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魏格纳( A. Wegner )最先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统一的大陆: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Laurasia),南为冈瓦那古陆(Gondwanaland)。到了三迭纪末,这2个古陆进一步分离及漂移,相距越来越远了,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海峡,逐渐发展成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了新生代,因为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里,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新生代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新生代的规模。

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说也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未能提供大陆拼合的最佳方案。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大陆漂移理论提

出后不久,便被视为是一种荒唐的臆想。随着魏格纳本人在科学探险中献身于格陵兰雪原,大陆漂移说一度陷于沉寂。

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的提出给早期的大陆漂移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2015年及以前获得的大量证据表明,魏格纳大陆漂移的基本设想是正确的。

六十年代初,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R.Dietz,1961)提出了"海底扩张" 的概念。接着,郝斯(Hess,1962)加以深入阐述。

迪茨提出:由于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成的热使地幔物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热循环,形成对流圈,它作用于岩石圈,成为推动地壳运动的主要力量。洋壳的形成与地幔对流有关。洋底就是对流圈的顶,它在洋底的离散带形成,并缓慢地向敛合带扩张。总的看来,洋底构造是地幔对流的直接反映,洋脊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部位,海沟是地幔物质的下降部位。

郝斯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太平洋周围分布岛屿与海沟、大陆边缘山脉以及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

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板块指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即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处下冲、消失。

海底平顶山首先由哈利·哈蒙德·赫斯(Harry Hammond Hess)确认。赫斯当时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带领一艘船以回声测深仪收集资料。资料显示海底情况,而他发现部分海底山有平顶的情况。

海底平顶山(guyot或tablemount)又称“盖奥特”。盖奥特一名是发现海底平顶山的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赫斯于1942年10月为纪念他的瑞士地理老师而命名的。海底平顶山是位于大洋底部呈孤立分布的、顶部截平的、高出海底很大高度的圆锥形体。它的基底往往是过去的火山,上部是珊瑚礁体,礁体厚度可达1500米。平顶山大多分布在太平洋中,如瓦列里厄海底平顶山、约翰逊角海底平顶山、赫斯海底平顶山、林恩海底平顶山等。发现过程海底平顶山

海底山有圆顶,也有平顶。平顶山的山头好像是被什么力量削去的。以前,人们也不知道海底还有这种平顶的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适应海战的要求,需要摸清海底的情况,便于军舰潜艇活动。美国科学家普林顿大学教授H·H·赫斯当时在“约翰逊”号任船长,接受了美国军方的命令,负责调查太平洋洋底的情况。他带领了全舰官兵,利用回声测深仪,对太平洋海底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海底山,它们或是孤立的山峰,或是山峰群,大多数成队列式排列着。这是由于裂谷缝隙中喷溢而出的火山熔岩形成的。这是人类首次发现海底平顶山。这种奇特的平顶山有高有矮,大都在200米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米水深。凡水深小于200米的平顶山,赫斯称它为“海滩”。1946年,赫斯正式命名位于200以深的平顶山为“盖约特”。海底平顶山首先由哈利·哈蒙德·赫斯(HarryHammondHess)确认。赫斯当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带领一艘船以回声测深仪收集资料。资料显示海底情况,而他发现部分海底山有平顶的情况。普林斯顿大学的地质大楼的英文名字为“GuyotHall”(以十九世纪地理学家盖奥特·阿诺德·亨利(ArnoldHenryGuyot)命名[1])。由于此大楼的顶部亦为平顶,赫斯便因其相似性而取海底平顶山的英文名字为“Guyot”。赫斯假设海底平顶山曾经为

火山岛,顶部因为波浪作用而磨平,而现在已经在深海中了。这个理论加固了板块构造论的可信性。分布海平面下的这些平顶山,就好像有一个天神抡起一把板斧,一斧下去,把山尖削了去。从外形看,平顶山是一个上小下大的锥状体。平顶的直径一般在5000~9000米,而基座为10000~20000米。从山顶到半山腰较陡,而从半山腰往下坡度变缓,呈逐级阶梯下降。在世界各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平顶山最多,已经得到证实的就有150多个。在太平洋的阿留申海沟附近,离海面2700米的深处有一群平顶山;在马绍尔群岛,离海面1200~2200米处也有一群平顶山。太平洋中部的海山,距离海面多为1500米左右,而阿拉斯加附近的平顶山离海面只有四五百米成因海底平顶山

对于平顶山的形成,可以分两方面加以解释:首先要解释平顶山锥的形成问题。一般认为海底平顶山是海底火山喷出物堆积的结果,也就是说,它们个个都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锥。这点已经得到证实。人们在平顶山找到了大量火山喷发岩——玄武岩。其次,要解释山锥平顶的由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多种说法。

赫斯的说法

按照最早发现海洋平顶山的赫斯的说法,原来平顶山是露出海面的火山岛,后来由于海水长时间的侵蚀,山头部分被“削”平,才形成今天的平顶山。为这个论点提供强有力证据的是,有人在平顶山顶部找到了一些磨圆度很好的玄武岩砾石。这些砾石的存在,说明平顶山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接近海面,受到过海浪的洗礼。因为,假如海浪能对碎石起到磨蚀作用,当时的海深顶多只有一二十米。而今天的平顶山顶已经在海下好几百米,甚至达1000米以上。在这个深度,海浪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起到什么作用的。科学家们估计,在海浪对火山岩石进行磨圆的同时,也把火山的尖顶削平了。

火山喷发后形成

另外一种说法是,平顶山的“平顶”是当年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由于当时火山口接

近海平面,使大量珊瑚在四周繁衍,形成环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死亡的珊瑚大量堆积在火山口一带,使火山口变平,最后形成了平顶山。这两种解释孰对孰错,人们还没有达成共识。即使是第一种被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看法,最近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为有人在调查平顶山的时候,意外发现山顶上的岩石比山脚下的岩石年龄要老得多。这就难坏了科学家们。因为按照地质学的基本规律,既然平顶山是多次海底火山喷发堆积形成的,那么,早期喷发物必然埋在山下,而较新的喷发物必然出现在山顶。不管平顶山的成因如何,现在它都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渔民在远洋捕捞作业时,经常发现凡是平顶山所在的海区,多数都是鱼类成群的地方。这是因为,受海下突出地形的影响,海流在这里往往形成一股很强的上升流,上升流从海底带来大量有机质,是鱼儿极好的饵料。

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称解析(20 分)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真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下倾斜的方位,通常用方位角表示。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线应变:物体内部一点,在一定方向上的相邻指点排列成质线,质线上的相邻质点方向的相对位移造成线变形,对线变形的度量称为线应变。 剪应变: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在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称之为角剪切应变,其正切称为剪应变γ。 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σ 1 的夹角。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 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 非均匀应变:变形前后各质点的变形特征不同。非均匀变形分连续变形与不连续变形两种。 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 1 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椭球体, 以这个椭球体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特点即应变椭球体。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的主轴一致,这种变形叫共轴递进变形。 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发生了改变的变形:应变,称为旋转变形。 非旋转变形:变形过程中平行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方向的物质线方位始终保持不变的变形,称为非旋转变形。 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终形状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 劈理:劈理是一种潜伏在分裂面将岩石按一定的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劈理域:劈理域通常指由层状硅酸盐或不容残余物质福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透入性构造:指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现象,反应地质体的整体发生了变形或变质作用。 非透入性构造:指那些仅仅产出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其个别区段的构造,如节理断层之类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辩劈理域和微劈理,均称为连续劈理。 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的间隔,用肉眼就能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是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现状构造A 型线理。 交面线理:交面线理是两组面理相交或层理相交的线理,长平行于同期褶皱的枢纽方向,B 型线理。 窗棂构造:窗棂构造是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棂柱表面有时被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1]

活断层的错动周期:地震断层两次突然错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活断层的错动周期。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地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分为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 基本烈度:在今后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 包括:①振动破坏效应(由于地震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的破坏)②地面破坏效应(破裂效应和地基效应)③斜坡破坏效应 诱发地震: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 特征周期(卓越周期):由于地表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使地震记录图上的这种波记录得多而好。 斜坡: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的地质体。包括自然斜坡,人工边坡。 自然斜坡:在一定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如:山坡,河岸,海岸等。 人工边坡:由于人类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往往在自然斜坡基础上形成,具有较规矩的几何形态。如:路堑,运河边坡等。 深层蠕滑:当斜坡基座由很厚的软弱岩土体组成时,坡体可能向临空方向塑流挤出形成的现象。 滑坡预测:滑坡可能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判定 滑坡预报:滑坡可能发生时间的判定。 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 岩溶塌陷:覆盖在溶蚀洞穴发育的可溶性岩层之上的松散土石体的外营力作用下产生的地面复形破坏。 泥石流: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渗透压力:渗透水流作用于岩土上的力。 地面沉降(地面下沉或地陷):某一区域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 地裂缝: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是累进性发展的渐近性灾害。 主流:河流中存在着多种方向运动的水体,水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河槽总方向运动者称为主流。 副流: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水流内部产生的有规律,大规模的水体旋转运动称为副流。 推移质:分水流速大于临界推移流速时,颗粒将沿河床滚动或滑动,这时被搬运的颗粒叫推移质。悬移质:当水流速度较大时,可使沿河床移动的颗粒离开河床悬浮于水流中,这时被搬运的颗粒叫悬移质。 活断层形成条件:介质条件,结构条件,构造应力场条件。 活断层的特征:①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活断层往往是地质历史时期产生的深大断裂,在晚近期及现代地壳构造应力条件下重新活动面产生的,(复活标志:地震活动和地热流异常等)②活断层的继承性和反复性;活断层往往是继承老的断裂活动的历史而继承发展的,而且现今发生地面断裂破坏的地段过去曾多次反复地发生过同样的断层活动。③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粘滑型断层和蠕滑型断层两种。 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①活断层的地面错断直接损害跨越该断层修建的建筑物,有些活断层错动时附近伴生的地面变形也会影响到邻近建筑物;②伴有地震发生的活断层,强烈的地面振动对较大范围内建筑物的损害。 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①火山地震;②陷落地震;③构造地震;④诱发地震。 诱发地震的成因类型:①构造型(内动力型);②非构造型(外动力型)③综合型。 活断层的鉴别:⑴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①地质特征:a)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b)松散、未胶结

“地质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地质学是关于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演化过程,进行着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受到天文变化的影响。地球的各个圈层均在不断演变,约在35亿年前,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作为一种地质营力,时时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开始有人类出现。地球成为人类栖身之所,衣食之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制造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观察、研究地球,利用地球资源,对地球的现状、历史和将来建立起科学的系统认识,是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 人类对地球及其演化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地球具有1.083×1012立方公里这样庞大的体积,人类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只是地球的表层和局部;那些发生在地球上的过程可以长达千百万年乃至亿万年,无论是个人或整个人类,都难以重复验证;这些地质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各有特点。因此,只有人类的认识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建立起对地球总体的科学认识。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地质学,是19世纪30~40年代才形成的。到20世纪,以地球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和范围进行研究的学科,除地质学外,地理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都发展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地球科学体系。地质学是其中起骨干作用的基础学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包括从地核到外层大气圈的整个地球。由于受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地质学在现阶段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慢的上部) 。 2、在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为什么特别重视野外地质调查? 为了认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必须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野外地质记录,系统采集各类样品,积累大量的感性资料。到大自然中去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3、地质学研究中运用的基本分析推理方法是什么?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地质学分析地质历史的推理方法-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的基本思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的地质过程。历史比较法的缺陷。只认识古今一致性,未认识古今存在的差异性。 4、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地质作用有什么持点? 地壳运动:由内部能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可使一定的地区发生水平或垂直的位移,造成海陆变迁,使岩层褶曲、断裂。 地震作用:因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发生快速的颤动。 岩浆作用: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硅酸盐熔融体,岩浆可以侵入到地壳中,或以火山喷发的方式喷出地表。岩浆的形成、运移直至冷凝固结成为岩石的过程,称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使地壳中已有的岩石转变新的岩石过程。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2、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3、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 5、稳定同位素与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晶体与非晶体、同质多像、类质同像。 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被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 而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1)元素的克拉克值并不能反映它在地壳内的局部富集情况。元素在地壳中的富集情况,除与元素的克拉克值大小有关外,还决定于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具有天然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矿物称为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简单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晶体内部质点的排列,不具有格子构造者称为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最本质区别是:内部结构是否规则。 由非晶体调整其内部质点的排列方式而向晶体转变的作用,称为脱玻化作用。 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热力学条件(如,T、P)下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象。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部分地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 6、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有哪些?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样本

活断层的错动周期:地震断层两次突然错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即活断层的错动周期。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地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分为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 基本烈度:在今后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 包括:①振动破坏效应(由于地震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的破坏)②地面破坏效应( 破裂效应和地基效应) ③斜坡破坏效应 诱发地震: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 特征周期( 卓越周期) :由于地表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 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 使地震记录图上的这种波记录得多而好。 斜坡: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的地质体。包括自然斜坡,人工边坡。 自然斜坡:在一定地质环境中, 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 如: 山坡, 河岸, 海岸等。 人工边坡:由于人类某种工程, 经济目的而开挖, 往往在自然斜坡基础上形成, 具有较规矩的几何形态。如: 路堑, 运河边坡等。 深层蠕滑:当斜坡基座由很厚的软弱岩土体组成时,坡体可能向临空方向塑流挤出形成的现象。 滑坡预测:滑坡可能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判定 滑坡预报:滑坡可能发生时间的判定。 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 岩溶塌陷:覆盖在溶蚀洞穴发育的可溶性岩层之上的松散土石体的外营力作用下产生的地面复形破坏。 泥石流: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渗透压力:渗透水流作用于岩土上的力。 地面沉降(地面下沉或地陷): 某一区域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统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场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口然地质作用与现象等。 2.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质学和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营运的实施过程中,合理的处理和正确的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 第2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地球的构造 地壳(crust):由固体岩石构成,分硅铝层(花岗岩层)和硅镁层(玄武岩层)。 地^(mantle):上地幔主要是硅氧,呈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主要是铁镁氧化物和硫化物。 地核(core):由铁银组成,密度大。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 地壳运动主要起因于地幔物质的对流 组成地壳的化学成分,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 0(49.13%)、Si、Al、Fc、Ca、Na、Mg... § 2.1主要造岩矿物 §2.1.1矿物的基本概念 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 矿物(mineral):地壳中的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行程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2.1.2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决泄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 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颜色:由矿物对可见光波的吸收作用产生。 自色:(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所组成的)矿物的本身的颜色 他色:某些杂质引起的颜色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 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造岩矿物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 具体又分为:①玻璃光泽②珍珠光泽③丝绢光泽④油脂光泽和树脂光泽⑤金刚光泽 ⑥土状光泽 透明度是指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矿物的硬度 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硬度是矿物的一个重要鉴左特征,鉴别矿物硬度时,是用两种矿物对划的方法来确左矿物的相对硬度。 由软到硬分十度,称为摩氏硬度汁: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解理和断口 解理一受外力作用,矿物能沿一泄方向破裂成平而的性质。 分为:极完全、完全、中等或不完全解理 断口一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着解理而以外方向破裂。

《中国地质》2012级考试 - 副本

山东科技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地质学》考试试卷 一、请论述历史构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差异与联系。按照历史地质学的观点地质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中国可以划分为哪些构造单元? 答:(1)①历史构造学说即槽台学说,是十九世纪以来流行的关于地壳构造单元及演化规律的理论。槽台学说有两个主要论点:一是地壳构造单元有二,即地槽区和地台区,前者属于活动区,后者属于相对稳定区,后者是由前者转化而来的;二是地壳的演化历程有两个阶段,即地槽阶段和地台阶段。 地槽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比较活跃,构造不均一的地区,它是一狭长的低洼地带,长达几千公里,宽有几百公里,在它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下沉和进行沉积,同时盖有一层不太厚的海水。由于地槽不断下沉,沉积物也就不断加厚,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结果也就形成了巨厚的地层。在一面下沉一面沉积的过程中,地槽就逐渐扩大了,到达了一定的限度后,地槽内就产生了许多裂隙,这些裂隙就像伤口一样切穿了整个沉积地层,里面喷出了火热的岩浆,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 经过了长期的下沉和沉积以后,就到了第二阶段。这是地槽某些地区又开始向上隆起了。同时,岩层发生了剧烈的褶皱,大海变成了高山,而且岩浆也就乘机而入。形成了方圆几百公里的侵入体,原来

在初期的松散的堆积物,经过了强烈的褶皱和岩浆侵入现在也变得比较密实了,有时还会发生强烈的变质作用。原来比较活动而下沉和上升都很剧烈的地区,现在也变成了一个比较坚硬而且不易活动的刚性地带了。 经过了造山运动之后,地槽趋于稳定,从活动到稳定称之为一个旋回,这种旋回可以重复若干次。 地台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区,它的上升和下降运动一般都不大。在组成上,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下部叫做基底层,一般是寒武纪前的变质岩组成,而且由于经过强烈的褶皱和变质作用变得很坚硬。在其上,覆盖着由沉积岩组成的表层叫做盖层。基底上没有沉积岩覆盖即使有也非常薄,它的面积比较大,称之为地盾。与地盾不同,在陆台上还有一些相当低凹的地区,这些地区有时比海平面还低,所以在它上面就沉积了一些陆相和海相的沉积物,它的面积很宽广,叫做地台。 ②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据这一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板块以每年1-10cm的速度在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

普通地质学复习要点

普通地质学 名词解释: 1.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 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层圈互相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谁、生物因素引起, 包括地质体的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 4.解理:指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 的能力。 5.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 6.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 过程。 7.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 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8.波痕: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 伏的层面构造。按成因可分为浪成、流水成因和风成波痕三种类型。 9.搬运作用:指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他处的作用。 10.沉积作用:指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的作用。 11.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 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1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 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 13.标准化石:对于确定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该是在地质历史中具有演化 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14.地质年代表:按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表。 15.震源: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16.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 17.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18.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千米到30-40千米深度。 19.康拉德面:地球大陆地壳内玄武岩层和花岗岩层之间的界面。 20.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深度。 21.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称为岩石圈。 22.洋脊:是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是地球最为突出的地貌现象。 23.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24.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 25.逆断层:上盘向上滑动,可掩覆于下盘之上。 26.走滑/平移断层:被断的岩块沿陡立的断层面做水平滑动。 27.背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 28.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 29.地堑:是倾斜面相背的两个正断层所夹持的共同下盘岩块,常为山岭。

工程地质学概论考试题目

工程地质学概论 1、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 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⑤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2、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什么是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问题指的是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与它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主要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四种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应互为补充,综合应用。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法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5、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1、活断层的定义: 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USNRC): (1)在3.5万年内有过一次或多次活动的断层 (2)与其他活动断层有联系的断层 (3)沿该断裂发生过蠕动或微震活动 活断层的类型:按照位移方向与水平面的关系: (1)正断型活断层 差异升降活动为它的断陷盆地边缘。下降盘分支断层多见,形成地堑式的正断层组合。 (2)逆断型活断层 多分布于板块碰撞挤压带。上盘变形带大,出现多分支断层。 (3)走滑型活断层 常分布于大陆内部的地块之间的接触部位,水平错动量大,断层带宽度不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属于地球科学。它是运用地质学、地理学原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学科。这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之间的科学。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地质学分支。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地质问题和人为环境地质问题,但也有人从狭义的地质环境概念出发,将问题局限于岩石圈。1972年,中国开始探索环境地质学的范围、理论和方法,并建立了研究机构。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系统学科。 研究领域 随着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与自然环境即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地质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渗、滑坡、沙漠化和各种地方病等表明,地质环境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很大,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在人们眼中,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研究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仅是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更是人类对地质环境的作用。换言之,特别强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研究领域广泛 ①区域地质环境 为区域规划、经济发展、土地整理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如中国地质灾害分布图。 ②地质灾害 为地质灾害预测提供依据,提出减灾减灾的预防措施。 ③化学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研究不同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各种元素的丰度和分布特征;研究空气、水、土壤和矿物中有益有害元素和致病物质的富集和迁移;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畜健康的关系,预防和控制某些地方病和职业病,从而将某些元素的自然富集或缺乏对人和动物健康和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在一些城市,饮用水水质恶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④古气候变化规律

兰州大学普通地质学真题及答案

《普通地质学》真题及答案 备注:页码为《普通地质学》第三版;名词解释中数字为历年考察次数;历年真题(共17套)按章节编排,考生可直接以此为纲展开复习。联系QQ:940114253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4):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一、简答题 1. 简述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任务)?P2 (2004) 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2、有效地指导抵御自然灾害: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 3、研究地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地质学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QQ:940114253,最低价转让,免费答疑。 2. 简述地质作用的特点?P3 (2007,2003) 1、地质作用的地域特色:一方面,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具有共同规律;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地质作用,且同一类地质作用在不同地区具有其特殊性;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地质现象从性质上和规模上都复杂; 3、地质作用过程的漫长性: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的时间一般很长,也有一些地质作用过程的时间很短(如地震)。 3、简述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P3(2016)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1、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热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两者都同时受到重力和地球自转力的影响。获取剩余文档联系QQ940114253 二、论述题

中科院大学-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1应变椭圆:在二维应变中,初始为单位半径的圆,经均匀变形后为一椭圆。 1.2石香肠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的岩系互层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强硬层被拉伸、以致拉断,构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平行排列的长条块段状,即石香肠。 1.3窗棂构造:由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状的大型线状构造,他代表横向上挤压缩短。 1.4褶劈理:发育于具有先存次生面理的岩石中,它是一组切过先存次生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 1.5伸展褶劈理:是褶劈理的一种,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的晚期褶劈理,与糜棱面理成小角度(约35°)相交,其运动方向反映沿糜棱面理的伸展方向,所以叫伸展褶劈理 1.6.A-线理:是指与物质运动方向平行的线理。由于其与最大应变主轴A轴一致,顾又称A 型线理,如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 1.7.S-C-C’面理:S-C面理:组构是一种普遍发育于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组合形式,即由S面理和C 面理组成。其中,S面理是先于C面理的挤压面理,C面理是形成稍晚的剪切面理。 1.8A型褶皱:指褶皱枢纽与A线理平行的褶皱,常发育于强烈韧性剪切带中。褶皱轴与a线理具有等同的运动学意义,即指示物质运动方向。 1.9鞘褶皱:是特殊的A褶皱,因形似刀鞘而得名,是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性构造之一,其规模一般几米到几百米,有的可达数公里。大多呈扁圆状、舌状或圆筒状,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方向拉的很长。 1.10.眼球构造:强硬的碎斑(porphyroclast)与其周缘的弱的基质的动态重结晶的集合体或优选定向,形成不对称的眼球构造。可分为σ型和δ型。残斑的拖尾指示剪切方向。 1.11压力影构造:是矿物生长线理的另一种表现,常产出于低级变质岩中。压力影构造由岩石中相对刚性的物体及其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同构造纤维矿物组成 1.12雪球构造:剪切带中常伴随同构造期的石榴石等轴矿物的变斑晶(porphyroblast)在剪切作用过程中生长,即边旋转边生长,类似于滚雪球,形成螺旋式尾巴,指示相反剪切方向。 1.13双重逆冲构造:它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组合而成。 1.14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转换断层具平移剪切断层性质,但与平移断层不同,后者在全断层线上均有相对运动。但转换断层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 1.15剪应变(shear strain):在二维应变中,某直线与由它顺时针转90o所成直角在变形后的改变量ψ的正切叫该直线的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题

填空与选择题 岩体结构 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与组合形成。包括结构面和结构体两个要素。结构面 指发育于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和延伸性,有一定厚度的各种地质界面,如断层、节理、层理及不整合面等.由于这种界面中断了岩体的连续性,故又称不连续面。 结构面的成因分类: 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次生结构面 岩体结构类型划分 为了概括地反映岩体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成因、特征及 其排列组合关系.将岩体结构划分为4大类和8个亚类 如下表所示: 整体块状结构Ⅰ整体结构(Ⅰ1)块状结构(Ⅰ2) 层状结构Ⅱ层状结构(Ⅱ1)薄层状结构 碎裂结构Ⅲ层状碎裂结构(Ⅲ2)碎裂结构(Ⅲ3) 散体结构Ⅳ 工程地质条件 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这些因素包括: (1) 地层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因素,包括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 相关书籍 、产状、成岩作用特点、、风化特征、和接触带以及性质等。 (2) 地质构造:也是工作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褶皱、断层、节理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地质构造,特别是形成时代新、规模大的优势断裂,对地震等灾害具有控制作用,因而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沉降变形等具有重要意义。 (3) 水文地质条件:是重要的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 (4) 地表地质作用:是现代地表地质作用的反映,与建筑区地形、气候、岩性、构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风沙移动、河流冲刷与沉积等,对评价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预测条件的变化意义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则说明地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时代。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的地形起伏、土层厚薄和基岩出露情况、地下水埋藏特征和地表地质作用现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建筑场地和路线的选择。 (6)地下水: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类型,地下水位随季节的变化情况。 (7)建筑材料: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降低成本。 参考资料《》主编:邵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高等地质学

火山地质构造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一、火山地质基本概念 1、火山喷发类型 火山喷发类型指火山不同的喷发方式,一般以代表性火山命名,基本可分为普林尼型、培雷型、武尔卡诺型、斯通博利型、夏威夷型、玄武岩泛流型、蒸汽型、海底型等8种类型,其中蒸汽型火山喷发又可再分为塞特西型喷发、蒸汽岩浆喷发和潜水火山喷发等3种。 2、火山作用类型 火山作用类型是指一期火山岩浆活动各种方式的总和,既可是单一的一种(如溢流),也可包括先后发生的几种方式(如先喷发后侵入等);可分为喷溢作用、爆溢作用、爆发作用、火山—侵出作用、火山—侵入作用、喷发—沉积作用、裂隙式喷发作用(crack type eruption)、中心式喷发作用(central type eruption)和裂隙—中心式喷发作用(crack central type eruption)等几种。 3、火山碎屑物、包体 火山碎屑物:包括玻璃质碎屑(玻屑)、晶体碎屑(晶屑)和岩石碎屑(岩屑)三种,在描述时一般应分别说明其种类、粒级、形态、含量等。 晶屑与斑晶之区别:晶屑指火山喷发过程中被炸碎的斑晶之碎块,主要存在于火山碎屑岩中,但在某些过渡类型的熔岩中(如凝灰熔岩、碎斑熔岩等)也可见及少量晶屑;斑晶指岩浆在喷出地表前就结晶形成的自形矿物晶体,仅限于熔岩中出现。 包体:分为残留体、捕虏体、堆晶岩、岩浆团等几种,成因类型包括幔源、壳源和同源;应详细描述包体的类型、形态、空间展布,以及包体与寄主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 4、火山原生构造 火山原生构造系指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构造。查明火山原生构造,对确定火山喷发类型、火山构造类型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火山原生构造包括:①环形断裂;②放射状断裂;③层理构造(涌流相的交错层理、波状层理等);④节理构造(潜火山岩平卧节理、喷出岩柱状节理);⑤正断层和逆断层等。 5、成因类型 根据物质来源,可将火山岩的基本成因类型划分为幔源、壳幔混合源、壳源三种。根据岩石类型与组合、岩石系列、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岩物理化学条件等,确定火山岩的成因类型与演化方式(部分融熔、结晶分异、岩浆混合、岩浆不混熔、同化混染等),判别深部壳幔作用过程。 需注意识别原生(primary)岩浆与进化(evolved)岩浆。原生岩浆的特征强烈依赖于源区物质成分、部分熔融程度和熔融条件,故无统一的判别标准而需作综合考虑。表3为玄武质原生岩浆的判别标准。 6、岩石组合

《普通地质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综合思考题 分析“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将来”和“活动论”这三大地质学思维方法论,以及对指导地质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1)“将今论古”:经典地质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支柱,国际地层序列、国际地质年代表以及其它许多地质成果均建立在此基础上。 2)“以古论今、论将来”:认识过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3)“活动论”: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活动和演变的,以水平运动为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建立的基础,大陆动力学也是活动论的表现。 2.分析我国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地球各个演化时期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丰富,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有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有分布十分广泛的花岗岩,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地学研究和教学基地。包括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与矿产等等 3.为什么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地质现象是地质作用的结果或产物。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可以找出地质作用的特点和放射性同位素规律。 第二章矿物学 一、基本概念Important conception 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准晶体;同质多象;条痕,解理,断口;摩氏硬度计;矿物集合体;三类岩石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km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国际通用.单位ppm=10-6,即克/吨。目前还用ppb=10-91克=5克拉。 矿物定义: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矿石的基本单元。 准晶体定义:是一种新的凝聚态固体,其内部原子或离子既不像非晶质那样完全无序分布,又不像晶体那样呈三维周期性平移有序排列(粒径一般只达微米级)。 二、基本特征Basic features 1. 矿物的六项基本特征 特征1.(最基本特征)天然产出,有序结构,固体

矿山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矿山地质学期末考试复 习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采二地质报告 (班级内部资料,坚决打击侵权行为) 第六章 煤层厚度:与之间的垂直距离。 煤系:指一套在成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 瓦斯:矿井瓦斯通常指赋存在煤层及岩层中并能涌入矿井的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是一种无毒、无味、无颜色,可以燃烧的气体,难溶于水。 相对瓦斯涌出量:平均每产1t煤所涌出的瓦斯量,单位立方米每吨。 绝对瓦斯涌出量:单位时间内从煤层和岩层以及采落的煤(岩)体所涌出的瓦斯量,单位立方米每天。 煤与瓦斯突出:在地应力与瓦斯的共同作用下,破碎的煤、岩和瓦斯由煤体和岩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抛出的异常的动力现象,称为煤于瓦斯突出。 岩溶陷落柱:是指由于岩溶和坍塌作用形成的镶嵌在煤系中在杂乱无章的碎石堆集体,简称陷落柱。 断煤交线:断煤交线是指煤层底板与断层面相交的线。 矿山压力:矿体或采掘空间周围的岩体,称为围岩。存在于采掘空间围岩内的力,称矿山压力。 煤层顶板依据(跨落的难易程度)的划分。 答:1伪顶:是紧贴煤层之上的,极易随煤炭的采出而同时垮落的较薄不稳定岩层,厚度一般 为~,多由页岩、炭质页岩等组成。 12直接顶:是直接位于伪顶或煤层(如无伪顶)之上岩层,常随着回撤支架而垮落,比较容易垮落,厚度一般在1~2m,多由泥岩、而岩、粉砂岩等较易垮落的岩石组成。 3基本顶:又叫老顶,是位于直接顶之上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厚而坚硬的岩层。常在采空区上方悬露一段时间,直到达到相当面积之后才能垮落一次,通常由砂岩、砾岩、石灰岩等坚硬岩石的组成。

工程地质学模拟考试试题1

工程地质学模拟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下列矿物中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 B) A. 石英 B. 方解石 C. 黑云母 D. 正长石 2. 关于矿物的解理叙述不正确的是(D) A. 矿物解理的完全程度和断口是互相消长的 B. 矿物解理完全时则不显断口 C. 矿物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时,则断口显着 D. 矿物解理完全时则断口显着 3. 下列结构中,( D)不是沉积岩的结构。 A. 斑状结构 B. 碎屑结构 C. 生物结构 D. 化学结构 4. 下列结构中,( )是岩浆岩的结构。 A. 全晶质结构 B. 变晶结构 C. 碎屑结构 D. 化学结构 5. 按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成因产状等将岩浆岩( C)三大类。 1.酸性岩 2.中性岩 3.深成岩 4.浅成岩 5.喷出岩 A.1、2、4 B.2、3、4 C.3、4、5 D.1、3、4 6. 下列岩石中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 A ) A .石灰岩 B. 花岗岩 C. 片麻岩 D. 砾岩 7. 下列岩石中( A )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而形成的岩石。 A.玄武岩 B.石灰岩 C.千枚岩 D.石英岩 8. 两侧岩层向外相背倾斜,中心部分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并且两边对称出现的是( )。 A.向斜 B.节理 C.背斜 D.断层 9. 节理按成因分为( B ) 1.构造节理 2.原生节理 3.风化节理 4.剪节理 5.张节理 A.1、4和5 B.1、2和3 C .2、3和4 D.2、4和5 10. 属于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的是( B ) A.整合接触 B.侵入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不整合接触 11. 若地质平面图上沉积岩被岩浆岩穿插,界线被岩浆岩界线截断,则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为( )。 A.沉积接触 B.整合接触 C.侵入接触 D.不整合接触 12. 河漫滩是洪水期( )

中国地质学复习

(原创声明:版权所有,翻版必究)第九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特征 总结即构造和地形除亚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是由单个前寒武纪克拉通或其一部分组成,上都属于单式大陆。大陆的主体部分是在过去除西伯利亚克拉通以外,亚洲是一个年轻的复式大陆,1999) (任纪舜等,亿年期间由大小不等的陆块及其边缘块体镶嵌拼合而成4由,生物地理区系和中国具有亚洲复式大陆构造的典型特征具有不同地壳结构、-松嫩等块体组成。演化历史的中朝、扬子、西域、华夏及准噶尔-吐哈、佳木斯在全球大陆中,中国大陆有何特征?.与北美、非洲等地的巨型前寒武纪克拉通相比,我国地台的规模小、刚化程1 度低、盖层变形强烈。这复式大陆的另一层含意是现在空间上并列的陆块原系来自世界不同部分, 2. 我国或。在各种全球大陆再造中, 使得我国的区域地质具有了更大的“世界性”或处于“天涯海角”。者没有自己的位置, .一个复式大陆不同源区诸地台或地块的并列意味着其间众多造山带的存在。3我国陆块数量多、规模相对较小,后期的构造运动引起的陆内变形无疑会对 4. 早期已固结的部分重新产生影响。中国陆块有哪些类型、主要标志是什么?主要陆块(古板块)类型、华北型中朝板块1) 、扬子型扬子板块;塔里木板块、柴达木地块、阿拉善2) 、冈瓦纳型拉萨地块、印度板块北缘3) 兴凯地块佳木斯- 4)、北亚型准噶尔、吐哈、松嫩、布列亚-在那在区域成矿预测上,共同的成矿作用只有当地块拼接在一起以后才会发生,因此査明地质历史期间以前无论是成矿规律还是构造发展都应与其源区相匹配,不同亲缘地质体的排列组合这类基础性的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中国大陆何时期以何种增生机制形成古亚洲大陆? 第一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轮廓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 )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势(1)以贺兰山、龙门山至横段山一线为界;东西两部分的山势走向和地表高度2(显著不同。)我国东部有四条近东西向的分水岭和山系突破上述地形高度格局,自北而3(南分隔了五大内陆水系(流域)。 * 我国地球物理场特征与什么背景因素有关?中国的地球物理场地壳厚度与上地幔顶面的起伏 1. 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 岩石圈厚度与上地幔软流圈顶面的起伏2. 岩石圈厚度图——反映岩石圈的 现代热状态速度场中国大地热流图——反映我国3. 现今地壳运动的速度场-4. 地应力矢量图----反映我国 我国及邻区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带的空间展布地震震中分布图——反映5. * 我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是什么? *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泛华夏大陆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word精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C)复习知识点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系统:由固体地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复杂巨大的系 统; 2.地球表层:指岩石圈顶部及以上、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平流层底部之下的部分的总称。 二、论述题 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人口问题,现今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上的压力,地球科学的研究可以对地球负担人口数量的极限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作出科学的预测。对未来地球的生物的整体发展趋 势也能进行一定的预测。 (2)资源短缺问题,现如今能源问题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就我国而言,油气、铜铁锰等金属矿产、钾盐等非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地球科学能够指导寻找并合理开发矿产,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更好的矿产,从而促进国家的富强。 (3)环境问题,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短期和中、长期的气象预报,可以加强各种农事活动的计划性,如播种、移栽、收割等;为了保护农作物,避免或减轻一些不良天气现象,如霜冻、干旱、大风、暴雨等的危害,必须洞悉这些天气现象的发展规律。此外,水利、城市建设首先就需要进行地质勘查,避开断层、火山等活动区,地基选择与下面的地质构造与岩石组成有很大关联。农业区划、工业布局、交通建设、环保、城市规划、旅游等多方面都有地理学的应用问题。 (4)地球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全球性,许多自然现象与过程都是全球性存在的,人们必须进行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如板块构造学说、厄尔尼诺现象等; 2.大的时间尺度,如地质学,地质年代是以百万年为单位进行研究的,研究的地质事件也是从几十万至几十亿年。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一、名词解释 1■太阳系: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8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卫星及其他小天体组成; 2■彗星:是太阳系的一类小天体,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 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彗发和一条彗尾; 3■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