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

⑵僧募金重修()

⑶阅.十余岁()

⑷但.知其一()

(5)如是.再啮()

(6)尔辈不能究.物理()()

(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8)二石兽并沉焉()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翻译

(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翻译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翻译

5.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

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⑴靠近岸⑵募集⑶经过⑷只

(5)这样(6)推究,推理;事物的道理

3.D

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5. 四种:一是就在原地水中找;二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6.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7、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分) 1. 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2.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山门圮于河(pǐ)僧募金重修(mù) B. 一寺临河干(gān)棹数小舟(zhào) C. 是非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 D. 如是再啮(chǐ)遂反溯流逆上矣(s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分) 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4. 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5. 重点词语理解 (1) 河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设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尔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物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木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失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坎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最新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3分)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 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导语: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 一、读准字音 河干(g a n )圮(p i )棹(zh a o )曳(y e )铁钯 (p d )木柿(f e i ) 湮(y a n )啮(ni e )坎穴(xu e )溯流(s u )臆 (y i )断欤(y u )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 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 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 a o)数小舟,曳(y e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f e 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 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 a 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 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河中石兽知识归纳

河中石兽 一、实词解释。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4、阅.十余岁:经历了 5、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 6、竟.不可得:终于 7、棹.数小舟:划船 8、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讲学 9、究.:推究 10、物理 ..:事物的道理。 11、是.非木柿:这 12、湮.于沙上:埋没 13、渐沉渐深耳.。:语气词,表示罢了14、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15、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 16、石必倒掷坎穴 ..:坑洞 17、转转不已 ..:不停止 18、遂.:于是 19、反溯流 ...:按照他的话去做..逆上:逆流 20、如其言 21、但.:只 22、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虚词: “之”的用法和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代词,它,这件事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代词,代石兽 4、一老河兵闻之.代词,讲学家的话 5、当求之.于上流代词, 代石兽 6、其反激之.力助词, 的 7、至石之.半助词, 的 8、求之.下流,固颠代词, 代石兽 9、求之.地中代词, 代石兽 10、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 “于”的用法和意思 1、山门圮(pǐ)于.河介词,在 2、求石兽于.水中介词,在 3、湮(yān)于.沙上介词,在 4、当求之于.上流介词,从,到

5、必于.石下迎水处介词,在 6、果得于.数里外介词,在 “其”的用法和意思 1、其.反激之力:代词,水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中 三、问题探究。 1、本文针对找石兽这件事,有什么提出了哪些寻找方法他们各自依据是什么这些方法有用吗为什么 ①庙僧在原地寻找,“不可得”,因为他没有考虑石性、沙性和水流的关系。 ②庙僧顺流而下寻找,依据:以为顺流下矣,结果“无迹”,因为他没有考虑石性和沙性,只考虑水流。 ③讲学家提出原地沙下找,依据:以为石头会“渐沉渐深”,不可能找到,因为他只考虑石性、沙性,不考虑流水。 ④老河兵提出逆流而上找,依据:河水冲击石头,石兽反而逆流而上。“果得于数里外”,因为他不仅考虑到石性、沙性,还考虑了水流关系。 2、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庙僧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人;讲学家代表的是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主观臆断”的人;老河兵代表的是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人。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嘲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找出原句回答。 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如何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嘲讽了那些据理臆断,自以为是的人;②用反问强调要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主观臆断。③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河中石兽》阅读附答案.

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如其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是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湮于沙上果得于数里外D.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坚重D 【小题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阅十余岁阅: 不亦颠乎颠: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 众服为确论。 翻译: 【小题4】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2分) 答案 【小题1】 C(2分) 【小题2】阅:经过,过了。(1分)颠:通癫,疯狂。(1分) 【小题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分)(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2分) 【小题4】 A(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可直接判断,可用反选排除法。C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文言文阅读题)《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1、圮:pǐ,倒塌。2、臆断:主观判断。3、柿:fi,木片。4、湮:yn,沉落。5、傎:diōn,同癫,疯。6、啮:ni,啃咬。7、坎穴:洞穴。8、溯:从下游向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③阅十余岁()④一老河兵闻之()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兽为什么会在河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起②事物的道理③经过、经历④代指讲学者的话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 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 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 在,是因为。(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

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生而眇[1]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2]烛而得其形;他日揣[3]龠[4],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注:[1]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 扪(mén):用手摸。 [3]揣:摸。[4]龠(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认为发出声音的钟是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知道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山门圮.于河() ⑶扣.盘而得其声;() ⑷而人之未达.也,()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4、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5.用“|”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三处)(3分)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5分)11、A B C 击打、敲 D洞晓 12、(1)但凡河中有沉石一定要在上游中寻找 (2)既然这样那么 (3)即使有巧妙地譬喻,好的诱导,也不超过盘和烛的比喻 13、D 1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判断失误不能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或道听途说,要真正了解事物,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内外拓展阅读练习(2015.12.10)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刘羽冲偶得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④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 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2.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 《梦溪笔谈》二则(苏教版)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②其喙有钳() 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刘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法学法:诵读法,串讲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电视剧(图片)::铁齿铜牙纪晓岚 一、作者简介 纪旳,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河干(gai )圮(p 1 ) 棹(zh o )曳(y e ) 铁钯(p a)木柿(f e ) 湮(y 6 )啮(ni e )溯(s u) 臆(y i )欤(y d )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无迹。 ②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③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⑶阅十余岁( ) 13.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 古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1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 C. 一老河兵闻之 D.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答案: (二) 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 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 D 15. 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 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曳铁钯,寻十余里, ⑵山门圮于河( ⑷但知其一( (4分) ) ) )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今义:( 今义:(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河中石兽 》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2017 版),是一篇告知同学们做 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的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人教版 注释以及该篇的原文,供同学们阅读。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 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 (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 (认为) 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转转 一 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

一、 2、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3、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 (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相对。) 5、一词多义: (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认为)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 (2)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2、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5)不更颠乎()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遂反溯流逆上矣。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河中石兽》检测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作者是,

河中石兽知识点复习

河中石兽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 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 1. 注音: p? yè zhào fèi yān sù 圮曳棹杮湮溯 2、常规词语 【临】靠近。【干】水边。【圮(pǐ)】倒塌。【求】寻找。【竟】终于。【设帐】讲学,教书。【尔辈】你们。【究】推究。【杮(fèi)】削下的木片。【岂】怎么。【暴】突然;急,大。【携】带。【性】性质。【湮(yān)】埋没。【沿】顺着。【服】信服。【确论】确切的言论。【凡】凡是,大凡。【盖】因为,由于。【倒掷】倾倒。【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遂】于是,就。【溯(sù)流】逆流。溯,逆流而上。【如】依照。【果】果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臆断】主观地判断。 3. 【颠】通“癫”,疯狂。 4. 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今义:年龄。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一般为判断动词。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下流】古义:河的下游。今义:卑鄙,龌龊。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 5、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的 至石之半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的 6、词类活用 【棹(zhào)】本义“船桨”;这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本义“急涨”。这里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 7、文言句式 ①.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②.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当于上流求之”的倒装) 三、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 兽一起沉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终无法找

【试题】24 河中石兽 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4河中石兽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于沙上(yān) 啮.沙(niè) 溯.流逆上(sù) 臆.断欤(yì)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6)曳.铁钯(拖) (7)尔辈不能究.物理(研究、探究) (8)众服为确论 ..(正确的言论) (9)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10)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 4.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C)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 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两处)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果/得于/数里外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7.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过关检测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 ..,岂.能为暴...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涨携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乎?”众服为确论 ..。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一、作家作品(7分) 本文的作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该书是一部以()形式写成的()小说,以()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32分) 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今义()(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如:如是再啮。()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如其言。() 其:其反激之力。() 但知其一。()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6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 七、课文理解。(21分) 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5分)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结合课文分析。(5分) 3.老河兵为什么能找到正确的答案?(3分) 4.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各自有何含义?(4分) 5.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探究事物的道理应该具有怎样的科学态度?(4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