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生素

抗生素

抗生素
抗生素

第二十五章利尿药与脱水药

肾单位各部位的尿液排泄功能

1、肾小球的滤出

2、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1)近曲小管

钠离子重吸收的主要部位,除了以弥散方式通过钠离子通道外,钠离子还受碳酸酐酶(CA)的调节。碳酸酐酶促进CO2和水合成H2CO3,解离为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H+和Na+交换

(2)髓攀升支粗段

1、Na+-K+-2Cl-同向转运体是钠离子重吸收的主要因素

2、上皮细胞管周膜钠钾ATP酶是钠钾ATP是Na+-K+-2Cl-同向转运的驱动力,

形成浓度差

3、进入细胞的钠离子再被管周膜的钠泵泵出,进入细胞中的钾离子则通过管腔膜

上的钾离子通道再循环

4、对水的通透性非常低

(3)远曲小管

对水亦不通透

(4)集合管

醛固酮通过激活集合管主细胞内的受体,促进基因转录,增加钠通道、钾通道及

钠钾ATP酶,进而促进钠的吸收和钾的分泌

同时有水通道,促进尿液的浓缩

利尿药的作用部位及分类

(1)碳酸酐酶抑制药(乙酰唑胺)

利尿作用弱,减少H+-Na+交换及HCO3-重吸收

(2)渗透性利尿(甘露醇)

主要作用于髓袢和肾小管其他位置

(3)袢利尿剂(呋塞米)

高效能利尿药,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既可影响药物的稀释又可影响药物的浓缩(4)噻嗪类利尿(氢氯噻嗪)

中效类利尿,影响Na+,Cl-转运体,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影响尿液的稀释

(5)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低效利尿剂,主要作用于末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拮抗醛固酮的作用或抑制上皮细胞钠通道来发挥效应,影响药物浓缩功能,利尿作用弱,减少钾离子排出。

常用的利尿药

(1)呋塞米

1、利尿作用(钠钾二氯转运体、降低髓质间隙渗透压,使集合管水分不能充分被吸

收,减弱肾脏的浓缩作用)

2、扩血管作用:扩张肾血管;改变肾血流分布,增加肾血流量;改变肾血流量的分

布,增加肾皮质血流量。扩张小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减轻肺水肿(PGE2)

3、对离子转运的影响:呋塞米导致K+重吸收减少,降低K+的再循环,减少了Ca2+、

Mg2+重吸收的驱动力,使得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加,大剂量的呋塞米还可抑制

近曲小管的碳酸酐酶活性,使HCO3-排泄也增加

临床应用

1、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2、其他严重水肿:顽固性水肿和严重水肿

3、急性肾衰竭:禁用于无尿的肾衰竭患者

4、高钙血症

5、加速某些毒物的排出

不良反应

1、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镁、低氯性碱中毒

2、耳毒性:呈剂量依赖性(不能与同有耳毒性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使用)

3、高尿酸血症

(2)噻嗪类:(氢氯噻嗪)

1、利尿作用:降低始段远曲小管钠氯同向转运体,使NaCl重吸收减少,可降低肾

脏的稀释功能,但对浓缩没有影响,还可促进PTH对Ca2+再吸收治疗高尿钙症

2、降压作用

3、抗利尿作用: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及口渴症状

不良反应

1、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多与低血钾共存)、低血钠

2、代谢功能紊乱

3、变态反应

(2)保钾利钠药(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竞争醛固酮受体:性激素样作用(男性乳腺发育、女性多毛)

第三十六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共同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共同作用特点是:除了对格兰阳性菌和格兰阴性菌杀灭作用以外,还对部分厌氧菌有抗菌作用,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证广及临床疗效好

作用机制

1、抑制转肽酶的活性

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的合成而起杀菌作用。细菌细胞壁是由肽聚糖合成,肽聚糖由多肽和多糖组成,其合成过程必须有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结合,结合的过程中有青霉素结合蛋白发挥转肽酶的活性,催化转肽反应,使末端D-丙氨酸脱落并与邻近多肽形成交叉连接使细胞壁更坚固,该类抗生素可以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止肽聚糖的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

2、增加细菌细胞壁自溶酶活性

改种抗生素使细菌最终死亡是由于细胞壁自溶酶的活性增强,产生自溶或胞壁质水解

(1)青霉素

耐药性

1、生成β内酰胺酶:这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的理论依据

2、药物对PBPs的亲和力降低:通过不同菌株间的PBP基因的同源重组,细菌可以获得对

β内酰胺类低亲和力的PBPs

3、药物不能在作用部位达到有效浓度:(1)孔道蛋白和质量的改变: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

通过蛋白质在外膜形成的孔道弥散进入,耐药细菌中可以见到孔道的减少和孔道变小(2)主动外排系统加强

1,吸收:口服吸收差,易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不宜口服。

2,分布:在细胞外液分布广泛,但房水、脑脊液中浓度较低

3,排泄:几乎全部以原型从尿中排出

是这些情况的首选药

1.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败血症等;草绿色链球菌、粪链球

菌:心内膜炎;肺炎链球菌:大叶肺炎、中耳炎

2.脑膜炎奈瑟球菌引起的脑膜炎:虽然青霉素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但是脑膜炎时,血脑屏障

对青霉素通透性增强

3.螺旋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的回归热

不良反应:青霉素G(天然青霉素)毒性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包括药疹、皮疹、血清病、溶血性贫血,甚至是过敏性休克,原因是降解产物为半抗原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

赫氏反应:用青霉素治疗螺旋体所引起的感染时出现患者症状加重的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颤高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现象,称为赫氏反应。可能是青霉素杀死大量的螺旋体释放入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为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应详细询问病史、用药史、药物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初次使用、用药间隔三天以上或更换批号者必须进行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反应为阳性者禁用;皮试时必须做好抢救准备,因为少数患者在青霉素皮试时也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一旦休克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1mg,严重者需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必要时还可采取其他措施

部分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可口服给药)

2、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双氯西林(针对耐药菌)

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格兰阴性菌优于青霉素G)

4、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

5、抗格兰阴性菌青霉素:美西林、替莫西林(只作用于格兰阴性菌)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特点是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高于青霉素,抗菌谱较青霉素广、抗菌作用强、过敏反应少,毒性小,有口服制剂,但价格较贵

第一代:头孢唑林,应用于耐药金葡菌,敏感菌

第二代:头孢呋辛:阴性菌或敏感菌引起的感染

第三代:头孢噻肟:重症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或以格兰阴性菌为主要的致病菌

第四代:头孢匹罗、头孢吡肟:敏感菌所致的各种严重感染,主要用于对三代头孢耐药的格兰阴性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

肾毒性:第一代较强肾毒性、第二代毒性较小、第三代几乎没有、第四代没有

第三十七章: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抗生素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优点在于抗菌谱广,抗格兰阴性菌活性比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强,与β内酰胺类和万古霉素类抗生素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缺点是无抗厌氧菌活性,胃肠道吸收差,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和耳毒性,属于静止期杀菌药

杀菌作用特点:

(1)抗菌谱广:对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在内的各种格兰阴性菌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菌在内的格兰阳性菌在内的格兰阳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特别是对需氧的格兰阴性杆菌活性显著强于其他抗生素,但对厌氧菌无效(2)其杀菌速率和杀菌时程为浓度依赖性,即浓度越高,杀菌速率越快,杀菌时程越长

(3)具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PAE),其PAE呈浓度依赖性

(4)具有初次接触效应(FEE):细菌首次接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即被迅速杀死,未被杀灭的细菌再次或多次接触同种抗生素,杀菌作用明显降低(5)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抗菌机制

(1)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经膜孔通道被动扩散穿过细菌细胞外膜,再经氧依赖性主动跨膜转运系统进入细胞内,特异性结合到细菌核糖体

30S亚基,进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2)干扰细菌细胞膜正常通透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快速杀菌剂,但是其抑制蛋白合成并不产生杀菌作用。最近研究表明。其最初作用点在细菌菌体表面。作

为阳离子抗生素分子,能够竞争置换细胞生物薄膜连接脂多糖分子的钙离子和

镁离子,使外层细胞膜形成裂缝,膜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的外漏

和药物的摄取增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外层细胞膜的这种作用可使其在尚未

到达核糖体30S亚基之前就能迅速杀死最敏感的格兰阴性细菌,由于细菌对氨

基糖苷的摄取是需能过程,而厌氧菌没有足够的能量用于此种摄取,故对厌氧

菌无效

(3)刺激菌体产生致死量的羟自由基此类杀菌药与其在菌体内相应作用靶点结合后,在内源性铁的催化下产生致死量的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能损伤蛋白质、

膜脂质和DNA,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耐药机制

(1)产生修饰和灭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修饰酶:产生修饰酶是细菌对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的机制,这些酶的基因经质粒介导合成,可使抗生素的氨基或羟基乙酰化、腺苷化和磷酰化,经修饰后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能与核糖体结合,从而失去干扰核糖体功能作用,此外还可与未经修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竞争结合细菌细胞内转运系统,减少药物摄入,从而失去抗菌活性。

(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或细胞内转运异常:由于寡肽结合蛋白组成的寡肽系统可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细胞外转运至细胞内,当某些细菌因基因突变不能合成寡肽结合蛋白或使其数目减少,就可以降低膜的通透性,减少药物摄取另外某些细菌存在多种膜蛋白介导的多重耐药主动外排系统,可使细胞外排增加,胞内浓度下降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靶点的修饰:本类抗生素结合位点在核糖体30S亚基上,其突变可以影响靶点的结合

吸收:极性大,脂溶性低,口服难吸收,一般肌内注射,吸收迅速而完全,避免血药浓度过高一般不静脉注射

分布:在肾皮质和内耳内淋巴液及外淋巴液高浓度聚集,且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下降慢,这可以解释肾毒性和耳毒性

代谢:原形由肾脏排出

临床应用

1、敏感需氧格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

2、联合用药治疗格兰阳性菌感染

3、结核分枝杆菌和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结核病可选用链霉素,非典型性分支杆菌感染主

要选用阿米卡星

4、其他

不良反应:肾毒性、耳毒性、神经肌肉麻痹、变态反应

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链霉素: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兔热病和鼠疫具有特效,特别是和四环素联合用药成为治疗鼠疫最有效的手段,也可用于多药耐药的结核病,与青霉素合用可治疗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最易引起变态反应

(2)庆大霉素:治疗格兰阴性杆菌感染的主要抗菌药,尤其对沙雷氏菌属作用更强(3)阿米卡星: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格兰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他格兰阳性菌对其不敏感,链球菌属对其耐药。最突出优点是对肠道格兰阴性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多种钝化酶稳定,常作为治疗耐氨基糖苷类菌株所致感染的首选药物,另一个优点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可获得协同抗菌作用

(4)奈特米星

多粘菌素:本来B、E在用,后来停用,后来耐药重新启用

作用机制:多粘菌素为两性化合物,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其亲水基团与细胞外膜磷脂上的磷酸基形成化合物,而亲脂链则可插入膜内结合于脂多糖的脂质A,竞争性置换作为膜稳定性的镁离子钙离子,导致格兰阴性菌细胞膜破裂和细胞质成分外漏而杀死细菌,同时还可影响核质和核糖体的功能

作用特点:

(1)抗菌谱窄,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都有效

(2)对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及其敏感

(3)对G+,G-球菌、变形杆菌、脆弱杆菌、沙菌属不敏感

(4)有严重肾毒性和神经毒性

(5)与酸化尿液的药物合用,以增强抗菌活性

(6)不易耐药,同类药物之间存在着交叉耐药性

第三十八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抗生素

第一代:红霉素

第二代: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

第三代: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

1、作用机制:通常表现为抑菌剂,高浓度时对敏感菌为杀菌剂,且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

增强。(1)其能透过细胞膜难逆性结合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阻止70S亚基始动复合物形成,使功能性核糖体减少,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而抑制细菌生长;(2)也可紧密结合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23S rRNA上的P位,既阻断了t-RNA结合到P位,也抑制了新合成的酰基tRNA自A位移到P位从而抑制肽链的延长进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能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L22蛋白质结合,导致核糖体结构的破坏,从而使肽酰tRNA在肽链延长阶段较早的从核糖体上解离

2、抗菌作用

(1)主要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厌氧球菌,部分格兰阴性菌(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抗菌活性强

(2)对菌团菌、胎儿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弓形虫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3)对产酶的葡萄球菌和MRSA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3、耐药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存在着交叉耐药性,即对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一个成员耐

药的菌株对此类药物的其他成员耐药(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林可霉素抗生素和链阳酶素B的作用部位相仿,故细菌可同时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性菌素类耐药,我们称MLS耐药)

(1)靶点位修饰:核糖体甲基化酶可使细菌核糖体23S rRNA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合位点甲基化从而导致结合位点发生立体构象的改变,降低核糖体和大环内酯

类抗生素的亲和力引起高水平耐药

(2)灭活酶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水解内酯酶打开内酯环而呈耐药性

(3)主动外排系统增强:耐药基因编码了具有能量依赖性主动外排功能的蛋白质,可将细菌体内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泵出,使菌内药物浓度降低引起耐药(4)核糖体突变:核糖体23S rRNA碱基点突变及核糖体蛋白突变可引起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

临床应用:

(1)感染性疾病:链球菌感染

(2)军团菌病

(3)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4)棒状杆菌感染

(5)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与甲硝唑、质子泵抑制剂组成三联疗法)

(6)其他

非感染性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其抗炎、抗免疫作用

(2)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与肺炎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所致的持续性感染关系密切,而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时治疗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的首选药物又有降血脂作用,所以治疗效果较好

(3)消化系统疾病:促进胃肠动力作用,可通过激动胃动素受体加速胃肠的节律性收缩,促进胃排空和结肠转运。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消化性溃疡

(4)恶性肿瘤

(5)免疫性疾病:主要是抑制自身免疫病,同时可用于器官移植

(6)皮肤疾病

不良反应:

(1)二重感染:所有的抗生素都有这个副作用

(2)胃肠道反应:与刺激胃肠蠕动有关(恶心、呕吐、腹泻blabla)

(3)肝损伤:可于肝内蓄积(发热、黄疸、转氨酶升高blablabla)

(4)耳毒性:停药后可恢复

(5)过敏反应(基本上所有的抗生素都有)

(6)其他: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引起神经系统副作用

一、红霉素:临床上主要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链球菌感染及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是治疗军团菌病、百日咳、空肠弯曲菌肠炎和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

二、阿奇霉素:(1)口服吸收快、对酸稳定,组织分布广,细胞内浓度高,半衰期长,PAE

明显等特点(2)其抗嗜肺军团菌、嗜血流感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包柔螺旋体活性优于红霉素,对肺炎链球菌作用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最强者,对G-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螺旋霉素还可治疗AIDS患者的弓形虫感染及隐孢子虫腹泻

林可霉素类(包括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作用机制: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同,(1)能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L16蛋白质结合通过阻断酰基tRNA从A位移至P位,使新的胺酰基tRNA不能进入被占据的A位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2)也可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阻止70S亚基始动复合体形成;(3)还能调理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细菌表面的A蛋白和绒毛状外衣,增强多型核白蛋白的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使细菌易被吞噬和杀灭

耐药性

(1)改变核糖体结合点突变或药物诱导甲基化酶表达而修饰核糖体结合位点

(2)药物的水解灭活

临床应用

(1)需氧格兰阳性菌感染

(2)厌氧菌感染:治疗敏感厌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有效,如口腔感染、妇科盆腔炎、细菌性阴道炎,由于近些年来产生内酰胺酶的菌株相对变多,出现日益增强的厌氧菌

感染,而林可霉素对绝大多数产酶菌株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在肺组织活性又高,

所以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对吸入性肺炎、阻塞性肺炎和肺脓肿的治疗优于青霉素类,

是目前治疗厌氧菌感染的肺部感染的最佳药物

(3)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对于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患者应用克林霉素比青霉素更有效,克林霉素有骨关节感染克星之称

(4)对肺炎支原体、真菌、病毒无效

不良反应(套路)

(1)二重感染

(2)胃肠道反应

(3)变态反应

(4)肝肾毒性

万古霉素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和抗菌机制

各种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均对万古霉素类抗生素高度敏感,而且万古霉素类抗生素可对多种阳性球菌产生强大球菌,包括敏感葡萄球菌、MRSA、MRSF、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但对肠球菌主要为抑菌作用,只有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时才可产生协同杀菌作用。本类药物对所有格兰阴性菌、分支杆菌属、类杆菌属、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厌氧菌、或真菌无效。其中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强于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作用与万古霉素相似;去甲万古霉素是抗脆弱拟杆菌作用最强的抗生素

万古霉素类抗生素通过与敏感菌细胞壁前体肽聚糖末端的D-丙氨酰-D-丙氨酸紧密结合,抑制参与肽聚糖合成的转糖基酶、转肽酶及,D,D-羧肽酶活性既阻止肽聚糖的进一步延长和交联,又阻断构成细菌细胞壁坚硬结构的高分子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胞壁不能形成三维空间结构,导致细菌因细胞壁缺陷而破裂死亡,杀菌速度较青霉素慢,且仅对正在分裂增殖的细菌呈杀菌作用(?)

万古霉素类抗生素还能损伤细菌细胞膜和抑制细菌RNA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耐药性:万古霉素在体内不易产生耐药性,目前临床上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有两类: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和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属

肠球菌耐药机制:肠球菌获得耐药基因编码相应的酶,使D乳糖酶或D丝氨酸替代肽聚糖末端的第二个D丙氨酸残基,从而改变细胞壁新生肽聚糖末端的D丙氨酰-D丙氨酸结合位点,降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类抗生素的亲和力而产生耐药性(氢键)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1)细胞壁增厚:亲和诱捕、阻塞现象(2)细胞壁成分的改变(3)青霉素结构的改变(4)耐药质粒传递

临床应用:

1、耐药菌感染:适用于耐青霉素、耐头孢菌素的格兰阳性菌或其他抗生素所致的严重感染,

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首选

2、对β内酰胺类过敏患者感染:治疗对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患者的严

重葡萄球菌感染

3、难辨梭杆菌性伪膜结肠炎,还可用于治疗结肠炎和肠道炎症

4、用于安装心脏导管、静脉导管等装置时的预防感染

不良反应

1、变态反应

万古霉素类抗生素可引起斑块皮疹和过敏性休克,也出现寒战及高热

快速静脉注射可引起”红人综合征”(红颈综合征):典型表现是面、颈、躯干上部红斑样和荨麻疹样皮疹,伴有低血压和血管源性水肿,严重者可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心跳骤停等。主要源于万古霉素快速静脉输注导致肥大细胞和噬碱性细胞脱颗粒所致的组胺释放

2、耳毒性:剂量过大可导致较严重可逆性耳毒性

3、肾毒性

4、其他

注意事项

1、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不可肌注

2、有配伍禁忌(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呋塞米、利尿酸加重肾毒性)

3、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一般不作为一线药物

第四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抗菌药

环丙沙星对G-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是目前临床应用的氟喹诺酮类中最强者;

左氧氟沙星对包括肺炎链球菌在内的革兰氏阳性菌作用最强。其不良反应远低于氧氟沙星,是目前已上市氟喹诺酮类中最小者。

喹诺酮类药物的共同特性

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

药代动力学特性良好;

临床应用广泛;

泌尿生殖道感染、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

耐药性发生率低。

作用机制

1、作用于DNA回旋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DNA回旋酶A亚基上,通过嵌入

断裂DNA链中间,形成DNA回旋酶-DNA-氟喹诺酮复合物,抑制其切口和封

口功能阻碍细菌DNA复制转录,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对拓扑异构酶IV也有作用,其对DNA复制后期姐妹染色体分离过程起着重要

作用

3、诱导DNA的SOS修复,引起细菌DNA错误复制;

4、使细菌产生新的肽聚糖水解酶或自溶酶

耐药性

1、细胞靶位的改变:细菌DNA回旋酶A亚基变异或拓扑异构酶IV变异均可引起

耐药,使得药物与靶点亲和力下降

2、菌体药物浓度降低:氟喹诺酮类进入菌体内依赖于一定的孔蛋白通道,此特定孔

蛋白数量的减少可降低菌体内的喹诺酮类蓄积速度,由于细菌长期接触药物,引

起菌体细胞膜孔蛋白的丢失,从而导致细胞膜对该类药物通透性下降,引起低度

耐药

此外,细菌还通过外排泵将抗菌药排出菌体外,也使喹诺酮在菌体内的蓄积减

少,细菌细胞膜上外排泵的表达水平不断提高,能主动将扩散入细菌的药物或其

他底物泵出细胞外,此为形成细菌多重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喹诺酮类药物中的洛美沙星有光敏反应

(2)磺胺类抗菌药

磺胺类药物作用特点

1. 抗菌谱广:广谱抑菌(几乎对所有病原微生物都有效,但对立克次体不仅不能抑制,

反而刺激其生长)

2. 分布广泛并能通过血脑、血眼、胎盘屏障;

3. 主要经肝脏代谢灭活,形成乙酰化合物后溶解度低。;

4. 各种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5. 不良反应较多

抗菌机制

四氢叶酸参与DNA前体物质——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因此氢叶酸是细胞分裂增殖所必须的辅酶。哺乳动物可将食物中的叶酸还原成所需的FH4,但许多细菌则不能利用现成的叶酸,必须依赖自身合成FH2,最后还原为FH4.磺胺类药物与PABA的结构相似,可以与其竞争FH2合成酶,阻止细菌FH2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其他合成抗菌药

(1)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

呋喃妥因:尿药浓度高,适用于尿路感染

抗菌机制在于敏感菌可以将本药还原成活性产物抑制乙酰辅酶A等多种酶,从而干扰细菌糖代谢并损伤DNA,在酸性尿中杀菌作用增强

(2)硝基咪唑(甲硝唑)

对滴虫和抗阿米巴原虫感染有效,广泛用于抗厌氧菌感染

也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口腔厌氧菌感染和治疗伪膜性肠炎。

第四十三章:抗病毒药

一、抗病毒流感药

流感病毒为有包膜的单链RNA病毒,由包膜(HA、NA)、基质蛋白(M1、M2)以及核心(RNA、多聚酶)三部分构成

(1)M2蛋白抑制药:本药通过抑制M2蛋白阻止病毒脱壳及其RNA释放,干扰病毒进入细胞,中断病毒早期复制,也可改变HA的构型而抑制病毒装配,从而

发挥抗流感病毒作用。M2蛋白为甲流所特有,进队甲流有效,对乙型流感无效(2)NA抑制剂:奥司他韦:前体药物,活性代谢药物是高效选择性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NA抑制药,但对人的神经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远低于对流感病毒作用。

抗病毒机制为抑制病毒神经氨酸酶,阻止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

向外释放,对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之间的扩散和在人群中的传播起关键作用(3)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对多种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竞争抑制肌苷5’单磷酸脱氢酶,结果使细胞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鸟嘌呤核苷减少,从

而抑制多种RNA、DNA病毒复制,也可抑制mRNA的合成。但对宿主细胞也

有一定作用,选择性不强。

二、抗疱疹病毒药

(一)碘苷(嘧啶类似物):为碘化胸苷嘧啶衍生物,可抑制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病毒对

RNA病毒无效。作用机制是可以取代病毒DNA前体胸腺嘧啶,讲异常的嘧啶掺

入新合成的子代病毒DNA从而干扰病毒的复制

(二)阿昔洛韦(嘌呤类似物):为核苷类化合物,特异性抑制疱疹类病毒,广泛用于治

疗HSV感染,是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脑炎的一线特效药。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抑制

作用。对牛痘病毒和RNA病毒无效。阿昔洛韦在感染细胞内,被HSV病毒基因

编码的特异性胸苷激酶磷酸化,抑制疱疹病毒DNA多聚酶并掺入病毒DNA中,

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对宿主细胞影响较小

三、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HIV感染过程的5个环节:外膜糖蛋白gp41和gp120特异性地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并与辅助受体(CCR5,CXCR4等)结合,介导HIV外膜与细胞靶位发生融合,将HIV病毒颗粒释放进入宿主细胞;侵入细胞后,反转录酶以病毒RNA为模板,反转录为双链病毒DNA;部分合成的双链DNA以核酸-蛋白复合体形式转运至细胞核内,通过病毒的整合酶与宿主细胞DNA整合;病毒DNA在宿主细胞内转录成mRNA,并经过翻译、剪接,合成病毒所需的结构蛋白;已合成的蛋白与病毒在细胞膜上重新装配形成新的病毒颗粒,通过牙生从细胞中释放

(1)入胞抑制药:恩夫韦地(马拉韦罗):恩夫韦地能与HIV-1病毒转膜糖蛋白gp41亚单位的HR1相结合,阻止病毒膜与宿主靶细胞膜融合,阻断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而阻止感染。用于抢救治疗

(2)反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模拟天然的二脱氧核苷底物,进入细胞后,经过磷酸化,称为三磷酸盐,竞争性抑制RNA反转录酶的活性,作用于HIV病毒复制的早期,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并终止DNA链的延伸

(3)整合酶抑制剂:雷特格韦:口服治疗对现有抗HIV药物有多重耐药的成年患者,必

须与其他HIV敏感的药物联合应用

(4)HIV蛋白酶抑制药:沙奎那非:蛋白酶抑制剂可阻止前体蛋白的裂解,导致不成熟、无感染性病毒颗粒的堆积,产生抗病毒作用,用于病毒复制晚期

鸡尾酒疗法:采用两种核苷类似物和一种非核苷类似物口服

第四十一章: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抗结核病药

(1)异烟肼

作用机制

可能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重要组分中的分枝菌酸,使细菌丧失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具有高度选择性

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毒性;补充vit B6

2、肝脏毒性:转氨酶升高、用药定期检查肝功能,肝病患者慎用

(2)利福平

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依赖性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对动物细胞的RNA多聚酶无影响。

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和G+球菌,尤其是耐药性金葡菌

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极易产生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与其作用靶点DNA依赖性RNA多聚酶突变有关,不宜单独应用

临床应用:

1.与其它抗结核病药合用,治疗各种结核病;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及医院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但近年来由于应用不合理或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见突出,几乎成为全球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多次呼呈,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不断总结临床应用抗生素用药中一些基本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科学合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必须掌握的几个基本原则,与医药同行进行商讨。 1正确选择原则 选择抗生素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病因诊断,目前用药偏滥、针对性差,主要是病因诊断做得不够造成的。正确估计致病菌,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对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尽一切努力寻找病原菌,在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获得前,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变化和感染来源作出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选用抗生素。致病菌确定后,应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抗菌作用、药代谢动力学及副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有条件

的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可测定血药杀菌浓度及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总之,只有全面了解和分析机体的各种状态,从中找出抗生素应用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才能做到正确选药、合理应用、安全有效的原则。 2严格掌握适应证原则 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原则,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切忌轻率和盲目地应用。对发热病人不能见热即用抗生素,应区别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者,除重症乙型脑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与预防继发感染而适当用抗生素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 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要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及遗传特征差异选择用药。所谓恰当是指选择适当的剂量与给药方法。用药剂量正确与否关系甚大,用量恰当能治病,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过大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尽早使用,剂量要恰当,避免长期使用。特别是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用药要更加慎重。给药途径的不同,不仅影响药物的剂量和

抗生素合理应用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

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酰胺类β—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2)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从而引起细菌死亡。本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强,为一静止期的快效杀菌剂。由于本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毒副作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的严重感染,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各种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4。

抗生素使用规范

抗生素使用规范 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在严格的科学依据下,应用适宜的药物,适宜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控制感染或疾病的目的。使用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各种副作用的发生。 为有效地控制感染而不引起体内菌群失调,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防止毒副作用发生和耐药的出现,特制定本管理规范,以加强抗生素之合理使用。 一、单纯病毒感染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不使用抗生素。 二、对发热患者应尽可能确诊后根据病情或细菌学方面的监测结果选用抗生素。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可任意使用抗生素。 三、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使用抗生素,因局部使用较多发生过敏及导致耐药菌株的早发,特别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甙类等。 四、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必须有严格、明确的依据,应能达到协同的治疗效果,或以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耐药菌的产生为目的。如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或诊断明了的严重感染(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脑),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等。除特殊需要外,应以二联为宜。不得堆积用药。 五、对一般感染,在抗生素使用后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 72-96小时,应考虑停药,特殊病种在明确诊断下可适当延长。 六、抗生素的使用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用药。 七、抗生素的使用应同药敏试验密切配合,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使抗生素准确有效地发挥疗效。 八、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保险性”预防用药。 九、为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另外,青霉素类、头孢类应严格按药品规定要求做皮内过敏试验。

十、对老年人、孕妇、新生儿及肝肾疾患者有其它特殊病种者应特别注意到其生理、病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准确选药,适当调整剂量。 十一、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应有专人进行疗效、数量及副作用、耐药性的统计,用以指导和制定合理应用的有关规定。对初诊者需认真询问过敏史,对过敏阳性者,病历须作醒目记载。 武汉太康医院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有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得抗生素,采用适当得剂量与疗程,达到杀灭致病菌与(或)控制感染得目得。正确使用抗生素得原则就是: 1、用药指征明确。及早明确病原菌,然后选择合适得抗生素. 2、针对性要强,最好选用一种药物。 3、剂量要足、疗程要够。这样既保证疗效,也可防治病菌产生耐药或病情反复。 4、掌握既往用药反应。主要了解以往有无对药物得过敏史. 5、选择适宜得给药方法.一般得感染性疾病以口服为主,较重者宜肌肉注射给药,严重者可静脉输液。 6、按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增量或减量,更不能随便改药或加药。 7、有肝肾功能损坏者用药宜慎重。有肾功能损害时要慎用氨基糖苷类、多肽类、万古霉毒等药物.有肝功能损害时应慎用氯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药物. 8、有下列情况时不宜用抗生素:①病毒感染;②发热原因不明;③对休克、昏迷、心衰或外科手术前后预防感染. 联合使用抗生素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得抗生素同时使用。正确得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促进康复。但如果联合不当,不仅会导致不必要得浪费,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增加病原微生物得耐药性。

有以下情况时可联合用药:①病因未明得严重感染;②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得严重感染;③单一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得混合感染;④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⑤能够减少毒性较大药物剂量得。 老年人得使用由于老年人常有以下特点:①生理功能减退,组织器官功能降低易患感染;②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抵抗力低下易并发感染; ③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防御致病菌得侵入易发生感染.而且,老年人在生理上得特点为:①胃黏膜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会影响口服药物得吸收; ②活动减少,局部血流量减少会影响注射药物得吸收;全身肌细胞内含水量与肌肉组织减少,脂肪相对增多,使药物分布发生变化; ③肝组织缩小,局部血流量减少影响了药物在肝脏得代谢;④肾脏得滤过率降低,加之肾动脉硬化,药物得排泄功能减退. 所以,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坚持以下原则:①诊断一经确定,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②选择毒性低且有效得抗生素;③尽量实行剂量个体化;④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老人易接受得剂型与简化得用药方案;⑤用药中,应注意提高老年人得免疫能力,特别注意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 婴幼儿得使用由于婴幼儿体内酶系统尚未成熟,生理代谢过程随着成长得变化而变化,对抗生素得作用(如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起着重要得影响。 因此,用药量需按年龄(月龄、周龄,甚至日龄)得不同来调整剂量与用药间隔时间,同时强调个体化用药,并谨慎计算与认真核对药物剂量.

九大类抗生素的功效与代表药物

抗生素令人们又爱又恨,它的出现,挽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生命,然而,如果应用不当(滥用或误用),也会产生诸多严重后果。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抗生素的分类吧。 第一类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 杀菌特点: 1、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2、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

3、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1青霉素类 1、青霉素 抗菌作用: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以及各种致病螺旋体等。 代表药物:苄星青霉素 2、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 抗菌作用: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耐酸、口服吸收好,但不耐酶,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代表药物:苯氧乙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 抗菌作用:本类药的抗菌谱及对耐药性金葡菌的作用均基本相似,对甲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效果最好,但不及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效力以双氯西林最强,随后依次为氟氯西林、氯唑西林与苯唑西林,对革兰阴性的肠道杆菌或肠球菌无明显作用。 代表药物: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 ·广谱青霉素 抗菌作用: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还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代表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

代表药物:羧苄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 2头孢菌素类 抗菌作用: 1、抗菌谱广,多数革兰阳性菌对之敏感,但肠球菌常耐药;多数革兰阴性菌极敏感,除个别头孢菌素外,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常耐药。本类药与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之间有协同抗菌作用。 2、头孢菌素类为杀菌药,抗菌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类相似,也能与细胞壁上的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 3、细菌对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有部分交叉耐药现象。 ·第一代头孢菌素

抗生素类分类

抗生素类分类 一、青霉素类 1.1、青霉素G、 1.2、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1.3、氨比西林、 1.4、阿莫西林 二、头孢菌霉素 2.1、头孢氨苄 2.2、头孢唑啉钠 2.3、先锋霉素V 2.4、头孢噻呋 2.5头孢曲松钠 三、β—内酰胺酶抑制剂 3.1、舒巴坦 3.2、青霉烷砜钠

3.3、克拉维酸钾 四、大环内脂类 4.1、红霉素 4.2、罗红霉素 4.3、泰乐霉素 4.4、阿奇霉素 4.5、替米考星 五、洁霉素类 5.1、林可霉素(又名:洁霉素) 六、多肽类 6.1、杆菌肽 6.2、多粘菌素E(又名:粘菌素、抗敌素) 七、氨基糖苷类 7.1、庆大霉素 7.2、卡那霉素

7.3、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 7.4、新霉素 7.5、壮观霉素(又名:大观霉素、速百治) 7.6、安普霉素(又名:阿普拉霉素) 八、四环素 8.1、土霉素(又名:氧四环素) 8.2、强力霉素(又名:多西环素) 8.3、金霉素 8.4、四环素 九、氯霉素类 9.1、甲砜霉素 9.2、氟本尼考 9.3、氯霉素 十、喹诺酮类 10.1、氧氟沙星

10.2、恩诺沙星 10.3、环丙沙星 10.4、达氟沙星(又名:单氟沙星)10.5、沙拉沙星 10.6、敌氟沙星(又名:二氟沙星)10.7、氟哌酸(又名:诺氟沙星) 10.8、喹乙醇 十一、磺胺类 11.1、磺胺嘧啶 11.2、磺胺二甲基嘧啶 11.3、磺胺甲基异噁(e)唑(新诺明)11.4、二甲氧苄氨嘧啶(敌菌净) 11.5、三甲氧苄氨嘧啶TMP 11.6、磺胺氯吡嗪钠 十二、抗病毒

12.1、吗啉胍(病毒灵) 12.2、利巴韦林(病毒唑、三肽唑核苷)12.3、金刚烷胺 十三、聚醚类抗球虫药 13.1、莫能霉素 13.2、盐霉素(球虫粉) 13.3、拉沙霉素 13.4、马杜霉素 13.5、海南霉素?? 十四、抗球虫药 14.1氨丙啉 14.2、尼卡巴嗪 14.3、二硝托胺(球痢灵) 14.4、氯苯胍 14.5、氯羟吡啶

抗生素使用规范管理

抗生素使用规范管理 抗生素自问世以来,它在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临床使用最多的药物,尤其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抗生素的种类繁多,给临床医生选用药物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合理用药现象显得较为普通。这样,不仅给病人经济上造成了一定的浪费,而且其药物不良反应也会对病人的身心造成损害,更为重要的是使细菌的耐药菌株增多,最终导致治疗失败。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实际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这一国际水平,而在英美发达国家的使用率仅为22%-25%。另计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使用量、销售量列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而且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远高于国外的水品(15%-30%)。 我院100份住院病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调查分析中使用抗菌药物87例,使用率87%,其中一联用药25.28%,二联用药54.04%,三联用药20.68% 我国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记录显示,药物不良反应1/3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占了所有中西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近50%,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排在各类药品之首。特别是近年来抗生素使用不当引发的耐药病原菌种类及由此诱发的各种院内严重感染逐年上升。 长期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出台过一些相关政策,但效果依旧不显著。近年来,频见报道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给抗生素使用的整体环境敲了警钟。究竟该如何解决滥用抗生素引发的危机,是个值得充分关注的问题。而医院对抗生素使用的规范管理无疑是关键所在。 抗生素药物不合理使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药不对症,无指征用药。抗生素适用于细菌引起的感染,对无菌性炎 症等无效,因此,抗生素的选择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发热原因不明、 感冒及病毒性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如目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90%为病毒所致,而在我院治疗该类疾病时,抗生素的使用率几乎高达 95%以上。另外,抗生素加抗病毒药应用于感冒发热已成为常规,而没有 对发热病人采取各项检查以确定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从 而有针对性地用药。见 2、大量使用强效、广谱抗生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有的医师对抗生素的 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越广谱的抗生素越好,甚至认为哪种抗生素药物是 新药、价格高的就是疗效好的药,而没有意识到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 据病情轻重、抗菌谱等多种因素来选择抗生素。主要表现为用药起点高,未能按照抗生素分线管理来使用药物,有时轻、中度感染就直接使用二、三线药物。如门诊经常有病人因饮食卫生而致腹泻、伴有腹痛,无其他 症状,医师在喹喏酮药物的选择上,经常选择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注射 液静滴,其实可首选价格相对低廉的氟哌酸或环丙沙星注射液。轻易使 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很容易破坏人体内的正常菌落,导致二重感染及其 他不良反应,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 3、不合理联用,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由于医院条件的限制,难以及时进行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因此,医生以期达到良好效果常常采取多种抗生 素联合使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在病历中经常可见到克林霉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摘要】宾川县是全国首批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之一。作者在对我县县、乡、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管时,发现定点医疗机构存在严重不恰当联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随之而出现菌群失调、耐药性等给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带来困难。同时,既损坏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出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采用现场抽查处方,针对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做了初步探讨,并就此提出了建议,为下一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抗生素;合理使用 抗生素已成为人们治疗细菌感染不可缺少的药物。随着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抗生素的品种日益增多,同时抗菌谱愈来愈广,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我县县、乡、村定点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对抗生素使用的指征不明确,存在不合理、不恰当的多种抗生素联用的现象。这既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同时也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许多新的棘手的问题,致使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及耐药性等成为临床上不可忽视的问题,严重危害了参合患者的健康。现简要分析如下。 1 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县、乡、村(特别是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部分临床医

生在抗生素使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无适症或适应证不明确各种抗生素都有明确的适应症,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因而对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和一般病毒性感冒不应使用抗生素。 1.2 不熟悉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作用特点对抗生素使用的剂量、溶媒、给药间隔和给药途径等不了解,使药物不能发挥最佳治疗效果。例如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剂,体内作用时间短,且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易降解,应该用0.9%的生理盐水溶媒,每4~6 h静脉滴注1次,而不应用10%的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1次/d,静脉滴注。 1.3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临床常见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如螺旋霉素、红霉素的联合应用,青霉素与庆大霉素混合同一输液瓶静脉滴注等,此类联合用药,轻则降低疗效,造成经济浪费,重则引发药源性疾病。另如阿米卡星与小若霉素的联合应用,不当不增加疗效,反而增加毒副作用。 1.4 试探性用药没有药敏试验报告或血象检查报告,医生仅根据不成熟的经验,而进行的撒网式用药,这种情形增加了用药种类和用药量,但却缺乏针对性,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1.5 经济因素的影响少数医生或患者偏信推销商及广告的夸大宣传,甚至某些医生在回扣提成的诱惑下,忽视了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忽视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患者开大方造成药物的浪费。某些医疗单位人为地规定一线药或二线药,不论何种感染先用便宜的常用药,或者患者片面认为价格昂贵的新药

医院抗生素管理办法

卫生部抗菌药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指标 ■三级医院采购品种不超过50种■住院和门诊患者使用率不超过60%和20%。 从今年开始,卫生部将开展为期3年的专项整治活动,重点对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在日前下发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2011年实施方案中,卫生部要求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负责人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将纳入医院评审、评价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指标体系,还将作为院长、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要进行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二级以上医院要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和临床微生物室,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应不低于30%。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要在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三级医院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原则上不超过35种。因临床需要确需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须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卫生部提出,医疗机构住院和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和20%。I 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医疗机构每月组织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进行点评,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要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卫生部要求各地建立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并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未达到相关目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医疗机构,其第一责任人要接受诫勉谈话。 根据方案安排,医疗机构应根据以上要求进行自查自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本辖区的专项检查。卫生部将进行全国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 史上更严厉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出台 卫生部医政司关于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卫医政疗便函(2011)75号,三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0种,二级应用不得超过35种,三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有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达到杀灭致病菌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 1.用药指征明确。及早明确病原菌,然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针对性要强,最好选用一种药物。 3.剂量要足、疗程要够。这样既保证疗效,也可防治病菌产生耐药或病情反复。 4.掌握既往用药反应。主要了解以往有无对药物的过敏史。 5.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以口服为主,较重者宜肌肉注射给药,严重者可静脉输液。 6.按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增量或减量,更不能随便改药或加药。 7.有肝肾功能损坏者用药宜慎重。有肾功能损害时要慎用氨基糖苷类、多肽类、万古霉毒等药物。有肝功能损害时应慎用氯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药物。 8.有下列情况时不宜用抗生素:①病毒感染;②发热原因不明;③对休克、昏迷、心衰或外科手术前后预防感染。 联合使用抗生素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同时使用。正确的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促进康复。但如果联合不当,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增加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有以下情况时可联合用药: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③单一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④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⑤能够减少毒性较大药物剂量的。 老年人的使用由于老年人常有以下特点:①生理功能减退,组织器官功能降低易患感染;②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抵抗力低下易并发感染; ③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地防御致病菌的侵入易发生感染。而且,老年人在生理上的特点为:①胃黏膜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会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②活动减少,局部血流量减少会影响注射药物的吸收;全身肌细胞内含水量和肌肉组织减少,脂肪相对增多,使药物分布发生变化; ③肝组织缩小,局部血流量减少影响了药物在肝脏的代谢;④肾脏的滤过率降低,加之肾动脉硬化,药物的排泄功能减退。 所以,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坚持以下原则:①诊断一经确定,应及时使用抗生素;②选择毒性低且有效的抗生素;③尽量实行剂量个体化;④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老人易接受的剂型和简化的用药方案;⑤用药中,应注意提高老年人的免疫能力,特别注意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 婴幼儿的使用由于婴幼儿体内酶系统尚未成熟,生理代谢过程随着成长的变化而变化,对抗生素的作用(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起着重要的影响。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英语:antibiotic)在定义上是一较广的概念,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anti-fungal medication)以及对付其他微小病原之药物;但临床实务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细菌药 二抗生素的种类: 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不同的抗生素药物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 (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七)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八)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九)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十)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 (十一)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十二)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三)抗结核菌类: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 (十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三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它高等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有4大类作用机理: 1)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溶胀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 2)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肽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试题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效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E以上都是 2、抗菌药物疗程,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A 24-48小时 B 48-72小时 C 72-96小时 D 5-7天 3、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 A.头孢曲松 B.头孢氨苄 C.头孢哌酮 D.头孢呋辛 4、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A普通感冒B水痘C休克D昏迷E以上都是 5、患者服用()药期间大、小便、唾液、痰及泪液等可呈红色 A 去甲万古霉素 B 吡嗪酰胺(卫非特)C利福平D伊曲康唑 6、小儿应用抗菌药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氨基甙类抗生素小儿患者尽量避免使用 B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使用 C 四环素类抗生素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D 喹诺酮类抗菌药避免应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7、妊娠期感染,避免使用的药物是() A 青霉素 B 头孢菌素 C 万古霉素 D 磷霉素 8、下列关于青霉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全身大剂量使用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B 青霉素禁用于鞘内注射 C 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注 D 青霉素在酸性溶液中易失活 9、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抗生素,可用于下列哪种感染() A肺炎链球菌B溶血性链球菌C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 D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 10、肠球菌感染首选用药() A 罗红霉素 B 环丙沙星 C 庆大霉素 D 呋喃唑酮 1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类药物适用于轻至重度感染,但不可作为预防用药 B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抗菌作用差 C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适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D肾功能不全者应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减量用药 1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不适于治疗下列哪项感染()

头孢类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头孢类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cephalosporins )是分子中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属于β- 根据其抗菌作用的特点,一般将头孢菌素分为一、二、三,四代(见1表)。 头孢菌素抗菌作用比较(表1) 项 目 常用品种 抗 菌 谱 及 作 用 特 点 备注 第一代 头孢氨苄、头孢拉啶、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注射) 抗革兰氏阳性菌, 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感染。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较弱。 可口服, 注射 第二代 甲氧头孢噻吩、头孢美唑、头孢孟多、头孢尼西钠等。 抗菌范围较第一代广,对球菌感染的抗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弱。对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感染的抗菌作用比第一代强。 较少用 应 第三代 头孢噻呋钠(动物专用),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等。 抗菌范围较第一、二代更广,对所有致病菌都有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球菌的抗菌作用不如第一、二代,其特点是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临床广泛用应 第四代 头孢匹罗,头孢奎诺(动物专用) 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强大的作用,且能用于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同时具有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优良性能。 价格昂 贵 1第一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范围及作用与青霉素相同,常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尤其是球菌所致的感染,也可用于青霉素耐药的球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阴性杆菌所致的烧伤及其他部位的感染较弱。对绿脓杆菌所致的烧伤及其他部位的感染无效。常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品种有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等。其中除头孢唑林只能供注射外,其他的均可用于口服,也称为口服头孢.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应用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常需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2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范围较第一代广,对球菌的抗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弱。对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抗菌作用比第一代强。对青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的抗菌作用比第一代好。常用的品种有头孢夫辛钠、头孢替安、甲氧头孢噻吩、头孢美唑、头孢孟多、头孢尼西钠等。 3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范围较第一、二代更广,几乎对所有致病菌都有抗菌作用,但对革兰阳性菌的球菌尤其是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不如第一、二代,其特点是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包括对绿脓杆菌、沙门氏菌和脆弱拟杆菌等也具有抗菌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常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肠道感染,肺炎、胸膜炎以及皮肤和软组织等部位的感染。常用的品种有:头孢噻呋钠(动物专用),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定、头孢克肟、头孢唑肟等。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各位医生、护士长: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受医务科委托,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一下有关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问题。 一、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抗生素是临床上用于控制感染所不可缺少的药物,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大类药物。临床各科均有感染疾患,因此,抗生素是各科共同需要的药物,只是使用量多少的区别。在今以前,由于国家对抗生素的应用无明确的政策规定,患者可以从各种渠道得到抗生素。另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厂家和药商,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刺激医生们想方设法使用个别抗生素,这种不加控制广泛使用抗生素的后果之一,必然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耐药性的转移、播散问题的加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个别感染性疾病可能无药可医。 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方法: 抗生素合理使用,就是应在全面了解患者、致病原与抗生素三者的基本情况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运用抗生素,使病人在冒最小的风险下,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在使用抗生素前,首先医生要弄清是不是有感染,是不是细菌感染。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下列情况可以使用抗生素。 1、有头痛、发烧、喷射性呕吐,考虑有颅内感染者; 2、有发烧、咽痛、双侧扁桃体肿大者;

3、有发烧、咳嗽、咳痰、胸痛或气紧者; 4、有发烧、腹痛、呕吐、腹泻者; 5、有畏寒、发热、腰痛或尿频、尿急、尿痛者; 6、有严重的外伤,开放性损伤者。 二、合理选用抗生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可能致病菌并根据其敏感度选药。对致病原的种、属及其对抗生素敏感度应有一定估计,特别是目前临床微生物诊断和细菌敏感试验结果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主管医生对各种致病菌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度及其耐药性发展情况应有所了解,在未能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时也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2、分析感染疾患的发展规律及其基础病的关系。各种感染疾患均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分析当时感染是处于原有的治疗无效、感染正在急剧恶化,还是有效而未能控制,病情有所加剧。这些对于是否改变治疗方向甚为重要,如前一种情况应及时换药,而后一种情况则应保留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改换其中个别药物以加强治疗。有无合并症、基础病的情况如何,对于选择抗生素与拟定治疗方案也有很大关系。对感染疾病的正确诊断是合理选择抗生素的基础。 3、熟悉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理作用特点。要合理选择抗生素必须熟悉被选择对象,对抗生素应了解其分类、各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抗菌谱、作用机制、给药途径与方法等。

抗生素使用规范试题

1.全球因感染造成的死亡病例中,呼吸道疾病、感染性腹泻、艾滋病、结核病占85%以上,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对一线药物的耐药性接近( D) A 50% B 70% C 80% D 100% 2.由于青霉素G、红霉素的广泛应用,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的比例是(A) A 从1995年的5%增加到2004年的35% B 从1995年的35%减少到2004年的5% C 从1995年到2004年一直是35% D 从1995年到2004年一直是5% 3.在医院内感染中,术后伤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不包括:(B) A 肠球菌 B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铜绿假单孢菌 4.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B) A 革兰阳性菌 B 革兰阴性菌 C 真菌 D 支原体 5.在细菌所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中,以(C)感染在我国最常见。 A 尿路感染

B 术后伤口感染 C 肺部感染 D 皮肤感染 6. 不属于院内获得性肺炎常用的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是:(D ) A 半合成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B 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 C 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D 头孢菌素+磺胺类 7.近年来医院内感染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革兰阴性细菌和厌氧菌如难辩梭状芽胞杆菌的分离率显著增加,这些细菌常常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耐药株分离率按高低顺序依次为: (A) A ICU→普通临床科室→门诊 B ICU→门诊→普通临床科室 C 门诊→ICU→普通临床科室 D 普通临床科室→门诊→ICU 8. (C)是最易引起绿脓杆菌发生耐药的抗生素。 A 头孢拉定 B 环丙沙星 C 亚胺培南 D 哌拉西林 9.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宜首选(A)类抗生素。 A 碳青霉烯类

关于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一.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概念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新启用抗生素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体病人具体分析,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没有一个固定方案可在不同情况下套用。笔者认为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抗生素的临床选择 1、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否则就无的放矢,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据有关的资料报告,其药敏试验情况如下: 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氨苄青霉素、氨曲南和羧苄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9.3%、86.7%和76.2%;对氧氟沙星、泰能、舒普森敏感率最高,均为100%;其次是头孢哌酮和丁胺卡那,敏感率均为96.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交沙霉素、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7.5%,86.7%,86.7%,84.7%;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丁胺卡那的敏感率为81.8%。 铜绿假单胞菌对西力欣、先锋霉素Ⅴ号耐药率均为100%,其次对氯霉素、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1.2%、87.5%;对环丙沙星、舒普森的敏感率最高,均为100%,对丁胺卡那、头孢哌酮、复达欣的敏感率,分别为93.5%、88.9%、83.9%。 以上调查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选择抗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均较高的抗生素。对于早期金葡球菌败血症,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其半衰期也较长,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 4、根据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择抗生素。 (1)吸收过程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唑啉、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等;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氨基甙类、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万古霉素,口服吸收甚少。近年一些新的长效口服抗生素如新型头孢霉素、新大环内酯类;还有第4代喹诺酮类:妥舒沙星、斯帕沙星、左氟沙星等抗菌谱广、活性强、组织渗透性好的品种上市。 (2)分布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氯洁霉素、洁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在治疗骨感染时可选用上述骨浓度高的抗菌药物。有些药物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好,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可

抗生素使用规范

抗生素使用规范 为有效地控制感染而不引起体内菌群失调,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防止毒副作用发生和耐药的出现,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在严格的科学依据下,应用适宜的药物,适宜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控制感染或疾病的目的,使用中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各种副作用的发生。特制定本管理规范,以加强抗生素之合理使用。 一、单纯病毒感染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不使用抗生素。 二、对发热患者应尽可能确诊后根据病情或细菌学方面的监测结果选用抗生素。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可任意使用抗生素。 三、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使用抗生素,因局部使用较多发生过敏及导致耐药菌株的早发,特别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甙类等。 四、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必须有严格、明确的依据,应能达到协同的治疗效果,或以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耐药菌的产生为目的。如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或诊断明了的严重感染(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脑),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等。除特殊需要外,应以二联为宜。不得堆积用药。 五、对一般感染,在抗生素使用后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 72-96小时,应考虑停药,特殊病种在明确诊断下可适当延长。 六、抗生素的使用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用药。 七、抗生素的使用应同药敏试验密切配合,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使抗生素准确有效地发挥疗效。

八、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保险性”预防用药。 九、为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另外,青霉素类、头孢类应严格按药品规定要求做皮内过敏试验,皮试阳性者禁止使用。 十、对老年人、孕妇、新生儿及肝肾疾患者有其它特殊病种者应特别注意到其生理、病理特性及个体差异,准确选药,适当调整剂量。十一、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应有专人进行疗效、数量及副作用、耐药性的统计,用以指导和制定合理应用的有关规定。对初诊者需认真询问过敏史,对过敏阳性者,病历须作醒目记载。

2018年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知识培训

2015年合理使用抗生素知识培训 培训材料 主讲人: 培训对象: 培训地点: 培训时间: 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材料 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适应症,绝不能滥用抗生素。 抗菌素只适用于“两菌四体”,即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及非细菌性发热应视为抗生素使用的禁忌症。上呼吸道感染及咽痛、咽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一般无需抗生素。如能核定细菌,最好做药物过敏试验,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但如果受条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而目前各级医疗单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不要将抗生素作为退热“万能药”,只要一见到感冒发热的患者就使用抗生素。 二、严格控制新品种和昂贵抗生素的使用。 滥用昂贵新品种抗生素,会加速耐药菌的产生,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临床治疗疾病产生不良的后果。在临床工作中本

来一线抗生素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二线、三线抗生素,更不能因患者及家属的要求而不坚持用药原则,迁就患者,只有根据临床上的实际需要,其他抗生素又无法控制感染时,才能考虑用新品种或昂贵抗生素。 三、应用抗生素不应该盲目下药和更换,遇到病情应尽力找出病原微生物,针对性用药。 疑为细菌感染的,除非病情危急,不轻易立即使用抗菌药物。例如:G+球菌的肺炎球菌,可选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如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不好,要全面分析考虑是否药物剂量不足,用药时间短,给药途径不当,全身免疫功能等因素,如与此有关只要对这些因素加以调整,对症选择,疗效就会提高,避免造成药物浪费。 四、预防性用药必须严格控制。 在一般情况下不要随意把抗生素作为预防感冒用药,对那些不明原因的发热,无明显细菌感染指征的,不要使用抗生素。不论病情需要与否都使用抗生素来提高保险系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五、合理停用或换用抗生素。 在临床上停用抗生素的指针是体温正常,血象正常,临床症状消退72~96h(3-4天)等。重症感染可以适当延长,若抗生素疗效不满意时,急性感染可以于48~72h(2-3天)后考虑更换抗生素。 六、注意联合用药的合理性。 联合用药要有可靠的依据。定的指征是:病情特别严重,如败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