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

第四章逻辑判断知识框架

第一节逻辑基础知识

一、逻辑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普通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三、普通逻辑学的性质

四、概念

(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概念的种类

(四)、概念间的关系

1、全同关系

2、真包含于关系

3、真包含关系

4、交叉关系

5、全异关系

6、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五、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

(二)属加种差定义的方法

(三)定义的规则

六、判断(命题)的概述

(一)什么是判断

(二)判断的特征

(三)判断的种类

第二节性质命题及其直接推理

一、什么是性质命题及其结构

二、性质命题的类型

1、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

2、肯定命题与否定命题

3、性质命题的六种基本类型

(1)全称肯定判断SAP

(2)全称否定判断SEP

(3)特称肯定判断SIP

(4)特称否定判断SOP

(5)单称肯定判断SaP

(6)单称否定判断SeP

三、性质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

⑴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

⑵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⑶概念周延性的含义

(4)性质命题的周延性

四、性质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即同素材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关系)

(1)反对关系

(2)差等关系(又称从属关系)

(3)矛盾关系

(4)下反对关系

第三节逻辑推理

一、什么是推理

二、推理由什么组成

三、推理的种类

四、推理的正确性与逻辑性

第四节复合命题

一、联言命题(合取命题)及其推理

二、选言命题(析取命题)及其推理

1、相容的选言命题

2、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三、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四、负命题及其推理

五、二难推理

第五节三段论

一、三段论及其结构

二、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三、三段论的格与式

四、复合三段论和省略三段论

第六节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第七节题型分析

前提假设型

推断结论型

解释说明型

加强支持型

削弱质疑型

评价型

逻辑判断类

演绎推理类

第一节逻辑基础知识

一、学习方法的指导

1、学习逻辑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2、正确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原理,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搞清楚逻辑形式的特性和逻辑规则在正确思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逻辑要分别搞清楚各个知识单元,但是不能就此止步,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注意把各个知识单元联系起来综合应用。

二、普通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普通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基本规律,还有一些简单逻辑方法就是普通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思维的逻辑形式

任何思维都有具体内容和逻辑形式两个方面。

反映在概念、判断、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是思维的具体内容。

思维的具体内容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赖以联系的构造方式是思维的逻辑形式,亦称思维形式的结构。

例如:有些年轻人是律师,所以,有些律师是年轻人。这句话由两个语句构成,它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很明确。从结构上讲,它是由一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推理。其中," 青年人" 和" 律师"都是由语词表达的概念。

普通逻辑不研究它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即暂时撇开各种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具体内容,仅从中抽象出它们共同的逻辑形式,并以此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这个推理的逻辑形式为:有些S 是P, 所以,有些P是S 。在这个结构式中,由中文字表达的部分叫逻辑常项;用英文字母表示的部分叫变项。逻辑常项是指在一个逻辑形式中有确定的逻辑涵义并始终保持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在一个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具体判断加以代换。

任何逻辑形式都由逻辑常项和变项两个部分组成的。

( 二) 什么是思维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1.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二、矛盾律

在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命题中,必须否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肯定(两个命题相互矛盾,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两个命题相互反对,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三、排中律

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一个,否则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四、充足理由律

1.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

2.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

3.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 三) 什么是简单的逻辑方法

对此,我们只要大致了解:普通逻辑学的简单逻辑方法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抽象同一性、确定性和单一性的逻辑方法。主要有:定义、划分、限制、概括、寻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以及回溯方法等。

关于思维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具体内容我们到有关章节再学习。

三、普通逻辑学的性质

主要理解两点:第一,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基础性的学科,是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的思维工具。逻辑学工具性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学习逻辑学不在背诵,重在理解,重在提高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和能力。第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是一门没有阶级性的科学。

四、概念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要研究逻辑,首先要从概念出发。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

题、推理的要素。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

例如:法律是(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一般具有一定文字形式,如( 宪法、刑法、民法等) 。

其中,第一个括号中的文字揭示了" 法律"这个语词所反映的概念的本质含义、本质属性,是" 法律"的内涵;第二个括号中的文字列举了" 法律" 这个语词所反映的概念的一些对象,即分子范围,是" 法律"的外延。

例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外延是指古今中外的、各种性质的、各种用途的、在人们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规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影响着概念的内涵。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即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越多),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少(即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多。

(三)、概念的种类

概念的种类是根据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所进行的分类。

1、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一个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是根据它的外延数量确定的。

单独概念是反映只有一个分子的对象的概念,其外延所反映的是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

一般讲,一个概念的外延数量是一,即只有一个分子对象的概念,就是单独概念。

语词中专有名词表达单独概念,如" 北京" ;

摹状词表达单独概念,如" 世界最高的山峰" ;

某些普遍概念的前面冠以表示单称的代词或指示代词,也可用从表达单独概念,如" 这位律师"、"那位法官" 。这都好理解。

普遍概念是反映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的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所反映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对象组成的类。

普遍概念的外延至少是两个,可以无限多。它所反映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对象组成的类。

例如" 律师"这个概念,它的外延就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从事律师职业的人。语词中的普通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一般都表达普遍概念。

外延为零的概念叫空概念( 或虚概念) ,它所反映的对象类是空类。如" 孙悟空" 就是一个虚拟的人物,根本不存在。

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是否把对象作为集合体来反映,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把对象作为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是不把对象作为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

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语词有时表达集合概念,有时表达非集合概念。

由于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语词有时表达集合概念,有时表达非集合概念,很容易混淆,造成推理错误。因而要特别注意把握区分的方法。

如何区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呢?

一般讲,对一个概念只要好好想一想:它作为集合体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否为它的个体所具有,即可确定它是一个集合概念,还是一个非集合概念。

所谓集合体是由若干同类个体有机组成的统一整体,集合体具有的本质属性,其个体不必然具有。例如:"

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 " 中国人要遵纪守法。"" 张三是中国人"。这三句话中的" 中国人"在意义上就是有区别的。

第一句中的" 中国人" 是在集合意义上使用的,是集合概念;

第二句中的" 中国人" 是在非集合意义上使用的,是非集合概念;

第三句中的" 中国人" 也是在非集合意义上使用的,是非集合概念。

因为,作为集合体的" 中国人" 所具有的"勤劳勇敢" 的本质属性,不一定为他的分子个体所具有,例如" 张三"就不一定具有如此的品质。同样," 要遵纪守法" 是对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要求,遵纪守法的只能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此问题要注意把握,否则学习推理时会出现错误。

3、正概念和负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也叫肯定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也叫否定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总是相对于特定的论域而言的。所谓论域,是指一个概念所相对的特定属概念的范围。(四)、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间的关系是指概念外延方面的关系。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如下五种:

1、全同关系

如:设 a , b 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则二者间的关系即全同关系,亦称同一关系。( 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外延重合而内涵不尽相同。)

全同关系的概念与不同语词表达的同一概念是有区别的。

2、真包含于关系

如:设 a , b 两个概念,如果 a 概念的全部外延包含于 b 概念的外延之中,并且 a 概念的全部外延仅仅是 b 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a 概念就真包含于b 概念。a 概念对于b 概念的这种关系即真包含于关系,亦称种属关系。

3、真包含关系

如:设 a , b 两个概念,如果a 概念的外延包含着 b 概念的全部外延,并且b 概念的全部外延仅仅是a 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 a 概念就真包含 b 概念。 a 概念对于 b 概念的这种关系即真包含关系,亦称属种关系。传统逻辑中,真包含关系与真包含于关系统称" 属种关系" 。其中,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叫种概念。

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区分是相对的。如:法律中国法律中国刑法其中:" 中国法律" 相对于" 法律"来讲是种概念;相对于" 中国刑法" 来讲是属概念

4、交叉关系

如:设 a , b 两个概念,如果 a 概念的外延与b 概念的外延相互只有一部分相重合,则二者间的关系即交叉关系。

5、全异关系

设 a , b 两个概念,如果 a 概念的全部外延与 b 概念的全部外延没有任何部分相重合,则二者间的关系即全异关系。同一邻近属概念下的种概念间的全异关系,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两种。

(1)、矛盾关系如:行为 C 设 a , b 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异,并且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其邻近的属概念c 的外延,则a 和 b 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叫矛盾关系。

一般讲,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一个是正概念,用 a 表示;另一个是负概念,用非 a 表示。但也有的两个概念均为正概念,而彼此间是矛盾关系。

(2)、反对关系如:设 a , b 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异,并且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其邻近的属概念

c 的外延,则a 和b 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叫反对关系。反对关系亦称对立关系。

6、概念间的关系按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概念的相容关系有:

(1)同一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这两个概念就是同一关系的概念。

(2)从属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师"和"教授"这两个概念,前者的外延就包含着后者的全部外延。

(3)交叉关系,是指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的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企业家"和"MBA"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就具有交叉关系。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有:

(1)矛盾关系,是指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穷尽了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例如:"男人"和"女人"。

(2)反对关系,是指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没有穷尽它们属概念的全部外延。例如"红色"和"黄色"。

五、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

定义是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因此,也可以说,定义就是揭示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方法。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的。

例如:" 法院是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 这个定义的被定义项"法院" ;定义联项:" 是" ;定义项:" 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 ;属:"国家机关" ;种差:" 独立行使审判权" 。

定义的逻辑形式为:Ds 就是Dp 其中,被定义项是需要通过定义来揭示其内涵的概念;定义项是用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定义联项是用来联结被定义项和定义项的概念。

(二)属加种差定义的方法

根据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还是说明或规定语词的意义,定义有实质定义和语词定义之分。实质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被定义项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定义。其主要定义方法是" 属加种差定义方法" 。

属加种差定义方法的步骤是:

第一,揭示被定义项的邻近的属概念;

第二,揭示被定义项的种差;

第三,构成定义项;

第四,构成完整的属加种差定义。

属加种差定义方法的逻辑公式为:被定义项= 种差+ 邻近属概念。

比如:"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在给"生产关系"这个概念下定义时,"社会关系"是属概念,"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这一性质,就是区别生产关系和一切其他社会关系的种差。

属加种差定义根据种差内容的不同,可共分为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关系定义、功用定义等。

(三)定义的规则

这是个重点问题,要好好把握,一定要记熟,会运用。

1 、定义项外延与被定义项外延之间必须是全同关系,即定义概念的外延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完全相等。违反这条规则,会犯" 定义过宽" 或"定义过窄" 的逻辑错误。例1 :商品就是劳动产品。(定义过宽)

例 2 :商品就是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定义过窄)

例 3 :宪法是国家的法律。(定义过宽)

2 、被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出现在定义项中。违反这条规则,会犯" 同语反复" 或" 定义循环"的逻辑错误。

3 、定义项必须用清楚确切的概念。即定义不应包括含混的概念,不能用隐喻违。反这条规则,会犯"定义含混" 或"以比喻代定义"的逻辑错误。

4 、定义联项不能是否定的。违反这条规则,会犯" 定义用否定联项"的逻辑错误。违反后3 条规则的错误一般比较容易识别。

六、判断的概述

(一)什么是判断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所谓有所断定,是指人们对思维对象的性质或关系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判断有时称为命题。

(二)判断的特征

判断有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1 、任何判断必定有所断定,即必定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2 、任何判断必定是真的或假的。例如:

⑴法律不是没有阶级性的。

(有所否定)---- 是判断

⑵司法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有所肯定)---- 是判断

⑶啊,祖国!(只有感叹)---- 不是判断

(三)判断的种类

判断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1 、按照判断中是否包含模态词( 必然、可能、必须、禁止、允许等) 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

非模态判断是不包含模态词的判断。按照其是否包含肢判断,或者肢判断是否由复合判断联结项联结,而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模态判断是包含模态词的判断。按照其是所包含的模态词是可能、必然,还是必须、禁止、允许,分为真值模态判断和规范模态判断。

第二节性质命题及其直接推理

一、性质命题及其结构

性质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性质命题也叫直言命题或直言判断。

传统直言命题简称为直言命题,它是一种简单命题。

简单命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性质命题,它描述的是某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所有金属是导电的”就是一个性质命题。

另一类简单命题是关系命题,它描述的是某几个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如下都是关系命题:“武汉位于南京和重庆之间。”“有的选民拥护所有候选人。”

直言命题就是结构最简单的性质命题。下列命题都是直言命题:

(1)“所有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

(2)“有些动物不是有脊椎的。”

命题(1)表达了”股份有限公司”这类对象的所有分子都具有“企业法人”的属性。命题(2)表达了“动物”这类事物至少有一部分分子不具有“有脊椎”的属性。

直言命题由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四部分组成。

如果主项是普通词项,通常用大写S表示;如果主项是单称词项,即专名和摹状词,则用小写a表示。谓项用大写P表示。

主项是直言命题中指称代表事物对象的词项。在上例命题(1)中,“股份有限公司”是主项,在命题(2)中“动物”是主项。

谓项是命题中指称代表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的词项。在上例命题(1)中,“企业法人”是谓项。在命题(2)中,“有脊椎的”是谓项。

量项是表达主项外延数量的词项,量项有全称量项、特称量项和单称量项三种,全称量项一般用语词"所有","每一个","凡"等表示,特称量项一般用"有","有些"表示。性质判断的量项又叫性质判断的量。上例命题(1)的量项就是全称量项。上例命题(2)的量项就是特称量项。

联项是表达主项与谓项之间逻辑关系的词项。联项有肯定的与否定的两种。肯定联项一般用语词“是”表示,上例命题(1)的联项就是个肯定联项。否定联项一般用语词“不是”表示,上例命题(2)的联项就是一个否定联项。性质判断的联项又叫性质判断的质。

在直言命题的这四个组成部分中,量项和联顶的逻辑涵义是确定的。逻辑涵义确定的词项被称作逻辑常项。因此,直言命题的量项和联项是逻辑常项。

与量项和联项不同,主项和谓项的逻辑涵义是不确定。逻辑涵义不确定的词项被称作逻辑变项.因此,主项和谓项是变项,分别用S和P表示。因为在直言命题中,主项和谓项可以是任意词项,我们不能确切地规定主项和谓项只能代表哪个或哪几个具体词项。

虽然就主项S和谓项P究竟代表哪个具体词项来说它们的涵义是不确定的,但就它们必须代表并且也只能代表词项这一点却是很确定的。因此,我们说S和P是以词项为定义域的变项。它们代表任意词项,而不是其它什么东西。

二、性质命题的类型

直言命题从质分,有肯定和否定两种;从量分,有全称、特称和单称三种。

逻辑学把单称命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全称命题处理。因为从对主项概念的断定看,全称和单称命题有共同性。

1、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

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区分是由量项决定的。量项全称的直言命题是全称命题,量项特称的则是特称命题。

量项是对主项外延量的描述。全称量项描述了主项的全部外延,全称命题则描述的是主项所指称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谓项所指称的属性。如下命题都是全称命题:

“所有有选举权的中国公民都是年满18年的。”

“所有企业法人都不是自然人。”

如果一个直言命题的量项只描述了主项的部分外延,这个量项就是特称的。我们称这样的命题是特称命题。如下命题都是特称命题:

“有些语句是直接表达命题的。”

“有些水生动物不是用鳃呼吸。”

特称命题的量项“有”或“有些”在对主项外延量的描述上具有不确定性。“有”或“有些”的涵义是“至少有一个”。至少有一个并不排除可能全部的情况。我进教室看见有几个女同学在,我就知道“这个班有些同学是女的”。但我不可能由此就推知班上全部同学的情况,有可能这个班的所有同学都是女的,也可能这个班只有一部分同学是女的。

正因为特称量项对主项外延量的描述不确定,由“有S是P”推不出“有S不是P”。不少人习惯地认为,某人说“班上有同学是女”还意味着“班上有同学不是女的”,即认为“有”可以表达“只有一部分”的涵义。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至少有一部分”与“只有一部分”在表意上有很大区别,没有特殊的语言背景,“有”不能表达“只有一部分”的涵义。

显然,在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中,主项都应该是普遍词项。因为只有当一个词项的外延有多个分子时,我们才能说其全部或部分。如果主项是单独词项,它指称某个特定的个体,我们要对其区分部分或全部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量项对于它不起作用。这种主项是单独词项的命题我们称之为单称命题。例如:“鲁迅是《祝福》的作者。”

“世界最高峰不是在印度境内。”

都是单称命题。

单称命题与带有量项的全称或特称命题有着不同的逻辑结构和性质特征。在传统逻辑看来,单称命题

主项的外延是一个特定对象,单称命题对这个对象情况的描述就是对主项全部外延情况的描述,因此,可以把单称命题归入全称命题的范围内。就是说,在传统逻辑理论中,全称命题既包括量项全称的命题,又包括单称命题。

2、肯定命题与否定命题

肯定命题与否定命题的区分是由联项决定的。

直言命题的联项表达主项与谓项之间的关系。联项有肯定与否定之分。肯定联项表示主项与谓项之间具有相容关系,即主项的外延与谓项的外延至少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联项肯定的命题我们称之为肯定命题。如下命题都是肯定命题:

“所有命题都是用语句表达的。”

“有些金属是固体。”

在汉语表达习惯中、肯定命题的联项可以省略。如“命题都用语句表达”。

否定联项表示主项与谓项之间具有不相容关系,即主项外延的全部或部分被排斥在谓项外延之外。联项否定的命题我们称之为否定命题。例如:

“所有无行为能力人的签章都不是有效的”

“有些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3、根据所含联项和量项的不同,性质命题可分为六种基本类型:

(1)全称肯定判断。其逻辑形式是"所有S都是P"。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

(2)全称否定判断。其逻辑形式是"所有S都不是P"。例如: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学。

(3)特称肯定判断。其逻辑形式是"有S是P" 例如:有的金属是液态。

(4)特称否定判断。其逻辑形式是"有S不是P" 例如:有的战争不是正义战争。

(5)单称肯定判断。其逻辑形式是"a(或某个S)是P"。例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6)单称否定判断。其逻辑形式是" a(或某个S)不是P"。例如:小王不是警察

由于单称判断对反映某一单独对象的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从逻辑性质上说,单称判断可以看作是全称判断。这样,性质命题就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基本形式:

(1)全称肯定判断,简称为"A"判断,可写为"SAP"

(2)全称否定判断,简称为"E"判断,可写为"SEP"

(3)特称肯定判断,简称为"I"判断,可写为"SIP"

(4)特称否定判断,简称为"O"判断,可写为"SOP"

日常语言中的直言判断在表达上是不规范的,在逻辑分析中应先整理成规范形式。例如,"凡人皆有死",应整理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这是A判断;"有人不自私",应整理成"有的人不是自私的",是O判断。

在自然语言中,A命题有多种表达方式,如“无一S不是p”,“没有不是p的S”,“凡S皆p”等等。

在自然语言中,E命题也有多种表达方式。如“…无一S是P”,“没有是P的S”,“凡S皆非P”等等。

在逻辑上,特称量词“有些”具有特定的逻辑含义,应注意把握。

三、性质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

⑴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

所谓概念即反映思维对象特性或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

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

一个思维对象只有具备内涵所反映的全部特性或本质属性的时候,才属于该概念的外延。

⑵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①相容关系

Ⅰ.全同关系;

Ⅱ.真包含关系;

Ⅲ.真包含于关系;

Ⅳ.交叉关系。

②不相容关系

Ⅰ.矛盾关系;

Ⅱ.反对关系。

此外还有并列关系。

⑶概念周延性的含义

在语言表达中,有的直言命题的主谓项可以交换位置,但有的却不能。例如:

⑴所有18岁以下的人都不是有选举权的公民。

⑵所有的团员都是青年。

这就涉及到概念的周延性问题。

所谓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就是指主项和谓项概念的外延在命题中被断定的情况。

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在命题中被全部作出了断定,那么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周延的项;反之,则是一个不周延的项。

一个概念只有在命题中才存在项的周延性问题。

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都是词项,词项都有所指,即都有外延。如果孤立地列举一个词项,该词项必然指称代表了它的所有外延。但是,当词项作为直言命题的主项或谓项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有时它能指称代表其所有的外延,有时则不能指代其全部外延。直言命题的周延性问题性所讨论的就是一个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对其外延的指称代表情况。

(4)性质命题的周延性

项的周延性是指,在性质判断中对主项或谓项的外延数量的断定情况。在一个性质判断中,如果对判断的主项( 或谓项) 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那么,该判断的主项( 或谓项) 就是周延的;反之,就是不周延的。因此,只有在性质命题中出现的词项,才有周延与否的问题;并且,词项是否周延,只取决于某个性质命题对其外延的断定,也就是取决于该命题本身的形式。关于词项周延性,有如下结论:

(1)全称命题的主项都是周延的。

(2)特称命题的主项都是不周延的。

(3)肯定命题的谓项都是不周延的。

(4)否定命题的谓项都是周延的。

总之一句话,全称判断( 含单称判断) 的主项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周延。其它均不周延。

熟记四种直言命题的项的周延情况非常重要!

把这四条结论应用于A、E、I、O四种命题之上,得到下表:

周延问题在处理整个性质命题推理时是非常重要的。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它的结论是从前提中抽引出来的,因而结论所断定的不能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这一点在性质命题推理中的表现,就是要求"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推理的有效性就得不到保证,会犯各种逻辑错误。

四、性质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即同素材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关系)

从概念的外延间的关系来说,判断主项"S"的外延与谓项"P"的外延之间的关系,共存在五种:全同关系、被包含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把各种性质判断的真假情况归纳起来,可列表如下:

根据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具有同一素材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所谓同一素材的判断,就是指具有相同主项和谓项的判断。这里所说的真假,并不是各种判断内容的真假,而是同一素材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一种相互制约关系。对当关系就是指具有相同素材的性质命题间的真假关系。如下就是具有相同素材的A、E、I、O四种命题:

“所有金属是导电的”。

“所有金属不是导电的”。

“有金属是导电的”。

“有金属不是导电的”。

性质命题的对当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1)反对关系,指A和E的关系。反对关系的特点是:两判断间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简单记: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真假不定。

在A、E两个判断中,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是真的,就可推知另一个是假的。例如:

已知A: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真)则E:所有事物都不是运动的(假)

已知E:所有的科学家都不是思想懒汉(真)则A:所有的科学家都是思想懒汉(假)

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是假的,那么另一个真假不定。例如:

已知A:我班同学都学过日语(假)则E:我班同学都没学过日语(真假不定)

(2)差等关系(又称从属关系)。这是A和I、E和O之间的关系。

差等关系的特点是:在同质的条件下,全称判断真,则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则特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假,则全称判断必假;特称判断真,则全称判断真假不定。

简单记为:上真下真,下假上假;反之则真假不定。例如:

已知A: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真)则I:有些事物是运动的(真)

已知I:有的单位参加了义务献血。(假)则A:所有的单位都参加了义务献血(假)

已知A:我班同学都学过日语(假)则I: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日语(真假不定)

已知I: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日语(真)则A:我班同学都学过日语(真假不定)

类似地,可举例说明E和O判断之间的差等关系。例如:

所有在座的学员都是干部。

有些在座的学员是干部。

(3)矛盾关系,指A和O、E和I之间的关系。

矛盾关系的特点是:两判断间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简单记: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必真。

因而必有一真,也必有一假。于是,由一个为真,就可以推出另一个为假;由一个为假,就可以推出另一个为真。例如:

A: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真) O:有些事物不是运动的(假)

O:有些工商干部不是大学毕业生(真) A:所有的工商干部都是大学毕业生(假)

I:有些物体是固体(真) E:所有物体都不是固体(假)

E:语言都不是上层建筑(真) I:有些语言是上层建筑(假)

有时我们也撇开真假概念,用否定词、等值把矛盾关系表述如下:(“=”表示“等值于”)

(1)SA P=并非SOP

(2)SEP=并非SIP

(3)SIP=并非SEP

(4)SOP=并非SAP

这里所说的两个命题等值是指:两个命题的形式可能不同,但表达的逻辑内容是相同的,即它们恒取相同的真假值。

(4)下反对关系,指I和O间的关系。

下反对关系的特点是:两判断间不能同假,但可以同真。

简单记:一假另一必真,一真另一真假不定。

在I、O两个判断中,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是假的,那就可以断定另一个是真的。例如:

已知I:有些民主人士是共产党员(假)则O:有些民主人士不是共产党员(真)

已知O:有些事物不是运动的(假)则I:有些事物是运动的(真)

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是真的,那么另一个真假不定。例如:

已知I: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日语(真)则O:我班有些同学没学过日语(真假不定)

这四种关系又称“对当关系”。为了便于记忆,逻辑学中把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关系用下列"逻辑方阵"(对当方阵)来表示:

一般把单称命题作为全称命题的特例来处理。但是,在考虑对当关系(即真假关系)时,单称命题不能作为全称命题的特例。如果涉及有同一素材的单称命题,那么以上所述的对当关系要稍加扩展:单称肯定命题和单称否定命题是矛盾关系;全称命题与同质的单称命题是差等关系;单称命题与同质的特称命题也是差等关系,但与不同质的特称命题是下反对关系;单称命题与不同质的全称命题是反对关系。把单称命题考虑其中,所有对当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根据A、 E 、I 、O 四种判断在逻辑方阵中的位置,可将差等关系判断之间的真假正确理解和掌握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应注意:

第一,逻辑方阵中所反映的只是同一素材A、E 、I 、O 四种判断之间的关系。如把同一素材的a 与 e 同A、E 、I 、O 互相对当,则 a 与 e 是矛盾关系;a 与 E 、e 与A是反对关系;a 与O 、e 与I 是下反对关系;A与a 、a 与I 、E 与e 、e 与O 是差等关系。

第二,谈同一素材的A、E 、I 、O 四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其各判断的主项S 不能是空类。

第三节逻辑推理

一、什么是推理

推理是从一个或者一些已知的命题(判断)得出新命题(新判断)的过程或思维形式。

二、推理由什么组成

推理由命题组成,具体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推理的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单独看来都是一个个命题。

例如:所有的人都要守法;-- 前提

所以,------ 推理联项

你要守法。---- 结论

三、推理的种类

推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

1 、根据前提与结论联系性质的不同,推理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其中,必然性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等;或然性推理包括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回溯推理等。

2 、根据前提是否包含有模态判断的不同,演绎推理分为非模态推理和模态推理。

四、推理的正确性与逻辑性

1 、推理的正确性问题

一个推理是否正确,取决于它是否同时具备了两个条件,即:

第一,推理的前提真实;

第二,推理的形式有效。

2、推理的逻辑性问题

推理的逻辑性是指,推理形式是否符合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和推理规则。符合,则推理形式有效,推理

有逻辑性;相反,若不符合,则推理形式非有效,推理没有逻辑性。即:一个推理是否有逻辑性,只

涉及到推理的逻辑形式是否有效,而与其前提内容的真假无关。

第四节复合命题

复合命题是包含了其他命题的一种命题,一般说,它是由若干个(至少一个)简单命题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结词(并且、或者、如果…那么、并非等)组合而成的。

一、联言命题(合取命题)及其推理

(一)联言判断(命题)

1 、什么是联言判断

联言判断是断定若干思维对象情况同时存在的复合判断。是断定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同时存在的命题。如:"文艺创作既要讲思想性,又要讲艺术性"就断定了"文艺创作要讲思想性"和"文艺创作要讲艺术性"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联言判断由联言肢和联言联结项两个部分组成。

联言肢是联言命题所包含的肢命题(是联言判断中的变项)通常用"p" 、"q" 、"r" 等表示。

联言联结项(是联言判断的逻辑常项)通常用" 并且" 表示。

联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p 并且q 。

联言判断的逻辑联结项还可以用数理逻辑" 合取" 符号"∧" 表示。这样,联言判断也可借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形式表示为: p∧q 。(p 合取q)

其真假关系如下:

例如:联言判断“鲁迅不仅是文学家,并且还是思想家”,只有在“鲁迅是文学家”和“鲁迅是思想家”都真的情况下是真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假的。

在现代汉语中表达联言命题逻辑联结词的通常有:"……和……","既……又……","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是……"等等。

2 、联言判断的真值

所谓" 真值"是指判断变项所取的值是真的,还是假的。" 真值" 也叫做判断的"逻辑值" 。 复合判断的肢判断的真假,制约着复合判断的真假。

联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组成它的各个联言肢的真假。可简单记为:联言判断的各联言肢必须都真时,该联言判断才真。

3 、联言判断的语言表达

联言判断中的逻辑常项-- 联言联结项通常用"并且"表示。但在自然语言中,它的汉语表达形式是多样的。

联言判断的语言表述形式常用省略式。一般有三种情况:

合主联谓式: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

联主合谓式:刑法和民法都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

联主联谓式:小张和小王都是法律专业毕业生,并且都是律师。

(二)联言推理

联言推理是前提或结论是为联言判断,并且根据联言联结项的逻辑性质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联言推理主要有分解式、合成式两种:

1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是由一个联言判断的真,推出它所包含的肢判断也真的联言推理。其逻辑形式是:p 并且q ;所以,p ( 或q) 。

也可借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形式表示为:(p∧q) -→p ( 或q) 。

即根据一个联言命题为真而推出其各联言肢为真。公式是:

p∧q p∧q

————————

∴p ∴q

例如:刑法和民法都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所以,刑法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或:民法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

老王同志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所以,老王同志是有缺点的。

2 、联言推理的合成式

联言推理的合成式是由全部联言肢的真,推出联言判断真的联言推理。

其逻辑形式是:p ,q ;所以,p 并且q 。

也可借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形式表示为:(p ,q) -→(p∧q) 。

公式是

p

q

∴p∧q

例如:刑法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民法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所以,刑法和民法都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

工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所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汉语中用"但是"、"还"、"尽管"等联结词所联结而成的联言命题并不完全等同于用"∧"所联结而成的合取式。对前者来说顺序是不能随意颠倒的,如"他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并且参加了奥运会"就是一个在逻辑上可接受的联言命题。但它对日常思维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它的两个肢命题在意义上前后顺序被颠倒了,同样,"他参加了亚运会,并且雪是白的"在逻辑上可以为真。

二、选言命题(析取命题)及其推理

Ⅰ、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的命题。(几种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复合命题)如:"一个物体要么是固体,要么是液体,要么是气体。"

选言命题也是由两个以上的肢判断所组成的。包含在选言命题里的肢命题称为选言肢。如前两例中,"一个物体是固体"、"一个物体是液体"、"一个物体是气体"这三个命题就是前一个选言命题的三个选言肢。

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两类。一个选言命题究竟是相容的还是不相容的,没有专用的形式识别标记,只能看其中的各个选言肢是否能够同时成立:能够同时成立的,是相容选言命题;不能同时成立的,是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的选言命题

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就是相容的选言命题。如:

"艺术作品质量差,也许由于内容不好,也许由于形式不好。"

就表达了相容的选言命题,所断定的事物的若干可能情况是可以并存的。"内容不好"和"形式不好"也可共同导致"艺术作品质量差"这一结果。

表达相容的选言命题的逻辑联结词的通常有"或……或……"、"可能……也可能……"、"也许……也许……"等。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相容的选言命题:

p或者q

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析取q")。其真假关系如下:

相容选言命题只有在选言肢都假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真的。

例如:相容联言判断“小张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因学习方法不对,或因不努力”,只有在“小张学习方法不对”和“小张不努力”都假的情况下是假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真的。

2.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不相容的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可能情况中有而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如:

"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

"不是老虎吃掉武松,就是武松打死老虎"就都表达了不相容的选言命题。它们分别断定的关于事物的几种可能情况是不能并存的。

表达不相容的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有"或……或……,二者不可得兼"、"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要么p,要么q,两者必居其一

其真假关系如下:

不相容的选言命题仅在选言肢p和q中有且只有一个为真时才为真,其余情况下都是假的。

例如:“一个人的世界观要么是唯物的,要么是唯心的”,只有在“一个人的世界观既唯物又唯心”和“一个人的世界观既不唯物又不唯心”的情况下是假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真的。

肯定肯定式:若肯定一个选言肢,则必须肯定包含这个选言肢的任一选言命题。其形式是:

P

所以,p或者q

因为相容的选言命题的各选言肢是可以同时为真的,所以,我们不可以通过肯定选言前提中一部分选言肢为真而推出其另外的选言肢为假。而只能通过否定选言前题中的一部分选言肢而在结论中肯定其另外的选言肢。按此,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规则有两条:

①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②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根据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选言肢不能同真),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①肯定一个选言肢,就要否定其余的选言肢。

②否定一个选言肢以外的选言肢,就要肯定未被否定的那个选言肢。

三、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命题。假言命题中,表示条件的肢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前件,表示依赖该条件而成立的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后件。假言命题因其所包含的联结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逻辑性质。

条件关系分为三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相应的,假言命题也分为三种: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Ⅰ、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例如:

"如果你骄傲自满,那么你就要落后。"

这就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因为,在这种假言命题中,前件"你骄傲自满",就是后件"你要落后"的充分条件。因为一个人只要他有骄傲自满的思想存在,他就必然要落后。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自满的思想,他是否会落后呢?在这一命题中则未作断定。

-大作家肖伯纳成名后,舞蹈家邓肯向他求爱说:"如果你答应同我结婚,我会为你生下一个象你一样聪明,象我一样漂亮的孩子。"肖伯纳也如法炮制地说:"如果你嫁给我,生下来的孩子就会象我一样难看,象你一样愚蠢"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联结词的语言标志通常是:"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一旦……则……”等等。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公式是:

如果p,那么q

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蕴涵q")

p是q的充分条件是指:有p必有q,但无p未必无q(因而无q必无p,有q未必有p)。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标准形式是:"如果P,那么Q",其真假关系如下:

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只有在前件真、后件假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在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

例如: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严重砍伐森林,那么就会水土流失”,只有在“严重砍伐森林但水土没有流失”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在其他情况都是真的。

又例如:在"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理了"这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中,它的前件"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和后件"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理了"都是假的,但是这个假言命题却显然是真的,因为它的前后件之间确实存在着充分条件的关系。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的是,人们在实际思维过程中运用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时,并不只是考虑其前后件的真假关系,同时还必须考虑其前后件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比如:

"如果雪是白的,那么,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按其逻辑联结词来看,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而且,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表,由于其前后件都真,因而也是一个真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但是,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其前后件之间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而仅仅存在着一种纯粹真假关系上的联系。

-张半仙在街头大吹大擂说他能预测吉凶祸福,料事如神。小杜听后,装着气喘吁吁地跑来喊道"哎呀,张大师,你还不赶快回去,你儿子被汽车撞伤了!"张半仙大惊,赶紧收起摊子就跑。小杜哈哈大笑对众人说:"其实他儿子并没出车祸,我只是想戳穿他的谎言。如果他真能预测吉凶,那么他就应当知道他儿子并没出车祸。现在,他不知他儿子并未出车祸,可见他根本不能预测吉凶"

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时要注意,在通常情况下,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反映的只是能分别独立导致后件结果的若干条件之一,这种关系可图示如下:

由图可知,p、r、s都可分别独立导致q,所以,在没有p时并不一定没有q(因为有r或s也会有q),在有q时也并不一定就有p(因为q可由r或s所致)。可见,我们不可通过肯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后件来肯定其前件,也不可通过否定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来否定其后件。拿"如果谁骄傲自满,谁就会落后"来说,骄傲自满只是落后的条件(骄傲自满、悲观失望、墨守陈规、方法不当等)之一,所以,我们不可由某人没骄傲自满而推知他不会落后,也不可由他落后了而推知一定是因为他骄傲自满。这样,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相应地有如下两条规则:

(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2)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所以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是无效的推理形式。

即如果p,那么q 如果p,那么q

非p q

所以,非q 所以,p

都无效。

例如:"如果小王体内有炎症,则他血液中的白血球含量就会不正常升高。小王血液中的白血球含量正常。所以,小王的体内没有炎症。"这个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是正确的。

再如:"如果小王患肺炎,则他会发烧。小王发烧了。所以,他一定患了肺炎。"这个推理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是错误的。

Ⅱ、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1.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所谓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是指:如果不存在前件所断定的情况,就不会有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即前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存在,对于后件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存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

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做好工作

都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只有……才"、"不……(就)不……"、"没有……没有……"“除非……否则不……”等。我们一般把必要条件假言命题表述成如下形式:

只有p,才q

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反蕴涵q")

P是Q的必要条件是指:无P必无Q,但有P未必有Q(因而有Q必有P,无Q未必无P)。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标准形式是:"只有P,才Q",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只有在前件假、后件真的情况下才是假的,在其他情况下都是真的。其真假关系如下: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无效形式有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即

只有p,才q 只有p,才q

P 非q

所以,q 所以,非p

在运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要注意,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反映的情况通常只是后件情况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它往往需要与其他条件相结合才能共同导致后件所反映的情况,这种关系可图示如下:

由图可知,要使q成立,需p、r、s都同时成立。所以,仅有p,不一定有q(因为也许没有r或s);没有q也不一定就没有p(因为没有r或s时,也就没q)。可见,我们不可通过肯定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而肯定其后件,也不可通过否定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后件而否定其前件。按此,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也相应有两条规则:

(1)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2)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例如:"只有学习好,才能当三好学生。小王当选为三好学生。所以,他一定学习好。"这个推理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是正确的。

再如:"只有学习好,才能当三好学生。小王学习好。所以,小王一定能当三好学生。"这个推理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是错误的。

Ⅲ、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1.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当且仅当三角形三内角相等,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等,都是这种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联结词有:"只要……就……,而且只有……,才……"、"若……则……,且若不……则不……"、"当且仅当……,则……"等等。我们一般将之表示为如下形式:当且仅当p,则q

逻辑上则表示为:p=q(读作"p等值于q")

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指:有P必有Q,无P必无Q(因而有Q必有P,无Q必无P)。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标准形式是:"当且仅当P,才Q",当前件和后件同真或同假时,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为真,在其他情况下都是假的。其真假关系如下:

假言命题是逻辑考试中必考的知识点,要求考生必须熟练掌握。

四、负命题及其推理

Ⅰ、负命题

通过对原命题断定情况的否定而作出的命题,就叫做负命题。例如:

"并非一切金属都是固体。"

逻辑判断推理五大题型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推理五大题型解题技巧 一、真假型 真假型题目的特点为题干给出几句话或者几句描述,但未指出其真假情况,要求根据所给条件进行推理。 【例题】张老师将文房四宝装在一个有四层抽屉的柜子里,让学生猜笔、墨、纸、砚分别在哪一层。按照笔、墨、纸、砚的顺序,小李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一、二、三、四层,小王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二层,小赵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三、第一和第二层,而小杨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二、第三和第一层。张老师说,小赵一个都没猜对,小李和小王各猜对了一个,而小杨猜对了两个。 由此可以推测: A. 第一层抽屉里装的是墨 B. 第二层抽屉里装的是纸 C. 第三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笔 D. 第四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砚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画图表如下: 由上表,显然几人的猜测有一致之处,再由张老师说的话继续完善表格进行推理。由“小赵全部猜错”,可知其他几个人猜测的跟小赵一样的也全部错误,即下图阴影部分都是错的。 又由于小杨和小李对于墨和纸的猜测相同(如上图圆圈圈示),且小李只对1个,而小杨只对2个,因此对于两人墨和纸的猜测只能对一个,故小杨对砚的猜测是正确的,即“砚在

第一层”一定为真。因此答案选D。 【点拨】对于真假型题目,通常可以从确定条件、一致条件和唯一条件这几个点出发,或者当所给条件相似时,从最不一样的条件入手,此外,在考场上一时没有思路时,可直接选择假设法或代入法。 二、匹配型 匹配型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多个条件,且涉及两类或两类以上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匹配型题目可以看做复杂的排序型题目,所以解法也与排序型相似。 【例题】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 A.甲不是湖北人 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 D.湖北人年龄最小 【解析】分析推理题目,题干有两个条件涉及河南人,可以把河南人作为突破口。 由题干可知,河南人不是甲,也不是乙,则只能是丙;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即丙比乙年龄小,而丙比湖北人年龄大,则湖北人只能是甲,且年龄最小,因此山东人是乙。由此可得:乙(山东人)>丙(河南人)>甲(湖北人)。故答案选D。 【点拨】匹配型题目的解题关键是找出元素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结合不同类型的关系由确定的推出不确定的,常用图表形式表示元素间关系,有些步骤运用排除法比较方便。 三、排序型 排序型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多个条件,但只涉及一类元素,这些元素在时间先后、位置顺序或者数量、程度等方面有一定关系。 【例题】北京市为缓解交通压力实行机动车辆限行政策,每辆机动车周一到周五都要限行一天,周末不限行。某公司有A、B、C、D、E五辆车,保证每天至少有四辆车可以上路行驶。已知:E车周四限行,B车昨天限行,从今天算起,A、C两车连续四天都能上路行驶,E车明天可以上路。 由此可知,下列推测一定正确的是: A.今天是周六 B.今天是周四 C.A车周三限行 D.C车周五限行 【解析】分析推理题。首先由“保证每天至少有四辆车可以上路行驶”可知,每天至多有一辆车限行,又E车周四限行,可画图如下:

逻辑判断题库

逻辑判断 【例题】关于财务混乱的错误谣言损害了一家银行的声誉。如果管理人员不试图反驳这些谣言,它们就会传播开来并最终摧毁顾客的信心。但如果管理人员努力驳斥这种谣言,这种驳斥使怀疑增加的程度比使它减少的程度更大。 如果以上的陈述都是正确的,根据这些陈述,下列哪一项一定是正确的? A.银行的声誉不会受到猛烈的广告宣传活动的影响 B.管理人员无法阻止已经出现的威胁银行声誉的谣言 C.面对错误的谣言,银行经理的最佳对策是直接说出财务的真实情况 D.关于财务混乱的正确的传言,对银行储户对该银行的信心的影响没有错误的流言大 【例题】王小红、叶小白、徐小橙三位同学在商店门口不期而遇。忽然,她们之中背着红色挎包的一个人说:“真有趣,我们三个人的挎包,一个是白色的,一个是红色的,一个是橙色的,可是没有一个人的挎包的颜色与自己的名字所表示的颜色是相同的。”叶小白立即接着说:“一点也不错!” 根据以上的条件,请判断下列哪项为真()。 A.王小红、叶小白、徐小橙的挎包的颜色分别是橙色、红色、白色的 B.王小红、叶小白、徐小橙的挎包的颜色分别是白色、红色、橙色的 C.王小红、叶小白、徐小橙的挎包的颜色分别是橙色、白色、红色的 D.王小红、叶小白、徐小橙的挎包的颜色分别是白色、橙色、红色的 【例题】如果以下几个条件成立: (1)如果小王是工人,那么小张不是医生。 (2)或者小是工人,或者小王是工人。 (3)如果小张不是医生,那么小赵不是学生。 (4)或者小赵是学生,或者小周不是经理。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可得出“小李是工人”的结论? A.小周不是经理 B.小王是工人 C.小赵不是学生 D.小周是经理 【例题】一般计算机的逻辑器件成本正以每年25%的比例下降,一般的计算机存贮器件则以每年40%的比例下跌。如果成本下跌的比例在三年内不变,在三年后一般的计算机存贮器件的成本下降的数量要比一般逻辑器件成本下降的数量更大。 关于以下哪一项的准确信息在评价以上结论的正确性方面最有用? A.今后三年内计划被购买的逻辑器件和存贮器件的数量 B.一般的逻辑器件和存贮器件实际收取的价格 C.不同厂家的逻辑器件和存贮器件的兼容性 D.逻辑器件和存贮器件的相对耐用性 【例题】没有计算机能做人类大脑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因为有一些问题不能通过遵循任何一套可被机械地应用的原则来解决。然而,计算机仅能通过遵循一些可被机械地应用的原则来解决问题。 下面哪一项是上述依赖的一个假设? A.至少有一个通过遵循一些可被机械地应用的原则而解决的问题不能被任何人的大脑所解决 B.至少有一个不能通过遵循任何一套可被机械地应用的原则而解决的问题至少能被一个人的大脑所解决 C.至少有一个能通过遵循一些可被机械地应用的原则而得到解决的问题能被每个人的大脑所解决 D.每一个能通过遵循多套可被机械地应用的原则而得到解决的问题几乎都能被每一个人的大脑所解决 答案及解析 【解析】B。根据题干可以进行一个二难推理。即如果管理人员努力反驳这种谣言,那么这种驳斥使怀疑增加的程度比使之减少的程度更大;如果管理人员不试图反驳这些谣言,那么它们就会传播开末并最终摧毁顾客的信心:管理人员或者反驳这些谣言,或者不试图反驳这些谣言;总之,或者这种驳斥使怀疑增加的程度出使之减少的程度更大,或者它们就会传播开来并最终摧毁顾客的信心。所以,管理人员已经无法阻止已经出现的威胁银行声誉的谣言。 【解析】D。根据题干可知,背红色挎包的人不会是叶小白,因为叶小白立即跟背红色挎包的人对话了;也不是王小红,因为他自己说“没有一个人的挎包的颜色与自己名字所表示的颜色相同”,所以,背红色挎包的人只能是徐小橙。所以,正确答案只能在C、D中选出。由于叶小白不能背白色挎包,因此,正确答案只能是D。 【解析】D。要得出小李是工人,需要小王不是工人;要得出小王不是工人,需要小张是医生;要得出小张是医生,需要小赵是学生;要得出小赵是学生,需要假设小周是经理。所以,答案是小周是经理。

判断推理经典视频:逻辑判断之模态命题推理

判断推理经典视频:逻辑判断之模态命题推理 本视频学习基本的模态命题推理和直言模态命题推理,其中后者是难点。基本的模态命题推理只需要学习四种模态命题两两之间的矛盾关系,能够根据它们的矛盾关系快速解相关的题目。直言模态命题是直言命题和模态命题的综合,比如“有些人可能不会参加这次的年会”,这就是一个特称命题和可能命题的综合,所谓直言模态命题推理就是综合运用直言命题和模态命题的矛盾关系进行推理,这是一个理解的难点,作为应付考试,同学们可以只记推理规则,就能快速做题。 例题1、在上次考试中,老师出了一道非常古怪的难题,有86%的考生做错了。这次考试之前,王见明预测说:“格据上次考试情况,这次考试不一定会出那种难题了”胡思明说:“这就是说这次考试肯定不出那种难题了,太好了!”王见明说:“我不是那个意思!”下面哪句话与王见明说的意思相似? A. 这次考试老师不可能不出那种难题 B. 这次考试老师必定不出那种难题了 C. 这次考试老师可能不出那种难题了 D. 这次考试老师不可能出那种难题了 例题2、在这次110 米栏的比赛中,约翰逊可能获胜 以下哪个命题与上述命题意思最为接近? A. 约翰逊不可能在这次110 米栏的比赛中失败 B. 约翰逊必然会在这次110 米栏的比赛中获胜 C. 约翰逊必然会在这次110 米栏的比赛中失败 D. 在这次110 米栏的比赛中约翰逊并非必然失败 例题3、可能今年有的城市房地产价格会下降。 据此,可以推出 A. 可能今年有的城市房地产价格不会下降

B. 可能今年所有的城市房地产价格都不会下降 C. 必然今年有的城市房地产价格会下降 D. 不必然今年所有的城市房地产价格都不会下降 例题4、并非任何战争都必然导致自然灾害,但不可能有不阻碍战争的自然灾害。 以下哪一项与上述断定的含义最为接近?() A.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可能阻碍战争 B.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必然阻碍战争 C.任何战争都不可能导致自然灾害,但有的自然灾害可能阻碍战争 D.任何战争都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有的自然灾害必然阻碍战争 更多行测视频资料,可登陆中政行测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3563631.html,/?ag=2195进行系统的学习。

逻辑判断技巧

逻辑判断技巧 【判断推理】行测逻辑填空高分技巧 专家认为,考生在做题时考生可从以下六个角度进行判断。 (一)从适用对象角度判断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如果对这些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汗牛充栋”只能形容藏书;“豆蔻年华”专指女子十三四岁时;“萍水相逢”只能形容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不能用于老朋友之间等。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辨析成语之间在适用对象上的区别,避免误用。 【例题】中国的节日历来与文学表现密切相关,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节的诗句,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数不胜数 B.汗牛充栋 C.罄竹难书 D.不一而足 解析:本题答案为A。选项中四个成语都有“多”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汗牛充栋”意为藏书很多;“罄竹难书”意为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这两个成语都不能形容“赞美元宵节的诗句”多,排除B、C。“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词义与句意相符,但“不一而足”一般用于句尾,故不如“数不胜数”贴切。 (二)从侧重点角度判断 有的成语含义大致相同,但是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彼此在语义侧重上存在差异。如“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二者都有用空想安慰自己的意思。前者侧重用根本不能兑现的办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后者侧重用对前途的预想来慰藉人们。实际中具体应该选用哪个才贴切,则需要考生结合相关语境斟酌选择。

【例题】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但景泰 蓝不是在景泰年间出现,而是在元代就出现了。到了景泰年间,皇家的重视使 它,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名声大噪 B.享誉中外 C.声名鹊起 D.如日中天 解析:本题答案为C。本题可从各个选项的侧重点进行考虑。“名声大噪”侧重的是名声大;“享誉中外”侧重的是名声传得广;“声名鹊起”侧重的是闻名的速度非常快;“如日中天”侧重的是名声正旺的状态。本题句意是景泰蓝在元代就出现了,到景泰年间因皇家的重视才使得它迅速闻名,强调的是闻名的速度之快,故选“声名鹊起”最合适。 (三)从语法角度判断 作为一种特殊的短语,成语也有词性之分。成语从词性上大致可分为动词性、名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四类。动词性成语(如苟延残喘、喜新厌旧),数量最多;形容词性成语(如合情合理、自私自利)都可以做定、谓、主、状等。名词性成语(如繁文缛节、缓兵之计),可以做主、定、宾。副词性成语(如设身处地、不约而同),较少,只做状语。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词性,选择句法功能与语境相吻合的成语。 【例题】同为收藏,目的和动机却,大多数人以短期的赢利为目的,将收藏视为一本万利的投资;另一种人源于个人爱好,作为精神的收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壤之别 B.泾渭分明 C.截然不同 D.南辕北辙 解析:本题答案为C。由“大多数人”和“另一种人”的对比可看出,同为收藏,目的和动机却是差别很大的。“泾渭分明”意为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南辕北辙”指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这两个成语均与句意不符,排除B、D。“天壤之

公考逻辑判断汇总

2012年公务员行测:二难推理知识入门 二难推理,也称假言选言推理。它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做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它常常使人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二难推理,据说源于古希腊“半费之讼”的故事。有一位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诺塔哥拉斯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成协议:毕业时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时付清。但毕业后此君一直不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普氏不耐烦就将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氏提出以下二难推理:如果学生这次官司胜诉,那么按照协议约定,他必须付清余下一半学费; 如果学生这次官司败诉了,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 总之,无论这位学生这场官司输或赢,他也应付清欠我的一半学费。没想到作为被告的普氏的学生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马上提出一个反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按照法庭判决,我不用付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了,那么按照协议,我也无需付另一半学费; 总之,无论这场官司输或赢,我都无需付另一半学费。 其实,国家公务员网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我们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二难推理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主要有简单构成式和简单破坏式两种形式: 例如,如果上帝能够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那么上帝不是全能的;如果上帝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那么上帝也不是全能的。上帝或者能够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或者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上帝都不是全能的。 又如,倘若人命不是你谋害的,你家就不会拿出几千两银子出来打点;倘若人命不是你谋害的,你家就不会答应按五百两一条人命的规定算帐;你家已拿出几千两银子出来打点;也答应按五百两一条人命的规定算帐,所以,人命是你谋害的。 小练习:判断下列逻辑推理是否合理,并写出理由: ①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我调查了,当然有发言权。②要么生周瑜,要么生诸葛亮。生了诸葛亮,所以不生周瑜。③若闯红灯了,就要受到交通惩罚。老王受到了交通惩罚,所以老王闯红灯了。④根据下列三个命题,写出其连锁推理过程,并写出其结论。 a.如果猫多的话,那么田鼠就会少。 b.只有土蜂多,田鼠才会少。 c.一旦土蜂多的话,红三叶草就会多。 ⑤如果小李喜欢表演,则他报考戏剧学院,如果他不喜欢表演,则他可能成为戏剧理论家,如果他不报考戏剧学院,则他不能成为戏剧理论家。则小李的选择是什么? 【答案】 ①不合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无效; ②合理,不相容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有效; ③不合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无效; ④猫多→田鼠少→土蜂多→红三叶草多; 结论:如果猫多,那么红三叶草就会多。 ⑤报考戏剧学院;此推理包含了连锁推理和二难推理,可整理如下: 喜欢表演→报考戏剧学院; 不喜欢表演→成为戏剧理论家→报考戏剧学院。 2012年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论证方式有效性讲解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技巧汇总资料】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题解答技巧 分析推理型题目是最直接考查考生推理能力的一类题目1、真假矛盾法:首先要判断题型给出的条件是“只有一真”,“只有一假”还是“两真两假”;其次,在题干当中寻找一组矛盾关系(如果题中所给条件是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则相矛盾关系中的条件必有一个满足题目给出的条件),反对关系(如果题中所给条件是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则相反对关系中的条件必有一个满足题目给出的条件)和推出关系(如果题中所给条件是有两个为真或两个为假,则利用假设为真的两个条件推导其余条件,如果满足题目条件则成立),判断这两个条件是一真一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还是必须同真、必须同假;最后,进行推导,得出结论。 【例题】桌上有四个杯子,每个杯子都写着一句话,第一个:“所有的杯子里都有啤酒”;第二个:“本杯中有可乐”;第三杯“本杯中没有咖啡”;第四个“有些杯子中没有啤酒”。 假如四句话只有一个为真话,那么()为真。 A.所有的杯子中有啤酒 B.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可乐 C.第三个杯子中有咖啡 D.第二个杯子中有可乐 【解析】首先看提问部分,本题属于“只有一真”类型。其次看题干,发现这四句话中的第一句与第四句是一对矛盾关系,则矛盾关系必然

是一个为真,一个为假。由此推理得出第四条件为真,第二、三句肯定都是假的,故选C。 【例题】在一次对全市中学假期加课情况的检查后,甲乙丙三人有如下结论: 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如果上述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B.一中和二中都不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C.一中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不存在 D.一中不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存在 【解析】分析题目,属于“只有一真”类型,利用反对关系可以得知甲乙必有一真,结合丙所给可以推出甲所说为真,故选A 【例题】有一件未留姓名的好人好事在某社区传开,甲乙丙丁四人有如下对话: 甲说:这件事肯定是乙、丙、丁中的一位做的。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好人好事是丙做的。丙说: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位做的。丁说:乙说的是事实。 经调查,证实这四人中有两人说的符合实际。由此推出() A.是甲做的好事 B.是乙做的好事 C.是丙做的好事 D.是丁做的好事【解析】首先,看提问部分,本题属于真假推理题型中的“两真两假”。其次利用推出法可知,假设甲、丙所说为真,可得乙、丁所说为假,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知识点全整理

进行这次整理的原因有二:一是经过跟一些考友的交流发现,之前的帖子里面有一些错误,有可能给大家的复习造成麻烦,因此对目前发现的错误进行了改正。二是不久前找版主申精的时候,版主说排版不够规范,比较零散,因此重新调整了一下字号和缩进。其实内容没有新东西,看过之前帖子的朋友可以不用再看这个了。 当然,错误还是难以避免,如果发现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一、逻辑层次与核心 行测逻辑与管理类联考逻辑差别不大,基本是以概念-命题-推理- 论证的层次来展开的。其中概念构成命题,几个命题构成推理,若干推理形成论证。因此,我们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认识,逐步了解整个逻辑体系的大厦,这样学来的逻辑知识才是牢固的。逻辑看似或高深、或绕弯,其实有两个核心技能如果掌握好,基本平踏所有问题。这两个技能就是:矛盾判断和假言推理。相关知识会在后面介绍。 二、概念 概念是逻辑的基本元素,离开概念,一切逻辑无从谈起。概念的逻辑定义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用我们听得懂的话说,它是一个名词或者一个短语。例如:苹果、月球、外星人、已故的美国总统、在比利时买巧克力的人等等。 关于概念,重要的知识是它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内涵是指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我们从概念的字面上能够得到的信息。例如月球”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太空中每个月绕地球转一圈的那个自然天体。概念的 外延是指所有具备这一本质属性的事物,从另一个角度描述,如果把概

念看做一个集合,那么外延就是这个集合内的所有事物。例如苹果”这 个概念的外延包括红富士、国光、熟透的苹果、未成熟的苹果等等所有具备苹果本质属性的事物。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中,更加重要的是外延,因为它与行测逻辑所要考察的推理密切相关。 三、命题 命题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所做的判断。因此命题又称为判断、断定,其实都一样。总而言之,它是一个陈述句,或者反问句。例如: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难道中国梦是不可能实现的吗? (一)逻辑变项 命题的思维对象称为命题的主项”,如上述命题中的钓鱼岛、中国梦;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称为命题的谓项”,如上述命题中的中国的固有领土、不可能实现的。可见,命题的主项、谓项各是一个概念。我们将主项和谓项合称为逻辑变项”。 (二)逻辑常项 逻辑常项是命题中表达逻辑含义的词语,分为三种:联项、量项和模^态O 联项是指命题的性质,即肯定或否定。任何一个命题都有联项,如: 中国人是很没道德的。(联项为是) 逻辑判断并不难做。(联项为不) 马加爵杀人啦!(虽然字面上没有体现,但联项明显为是) 当命题复杂一点的时候,就要对数量上做一个限制,这就是命题的量项,

“削弱型”逻辑判断快速解题技巧归纳

“削弱型”逻辑判断快速解题技巧归纳 一、什么是“削弱型”? “削弱型”就是题干给出一个完整的推理或论证,表达出某种观点,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项中找出一个选项,对题干的推理或论证进行反驳,从而使其不成立,或者使其结论的可靠性程度降低。通俗地说,就是与题干的论证“唱反调”。 从命题思路上看,“削弱型”主要有两种情形: (1)否定论题,即在选项中寻找与题干观点相反的选项来否定论题; (2)否定论据,即在选项中寻找与题干论据相反的选项来否定论据。 从提问方式上看,“削弱型”分为“最能削弱型”和“最不能削弱型”两种。提问的方式不同,解题的思路和技巧也有所不同。分别阐述如下: 二、最能削弱型 1.“最能削弱型”的常见提问方式是: (1)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2)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有力地质疑上述论证的结论? (3)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以上观点? 在作答“最能削弱型”时,应该先将与题干保持一致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与题干相矛盾或不一致的选项,就是能削弱的选项。有时,有两个或多个选项都对题干构成“削弱”,则需要比较它们的削弱程度,从而找出“最能削弱”的一项。 2.“最能削弱型”的解题模型是: 第一,明确题干论证的论题是什么,论据是什么。 第二,确定反驳的方向,可以反驳论题,也可以反驳论据。 第三,如果某个选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题干论证不成立,或者使其结论的可靠性程度降低,那么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例题1:

现在市面上电子版图书越来越多,其中包括电子版的文学名著,而且价格都很低。另外,人们只要打开电脑,在网上几乎可以读到任何一本名著。这种文学名著的普及会大大改变大众的阅读品味,有利于造就高素质的读者群。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文学名著的普及率一直不如大众读物,特别是不如健身、美容和智力开发等大众读物。 B.许多读者认为电脑阅读不方便,宁可选择印刷版读物。 C.一个高素质的读者不仅仅需要具备文学素养。 D.真正对文学有兴趣的人不会因文学名著的价钱高或不方便而放弃获得和阅读文学名著的机会,而对文学没有兴趣的人则相反。 E.在互联网上阅读名著仍然需要收费。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 【题干观点】因为电子版的文学读物价格低廉并且容易获得,所以电子版的名著能够改变大众的阅读品味,有利于造就高素质的读者群。选项D意味着原来读文学名著的人即使文学名著的价钱高或不方便也还是读,而现在电子读物价格便宜了也方便了,但原来不读的人现在还是不读,那么电子读物就不能改变大众的阅读品味,削弱题干论证,为正确答案。 三、不能削弱型 解答此类试题应该首先使用排除法,即把可能质疑题干、削弱题干的选项一一排除,最后剩下的不论是支持题干的选项还是与题干不相干的选项,都最不能削弱题干。 例题2: 简装书比精装书售价明显较低。因此,如果图书馆只购置简装书,不购置精装书,就可以用同样的钱置更多的书,从而既节省开支,又更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能削弱上述论证? A.简装书中有些是粗制滥造品。 B.有的书籍需要精装版和简装版一起进行对比阅读。 C.一些经典著作只有精装本,没有平装本。 D.简装书的使用寿命明显低于精装本。

逻辑判断 经典总结

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主要测查的是报考者对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演绎和归纳的能力,其中理解是基础,演绎和归纳是重点,要求考生有清晰的思维。 根据逻辑判断的题目要求,解题时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①假设正确,即题目所说的话无论是否和实际相符,都假设是正确的、不容 置疑的; ②不需附加任何说明即可推出,这就提醒考生在解题时不要主观臆断,附加自己的想法,而应以题干内容为准。 要快速解答逻辑判断题,必须要掌握如下几点基本翻译方法: 1.三个基本定理 逆否定理:A推出B→否B推出否A 肯前肯后,否后否前 摩根定律1:否(A或B)→否A且否B 摩根定律2:否(A且B)→否A或否B 1.七条基本翻译 所有(凡是)S都是P,S推出P 所有(凡是)S不是P,S推出非P 没有S是P,p推出非S 不是S都不是P,P推出S 充分条件:P推出Q。如果P,那么Q;只要P,就Q;凡是P,都Q 必要条件:Q推出P。只有P,才Q;除非P,否则不Q;P是Q必不可少的条件。 排中律:非P即Q,非Q即P。或者P,或者Q;要么P,要么Q 1.三种基本关系 矛盾关系 矛盾是指两命题非此即彼的关系,两命题的真假情况必定为“一真一假”。 反对关系 上反对关系:全称肯定命题与全程否定命题。可同假,不可同真。 下反对关系,特称肯定命题与特称否定命题。可同真,不可同假。 包容关系 包容是指,若A真,则B也真,即有:A→B。两个命题,若命题中只有一真,则A必为假;若命题中只有一假,则B必为真。“一真前假,一假后真” 逻辑判断做题技巧: 1.代入排除法

排除法是分析推理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在解题的全过程中充分使用,从而提高解题速度。排除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例3:甲、乙、丙均为教师,其中一位是大学教师,一位是中学教师,一位是小学教师。并且大学教师比甲的学历高,乙的学历与小学教师不同,小学老师的学历比丙的低。 由此可以推出()。 A.甲是小学教师,乙是中学教师,丙是大学教师 B.甲是中学教师,乙是小学教师,丙是大学教师 C.甲是大学教师,乙是小学教师,丙是中学教师 D.甲是大学教师,乙是中学教师,丙是小学教师 技巧解说:本题题干涉及了人物(甲、乙、丙)和职务(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两类元素,且四个选项都是对所有人物与职务对应关系的判断,较为复杂。因此,由题干条件直接出发,使用排除法:根据题干“乙的学历与小学教师不同,小学老师的学历比丙的低”可知乙和丙都不是小学老师,所以甲是小学老师,对照选项,即可排除B、C、D三项。故答案为A。 1.排序法 如果题干所列出的元素仅有一类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空间上的次序关系或数量的大小关系等等,可以考虑运用排序法来求解。 例4:质检部门对A、B、C、D、E五种不同品牌的32寸平板电视机进行检测,发现:A的耗电量低于B,B的耗电量不比C高,D的耗电量不如E 低,E的耗电量不如B低,其中两种品牌电视机的耗电量是相同的。以下论述肯定与以上事实不符的一项是()。 A.B和C的耗电量相同B.A和C的耗电量相同 C.A的耗电量低于D D.E的耗电量不如C高 技巧解说:题干描述的每个条件都涉及两两品牌耗电量的高低,可以此为依据进行排序。根据题干可知,各种品牌电视机的耗电量关系如下:A

行测逻辑判断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分为三种题,形式推理、分析推理和可能性推理。 形式推理考查基本的命题特点和推理规则,这种题的难点是理解这些推理规则。切莫死记硬背,因为很容易忘记、混淆,我觉得应该举生活中最常见的,自己能够理解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推理规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做题时直接运用推理规则,就无需纠结了。 分析推理可以说是逻辑判断中最难的,因为它不考知识,只考分析推理能力,能力的培养要比知识学习难得多,实在不能掌握复杂的技巧,那就学会代入法、排除法、假设法三大万能利器,学会借助列表、假设和列不等式做题。 具体技巧 一、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 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假设的条件未确定) 上海人不是医生。(否定的条件未确定) 例: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 )。 A. 甲不是湖北人 B. 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 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 D. 湖北人年龄最小 答案: D 解析:(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 (2)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 (3)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湖北人年龄最小。如图: 湖北人丙乙→右侧为年龄大者 (甲)(河南人)(山东人) 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 提示: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决分析问题从哪里入手的重要思路。概念关系推理、充分命题推理等都要用到这个方法。 总结: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 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二、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丙说:乙不会游泳; 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 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

逻辑判断推理中常用的逻辑公式

逻辑命题与推理 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对当关系推理、三段论、复合命题推理、关系推理和模态推理 可能性推理:归纳推理(枚举归纳、科学归纳)、类比推理 命题 直言命题的种类:(AEIOae) ⑴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是P(SAP) ⑵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不是P(SEP) ⑶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SIP) ⑷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SOP) ⑸单称肯定命题:某个S是P(SaP) ⑹单称否定命题:某个S不是P(SeP) 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对当关系: 矛盾关系、(上)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从属关系 矛盾关系: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同假。主要有三组: SAP与SOP之间。“所有同学考试都及格了”与“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 SEP与SIP之间。“所有同学考试不及格”与“有些同学考试及格” SaP与SeP之间。“张三考试及格”与“张三考试不及格” 上反对关系:具有上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但是可以同假。即要么一个是假的,要么都是假的。存在于SAP与SEP、SAP与SeP、SEP与SaP之间。 下反对关系: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但是可以同真。即要么一个是真的,要么两个都是真的。存在于SIP与SOP、SeP与SIP、SaP与SOP之间。 从属关系(可推出关系):存在于SAP与SIP、SEP与SOP、SAP与SaP、SEP与SeP、SaP与SIP、SeP与SOP 六种直言命题之间存在的对当关系可以用一个六角图形来表示,“逻辑方阵图” SAP SEP SaP SeP

SIP SOP 直言命题的真假包含关系 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 复合命题:负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 负命题的一般公式:并非P 联言命题公式:p并且q “并且、…和…、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选言命题:相容的选言命题、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相容的选言命题公式:p或者q“或、或者…或者…、也许…也许…、可能…可能…” 【一个相容的选言命题是真的,只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即可。只有当全部选言支都假时,相容的选言命题才是假的】不相容选言命题公式:要么p要么q “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必居其一、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 【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命题是真的,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是真的。当选言支全真或全假时,此命题为假】 假言命题: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公式:如果p,那么q“如果…就…、有…就有…、倘若…就…、哪里有…哪里有…、一旦…就…、假若…、只要…就…” 【有前件必然有后件。如果有前件却没有后件,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就是假的。因此,对于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来说,只有当其前件真而后件假时,命题才假。】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公式:只有p,才q “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不…、除非…才…” 【没有前件必然没有后件。如果没有前件也有后件,这个必要假言命题为假。对于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来说,只有当其前件假而后件真时,命题才假。】 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公式:当且仅当p,才q 【有前件必然有后件,没有前件必然没有后件。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在前件与后件等值即前件真并且后件真,或者前件假并且后件假时,命题为真,在前件与后件不等值即前真后假,或前假后真时,命题为假】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逻辑判断中的模态命题解题技巧

逻辑判断中的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是反应事物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命题。在逻辑中,“必然”、“不必然”、“可能”、“不可能”等叫做“模态词”,包含模态词的命题叫做“模态命题”。 从以往考试来看,通常是让我们在“必然”和“可能”间进行转换。如:甲队必然得冠军,可以推出甲队可能得冠军,也可以推出甲队不可能不获得冠军。其实就是我们的日常思维。 1. 最近一段时期,有关要发生地震的传言很多。一天傍晚,小明问在院里乘凉的爷爷:“爷爷,他们都说明天要地震了。”爷爷说:“根据我的观察,明天不必然地震”。小明说,“那您的意思是明天肯定不会地震了。”爷爷说不对。小明陷入了迷惑。 以下哪句话与爷爷的意思最为接近? A.明天必然不地震 B.明天可能地震 C.明天可能不地震 D.明天不可能地震 【分析】本题属于模态命题。 “不必然p”,等价于“可能非p”。那么,不必然地震,等价于可能不地震。所以C项和爷爷的意思最接近。 2. 有人断言:近日股价可能会上涨。 下面哪项的意思和该人的判断最为接近? A. 近日股市必然上涨

B. 近日股市必然不上涨 C. 近日股市必然下跌 D. 近日股市不必然不上涨 【分析】本题属于模态命题。 可能=不必然不。所以正确答案为D选项。 还有一些比较难的模态命题,以直言命题(性质命题)为基础,加上“必然”或“可能”,形成直言模态命题。这里,我们再把直言命题的等价关系回忆一下。 下面通过真题来看看这类问题的解法。 【真题示例】 1. 不可能所有的考试都不能通过考试。 据此,可以推出( ) A. 可能有的考试不能通过考试 B. 必然有的考生能通过考试 C. 必然所有的考试都能通过考试 D. 必然所有的考生不能通过考试 【分析】本题属于直言模态命题。 不可能P=必然非P,这里的P是“所有的考试都不能通过考试”,非P就是“有的考生能通过考试”,即必然有的考生能通过考试。 2.并非任何战争都必然导致自然灾害,但不可能有不阻碍战争的自然灾害。 以下哪一项与上述断定的含义最为接近?(北京2011 ) A.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可能阻碍战争 B.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必然阻碍战争

50道经典逻辑题及答案

一、逻辑判断:每题给出一段述,这段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述,选择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述 中直接推出 1.以下是一则广告:就瘘痛而言,四分之三的医院都会给病人使用"诺维克斯"镇痛剂。因此,你想 最有效地镇瘘痛,请选择"诺维克斯"。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强地削弱该广告的论点?( ) A.一些名牌的镇痛剂除了减少瘘痛外,还可减少其他的疼痛 B.许多通常不用"诺维克斯"的医院,对那些不适应医院常用药的人,也用"诺维克斯" C.许多药物制造商,以他们愿意提供的最低价格,销售这些产品给医院,从而增加他们产品的 销售额 D.和其他名牌的镇痛剂不一样,没有医生的处方,也可以在药店里买到"诺维克斯" 正确答案:C 2.会骑自行车的人比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学骑三轮车更困难。由于习惯于骑自行车,会骑自行车的人 在骑三轮车转弯时,对保持平衡没有足够的重视。据此可知骑自行车( )。 A.比骑三轮车省力 B.比三轮车更让人欢迎 C.转弯时比骑三轮车更容易保持平衡 D.比骑三轮车容易上坡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题干已知,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反而比会骑的人更容易学习骑三轮车,原因 是骑三轮车在转弯时需要更多地控制平衡,由此可以推断出选项C为正确答案,选项A、B、D与题干 无关。故选C。 3.长久以来认为,高水平的睾丸激素荷尔蒙是男性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个观点不可能 正确,因为有心脏病的男性一般比没有心脏病的男性有显著低水平的睾丸激素。上面的论述是基于 下列哪一个假设的?( )。 A.从未患过心脏病的许多男性通常有低水平的睾丸激素 B.患心脏病不会显著降低男性的睾丸激素水平 C.除了睾丸激素以外的荷尔蒙水平显著影响一个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 D.男性的心脏病和降低睾丸激素是一个相同原因的结果 正确答案:B 解题思路:题干推理过程为:有心脏病的男性的睾丸激素水平低于无心脏病的,所以高水平的睾丸激素荷尔蒙不是男性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原因。这里忽略了一个前提,即得了心脏病以后会不会降低原有的睾丸激素,如会,则推理不成立,如不会,则推理成立,所以答案为B。 4.某大学工会在三八妇女节组织卡拉OK大赛,关于外语学院由哪些人来参加比赛,领导已商定出以下意见:(1)如果林红参加,则小萍也参加; (2)如果许丹不参加,则颖参加; (3)

公务员行测之逻辑判断推理技巧

一、【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推可能,肯后推可能】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即逻辑词前推后) (1)如果……那么…… 例:如果我考上了公务员,那么我肯定通过了笔试。 (考上了公务员→通过了笔试) (2)只要(倘若)……就(则)…… 例:只要(倘若)你考上了公务员,我就嫁给你。 (考上公务员→嫁给你) (3)凡是……都……/所有的……都…… 例:凡是我不认识的字都不是字。 (我不认识的字→不是字) 【这里要注意一点,做这种题不要考虑题本身是否正确,就像上面这个例子,本身是错的,但这里只要根据逻辑词去推断结果就好。】(4)为了(想要)……一定要(必须)…… 例:为了老婆以后能穿迪奥,女儿能吃奥利奥,自己能开奥迪,我现在一定要努力。 (老婆穿奥迪,女儿吃……→努力)

(5)……离不开…… 例:鱼离不开水。 (鱼→水)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即逻辑词后推前) (1)只有……才…… 例:只有老婆不生气,才有幸福小生活。 (幸福生活→老婆不生气) (2)不……不…… 例: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知道柴米油盐贵→在当家) (3)除非……否则不……(注:题干中如果没有“不”,在转换答题时需自己把“不”添加上) 例:除非今天发工资,否则不能买海鲜。 (买海鲜→今天发工资/不买海鲜→没法工资)(4)……是……必不可少的 例:奶粉是提高婴儿营养必不可少的。

(婴儿有营养→有奶粉) (5)……是……的基础 例:乐观的心态是生活幸福的基础。 (生活幸福→乐观的心态) (6)……是……的前提/关键 例:类似于上面一个 (7)没有……没有…… 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新中国→共产党) 二、递推公式 【A→B,B→C,即A→C】 例:如果给老婆买包,老婆就不生气了,老婆不生气,我就不用跪搓衣板。 (买包→不生气,不生气→不跪,即:买包→不跪) 三、联言命题(推理题) 1.“且”关系:表并列 A且B,A、B需同时满足或存在;

逻辑判断的经典应用

1. 关于一个班的英语六级通过情况有如下陈述: (1)班长通过了; (2)该班所有人都通过了; (3)有些人通过了: (4)有些人没有通过。 经过详细调查,发现上述断定只有两个是正确的。可见: A.该班有人通过了,但也有人没有通过 B.班长通过了 C. 所有人都通过了 D.所有人都没有通 过 A【解析】(3)有些人通过了和(4)有些人没有通过。是下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的句子中必有一真=>(2)该班所有人都通过了和(4)有些人没有通过。是矛盾关系,而矛盾关系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若3、4为真=>1、2为假=>成立 若4为真、3为假=>2为假、1为真=>成立 若3为真、4为假=>2为真、1为假=>不成立 如果2正确,那1也正确,3也正确。三个真,不可能,所以2为假,又因为2与4是矛盾关系,二者必有一真一假,故4为真

因4真,2假,若果1为真,则3为真 ,三个真不和题意;若1为假,3为真,正好二真二假,符合题意。 所以2错误,那就是有些人通过,有些人没通过 2. 张三、李四、王五三人,由于赵六被谋杀而受到传讯。犯罪现场的证据表明,可能有一名律师参与了对赵六的谋杀。这三人中肯定有一人是谋杀者,每一名可疑对象所作的两条供词是: 张三:我不是律师,我没有谋杀赵六。 李四:我是个律师,但是我没有杀害赵六。 王五:我不是律师,有一个律师杀了赵六。 警察最后发现: I 上述六条供词中只有两条是实话。 II 这三个可疑对象中只有一个不是律师。 是谁杀害了赵六? A.张三 B.李四 C.王五 D.根据现有条件无法推知

A【解析】这三个可疑对象中只有一个不是律师=>有两个律师=>是律师与不是律师那三句里面或者有两句实话或者没有实话。如果为两句实话,而后面三句全是假话,不成立=>前面是律师与不是律师那三句。三人所说全为假。 后面三句有两句真的 .张三李四是真的话推出王五杀人但王五说是律师杀人是假的……矛盾,则王五的话必然是真的,所以是张三杀人。 题目已经知道只有1个不是律师那么3个人的前半句话只有1个人说自己是律师,其他2个都否认,那么假设中间的那个人前半句是真的,那么1,32个人之见前半句必有1个假的,但是这样推出3个人后面的话都是假的,与题目都矛盾,那么得出前半句3个人都在撒谎,即1,3是律师,2不是律师, 后面3句话里有2句是真的,逐个带入可以推出1,后半句矛盾,推出1是杀人凶手 3. 以下关于电脑故障的陈述中,只有一个是真的。这一真的判断是() A.显卡坏了 B.主板坏了,那么内存也一定出现了故障 C.主板或显卡坏了 D.主板坏了 B【解析】因为只有一个是真的,如果A成立,那么C也成立,与题目有冲突;如果B成立,正确;如果C成立,那么AD也成立,与题目有冲突;如果D成立,那么C也成立,与题目有冲突。

逻辑判断推理技巧大全

逻辑判断推理技巧大全 一、演绎推理 1. 指的是通过一些的前提来论证从而推断出某个结论。 2. 基本原则:头脑清空原则(按人家来,不要按自己的来) 题设为真原则(人家题设说的是绝对不可怀疑的) 形式统一原则 3. 解题步骤:(1)看问题,定题型; (2)看题目,做简化; (3)据技巧,得答案。 4. 演绎推理的分类: (1)论证类 ——加强论证型 ——减弱论证型 (2)结论类 ——形式推理结论类:侧重规则的考察 ——日常推理结论类:侧重脉络的考察 (一)形式推理结论类 1. 分类:有真有假型;翻译推理型(强调对于肯定确定信息的认识);排列组合型(匹配型的题型);集合运算型(很像数学的一种题型) 2. 有真有假型: (1)首先看矛盾;其次看包容;然后看反对;最后带题中(实在不行就代入排

除法) (2)矛盾关系:必然一真一假,两者构成整个全集,如生和死; ——A:其矛盾关系为否A A且B:其矛盾关系为否(A且B)即否A或否B A或B:其矛盾关系为否(A或B)即否A且否B A能够推出B:其矛盾关系为A且否B 所有:其矛盾关系为有的不 必然:其矛盾关系为可能不 ——即首先要寻找矛盾关系,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真假结论来得出其他几个关系的真假,从而得出相应的最后答案 ——能用在很多地方,不光是在这里。比如说在后来的削弱关系中,矛盾是最强的削弱关系 ——构成矛盾关系的主体一定相同,这是观察矛盾关系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3)包容关系: ——当不能发现矛盾关系时,我们就要看包容关系,即寻找看几个关系之间是否存在包容。 ——即要寻找包容关系,几个关系如果为包容关系,则他们同时为真或为假(这和矛盾关系刚好相反),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真假结论来得出其他几个关系的真假,从而得出相应的最后答案。 ——若A能推出B:则包容关系为若A为真则B为真+若B为假则A为假 只有一真,则A必为假——即“一真前假” 只有一假,则B必为真——即“一假后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