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

题型:

1、单选 15题(15分)

2、填空 10题(10分)

3、名词解释 5题(15分)

4、简答 5题(30分)

5、论述题 2题(20分)

6、案例分析 1题(10分)

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

(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

第一节

1、视听语言定义:(P2)

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第二节

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P2)

①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②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③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④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

第三节

3、19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P5)

⑴身体媒介;⑵再现性媒介。

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

5、动画电影的起源——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P6)

6、动画电影的发展:(P6)

⑴1824年。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⑵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

⑶温瑟·麦凯

1914年,电影史上著名代表作《恐龙葛蒂》;

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⑷①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

②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花与树》

③《老磨坊》——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④《白雪公主》——1937年,其拥有多项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部长篇剧情动画电影;

世界第一部发行原声音乐的电影(唱片形式);

世界第一部使用多层次摄影机拍摄的动画;

世界第一部举行隆重首映式的动画,获得第十一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最佳原著配乐提名。

⑤1942年《小鹿斑比》首创渲染式水彩概念画法。

⑥1995年《玩具总动员》——电影史上首部全计算机动画长片,获奥斯卡特殊成就奖,最佳原著剧本提名,最佳音乐配乐提名及最佳歌曲提名。

(注意P7—P8中出现的作品,年代及出品公司)

⑸世界各国动画:(P8)

①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1943年成立。

1)理想——改革动画既定的风貌,作品注重平实的、风格化、当下流行的线条设计,社会政治批判。

2)特点——“有限动画”制作方式

3)代表作:《兄弟情》、《悬吊者》

②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学派——20世纪50年代成立。

1)理想——全力实验有限动画,发展有趣的故事和别具一格的线条。

2)特点:迷人和震撼。

3)代表作:1961年奥斯卡脱颖而出的短片《Ersatz》

③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动画部门(NFBC)——1942年成立。

1)宗旨:由动画家诺曼·麦克拉伦主持,成立的宗旨“向加拿大及其他地区的人说明加拿大”。20世纪60年代成了向往个人创意的动画者的家。

2)1970—1980年,其制作的动画获七次奥斯卡奖。

④日本:

1)1958年,安日田拍摄日本第一部长篇动画《白娘子的传说》。

2)手冢治虫将电影手法以及蒙太奇技巧引进连环画的创作,并制作成电视系列动画《原子小金刚》、《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地》。

3)1984年,宫崎骏《风之谷》是国际动画领域一个创举——创造了动画影像的新景观。本片奠定了宫崎骏在日本动画界的地位。

⑤中国:中国动画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1)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了第一部中国动画片《大闹画室》。

2)1940年,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

3)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特伟任厂长,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

第四节(论述、简答)

7、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及分类:(P9)

⑴特点:动画可以增加许多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并加以实现,它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实现电影实现不了的镜头画面,因此动画影像产生独特的视听语言特点——主观性和表现性。动画片可以用创造性动态视觉的手段表现一切奇迹,由于动画片的假定性形象使得动画片中的奇迹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升华了观赏态度产生的积极接受心理。因此说“动”是动画之本。

⑵分类:(分类依据——视听语言的语法系统)

①实验动画:是一种视觉风格的探索,这类动画影片中,影像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构成

元素。早期的实验动画大体都是结合抽象几何图形及古典音乐作为其表现的媒介进行运动形态的研究与探索。20世纪60年代后,形式与内涵变得越发丰富,声音也不再只是动作的伴奏,动画的载体与风格也变得多元化。

特点:叙事结构是被简化了的动画片与形态。一般来讲由个人编导、设计、制作和配音,描写的内容是经过动画手法处理过的现实,即对现实的评价、看法以及思考。开放式的结构,非典型人物造型,即具有多重性格的普通人,空间观念更加超现实、自由和魔幻。

②叙事动画:利用动画的形式表现事件、人物、思想情感。动画影片按照戏剧文学的叙事规律和电影化的想象构架故事,有严谨的故事结构、明确的主人公。明确的时空关系以及明确的因果关系。一定模式的开头、情节的开展、起伏、高潮以及明确的结局。

叙事动画在经历多种文化渗透后,形成了一定的叙事样式:

1)文学性叙事方式——具有小说、神话的性质,如宫崎骏《幽灵公主》、李成江《美丽物语》;

2)戏剧性叙事方式——按照传统戏剧结构讲故事的方式,强调冲突律,如《埃及王子》;3)纪实性叙事方式——具有散文。记叙文。新闻报导的性质,如《萤火虫之墓》。

③另两种动画视听语言的分类:

1)按播放媒介分:电视动画片和电影动画片

2)按画面效果和制作手段分:二维动画片和三维动画片

第五节

(每个知识点都要)

8、视听语言构成元素(P13):影像、声音、剪辑三大部分。

⑴影像:基本组成单位是镜头,一般一个故事片由400-800个镜头组成。

①镜头概念:

从技术角度上讲,镜头是摄影机马达开动到停止这段时间曝光的胶片;

从剪辑角度上讲,镜头是两个剪辑点之间的那段胶片。

②电影镜头:每秒24个画格

PAL制的电视镜头:每秒25个画格

电脑动画可根据播出要求任意改变其渲染的设置参数。

(画格是电影最小的可划分单位)

③影像分类:镜头、构图、景别、角度与运动、光线、色彩等,

⑵声音包括:语言。音响、音乐。

⑶剪辑包括:影像剪辑、声音剪辑。

(从剪辑技巧上看可分为光学剪辑和无技巧剪辑)

8、构成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整段都要背P13)

(补充P10)

10、1924年,瑞典画家维京·伊格林完成的《叙线交响曲》为实验动画,该片展示出时间。节奏以及整体结构的音乐性和因明暗与方向变化而产生的运动感,

11、1921年,汉斯·瑞克特利用动画工作台与手动剪辑机尝试以停格、顺拍、倒拍方式制作抽象动画。

1921年《韵律21》实验方形的形状变化韵律;

1923年《韵律23》实验线条变化的韵律与节奏感;

1925年《韵律25》实验线条与色彩的变化关系。

★第二章影像

(本章每一个小点都会考到,书中出现的经典案例赏析需注意)

第一节动画影像的形成

★1、二维动画影像的形成:(P14)

包括分镜头设计、画面设计、场景设计、角色设定、原画、动画、色彩设定、色指定、上色、上色检查、摄影、后期特效、编辑等。

①分镜头设计

定义:又称分镜头画面、故事版。通俗地说,将分镜头剧本视觉化就是分镜头设计。画面内容要求能展示故事情景,表现出角色,提示镜头的运动调度,体现出空间关系等。

内容包括:对角色动作、声音、景别、镜头变化、场景转换方式的描述,以及人物的移动、镜头的移动、视角的转换等,并配以相关文字阐释。

分镜头设计师导演对影片的整体构思与设计蓝图。

②画面设计

定义:即画面构成,也称“设计稿”,是用来表达镜头影像基本够策划那个的设计图,也称施工图,是原画与背景设定的基础,即将分镜头设计进行加工,画成接近原画的草稿图,并由导演标注上完整的指示以告知原画如何工作。

包括:规格框、背景线图、动作线图、运动线图、视觉效果提示。

③场景设计

定义:以美术导演为中心,根据导演的意图绘制出作品的空间环境。

包括:影片中各主场景的色彩气氛图,场面平面坐标图、立体鸟瞰图、景物结构分解图。作用:1)场景应符合角色所处的情境,具有时代特殊和地域特点,其主要作用为导演提供镜头调度和运动主体调度、视点、视距以及视角的选择;2)画面构图和景物透视关系;3)光影变化以及空间想象等方面依据;4)控制和约束影片整体美术风格。

④角色设定

定义:也称造型设计,主要是指设计登场角色的造型、身体比例、服装样式、不同的眼神及表情,并标出角色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等。

⑤原画

定义:也称“关键动画”,是指根据分镜头设计或画面设计稿将设计好的镜头影像绘制成精细的线条稿,是动画制作具体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整个镜头的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设计。

作用:控制动作轨迹特征和动态幅度,其动作设计直接关系到未来动画作品的叙事质量和审美功能。

⑥动画

定义:是指按照动画设计者画的原画稿所规定的动作范围,张数及特殊要求,逐一画出动作的中间过程,经过逐格拍摄,形成活动画面,故又称“中间画”。

⑦色彩设定(在原画上标注)

定义:必须配合整片作品的色调(背景及作品个性)来设计人物的颜色。

⑧色指定(在动画上标注)

定义:根据色彩设定来指定具体用色。

⑨上色

定义:在每一个区块标记的颜色编号,在塞璐璐片的反面进行着色,对画面进行加工、修整。现在色指定主要是由电脑来完成。

⑩上色检查

定义:负责上色检查是否按照色指定的要求正确完成了着色。

⑾摄影

定义:又称‘合成’,根据摄影表按照顺序将原画、动画的成品与背景相叠组合,用摄影机把完成的画面逐格地摄制成影片。

(摄影表:是为画需要把这个动作细细分割,将动作轨迹的每一步全数画出。)

★2、三维动画影像的形成。(P20)

①绘制分镜头画面

②场景设计及模型制作

根据导演的意图绘制出作品中的空间环境,并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出场景的模型。

③角色设定

由于三维动画电影需要呈现出角色的立体动态,所以角色设定常常由雕塑完成。

④制作角色的模型与动画

根据人物设定的立体模型在软件中创建角色的模型,然后给角色制作动作。在三维动画影片中,原画师与动画师合二为一。

⑤渲染画面

在最终形成画面之前,要添加灯光、色彩、材质,然后发出指令使计算机运算,这个部分叫做渲染画面。

第二节镜头

电影镜头是影片影像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电影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

3、焦距(P23)

⑴概念:所谓焦距,是指由镜头的光学中心到胶片平面的距离,即镜头的中央点到光线聚集的焦点之间的距离。

⑵分类(依据透视效果的不同):

①短焦距镜头

定义:也称广角镜,在35mm电影摄影中,焦距少于35mm的就是广角镜。

特点:视角大于人眼,由于取景范围大,其水平角和垂直直角大,镜头会扭曲景框四周的景物,是他们模糊向外,同时具有夸大景深、强化透视的效果。可以制作球面效果。

表现纵深透视效果好,在表现运动时,使用广角镜头会纵深运动加快,横向运动变慢。

②标准焦距镜头

定义:标准镜头的焦距是35—50mm。

特点:标准镜头可以避免任何透视上的扭曲,地平线与垂直线在镜头前均是直线,而两条并行线的另一端会一起消失在终点。前景和后景之间的距离不延长(和广角镜的效果一样),也不挤在一起(和长焦距镜头的效果相同)。

(人眼观察物体的最佳视角为36-38mm)

③长焦距镜头

特点:取景范围小,其水平角与垂直角小。焦距越长,影像范围越小,视角就越小。长焦距常用于拍摄近景和特写。它将纵向距离扁平化,表现运动时,纵深运动变慢。

4、景深(P26)

⑴定义:在光学摄影中,在一定的镜头设定下,物体维持对焦的范围就是景深。

⑵注意:①景深长是指画面中对焦范围大,画面中全部或是大部分景物是清晰的;

②景深短是指画面中对焦范围小,画面中只有局部的景物是清晰的。

③广角镜头通常比长焦镜头有更大的景深。

⑶影响景深的因素:

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光孔越小,景深越大;物距越远,景深越大;调焦至超焦距点上,景深最大。

5、镜头焦距应注意的三种关系(P27)

⑴焦距与画面范围(景别):镜头焦距的选择,直接决定所形成的画面的景深效果。镜头焦距越长,画面所包括的范围由于视角的变化就越小,景别向近景发展;反之向远景发展。

⑵焦距与画面背景:镜头焦距越短,画面背景越实,背景越清晰。

⑶焦距与画面纵深(第三空间)的关系

★6、镜头的三种典型类型(P28)(书上经典案例赏析)

关系镜头;动作镜头;渲染镜头

⑴关系镜头

定义:又称场景主镜头,交代镜头或整体镜头。一般以全景系列为主。在常规电影中在全片的5%-10%。

作用:①交代场景中的时间、环境、地点、气氛、事件、角色、角色关系及规模,表现角色与环境的关系、角色的动作过程及结果;

②关系镜头可以早策划那个视觉舒缓、强调环境的意境。

⑵动作镜头

定义:又称局部镜头、叙事镜头。以中景及近景系列为主。占常规电影中60%-80%

作用:主要表现人物的表情、对话、反应,强调人物动作及动作过程、动作细节、动作方式、动作结果等,表现具体交流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⑶渲染镜头

定义:又称空镜头(大部分是有较少人物的景物镜头和环境镜头),景别没有特殊的规定性。占影片的5%-10%。

作用:在镜头排列和并列中起到对叙事本体、影片场景、动作及主题的暗示、渲染、象征、夸张、比喻、拟人、强调、类比等作用。

第三节景别

7、景别概念:通常是指被摄主题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P33)

8、景别的意义(P33)

⑴景别是一种外在的语言形式;

⑵景别是镜头画面空间的表达形式;

⑶景别体现场景(环境)中人物的具体构成关系和构成风格。

9、景别的划分标准:(P34)

⑴在拍摄中,以被摄主题在画幅中被画框所截取部位的多少为标准进行划分;

⑵在拍摄中,以被拍摄主体在画幅中所占画积比例的大小为标准。

10、景别种类及作用(P34)

⑴大远景

所包含的景物较多,通常是比较广阔的吃那个劲,画面中被摄主体只占据画幅的很小比例。作用:多以景为主、以景抒情、以景表意,角色则成为画面中的一个构成元素。画面中场

景显得宏伟而庄严,这种景别多采用静止的画面。

⑵远景

与大远景相比,远景中主要被摄对象在画幅中的比例关系略微增大。

作用:强调环境与人物的依存性、相关性、人物存在方式与形式的合理性。

⑶大全景

被摄主体—人物在画幅中的比例比远景增大。

作用:画面视觉效果分析,角色与景物在视觉关系处理上是平分秋色,重点表现以角色为主,环境范围的表达则以表现角色为出发点。

⑷全景

画幅中的人物在画面中占很大比例,属于全身以上的范围,在实际拍摄中,称之为带头带脚的全身镜头。

作用: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大约与画幅高度相等,充分展现任务的形体动作与动作范围;通常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物的动作、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全景是每场戏拍摄的总角度。

⑸中景

中景的画面一般是取人物的大半身,或者是取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

作用:能给人物以自由的活动空间,人物的表情与动作清晰可见,同时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表演场面、叙事场面经常采用的镜头。

⑹近景

人物在画面中取胸部以上,并且占据画幅面积的一半以上。

作用:画面的环境空间意识淡化,人物的面部表情,心理状态、脸部的细微动作成为主要的表现内容。

⑺特写

通常是指人物腋部或两肩以上的头像,或者是某些被摄主体的细部占满画面的景别。

作用:这种画面极具造型渗透力和表现性质,准确的传达叙事情节,从而直接影响观众的心里;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视觉上起到强调作用,同时海可以体现某种心理暗示;可以调节人的视觉节奏,增强影片的节奏感。

⑻大特写

大特写画面是景别的极致,表现的完全是人物或景物的局部画面或细部画面。

作用:着重表现人物的某一局部,在视觉上具有强制性、专一性,表现力也很强,使观众更多注意被摄主体最有造型表现力的部位。

大特写的价值:①重点表现人物细微表情的细节部分;

②重点表现人物形体、动作的细微动作点。

11、三种常用镜头(全景、中景、近景)处理时需要注意(P37)

⑴三维镜头中,全景往往是一场戏的总角度;

⑵中景是表演场景的常用镜头,所以这三类镜头中,中景又是“常用中的‘常用’”,因而中景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整部影片造型的成败。

★2、经典案例赏析(P39)

第四节构图

12、构图的视觉元素(P42)(注意书上的图例)

包括6个方面:几何中心;视觉中心;地平线;透视关系;角色位置;背景关系。

⑴几何中心:画面的几何中心,即画面对边中线交叉点和画面两条对角线交叉点。

⑵视觉中心:按“黄金分割法”分法和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九宫格”分法,可以构成画面中的四个交叉点。这四个点即视觉中心。

⑶地平线位置:地平线是天与地质之间的一条分界线。地平线客观上可以从视觉上分割画面。地平线的应用在全景系列中较为明显,近景系列中较为淡化。

地平线三种典型的存在形式:

地平线在画面上的存在形式,决定着画面的空间关系、透视关系和视点效果。

①地平线在画幅上方:增加画面构图的深度(第三空间)关系,有深远感,有俯拍效果,

有宏观视觉效果。

②地平线在画幅下方:会增加画面构图的广度(横向空间)关系,有宽广感,有仰拍效

果,有主观视觉效果。

③地平线在画幅以外:构图形式感很强,有平面构成效果。

地平线在画幅之外,从拍摄是上分析有两种情况:近景景别系列;非大仰拍及大俯拍。

⑷透视关系:(难点)

用画面的平面关系表达空间的透视关系时需考虑两个因素:控制机位与被摄主体的距离是决定画面透视的根本;还可以利用光学透镜的视觉变形来强调透视关系,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

⑸角色位置:角色位置决定构图风格、构图形式、构图效果,决定角色形象的塑造。【1】角色在构图中的位置大体有三种处理方式:

①居中处理:庄重感。

②靠边处理:不平衡效果。

③斜向处理:强化动态效果,常用于运动摄影。

【2】角色构图的四种基本形式:①1/3与2/3法;②1/2与2/2法;③反1/3与2/3法

④中间法

⑹背景关系:是指画面中可以看到的各层景物中的最后一层景物。背景是画面构图中的重要造型元素及主要空间关系,它既要反映摄影机的调度关系、方位关系,又要体现出构风格。

【1】背景的作用:

①从宏观上分析,一个场景空间决定一场戏的叙事关系;

②从微观上分析,一个画面的背景关系构成了对主体的映衬与诠释,丰富的背

景画面:1)可以用来揭示画面的主体与内容;

2)可以使画面在主体之后再形成造型效果,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和

空间关系;

3)可以表现特定的环境,用以创造气氛;

4)可以在空间层次、色彩、光线等方面丰富构图的表现性以及平衡

画面构图。

【2】背景的两种主要风格形式:实背景—具象空间;虚背景—非具象空间。

13、构图为主题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P48)

⑴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要努力设计最合适、最具视觉美感的构图;

⑵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有时需要刻意去破坏画面构图的美感,即所谓的“不规则构图”;

⑶如果某个构图虽然画面优美,但它与整个影片的风格、主体不符,甚至妨碍了影片主题思想的表达,那么我们必须忍痛割爱。

第五节角度与运动

本章从这节开始以论述题准备

14、角度的意义:(P48)

角度在制作上又称为摄影角度、画面角度、镜头角度、拍摄角度或机位高度(角度),在理论上称为摄影机拍摄时的视点。角度是一个综合体,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理解:

⑴角度是一种视觉形式,给观者确定的视觉发源点和发源方式;

⑵角度是构图,是一种画面构图的组合关系;

⑶角度是影片叙事风格,是导演的语言形式;

⑷角度影响空间又决定空间;

⑸角度是透视,会影响角色造型;

⑹角度是手段,是造型的主要元素。

15、角度决定三种关系:(P48)

即拍摄距离关系;拍摄方向关系;拍摄高度关系。

⑴距离关系——又是画面透视关系。摄影机与被摄主体的距离越近,画面透视越大。

⑵方向关系——又是画面背景关系。角度所涉及的是摄影机朝哪一个方向拍摄。

⑶高度关系——实质上是画面角度的核心。

16、角度处理:(P48)

人的视线一般表现为正常的水平线关系,由此角度可分为三种:平角度;仰角度(低角度);俯角度(高角度)。

⑴平角度:又称“平拍”,是摄影机镜头视轴与视平线水平的拍摄方式。

画面产生平稳的效果。适合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规则图案的物体。缺点是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在表现角色方面忠实展现角色形象,不变形,不走样,但画面视觉呆扳,缺乏生动性。

用平角度表现画面,一般到达到三种目的:

①追求画面本身的平稳,视觉端正、平衡,不要大的、明显的透视关系。

②一种叙事风格、视点风格、画面风格将画面效果融入导演的创作之中。

③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点。

⑵仰角度:又称“仰拍”,是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仰角度拍摄时,摄影机处于人眼视线以下的位置,或低于拍摄对象的位置。

仰拍的画面会对表现主题产生一种仰视、敬仰、暗示、突出、醒目、敬畏、优越感的效果,表示出赞颂、强调的意义,体现出被拍角色的重要性。

⑶俯角度:又称“俯拍”,指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俯角度拍摄时,摄影机通常处于高于人眼视线以上的位置。

俯角度拍摄时,画面构图会产生一种斜向汇聚效果,会产生压缩感,对画面主体表达有一种俯瞰、客观、公正、强调、压抑的效果,显示出一种严肃、规范、形式化、象征、低沉的气氛。

17、运动的构成:(P51)

电影运动主要由两方面组成:被摄对象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⑴被摄对象运动;⑵摄影机运动;⑶综合运动。

18、摄影机的运动形式分为三类:(P51)

纵向运动:推镜头、拉镜头、跟镜头;

横向运动:摇镜头、移镜头;

垂直运动:升降镜头。

19、推镜头:(P51)

⑴定义:推镜头在拍摄中俗称“推”,主要是指沿摄影机光轴方向向前移动的接近式的拍摄,画面所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小。特点是可在一个镜头内了解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了解到主体与后景、环境的关系。

⑵推镜头有两种情况:改变拍摄点的推;不改变拍摄点的推。

两者相同之处:①两者都可以使画面景别得以连续改变,都是一个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

②对空间的描述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节,背景空间变化最为明显。

③光线的表达是从整体气氛到具体气氛,从关系到细节;

④被摄主体从在画幅中占据较小比例到占据较大比例;

⑤背景也都由于焦距变化或焦点变化而不同程度变虚。

两者不同之处:①变焦距镜头的推所造成的画面运动,没有透视关系的变化,视觉效果上有视线集中的感觉。

②移动摄影机的推镜头所造成的画面运动,有画面透视关系的变化,视觉

效果上有接近感、深入感。

⑶推镜头作用:

①介绍环境,突出广阔范围内的某一场景或景物;

②表达空间中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③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

④作为一种画面形式效果;

⑤作为一场戏的结束或者是转场的铺垫。

20、拉镜头:(P52)

⑴定义:在拍摄中又称为“拉”,主要是指沿摄影机光轴方向向后移动的远离式的拍摄,画面所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大。

⑵拉镜头有两种情况:改变拍摄点的推;不改变拍摄点的推。

两者相同之处:①两者都是一种视觉上的远离,可以使画面视觉逐步开阔,都是一个由近及远的变化过程;

②景别会有一种从近景系列向全景系列变化的过程;

③对空间的描述是从局部到整体、从部分到全面,背景空间变化最为丰

富;

④光线变化的效果是从具体造型表现向整体气氛表现发展;

⑤主体和人物景别都从原来在画幅中占较大画幅面积变化为占据较小幅

面积;

⑥背景都由于焦距变化和焦点变化而变得越来越实,画面景深范围越来

越大。

两者不同之处:①变焦距镜头的拉所造成的画面运动,没有画面内在透视关系的变化,视觉效果上只有范围变化和视觉分散;

②移动摄影机的拉镜头所造成的画面运动,则有画面内在透视关系的变化。

⑶拉镜头作用:

①表现被摄主体与场景环境和空间的关系。

②结束一个段落或者用在全片的结尾。

21、摇镜头:(P53)

⑴定义:又称“摇摄”、“摇拍”,简称为“摇”。主要是指摄影机的机位在拍摄中不作唯一运动,而是利用三脚架云台的空间可变功能,是摄影机的机身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改变拍摄的方向与范围,以求得不同的画面效果。

⑵摇镜头使用有以下特点:

①交代式的摇镜头,可以逐一展示、扩展环境的视野,表现人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关系和

构成关系;

②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

③表现人物主体运动的过程、变化和细节;

④揭示动态人物的形体关系、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达到烘托情绪与气氛等多种艺术效果。

⑤可以让观者仔细观察主体对象,能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⑥摇镜头的速度过快、过慢都会对叙事、对信息的传达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摇镜头是单

向的。

22、移镜头:(P53)

⑴定义:又称“移动镜头”、“移动拍摄”或“移”,是指摄影机机位的位移拍摄,即摄影机在空间范围内按一定的运动轨迹进行运动拍摄。

⑵移镜头的特点:

①移镜头多为动态构图。在拍摄中,无论被摄主体在空间内运动与否,移动拍摄都会造成

画面的视觉的变化。

②在拍摄中,由于拍摄要求不同,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方式不同,会形成画面角度、方

向、景别、构图的不同变化。

③对画面视觉观念而言就有双重性,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④较好地展现环境和表现人物,是获得长焦距镜头的一种手段。

⑶分类:

按移动的方向,分为横移、斜移及纵深移;

按移动的变化方式,分为推移、移推、拉移、移拉、跟移及移跟。

23、升降:(P54)

⑴定义:又称“升”、“降”或“升降拍摄”,摄影机离开地面位置,在空间作上下位置移动的拍摄,上为“升”,下为“降”。

升降镜头常常用来展示场景、事件的规模、气氛等,或者是表现处于上升和下降时的人物的主观感受和视点变化,或者是表现画面内在的含义与情绪。

第六节光线

24、光线的三要素(P55):强度、方向、色调。

25、光的方向:(P56)

⑴分类:

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及摄影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分为:顺光、逆光和侧光;

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

⑵顺光:是指摄影机与光源在统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被摄主体朝向摄影机镜头的一面能很容易地得到足够的光线。

根据光线角度不同,又可分为正顺光和侧顺光。

①正顺光:顺着摄影机镜头的方向垂直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

②侧顺光:光线从摄影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

⑶侧光:光源是在摄影机与被摄主体之间所连直线的侧面,从侧方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

⑷逆光:是指光源在摄影机面对着的被摄主体的背后,即被摄主体背对着光源。

⑸顶光:描绘人或物上半部分的轮廓,并与背景隔离开来。但光线从上方照射在主体的顶部,往往会丑化被摄主体。

⑹俯射光:俯射光是顶光、俯射光及仰射光三种光线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⑺仰射光:又叫“底光”、“脚光”,将光源置于主体之下向上照射,会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效果。

26、光线的作用:(P58)

⑴完成摄影画面曝光工作,实现影像确立;

⑵突出、强调人物和景物的造型特点;

⑶帮助画面构图;

⑷戏剧作用:①描写、渲染环境

②表现人物心境

③塑造、刻画人物

④表现主题

第七节色彩

27、绘画色彩与电影色彩的不同体现在:(P59)

绘画艺术的色彩是纯主观的,它是将视觉的、思想的、精神的感受紧密地“缝合”在一起;电影艺术中的色彩是客观性基础上的主观性运用,其再现的是客观性,运用的却是主观性,再现是写实,运用则是写意。

28、色彩心理效应的三种属性:(P60)

⑴写实——反映了自然社会的属性和自然界的规律。

⑵写意——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标识和大众社会的认同。

⑶写情——反映了审美个体的个人感受和内心体验。

28、色调:(P60)

⑴定义:色调是指彩色电影画面总体的色彩组织与配置,它往往是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

⑵色调出现在影片中的情况:整部影片;一个段落;一个场景;一个镜头。

⑶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渲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③表现诗意、浪漫、抒情的色彩。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29、局部色相

定义:是指画面中的某一具体物体的颜色。

作用:体现主题。

30、经典案例赏析(P62)

第三章声音

★第二节电影声音元素

1、电影声音包括三部分(P65):人声、音响及音乐。

2、人声:(P65)

⑴定义:人声是指电影中人物发出的声音,也称为“语言”。

⑵人声的分类:

①对白:也成为“对话”,是指电影中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声音。是电影中使用最多,也

是最为重要的人声内容。

②独白:通常是剧中人物在画面中对内心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表述。

电影中独白有三种情况:1)以自我为交流对象,即所谓的“自言自语”;

2)对其他剧中人物;

3)对观众

③旁白:是指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

电影中旁白主要有两种情况:1)第一人称的自述(画面中没有说话的人)

2)第三人称三维介绍、议论、评说等

⑶人声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配合影像交代说明,推动叙事;

②表现角色的心境和情感;

③塑造角色的性格;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主题。

3、音响:(P66)

⑴定义:也称“动效”,是电影中除对白和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的统称。

⑵音响的种类:

①动作音响:即由于人或动物行动所产生的声音;

②自然音响:自然界中非人的行为动作所发出的声音;

③背景音响:亦称群众杂音;

④机械音响:因机械设备运转所发出的声音;

⑤军事音响:又称“战争音响”,是指战争有关的装备所发出的声音;

⑥特殊音响:即人为制造出来的非自然音响或对自然声进行变形处理后的音响。

⑶音响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增强银幕的真实感;

②渲染画面的氛围;

③突破画面的局限,扩展空间,增加银幕的信息量;

④声画组接;

⑤表现人物心境;

⑥塑造人物;

⑦隐喻、象征,表现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3、音乐在影片中出现的方式:(P67)

⑴现实性音乐:又称客观音乐、有声源音乐或画内音乐,即在影片画面上可以看到声音的来源。

⑵功能性音乐:又称主管音乐、无生源音乐或画外音乐,即在银幕上看不到声音来源的音乐,很多影片的功能性音乐都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

4、音乐与画面的关系:(P67)音画同步;音画对位

5、音画对位由两种情况(P68):音画对位;音画并行。

6、音画并行关系中,音乐与画面有如下特点(P68):

⑴音乐是比较完整的,它可能表现在一个段落中,也可能表现在整部影片中;

⑵相对影响内容而言,音乐不是简单的附属关系,它有时可能是比较独立的;

⑶音乐所体现的意义与影片中的影像内容所体现的意义相比,前者似乎更抽象、更具有象征性,似乎更接近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

7、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P68)

抒情;渲染画面中所呈现的环境氛围;表现时代感和地方特色;评论;描绘;刻画人物;剧作功能,声画组接连贯作用。

第三节电影声音的制作

(大点知道就好)

8、人声的制作(P69):同期录音;后期配音

9、电影声音的来源主要有两类(P71):原创音乐;资料音乐

10、电影音乐的录制:(P71)

⑴根据音乐与画面完成的前后,音乐录音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先期录音;后期录音

⑵根据使用设备和制作手段的不同,音乐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录音制作:

①同期录音两轨混音录制;

②同期录音多轨混音制作;

③分期录音多轨混音录制。

11、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衡量声音制作的艺术水平:(P72)(小点都要讲)

⑴声音的空间感:是指人耳对声源所处立体空间的感觉。

声音的空间感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①环境感:是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空间环境;

②②透视感:又称为“距离感”、“远近感”或“深度感”。在不同的空间环境里,声音的

直达声和反射声的比例,以及声音振幅(音量)的大小,可以使我们感觉到声音的远近距离;

③③方向感,又称为“方位感”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声音到达耳朵的时间、声音的强度

和音色是不同的,这就使我们便别处声源的具体方向和所处的位置。

⑵声音的运动感;

⑶声音的色彩感:地域色彩;民族色彩;时代色彩。

★第四章剪辑

1、剪辑的内容:(P75)(见书,以论述题为主)

选择镜头;制定剪辑方案;确定剪辑手段;选择剪接点;把握剪接基调。

2、剪辑的艺术作用:(P76)

剪辑创造节奏;剪辑创造运动;剪辑创造思想;剪辑创造时空。

★第二节轴线

注意本节中出现的图例,选择题。

3、轴线的概念:(P77)

所谓轴线,是指在镜头的转场中制约视角变化范围的界限。在电影的场面调度中,被摄对象的运动方向或被摄对象(两个人物以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就是轴线,也被成为关系线、180°线或方向线。

4、关系轴线:(P78)

由被摄对象(两个人物以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所形成的轴线。

5、方向轴线:(P78)

由被摄对象的运动方向所形成的轴线。

★6、双人交流:(P78-P82)

见书,★P78的机位图

7、多人交流:(P82)

⑴将多人交流简化为双人交流;

⑵多条轴线的处理方法。(P84图例重要)

8、拍摄三人交流的常规步骤:(P82)

⑴先用一个关系镜头交代全体。在常规的电影中,关系镜头会多次出现在人物交流的段落中,按一般习惯,这个镜头往往会用在场景的开端、中间或结尾处;

⑵用内反拍角度重点表现其中的某一个演员,而这个演员往往是此次谈话的主角;

⑶用内反拍角度拍摄另外两个人;

⑷用外反拍角度拍摄一个演员。此时可以使用过肩镜头,以和上次拍摄这个演员的画面进行区别;

⑸回到关系镜头。通常是为了表现交流的结果或者人物的运动。

9、越轴的概念:(P85)

亦称“离轴”、“跳轴”,即在镜头视角转场时超越了轴线的一侧180°的范围界线。

10、越轴的典型7中方法:(P85)注意图例以及每小点的理解

空镜头越轴;人物中性视线镜头越轴;摄影机机位运动越轴;人物位置换位越轴;硬越轴;利用枢轴镜头越轴;利用人物运动越轴。

11、越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P87)

⑴要考虑场景空间存在的可能性;

⑵越轴经常是导演处理镜头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是一种风格,但是不能乱用,否则会给人以漫无目的的感觉;

⑶应考虑镜头排列组合的合理性,不要造成不必要的视觉阻断;

⑷如果一场戏中有两次以上的越轴,那么越轴的方式不能重复。

11、建立新的轴线:(大点P87)

⑴通过人物视线的转移建立新轴线;

⑵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建立新轴线;

⑶通过中性镜头建立新轴线;

⑷通过消除旧轴线建立新轴线。

第三节蒙太奇

12、蒙太奇的概念:(P90名词解释)

蒙太奇(montage),原意“安装、组合、构成”,在电影制作中,按照剧本或影片所要表现的主体和情节,分别拍策划那个许多镜头(画面);然后再按照原定创作的构思,把这些不同尽头(画面)有机地、艺术地组接(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及各种节奏功效,从而组成一部能完整的反映生活、表达主题,并为观众所理解的影片。这些电影独有的构成形式和表现方法,就总称为蒙太奇。

13、蒙太奇的艺术内涵(即基本内容)(P91)

⑴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

⑵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

⑶蒙太奇是影视艺术最重要的剪辑技巧手段;

⑷蒙太奇理论,是影视美学最重要的元素。

14、蒙太奇的类型(P91):

⑴蒙太奇技巧分为两类:

叙事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连续蒙太奇;颠倒式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

⑵叙事蒙太奇:也称“叙述蒙太奇”,是影片中最常用的叙事方式,其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

①平行蒙太奇:常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

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

特点:

1)有利于概括集中、节省篇幅,有流域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并加强影片的节奏;

2)由于这种手法是几条线索平列表现,可以相互衬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3)可以充分发挥时空的极大灵活性,自由叙述,是影片的结构性形成多样化。

②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是平行蒙太奇的进一步发展。

特点:它所平列表现的两条或多条线索之间有着严格的同时性,并且彼此具有密切

的因果关系,有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的发展,有快速切换的交替展现。

③重复蒙太奇,也称复现式蒙太奇:以同一内容的镜头、场面、人物、动作等反复出

现,它相当于文学中的复叙方式或重复手法。

特点:电影艺术的各种元素都可以在影片中出现,以造成强调、对比、渲染等特殊

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④连续蒙太奇: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时间流程,将镜头组接起来进行叙述,从而表

现一个动作或一条情节线索的连续发展,这是影片剪辑中最几本、最常见、最广泛

的手法。

特点:

优点——层次分明、自然流畅、朴实平顺、条例清楚;

缺点——不利于概括,易有拖沓冗长、平铺直叙之嫌。

因此在影片中多与平行、交叉蒙太奇手法相辅相成,交换使用。

⑤颠倒式蒙太奇:打乱了事件和剧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自由地从现实转到过去,又从

过去转到现在。

特点:可以使剧情起伏跌宕、悬念顿生。

⑶表现蒙太奇:又称“对列蒙太奇”,是通过镜头内容形式上的对列,通过人物形象和

景物造型的对列,造成一种概念或某种寓意,增强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从而大道激发观众想像与思考以及揭示、突出创作立意的目的。

①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的对列、交替剪辑,把不同事物的某种相似的特征突显出来,

利用类比的途径,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以引起观众的联想。

特点:将巨大的概括力与极度简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②对比蒙太奇:通过镜头之间或场面、段落之间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强烈对比,从而产

生冲突力,使表达的思想、情绪得到强化,或在冲突中迸发出新的含义火花。

③心理蒙太奇:通过画面镜头组接或声画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

界,一般是运用梦境、遐想、潜意识以及闪念、回忆等主观意识镜头。多采用交叉

穿插等手法。

特点: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断性、叙述的不连贯性以及节奏的跳跃性,声画形象带

有剧中人强烈的主观性。

⑷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不同之处:(P92)

平行蒙太奇不重视时空的一致,不注重几条情节线是否有因果关系,而只注重分头叙述,将几条线索统一在完整的情节中、归结在共同的主题上;

交叉蒙太奇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的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

⑸对比蒙太奇与隐喻蒙太奇不同之处:(P93)

隐喻蒙太奇是用“相似的”镜头对列组接,产生“类比”效果,而对比蒙太奇则是用“相异的”镜头对列组接,产生“反比”的效果。

⑹心理蒙太奇与颠倒式蒙太奇不同之处:(P93)

颠倒式蒙太奇的闪回镜头,是为了交代前因后果,是叙事连贯;

而心理蒙太奇却是通过主观镜头表现人物景深世界的隐秘。

15、长镜头学派——与蒙太奇对立的学派:(P93)

20世纪中叶出现;

代表人物——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照相本体论”是长镜头学派的理论基础。

16、蒙太奇学派与长镜头学派的区别:(P96)

⑴蒙太奇学派:首先是从主观的思考出发,然后结合对生活的客观观察确定构思方案。它呈现给观众的视觉形象是短镜头,着重与写意的表现。也就是说,蒙太奇学派主张的是一种主观的、写意的艺术,讲求对镜头的分切与组合,它的核心是“形象的对列”。

⑵长镜头学派:首先是从对客观的观察出发,然后结合主观思考确立实施方案。它呈现给观众的是视觉形象是长镜头,着重于写实的艺术,讲求的是场面调度,其核心是“再现表现对象的真实”。

⑶需要指出的是,蒙太奇与长镜头虽然存在着这些重要的差异,是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学说或流派,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这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

17、场面调度概念:P93)

场面调度是把剧本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气氛节奏传达给观众的重要的语言与造型表现手段,是一种基本的、首要的导演技巧。

18、导演在影片摄制中的五大创作手法:(P93)

场面调度、镜头调度、光色、声响音乐和速度节奏。

19、戏剧调度与电影调度的含义不同,体现在:(P94)

首先,戏剧调度是就舞台设计而言,场面调度只局限在舞台有限的空间内;而电影调度是就银幕画面设计而言,就电影画框的外形来说比舞台空间要小,但其场面调度的内涵,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立体上都比戏剧扩大了很多。

其次,两者的视点不同。戏剧演员活动固定在舞台上,观众的视点是不变的;而电影观众面对的是演员对摄影机表演的映像,观众可以跟随摄影机镜头,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去观看银幕上的事物,视点是灵活多变的。

再次,两者的内容不同。戏剧场面调度,只有演员调度;而电影场面调度,除演员调度,还包括镜头调度。

19、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P94)

⑴演员调度:就是导演对演员的运动方向、位置移动、动静态变更、演员与演员相互间变化等的处理,以构成画面不同的造型和景别。

⑵镜头调度:就是导演利用摄影机机位的变化,形成推、拉、摇、移、升、降、旋等运动方式;利用镜头角度的不同,造成平、俯、仰、斜、正、侧、逆等视角;利用景别的变换,构成远、全、中、近、特写等镜头画面,从而展示人物关系、情绪以及环境气氛

的变化。

⑶通常情况下,电影的这两个调度层次是相互结合运用的。它们相辅相成、灵活多变。

20、场面调度的六种形式:(P95)

⑴平面场面调度:演员作横向的或上下的运动,所显示的是二维平面构图。

⑵环形场面调度:被摄对象不动,摄影机移动;或者摄影机位置不移动,而演员作环形

运动。

⑶纵深场面调度:沿着轴线的纵向运动,其中既有演员的运动,也有摄影机的运动。

这种也称为“镜头内部蒙太奇”

⑷重复场面调度:一般指相同或相近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重复出现两次以上,这种手

法用不好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用得好可以起到对事物的突出、强

调的作用,揭示事物由情入理,是观众获得更深的认识价值。

⑸象征场面调度:对深层的思想不去直说,而是蕴寓在含蓄的形象之中。

⑹对比场面调度:是把相同或相反的事物加以比较,是对方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更鲜

明地突出各自的特点。

★第四节如何连接好前后两个镜头(论述题)

21、如何连接好前后两个镜头?(论述题,按以下三点再扩展开来讲)(P96)

⑴镜头组接原则

⑵画面的分剪、挖剪、拼剪、变格、剪辑

⑶场面转场法则

22、人物形体动作和声音通过三个表情来体现:(P97)

人物的面部表情;人物的声音表情;人物的动作表情。

23、镜头组接原则:(P96)

⑴符合逻辑

所谓镜头组接的逻辑性,包含了三个主要方面:①故事情节进展的逻辑;

②人物时间关系的逻辑;

③时间、时空转场的逻辑。

⑵景别的变化规律

在拍摄时景别的发展变化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形成各种蒙太奇句式:

①前进式蒙太奇句式——这种叙述句型是指景物有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过渡;

②后退式蒙太奇句式——由近到远,表示由高昂到低沉、压抑的情绪,在影片中表现

由细节扩展到全部。

③环形蒙太奇句式——是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

近景-特写,再由特写-近景-中景-远景,或者反过来使用。

⑶遵守轴线规律

⑷使剪辑点流畅

★剪接点可分为两大类:画面剪接点和声音剪接点。

①画面剪接点:包括动作剪接点、情绪剪接点、节奏剪接点。

1)动作剪接点:主要以“形体动作”为基础,以剧情内容和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包括内在动作)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中人体活动的规律来处理。

2)情绪剪接点:以“心理动作”为基础,以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喜、怒、哀、乐的表

情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特征选择剪接点。

情绪的剪接点不同于形体动作的剪接点,它在画面的长度的取舍上余地很大,不受

画面内人物外部动作的局限,着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和显然情绪、制造气氛为主。

3)节奏剪接点:主要以故事情节的性质和剧情的节奏线为基础,以人物关系和规定情境中的中心任务为依据,结合戏剧情节、造型因素、情绪节奏以及画面造型的特征,用比较的处理方式处理镜头的长度。

节奏剪接点在过场戏、群众场面与战斗场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声音剪接点:语言剪接点、音乐剪接点、音响效果剪接点。

1)语言剪接点:以语言内容为依据,结合人物性格、语言速度、情绪节奏来选择剪接点。

2)音乐剪接点:以乐曲的主体旋律、节奏、节拍、乐句、乐段为基础,以剧情的内容、主体动作、情绪、节奏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基本规律,处理音乐长度、选准剪

接点。

3)音响剪接点:主要以人物动作为基础,结合各场戏的规定情境,以人物情绪为依据,掌握音响与形象的关系,按照剧情的要求加以对比选择。

★⑸符合“动接动”、“静接静”的规律(论述题)

(见书中四点,整段都要背下来)

24、画面的分剪、挖剪、拼剪、变格、剪辑:(P99)(填空题)

⑴分剪:是指将一个镜头分成两个镜头或两个以上的镜头使用。

其目的和作用:①加强戏剧性;②调整不合理的时空关系;③制造紧张气氛和悬念;④

增强节奏感。

⑵挖剪:是将一个完整镜头中的动作、人和物或运动镜头在运动中的某一部位多余的部

分挖剪去。

这种剪辑方法是为了大道动作的连续性和鲜明的节奏感。

⑶拼剪:是将一个镜头内的主体动作重复拼接起来,成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动作或镜头

画面。

⑷变格剪辑:是指剪辑者为了达到剧情的特殊需要,在组接画面素材的过程中对动作和

时间空间所作的超乎常规的变格处理,造成对戏剧动作好、的强调、夸张

和时间空间的放大或缩小,是渲染情绪和气氛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影响

影片的节奏。

25、场面转场法则:(P101)

★⑴无技巧转场:(内容熟读)

无技巧转场即无画面附加技巧,就是不采用任何画面附加技巧来结构影片,而是利用镜头画面直接切出、切入的方法来衔接镜头,连接场景,转接时空。

8种无技巧转场技巧:

①相同主体转场:

相同主体转场包含三个层面含义:

1)上下两个相接镜头中的主体相同,通过主体的运动、主体的出画入画,或者是摄影机跟随主体移动,从一个场合进入另一个场合,以完成空间的转场;

2)上下两个镜头之间的主体是同一类物体,但并不是同一个。

3)利用上下镜头中主体在外形上的相似完成转场的任务。

②遮挡镜头转场

这当镜头转场是指在上一个镜头接近结束时,被摄主体前移以至遮挡住摄像机镜头,使得整个画面变黑,接下去的一个画面主体又从摄像机镜头前走开,以实现场合的转场。

③主观镜头转场

上一个镜头拍摄主体在观看的画面,下一个镜头接主体看的对象,这就是主观镜头转场。

④特写转场

这是用特写画面来结束一场戏或从特写画面展开另一场戏的剪辑手法。

⑤动作转场

也称“动势转场”。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或战争工具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相似性完成时空转场的方法。

⑥景物转场

是指在两场戏之间,使用景物镜头作为间隔的手段来表示场景的转场。

⑦音乐转场

是指用音乐手段达到场景自然转场的技巧。

⑧音响转场

是利用音响元素,借助两场戏首尾相交之处音响效果的相同、相似或串味,以达到场景的自然转场。

⑵技巧转场:(名词解释)

也称“有画面附加技巧”,就是利用画面技巧(也称光学技巧)结构影片,使其情节进展、时空变换的方法。

6种技巧转场:

①淡入,又称渐显、渐明:

影片镜头从全黑中渐渐现出画面,好比舞台的灯光自黑暗中渐渐明亮起来一样。往往用在一场戏第一个镜头的开端,表示一场戏或一个段落的开始。

②淡出,又称渐隐、渐暗:

镜头中的画面由明亮渐渐隐去,直至变成全黑。往往用在一场戏最后一个镜头的末尾,表现一场戏或一个段落的终结。

③叠画,又称“化”、“溶化”、“溶变”:

镜头中前一个镜头在“渐隐”中,同时后一个镜头“渐显”入,直至上一个镜头完全消失,下一个镜头完全出现,前后两个镜头“变”的过程是经过“溶变”的状态来实现的。

④划,又称“划变”:

用多种样式的技巧把两幅画面衔接起来,表现形式是滑移。在影片镜头中,前一个镜头画面渐渐划去,而在划的同时,后一个镜头画面渐渐划入。

⑤定格画面:

是将画面的主体动作突然变成静止的,从而起到强调和渲染某一细节、某一人物或某一物体等效果,为戏剧情节中的某一种特殊内容服务。

⑥画面叠印:

是指两个以上的镜头复制在同一个画面上,形成一个新的镜头画面。

第五章经典段落赏析

注意下

视听语言课程总结

《视听语言》课程总结 课程名称:《视听语言》 任课教师:崔皓越 学时:54学时 考核方式:考查 学期:2013——2014年第一学期 班级:11级播音与主持专业1班、2班、3班、4班、5班 当前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视听文化的年代,人们越来越依靠影像来获取信息,传播学家施拉姆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受众对于媒介产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否以最省力的方式获得最完整的视觉信息。视觉文化的发展为影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而人们日益增高的视听审美水平,也对从业人员和即将走上影视传媒道路的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的专业课程《视听语言》旨在向学生讲授构成影视画面和声音的基本元素和其构成的基本语法,为学生以后的拍摄实践打好基础。作为高校的艺术类专业,面临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传媒从业人员。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社会相关动态,意识到这门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即传统的视听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教学的专业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该把启发学生思想,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性,流动性、灵活性与竞争性对高校进行了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课程组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手段、课件以及考试的模式等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补充和修正,使该课越来越贴近素质发展的需要。并在教学实

践中打破原有的旧框框,尝试着建立多元、立体的教学体系,将“视听语言”课程置身干文化群落以及声画景别中来创造一个重审美更重创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于素质教育的该课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宏观上。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系统的工程来研究,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中观上,结合大学的特色,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了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培养体系,实现了以科研促进教学。微观上,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体系。并做到“三个一”,一个知识点,一个或多个能解释知识点的实例,一个或多个相应的思考练习题。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画面、声音艺术表现形式的代名词,又是电影艺术手段的总称。视听语言的基础是电影的两大基本元素——活动影像和同步声音。它涉及镜头内容、镜头形式、分镜头规则和声画关系处理四个方面。具有一定内容和以适当拍摄方式拍摄的镜头是电影视听语言的基本单位,镜头组接和声画关系处理则把它们联结成电影视听结构的整体。视听语言是表现电影内容的基本方式。与剧作、表演一起,共同构成导演创作的三大艺术手段。视听语言也是形成电影风格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导演以不同的方式运用视听语言。从而创造出风格各异的影片。 《视听语言》是一部论述电影基础知识和构成元素、分析电影艺术技巧的比较全面的大专院校电影教材;是大众传播专业学生、电影爱好者的良好读物;也是一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便于应用和操作的创作指南。《视听语言》从电影的最基本元素影像入手,结合中外电影作品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光、色彩、构图等视觉构成要素的艺术特性,进而深入讨论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镜头组接、节奏、声音等视听语言各个重要环节的表现力及相互关系,体现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系统分析和总体把握。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 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

整理:编导 视听语言学习笔记

编导视听语言学习笔记 光线 理论部分 第一节光的特性 一、光的形态:直射光、散射光、混合光 1、直射光(又称硬光):光源与被摄物之间没有中介遮挡,景物和物体表面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并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 造型特点:a、有明显的投射方向 b、能在被摄物体上面构成明亮的受光部分、背光的阴影部分以及投影。从而形成画面的明暗反差,也可增强物体的立体感。 c、能显示出被摄物体的外部形状、轮廓形式、表面结构和质感。 d、能显示时间性。 e、光源投向集中。 2、散射光(又称软光):是指光源与被摄物之间有中介遮挡,光线间接的投射到被摄物体上,在被摄物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 造型特点:a、光线柔和,照明均匀。 b、没有明确的投射方向,物体受光面、阴影面及投影的区分不明显。 c、物体表面受光均匀,亮暗反差较小,影调接近。 d、自然光中的散射光色温偏高,画面呈现的色调偏冷。 二、光线的方向:是指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分类:顺光、侧光、逆光 1、顺光: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一致时所呈现的光效 2、侧光:当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方向成左右90度时,一个立体的被摄体就会形成由亮面、次亮面、明暗交界线、暗面、次暗面等一系列极为丰富的影调变化。 3、逆光:当光源照明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方向相对,并处在被摄对象后面时,被摄体成为逆光状态。 室外光线的处理

一、室外光线的照明特点 1、照明亮度统一 2、三种照明光线并存 3、季节、地域特征明显 4、一天中的光线变化巨大 二、一天中的光线变化规律 1、黎明和黄昏:光线大量散射,物体受光较少,普遍亮度较低。不利于表现物体的细部层次,适合拍摄剪影效果。 2、早晨与傍晚:明暗对比反差较强,地面物体投影较长;光照时间较短,变化较大;光线色温低,色调偏暖;近浓远淡透视效果好; 3、上午和下午:光线稳定,均匀,明暗反差正常,较好的表现出物体的立体形状和表面结构。 4、中午:光照强烈,散射光少,景物明暗反差显著增大。不利于拍摄任务面部,不利于造型。 第三节室内光线的处理 一、人工光的特点 1、光源不同 2、场景空间的不同 二、影视拍摄中常见的几种光源和灯具 1、聚光灯 2、散光灯 3、回光灯 4、便携式电平灯 三、人工光线的基本布光方法 1、主光:又称塑形光,影视摄像中的主要光源。 布光方法: (1)放在摄影机左右某个顺侧光的位置上,勾勒出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形成主要阴影,表现出表面结构和质感。 (2)放置在接近于顺光的位置上,与摄影机视轴成15度夹角。 (3)放置在接近于顺光的位置上,与摄影机视轴成75度夹角。 2、辅助光:又称“副光”,是用来补充主光照明,帮助主光造型的光线。 布光方法: (1)不能强于主光

《影视画面剪辑》教学大纲总结

《影视画面剪辑》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课程名称:《影视实践》 2、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因此,课程内容不但涉及影视导演和剪辑有关的基础理论,还有具体的视听元素的特性以及作用;影视作为时空综合艺术在时空结构方面的特性。在理论讲授的同时结合影视示例讲解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影视剪辑所涉及的视听元素有明确的认识和感受能力,初步掌握影视在叙事表意方面的独特性,能进行视听元素非叙事性的剪辑。对导演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具备导演的整体思维能力。 2、与相关课程衔接:《艺术概论》、《影视画面剪辑》、《电视制作技术》 3、教学方式:课堂理论教学与影视作品观摩、分析及讨论相结合 4、考试方式:书面考试(期末考试)50%,期中考试30%,平时作业、讨论20% 5、实验、实习、作业::课后思考题、作品观摩、分析、讨论 6、教材:《电视剪辑艺术》姚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7、参考书:《电影语言》法马赛尔.马尔丹,中国电影出版社、《影视导演基础知识》王心语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视听语言》宋杰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影视剪辑概述 一、教学要求:理解第一、二节内容,掌握第三节内容 二、教学重点:如何理解剪辑 教学难点:剪辑观念的发展 三、授课时数: 2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影视剪辑的诞生与发展 剪辑作为一种不再年轻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形态有着自身独特的生长发展历程: 一、“原生态”时期:不存在剪辑的电影电视 二、“蒙太奇语言”时期:奠定了剪辑艺术的基础 三、“动作剪辑”时期:具体的剪辑技术法则的形成 四、“数字合成”时期:对传统剪辑全面颠覆与重构 第二节如何理解剪辑 影视剪辑应该分成三个层面来认识:一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即上下两个镜头之间的关系;二是将若干场面构成段的剪辑,即蒙太奇段落;三是作为影片整体结构的剪辑,即影片的总体构思。 第三节剪辑: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 一、一般认为单个镜头是不具备独立叙事和表意功能的,意义的产生是通过几个镜头组 接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的 二、镜头组接顺序对镜头语言的意义表达会产生重要意义 三、镜头语言在表意中可以自由地处理时空,镜头画面的分切与组合打破了现实时空的 制约,创造出新的银幕时空 四、剪辑是确立节目风格和创造者艺术个性的必要手段 第二章、影视剪辑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摄影摄像课程标准

《摄影摄像》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摄影摄像》 适用专业:计算机广告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摄影摄像》是计算机技术设计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技术专业课。《摄影摄像》课程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摄影摄像的器材和配件、拍摄曝光、拍摄用光、拍摄构图、拍摄专题实践、计算机图片加工技术和电影视频处理技术。它是拍摄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摄影摄像的基本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摄影摄像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课程任务 在中、高职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摄影摄像与应用技术的有关基础知识,掌握各类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其结构特点和基本特性,掌握图像软件在各类图片处理的上的运用,控制图片的影调与色调,并能对图片进行艺术再创造,掌握各类数码摄像机的工作原理与拍摄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是计算机广告设计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职业能力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培养影视摄像员、电视摄像师、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必须的技能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摄像机及其附属设备、具有较强的构图能力、电视画面意识、正确把握光线的运用、根据不同类型视频进行技术参

数的调整、镜头素材拍摄能力,具备从事影视摄像的基本职业能力。 三、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序号先修课程名称为本课程提供的主要能力 1 《PhotoShop》平面图形处理能力 2 《Premiere》视频后期剪辑处理能力 序号后续课程名称需要本课程提供的主要能力 1 《影视片头制作》构图能力、光线运用能力、影视画面控制能力 2 《AE合成处理》镜头素材拍摄能力 第二部分职业岗位标准 一、工作岗位分析 由于广告业、新闻传媒、影楼、动漫等行业的飞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掌握摄影摄像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影视摄像工作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劳动过程,以 熟练操作摄像机为前提,在具备视听语言表达能力、画面构图、电视用光、基础拍摄等专项能力的基础上,完成不同节目的拍摄工作。通过对影视摄像岗位的职业行动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电视摄像职业岗位工作的流程图如下:

视听语言题目整理

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一)景别 (二)景深和焦距 1.近景系列景别和全景系列景别具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力?为什么? 2.怎样看待景别的情感表现特点,哪类景别的情感表现强? 3.找出一部景别运用有特点的影片,试分析其中大量运用了哪类景别及其 原因。 4.景深镜头在何种情况下适合使用?景深镜头对故事有怎样的帮助? (三)角度 1.电影中常用什么视点和角度? 2.分析《公民凯恩》中的仰拍、俯拍、倾斜等非正常角度。 (四)视点 (五)构图 1.如何通过构图强调被摄主体? 2.构图原则中的均衡、对称、对比、集中分别指什么?它们在电影电视创 作中有什么表现功能? (六)光线 1.光线是如何决定影片的整体气氛和情感基调的?试举例描述下列光线特 征:正面硬光、中等平光、软光源散射光。 2.假设一个场景中需要用硬光源实现特殊的效果,试分析使用硬光源的原 因并设计如何实现。 (七)色彩色调 1.冷暖色调的情绪效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影片中如何运用?试举例 说明。 2.什么是你所理解的电影语言中的色彩运用?请找出一部你认为色彩印象 突出的影片,试分析它运用了哪些色彩手段。 3.试分析一场电影文艺晚会的色彩节奏。 第二章镜头形式 (一)固定镜头 (二)运动镜头 (三)长镜头 1.请分析影片《好家伙》中叙事长镜头的主要拍摄方式和镜头表现功能是 什么? 2.请分析《童年往事》中时间长镜头的表达意义。 3.请分析纪录片《人造风景》开场长镜头的表达意义。 (四)场面调度

1.什么是场面调度?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试分析电影《好家伙》的场面调度中人物调度、镜头调度和综合调度的 表现形式及其在影片中的表现功能。 第三章剪辑和蒙太奇 (一)剪辑工作的意义 1.剪辑如何通过时间造型强化戏剧性? (二)电影叙事的剪辑形式——经典剪辑 (三)苏联蒙太奇理论 (四)风格化剪辑 (五)匹配的剪辑 1.如何实现剪辑的匹配? ◆为什么电影可以通过剪辑讲故事,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把故事讲得更加跌宕 起伏? ◆剪辑如何有效地在画面连接中引导我们思考、联想和情感反应而使得影片连 续和流畅? 第四章声音与音画关系 (一)电影声音的特性 1.电影音效的功能。 2.电影音乐的功能。 (二)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声音的情绪性。 2.声音的叙事能力。 3.声音塑造空间的能力。 (三)声画关系 ◆哪类声音能有效地表达现实感? ◆什么样的音效能建立电影的三维空间感? ◆为什么不可见的声音可以扩展视觉并创造情绪与气氛? ◆声音转场有那些形式?为什么声音可以实现转场? ◆试分析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电影配乐有哪些类型。 第五章视听语言的修辞功能 (一)视觉隐喻 (二)强调

视听语言试题库完整

视听语言课程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 1.特写2.场面调度3.对比调度 4.人声5.声画同步6.理性蒙太奇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构图的基本原则。 2.谈谈剪辑的基本原则。 3.镜头运动的作用。 4.拍摄角度有哪些及其拍摄角度的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声画同步对非连贯性剪辑的影响。 2.电影的时空结构包括哪几大类,试举例分析。 视听语言课程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特写:特写指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一个景别。有时候特写被应用于主观镜头,表现人物主观视点。 2.场面调度:本义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活动、空间位置的安排与调度。引申到影视艺术中,场面调度获得了更丰富的可能性:它不仅关系到演员的调度,而且还涉及摄影机以及拍摄现场各部门、各元素的调度。 3.对比调度:在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具体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音响上强与弱的对比,或造型处理上明与暗、冷色与暖色、黑与白、前景与后景等等对比,则艺术效果会更加丰富多彩。 4.人声:指人在声音表达思想和喜怒哀乐等感情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按表现方式不同,电影中的人声主要分成对话、独白和旁白三部分。 5.声画同步:也称声画合一,指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与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使得画面中视像的发声动作和它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且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6.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对杂耍蒙太奇进一步发展,提出理性电影的观念,追求电影富于激情的叙述和理性思想的传达。“理性蒙太奇理论的意义在于:理性电影是能够克服逻辑语言和形象语言之间的不协调的唯一手段。在电影辩证法的基础上,理性电影将不在是故事的电影,也不是轶闻的电影。更改电影将是概念的电影。它将是整个思想体系的直接表现。”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构图的重要原则。 ①平衡原则。根据人眼观察真实世界的的正常视觉经验,我们在构图时,需要尽量遵循平衡原则。画框内的构图,基本需要保持地平线的水平,各元素的重心基本能够位于画框中央或接近中央,各元素对比要让人感觉协调,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标准,需要依照情况而定。 ②变化原则。相对而言,人眼对不平衡的、富于变化与动态的构图更为敏感,如在一片相对静态的物体中,个别动态的物体就会首先吸引人的注意,平衡的构图中,如果重心突然发生改变,也会吸引人的注意,所以,有时候,我们利用变化原则,可以表达特定的内涵。 ③动态构图的原则。因为影像是活动的,相对于静态构图而言,动态构图在通常的点线面色光等要素之外,又加入运动这个因素。动态构图中,各元素在时刻发生变化,这与剪辑有很大的关联。 2.谈谈剪辑的基本原则。

视听语言的心得体会

听 语 . 言 结 课 心 得 学院:美术学院 姓名:赵素敏 班级:数码设计二班 学号:091064015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视听语言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更加深了我对数码设计这门课程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视听语言的认识:视听语言就是电影的语言,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语言,必然有语法,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和各种音乐运用的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于人们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实践,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用一句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不用担心没有共同的意义区间,因为这些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于人的本性和长期的研究积累。 视听语言是用画面和声音传达信息的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的思维方法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抽象的说他是由画面声音时间空间构成的。视听 语言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所谓狭义,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所谓广义,还要包含了镜头里表现的内容--人物、行为、环境 甚至是对白,即电影的剧作结构,又称蒙太奇思维。在广义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只不过这文章不再仅仅存在于白纸之上罢了。视听语言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思维的方法;(文字、对白、旁白等形式不能摆脱的问题)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叙事方式、镜头、分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和组合;作为电影剪辑的集体技巧和方法:电影视听语言课主要研究——思维方法;创作方法;基本语言;(镜头内部运动、镜头分切、镜头组合、声画关系)。起初对于视听语言这门课程十分的不了解 ,基本上只知道应该是关于影片的表现手法,和如何观赏影片?但是上了冯波老师的课之后对于视听语言有了新的了解?也知道了自己起初认识的肤浅和无知?对于冯 老师的教学方法,我觉得的是很新颖,很成功的.比起那些枯燥的学习理论来说,先理论再实践等方面着手能够让我们更加快捷深刻的明白这其中蕴涵的道理,和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让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的生动,对它充满兴趣?正是这种兴趣,鼓励着我们夜以继日的拍片子,剪辑,合成.虽然拍出来的东西漏洞百出,但是我知道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我们就是要从这些漏洞中学习,和掌握技巧?这门课让我明白了,我们起初对电影认识的肤浅,对电影制作了解甚少.任何一部电影,一个短片,一首歌的MTV,甚至一个小小的FLASH!也都灌入了制作者的全部心血,它们同样是不简单的?过程一样的复杂,繁琐的? 只有我们掌握了这些技巧再加上将他们合理的运用在作品中?我们将会受益 非浅. 视听语言这门课程老师通过让我们实际操作,自己动手,让同学自己从中去体会。而不是按教科书上来教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动脑从中学到了从来没有学到的东西……从这样的教学方法来学习让我体会很深,在学习过程中很轻松,也很开心,很轻松的学到很多东西。在拍摄中有很多东西是在书上学不到也感受不到,只有在实际的行动中才能学到,体会到和感受到。拍摄中需要一组成员在一起商量,这是一个团体,必须互相团结一起,才能做出一部好的作业。 在这几个星期的学习里我也学到了一些技巧,比如要避免大全景少用推拉,拍摄时间不宜超过六秒除非是要特殊表达的,要三级或二级跳,内反拍外反拍等。。。视听语言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它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团结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生活多姿多彩,更加丰富有味,让我们在大学里学习到更多的有趣的东西。

视听语言笔记整理

第一章基础概念 第一节景别与构图 景别:画面得景别就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得范围。景别就是一种最重要得最外在得视觉语言形式。 景别得特性与影响因素: 1.景别得强制性 就是指摄影者与剪辑者对客观世界与观众得双重强制,对景,对人取景范围得强制性。 叫人瞧什么就瞧什么得强制性。 2.距离与景别 1)首先表现在直接影响画面间得景别及其内容含量 2)其次通过改变距离与换用不同焦距得镜头获得不同景别,不同构图结构以至能改变画面内容含义。 景别得五分法。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广阔空间,开阔场面 作用:被摄主体只占用画面很小得面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位于远处或深处 相比大远景,远景得景别在造型上更为强调空间得具体感与人在其中得位置感。 全景: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 1.展现场景全貌 2.场景段落得总角度,具有定位得作用 3.完整地表现人物得形体动作 4.表现特定环境中得特定人物 5.场景段落得开始或结尾镜头 中景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 1.以描写为主,兼顾叙述与描写双重功能得构图景别 在叙事作品中,中景多用于展开情节,能完美地显示人物手势动作与面部情绪,可以清楚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得特定关系。有利于表现人物间得感情交流,展开故事与矛盾冲突。 近景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 1.一般就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 2.人物面部神态,头部形态居于画面得主导位置 3.人物得细微神态动作成为表现得主要部分,通过神态反映人物得内心世界 中近景 1.介于中景与近景之间,一般对主体人物得取景到腰部以上。 2.近景与中近景主要用来突出主体,强调细节,表现相对得物体或人物表情。暗示物 体或人物表情得意义。 特写:局部以上被摄对象细节 特写镜头就是将演员细微得表情与某一瞬间得心灵信息强调出来,因而增加其重要 性。常具有象征意义。 大特写则更进一步,甚至只表现某人得局部,具有极强得渗透力,直接影响暗示观 众心理。 1.展现人物神情,揭示内心世界 2.表现人体某一部位与突出物体得细部特征

视听语言课程总结与体会

学期总结 光阴似箭,转眼间一个学期又从我的生活中过去了,仔细回想,发现在这个新的学习的环境中又适应下来了。不仅从学习中发现了更多,还从班级中学到了许多的处世道理。我想,学习的总结应该不单单是指学习的,应该也包括生活的。所以,在这次的总结中,我会从这两方面来讲。 学习 在小学的时候,常以为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任务。但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才发现这种想法是错的,如果一天的学习只是在作业的基础上的,那成绩在好的同学也不会把当天的知识学到位,何况像我这样不大聪明的学生更应该要努力。所以,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在听课时不要忙顾着记笔记,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笔记记不完的可以下课后借同学的抄; ○2上课时不能“默默无闻”要积极地回答问题; ○3在做作业时如果有不懂的,要及时地弄清楚,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不能不懂就算; ○4学习完一天的知识,要在做作业之前先自己想一下有什么不懂或掌握地不足的要先弄清楚后再做作业; ○5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要自我总结一下在这个单元内有什么是自己没掌握或不清楚的,要弄明白; 说完了学习的,说说生活的。

生活 从小学的生活到现在的初中生活,似乎在这期间,我发现了两者的区别:小学的生活远比初中的生活要轻松的多,现在做作业的所有时间在小学时可以做上很多的功课;小学时与同学相处得非常融洽,但现在似乎很难,继二连三地与同学吵架,似乎使我变得有些孤僻,但我仍要继续努力,于那些和我吵架的同学和好,使我自己变得更开朗,即使和他们当不成朋友,自己也要反省反省有什么不对的,和其他朋友就不要那样了。 在下个学期里,我一定要做到有计划的学习才能有进步,努力! ------------------------------------------------------------------- 这是我自己写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感想与体会的不同感想就是通过外界的一些东西而使自己内心产生了想法但是自己并没有亲自参加其中来亲身体验这种感觉.体会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而使自己原有的一些感想而得到了印证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目的.给你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你看了一部有关乡下孩子生活贫困相关的电影,通过电影的描述使你产生了对乡下孩子的同情,觉得他们不容易,此时你的感觉就是“感想”,而你的学校组织你去乡下和乡下孩子“结对子一帮一”,通过亲自体验农家生活来切身感觉农家生活的不易,那么这次就是“体会”了.。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视听语言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视觉心理形成机制、视听语言的特点、视觉思维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 视听语言的发展和地位; (2) 视觉心理的形成机制:人的视听感知特性在影视中的运用; (3) 视听语言的特点; (4) 视觉思维的形成。

教学要求 了解:视听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视觉心理的形成机制。 掌握:视听语言的特点:记录本性和幻觉性;视觉思维:形象元素间的组合关系带来视觉语言的表意。 第二章画面造型语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画面造型语言各元素的概念、内容和应用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整个视听语言教学的重点章节,其各个元素均为教学重点。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 景别:景别的划分、各景别的画面造型特点以及叙事表现功能; (2) 景深:景深控制、长焦、中焦、短焦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及影视应用; (3) 构图和角度:构图三任务、构图法则、构图的象征意义。角度的类型、各自的画面造型 特点以及叙事表现功能; (4) 色彩和光线: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情绪、色彩控制手段;光线的分类(光位和光性)、 不同光位与光性的画面造型功能; (5) 视点:视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教学要求 了解:画面造型语言各个元素的概念和内容;画面造型元素对于视听语言叙事和表意的作用。 理解:景别划分与选取;不同景深的画面造型特点;构图在叙事、表意和象征三大任务上的重要作用;角度的叙事表现功能;色彩和光线的情绪暗示;视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掌握:景深控制;构图法则:平衡法则(绝对平衡和重力平衡)以及对待法则的态度;色彩控制:色彩体系的建立、基调色与重点色的处理;光线控制:光线的造型能力、三点布光法;视点:客观视点、主观视点、导演视点。 第三章镜头形式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镜头的不同运动(包括固定)形式,并了解各种镜头形式的拍摄技术特征和画面造型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广播电视学概论个人总结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Broadcasting 二、课程编码 0500971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等相关课程 五、课程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理论,建立广播电视学科的知识框架; 2、了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史和趋向,初步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流程和多种样式; 3、强化广播电视专业思维与专业理念,为进一步的专业理论和实务学习打下基 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 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导论(2学时) 一、广播电视——最大众化的现代媒介 二、广播电视媒介素养——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广播电视学科——理论路径与实践指向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作用(4学时)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 一、广播电视的物质基础 二、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 三、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 四、广播电视的传播劣势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 一、广播电视的阶级性 二、广播电视的大众性 第三节广播电视的作用 一、信息传播 二、环境监测 三、文化传承 四、怡情悦性 五、广播电视的负面影响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发展(4学时) 第一节广播电视基本概念 一、广播的广义与狭义 二、广播电视的划分 三、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和制式 第二节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一、广播的发展 二、电视的发展 第三节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一、美、英等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二、我国广播电视事业 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趋势 第三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4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符号的划分 1. 1.符号的含义 2.广播符号的构成 3.电视符号的构成 第二节广播电视符号的表意 一、声音符号表意 二、画面符号表意 三、文字符号表意 第三节广播电视符号的整合传播 一、树立广播电视符号系统观 二、掌握视听语言的语法与技法 三、追求多层次的传播效果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节目构成(6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 一、节目的含义 二、节目类型的划分 三、节目本位观 第二节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 一、新闻性节目的主体地位 二、新闻性节目的主要类型 三、新闻性节目的改革发展 第三节广播电视教育性节目 一、教育性节目的地位 二、教育性节目的分类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视听语 言》课程Array 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 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 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将抽象的课程理论具象化、直观化与生动化,达到凝聚注意力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可视性传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视听语言复习资料

电影的发明的目的是记录运动。运动是电影的本义。西方不管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运动成为其表达的最基本的习惯。 电影节奏感(外在)《后天》 行为,动作是电影的基本,形成情节,情节造就故事。看电影最吸引的不是思想,而是动作和行为。 节奏(节:休、停;奏:动)有规律的停动交替,按照一定方式衔接形成悬念。 《致命弯道》:音乐节奏感,细节,特写镜头造成紧张效果。 做电影要绷得住,张弛有度。穿帮镜头 《刺杀据点》电影的结构是可以松散的 《暗袭》视觉、听觉(通过色彩、镜头(数量和类型)以及景别的变化准确捕捉到导演的意图) 信息层次:前景、中景、后景的安排。 《惊声尖叫3》:警车增加现实感,很少是随机遇到的,进入电影里的任何画面都是有意而为之的。 舞台的演出的艺术质量永远在演出的过程当中。和电影有很大的差别。 当对话多的时候,利用多角度多镜头来表现,以免观众认为视频冗长。 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周传基网站:) 电影发明的目的,就是发明一种可以记录运动的机器。Cinema 人的眼睛喜欢看运动的东西,好莱坞运用各种方式缩短冗长感。失败例子:《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 《日落黄沙》:节奏感,快切镜头,连续动作切分。 1、人的眼睛喜欢看“动”的事物。摄影机模拟人的眼睛,使用者会用它来捕捉运动。运动,就必须要要一个立体的空间。而实验也证明:人喜欢看立体的事物。制作者必须会设置,为各种运动提供一个立体的空间。我们必须研究观众是怎样“看”的,喜欢“看”什么? (舞台演出,左右横移,观众只有固定视角,相当于一个平面,电影是立体的)

2、运动,可以分为外部的运动,比如车追车等;内部的变化,比如:光、天气、色彩、空间大小、声音(空间感)、人物关系、线条等。 《浪人》《致命武器》《越狱》《捉迷藏》 (商业电影:看运动,还要考虑摄影机运动的动机,也就是所谓的调度,要自然流畅) 《士兵之歌》真实自然的感觉。通过细节动作,如敲门拿钥匙,不额外占用荧幕的时间。和文学的叙事时间是有些区别的,文学思维是线性的。它在描述时,时间就被搁置了需要合理去安排。(摄影机的运动是创造含义的) 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一个是是否是立体的,有空间感,二是看能不能处理好运动。 《菊豆》在狭小的空间上捕捉到了丰富的运动,处理长宽高的空间感。 《染印厂印染机》解析:摄影师会拍,狭小的空间中捕捉到了三个纬度的运动:横向,垂直纵向(深)。即长宽高。他们构成了电影运动的特征:立体空间里的运动。 电影的幻觉:运动幻觉和立体幻觉;两者的关系,用运动幻觉来体现立体的幻觉。 声音也是间歇性的。 《非常嫌疑犯》1、人物动,镜头跟。2、运动的价值和作用。(转场,颜色影调,镜头运动可以交待人物出场。环境音响为摄影机的运动做了引导,这就是运动的动机,摄影机的运动带有一定的悬念性。自然合理的为摄影机运动提供了目的,有了新信息,才能动。车子跑是为了给摄影机提供动机,电影味道十足!) 3、剪辑。构图、色彩匹配,使影片流畅无缝;视线的匹配,静态的方式和静态的内容相结合。 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荧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之中。--蒙斯特堡 《云水谣》一个镜头第一格与最后一格最吸引人,动作一定要最精彩。影片开始交代场景设计的运动丰富,如景别变化,运动方向的变化 ,动机设计的特别好。高超的艺术! 《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摄影机运动的动力变化将场景交代特别好。 《人类之子》(客观视点/上帝视点,主观视点) 我国影片中的运动状况 1、漂亮的长宽高运动。 2、看不懂的电影的“评论家”。 3、创造含义的“黄土地”运动。

考研 视听语言复习 第一至三章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1.景别的定义: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是完成电影电视画面空间塑造 的重要形式。 2.景别的分类:全景系列------- 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人物全景 近景系列------- 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3.景别的划分与功能 中景以上的都是远景系列景别;中景以下的都是近景系列景别。 景别定义功能应用举例 大远景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 现其范围和广度;是用来交 代空间关系的功能性景别。 适于展现大的空间、环境、交 代背景,展现事件的规模和气 氛,表现多层次的景物、含蓄 委婉的抒情场面;画面造型 上,主要面积都为景物。 影片的开头与结 尾;历史片;故 事的结束;《情 人》;《桂河大 桥》 远景被摄主体只占画面很小的面 积,画面大幅面积为景物, 主要被摄人或物处于画面远 处或深处。是交代镜头。 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和所处 的具体位置;强调空间的具体 感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感;叙事 能力更强、信息交代更明确 《巴顿将军》 全景“人物全 景”被摄主体的形态在画面中完 全被呈现出来,画幅中人物 占据主体;是交代镜头。 同时展现人物的形状动作和人 物所处的环境;画面叙事信息 较为丰富;也可以用来塑造空 间环境,但人物的形体表现明 确。 中景人物取到膝盖以上;既能交 代环境,也专注于人物主体 的形体和表情,人物之间的 交流关系,是叙事性非常强 的功能性景别。 对空间热和人物主体都能展示 清楚,有良好的叙事能力、但 缺少情感上的感染能力。中景 镜头中性、平稳、客观、沉 闷、缺少感情色彩和视觉冲击 力。 常用于拍摄场面 和记录人物动作 及在远景或者特 写镜头以后重新 建立关系的镜 头。 近景对画面主体人物取景别胸部 以上,并占据画幅面积一半 以上。 主要用来突出主体、强调细 节、制造交流感。近景可以展 示演员的内心情感、细腻的刻 画人物心理、易与观众形成交 流感。 运用于拍人物 时,刻画人物; 以及对话段落 中。 中近景介于中景和近景之间,一般对主体人物的取景到腰部。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

《视听语言》课程主要内容与复习大纲

绪论 一、学习视听语言的意义: 1、视听语言的定义: 人类创造并使用的,同时依托听觉与视觉两种感觉器官,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交际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 2、视听语言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1)研究对象:视听语言、视听语言的规律; 2)研究目的:探讨影视艺术中信息传递的缘由和有效性,也就是如何最有效地传达信息。 3、视听语言与相关名词的差异: 1)视听语言与影视语言 什么是影视语言? 所谓影视语言,是指影视艺术中由人们创造并使用的,用来传情表意的各种传播符号的总和。影视语言是人类视听语言发展到现代的产物,是 视听语言的高级形态。 2)视听语言与画面语言 什么是画面语言? 画面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画面语言就是影视作品中声画结合、声形兼备的语言形式;狭义的画面语言是指连续的图像所构成的一种 传递信息的体系。 3)视听语言与镜头语言 什么是镜头语言? 是指以一段连续的音像素材为基本单位,以蒙太奇为结构规律构成的表意体系。 4)侧重点及其各自使用范围: a)外延不同:视听语言最广、狭义的画面语言最下; b)侧重点:视听语言和影视语言偏重艺术性; 画面语言和镜头语言偏重技术性; 第一章视听的语言 第一节人类视听交流的历史和现状 1)自然语言和影视语言的关系: I.两者同属视听语言的范畴:前者是视听语言的低级形式,后者是高级 形式; II.两者产生、发展的轨迹不同:自然语言走的是一条文化发展的渐进线,影视语言走的是一条文化发展的激进线; III.影视语言发展的优势:一、可以比照自然语言分析研究影视语言;二、可以比照各种艺术形式的语言来分析研究影视语言;三、科技进步带 来的哲学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给影视语言的研究带来了方便之门; 2、影视语言的优点: 1)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方便复制、永久保存,彻底打破时间限制; 3)传播迅速,彻底打破空间限制; 二、视听语言的现状和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