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复习资料

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的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通过这些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的目的,从而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综合性

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

区域性

地理学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

环境性

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科

系统性

研究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科学。

系统性

整体性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着的部分组成的整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层次性

系统可以划分为许多个不同的层次

动态性

系统大都处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过程中

结构功能性

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与系统的结构相匹配的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区域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地球系统又可划分为地球表层系统和地球内部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又可以划分为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与地球表层人文系统。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学科、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从全球的视野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规律与成因机理;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性联系与圈层相互作用机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地球表层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方面,研究自然地理学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其他趋势与特征

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集成化;

研究手段的高技术化。

未来地理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个视野:全球的视野

两个基础:宽广的文理工融合的学科基础

厚实的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三种技术:地理观测、调查与信息获取的技术

地理实验与分析的技术

地理综合与集成的技术

四个观念:人地相互影响

区域相互联系

圈层相互作用

可持续发展

五种能力: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能力

多视角观察和多维度分析的能力

多尺度分析研究的能力

多种方法合理使用和集成的能力

应用地理学理论、方法与技术服务社会和经济的能力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

适中的日地距离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地球的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旋转椭球体造成地球上的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球表面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自转——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地球公转——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的三大界:无机界,有机界,人文界

水的三相:水,水汽,冰雪

陆地71%海洋29%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特征:

垂直分布

水平分异

立体交叉

多级嵌套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物质传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地球上存在的生命和生态系统,地球生态系统不断地与大气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改变了其原来的化学平衡状态,从而形成并保持着既有还原组分又有氧化组分的混合大气。

支撑生命演化和人类生存的功能

只有四个圈层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表层系统才具有支撑人类诞生和演化的功能。

地球表层进行着的作用和变化过程,叫做地表过程。从系统角度分为物质流动、能量转化、信息交换等;从作用和过程的性质来看,概括为物理过程、化学工程、生物过程和人类过程。

物理过程

物理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不仅在地球表层形态的塑造、物质的输移和循环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在能量的输移和交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过程

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不仅在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不断地改变着地球表层物质的化学组成,改变着地球表层的能量流动、交换和平衡。

生物过程

由生物引发的物理性质或者状态以及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细分为生物物理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

人类过程

由人类活动引发的使地球表层环境的组成、结构、特征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人类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

三大人种:尼格罗人种(黑种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

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改变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改变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方向、改变地球表层环境变化的速度,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物质循环、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的能量平衡、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的破坏

第二篇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或轮廓

由莫霍面、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康拉德面进一步将地壳划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

固体地球的最外层的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即为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陆壳和洋壳)和上地幔顶部的橄榄岩层(莫霍面以下软流圈以上),他是一个力学性质基本一致的刚性整体。

元素是组成地壳的物质基础,元素化和形成矿物,矿物结合又形成岩石。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称造岩矿物。常见造岩矿物:长英质(或浅色)矿物,石英、长石和白云母,其色浅,相对密度较小;铁镁质(或深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其色深,相对密度较大。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岩石的结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和形状以及颗粒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岩石的构造:矿物的组合形状、大小和空间上相互关系和配合方式

岩石分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和非岩浆作用形成的。火成岩以岩浆岩为主类型:按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分: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按产状特征分:深成岩,浅成岩(包括脉岩)和喷出岩

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沉积岩:由地表的松散堆积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基本特征: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一次生岩石

富含次生矿物和有机物质,通常含化石并且层理比较明显

具有多种构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波状

层理和交错层理)和层面构造

主要类型:碎屑岩类、黏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岩: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特点:受原岩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由于变质作用的类型和程度不同,而在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控制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由温度、压力和化学因素

变质作用的类型:动力(碎裂)变质作用

接触(热力)变质作用

交代(热液)变质作用

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常见的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超变质作用:在深度区域变质的基础上,由于地壳下沉或深部热流继续上升,使原岩发生局部重熔、交代、注入等混合岩化作用,从而形成岩性介于变质岩与岩浆岩之间的各种混合岩。

岩石的相互转化:又叫岩石的循环或地质循环

沉积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熔融再凝结就会变为火成岩;火成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就会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熔融再凝结也会变为火成岩,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也会转化为沉积岩。

岩石圈的结构:垂直分层,水平变异

岩石圈的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称为岩石圈的运动,又叫构造运动。

岩石圈的运动是多方向的: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垂直运动(造陆运动)

岩石圈运动的表现:

(一)地层厚度、产状与接触关系

地层厚度,地层厚度大说明地面下沉,地层厚度薄或者缺失则代表地面相对稳定或者上升。

地层(岩层)产状

地层接触关系,地层的接触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圈的运动。(二)岩相变化

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

(三)褶皱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规模可大可小)。

褶皱的成因:由构造运动形成,多数水平运动产生,少数垂直运动,也有受外力作用(冰川、滑坡、流水)

褶曲的形态:多种多样,基本形式:背斜和向斜,背斜是岩层上凸的弯曲;向斜是岩层下凹的弯曲

褶曲的类型:直立、倾斜、倒转、平卧、翻卷

(四)断裂

地壳中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发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断裂构造分节理和断层。

(五)火山

火山喷发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主要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六)地震

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板块构造学说: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他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中的板块。板块相对于下伏的软流圈来说,是相对刚性的,漂浮在软流圈之上。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边缘则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并且还是极有利的地矿地带。

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围绕着一个旋转轴在活动,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大陆的飘移就是板块运动的表现。

板块的划分

岩石圈可以划分成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七大板块,以及纳兹卡板块、伊朗板块、阿拉伯板块、菲律宾板块、可可板块、加勒比板块等小版块。

板块的边界

1.拉张型边界,又称离散边界,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他是岩石圈板块的生长场所,也是海地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特征:岩石圈张裂,沿江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高热值和浅源地震。大裂谷也是拉张型边界。

2.挤压型边界(汇集型边界或比尼奥夫带),以海沟-岛弧为代表,是板块相向移动、挤压、俯冲,消减的地带

3.转换断层型边界,又称剪切型边界或者平错型边界既没有板块的新生,也没有板块的消亡,只是表现为板块的平移和错断。

板块运动的六阶段

胚胎期:地幔的活动引起大陆壳(岩石圈)的破裂形成大陆裂谷(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地幔物质上涌、溢出,岩石圈进一步破裂并出现洋中脊和狭窄的洋壳盆地(红海,亚丁湾)

成年期:洋中脊的进一步延长和扩张作用的加强,洋盆扩大,两侧大陆相向分离,出现了成熟的大洋盆地,洋盆两侧并未发生俯冲作用,与相邻大陆间不存在海沟

和火山弧,称为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

衰退期:随着海底扩张的进行,洋盆一侧或者两侧出现了海沟,俯冲消减作用开始进行,主动大陆边缘开始出现,洋盆面积开始缩小,两侧大陆相互靠近,太平洋就处于这个阶段。

残余期:随着俯冲消减作用的进行,两侧大陆相互靠近,其间仅留村一个狭窄的海盆(地中海)。

消亡期:最后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海域完全消失,转化为高峻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

板块运动的动力: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于地幔,是地幔对流驱动的。

也有人认为与热地幔柱与冷地幔柱有关。

地质力学学说认为,岩石圈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还有人认为,转动的地球本身就存在着机械能流。

岩石圈运动的特征:

(一)、反对称性

在空间位置和几何形态上是对称的,而在运动方式与构造特征方面则是相反的。

(二)、非平稳性

运动的强度在时间轴上是非平稳的,同时变动的空间格局也是随时间改变的。

(三)、岩石圈漂移的定向性

总体来说岩石圈是向西漂移

水半球视阈中心:新西兰的东北沿海(南纬38°经度180°)

陆半球视阈中心:西班牙东南沿海(北纬38°经度0°)

七大洲:亚洲(最大)、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地面海拔最高)

四大洋:太平洋(最大平均深度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陆轮廓呈倒三角形;大型岛群大多分布于大陆东岸且有系列岛弧分布;一些大陆轮廓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吻合性

岩石圈运动(构造运动)形成的地球表面的形态叫做构造地貌。

大地构造地貌:

a.大陆与海洋

最大的地貌单元,最大尺度的构造地貌。

b.海沟、岛弧与边缘海

海沟:由于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而形成的狭长的海底沟槽(最深:马里亚纳海沟)。

岛弧:当大洋板块俯冲到地幔一定深度时,板块就会脱落、熔融,熔融的物质上涌从而导致靠近海沟的大陆边缘岩石圈的拉张,拉张就使得大陆边缘与大陆主

体分离,形成弧状的岛屿(当然大洋岩石圈的褶皱或者隆起也可以形成岛弧)边缘海:岛弧与大陆主体之间陷落形成盆地——弧后盆地,如果弧后盆地与海洋连通就形成了边缘海。

c.大洋中脊、大陆裂谷与地缝合线

d.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与深海盆地

区域构造地貌

在大地构造的背景上,由于区域构造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构造地貌,叫做区域构造地貌。(一般把海拔低于200m的比较广阔的平坦地面叫做平原,把海拔大于1000m的比较广阔的平坦平原叫做高原。相对起伏高差大于200m的突出于地面并具有一定高度的正向地形叫做山地,由山地环绕的负向地形叫做盆地)

局地构造地貌

(一)、褶曲地貌

由于岩层褶曲而形成或者受褶曲构造控制的地貌

单斜地貌: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单面山和猪背脊)

背斜山和向斜谷

背斜谷和向斜山

顺向河与次成河

穹窿地貌

(二)、断层地貌

断层崖和断层谷

(三)、火山地貌

火山锥、火山口、火口湖、熔岩台地、熔岩丘、熔岩垄岗

矿物与人类:

矿物是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人类生产资料的重要来源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异规律

大气的成分: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固体微粒和液体微滴混合组成的混合物。除去固体杂质和水汽之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干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组成。

主要成分:氮氧氩

微量成分:CO2、水汽、CH4、N2O、SO2、CO、H2、NH、及惰性气体氦氖氪

痕量成分:H2S、NMHC(非甲烷类烃)、臭氧、NO2、NO、H2O2

几种重要的微量成分和痕量成分的作用与功能

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低层大气变暖;同时向周围及地面放射长波辐射对大气和地面温度有明显的温室作用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使大气温的升高;同时,使地面上的生物能够免收过多的太阳紫外辐射的伤害,而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辐射,对人类和大

部分地球表面生物是有益的,对生物圈着保护作用,故平流层臭氧被称为地面生物的保护神。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流层臭氧增加将会使地面温度升高。水汽:在天气和气候形成和演变中担当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吸收和放射辐射调节温度

污染气体:

气溶胶:大气中均匀分布的相当数量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滴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主要集中在大气底层,成为水汽凝结核,对云雾江水等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大气的结构:

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以及高空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最底层,地界是地面。云雾雨雪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受地球表层的影响最大,一直接从地球表层获得物质;二从地球表层获得热量,影响对流层大气的水平和垂直温度分布。特征: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Y=0.65℃/100m;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对流层以上50~55km。温度基本不受地面影响;气流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混合作用微弱,且水汽含量极少,几乎没有任何天气现象。稳定的气流以及极佳的透明度非常适合飞机的空中飞行。

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0-85km。气温随高度上升迅速下降,没有相当剧烈的垂直运动(高空对流层)。顶部气温可降到-113℃~-83℃。

暖层:中间层到800km高空为暖层,又称为热层。主要物质(氧原子)能强烈吸收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密度小,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又称为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散逸层:外层。十分稀薄,因远离地面,受引力小,运动速度极快,经常由大气质点散逸到星际空间,气温变化不明显。

*对流层的厚度主要受对流强度的控制,而对流强度的大小往往受地面温度的控制,所以,一般来说,地面温度越高,则对流强度越大,对流层厚度则可能越大。

大气的运动(不同规模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直接原因:气压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尤其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和变化

直接结果:地球上的物质和能量得以传输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方向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Gn=-△p/△N。存在气压梯度的地方,空气分子受到力的作用,驱使着空气沿着和气压梯度相同的地方移动,这种力称为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科里奥里力)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运动的物体都会发生运动方向的偏转(南左北右)。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大小与物体运动的线速度成正比;大小与纬度的正弦成正比,赤道处为零,向两极逐步增大。

大气的辐合与辐散

大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高压去流向低压区。在高压中心附近,大气向周围流动,辐散(反气旋);在低压中心附近,大气由周围向中心集中,辐合(气旋)。气旋对应大气辐合,反气旋对应大气辐散;地面辐合则高空辐散,~.。

大气环流

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下,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总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形成各种天气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行星风系:太阳系中的任何行星只要它周围包围着气圈,都有环流现象发生,发生在行星上的总的大气环流现象称为行星风系。?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主要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

局地环流:由于局部环境的影响,如地面受热不均、地形的起伏以及人类的活动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运动。

海陆风:发生在沿海地区的、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

高原季风: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

山谷风:在山区,白天从谷地吹向山坡、夜间从山坡吹向谷底,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

焚风:当流经山地的湿润气流受到山地阻挡时,被迫沿坡绝热爬升,这时按照干绝热递减率降温。当达到水汽凝结高度时,形成云,此后,按照是绝热递减率降温,逐渐形成降水,空气继续沿坡上升,降水也不断发生。当越过山顶以后,空气沿坡下沉增温,水汽含量大为减少,按照干绝热递减率下沉压缩升温。由于干绝热温度变化率比湿绝热温度变化率大,过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空气的温度要高得多,湿度也小得多,形成了沿背风坡向下吹的既热且干的风,称为焚风。

“城市热岛”和“城市风”:

气候分异规律

由于各地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大气环流状况及下垫面性质也各不相同,造成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显著。

气温差异

由于受海陆冷热源的不同影响,在冬、夏不同的季节,海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温度差异。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在冬夏不同的季节,无论是大陆还是海洋,其中部与东西两岸的气温差异都十分显著。

气候分异

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是决定气候分异的基本依据。

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和改变

改变了大气的组成;

改变了大气圈的结构;

改变了局部和全球的气候。

第六章水圈与水量平衡

海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受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制约,其次受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海区盐度偏低;反之,则盐度偏高。

陆地水

河流

河流沿途接纳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就是水系。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径流形成过程

大量降水到达地面后,除一部分蒸发外,其余则通过地下或地面汇集到河流,这种汇水过程称为径流。大气降水阶段→植物截留阶段→流域蓄渗阶段→坡地漫流阶段→河槽集流过程

湖泊

按成因分:构造湖、火口湖、堰塞湖、河成湖、风成湖、冰成湖、海成湖、溶蚀湖;

按湖水排补情况分:吞吐湖、闭口湖;

按湖水与海洋沟通情况分:外流湖、、内陆湖;

按湖水矿化度分: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盐水湖;

按湖水营养物不同分:贫营养湖、中营养湖、富营养湖。

沼泽

沼泽是地面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或潴滞着微弱流动的水,生长喜湿和喜水植物,并有泥炭积累的洼地。主要分布四川的诺尔盖高原,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等。

沼泽形成的自然条件一般要求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地面组成物质黏重不易渗透。

地下水

存在于地面以下岩层空隙中的各个不同形式的水。

冰川

冰川根据成因、形态和存在地区不同分成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是由于所处纬度高,冰雪常年难以融化形成,呈盾形,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而形成,呈舌状,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大陆和亚欧大陆的一些高山地区。

水圈的结构

水圈的水平结构具有连续性和不均匀性。在垂直方向上,水圈具有近地面集中分布特征、垂直分层的特征和相态分异特征(水的相态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变化现象)。

水圈的演化

从无到有(自生的或外生的)

水从少到多

从酸性到碱性

从气态到液态、固态

水的运动

水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洋流

洋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还有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地非周期性地运动。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暖流和寒流。

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的概念是建立在现今的宇宙背景下,地球上的总水量接近一个常数,自然界的水循环持续不断并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一客观的现实基础上。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地球上任何一个区域在任何一时段内,水的收入与支出差额等于该地区的蓄水变化量。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I(收入项)-Q(支出项)=△S(蓄水变化量)

P(降水量)+E1(凝结量)+R表(地表流入量)+R地下(地下流入量)+S1(始蓄水量)

=E2(蒸发量)+R’表(地表流出量)+R’地下(地下流出量)+q(工业及生活用水量)+S2(末蓄水量)

(P+R表+R地下)-(E+R表’+R’地下+q)=△S

水荒

(1)、水的时空分布不均,给水的利用这造成困难;

(2)、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生产及城市的发展以及其他

社会用水的扩大,使总的需水量增长太快,水利的建设速度很难适应需水量的增长速度,结果出现供需矛盾;

(3)、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管理不善,大量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较普遍;(4)、水体污染严重,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组成

元素组成

生物体的元素组成主要是氢氧碳,此外还有微量的氮、钙、钾、硅、镁、磷、硫、铝。

系统组成

陆地生物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生物组成

原核微生物、原生生物、后生植物、后生动物。

生物圈的结构

垂直准正态分布

指在垂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范围内,而向上和向下都逐渐减小。(生物集中分布在平均海平面附近,从海平面向上或者向下随着高度或深度的增大,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依次减少。)

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水平分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连续性和不均匀性。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分布,生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连续的。当然这个圈层不是一个很均匀的圈层。

多级嵌套结构

在空间上相互交叉、叠置、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结构特性

亲岩性、亲水性、亲气性、亲光性、温控性。

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区域分异,指地球上的动植物随着自然环境的空间地理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地理格局,形成不同的动、植物区域。

区系性特征: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性、地方性、区系性。

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生命的起源

从无机到简单有机物阶段、从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物阶段、、从高分子有机物到具有新陈代谢机能的蛋白质体阶段。

生物圈的演化

生物种类由少到多与生物圈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生物分布的空间由小到大并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物质

生物有机体

生产者有机体

消费者有机体

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分解者有机体(还原者有机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

营养级

不同的生态系统往往具有不同数目的营养级,一般为3-5个。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组合就是营养结构。

食物链

食物网

生态放大作用

*一个有机体在金字塔中的位置越高,它的组织中污染物的浓度就可能越大。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生产

绿色植物被称为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或初级生产者,其生产量称为第一生产量或初级生产量。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的现象)

(1)、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

(2)、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逐级减少;

(4)、各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利用率也不高;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系统生物种类成分少、结构简单、食物链短、对外界干扰反应敏感、抵御能力小,所以是比较脆弱而不稳定的。当生态系统逐渐演替进入成熟时期时,生物种类多、食物链较长、结构复杂、功能效率高、对外界的干扰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因而稳定程度高。

生态平衡的维持和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的。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岩石风化与气候

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又称机械风化,是指岩石崩解、破碎而使其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化学风化

指岩石在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生物风化

岩石在生物作用下,其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反生变化的过程。

风化壳

地球表层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

气候对岩石风化的影响

在干旱地区,由于缺乏水的参与,化学风化作用比较弱;

在寒冷地区,由于温度低、生物稀疏,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都较弱;

在冰缘地区,由于温度经常变化于冰、冻点附近,冻结与融化交替频繁,因而使物理风化作用比较强烈;

在温暖湿润的地区,由于温度高、降水多、生物比较茂盛,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比较强烈。

表现在风化壳的厚度与特征上:

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形成酸性的红色风化壳;

在湿润的温带森林区,主要为弱酸性的棕色或黄色风化壳,厚度也较小;

在半湿润、半干旱的森林草原或草原地区,发育的主要为浅色的、中性至碱性的钙质风化壳,厚度也不大;

在干旱荒漠地区,化学风化更加微弱,发育的为含碎屑的碱性风化壳,颜色更浅,厚度更薄。

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海底在扩张,大陆在漂移,山地在隆起,海沟在加深。

地貌与气候

地球表面的形态叫做地貌。地貌是内动力(内部能量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由岩石圈的变动表现出来)与外动力(地球表面受大气、水的运动与生物作用而产生的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塑造地貌的外动力,主要受气候因素的控制。

风成地貌

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本条件:植被稀疏的干燥的地面;

较大的有相对固定风向的地面风;

破碎的交易被侵蚀的岩石。

风对地面岩石的侵蚀作用,称为风蚀作用。表现:风的吹蚀作用,也就是地面的松散颗粒被风刮走的过程;风的磨蚀作用,即风吹动沙粒或石块对地面撞击、磨损的过程。

当风力减弱或遇到阻碍时,由风携带的颗粒就会降落到地面并在地面停止运动并堆积,这就是风积作用。

风蚀地貌:

风蚀石窝:在岩壁上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洞穴和凹坑。

风蚀蘑菇:突出于地面的、顶部大底部小、形态浑圆,类似于蘑菇的岩石。

风蚀谷地:在干旱荒漠地区,风对洪流形成的冲沟进行侵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底。风蚀残丘:经长期的风蚀作用形成的突兀于平坦地面上的残留的岩石小丘。

风蚀雅丹:风吹蚀干燥地区的古代河湖相土状堆积物而形成的沟槽与龙岗相间的崎岖起伏、支离破碎的地面。

风蚀洼地:由松散物质组成的经风力吹蚀形成的蝶形洼地。

风蚀城堡:风力作用于岩层产状近水平的基岩裸露的隆起地面形成的平顶丘,远看就像突立于平地上面的颓废了的城堡。

沙尘暴:

大风扬起的地面尘埃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m的恶劣天气现象。

要求:除地面比较干燥外,岩石圈表面要比较破碎或分布有较多的松散沉积物。具有特定的大气环流条件。

第三篇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岩石与水

沉积岩的形成经过了四个阶段:风化剥蚀阶段、搬运作用阶段、沉积作用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无论是哪个阶段,都离不开水的作用。

火成岩主要是由于岩浆冷凝而形成。含有一定量的水。

变质岩是由沉积岩或火成岩变质而来的。

流域:

内流域:河水不流入海洋的流域。

外流域:流域的水汇入海洋的流域。

流域的形态也受到岩石圈的结构与构造的影响与控制。

水负荷均衡调整与岩石圈的形变

由于水的分布发生了变化,水负荷均衡调整导致的岩石圈变形的的区域也随之发生变化。所谓水负荷均衡调整是指,由于地球表面水分布的变化,导致各个地区受到的水的重力负荷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岩石圈变形、地面升降的过程。

流水对地面的改变(流水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通过侵蚀、搬运、沉积,流水作用于地面岩石或沉积物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即流水地貌。

间歇性的洪流把冲刷下来的物质带到沟口堆积,往往形成半圆锥状堆积体,称为冲出锥和洪积扇。

由于地壳上升、气候变化或者基准面的变化,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梯状分布与河谷两侧,称为河流阶地。

滑坡:斜坡上的土地或岩层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条件:岩体存在一定产状的软弱面或破裂面,岩体具有一定的临空面。

诱因:地震、火山爆发、水的侵泡和润滑作用、水动力或人为对坡脚稳定性的破坏。

崩岸:河岸、湖岸、海岸的崩塌

条件:与组成河岸、湖岸、海岸的岩石或碎屑物的性质、结构、构造有关,破碎的、结构松散的岩石或碎屑物容易发生岸崩;水动力对河岸、湖岸、海岸的侵蚀越强,越容易发生崩岸。

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洪流。

条件:流域内具备丰富的破碎的易于搬运的固体物质;

具备丰富的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起的水;

比降比较大的沟谷。

三角洲:河流下游的大型三角状堆积体,往往形成于堆积作用大于侵蚀作用的情况下。

基本条件:丰富的泥沙来源;

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比较弱;

口外海滨段地势平坦水深比较浅。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厄尔尼诺:在南美洲西海岸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圈层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圈层的变化,一个地区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区的变化,局部区域的变化也会引起半球甚至全球环境的变化。

风暴潮: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使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黄土:一种灰黄色或者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

特征:质地均一,以沙粉为主;

结构松散,空隙比较发育;

富含碳酸钙;

无沉积层理,垂直层理发育;

具有湿陷性。

冰川作用:

侵蚀作用:又叫冰蚀作用,挖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搬运作用:冰川对侵蚀下来的物质进行搬运;

堆积作用:

融冻作用:即融化与冻结交替进行的过程,是冰缘环境下最主要的作用过程。融冻风化:融冻作用使岩石发生破碎的过程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成土母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质。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

除尘灭菌,吸碳吐氧,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

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

减慢了水分大循环的速速;

加快了局部水循环的速度;

调节了洪水/枯水的水分分配;

提高了水分的利用率。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维度的高低呈南北的交替变化,故称为纬度地带性。

干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带状分布规律。

第四篇自然地理学的应用——方法、原理与实例

第十四章地球表层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球表层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球表层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球表层环境的优化调控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

1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洋流方向是()。?A、 从北向南 ? ?B、 从南向北 ? ?C、 台湾海峡以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南由北向南? ?D、 台湾海峡以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北由北向南 ? 我的答案:B 2 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 ?A、 氢、氧、钙 ? ?B、 钙、氧、碳 ? ?C、 氢、钙、碳 ? ?D、 氢、氧、碳 ? 我的答案:D 3

戴维斯的理论不足之处不包括()。 ?A、 忽略了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 ?B、 忽略了均衡的调整 ? ?C、 忽略了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 ?D、 忽略了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性 ? 我的答案:C 4 关于湿润地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风化比较强 ? ?B、 容易形成浑圆的山坡 ? ?C、 容易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 ? ?D、 泥流阶地比较常见 ? 我的答案:B 5

土壤的组成中,矿物质占()左右。 ?A、 7% ? ?B、 11% ? ?C、 23% ? ?D、 38% ? 我的答案:D 6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一般不考虑()。 ?A、 海拔高度 ? ?B、 地面起伏 ? ?C、 地貌部位 ? ?D、 板块区域 ? 我的答案:D 7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B、 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 ? ?C、 微观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D、 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 ? 我的答案:A 8 下列地区中,硒元素缺乏较为严重的地区是()。?A、 台湾 ? ?B、 东北 ? 我的答案:B 9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于()方面。 ?A、 人类的诞生 ? ?B、 人种的形成 ? ?C、 人群的文化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 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 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 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 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 6、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的类型 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沼泽、滩涂等。 土地型:主要依据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7、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认为因素(如种子、栽培管理技术、物质投入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 在当地光温水土条件作用下作物可能获得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光温水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如改良、适时的栽培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物质投入所能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自然地理学考研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自然地理学考研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考研真题精选 第1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名词解释 1地轴[中科院2015研] 答:地轴是为研究地球运动而假想的轴。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始终不停地围绕该轴线运转。地轴通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南北极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斜交。地轴空间指向:某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研] 答: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3类地行星[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 答: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表面一般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 4大地水准面[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 答:大地水准面是指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在测量工作中,均以大地水准面为依据。因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和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匀,故大地水准面

是一个北半球较细长,南半球较粗短的不规则曲面。该面包围的形体近似于一个旋转椭球,称为“大地体”,用来表示地球的物理形状。 5岁差[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 答:岁差是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在黄道上反地球公转方向的缓慢运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略短的现象。在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不断发生变化。其长期变化使地球自转轴绕着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垂直轴旋转,以大约26000年的周期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平均半顶角约23.5°。6地球自转与公转[聊城大学2012研] 答:(1)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2)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地球的公转。 7地冕[西南林业大学2012研] 答:地冕是以氢原子和氦原子为主要成分的地球高层大气。由于氢原子和氦原子发出微弱的辐射而得名。地冕中明亮的新月形区主要是由原子氧和分子氮激发而生的白昼气辉,叫内地冕,灰白色带为漫射辉光氢的激发气体,叫外地冕。 8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研] 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现代自然地理学

超星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章节测验答案,尔雅课后答案 1 【单选题】二十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包括(D)。 A、 从经验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地理学 B、 从定性描述地理学走向定量分析地理学 C、 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看地表的地理学 D、 以上皆是 2 【单选题】关于白光润教授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A、 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 现代地理学是建设、统一地理学 C、 现代地理学是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理学 D、 现代地理学是综合、高技术地理学 3 【多选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为(ABC)。 A、

大众化 B、 中心化 C、 国际化 D、 精英化 4 【判断题】20世纪的地理学是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 5 【判断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1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D)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特殊圈层。 A、 植物圈 B、 沙土圈 C、 气候圈 D、 生物圈

2 【单选题】以下(C)不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A、 环境演变 B、 灾害防治 C、 地方志 D、 区域可持续发展 3 【多选题】被应用于地理学研究和调查的科学技术包括(ABCD)。 A、 遥感 B、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C、 信息管理技术 D、 信息分析技术 4 【判断题】现代地理学新体系相比过去地理学体系,研究任务主要是协调人地关系。(√) 5

【判断题】地理学是从地域、空间和尺度的视角着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进行研究。(√) 1 【单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B)提出的。 A、 杨振宁 B、 钱学森 C、 任美娥 D、 李吉均 2 【单选题】生活中(C)与现代地理学的关系不大。 A、 旅游 B、 健康 C、 风水 D、

现代自然地理学超星尔雅课后答案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定量观测越来越广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地球系统 B、地球内部系统 C、地球表层系统 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不包括()。 A、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研究对象的扩大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信息筛选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C、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地表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C、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人地关系系统专业基础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网络课程习题及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 1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C 3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 B、

D、 正确答案: B 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正确答案:× 5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正确答案:√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 1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B、 C、 D、 正确答案: C 3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4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正确答案:× 5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正确答案:√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 1()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B、 C、 D、 正确答案: C 2地理学的发展未来不太会成为()。 A、 B、 C、 D、 正确答案: B 3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 B、 C、 D、 正确答案: D

4人文地理学家对于自然因素对人文过程作用考虑得比较全面,而自然地理学家对人文因素考虑较为欠缺。() 正确答案:× 5要研究区域分异,必须从整个地表环境着眼,才可能得出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正确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 1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2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 B、 C、 D、

考试试卷4及答案_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四 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2、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理。 3、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4、试述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试述地表热量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8、试述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途径。 9、试述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对地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0、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 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四答案 卷4套答案要点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的格局,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2、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世界火山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洋中脊火山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以及洋底新生地带(也是扩张性板块接触边缘地带))。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 3、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制。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标准答案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试卷(A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地域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 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过程而形成的岩石。 3.季风 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季风形成因素最主要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而形成的。 4.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性质、化学形成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5.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自上地幔顶部到大气层顶有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四大圈层组成的环境整体系统,各圈层间通过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流域 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有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7.食物网 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8.气旋、反气旋 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9.土壤腐殖质层 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10.冰川作用、冻融作用(4分) 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1.黄土 12.海岸均衡剖面 13.风沙地貌 14.对流层 大气层底部,大气的垂直运动比较显著的层次。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 简答题 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 名词 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 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放射性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 A 1 岸礁(fringing reef):又称“裾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10] B 2半岛(peninsula):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 3 饱和带(saturation zone):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4] 4堡礁(barrier reef):又称“离岸礁”。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10] 5暴雨径流(storm flow):由暴雨产生的水流。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12] 6 雹灾(hail damage):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12] 7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15] 8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11],[12] 9北极(North Pole):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11],[12] 10 辫状河(braided stream):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常出现在土质疏松的河漫11滩和河流三角洲上。河道易淤易冲,变化频繁。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发育的这种水系。[10] 12 滨(shore):是陆地面与海水面的交界处。由于潮位的升降、风成增水、减水和海面上气压的急剧变化等作用,滨线随时移动。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滨线作为海岸线。[10]13冰擦痕(glacial stria):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划痕,它们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块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的。擦痕可为我们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区冰快运动方向的有用线索。[23] 14冰川(glacier):覆盖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显运动迹象的大规模冰体。[23] 15 冰川学(glaciology):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体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科学。它以冰为研究对象、自成体系;内容涉及冰体的理化特性、成因与分布、冰川流动及与其有关的力学和热学,冰体变化与气候地貌间的关系等方面。[15] 16冰斗(cirque):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冰川地貌。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下坡的一面是个缺口,外行呈围椅状。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坝所组成。[7] 17 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体,所占据基岩上的一种手扶椅形的凹地。相对它的长度来讲比较宽。它由吹雪迅速补给,因此表现出活跃的特性,包括旋转滑动。[23] 18冰盖(ice sheet):指一大冰块,其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构成的。[15] 19冰后期(post-glacial):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15]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

填空和名词解释 1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结构功能性)和环境性的特征。 2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是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3 由于目前还不能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通常是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 4 造岩矿物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为长英质矿物,另一类为铁镁质矿物。 5 褶曲的形态事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6 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7 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后者又强烈、宁静之分。 8 沼泽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水体沼泽化;二是陆地沼泽化。 9 根据埋藏条件不同,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地下水。 10 冰川根据成因、形态和存在地区不同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11 水循环按照不同的途径和规模,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12 冰川的主要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重力流,一种为挤压流。 13 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 14 波浪按照波动发生的位置分为表面波,内波和边缘波。 15 波浪按照水深分为深水波和浅水波。 16 波浪按照作用力情况分为强制波和自由波。

17 根据潮汐周期不同,可以分为半日潮,全日潮,不规则半日潮,不规则全日潮。 18 洋流按照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19洋流按照其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暖流和寒流。 20生物圈的结构表现为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和多级嵌套结构。 21 风化作用可以划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2 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23 海岸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 24 根据三角洲的进退,可以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 25 表示大气湿度的物理量: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26黄土地貌可以根据地貌部位划分为沟谷地貌和沟间地貌。根据发育的时间划分为准同生地貌和后生地貌。 27冰蚀作用主要包括挖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8 海岸可以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基沿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9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除尘灭菌、吸碳吐氧、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 30 输入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主要有三个渠道: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能。 31 土壤矿物质主要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2015尔雅网络课程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王建)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人地相互作用 B、利用环境 C、空间组成与结构 D、成因与变化过程 正确答案:B 2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是? ?A、近岸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河流生态系统 ? 正确答案:A 3冰川气候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是 ?A、多边形地面 ?B、刃脊 ?C、泥流阶地 ?D、石海

? 正确答案:B 4中国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是? ?A、河南 ?B、福建 ?C、云贵 ?D、山西 正确答案:C 5水的分布的改变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如果水更多的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地球的自转速度会: ?A、变快 ?B、变慢 ?C、没变化 ?D、都不对 正确答案:A 6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A、平原 ?B、盆地 ?C、高原

正确答案:C 7以下不是地质与地貌环境评估的途径的是: ?A、海拔高度 ?B、地貌的起伏 ?C、地貌的部位位 ?D、地下组成 正确答案:D 8在生物起源过程中,什么生物出现后大气中氧含量才升高??A、蓝藻 ?B、真核生物 ?C、植物 ?D、动物 正确答案:A 9不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是()。 ?A、水星 ?B、木星 ?C、火星

正确答案:D 10我国东南地区潮湿而西北内陆干燥的气候是收到了()的影响。?A、季风气候 ?B、海洋洋流 ?C、地球自转 ?D、地形差异 正确答案:A 11以下对降水和气温不具有调节作用的是哪一项? ?A、湖泊 ?B、水库 ?C、沼泽 ?D、岩石 正确答案:D 12地球上人类生存的原因是: ?A、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B、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C、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201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

201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 1 以下对降水和气温不具有调节作用的是哪一项? ?A、 湖泊 ?B、 水库 ?C、 沼泽 ?D、 岩石 我的答案:D 2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A、 9.931% ?B、 4.458% ?C、 2.762% ?D、 1.336% 我的答案:C 3 属于地下喀斯特的是() ?A、 石芽 ?B、 溶洞 ?C、 溶沟 ?D、 峰林 我的答案:B 4 以下哪个地方地震比较少? ?A、 日本 ?B、 智利 ?C、 南京 ?D、 汶川

5 下列哪位发现了大陆漂移: ?A、 麦哲伦 ?B、 魏格纳 ?C、 郑和 ?D、 爱因斯坦 我的答案:B 6 以下不是地质与地貌环境评估的途径的是:?A、 海拔高度 ?B、 地貌的起伏 ?C、 地貌的部位位 ?D、 地下组成 我的答案:D 7 中国洪涝灾害最多的地区是哪里?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东南沿海 ?D、 西南地区 我的答案:C 8 以下是土壤荒漠化的后果的是: ?A、 下渗增强 ?B、 径流减弱 ?C、 土壤湿润 ?D、 土壤干燥

9 有助于保证都江堰枯水期也有足够的灌溉水量的是()。 ?A、 深淘滩 ?B、 低作堰 ?C、 宝瓶口 ?D、 弯道环流 我的答案:A 10 水的分布的改变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如果水更多的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地球的自转速度会: ?A、 变快 ?B、 变慢 ?C、 没变化 ?D、 都不对 我的答案:A 11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 人地相互作用 ?B、 利用环境 ?C、 空间组成与结构 ?D、 成因与变化过程 我的答案:B 12 生态系统中各级净产量只有总产量的() ?A、 83%-60% ?B、 17%-44% ?C、 0.5 ?D、

现代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 学。 2、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 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 3、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 征、时间动态和人地关系的原理。 4、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 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5、地带性:因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而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 匀的分布。呈现出自赤道向两极的规律变化。 6、非地带性: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主要包括(1)海陆分异(2) 陆地干湿度分带性(3)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4)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5)垂直带性分异 7、垂直地带性: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 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 8、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 规律性。根据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确定自然区域之间的界限,明确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即自然区划。 9、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 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 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是土地覆盖变化主要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被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10、土壤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下层(B 或E)。 诊断特性:具有定量说明的,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11、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8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从大气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角度谈谈如何防治沙尘暴? 答:沙尘暴是大风扬起的地面尘埃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 m的恶劣天气现象。沙尘暴是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防治沙尘暴的措施有:(1)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 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2)封沙育林育草 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3)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包括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骨干防沙林带,及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 2.大气圈与岩石圈怎么相互作用? 答:岩石圈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气环流,改变了气候的格局与性质。同时改变了的大气圈,又反作用于岩石圈。岩石圈与大气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高原隆升,使地面侵蚀作用加强,吸收更多的CO2,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导致世界气候的变冷。气候的变冷,引起冰川与冰缘作用的加强,使隆起的高原风化、侵蚀作用加强。受剥蚀的高原或山地,在均衡作用下,进一步隆升。

(2)气候的冷暖变化,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引起海面的升降与冰川的积累与消融,导致岩石圈的均衡调整。 ①间冰期 第一,冰川(冰盖)消融,原来被冰盖覆盖的地面,由于负荷减少而均衡上升。冰盖融化的水回到海洋,海面上升,海水厚度增大,海底由于负荷增加而均衡下沉。 第二,在大陆架地区,由于水层厚度由岸外向岸边逐渐减小,因而由不等量的均衡下沉导致大陆架地区的地面(地壳)掀斜。 ②冰期 中高纬地区冰盖扩展、厚度加大,被冰盖覆盖的地面,由于负荷增加而均衡下沉。同时,海平面下降,海水厚度减小,由于负荷减小而导致海底的均衡上升。在均衡调整的过程中,岩石圈不仅会发生变形,有时还会发生破裂。 3.地貌与气候的关系。 答: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内、外动力共同塑造的岩石圈表面的形态,是岩石圈在地球表面的显示与表征。 (1)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①大陆与大洋 大陆与大洋是最大的地貌单元。由于大陆与大洋之间的热力差,产生了季风环流。不同的地貌单元对应于不同的区域或局地气候环境。 ②山区 由于山坡与山谷对温度日变化的响应速度不同,产生了山谷风。当山体高度超过水汽凝结高度时,在山地的迎风坡往往降水较多,气候比较湿润。气流翻过山顶后绝热下沉、增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