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_徐稳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_徐稳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_徐稳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_徐稳

2013年2月理论学刊Feb.2013

第2期总第228期Theory Journal No.2Ser.No.228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徐稳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网络化和大众传媒的深度扩展,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威胁,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保持警惕、积极应对,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以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最重要的是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始终不渝、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极大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吸引力、战斗力、生命力,使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防御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2-0074-06

一、关于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何谓意识形态?俞吾金先生指出:“根据我们的看法,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可以定义如下: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1](P129)张骥先生认为:“从概念上讲,意识形态是指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涵盖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各个方面,是特定社会集团与群体对外部世界和社会所持的一整套紧密相关的看法和见解,它至少包括三个范畴:信仰、价值观和理想。”[2](P40)胡惠林教授提出:“国家意识形态是指一个国家用以立国的全部价值体系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用以安身立命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和道德信仰体系两个方面,是决定一个国家全部合法性之所在。”[3](P210)总而言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全部价值体系的总和,它包括当代中国用以安身立命的政治思想体系和道德体系两个方面,是决定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全部合法性的基石。

安全是指事物的生存免受危险或者威胁的状态。所谓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集团、政党或者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生存和发展免受危险或者威胁的状态。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不会在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网络化趋势下而逐渐弱化或者丧失其存在的合法性。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网络化和大众传媒的深度扩展,使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力受到考验。互联网已经成为话语传播、话语权表达的重要途径,是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领域。有资料显示,目前国际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以英文为载体,其中80%的信息由美国提供;中国网站的数量仅占世界独立域名网站总数的0.07%,中国网络信息的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输出总量的0.05%,而美国输出、输入量两项指标均超过85%。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控制着意识形态话语权,把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强加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大众传媒不仅主体多元,而且内容多样化。它们受商业利益驱动和诱惑,忽视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淡化甚至放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今天,我们生活在宣传媒介快速传播的时代,各种形象、信息符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能力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YJA710079)、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JZD003)的阶段性成果。

DOI:10.14110/https://www.wendangku.net/doc/9e14929314.html,-37-1059/d.2013.02.020

号和‘事实’互相对立,互相碰撞。”[4](P290)西方国家在互联网时代占据着信息优势,西方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对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和渗透日益加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几乎被网络中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声浪所吞没。中国传统的传播体制、传播手段、传播模式、传播内容显然不能超越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在网络兴起前,中国共产党能够控制传统传媒,有能力对传播内容进行筛选,防止危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传播。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家机器有效控制新闻媒体和文化宣传队伍,自上而下地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给民众,维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化生存。实践已经表明,网络和现代传媒系统特别是互联网,作为全球性的大众传播媒介,具备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是全球性的意识形态传播和渗透工具,很难遏制其跨越国界的传递,西文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即时地以无意识的方式侵入中国,在传播信息时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时空边界和以往对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封锁。显然,“互联网发展给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5]。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危机或者威胁,考验、挑战着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防御能力。

(一)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理应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中坚和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既是社会主义中国存在的合法性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但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却受到威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集中表现是:“政党理论、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主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制度目标和意识形态信仰之间的价值冲突,导致主体人格分裂。”[3](P211)也就是说,在当前中国,执政党在信仰方面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和追求;在现实制度的价值取向上又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质是在消解或者解构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和价值信仰。当前“理论信仰和现实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缺乏完备的法治环境下,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干部腐败也就成为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的集中反映,从而成为构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最大的不安全因素”[3](P211)。在当代中国,由于党政干部腐败而暴露出来的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腐败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在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危机,因为在腐败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危机。“在当代中国,没有一种意识形态安全比党的干部腐败所构成的意识形态安全更为严重的威胁了,因为它构成了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颠覆”[3](P211)。在政治运行中,执政阶层搞特权和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会导致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危机。比如,前苏联由于传统文化的历史惯性、社会道德风尚的严重畸变等原因导致特权阶层出现,从而引发政治腐败,“结果使很多正直的共产党员和普通群众丧失了对党的信任,对什么都不信任、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情绪蔓延,劳动纪律涣散,道德水平下降”[2](P317)。1989年前后,前苏联的社会科学院曾经作过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的问题是:苏联共产党究竟代表谁?“答案是触目惊心的: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7%,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6](P8)。由此可见,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党和政府在普通党员和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最终势必动摇党员和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和追求,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构成威胁,进而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二)中国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第二个重大威胁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的西方理论主导化”[3](P212)

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中国翻译出版了一批关于西方政治思潮的著作,随后即出现围绕西方政治思潮的各种论坛、报告会、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学术研究活动。借助于这些研究活动,西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迅速在中国传播,中国的青年学者和大学生热烈追捧西方的各种学说,欣然接受并奉为圭臬。这必然会损害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和价值理念,动摇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另一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起,诞生于‘颠覆时代’的一批新生代知识分子,正在逐渐成为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主体”[3](P212)。这一批新生代知识分子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中的中坚力量甚至是领导主体,他们中的许多人热衷于把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民族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现代西方理论系统地纳入高

等教育教学活动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很多大学正式开设了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课程,这是西方现代理论影响、渗透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非常便捷、有效的途径,可以说西方现代理论已经占据中国思想文化空间的半壁江山,正在销蚀中国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致使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心理发生扭曲,社会责任感弱化,世俗化、消费主义盛行,理想迷失。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现实是,中国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在整个力量对比还是在理论的整体性和学术系统性程度上,都无法与整个的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与研究相抗衡”[3](P213)。从另外一个层面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不能及时地追踪和应对社会的各种变化了的情况,落后于中国意识形态免于威胁的、安全的需要,这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意识形态威胁。中国共产党需要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惟有如此,其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才会增强。

三、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面对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和威胁,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保持警惕、积极应对,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使其适应文化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最重要的是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始终不渝、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极大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吸引力、战斗力、生命力,使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柱。

(一)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

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西方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同中国共产党激烈争夺领导权的重要阵地,如果中国共产党丧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就可能引发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从而诱发社会动乱,处置不好的话,甚至会危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大厦顷刻间坍塌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苏联共产党失去意识形态领导权从而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和严重失误。从非传统安全观的角度看,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也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单纯依靠武力威慑已经达不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相反,先进的文化、民主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因素更有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从而既能维护文化领导权和文化安全,也能从更高或更深层面上维护国家安全。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文化领导权的核心,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就是从根本上掌握了文化领导权。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前提,意识形态是各种形态的文化的融合,是存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的核心和灵魂,它主导文化发展的方向,为文化的创新与整合确立有效的路径。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攻势咄咄逼人,“多元文化冲突实质上是意识形态的冲突”[7](P164)。正如量子基金创始人乔治·索罗斯所言:“当文化成为一种舞台,上面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而文化绝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8](P265)从静态来看,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一种奇妙的同心圆关系,它们不完全重叠,但是在任何时候,意识形态都始终是文化的本质、核心和灵魂,是不同性质的文化呈现自身特色的根本标志。一个民族、国家选择了一种文化,就等于选择了这种文化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反过来说,一个政党或集团掌握了一种意识形态,就有能力引领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培育、创造、创新着中国的先进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中国先进文化从革命文化到和谐文化,从文化革命到文化和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先进意识形态也从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过程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逐步确立并中国化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传播,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形成,始于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则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才最终得以巩固。”[7](P116)“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运用‘文化’、‘观念形态’和‘思想体系’等概念,全面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理论”,

可以说,“《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论著之一”[1](P217)。

毛泽东和葛兰西一样,都引入文化概念来探讨意识形态问题。“如果说,葛兰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西方工业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话语,那么,毛泽东则提出了一套适合东方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话语。”[1](P218)意识形态主要通过语言和符号,通过文化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詹姆逊在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事实上已经超越了教育和宗教。”[9](P147)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思想标准和反映其理想追求的信念体系。它是一个国家、一种制度以及与其相关的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因此,人们一般把它叫做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是由于文化能够以完备的方式实现意识形态从总体上持续控制社会秩序和既定利益关系的要求,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持久地实现意识形态的支配功能。”[2](P19)

在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时候,过去的信念体系自然难以满足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在思想文化上来一次或大或小的整合,实为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社会支配和整合功能。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统治阶级就一直在用他们的阶级意识去驾驭被统治阶级,使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统治,承认统治阶级地位的合法性。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都至关重要,这也是任何意识形态在任何社会都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从文化整合的角度看,一个社会的大系统如果失去其文化整合功能,势必造成社会各子系统的失控和失范,整个社会的运行就会陷入紊乱状态。“一般说来,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涉及两个层面,一是自上而下的灌输,一是自下而上的认同。这两个层面的契合程度决定了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功能的实现程度。”[9](P214)“当前,面对‘超意识形态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告别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淡化意识形态’等错误论调,我们必须保持警觉。这些论调形式上不尽相同,但实质都是一个,就是企图取消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10]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意识形态的领导和掌控能力。

首先,中国共产党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应根据国际社会的政治形势变化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抓紧抓牢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导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其次,党要讲求意识形态掌控的方法和策略。意识形态掌控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掌控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过去,执政党掌控意识形态的策略和方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化,就是过于倚重自上而下的灌输,而忽视社会受众对意识形态心理上的认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建设是在有组织权威、文化单一、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无需进行心理加工和比较选择。”[11]在今天,中国共产党必须改变传统的意识形态掌控策略和方法,注重新方法和新策略的研究和选择,把意识形态原有的强制灌输转变为社会大众主体的自愿认同和接受。具体说来,既可以通过传统的媒体如报纸、影视,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如网络等去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既可以选择主流文化形式,也可以借助大众文化的各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里有必要指出,大众文化是意识形态最好的载体,它可以悄无声息地通过娱乐方式带给大众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国家执政党掌控和传播意识形态的策略和方法非常值得中国共产党借鉴和学习,不是借鉴和学习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内容,而是借鉴其借助于大众文化巧妙地传播其意识形态而不露痕迹。

中国共产党应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机制。“作为意识形态的承载工具,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大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对人们有直接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的作用。”[8](P180)中国共产党应该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报纸、电视、电影、戏剧、文学、网络游戏甚至小品等这些承载意识形态内容的大众文化联系起来,通过消费者的自主选择和消化吸收,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实现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在今天,大众文化已经构成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9](P180)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承载一定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承载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大众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大众文化大发展背景和条件下的一个迫切要求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实现从单纯的政治说教向寓教于乐转变,从严肃的政治文化向轻松的娱乐文化转变,换言之就是把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内容融入大众文化的娱乐活动之中。这样做,既能够增强马克思

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影响力、凝聚力,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控制和引导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现实中,中共意识形态面临复杂境遇所带来的后果集中表现为,社会价值共同意识的短缺和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失落。所以巩固与发展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12]

(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防御能力

1.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驾驭能力

意识形态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政党会轻视对这种重要政治资源的掌控和领导。一旦执政党失去了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就等于丧失了对其它意识形态的鉴别和对本我意识形态的安全的防御能力,就会感染意识形态失语症。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首先要不断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变革和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彰显巨大魅力,发挥凝聚力、整合力,实现对转型期中的各社会阶层的凝聚作用和整合作用,这样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彻底实现从一个成功的革命党向一个成熟的执政党的转变,才能实现从一个在封闭环境中、执政能力不强的执政党向一个在全球化开放环境中、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的现代执政党的转变;其次要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资源在民众中的认同能力,这样才能有力地主导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在多种思想文化并存和激荡中保持强大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如果中国共产党丧失这一能力,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会趁机侵入,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可能瓦解,人民的信仰空间从而就极易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填充,中国共产党就面临丧失执政合法性的危险。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体现,内蕴着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13](P11)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展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碰撞和交融越来越激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伪装成普遍主义的特殊主义,也就是说某一些特殊的文化或价值,通过经济实力、强大的传媒甚至是武力,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包装’成一种普遍性文化或价值,并以此来消解或贬低别的文化。”[14]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已经并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文化竞争压力,特别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思想渗透和意识形态传播的压力。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只有强化和巩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坚硬内核的先进意识形态,才能增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因此,中国共产党第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先进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主导地位;第二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成果指导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第四必须从实践论证和理论阐述两个方面入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凝聚力、吸引力,从而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思想信念上的盲目与浮躁、困惑与彷徨。

3.从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两种路向上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实践及其理论总结,学术研究及其人文教化,这两种文化活动的取向本来可以颉之颃之、相得益彰,乃至珠联璧合。然而事实上却很不顺利,良性互动的情况少,误解和纠结却成为常态。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15]这一问题和现象同样出现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来自于西方,它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立足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深刻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不可克服的矛盾,从中预见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并倡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政治理念。这一理念经过列宁的发展,成为全世界的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共同纲领和行动指南。所以,20世纪2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感觉终于觅得了知音,自己不再是孤立无援的、被压迫的民族,“而获得了世界历史存在的普遍性质,‘民族的认同’于是和‘人类的认同’关联起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变革也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关联起来”[15]。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在确立自己社会角色的同时也完成了艰难的文化选择———选择了世界上最先进、最有力的马克思主义。

其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有两

种路向:一是社会实践;二是学术研究。中国共产党

选择并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取向实现了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这一路向发展的成果。先进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另一路向是有别于这种社会实践取向的学术研究的取向。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实践路向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学术研究,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国共产党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4.在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增强迎接西方社会思潮挑战能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当及时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在想什么、关心什么、希望什么,而这些社情民意往往是同社会心理、社会思潮交织在一起的。通过了解和把握群众的心态和社情民意,可以了解和把握社会各阶层的心态、动向,了解群众的心理和呼声,预测社会思潮发展方向,未雨绸缪,积极引导。总之,针对中国当前社会思潮的现状,党不能置之不管、放任自流,让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危及主流意识形态,而应以正确的态度积极应对,即是说,要导之以渠,而不能堵之以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能远离全球化、放弃话语权,要有能力站在时代思潮和道德的制高点上,参与社会思潮全球化的洪流,主张、捍卫和实施自己的话语权,成为社会思潮的输出者,即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从思想和行动上去影响国际上的各种社会思潮,而不是被动的单方面接纳。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创新,从而不断增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驾驭能力和迎接西方社会思潮挑战的能力,更好地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杨静娴.网络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边缘化及维护[J].理论月刊,2011,(7).

[6]金鑫.中国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美]乔治·索罗斯.走向全球化的开放社会[A].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9]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连朝毅.当代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建设的路径探寻[J].社科纵横,2007,(3).

[11]郑永廷.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域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3,(1).

[12]上官酒瑞.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历时探索与现实重构[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2).

[1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1.

[14]干春松,李伟波.现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建构和文化自觉[J].哲学动态,2011,(2).

[15]张曙光.国学论争与文化自觉[J].哲学动态,2011,

(2).

作者简介:徐稳(1970—),女,法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裴传永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作者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 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世界上许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备尝甘苦才了解其特性的。鲁迅就曾指出过:“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习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不亲口吃一吃就不能真正了解食品的滋味,离开了实践也就谈不上任何真知。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把前一代人知识的终点作为自己知识的起点,然后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社会实践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

修改:201212200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特征与功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特征与功能 这是一个客户让写的文章,最后写完不给钱,传上来大家分享。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是不仅是政治学用词,而且也是哲学用词,随着人们对哲学的深入研究,对意识形势的概念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是目前对意识形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与认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特拉西首次提出意识形态,他阐述了意识形态的要素,也就是说“真正的意识科学一定不能从任何假定或固定的概念出发,而是必须要从、也只能从可以被确定的东西出发。”①英国的百科全书将意识形态归为政治范畴体系,认为意识形态是为理性的统治奠定思想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有:马尔库塞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作了整体批判,把发达工业社会称为“单向度的社会”,把人称作“单向度的人”,把单向度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②弗洛姆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认为它具有“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认为从前的意识形态是“纯粹的幻想”,没有革命精神,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锁链,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以确保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③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指出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存在一条鸿沟,意识形态经过质的飞跃才能到科学状态。 俞吾金认为意识形态是指不同阶段社会的不同产物,是基于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用幻想的联系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④邢责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反映。郑永廷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是反映这一阶级或集团利益的思想体系。 ①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期,第2页。 ②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964年。 ③弗洛姆:《超越幻想的锁链》,1965年 ④

大工14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1、2、3及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1-10 B B C B C B A C A C 1-10 AB ABCD BD ABCD BC ABCD BCD CD ACD ABCD 1-10 B B B B B B B A B A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的是()。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 对立统一规律 2.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3. 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事物周期性的变化过程,其表现形式有()。 A. 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4. “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5.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 物质 B. 科技 C. 精神 D. 规律 6. 列宁是从物质与()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A. 精神 B. 意识 C. 规律 D. 事实 7. ()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A. 物质范畴 B. 精神世界 C. 科学技术 D. 意识 8.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 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9.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A. 度 B. 质 C. 量 D. 矛盾 10.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战胜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 从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 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变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价值

第35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1月 Vol.35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3 ────────── 收稿日期:2013-05-26 作者简介:冯大彪(1980-),男,满族,吉林伊通人,讲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 治教育。 -110- 哲学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 冯大彪1,2 (1.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2.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 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与本质,论证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自觉维护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与谬论作斗争,对社会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重要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6-0110-04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6.029 Values of Marxist Ideology for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FENG Da-biao 1, 2 (1. Colleg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 College of Marxism,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China) Abstract: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reveals ideology’s origins and essence, demonstrates the falsity of feudalism and capitalism, explains the public attribute of Marxist ideolog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for the proletarian to maintain dominant posi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to fight with fallacy and carry out Marxist ideological indoctrination and education for the public. Marxist ideology theor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and practical guiding valu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ideology. Key Words: Marxist; ideology; important value “‘意识形态’一词的出现源自西方近代哲学家对社会意识与现实关系特,别是与现实政治关系的分析研究,至 今在国外仍未形成统一的界说。” [1] 受西方各种意识形态学说的影响,国内有些人对意识形态问题缺少明晰而客观的认识。为正本清源,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阐明其基本立场与主张。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 1. 意识形态源于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本原因。“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 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2,p82]分工之所以是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分工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 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2,p84] 私有制的出现,又导致社会逐渐分化为不同的阶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内容 实践观 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史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史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辩证思维是客观主义矛盾运动的反映,人不是简单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通过时间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然富有生命力。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认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论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思想武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识史实践精神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所以,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认识论?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先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阐述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然后,重点说明其产生的伟大变革作用,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都先后在我国流行过、尝试过,但它们都失败了,成了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深深扎根,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在内的我们党的许多早期革命家,最初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目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惨状,在他们头脑中首先产生的是救国救民的意识。他们接触、研究过各种各样的主义,最后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许多进步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同我们党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就是因为他们有与我们党相近甚至相同的救国救民的思想起点,他们也是经过复杂的探索过程以后才信服马克思主义的。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现了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8页)不仅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有人认为,当代西方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这是不对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表明,极端个人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然要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极端个人主义渗透和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无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马克思主义下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下的意识形态 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因此,我们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 从思想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包含话语的“权利”和“权力”两个维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利”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中的“资格”与“资质”。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起着引领性和主导性的思想理论,具有绝对的资格和资质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发挥领导性的作用。 从根本而言,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文化和政治两个维度,从而表现为文化领导权和政治领导权两种不同的形式。文化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文化形态、思想理论等形式在人民群众中获得广泛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认同,是话语权自下而上构建的方式;政治领导权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舆论宣传等形式,自上而下地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统一的政治导向与政治共识。 二、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形象”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选择,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和构筑基石。国家形象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之义。。梳理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成果,不难发现这些理论成果始终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进行价值重组,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展现了并正在努力展现当代中国改革、创业、发展的良好形象。(一)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的第一形象。30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价值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而且也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实践反复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展现的是实现大变的中国,是蒸蒸日上的中国,是富有希望的中国。 (二)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构建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形象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一个时代境遇和特征就是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态势,各种主义、道路、模式纷繁复杂,争奇斗艳。在这特殊的国际背景下,坚持和维护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这个国家革命和建设的成败,而适合本国情况和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创造和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不结盟、不称霸等外交政策思路,将坚定的原则性与务实的外交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使不少国家对中国由过去的“畏而远之”转变为“敬而近之”,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又一理论成果。 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主题词: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始终着眼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国外敌对势力并不愿意看到我国的发展强大,总是想方设法要遏制我们。它们的一贯战略,就是对我实施西化,分化,丑化,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搞乱社会主义中国。基于这种情形,有些人提出搞什么“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淡化意识形态”。其实质,并不在于什么“多元化”,而是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所谓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作为“普世性”的东西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必须明确: 社会思潮,文化形态和价值观越是多样化,多元化,就越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 首先大家要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 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2011年1月31日修改) 一、单项选择题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永恒性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 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 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 A.它是否有用 B.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是否清楚明白 7.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9.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摘要]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国内外学者的共识是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观念性、阶级性,争论点主要存在于意识形态概念上溯历史人物、意识形态涵义、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等层面。 [关键词] 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西方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概念之上溯 意识形态概念上溯历史人物一直是学者们的热点话题。大多数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概念上溯历史人物是特拉西(Antoine Louis Claude de Tracy),也有部分学者将意识形态概念远溯到培根,甚至柏拉图。《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的作者明确将意识形态概念追溯到特拉西,且详细介绍了特拉西所处的法国社会改革大讨论的历史背景,介绍了特拉西的著作《意识形态的要素》(Elementw DIdeologie;1801-1815年),并引用了特拉西的表述:“我宁愿采用‘意识形态的名字,或者应该用意识科学……它的含义对所有人都是非常明晰的,只要认识法语‘观念一词,每个人都知道‘意识的含义,尽管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恰当的名字,因为‘意识形态是意识科学的文字转变。”[1] 13而具代表性的是,《意识形态论》一书的作者俞吾金认为,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四假相”说直接催生了意识形态概念,他详细考察了培根的“四假相”说,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

场假相”,指出培根的学说是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也是对柏拉图理念世界的挑战,即“不仅人们的感觉经验是不确定的,易发生错误的,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可能是准确无误的。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人们应当如何克服种种先入之见和错误观念,系统地形成新的、科学的观念?这一问题是促使意识形态产生的重要推动力”[2] 20。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判》一书指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法国唯物主义,一是德国精神哲学。法国唯物主义在批判宗教哲学中诞生了意识形态是虚假虚幻的概念;德国精神哲学则在遵循法国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的理论。马克思在继承法德两国批判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赋予意识形态新的内涵,他不是以单纯的研究眼光去看意识形态,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过程中、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发现了意识形态这个有力武器,发现了意识形态虚假性、观念性、阶级性的秘密,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诞生发展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也同步诞生发展起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能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诞生过程中武断剥离出来,因为脱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是难以成立的,也是缺乏支撑的。 二、意识形态之涵义 意识形态涵义的争论是核心问题,不同的意识形态涵义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研究范畴、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而意识形态涵义的界定及其繁杂性又是人所共知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也避免不了对其涵义的界定。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不是集中于一篇经典原著中,而是散见于他的诸多篇章,是伴随着辩证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揭示了认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识论则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规律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答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动反映。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两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比如,古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识就来源于理念”的认识和回忆。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居住在理界之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在这个时候,它就已经具有对于理念的认识了。但是当触到人体时,由于受到肉体的沾污,就把它原来认识的理念知识暂时忘记了。只是在经过一个时后,才逐渐地回想起来,所以柏拉图说:“认识即回忆”,那些所谓学习的人只不过是在回想,习不过是回忆罢了。这种说法,实际上也就是人的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说法的翻版。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例如,孟轲就鼓吹所谓“良知”、“良能”;所谓“良知”,就是一经过思虑就有的知识;所谓“良能”,就是一种不经过学习就有的能力,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而知者,其良知也。”他认为,像人的仁、义、礼、智、信,这德属性,道德原则,就属于人的“良知”、“良能”。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固有之也”。即是说,这些道德原则不是由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举例说弟弟的都懂得尊敬自己的哥哥,小孩都知道爱自己的父母,这就证明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的本性。全是谬论。例如,春秋战国,兄弟相争、父子相杀的事情何止一起?三国时,曹丕逼曹植,就是,那一首著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就是写照吗?,所谓爱亲、敬兄之类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孟轲所宣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总之,不论是客观唯心论,还是主观唯心论,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 杨 河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意识形态0一词的出现源自西方近代哲学家对社会意识与现实关系特别与现实政治关系的分析研究,至今在国外仍未形成统一的界说。但是/意识形态现象0却成为了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并且渗入到了自然科学领域。马克思曾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起源和特性。其研究成果,在后来西方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学的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话题,形成了多种诠释性学说。与此同时,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从/解释0世界走向了/改造0世界,不断得到了补充、修正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为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正确认识和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实践基础和社会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8)02-0041-16 收稿日期:2008-01-05 作者简介:杨河,男,四川绵阳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社会意识与现实的关系特别是与现实经济政治利益的关系,本来就历史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当西方学者用意识形态这个术语来描述社会意识的这种现实性属性时,引起了正在形成唯物史观的马克思的注意。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成为了马克思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构成了唯物史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西方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学的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话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中,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和丰富。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历史经验。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全面理解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践,积极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正确认识和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在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两个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生长因素,按照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历来如此。人类从来重视对自身社会意识状态的研究,但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认识社会意识的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却是从西方近代开始的。 1801年前后,法国哲学家托拉西写了5意识形态原理6一书,首先提出了/意识形态0这个术语,在法语中,/ideologie 0的原意是/观念学0。托拉西赋予/意识形态0两个意义,一是哲学认识论上的意义,即认为人的感觉是一切观念的可靠基础,通过对传统意识和知识体系做直接的感觉的还原检验,可以澄清和避免种种错误和虚假的观念;二是政治实践上的意义,即认为通过感觉的还 第45卷第2期2008年3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45,No.2Mar.200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