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腰椎旁神经阻滞术

腰椎旁神经阻滞术

腰椎旁神经阻滞术
腰椎旁神经阻滞术

廿四、腰椎旁神经阻滞术

【适应证】

1.坐骨神经痛、股神经痛、隐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痛、急性腰肌损伤痛、腰椎骨质增生、腰肌疼痛等的治疗。

2.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脊椎病引起的根性神经痛等治疗。

【禁忌证】

1.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有感染疾病者。

2.有严重心肺疾患者。

3.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操作方法】

1.病人取患侧向上侧卧或俯卧位。

2.体表定位:先确定穿刺部位的腰椎棘突,穿刺点选在患侧距棘突尖旁开1.5~2cm处。

3. 用0.5%碘伏常规皮肤消毒。在体表定位穿刺点处用2%利多卡因做一皮丘,用带有深度标记的10cm长、7~9号腰麻针垂直刺入,一直触及同侧椎板外侧部位。一旦触及椎板,移动套在针体上的标记至距皮肤1~1.5cm处。退针至皮下且将针稍向外斜,或将针平行向外移动0.5cm,重新刺透横突间韧带,进入椎间孔外侧的椎旁间隙,针尖沿椎板外侧缘进针超过椎板,此时穿刺针标记刚好触及皮肤。

4.注气无阻力,回吸无血或脑脊液即可注药5~8ml。

5.注射药液后侧卧40min,尽量将注射的药液沿脊神经根途径向椎间孔内扩散。由于腰神经粗大,很容易触及并诱发异感。该穿刺部位位于腰椎间孔阻滞术和腰神经丛阻滞术之间。

【注意事项】

1.该穿刺部位位于腰椎间孔阻滞术和腰神经丛阻滞术之间。本操作不需要影像显示监视器引导。

2.注射药物前务必反复回吸,确认无血、无脑脊液后方可注药。

3.注药速度不可过快,如果注药过快、压力过大、药量过多,药

液可能渗入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隙。如果药物误入蛛网膜下隙,会引起广泛阻滞。

4.注药后应密切观察同侧皮肤是否出现感觉减退,检查下肢感觉及运动情况。。

5.穿刺中为避免损伤脊神经,操作禁忌粗暴,不要一味地追求异感。

6.施术时应备有抢救复苏设备。

神经阻滞麻醉

第六章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丛、神经干周围,暂时阻断其向中枢和外周传导冲动的功能,从而产生局部区域感觉、运动功能的消失,称为神经阻滞麻醉。 第一节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囊腺瘤切除术;气管切开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甲状舌骨屡等皮肤及皮下浅表手术;颈部椎板减压。 2 禁忌证 呼吸道不能保持通畅的颈部手术;小儿及不合作者均不能选择颈丛阻滞麻醉。 二解剖 颈神经丛分浅丛和深丛,由颈1-4(C l-4)脊神经前支组成。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经过椎动脉后面到达横突尖端,过横突后,这些分支与上下相邻的脊神经分支连接,形成一系列的环。浅丛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从筋膜下穿出至表面,其分支主要支配皮肤和浅表结构;深丛在斜角肌间隙与臂丛神经处于同一水平,并同为椎前筋膜覆盖,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和其他深部组织。麻醉时浅丛、深丛神经均应给予阻滞,才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颈神经丛阻滞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头的后部、肩及胸上部,犹如披肩样范围。 三操作步骤 (一)穿刺点定位 1 深丛 C2穿刺点在乳突下约1.5 cm、向后约 1cm处;C4穿刺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会点;C3穿刺点在C2-4连线的中点。 2 浅丛在C4穿刺点。 (二)操作程序根据手术部位选择不同的颈丛阻滞点和局麻药剂量。

1 三点法颈前阻滞法:传统的颈深丛阻滞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两上肢自然下垂、紧贴躯干;在肩背部垫一薄枕便于暴露颈部穿刺部位。用记号笔标记C2、C3、C4;消毒铺巾,左手示指尖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7#注射针头依次穿刺;C4横突比较浅、进针2一3 Cm即可触及颈椎横突,患者述有异感更可确认,针尖稍稍退离骨质避免损伤骨膜,左手拇、示、中指固定针头,右手持含局麻药注射器注药,注药前、中、后注意轻轻回抽,观察有无血液或其他回流液;然后再行C2、C3阻滞。浅丛阻滞可在C4深丛阻滞完成后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突破胸锁乳突肌腹(将胸锁乳突肌提起便于操作)分别向头端及尾端各注人局麻药4一5ml,单侧总量不超过10ml。 2 改良一点法颈丛阻滞法:选C4一点深丛加浅丛阻滞。 (三)局麻药 0.25%布比卡因、0.375%罗哌卡因系长效局麻药,常用于颈深丛阻滞。1%利多卡因维持麻醉作用时间短,较少单独使用,可与0.25%布比卡因或0.375%罗呱卡因配置成混合液用于深丛和浅丛阻滞。 四、意外与并发症 (一)全脊麻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系局麻药误注人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室内扩散,导致颈脊神经广泛阻滞。 1 症状 注药后立即出现意识消失、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心跳骤停。 2 处理 立即面罩加压供氧或紧急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循环支持,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1-24T13:49:51.673Z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综合)10年5期供稿作者:姚永玲张光翠张世兰[导读] 可减轻神经根的水肿及抑制纤维组织的增生。维生素类药物有营养细胞和神经的功能。 姚永玲张光翠张世兰(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襄樊441000)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先注射浓度为20ug/ml的臭氧5ml,再注射消炎镇痛药20ml。结果:有效率为93.75%,治愈率73.75%。结论: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硬膜外神经阻滞;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19-0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一般认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应先用非手术疗法,无效者方考虑手术治疗[1],自2006年以来,我科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51.8岁,病程1周-10年。全部病例均行腰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练习床上解大小便。 1.2治疗方法 1.2.1方法:患者入治疗室,行心电监护,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协助患者屈膝屈髋侧卧位,患肢在下,常规消毒皮肤,选相应病变间隙上一间隙为穿刺点,向头或向尾,稍偏向患侧置入硬膜外导管2-3cm,以无脑脊液为度。穿刺成功后,先注射浓度为20ug/ml的臭氧5ml,再注射消炎镇痛药20ml(盐酸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10mg,维生素B12 0.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经导管缓慢推注入硬膜外腔,用10-15min注完,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无不良反应后,拔出硬膜外导管,贴无菌敷贴。告知患者绝对平卧6小时,穿刺处保持清洁干燥,三日内勿沾水。 1.3疗效标准。优:症状、体征消失,恢复生活及工作,无神经根受压情况良: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感腰腿轻度酸胀不适,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和轻体力劳动差:症状、体征无缓解,不能工作。 2结果 本组有效75例,有效率93.75%,优59例,治愈率73.75%。一般治疗1-2次,间隔5-7d。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症状的原因是神经根受到刺激后局部受压引起无菌性炎症,水肿及病变骨骼附近的时间或纤维结缔组织的炎症,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神经根,使其静脉回统受阻,从而加重神经根炎症的水肿,提高疼痛的敏感性,突出物机械性压迫所致神经根缺血,炎症或肌痉挛是产生症状的一个重要原因[2]。臭氧有消炎镇痛的作用,在硬膜外直接注射臭氧和消炎镇痛药物,能消退神经根周围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使患者神经根性疼痛立即缓解。低浓度局麻药可阻断神经对疼痛纤维传导,解除血管及肌肉的反射性痉挛,另外,由于局部血循环改善,可增加局部供氧及组织代谢。糖皮质激素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可减轻神经根的水肿及抑制纤维组织的增生。维生素类药物有营养细胞和神经的功能。 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但操作要规范化、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参考文献 [1]李主一,皱培,马兴光,翁龙江,徐永清.硬膜外腔置管连续注射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云南医药,2001,22(3):240 [2]张皓,王平均,宋恒平,倪凤民,等.硬膜外置管注药治疗腰腿痛的临床分析[J].解剖与临床,2005,10(2):155

(整理)心脏交感神经节生物阻滞术

心律失常发病原因 1、心律失常与心脏交感神经节的关系 心脏跳得快慢、跳得是否规律、收缩的强弱等生物特性都是由人体内的一类神经所控制的,叫做植物神经。植物神经分2种:一种叫做交感神经;一个叫做副交感神经,2个神经起相反的作用。比如心跳加快是由交感神经管的,心跳减慢就是由副交感神经管的。这2个神经又是由神经节控制的。交感神经的生物效应由交感神经节控制,副交感神经节的生物效应由副交感神经节控制。 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有的心跳不规律,有的会比正常人快,有的即快又不规律。这种心脏异常变化主要是交感神经控制的。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这种生物作用又是由心脏交感神经节控制的。也就是说,心脏交感神经节好比“指挥部”,发出让心跳快的指令由交感神经做执行。 2、什么是“心脏交感神经节”? 人的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几部分,其中胸椎又分为12节。心脏交感神经节位于人体的深部第1-5胸椎的两侧,相当于肩部到腋下水平高度。 心脏交感神经节就是使心脏发生心跳快等心脏异常变化的指挥中心。治疗时如果能够影响到心脏交感神经节,就可能阻止或消除心跳快、心律失常等心脏的异常改变。

3、什么是“心脏交感神经节微环境”? 人体神经节与神经之间、神经与神经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靠一定的“小物质”,好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靠语言一样。心脏交感神经节与神经之间信息传递的小物质主要是“乙酰胆碱”。 交感神经节每发出一个动作指令,很多小物质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转换和传递,往往肉眼很难观察到,这些场所被形象的称为“心脏交感神经节微环境”。治疗时如果通过治疗使心脏交感神经节微环境内的小物质发生复杂改变,就可以改变神经传递的信号。 比如通过某种生物作用使心脏交感神经节附近的微环境改变,从而使乙酰胆碱增多等,就可以改变原本心跳不规律、增快的信号,使心跳平稳。

常用神经阻滞

常用神经阻滞 ▲额神经阻滞: 定位:眶上缘内侧1/4处额孔或切迹。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眶上神经阻滞: 定位:眶上缘内侧1/3处额上孔。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眶下神经阻滞: 定位:眶下缘下1cm,距鼻中线3cm处得眶下孔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上颌神经阻滞: 操作:颧弓中点与下颌切迹两点中点作一连线,取连线内1/3作为穿刺点,用10cm长、7号腰麻针垂直穿刺进针3、5-5cm到翼突外板,将标记距离皮肤1、5cm处,再将穿刺针退至皮下,调整穿刺针角度对准瞳孔方向进针1-1、5cm滑过至翼突外板至标记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2ml。 注意:多压,以免出血。 下颌神经阻滞: 在上颌神经阻滞定位得下1/3。其它同。

▲耳颞神经阻滞: 定位:外耳道与下颌关节处,颞动脉搏动处外侧。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颏神经阻滞: 定位:第一磨牙前下方,嘴角稍下部颏孔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1ml。 面神经阻滞: 定位: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在乳突前缘外耳道下方。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枕大、枕小神经阻滞: 定位:枕骨大粗隆与乳突连线分三等份,从内向外依次为枕大、枕小神经。 药量:消炎镇痛液各3ml。 ▲星状神经节阻滞: 定位: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向内侧触摸到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3-4cm平行于气管外缘触及动脉搏动。临床上最好选择颈中神经节阻滞以策安全(定位在环甲膜外侧气管旁,胸锁乳突肌肉内侧缘)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1)、过深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可引起病人中枢神经性抽搐; 2)、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3)、注入过浅进入气管-食管沟阻滞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吞咽时呛咳;

各种神经阻滞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

▲神经阻滞的适应征 1.创伤、手术后的急性痛 2.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幻肢痛等。 3.慢性退行性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性关节炎等。 4.各种头痛、如颈源性头痛、偏头疼、丛集性头疼、枕神经痛等。 5.各种血管疾病如雷诺氏症、闭塞性脉管炎、心绞痛、脑血管痉挛等。 6.癌性疼痛。 7.非疼痛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颞关节紊乱综合征、突发性耳聋、视神经炎、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呃转、自主神经紊乱症等。 ▲神经阻滞的禁忌征 1.未明确诊断者忌行神经阻滞以免掩盖病情。 2.不合作患者。 3.局部或全身感染。 4.有出血倾向者。 5.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6.局麻药过敏者。

▲头面部神经阻滞 ?眶上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1.眶上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痛者。 2.眶上神经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上眼睑水肿:眶上神经阻滞后可出现,不需特殊处理,数日后可自行消退。 ?眶下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眶下神经分布区疼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面部肿胀:注射神经毁损药后部分患者出现面部肿胀,注射曲安奈德5-10ml/0.5-1ml可预防或减轻面部肿胀。 ?上颌神经阻滞术 【适应征】 1.三叉神经第Ⅱ支痛。 2.上颌神经分布区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 3.上颌神经分布区损伤性疼痛。 【禁忌征】 1.局部感染。 2.有出血倾向者。 【并发征】 1.局部疼痛:注射神经毁损药后可出现一过性疼痛加剧,一般不特殊处理,严重者冷敷可减轻或解除疼痛。

腰丛神经阻滞

腰丛神经阻滞 腰丛神经阻滞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薄存菊郑宝森 一:腰丛的解剖定位 腰丛(lumbar plexus)由第12胸神经前支、第1-4腰神经前支构成,分支包括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等,分布于髂腰肌,腰方肌,腹壁下缘与大腿内侧的肌肉和皮肤,小腿与足内侧及大腿外侧的皮肤,以及生殖器等处。 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或肌质内),腰椎横突的前方,该处称为腰大肌间隙。间隙的前外侧壁即腰大肌,后壁为第1-5腰椎横突,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后外侧为腰方肌与部分腰大肌纤维,内侧是1-5腰

椎椎体和椎间盘的外侧棉及起于此面的腰大肌纤维,上界至第12肋,向下沿腰骶干与盆腔的骶前间隙相通。腰丛及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测皮神经的起始部都在此间隙中。 二:穿刺技术及并发症 腰大肌间隙入路 1.体位的选择大多数术者采取患侧向上的侧卧位。其目的是有利于药液向椎间管和下肢扩散。对于正常脊柱的患者此体位较佳。但对伴有脊柱侧弯或椎体旋转者, 侧卧位时脊柱畸形则更加明显, 给定位及穿刺带来了困难。腰大肌间隙神经穿刺达椎管内的报导屡见不鲜【1-2】。因此,在治疗前必须认真阅片, 观察脊柱情况, 对于脊柱畸形严重者可放弃或采取腑卧位给药, 注射后再取侧卧位的方法。以减少穿刺失败的机会。另外采取侧卧位注射时, 由于穿刺深达7cm 左右, 因此患者侧卧时, 双肩及臀部一定要与床垂直。术者身体与所持穿刺针垂直。使床、患者、术者、穿刺针成一标准的方形, 确保穿刺部位的准确。 2.适应证的选择腰大肌间隙神经阻滞是将药液注入腰大肌间隙, 阻滞其间穿出的神经。根据腰大肌及腰丛的解剖特点, 凡腰丛的神经干性腰腿痛是腰大肌间隙神经阻滞的最佳适应证。对于坐骨神经干性腰

CT引导下不同药物行腰交感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CT引导下不同药物行腰交感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6-02-24T14:21:08.977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王泳戴帅娄强 [导读] 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92通讯作者:娄强,上海曲阳医院,疼痛科主任. 临床工作中下肢缺血性疾病较为常见,往往由于缺血导致疼痛伴有冷感, 进一步形成溃疡或足性坏疽等症状, 王泳戴帅娄强 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92通讯作者:娄强,上海曲阳医院,疼痛科主任. 【摘要】目的评估CT引导下选择不同药物行腰交感神经阻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择病例共68例,均选择L2交感神经节阻滞,随机分为三组,A 组23例,阻滞药物使用0.1%亚甲蓝3ml;B组23例,阻滞药物使用无水酒精3m;C组22例,阻滞药物使用酚甘油3ml.每例患者治疗前均进行红外热图检查,记录治疗前下肢平均温度,治疗后24小时复查红外热图,记录下肢同一区域平均温度,根据温度变化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A 组有效率73.3%,B组有效率86.6%,C组有效率8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引导下选择行腰交感神经阻滞时,注射无水酒精改善下肢缺血优于亚甲蓝和酚甘油,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腰交感神经阻滞; 下肢缺血; 亚甲蓝; 酚甘油; 无水酒精; CT引导【中图分类号】R3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118-02 临床工作中下肢缺血性疾病较为常见,往往由于缺血导致疼痛伴有冷感, 进一步形成溃疡或足性坏疽等症状,治疗上常以扩张下肢血管,改善其血流为主要目的.腰交感神经的阻滞可以使得腰部以下动静脉的血流量增加,使神经根缺血得到改善,并且其支配的下肢血管扩张,侧支循环建立,使下肢整体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治疗因腰部及下肢缺血而引起的疾病.本科室通过选择不同药物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腰交感阻滞,观察其改善下肢缺血情况,并评估临床常用阻滞药物的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门诊于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下肢缺血性疾病人68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9例,年龄45-75岁,平均62岁,病史3月到8年.临床主要症状为下肢端静息痛,伴有冷感,其中并发溃疡3例,并发足趾坏疽1例.68例分为3组,A 组23例,B组23例,C 组22例,三组间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疼痛分级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其中A 组注射0.1%亚甲蓝3ml,B组注射无水酒精3m,C组注射酚甘油3ml. 红外热成像诊断技术是一种完全非入侵的检测手段,通过接收人体表面不同部位辐射的不同强度的红外线,通过红外摄像头的光电效应转化为电磁信号,经过计算机整理,回归为热图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用以测量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同时将电磁信号贮存在计算机的磁盘或软盘上,贮存的信息又可传输到打印机上,以彩色图形式打印.根据温度变化情况、形态,用以辅助诊断疾病和了解人体功能状态.红外热成像诊断技术可以用于初期诊断或预后观察,还可以监测治疗过程的进展情况,用于疼痛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对比. 本课题选用病人术前均经红外热图检查,选取患者大腿前侧中部、小腿前侧中部及足底中部温度,双侧对比;术后24H 再次予以红外热图复查,再次选取患者大腿前侧中部、小腿前侧中部及足底中部温度和术前进行对比. 1.2方法治疗方法:均在CT定位下穿剌.病人采用俯卧位,下胸腹部各垫一薄枕, 腰部呈水平位,皮肤表面摆放金属标记条,经CT扫描L 2椎体,确定穿刺点、穿刺针的角度、穿刺针到达L2椎体前侧缘距离.根据扫描后结果选择10cm 或15cm 长穿刺针,皮肤常规消毒铺巾后,局部麻醉,穿刺针经CT 标记穿刺点并按照穿刺角度斜向刺入,接近CT测量的穿刺距离停止进针;经CT 扫描确认, 针尖裸端位于椎体外下1/3侧面椎体前侧缘,回抽无血后,注入造影碘海醇1mL,观察造影剂分布范围正确后,A 组注射0.1%亚甲蓝3ml,B组注射无水酒精3m,C组注射酚甘油3ml,体位不变,观察各项生命体征30分钟,治疗后第二天(24h)复查红外热像. 2结果观察指标三组治疗后24h红外热图变化,并观察有关并发症.A 组亚甲蓝组注射后,红外热图无变化6例,剩余17例显示下肢温度较术前上升1.7℃-2.0℃,平均较术前上升1.8℃;足底中部温度较术前上升1.7℃ (见表1);有效率73.9%(见表2);术后出现尿储留1例,小便颜色改变8例.B 组亚无水酒精注射后,红外热图无变化2例,剩余13例红外热图显示下肢温度较术前上升1.8℃-2.0℃,平均较术前上升1.9℃;足底中部温度较术前上升1.8℃(见表1);有效率82.6%(见表2);术后出现腹痛2例.C组亚酚甘油注射后,红外热图无变化3例,剩余12例红外热图显示下肢温度较术前上升1.6℃-1.8℃,平均较术前上升1.7℃;足底中部温度较术前上升1.7℃(见表1);有效率68.1%(见表2);术后出现尿储留1例,下肢无力1例. 表1不同药物治疗后24h下肢不同部位的皮温(℃)(X±s) 3结论腰交感干由3-5节交感神经节组成,位于腰椎椎体前面,腰大肌及其筋膜前,其主要分支支配下肢交感神经,控制下腹部脏器、下肢、腰和骶椎管血管的感觉和运动,因此,阻断交感神经对其所支配的区域的血管收缩作用,保持血管持续扩张,改善组织血运和营养供给,增加下肢的血流.由于腰交感神经节常有融合现象,而发出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脊髓节段下界止于L2,故认为L2交感神经节是腰交感神经阻滞的重要节段,仅阻滞L2交感神经就可达到腰交感阻滞的目的,本研究均选择L2神经节为阻滞节段. 经临床证明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或毁损可以在减轻疼痛的同时通过改善血运使得下肢及足部恢复动脉搏动,对肢体功能及改善生活质量有

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 定义:直接在末梢的神经干、丛,脑脊神经根、交感神经节等神经组织内或附近注入药物或给予物理刺激而阻断神经功能传导称为神经阻滞。神经阻滞包括化学性和物理性阻滞两种。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常被一些医护人员及患者误称为封闭疗法,主要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可用于手术中镇痛,而更多的是用于疼痛治疗。此外临床上使用加热、加压、冷却等物理手段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称为物理性神经阻滞。 一、神经阻滞疗法的机理 1、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局部麻醉药及神经破坏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流动,甚至引起细胞膜变性、细胞坏死阻断了神经纤维内神经冲动的传导。由于传导痛觉的C类神经纤维的髓鞘比较薄,局麻药可迅速阻断痛觉的传导,从而实现镇痛作用。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临床上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注射常用的局麻药后,产生的镇痛是明显超过药物本身的作用时间,说明用局麻药物治疗疼痛,阻断局部神经传导通路并不是唯一的作用机制。 3、改善血液循环交感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节阻滞可有效地改善因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疼痛。 4、抗炎症作用神经阻滞疗法,特别是交感神经阻滞,有抗炎症

作用,并由此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 二、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 1、镇痛效果确实可靠 2、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治疗范围及时效可选择性强 4、副作用小 5、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 三、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神经阻滞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几乎可以说,人身各部位各种性质的疼痛都可以使用神经阻滞疗法。神经阻滞疗法不仅限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也可用于治疗许多非疼痛性症状与疾病。但在选择适应症是,也要注意秉承的发展变化,不能不分时机对所有的患者一概使用。对于某些疼痛性疾病,即使神经阻滞疗法已取得疗效,也应注意配合药物治疗、物理疗法、针灸等其他疗法,以增加、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神经阻滞疗法的禁忌症 ⑴不合作者,包括精神失常者。 ⑵穿刺部位的皮肤和深层组织内有感染病灶者。 ⑶有出血倾向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⑷对局麻药过敏者。

疼痛科医生“三基”培训方案

疼痛科医生“三基”培训方案 发表日期: 2006-8-13 一.住院医生 (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1.疼痛基本理论:定义、分类、测定方法、调节因素。 2.慢性疼痛病史采集及一般体格检查。 3.疼痛相关解剖学基础知识。 4.疼痛相关药理学基础知识。 5.疼痛相关影像学基础知识。 6.常见慢性疼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包括颈肩腰腿痛、软组织损伤、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癌性疼痛等。(二)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 1.四肢、腰背部的痛点注射、臭氧注射。 2.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臂丛神经阻滞、中低位硬膜外腔阻滞、腰椎旁神经阻滞、腰后支神经阻滞、肩胛上神经阻滞、侧隐窝注射治疗。 3.射频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射频松解、枕大小神经的脉冲射频治疗、膝关节外周软组织痛、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的射频、腰椎后支射频治疗和四肢软组织痛的小针刀治疗。 4.膝关节腔注射 (三)培训及考核形式 1.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参加日常病房、门诊查房、医疗文件的书写整理和参加疼痛治疗。 2.参加每周三下午三点至四点三十分科室业务学习。 3.每周三上午总查房及病例讨论对住院医生临床工作进行检查及指导。 4.自习疼痛学相关专业书籍。 5.每半年由科室组织一次住院医生业务考试,内容包括理论及操作。 二.主治医生 (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1.掌握住院医生所有的要求。

2.了解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和疼痛科学研究的方法。 3.能独立阅读疼痛相关影像学照片。 4.疼痛相关临床解剖学基础知识及应用。 5.疼痛相关临床药理学基础知识、应用及进展。 6.常见慢性疼痛疾病的诊断治疗、鉴别诊断,包括头面痛、疼痛相关的风湿性疾病、神经病理性疼痛、脊柱手术后疼痛综合征等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 (二)要求掌握的操作技能(在住院的基础上增加) 1.腰椎间盘穿刺、腰交感神经节阻滞及破坏治疗、颈、胸椎旁神经阻滞、高位硬膜外腔穿刺治疗、脊椎小关节注射。 2.射频治疗:选择性脊神经根脉冲射频、颈后支脉冲射频、三叉神经末梢支射频治疗。 3.肌筋膜松解:臀肌、大小菱形肌、颈项肌、肩周射频松解与躯干软组织(非重要神经部位)小针刀治疗。 4.头面部肉毒素注射。 5.发展专业方向,参与课题研究。 (三)培训及考核形式 1.在上级医生指导下,主持病房、门诊日常诊疗工作。 2.指导住院医生和进修医生临床工作。 3.定期给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讲课。 4.参加每周三下午四点三十分科室业务学习。 5.定期参加院外学习班,进行知识更新。 6.自习专业杂志和专业外语。 7.每年科内组织一次主治医生理论及操作考核。 三.副主任医生 (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1.除全面掌握初、中级医生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外,要掌握本专业国内 外最新研究进展。 2.掌握慢性疼痛相关疾病的特殊体格检查方法。

三种入路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三种入路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硬膜外阻滞治疗根性腰腿痛已被广泛认可,但此法有穿破硬脊膜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给治疗带来不便。近年来,笔者改用侧隐窝和椎旁神经阻滞法,对其疗效作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经CT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全部为单侧突,中央型剔除)。年龄18~70岁,平均(52.4±4.61)岁,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从硬膜外、侧隐窝、椎旁注药阻滞,用药为含0.5%利多卡因、得宝松5 mg,维生素B12 0.5 mg 溶液5~8 ml,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记录第1次治疗前后和1个疗程后V AS评分、不良反应和有效率,结果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内随访。 1.2 疗效评定优良:1个疗程后无明显疼痛,活动自如;有效;1个疗程后疼痛减轻,能正常活动;差:1个疗程后仍疼痛或略减轻,不能正常活动。 2 结果 治疗前各组V AS评分无明显差异,第一次治疗30 min后多数疼痛明显减轻,疼痛剧烈者备用曲马多。1个疗程后各组多数疼痛缓解或减轻,统计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有头晕、腰部不适、腿软等,以硬膜外阻滞居多,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随访61例,1例4个月后复发再行硬膜外阻滞,3例因硬膜囊受压明显,效果不佳接受手术治疗。见表1。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释放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或突出物直接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引发疼痛。硬膜外腔注药治疗疼痛已广泛应用,效果良好。然而,因炎症部位组织充血、水肿、阻力增大,硬膜外后路注药难以集中至炎性组织部位,易分散流向疏松的非炎症组织,注药量需增大,阻滞范围必然广。刘延清等专家学者进行椎管造影证实后路法药物易向头端扩散,短时难以扩散至神经根。这样,药物分散可能影响疗效,再者,刺破硬脊膜及硬膜外血肿有可能发生,给门诊治疗带来不便和隐患。 侧隐窝注射法是穿刺针经小关节内缘或椎板外切迹入路至患侧硬膜外侧间隙,注入药物可集中流向侧隐窝,作用于局部神经根,此法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本组显示优良率达70.8%,略优于硬外组,虽无统计学差异,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然而,此法要求定位准确,技术要求高,而且仍有穿破硬脊膜及损伤神经根的可能。椎旁注射法是穿刺至椎间孔外口出现异感注药。邵兆军等用CT 证实椎旁注射经椎间孔进入硬膜外间隙。从解剖上讲,两种方法实质都是神经根阻滞法与另两组效果相似,无一例不良反应,这表明椎旁阻滞法安全有效,且定

CT下椎间孔神经阻滞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CT下椎间孔神经阻滞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摘要】椎间孔神经阻滞术能迅速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根性坐骨神经痛,具有穿刺准确、药物集中、疗效确切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神经阻滞术;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根性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文对32例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在CT影像的介导下,行椎间孔脊神经根阻滞治疗。现将其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治疗方法 穿刺入路及进针方法:(1)患者取俯卧位,腹部下垫一枕,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心电、脉搏和血氧饱和度;(2) 患者俯卧于CT扫描床上,行腰椎段椎间盘常规螺旋扫描,以CT图像为基础选择穿刺路线、穿刺点、穿刺角度。穿刺点为脊柱正中偏患侧约6~10cm,皮肤常规消毒铺巾,然后用0.5%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选22G腰穿针,穿刺针依次经皮肤、皮下、骶棘肌,沿小关节[刘金锋1]外侧缘向椎间孔穿刺。直至诱发根性疼痈如此根性痛与患者平时酌典型疼痛一致,可注射0.3~1.0 ml欧乃派克,若显示造影剂沿神经根走向分布,充盈神经根袖,则证实针尖位于鞘内。(3)注射阻滞混合液:一旦确认针尖的位置合适,可对每一目标脊神经根缓慢注射治疗性阻滞液2 ml(此阻滞液含组方2%利多卡因1 ml+复方倍他米松1ml+维生素B12 1ml+0.9%生理盐水1 m1共4ml)。注射结束后拔针,用敷料覆盖穿刺点。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25~66岁,平均42岁。均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CT、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单间盘突出24例,两个相邻节段突出8例,L3-4节段突出2例,L4-5节段突出14例,L5-S1节段突出8例,L4-5、L5-S1双节段8例,共40个神经根。临床症状表现为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经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或反复发作。 疗效评估术:术前、术后3日、3个月测定V 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直腿抬高试验。效果评估分为:优指症状和体征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良指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长时间体力劳动后仍有轻度疼痛,直腿抬高试验>60°;尚可指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仍有疼痛,真腿抬高试验<60°;无效指症状、体征无改善。 2结果 阻滞脊神经数:对32例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阻滞40支腰骶部脊神经,其中L4脊神经2支,L5 脊神经22支,S1脊神经16支。(2)治疗效果:本

胸背腰骶神经阻滞操作常规

胸背腰骶神经阻滞 一、肋间神经阻滞术 【适应证】 (1)用于胸外伤后疼痛,包括肋骨骨折、胸壁挫伤、梿枷胸等。 (2)胸部或上腹部手术后镇痛。 (3)用于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及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如胸椎结核、胸椎转移瘤、退行性胸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胸膜炎等压迫或刺激肋间神经所致的疼痛和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症。顽固性肋间神经痛可注入神经破坏剂。 【禁忌证】 (1)有严重心肺疾患应慎用或不用肋间神经阻滞。 (2)注射部位皮肤、软组织有感染性疾病者。 (3)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操作方法】 1术 (1)体位:双侧阻滞可采用俯卧位,腹部垫枕,单侧阻滞或俯卧位困难者可采用健侧卧位或卧位,屈颈弓背以增大后肋间隙,利于操作。 (2)体表定位:确定阻滞范围后标记可做在骶棘肌外侧缘与肋骨下缘相交处。 (3)常规皮肤消毒。 (4)术者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进针点,先做一皮丘,随后用35cm长的,6~7号的短针头连一个注射器,右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至肋骨外侧面,然后使针尖滑至肋骨下缘,再稍进针02~03cm,当有阻力消失时,回吸无血、无气,注入局部麻醉药液3~5ml或0 25%~5%利多卡因,维生素B12500~1000μg,地塞米松5mg药液合剂5ml。 2 (1)体位:参照“肋角处肋间神经阻滞术”。 (2)体表定位:决定阻滞范围后,在预定阻滞部位的肋骨下缘做标记。 (3)常规皮肤消毒。 (4)先在标记部位做皮丘,然后更换短斜面4cm长的穿刺针,连接注射器,进针时针尖斜面与肋骨平行,触及肋骨下缘骨面后针尖稍下滑,继续进针02~03cm,有阻力消失感时,针尖即进入肋间内外肌之间。 (5)回抽无血液和气体,即注入025%~05%利多卡因,维生素B12500~1000μg,地塞米松5mg药液合剂5ml。每周2次。 (6)自第9肋起,肋间神经不再位于肋沟内,而位于下一肋骨上缘内侧。因此,在做第9、第10肋间神经阻滞时,应在下一肋骨上缘垂直进针,至其深层注入药液。 【注意事项】 (1)穿刺时一定确定骨性标志,禁忌盲目进针。 (2)操作时应严格掌握进针深度,以防刺破胸膜发生气胸。 (3)局麻药不应超过规定剂量。 (4)注药前应反复回吸,以防发生中毒反应。 二、胸椎椎间孔神经阻滞术 【适应证】 同“肋间神经阻滞术”。 【禁忌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