,这是我的看法而已,难免有偏颇之处,供您参考)

**八卦**

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四象每个单独拿来看,又可以看作是一个太极。拿太阳为例,以太阳为太极,阴阳为太极点,太阳“

”又可以分为阴阳两部分,我们在太阳的上面加上阴阳爻来表示。那么就是“

”乾和“

”兑。其他三象类似,下面用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见,八卦是四象的进一步细化,并且卦的排列顺序就是实际的数字顺序。而八卦的取数也就是顺序数,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那八卦可不可以再按照此规律推演下去呢?当然可以。因太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可以无限的推演下去。伏羲创制八卦几千年后文王就按照此规律推演出了六十四卦,这是后话。那么伏羲为何没有继续推演下去呢?因为当时民风淳朴,人民智慧,富足安乐,人际关系单纯和顺,人人品行无失,所以八卦足够了。而到了文王时代,民智已严重退化,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人的分别心越来越重,所以文王推演八卦来适应这种变化,也是无奈之举吧。

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重演一下从无极——空无一物,到八卦的整个过程。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两仪、四象和八卦是个逐步细化的过程。可以举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以人作为太极,以性别为太极点,可以分出男人和女人,那么男人就是阳,女人就是阴。继续以男人为太极,以身体前后为太极点,背就是阳,腹就是阴,那么男人的背部就是太阳,腹部就是少阴。继续以背作为太极,以上下为太极点,那么腰部以上就是乾,腰部以下就是兑。其余以此类推。

既然如此,那么八卦就是阴阳转化过程中的八种状态,状态是一种景象,所以八卦所描绘的是一种象,并非单纯的数字。从两仪到四象是对事物情况的细化过程,而不是数字累加过程。所以卦的数字并不是卦的重点,卦所展示的状态才是卦的重点。易经三个基本元素是象、数、理。而卦就是象的最具体的体现。

到现在为止,八卦已成,我们把他们八布于河图之上。如下图所示。

此图是被称作先天八卦图,他描绘了阴阳转化的基本规律,左侧是阳气渐生的过程,右侧是阳气渐隐的过程。

坤为地,厚重辽阔,厚德载物,卦性为顺。

从坤到震,阳气在下发动,阳健,阴顺。健是刚健,顺是被动、随顺原状态不愿改变。震,一阳在下发动,二阴重叠压制,阳气左冲右突,阴阳相击,其象如雷,故震为雷,卦性为动。

从震到离,阴阳之势已经逆转,阴气退守核心,其象如火(其实火就是竖写的离卦),内阴外阳,阴为形为物质,阳为气为能量,火正有如此特点,火外为火焰,内为物质。所以离为火,卦性丽。离外阳而内阴,故能照外,而不能照内,也就是说火可以用来照亮别的东西,却不能拿来当镜子。

从离到兑阳气已经攻占核心位置,阴气只有表面若即若离的存在。如大泽之中只有零星陆地浮于表面,所以兑为泽,兑卦性为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心悦目啊。

乾为天,刚健无比,运转不息,卦性为健。

从乾到巽,阴气于下发动,阴阳相吸,阴阳鼓荡,其象如风,阳气如风入隙,所以巽为风,巽卦性为入。

从巽到坎,阴气已抗制局面,阳气退守核心,其象如水(其实水就是竖写的坎卦),外阴内阳,水外为堤防,内为流水。所以坎为水,卦性陷,陷者,阱也,外实而中空。坎外阴而内阳,故能照内,而不能照外,也就是说水可以当镜子照,但不能照亮别的东西。

从坎到艮阴气已经攻占核心位置,阳气只有表面若即若离,下面重阴堆叠,其象如山,山岳高耸,直插云天,岿然不动。所以艮为山,卦性为止。

河图中有十个数字,现在已经有了五个,即五行之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五行之生,代表五行之初生,还很弱小,所以一、二、三、四、五被称为生数。那么五行何时长成呢?我们再看看河图,看看他还告诉我们什么。

与“一”一组的是“六”,与“二”一组的是“七”,与“三”一组的是“八”,与“四”一组的是“九”,与“五”一组的是“十”。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差为五。这说明什么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下五行之间的关系。五行之间的关系是象、数、理中理的部分,目前还没到那个阶段,为了论述方便,在这里先提一下,后面再详细说明。既然是讨论五行的生成,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的关系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河图中每组数中的差都是五,说明五行需历五数而成,也就是说,要经历一次生成周期才能长大成人。比如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最后金生水,到这时,水才真正长成,再比如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最后土生金,同样在这时,金才真正长成。

所以河图中的五组数告诉我们,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因六、七、八、九、十是五行长成之地,所以他们被称为成数。

这是数字的累积过程,八卦是物象的具体化,所以八卦无法表示这个过程。但又不能用数字,那会带来混乱,因为八卦本身也是数字,还有未来的地支也是数字。那给这十个数字分别命个名吧,就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就是十天干。其实叫什么无所谓,一个名字而已,他们其实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现在把十个天干排布在河图上。

易经的三个核心,象、数、理,天干就是其中数的一个具体体现。

**洛书**

龙马献河图之后不久,洛水中又浮出一只神龟,龟背上同样有奇怪的图案,我们再来一次吧,伏羲仔细观察着神龟,突然金光万道,神龟消失不见,一张图绢从天而降,缓缓落入伏羲手中,这张图绢上所绘就是神龟身上的图案。因出于洛水,所以就命名为洛书。我们来看一下洛书,就是下面这张图。

洛书中有九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并且和河图中一样,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现在把洛书中的数字罗列在河图之上,我们会得到下面这张图。

洛书的数字格局是宇宙中最为平衡的布局,因为任何一条直线上的三个数字之和都是15。比如:4+9+2,4+5+6等等。

下面我们先把阳数连接起来,然后再把阳数和他同组的阴数连接起来,就像下面这样。

这是一个字,读音“万”,阳健阴顺,阳动在前,阴跟在后,所以万字的运动方向是顺时针,即右旋。

这个图案说明了世界的运转规律,并且这个图案也是佛陀胸前的轮象。两条线上的数字之和相等(2+7+5+3+8=4+9+5+1+6=25),所以也代表了中正平和,圆转无碍。

**地支**

地支通常认为是根据一年十二个月来定义的,但是这是明显的倒果为因的行为,因为易经中的月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没任何关系,熟悉易经的人都知道,易经中的月是以节气为标准的,而节气是以太阳所处的黄道位置来确定的,并且精确到分秒。比如目前是公历二零一三年五月,是丁巳月,巳月是从立夏开始算起,而立夏是太阳处于黄道四十五度的位置,今年太阳运行到黄道四十五度的位置时,是公历五月五日十六点十八分零九秒,所以从这一秒开始是丁巳月,而前一秒还是丙辰月。所以易经中的月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他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来再看看这个由洛书推导出的卍字图。

阳健阴顺,阳带动阴来旋转,所以这个图是顺时针旋转的动态图,那他是表示了什么的运动呢?当然是五行。五行从哪里来呢?从太极来,太极代表一切事物,所以这张图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行规律。既然是旋转运动,中间会是比较空虚的,比如漩涡就是这样,所以五数所代表的土会散到外围,但是即使这样,也只有九个数字,可是地支有十二个,这是怎么回事?

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世上只有一个人,他就是佛陀,因为他是正遍知。我们来看看佛陀怎么说。

“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四》”

“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七》”

佛陀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世界,世是时间,也就是佛陀说的迁流,界是方位。世有三个,过去、现在和未来。界有十个,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界虽然有十个可以用来定位,但实际上能确定的只有四正方(东、南、西、北),而四隅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只是从四正方衍生出来的。而上下的位置是无法确定的,中间也是没办法确定的,因为参照物不同,结果肯定会不同,所以无法确定。也就是说界数只有四个。界数和世数相乘,三乘四,结果就是十二。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是以十二为基本周期的。

那么地支就有十二个数字,也就是一到十二。给他们分别命名吧,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从佛陀的教诲中我们也知道了另外一件事,也就是洛书中的四个方位是东西南北,和河图中的上下左右不同。地可分东西南北,天不可分,所以称为地支。我们把十二地支罗列到河图中。子是一在下面正中,其他顺时针方向分布。

地支同样只是数字,从一到十二而已,是数字的累积过程,所以天干地支用来纪年、月、日、时。比如目前就是癸巳年丁巳月辛巳日癸巳时。

**数**

到目前为止,易经运算中所需要的五大部分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都已经齐备了,从以上的推衍我们发现其实这五大部分全部都是数字,我们来总结一下。

阴阳:阳一、阴二。

五行:水一六、火二七、木三八、金四九、土五十。

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天干: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

地支:子一、丑二、寅三、卯四、辰五、巳六、午七、未八、申九、酉十、戌十一、亥十二。

**理**

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这五大数字体系就是易经运算中所需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开始讨论他们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理。理是易经运算的基本规则,易经归根结底是数的运算,所以又被称为数术。通常的数学研究的只是数字积累,而易经的运算不仅包含数字积累,同时也包含数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算,所以易经是时空数学。

这些关系包括:阴阳之间的关系、五行之间的关系、八卦之间的关系、天干之间的关系、地支之间的关系、五行与阴阳的关系、八卦与阴阳的关系、天干与阴阳的关系、地支与阴阳的关系、八卦与五行的关系、八卦与天干的关系、八卦与地支的关系、天干与地支的关系。

我们从阴阳之间的关系开始。

**阴阳之间的关系**

在讨论阴阳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要看一下我们曾经用过的两个概念,太极和太极点。

**太极和太极点**

阴阳来源于太极,我们看一下太极图。

这个就是太极图,一个圆。这个圆说明什么呢,说明太极是划定一个范围。那方的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既然是范围他就可以是任何形状,甚至没有形状,只是一个概念。比如把“人类”看作太极,把“动物”看作一个太极,等等。

范围确定之后,太极就产生了,当我们通过一个标准来看待这个太极,这个太极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符合标准和不符合标准的,这个标准我们称为太极点,也就是我们观察太极的视角,而那两种情况就是阴阳。注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离开了太极和太极点,阴阳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脱离了太极和太极点无法讨论阴阳,要讨论阴阳就必须先确定太极和太极点。对于具体的事物来讲,当太极或太极点改变,阴阳性质可能完全不同。比如以一天为太极,以是否有太阳为太极点,那白天就是阳,晚上就是阴。而如果以是否需要灯光照明为太极点,白天就是阴而晚上就是阳。

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来看,会有不同的结论。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下看待同一个事物也会出现不同的结论。这就是因为太极和太极点的改变造成的。所以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没有任何两个人眼中的世界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太极可无限再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太极点的选取也是人人各异。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吕氏春秋·察微篇》中记载了一件事,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鲁国有个规定,如果有人见到鲁国人在他国作了奴隶,能花钱把他赎出来,那么可以到找官府报销。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鲁国人,而没有去官府报销,因为子贡家是大财主,不差那点银子。孔子知道后说:“子贡你错啦!圣人做事情,目的是改变社会风气,教化百姓,并不是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啊。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去官府的报销赎金,对你的善行没有任何损害,可是你不去报销,以后谁还会再去赎人呢?”

把赎人取金作为太极,那么子贡的太极点选取的是缺不缺那点儿钱,不缺为阳,缺为阴,所以不去报销了。而孔子的太极点是会不会让别人不愿赎人,取了则不会,为阳,不取则会,为阴。虽然是同一件事,但不同人来看,因太极点的不同结论完全不同。

再说个生活中的例子,一位大爷去医院看病,回来后破口大骂:“现在的医院太坑人了,一个破检查二百多,医生一点医德也没有。”不久,儿子高考报志愿,他又说:“就报医科大学,将来做医生,工资不算,奖金和红包就够了。”虽然同样是医生这个职业,同一个人的看法也如此不同。同样是太极点变化的原因。

所以当我们遇到不能理解或反对的事情,我们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对方的太极和太极点,而不忙着反驳,当你从他的太极和太极点来看问题,那么你就能理解他了。推己及人就是这个道理。

**阴阳相和**

阴阳遍布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每天都在处理和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我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而已,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我喜欢听我母亲唠叨,他做饭时我经常站在旁边看,他一边做饭一边和我聊天,我是北方人,主食是面食,所以经常会见到他在和面。为什么叫和面呢?既然这个过程被叫作和面,那么一定和“和”有关系。我们先看看这个过程。

每次他总是先把面粉放到盆里,边搅拌边逐渐加水,直到面可以拿住了,也就是基本成型了,但是这时面团还很粘,然后在面板上撒上一层面粉,把面团从盆里拿出来,放到面板上不停的折叠按揉,并根据面团的软硬情况,加些面粉或淋上点儿水,直到觉得软硬合适了,把和好的面团放回面盆,用湿布蒙上备用。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过程,我们把和面看作是太极,以是否干燥为太极点,那么面粉干燥为阳,而水湿润为阴。往面里加水,就是阳极生阴,有人会问:“水不是加的吗?怎么是生?”其实加和生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人工过程,一个是自然过程而已,唯一的区别是人工过程快,自然的过程很缓慢而已。有人又会问:“那往水里加面,可不可以?”当然也可以,那就是阴极生阳,但是通常没人这么干,因为面粉量很难控制,当然如果水比面粉难得的情况下,也会往水里加面,这是个太极点转换的问题。不停的折叠按揉是让阴阳均匀分布,充分接触。面团软是阴太盛,加些面粉是阳生出来抵御,面团硬了是阳太旺,加些水是阴生出来抵御,直到软硬适度,就进入了阴阳平衡的状态,但是这个状态是暂时的,北方干燥,所以

蒙上湿布来维持这个平衡。

和面的过程是对“和”做的最贴切的诠释,所以这个过程被称作和面。

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和”,和是阴阴为了同一目的而取长补短、相互制约、相互扶助的过程。比如上面的例子,面粉是阳,阳是向上发散的,水是阴,阴是向下沉降的。没有水的制约,一阵风面粉就会灰飞烟灭,没有面粉的扶助,一不小心水就会覆水难收。

阴阳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四象。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在解读少阴和太阴。和就是少阴,我们来看看少阴“

”。阳在下,阴在上。阳在阳位(奇数位)为正,阴在阴位(偶数位)为正,说明阴阳都是品行端正之人,为君子。阴在上,阴向下,所以亲下,阳在下,阳向上,所以敬上。阴阳目标一致,属性相反,所以为和而不同。类比于人事,什么样的朋友才是君子呢?你要做一件事情,他不同意你的想法,他会反对你并劝告你,告诉你他反对你的理由,他同意你的想法,他也会反对你,并且提出自己的担心和意见,提醒你该注意的问题,他同意你而反对你的原因是希望你把问题考虑周全,把事情尽量做得圆满。

那么不同就一定是和吗?不一定。我们再来看少阳“

”,同样是不同,但是阳在上居阴位为不正,阴在下居阳位也不正。不正则不安,不安则动,阳向上,阴向下,背道而驰,不同也不和。

太阴“

”,阳健阴顺,阴见阳为得其主为吉,阴无主见,得朋为凶,所以太阴二阴相伴,向下沉沦。阴为小人,所以小人同而不和。

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三个小人。

第一个叫易牙,易牙很会做菜,有一天齐桓公对易牙说:“我什么都吃过,就是没吃过人肉,不知道人肉好不好吃?”易牙回去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菜进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品尝之后觉得鲜嫩无比,就问是什么肉,易牙流着泪说:“这是我儿子的肉,献给大王尝鲜。”齐桓公听后,非常感动,认为易牙忠于自己胜过爱儿子。第二个叫开方,开方是卫国的公子,在齐国侍奉齐桓公。开方的母亲就在临近的卫国,而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开方从未去看望过自己的母亲。齐桓公知道后,认为开方忠于自己胜过爱母亲。第三个叫竖刁,竖刁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进宫服侍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竖刁忠于自己胜过爱身体。

所以齐桓公很宠幸这三个人。公元前六四五年,丞相管仲病危,齐桓公去探望。他问管仲:“大臣中谁可以作丞相?我比较看好易牙、开方和竖刁。”管仲说:“易牙杀子取媚于君,不合人之常情,开方有亲而不侍奉,不合人之常情,竖刁自宫,不合人之常情,这三个人都不能亲近。”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驱逐了这三个人,但是过了三年,他又把他们召了回来,因为没了他们,齐桓公觉得日子过得太没滋味了。

后来这三个人作乱,堵塞宫门,齐桓公活活饿死,临死前用衣袖遮住脸,因为他没有脸去见管仲。齐桓公和这三位其实都是小人,如果桓公内心光明正大,也不会想吃人肉,如果从太阴来看,桓公是上面的阴爻,阴爻居正位,在上为君,而那三位是下面的阴爻。而阴遇阴为凶,只会沉沦。

孔子曰:“可与言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段话还是在解读四象。可与言而与之言是少阴“

,阳在下居正位,对方健康向上,品行端正,那么就应该放下身段去“和”对方,给予指导和劝诫,阳见阴为顺,这样对方在自己的帮助之下前途会比较顺利。如果不这样,那就是太阳“

”,阳见阳不顺,为阻隔,阳亢则悔,所以将来会后悔。不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是少阳“

”,阴在下居阳位,不正,对方思想不正,品行不端,而阳在阴位,自己所处位置也不善,所以尽快离开,不与之言。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太阴“

”,阴见阴为无主,为沉沦,为凶。所以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不会失人也不会失言。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还是对少阴和少阳的解读,民可,使由之,是对少阴的解读,如果人民健康向上,那么就应该去“和”,起到指导和帮扶的作用就可以了,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不可,使知之,是对少阳的解读,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在沉沦那么就要积极去教导他们。这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孔子的一生也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数千年之下,我这个后生小子,行文至此不免心下凄然。老子和孔子比要洒脱得多,西出函谷关,唯留五千言。

我们下面来总结一下阴阳的关系吧。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这个图是阴阳图,他描绘了阴阳的互根和互相转化的过程。在阳最旺处有一个黑点,他说明阳虽然旺极,但阴依然存在,虽弱极,但会慢慢滋生,直至逐渐取代阳,并最终发展到旺极。在阴最旺处有一个白点,变化情形和阳最旺时一样。

阴阳一直在变化中,没有停驻,即使阴阳的平衡也是动态的平衡。

阴阳图会给人一个错觉,那就是阴阳是泾渭分明的,但实际并非如此,阴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无法区分边界的。就象我们举的和面的例子。

阴阳在表面上看这是一对矛盾,但同时阴阳也是一体的两面,阳因阴而存在,阴因阳而存在,相生相成,不可分割。

阴阳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和。如果一个人明白了和的道理,就很容易处理身边的事情。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实这就是和的道理。从少阴来看,虽逆耳未必就是忠言,但忠言一定逆耳,所以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不是赞美,而是不同意见

*四象的演化**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什么呢?如果足够细心,我们会发现四象描述了阴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行变化过程。虽然只是简单的四象,但是他们却能准确模拟事物的发展过程。通过四象我们就已经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会产生的结果。我们现在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看四象。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介绍一下阴阳爻的命名规则。六、七、八、九、十是成数,这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七、九是阳,六、八、十是阴。而阳的运动方向是向上的,阴的运动方向是向下的,所以成数中阳数的最大数是九,阴数的最大数是六。基于这一点,我们用“九”来代表阳爻,用“六”来代表阴爻。而用“初”和“上”来代表阴阳

爻在四象上的位置。

太阳“

”:对于初九来讲,居阳位,为正,阳见阳为阻隔,目前会很不顺利,但初九正位,刚健有德,坚强向上,并不会因上九的阻隔而消沉,而上九阳极生阴,初九目前虽前途有些坎坷,但终究会一帆风顺。上九居阴位,为不正,不正则不安,不安则动,并且上九居最上位,向上已无路可走,其道穷,穷则变,阳亢,旺极而生阴,所以上九终究会变成上六,阳变阴为悔,所以上九目前虽身居高位,但品行有失,终会至悔,老子曰:“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贵为阳,骄为阳,老子就是在解读太阳上九之象。

少阴“

”:初九得上六来和,目前非常顺利,前途也一片光明,上六阴爻居阴位为正位,品行无失,居上位而不骄,得初九帮扶,目前顺风顺水,只要能合理约束初九,则可保平安。初九向上,最终会替代上六,而居上位,而上六,功成身退是最好的选择。上六,在上为天,功成而退,老子曰:“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就是在解读少阴上六之象。如上六恋栈不舍,必至沉沦,则为少阳。

少阳“

”:上九阳居阴位为不正,但下临初六,初六向下,对上九并无压力,如上九能励精图治、洁身自好,目前并无大碍,并且可以说非常顺利。但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稍有不慎,被初六所误,阳转为阴,同流合污,少阳变太阴,则终至大祸。兵法中“走为上”,即为对少阳上九的解读。

太阴“

”:初六、上六二阴相随,无节操,无下限。但初六在下,向下已无路可走,穷途末路,穷则生变,必转为阳。但阴性随顺、怠惰,变化过程缓慢。所以冬天虽然漫长,但春天一定会到来,太阴必转少阴。

四象演化中的唯一良性循环,如下图所示。

太阳上九变上六,提携初九,初九上位,代替上六,上六功成身退,下面初位有贤德之人为继。这样就是一个完美的良性循环,如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但是这是很理想化的情况,现实中总是有太多人,为各种欲望所迷,而不知进退,所以偏离正道,而为诡道,化智慧为权谋。虽能无往不利,确难保长久,即使有生之年,能保不败,身坏命终,却难逃三途(地狱、饿鬼、畜牲)之祸,万劫难复。

庄子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此言虽惊世骇俗,却其来有自。

比如,三十六记中的美人记,就是从太阳而来。就太阳来说,初九和上九都不好过,初九欲取而代之,上九欲除此心头之患。初九用美人计,使上九沉迷,由阳转阴,则去此障碍。上九用美人计,使初九沉迷,由阳转阴,则除此大患。但目的虽达到,但后果却难遂用计者心意。对初九来说,上九沉迷,初九上位,

上九变为初六,则为少阳。对于上九来说,初九沉迷,变为初六,仍为少阳。少阳表面虽顺,但太阴之祸不远。所以学易从来要求品行端正,如品行不端,则害人害己。历史上的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人物,哪个不精通兵法权谋,所以庄子此言恰如其分。有人说:“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世上哪有如此便宜之事。那六道轮回真的存在?这一点等分析到天干与地支的关系自然就明了了,目前先卖个关子。

不用阴谋诡计,太阳之下初九如何自处,还是来看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吧。

三国时,刘备落魄时,寄居曹营。刘备恐曹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操知道后,以青梅绽开为由,煮酒邀刘宴饮,议论天下英雄,以试探刘备。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之大惊,一惊之下筷子掉在地上。此时恰逢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借以脱身。

这件往事中,曹操在上为阳,刘备在下为阳,太阳之象。刘备韬光养晦,示阳为阴,太阳变为少阳。虽如此,但是非之地不可久留,不久刘备以征袁术为由,离开曹营。我觉得刘备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易经其实是一组时空模型,对于四象来讲,阴阳就是输入参数,根据输入就可以得出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情况。而在目前的状况下,我们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改变未来的情况。但是这种改变的方法全凭阴阳的转化。而阴阳来源于太极和太极点,而太极和太极点的选择完全由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所以只有修身养性,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真正的改变命运。其实世上并没有什么命运,命运只是我们心的影像而已。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但是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就是很多人堕入宿命论的原因。因为秉性太难改变,所以命运也难改变,所以被误认为是注定之事,呜呼哀哉。

**无极之上**

对于任何事物,如果我们想要认清其实质,那么就必须站在比他更高的位置上来审视他,否则始终在庐山中打转,根本无法见其真实面目。对于易经也是如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谓的道就是无极,而一就是太极,二就是两仪,三就是三才。什么是三才呢?三才就是阴、阳、阴阳和合即阴阳之间的交通转化,只不过为了表述方便,又分别做了命名,阴被称为地,阳被称为天,阴阳和合被称为人。三才同样是用具象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三才中的天并非就只是天,地和人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三生万物的意思是,阴阳生成之后,阴阳和合就生成了万物。也就是说无极是世界的起源,但是无极是什么呢?就两个字——混沌。那混沌又是什么,似乎没有人说的清楚。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向一个人请教,那个人就是佛陀。

**世界之源**

关于世界的产生,佛陀是这么教诲我们的。

“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七》”

在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世界及众生的形成过程。对于世界的形成这么复杂的问题,佛陀只用了三十二个字就说明清楚了。

对于“界”的产生,佛陀用了八个字来描述——是有所有,分段妄生。什么是“是有所有”呢?也就是说,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偏偏要认为他是真实存在的。什么是“分段妄生”呢?太极生两仪,有生则必有死,所以分段妄生是死此生彼,死彼生此。把两段连起来,就是说认为那些虚假的无常幻象是真的存在

的,既然是幻象就一定会消失,于是又出现新的幻象,因为执着于这些幻象,于是就产生了分段的生死,也就是觉得,注意是“觉得”是“妄想”,随这个幻象在这里的消失而死,同时随另一个幻象在另一个地方出现而生,又因为这个地方会与那个地方的差异而产生了空间这个妄想,于是“界”就产生了。

对于世的产生,佛陀用了十二个字来描述——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什么是“非因所因”呢?也就是说,幻象之间并没有前因和后果的关系,并没有先后,而偏要认为他们之间有先后关系。什么是“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呢?也就是说,幻象是不可停驻的,而偏要认为他是可以保持的,于是就有了可以回忆的过去,可以把握的现在,可以展望的未来,实际上他瞬息万变,无一刹那之停顿。于是“世”就产生了。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佛陀在此段叙述中并没有使用主语。那主语是谁呢?此时世界尚未产生,万物更没有踪影。其实主语就是现在能看我这段文字的你,就是能知觉的一切众生。既然万物都没有踪影,世界也未产生,怎么会是一切众生。注意我说的是“能”,即那个具备“能力”的你,而不是这个身体。佛陀告诉我们:“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也就是说,能见非所见,所见非能见,具备能见能力的是不能被看到的,而能被看到的都不具备能见的能力。听、嗅、尝、触、想等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人会说:“能见的是眼睛。”如果能见的是眼睛,那么没有眼睛就一定不能见。那么我们来看个故事。

唐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一位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郁郁而返。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一位道士吕翁,卢生自叹有志难伸,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拿过枕头一看,只是个青瓷凉枕,两端有孔,并无稀奇,于是倚枕而卧。闭目躺下后发现枕上的孔越来越大,越来越明亮,卢生心下好奇,就从孔中走了进去,想一探究竟,结果发现自己已经回到家中,卢生心想,吕翁助我还乡,免我旅途劳顿,心下甚是感激。几个月后,娶了一位家住清河的崔姓女子为妻,崔氏貌美贤淑,卢生很是得意。第二年,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五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八十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命终。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而自己回家之前看见店主人在蒸的小米饭还没熟。卢生急忙问吕翁:“难道那是一场梦吗?”吕翁说:“人生其实也就是这样。”卢生默然良久,起身拜谢:“先生教我止欲息心,敢不受教。”说完顶礼再拜而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当然不光这个故事,梦每个人都做过),梦中我们依然能见,但这时我们并没有用眼睛。所以能见的并不是眼睛。

可能又有人说:“既然非因所因,那么世界上是不是也没有因果?”佛陀的意思是“非因所因”,是世界产生的原因,也就就说,世界是由因果而生,世界上怎么可能没有因果,不仅有,而且因果是世界上最基本的规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无极是什么,无极就是一种糊涂的状态,谁糊涂呢?众生能见之性的糊涂

**阴阳之初**

既然无极是众生能见之性的糊涂,那么是怎么个糊涂过程呢?我们还是去请教佛陀,因为除了佛陀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佛陀是这样回答的: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

在继续分析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两个概念,也就是“能见之性”和“妙明真精妙心”,我们来看看佛陀是怎么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的。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

什么是第二月呢?月亮只有一个,但是用手捏住眼睛,再去看月亮,那么能看到两个,而这第二个月亮,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月亮的影子,他是眼睛被捏而产生的错觉。而“能见之性”和“妙明真精妙心”的关系就如同捏目所成的第二个月亮和月亮本身的关系一样,只是一个错觉。那什么是“妙明真精妙心”,这是众生之本心,“妙明”是说他具无量光明,此光明并不会因为遮蔽而失去,所以是“妙明”,“真”是“真实不妄”,“精”是“纯净而无法污染”,如此之妙,所以是“妙明真精妙心”。

佛陀教诲我们,你的身体和所谓的心(也就是能见之性),都是本心中所现之物。而你们是怎么遗失了光明的本心的呢?因为“认悟中迷”,也就是说,你觉得你明白了,其实当你这么认为,你就糊涂了。这听起来很难理解,那么我们做个比喻吧,比如晴空万里,什么都没有,一个人瞪着眼睛看天,一眨不眨,时间久了眼前是金星乱冒、繁花似锦,他于是开始研究这些幻像以及幻像之间的关系,并且明白了其中的变化规律,他是明白了还是糊涂了呢?当然是糊涂了。所以第一对阴阳是“迷”和“悟”。糊涂之后,本心的空明就被遮敝了,变成了明暗夹杂阴晦暗淡的样子,暗与暗相结合就形成了色,色和妄想互相作用,色导致妄想分别,妄想分别产生了更多的色,于是继续妄想出来一个色相是自己的身体,色相之内,因各种因缘相聚集的部分互相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并不断向外探寻各种因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在这种庞杂混乱的状态下,一旦认为那个能见之性是自己的本心,那么就一定会误认为“心”就在这个色身之内。而不知道色身和外界的一切山河大地等等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的影像而已。就如同有百千大海而弃之不顾,而认为水面上的一个小水泡就是全部,所有海水也就这么多。

那么这个“妙明真精妙心”有多大呢?佛陀说:

“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九》”

佛陀教诲我们说,众生的妙明本心与十方无量世界的一切诸佛没有差别。只因众生坚固的颠倒妄想,才有了十方有漏世界。这个包容十方一切世界的虚空也不过是你本心中所化现而已,而这个虚空和你的妙明本心比起来,如果把你的本心比作是天空,那么虚空就像天空中飘的一片小小的云彩,更别说那些被虚

空所含容的世界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回归本心呢?我们来完整的看一部经典,经典中最短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虽短却道尽了世间真相,如果大家认真读了上面的分析,我想也就能读懂《心经》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易经之用**

易经的应用遍布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而已,其实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阴阳的平衡,比如我们走路就是阴阳平衡及转化的过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易经的道理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易经并不神秘。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易经超越日常生活的应用,这些应用大致分为五种,他们是山、医、命、相、卜。

**山**

“山”就是基于易经的修行,修仙访道,求出生死。易经确实是经天纬地的大智慧,但又确实不是无上的智慧,所以想通过易经来渡生死大河是根本做不到的。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不管跑到哪,都在棺材里。从以上的几节的分析中我们知道,阴阳只是妄想,我们的世界也不过是因妄想而生。《心经》中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也就是说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才能达到究竟涅槃,涅为不生,槃为不灭,生灭只是妄想,涅槃就是远离一切妄想,回归本心,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太极拳,他在易经的修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太极拳有八种基本技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练拳者也通常在这八法中做文章,却难有进境,这是由于不明白太极拳的基本原理造成的。太极拳套路虽多,但只有两招,一阴(虚)一阳(实)。阴阳的平衡和转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阴阳之理,我们每个动作都能做的恰到好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深通易理,但是很遗憾,这些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太极拳就是要将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的行为。在太极拳的套路中,每一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呼吸,都要清晰的分出阴阳来,这也是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动作缓慢的原因,因为要认真体会一举手一投足的阴阳变化,直到心念的阴阳转化能清晰的反应在身体的虚实变化上,那么功夫就小有所成了。太极拳在实战中最具指导性的一句话是“引进落空”。而什么是“引进落空”呢?引进落空并不是借力打力,也不是四两拨千斤,而是看空自己,也看空对方,把对方引进来和自己成为一个太极,并瞬间根据对方的力道等情况建立阴阳平衡,这似乎很难做到,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达到心念的阴阳转化能清晰反应在身体的虚实变化上,那么这并不困难,并且非常容易,因为心念的速度要多快就有多快。这个太极建立的过程就是“引进”,“落空”就是转化这个太极的阴阳状态,使对方落在空处,脚下无根,身无凭倚,如临深渊,如堕深潭,后果可想而知。

网上有很多太极拳发人的视频,饱受置疑,特别是前段时间上了央视的那件事更使太极拳的名誉大受损害。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应该能知道,太极拳对战之中最忌讳的就是心态不好。太极拳不是简单的拳术技

巧,而是心念的修炼,心态必须平和自然,无赌胜之心,无争斗之意,否则心浮气躁,不能看空自己,也无法看空对方,太极则无从建立,也无法引进落空。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哪怕自己真的出了点儿功夫,也不要因名利而去显露,因为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平气和,则难免出问题,比如真有人拿刀来砍,能做到吗?如果做不到自己蒙羞是小,使人置疑民族的优秀遗产就罪莫大焉了。

**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医就是林中秀木,所以诋毁中医之人越来越多。中医是真正的系统医学,也就是说中医是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中医的基础经典通常认为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其实中医的根本经典是易经,并且易经无可争议的应该排在内经和本草经之前。

我们小区有一个只比我小一岁的朋友得了糖尿病,前段时间又检查出腰椎间盘突出。他觉得非常沮丧,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对我说他儿子只有五岁而自己却成了这个样子,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他有两个爱好,一钓鱼、二看电影。这都符合糖尿病的致病要求,《黄帝内经》中对糖尿病的成因只用了四个字就说清楚了,这四个字是:形乐志苦。

五脏中脾属土与胃相表里,脾主肉,形乐就是身体安逸,不怎么运动,不运动则肉不动,肉不动则脾不动,脾久不动则伤。志苦就是心情抑郁,而忧思伤脾。甜五行属土,走脾。脾伤则甜不走脾,下行走水道,肾属水,无法处理和吸收糖份,糖只能随尿排出,所以就成了糖尿病。肾属水,甜属土,土克水,所以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善,那么肾会受伤,肾主骨,肾伤则骨伤,所以我的那位朋友的了检查出糖尿病之后,过了段时间又出现了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

火是生土的,心脏属火,脾伤之后,也会出现火生土的不畅,使心脏受伤,所以糖尿病会引起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

那么怎么治疗糖尿病呢?把那四个字的顺序调整一下——形苦志乐。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泄其有余,补其不足就可以了。那么什么是具体情况,性别、年龄、胖瘦、壮弱、时间、节气,等等去调节其五行旺弱,使之达到平衡就可以了。

中药虽多,不过性、味、归经三个特性。性就是温凉寒热、味就是辛(金)、苦(火)、甘(土)、酸(木)、咸(水)。归经就是药物所走之经脉。

比如,对于木旺造成的土虚,那么就用苦寒为君药、甘为臣辛为佐使,归经心、小肠、脾、胃、肺、大肠的药物。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没有通用的药方,如果执方治病无异于守株待兔,治好了也只是运气好而已。所以一个不精通易经的医生不会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并不知道药管用是为什么,不管用又是为什么。

《伤寒论》通常被当作验方来用,其实《伤寒论》是一部讲如何开药的教材,如果医圣知道后人如此读他的著作,估计他会后悔写这部书吧。

**命相卜**

“命”也就是命理,比如八字、紫微斗数等等根据人的出生的时间推算其一生的吉凶祸福。

“相”也就是勘舆风水学,也包括面相、手相、体相等等。

“卜”也就是占卜,比如六爻、奇门、六壬等等。

“命”倾向于对人的研究,“相”倾向于对物的研究,而“卜”则倾向于具体的事情。但是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全部基于易经。命卜都是天干、地支、八卦的排列组合,自然基于易经。那么相呢?特别是面相、手相,好像和易经没什么关系吧。

我们来看一张照片。

之所以选这个人作例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家比较熟悉,二是此人相貌很有代表性。我们先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上为阳,下为阴,阳为思维层面,阴为物质层面。额头宽大饱满,说明此人思维清晰、能力很强。但下巴部位更加宽大,所以此人物质欲望强烈,甚至可以说是贪婪。阳为想法,阴为行动。所以此人很有想法,并且执行力更强,给人雷厉风行的感觉。而阴阳不协调,阳衰阴盛,阳无法统领阴,所以此人会被物欲冲昏头脑。

现在我们把十二地支排列到他的脸上。

我们看他面部的辰巳位有明显的阴影,说明那里有轻微的塌陷,即使没有这个阴影,辰巳位与相对的戌亥位相差太大,所以辰巳位承受不了戌亥位的冲击,所以在辰巳年份必然大祸临头。实际上他在壬辰年(去年)的亥月(公历十一月)报出丑闻,丢官送审。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相”其实也是基于易经的,并且不用太复杂的推理,我们就已经能得到很多相关信息。

到这里已经介绍完了易经的五种特殊应用——山、医、命、相、卜。而其中的命相卜是最容易把人引入宿命论的部分。下一节我们将深入讨论一下命运,看看命运到底是什么?是否真的是注定且无法改变的。

**命之于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几岁玩童都明白的道理,也是对因果规律最直白的诠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很多人越来越怀疑其普遍性,甚至得出“好人无好报”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还是来看一个现实中的例子。

几个朋友出去吃饭,吃完出来后,发现买单时把钱包忘在了桌上,连忙回去找前台,前台服务人员很热情,问了钱包的样子,核实后把钱包还给失主,并让失主核对一下有没有东西丢失。失主核对后发现现金少了两百。这时候失主大致会有三种处理方式:

一、跟前台说,钱少了,请前台帮忙找到捡到钱包的服务员把钱要回来。

二、自认倒霉,面有不快,和前台敷衍几句,转身离开。

三、表示感谢,并请前台转答对相关服务人员的谢意,甚至写封感谢信

第一二种都无可厚非,再正常不过的做法,第三种倒显得让人难以理解。这是发生我身上的一件事情,我选择的是第三种方式。为何这么做,我们先看第一种做法会造成什么后果。钱少了是事实,但是没人会关心这个事实,并且钱的数量只有失主自己知道,也没人能证明钱确实是少了,所以如果这样做给旁观者的感觉是好人做不得,别人捡了钱包,好心好意还给他,反被诬赖,所以以后遇到这样的事还不如自己昧下。第二种相对好些,但是在别人看来,捡了钱包还给他,连句谢谢都不说,现在真是好人难做,没被讹上就谢天谢地了。而第三种,在旁人看来自不必说,对于捡到钱包的那个人也有很大帮助,他能将钱包还回,说明他内心是善良的,而拿了不该拿的钱,只是被贪欲迷惑,表扬他的善良,他会反思自己的错误,会因惭愧而悔改。而反观第一种做法,只会将他往错误的方向推,因为他下次再也不会归还失物了,这种做法无异于毁灭了他的善良。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给予的是什么并不重要,而别人从我们这里获得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别人从我们这里所获得的就是我们所种之因,而未来我们要收获这些因所生之果,就如同春种秋收一般。

选择第一二种做法的人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所以也没人能说这么做的人就是坏人,但是他又确实因此而种下恶因,将来也必会收获恶果,这就是很多人会感叹好人无好报的原因。

我们的世界由因果而生,所以因果是世间最基本的规律,所谓命就是因,就是我们曾经的所言所思、所作所为,而运就是果,就是我们要收获和经历的由“因”所生之“果”。“因”是确定的,因为过去的事情已无法改变,而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果”是否是一定的,如果“果”是一定的,那么命运就是注定的,无法改变的。而“果”是否是一定的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去请教佛陀,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说的。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于小恶业得大恶报。以恐怖故,常生是念:‘我属地狱,作地狱行。’虽闻智者说地狱苦,常作是念:‘如铁打铁、石还打石、木自打木、火虫乐火,地狱之身还似地狱。若似地狱,有何苦事?’譬如苍蝇,为唾所粘不能得出;是人亦尔,于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是人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善男子,如小器水置盐一升,其味醎苦,难可得饮,是人罪业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负他一钱,不能偿故,身被系缚多受众苦,是人罪业亦复如是。——引自《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

佛陀首先说了一种情况,也就是做的恶业虽小但是果报极重的情况。这种人做恶之后不知悔悟,并且百般遮掩,唯恐人知道。明知所做之事最终会导致恶报,甚至堕落地狱,也听闻智者说过地狱的苦楚,但是却想,就像铁被铁打、石头砸石头、火堆边上生的虫子喜欢火一样,生到地狱里,那个身体也应该能承受甚至喜欢地狱吧,如果这样地狱又能怎样。这样的人就像被唾液粘住的苍蝇,被所做恶业所累,本来应该是现世受轻报的小恶,由此转为地狱重报。就像一小桶水,放一升盐进去,水因此变得又苦又咸,难以饮用。又像一贫如洗,而欠了别人一块钱,债主追讨,因无法偿还,而被捆绑多受折磨。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具五事,令现轻报转地狱受。何等为五?一者、愚痴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恶业深重故,四者、不忏悔故,五者、不修本善业故。复有五事:一者、修习恶业故,二者、无戒财故,三者、远离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亲近恶知识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现世轻报地狱重受。——引自《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

佛陀接着教诲我们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会使本应轻报的小恶而变成重报。佛陀说了十种情况:

一、愚痴,也就是秉持错误的想法,并自以为是、不知悔改,比如认为好人没好报,不仅自己这么认为,还拿来教训别人。

二、善根微少,就像蝙蝠习惯了黑暗而讨厌光明,见到举手之劳能行的善事也不去做,或者想去做,但又觉得很不好意思,好像是去做一件很丢脸的事情一样。

三、恶业深重,恶行已经成了习惯。

四、不忏悔,明知自己做的事情不对,但却想各种办法去遮掩,如果遮掩不住,就想各种藉口来为自

易经范畴风水学中“黄泉煞”全解一

易经范畴风水学中 “黄泉煞”系统全解〈一〉 「摘要」在整个风水学中,“黄泉煞”占有很大比重,是关乎生死的一种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煞”;由于我国易经风水文化历史悠久,门派众多等众多因素,使得我们当代人,不知所云、难辨是非;几乎所有都会把“黄泉煞”和“八曜煞”等混到一起,一谈到“曜煞”,就口若悬河,什么八曜煞、龙上八煞、克坐八煞、八煞黄泉、黄泉八煞、杀人黄泉、救人黄泉……等等,听起来是“妙语连珠”,但一到实际运用,就“牛头不对马嘴”乱按一通,着实令人惭愧! 【正文】 “黄泉煞”是整个曜煞系统里的一个分支,与“八曜煞”和“劫曜煞”截然不同; 其一、“黄泉煞”是以“阴阳”作为系统理论的基础。 其二、“黄泉煞”是直接论事物“生死”的一种特殊的“煞”。 其三、“黄泉煞”只论来去“水”,而不论“砂”。 探究“黄泉煞”的理论来源,有的说是根据三合派的双山五行原理而来,即:“申子辰配坤壬乙属水局,双山五行是壬子、乙辰、坤申;巳酉丑配巽庚癸属金局,双山五行是癸丑、巽巳、庚酉;寅午戌配艮丙辛属火局,双山五行是艮寅、丙午、辛戌;亥卯未配乾甲丁属木局,双山五行是甲卯、丁未、乾亥”。 然而,“黄泉煞”的口诀是:“庚丁坤上是黄泉,乙丙须防巽水先。

甲癸向中休见艮,辛壬水路怕当乾”。全没有占到地支,又怎么能和双山五行联系上呢? 有的说是根据十二长生原理而来,认为是水冲破临官方,而导致的绝亡,其理由也是非常迁就。 请看甲丙庚壬临官图: 甲的临官在“艮寅”,庚的临官在“坤申”;丙的临官在“巽巳”,壬的临官在“乾亥”;如果说四阳干的临官位分别在“艮、坤、巽、乾”,视为有水流破“临官”位,但“艮、坤、巽、乾”方所带地支“寅申巳亥”,有怎么解释呢?大家都知道,罗盘的运用,是用来测定方位,然后根据各方位之气,来判断吉凶的; “黄泉煞”歌诀明明讲的是:“庚丁坤上是黄泉,乙丙须防巽水先。甲癸向中休见艮,辛壬水路怕当乾”,并没有讲“庚丁坤申上是黄泉”;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班级代号:119441 姓名:赵林旺 学号:1109634006

泰卦 在《易经》的卦序中“泰”列第十一卦,是由“坤”卦演化而来。在“坤”宫第四卦为“泰”卦所在的位置,“泰”卦达到了阴爻与阳爻的平衡。泰卦上坤下乾,天下地上,乃天地交通、阴阳和畅之象,故名泰卦。泰大通也。内乾“健”而外坤“顺”,这其中以阳刚主导于内,则阴柔听命于外,这样的一种格局就很吉祥,而六爻上下交流自然感应所以亨通。泰卦以上下大通为象,阴居上而求乎下,阳居下而应乎上,上下相应相通。泰者,君子之道大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亨通无碍也。然泰久必否,此为天理之必然也,故处泰之道,当居安思危,常守正固,修人事以胜之,则可保其泰也。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卦意: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事业:坚持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事业已达到顺利的境地,更应小心从事,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事业,方可继续前进,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遭失败。 经商:顺利。务必注意市场动向,开拓新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为此,密切与他人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帮助,但需谦虚谨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条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忌聪明反被聪明误。外出:一帆风顺。 婚恋:美满姻缘。谈恋爱却不可不认真对待。 决策:吉祥如意。适应能力强,各项事业能成功。能谋善断,长于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共创业绩,灵活机动,很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但在人生途中必须兢兢业业,尤其不可麻痹大意,在择朋选友方面更应慎重,切防小人倒运。 “泰”的解释为互通,天地相交,万 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 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 变者泰(通)。“泰”,通畅、平安的意 思,这是泰卦总体形势的特征。 《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 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紧接着履 卦发展而来。履卦的卦象上天下泽,乾阳 在上,兑阴在下,象征辨别上下之分的等 级秩序,所以说“履者礼也”,履卦的总 体形势就是遵守这种等级秩序的规定,循礼而行。泰卦的卦象与履卦恰恰相反,乾阳在下,坤阴在上,看来是颠倒了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颠倒违背,才使得总体形势通畅平安,形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所谓“履而泰,然后安”,“而”是连词,一方面表示由履而泰是一种前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详细说明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详细说明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独善其身,明达君子之志。在古代,《易经》被奉为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也将《易经》作为必修之术。 先秦的孔子、鬼谷子,汉代的董仲舒、郑玄、荀爽,魏晋的王弼、何晏、嵇康,唐代的徐茂公、袁天罡、李淳风,宋代的陈抟、邵康节、张载、周敦颐、程颐、程颢、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历代大儒无不躬身研易,或修己,或安天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盛世,都是易道弘扬的时代。自文王拘而演《周易》,秦王嬴政焚书独存《周易》,到汉武大帝列《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易经》终为治世之学。 虽然《易经》是作为一部占卜的书而流传于世,但其充满无限智慧和深邃哲理的理性光辉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放异彩。有中国学者证明了基因的六十四个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一一对应关系,有西方科学家借鉴《易经》二进制法则为计算机诞生提供可能,也有丰田、三星等企业创始人受《易经》启发而成就事业。 曾仕强教授生于福建,长于台湾,国学功底深厚,后又游学欧美等国。他在长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于三十年前首度提出“中国式管理”思想,对华人企业管理培训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名动政、商、学各界。 2009年是曾仕强教授赴大陆讲学20周年,已近80高龄的曾仕强教授丝毫没有懈怠之意,仍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当成自己的终生使命和最大乐趣,孜孜不倦地为之忙碌和奋斗着。《易经中的管理智慧》即是根据曾教授大陆讲学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的培训现场实况编辑加工而成,是曾教授所开创的“中国式管理”理论的浓缩和集萃。相信这部视频课程会为你的人生和事业经营带来很好的启迪和指引。

学易经的心得

第八节学易经的心得 我的心已经明白了这个世上还有很多美好事物等我去陪伴。想想之前心中的种种怨气,再观现在的坦坦荡荡。我庆幸有机会学习了国学里的易经知识。记得妹妹推荐我学习易经的时候内心充满抵触,总是认为她在想各种方式整我。但是我接触之后才深深地感到妹妹确实在帮我,她也有很多的无奈。 我在学习之前以为易经理我很远,那是算命先生的事。烦了累了找他们叨叨几句,清理一下郁闷形成的垃圾。但是我走到田至鹤老师的易学课堂才知道。易经首先是帮助自己的然后才是帮助别人,我们要肯定一些算命先生存在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您不能说他们大讲易经之道,他们就是易经的真身。 易经绝对不是什么算卦的学问。他是汇集天文、地理、人文的综合学问。有人把所有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知识的应用体系都定为易经知识也是认知的偏差。其实上面讲到的学问是中国传统学问的基础知识。他们是代表事物属性变化方式的工具。比如阴阳只是用来表示所有事物的相对性的,没有绝对的阴也没有绝对的阳。五行:木火土金水更不是五种单纯的物质,而是五种形态。天干地支八卦细分了事物的分类。只要掌握了这三十个字的内涵,灵活应用于生活。所有琐碎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三十个字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我选学的课程是《国学改运》。学习之前我了解到,“这个课程适合婚姻导致的压抑、狂躁、不安中年女性;事业导致的目标不明确,没有方向感,在恐惧失败的境况中徘徊的经营者;准备创业却不自信找不到前进道路的迷茫者;以及因社会压力产生的心理不适者。”我自己评定里面是有几条适合我的,我并不想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后多么被人尊重只要求自己可以走出困境。 我自己内心很痛经常感觉压抑,而且不相信任何人。我和妹妹是孪生姐妹,但是妹妹现在做公司的高管,与老公恩爱甜蜜,小外甥更是聪明可人。可这一切使我极度的不平衡,并不是我多么的容不下妹妹幸福,而是她的老公是我的同学我的爱人。妹妹只上了一个职业学校,我学习好读了大学也认识了妹妹的老公我的爱人。我们没有表达,但是毕业后他没有与我分配到一个城市。命运是捉弄人的,妹妹调到了他工作的城市。没有悬念姐姐的爱人肯定会去照顾妹妹。这一照顾就成了妹夫,怪我只说他是同学,怪我不及时表达,更怪我再也接受不了别的男人。 父母急了催我嫁。嫁,我何尝不想。慢慢的妹妹感觉出了什么。于是家里所有成员把嫁我出去列为头等大事。于是我恨,你抢了我的幸福还要折磨我。我不愿交流,不愿见他们和所有家人。面对着重重压力,又不能自释心结。生活对我来说惨淡无光,只有用工作来麻醉自己。但是我这次要感谢妹妹,因为她给我带来了这次学习的机会。结果使我改变,阳光与智慧同时涌进了我的内心。

《易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下)

《易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下) 第三章从定位看凶吉 第一节从易象看成功的几率 一、易象预示事物发展轨迹 易象,指卦象、爻象。它是一种比象,类象,抽象,意象,如以一横代表阳,代表天,表示天不可分割;以两段代表阴,代表地,表示地可以分割,很抽象。卦象,是指卦整体的形象会意,如离卦竖起来就如“火”字,坎卦竖起来就如“水”字,分别代表火、水。鼎卦(见左图)象一只竖立的鼎;爻象,是指爻所处卦中的爻位之象,表示事物所处某一阶段的成象。《易经》认为,无论任何事物,都会以“象”的形式呈现,潜象为事物始初时期的呈象,成象则是事物生成时的呈象,迹象则是事物消亡后的残留呈象。象,为表象,但它却是事物本质的外在反映。 1、潜象 《易经》认为,事物在发端之前,有其潜象。潜象呈现信息微弱,但往往会重复或加强显现。因潜象不易捕捉或被人们忽视,不是特别留心是不易观察到的。如,人在生病前,往往会感觉某些不适,但不适状况一会又可能消失,人们则不以为然。但过一阶段,不适情况会加重,过一时刻又会缓解,又过一时刻,大病终于来

临。这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人体的免疫系统总是对细菌(病毒)的侵入作斗争。当细菌(病毒)第一次侵入人体时,人感觉不适,当人体免疫系统把细菌(病毒)击溃时,人体不适的情况消失;于是细菌(病毒)大规模繁殖后以兵团态势第二次侵入人体时,人体的不适会比前一次加重,但免疫系统也会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抵抗,于是不适状况有所缓解;当细菌(病毒)快速繁殖以决战态势侵入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不足以抵抗或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时,大病来临。 又如,某煤矿公司出现矿井坍塌埋人事故。事先一定有其潜象:首先,这个煤矿公司一定是制度纪律废弛;其次,因制度纪律废弛而出现安全隐患,如安全设施不健全,防患预案落实不到位等;众多安全隐患的同时存在,如果再不能得到重视和纠正时,无论哪个环节出现事故那只是或早或迟事。 事物的潜象,是事物发展初期的端倪和前兆。《易经》启示人们,应该留心这些端倪和前兆,特别是重复或加重出现的端倪和前兆,大凡为预示该事物发展前景,不可小视。《易经》告诫人们,要学会见微知著,去伪存真,兴利除弊,远祸存身,防患未然。 2、成象 随着事物的成长发展,事物的潜象会一再加强显现,由隐蔽微弱

易经预测和风水的精髓在于“形气”

易经预测和风水的精髓在于“形气”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传统文化也迎来了伟大复兴,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华传统文化总源头——易经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很多高校的MBA班和EMBA班都开设了易经课程,几乎每个企业管理的培训班都有易经与管理的课程。应该说,目前易经的应用受到上至学术界、社科界和政府部门,下至企业家及黎民百姓的重视。 在易经的学习和应用中,也有很多培训班或者个人是随大流的,流于形式,人云亦云的,或者在死抠经文,没有抓住易经的本源和本质,根本没有学会用易经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来解决问题。如此的学习,当热潮过完,冷静下来回到现实,发现只是背了几句“一阴一阳谓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已。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现在学习易经完全是为了应用,而非专业的考古、训诂,这些工作应该留给专业考古或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去做。如何应用易经的思维为当前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才是我们的学习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懂得易经的思维方法和模式,把易经的理象数思维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易经研究和应用的范围很大,孔子在易传里说“弥纶天地之道”,就是说包括了宇宙中所有的人事物和道理。但追本溯源,事物的最根本属性是阴阳。易经研究的最基础、最基本原则就是阴阳,整部易经的核心就是阴阳(因为“一阴一阳谓之道”嘛),就是讲述“形而上者谓之道”与“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体用关系。根据易经的阴阳原则,我们可以把宇宙间有形的事物定性为阳,把无形的事物定性为阴。在传统文化中通常把无形而又有功用功能的事物或物质称为“气”,如中医的“中气”、“心气”、“肝气”等,日常生活中的“正气”、“浩然之气”、“士气”等等,把有形体的事物或物质称为“形”,在《道德经》中也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论述,所以所有易经预测方法的核心就在于“形气”两个字。我觉得用形气两字来代表阴阳,使大家更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掌握易经预测方法的精髓所在。只要能够紧紧抓住“形气”两个字,就很容易掌握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大宗的预测方法,如六爻、命理、风水、人相学等科目。我们提纲挚领的抓住“形气”核心,按有形的形象和无形的气结

学习易经心得体会

学习易经心得体会 班级:临床本三班 姓名:夏晓平 学号:101003011320

一、易经的起源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最深奥的经典,它历经了远古、中古、近古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其标志性人物有远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近古的孔子。三位圣人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系统经典。易经被学者称为“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为什么这样说呢?易经最早的雏形,是远古(距今七千年前)伏羲画出来的。后人称其为“伏羲八卦”,中央一个圆,圆内有一对阴阳鱼,称为太极,周围八个方向各有一个图案,分别由横满(阳)横缺(阴)二元素组成不同的结构,称为八卦。由于当时没有文字,此图就称为“无字天书”。 殷商末年周文王根据“伏羲八卦”演译出64卦,并做了注解,撰写了卦辞爻辞,共有4000多字,此称周易,也就是易经,为什么称其为易经呢?我们来看“易”字的含义:易代表包罗万象的宇宙有一个简单的模式,变化是永恒的,其变化的规律是不变的。另外易字从外形来看,相当于上日下月,由此演变而成,有的古书称“上日下月为易”,“易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 经字原义是织布的纵线,与纬线相对应。 “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所以织布中的经线是最重要的,故有经络、经脉、经典、经文等等。 二、易经的思想 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刚柔的变化法则去诠释宇宙,人类,以及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之规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说卦传》中说:“昔圣人作易,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也。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天,地,人为《三才》。”又曰:“立人之道《仁与义》”。而易经的哲学四象就是应对“无定”,和“顺应”天命,而在未定中去预知吉凶,主要是为了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三、易经的作用 易经四大作用:象(现象)数(定数)理(推理)占(占卜)。天有天文、

在工作中运用易经思维方式方法

在工作中运用易经思维方式方法 易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本,易学体系广大而精微,易学是我们祖先对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周易》为六经之首,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易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说它“古老”,是因为《周易》一书形成的时间早,传说在原始社会时期,伏羲氏就开始画八卦。如果从《易传》最终成书算起,至今也有2000余年的历史。“常新”是说易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比如说,两汉的象数易学、魏晋的玄学易学、宋代的理学易学、清代的朴学易学、近代的科学易学等等,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周易》一书进行了解说诠释,形成了纷繁芜杂、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易学文化博大丰厚,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能找到它的踪影。《四库全书总目》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学愈繁。”《周易》和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至深至远,特别是其中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理念、阴阳变易的辩证思维、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坚定的革新意识等,更是有着永恒的魅力,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也有着重要的资鉴作用。《周易》向来被称为帝王之术,是古人治国方略的来源,比如“太和”理念,“天人合一”理念,“和谐”理念,等等,治国是需要大智慧的。在日常生活、为人、处事以及公司治理、单位管理等方面也是需要政治智慧的。如果说古人把《周易》称为帝王之术的话,现代人则把《周易》称为治国方略。可以说中国的哲学在《周易》,周易的核心在和谐。《周易》的当代价值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帝王之学,而成为了人生之学,处事之学、生存之学与变易之学。 结合我自己的工作,我觉得在工作中要运用易经思维,用好易学理念,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考虑问题、谋划工作、指导实践。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思想方法非常重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方法决定工作方法。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不正确、不科学,重视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以至于出现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等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唯GDP至上,只重视经济指标,忽视环境保护,以至于为了金山银山,破坏绿水青山;有的地方选用干部只注重“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重才轻德,忽视干部的操守品行,以至于发生“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的问题;有的地方只重视干部的培养选拔,忽视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以至于干部队伍中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领导干部缺乏易经思

易经与生活

[导读]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中国周易学会西安研究员吕山峰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 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这部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 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的书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思想结晶,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 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卦辞、《易传》语言晦涩难懂,然而却 与生活息息相关。孔子读易后,感慨“洁净精微,易之教也!”足以说明《易经》语言精深, 处处有哲理和教化之妙用。本文是我根据多年读易的体会,主要把《易经》的生活理论归纳 一些,以便参考学习。 一、《易经》与日常生活 1.衣:黄裳元吉;生活即教育。(坤六五)古人把上衣称作衣,下衣称为裳,喻意下 衣是为了陪衬上衣,君子以厚德载物,常怀忠信,舍己为人。“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无成 有终”,这和《道德经》“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认为老子思想守弱、消极,其实不然,实际上老子是解读了《易经》坤卦精神。笔者研读宗教文化典籍,曾 经在多次易经讲座中,反复强调我们要学习《易经坤卦》、《道德经》以及佛教的《地藏王 菩萨本愿经》,为其效法自然、善待众生、护念地球母亲的理念而深受感动。 2.食:君子以饮食宴乐。(水天需)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第一需要。饮食宴乐,民 以食为天,人生饮食大事,以快乐为准则。本卦从初爻到六爻,基本上包含了生存需要、安 全需要、尊重需要。相比而言,周文王《水天需》卦比马斯洛五大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要早 近3000多年。 3.住:先王以享于帝立庙。《风水涣》(涣,风行水上,患难,先王带领民众,选择 吉祥的地方建屋宇、立宗庙。注:涣,音同涣;享音同祥,帝同地。所有注疏解释都用到音 韵学。)居住,也是人生的一大追求,购房、买房,以选择福地而居住为目的。所以出现“相地、堪舆、风水”这一行业。不少学者认为,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中郭璞《葬书》中,笔 者则以为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刘武祥

作者简介 刘武祥(出生于1988年9月1日),陕西安康人,现就读于陕西省商洛学院,原中文系学生,现为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地理科学班的学生。研究易学已有15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对传统易学中的各种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探究,寻找和发展与当今党国大政方针政策相符合的各种易学经典理论思维。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 【摘要】 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伟大经典,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易经中体现着丰富的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体现着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谐的思想,体现着人的养生之道、建宅安居之道等。这些与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关,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源头。 【关键词】:《易经》;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儒家;仁爱。【内容提要】 本论文综合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倡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易经》文化经典是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中很多现实性的思想理论都是极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所服务的,对它的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创新性和前瞻性。 本论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要论述,以找到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充分易学理论点并赋之实践为宗旨。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 二,《易经》对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 三,易学与和谐的社会建筑思维 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

易学认为“生气畅理气则易、气顺则无恙也”中医的宗旨亦是“理气并调阴阳”,其认为凡疾皆源于五腑(即五脏)。阴阳又是易之核心,其要求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医理论也讲求:“阴阳平衡,精神乃至;阴阳决离,精气乃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医之道,亦不离阴阳;生之本亦本于阴阳,阴成形、阳化气”等这样的治病和养生之理。而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经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那么,阴阳调和的观念显然与和谐的易学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易传·说卦》上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传统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故有“易医同源”之说。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找到了易学与中医养生间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来讨论二者之间的辩证和谐关系。 (一)对内:易学讲求练修养、提内气;我们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肉体调息部分:我们知道,繁衍与中华大地本土的道家学派,其发展的精髓中,就有对于人的身体本身与理气修养的关系的详细论著,其将人体易以“小周天”的整体修养分为

读周易心得体会

读周易心得体会 周易的读书心得范文篇1 在这茫茫的宇宙中。我们或许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但实际上,《周易》已经帮我们讲述一切。 《周易》是2千年前周朝人的杰作,是我国古到劳动任命的智慧结晶。它是由太极衍生出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这六十四卦卦卦都富含着自己的意思。在古代,它成了算命人的必备读物,甚至能改变他人的命运。而且它对现代科学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可是有的人说它是迷信和科学的结合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在《周易》中卦卦都有它的意义及象征性,但乾卦和未济卦,在我的眼中最有意义。乾代表元亨利贞,表示事事都好,但终究有所悔恨。未济卦则代表未完成,碌碌无为。其实,人生又怎么不像《周易》说的呢?人在社会上,如果创造了财富,或是取得了什么成就,就有可能造成巨大地麻烦,最终后悔。而如果一个人一声都没有什么事情完成,就是碌碌无为,应了未济卦。可见,《周易》中也有一些与事实相符的。但《周易》,是古代人的著作,并不包含现代科学。所以,《周易》并不可靠。《周易》虽然有些怀疑,可它的历史

和文学价值还是我们值得去欣赏。 周易的读书心得范文篇2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定义具有深厚的文化气息。它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百度百科里面对《周易》的简介是这样的: 周,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易的解释: 1.易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此说出自许慎《说文解字》;而蜥蜴能够变色,俗称变色龙,所以易的变易义,为蜥蜴的引申义。 2.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

如何运用易经

如何运用《易经》 《易经》是一门集数、理、象为一体的学问,其作用就是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所以我们在这里教你怎么查找你得出的卦,以及介绍几种易经与数的联系方法,即起卦的方法。让你亲身体会《易经》给你带来的现实生活体验。 另外当你得到这部《大众易经》时,请不要从头读到尾,因为这部书不是小说,也不是诗、词、歌、赋,而是一部古时候用来占卜的书。所以,你要把下面逐条看懂,或许对你的人生有一些指导的作用。 当你遇到忧愁、困难时,当你遇到感情困扰时,当你有疾病困扰时,当你要投资时,当你要外出远行时,当你要打官司告状时,当你遇到一切困惑时,就请你把此书打开,按照起卦方法起一卦,再从卦里查阅提示内容。 你可以用64张硬卡片,像扑克牌大小,分别标上1-64,在用时把硬卡片洗一洗,然后抽出一张卡片,是几就查第几卦。先看卦辞的内容提示,再用一个玩麻将的色子掷一次,是几就查第几爻。 如果你懒得学习起卦方法,或是有非常着急的事,那干脆告诉你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将此书合上,双手捧书,默念你想知道的事或你想知道的某个人,然后突然将此书打开,看看你所翻到的那页内容,看看爻辞或卦辞以及解释,应该对你的困惑和人生有所提示。 64卦中的“初”就当1看,“上”就当6看,即初九、初六都当1看,九二、六二当2看,九三、六三当3看,九四、六四当4看,九五、六五当5看,上九、上六都当6看。 (一)先天八卦代表之数,也是起卦之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卦象之数:最大之数是八,超过八,就除以八;余数为卦,除尽则八为卦。 动爻之数:最大之数是六,超过六,就除以六;余数为动爻,除尽则六为动爻。 然后你从“目录1”中查找你所得出的卦和爻。比如用1218这个数起卦,上卦的数为1+2=3,上卦为3数;下卦的数为1+8=9,9比8大就除以8得余数为1,下卦就为1数。再看几爻动:1+2+1+8=12,12比6大,就除以6余6(整除按6算),这样得出来就是火天大有,六爻动。下面图示就是教你按目录查找的方法:

易经学习心得体会

易经学习心得体会 姓名:牛楠楠学院:化材学院专业班级:化学一班学号:11060143020 原本对《易经》毫无兴趣,但上了易经选修之后,深深喜欢上了它,并颇有心得体会。现阐述如下: 在此以前,做任何事都是矛盾的,不知道对错,不知道意义所在,甚至不知道生和死究竟是什么意义。易经揭示给我们了人生最基本的道理。从最基本的阴阳太极中就能找到人生的最大智慧。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成功失败的辩证关系。 自古以来,读书人大都是迂腐的,我们最容易犯教条主义,纸上谈兵的错误。三国时代风云人荀彧,陆逊,都是名扬天下的智慧、将相人物,竟无一人善终,令人悲惋。韩信,刘基,左宗堂等等不一而足。我们都从书上寻找到行通天下的智慧,但我们又不得不一次次被所谓圣人至理所束缚。而一个易字会了我们变通,教会了真正的道理。易经是我国最古老最深奥的经典,它历经了远古、中古、近古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其标志性人物有远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近古的孔子。三位圣人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系统经典。易经被学者称为“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为什么这样说呢? 易经最早的雏形,是远古(距今七千年前)伏羲画出来的,如图所示。后人称其为“伏羲八卦”,中央一个圆,圆内有一对阴阳鱼,称为太极,周围八个方向各有一个图案,分别由横满(阳)横缺(阴)二元素组成不同的结构,称为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根据“伏羲八卦”演译出64卦,并做了注解,撰写了卦辞爻辞,共有4000多字,此称周易,也就是易经,为什么称其为易经呢?我们来看“易”字的含义:易代表包罗万象的宇宙有一个简单的模式,变化是永恒的,其变化的规律是不变的。另外易字从外形来看,相当于上日下月,由此演变而成,有的古书称“上日下月为易”,“易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经字原义是织布的纵线,与纬线相对应。“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所以织布中的经线是最重要的,故有经络、经脉、经典、经文等等。所以称之为易经,是因为它描述了宇宙万物变化和变化规律的学问。 易经其实不仅仅是一部占卜未来的神书,更多是对世间万物发展规律的一个剖析,揭示了为人处世的真谛。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事对人都用易经去参照的话,我们就能把握事情的一个发展轨迹,也就能掌握自己的未来和命运。凡事化繁为简,破除纷繁迷离的表面现象直指本质是谓简易。 事物是发展进步的,但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谓变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原始的道可以衍伸变化但其根本是不变的。中华文化可以百家争鸣,也可以兼容并蓄中西合璧,但其本质却是没有变的。 道理千千万,原始道亘古是谓不变。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要发展辩证的看待问题。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人的智慧有强弱之

周易应用

周易应用 一、起卦 用六爻预测的方法很多,例如时间卦、铜钱摇卦、两数起卦等等,在这里主要向大家介绍这三种方法。 一、时间起卦 这种方法的原理就是将来问卦人的问卦的那个日期和时间,换算成阴历(如果是公历的话)的日期和时间。 例如今天是公历2001年9月19日早晨10点钟,有人来问卦,我们就先把这个公历的日期和时间换成阴历,一般查万年历就可以一目了然。经查万年历上面这个阳历日期就变成了阴历辛巳年八月初三,而早上10点就是巳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时辰和年数是取用地支的序数参见表1.1。 则:辛巳年八月初三就可以进行起卦了,具体操作如下: 上卦的求法:年数加月数加日数,其和除于八,求余数,整除时取八数:就是:(6+8+3)÷8=2;余数一,即上卦数为一。 下卦的求法:年数加月数加日数加时数,其和除于八,求余数,整除时取八数:就是:(6+8+3+6)÷8;余数七,即下卦数为七。 动爻的求法:年数加月数加日数加时数,其和除于六,求余数,整除时取六数:就是:(6+8+3+6)÷6;余数5,即5爻动。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完整的时间卦了:

上面介绍的是《梅花易数》的起卦方法之一,这是我们在应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炼掌握。 二、摇卦 取三枚硬币(通常用古铜钱,并以“乾隆通宝”为佳,下面以“乾隆通宝”为例) 为了阐述方便,我们先约定:有“乾隆通宝”字样(其他古钱有汉字的一面、现在硬币有面值的一面)为正面,反之为背,摇卦时将出现以下四种情况:A、摇卦:摇卦是把三枚铜钱合扣于双掌之中,需虔诚、意念集中,默问要测之事数遍,在自己觉得可以的时候,轻掷于地,反复六次,摇出六个爻; B、记录摇出的情况: 一、一个背为阳爻,记作" — ", 二、两个背为阴爻,记作“- -”, 三、三个背为老阳(即阳动),记作“ O”, 四、没有背(即三个面)为老阴(即阴动)记作“X”。 值得注意的是,摇卦共摇六次。第一次所摇的结果为初爻,记录在卦的最下端;第二次所摇的结果为第二爻,记录于初爻之上,其余依次类推,直至第六次完毕。这才是一个卦的起卦结束 虽然摇卦测事的准确率相当高,但必须是虔诚,最好先静手、焚香、意念集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两数起卦法 意念集中于要测之事,随意报出两个数,以先报出的数除以八的余数为上卦,后报出的数除以八的余数为下卦,两数之和除以六的余数为动爻。

中国古代著作易经

中国古代著作易经 《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

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易经,周行不易,读完后,唯留”中正”二字。 不易者,中正之”道”也。 基本简介 易:改变;经:书籍。《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 1、伏羲依照“河图”之启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经》典籍的核心内容,《易经》之五大规律也出自于“河图”之启示。 2、《易经》以宇宙间万事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用“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描述了一个阴阳变化的系统。“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两仪是对太极的细分;四象是对阴阳的细分;八卦是对四象的细分;六十四卦是对八卦的细分。每卦及卦爻的含义有单独的章节进行释义;如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易经》之阴阳变化细分系统,则需要根据所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作出适当的选择。 3、以《易经》规律为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在用而未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国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规律,和这些规律数千年沉淀和积累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中华文

易经中的人生格言

易经中的人生格言 4、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5、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7、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9、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与人方便,随遇而安。 10、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11、一阴一阳之谓道。 12、不妄取,不妄求,不妄想,不妄求。 13、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14、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1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 16、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17、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18、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19、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20、君子于信,义不食也。 21、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22、即鹿比虞,(next88)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1

2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4、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5、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26、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2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8、人之所助者,信也。 29、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30、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31、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3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34、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35、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36、君子伺机而作,不俟终日。 37、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38、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39、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40、物无妄然,必有其理。 41、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42、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2

易经中的“和”

谈论易经中的“和” 历史与行政学院历史学 084040067 陈开彦 摘要:“和”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其最早发祥于《易经》,《易经》合和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甚大。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名就是来自《易经》的“保合大和,乃利贞”,中国自古强调礼治、等治重于法治,这也是合和思想的反映。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历史上,大凡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反之,矛盾尖锐,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战争,引起分裂,人民则苦不堪言。 关键词:《易经》;合和;和谐;统一 《易经》说:“保合大和,乃利贞”,就是说只有做到合和,才能万国咸宁,才能国泰民安。那么,《易经》的“保合大和”是什么意思呢?合:《易经》的意思是博大、包容,由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合合璧:合为一体 合力:齐心协力 合心:同心同德达到同心目的,即同心同德 合适:不偏不倚 和平和:温和平缓 中和:中行不偏 谦和:不骄不躁达到和谐目的,即和衷共济 和平:和平共处 当然,《易经》强调的是中和之道;包括天时、地利、人和。 《易经》强调元、亨、利、贞 元者,大也,始也,仁也,善也。亨者,通也,美也,礼也。利者,和也,平和,义也。贞者,正也,真也。所以元、亨、利、贞的精髓是:真、善、美。 《易经》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美好)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事也……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易经?乾》)。《易经》之所以把元、贞作为乾卦(父卦、君卦、天卦)的卦辞,并贯穿于全书,原因就在于《易经》强调元、亨、利、贞是真善美,是君子必行的四德。 《周易·乾卦·文言》云:“龙德而正中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正中之龙德,上承于天,下开于人,因此,在天为乾,在人为健。正中之德,首要在“正”,此为“庸言之信”的“信”;其次在“中”,此为“庸言之信”之“庸”。庸者,中庸。“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者,在性情上要有一个起码的底线,有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度”。克己复礼也罢,“飞龙在天”也罢,都不能过分。克己复礼过分,则有失于“和”的原则;“飞龙在天”太过分,就必然“亢龙有悔”。过分,就违背了《易经》卦爻体系所展示的“中和”原则。 阴阳和谐是《易经》整体和谐的哲学基础。《易经》无论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都在体现阴阳相依、互根互补的互动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太极图的阴阳合抱就是通过阴阳的和谐来体现整体的和谐,反映天下的事物都应该在对立中求统一,在互根互补中求生存、求发展,自然界如此,社会也是如此。 太极图为何是圆的,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圆文化,中国古典小说为何大多喜欢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呢?就是因为中国人喜欢和谐、喜欢融一,这是有几千年历史根源的。中国从尧舜禹、

《易经》读书心得感悟精选5篇

《易经》读书心得感悟精选5篇 《易经》读书心得感悟/《易经》读书心得感悟1 《易经》分上下两经,上经以乾、坤两卦为其总纲领,为天地万物之父母,定天道,辩阴阳,明次序,分四时;下经以咸、恒两卦开篇,为人类万事生衍之基,定人伦,调阴阳,修身,齐家,安天下。《易经》64卦相连相扣,相依相辅,每卦有名、有象、有辞,有阴阳、有上下、有内外、有时序,有相邻相对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咸卦为全卦31卦,为下经首卦,为人类生衍之本,为人伦纲常之基,为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为此,我在此就其对咸卦理解之浅显道理与诸位分享,诚然诚惶诚恐,所言有误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咸者,感也。所言不只男女感应,然在此我仅言男女。咸为山上有泽之象,阳刚处于阴柔之下,阳下就阴,柔上协刚,以孚天地氤氲之道。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为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为否卦,成语否极泰来即由此而来。此卦有物象寓人伦,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应相合。天地相合万物生,男女相合万事宁。山即艮,泽即兑。山上有泽,即兑上艮下,兑为悦,为说,艮为止,为定。下止上悦便不乖于情,不背于性。及男女交往过程中,女悦男止,止于性,悦于情;女动男定,动于感,定于礼,故而称为咸。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贫疾,人之大恶所存,皆性情也。情出于性,发于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复归安宁,性情乃一动一定之间而已。咸,为无心之感,即你情我愿,无心即无私心奸心,感为互感互通互应。此为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为咸之德——发乎情而止于礼也。 咸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据下经首卦——咸卦之意,将其《诗经·关雎》置其首篇,即为此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男求女之亟。《诗经·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言女求男之殷。所谓感,及同类相求,同声相应也。花之荣荣,鸟之啁啾,虫之唧唧,燕语呢喃,即各求其类,各求同声也。正如诗所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易经》读书心得感悟2 《易经》写的是主人公沈琵琶(即张爱玲自己)从港大求学到二战中香港失守、回返上海时期的内容。书中涉及到一大家子的混沌关系、人性在物质下的黑暗、香港战乱时期的艰难生活及男女学生的些微混乱关系、与比比的友谊。当然,最重要的是首次详细地披露了她(沈琵琶)与母亲(露)掺杂着现实利益的难堪的关系,尤其是钱,使她看清了她母亲,也一点点地毁了对母亲的爱。一股冷凉寒意钻到骨髓里。相比之下,她在姑姑(珊瑚)那更依恋、更觉温暖些。 她曾带笑地对她母亲说:“我心里一直都过意不去……可是我会把钱都还给你的。”她对母亲的爱令人心疼:“爸爸没有伤过我的心,我从来没有爱过他。”当历史老师布雷斯代资助她八百元,却被她母亲在牌桌上输光了时,她想“八百元,为什么偏偏是八百元”。 她写到自己的穷,当姑姑为省钱自己包包子吃时,她这样写“琵琶喜欢这些包子,皮子硬得像皮革,她偏喜欢吃,吃在口里像吃的是贫穷。我们真穷,她心里想,眼泪涌了上来。”这是一个太悲的故事,繁华落尽,往事成烟,忽忽若失。她的回忆是沉重的枷锁,劈伤读的人的心。可是,她的笔调,一贯地,缓慢,如船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她的笔下没有什么特别惊心动魄的情节,照旧地,琐碎的细节一路流淌下去。我觉得,她不像在写小说,而只是在诉说生活,琐碎、平凡。可是,看的字越是这样的沉静,说的话越是带着笑,然而,捕捉到的却是更深的悲与辛酸,直惹引你唏嘘与黯然。在战乱中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时,她说“失去生命,她失去的是什么?也许是活下去的机会吧。可是活下去的机会不等于是生命,生命没有近似的东西……她真正活过吗?太多的事情总是不请自来……太多的事情,却又一无所有。”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单个人在繁华喧闹、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比谁更幸福?我们谁也不清楚,也许大家都生活的很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