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

格物致知京报网-北京晚报2013-09-09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

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

生。”

教授: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先生:“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

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中国古代皇帝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古代文化常识之帝王称号

古代帝王称号区别 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是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据自己思想起的用以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古代君主的称谓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 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1.皇帝 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 历史由来: 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 秦始皇并非姓秦,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庄镶王的儿子,姓赢名政。13岁的时候,庄镶王去世,被立为秦王。他22岁举行加冕,从此亲理朝政。他执政后,首先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他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结束封建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国,定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一年,他39岁。完成统一大业的秦王,并没有以此满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在咸阳宫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时候就说:“寡人如今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也该换个名字了,若不更换名号,仍然称“王”,同原六国的国王还有什么区别?又怎能显示成功,传之后世?于是,大臣们便展开了讨论。有的说,大王德过三皇,功高五帝;有的说,就是把三皇五帝加起来也比不上大王;还有的说,干脆把三皇五帝的尊称合二为一,称作“皇帝”好了。秦始皇不复时机的说,“称皇帝好”。寡人在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如果在皇帝的前面再加上一个始字,叫作“始皇帝”不就更好了吗?因为它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故史称“秦始皇”。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后,为了显示皇帝的尊严,便规定皇帝自己称“朕”。“朕”原意是“我”的意思,任何人都可以用,可是自秦始皇称“朕”之后,这个字就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他还规地皇帝下的“诏书”,并让参谋大承蒙毅找来玉石工匠,选择一块称和氏璧的玉石,刻成大印,并规定只有皇帝的印专用玉质,叫作“玉玺”。他认为只要有了这块打印,以后传位就不会有人假冒了,秦家王朝就会代代相传。以上便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的由来。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

中国皇帝的称呼

中国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尊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皇帝的称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

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具体参见《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 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谥号: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谥号是周朝开始出现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

皇帝的称谓

皇帝的称谓 1、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 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 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 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 了庙号。 2、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 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 曰“秦皇”。 3、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 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 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

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而这些庙号、谥号在历史书籍及书报上 是常见的。 4、称谥号: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 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 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 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 了。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 “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 世皇帝。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 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 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唐朝以前,一般都

中国古代皇帝的名字

中国古代皇帝的名字 汉字之多,谁也没法说清到底有多少,有说10万余字的,也有说12万字以上的。因为古代不像咱现在这样有电脑,所以历朝代“自己开心了就造个字”的现象就非常多,比如武则天,就给自己起了个“曌”。如此积累下来,十万以上的数量倒也不是没可能。 如今一般的常用字典里,也就是两万的字数,而平常人所认识的字,一般不超过一万字。于是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经常碰到不认识的字,也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偏的皇帝所用的名字——从汉代开始。 刘奭:念ㄕˋ。是汉元帝的名字。《说文》里其意思为“盛”。另外这个名字也不是元帝首创,前面有燕召公用过。刘奭不太讨他老子喜欢,差点被废。只因为是汉宣帝危难时发妻所生,最终没忍心废掉。

刘骜:念ㄠˋ。《吕氏春秋》注解有千里马的意思。刘骜是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的名字,这个名字不出名,但汉成帝却非常出名——说起赵飞燕就想起他。亲手杀了自己儿子后,只能传位给弟弟刘欣了(这刘欣也是个牛人,竟然要把皇位传给他的同性恋对象董贤)。 刘衎:汉平帝的名字,衎念ㄎㄢˋ,有快乐的意思。哀帝死后继位,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死,一说病死。终年14岁,可怜的傀儡少年皇帝。 刘炟:念ㄉㄚ′,有「火起、爆」的意思,是汉章帝的名字。刘秀的孙子汉章帝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把「火」换成「女」的话大家就容易记了:妲——商纣美女妲已。两个字同音。 刘肇:这个字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念ㄓㄠˋ,初始之意,是汉和帝的名字。汉和帝是刘炟之子、刘秀的曾孙。在位时灭匈奴,拓疆数千里,又有蔡伦发明造纸术,在世界上地位重要 刘祜:念ㄏㄨˋ,有“福”的意思,千万别念成ㄍ

ㄨ。刘祜是东汉安帝,是刘肇的孙子。他在位时查办谋反案,导致发明造纸术的蔡伦自杀。 刘缵:念ㄗㄨㄢˋ,容易被人念成赞(ㄗㄢˋ)。《说文》里解释:缵,继也。刘缵是东汉第九个皇帝,在位时间仅1年,便被毒死,仅活了8周岁。 曹髦:ㄇㄠˊ,这个字大家都知道怎么念,不过用作名字就比较少了。曹髦是曹睿的孙子,为高贵乡公。公元206年曹髦率数百宿卫攻司马昭,兵败,被杀。嘿嘿,有血气。 曹奂:念ㄏㄨㄢˋ,有“盛大、众多”的意思。曹奂是曹操的孙子,立为帝后,司马炎代魏称帝,废其为陈留王。 曹睿:念ㄖㄨㄟˋ,有“深明、通”的意思。曹睿是曹操孙子,为魏明帝。 司马邺:念ㄧㄝˋ。邺是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最牛的城市之一。司马邺是司马炎的孙子,311年即位于长安,后降于刘曜,西晋四代而亡。

最新古代帝王的别称

古代帝王的别称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22、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23、大皇:对帝王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辨亡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 24、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班固:《东都赋》:“于是圣上赌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 27、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帝王。《礼记。王制》:“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28、今上:对当时帝王的称呼。有时也称当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怀念介之推。《战国策。燕一》:“足

关于皇上的称谓

关于皇上的称谓 古代对皇帝的称谓很多,有真龙天子、万岁、圣上、朕、寡人等。但是这些称谓是有差别的。有些是一种敬称,即臣民和百姓对皇上的敬称,有些则是皇上的自称。 “万岁”是一种敬称。说“万岁”,都知道是皇帝的代称,使封建时代臣子朝见皇帝的称呼。但是最早万岁一词并不专属于皇上。据史料记载: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始皇帝”。当他临殿时,臣下就“上寿呼万岁”表示祝贺。但这并不是除皇帝外,其他人都不能称“万岁”。在秦汉以前,“万岁”一词就作为欢呼祝颂的代词。战国、秦朝时,“万岁”是群众用来对尊者的颂词和庆祝胜利的欢呼,并不是对君王的尊称。 到了汉代,“万岁”一词才成为对皇帝朝拜祝贺时的一个专用名词。据说汉高祖刘邦在马上得天下,登上皇帝宝座后,仍时常露出草莽英雄本色。名臣叔孙通认为不利于维持天子的尊严,于是制定了一套御用礼仪,使各诸侯王对皇帝表示尊敬。于是在汉高祖刘邦林朝时,殿上群臣就皆呼“万岁”。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万岁”更被定于只能使用于皇帝一人了。这一规矩一直延续到了帝制的结束。 “朕”一词是作为皇帝专用的谦词,用来指自己。其实作为第一人称的代词,“朕”在上古时代就已通行,也并不是皇帝一人专用。在先秦文献中早已有记载。《尚书·康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朕心朕德惟乃知。”意思是我的心意只有你才知道。这句话中“朕”是周公旦的自称。屈原在《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话:“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名叫伯庸。这里的“朕”是屈原的自称。不过从秦始皇开始,“朕”就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自称为朕。他认为古代不分贵贱,谁都可以称为朕是不行的,于是规定只有君王才可以称朕,臣下则不能这么自称。 不管皇帝用什么称谓,都是显示他与其他人的不同和他崇高的地位。如果有谁胆敢用这些称谓,那可是大逆不道、欺君犯上的大罪。

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22、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23、大皇:对帝王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辨亡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 24、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班固《东都赋》:

中国古代皇帝的

中国古代皇帝的“名号”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现了五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两个著名的盛世。课本描述的名称分别是: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中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隋文帝、隋炀帝、武则天属于谥号;唐太宗、唐玄宗属于庙号;贞观、开元属于年号。 那么谥号、庙号、年号有什么区别呢? 一、谥号 1、含义: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2、起源: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3、使用:秦始皇废除,汉代又开始实施。唐朝以前多用谥号,唐朝以后多用庙号。 4、分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汉武帝的武字、隋文帝的文字、周平王的平都是带有赞美性质的。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隋炀帝的炀字;周厉王的厉字都具有贬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怀"、"思"等。"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温馨提示:谥号,生前没有,死后才被世人用。 那么问题来了, 1、武则天属于哪一类谥号();商纣王呢() A、上谥 B、中谥 C、下谥 2、《康熙王朝》中的孝庄太后,孝庄二字可以自称吗?() A、可以 B、不可以 二、庙号 1、含义: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2、起源: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3、使用: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自西汉到隋唐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文人可以用谥号,但是不能用庙号。 1、唐朝的建立者李渊的庙号应该是()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2、汉朝的建立者刘邦的庙号是() A、汉高祖 B、汉太祖 C、汉太宗 3、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的庙号是() A、宋太祖 B、宋高祖 C、宋太宗 小知识:高祖和太祖,通常用在开国皇帝身上,略有区别。庙号为高祖的皇帝,通常其在位时已经追封了他的某一个祖先为太祖,当他驾崩后,后人便不能再追封为太祖,改为使用高祖。 三、年号 1、含义: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2、起源: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古代帝王的别称

古代帝王的别称.txt∞-一人行,必会发情二人行,必会激情三人行,必有奸情就不会被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22、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23、大皇:对帝王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辨亡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 24、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班固:《东都赋》:“于是圣上赌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 27、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帝王。《礼记。王制》:“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28、今上:对当时帝王的称呼。有时也称当今。《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的历史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

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中国皇帝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这一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 一、皇帝制度及其形成 “帝”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它在商代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神。商朝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着力塑造了“上帝”。上帝和地上的殷王一样,有自己的朝廷、官吏、使节(风、云、雨、雪诸神)。它支配着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可以令风、令雨。它又通过先公先王对人世发号施令,从而给商王朝的统治加上了神圣的灵光。“皇帝”,则始见于西周金文,也是指天上的神,但皇帝与现实的社会政治联系更加紧密,周王可以直接向上帝祈求祷告而勿须通过先公先王转达。及至春秋,周王室势力一撅不振。与此相对的是,春秋时期的天帝也成为一种摆设。这时候,祭祀的对象都是有利于民的自然界的东西,或者是有功于民的历史人物,如黄帝、尧、舜等,于是“帝”逐渐演变为历史上的圣王贤臣。到战国时大国称帝,“帝”又变为当今之世的君王。春秋时期人们把帝神还原为历史人物,而战国时期则把帝神变成了活生生的君王,至此帝神已完全还原为人。至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则进而法定“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称号。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一整套维护其绝对统治的皇帝制度。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作用,不允许混淆错用。到清朝康熙和雍正时期,更推行一种密奏制度,不但具奏人的范围有严格规定,而且具奏人必须亲手缮写,奏前或奏后均不准向任何人泄露内容,奉到皇帝的批示(称为朱批),不许向任何人出示,并且要限期缴回,亦不准抄存。密奏制度反映了帝制社会晚期皇权的极端高涨。 二、皇帝的名号制度 ①年号是反映在位皇帝的执政纪年。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亦有中途改元的。 ②谥号是皇帝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早在西周时期,谥号便已在贵族之间普遍采用。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摘,下令废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复,一直沿用到清末。谥号本应反映去世皇帝一生的功过,但实际上多用推崇溢美之词,而且字数越来越多。如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1908年去世,被谥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的谥号。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报请新皇帝裁定公布。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如清朝建立后,曾为明朝的崇祯帝朱由检定谥为庄烈愍皇帝。 ③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庙号。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作为庙号,在“祖”

中国古代帝王称谓

一前言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可谓五花八门,年号、庙号、谥号以及这些帝王们自己 的名字,真是把人搞得头晕。别说我们小学生,就连那些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们恐 怕也弄不清楚康熙、清圣祖还有玄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他们都是一个人的 称呼)。 我们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要了解我们国家灿烂的历史文化,不可避 免得就要知道每个朝代的皇帝,因为他们中的很多都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而要 知道这些皇帝们的丰功伟绩或是他们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就必须搞清楚他们的称 谓,否则一会儿说康熙、一会儿又说清圣祖,如果连这都分不清楚,又怎么能真 正地去认清他们真实的面貌呢? 我从二年级开始跟随父亲一起学习历史,通过这三年的学习,总算对这些帝 王们的称谓有了一些认识,现在就把他们总结出来,供大家再看历史书时参考。 二古代帝王的几个基本称谓 要搞清楚古代帝王的称谓,首先要知道古代帝王的称谓都有哪 些,下面我就简要介绍一下古代帝王常常采用的称谓。 1 皇帝和王 你可能要问了,皇帝和王有区别吗?古代一个国家里最大的官不 就是皇帝吗?错了。皇帝是从秦始皇以后才有这个称谓的,也就是说 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在秦始皇以前,并不称皇帝,而是称王, 如周文王、周武王。到了秦始皇重新统一六国后,他认为自己的功劳 很大,超过了“三皇五帝”,所以就自称为皇帝。后面的也就这么顺 着叫下来了,当然后面的很多皇帝的功劳可真没法和“三皇五帝”比。 我在这篇文章中称“古代帝王”而不是“古代皇帝”就是因为秦朝以 唐太宗李世民前的君主并不是皇帝。 2 名字

这是最简单的称谓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帝王们自然也不例外,如大家都知道的嬴政就是秦始皇,姓嬴名政;唐太宗就是李世民,姓李名世民。这个非常简单,不用说太多。 3 年号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大家知道,现在我们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比如今年是2009年,我是1998年出生的,一说哪一年哪一年,你就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但古代不行,因为那时没有公元纪年法,那怎么纪年呢?这时年号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一个皇帝刚一登基,首先要确定一个年号,如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就确定年号为贞观,贞观元年就是李世民登基的第一年,贞观十年自然就是李世民登基的第十年了。历史上有很多大的事件或时期,就是以年号来命名的。例如“贞观之治”就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期间的繁荣昌盛、“靖康之耻”就是靖康年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兵俘虏走。有了年号,记录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就有一个标准了吗。但是有的皇帝在位期间有好几个年号,他们往往是发生一件大事就更换一个年号,如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就有永汉、初平、兴平、建安、延康共5个年号。 4 谥号 谥号是古代皇帝、大臣、妃子还有一些有名的人死后,人们根据他(她)的功德给出的一个总评性的称号,其实就是对一个人的“盖棺论定”。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私谥不多说了,主要说一下官谥。谥号有长有短,短的可能只有一、两个字,如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皇帝”,既简单又明了;而长的可了不得,如最后一个有谥号的皇帝光绪,他的谥号是“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妈呀!一共23个字,先别说是否名副其实,单单这么长就让人觉得太夸张了,如果真有这么好,清朝怎么会灭亡呢? 谥号是评定一个人功绩的称号,所以谥号又分为尊谥、平谥和贬谥。尊谥自然是夸一个人的,如刚提到汉文帝的谥号“孝文”,就是赞颂他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尊谥常用的字有圣、贤、文、武、恭等。平谥是给那些早年夭折或是志向为酬的皇帝,如汉朝有一个皇帝叫刘隆,一岁就当皇帝,几个月后就死了,谥号为“殇帝”,大概是感叹他太小了或是当皇帝时间太短了吧!,平谥常用的字有怀、殇、哀等。贬谥自然是给那些不好的皇帝了,最典型的就是“隋炀帝”,这个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