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缩印版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缩印版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缩印版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缩印版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

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

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

会实践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⑴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⑵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⑴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⑵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⑶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⑷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⑹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⑴具有鲜明生产.⑵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⑶内容日益科学化.

⑷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⑸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第二章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2.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⑵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分三步:①称苏格拉底讽刺;②叫定义;③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卢梭《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6.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⑴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⑵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⑶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⑴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⑵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⑶政经制度制约教育制度.⑷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

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⑴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⑵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⑶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才力与物力).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的作用.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⑶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⑴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⑵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⑶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

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⑵教育

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⑷教育具有推进科

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与教育.⑴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⑵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⑶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

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⑴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

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⑵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

强.⑶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⑷文化发

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⑴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村金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⑶教育是社会文化

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0.学校文化的特征:⑴是一种组织文化⑵是一种郑和性较强的文化.

⑶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11.学生文化的成因:⑴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⑵同伴群体的影响.⑶

师生的交互作用.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⑸社区的影响.

12.学生文化的特征.⑴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互补性、生成性.

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⑴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⑵

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

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⑴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

现的

⑵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⑴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

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

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

定作用.

⑵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

“白板说”.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

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⑴不平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

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⑵顺序性.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⑶

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⑷个

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⑸互补性.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

质.

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

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6.遗传的意义.⑴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性.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⑶遗传在人的

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

7.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

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心理方面独立自

主的自我意识。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

8.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

遇、条件和对象.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⑶人

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9.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过程结构的解

读看,包括活动主题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课题对象,活动的目的,

内容,手段,和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从活动水

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社会

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⑴对人的价值的发现.⑵对人潜力的发

掘.⑶对人的力量的发挥.⑷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1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⑴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

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⑵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⑶对个体的

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⑷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

功能.

12.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1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少年起飞.

14.青年期身心发展最迅速,发展具有可能性和可塑性.

15.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第五章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⑴国家的教育目的.⑵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⑶教师的教学目标.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背景;①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

结合.②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③教育目

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⑵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⑶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⑷马义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包括一下几个方面40

6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形式:产学合作,教育生产科研一体化

5.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⑶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

神.)

6.素质教育: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⑵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是全

美发展与因材施教相同意的教育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⑷是以

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7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⑴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主观能

动性、思想情感、个性特征.⑵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

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

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⑶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地位的传统认识: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从整体上

没有真正认识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

3.学生社会地位的表现1学生的身份,a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公民b青

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c青少年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

年的公民2法律地位: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⑴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

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⑵受教育权.

5.学生的义务:⑴受教育的义务.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⑶遵守学生

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⑷努力学习,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⑸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

6.教师职业性质:⑴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⑵是教育者,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⑶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7.教师职业的角色:⑴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⑵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⑶示

范者的角色.⑷管理者角色.⑸父母与朋友的角色.⑹研究者角色.

8.教师劳动的特点:⑴特殊的复杂性.⑵独特的创造性.⑶鲜明的示范

性.⑷显效的长期性.

9.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⑴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

性知识与技能.②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③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④

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⑴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学生

观;教育活动观.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①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②语言

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交往能力.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教育研究能力

11.教师的人格特征: ⑴优良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

毅力.⑵积极的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能力.教师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造性

的教育教学技巧上。

1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⑴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⑵热爱学生.⑶团结协作精神.⑷

良好的道德修养

1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

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

师生关系理论模型:1相互作用 2社会体系43

14.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⑴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⑵师生在人格上

是平等关系.⑶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5.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

16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要求: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

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第七章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

总和,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⑴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

程.⑵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⑶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

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工作单元”.⑷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隐形课程特点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测性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⑴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⑵一定时代人类

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制定课程的理论依据46

5.课程目标:⑴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⑵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

养要求.⑶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⑷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叫结

果,标准.

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7.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课程设计的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8.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

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说明部分和文本部分

11.课程实施的结构:⑴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⑵分析教学

任务.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⑹组织教

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4.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⑴目标评价模式.⑵目的游离评价模式.⑶CIPP评价模式.

评价过程中的基本问题:评价概念是否合适,搜集加工信息是否合适,报告评价结果的

信息时候合适。

1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⑴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

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17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

18.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

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课程管理僵化。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重

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轻选修课,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形成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趋势,(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综

合化的趋势,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课程改革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八章教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以下方面:⑴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⑵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

1

动组成.⑶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⑴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⑵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⑶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的任务: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⑵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⑶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⑷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历史上教学过程:⑴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⑵孟学派.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⑶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从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⑷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⑸杜威:通过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⑹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5.教学过程的特点:49⑴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⑵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

一.⑶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⑷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⑴激发学习动机.⑵领会知识.⑶巩固知识.⑷运用知识.⑸检查知识.

7.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0

8.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⑴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方法.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⑶充分运用语言直观.实物和声像直观教具

9.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⑶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⑷发扬教学民主.

10.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⑵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⑶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1.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⑴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⑵抓主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2.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⑴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⑵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⑴引导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联系实际.

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⑶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⑷补充必要的校本教材.

14.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的传输的载体作息传输的工具

15.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⑴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

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⑶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16.教学方法改革:51发现教学(布鲁纳);程序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

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道饵顿制.

3.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

5.班级授课制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不利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分组教学制:能力作业分组外部内部分组52

教学设计法杜威道尔顿制帕克赫斯

6.备好课⑴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懂透,化;了解学生;考虑教法.⑵制作好三种方案.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课题即单元教学方案;课时教学方案.

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讲授课演示课讨论课阅读指导科

7.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8.好课的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54

9.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指向性;综合性;操作性;灵活性.

10.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⑴内容型策略.⑵形式型策略.⑶方法型策略.⑷综合型策略.55

第十章德育理论和德育活动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2.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内容上包括道德

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健教育.

3.德育的意义: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⑵是中

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⑶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

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⑴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⑵国家的教育

方针和教育目的.⑶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⑷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

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我国中学阶段具体德育目标要求:⑴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①热爱

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②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

约,珍惜资源.③孝顺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④热爱劳

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⑤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

追求公正.⑥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⑵能力方面.①培养

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②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

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③逐步认识和理

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

负责任地做出选择.④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

自己的情绪.⑤能够初步掌握搜索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⑥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

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具有寻求法律

保护的能力.⑶知识方面.①了解和掌握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

然的道德规范.②知道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④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世界观.

56

7.心理辅导的原则:⑴激励性原则.⑵预防为主的原则.⑶因材施教

原则.⑷愉悦性原则.⑸支援性原则.

8.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

程.

9.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⑴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

规律.⑵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⑶学生思想内部矛

盾转化规律.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0.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

键.

11.德育原则:⑴导向性原则.①以马列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

正确的政治方向.②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③学校德育

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⑵正面教育原则.①坚持正面说

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②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

步.③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④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

合起来.⑶知行统一原则.①联系实际,讲清理论.②组织时间活动,

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③教育学生要言行

一致,知行统一.⑷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①要尊重信赖爱

护学生.②提出的德育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并序列化.③把尊重爱护

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⑸因材施教原则.①要注意学生的身心特

点,承认过程性和差异性.②要根据现实有的放矢,切忌一般化.③要

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育.⑹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①校内各

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②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加强

德育的计划性.

12.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⑴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育.⑵共青团学生

会组织的活动.⑶课外校外活动.⑷社会实践活动.⑸校会周会晨会

和时政学习.⑹班主任工作.

13.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价法;自

我教育法;实际锻炼法.58

第十一章班级与班级管理

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

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

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

模式,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

式始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

2.班级管理的作用:⑴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⑵有助于

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⑶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

理.

3.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60

4.班集体的基本特征:⑴明确的共同目标.⑵一定的组织结构.⑶一定

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⑷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⑵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⑶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⑴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

标.⑵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⑶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⑷组织形式

多样的教育活动.⑸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⑴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

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⑵班级管理制度缺

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教低.

8.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⑴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⑵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⑶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9.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0.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⑴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①内容:了解和研

究学生个人;了解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

活环境.②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通过对学生本

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在自然条件下,有

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⑵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⑶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①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要在班

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要定期和任课教师互通情况;全面调节安排

好各科教学负担;②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③争取和运用家庭和

社会力量:定期家访,及时和家长沟通;充分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积极

争取和鼓励社会各种有利因素对学校提供支持.

第十二章学校教育管理

1.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对教育管理的影响:⑴注重提高教育

管理的功能和效率.⑵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⑶以科层

管理为组织基础.

2.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的特点:⑴注重管理

中的人际管理研究.⑵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⑶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3.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特点:⑴强调政教合一.⑵

重视知行合一.⑶讲求人伦秩序.

4.行政管理模式: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

5.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⑴中央集权制国家在逐步加强“民

主化”,给地方以更多的办学权限,同时建立各种咨询审议机构,鼓励

多方面参与的积极性.⑵地方分权制国家为了有效地推行国家教育计

划,逐步加强中央的教育行政管理权.既要加强中央对教育行政管理

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⑶建立中央办

学与地方办学,教育部门办学与业务部门办学,国家办学与社会集体

个人办学相结合的教育行政体系,这是总的发展趋势.⑷政府对学校

实行宏观管理,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⑸提倡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

科研相结合.

6.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⑴多元化办学体制.⑵以地区统筹

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⑶实行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⑷多渠

道的教育投资体制.①确保国家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②提高个人

教育投资比例.③面向全社会筹集资金.

7.学校管理的特点:中介性;管理的对象是人;相对独立性;基础性.

8.学校管理中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教育价值观.

9.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⑴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向到学

校的效能管理.⑵由重视部门优化管理转向到整体优化管理.⑶由重视教育管理过程的监

督检查职能转向到赋予教职工以强烈的工作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⑷由重视教育管理制

度规范化制度化为主,转向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灵活的管理.⑸在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

政管理方式为主,转向到行政方式与科学手段相结合.

10.教师的权利:自主开展教育活动的权利;自主从事学术研究的权利;指导评价权;获得

报酬权;参与学校管理权;自身发展权.

11.教师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热

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

12.教师资格五要素:国籍;思想品德;学历;教育教学能力;程序.

13.教师待遇:工资;津贴;住房;医疗;退休等方面的总和.

14.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方法:目标,动机,关心,奖罚激励法.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

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

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

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

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

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

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

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

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

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

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

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

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

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

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

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

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

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

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

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

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

2

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

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

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的过程。

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

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

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

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

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

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

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

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

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

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

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

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

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

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

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

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

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

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

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

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

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

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

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

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

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

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

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

爱情和婚姻

12、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会发展方

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

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

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3、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

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

教育质量

14、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1)在资本主义

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

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

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

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

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

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

的一致性。

16、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

(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

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2)二者分属

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

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

本组成部分而言的(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

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是以研究

人的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

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

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

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18、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

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

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

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9、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

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这四个基本点中,*认知停*点解决学会的问题,

*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心灵

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

20、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的培养。

21、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1)全面施教,整合优

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

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

22、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

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

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

23、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

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24、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传授者;

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父母的代

理人

2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

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26、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

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7、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对矛盾是什么?主观的成熟体验与客观的相

对不成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

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性意识的萌

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28、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

密、最有效的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

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

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

影响。

29、我国1951年学制主要有什么特点?(1)明确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

干部受教育的机会,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2)新

学制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

产建设服务的方针,(3)保证了一切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机会,

(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5)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

平等的原则。

3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

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

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1、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

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

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2、老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进行哪几方面的工作?(1)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2)

自我评价(3)道德情感体验(4)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德。

33、中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发展智

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统一

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

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实验法。

36、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

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

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恰当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37、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根据学科和教材

特点来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根

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来选择。

38、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以“班”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

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便于学

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能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

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

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的基

本组织形式。

39、怎样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

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

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

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4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辅导——自学

式、情境——陶冶式

42、运用练习法有什么要求?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精选练习材料,使之具有典型

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份量、次数和时间;在练习过程中

要加强指导,经常检查练习的结果。

43、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团结一致的领导

核心(3)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舆论。

44、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引导学生学好功课(3)

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4)组织学生劳动(5)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

教育力量(6)处理班级日常工作(7)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8)做好班主任

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3

45、班集体形成过程: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46、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47、班集体管理的几种类型:常规性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的管理。

48、毕业班集体管理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志愿和思想动态,进行理想教育和毕业指导;指导学生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做好毕业生鉴定和优秀生评选

49、阶段性管理工作的内容: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开学初报道注册工作;期中对前一阶段进行检查和小结;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考试。

50、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51、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面向全体;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52、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53、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自愿原则:(1)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2)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自主原则:(1)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参加活动(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54、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校长是学校行政总负责人,他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负责领导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对上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是法人代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工作中心,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起监督保证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

55、学校管理的主要方法有:思想教育的方法、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现代技术的方法。

56、教师的职责:是教师职权范围内应负的责任。教师的基本职责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6)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学校的管理。

57、当前教育思想转变中,要树立哪些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现代人才观;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学生观;现代课程观;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本质观;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全民教育观;现代教育方法观;教育信息化等

58、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有:(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59、学校管理改革的趋势有:(1)学校管理自主化(2)学校管理开放化(3)学校管理民主化(4)学校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5)学校管理的精致化。

60、教育科研具有哪些特点?除了具有创造性和艰巨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主要特点:(1)研究目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服务性(2)研究参与者的广泛性、群众性(3)研究成果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61、教育科研的任务是什么?:教育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发现教育规律,并运用这率真客观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具体任务包括:(1)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2)总结教育经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3)进行中外教育比较研究(4)预测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62、坚持科学态度,遵守科学道德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热爱真理、客观诚实;勇于创新、严肃认真;不畏艰辛、合作竞争

63、教育科研过程中应做好哪些工作?(1)选择科研课题(2)提出理论假设(3)确定科研对象(4)制定科研计划(5)选用科研方法(6)搜集科研资料(7)进行整理研究工作

64、教育测量的功能有哪些?是改进教学的良好工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

6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测定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

66、教育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67、教育评价一般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学校办学的水平评价、德育工作的评价、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

68、教育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必须遵循哪些原则?(1)目标导向性原则(2)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原则(3)坚持相对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4)

坚持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创建特色的优化原则(5)坚持可行性原

则。

69、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1)教育优先发展(2)

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3)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

进步(4)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5)全面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6)

依*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7)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

筹措教育经费(8)多形式办学,多规格培养人才。

70、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确定班组抽样的具体方法(2)提出相应的课堂研究假设;

(3)弄请该课堂研究中的三类变量;(4)搞好课堂研究设计

教育学选择填空题

1、《绪论》最早阐述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

教育专著是《学记》。童年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学校产生

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政治基础、一定的文化基础。

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

性原则,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

年期和老年期。

2、《教育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反映的是社会

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另一条反映的是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

系。学校教育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

志。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迅猛,在教育上表现为由主要为继承已有

文化遗产服务逐步向主要为未来社会服务,即由继承型转向发展型

模式。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培养

现代化的人。在现代社会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等是影响教

育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定社会里,通过组织控制、政策限制、

法律强制和思想教育等途径实现着其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

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表现在延续、更新、普及、整合文化上。

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上,教育以人为对象,以

育人为己任。学会行走和初步掌握口语是婴幼儿期极具重要意义的

两件事情。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养育是婴儿教育的首要任务,

好奇心是人的智慧发展的原动力。童年期最为艰巨的任务是掌握和

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也是培养动

手能力的关键期。青年应学会选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外

两大类,内部因素主要是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外部因素主要有

遗传、环境和教育。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构成人的生活环

境。生物本能起源说的观点是法国利托尔诺。教育的心理模仿说是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制定

教育目的是社会实现对教育进行控制的中心环节。原始教育的基本

特征有:内容的同一性、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文化通过

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提高人们的教育需求和加强学

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

育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政制度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教

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养育中要注意以

下几点:注意满足婴儿的合理需求;有意适度训练其器官;在生活

环境中有意设置丰富的刺激物;尽量接近自然。早期教育需特别注

意的是:关注非智力因素,为正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幼儿口语,

教幼儿学会使用玩具、器具。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

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愉快教育

的核心是不断获得成功。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社会生产方

式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马恩关于“个人全

面发展”的学说。素质的基本属性有:相对稳定性;内在性;整体

性。应试教育的主要危害有:严重地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摧残身

心健康;压抑个性发展。在西欧,教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僧侣,

封建主培养骑士。三类基本教育目的即个体本位观、社会本位教育

目的观和文化本位观。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制定教育目的时所要

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目的包括两大构成要素,一是规

定所培养的人具有的社会功能,二是规定通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

要形成的各种内在素质及其结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

劳共同构成。德育是以培养教育对象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包

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德育的实质就是把社会道德转

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智育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体育,以

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美育是掌握审美知识,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教师的教,“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的

劳动也有复杂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学生主体性表

现在: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学生客体性表现在:向师性、依赖

性、可塑性,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知识素质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

理论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社会的作用、对学生的作用,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是忠诚人民

的教育事业。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师生

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而后者又包括情感关系和认识

关系。根据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分为命

令-服从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参与型。

5、《学校教育制度》我国近代最早的学制是癸卯学制,解放以来我

国学制基本上沿用1951年学制,我国当代学制改革的主要文件是《中

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制按横向划分有:幼儿教育、

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学制建立的依据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状

况、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本国原有学

制和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改革学制结

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

结合。1951年学制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

针。1958年学制进行了十年一贯制的试验。

6、《德育工作》构成德育过程的主要形态是:说服教育、实际锻炼、

陶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认识、道德情

感、道德行为作为开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

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评价法有

四种主要方式: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评比竞赛、操行评定。德

育方法除说理教育法外,还有实际锻炼、示范教育、陶冶教育、自我

教育、品德评价法五种方法。

7、《教学工作》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制定有关课

程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对班级授课进行了系统研究和

说明的著名教育家是夸美纽斯,杜威主张“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

传递-接受式源于赫尔巴特,情境-陶冶式吸取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

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并参照我国教学实际工作的成功经验概括而

成。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和杜威抽倡导的发现教

学法。学校的正规课程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中小学课

程的表现形式有:教学计划、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科书。中小

学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的手段为标准分为:以语言传递为

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

方法。中小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的根据是:教学目的、教师的知识

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特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

和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考试。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指向性、

简略性、操作性、整体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隐蔽性、全程性、非

预期性。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划分为显

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小学常见的显性课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课程计划由学科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

编制、学周安排组成,其中心内容是学科设置。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

现为: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认识对象间接性和概括性、认

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以语言传

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提问、讨论、读书指导法。讲授的方式有;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参

观法。参观的种类有,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

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实验有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复习巩固

性实验。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小学教

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复习教学

和远程教学。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钻研教科书是备课的中心工作,要

求做到“懂”、“透”、“化”三个程度。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教案、提纲式教案、

综合式教案。课外辅导的形式有个别和小组辅导两种。教学效果的反馈环节是学业成绩

的检查与评定。考试、考查是检查学生成绩的方法。

8、《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班主

任工作,公正性原则上是班主任工作中致辞关重要的原则,培养班集体的先决条件是确

立奋斗目标,调查了解学生是建设班集体方法的第一步,常规性班级管理包括:班级规

章制度的制定和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有学生对班主任说放在笔盒里的10元钱不见发了,

班主任怎么做最好: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希望拿钱的同学主动承认,教育同学加强防

范意识,希望拿钱的同学悄悄把钱放回原处。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

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是

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基

本矛盾和协调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规律和特

点的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有:全面性、公正性、民主性。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

待学生,要有民主意识。班干部的选拔和评优应该民主评议。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适应

教育、常规教育、传统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班集体的管理包括常规性的班集体管理、

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管理。制定班主任计划包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执行计

划。总结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有: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

巩固发展阶段。

9、《课外校外教育》课外校外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专题集会属于群

众性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区别是组织者不同,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有共同的特点、作用、

内容和形式上,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有:形式上的多样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内容

上的广泛性、组织上的自愿性。群众性活动有:报告会、座谈会、专题集会。课外活动

的指导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自愿性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课外校外

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

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要养育结合。

10、《学校管理》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学校领导在执行阶段的重要职责是协

调。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校长在处理学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决

策的层次性,体现管理方向反映学校管理全局的是计划,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的

方法,而经常运用的最具有传统色彩的方法是思想品德的方法。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中

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检查和指导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现代学校管理必须

实行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客观要求。教师岗位责任制的“三定”工作指定编、定员和定工

作量。教师的任用制度包括:派任制、聘任制和代用制。教师考核分全面考核和单项考

核两种,对教师的考核一般采用平时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学校管理过程的四个基

本环节包括: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和总结提高。教师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有脱

产进修和在职进修。在执行阶段,学校领导主要应该抓好组织、指导、协调和激励工作。

11、《教育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应坚持为人类做贡献的教育价值观,基础教育改革

的目标应是教育总目标,“一条龙”的改革是指“中小幼”整体改革。新时期基础教育

中德育的突出特点是德育的主体性、德育的开放性、德育的复杂性。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包括单项改革和综合改革。教育民主化具体表现在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

学民主化三个方面,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实施的

单项改革主要有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改革。

12、《教育科研》划分是最基本的分类方式,资料的整理研究是最重要的关键性的,研

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科学研究主要具有的两大

特点是艰巨性和创造性。理论假设的三个阶段:发现新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构

建假设的核心,抽出某种推测性设想,构建假设的推论部分。为了正确地进行分类,需

注意的几点是:标准同一、结果相称、子项相斥、逐级划分。科学抽象应符合的要求有:

以实践为基础,且必须回到实践中体验其正确性、科学抽象出的东西必须具有一定的普

遍性、高层抽象必须能演绎出低层抽象。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从范围分,教育科研有宏

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性质分教育科研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来说,

教师应选择个人力量就能承担的、微观的、以应用为主的教育研究课题。科学的态度就

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环节。教育科研过程就是对教育科研资

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分类方式按照复杂程度分为划分、整理次序、系统分

类三种。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搜集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相配合,是当前

教育科研的一大特点。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有教育科研报告和教育科研论文。教育

4

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已标注重点)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重点标注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古代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 近代 1840-1919

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信息技术》真题及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真题及答案 ◇本卷共分为4大题19小题,作答时间为120分钟,总分137分,82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单选题]模拟某十字路口车道通行状态的编码如图1中控制码表所示,每个车道用一个指示灯指示通行。若某一时间段允许中间2个车道直行对应的控制码如图1所示,则某一时段允许车辆直行和右转,但不允许车辆左转的控制码应该是()。 A.01110101 B.01111111 C.11010101 D.11111101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允许直行和右转,则直行和右转的灯都应该是绿灯状态,不允许左转所以左转的灯应是红灯状态。图中所示标志依次表示左转、直行、直行、右转,所以从高至低位依次应为红灯、绿灯、绿灯、绿灯.,所以控制码应是01111111。 2[单选题]随着网络直播的广泛应用,个别人为了牟取利益而利用网络直播传播“涉黄”信息.对此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个人行为,批评教育即可 B.这是个人自由,不应受到限制 C.网络是虚拟空间,可自由传播信息 D.这是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的惩处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是刑事犯罪行为。 3[单选题] 张某家在辽宁,明年儿子想要报考国内某大学,为直观了解该大学在辽宁省最近几年招生分数线的变化情况,他把该大学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制作成了如图3所示的折线图。张某所做

教师资格初中信息技术考试大纲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中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3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在教育目的规范下,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作为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三、教学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1.发展学生的智力; 2.发展学生的体力; 3.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

钢结构设计原理试题库

<钢结构设计原理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四种厚度不等的Q345钢板,其中 厚的钢板设计强度最高。 (A)12mm (B)18mm (C)25mm (D)30mm 2、焊接残余应力不影响构件的 。 A 整体稳定性 B 静力强度 C 刚度 D 局部稳定性 3、考虑角焊缝应力分布的不均匀,侧面角焊缝的计算长度不宜大于 。 A 40hf B 60hf C 80hf D 120hf 4、确定轴心受压实腹柱腹板和翼缘宽厚比限值的原则是 。 A 等厚度原则 B 等稳定原则 C 等强度原则 D 等刚度原则 5、最大弯矩相等的情况下,下列简支梁整体稳定性最差的是 A .两端纯弯作用 B .满跨均布荷载作用 C .跨中集中荷载作用 D .跨内集中荷载作用在三分点处 6、钢材塑性破坏的特点是 。 A 变形小 B 破坏经历时间非常短 C 无变形 D 变形大 7、.梁的最小高度是由___ _____控制的. A 强度 B 建筑要求 C 刚度 D 整体稳定 8、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抗剪连接以 作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A 螺杆被拉断 B 螺杆被剪断 C 孔壁被压坏 D 连接板件间的摩擦力刚被克服 9、梁整体失稳的方式为 。 A 弯曲失稳 B 剪切失稳 C 扭转失稳 D 弯扭失稳 10、受弯构件的刚度要求是ν≤[ν],计算挠度ν时,则应 。 A .用荷载的计算值 B .用荷载的标准值 C .对可变荷载用计算值 D .对永久荷载用计算值 1.钢材牌号Q235,Q345,Q390是根据材料 命名的 (A) 屈服点 (B) 设计强度 (C) 极限强度 (D) 含碳量 2.当角焊缝无法采用引弧施焊时,其计算长度等于 。 (A) 实际长度 (B) 实际长度-2t (C) 实际长度-2h f (D) 实际长度-2h e 3.普通螺栓和承压型高强螺栓受剪连接的五种可能破坏形式是:I 螺栓杆剪断;Ⅱ孔壁挤压破坏;Ⅲ钢板被拉断;Ⅳ钢板剪断;Ⅴ螺栓弯曲破坏。其中 种形式是通过计算来保证的。 (A )Ⅰ,Ⅱ,Ⅲ (B )Ⅰ,Ⅱ,Ⅳ (C )Ⅰ,Ⅱ,Ⅴ (D )Ⅱ,Ⅲ,Ⅳ 4.计算梁的 时,应用净截面的几何参数。 (A) 正应力 (B) 疲劳应力 (C) 整体稳定 (D) 局部稳定 5.钢结构受弯构件计算公式nX x x W M γσ=中,x γ 。 (A )与材料强度有关 (B )是极限弯矩与边缘屈服弯矩之比 (C )表示截面部分进入塑性 (D )与梁所受荷载有关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答案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答案 1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广泛使用和十分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关于计算机网络的依法应用与采用实名制注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限制了言语自由和使用权限 B: 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C: 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率和信噪比 D: 降低了网络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分值:3)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B。考点:对实名制的认识。首先,我国网络实名制原则是“前台自愿,后台实名”,公民的信息都将保存在公安部的第三方平台中,从技术上和制度上都提升了安全等级。其次,网络实名制并不影响表达自由的权限。最后,网络实名制将促进网络诚信制度建设,维护网络清朗空间。 2 删除一条网贴,收费400至800元,短短4个月牟利28万余元。南京首例“黑客”有偿删帖案,2014年10月24日在玄武区法院宣判,杭州一家电子公司技术总监周某获刑五年三个月,另一名参与者在校大学生谭某获刑五年。下列关于在校大学生谭某参与删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违法行为,应该予以惩处 B: 属于个人兴趣爱好,并不违法 C: 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并不违法 D: 这是大学生勤工俭学,并不违法 (分值:3)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A。考点:网络犯罪。有偿删帖是指某些公关公司主动出击搜寻政府、企业负面信息后,再通过相关网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删帖,并支付一定费用。任何声称可收费删帖的行为均涉嫌违法欺诈。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5年1月21日宣布,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一项针对“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力度空前的专项整治行动。 3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要查看系统中的隐藏文件,应在图2所示的“文件夹选项”对话框中选择()。

中学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

《教育学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类特有)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背) 口诀:本能生利西,心中无梦,米夫爱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背考教师编也是考这些) (1)原始社会: 无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活动中进行,以生活经验为主,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社会

(2)奴隶社会,我国夏代先出现了学校教育 夏商西周:“痒”“序”“校”(教育机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春秋:官学衰微私学兴起 古印度内容: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 西方古埃及文士学校内容:文字、书写、执政僧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内容:军事、政治尚武 雅典:智育、德育、美育文法修辞辩证法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战国——清末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隋唐:科举制。 宋代:《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清代: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中世纪宗教教育:七艺——教会学校;七技——骑士学校 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特征 3.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教育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表现道统性、专制、刻板、象征性 5.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口诀:(街道板砖相等)(5)近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背)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口诀: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单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钢结构设计原理题库及答案

钢结构设计原理题库 一、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 选均无分) 1.下列情况中,属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情况是 【 】 A 强度破坏 B 丧失稳定 C 连接破坏 D 动荷载作用下过大的振动 2.钢材作为设计依据的强度指标是 【 】 A 比例极限f p B 弹性极限f e C 屈服强度f y D 极限强度f u 3.需要进行疲劳计算条件是:直接承受动力荷载重复作用的应力循环次数 n 大于或等于 【 】 A 5×104 B 2×104 C 5×105 D 5×106 4.焊接部位的应力幅计算公式为 【 】 A max min 0.7σσσ?=- B max min σσσ?=- C max min 0.7σσσ?=- D max min σσσ?=+ 5.应力循环特征值(应力比)ρ=σmin /σmax 将影响钢材的疲劳强度。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 情况下,下列疲劳强度最低的是 【 】 A 对称循环ρ=-1 B 应力循环特征值ρ=+1 C 脉冲循环ρ=0 D 以压为主的应力循环 6.与侧焊缝相比,端焊缝的 【 】 A 疲劳强度更高 B 静力强度更高 C 塑性更好 D 韧性更好 7.钢材的屈强比是指 【 】 A 比例极限与极限强度的比值 B 弹性极限与极限强度的比值 C 屈服强度与极限强度的比值 D 极限强度与比例极限的比值. 8.钢材因反复荷载作用而发生的破坏称为 【 】 A 塑性破坏 B 疲劳破坏 C 脆性断裂 D 反复破坏. 9.规范规定:侧焊缝的计算长度不超过60 h f ,这是因为侧焊缝过长 【 】 A 不经济 B 弧坑处应力集中相互影响大 C 计算结果不可靠 D 不便于施工 10.下列施焊方位中,操作最困难、焊缝质量最不容易保证的施焊方位是 【 】 A 平焊 B 立焊 C 横焊 D 仰焊 11.有一由两不等肢角钢短肢连接组成的T 形截面轴心受力构件,与节点板焊接连接,则肢 背、肢尖内力分配系数1k 、2k 为 【 】 A 25.0,75.021==k k B 30.0,70.021==k k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2009-12-02 12:26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⑴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⑵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⑶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⑷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⑴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⑵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5.课程目标:⑴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⑵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⑶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⑷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叫结果,标准. 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7.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8.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1.课程实施的结构:⑴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⑵分析教学任务.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⑹组织教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 1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14.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⑴目标评价模式.⑵目的游离评价模式.⑶CIPP评价模式. 1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⑴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17.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 18.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b )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钢结构设计原理考试重点

1、钢筋与混凝土两种力学性能不同的材料,能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共同工作的理由? (1)混凝土与钢筋之间有着良好的粘结力,使两者能可靠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荷载作用下能够很好地共同变形,完成其结构功能。 (2)钢筋与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也较为接近,因此,当温度变化时,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不致产生较大的相对变形而破坏两者之间的粘结。 (3)质量良好的混凝土,可以保护钢筋免遭锈蚀,保证钢筋与混凝土的共同作用。 2、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就是怎样产生的?为保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要采取哪些措施? (1)光圆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主要有摩擦力与咬合力提供;带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主要就是钢筋表面凸起的肋纹与混凝土的机械咬合作用。(2)提高混凝土强度或使用高强混凝土;使用钢纤维混凝土。 3、什么叫混凝土的徐变?影响混凝土徐变的有哪些因素? 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将随时间而增加,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持续增长,这种现象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影响因素:(1)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产生应力的大小(2)加载时混凝土的龄期(3)混凝土的组成成分与配合比(4)养生及使用条件下的温度与湿度 4、什么就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哪些状态认为就是超过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变位的状态。超过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2)结构构件或连接处因超过材料强度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变形而不能继续承载(3)结构转变成机动结构(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5)结构因局

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九章: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程序主要纲目: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演变 第二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第三节教学策略基本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个别教学、分组教学、设计教学、道尔顿制、课的类型、课的结构、课外辅导、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主要问题: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探2 ?列举教育几种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 演变历史: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制(集体/课堂教学)- 分组教学-多样化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特殊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探3 .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主要特点、优缺点有什么?班级授课制又叫集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指把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广泛运用的原因)缺点:由于过于强调集中、同步和标准,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大多采用分科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容易肢解知识整体性,理论脱离实际。(要求改革的原因) (常识:兴起于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奠定其理论基础。19 世纪中叶普遍采用,我国最早采用是清朝1862 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广泛推行)。 4 .什么是个别教学?其主要优缺点有什么?个别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轮流进行教学,在教师对某一学生施教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包括预习、复习、练习或作业。(最早采用)。优点:教师 教学的知识难易、内容方向、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因人而已,因内容不同而不同,很好地照顾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缺点: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只能适应古代农耕社会低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不能满足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大规模需求。 5.什么是分组教学?其主要特点、优缺点有什么? 分组教学:指学校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实质上属于集体教学,目的是为了使班级授课制更优化,解决其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主要优缺点。优点:较好地照顾学生个别差异,重视学生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缺点:(1)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鉴别不一定科学,忽视学生发展性;(2)对 学生心理发展负面影响较大,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慢班和普通班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3)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分组教学问题上意见很难达成一致;(4)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中和确保学生能受到恰当教育,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教育管理比较麻烦。 6.什么是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杜威首创,其学生克伯屈改进和完善,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学生已有知识和兴趣,组成以学生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在生活情境中确定学习目标,制定" 工作方案" 。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于190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主张"个别化"教学,取消班级授课制,强调以"各科作业室"代替"教室"。由1-2 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按月安排学习内容,师生双方每月签定"学习合同" ,然后学习、作业、研究讨论、考试测验甚至游戏,记载学习进程并公布,如此循环。只有经过考试及格后方能签下个月的合同。 这两种组织形式从不同角度改革班级授课制的刻板模式,20 世纪30 年代后没有发展。 7.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1)备课(2)上课(3)作业检查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钢结构设计原理》/试题库(含答案).

钢结构设计原理试题库 一、填空题 1. 钢结构计算的两种极限状态是和。 2. 钢结构具有、、、、 和等特点。 3. 钢材的破坏形式有和。 4. 影响钢材性能的主要因素有、、、 、、、和。 5. 影响钢材疲劳的主要因素有、、、 6. 建筑钢材的主要机械性能指标是、、、 和。 7. 钢结构的连接方法有、和。 8. 角焊缝的计算长度不得小于,也不得小于。侧面角焊缝承受静载时,其计算长度不宜大于。 9.普通螺栓抗剪连接中,其破坏有五种可能的形式,即、、、、和。 10. 高强度螺栓预拉力设计值与和有关。 11. 轴心压杆可能的屈曲形式有、、和。 12.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与、和有关。 13. 提高钢梁整体稳定性的有效途径是、和。 14. 影响钢梁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有、、、 和。 15.焊接组合工字梁,翼缘的局部稳定常采用的方法来保证,而腹板的局部稳定则常采用的方法来解决。 二、问答题 1.钢结构具有哪些特点? 2.钢结构的合理应用范围是什么? 3.钢结构对材料性能有哪些要求? 4.钢材的主要机械性能指标是什么?各由什么试验得到? 5.影响钢材性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6.什么是钢材的疲劳?影响钢材疲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选用钢材通常应考虑哪些因素? 8.钢结构有哪些连接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9.焊缝可能存在的缺陷有哪些? 10.焊缝的质量级别有几级?各有哪些具体检验要求? 11.对接焊缝的构造要求有哪些? 12.角焊缝的计算假定是什么?角焊缝有哪些主要构造要求? 13.焊接残余应力和焊接残余变形是如何产生的?焊接残余应力和焊接残余变形对结 构性能有何影响?减少焊接残余应力和焊接残余变形的方法有哪些? 14.普通螺栓连接和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在抗剪连接中,它们的传力方式和破坏形 式有何不同? 15.螺栓的排列有哪些构造要求?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最新)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资格面试练习题汇总

小学信息技术《设置段落格式》试讲答辩

【教学设计】 《设置段落格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段落功能区和对话框启动器设置段落的格式,掌握段落的五种对齐,四种缩进,两种间距的用法。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及任务驱动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知识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段落功能区和对话框启动器设置段落格式 【难点】能够熟练地掌握设置段落格式的操作步骤。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两篇文档,一篇是毫无格式的,一篇是设置过段落格式的,提问学生哪一篇更美观?从而告诉学生通过合理地设置段落格式使文章变得大方得体、赏心悦目。引入新课——设置段落格式。 (二)新课讲授 1.选中要设置对齐方式的段落; 2.单击“段落”功能区中的【左对齐】按钮。或者单击“段落”功能区中的【对话框启动器】,在弹出的“段落”对话框中,可以设置左对齐方式。 五分钟时间自主操作,尝试用两种方法设置五种对齐方式,体验不同对齐方式的魅力。 任务二:设置缩进 【教师】对话框启动器中还有哪些设置段落格式的方式。 【学生】缩进和间距。 告诉学生通过设置缩进能够让段落更加分明。小组讨论7分钟时间并完成以下操作: 1.仿照对齐的操作步骤尝试设置缩进,总结设置缩进的操作步骤。 2. 缩进方式有哪些?首行缩进和悬挂缩进有什么区别 总结:1.单击‘段落’功能区中的【对话框启动器】,在弹出的‘段落’对话框中,可以设置不同的缩进方式。 2.左缩进和右缩进,特殊格式包括首行缩进和悬挂缩进。首行缩进是第一行缩进,悬挂缩进是除了第一行之外其他行都缩进。 任务三:设置间距 间距可以分为两种,段落间距和行距,对其设置能够更好地观看文档。 同学按照步骤完成以下任务: 1.打开“我的家乡——沈阳”文档,增加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间距; 将光标定位在第一段的末尾; 在“段落”功能区的【行距】下拉列表中,选择【增加段后间距】。 2.将第二段的行间距设置为1.5。 选定第二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复习题:第十章

第十章班级管理练习题。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1、夸美纽斯的《____》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 论基础。(大教学论) 2、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____",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 大的推动作用。(导生制) 3、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____。 (京师同文馆) 4、班级管理是________。(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 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5、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 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6、____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班级) 7、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____。(埃拉 斯莫斯)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模式有:____、____、____、____。(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级____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常 规管理) 3、开展以____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班级 规章制度) 4、班级____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 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平行管理) 5、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____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6、班级平行管理要实施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____、____的管理。(双 管齐下、互相渗透) 7、班级____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 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民主管理) 8、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____的力量,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____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 学生都成为班级的____。(自我教育,主人翁,主人) 9、实施班级民主管理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____;二是____。 (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10、班级____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 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 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 11、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____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

专升本《钢结构设计原理》_试卷_答案

专升本《钢结构设计原理》 一、(共75题,共150分) 1. 钢结构更适合于建造大跨结构,这是由于( ) (2分) A.钢材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B.钢材具有良好的焊接性 C.钢结构自重轻而承载力高 D.钢结构的实际受力性能和力学计算结果最符合 标准答案:C 2. 钢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指( ) (2分) A.已达到五十年的使用年限 B.结构达到最大承载力产生破坏 C.结构和构件产生疲劳裂纹 D.结构变形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标准答案:D 3. 钢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指( ) (2分) A.已达到五十年的使用年限 B.结构达到最大承载力产生破坏 C.结构和构件产生疲劳裂纹 D.结构变形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标准答案:B 4. 钢材的伸长率用来反映材料的( ) (2分) A.承载能力 B.弹性变形能力 C.塑性变形能力 D.抗冲击荷载能力 标准答案:C 5. 设计某重级工作制的焊接吊车钢梁,吊车起重量为75t,工作温度低于-20℃,宜选用下列哪一种钢材( ) (2分) 235A 235C 标准答案:D 6. 对有孔眼等削弱的轴心拉杆承载力,《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准则为净截面( ) (2分) A.最大应力达到钢材屈服点 B.平均应力达到钢材屈服点 C.最大应力达到钢材抗拉强度 D.平均应力达到钢材抗拉强度 标准答案:B 7. 轴心受压构件柱脚底板的厚度主要取决于( ) (2分) A.底板的抗弯刚度 B.基础材料的强度等级 C.底板的抗弯强度 D.底板的的抗剪强度 标准答案:C 8. 双轴对称焊接组合工字形截面偏心受压柱,偏心荷载作用在腹板平面内。若两个方向支撑情况相同,可能发生的失稳形式为( ) (2分) A.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弯曲失稳或弯矩作用平面外的弯曲失稳 B.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弯扭失稳或弯矩作用平面外的弯扭失稳 C.在弯矩作用平面外的弯曲失稳 D.在弯矩作用平面内的弯曲失稳或弯矩作用平面外的弯扭失稳 标准答案:D 9. 梁的整体失稳属于( ) (2分) A.弯曲失稳 B.扭转失稳 C.弯扭失稳 D.局部失稳 标准答案:C 10. 梁上作用较大固定集中荷载时,其作用点处应( ) (2分) A.设置纵向加劲肋 B.设置支承加劲肋 C.减少腹板厚度 D.增加翼缘的厚度 标准答案:B 11. 进行钢结构计算时,所用荷载设计值和标准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分) A.计算结构或构件的强度、稳定性以及连接的强度时,应采用荷载标准值 B.计算疲劳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变形时,应采用荷载标准值 C.计算结构或构件的强度、稳定性以及疲劳强度时,应采用荷载设计值 D.计算疲劳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变形时,应采用荷载设计值 标准答案:B 12. 某节点采用角焊缝焊接连接,钢材为Q235B·F钢,手工焊接用焊条为E43型,节点板厚度22mm,下列设计指标选用正确的是( ) (2分) A.节点板的抗压强度为215N/mm2,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为215N/mm2 B.节点板的抗拉强度为205N/mm2,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为160N/mm2 C.节点板的抗弯强度为115N/mm2,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为160N/mm2 D.节点板的抗剪强度为120N/mm2,角焊缝的强度设计值为215N/mm2 标准答案:B 13. T型截面压弯构件需用公式进行验算的情况是( ) (2分) A.弯矩作用于对称轴平面内且使较大翼缘受压时 B.弯矩作用于对称轴平面内且使无翼缘端受压时 C.弯矩作用于非对称轴平面内且使翼缘受压时 D.弯矩作用于非对称轴平面内且无翼缘端受压时 标准答案:A 14. 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计算时,需用换算长细比代替的原因是( ) (2分) A.格构式柱可能发生较大的剪切变形 B.要求实现等稳定设计 C.格构式柱可能单肢失稳 D.格构式柱承载能力提高 标准答案:A 15. 高强螺栓的承压型连接适用于( ) (2分) A.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连接 B.冷弯薄壁型钢的连接 C.承受反复荷载作用的结构 D.承受静力荷载及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连接 标准答案:D

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2016下半年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 2016下半年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真题及中公教师命中分析考题:初中信息技术《了解Word界面》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信息技术《了解Word界面》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电子贺卡、漂亮的书签、电子板报,提出问题“运用我们之前所学的记事本或写字板能做出这三件作品吗?”学生给出的回答是“不能”。 教师:“那么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文字处理的大师——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大师的庐山真面目。 引入新课——了解Word界面。 环节二、新知探究 教师先介绍有关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的有关知识。并且进行提问“如何启动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呢?” 任务一、启动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启动“记事本”的方法,进行自主的探究。并请学生演示他们的方法,根据多个同学的演示操作,教师给出评价并进行总结启动Word的三种方法: ①双击桌面上Word的快捷图标。 ②单击“开始”菜单——程序——Microsoft Office 2003——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 ③在桌面空白处右击鼠标选择“新建->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然后单击,单击Word图标,同样可以启动Word。 Word已经打开了,那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呢? 任务二、认识界面 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结合教材内容和已经打开的软件两人一小组,自主的认识Word 界面,之后教师采用开火车的形式,用鼠标指相应图标,学生说出其部分名称。 然后教师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分别认识菜单栏和工具栏的各个菜单项和按钮名称,并完成PPT上的表格。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如何隐藏工具栏呢?” 任务三、显示/隐藏工具栏

贵州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3贵州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选择题: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实用性的特点。 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多样化阶段,深化阶段。 4.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着作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首推《论语》和《学记》。5.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着述。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应受到不同的教育。 7.昆体良的《雄辩术理论》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8.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 9.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 10.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即教育即生活。 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机构,即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倡导“发现法”。 12.前苏联杰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13.中学教育学就是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14.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5.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16.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17.教育是传递社会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18.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19.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20.关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理论,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说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其理论依据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由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其认为教育产生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归根结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1.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形态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2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有教育人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 23.教育的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 2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其自身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均衡性、(4)差异性、(5)互补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