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erspectives on Image-Based Wavefront Sensing

Perspectives on Image-Based Wavefront Sensing

Perspectives on Image-Based Wavefront Sensing

Perspectives on Image-Based Wavefront Sensing

Robert A. Gonsalves

Tufts University, Medford, MA 02155

bobg@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14376963.html,

Abstract: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and uses of image-based wavefront sensing. We discuss

the tools (phase retrieval, phase diversity), some successes (Hubble fix, curvature sensing, solar

research), and some future applications (control of the JWST, human vision, video cameras).

1. The foundation

The first method for image-based wavefront sensor was image sharpening [1], which mimics how we see - our brain processes the images we receive and controls the focus of our eyes. It is still us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f consumer products. In the 1970’s the Shack-Hartman wavefront sensor, which is not image-based, worked so well that image-based techniques were orphans. Some researchers, however, continued developing the tools, namely phase retrieval [2-11], phase diversity [8,9] and curvature sensing [10,11].

Phase retrieval algorithm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first is the Iterative Transform Algorithm (ITA)

[2-7], in which the wavefront (phase in the pupil) is estimated, iteratively, by imposing physical constraints in the spatial and spatial frequency domains. The other algorithm is Model-Based Phase Retrieval (MBPR) [5,7-9], in which a weighted sum of basis functions for the wavefront is manipulated so that a model for the data fits the observed data. Phase diversity [7-9] uses one or more diverse images. It was developed to resolve the “twin” solution of a symmetric pupil and to allow phase retrieval algorithms to be used with extended objects. Curvature sensing uses a form of phase diversity and the transport equation for intensity [10] to estimate the wavefront [11].

2. The Hubble Fix

In July of 1990 NASA announced that there was a devastating and unknown flaw in the Hubble Telescope’s optics. The tools were in place and the researchers were ready to help. The research teams [12-15] arrived at essentially the same prescription for the fix. In December of 1993 astronauts Story Musgrave and Jeff Hoffman inserted the mechanical/optical fix. At second light, the image was dramatically improved. This success gave image-based wavefront sensing and phase retrieval, in particular, instant credibility.

3. Curr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Curr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include solar research, in which an extended source and large signal-to-noise ratio make phase diversity a natural and successful way to image the sun [16], with most effort placed in post-processing, not adaptive control of the telescope; curvature sensing in ground-based telescopes[11], which has been used on the Mauna Kea telescope in Hawaii and elsewhere, particularly at IR wavelengths; control of the JWST [17-19], in

which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ITA will perform initial commissioning and maintenance of the 18-segment primary mirror; vision research [20], in which researchers are finding better ways to examine, characterize and correct our eyes by using image-based wavefront sensing and MEMS technology; and commercial video cameras which have the capabilities (adaptive optics, multi-wavelength sensors, on-board processors) to use this technology.

4. References

[1] R Muller, A Buffington, "Real-time correction of atmospherically degraded telescope images through image sharpening," JOSA 64, (1974)

[2] P Hirsch et al., “Method of making an object-dependant diffuser,” US Patent 3,619,022 (1971)

[3] R Gerchberg, W Saxton, "Phase determination from image and diffraction plane pictures in an electron-microscope," OPTIK 34 (1971)

[4] D Misell, "A method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phase retrieval problem in electro–microscopy,” J. Phys. D. 6 (1973)

[5] R Gonsalves, “Phase retrieval from modulus data,” JOSA, 66 (1976)

[6] J Fienup, "Reconstruction of an object from the modulus of its Fourier transform," Opt Lett 3 (1978)

[7] R Gonsalves and A Devaney, “Wavefront sensing by phase retrieval,” US Patent 4,309,602 (1982)

[8] R Gonsalves, “Phase retrieval and diversity in adaptive optics,” Opt. Eng., 21 (1982)

[9] R Paxman, J Fienup, "Image-reconstruction for misaligned optics using phase diversity," JOSA A 3 (1986)

[10] M Teague, "Image formation in terms of the transport equation," JOSA A 2 (1985)

[11] F Roddier, “Curvature sensing and compensation: a new concept in adaptive optics,” Appl Opt 27 (1988)

[12] R Gonsalves, S Ebstein, “Image inversion analysis of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OTA,” Final Report, JPL Contract 958891 (1991)

[13] J Fienup et al., “Image inversion analysis of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in Final Report, JPL Contract 958892 (1991)

[14] C Roddier, F Roddier, "Combined approach to Hubble Space Telescope wave-front distortion analysis," JPL Contract 958893 (1991)

[15] R Lyon et al., “Hubble Space Telescope phase retrieval parameter estimation,” Proc. SPIE 1567 (1991)

[16] M L?fdahl, G Scharmer, "Wavefront sensing and image restoration from focused and defocused solar images,"Ast Asphy 107 (1994)

[17] D Redding et al., “Wavefront sensing and control for a Next Generation Space Telescope,” Proc. SPIE 3356 (1988)

[18] DS Acton et al.,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wavefront sensing and control algorithms,” Proc. SPIE 5487 (2004)

[19] B Dean et al., “Phase retrieval algorithm for JWST flight and testbed telescope,” Proc. SPIE 6265 (2006)

[20] N Doble, D Williams, “Application of MEMS technology for adaptive optics in vision science,” IEEE J. Quan Electr, 10 (2004)

? 2008 OSA / Solar 2008

? 2008 OSA / FiO/LS/META/OF&T 2008

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的介绍和特点

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的介绍和特点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1] 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2]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前两个均进入中国。 主要特点: 1)、大规模的: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的MOOC。 2)、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成之为MOOC。 3)、网络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

微课创作说明及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本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为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8 At the weekends (B)部分的单词教学。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是掌握6个昆虫类单词及insects的发音。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6种昆虫类的单词以及单词insects,并能够熟练运用。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读准单词发音,掌握发音规律,掌握以字母y结尾的可数名词变为复数时的变化规则。情感态度方面,需要学生具有通过微视频学习知识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微视频学习的方式,掌握语言技能;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需要借助视频学习的优势,反复观看,解决自己的难点问题,积极参与到视频教学中的操练项目,巩固和运用知识。 作品的创作说明: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8 At the weekends (B)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微视频学习,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6种昆虫类的单词以及单词insects,并能够熟练运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6个昆虫类单词及insects的发音 教学难点:让学生读准6个昆虫类单词及insects的发音,掌握发音规律,知道以y结尾的可数名词变为复数时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Step 1借助情境图,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公园的一角 T: Here’s a picture. Is it nice?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T: Today, let’s learn some words about insects. 2.揭示课题,读2遍 Step2利用猜谜的游戏,呈现新单词,学习新单词 1.边听边猜,激发兴趣,学习新单词a grasshopper , a bee 教师讲两个昆虫的特点,让学生猜他们是什么?学生猜对后,教师呈现昆虫的图和单词,带领学生跟读,并指导单词grasshopper中a 和o的发音以及字母组合ee的发音。利用已知的单词学习新单词的发音。 2.自主阅读,猜一猜,他们是哪些昆虫 (1)学生自己读文本,猜文本中所指的是哪些昆虫。学生抓住昆虫的特点,思考。 (2)核对答案,并学习他们的发音,同时学习他们的复数形式及发音。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掌握以辅音字母+y 结尾的可数名词复数形式的变化规律。 3.整体呈现单词,齐读 整体呈现新单词,播放录音让学生整体跟读一遍,加以巩固。Step3 巩固操练 1.仔细阅读,根据歌谣内容,选择正确的图,填空。

微课的类型介绍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微课的类型介绍 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微课可以被分为许多种类型,其中按照教学方法来分类,微课大致可以划分为分别为五类,分别为:讲授类、讨论类、启发类、演示类、练习类等。那么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微课类型,以便于大家在今后的微课制作中有更好设计思路和创意。 一、讲授类 讲授类微课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1.课堂实录微缩版 这种类型的微课中有教师、有学生、有活动、有交互……然而学生不是教研员,也不是评课专家。他不需要观看师生活动过程,学生需要的仅仅是学习内容本身。 2.画中画版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老师的头像出现在视频局部,仿佛老师就在自己身边一对一讲解,亲切而自然,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愿意去学习。 二、讨论类 讨论类微课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三、演示类 1.幻灯片动画式 演示类微课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PPT类微课是指教师借助PPT的视频录制功能将嵌入有课程讲解配音的PPT直接录制成流媒体视频。这类微课视频的制作门槛低,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动画设计制作能力。 2.手机+白纸 工具随手可得,技术难度低,操作快捷方便,画面真实亲切,并且易于分享

结语: 但在实际微课的设计与拍摄时,老师还得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学的要求、学校的实际硬件条件及自身的技术能力来选择微课的类型,只有这样,微课才能真正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并能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来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完整版)微课亮点介绍

本微课视频有以下几个优点: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2、教学设施中,我非常重视开头的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注意从生活中的两幅图片出发,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数学知识,通过知识迁移、类比的方法归纳得出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使他们不会觉得数学概念学习的单调乏味,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教学的设计主要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思考、交流,相互比赛,并解决问题,老师只是进行适当的点拨,从而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自学,再小组讨论,把不懂的问题都在组内消化完成。全班交流展示时,所举同类项的例子,能检验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同类项的概念,突出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4、通过议一议,汇报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理解记忆。通过比一比,看谁反应快;填一填,看谁写得最快;全班分为两组进行比赛能检验学生对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否掌握,学生通过两组比赛活动,也能发扬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助、严谨求实的学习精神。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更能发挥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在比赛活动中都有收获。 5、通过学生谈收获,教师做补充,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整理的学习习惯。因此整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贯穿了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了一种意识——合作交流的意识;锻炼了一种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微课简介

"微课"简介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一、"微课"的组成 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 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理念以小见大,用微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的让学生动手做 宗旨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变化,从小处着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

微课的类型介绍

微课的类型介绍 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微课可以被分为许多种类型,其中按照教学方法来分类,微课大致可以划分为分别为五类,分别为:讲授类、讨论类、启发类、演示类、 练习类等。那么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微课类型,以便于大家在今后 的微课制作中有更好设计思路和创意。 一、讲授类 讲授类微课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 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这是中小学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 型。 1.课堂实录微缩版 这种类型的微课中有教师、有学生、有活动、有交互??然而学生不是教研员,也不是评课专家。他不需要观看师生活动过程,学生需要的仅仅是学习内 容本身。 2.画中画版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老师的头像出现在视频局部,仿佛老师就在自己身边 一对一讲解,亲切而自然,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愿意去学习。 二、讨论类 讨论类微课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 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三、演示类 1.幻灯片动画式 演示类微课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 印证所传授知识。 PPT类微课是指教师借助PPT的视频录制功能将嵌入有课程讲解配音的 PPT直接录制成流媒体视频。这类微课视频的制作门槛低,要求老师必须具备一 定的动画设计制作能力。 2.手机+白纸 工具随手可得,技术难度低,操作快捷方便,画面真实亲切,并且易于分享 结语: 但在实际微课的设计与拍摄时,老师还得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学的要求、学 校的实际硬件条件及自身的技术能力来选择微课的类型,只有这样,微课才能真 正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并能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来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

微课创作说明及作品简介培训资料

微课创作说明及作品 简介

作品简介 本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为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8 At the weekends (B)部分的单词教学。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是掌握6个昆虫类单词及insects的发音。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6种昆虫类的单词以及单词insects,并能够熟练运用。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读准单词发音,掌握发音规律,掌握以字母y结尾的可数名词变为复数时的变化规则。情感态度方面,需要学生具有通过微视频学习知识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微视频学习的方式,掌握语言技能;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需要借助视频学习的优势,反复观看,解决自己的难点问题,积极参与到视频教学中的操练项目,巩固和运用知识。 作品的创作说明: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8 At the weekends (B)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微视频学习,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6种昆虫类的单词以及单词insects,并能够熟练运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6个昆虫类单词及insects的发音 教学难点:让学生读准6个昆虫类单词及insects的发音,掌握发音规律,知道以y结尾的可数名词变为复数时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Step 1借助情境图,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公园的一角 T: Here’s a picture. Is it nice?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T: Today, let’s learn some words about insects. 2.揭示课题,读2遍 Step2利用猜谜的游戏,呈现新单词,学习新单词 1.边听边猜,激发兴趣,学习新单词a grasshopper , a bee 教师讲两个昆虫的特点,让学生猜他们是什么?学生猜对后,教师呈现昆虫的图和单词,带领学生跟读,并指导单词grasshopper 中a和o的发音以及字母组合ee的发音。利用已知的单词学习新单词的发音。 2.自主阅读,猜一猜,他们是哪些昆虫 (1)学生自己读文本,猜文本中所指的是哪些昆虫。学生抓住昆虫的特点,思考。 (2)核对答案,并学习他们的发音,同时学习他们的复数形式及发音。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掌握以辅音字母+y 结尾的可数名词复数形式的变化规律。 3.整体呈现单词,齐读 整体呈现新单词,播放录音让学生整体跟读一遍,加以巩固。Step3 巩固操练 1.仔细阅读,根据歌谣内容,选择正确的图,填空。

微课知识简介

微课知识简介(供参考) 一、微课类型及要求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学设计”“微课件”“微习题”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 微课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①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讲授;②解题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③答疑型——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④实验型——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⑤其它类型——不属于上述分类的技能类、表演类、活动类等作品,均可归为此类型。 微课基本要求 1. “微视频”要求 “微视频”时长一般时长为5~10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要求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风貌。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视频格式以MP4为主。上传要求见大赛活动网站说明。 2. “微教学”设计要求 微教学设计是指对微课教学活动的简要设计和说明,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教材版本及适用对象等信息。可由执教教师参照微课教学设计模板填写。文件格式为WORD。 3 .“微课件”要求 微课件是指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文件格式以PPT为主。可以整合到微视频中,也可以单独提交,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和反映主要教学内容。 4. “微习题”要求 根据微课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练习测试题目,它是微课教学的一部分,文件格式为WORD。

微课作品简介

《药品的存放》微课作品简介 录制时间:2014-年 4 月27 日微课时间:6分12秒系列名称九年级化学中考专题复习课 本微课名称《药品的存放》 知识点描述以试剂瓶分类为载体,复习药品的存放知识,同时巩固常见单质、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知识点来源□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沪教版章节:全册页码:全部 □不是教学教材知识,自定义:中考专题复习 基础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学习完九年级化学全部新授,基本具有“分类”的思想,同时具备单质、化合物中代表物质的理化性质,实验基本常识。 教学类型 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联系型□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 适用对象学生:本微课是针对本学科平时成绩多少分的学生 □40分以下□40-60分60-80分□80-100分□100-120分□120-150分 教师:□班主任□幼儿教师普通任课教师□其他 其他:□软件技术□生活经验家教□其他 设计思路一、源于器物本身: 化学实验离不开仪器和药品,对于反应容器的名称和使用规范,师生比较熟悉,通常忽视“盛装化学试剂的试剂瓶”,事实上:用什么样的试剂瓶来盛装药品,本身也涉及到试剂的理化性质,药品和盛装仪器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朴素的认识往往被师生忽略,并且这个体系还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外界的因素对药品产生影响。通过图片直观(蕴藏信息:瓶色、瓶口、瓶塞),作为“明线”激发兴趣执行分类知识的复习。 二、超越器物层面: 本解微课以试剂瓶为载体,切入分类的知识复习;渗透“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就要不同的分类结果”,对学生进行扩散思维的训练;运用一道试题考查学生复习的效果,其实不难看出所给定的9种药品,①NaOH 溶液②浓硫酸③Na2CO3溶液④白磷⑤大理石⑥酒精⑦浓硝酸⑧锌粒⑨硝酸银溶液,本身涉及到物质类别中的单质、酸、碱、盐等,也可以说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也可说有纯净物、混合物等,所以这些都是“暗线”,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从理论层面作出说明和解释,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训练。 三、践行微课理念 翻转课堂势在必行,微课改变教、学方式,让“先学后教”“个性化教学”成为一种可能;千万不能“看不起”,否则将要“看不懂”。 2014-04-28

微课创作说明及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本微课视频得教学内容为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8 At the wee kends(B)部分得单词教学.本部分得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就是掌握6个昆虫类单词及insects得发音.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微视频得学习,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6种昆虫类得单词以及单词insects,并能够熟练运用。教学难点就是让学生读准单词发音,掌握发音规律,掌握以字母y结尾得可数名词变为复数时得变化规则。情感态度方面,需要学生具有通过微视频学习知识得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得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微视频学习得方式,掌握语言技能;能够根据自己对知识得掌握程度与实际需要借助视频学习得优势,反复观瞧,解决自己得难点问题,积极参与到视频教学中得操练项目,巩固与运用知识。 作品得创作说明: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8 At theweekends(B)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微视频学习,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6种昆虫类得单词以及单词insects,并能够熟练运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6个昆虫类单词及insects得发音 教学难点:让学生读准6个昆虫类单词及insects得发音,掌握发音规律,知道以y结尾得可数名词变为复数时得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Step 1借助情境图,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公园得一角 T: Here’s a picture、Is itnice? What can youse einthe picture? T: Today,let’s learn some words about insects、2、揭示课题,读2遍 Step2利用猜谜得游戏,呈现新单词,学习新单词 1.边听边猜,激发兴趣,学习新单词a grasshopper , abe e 教师讲两个昆虫得特点,让学生猜她们就是什么?学生猜对后,教师呈现昆虫得图与单词,带领学生跟读,并指导单词grasshopper 中a与o得发音以及字母组合ee得发音。利用已知得单词学习新单词得发音。 2.自主阅读,猜一猜,她们就是哪些昆虫 (1)学生自己读文本,猜文本中所指得就是哪些昆虫.学生抓住昆虫得特点,思考. (2)核对答案,并学习她们得发音,同时学习她们得复数形式及发音。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掌握以辅音字母+y 结尾得可数名词复数形式得变化规律。 3.整体呈现单词,齐读 整体呈现新单词,播放录音让学生整体跟读一遍,加以巩固。

微课作品简介

《药品的存放》微课作品简介 录制时间: 2014-年 4 月 27 日微课时间:6分12秒 系列名称九年级化学中考专题复习课 本微课名称《药品的存放》 知识点描述 以试剂瓶分类为载体,复习药品的存放知识,同时巩固常见单质、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知识点来源□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沪教 版章节:全册页码:全部□不是教学教材知识,自定义:中考专题复 习 基础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学习完九年级化学全部新授,基本具有“分类”的思想,同时具备单质、化合物中代表物质的理化性质,实验基本常识。 教学类型 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联系型□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 适用对象学生:本微课是针对本学科平时成绩多少分的学生 □40分以下□40-60分60-80分□80-100分□100-120分□120-150分 教师:□班主任□幼儿教师普通任课教师□其他 其他:□软件技术□生活经验家教□其他 设计思路一、源于器物本身: 化学实验离不开仪器和药品,对于反应容器的名称和使用规范,师生比较熟悉,通常忽视“盛装化学试剂的试剂瓶”,事实上:用什么样的试剂瓶来盛装药品,本身也涉及到试剂的理化性质,药品和盛装仪器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朴素的认识往往被师生忽略,并且这个体系还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外界的因素对药品产生影响。通过图片直观(蕴藏信息:瓶色、瓶口、瓶塞),作为“明线”激发兴趣执行分类知识的复习。 二、超越器物层面: 本解微课以试剂瓶为载体,切入分类的知识复习;渗透“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就要不同的分类结果”,对学生进行扩散思维的训练;运用一道试题考查学生复习的效果,其实不难看出所给定的9种药品,①NaOH 溶液②浓硫酸③Na2CO3溶液④白磷⑤大理石⑥酒精⑦浓硝酸⑧锌粒⑨硝酸银溶液,本身涉及到物质类别中的单质、酸、碱、盐等,也可以说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也可说有纯净物、混合物等,所以这些都是“暗线”,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从理论层面作出说明和解释,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训练。 三、践行微课理念 翻转课堂势在必行,微课改变教、学方式,让“先学后教”“个性化教学”成为一种可能;千万不能“看不起”,否则将要“看不懂”。

微课制作说明心得体会10篇

微课制作说明心得体会10篇 导读:微课制作说明心得体会1 很幸运参加了在泰州举行的“小学语文名师高效课堂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观摩活动”,让我收获满满。会上,魏星、薛发根、宋运来、张敬义、丁雪飞五位特级老师分别为我们上了一节示范课,并做了报告。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聆听名师的教学报告,收获很大。 一、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们回味无穷。 五位特级教师执教的课例体裁有所不同。魏星老师执教的是古诗《清平乐村居》,薛发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宋运来执教的是微课程作文《急吼吼》,张敬义老师执教的是《放飞蜻蜓》,丁雪飞老师执教的翻转课堂《黄果树瀑布》。 特级教师教学风格不同,课堂上精彩不断。魏老师扎实幽默,张老师循循善诱,宋老师激情四射,薛老师厚实稳重,丁老师清新有活力。五位老师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奥妙。但是,五位特级教师又同时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坚守不变的东西。 1、师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的地位。 教师只在有疑难处点拨,学生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如薛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的难点是懂得剪枝的学问中蕴含的道理。薛老师教学此部分时水到渠成把教学的难点化解,学生很容易

的懂得了道理。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重点,教师只在重点、难点处稍做点拨,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充分体现语文课学习中语用的教学。 魏星老师执教的古诗《清平乐村居》,魏老师指导学生从理解难懂的字义、诗句意思,了解作者入手,循循善诱,老师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了解诗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引领学生渐渐进入诗的境界。看似简单的一首词,却在魏老师的引导下,上出了厚实的语文味道。整节课学生动口、动笔贯穿始终,体现了新课标倡导下的语文课教学重视“语用”的思想。宋运来老师的《急吼吼》、薛发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都有引导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习得语言文字的能力。 3、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生动、幽默。 课文朗读的指导,品味词语的教学、概括课文内容、以及体味写法、练笔训练等无不体现了扎实、有效的特点。老师们朴实、扎实、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字训练原点的思想,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有益的思考。 二、平实的教学报告引领我们的成长 五位特级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做的报告为我们的教学打开 了一扇扇窗。 魏老师对古诗教学的研究让我们感觉到,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可以为学生打开了解古代文化的视野,引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