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率变异性在运动领域应用研究的现状_杜吟

心率变异性在运动领域应用研究的现状_杜吟

心率变异性在运动领域应用研究的现状_杜吟
心率变异性在运动领域应用研究的现状_杜吟

第23卷第1期/2011年1月

Vol 123No 11/Ja nuary 2011

89

心率变异性在运动领域应用研究的现状

Review on Current HRV Applied Research in S ports Field

杜 吟,李京诚

DU Yin,LI Jingcheng

摘 要:H RV (心率变异性)是一种用于研究心率的自主控制的非侵入性指标,H RV 分析将R -R 间期或者每个心动周期的心率变化数量化。由于其能够反映自主神经活性和定量评估心脏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HR V 已变成了一种研究工具和评估技术。H RV 在运动领域应用的现状可以从3个方面来考察:1)在运动训练方面的应用,其中涉及应用HR V 评估运动能力、应用H RV 评估无氧运动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应用H RV 研究自主神经与运动表现的关系、应用H RV 生物反馈提高运动表现;2)在体育保健康复方面的应用,其中包括帮助诊断运动疾病和评估康复治疗效果、以及监测营养食品对人体机能的功效;3)在不同人群健身方面的应用,这方面主要侧重于评估健身项目的差异、及运动对老年人自主神经控制的改善等。H RV 在运动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H RV 在运动领域未来的研究应重新认定现有参数的评估效度,进行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应用范围应向运动员机能状态评定、运动员心理负荷和心理应激状态评价等方面拓展。关键词: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系统;运动领域;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G 804.8 文章编号:1009-783X(2011)01-0089-08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HR V (heart r ate va riability )refers to a non -invasiv e indicator ,w hich can evaluate the autonomic modulatio n of the heart and quantity the v ariation of RR inter vals o r oscillation in consecutive ca rdiac cy -cles.Because it can r eflect auto no mic ner vous sy stem .s (A N S)activit y and quant itativ ely ev aluate t he tone and balance of the sy mpat hetic ner vous system (SNS )and the parasy mpathetic ner vous system (PN S),H RV has become a r esear ch to ol and assessing technique.H RV applicatio n in spo rts field in r e -cent y ea rs can be explo red fro m three aspects:the fir st aspect is about HR V a pplicat ion in spo rt tr aining w hich r efer s to assessing spo rt ability,evaluates the influence o f anaero bic ex ercises o n A N S,analy zes t he relatio nship bet ween A NS activity and spo rt perfor mance,and uses H RV bio feedback to impro ve spo rt perfor mance;the second aspect is H RV in spor ts health care and r ehabilitation,in which include using H RV to diag no se spor ts disease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s of spor ts r ehabilitating therapy,and monito r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food on body functio n;the last aspect is about H RV applicat ion on po pular fitness w hich invo lv e eva luating different effects of differ ent fitness spor ts and measur ing the im pr ovement o f t he autonomic co ntr ol o f the heart in senio r citizens by exer cise.H RV applied research in sport s field still ex -ists so me co ntr over sies and short co mings.T he va lidity o f the assessment of its exist ing par ameters should be reconsider ed,and its ev aluatio n index should be st andardized.H RV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is field in future sho uld be ex panded to ev aluate athletes .body funct ion,mental load and psycholo gica l stress.Key words:H RV ;autonomic nerv ous sy stem;spo rts field;applied research

收稿日期:2009-12-23

作者简介:杜吟(1985)),女,甘肃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员心理技

能训练原理与方法;李京诚(1960)),男,湖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动力。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088

Capital Institute of Ph ysical Edu cation,Beijing 100088,Chin a.

HR V(hear t rat e v ariabilit y,心率变异性)是一种用于研究心率的自主控制的非侵入性指标,HR V 分析将R -R 间期或者每个心动周期的心率变化数量化,并以此反映自主神经活性和定量评估心脏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1-2]。由于能够反映自主神经活性和定量评估心脏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H RV 已变成了一种研究工具和评估技术。在运动领域中,H RV 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它可以用以评估运动员的运

动能力和运动表现;分析不同类型的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作为心理干预手段对运动员进行训练;还可以用来诊断运动疾病,监测健身运动的效果;甚至,还可以用来研究营养食品。近年来,运动领域的H RV 应用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看,都有了迅速的发展。从广度看,它的应用范围从运动训练[3-4]拓展

到运动营养学[5]。从深度看,从一些新指数的应用[6-7]

到将

H RV 作为训练干预手段[8],而且,许多研究具有跨学科的趋势,例如运动员保健康复兼涉运动训练学和临床医学[9-12];H RV 生物反馈兼涉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一些研究还注意到被试者的性别[13-14]、人种[15]、年龄[16-18]等差异。根据体育学科的分类惯例,本文拟从以下几个层面对HR V 在运动领域的应用概况进行述评:H RV 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HR V 在体育保健康复中的应用;HR V 在不同人群健身中的应用。

1H RV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1.1应用H RV评定运动能力

HR V的应用为运动能力的评估带来了观念的改变和方法的革新,它使人们能够更科学、更微观、更精确地认识运动能力,但是,随着应用范围的拓新和研究范式的改变,一些方法论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摆到了研究者的面前,H RV在运动能力评估方面的近期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些研究者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对H RV的一些指数进行创新性的功能分析和价值评判。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通过测量无氧阈来评估其运动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传统的无氧阈测定方法可以分为有创和无创2个类别。有创测定法主要指乳酸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方法。无创测定法主要包括通气无氧阈测定法、心率无氧阈测定法等[19],但在实际应用中,乳酸阈测量法需要频繁采血,因此,这种方法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并不理想;而第二通气阈值的测定则需要昂贵的原料,使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20]。虽然,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基于心率的测量方法,是较为简单的非侵入的方法;但以往研究中测得的心率拐点有时反应不敏感有时结果不一致,所以,能够提供一种测量年轻运动员无氧阈的更为准确、简便、经济、非侵入的方法是H RV研究者们必然思考的课题。在这方面有启示意义的是,以往的研究表明,H RV的时域分析值可能能够用来评估通气阈[21-22]。M ar-t in Buchheit等[6]的研究对不同的无氧阈测量方法测得的男性青少年运动员的无氧阈进行了比较,并试图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心率的评估无氧阈的指数,即/H RV第二峰值0。研究结果显示:在心率拐点和第二通气阈值上反映出的耗氧量和心率呈相关(P<0.001;r=0.51和0.61);在心率变异性第二峰值和第二通气阈值上的耗氧量和心率也呈显著相关(P<0.001; r=0.63和0.75);在心率变异性第二阈值和心率拐点上耗氧量和心率同样呈现了显著相关(P<0.001;r=0.88和0.85)。这一结果证明了H RV第二峰值可以作为心率拐点的很好替代用来评估无氧阈,二者可能存在相似的生理机制。与上述研究路径相似,一些学者试图将运动过程中H RV的变化模式量化[23-24],并将其作为一种表征运动功率的函数,从而可以对运动员的身体工作能力(physical w or k capacit y)进行评估,并且分析性别和个体的身体工作能力等因素对这种变化模式的影响。M.J.L ew is等[7]提出了/H RV衰变常数0的概念,其研究发现,在递增负荷的自行车运动中10名男性和6名女性的HR V高频带和低频带的/H RV衰变常数0(H RV功率下降50%时所对应的值)都与最大运动功率WR max呈线性相关(P<0.01;r> 0.7),而且/HRV衰变常数0在男性被试组显著高于女性被试组(P<0.001)。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身体工作能力较低。由于这一研究的前提是,不采用以往传统的心率和运动功率呈线性相关这一假设;所以,它不但为评估亚极量运动中个体的身体工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参数,而且避免了传统方法中测得的最大心率本身可能不准确造成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现有的描述运动引起的生理反应的方法来说,/HR V衰变常数0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补充。它可能有助于评估运动能力,制定训练强度计划,以及避免运动者参与超负荷的运动训练。与上述思路不同,另一些学者的研究触角在向应用领域的细致化、特殊化方面探伸,这些研究试图构建一些已在运动领域有所应用的指数在特殊测试项目中的变化模式并对这种变化模式的意义进行评估。前人的研究表明,在渐进性运动中运用H RV参数分析描绘出的副交感神经撤除模式为单一指数衰减曲线[25-26],而且有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渐进20m往返跑测试(20M ST)中,副交感神经撤除的参数与最大有氧速度呈显著相关。L uiz A. P erandini等[27]的研究通过分析13名男性手球运动员在间歇体能测试(30-15IFT)中的H RV发现,副交感神经撤出模式同样很好地符合单一指数衰减曲线(R2=0.96-0.97),但副交感神经撤出的参数t和振幅(A)与最大速度没有形成显著相关(r= 0.29-0.46;P>0.05),而曲线下面积(AU C)与最大速度呈显著相关(r=0.64-0.80;P<0.05)。由于间歇体能测试中的最大速度与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V O2ma x、弹跳能力和10m冲刺能力都呈相关[28],所以,最大速度可以作为一个评估集体项目运动员多项能力和心肺适能的综合指标[29]。这就说明在间歇体能测试中,由单一指数衰减模式导出的曲线下面积A U C可以作为间歇运动的有氧指数,并且它也提供了一个不需要测量呼吸的评估间歇运动中心肺适能的新参数。

综上可见,在应用H RV评定运动能力方面当前最具创新性的研究都集中在HR V的一些指数上,这些研究不仅拓宽了这些指数的功能范围,而且为评定运动能力提供了新的参数。例如,运用/H RV第二峰值0替代心率拐点来评估无氧阈;运用/HR V衰变常数0来补充现有的描述方法,以监测运动训练中的超负荷;运用由单一指数衰减模式导出的曲线下面积A U C 作为评估间歇运动中心肺适能的新参数,因为它不需要测量呼吸而具有较强的便捷性。

1.2应用HR V评估无氧运动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都证明,经常的有氧运动能够使自主神经系统发生积极的变化[30-33],但是有关无氧运动训练对自主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在研究无氧运动方面,一些学者采用了对从事有氧运动项目和无氧运动项目运动员自主神经张力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Dav id J.Berko ff等[34]在美国2004年奥运选拔赛之前,通过对比154名(女性58名)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按无氧运动项目或有氧运动项目分组)发现,HR V的频域分析值(HF nu,LF nu,P<0.01)和时域分析值(P N N50,P<0.04)仅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运动项目的不同并没有导致运动员自主神经张力的差异。由此认为,无氧运动训练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与有氧运动训练相似。与上述对长期的不同类型运动训练导致的自主神经活动的差异研究不同,一些学者对1次运动后恢复期自主神经系统对运动的反应进行了研究,但从目前看,对于运动恢复期自主神经的反应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亚极量和递增负荷等有氧运动方面[35-36]。W.N iew ia-do mski等[37]对8名运动员无氧和有氧运动后恢复阶段H RV 的变化进行长时程(1、24、48h)的评估和对比后发现,无氧运动(Wing ate无氧功率测试)结束1h后始终伴随着L F、H F持续

体育与运动科学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

90第23卷第1期/2011年1月

Vo l123N o11/January2011

第23卷第1期/2011年1月Vol123No11/Ja nuary201191

而显著的抑制,虽然有氧运动也同样对HR V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并不显著。此项研究表明,在最大功率输出强度下的无氧运动,能够对自主神经活动造成持续较长时间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结果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老年人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因为,抵抗性训练现在已是心脏病康复方案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它也被推荐用于防止年龄增长引起的骨骼肌肉力量的下降[38],但是,抵抗性训练属于无氧运动。由此认为,在本研究中观察到的,无氧运动后自主神经活动长时程的扰乱,可能同样发生在抵抗性训练之后的恢复阶段。鉴于前人研究已证实,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急剧变化,能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39],所以,可以认为,抵抗性训练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老年人可能并不适宜。L udmila等[40]的研究亦证实,无氧运动能够对运动员的自主神经活动产生显著的影响。其在Wing ate无氧功率测试后,对9名平均年龄为17岁的跑步运动员自主神经活动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H RV的时频分析参数(SDN N, PN N50,RM SSD,HF和H Fnu)均在测试后显著降低(P< 0.05),而LF nu和LF/H F则显著增高(P<0.05),并且这种影响至少在运动后持续1h以上。此项研究同样说明,无氧运动能够对副交感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上述的研究都证明,无氧运动能够对运动员的自主神经活动产生显著影响。这个结论有助于改变以往偏重于从有氧运动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思考问题的路向,从而开启一种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并重的研究视野。

1.3应用H RV研究自主神经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如果自主神经系统处于失衡状态或活动降低的时间较长,将会导致运动训练的效果降低以及运动表现的下降[41],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是影响运动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为运用H RV来预测和评估运动表现提供了理论根据。Luk Cipr yan等[3]对4名冰球运动员整个赛季的表现进行纵向研究后发现,具有最高的HRV总平均值(0.8)、总功率(3.22)和最一致结果(SD of T S=0.74;SD o f T P=1.02)的球员也同样得到了教练给予的最佳运动表现的评定;而得到最低的HR V总平均值(- 2.15;SD= 1.42)和总功率(- 2.52;SD= 1.4)的球员也同样得到了教练给予的最低运动表现的评定。另外,运动员的主观感受报告SR H(self-r epo rted hea lth status)和H RV数据不一致,这进一步说明,对于优化训练计划,自主神经活动的数据因其客观性和独立性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这项研究对运动员在赛季中自主神经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评估,并探寻了其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说明HR V可以作为最大限度的发展运动能力和提高运动表现的有效参数,并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它可能不仅被运用在运动训练中,而且在选拔有潜力的运动员以及选择他们适合的位置时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节律性运动,例如跑步、单车中,呼吸的节奏与运动的节奏相协调,因此,可以认为呼吸节奏的变化反映运动节奏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比赛中对呼吸频率的变化进行测定,目前还存在方法上的限制。由于在运动中HF和呼吸频率几乎同步变化[42],这意味着,可以运用HF峰值来估测呼吸频率,求H F峰值与步频的相关,从而间接反映呼吸频率与步频的关系。基于上述假设,K.Sumi和S.Suzuki等[4]对一场真实的3000m长跑比赛中运动员的HR V和步频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比赛刚开始时,出现了H F的下降和短暂的L F/H F的升高。在这之后, H F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而L F/H F则显著下降。且H F的频率峰值和步频的相关系数为0.703至0.868。这一结果证实,在高强度的跑步比赛中,H RV可以反映运动节奏。由于呼吸、循环和运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呼吸的协调能够优化运动表现,而且控制步伐的过程中呼吸频率随着步频同步变化,那么在训练中对步频的控制就可以对呼吸进行调整,从而使自主神经的活动达到适应运动节奏的理想状态。在作者看来,在调整呼吸以优化运动表现的过程中,HR V可以代替呼吸节奏来表征运动节奏,从而为优化运动表现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上述研究表明运用HR V测得的自主神经活动的数据与运动表现状况相一致,而且比起运动员的主观感受报告,H RV数据更客观,更真实。另外,由于H RV可以估测呼吸频率,所以在调整呼吸以优化运动表现的过程中,H RV可以起到调节工具的作用。

1.4应用HR V生物反馈提高运动表现

由于较高的H RV,尤其是与压力反射频率一致时,对生理和心理都有有益的影响,因此,研究者将其作为一种干预手段运用于运动训练中,试图通过反馈作用来提高运动表现。Bes-sel和Gevirtz的研究发现[43],对女性体操运动员进行呼吸再训练,能够降低赛前焦虑和提高运动表现,而HR V是与呼吸频率存在相关的。Joshua Raymo nd等[8]的研究将alpha/thet a神经反馈法和H RV生物反馈法对拉丁舞者舞蹈表现的影响进行了比较。他们将24名专业舞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干预,并设定了对照组,而且分别在干预前后由专业评委对24人的舞蹈表现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种干预方法与对照组相比都提高了专业舞者的舞蹈表现,但2种干预方式所提高的表现方面有所差异,alpha/theta神经反馈法所提高的是运动表现中/把握时机的能力0这一方面,而H RV生物反馈法提高的是/运动技巧0这一方面。作者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2种反馈方式分别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缘故。这项研究也是心理生理学运用HR V作为干预手段促进运动者优化运动表现的初步尝试。正如有学者指出,神经反馈和H RV生物反馈法,是对传统运动心理干预方法(如表象训练法)的有益补充,且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生物反馈对于提高运动表现的有效性[44]。

2HR V在体育保健康复中的应用

2.1HR V在运动员保健康复中的应用

体育运动是人类追求健康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活动,运动员群体无论在文化意义上还是经验意义上都是健康的象征,然而,事实上,相当比例的运动员却是体育运动的受伤害者或运动疾病的患者,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运动员的保健康复越来越受到体育从业者和研究者的关注。HRV在运动员的保健康复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监测和分析运动员的心血管疾病、运动损伤手术期间的自主神经活动改变、以及过度训练综合症等方面。

第1期杜吟等:心率变异性在运动领域应用研究的现状体育与运动科学

HR V对运动员的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是一个较新的方向。HR V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关注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等对运动员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45-46]。从已发表的文献看,对于患有常见心血管疾病运动员的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这类疾病如轻度的二尖瓣脱垂(M VP)和短暂的良性心律失常。然而,已有的研究报告指出,事实上,患瞬态良性心率失常的比例几乎占运动员总数的1/2,而二尖瓣脱垂患者也多达一般人群的约2.4%[47]。N.K outlianos等[10]的研究,将患有轻度二尖瓣脱垂和心律失常的足球运动员的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同患短暂良性心率失常但没有任何结构性心脏疾病的球员的自主神经活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2组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指数(HR V index)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A 组(患轻度二尖瓣脱垂运动员组)的心率变异指数比B组(患短暂良性心率失常运动员组)降低了18.2%(P<0.05)。由此说明,与有良性心率失常但没有结构性心脏疾病的运动员相比,因运动导致的心脏迷走神经活动占主导的状态,在患轻度二尖瓣脱垂的运动员身上体现的程度受到了制约。H RV对运动损伤手术期间的自主神经活动的研究,对于运动员的手术后康复具有监护和指导意义。由于频繁的运动训练,膝盖损伤在各年龄段运动员身上都时常发生。运动员为了可以恢复运动训练,接受手术修复往往是必须的。而住院治疗康复阶段健康状况下降导致的运动量减少也是不可避免的,现有的研究表明,住院治疗阶段中断运动训练会导致运动员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但是这些研究多是模拟一种/卧床休息0状态,与现实的住院情形有很大差异,所以所得实验结果往往不能够直接应用。N ico-las Olivier等[11]对10名膝盖损伤足球运动员住院手术治疗7d 前后的H RV进行评估后发现,运动员住院之后,SDN N和T P 分别显著下降了7%和66%(P<0.05),且H F显著下降了64%(P<0.05)。本研究证明,现实的住院手术治疗过程,确实能够导致运动员H RV的显著变化及与之关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HR V对运动性疾病的研究对于防范运动风险,科学诊断运动疾病具有积极的意义。过度训练综合征(ov ertr aining sy ndr ome),是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运动训练、比赛及恢复阶段的不平衡导致,并多发生在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中[48],但目前对于运动员过度训练的诊断还缺乏一种标准化的且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些研究已经指出,过度训练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这激发了一些研究者运用H RV来诊断过度训练综合症的兴趣。L aur ent M our ot等[9]通过比较7名过度训练运动员(OA)、8名健康正常人(C)和8名健康运动员(T)的H RV后发现,在仰卧和直立2种体位时T组的总功率T P都高于C组和O A组(P<0.05);仰卧体位时,H F在T组也显著高于C组和O A组(P<0.05);无论是仰卧还是直立体位,O A组都明显表现出了交感神经活动占主导;且站立姿势引起的心率变异指数(H RV index es)的变化在T组比O A组明显。另外,Po incare.plot非线性分析也同样在3组间发现了差异,与C组相比,OA组的散点图形状更窄而T组的形状更宽。这也说明非线性分析可能成为一种更直观的诊断过度训练综合症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研究中,过度训练引起的自主神经活动由平衡向交感神经占主导的转变,并没有同运动表现的下降发生显著的相关。同样的,在Iellamo等[49]跟随意大利青年赛艇队在世界赛艇锦标赛之前1年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在离比赛还有20d的最后训练阶段,运动负荷的增加导致H RV 的显著下降,并向交感神经为主导转化,但7名队员中有3名夺得奖牌。说明运动负荷增加导致的HR V变化并没有使运动表现水平降低。换言之,从运动员保健意义上讲,运动表现水平对过度训练综合症有一定的掩盖性。

笔者认为,HR V在运动员保健康复方面的应用所揭示的问题在以下方面具有提示意义:患有结构性心脏病和患有良性心律不齐运动员HR V的差异,提示我们应对患有结构性心脏病运动员进行特别保护;住院手术期间运动量的减少甚至完全静息,导致HR V显著变化和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提示我们应加强住院手术恢复期间的运动康复训练;过度训练引起H RV 非线性分析结果的差异,提示我们可以将H RV作为一种诊断过度训练综合症的有效工具。毋庸置疑,这些问题的揭示,将会促使运动员的保健康复工作向更加科学化发展。

2.2HR V在非运动员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现在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因而增加了死亡的危险。这些疾病共同的特点是,造成患者活动能力的丧失和运动水平的降低,进而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康复治疗中,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运动干预方法来提高自主神经的功能。H RV的运用为分析这类疾病的发生机理和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生理指标。

文献显示,HR V应用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干预上。以往的研究表明,脊髓损伤患者易患严重的心血管功能障碍,而且其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也较高[50]。在过去的10年中,减重平板训练(BWST T)已成为有部分运动能力的脊髓损伤者的康复手段之一,但尚没有用于完全性脊髓损伤者[51]。而在对心血管的健康起到有益作用方面,减重平板训练显然要优于其他的运动干预方式,比如,功能性电刺激运动等。D.S.Ditor等[12]对6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减重平板训练。对所有被试的HR V进行频域分析,结果显示没有因运动干预而起到明显改变,但从上述6人中由于离床活动(即BW SST)心率明显加快而分出的子样本中(n=3)发现了显著变化,H RV分析结果表明被试的自主神经调节向以迷走神经为主导转变。这说明,HR V有可能成为一个判断运动干预对脊髓损伤者心血管调节水平影响变化的有效指标,而且,也初步证明,减重平板训练可以作为提高脊髓损伤者心血管健康水平的有效运动方法,尤其是对那些不能忍受功能性电刺激(FES)运动的个体。H RV应用研究关注较多的另一个接受运动干预治疗的疾病是肌纤维疼痛。肌纤维疼痛能够导致运动能力降低以及自主功能障碍,并且肌纤维疼痛患者的H RV降低也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甚至死亡的风险[52]。A rturo Fig ueroa等[14]对10名患肌纤维疼痛的妇女和9名年龄性别构成相似的健康被试进行了为期16周的抵抗性运动训练(RET)。训练前实验组的T P、L F、RM SSD均低于对照

体育与运动科学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

92第23卷第1期/2011年1月

Vo l123N o11/January2011

第23卷第1期/2011年1月Vol123No11/Ja nuary201193

组(P<0.05);在训练后的结果显示,T P和RM SSD均显著增加(387?170)ms2,P<0.05;(0.18?0.08)Ln ms,P<0.05,L F 也明显增高(0.54?0.27)L n ms2,P=0.08。说明抵抗性运动训练能够提高患肌纤维疼痛并有自主功能障碍妇女的迷走神经张力。另外,本研究的结果与Co oke和Car ter[53]的纵向研究中抵抗性训练未改变H RV的结论不一致,作者认为,可能的解释是由于此项研究针对的是患肌纤维疼痛及自主功能障碍且缺乏运动的被试,即此类人群被用于比较的基线值较低,因而变化明显。

2.3H RV在运动营养学的应用

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运动员的营养需要,利用营养因素来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体力恢复和预防疾病的一门科学。在这个领域内一些学者开始试图运用H RV检测营养食品调节人体机能的功效。Laurent Schm itt等[5]将榕仙人掌籼(OF I),一种健康食品[54],作为运动员的饮食补充后对H RV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后发现,在O FI组仰卧和站立体位时H F都显著增加(P< 0.05),且仰卧体位时L F明显升高(P<0.01)。而且在2种体位测得的心率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对运动员饮食补充榕仙人掌籼能够对H RV产生显著影响。由于有研究表明仰卧状态下H F的增加以及心率的降低与运动表现的提高有显著相关[55],由此作者认为,饮食补充OFI可能对运动表现起到积极的作用。

3H RV在不同人群健身中的应用

3.1应用H RV评估健身项目的运动效果

大众健身的风靡大大拓宽了H RV研究者搜索运动种类的视域,一些并非纯粹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而且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健身项目成了H RV应用研究的热点。这些健身项目大致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传统项目,即从传统文化中派生出来的健身活动,例如太极拳、瑜伽;一类是流行项目,即从流行文化中演变而来的健身活动,例如有氧舞蹈。由于太极拳、瑜伽运动强度较低而且带有精神修炼的性质,有氧舞蹈与音乐相结合,具有表演艺术的特征;所以,从生理意义上看,这些项目是否真正具有健身功效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勿庸置疑,正是基于上述的疑问,H RV研究者们才将注意力转向这些健身项目,他们的研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借助H RV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认识能力,给这些曾经与宗教、哲学、艺术相共生的健身项目是否具有健身功效作出一个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太极拳中包括缓慢的、精确的、平衡的身体动作,且运动强度较低。已有研究表明它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一样有效[56],但有关其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Janne Vaananen等[57]的研究发现,老年组和青年组的男性被试在练习完2遍太极拳套路之后的HR V均显著增加,但本研究仅说明太极拳练习可以使老年和青年男性的HR V即刻发生改变,至于这种运动是否能够对自主神经系统产生永久性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明。瑜伽是一种通过深度的放松和有节奏的呼吸,由此帮助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迷走神经达到平衡,进而促进身心健康的运动[58]。目前已有学者就瑜伽对HR V的作用进行了研究[59-60]。Nandakumar Selvar aj 等[61]对8名Isha瑜伽练习者练习过程中每个阶段的H RV变化进行了比较。Isha瑜伽包括4个阶段:1)SukhaPr ana yam阶段,此阶段主要包括静坐和冥想,并将双手放于膝上。缓慢的呼吸保持在6次/min,并观察呼吸过程中腹部的运动;2)AU M 吟唱阶段,此阶段是大声念出/A ah0,/Oo h0,和/M mm0几个音,且每分钟要少于6次;3)快速呼吸阶段,这一阶段要快速地用鼻孔吸入呼出空气;4)最后一阶段是放松的静坐,没有任何身体动作。结果显示,在SukhaP ranayam阶段,被试的H RV表现出交感神经张力的增加和迷走神经的撤除;A U M吟唱阶段,仅有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加;快速呼吸阶段表现出迷走神经的撤除;在最后阶段H RV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除了上述的传统健身项目,流行的有氧舞蹈也引起了H RV研究者的关注。有研究表明对于女性健身者而言有氧舞蹈是一个可取的选择,它同慢跑、健身走等运动项目对有氧能力的影响效果相似[32]。Ale Jakubec等[16]对44名40~65岁的中年和老年女性被试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有氧舞蹈训练。锻炼项目没有对被试的HRV参数产生任何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变。只有锻炼干预的2个方面与H RV产生了相关,即有氧部分的持续时间和锻炼的平均强度。H RV频域分析表明,从交感神经向副交感神经的转化发生在对项目有较高坚持性的妇女身上,但是锻炼强度和质量的影响效果受到了HR V初始水平的制约[62],6个月的锻炼项目后,初始水平越低的被试发生的变化越显著。笔者认为,根据有氧能力和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变化关系,有氧舞蹈这种运动形式更适合有氧水平较低的锻炼者。至于有氧舞蹈训练之所以没有使H RV发生显著变化,可能是受到了被试对舞步的掌握程度和缺乏节奏感的影响,所以,对于有氧能力较高的被试,应在舞步已经熟练掌握而且培养了音乐节奏感的前提下,选择有氧舞蹈这种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3.2应用HR V研究运动对老年人自主神经控制的改善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H RV对老年人健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问题:体育锻炼增强心脏自主神经控制的可能性;体育锻炼作为干预手段对于防范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有效性;怎样的运动剂量可以对提高老年人HR V起作用。

随年龄增长HR V的逐步下降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人体衰老的正常结果[63],但是,HR V的下降与老年人死亡率之间又存在相关,并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更起到预后的作用[64]。有研究表明,持续的身体锻炼能够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这可能是由于运动使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向迷走神经为主导转变[65];因此,体育锻炼对于老年人可能是一种增强心脏自主神经控制,并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有效干预手段,但是,能够对增加老年人HR V起到作用的明确的运动量的研究资料还不全面[66]。Bart verhey den等[17]评估了现实的、可行的、普通的健身训练项目对55~75岁的男性被试心脏自主控制的影响。实验组参加了为期1年的,每周2~3次中等强度的健身训练计划(包括耐力训练和抵抗性训练)。在干预前后对H RV的分析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R V参数都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为期1年低剂量中等强度的健身训

第1期杜吟等:心率变异性在运动领域应用研究的现状体育与运动科学

练没有对年龄在55~75岁的男性静息状态下窦房结迷走神经调节产生临床意义上的影响。这表明低剂量的休闲类运动还不足以对老年人H RV的增加起到积极的作用。较高强度的耐力训练可能是提高老年人H RV的更为适合的干预方法[67]。4争议与展望

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述评,我们不难发现H RV在运动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同时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讨和体育运动工作者在实践中改进和创新。

1)HR V现有参数对运动引起的自主神经变化进行评估的效度,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重新认定。有研究表明在高强度运动中超过最大摄氧量的70%或者超过最大心率的85%后, HR V就不能对心脏自主神经活动进行有效评估,尤其在与静息状态或低运动负荷状态测得的结果比较时其评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低[23-24]。还有学者发现,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不能对心率在43~60bpm范围内的被试的HRV产生影响,那么用HR V评估中等强度的运动对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影响的效度就受到了质疑[68]。另外,G.De V ito1和S.D.R.Gallow ay等[69]发现,使用莫索尼定(一种抗交感神经类药物)对中央交感神经抑制后进行稳态运动中测得的H RV参数中仅有用非线性方法Poincar e.plo t分析得到的SD2与安慰剂组相比发生了显著下降(P<0.05),而线性的时频分析值均未产生显著的变化。这一结果可能表明,传统的H RV时频分析值并不能有效地对运动中的交感神经活动进行评估,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对产生于不同强度、不同种类、不同持续时间运动中的HR V评估结果及效度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对H RV的各项参数在评估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确认,从而使HR V在评估运动对自主神经的影响和运动中自主神经活动变化时的效度不断提高。

2)目前H RV评价指标尚未标准化,这是H RV应用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也是造成许多争议的主要原因。例如,对于运动员伤病住院治疗阶段机体产生的变化,HR V是比较敏感的,累积的测量数据的显著下降可以指示出健康状况的下降。从病理学角度看,可以在住院前、住院过程中和住院后进行一个H RV的系统测定,由此能够快速地对个体健康状况的下降给出客观依据;然而,目前尚不存在一个H RV变化的标准值可以用来量化评估有氧适能的下降。这是由于以往研究中用来评估H RV的方法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导致的结果,比如,心率检测仪器不同、数据处理的不同等。还有在HR V评价指标所得的结果与其他类似的评估自主神经活动的指标所得的结果之间也存在差异。L udmila和G rzego rz Raczak等[40]在评估控制呼吸对年轻专业运动员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时发现,H RV参数H Fno rm、LF no rm和L F/HF发生了显著变化(P=0.005),而压力反射敏感性(BRS)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同样是评估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参数得到的结果却不一致,说明评估自主神经活动的指标有待标准化。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对HR V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指标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期达到这样一种程度:通过一种完善的仪器,一套较为简单方便的计算分析方法,得到一个标准化的灵敏的参数指标。

3)引起H RV变化的生理机制,例如HR V参数受到交感副交感神经调节的程度,仍是学界争论的方面。以往的大量研究都表明,LF主要由交感副交感神经共同作用,并且更大程度上受交感神经的影响,但目前有学者认为,L F主要是由副交感神经进行调节的[5,37]。

4)H RV还有助于揭示一些运动引起的机体变化的生理机制。比如,关于经常性运动导致心动过缓的生理机制的争论已有多年,有观点认为是心脏迷走神经调节的增强,有观点认为是交感神经活动的减弱,有观点认为是固有心率的降低,也有观点认为是这几方面的共同作用[70]。而A nthony S.L eicht 等[18]的研究显示,有氧训练导致了被试最大摄氧量的增加和心动过缓的出现,而H RV中表明迷走神经活性的HF值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就说明规律的有氧运动导致的心动过缓的生理机制可能不仅是迷走神经调节的增强。

5)H RV在运动选材方面也可能提供有价值的依据。Dav id J.Berkoff等[34]认为,在高水平的运动员中可能存在一个H RV 的基线值,运动训练只能在此基线的基础上改变H RV,那么,这个基线值就有可能作为一个评估高水平运动员的生理指标。这同样提示我们HR V是否可以用于预测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从而为运动员的选材所用。

6)H RV的运用强化了对于不同类型运动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具有差异性的理解,提高了对运动训练中心脏自主神经适应状况的监测水平,从而使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向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因为,对于运动员和教练员而言,确认和选择能够改变运动员心脏健康状况的运动类型,对于制定强度适宜而有效的训练计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对运动员机能状态评定、运动员心理负荷和心理应激状态评价等领域,H RV 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M alliani A,agani M,ombardi F,et al.Cardiovascular n eural regu la-

tion explored in the frequ ency domain[J].Circulation,1991,84:482-492.

[2]Dreifus L.H eart rate variability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of life-th reat-

en ing arrhythm ias[J].J Am Coll Cardiol,1993,22:948-950.

[3]Cipryan L,Stejskal P,Bartak ova O,et al.Autonomic ner vous sys-

tem obs ervation throug h to use of spectral analysis of heart rate variab ility in ice h ockey players[J].Acta Univ.Palacki.Olomuc, Gymn,2007,37(4):17-21.

[4]Sum i K,Su zuki S,M atsubara M,et al.H 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in g

high-intensity field exercis e in female distance runners[J].Scand J M ed Sci S ports,2006,16:314-320.

[5]Schmitt L,Fouillot J-P,Nicolet G,et al.Opuntia ficu s indica increa-

ses heart-rate variability in high-level athletes[J].In ternational Journ al of Sport Nutrition an d E xercise M etab olism,2008,18:169-178.

[6]Buchheit M,Solano R,M illet G P.H eart-rate deflection point an d

the s econd heart-rate variability thres hold du ring runn ing exercise in trained boys[J].Pediatric Exercis e Science,2007,19:192-204.

体育与运动科学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

94第23卷第1期/2011年1月

Vo l123N o11/January2011

第23卷第1期/2011年1月Vol123No11/Ja nuary201195

[7]L ew is M J,Kingsley M,Short A L,et al.Rate of reduction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ing exercise as an index of phys ical w ork capacity [J].Scand J M ed Sci Sports,2007,17:696-702.

[8]Raymond J,Sajid I,Lesley A.Parkinson,et al.Biofeedback and

dance performan ce:A prelimin ary investigation[J].Applied Psy-choph ysiology and Biofeedback,2005,30(1):65-73.

[9]M ourot L,Bouhaddi M,Perrey S,et al.Decrease in heart rate varia-

bility w ith overtrain ing:as ses sment by the Poincare c plot an alys is [J].Clin Physiol Funct Imagin g,2004,24:10-18.

[10]Koutlianos N,Kouidi E,Deligiannis A.H 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s occer players w ith m itral valve pr olaps e or benign arrhythmia [J].S port S ci H ealth,2004,1:5-10.

[11]Olivier N,Legrand R,Rogez J,et al.H eart rate variability befor e

and after knee surgery in amateur soccer players[J].J ournal of S port Rehabilitation,2007,16:336-342.

[12]Ditor D S,M acDon ald M J,Kamath M V,et al.T he effects of

b ody-w eight su 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 on cardiovas cular r egula-

tion in individuals w ith motor-complete SCI[J].S pinal Cord,2005, 43:664-673.

[13]M iddleton N,Vito G D.Cardiovas cular autonomic control in en-

durance-trained and sedentary young w omen[J].Clin Ph ysiol Fun ct Imaging,2005,25:83-89.

[14]Figueroa A,Kingsley J D,M cM illan V,et al.Res istan ce exercis e

train ing im prov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wom en w ith fibromyal-gia[J].Clin Ph ysiol Funct Im aging,2008,28:49-54.

[15]Reed K E,Warburton D E R,W hitney C L,et al.Differences in

h eart rate variability betw een As ian and Caucasian ch ildren living

in the s am e Canadian community[J].Appl Phys iol.Nu tr M etab, 2006,31:277-282.

[16]Jakubec A,S tejs kal P,Kovacova L,et al.Chan ges i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fter a six month long aerobic dance or step-dance pro-gramm e in w omen40-65years old:T he in flu ence of different de-gr ees of adheren ce,intensity and initial levels[J].Acta Univ.

Palacki.Olomu c.,Gymn,2008,38(2):35-44.

[17]Verheyden B,Eijnde B O,Beckers F,et al.L ow-dose exercis e

training does not influen ce cardiac autonomic control in h ealthy s eden tary men aged55-75year s[J].J ou 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6,24(11):1137-1147.

[18]L eich t A S,Allen G D,H oey A J.Influen ce of age and moderate-

in tensity ex ercise train ing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youn g and m ature adults[J].Can J.Appl.Physioi,2003,28(3):446-461. [19]Svedahl K,M acin tos h B R.Anaerobic thr esh old:the concept and

methods of measu rement[J].Can J Appl Ph ysiol,2003,28:299-323.

[20]H eb estreit H,Stasch en B,H ebestreit A.Ven tilatory th resh old:a

us eful method to determine aer ob ic fitness in children[J].M ed S ci Sp orts Ex erc,2000,32:1964-1969.

[21]Blain G,M este O,Berm on S.Influen ces of b reathing patterns on

respiratory sinu s arrh ythmia in h umans during exercise[J].Am J Physiol H eart Cir c Phys iol,2005,288:887-895.

[22]C ottin F,P Lepr tre,P Lopes,et al.As sessment of ven tilatory

th resh olds from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w el-l train ed subjects dur-

ing cyclin g[J].Int J Sp orts M ed,2006,27(12):959-967.

[23]H autala A J,M akikallio T H,Sep panen T,et al.Short-term corre-

lation properties of R-R interval dyn amics at different ex ercise in-tens ity levels[J].Clin Phys iol Funct Imaging,2003,23(4):215-223.

[24]Cottin F,M edigue C,Lep retre P M,et al.H 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ing exercis e p erformed below and above ventilatory thresh old [J].M ed S ci Sports Exerc,2004,36(4):594-600.

[25]Banach T,Grandys M,Ju szczak K,et al.H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

ing incremental cy cling exercis e in healthy untrained young men [J].Folia M ed Cracov,2004,45(1-2):3-12.

[26]Fronch etti L,Nakamu ra F Y,de-Oliveira F R,et al.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nterval training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u ring ex-ercise[J].J Exer c Phy siol,2007,10(4):1-9.

[27]Perandin i L A,Chimin P,Ok uno N M,et al.Parasympathetic w ith-

draw al durin g30-15intermittent fitn ess tes t correlates with its.

maximal run ning speed in male han dball players[J].Journ al of Ex-ercise Phys iology,2009,12(2):29-39.

[28]Buch heit M.T he30-15intermittent fitness tes t:accuracy for ind-i

vidualizing interval training of young intermittent s port players [J].J Strength Cond Res,2008,22(2):365-374.

[29]Buch heit M,Al H addad H,M illet G P,et al.Cardiorespiratory an d

cardiac autonomic respons es to30-15in termitten t fitn es s test in team sport play ers[J].J S trength Cond Res,2009,23(1):93-100.

[30]Carter J B,Banister E W,Blab er A P.Th e effect of ag e and gender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fter endurance training[J].M edicin e an d Science in S port and Exer cise,2003,35(8):1333-1340.

[31]Lee C M,W ood R H,W els ch M A.Influ ence of short term endur-

an ce ex ercise trainin g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J].M edicin e an d Science in S port and Exer cise,2003,35(6):961-969.

[32]Stejskal P,J aku bec A,Kovacova L,et al.Influ ence of different ad-

her ence to the s ix month aerobic dan ce or step-dan ce prog ram on aerobic fitnes s[J].M edicina Sportiva Bohemica et S lovaca,2007, 16(1):14-25.

[33]M iddleton N,Vito G D.Cardiovascu lar auton om ic control in en-

duran ce-trained and sedentary young w om en[J].Clin Physiol Funct Imagin g,2005,25:83-89.

[34]Berk off D J,Cairns C B,Sanchez L D,et al.H 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elite Am erican track-and-field ath letes[J].Jou 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 g Res earch,2007,21(1):227-231.

[35]Leg ramante J M,Galante A,M as sar o M,et al.H em odyn amic an d

auton om ic corr elates of postexer cise hypotens 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 hyperten sion[J].Am J Physiol Regul Integ r Comp Physiol, 2002,282:1037-1043.

[36]M ourot L,Bou haddi M,T ordi N,et al.Short-an d long-term effects

of a sin gle bout of exercise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comparis on between constant and in terval training exercis es[J].Eu r J Appl Physiol,2004,92:508-517.

[37]Niew iadomsk i W,S iorows ka A G,Krau ss B,et al.Su ppres sion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fter supramaximal exertion[J].Clin Physiol Funct Imagin g,2007,27:309-319.

[38]Evans W J.Exer cise train ing guidelines for the elderly[J].M ed Sci

第1期杜吟等:心率变异性在运动领域应用研究的现状体育与运动科学

S ports Exer c,1999,31:12-17.

[39]Schw artz P J.Th 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 su dden death

[J].Eu r H eart J,1998,19:72-80.

[40]Dan ilow icz-Szymanow icz L,Raczak G,Szw och M,et al.Effect of

extrem e an aerobic exercis e event on au ton om ic n ervous system ac-tivity in profess ional runn ers[J].M edycyna Sportow a,2007,4(6): 224-228.

[41]Au bert A E,Seps B,Beckers F.H eartrate variability in ath letes

[J].Sports M edicine,2003,33(12):889-919.

[42]An osov O,Patzak A,Kononovich Y,et al.High-frequ ency os cilla-

tions of the h eart rate during ram p load reflect the hu man anaero-bic th resh old[J].Eur J Appl Physiol,2000,83:388-394.

[43]Bess el J,Gevirtz R.Effects of b reathing retraining vers us cognitive

techn iqu es on cognitive and somatic componen ts of s tate anx iety and on performance of female gymnasts[J].Biological Ps ychology, 1998,48(1):18.

[44]Gruzelier J,Enger T.Critical validation studies of n eurofeedback

[J].C hild and Adolescent Ps 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 erica, 2005,14:83-104.

[45]Kouidi E,H aritonidis K,Koutlianos N,et al.Effects of athletic

training on h eart rate variability trian gu lar index[J].Clin Ph ysiol Funct Imaging,2002,22:279-284.

[46]S endelides T,M etaxas T H,Koutlian os N,et al.H eart rate varia-

bility ch anges in soccer player s[J].Ster reich isch es J S portm ed, 2003,2:10-13.

[47]Pelliccia A,M aron B J,Culas so F,et al.Clinical sign ificance of ab-

normal electrocardiographic patterns in trained athletes[J].Cir cu-lation,2000,102:278-284.

[48]M cKenzie D C.M ar kers of excessive ex ercise[J].Can J Appl

Physiol,1999,24:66-73.

[49]Iellamo F,Lagraman te J M,Pigozzi F,et al.Conversion from vagal

to sympathetic predominance with strenu ou s train ing in high-per-formance w orld class athletes[J].Circulation,2002,105:2719-2724.

[50]Groah S L,W eitzenkamp D,Sett P,et al.The relation ship betw een

n eur ological level of injury an d symptomatic cardiovascu lar diseas e risk in th e aging spinal injured[J].Spinal Cord,2001,39:310-317.

[51]Protas E J,H olmes A,Qureshy H,et al.Supported treadm ill am-

bu lation train ing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pilot s tu dy[J].Arch Phys M ed Rehabil,2001,82:825-831.

[52]M artin ez-Lavin M.Fibromyalgia as a sympathetically maintain ed

pain synd rom e[J].Cu rr Pain Headach e Rep,2004,8:385-389. [53]C ook e W H,Carter J R.S trength trainin g does not affect vaga-l

cardiac control or cardiovagal bar or eflex sensitivity in young

h ealthy subjects[J].Eur J Appl Ph ysiol,2005,93:719-725.

[54]E nnouri M,Fetoui H,Bour ret E,et al.Evaluation of s om e biolog-i

cal param eter s of Opu ntia ficus indica.1.Influence of a seed oil s upplemen ted diet on rats[J].Bioresource T echnology,2006,97: 2136-2140.

[55]H autala A,Tulppo M P,M akikallio T H,et al.C hang es in cardiac

au ton om ic regulation after prolonged maximal exercise[J].Clinical Physiology(Ox ford,England),2001,21:238-245.

[56]Young D R,Appel L J,Jee S,et al.Th e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an d T a-i Chi on blood press ure in older people: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J].J Am Geriatr S oc,1999,47:277-284.

[57]Vaananen J,Xu sheng S,Shixu an W,et al.Taichiquan acutely in-

creases heart rate variab ility[J].Clin Phys iol&Func Im,2002, 22:2-3.

[58]Kirkw ood G,Ramp es H,Tuffrey V,et al.Yoga for anxiety:a sys-

tematic review of the research evidence[J].Br J S ports M ed,2005, 39:884-891.

[59]Peng C-K,Henry I C,M ietus J E,et al.H eart rate dynam ics dur-

ing th ree forms of m editation[J].Int.J.Cardiol,2004,95:19-27.

[60]Cysarz D,B s sing A.Cardiorespiratory s ynchr on ization during zen

meditation[J].Eu r J Appl Physiol,2005,95:88-95.

[61]Selvaraj N,S hivplara N B,Bh atia M,et al.H eart Rate Dynamics

during Sh amb havi M ahamudra-A Practice of Isha Yoga[J].Jour-nal of C om plem entary and Integrative M edicine,2008,5:1-9. [62]Sandercock G R,Bromley P D,Brodie D A.Effects of exercise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Inferen ces from meta-an aly sis[J].M edicine and S cien ce in Sport and Exercis e,2005,37:433-439.

[63]Antelmi I,de Pau la R S,et al.In flu ence of age,g ender,body mass

index,an d functional capacity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a cohort of su bjects w ithout heart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4,3:381-385.

[64]La Rovere M T,Bigger J T,Jr M arcu s F I,et al.Baroreflex s ens-i

tivity and heart-rate variability in prediction of total cardiac m or-tal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AT RAM I(Autonomic T one an d Reflexes After M yocardial Infarction)Inves tigators[J].Lancet, 1998,9101:478-484.

[65]Bu chheit M,Simon C,Viola A U,et al.H 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sportive eld erly:Relationsh ip w ith daily physical activity[J].M ed-icine and S cien ce in Sports and Ex ercise,2004,4:601-605. [66]Perini R,Fisher N,Veicstein as A,et al.Aerobic training and card-i

ovascular respon ses at rest and du ring exercise in older men an d w omen[J].M edicine and Science in S ports an d Exercise,2002,4: 700-708.

[67]Schuit A J,van Amelsvoort L G,Verheij T C,et al.Ex ercise train-

ing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older people[J].M edicin e and Sc-i en ce in Sports an d Ex ercise,1999,6:816-821.

[68]Goldberger J J,Challapalli S,Tun g R,et al.Relationship of h eart

rate variabihty to parasym pathetic effect[J].Circulation,2001, 103:1977-1983.

[69]Vito G D,Gallow ay S D R,Nimmo M A,et al.Effects of central

sym pathetic in hibition on h 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ing steady-state ex ercise in healthy humans[J].Clin Physiol&Func Im,2002,22: 32-38.

[70]Smith M L,H udson D L,Graitzer H M,et al.Ex ercise trainin g

bradycardia:T he role of au ton om ic b alance[J].M ed.Sci.Sp orts Exerc,1989,21:40-44.

体育与运动科学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

96第23卷第1期/2011年1月

Vo l123N o11/January2011

四年级科学上册 运动与心跳 1教案 鄂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心跳 1教案鄂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

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良个实验。(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人体安静与运动中、运动后心率的测定

实验人体安静与运动时心率的测定 [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安静时心率的测定方法,观察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 心率测定的方法有心音听诊法、指触法和心率遥测法。 心脏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音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在胸壁特定部位听诊能测量出心率,此为心率直接测量法。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舒缩会引起动脉血管内的压力产生周期性波动,导致管壁发生搏动,并能以波的形式沿管壁向外周传播,且以心脏活动的周期一致。故用手指触摸到的身体浅表部位动脉搏动速率,通常可以间接代表心率,此为心率的间接测量法。 心率遥测法则是根据心脏活动时的电变化而采集心率的。心脏兴奋时的电变化传至体表,表面电极将心电信号接收后送入发射机,经接收机接收后显示。 [实验器材]: 听诊器、秒表、节拍器、POLAR心率遥测系统。 [实验内容] 1、安静时心率及脉搏测量 受试者静坐5 min。采用心前区听诊法直接测量心率。指触法测量脉搏时,通常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在受试者一侧手腕桡动脉搏动处。脉搏测量时先以10s为单位,连续测量3个10s,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1次时,即认为是相对安静状态,否则应适当休息后继续测量,直至符合要求。然后,再测量30s脉搏乘于2,即为心率。 2、运动后即刻及恢复期脉搏的测量 令受试者按节拍器节律(30次/min)以2秒1次的速度连续做蹲起运动3min,取坐位测定运动后即刻、2min、4min和6min的脉搏。 3、运动过程中心率的测量 运动过程中心率的测量现常采用POLAR心率遥测法。首先,将带有传感发射器的胸带固定在胸前,松紧适度。再将手表遥测仪戴在手腕上,使“选择”键处于“测试”状态,按“使处于状态/起动-停止”键开始测定相对安静状态和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化。测试完毕,再按“使处于状态/起动-停止”键,手表遥测仪停止记录。最后,按“回忆、回收”键,手控提取记录数据或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 4、基础心率、最大心率、心率贮备、靶心率和靶心率范围的测定 基础心率通常是早晨刚刚醒来尚未起床活动时的心率。 运动时运动强度与心率成正变关系,当人体进行大强度并持续一定时间的运动时,心率增加到极限水平,这就是最大心率。最大心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一般用220减去年龄来估算最大心率,或者HRmax=208-0.7×年龄。 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之差称心率贮备。如靶心率是运动训练或体育课,体育锻炼中欲达到的心率,如要跑10000m的心率控制在150次/分,则HR=150次/分即为靶心率,但靶心率控制十分困难,故体育实践中,常用靶心率的范围。有氧运动的靶心率范围是: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 ~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80%。

(完整版)心脏康复的三期运动康复计划,值得收藏

心脏康复的三期运动康复计划,值得收藏! 上周,我们讲过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的治疗以及心脏康复的大概内容。这周,我们详细讲解一下心脏康复的三期康复内容。 心脏康复包含了五大处方:运动处方、药物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以及戒烟限酒处方,其中,运动处方最为重要。且分为三个阶段,即:院内康复期、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以及院外长期康复期。其中二期康复计划也是最为重要的。 第1期:院内康复期 院内康复期,在患者入院后脱离急性危险期之后即开始实施,其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使其出院时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在1期康复期中,当患者符合运动康复开始的标准时,即可开始实施运动康复。 通常,康复干预在入院24h内开始,如果患者病情不稳定,则会延迟三到七天以后再酌情进行。而且,一般患者入院7天左右,病情稳定即可出院。

此时的运动康复应循序渐进,一般运动康复的流程是:从被动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坐位——坐位双脚悬吊在床旁——床旁站立——床旁行走——病室内步行——上1层楼梯或固定踏车训练。 在这个时期患者运动康复和恢复日常活动的指导必须在心电和血压监护下进行。运动量应该控制在较静息心率增加20次/min左右,同时患者感觉不大费力,即Borg评分<12。 如果患者感觉到费力或者运动后较静息心率增加大于20次/min,应减少运动量或日常活动。 如果是做CABG手术的患者,还应进行呼吸训练,用力咳嗽、促进排痰,预防肺部感染。用力咳嗽时,可在胸口抱住定制小枕头,以防伤口震裂,保护伤口。 第2期:院外早期康复或门诊康复期

第2期康复一般在患者出院后1-6个月内进行,PCI、CABG后常规2-5周进行。 2期康复是在1期的基础上,增加了每周3-5次心电和血压监护下的中等强度运动,其中包括有氧运动、阻抗运动以及柔韧性训练等。每次康复训练持续时间为30-90分钟,共3个月,推荐次数为36次,不低于25次。 因为1期康复的时间有限,2期康复变为心脏康复的核心阶段,它既是1期的延续,也是3期的基础。2期康复的目的在于尽早恢复接近正常体力,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做准备。 2期的运动康复中,有氧运动主要包括有: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爬楼梯、划船等,每次运动20-40分钟即可。 最初可从20分钟开始,逐步增加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可为3-5次/周,目标心率可比静息心率增加20-30次/min,也可用Borg评分表衡量,在12-16分范围内运动即可。 1.阻抗运动 阻抗运动主要包括有:俯卧撑、哑铃、杠铃、运动器械以及弹力带等,每次训练8-10组肌群,每周2-3次或者隔天1次即可。Borg评分可在11-13分。 做此训练前,必须有5-10分钟的有氧运动热身,运动过程中切记,要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

有关运动后降心率策略选择的分析报告

首届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竞赛 关于运动后降心率策略选择的研究 作者:四中高二(2)班翟羽佳联系方式: 66167608

本人重声明:所成交的数学应用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的成果,除文中已经著名引用的容外,本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论文作者签名:翟羽佳 日期:2008年12月8日

目录 题目页 -------------------------------------------- 1 扉页 -------------------------------------------- 2 目录 -------------------------------------------- 3 前言 -------------------------------------------- 4 方法 -------------------------------------------- 4 讨论 -------------------------------------------- 9 结论 -------------------------------------------- 10 回顾与反思 --------------------------------------- 11 参考 -------------------------------------------- 11

一、前言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加强,“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已成为每一位国人的共识。在四中,每一位学生每天都有体育课。运动后的恢复与调整不仅关心到所有人的健康,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学习状态的优劣与精神集中的程度。通过调查文献、参访老师和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在“运动后降心率策略选择”这一问题上众说纷纭,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共识与普及。 为了更好地调节学生在运动后的心率,使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处于一个心率平稳低谷,恢复较好的学习或运动状态,我们针对各种休息方法进行研究与测定,希望从中可以找到一个较好的调节心率的方法,并能同时兼顾科学与效率,为广大学生乃至运动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创新。 我们预期通过不同人群在各种降心率方法下的心率恢复测定,建立数学模型,较精确地找出在各种降心率方法下心率振幅与恢复时间的函数关系,结合统计学知识与医学理论,综合找出一种最符合人类生理特点且最有效率的降心率的策略,将结论应用于实际中推广。 二、方法 1、理论咨询:我们咨询了体育组老师、医务室的老师有关体育运动后心率随时间变化的最佳下降曲线:即运动刚结束心率下降得慢,运动结束一段时间后心率下降速度加快,最后一段时间心率下降速度减慢直到回复到正常心率。也询问了影响运动后心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2、我们两人与数学组谷丹老师讨论和研究制订了对运动后心率变化

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运动与脉搏的关系》一课教学设计 秦开二中王晓民 【教材分析】 《运动与脉搏的关系》一节的教学是在学完心脏之后的一节以探究为主,以培养学生学习一定的学习方法为主的探究课,通过对脉搏的产生的认探究,进一步认识心脏的泵血功能。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他们热爱生活,关心身边的事物,有积极探究的激情。但他们学习方法缺乏,急需学习方法的指引。通过合作,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脉搏和心跳的关系;说明运动和心跳、脉搏的关系及运动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脉搏和心跳的关系;说明运动和心跳、脉搏的关系及运动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脉搏和心跳的关系;说明运动和心跳、脉搏的关系及运动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设计实验,探究脉搏与心率的关系。 情感目标:认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课前准备】分学习小组 师: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以座位邻近为依据为学习小组。 每小组设组长一名,记时员一名,记录员一名,计算员两名。 设计理念:【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便于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小组活动中。经过观察、比较讨论、结获取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流程】

1.猜一猜:多媒体出示2004年雅典奥会110米栏冠军中国刘翔(让学生根据提示的信息猜谜)。 2.欣赏视频:刘翔夺冠的精彩瞬间。善导――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3.出示学习目标――明标。 4.根据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促思。 5.学生逐一解决这些问题。――精讲。 6. 试测脉搏。 师:如何正确测脉搏。老师用秒表计时,学生测量,并记录结果。 学生活动:1)、小组学生试测脉搏60秒,记录员记录。 2)、组长组织正确测量安静状态时的脉搏(60秒)――教师精讲如何测量脉搏,并展示正确测量脉搏的图片。 设计理念:【通过小组内练习,使每一名小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顺利完成安静状态时脉搏的测量。】 7.脉搏与心率的关系? 学生自学讨论小辞典与知识链的内容。 设计理念:【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依据熟知的生理知识做出较为正确的假设,通过对小辞典与知识链的自学与讨论,学会对脉搏的形成认识与心率的关系。】 8.探究“运动状态与脉搏变化的关系”的方案设计,请将方案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逐一完成。――善导,促思,精讲。 每小组选择一运动状态,并进行这一状态时脉搏的测量。 活动①.组长带领大家活动 ②.活动完成后,立刻测脉搏,测量者在自己记数的同时,感觉脉搏与安静状态比较,有何不同。 ③.记录员记录 ④.计算员对数据进行计算,此时,小组成员自测脉搏,并感知自己脉搏恢复正常时所需要的时间。 ⑤.小组成员间讨论小组内两次脉搏的变化,得出结论。 设计理念:【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评互评中成长。】 9. 小组间的讨论交流。

关于走跑交替运动对心率以及体重的影响2(1)

关于走跑交替运动对心率以及体重的影响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808 梁翠婷 20080101130 摘要:走跑交替运动是有氧运动之中保持全面身心健康、保持理想体重的有效运动方式。本文以自身身体状况为研究对象,结合走跑交替运动这种方法,通过设计心率和体重的运动处方,结合个人体成分表和规划饮食,在为期10周的时间内,达到降低心率和体重的目标。结果表明,走跑交替运动可以使得脂肪含量减少,心率恢复能力增强。 关键词:走跑交替;心率;体重;运动处方 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工作量的增加,使得不少人身心遭到一定的损伤。如何缓解这一现象?在最近几十年,有不少人提倡健康养生方法和健康锻炼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在不少白领家庭里也得到推广,使得人们对“健康”二字更为重视。 而现今大学生虽然还没处于就业状态,但是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大,社团工作繁忙也使得他们精神紧张,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面,而忽视了锻炼身体。由于平时缺乏锻炼,导致肌肉松弛、内在脂肪量增多、心率跳动加快等现象增多。 作为一名大学生,上述的这些情况也出现在我的身上。我每天呆在书本和电脑前的时间比较长,在宿舍中很少有动力到操场上锻炼。在大三一年中,除了从教学楼到宿舍楼之间路程的来回,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运动量了。所以,上了大学之后,我明显感到自己身体素质相对于高中而言明显下降了,有时看电脑看久了肩膀就会酸痛。 针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根据健康体力科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我选择了走跑交替作为我的锻炼模式,同时结合健康的饮食方法,设计合理的运动处方。通过观察自身从早到晚几个时段包括运动前后的心率跳动和每天的体重变化,研究走跑交替运动对心率和体重带来的影响。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达到降低心率和体重的效果,从而推广到所有大学生的身上,让“健康”这一概念更加让人重视。

人体安静与运动后心率的测定

人体安静与运动后心率的测定 [实验目的] 掌握人体安静时心率的测定方法,观察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 心脏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音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在胸壁特定部位听诊能测量出心率,此为心率直接测量法。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舒缩会引起动脉血管内的压力产生周期性波动,导致管壁发生搏动,并能以波的形式沿管壁向外周传播,且以心脏活动的周期一致。故用手指触摸到的身体浅表部位动脉搏动速率,通常可以间接代表心率,此为心率的间接测量法。 [实验器材] 听诊器、秒表。 [实验内容] 1、安静时心率及脉搏测量 受试者静坐5 min,采用心前区听诊法直接测量心率。指触法测量脉搏时,通常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在受试者一侧手腕桡动脉搏动处。脉搏测量时先以10s为单位,连续测量3个10s,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1次时,即认为是相对安静状态,否则应适当休息后继续测量,直至符合要求。然后,再测量30s脉搏乘于2,即为心率。 2、运动后即刻及恢复期脉搏的测量 令受试者按节拍器节律(30次/min)以2秒1次的速度连续做蹲起运动3min,取坐位测定运动后即刻、2min、4min和6min的脉搏。 3、最大心率、心率贮备和靶心率范围的测定 运动时运动强度与心率成正变关系,当人体进行大强度并持续一定时间的运动时,心率增加到极限水平,这就是最大心率。最大心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一般用220减去年龄来估算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之差称心率贮备。如靶心率是运动训练或体育课,体育锻炼中欲达到的心率,如要跑10000m的心率控制在150次/分,则HR=150次/分即为靶心率,但靶心率控制十分困难,故体育实践中,常用靶心率的范围。有氧运动的靶心率范围是: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 ~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80%。

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实验教案

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实验教案 教师:李秀蓉 【教材分析】 《运动与脉搏的关系》一节的教学是在学完心脏之后的一节以探究为主,以培养学生学习一定的学习方法为主的探究课,通过对脉搏的产生的认探究,进一步认识心脏的泵血功能。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他们热爱生活,关心身边的事物,有积极探究的激情。但他们学习方法缺乏,急需学习方法的指引。通过合作,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脉搏和心跳的关系;说明运动和心跳、脉搏的关系及运动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脉搏和心跳的关系;说明运动和心跳、脉搏的关系及运动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脉搏和心跳的关系;说明运动和心跳、脉搏的关系及运动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设计实验,探究脉搏与心率的关系。 情感目标:认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课件 【课前准备】分学习小组 师: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以座位邻近为依据为学习小组。 每小组设组长一名,记时员一名,记录员一名,计算员两名。 设计理念:【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便于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小组活动中。经过观察、比较讨论、结获取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流程】 1.猜一猜:多媒体出示2004年雅典奥会110米栏冠军中国刘翔(让学生根据提示的信息猜谜)。 2.欣赏视频:刘翔夺冠的精彩瞬间。善导――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3.出示学习目标――明标。 4.根据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促思。 5.学生逐一解决这些问题。――精讲。 6. 试测脉搏。 师:如何正确测脉搏。老师用秒表计时,学生测量,并记录结果。 学生活动:1)、小组学生试测脉搏60秒,记录员记录。 2)、组长组织正确测量安静状态时的脉搏(60秒)――教师精讲如何测量脉搏,并展示正确测量脉搏的图片。 设计理念:【通过小组内练习,使每一名小组成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

老人运动后心率是多少

老人运动后心率是多少 文章目录*一、老人运动后心率是多少1. 老人运动后心率多少合适2. 老人运动心率与健康有何关系3. 老人参加哪些运动可保持合适心率*二、老人运动要注意什么*三、老年人如何保持理想心率 老人运动后心率是多少 1、老人运动后心率多少合适一个人的最大心率大约是220减去年龄,运动时达到最大心率的65%~85%效果最好,如40~50岁的中年人,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118~153次/分钟;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104~135次/分钟,但若是心脏病患者,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5%~75%。 适量运动要把握“三五七”原则:“三”指每天步行最好三千米,时间在三十分钟以上;“五”指每周步行五次,只有有规律的健身运动才有效;“七”指运动的适量。什么时候算是运动适量了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有氧运动自测脉搏,有一个公式:运动后的心率+年龄=170左右为宜,比如60岁老人,运动后脉搏在110次/每分钟较为合适。 2、老人运动心率与健康有何关系科学家研究发现,心跳可能与寿命成反比,即心跳越慢,寿命越长;心跳越快,寿命越短。如果成人安静时的心率维持在60次/分钟左右,其寿命可达93岁;反

之,如果安静时的心率大于80次/分钟,其寿命明显缩短。 老年人的心率肯定都是比年轻人要慢得很多,上面的知识都说了心跳和寿命是成反比的,所以平时生活中如果家里的老年心跳节奏一直是快,那么久一定要注意老人的身体,以免发生心律不齐或者其他心脏疾病,老年人不比年轻人,恢复条件没有年轻人好,所以一定要照看好家里的老年。 3、老人参加哪些运动可保持合适心率 3.1、散步 在公园或是其他环境好的地方散步,既能锻炼心肺,还能欣赏景色,快走消耗能量多,并且不会对关节造成太大的压力。 3.2、骑自行车 如果你想欣赏山川的美景,山地车可以帮你实现这一愿望。与徒步走和长跑不同的是,这项运动对关节的压力更小,而且能量消耗和耐力锻炼丝毫不逊色于其他运动。 3.3、打篮球 喜欢团队运动的人肯定拒绝不了篮球的诱惑。上下肢得到锻炼的同时,手眼协调能力也会提高。 3.4、慢跑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锻炼,那么慢跑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小编建议,最好是和伙伴一起运动,因为老年人突发状况多,多个人一起做运动的话,当突发状况时,有个人可以及时求救。

不同方式力量训练对优秀摔跤运动员心率和心率恢复影响的比较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不同方式力量训练对优秀摔跤运动员心率和心率恢复影响的比 较研究 姓名:刘歌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运动人体科学 指导教师:王梅 20100301

摘要 研究目的:应用SUUNTO遥测心率团队包监控队员在不同方式力量训练中的实时心率与心率恢复速度变化,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准确的掌握训练情况。了解不同方式力量训练方法对摔跤运动员训练中最高心率、心率恢复的影响情况,探讨这些训练方法的训练效果,以及两心率指标与运动员疲劳的关系,从而为我国摔跤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科学、量化的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10名中、小级别优秀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3名参加第11届全国运动会的重点运动员,应用SUUNTO团队包监控一般力量训练、专项速度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耐力训练的每次训练的心率变化,训练结束后采用SUUNTO TEAM MANAGER分析软件对收集的训练中最高心率(submaximal heart rate, HRsubmax)及心率恢复(heart rate recovery, HRR)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对收集到的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1.不同方式力量训练对HRsubmax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首先,专项力量耐力训练的强度(93%HRmax)显著高于专项速度力量训练(89% HRmax)和一般力量训练(88% HRmax),而后两种训练方式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 专项速度力量训练HRR为24.9±6.08bpm,与其他两种训练方式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专项力量耐力训练(22.6±4.89bpm)的恢复速度稍高于一般力量训练(21.6±4.62bpm),但两种力量训练中心率的恢复速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般力量训练前后HRsubmax的差值为 5.7±11.14bpm,一般力量训练对队员的次最大心率无有效影响(p=0.140)。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前后HRsubmax的差值为-7.6±9.18bpm,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对运动员训练中的次最大心率有效果(p=0.028)。专项速度力量训练前后HRsubmax 的差值为-5.6±8.32bpm,专项速度力量训练有效果(P=0.062)。一般力量训练前后HRR 的差值为0.5±3.42bpm,一般力量对HRR无效果(p=0.655)。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前后HRR的差值为5.56±3.48bpm,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对HRR有效果(P=0.001);速度训练前后HRR的差值为 4.36±3.58bpm,专项速度力量训练对HRR有效果(p=0.004)。 4.HRsubmax与HRR的相关性在不同方式力量训练间存在差异,专项速度力量训练中两指标间呈弱负相关;一般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耐力训练中两指标间呈正相关。

运动后心脏恢复率

运动后心脏恢复率( heart recovery rate )是一个有效的健康标准。怎样正确地检测运动后心脏恢复率,专家们持有不同意見。大部份生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心脏恢复率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指标。 持续地进行长时间运动以后,心脏分两个阶段恢复。在最初阶段,心率急剧下降,接着维持一定状态。在图上是一个水平线段。然后,慢慢地恢复到原来安静时的心率。 重要的是,心率最显著下降是在运动后一分钟內发生的。从那段时间以后,数分钟內几乎没有变化。这个时期叫做静止期。静止期的状态往往持续一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往往有较长的静止时间。但一个人的心率处于静止状态的时间长短,并不多么重要,因此,从停止运动到完全恢复到原来安靜时心率所费的时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而运动刚刚停止后,最初阶段的心率降低情況才是最重要的。 运动后一分钟以內,有一个心脏恢复的重要时间。用这样的检测方法可以知道,心率是怎样降下来的。不仅知道心率下降了多少,还可以看出最初的心率曲线下降的坡度。 我们可以做个练习,用和在诊疗所一样的方法,求出自己的心脏恢复率。先测一下运动刚刚结束后6分钟的心跳数,再从运动后正好1分钟时开始数6秒钟的心跳次数。按照下列公式,从前一个数減去后一个,再被10除,就得到心脏恢复率。 求心脏恢复率的公式(1分钟方式)如下:(运动心率-1分钟后心率)÷10 =恢复率。 根据这个公式进行计算,得到的数值越高,你的心脏恢复得越快,表示你的心脏越健康。当然,这种测试方法对于我们不太了解的心脏或许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可是,这个数值确实是一项优秀的指标。 有些人心脏恢复很快,往往在30秒以內就进入静止状态。 为了更准确地求出这些人的心脏恢复率,还有一个求心脏恢复率的公式( 30秒钟方式):( 运动心率- 30秒后心率) ÷5 = 恢复率。 心脏恢复率的水准表 2以下不好 2 - 3 还算可以 3 - 4 好 4 - 6 优 7以上最优

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郭继鸿

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 在分级递增运动试验停止后,心率的下降通常呈现两个阶段,最初30秒到1分钟为心率早期快速下降期。Imai等人证实心率早期快速下降在运动员最明显,而心力衰竭患者明显减弱,并且阿托品可以使其消失。因此,副交感再激活似乎在调节运动后心率恢复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由于副交感神经张力的降低和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因此,人们推测运动后心率恢复的减弱同样也能预测死亡风险的增加。一项包括2428例进行运动心肌灌注显像并计划进行首次冠脉成型术患者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后1分钟内心率恢复≤12次/分和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显著相关(阳性预测值为19%,阴性预测值为95%;经混合变量调整后的危险比为2.0,95%C1为1.5~2.7)。 在不同人群进行的后续研究也证实了运动后心率恢复现象的减弱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考虑到Duke平板运动试验评分、左室收缩功能、不同的恢复方案和冠心病血管造影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后,运动后心率恢复仍然可以预测死亡率。运动后心率恢复结合运动能力同样能预测男性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经影像学检查提示心肌缺血的患者中,如果运动后心率恢复降低,那么其从血管重建治疗中的获益也降低。换言之,只有当运动后心率恢复正常时,血管重建才能使缺血患者的存活率得以改善。Paris Civil Seivants研究结果报道了心率恢复和SCD之间的特殊关系,但这一研究对象在进行运动试验时并没有心血管疾病。 尽管已有充分的数据表明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死亡率有关,但对常规应用这一指标进行SCD的临床危险分层的做法仍有质疑。目前,尚未确定理想的运动后心率恢复的检查方案,以及诊断异常的临界值;有人主张采用直立位检测并将恢复期心率≤12次/分视为异常,而其他学者则主张采用坐位并且将恢复期2分钟时心率<22次/分视为异常。如果需要在卧位状态下检测运动后心率恢复(例如在进行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有人提出将心率≤18次/分视为异常。此外,检测异常结果的可重复性并不足以表明可以应用运动后心率恢复这一指标对个体(而不是群体)进行危险分层。另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心率恢复研究的数据还不充分。 和运动后心率恢复有关的一个指标是运动后恢复期出现的室性早搏。人们推测其也可以反映患者的副交感神经活性。研究显示,无论患者有无心衰或冠心病,运动后最初5分钟内出现频发或严重室性早搏时和死亡风险有关。 结论:尽管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的室性早搏是预测死亡的新颖而有趣的指标, 但其在SCD)危险分层中的价值尚未得到证实。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章《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2.2.3 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教案 (新版)冀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2.2.3 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教案(新版)冀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在了解心脏和血管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高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兴趣。通过探究体育运动和脉搏的关系,得出结论:心率与脉搏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同时为后面学习物质运输的路线及心脏、血管的保护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及方法的学习,学生们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探究计划。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民主、活泼、合作的课堂氛围。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设计上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民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概述心率与脉搏的关系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 2.分析实验结果。 技能性目标 1.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脉搏。 情感性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形成愿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将学生5-6人分为小组、每组一个秒表,投影片、实验记录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每组有部分学生课前不要做剧烈运动,一部分学生跳绳。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2.3 物质运输的路线教案(新版)冀教版 教材分析 肺循环、体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淋巴循环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但在生理学中却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通过探究法让学生了解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的关系并找出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的联系。 学生分析 本节课从复习血管和心脏等方面的知识入手,来探究血液循环的路线及血液成分变化的情况,学生便于掌握。这节课的教学的难点应当是如何通过犬颈部淋巴与血浆成分的比较作为突破口,打破学生对淋巴的形成及意义的陌生感。 设计理念 对学生加强科学素质的培养,即通过已有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设计试验的能力、推理

脉搏与运动负荷

教学内容:脉搏与运动负荷 学习领域:运动参与 教学目标:1.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 2.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教学步骤: 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能够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在正常情况下,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 脉率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一般情况卜,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成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为70—80次/分。学龄儿童为80—90次/分。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加快,而休息,睡眠时则减慢。参加运动时,脉搏跳动得越快,说明运动越剧烈;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山寸:心肌机能提升,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 时,脉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低,而且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的时间也比不经常锻炼的人短。所以,我们能够通过测定自己的脉率变化来判断锻炼负荷是否合适。 二,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 (一)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 人都有一个最高脉率,即使你实行非常吃力的运动,达到了最高脉率后也不能再增加了。最高脉率和年龄、体能水平相关。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高脉率一般为200次/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少年,最高脉率能够达到220次/分。最高脉率只有在参加最为激烈的运动时才会体现出来。通常,比较适宜的运动脉率应保持在最高脉率80%—50%的范围之内。 因为人们的体能水平存有一定差异,所以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也有所不同。我 们能够用下列公式计算出自己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 适宜的运动脉率二(最高脉率—安静时脉率)65%+安静时的脉率 (二)脉率的测定方法 1。准备一块带秒针的表。 2.找到能摸到脉搏的部位。 3.运动停下来时即刻测定6秒钟的脉搏跳动的次数。 4.测量时准确地数6秒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再乘以10,就是此时的心率。

心脏术后恢复期患者的运动处方

心脏术后恢复期患者的运动处方 一、目的 运动处方有明确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围绕运动处方的目的进行的。心脏病患者进行心脏手术后,心脏病变已得到满意的纠正或改善,但心脏手术可使患者术后出现体力不济、心肺功能低下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运动处方旨在减轻或消除这些症状。 二、运动方式 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能情况选择医疗体操、步行、功率自行车、跑台等方式及上述不同运动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运动,先用医疗体操作准备运动,医疗体操的内容包括腹式呼吸练习,头、躯干、上下肢体的活动,然后进行医疗步行或功率自行车或跑台的训练,最后以慢速步行作为整理运动结束。 三、运动强度 按心电运动试验终止时负荷数的50%作为第1天起始运动的负荷数进行训练,以后每天递增10%;运动时最高心率控制在运动试验终止心率的70%~85%;疲劳程度控制RPE12~14级。运动强度可根据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代谢当量、心率、自觉疲劳程度等来确定。 (一)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在运动处方中常用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来表示运动强度,50%~70%VO2max的运动是有危险的。 (二)代谢当量:是指运动时代谢率对安静时代谢率的倍数。1MET是指1kg体重,从事1min活动消耗3.5mL的氧,其活动强度称为1MET[MET=3.5mL/(kg·min)]。1MET的活动强度相当于健康成人坐位安静代谢的水平。任何人从事任何强度的活动时,都可测出其吸氧量,从而计算出MET数,用于表示其运动强度。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如已测出某人的适宜运动强度相当于多少MET,即可找出相同MET的活动项目,写入运动处方。 (三)心率:除去环境、心理刺激、疾病等因素,心率与运动强度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在运动处方实践中,一般来说达最大运动强度时的心率称为最大心率,达最大功能的60%~70%时的心率称为“靶心率”或称为“运动中的适宜心率”,日本称为“目标心率”,是指能获得最佳效果并能确保安全的运动心率。为精确地确定各个病人的适宜心率,须做运动负荷试验,测定运动中可以达到的最大心率或做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以确定最大心率,该心率的70%~85%为运动的适宜心率。用靶心率控制运动强度是简便易行的方法,具体推算的方法有: 1公式推算法 以最大心率的65%~85%为靶心率,即:靶心率=(220-年龄)×65%(或85%)。年龄在50岁以上,有慢性病史的,可用:靶心率=170-年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可用:靶心率=180-年龄。 2耗氧量推算法 人体运动时的耗氧量、运动强度及心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用耗氧量推算靶心率,以控制运动强度。大强度运动时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即:70%~80%VO2max),运动时的心率约为125~165次·min-1;中等强度运动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即50%~60%VO2max),运动时的心率约为110~135次·min-1;小强度运动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以下(即:小于40%VO2max),运动时的心率约为100~110次·min-1。在实践中可采用按年龄预计的适宜心率,结合锻炼者的实践情况来规定适宜的运动强度。 (四)自感用力度自感用力度是Borg根据运动者自我感觉疲劳程度来衡量相对运动强度的指标,是持续强度运动中体力水平可靠的指标,可用来评定运动强度;在修订运动处方时,可用来调节运动强度。自感用力度分级运动反应与心肺代谢的指标密切相关,如:吸氧

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

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1.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 2.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教学步骤: 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在正常情况下,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 脉率受年龄、性别的影响。一般情况卜,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成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为70—80次/分。学龄儿童为80—90次/分。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加快,而休息,睡眠时则减慢。参加运动时,脉搏跳动得越快,说明运动越剧烈;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山寸:心肌机能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 时,脉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低,而且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的时间也比不经常锻炼的人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自己的脉率变化来判断锻炼负荷是否合适。 二,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

(一)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 人都有一个最高脉率,即使你进行非常吃力的运动,达到了最高脉率后也不能再增加了。最高脉率和年龄、体能水平有关。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高脉率一般为200次/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少年,最高脉率可以达到220次/分。最高脉率只有在参加最为激烈的运动时才会体现出来。通常,比较适宜的运动脉率应保持在最高脉率80%—50%的范围之内。 由于人们的体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也有所不同。我 们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出自己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 适宜的运动脉率二(最高脉率—安静时脉率)65%+安静时的脉率 (二)脉率的测定方法 1。准备一块带秒针的表。 2.找到能摸到脉搏的部位。 3.运动停下来时即刻测定6秒钟的脉搏跳动的次数。 4.测量时准确地数6秒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再乘以10,就是此时的心率。 (三)注意的问题:由于刚刚停止运动后的1分钟内,心率下降得特别快。因此,运动停止后,要准确测定即刻脉搏,需要事先进行必要的练习,比较熟练地掌握测定脉搏的方法。否则会延迟测定即

《心跳和脉搏》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心跳和脉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心跳和脉搏的基本知识,认识心跳快慢和运动之间的规律; 2、技能目标:学会测量脉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根据测量结果归纳出心跳快慢和运动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和善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程序: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你们平时都喜欢玩些什么?在剧烈的游戏、活动时你们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2、学生自由发言。(累、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心跳”(板书)。 二、逐层展开,自主探究 1、了解心跳和脉搏。 ①讲述:我们都知道心脏是在不停地跳动,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人体的心脏是在不停地跳动的? ②生答。(在胸口听或医生用听诊器听胸口、摸颈部、摸手腕……) ③颈、手腕处怎么会有心跳呢? ④学生自由发言。 ⑤小结:引入“脉搏”,心跳和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是一样的,平时我们经常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来测量心跳的。 2、学习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来测量心跳。 ①怎样测量脉搏呢? ②生答。(并让学生尝试) ③教师归纳,并示范测量脉搏的方法(关键要找准位置)。 ④学生测量自己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教师帮助计时)。 ⑤汇报测量的结果。

3、研究心跳快慢和运动之间的规律。 ①刚才我们各自汇报了自己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②生答。(不相同……) ③提问:我们发现心跳有快有慢,你认为心跳快慢变化与什么有关系? ④学生回答。(可能与情绪、身体状况、运动……有关) ⑤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运动” 是否和“心跳快慢”有关? ⑥小组讨论: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心跳快慢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交流讨论的结果。) ⑦师生小结:归纳具体的研究方 法和步骤。 (测量平静时和运动时脉搏每分钟 跳动的次数进行比较,可预设静坐时、 轻微运动时和剧烈运动时三种状态) ⑧学生进行研究。(教师帮助记时) ⑨归纳分析:a 、 b ⑩观察各种状态下每分钟心跳次数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心跳快慢和运动有关系,运动越剧烈,心跳就越快。 三、延伸探究,课外实践 ①心跳快慢是否还与情绪、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呢?(机动:说说你想怎样来研究?)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 ②实践作业:a 、利用这节课学习的测量脉搏的方法,回家后测量自己爸爸、妈妈每分钟的心跳次数。b 、收集有关心跳和脉搏的知识。 教学反思: “人的内心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自然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探索呢?我认为本片断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让问题具有导向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开始的,教师应要求学

运动后的变化(详案)

详案 导入: 短片,观察比较运动前后表征变化。 结合自身体会引出运动前后心跳与呼吸等都会发生变化,引出课题运动后的变化,主要研究运动给心跳的变化。 活动一 我们已经学习过怎样来测量脉搏,让我们一起来感觉一下平静时脉搏的跳动。下面老师做计时员,以铃声为开始和结束的指令,测量一分钟心跳的次数。组长负责把小组内同学的心跳次数记录在学习单对应的栏目内。老师开始倒数10秒,同学们抓紧时间找脉搏。10、9、8、7、6、5、4、3、2、1打铃。 这是一张一分钟心跳数的挂图。数轴上的数字分别代表心跳的次数。我们用黄色的圆来表示同学们平静时心跳的次数。下面请三个小组各派一位代表把你们小组同学心跳的次数表示在图上。 根据黄色圆的分布情况,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其他几组的同学平静时的心跳是不是也大致符合这种情况呢? 活动二 平静时大多数同学每分钟心跳数在90次左右,那么运动后心跳的快慢将怎样变化呢?我们就一起先召开简短室内运动会,在教室里做一做运动,然后测量一下运动后心跳的次数。可是今天我们的教室空间不大,又不能影响其他同学,还要保证安全,同学们打算在教室里开展什么体育运动呀?(演示引导) (播放背景音乐)我们以音乐为信号,铃声响开始,音乐停就结束坐好,赶快测量心跳。 提示:班级中有没有患有心脏病的同学,或者是最近身体不太好的同学?如果有请这些同学在运动的时候注意不要运动太激烈,动作可以慢一些,幅度可以小一些。 准备,播放音乐 同样我们还是请三个小组的同学,将你们测量的运动后的心跳数用红色的圆在挂图上表示出来。 现在我们从图中红色圆点的分布情况,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运动后心跳都加快了。 为什么有的同学已经加快到140几下,而有的同学加快到120下呢?(讨论) 活动三 我们运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快3分钟了,同学们已经渐渐平静下来了。现在我们的心跳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再次测量一下,同样老师来计时。 我们还是请三个小组的同学,将你们测量的运动后的心跳数用兰色的圆在挂图上表示出来。兰色小圆点的分布情况又不同了,起了什么变化? (接近平静时的心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