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史记人物

史记人物

史记人物
史记人物

秦始皇本纪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硝烟四起,群雄逐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历史需要一个人来统一整个华夏大地,使社会稳定下来。于是,赢政出现了,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良,终于统一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虽然仅仅维持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是越来越走向进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个集大毁大誉于一身的千古一帝。

这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秦国,从襄公被封为诸侯以后,经过二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山东六国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天下统一也已成为大势所趋。秦始皇顺时乘势,奋发努力,终于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他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健全和巩固新政权。然而,倏忽之间,这个空前强大的封建王朝就被农民起义的汹涌波涛冲毁了。应该说,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由他领导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法令、制度、方针、政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可惜的是,由于他的骄横残暴,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接着昏庸的秦二世又在这方面继承了他的衣钵,变本加厉,不仅使他的许多本来可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广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且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给人以历史的原貌,还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两代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写秦始皇,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中间穿插记叙了粉碎嫪毐(làoǎi,烙蔼)吕不韦集团、李斯上书谏逐客、尉缭献计、荆轲行刺等事件。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色、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大辩论、焚书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资派人入海求仙、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通过以上这些,不仅表现了秦始皇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作风,而且也表现了他的愚昧荒诞、暴虐凶残,为了自己生前死后的享受而不惜民力民财的骄奢淫逸。其中有许多典型的事例或通过叙写,或借用他人之口,补写始皇帝之性情,均写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一个杰出君主同时又是凶狠暴君的秦始皇的形象就这样被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写秦二世,则施以重墨,着意叙写了在秦始皇逝世之后,他与赵高合谋篡权的详细经过和他的极端残虐、极端腐朽,生动深刻地揭露出一个昏庸暴君和一个阴谋家的丑恶嘴脸。尤其是对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的精雕细刻,曲折惊险,饱含着作者对二世和赵高的深深憎恶。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是越来越走向进步。司马迁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考察秦朝“成败兴坏之纪”的思想贯穿于《秦始皇本纪》全篇,不仅给人们展示了秦始皇这个大誉大毁集于一身的封建帝王的一生,而且一直在探寻着秦朝的统一及灭亡的原因,他在篇末的论赞中大段引述西汉政论家贾谊《过秦论》的内容,并称赞说:“善哉乎贾生之推言之也!”所谓“过秦”,就是批评秦的过失。《过秦论》是一篇气势磅礴、很有感染力的政论文,它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对我们认识秦朝的历史有一定参考意义。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地历数秦始皇在前代打下的基础上,逐个吞并六国的经过。

第二部分,叙述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饰、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焚书坑儒。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陵墓和死后的一些情况。(统一六国:南征北讨统一天下后:定帝号分郡县、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焚书坑儒建陵墓)

人物形象:

秦始皇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能够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强起王翦,重用王家父子等)同时又骄奢淫逸,暴虐凶残。(坑杀在赵国时母家仇人,焚书坑儒等)但在历史上,他成功的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混乱局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集中制国家。同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为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来的进步性确实是前无古人的,他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给人们展示了秦始皇这个集大毁大誉于一身的封建帝王的一生。秦始皇的杰出才能和卓越贡献却是不可抹杀的,同时,他的暴政和凶残也是其在历史上难以清洗的污点。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点: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少时(1-2) 巨鹿之战(3) 垓下之围(4-8) 史官论赞(9)

一、项羽少时1.文章开头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明确:贵族出身,过于在乎自己的尊严。“不成”“又不成”“不肯竟学”,胸怀大志。不矛盾,“不肯竟学”说明项羽少时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才气过人”说明他有力气,勇猛。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二、巨鹿之战:直接描写,句式简短,节奏急促,写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而且抓住战士的心理(破釜沉舟),展示了他卓越、非凡的指挥才能。文字虽然不多,但项羽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连续用了三个“无不”、两个“莫敢”极力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巨鹿之战的意义。有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三、垓下之围:1.霸王别姬: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的宝马和美人的宝马和美人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2、东城快战:作为统帅,项羽在这时主张快战,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3.乌江自刎:笑,无奈,苦笑,把被围的原因归结为天亡我,是自负,逃避责任的表现。在这关键时刻,项羽作出的决定是不肯过江东。他想到的是“荣誉”“尊严”“血性”,他拒绝苟且偷生,他知耻知愧,就是死他也要死得光明磊落。但他所想要保卫的只是他的盖世英名,他的英雄形象而已,他没有做到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倒是显得有些沽名钓誉了。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

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面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入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

“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一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

3、“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4、“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5、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人物形象:胸怀大志(始皇巡游)、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勇猛善战(巨鹿之战)、儿女情长(项王别姬)、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残暴凶狠,好杀成性(坑杀降卒,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杀义帝)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虽关心士卒,却抑制谋臣,猜忌贤能)目光短浅(西楚霸王)、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鸿门宴)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项羽的性格悲剧:勇而无谋优柔寡断孤性多疑残暴成性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悲剧,我们现在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性格决定命运。文本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司马迁是这样评价项羽:乘虚而入独断专行自矜功伐不师法古人不觉悟自我解脱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启示: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1、韩信对项羽的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天下多怨天下多怨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名,实失天下心。”注(吝啬小气、、妇人之仁、失去人心)

2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高祖本纪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刘邦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达了刘邦重返故乡的得意之情和安邦定国的迫切心愿。

自古帝王多异相。在史书记载中他们的出生都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和常人不一样。如殷契由母亲吞玄鸟卵而生,周后稷由母亲践“巨人迹”而孕。为什么史书要这样记载呢?

明确:“君权神受”观念,秉承天意来统治管理天下。写史者这样写的目的也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心理,安抚天下百姓的需要。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高祖本纪》中的主人公刘邦的出生有没有这种神秘色彩呢?

明确:“蛟龙俯身”。(“梦与神遇。”……“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说明刘邦做帝王是上天的旨意,是受命而已,突出刘邦的不凡。

用简要短语(身份特征)概括文章情节:

1、刘邦出生: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

2、平民刘邦: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

3、将帅刘邦: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

4、帝王刘邦:氾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的种种行事。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刘邦领兵西进,队伍不断壮大,并率先入关,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

第三阶段:刘邦称帝。

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形象得到充分地展示。在本文中,记叙了刘邦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活动,请大家结合“阅读与探讨”第3题分组讨论在各个阶段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特点,用事实加以印证。)

1、有远见卓识。入关不如约称王树威望(以退为进);与民约法三章赢民心。(刘邦取胜之基)

2、智谋超人。突出的表现在军事才能上。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

3、善于用人。在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等战争中,刘邦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将将。如垓下之战,使用韩信,充分展示其才干,大败项羽。

4、狡诈无赖。“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5、卑鄙残暴。未央宫戏弄老父亲,“阅读与探讨”的练习3中的“推坠儿女自逃命”及“则幸分我一杯羹”两个故事。

刘邦的性格特点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不事生产好酒及色市井无赖

总结:帝王,天之子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都应是人世间的道德准则。但在司马迁的笔下,作为一代帝王刘邦,一个政治家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在展示一个政治家形象的同时,也写出“平民刘邦”的无赖、“将帅刘邦”的残暴、“帝王刘邦”的卑鄙等性格特征。刘邦被拂去神圣和灵异的光环,还之以凡夫俗子的本相。这就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写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从司马迁的身上看到,作为一名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我们从中更能体会到在《报任安书》一文中那种忍辱践志的巨大动力。

写作手法: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阅读这一段落,思考:这一情节在我们以前那篇课文学过?两者区别在哪儿?

明确:《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情节写得非常具体,而且悬念迭生。在《高祖本纪》中,就简单叙述着一情节。

总结:这就是互见法。“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最这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加以塑造的?

1、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如在“将帅刘邦”中,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各自采取的措施,突出刘邦的宽厚仁慈,从而赢得民心,奠定以后胜利的基础。

2、用讽刺的手法臧否历史人物。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一节,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的描摹。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如赊酒、诈言“贺千万”、观始皇而叹等细节,展示刘邦的性格的各个侧面。

文本分析

(学生自读1-4段)

提问: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提问: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提问: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学生朗读5-7段)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提问: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提问:“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提问: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提问: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三方面:第一,轻财物而重义气。第二,保障关中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三,减轻百姓负担。

8-14段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提问: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次是为了争权天下,第二次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

性格特点:善识人用人,有胸怀,能容人,知退让。

提问:垓下之战刘邦为何能取胜?

明确:一、以众击寡。二、韩信运用谋略,阵法战法奇特。三、四面楚歌,瓦解斗志。

提问: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提问: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明确: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

15-17段

提问: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提问: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刘邦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项羽不善用人,刚愎自用

18-20段

提问:最后一部分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提问:未央宫里,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说明什么?

明确:刘邦粗俗鄙陋的一面。

提问: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陈涉世家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司马迁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

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3、

“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燕雀”、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苟富贵,无相忘。

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史记中人物刻画的特色

史记中人物刻画的特色 《史记》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历史发展做了深刻的总结。书中有作者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是一部既具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而它的文学成就之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独树一帜!他将儒道思想相互糅合,同时代的人无一能与他相比.班彪和班固曾指责司马迁说:“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司马迁之《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等五体,结构新颖,以传记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史记》在塑造人物方面独具艺术特色. 《史记》虽然运用了“独到的五体结构”,但五体之间并没有相互割裂.以时间顺序来记述的同时,不忘各传记之间的联系,对人物次序进行了巧妙的编排.军事家孙武、吴起、伍子胥前后相次,战国策士苏秦、张仪紧紧相随,抗匈将领并肩相依.在编排的过程中也不留于“机械运作”,暗含司马迁个人的情感倾向.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为传说或历史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按理,西汉惠帝应载入本纪,而司马迁却将他排除在外.孔子非侯,陈胜非王,却列入世家.可见,司马迁对农民起义有很高的评价.《史记》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展现了丰繁复杂的人物,让读者大开眼界.在论述过程中有分传,有合传.如:《李将军列传》即为分传,而《游侠列传》则为合传.表现人物有专门突出某个人物的传记,也有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作为次要人物表现出来的,如:《高祖本纪》主要刻画了刘邦的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而《项羽本纪》则让我们通过范增之口了解到刘邦贪财恋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则让我们知道了刘邦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更是向我们揭露了刘邦慢而侮人,詈骂诸侯奴仆的一面.《樊郦腾灌列传》呢,披露了刘邦兵败时,弃子而逃的自私本性.《史记》在描写人物过程中,采用了顺序、倒叙、侧叙、正叙等手法。再多的人物、再大的场面,作者都能很好的驾驭,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 首先,白描手法的运用,正面描写人物。 项羽的“大呼”、“瞠目而叱”、“斩”、“杀”等神态动作写出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气势逼人。语言丰富精炼,寥寥数语便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项羽这一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其间暗含着司马迁对项羽的同情与敬佩.在他的笔下,项羽堪称是英雄.何先生从史记评价人物的角度指出司马迁主张“不以成败论英雄”,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项羽乌江自刎,笑傲死亡,一方面让我们对他豪迈的意志、骄傲的尊严、无畏的勇气赞不绝口,一方面又渗透了司马迁对他致死不悟的深切同情,使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更具悲剧意味. 其次,精彩的行为描写,以环境渲染来衬托人物。 《项羽本纪》中,在鸿门宴的情节惊心动魄,先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接着是“庄公舞剑,意在沛公”,情况紧急,樊哙“侧其盾以撞”,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中,人物之间矛盾却没有进一步显现,樊哙尽也从良而坐了。这才使得沛公得以逃脱虎口,紧张的行动场面使得人物的性格一一凸现。又《项羽本纪》中,“项王瞠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虽有些许的夸张,但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四面楚歌,刘邦军霸天下,而项羽却仍有如此之能耐,足见他的威性之大,神态可怕了。

史记人物评价

《史记》人物点评 这是“江南十校”三月联考卷的第18题: 从下列《史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能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表述上有文采。(不超过150字)(7分) 孔子屈原刘邦李广荆轲 示例:项羽 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他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能扛鼎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学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97字) (本题评分标准:写出人物性格3分,兼顾正反面2分,有文采2分。) 点评示例: 1、孔子: 礼崩乐坏,动摇不了你“克己复礼”的决心;周游列国,显示了你“仁者爱人”的毅力;纵使栖栖遑遑,你也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编订《春秋》《诗三百》,你将文明教化的火种传承;广收门徒,有教无类,你的思想照亮了万古长夜。但是,历史的车轮毕竟不是你一人可以阻

挡,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使得你只能生活在遥远的“周公时代”!(130字) 2、屈原: 汨罗江水流不尽你的哀伤,洞庭湖烟云遮不住你的愁怨;美人香草,是你永恒不变的忠贞,《离骚》《九歌》,是你流传千古的绝唱!三闾大夫,你披发行吟泽畔,怀着“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赤诚。或许只有纵身一跃,才可寻到你最好的归宿。楚国,永远是你眷恋的楚国;可那昏聩的楚王,实在不值得你奉献忠诚!(121字) 3、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这是你登上汉高祖宝座后踌躇满志的高歌,是你征战天下最终获胜的骄傲声音!你审时度势,广纳人才,屈伸有度,足智多谋;你用不懈的努力,从泗水亭长,一步步走向帝王之位;你用超群的智慧,从西楚霸王手里夺得了天下。可是,你的奸诈之术、厚黑之道,也让你的衮衮华服之上打上了深深的卑劣印记!(138字) 4、李广: 张弓搭箭,回首怒射胡天的飞雁;跃马瞋目,大漠里盛传飞将军的美名!一代名将,你所向披靡,远征匈奴,建功立业,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3个史记的人物和故事

3个史记的人物和故事 《史记》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因此它被誉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那你知道3个史记的人物和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3个史记的人物和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3个史记的人物和故事:仆从救赵王韩广率军到了燕地,沒想到一到了燕就自立为燕王,说:“武臣能自立为王,我为什么就不能?”于是,赵王武臣与张耳、陈余率军向北攻打燕国的边境。一次,赵王在空闲的时候外出游玩,不料却被燕军捉住。燕国的把他囚禁起来,提出要求,让他分给自己赵国的一半土地,才可以将他释放,赵国使者频频前往交涉,燕总是将他们杀掉,并坚决要求割地才放人,弄得张耳、陈余实在没有办法。 赵军中有一名足智多谋的伙夫,他得知此事以后,对同一个帐篷中的伙伴们说:“如果要我替赵国去燕国游说,不久我就会与赵王同车而归。”伙伴们都笑话他说:“我国的使者去了十几批,刚一到达便被杀掉。你凭借什么去营救大王啊?”这位仆从没有说什么,只是笑了笑。不久,他暗地里跑到了燕军的营中。燕接见了他。他问燕:“您知道我此行的目的吗?”燕说:“你不过是想要救你的大王罢了。”仆从又问道:“您知道张耳、陈余是怎样的人吗?”燕回答说:“他们是当世的贤人。”仆从接着问道:“您知道他们的内心是怎样想的吗?”

燕回答说:“与你的想法是一样的。”这时,仆从突然笑了起来。燕被弄糊涂了。 于是,仆从解释说:“还不知道这两个人的想法。武臣、张耳、陈余,他们几个人只是挥舞了几下马鞭,便占领了赵地的几十座城池,他们各自心里都想称王。在这个乱世里,难道会有人愿意终身做个臣子吗?臣子与君王两者是不能够相提并论的。他们考虑到当时的大势刚定,还不敢三分天下、各自为王,便权且按照年纪的大小,先拥立武臣为王,以此来维系赵地的民心。现在,赵地的百姓已经归附了他们,于是,这两个人也想要裂地称王,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现在,把赵王囚禁了起来,这两个人表面上要营救赵王,实际上是想要借您的手来杀掉他。如此,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分裂赵地,而各自称王了。一个赵国就可以轻易地来攻打燕国,那么,如果是两位贤王互相提挈,再打着声讨杀害先王罪人的旗号,燕国的灭亡恐怕就指日可待了。”燕听过这番话以后,认为有道理,便下令释放了赵王。这位仆从亲自驾着车护送赵王回国。 3个史记的人物和故事:张耳的后裔张敖虽然没有参与谋逆,但是毕竟是自己手下人干的,脱不了干系,更何况刘邦当时正削尖了脑袋消灭异姓王,所以被释放以后,被降封为宣平侯。这还是因为他娶了鲁元公主的缘故,否则下场比韩信、彭越等人好不了多少!当时,刘邦十分惋惜贯高的死,又听说张敖为王的时候,十几个宾客,不避危难,自甘为奴,跟随张敖,十分赞赏他们的忠诚,于是凡是作为家奴跟随张敖进京的,都做了诸侯王的相国或者是各郡的郡守。到了惠

史记人物分析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前面介绍先秦历史著作时,我们说这些历史著作中包涵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因素、文学成分;而对于《史记》,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 《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以下,我们从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加以介绍。该说明,《史记》的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所谓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本来是无法一分为二的。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先从总体上分析《史记》叙事的方式和艺术特点,然后再分析它如何塑造人物。 在《史记》以前,中国的叙事文学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历史著作中已有颇为庞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和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其中也包含不少 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为《史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先秦史家的主要兴趣,还在于首尾完整地记述历史事件,并通过这些事件来表达政治和伦理评判,其叙事态度主要是史学性的。司马迁则除了记述历史事件以外,具有更强烈的要努力再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的意识;除了政治和伦理评判以外,具 有更强烈的从多方面反映人类生活的意识。所以他的叙事态度,有很明显的文学性。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如信陵君的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孙膑的传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故事……。这种情况非常普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前面介绍先秦历史著作时,我们说这些历史著作中包涵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因素、文学成分;而对于《史记》,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

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以下,我们从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加以介绍。应该说明,《史

史记人物及事件介绍

史记有关人物及事件介绍

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着名战例。 田忌(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亦作陈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在一次赛马时,孙膑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的田忌赛马法。公元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兵相助,田忌为司令,孙膑为参谋,结果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兵法大胜。公元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齐国派兵相助,仍由田忌为司令,孙膑为参谋,孙膑仍进军魏都大梁,用“减灶之计”,让魏军大将庞涓轻敌深入,结果庞涓被杀,齐国大胜。同年,被齐相邹忌用反间计陷害,田忌无法澄清于事,则逃亡楚国。 井陉之战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李广汉族,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荆轲,字次非,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fánwūjī),荆轲只好

史记人物及事件介绍

史记有关人物及事件介绍 程婴(?—约前583)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灭其族,朔客公孙杵臼与之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 郅都,生卒年不详,西汉时期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汉文帝时任郎官, 为文帝侍从。汉景帝时先后任济南郡太守、中尉、雁门郡太守。郅都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对抗豪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侮,使匈奴闻风丧胆。后人对他评价很高,把他与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被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鲁仲连(约前305年~前245年)战国时名士。亦称鲁连。今茌平人。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7年后(前250年),燕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汉书·艺文志》载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仅有清朝马国翰辑本。 鲁仲连,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鲁仲连的籍贯亦不可考,司马迁在其《史记》中仅记为“齐人”。据后人考证,鲁仲连是今天聊城市茌平县冯屯镇望鲁店人。根据《史记》《战国策》《太平御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载综合考察,鲁仲连一生的活动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生于聊城,学于临淄,隐居于今桓台、高青锦秋湖附近,游于赵,死于今高青县高城镇。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战国时代著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小小年纪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其才客。后为秦立功,被秦王拜为上卿。在洞庭湖地区至原楚国地域很多地区民间都有很多甘罗神像,逢每月初一十五,人们顶礼膜拜,以求地域安宁;在这些地区,人们遇到疑难杂症,都会请甘罗的神灵显灵治病,都会药到病除或得到明确的指点。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

《史记》悲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主讲人:曾尚兰 教学目的:1,通过对《史记》这部史学、文学著作的介绍使学员了解走近《史记》,引起学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与关注; 2,通过分析《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及其内在精神,使学员产生共鸣,并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得一些人生、为官、 做人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第三、四部分,通过对悲剧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教学难点:1,在对悲剧人物形象分析时,如何使课堂有趣味性、故事性; 2、如何深入浅出地揭示悲剧人物的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 的启示,使学员易于理解、能学有所得。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设置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语:《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文学著作,二十四史之首。《史记》记载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一类,他们的人生遭受了许多挫折、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他们或人生理想不能实现,或被逼走向生命尽头。这样一类人物,尽管他们命运坎坷,但是他们在困境中迸发出来的顽强抗争的精神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也因此流芳

千古。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人生,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一、《史记》及其作者介绍 (一)司马迁生平事迹 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2、人生经历:少年受业、壮年游历、晚年获罪 司马迁的人生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史记·太史公传》中记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广泛阅读和遍布南北的游历,既为他写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使他在读书与壮游过程中萌发了写史的念头。父亲的临终嘱托更使得修史成为司马迁的神圣使命。所以,司马迁修史的最初目的与其父亲的宏愿是一样的: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写史的动因,之所以修史,为的是给西汉及前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是润色鸿业、歌功颂德的自觉行动。但是晚年的李陵之祸改变了他的人生。 李陵之祸:公元前98 年,李广的孙子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精选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精选 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精选,希望对您有帮助!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篇一:刘邦记仇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 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 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 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 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 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人物故事史记中的人物故事篇二:戚夫人的悲剧刘邦驾崩,其正

妻吕太后执掌朝廷大权。 吕太后平时最恨的人,就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与其子赵王如意。 刘邦一死,吕后马上下令把戚夫人囚禁起来。 又从赵王封地急召如意回京。 新即位的天子孝惠皇帝是吕后的亲儿子。 惠帝非常仁慈,知道母后恼恨如意,就亲自接回如意,寸步不离地保护他。 但终究还是被吕后找机会毒死了。 如意被害后,吕后随即派人去囚禁所,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挖去她的双眼,熏聋耳朵,又灌下哑药,扔到猪圈里,称她做人猪。 几天以后,吕后叫来儿子孝惠皇帝欣赏人猪,惠帝惊问是什么东西,回说这就是戚夫人,惠帝当即大哭起来,从此病倒,一年多不能起床,并对太后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作为太后的儿子,再也不能治理天下了。 吕太后之刻毒、残忍可谓极矣!但正所谓万事皆有因,吕后之深恨戚夫人亦然。 高祖刘邦生前,戚夫人最受宠幸,常随在刘邦左右,而吕后年老色衰,倍受冷落。 当时以立孝惠皇帝为太子,但戚夫人恃宠生妄,在刘邦面前终日啼哭,要求让自己的儿子如意取代惠帝做太子,刘邦好几次险些废掉大儿子,靠着大臣们力谏,和张良的计策才未能施行。

史记的人物有哪些故事

史记的人物有哪些故事 晋景公在位十九年以后就去世了,太子寿曼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晋厉公。他继位以后,打算与诸侯和好,并与秦国在黄河边会盟。但是,秦国随即背叛了盟约,和翟国谋划共同 ###晋国。厉公三年,晋国派使者谴责秦国背信弃义的行为,并与诸侯联合去攻打它。最 后联军在泾水流域的麻隧击败了秦军,并俘虏了它的将领成差。后来,晋国的大臣伯宗因 为屡次直谏,触怒了厉公。所以厉公便借别人诋毁他的机会把他处死了。因为伯宗是个贤 明的人,所以国人都因此而心怀不满,不再亲附厉公。 厉公六年的春天,郑国背叛了晋国而与楚国结盟。厉公大怒,打算去攻打郑国,大臣 栾书极力认为晋国的霸业不能在自己这一代失掉,也建议厉公出兵攻打郑国。厉公听从了 他的建议,亲自率军出击。五月,晋军渡过黄河以后,听说楚军前来救援郑国,范文子感 到非常害怕,便请求厉公撤兵。郤至不高兴地说:“我国出兵征讨叛逆,如果看见强敌就 躲避,日后怎么对诸侯发号施令呢?”于是,厉公便下定决心,打算与楚军一战。战斗打 响以后,晋厉公亲自率军杀敌,晋军士气大振,最后打败了楚军,楚共王的眼睛也被晋军 射伤。楚将子反收拾残兵、整顿部队,打算再战。晋军听说后感到十分担心。不久,楚共 王召唤子反到营中议事,而子反却喝醉了酒,没能如期前去。楚共王发怒,当面谴责了子反,子反便畏罪自杀了。楚军失去了主将,军心不振,楚共王只好率军回国。从此,晋国 威震诸侯,它的霸主地位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赵简子名鞅,是赵文子的孙子。他在位期间,赵氏宗族势力已经相当强大。正当赵鞅 雄心勃勃的时侯,他却得了一场怪病,五天五夜不醒人世,这可急坏了他的家臣,整天急 得焦头烂额,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他们请来了神医扁鹊为主君治病。经过仔细检查,诊 断结果是:血脉正常,属于怪病!这下家臣们更加着急了,认为是无药可救了。扁鹊却一 点也不担心。他对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回忆说:“你们不要担心,从前,秦穆公也得过这 样的怪病,昏迷了整整七天。醒来后,他告诉臣子们说:‘我到天帝那儿去享乐了一番。 在天帝那儿学了些东西,所以才昏睡了这样长的时间……’天帝对他说的一番话都应验了,这件事你也知道。现如今,你家主君的病与秦穆公的病相同,我看不出三天,你家主君必 定会醒来而且有话要说。”家臣们听了之后个个半信半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可做,只有 慢慢等着主君醒来。 两天半后,赵鞅苏醒过来,对他的家臣说:“我到天帝那儿去享乐了一番,与众神在 天庭里畅游,欣赏了动听的音乐与眩目的舞蹈。有一只熊想要袭击我,天帝命我射杀它, 我做到了;后来,又有一只罴要袭击我,我把它也射杀了。天帝十分高兴,赐给我两个带 副件的箭筒。我看见天帝身边站着个小孩子。天帝又给了我一条翟犬,对我说:‘等你的 儿子成年后,把这条犬送给他。’他又告诉我说:‘晋国会一代代衰落下去,再过七世就 会灭亡,嬴姓氏族将在范魁西方击败周人的后裔,但却不能占有他们的土地。我很怀念虞 舜的功勋,会把他的后裔孟姚许配给你的七世孙。’”董安于办事细心认真,就把主君的 话一一记录下来,封藏在祖庙里。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学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材的编写者将其融入初中历史教材是具有独到的意义的,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史记中的人物故事。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1:孔子推崇的时代周代最后一个天子周赧王时,周的领地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周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不得不在各大诸侯之间周旋,以求保全自己狭小的国土。 公元前307年,秦国攻打楚国的宜阳(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楚国以为周暗中帮助秦国,所以想进攻周。苏代为周游说楚王说:“您怎么知道周是帮助秦国?那些说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是想让周投到秦国方面去,所以人们都把周、秦放在一起说‘周秦’啊。周人明白了自己无法解脱,就一定定会投向秦国一方,这真是帮助秦国取周的妙计呀。现在,即使周为秦出力,您也要好好待他;不为秦出力,您仍然得好好待他。这样,才能让它与秦疏远。周与秦绝了交,就一定投向楚国的。”楚王方才听从了他的建议。 秦国想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韩国,就向东周和西周借道。周担心借道秦国会得罪韩国,不借又会得罪秦国,感到左右为难。有人对周君说:“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公叔呢?到时就对韩公叔说:‘秦国敢穿过周地去攻打韩国,是由于信任东周。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质前往楚国呢?’这样,秦国一定会

怀疑楚国,不相信周君,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了。您再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国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想以此来让秦国怀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国也就不能阻止周接受韩国的土地。这样就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能得到秦国的谅解。” 周幽王即位后,十分宠爱一个叫做褒姒的女子。关于褒姒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异的故事。 夏代末年,有两条神龙降落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夏帝不知如何对待它们,就进行占卜。卜者认为二物不吉,让夏帝把它们的唾液收藏起来,才能够化凶为吉。夏帝于是摆设出祭物,书写简策,向二龙祷告。二龙留下了唾液后忽然消失。夏王让命人用木匣把龙的唾液收藏了起来。夏亡之后,这个匣子传到了商代,商亡之后,又传到了周朝。接连三代,从来没有人敢把匣子打开。周厉王对此事十分好奇,就命人将匣子打开观看。结果龙的唾液淌到了殿堂上,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就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叫来驱邪。那唾液竟然变成了一只蜥蜴,爬进了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一个刚刚换牙的七八岁的小宫女,碰到了那只蜥蜴。等那个宫女在长到十五岁的时候,竟然未婚先孕,没有丈夫就生下了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 被扔掉的孩子恰巧被一对逃亡的夫妇捡到。他们念她可怜就将她收养,一起逃到了褒国。后来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把被小宫女扔掉的那个女孩献给幽王,以求赎罪。因为当初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国献出的,所以叫她褒姒。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刺客列传》是唯一一篇记录刺客事迹的史书文章,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不同的刺客以及他们的刺杀事迹。司马迁也是唯一一位将刺客列入史书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既然司马迁把这5个刺客同列入一个类传中,除了他们都拥有刺客这个身份以外,他们五个应该还拥有共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也会有异于其余四人的个性特征。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 (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 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

臣知遇关系”2。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 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唯‘刺’的时候,身体门户大开,全力以赴,‘刺’让刺客们的刺杀举动有了一种一身博人的壮烈情怀。”3在最初选择刺杀工具与方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勇”了。 于荆轲,司马迁着了更多的笔墨在他身上。一段经典的易水送别,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氛围,用于塑造一个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 象――荆轲。同时,荆轲在太子丹欲先遣秦舞阳之时,叱太子“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的话语中,也体现出荆轲之勇猛。在刺杀失败后,荆轲“倚柱而笑”,面对刺杀失败,面对即将来临的

史记人物的故事

史记人物的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史记人物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从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来看,故事都是整个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将知识传承的主要途径,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史记人物的故事。 史记人物的故事1: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臣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此乃鹿也!”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 !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此乃千里好马也!”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史记人物的故事2: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 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 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 史记人物的故事3:鸿门宴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

史记人物深度解读

管仲與鮑叔牙---管鮑之交 你聽過這句民間流行的俗語嗎?1命2運3風水4積德5讀書。這是強調一個人只有命是天生的,誰也改變不了,生在富家,你就是小姐少爺,生在貧寒之家,你就是為奴為婢。但如果你能運用現有的條件(運),選擇適當的環境(風水),多做好事(積德),努力讀書(上進),就能改變你的命。可見一個人的一生,只有五分之一靠天生,五分之四仍然是操之在自己的,成功的機會是很大的。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不同「命」的兩個人是如何攜手走過這完美的一生的:一、合夥經商,賺錢好友用: 鮑叔牙生在富裕之家,管仲家境貧寒,但小孩子是不分貧富的,彼此喜歡就是朋友,而且還成了好朋友。漸漸長大了,管仲才華出眾,智慧超人,鮑叔牙對他讚賞不已。最初兩人曾在一起做生意,賺錢`對富有的鮑叔牙來說已不是目的,不願管仲因家貧而煩惱才是他內心的想法,所以賺的錢管仲可以多多取用,外人看來以為管仲貪財,鮑叔才吃了大虧。好朋友就是貴在相知,貴在默契,外界的說法一點也影響不到兩人的友誼,彼此也深信對方都不是池中之物,營商不過是生活的一環,生活無憂,才行有餘力,規劃人生。 二、捨商從政,輔佐齊公子: 齊國當時很亂,公子小白出奔莒國,以鮑叔牙為師;公子糾出奔魯國,以管仲為師。管鮑兩人說好,現在我們盡力教導培養兩位公子,將來不論兩個公子誰做了齊國的國君,我們都要合力輔佐他使齊國成為最強的一國。 齊襄公死了,管鮑兩人各陪著公子小白和糾飛奔回齊國。路上四人相遇,管仲護主心切,使了壞心,素有神箭手之稱的他,舉箭射向小白,小白一死,就無人與糾爭君位。小白應聲而倒,口吐鮮血,管仲一樂,不再飛馬快奔。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這一箭其實並未射中小白,聰明的小白,假裝被射中,咬破舌頭,倒地不起,騙過了聰明的管仲。就這一瞬間的反應,其聰明就非常人所及。等管仲和糾一行,到了齊國,小白早已登上了君位。 三、鮑叔牙力薦管仲: 面對一個要射殺自己的兇手,小白要殺之而後快的心情,是值得體諒的。但鮑叔牙站在曾輔佐過小白的立場,力加勸止,認為建國之初,得一人才不易,何況當時各為其主,情有可原……。又說,如果國君胸無大志,只想把齊國治好,我鮑叔牙就有這個能力,如果你想稱霸稱王,則非管仲不可。小白最終接受了管仲,但並未加重用。 四、代魯大敗: 魯是一小國,自知不敵齊國,但齊國既主動來犯,戰是敗,不戰也是敗,這時有一鄉野村夫曹劌者自薦稱懂兵法,魯王情急亂用醫,就用其為三軍統帥,戰埸上齊軍一再擊鼓攻擊,曹劌皆不出戰,即使齊軍極盡辱罵挑釁,曹劌仍不下令出擊。直到齊軍三通攻擊鼓起,曹劌乃下令擊鼓迎戰,大敗齊軍。魯王大喜,曹劌說,這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齊軍丢盔卸甲大敗而歸,齊國民眾扶老攜幼在城門口翹首以待親人歸來,迎到的卻是一具具屍體,頓時人們喊天呼地,呼喚陣亡將士的名字,那哭聲,父哭子,妻喊夫,子喚父,那副景象,撕人心肺! 五、金台拜相: 這一戰齊軍死了三千將士,桓公深感無法向國人交待,這時他想起當時只有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大全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大全 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明理启智的作用。下面是为您带来的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大全,希望对您有帮助!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大全篇一:陈胜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了王之后,以陈县为国都。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来到了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守宫门的长官要把他捆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才放开他,但仍然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门时,他拦路呼喊陈涉的名子。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了他,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走进宫殿,看见殿堂房屋、帷幕帐帘之后,客人说:“夥颐!陈涉大王的宫殿高大深邃啊!”楚地人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传“夥涉为王”的俗语,就是从陈涉开始的。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陈王就把来客杀死了。从此之后,陈王的故旧知交都纷纷自动离去,没有再亲近陈王的人了。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大全篇二:戚夫人的悲剧刘邦驾崩,其正妻吕太后执掌朝廷大权。 吕太后平时最恨的人,就是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与其子赵王如意。

刘邦一死,吕后马上下令把戚夫人囚禁起来。 又从赵王封地急召如意回京。 新即位的天子孝惠皇帝是吕后的亲儿子。惠帝非常仁慈,知道母后恼恨如意,就亲自接回如意,寸步不离地保护他。但终究还是被吕后找机会毒死了。 如意被害后,吕后随即派人去囚禁所,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挖去她的双眼,熏聋耳朵,又灌下哑药,扔到猪圈里,称她做“人猪”。 几天以后,吕后叫来儿子孝惠皇帝欣赏“人猪”,惠帝惊问是什么东西,回说这就是戚夫人,惠帝当即大哭起来,从此病倒,一年多不能起床,并对太后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作为太后的儿子,再也不能治理天下了。” 吕太后之刻毒、残忍可谓极矣! 但正所谓万事皆有因,吕后之深恨戚夫人亦然。高祖刘邦生前,戚夫人最受宠幸,常随在刘邦左右,而吕后年老色衰,倍受冷落。当时以立孝惠皇帝为太子,但戚夫人恃宠生妄,在刘邦面前终日啼哭,要求让自己的儿子如意取代惠帝做太子,刘邦好几次险些废掉大儿子,靠着大臣们力谏,和张良的计策才未能施行。 当此之际,戚夫人可有过后顾之忧吗? 女人太过热衷权势富贵,这本身即悲剧之始吧。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大全篇三:刘邦记仇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史记人物小故事

《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荆轲刺秦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在这个故事里,被歌颂最多的历来是荆轲。当然,他是故事的主角。但在我看来,更值得尊敬的是故事中很少被后人提起的两位:田光和樊於期。秦国人快打过来了,燕太子丹让田光帮着出主意,田光就向他推荐了荆轲。临别,太子丹小里小气地对田光说:"我跟你说的可都是国家大事呀,可千万不能泄露出去呀。"结果田光回去对荆轲说: "太子这是不相信我啊,我一把岁数的人了,做事不能让人信不过。你告诉他,就说田光已死,不会泄露什么了!"---遂自刎。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将军,不知道怎么得罪了秦王,九族被诛,只身逃到了燕国,秦王还不罢休,悬赏千金要他的头;荆轲欲刺秦,苦于无法取信于秦王,便径直找到樊於期,说:"我要是能把你的头献给秦王,他一定肯见我,我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给他一刀,你觉得怎么样?"樊於期说:"这正是我天天咬牙切齿想干的啊,多谢你教我这一招!"--遂自刎。 《齐威王的水煮肉片》 齐威王当上齐国第一把手成为"核心"后不理朝政,把权力下放给手下的干部们。一晃九年过去了。这九年里其它国家老来攻打齐国,大家挺头疼。一天,齐威王把管东面的"即墨"那片地的地方领导叫来了:"我让你丫管即墨那片儿地,我左右的人都说你干得不好呢。" 即墨领导吓得哆嗦。齐微王接著说:"可是呢,我派人到即墨去暗访了,那儿田种得很好,老百姓也过得挺滋润,官府也弄得挺有条理,所以东面也无事,好!"齐威王于是赏他一万户供他享用,这一万户人家就供吃供喝给他,这领导高高兴兴回家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核心"的都挺喜欢水煮肉片。齐威王好久没亲自煮肉了。他把管"阿"那片地的领导叫来了:"我左右的人都说你把阿管理得很好耶。"阿领导喜滋滋地说"那里那里,是核心领导得好。"齐威王一板脸喝道:"扯蛋!我派人到你那儿去暗访了, TNND, 地没种好,老百姓穷得光屁股。当年赵国攻打甄,你不救,卫国占领薛陵,你不管。原来你是贿赂我的左右天天帮你扇小扇儿替你唱赞歌来著呢。来人啊,把这厮给我煮了。" 于是卫兵上来扒衣服刮毛架大锅一阵忙乎。等水放好"扑通"就扔锅里了,锅下柴禾泼上了油一点就著,丫的在锅里又扑腾又叫喊,过了一会,那丫没声了,又过了一会儿,肉香阵阵飘来。齐威王还不尽性,又把左右替那丫说好话的也都给煮了。所以川菜的"水煮肉片"可能是中国史载最古老的菜了。这样一来,大家吓得够呛,谁还敢文过饰非呢,干活做事都竭心尽力,齐国大治。于是齐威王四处出兵,把过去丢的地又抢回来了,各路诸侯听著害怕,以后二十多年没有再敢找齐国的麻烦。 《鸿门宴》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队,刘邦先破咸阳(秦始皇的都城),但刘邦兵力不及项羽,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亚父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