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

古人有时候说到年龄时,不直接说出某人或者自己多少?q,而是使用与年龄有关的代称。这些代称大多源于古代典籍,比如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就是源于孔子《论语?为政篇》的一段话:“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后人们就用“志学之年”代称15岁、“而立之年”代称30岁、“不惑之年”代称40岁、“知天命”代称50岁、“耳顺”代称60岁、“不逾矩”代称70岁。再如人们常说的幼年、壮年、耄耋之年,源于《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幼学故事琼林?老幼寿诞》:“称人生日,曰初度之辰……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盘之期……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百岁曰期颐。童子十岁就外傅,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老者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除了年龄代称,寿辰也有代称。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尊老敬老是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老人年岁大了,晚辈

都会给他们做寿,寿辰的代称也非常丰富,除了上文说到的生日曰初度及下寿、中寿、上寿三寿外,人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米寿”“茶寿”了。“米”字拆开来是“八十八”,故称88岁为米寿;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为“二十”,中间的“人”字分开即为“八”,和底部的“木”字即“十八”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108,所以称108岁为“茶寿”。

另外,寿辰的代称还有“还历寿”,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61岁寿辰为“还历寿”。“喜寿”,因“喜”字的草书近似“七十七”,故称77岁为“喜寿”。“白寿”,因“百”字去掉一横是“白”字,故称99岁为“白寿”。“期颐”,指100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孙希旦集解引方士?庠唬骸叭松?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于愿足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是特指某岁的代称,如“眉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贺老人寿辰称为眉寿。祝人寿辰时使用的词语还有:高寿、久寿、万寿、耄寿等。

笔者在编、校稿子时,常遇到有作者误用年龄代称的现象,如说三四岁小儿为“襁褓”、五六岁弃儿为“弃婴”等。

下面我们基本上按照年龄顺序简要介绍一些年龄的代称。

“婴儿”:新生的幼儿。语出《道德经》第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宋苏轼《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婴儿生而导之言,稍长而教之书。”“汤饼会”: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称。元张翥《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愿年年,汤饼会,乐亲情。”也作汤饼宴、汤饼筵。“牙牙”:象声词,不到一岁的小孩。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周??”:指婴儿周岁。唐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固已知六七。”

“襁褓”:本意是指背负婴儿用的带子和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后来泛指婴儿包,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

用于婴幼儿的代称还有:婴提、婴稚、婴孺、赤子、襁裼、孺婴、始黄等。

“孩提”:指幼年。《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垂髫”:髫,指古代儿童下垂的头发,因而以“垂髫”代指幼年。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龀”:指儿童时期。《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旧唐书?裴休传》:“休志操坚正,童龀时,

兄弟同学于济源别墅。”“髫龀”,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借指幼儿。《淮南子?泛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高诱注:“黄口,幼也。”“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借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语出《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总角之交,指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用于幼年的代称还有:孩乳、孩孺、龀髫、垂发、垂髻、髫小、髫稚、髫齿、髫髻、龆龀、始龀、孺齿、童稚、幼学、黄口小儿、黄口孺子、外傅之年等。

“成童”:年龄稍大的儿童。《?Y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礼记?内则上》:“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舞勺之年”“舞象之年”:分别指13岁及15岁以上的成童之年。语出《礼记?内则上》:“十有三年,学乐,

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明张煌言《序》:“余之舞象,辄好为诗歌。”“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汉贾谊《新书?客经》:“古镇九岁入就小学,?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大节焉,业大道焉。”

“豆蔻年华”: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豆蔻是一种草果,尚未大开时的花朵形如女子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华。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及笄”:女子15岁的代称。语出《礼记?内则上》:“(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是女子头上插的发簪,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笄,表示已经成年。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姐》:“年方及笄,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破瓜之年”:女子16岁。瓜字拆开为两个八字,二八为十六,故称。晋孙绰《碧玉歌》之二:“碧玉破瓜时,为郎情颠倒。”“?棵贰保号?子待嫁的年龄。《诗?召南??坑忻贰罚骸?坑忻罚?其宝七兮;求我庶士,怠其吉兮。”意思是梅子成熟而落下,以后以“?棵贰北扔髋?子已到结婚年龄。唐郑世翼《看新婚》诗:“初笄蒙桃李,新妆应?棵贰!薄按?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女子成年待嫁才取名字,后来就称女子待嫁为待字。清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孀居无子,赖有一女,名宜春,才十八,待字于家。”“待年”:女子待年长而聘。《后汉书?皇后纪下?献穆曹皇后》:“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小者待年于国。”李贤注:“留住于国,以待年长。”后因以称女子待年长而聘为待年。

用于少女的代称还有:绮年、妙龄、碧玉年华、桃李年华、锦瑟年华、花信年华等。

弱冠:男子二十来岁的年龄。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始室”:三十岁。语出《礼记?内则上》:“(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后因以始室指三十岁。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弱冠逢世祖,始室丧其偏。”“艾老”:五十岁的代称。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知非之年”:50岁的代称。语出《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蘧伯玉到五十?q时候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过失,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50岁。唐白居易《自咏》:“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

用于青壮年的代称还有:始冠、有室、茂年、壮齿、克壮、半百、艾年、知天命、知非之年、知命之年等。

“徐娘半老”: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语出《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清眠鹤主人《花月痕》第四十三回:“徐娘虽老,风韵犹存,竟会想出这个令来。”

“花甲”:指60岁。古代用干支纪年,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六十年周而复始,因称花甲、花甲子,后亦指60岁。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之一:“况我剩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耆”:古称6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见前)。曹植《求自试表》:“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

用于60岁的代称还有:耆年、年届花甲、耳顺之年、杖乡之年等。

“古稀”:70岁。语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70岁的代称。清平步青《霞外?|屑》:“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耄耋”:指八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龙钟”:衰老、年迈。《宋重修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唐沈?缙凇洞瘅西却?书寄家人》:“龙钟辞北阙,蹭蹬守南荒。”清王韬《淞滨琐话》:“此数十寒暑中,自孩提无知以迄乎龙

钟待尽,其间或疾苦,或颠连,或忧愁,备人世诸苦恼而一身受之。”

“黄发”:指年老,亦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尚书?秦誓》:“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唐杜甫《玉台观》之一:“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皓首”:满头白发,指年老,亦指老人。《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猓?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曹植《与杨德祖书》:“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

“鲐背”:代指长寿老人。语出《诗?大雅?行苇》:“黄?T 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郑玄笺云:“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尔雅?释诂》:“鲐背,寿也。”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故称。

用于八九十岁的代称还有:皓首、斑白、黄发、耆宿、耆耋、耄老、耋艾、耋老、耋寿、黄发台背、黄发鲐背、耄耋之年等。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转载)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从0岁到100岁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从0岁到100岁 0岁 汤饼之期 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初度 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后也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 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 指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 龆龀【tiáo chèn】 指七八岁的儿童。《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 指八九岁至13岁的少年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9岁 黄口 十岁以下。本指雏鸟的嘴。 10岁 幼学 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外傅之年 儿童十岁。

12岁 金钗之年 女孩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古代女子12岁开始带钗梳妆。 13岁 豆蔻 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勺之年 指男子13-15岁之间。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岁 及笄之年 即将年满15岁的女子。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袁枚《遣兴二首·其一》

岁数的别称

岁数的别称 我国古代对人的年龄岁数,有一个别称。如13岁叫“舞勺”,15岁叫“舞象”,20岁叫“冠岁”,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花龄”,50岁称“知命”,60岁称“花甲”、“耳顺”,70岁称“古稀”之年、“从心所欲”,80岁叫“耋”,90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100岁叫“期颐”、“龟年”,140岁叫“古稀双庆”。下面就对一些别称做一解说。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 古时说男孩生下八个月生牙,八岁换牙,女孩七个月生牙,七岁换牙,所以八岁称“龆齿”,七八岁称“龆龄”。(龆,tiáo音条,是换牙的意思。)唐代人杨炯所作《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说:“龆龄之际,羞言霸道。”陶潜的《祭从弟敬远文》说:“相及龆齿,并罹偏咎”罹指遭受不幸事故,偏咎指父母双亲中一方去世,此诗指八岁时母亲亡故。 十岁称“幼学之年”。语出《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意思是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陆游《社日》诗云:“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十三岁称“舞勺之年”。语出《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勺是一种管乐器。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刘允济《经庐岳想洛州有作》:“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豆蔻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如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十四岁常称“二七”。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十五岁称“志学”《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来就以志学为十五岁的代称。 女子十五岁称“及笄”或“笄年”。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

古代年龄说法

古代年龄说法种种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 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古代年龄的别称完整版

古代年龄的别称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

年龄的别称

年齡的別稱 始齔(ㄔㄣˋ)之年:七、八歲 荳蔻之年:十三歲 志學之年:十五歲 加笄(及笄)之年:女子十五歲 束髮之年:十五歲以上的成童 二八年華:女子十六歲 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雙十年華:二十歲 加冠(弱冠)之年:男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二十四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強仕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從心之年:七十歲 懸車之年:七十歲 壯盛之年:八十歲 耄耋之年:八十、九十歲(七十歲以上) 期頤之年:一百歲 題辭一(慶賀類): 一、婚禮 1.訂婚--文定吉祥、緣定三生 2.結婚--宜室宜家、琴瑟合鳴、珠聯璧合、鸞鳳和鳴、天作之合、鳳凰于飛、花開並蒂、永結同心、詩詠關雎、福祿鴛鴦 3.嫁女--妙選東床、之子于歸、雀屏妙選、跨鳳乘龍 二、生子 1.男孩--天賜石麟、弄璋之喜、熊夢徵祥、德門生輝 2. 女孩--弄瓦之喜、明珠入掌 3. 雙生--雙芝競秀、玉樹聯芬 三、祝壽 1.男壽--星輝南極、松柏同春、椿庭日永 2.女壽--瑤池春永、瑞靄萱堂 3.雙壽--椿萱並茂、鴻案齊眉 4.通用--壽比南山、天保九如 四、比賽 1.作文--妙筆生花、筆力萬鈞 2.書法--鐵畫銀鉤、龍飛鳳舞 3.音樂--繞樑韻永、玉潤珠圓 五、開業 1.商店--一般:近悅遠來、大業千秋、鴻圖大展、駿業宏開 2.鞋業:平步青雲 3.報社:激濁揚清 4.書店:斯文在茲 5.眼鏡業:照徹乾坤 6.珠寶業:價重連城 7.醫院--杏林春暖、妙手回春、華佗再世、功同良相、仁心仁術、扁鵲復生

8.旅館--群賢畢至、貴客盈門、賓至如歸 9.工廠--開物成務 六、當選 1.公職人員--造福桑梓、眾望所歸 2.民意代表--為民喉舌、憲政之光 七、其他 1.教育--桃李芬芳、百年樹人、洙泗高風、春風化雨、絃歌不輟、卓育菁莪 2.入營--為國干城、壯志凌霄 3.新居落成--美輪美奐、雕梁畫棟 4.遷居--里仁為美、德必有鄰、鶯遷喬木 5.作家--名山事業、行雲流水 6.慈善事業--萬家生佛 題辭二(哀輓類): 1.男喪:南極星沉、駕鶴西歸、哲人其萎 2.女喪:駕返瑤池、慈竹風淒、(壼、閫)(ㄎㄨㄣˇ)範猶存、坤儀足式 3.通用:音容宛在、天不假年、梁木其頹-----(賢哲師長) 大星遽落、浩氣長存、甘棠遺愛-----(賢良長官) 福壽全歸、響絕牙琴-----(朋友) 雁行折翼-----(兄弟姊妹) 風冷杏壇-----(師長) 稱號別名一(歷代名人): 1.陽明先生--明〃(王守仁) 2.醉吟先生--唐〃(白居易) 3.梅花屋主--元末明初〃(王冕) 4.濂溪先生--宋〃(周敦頤) 5.靖節先生--東晉〃(陶淵明) 6.涑水先生--宋〃(司馬光) 7.康節先生--宋〃(邵雍) 8.東坡居士--宋〃(蘇軾) 9.易安居士--宋〃(李清照)10.香山居士--唐〃(白居易)11.稼軒居士--宋〃(辛棄疾)12.六一居士--宋〃(歐陽修)13.青蓮居士--唐〃(李白)14.洪都百鍊生--清末(劉鶚)15.湖海散人--元末明初〃(羅貫中)16.板橋道人--清〃(鄭燮)17.飲冰室主人--清末民初(梁啟超)18.天上謫以人--唐〃(李白)19.杜陵布衣--唐〃(杜甫)20.復聖--春秋〃(顏回)21.宗聖--春秋〃(曾參)22.述聖--春秋〃(子思)23.詩以--唐〃(李白)24.詩聖--唐〃(杜甫) 25.詩佛--唐〃(王維)26.詩史--唐〃(杜甫) 27.詩俠--唐〃(李白)28.詩天子--唐〃(王昌齡)29.詩豪--唐〃(劉禹錫)30.詩宰相--唐〃(杜甫)31.酒以--唐〃(李白)32.酒狂--宋〃(陸游) 33.酒友--宋〃(蘇軾)34.酒聖--東晉〃(陶淵明)35.畫聖--唐〃(吳道子)36.草聖--唐〃(張旭) 37.賦聖--漢〃(司馬相如)38.書聖--東晉〃(王羲之)39.詞中之龍--宋〃(辛棄疾)40.詞中之聖--五代〃(李煜) 稱號別名二(身分): 1.布衣--(平民)8.朱門--(富貴人家) 2. 黃髮--(老人)9. 垂髫--(兒童) 3.尊翁--(別人父親10.令堂--(別人母親) 4.拙荊--(自己太太)11.家嚴--(自己父親) 5.令嬡--(別人女兒)12.令郎--(別人兒子) 6.小犬--(自己兒子)13.高足--(別人徒弟) 7.賢昆仲--(別人兄弟)14.賢喬梓--(別人父子) 15.賢伉儷--(別人夫妻)21.泰水--(岳母)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欢迎大家阅读!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 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 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 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 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这 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因 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 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 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 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颐”即颐 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 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 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年龄”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年龄”的称谓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4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 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但有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例: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例: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例: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碧玉歌》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例: 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 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 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 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 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 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 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 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 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 鹤发隐者欤?长歌收钓缗。 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 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 ——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例: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例: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陆游《梨花》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古代年龄代称

0岁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肇(zhào)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谓始生之年时。 赤子:刚出生的婴儿。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髪(tiáo),其色赤。 襁褓(qiǎnɡbǎo):代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汤饼之会: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宴会。2岁 孩提:幼儿时期。《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8岁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jì)。童年时期,幼年。晋·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9岁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hàn)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10岁 幼学:《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13岁 豆蔻(kòu):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15岁 及笄(jī):年满15岁的女子。 志学之年: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16岁 二八:即十六。十六岁。谓正当青春年少,多言女子。南朝陈·徐陵《杂曲》:“二八年时不忧度,房边得宠谁相妬(dù)。”宋·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24岁 华信年华:女子24岁。 30岁 而立之年: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日艾。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

古代女子年龄称谓 我们都经常说:都是有“家室”的人了。但是到底什么是“家室”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女人有了男人了,出嫁了,就说明她有“家”了;男人娶了老婆,就可以说他有“室”了。这就是所谓的家室,所以有家,有室又可以指男女已经是结婚年龄了。 其实,有很多词语和年龄有关,后人就由它作为年龄的代称,我介绍几个对女子年龄的称谓: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襁褓——泛指不满周岁的初生婴儿。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 垂髫——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髫,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 龆——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年——童年。 髫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周晬——指婴儿周岁。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孺子——儿童。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红颜——年轻人的红润容颜。代指少年。 黄口——十岁以下。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 的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年龄称谓大全 0岁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赤子之心”即婴儿之心,婴儿之心当然纯洁无瑕,没有丝毫杂念。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我现在只有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孩,生在你死以后,才一周岁。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两家生子时一样聪明 8岁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7岁。始龀、龆年:男孩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tiáo :龆年(儿童换牙之年。引申幼年) tiáo 髫: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9岁九龄:9岁。黄口:10岁以下。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10岁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外傅之年:儿童10岁。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12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 金钗之年是指古代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舞夕之年是指男孩13至15岁期间,也称“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15岁及笄[jī]: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 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黄童幼童头发黄色,故以“黄童”称谓幼年儿童。“黄童白叟,踊跃欢呀。”(韩愈《元和圣诗》) 绿鬓青少年头发乌黑发亮,所以用“绿鬓”代称青少年。“沉复落红颜,蝉声摧绿鬓。”(唐代乔知之《从军行》) 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用“斑白”称代老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此外,“白首”、“皓首”、“华首”、“二毛”、“华发”,也是以老人头发花白而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黄发老人头发复黄,是长寿的象征,因以“黄发”称谓老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发秃老人头发光秃,故用来称谓老年。“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祭妹文》) 垂髫“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垂髫”代指儿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总角古代儿童头上的两个发髫向上分开,形同兽角,故以“总角”,代称儿童时代。“这院门上也有四个才总角的小厮。”(《林黛玉进贾府》)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故以“束发”代称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林黛玉进贾府》) 红颜青年人脸色红润有光泽,所以用“红颜”代称青年,又特指年轻美貌的女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 苍颜灰白的脸色,代指老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醉翁亭记》) 鲐背老人皮肤枯燥,身上生出老人斑如鲐鱼背,故用“鲐背”称谓老年。 生齿男孩出生后八个月,女孩七个月开始长出牙齿,故用“生齿”称代七,、八个月的婴儿。“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户籍)。”(《周礼?秋官?司民》) 龀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脱去乳齿,长出恒齿。“龀”是换牙,指七、八岁。“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刚换牙),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稚齿幼童齿嫩,故以“稚齿”称代儿童。“昆弟斑白,儿童稚齿。”(《晋书?潘岳传》) 齿危老人牙齿松落,因此用“齿危”谓老年人。“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祭妹文》) 汤饼之期古俗,婴儿出生三日设宴招待亲友,叫“汤饼筵”或“汤饼宴”、“汤饼会”,后以“汤饼之期”代称婴儿出生三月。 成名古俗,孩子出生三个月,父母为其取名,因称婴儿三月为“成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焉。”(《周礼?地官?媒氏》) 笄年古代女子十五岁时举行成年之礼,结发插笄。“笄年”就是女子初加笄之年,又叫“及笄”,即十五岁。“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