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源学复习重点、

资源学复习重点、

资源学复习重点、
资源学复习重点、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

制作人:李光华

学习交流仅供参考

一绪论

资源的概念: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资源的分类:

1.自然资源

2.经济资源

3.人力资源

资源的特点:

1.整体性

2.层次性

3.地区性

4.适宜性与限制性

5.有限性和稀缺性

6.增指值性

资源学的概念: 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对象,研究资源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预测、调控、利用和保护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学科

自然资源的概念:

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

自然资源的分类:

1.土地资源

2.气候资源

3.水资源

4.生物资源

5.矿产资源

6.海洋资源

7.旅游资源

8.能源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

2.区域性

3.整体性

4.多用性

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1.资源调查法

2.定量研究法

3.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

2.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

3.从自然资源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以合理化为内容的资源管理研究正逐步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热点

4.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半定量研究,日益模式化、数量化

5、从常规手段转向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现代化

二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的概念:

指可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及游览价值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的总体

三水资源

水资源的概念:

指在当前和可预期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地表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水量

水资源特征:

1.循环再生性

2.时空差异性

3.利害两重性

4.利用多样性

5.开发整体性

中国水资源特征:1.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年内变幅大

2.空间分配不均水土匹配的矛盾突出

3.天然水之差异明显,河流含沙量大

水资源评价:

国内对水资源评价的定义:按照流域或地区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全面的分析评估,是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水资源管理的内容:

1.水资源权属管理

2.水资源用水管理

3.水资源需水管理

4.水资源水质管理

5.水资源法制建设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1.强化节约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

2.合理开发水资源,适度增强供水能力

3.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4.综合治理洪涝灾害,保障生产与社会安全

5.加强水资源管理,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

6.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提高水资源综合效益

四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的概念:

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

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

生物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可再生性

3.地域性

4.可解体性

5.周期性

6.相对稳定性

生物资源的分类:

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1.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

2.类型多样,种类繁多

3.森林覆盖率低,且分布极不均匀

中国森林资源所面临的形势:

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蓄积量指标远远低于世

界林业发达发达国家水平,生态功能性差距很大

2.森林资源结构严重失调,可采资源持续减少

3.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对森林经营管理的压力巨大

4.森林资源破坏现象依然突出,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用数量巨大

森林资源的开发对策:

1.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2.增加森林资源

3.抓好资源综合利用

4.适度利用和参与开发海外森林资源

5.加强林业科学研究

6.建立林业经营新格局

五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的概念:

指的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海洋资源的分类:

资源属性—生物、矿产、海水化学、能源、海洋旅游资源

六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概念:

指经过一定的地质过程形成的赋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就其形态和数量而言,在当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们能够成为经济上可以开采和提取的矿产品

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成矿条件优越,矿产类型齐全

2.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

3.矿产资源地域分布不均

4.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低

可持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措施和途径:

1.加速地质勘查、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得知勘测

2.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矿业新秩序

4.适当拓宽矿产勘查和矿业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

5.构建稳定、安全和经济的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建立战略矿产储备体

七能源资源

能源的概念:

指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

能源的一般特性:

1.多样性

2.转化性

3.地域分布的不均一性

4.双重性

5.能源品质的差异性

八土地资源

土地的概念:

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历史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的概念: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的资源属性:1.整体性

2.多用途性

3.生产性

4.面积的有限性

5.位置的固定性

6.区域差异性

7.时间变化性

8.土地资源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特点:

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2.土地类型多,土地利用差异明显

3.山区多于平原,耕地林地占得比重小,我国耕地整体质量不高

4.后备土地资源少,特别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

5.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

存在问题:

对策措施:

土地分类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同级各土地单位按性质的相似性进行归并

土地资源调查:

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

学管理等服务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1.准备工作

2.外业调绘及补测

3.内业转绘(面积量算与汇总、编写调查报告与说明书、编绘土地利

用现状图)

4.检查验收

5.成果归档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

2.境界与土地权属界限

3.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各类土地面积

4.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土地面积和各

类土地面积

5.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线图

6.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7.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是:

1.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

2.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

3.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

4.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明书

5.县乡镇土地边界接合图表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目的下,对土地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进行综合鉴定,根据其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土地等级,并且阐明不同等级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1.生产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主导因素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比较性原则

6.相对稳定原则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在一定时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

1.生产性原则

2.稳定性原则

3.保护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可承受性原则

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土地各自然要素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而组成的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土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1.整体性

2.开放性

3.区域分异性

4.可变性

土地退化概念:

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资源的次生盐碱化:

指由于对耕地资源的不正确利用造成的非盐碱化耕地的盐碱化和耕地由轻盐碱化转化为重盐碱化的过程

土地复垦:

指对被破坏的或退化的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土地整理:

在一定地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我国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

1.土地整理是在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2.土地整理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

发展的有效途径

3.土地整理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4.土地整理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

5.土地整理是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过程

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

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2.调整土地利用,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

3.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4.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

5.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土地整理规划及其工作程序:

1.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

2.确定土地整理单元

3.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

4.土地整理规划方案报批

5.土地整理的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6.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

九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客观事物

旅游资源的特点:

1.综合性

2.地域性

3.不可移动性

4.可重复利用性

5.可变化性

6.季节性

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

指在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力的综合性技术经济工程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变出特色

2.市场导向

3.兼顾保护

4.注重综合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加强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工作

2.加大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3.加大发展专项旅游,树立独特而鲜明的旅游形象

4.注重深度开发,走内涵增容是开发战略

5.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旅游纪念品生产

6.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十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的定义:

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统称

社会资源的特征:

1.性质及规模的易变性

2.区域分布的差异性

3.继承与发展性

4.功能的替代性

5.地位的主导性

社会资源的分类:

1.人力资源

2.信息资源

3.智力资源

4.资本资源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旅游资源学期末试题教学内容

一.概念解释 1.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民俗风情:是泛指一个地区的居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所表现的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3.乡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的地域综合体。 4.节事活动:指特殊主题,规模不一,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能吸引区域内大量游客参与的集会活动。 5.环境容量:在不损害区域目标所规定的社会和生物状况的前提下,所允许使用资源的最大游客量。 二.单选 1.二分法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有() A.旅游商品类,园林类 B.文学类,生物类 C.生物类,园林类 D.地质地貌累,民俗类 解析: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历史遗迹旅游资源:1古人类遗址2古代历史文化遗产3、近代革命活动遗址 二、古建筑旅游资源:1宫殿建筑2、祭祀建筑3、民居建筑4、伟大工程 三、古陵墓旅游资源 四、宗教旅游资源 五、园林建筑旅游资源 六、民族民俗旅游资源:1、服饰2、饮食3、节日节庆4、风物特产 人文旅游资源的简介: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它也分为三大类,即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包括科教文化设施、疗养和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场馆、游乐场所、节庆活动、文艺团体等)和购物类(包括市场与购物中心、著名店铺、地方产品等)。 人文景观旅游资定义: 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指由各种社会环境、人民生活、历史文物、文化艺术、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构成为人文景观,由于各具传统特色,而成为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它们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的集中反映,既含有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也包括当今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与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不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可被人们有意识地创造出来,可通过建造博物馆、美术馆、游乐园、文化宫、体育运动中心,以及组织文化节、戏剧节、电影节、音乐节和各种民间喜庆活动等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来丰富旅游内容,招徕远方游客,形成充满现代气息的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1、历史性 2、强有力的生命力 3、有名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4、活跃性

西方经济学考试知识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试知识点归纳 一、名词解释 1.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2. 供给量: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某一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销售量 3.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除去生产所付出的代价所剩余的差额 4. 无差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特定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点代表了受消费者同样偏好的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 5. 交叉价格弹性:着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互补品的需价差价格弹性为负,替代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正) 6. 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要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7. 等成本曲线: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下,生产者刚好够买得起的生产要素可能的组合的轨迹 8. 约束线(预算线):在既定价格下,由花费所有收入的消费组合构成的曲线 9. 需求收入弹性: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10.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他代表了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11.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12. 需求量: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购买量 13.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量变化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14. 消费者剩余(衡量消费者利益的指标):消费者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商品而愿意付出的代价与实际花费的代价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中得到的净收益的多少) 15.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的条件下,生产某一特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的轨迹 二、简答题 1 导致供给变化的因素: « 投入品价格 « 对价格变化的预期 « 技术 « 生产者数量 2 无差异曲线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 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 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是不会相交的 « 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越往右上方,偏好越大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旅游资源学复习资料

旅游资源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自然旅游资源:指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能被旅游业所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 2褶皱景观和节理断层:褶皱景观是指岩层在手水平压力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连续弯曲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地壳的岩石受力作用后发生变形,当所受之力超过岩石本身固有的强度时,其连续完整性被破坏,形成断裂构造,即节理断层构造。 3自然保护区:指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資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物自然栖息地、珍惜植物群落、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地区和重要的水資源等,划出界限,并加以特殊保护的地域。 4.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结晶,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5.古人类文化遗址:指从人类发展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活动历史遗址,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部落遗址等。 6.旅游资源: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现在和将来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客体。 7.民俗:是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风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像,是区别不同民族或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 8.旅游心理感知容量:是旅游者在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旅游活动质量的条件下,或者旅游者感觉不适的临界状态时,旅游地所能客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 9.旅游人文环境:指能使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获得知识,启迪思维的外部环境。 10.旅游资源空间客量:是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及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空间所能客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

旅游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

旅游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总计40分) 1.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表现在广域性、和地域固定性。 2.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分为和精神的愉悦性。 3.中国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包括山东泰山、、福建武夷山以及。 4.古代江南三大名楼为、岳阳楼和。 5.中国的四大名塔为: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云南大理的千寺塔和。 6.中国四大石窟为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 7.青海塔尔寺“三绝艺术”中有两绝是佛教绘画,即和壁画,还有一绝是。 8.唐朝的帝王陵墓封土形制是。 9.现存的西方古建筑风格主要有、哥特式建筑和。 10. 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主体建筑由、皇穹宇、、皇乾殿四部分组成。 11.东岳泰山山麓下地岱庙是东岳大帝的祖庭,它与、北京故宫、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建筑群。 二、连线题(每题5分,共计15分) 1、天下第一名泉杭州虎跑泉 天下第二名泉苏州虎丘观音泉 天下第三名泉扬州大明寺泉 天下第四名泉镇江金山中泠泉 天下第五名泉无锡惠泉 2、构造湖扬州瘦西湖 火山口湖敦煌月牙泉 火山堰塞湖青海湖 风蚀湖长白山天池 河迹湖五大连池

3、流水地貌浙江普陀山 岩溶地貌福建武夷山 海岸地貌乌尔禾“魔鬼城” 丹霞地貌路南石林 风沙地貌长江三峡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5分) 1.旅游资源 2.岩溶地貌 3.瀉湖 4.园林 5.历史文化名城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30分) 1.简述西南地区岩溶发育的有利条件。 2.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3.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4.简述我国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5.简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及是哪位菩萨的道场。

经济学说史考试重点名词解释等

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该名称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但一七七六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 2古典经济学? 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 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3重农主义?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 4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70年代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它在继 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对一批不同价格时所采取的购买行为、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反应、各种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 5戈森定律? 戈森定律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命名的边际效用价值,其内容就是欲望与享受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是现代“效用论”的基础。戈森认为: 1.人类为满足欲望和享乐,需不断增加消费次数,而享乐因随消费的增加而递减,享乐为零时,消费就应停止,如再增加,则成为负数,使享乐变为痛苦。2.假如有人在几种享乐之间有选择自由而无充分享受的时间,则不论这几种享乐起初的绝对量如何不同,要取得最大的享乐总量,必须在他们之间依次消费其享乐量(个量)最大者,直到各种欲望之数量(个量)彼此相等为止3.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多的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6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 均衡价格是指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马歇尔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认为均衡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而需求价格的决定和供给价格的决定有很大的区别,他通过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提出均衡价格论,指出在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产量和价格也同时达到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的观点,这是马歇尔庸俗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7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理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相对抗. 认为利息相对现在财物和未来财物的主观评价的差额。从需求的角度.认为同样数量的现在物品比未来物品更有价值,价值时间差的存在使放弃现在换取未来价值必须给予利息补偿。从供给的角度看,利息主要来源于迂回生产的多产性,即迂回生产比直接生产具有更高的生产力,但耗费的时间较长,利息就是这种时间的间隔。(他的理论基础是:不同时期的需要与资力不同,对将来欲望及其满足手段的评价较低;现在财富比将来财富具有技术优越性。庞巴维克的理论所依据的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旅游资源学考试重点(参考)

名词解释: 1.革命遗址:近百年来与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或革命先进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纪念地纪念物或其遗址。 2.宝城宝顶: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一种形制,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宝顶。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 3.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 4.气象气候旅游资源:具有能满足人们正常的生理需求和特殊的心理需求功能的气象景观和气候条件。 5.革命遗迹:曾经在某一地点发生革命事件,原来的遗物和建筑物经过战争已经不完全或不存在,但还有遗迹的准确地点可查。 6.风景名胜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7.黄肠题凑:P147是古代帝侯贵族的一种墓葬形式,始于上古,兴盛于汉。汉代帝侯之墓的椁多用黄心柏木垒嵌而成,称作“黄肠题凑”。 8.自然旅游资源:是在亿万年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之中形成的、能使人产生兴趣的、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 9.革命旧址: 10.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法:P272是通过人们的感性认识,对旅游资源作出定性的评价或分级,一般无具体数量指标。 11.崖洞葬:亦称崖墓葬、悬棺葬等,是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葬俗,利用自然崖壁平台、洞穴、缝隙安放棺木。 简答: 1.旅游资源的动态分类有什么意义? 答:①分类可以使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科学研究提供方便②分类过程是人们加深对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过程③掌握其特点、规律,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保护及科学研究服务。 (1)把旅游资源从固定不变的形象转变为生动活跃,可以变化,可以改造(乃至可以残遭破坏)的事物形象,从而增加了旅游资源给人的活力感。 (2)把旅游资源与旅游者心理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不同旅游者的爱好和追求不同,他们的旅游目的和动机不同。动态分类可为旅游者提供更具体详尽,正确可靠的资源信息。 (3)把旅游资源与开发者和经营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旅游开发者可以根据旅游资源的性质、动态以及旅游者的要求,确定开发方向、开发战略及具体项目的开发利用办法。 (4)动态分类可以使人们认识到旅游资源的可改造性与客源市场的可调节性这二者的统一协调,以缩短新旅游区的开发期,稳定和延长老旅游区的旺盛期,使旅游事业长期处于繁荣昌盛的局面。 2.丹霞地貌景观的形成及其特点与分布?P50 答:丹霞地貌是由一系列硬度较小、易受风化的红色沙砾岩,在风化剥落、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下,所形成的丹岩赤壁及有关地貌形态。 特点——①山体呈红色、褐色②顶平坡陡、奇峰异石③峰壑交错、丹山碧水 分布——我国丹霞地貌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北部、湘南、云南、贵州、四川、甘肃、河北等地,已发现三百五十多处丹霞地貌。 3.风景河段与漂流河段的选择与特点?P60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曾维 一、设计依据: 中职教学要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发挥想象,通过讨论, 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方 法及学会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概论是中职旅游服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传授旅游基本知识的专 业课程。要了解旅游知识就必须了解旅游构成的三要素,旅游资源就是其中的客 体,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这就 要求全面的认识旅游资源。 2、对教材的处理: 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在旅游活动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地位。这节就是要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旅游资源,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把握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学生学会理解和分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2、使学生能够认识我国旅游资源的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四、教 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2、对旅游资源功能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难点: 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刚步入职高,对新的专业知识,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而且学生在前面教材的学习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这节课在多媒 1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旅游资源学复习Word版

旅游资源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2=10分) 1.自然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能被旅游业所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环境。 2.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结晶,是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古人类文化遗址即史前人类活动场所是指从人类发展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活动历史遗址,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部落遗址等。它们反映了人类起源的某种独特性质,不仅是人们探索生命起源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的重要实证,而且对旅游者有一种奇妙而神秘的吸引力。 4.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涌出地表的自然景观。 5.旅游资源调查是服务于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资源整合利用和旅游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期基础工作。 6.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某些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自身的价值及其外部开发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研究和剖析、评判和鉴定的过程。 7.旅游资源规划是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总体布局、项目具体方案和具体实施。 8.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9.旅游心理感知容量是旅游者在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旅游活动质量的条件下,或者旅游者感觉不适的临界状态时,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 10.旅游生态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至于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 11外营力又称外动力。由地球以外所产生的改变地表形态、地壳结构构造和地壳岩矿成分的动力。 12.旅游业是指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为目的,为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创造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13.内营力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水平挤压力,可以造成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这种强大的力来自地球内部。 14.节理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 15.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更多地表现出经济和文化的功能。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 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13579297.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引论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等,这些材料包含三种类别的内容: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4个)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3、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可见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 4、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可以决定我们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由三个层次逐步深入:一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二是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三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 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理性人”或“经济人”。它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 3、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15页图2-1 +文字说明) 4、需求曲线?(18页)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经济学重点总复习1.0

第一讲导论 第一讲重要内容回顾 1、稀缺性定义:人类需要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 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而引发的选择的必要性。 2、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3、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练习题 1、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 A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经营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2、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C)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为零 3、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指(B) A.企业家以消费者的支出为代价而获取利润的不易察觉而隐蔽的方法。 B.尽管市场参与者是利己的,但自由市场仍能达到合意结果的能力。 C.即使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管制,但政府管制仍然可以有利于消费者的能力。 D.生产者或消费者在不受管制的市场上给无关旁观者带来成本的方式。 4、政府可能为了( D )而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 A.保护产权 B.纠正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C.达到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 D.以上全对 第二讲均衡价格理论 第二讲重要内容回顾 (一)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1、需求的定义: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 ①商品本身的价格。 反向变化关系- 需求定理 ②收入(income) -- 正常物品(normal good) -- 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 ③相关物品的价格。 -互补品( complements ) PA↑→ QA↓→ QB↓ -替代品( substitutes ) PA↓→ QA↑→ QB↓ ④爱好(偏好)( preference )。⑤预 期(预测)( expectation )。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