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

简答题

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P16

答:一、教育学的萌芽: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习俗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成为教育之“学”。这种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科学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前期,而且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之中

二、教育的创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三、教学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通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加里宁、凯洛夫、扬贤江

(五)批评教育学: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谈谈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里。p24-28 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你打算怎样学好教育学?

答: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反思日常教学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超越日常习俗认识;掌握教育术语;运用教育理论。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科学,对教育进行科学认识,既是教育实践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最终需要回到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单纯强调“做”的成分,还包含一种理性的思考。

师范生将来从事的是师范这个职业,在职场上,我们会遇到多种无法用日常习俗分析和解决的教育问题,这时需要寻求教育理论的帮助,所以师范生须学习和研究教育学。

为学好教育学,我将从课堂及书本中了解教育学的科学本质,并将教育学实践化,从实践中对教育学进行深一步的了解。若产生疑惑,自己先查阅各种资料,当实在无法解答时,则须及时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同时及时进行总结,以此达到学习和巩固教育学知识的目的。

第二章

四、简答题

1. 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P38-39

答:1.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2.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

3.促进个体个性化

4.教育有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表现在:p44

答: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教育在促进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作用是:p48

答: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五、分析题

甲说:“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乙说:“教育就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请陈述理由。P32

参考答案: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正确。我认为在论及教育的功能时首先是要坚持发挥发展的基本功能。即发挥教育对人的影响、选择教育对人正面的影响——促进教育功能,即在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内容上实施全面的教育内容,在过程中完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过程,使人趋向真、善、美的境地。其次是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即发挥教育培养社会人才,通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人才,通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道德、人口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并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科技支撑与文化服务的功能,是社会朝着文明、富裕、和谐的方向前进。

六、论述题

1. 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谈谈怎样发挥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并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其负效应。P35-41

答: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的途径:1.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 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 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1、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2、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3、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4、发挥教

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教育无论是促进个体个性化还是个体社会化,都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必须以二者的统一为基点。一方面,个性化必须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缺乏社会化的个性只能是原始的自然性,表现出来的只是个人的“任性”和“怪癖”,而不是健全良好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只有以丰富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化,才是民主社会的社会化,才是健全意义上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必须在促进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二者的关系。

2、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P40-41

答: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环境)时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即产生正功能时,它对社会和人(环境)产生的消极作用。在现实中,它表现为:

1.传递保守的文化传统:

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传递人类以往的智慧结晶,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因素便是教育可以使人类新生代接纳前人的经验智慧,进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但是,教育在向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但是,教育在向人类新生代传递以往智慧结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后人传承着保守的文化因素。

2.造成人们唯科学主义思维模式:

科学使人类社会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当今主宰我们生活的主要力量,正是由于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神奇力量,近代以来,各种推崇科学的哲学如实证主义等极力把科学作为人类精神的极致。而教育一直承担着锻造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使命,结果在人的头脑深处逐渐浇铸出唯科学是真、是善的思维模式。科学果真是人类智慧的唯一标准吗?对这一设问的回答如果不是否定的话,那么至少这一标准也是可疑的。事实上,人们对世界意义的探求,对生命本体的体验绝不能完全依赖于科学,而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类终级目标(如正义、公平等)的追求更不是科学能够达成的。

3.强化种族中心主义:

迄今为止,各个独立民族国家的教育无不以塑造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为己任,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各独立国家教育的基本法则。这种教育的结果是,西方民族以其技术和富裕普遍认为他们处于优越地位,而非西方民族以其悠久他们处于优越地位,而非西方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智慧认为他们才真正优越,特定的政治集团和独立的民族国家则固执地强调自身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准则。毫无疑问,各个国家都在极其恰当地利用教育的正向功能,然而在教育的这一正向功能充分地发生作用时,它的负向功能却明白无误地显示了种族中心主义倾向。其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巩固了民族国家,另一方面却使人类社会走向逆向发展,造成分裂和蒙昧主义。

4.在特定的范围和地区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普及教育,其本意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而结果却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外流,使落后地区经济更趋落后,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还在有限的财力状况下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高等教育,结果在落后国家出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极需人

才,一方面又出现了教育过度和大量的教育浪费,这一由教育引起的负向效应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解决对策:

1通过对教育负向功能的分析,应当看到,尽管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有其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面。教育在给人带来知识、智慧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限制着人的思维(使人格式化)。

2通过对教育的负向功能的深入认识,我们似应对许多早已肯定的教育观点进行反思.

3作为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一项特质——教育的负向功能应当成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者关注的变项。教育的负向功能在教育中的实际存在,是任何教育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我们必须确切地认识教育的负向功能,才有可能正确地把握教育的功能本质,而只有在正确地把握了教育的功能本质之后,我们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一)体罚等教育方式摧残学生身心

(二)标准化教育抹杀学习者创造力

(三)教育的工具性吞噬了幸福感

(四)教育者自身的局限性直接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章

四、简答题

教育目的选择的依据包括哪些?

答:教育目的的选择,即对人的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抉择。其选择的依据主要包括两个:(1)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目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65-66)

答:教育目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P82-85)

答: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一)、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85、89)

答:第一、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第二、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第三、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第四、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五、案例分析

1、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1、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80.9%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特长,且有41.8%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搞课外活动,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合格加特长。你认为这些观点合理吗?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素质教育?(87-88)

参考答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偏颇,素质是对人的心理、学识、道德、审美、生活态度和能力等各方面发展质量或品质的总称。所以,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并不是单指某一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各类活动的叠加。在素质教育中要关注到孩子的特长,长善救失,同时也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开拓学习的领域以及加强学习兴趣,但这些只是素质教育的其中一方面,并不是它的全部和出发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2、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你赞同成都市教育局这个规定吗?请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评价此规定。

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

3、近两年,在广州、海南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16岁的学生。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而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艺术教育说到底是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把艺术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的“特长”教育,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

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培养创造美的功能,那么,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走入“误区”,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有些人,把孩子硬性地捆在钢琴或者小提琴房,既不明白这么干的目的,又妨害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人说,门门功课都得优秀就是全面发展。你赞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我不赞同这个说法。

全面的发展,就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和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更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学生门门功课都得优秀正是应试教育注重智力发展的结果,从而迎合教育的趋向。只注重智育,而忽略其他四育的发展,厚此薄彼,有所偏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种读书机器,没有了自我,又何谈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应该从当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让教育者顾忌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而不是将全面发展教育偏向于“智”这一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没有那么高。因此,“门门功课都得优秀就是全面发展”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六、论述题

1、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答:一、中小学教育问题

(一)中小学学生负担较重。中国学生家长传统思维认为子女只有死读书,只有上大学才可以出人头地。

(二)中小学教育费用过高,乱收费现象依然严重。

(三)许多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困难,教师离开学校时有出现。

(四)学校、社会对学生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五)我国中小学学校基本上还是推行应试教育。

(六)学校乱用教室,搞特大班教学。

(七)花钱找学校。

(八)中小学学生考试作弊严重。

二、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明文规定中小学学生最高作业量,严令禁止学校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给学生(除高中毕业班学生外)补课,禁止私人和学校开办寒暑期补习班。

(二)推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真正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三)禁止学校划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严格审查学校等级评定,绝对不能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

(四)学校统一化。初中学校招生根据地域划分,高中学校招生时不分重点和普通,彻底尊重考生的选择。

(五)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增强教师对未成年人权益及有关隐私权的认识。

(六)制定《素质教育法》。

(七)实行教师银行卡制度。教育部、财政部与国内某银行合作,给每位教师办理一张银行

卡(最好是银联卡)。

(八)提高整个社会道德,以实践道德教育中小学学生,以事实说服中小学学生。

(九)修改升学考试制度。

(十)完善教育监督机制,实行全国教育巡查员制度。

(十一)实行社会评价制度。

(十二)实行学校财产公开制度。

2、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中,中小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只有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可行的解决策略,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当代有位教育专家曾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前程,现在中国父母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请问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评价。

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认识并实现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P87-90

答: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答: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教育目的更趋向于高分化,统一化,剥夺了孩子的个性,并没有因才施教,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第四章

四、简答题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势。P114-115

答:(一)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三)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五章

四、简答题

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P125-126

答:1) 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简述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P126

答:(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2).合理的专业知识(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4).崇高的专业道德(5).强健的身体素质(6).健康的心理素质

简述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P132-133

答:1、学习者和研究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养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7、学校的管理者

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P139-140

答: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整体的人)

五、案例题

2、考第一的孩子奖励什么?

“包老师,我和你打赌,我能考到年级第一,你要给我奖励。”

“好,你能考到年级第一,我就给你奖励。”

这是几周前小洋跟我的对话。刚开始,我不以为然。这是孩子的撒娇,能考到第一,当然好,为什么不给奖励?

考试结束了,小洋语文拿了91分,确实是年级第一。我准备掏钱包买奖品了。“小洋,你想要什么奖品?”

“包老师,我早就想好要什么奖品了,你奖励我去你家吧!”

出乎意料之外的要求。这是什么奖励?能带孩子去我家吗?

周末,我的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试问,你怎么看老师给学生送礼物这件事?礼物在师生交往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大多数老师都是爱自己的学生的,但是表达的方式却不一样,因此会造成很多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忽略了说出爱,忽略了把爱用作学生能接受、能体会体会到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多冲突也因此爆发。

案例中的包老师答应小洋如果他能考到第一,就给他奖品,包老师的这种方式是表达爱的一种形式,礼物能传递爱,让学生知道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待,让学生对教师更亲近和信任;

礼物能传递爱,让学生学会表达爱,并充满爱心地走进社会。

因此,我认为,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适当的给予学生礼的物形式作为奖励,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并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更能营造良好的班级精神!

六、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样的师生关系。P148-150

答:我所理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型的师生关系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要建立这样的关系,老师要做到一下几点;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试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合格履行教师职责,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

(一)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要能做到“多走一步,深人三分”。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造诣愈深,教学才愈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二)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教师在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之外,还必须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素养。首先,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学科呈现综合化的趋势,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其次,是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想知。而且今天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许多新鲜知识,他们往往能提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问题,使教师汗颜,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一个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健体,没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和宽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文化素养,述要有教育专业素养,具体如下。

1.敬业

作为教师,敬业是使其他素养成为可能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说,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上,严格要求学生,尊重、信任学生。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①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这要求教师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对素质教育

有全面的理解。

②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③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这要求教师能够认识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状况,而不能仅凭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可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标,但不应成为主要和唯一的标准;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德、智、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衡量学生各项基础素质的发展状况。

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能否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这是教师提高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自觉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需的。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功地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能力。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善于了解学生是完成教育工作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所必备的重要教育才能。经常了解和掌握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情况,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教师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并预见教育行为的后果。教师即使掌握了广博而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如果不注重对学生的研究,不注重对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他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②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对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进行一番加工处理,通过加工处理使得知识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③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经过教师加工设计过的各种方案,要使之实施并作用于学生,还必须经过一个传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传导和施加影响的能力,也是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主要体现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重视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贯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一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分析文章的成败得失,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创作性活动,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就很难分析得人木三分、切中要害。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教师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盼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应本着改善实践的宗旨,着重于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研究,即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第六章

四、简答题:

1.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答: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有什么不同?

答:比较项目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目的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编排方式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

评价方式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结果重视过程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什么是核心课程?它有哪些优缺点?p167

答:核心课程,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内容。

优点:(1)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实用性和适用性;(2)课程内容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3)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点:(1)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或肤浅的;(2)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3)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校对课程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

1、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整合为一个大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请用有关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答: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1)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2)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弊端。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3)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性活泼、有发展潜力、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

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2、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人认为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党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材料选自《高中生物研修网》之《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请结合所学有关课程的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答案: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最大失职。它的突出表现为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也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也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应是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因此,教学必须进行知识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本位。学科本身的错误不在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守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的教学才能实现人的发展。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市场经济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的冲击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P178-179

答:我国正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有着直接的冲击和影响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价值倾向于“意识形态”,学校课程我国的课程价值倾向于“意识形态”,学校课程为意识形态服务。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课程开发更加注重经济价值,要求按市场经济发展来变革学校课程。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来由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促进了生产的多样性、产业的多元化,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片面强调整齐划一、追求共性的人才观,重新肯定了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学校课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主体意识,促使其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应对措施: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作为三个基本点,建立以全面提高素质为核心,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的新的课程教材体系;同时,设计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大板块,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2)课堂目标综合性。市场经济导致就业的多样性与流动性,难预料将来干什么,因此狭

窄的知识面妨碍其就业的适应面。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偏重“应试”,高考成了基础教育一切工作的灵魂和指挥棒。因此,学校课程从编制到实施都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课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的运行,使人们改变了对基础教育的看法。应对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基础素质。

(3)课程结构的优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市场经济带来就业的不确定性面前,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被动地收藏知识,而是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钥匙,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如果说过去的课程结构式以学科为中心的简单叠加的话,那么今后人们将更多地考虑知识的有机结合。我国的学校课程,学科之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各种职业的转换。因此,就必须考虑课程结构的最佳匹配问题。应对措施:对于我国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四个结合”,①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②学术课程与非学术课程相结合③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④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第七章

四、简答题

1.请谈谈当代“教学”的新理念的趋势。

答:(1)从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简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及其基本主张。

答: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1)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2)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3)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4)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3)程序教学的方法。

3)认知教学理论: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3)学科知识结构。(4)发现教学方法。

4)情感教学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其基本主张是:(1)教学目标。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4)师生关系的品质。

5)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核心观点是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传授的。其基本主张是:(1)知识观。(2)学习观。(3)课程观。(4)教学观。(5)学生观。(6)教学模式。

3.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并比较和分析教学设计三种模式的特点。

答: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程序有:

①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并提供反馈;

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教育设计三种模式的特点:

系统分析模式:强调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及系统的组成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组合,借此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

目标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它最接近教师的实际教学,即在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条件下,如何根据学生的初始状态传递教学信息。

过程模式: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五、案例分析题

新课程实施后,青年教师小李主动向特级教师王老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经常跟班听课,并尽量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上模仿王老师,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对此,小李甚感苦恼和困惑。请运用教学的相关原理帮助小李分析一下原因。

参考答案:① 小李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特级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理念、方法、智慧等,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来。

② 小李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状况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③提高教学水平需要模仿,更需要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小李没有很好地做好这个环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六、论述题

结合实际的教学,谈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运用讲授策略才能使讲授的教学方法发挥它最佳的功效。P226

答:讲授的特点:

第一,从信息的传播方向看,具有单向性。它不要求学生有对应的互动行为。第二,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其缺点是:第一,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的能力要

求高;第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落实难,极易形成学生学习被动的习惯,独立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第三,课堂交流沟通单调,气氛沉闷;第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讲授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介绍讲授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

讲授策略误用的表现:

1、过短的时间内呈现了过多的新知识;

2、讲授时间太长,超出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

3、讲授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

4、讲授不顾讲授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4、讲授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对学生的知识准备作想当然设想;

5、讲授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

给教师的建议

教师应以普通话为准,保证学生听清楚每一个字;同时应使用普通话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教师也要适时、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词汇,避免使用日常生活词汇;选择最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

为了表达连贯流畅,教师在备课时要将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口语化的语言;讲授时尽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说话带口头禅和多余语气助词的不良习惯。

教师讲授时的语速以稍慢于日常生活说话的速度为宜。

讲授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呈现“现行组织者”以明确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新材料学习之前向学生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它比新材料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性水平、包容性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展示所学习材料是如何组织的,说明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

第十一章

二、简答

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优势有哪些?P346

答:①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的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各种资料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就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③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实践性的教学理论。

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P352--354

答: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实践尝试、反馈评价、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实际上都是带有研究成分的行动。

(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进而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2)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

分析问题是对被确认为研究课题的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进行把握,进而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的过程。

(3)拟定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和策略

教师行动研究强调“动手做”,但“做”不是盲目的,不是与日常工作没有两样的“做”,“做”是有方案、有计划思考的。

(4)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在行动中,既尝试可能方案与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尝试通过问题的解决改善教育教学的可能性。

(5)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做”得怎样,还要反馈、评价和修正。这就要根据行动结果,对整个研究作出全面评价,并进一步澄清产生新问题的原因,作为行动研究的反思,进入下一个行动过程。

(6)归纳总结

这一环节是把整个实际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收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P356--360

答(1)如何进行调查

①问卷调查:对调查对象的选择,可根据研究需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份规范的调查问卷在内容结构上由导语、基本情况、问题和结束语组成。

问题在表达和形式上又有三种:

封闭式问题;是非题、选择题、排序题、表格题

开放式问题;答卷者自行回答,研究者不做回答限制

半封闭式问题;部分限制,部分自己作答

②访谈:据调查提纲个别进行的一问一答的谈话。

③座谈:又称团体访谈,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座谈较之于访谈,了解情况较有普遍性。座谈的对象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同质性。

(2)如何进行观察

有两种方式:

①结构式观察(定量观察):事先经过设计,规定好观察项目,选定观察对象,采用观察工

具,在观察中填写观察量表等方式进行。教师应学会设计观察量表。②非结构式观察(定性观察):无既定不变的观察提纲和量表,只有一个观察思路,记录不要求事先规定的工具,研究者在观察过程中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还可对其表现和当时情境做具体描述。

(3)如何进行个案研究

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包括人或事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选择真实、能充分说明和反映问题及其思考价值的人或事。

个案研究的案例过程:问题的发生——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的尝试——问题的再思考(4)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①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有关着作;浏览专业期刊;利用工具书;使用检索工具

②实际资料的收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发现、感悟、思考、总结和积累各种实际资料,如教育教学灵感(机智)、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记录、教学日记教后感以及各种实物资料等。

(5)如何表达研究结果

从教师教育研究的特性来看,教师教育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3类: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教育教学案例。

①研究报告(主要是调查报告)

一个规范的研究报告有这样几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研究结论与思考

②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大部分)

③教师教学案例

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P364

答:从教师教育研究的特性来看,教师教育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类: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教育教学案例。

(1)研究报告(主要是调查报告)

它是把教师对某一个问题的调查、尝试实践过程与结果的分析归纳起来,获得理性认识的表达方式。

(2)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教育教学经验是教师在实践和研究中亲身经历、尝试和思考过的认识与思想。教师教育研究结果表达的大部分属于这种类型。

(3)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非常适合于教师对研究结果的表达,因为它通过对具体事件生动、真实的描述,直观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过程,能把读者带到研究者曾经的研究现场,使读者对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获得直接和直观的了解与理解

三、论述

我国在教育的政策法规上一直鼓励教师立足工作岗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作为对教师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和要求,作为对教师职称评定和对教师奖励的重要条件明确提出。请论述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性。p347--348

答:(.我国在教育的政策法规上一直鼓励教师立足工作岗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作为对教师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和要求,作为对教师职称和对教师奖励的重要条件明确提出。这一方面反映了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教师广泛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育科学蓬勃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教师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引发它们对教育教学信念的追求;而且更能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和了解,更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教学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面对日益频繁且深刻的教育教学变革,新的观念、思想方法不断涌现,教师需要不断地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以主动研究者的身份进行主体参与,才能与时俱进地完成教育工作。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课程中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注释才能转化为实际,教师只有通过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课程。从我国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看,教师必须将新课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与知识本质付诸实际行动,才能使课程改革变成实际。

(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教师基于实践情境、实践问题和实践智慧而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对理论性研究的重要补充,是推动教育科学繁荣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学习和内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落实到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裨益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教育科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可以使教师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基点。而且,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能真正体验职业的乐趣,感受职业的内在尊严、价值与自信;才能焕发出自身生命的活力。

第十二章

简答题

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特点。

答:(一)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四)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五)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六)教育公平渐成教育改革的主题

举例说明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

答:1、教育全民化。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普及化,它特别强调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义盲。

2、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3、教育信息化。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

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三种基本形态,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全球教育。

5、教育个性化。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

简述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答: 1)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中人们的基本权利;

2)从受教育对象上看应该包括所有的社会成员;

3)在受教育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教育形式应该尽可能的多样化;

4)衡量受教育权均等的指标应以整个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来衡量。

论述题

比较分析我国初等教育与世界初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认清我国教育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差距。

答:初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其发展答:初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全民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大多数国家都把它定义为正规教育的第一阶段,即小学教育。对初等教育的水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初等教育的普及

受教育权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权利,世界各国包括最不发达国家都在努力实现免费初等义务教育。1985年世界初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为5.67亿人,1997年增长至6.69亿人。我国则分别为1.34亿人和1.40亿人,女生比例由45%增长到48%,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初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上看,我国1985年为123.2%,1997年为122.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初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毛入学率低于100%表明教育机会供给不足;毛入学率过高,又意味着超龄儿童复读生占有相当比例,反映了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问题。只有毛入学率和净入学率从两端逐渐趋于100%,才能说明初等教育普及的质量与效率较高。我国1998年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下降为104.3%,同年净入学率达到98.9%。到2006年我国初等教育净入学率达到99.3%,这在世界上已经属于相当不错的水平。

(2)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

世界全民教育会议提出“到2000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或任何被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更高一级的教育)这一目标”,其“初等教育”已不只是小学教育。许多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时,实际上持有这样的共识:初等教育是所有年轻人应当接受并完成能够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教育。今天,大多数国家已逐渐把义务教育延长至中学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0年,甚至有的国家延长到12年,比如德国。

我国实施了普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的受教育年龄是7岁到15岁这个阶段,受教育年限为九年。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2年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不断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修订之后的义务教育法将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3)初等教育的生师比

生师比即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既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情况,又是考查教育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过大的生师比表明师资和经费不足,较小的生师比往往表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较大,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初等教育生师比为25:1,超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适当压缩生师比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在小学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实验。

学前教育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图文稿

学前教育学期末试卷及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迁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信息工程与服务部《学前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一天中重要的往往被忽视的生活活动是()。 A.入园 B.睡眠 C.饮水 D.如厕 2.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有力途径是()。 A.睡眠 B.饮水 C.盥洗 D.如厕 3.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 )。 A.全园教育目标 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 D.长期目标 4.我国幼儿园通常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这符合( )。A.独立自主性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保教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5.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 )决定的。 A.计划 B.目标 C.评价 D.国家 6.在幼儿园运用语言为主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 A.活动法 B.直观法 C.口授法 D.实验法 7.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是( )。 A.保育员 B.幼儿教师 C.保健医生 D.园长 8.幼儿园教育应以( )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A.学 B.上课 C.玩耍 D.游戏。 9.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活动过程不具有()特点 A.复杂性 B.灵活性 C.重复性 D. 随机性 10.关于幼儿散步,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散步时,幼儿不可以在队列中自由自在的走、停、玩、讲 B.组织散步活动应事先了解散步地点和沿途安全卫生状况,并提醒幼儿如厕,饮水 C.散步中,要引导幼儿对环境的观察,并随时注意清点人数 D.教师可以在散步过程中因时因景进行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对儿童发展的作用。A.遗传B.先天因素C.环境 D.生理成熟 12.课上,某幼儿想喝水,老师正确的做法是()。 A.立即让幼儿离开座位去饮水 B.停止教育活动,敦促所有幼儿喝水 C.批评后再让其喝水 D.让幼儿坚持到下课 13.教师引导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该教师运用,( )。 A.示范法 B.直观法 C.观察法 D.演示法 14.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茶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惟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 B.尊重儿童原则 C.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 D.实践性原则 15.2001年9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是( )。 A.体育、艺术、语言、常识、社会B.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C.体育、德育、艺术、科学、社会 D.健康、计算、社会、科学、艺术 16.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中,( )是首要的因素,它是幼儿教育的前提。 A.爱心 B.观察力 C.组织能力 D.与儿童沟通的能力 17.“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人的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 A.环境 B.邻居 C.母亲 D.成熟 18.教师在向小班幼儿描述常规时应避免使用否定性的语句,这是由于( )。 A.按规定不能用 B.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 C.说否定句有损教师形象 D.容易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19.对幼儿园幼儿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A.让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 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进行活动 班级 学号 姓名 班级学号姓名

王道俊_教育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 育内容单一,教育方 法比较严厉为特征 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1.“学不躐等”出自(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

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我国及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礼记·学记》 2、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教育漫话》 4、《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赫尔巴特 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注意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布鲁纳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 9、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 10、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11、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12、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13、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常要以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4、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历史性 15、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生物起源论 16、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17、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多方面发展教育 18、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崇文馆与弘文馆 19、“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具有脱离生产劳动 2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社会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21、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

22、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生产水平的限制 2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24、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2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生理前提作用 2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7、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28、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9、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30、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31、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3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3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 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 --------------、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 ------------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 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广义的学校包括、、学校教育等部分。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3.教育的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按照教育的目的是否正确,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来看,教育的功能可 以分为正向功能和。 5.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划分,教育可分为显性功能 和。 6.教育的“生产力说”是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其代 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首倡,认为教 育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 8.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由美国学者首倡,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 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 9.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由前苏联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认为 教育产生于社会的。 10.从教育的演进过程看,教育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的教 育、、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 11.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是指。 12.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学校教育是形式 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社会时期。 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近代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 思想的清末湖广总督。 14.1904年颁布的“葵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制, 它为我国后来学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于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 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16.终身教育的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答案) 一、填空题 1.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2.学校教育 3.教育措施 4.负向功能 5.隐形功能 6.西奥多·舒尔茨 7.利托儿诺,本能 8.孟禄,模仿 9.生产劳动 10.古代社会的教育 11.诗、书、礼、乐、易、春秋 12.奴隶社会 13.张之洞 14.葵卯学制 15.1763 16.保罗·朗格朗 二、单项选择 1. B.1995年 2.A.奴隶社会初期 3.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教育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教育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即学习内容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与学习者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听讲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等。目前,接受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指课程机构的编制,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以及解决课程的标准问题。 3.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亦称阅读和围绕阅读材料进行的活动法。 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5.教育自传:当教师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教育故事时,这种谈论教育的方式有些像叙述自己的“自传”。我们把它叫做“教育自传”。 6.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要达到的目标或标准(客观标准),再将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到达目标的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7.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8.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9.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广义为课程总目标,狭义为分科课程目标,各领域、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指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角度所规定的人才培养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分科目标)。 10.教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凡是有教有学、教与学统一的活动,都可称作教学。这里,教学包含了通过某种传授形式获得知识和发展的一种活动。狭义的教学指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增强体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 1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人性化教育:是建立在人本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应以人为中心,重视教育的人性需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重视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性化教育是以尊重人格和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为前提的教育,是使人获得健全人格,使人性得到完满实现的教育。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1)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广义的学校包括、、学校教育等部分。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3.教育的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按照教育的目的是否正确,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来看,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 5.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划分,教育可分为显性功能和。 6.教育的“生产力说”是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其代表人 物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首倡,认为教育活 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 8.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由美国学者首倡,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 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 9.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由前苏联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认为教育 产生于社会的。 10.从教育的演进过程看,教育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的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 11.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是指。 12.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学校教育是形式化教 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社会时期。 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近代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思想 的清末湖广总督。 14.1904年颁布的“葵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制,它为 我国后来学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于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16.终身教育的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 局长法国人提出。

二、单项选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 A.1993年 B.1995年 C.1998年 D.1996年 2.学校教育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 代教育的()特点。 A.严格的等级性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C.教育目标明确D.鲜明的阶级性 4.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5.班级授课制首行于()。 A.17世纪的欧洲 B.16世纪的亚洲C.17世纪的亚洲D.16世纪的欧洲 6. 6.“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三个面向”提出的时间是()。 A.1982年B.1983年C.1985年D.1980年 7.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的观点属于()。 A.心理起源论 B.劳动起源论 C.需要起源论 D.生物起源论 8.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属于()。 A.需要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9.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利托尔诺 B.斯金纳 C.孟禄 D.沛西·能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A.五经 B.自然科学 C.六艺 D.四书 11.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柏拉图 12.我国古代中央官学首创于()。 A.明代 B.汉代 C.清代 D.唐代 1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 A.儒家文化B.墨家文化C.宗教文化D.道家文化 14.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孟禄B.利托尔诺C.保罗·朗格朗D.斯金纳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 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 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得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得形式,就是形式与内容得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就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得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得变化形式,也就是“教育”理念得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得用自然科学得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得关系得理论,代表人物就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与拉伊。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得研究成果与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选择题 1、教育得心理起源说得代表人物就是:( C ) A、勒图尔诺 B、沛西·能 C、孟禄 D、康德 2、我国古代最早也就是世界最早得成体系得古代教育学作品就是:( C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3、杜威就是以下哪一教育学派得代表人物:( D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4、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得教育家就是:( B )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洛克 三、辨析题(错误得请改正) 1、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就是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

错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就是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 2、教育生物起源说得代表人物就是勒图尔诺与沛西·能。 正确。 3、教育就就是个体得学习或发展过程。 错误。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就是个体得学习或发展过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得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形态就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得场所或空间标准进行划分得。 错误。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形态就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得标准进行划分得。 5、农业社会得教育就就是农业教育。 错误。农业社会得教育就是指基本得教育形态之一,而农业教育就是指一种专门得教育类型。 四、简答题 1、试分析“教育”与“灌输”、“养育”之间得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就是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相耦合得过程,既要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得人,又要把社会得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内化到各不相同得个体身上。而“灌输”则就是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得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得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培养,机械地灌输不就是“教育”。教育强调活动得“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对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起到“促进”、“加速”得作用;而日常家庭生活中得“抚养”、“养育”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得,在个体与社会得关系方面起不到“引导”、“促进”与“加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 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 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 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 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2.发展

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高等教育学》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高等教育: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来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它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 高等教育化:即追求学术的,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在研究基础上提出资本分为两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最好的投资,学校教育和知识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于是,这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导向。教育是人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理论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中世纪大学:十二世纪在西欧产生了中世纪大学,其特点是由行会组织的,旨在保存和传递知识,培养训练有素的官司吏、通晓教义的牧师、懂得法理的法官和律师以及精通医术的医生。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并不进行科学研究。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和模式后来在世界各地被广为效法。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柏林大学: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并提出“大学自主与学术自由”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自此,大学的职能从中世纪大学培训人才扩展到培养人才及发展科学。 《莫里尔法案》: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人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家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学院依照各州议会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知识。自此,美国诞生了一批“赠地学院”。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B及答案

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以此探求。 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3、从教育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与。 4、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的功能。 5、提出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6、班主任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的桥梁。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马克思 D、凯洛夫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这体现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4、教育能够移风易俗,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生理前提 C、决定因素 D、外部条件 6、“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B、教育 B卷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外部环境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8、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孔德 C、涂尔干 D、卢梭 9、从胎儿到坟墓的教育反映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全民性B、广泛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10、教师职业的主要职责是()。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 C、热爱学生 D、以身作则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说明了教师 的教育活动具有()。 A、长期性B、示范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12、主张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的学说属于()。 A、教师中心说 B、教材中心说 C、教室中心说 D、学生中心说 13、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标准是()。 A、课程的组织类型 B、课程的影响方式 C、对课程的要求 D、课程的计划性 14、课程实施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这种观点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互动适应取向 C、参与制定取向 D、主体取向15、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促进者 B、指导者 C、管理者 D、传授者 16、当代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17、()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又具有难以因材施 教的特点。 A、个别教学 B、现场教学 C、班级教学 D、复式教学 18、在学期结束时所进行的期末考试属于()。 A、预定性评价 B、反应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9、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其良好品德的德育 方法是()。 A、情感陶冶法 B、实践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20、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与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 人的观点和立场出发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 B、认知发展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脱节是出现在(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2.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 杜威 )。 C 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 C 利托尔诺 3. 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4.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 斯宾塞的《教育论》 5.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昆体良 B 杜威 C 社区教育 )。 D.斯宾塞 )。 D.社会教育 B.柏拉图的《理想国》 D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 理》 )。 C 赞科夫 D.赫尔巴特 6. 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 纪 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 7.1632 年出版的《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布鲁纳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8. 在整个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是( A.城市学校 B ?堂区学校 C 主教学校 )。 20 世 ) 。 )。 D.夸美纽斯 D.教会学校 9. 西周的官学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主要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 A.府学 C 乡学 10.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育代表作是( A.《普通教育学》 B.《教学与发 展》 11.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 A.教育是一种阶级现象 C.教育是人才培养活动 12. 教育的最根本职能是( A.传播文化 B 生产功能 B.内学 D 藩学 )。 C.《人的教育》 D.《教育过程》 ) 。 )。 B.教育是一种上层建筑 D.教育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C 培养人才 D ?社会服务 )。 D 相对独立性 )。 13. 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这是教育的( A.能动性 B 可控性 C 超前性 14.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15. 从教育有史以来,除( )之外教育都是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原始教育 B.西周教育 C 近代教育 D.现代教育 16. 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世称( A.六艺 B 六学 C 六识 D.六经 17.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德漠克里特 18.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 。 ) 。 ) 。 ) 。

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1]

一、填空题 1、___自愿性___、___广泛性___ 、灵活性、自主性是社会教育的特点。 2、快乐教育又称__畅快教育____,主要是一种教育观念、__教育思想____。 3、“实质教育”派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__知识____,而___能力___是可以自然得到发展的。 4、学生的年龄特征制约着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___深度___和广度。 5、各学科教学都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的___教学内容___与教学过程的__各个环节____之中。 6、在教学过程中__教师和学生____是最重要的人的因素、_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_____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客观依据和物质保证。 7、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___间接(书本)知识___为主,___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___相结合,是教学的客观规律。 8、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__教为主导,学为主体____”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和___学会学习___的学习观。 9、教育国际化即教育要面向世界。也就是说现代教育从__教育目标____、教育制度、__教育内容____到教育管理都要面向世界。 10、终身教育是一种始于本世纪___20___年代,流行于___60___年代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11、终身教育是一种始于本世纪___20___年代,流行于___60___年代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12、活动课程的特点有___主体性___、广泛性、___实践性___和灵活性。 13、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精神是___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___,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__建设者和接班人____。 14、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精神是___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___,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__建设者和接班人____。 15、社会生活条件(环境)包括社会____物质生活条件_、精神生活条件_和社会自然条件。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性影响作用。 16、结构主义课程的特征是课程框架不是具体的知识,也不是儿童活动中的___经验___,而是处于学科核心地位的_知识结构_____。 17、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根据___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___的基本观点提出的,“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__阿莫纳什维利____。 18、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___知识信息___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括 __讲述____、讲解讲渎、讲演等教学方式。 19、近十余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征表现为广泛性、__全面性____ 、主体性和__不平衡性___ 。

教育学课后题答案 简答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政治领导人服务于政治;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服务于政治;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于政治; 教育可以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服务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产业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激活与传承文化的功能; 选择与整理文化的功能; 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交流与融合文化的功能。 第三章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之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 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 3、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些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基于以上特点和独特功能,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进程、水平、程度和速率。所以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简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 1.不断完善学校和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 2.了解、研究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积极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学前教育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试卷及答 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迁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信息工程与服务部《学前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一天中重要的往往被忽视的生活活动是()。 A.入园 B.睡眠 C.饮水 D.如厕 2.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有力途径是()。 A.睡眠 B.饮水 C.盥洗 D.如厕 3.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 A.全园教育目标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D.长期目标 4.我国幼儿园通常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这符合()。 A.独立自主性原则B.发展适宜性原则 C.保教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5.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决定的。 A.计划B.目标 C.评价D.国家 6.在幼儿园运用语言为主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A.活动法B.直观法 C.口授法D.实验法 7.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是()。 A.保育员B.幼儿教师 C.保健医生D.园长 8.幼儿园教育应以()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A.学B.上课C.玩耍D.游戏。 9.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活动过程不具有()特点 A.复杂性 B.灵活性 C.重复性 D.随机性 10.关于幼儿散步,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散步时,幼儿不可以在队列中自由自在的走、停、玩、讲 B.组织散步活动应事先了解散步地点和沿途安全卫生状况,并提醒幼儿如厕,饮水 C.散步中,要引导幼儿对环境的观察,并随时注意清点人数 D.教师可以在散步过程中因时因景进行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A.遗传B.先天因素 C.环境D.生理成熟 12.课上,某幼儿想喝水,老师正确的做法是()。 A.立即让幼儿离开座位去饮水B.停止教育活动,敦促所有幼儿喝水 C.批评后再让其喝水D.让幼儿坚持到下课 13.教师引导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该教师运用,()。 A.示范法B.直观法 C.观察法D.演示法 14.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茶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惟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B.尊重儿童原则 C.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D.实践性原则 15.2001年9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是()。 A.体育、艺术、语言、常识、社会B.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C.体育、德育、艺术、科学、社会D.健康、计算、社会、科学、艺术 16.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中,( )是首要的因素,它是幼儿教育的前提。 A.爱心 B.观察力 C.组织能力 D.与儿童沟通的能力 17.“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人的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 A.环境 B.邻居 C.母亲 D.成熟 18.教师在向小班幼儿描述常规时应避免使用否定性的语句,这是由于( )。 A.按规定不能用 B.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 C.说否定句有损教师形象 D.容易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19.对幼儿园幼儿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A.让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 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进行活动 D.教育过程就是活动过程,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班级 学号 姓名班级学号 姓名

教育基础综合 王道俊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311教育基础综合王道俊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 第二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