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永远追随

永远追随

永远追随
永远追随

读《永远追随》有感

“一夜吹个不停的乱风,一夜下个不停的细雨,终于把湘南的香花岭弄成了一个初冬的样子了。”一翻开《永远追随》,引人入胜的开头就映入人的眼前。而把书读完之后,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情节一波三折的故事,还是令人深思的故事。

《永远追随》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先生的首部文学作品,“关乎信仰、价值和荣耀,似轻实重,映照当下”。小说中,毛主席带领红军借住在陶家,在由疑惧到信任的数日相处之后,他们在撤离时借走了对陶家来说无比珍贵的驴子“小白”,却未按时归还。为此,陶家的两个少年, 13岁的陶百川和12岁的周三才踏上了寻找之旅。由此,亲历了湘江之战的惨烈,用少年的眼睛见识了这场残酷的较量……

《永远追随》写的是战役,却是以少年的眼睛和情感去讲述的,这是就小说的独特之处。在战争的角落,大人说话做事并不完全避讳小孩,由此“川伢子”陶百川和“三娃子”周三才俩表兄弟可以了解到战争中最为真实的脉络和纹理,能推进叙事;但是,这又并不是完整的全知视角,毕竟,故事的主角还只是两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涉世不深,对许多事情都似懂非懂“他就是想不明白红军的大官毛主席为什么要叫大老李,这不是骗人吗?房子让他们住好的,还要熬夜给他们做豆腐,他们为什么要骗人?还有,为什么还防着有人会给他们的饭菜下毒呢?陶百川不相信像妈妈一样的毛主席会骗人,一定是

大老魏这个‘奸臣’。”也正因不懂,所以小说才能展开叙事和想象的空间。

读完一整本小说,我深深地为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鬼斧神工而惊叹。小说的灵魂终究在人,书中的两个少年陶百川与周三才均来自世代小生产经营者家庭,显然,他们都继承了来自家庭的勤劳、善良和精明,然而又有区别。表哥陶百川坚持公理,沉稳执着,有骨气,坚决拒受银元赔偿,执意要毛主席主持公道,不见毛主席不开口,在遭到误会解释不清时不惜以死证明,体现出农家子弟的正直、血性和刚烈;而表弟周三才先是被炮声吓得“浑身一哆嗦,双手捂住了肚子”,之后望着程翠林政委拿出的银元说:“钱,钱也算钱……”“只要有银元,没有小白,咱们可以买小黑小灰”。他虽没有表哥勇敢,却分外机灵,而且十分嘴甜,无时无刻不在想家里的亲人。战争的惨烈和孩子性格的差异,形成巨大的张力,撑起了故事的架构,决定了故事的走向。

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不少,除了两兄弟,《永远追随》还成功地塑造了另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当中,有无辜的老百姓:陶家驹,祖母陶柳氏,罗婆婆……这些农民,在香花岭中朴实一生,对红军没有全面的认识,却也如此的善良、勤劳。除此之外,小说对红军各级指挥员的性格也刻画得十分精彩,从方面军、军团首长到师首长,再到供给科长,连长,战士,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呈现,他们的音容笑貌,宛若目前。红军指挥员们有的面对困局忧心如焚,对两兄弟的遭遇同情有加,有的在大战之际,面对两个少年依然有法有度、不作等

闲视之;有的坚毅深沉,有的爽朗豪气。却秉持同一个观念:不拿老百姓一分一毫,战斗视死如归。他们还有着高度的责任心,每个人都在保证两兄弟的安全,不让年少的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当然,《永远追随》对毛泽东的描写相当出彩。此时的毛泽东不在决策核心,关于形势的正确判断和意图得不到“三人团”的采纳,又染上疟疾大病一场。但在《永远追随》中,毛泽东在给老人家鞠躬,之后又因为魏苍生戒备太甚向陶家道歉,跟两个十几岁的小孩讲故事拉家常。长征途中,毛泽东给了彭德怀、陈树湘和战士们莫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小说从多个侧面塑造出了一个怀念临危不惧、大智大勇、克敌制胜的毛泽东形象,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热爱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毛泽东。

故事的最终,陶百川与周三才还是回到了家中,但目睹了悲痛的结局:陶家驹作为通共分子被反动派杀害,奶奶、外婆陶柳氏被迫自缢。自此,两人遵循老人家的遗愿,毅然决然掉头走上了追随红军的道路。看到这,不仅让我们读者为此悲愤、叹气,但尾声,“三年后,毛主席向他们伸开双臂走来”也是先抑后扬,预示最后红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从这种人物和情节设置,不作主观预判,如同高手布局,讲究运筹帷幄,手眼心法,内外贯通,不落闲子。

读罢整本《永远追随》,我才真正明白,谁在“追随”,他们又在“追随”什么,是什么让他们不顾一切地“永远追随”……即便苏维埃政权深陷一个接一个“左倾”决策所招致的迷雾与黑暗,即便红

军强渡湘江期间遭到了秋收起义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最严酷的追剿,来自广大贫穷地区、世代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人民,尤其是红军的兵源主体和骨干力量——青少年们,依然对红军怀有毫无保留的亲近和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是中国人民对红军还有共产党永远的追随!联系实际,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会永远追随着共产党,永远追随着红军?我想,大概是他们取得了“民心”。人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人民之所以追随、爱戴红军和共产党,是因为他们“为人民服务”,不剥削欺压人民。而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我除了感谢先辈们的付出,还想到了,在那个年代,有许多像陶家两兄弟的孩子生活在动乱、战争的时代,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用如他们般一辈子没读过几天书,更不用年纪小小就带着满腔热血去参军,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

从《永远追随》中,我看到了触犯群众纪律的执法之严,感受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军民鱼水之情。或许,曾经真的就有这么一家人,靠着一只可爱的小毛驴,以卖豆腐为生,或许,真的有两个孩子,在枪林弹雨中,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走上了革命道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