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资格证除教心外五本书总结

教师资格证除教心外五本书总结

教师资格证除教心外五本书总结
教师资格证除教心外五本书总结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解读

第一节道德的一般分析

一、道德的起源二、道德的内涵三、道德的功能

第二节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二、职业道德的特征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释义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分析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起源二、奴隶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

三、封建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

1、道德与政治、法律一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2、道德的内涵从以下方面理解: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道德的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调节作用

4、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5、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6、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进行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等道德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严格的标准性

8、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内涵

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

一、指导作用二、统帅作用三、裁决作用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

一、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三、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

四、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是区别于其它类型职业道德的标志;指明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是教师道德的理论和实践的概括总结;是教师调整个人与个人、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上)

依法从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下)

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意义和要求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意义:有利于教师劳动的圆满完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健全的人格、做到身体力行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视野

第一节实践教育创新

一、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二、实践教育创新的师德规范

三、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健全网络道德

一、网络道德的内涵二、网络道德的特点三、教师网络道德修养

第三节树立环境道德

一、环境道德的内涵二、环境道德的内容三、教师环境道德修养

1、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网络社会的特点: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

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辨、网络社会中善恶难辨、网络社会中美丑难识

3、教师网络道德修养:教师要正确享用网络的服务功能;教师要正确地进行网络道德评价;教师要及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

4、环境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

5、环境道德的内容: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使用物质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

6、教师环境道德修养:教师要树立环境道德观念;教师要明确环境道德教育的职责、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

第六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涵义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

一、教师义务二、教师良心三、教师公正四、教师荣誉

1、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须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观念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受教师职业道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第七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

第二节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二、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

三、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风尚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教师道德情感、磨练教师道德意志;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第八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概念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特征

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目的四、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四、民主性原则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一、善恶标准二、具体标准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

一、自我评价法二、学生评价法三、社会评价法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地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特征:影响的深刻性、空间的广泛性、时间的持久性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目的:是在对教师的道德全面考察、判断和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广大教师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最后还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教学技能解读

第一节教学技能的涵义、特点及构成

一、教学技能的涵义二、教学技能的特点三、教学技能的构成

第二节教学技能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二、教学技能训练的常用方法

1、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

2、教学技能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发展性、操作性、整体性

3、教学技能的构成: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

4、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原则

5、教学技能训练的常用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第二章备课技能

第一节备课技能概述

一、备课的含义二、备课的类型三、备课的内容

第二节钻研教材技能

一、钻研教材的意义二、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了解学生技能

一、了解学生的内容二、了解学生的方法

第四节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技能

一、教学目标二、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三、单元教学计划

第五节编写教案技能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二、教案的类型三、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

1、备课是指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程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2、备课的类型:根据参与备课的人数多少: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根据备课把握的内容: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根据备课的时间先后: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3、备课的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4、钻研教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

5、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统揽教材,全面理解;精读教材,深层领会;精细加工,再创教材;

6、了解学生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认知状况;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经验基础;学生对学科的认识状况;学生的学习意志、情绪和自信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班集体情况

7、了解学生的方法:观察法和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教学反馈法;摸底测验法;资料分析法;阶段判别法

8、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技能:教学进度计划分为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进度计划和课时教学进度计划(即教案)

9、教案内容主要由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四部分组成

10、教案的类型:纸质教案和电子教案

11、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要切合实际’坚持“五性(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性和实用性)”;要优选教法,精设课型;要重视“正本”,关注“附件”;要认真备课,纠正“背课”;要内容全面,并及时调整

第三章课堂教学技能

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

一、课堂导入的涵义及作用二、课堂导入的类型

三、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课堂讲授技能

一、课堂讲授的涵义二、课堂讲授的类型三、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课堂提问技能

一、课堂提问的涵义二、课堂提问的类型三、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课堂倾听技能

一、课堂倾听的涵义二、课堂倾听的内容

三、课堂倾听的类型四、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

第五节课堂对话技能

一、课堂对话的涵义及特点二、课堂对话的类型

三、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

第六节课堂板书技能

一、课堂板书的涵义及特点二、课堂板书的内容

三、课堂板书的类型四、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

第七节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

一、教学反馈技能二、教学强化技能

第八节结课技能

一、结课的涵义及作用二、结课的方法三、结课的基本要求

第九节布置和批改作业技能

一、作业的类型二、批改作业的方法

三、布置和批改作业的作用四、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1、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行为,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

作用主要体现在:集中注意、引发兴趣、进入课题

2、课堂导入的类型:直接导入、复习导入、直观导入、问题导入、实例导入、审题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

3、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导入要有针对性;导入要有启发性;导入要有趣味性;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导入要有艺术性。

4、课堂讲授:是教师运用系统的口头语言,通过分析、解释、说明、论证、叙述、描绘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方式。

5、课堂讲授的类型:根据课堂讲授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基本类型。

6、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7、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8、课堂提问的类型: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关于认知目标的层次: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

9、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合理地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提问目的要明确;提问的语言要准确;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10、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各类语言涵义的智力和情感过程。

11、课堂倾听的内容:学生的回答与讨论;学生的提问和质疑;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学生的思想和心声

12、课堂倾听的类型:根据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言语行为时是否参与其中:介入型倾听和非介入型倾听

13、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营造和谐轻松地课堂气氛;欣赏学生的独特性;要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倾听后要进行及时反馈

14、课堂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材料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课堂对话的特点:民主性、生成性、多边性、开放性、倾听性

课堂对话的作用:课堂对话使教学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课堂对话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课堂对话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15、课堂对话的类型:人与客体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人与自身的对话

16、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营造对话的气氛;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真诚地倾听学生言说;要及时指导和修正对话

17、课堂板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配合讲授,把设计好的教学要点书写在黑板上的教学行为。

课堂板书的特点:直观形象性;高度概括性;艺术性。

18、课堂板书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教学内容的补充知识。

19、课堂板书的类型:文字板书、图画板书、综合式板书。

20、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文字要精当;书写要规范;时机要恰当。21、教学反馈: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和分析教与学的状况,并作出相应反应的教学行为。

教学反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表现在:激励、调控、媒介和预测

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反馈必须准确;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22、教学强化:教学强化是指教师采用一定方法促进和增强学生某一行为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教学行为。

教学强化的类型:按操作手段的不同,可以把教学强化分为语言强化、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四种类型

教学强化的基本要求:强化目标要明确;强化态度要诚恳;强化时机要恰当;强化方式要灵活;强化要与反馈有机结合

23、结课:是指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时,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及时转化、升华、条理化和系统化,教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教学行为。结课作用:结课有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使之系统化;结课有助于检查教与学的效果;结课有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结课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结课具有教学过渡的作用

24、结课的方法:归纳结课、比较结课、活动结课、悬念结课、拓展性结课

25、结课的基本要求:结课要有针对性;结课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结课要简洁明快;结课要有趣味性

26、作业的类型:按完成作业的时间和目的不同: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按完成作业的方式不同:口头作业、书面作业、观察作业、实践作业;按作业的难易程度不同:基础作业和发展性作业

27、批改作业的方法:全批全改、抽查批改、当面批改、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批或互批

28、布置和批改作业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有效地调控教学

29、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内容要精心选择;难易要适度;数量要适当;题目要有启发性;形式要灵活;

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批改作业要及时;批改方式要灵活;要尊重学生;批改态度要认真;批改符号要统一;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

第四章检查学习效果技能

第一节课堂观察技能

一、课堂观察的涵义二、课堂观察的范围

三、课堂观察的方法四、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

五、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作业检查与分析技能

一、作业检查二、作业分析

第三节学业成绩测评技能

一、随堂学绩检测二、学业成绩考试三、试卷分析

1、课堂观察:是指教师运用目光,从学生的动作、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中获得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变化的教学行为。

2、课堂观察的范围: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神态表情、学生活动等

3、课堂观察的方法:目视法、提问法

4、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学习成绩、光环效应、期望效应、刻板效应

5、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将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6、作业分析的步骤:确定作业分析的对象;划分分析单位的类目;进行评判记录

作业分析的方法:逻辑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也可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最简单的是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直观分析

7、随堂学绩测验的意义:随堂测验可使学生形成必要的学习张力,激发其学习动机;有助于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指导、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

随堂测验的策略:形式要多样化;试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要及时进行评阅和讲评,将测验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其明确学习上的优缺点;测验时间不宜过长,难度不宜过大。

8、学业成绩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学业成绩考试的基本程序:制定考试目标;选择考试方式;编制考试试卷;

9、试卷分析主要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进行。

第五章教学语言技能

第一节教学口语技能

一、教学口语的涵义及特征二、教学口语的功能及分类

三、教学口语的构成要素四、教学口语技能提高的途径

五、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教态语言技能

一、教态语言的含义及特点二、教态语言的功能

三、教态语言的类型四、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书面语言技能

一、汉字规范二、汉字书写三、教师常用文体写作

1、教学口语:教学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教学口语的基本特征:教育性、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口头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2、教学口语的功能:传递信息、调控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谐师生关系、提供语言示范、美育教育

教学口语的分类:根据教学口语内容的性质:说明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抒情性语言、评价性语言、演示性语言和概述性语言

3、教学口语是由语音和吐字、音量和响度、语速、语调和节奏、词汇、语法等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所构成的。

4、教学口语技能提高的途径:提高内在修养水平;强化语言外化能力;在实践中进行训练;

5、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要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

6、教态语言:是教学口语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是一种以教师的表情、手势、动作、眼神等来传递信息、诉诸学生视觉的无声伴随语言。

教态语言的特点:辅助性、连续性、表情性、动作性、情境性

7、教态语言的功能:教育功能、传递信息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强化功能

8、教态语言的类型:身姿变化、面部表情和外表修饰三个方面

9、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身姿要稳重端庄;表情在真实自然;衣着要朴实整洁

10、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最常书写的是钢笔字和粉笔字。

11、教师常用文体写作:听课笔记、教学笔记、操行评语、教育科研论文第六章学法指导技能

第一节学法指导技能概述

一、学法指导的涵义二、学法指导的途径三、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常规学法指导技能

一、指导学法制定学习计划二、指导学生科学运筹时间

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四、指导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五、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六、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七、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第三节新型学习能力指导技能

一、信息能力指导二、自主学习能力指导

三、合作学习能力指导四、探究学习能力指导

1、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指导,是指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而对学生学习计划地制定和实施,学习内容的安排和揭示,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准备等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2、学法指导的途径: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开设学习方法专题讲座;召开学习方法研讨会。

3、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要明确目的;要遵循学习规律;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与学情相结合;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学习素养的转化

4、常规学法指导技能:制定计划、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成为常规学习。怎样加强对学生的常规学习指导如下: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科学运筹时间;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5、新型学习能力指导主要包括信息能力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

第七章说课、听课和评课技能

第一节说课技能

一、说课的涵义、性质及意义二、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三、说课的类型四、说课的基本内容

五、说课的基本过程六、说课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听课技能

一、听课的涵义二、听课前的准备

三、听课的内容四、听课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评课技能

一、评课的涵义二、评课的基本要求

1、说课就是教师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的性质:说理性、科研性、工具性、交流性。

说课的意义:有利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系的对话交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2、说课与备课的关系:二者都是为上课服务的,都属于课前的一种准备工作,二者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以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相关的教学理念,选择并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最优化的教学程序,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区别:说课与备课的形式不同;说课与备课的内容不同;说课与备课的对象不同;说课与备课的目的不同;

说课与上课的关系:说课与上课是教学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环节。通过说课展示上课构思,对上课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使上课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更具计划性,从而提高上课的质量。

区别:说课与上课的目的不同;说课与上课的内容不同;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说课与上课的形式不同。

3、说课的类型:说课发生的时间: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说课的层次和内容任务:一节课的说课、一个单元的说课和一本书的说课;说课的功能:研讨性说课、示范性说课、评比性说课和检查性说课

4、说课的基本内容: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内容、说学生情况、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练习的内容与方法

5、说课的基本过程:说课准备、说课实施、说课评说、说课反思四个基本阶段

6、说课的基本要求:语言简明,重点突出;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想结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

7、听课:是指教师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器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促进对教学的认识以及自身成长的一种教学活动。

8、听课前的准备:制定听课计划、了解教材结构和学科教改信息、了解上课教师的有关情况、了解学生的现状、反思自己的教学观

9、听课的内容:"听"教师的教;"听"学生的学、听教学过程、听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听教学细节

10、听课的基本要求:要认真记录、要善于思考、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

12、评课:是指听课者对所听的课进行评价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活动。

13、评课的基本要求:评课标准要多元化、要坚持评课之道;评课要有提高性;评课要有激励性。

第八章教学反思技能

第一节教学反思概述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及特点二、教学反思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的过程四、教学反思的内容

第二节教学反思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途径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1、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整性的思考,并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特点:超越性、实践性、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

2、教学反思的作用: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

3、教学反思的过程: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地验证

4、教学反思的内容:观念与情感,教学行为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学习过程、课堂组织管理、教学策略、媒体的配置与使用、教学评价)

5、教学反思的途径: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思;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反思;征求学生意见,从学生反馈中反思;

6、教学反思的方法:教学日志、教学案例、行动研究、教师成长档案袋

教育法规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

一、教育法规的内涵二、教育法规的特点

三、教育法规的地位与功能四、加强教育法规建设的措施

第二节教育法规的渊源

一、教育法规渊源的内涵二、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

三、教育法规的体系

第三节教育法律规范

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内涵二、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

三、教育法律规范的分类

第四节教育法律关系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内涵及分类

二、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三、教育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1、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2、教育法规的特点: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教育法规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教育法规的内容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

3、教育法规的功能: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保障作用

4、加强教育法规建设的措施: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两种倾向;做好原有教育法规的整理工作;加强教育法学的研究工作;群策力搞好教育立法工作

5、教育法规渊源:即由不同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6、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即教育法律法规的表现形式,在法理学上惯称教育法律渊源,或教育法规形式渊源:有以下几种: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律、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

7、教育法规体系:由纵向结构、横向结构

8、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9、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定文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10、教育法律规范的分类: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11、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12、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与者;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或标的,即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客观化的表现形式;客体的种类一般包括物、行为以及人身相联系的精神财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与义务

1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在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了权利和义务关系;教育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变更,即主体、客体或内容的变更;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的消灭,主体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终止

第二章教育法制

第一节教育立法制度

一、教育立法的现状二、教育立法的程序

三、教育立法的原则

第二节教育执法制度

一、教育法规的效力二、教育执法的的原则

三、教育执法的措施

第三节教育守法制度

一、教育守法的内涵二、教育守法的主体

三、教育守法的内容四、教育守法的条件

第四节教育法实施的监督制度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二、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三、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四、社会力量的监督

1、教育立法:是指由特定的立法主体按照一定的立法权限和程序所从事的制定教育法的活动

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一、教育法规很不健全、很不完备,远未形成一个体系;二、已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规多属行政系统制定的单项法规,而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律却很少;三、已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规多系对教育事业内部的要求,缺乏同经济、社会联系的内容,难以起到协调教育外部关系的作用。

2、教育立法的程序:分为四个阶段: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

3、教育立法的原则: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4、教育法规的效力:是指法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对什么人有效的问题,即法律规范在时间、地域、对象等方面的效力问题。时间、地域、人的效力

5、教育执法的原则: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的原则;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

6、教育执法的措施:掌握教育法规的精神实质;广泛宣传教育法规;模范遵守教育法规;检查指导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7、教育守法:亦称教育法规的遵守,是教育法实施的一个基本形式,它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自觉遵守教育法规的规定,按照教育法规的规范要求去行为

8、教育守法的主体:一、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所有政党、所有社会团体、所有企业事业组织;二、所有公民

9、教育守法的内容:教育守法要求守法的主体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教育守法还要求守法主体遵守所有符合宪法和法律精神的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一切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10、教育守法的条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效性;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第三章教育政策

第一节教育政策概述

一、教育政策的内涵二、教育政策的特点与功能

三、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一、教育政策的制定二、教育政策的实施

第三节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一、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二、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

1、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对不同的教育利益机关进行价值选择、调整的过程

2、教育政策的特点: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用性;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教育政策的功能: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教育政策的协调功能;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

3、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教育体制政策、教育质量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教育政策、教育人事政策、国家学制政策、课程与教学政策、学历与学位政策、考试与评价政策、招生与就业指导政策、学校语言文体政策教育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的教育政策;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与政府联合发布的文件,共同做出的决议、决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党组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单独或联合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

4、教育政策制定是判定教育政策问题和对政策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其程序大致分为认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

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关:党的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5、教育政策的实施:实施渠道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贯彻执行实施、实施途径要靠人、靠群众、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着力增强执行者的政策意识,把政策偏差和政策失真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创造性地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统筹协调;加强对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监导检查;加强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和跟踪研究)

6、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联系: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7、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区别: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第四章学校

第一节学校概述

一、学校的内涵二、学校的法律地位

三、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四、学校的设置

第二节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一、学校的权利二、学校的义务

第三节学校管理体制

一、学校管理体制的内涵二、校长的任职资格及任免

三、学校规章制度四、学校的民主管理

1、学校: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场所。

2、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学校法人地位的确立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作为法人或法人主体,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各种民事活动,有利于在根本上改变国家举办的学校处于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充分发挥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其次确立确立学校的法人地位就等于承认学校有法定能力和行为能力,可以独立经营学校的资源并获得更多的资源使学校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3、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

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组织机构和章程;教师;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办学资金和经费来源

5、学校的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6、学校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

7、学校管理体制:公办: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校长负责制、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8、校长的任职资格:必须具备我国国籍并在我国境内定居。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具有胜任校长岗位工作所需的政治、业务、身体等方面的素质。

9、学校规章制度的意义: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学校落实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实现依法治校的前提;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一环;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基础工程;是学校保持发展特色、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

10、学校规章制定的作用:明确与规范作用;约束与激励作用;平衡、协调与稳定作用;

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结构:制度系统、制度观念系统、制度执行系统、制度教育系统

第五章教师

第一节教师概述

一、教师的内涵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三、教师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二、教师的义务

第三节教师的基本制度

一、教师的资格制度二、教师职务制度

三、教师聘任制度四、教师考核制度

第四节教师的法律责任

一、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二、打击报复教师的法律责任

三、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四、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

1、教师的职责:教育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总称

2、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总体性范畴。

3、教师的法律地位:从教师的专业性、《教师法》对教师身份的定位、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关系、教师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看教师的法律地位

4、教师的基本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5、教师的基本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6、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条件:必须是我国公民、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制度的意义: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将大大推动未达到资格标准的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吸引其他行业优秀人才通过取得教师资格到学校任教,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地位,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可促进各级政府进一步制定与教师地位相当的待遇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改善教师待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和它的严格性,有利于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7、小学三级(任教一年的)、二级(中等师范见习一年,小学三级三年以上)、一级、高级教师任职条件(小学二级三年以上,高等师范及其他高等专科见习一年);中学三级(高等师范和其他高等专科见习一年)、二级(高等师范及其他高等本科见习一年、三级两年)、一级(二级4年,硕士)、高级(一级5年、博士)

8、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其形式:招聘、续聘、辞聘、解聘

9、教师考核制度:是指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和教师管理权限,按照法定的考核内容、原则和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查并做出客观评价的制度

教师考核的机构主体: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4方面

10、教师的法律责任当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侵害者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当教师未能履行应尽的职责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教师如何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1、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应负法律责任;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应负法律责任;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应负法律责任第六章受教育者

第一节受教育者概述

一、受教育者内涵二、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及其保障

第二节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受教育者的权利二、受教育者的义务

第三节受教育者权利的保护

一、家庭保护二、学校保护三、社会保护四、司法保护

五、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

1、受教育者:是指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人

2、公民受教育权利:是指公民依法所享有的,国家通过各种具体措施予以保障的,在各类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学校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接受各种技能培训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从国家那里获得均等的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的主张、资格、权能和自由

3、受教育者的权利: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资帮助的权利;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享有申诉权;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特定学生的特定权利:高等学校学生所专有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职业学校学生所专有的权利;一些特殊学生群体享有的特殊教育权利

4、受教育者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特定学生的特定义务:高等学校学生的特定义务;思想道德水平的义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义务

学生违反行为的法律责任:逃学、辍学行为;考试舞弊行为;扰乱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行为;因故或不慎造成同学伤害的行为

第七章教育法律救济

第一节教育法律救济概述

一、教育法律救济的内涵二、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

三、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第二节教育申诉制度

一、申诉制度概说二、教师申诉制度三、学生申诉制度

第三节教育行政复议

一、教育行政复议的内涵二、教育行政复议的范围

三、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

第四节教育行政诉讼

一、教育行政诉讼的内涵二、教育行政诉讼的范围

三、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

第五节教育行政赔偿

一、教育行政赔偿的内涵二、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三、教育行政赔偿的范围四、教育行政赔偿的义务机关

五、教育行政赔偿的提起和受理

1、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偿的法律制度

特点:以纠纷存在为基础;以受损为前提;以补偿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途径: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行政渠道及行政救济渠道;其他渠道2、教育申诉:即指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3、教师申诉制度: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想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制度

特征: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诉讼制度

教师申诉范围: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4、教师申诉制度中的申诉参加人是指参加教师申诉和处理活动的申诉人、被申诉人和受理机关

5、教师申诉制度的管辖分为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教师申诉的程序: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

6、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处理的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的特征:法定性、行政性、准司法性、准独立性、非诉性学生申诉制度的范围:受教育权、民事权利两项

学生申诉制度的参加人:申诉人、被申诉人、处理机关

学生申诉的程序:申诉的提出、受理和处理

7、教育行政复议:是指个人或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他教育法所规定的合法权益,依法请求做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对该行为进行审查,以保障其合法权益

教育行政复议的特征: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带有司法性质的特殊的行政行为;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依据申请的行政行为;其对象只能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能是抽象行政行为;其申请人只能是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被申请人是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其执行不适用调解的原则

8、教育行政复议的范围: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格证、资质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对教育行政机关因不作为违法的;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

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和执行

9、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或教育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对教育行政机关或教育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维护和监督行政职权的依法行使,矫正或撤销违法侵权的具体行政行为,给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

特点:主管恒定、诉讼专属、被告举证、不得调解

范围: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教育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或执照,教育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申请教育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教育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认为教育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

10、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

11:教育行政赔偿: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依

照法律规定,由国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制度

特征: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12: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损害事实、侵权行为主体、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和因果关系

13、教育行政赔偿的范围:侵犯人身权的违法行政行为、侵犯财产权的违法行政行为;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行为;违法侵犯财产权造成损害的其他行为

14、教育行政赔偿的义务机关:实施侵害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权的组织、委托的行政机关、行政复议机关、上述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后的赔偿义务机关

15、行政赔偿程序由非诉讼程序(行政程序)与诉讼程序(司法程序)两个部分组成

教育方法导论

第一章教学方法概论

第一节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二、教学方法的意义三、教学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古代的教学方法二、近代的教学方法三、现代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当代国内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一、当代国内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二、当代国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三、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

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最邻近的属的问题)的总称。

2、教学方法的意义: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3、教学方法分为:教学设计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学组织的方法、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教学评价的方法、教学研究的方法等六大类。

4、古代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输、学生呆读死记教学内容以诵读经书为主

5、近代的教学方法:连贯讲授还采用了演示、观察、实验等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校的各种方法

6、现代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时代要求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教学方法发展的直接因素。

7、当代国内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主要有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成功教学法

8、当代国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发现法、范例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暗示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9、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方法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概念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意义二、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二、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

第三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二、教学起点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四、教学时间的设计

1、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因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简单: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意义: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决策,采用有效地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保证写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真实生活;以“研究”超越“经验”;创造性和灵活性。

3、教学设计的依据:依据现代教学理论;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4、教学设计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观察和可侧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对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并提供反馈;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

5、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6、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起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教学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教育目标、情感领域教育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难得适中;便于检测;教学目标的表述。

7、教学起点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进行学习任务分析;

8、教学内容的设计掌握以下教学内容分析和处理方法: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通览教材,鸟瞰全局;疏通教材,清除障碍;熟悉教材,重点记忆;分析教材,把握三点;阅读资料,吸取营养

9、教学时间的设计: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单元课时;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第三章课堂教学的方法

第一节传统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主体参与型教学的方法二、合作学习型教学的方法

三、研究学习型教学的方法

第三节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二、教学方法运用的一般要求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法

5、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自身的素质

6、教学方法运用的一般要求: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运用教学方式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运用教学方式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第四章教学组织的方法

第一节教学组织概述

一、教学组织的概念二、教学组织的历史发展

三、教学组织发展的特点四、教学组织的选择

第二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一、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及优缺点二、班级授课组织的具体形式

三、班级授课组织的变式四、当前班级授课组织形式的改革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组织与教案研制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二、课的类型与结构三、教案的研制

1、教学组织: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特点: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2、教学组织的历史发展:个别教学;群体教学;班级授课;贝尔—兰卡斯特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组教学;特朗普制;开放课堂

3、教学组织发展的特点: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4、教学组织的选择:多样化是其突出的特点,根据学校的物质资源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师生数量和教师专业水平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根据课堂的性质和课堂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恰当时机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

5、班级授课制也称教学或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堂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基本特点归纳为班、课、时三个特点

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委基本活动单位;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优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不利于对学生英才施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6、班级授课组织的具体形式:一是全班上课;二是班内分组上课;三是班内个别教学

7、班级授课组织的变式:班级授课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班级授课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8、当前班级授课组织形式的改革主要表现在: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探索个别化教学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

10、课的类型:两种标准一是以课内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观察课、讲授课、讨论课、实验课;二是以一堂课完成任务的多少:单一课和综合课{又称混合课}。课的结构: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单一课:组织教学、提出上课目的目标、系统讲授新教材、进行总结与巩固、回答学生提问、布置作业

11、教案的分类按形式分: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教案研制过程:教案的设计撰写、实施检验和评价修改等第五章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第一节教学媒体的概述

一、教学媒体的概念二、教学媒体的发展

三、教学媒体的特性与功能四、教学媒体的分类

第二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

一、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形式二、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基本原则

三、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四、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

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型教学模式

1、在教学活动中存储、传输教学信息的媒体,我们就称之为教学媒体

2、教学媒体的发展:语言媒体阶段、文字媒体阶段、印刷媒体阶段、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3、教学媒体的特性: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教学媒体的功能:教学媒体具有传播和获取信息的功能;教学媒体有积累和存储信息的功能

4、教学媒体的分类:按教学媒体发展的先后: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按媒体的印刷与否分类:印刷媒体与非印刷媒体,按感官分类:听觉型、视觉型、相互作用型媒体,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光学投影教学媒体、电声教学媒体、电视教学媒体、计算机教学媒体,按技术特点分类:数字媒体与非数字媒体

5、多媒体教学设备层次图:多媒体外围设备、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系统、多媒体核心系统软件、多媒体制作平台与工具、创作编辑软件、应用系统运行平台

6、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技术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7、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来选择和确定教学媒体不同的教学目标对选择媒体有着不同的要求;依据学生心理合年龄特征选择教学媒体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媒体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要依据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要依据教学条件和情境,考虑到媒体使用的限制条件

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模型: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和流程图

8、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描述对教学媒体的要求、采用恰当选择模型,并做出最佳选择,描述媒体运用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型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的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学科辅助型模式和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工具与手段的学科研究型模式

第六章教学评价的方法

第一节教学评价的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发展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分类四、现代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

一、教学评价的基本步骤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现代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

一、现代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二、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1、教学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发展阶段:测量阶段、目标模式阶段、目标参照测验阶段、人本化阶段2、教育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3、教学评价的分类: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标准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主体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根据评价的方法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根据教学评价涉及的层次与范围分:宏观的教学评价、中观的教学评价和微观的教学评价

4、现代教学评价强调三种基本理念:一是关注学生发展;二是强调教师成长;三是重视以学论教

5、教学评价的基本步骤: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果分析处理阶段

6、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7、现代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角色把握、学习环境的营造、教育技术的应用

8、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测试、档案袋评价、学习契约的评价、反思评价表、活动表现评价

第七章教学研究的方法

第一节教学研究概述

一、教学研究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教学研究的概念(二)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三)现代教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研究的价值与主体

(一)教学研究的功能(二)教学研究的价值(三)教学研究的主体三、教学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作用

(一)教学研究方法的概念(二)教学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作用

四、教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与选择

(一)根据研究内容的性质确定研究方法的性质

(二)根据研究目的任务确定采取的研究方式、手段

(三)从研究的可行性出发选择方法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选定研究问题二、查阅文献形成理论构思(即形成研究假设)三、制定研究计划(方案)四、实施研究过程

五、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六、形成研究报告七、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三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比较法

1、①教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②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③现代教学研究的特点:从过去只研究存在,发展到现在关注研究变化、演化;从过去只研究简单事物’追求简单性,发展为探索复杂性;从研究实体转向研究关系、相互作用、非线性关系;从归纳法得出结论到更强调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从仅采用逻辑推演,到逻辑推演与非逻辑的;从分析意识发展到整合意识,从强调分析思维导强调综合与分析的统一,强调综合室出发点、起点,在综合、整体的状态下揭示事物的结构与功能。2、①教学研究的功能:第一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揭示教学活动内在的特性’增长教学知识、构建、丰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第二改进教育实践。

②教学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决策部门的需求、管理部门的需求、公众的需求、研究人员的需求

③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

3、①教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理论的方法

②教学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作用:教学研究方法论是了解教学发展规律的一把钥匙,是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前提;教学研究方法是人们用以达到丰富教学理论,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采用的手段和工具。同时也是衡量教学研究水平的主要标准。掌握它可以防止盲目摸索,少走弯路,形成科学理论,更好教学实践。

4、①教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研究的目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比较研究、预测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研究的性质:现状研究、差异研究、因果研究等

②教学研究的选择需考虑的问题:根据研究内容的性质确定研究方法的性质;根据研究目的任务确定采取的研究方式、手段;从研究的可行性出发选择方法

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

第一章学生管理与团队管理

第一节学生管理概说

一、学生管理的含义与特点二、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三、学生管理的目的与原则四、学生管理的任务与作用

第二节团队管理概说

一、团队的内涵与特点二、团队的核心要素与组织形式

三、团队的构建与意义四、高效团队的打造与管理

1、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学校的各种组织和方式,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

学生管理的特点:学生管理的复杂性、学生管理的全面性、学生管理的教育性、学生管理的周期性、学生管理的沟通性

2、学生管理的内容:学生学籍的管理、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的德育管理、学生学习的管理

学生管理的方法:班级管理法、自我管理法、思想教育法、行政管理法、制度管理法

3、学生管理的目的:学生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活动;学生管理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学生管理的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程序性原则、社会协调性原则、有效性原则

4、学生管理的任务:制定合理的学生管理目标、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

学生管理的作用:稳定性作用、导向性作用

5、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调工作,解决问题,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团队的特点:以完成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以成员的相互依存为重要保障;沟通协调是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团队成员共同担负团队的责任

6、团队的核心要素:目标、人员、定位、职权、计划;简称5P

团队的组织形式: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虚拟型团队

7、团队的构建的因素: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合理配制成员、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

团队构建的意义:团队能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是成员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团队构建可以促使建立共同的长期目标;团队可以激发成员的创新能力

8、怎样建立高效的学生团队:强化共同愿景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加强沟通,建立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营造团队文化,增强成员的归属感第二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级管理工作

一、班级与班级管理二、班级管理的目标及其案例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及其案例四、班级管理的过程及其案例

五、班级管理的方法及其案例

第二节班级文化建设

一、班级文化构建的意义二、班级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三、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四、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管理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职责及其案例二、班主任的素质及其案例

三、班主任的培养与评价四、案例:全国优秀班主任工作自述

1、班级:班级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学任务和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的、有计划地执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职能的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按照一定的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为了建设良好的班级体和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特点:目的的教育性、内容的广泛性、对象的不成熟性

班级管理的意义与作用: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2、班级管理目标:是用来表达班级管理者期望学生最终所达到的境界及规格要求。考核和评价班级管理效果的衡量标准

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依据:基本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客观依据、主观依据、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步骤与方法:分析现状、研究信息、把握理论、体察民心、确立目标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保持一致性和体现针对性;包含全面和突出重点;难度适宜和易于评价

3、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德育管理、班级学习管理、班级文体活动管理、班级常规管理

4、班级管理的过程:班级管理计划地制定、班级管理计划地实施、班级管理的总结

5、班级管理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方法、说理法、自我管理法以及其他方法等

6、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营造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树立典型化的人格榜样;构建和谐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7、班级文化:广义:是指班级生活中一切文化要素,狭义: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分为:软文化、硬文化

班级文化的特点: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

8、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

9、如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班级制度文化;打造班级精神,构建班级精神文化

10、班主任的职责:组织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人首要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重要的日常工作

11、班主任的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知识和能力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

12、班主任的培养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应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在培养内容上,应根据需要,以班级管理为主,全面安排,学以致用,使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在培养形式上,应以自学为主,业余为主,把短期的集中培养和长期的系统培养相结合起来;在组织工作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全面安排,并提供物质和时间保证

班主任的培养途径:开展全员培训;实施岗前培训;进行专项培训;

班主任评价的作用:目标导向作用、反馈调节作用、监督促进作用、保证作用

班主任评价的依据: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班主任的素质;优秀班主任的特点和条件;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反馈

第三章少年先锋队

第一节少年先锋队的基本认识

一、少先队的发展历程二、少先队的标志及寓意

三、少先队的性质与任务

第二节少先队的组织建设与管理

一、少先队的组织机构二、少先队的组织建设

三、少先队的组织教育四、少先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五、少先队社区的管理

第三节少年先锋队的文化建设与管理

一、少先队文化的蕴涵二、少先队文化的特征

三、少先队文化的内容

第四节少年先锋队的活动设计与管理

一、少先队活动的原则二、少先队活动的途径

三、少先队活动的设计四、少先队活动的管理

第五节先锋队辅导员工作

一、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二、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三、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方法

1、少先队的发展历程:第一次国内光明战争的“劳动童子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共产儿童团”;抗命战争时期的“抗日儿童团”;解放战争时期的少先队和儿童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少先队

2、少先队的标志:少先队的红领巾;少先队的队礼;少先队的队旗;少先队的呼号;少先队的鼓号和少先队的队会仪式

红领巾:红旗的一角;队旗:寓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进;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前一句指理想和目标后一句决心和行动

3、少先队的性质:革命性、教育性、儿童性、群众性、自主性

任务:根本任务:学习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党交给少年先锋队的任务:团结和教育全体少年儿童;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社会活动

3、少先队的领导机构:中国少年先锋队是由中国共产党委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的。少先队经常性工作的领导机构是全国少先队工作委员会

4、少先队基层组织的五有建设:是指有组织、有辅导员、有活动、有阵地、有制度

5、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方式:广义:少先队组织教育是通过组织形式对少年儿童进行的广泛深入的教育;狭义:少先队组织教育是指围绕组织宗旨、组织行为所进行的教育

少先队组织教育的特点:文化教育性、管理性、自我教育性、集体教育性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内容:核心内容和要求是培养少先队员的组织意识、组织观念、组织情感以及服务组织的能力。这种教育和训练的依据是中国少年队章程

6、少先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精心挑选合格的队干部;实行队干部轮换制;做好队干部的培训

7、少先队社区的管理:重视少先队社区工作的意义;以社区团建带动社区队建;积极开展少先队社区工作

8、少先队文化:是由少先队性质决定的,在少先队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它是植根于少年儿童群体,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教育性、导向性和实践性,并以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别是社会资源为载体的独特的文化

9、少先队文化的特征:政治性和导向性;组织性和教育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10、少先队文化的内容层次:物质文化层次、行为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

11、少先队文化的基本内容:组织管理文化、活动文化、礼仪文化、辅导文化、理论文化

12、少先队活动的原则:全面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自主性原则

13、少先队活动的途径: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兴趣小组、建立红领巾小社团

14、少先队活动的设计领域: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设计、社会生活领域的设计、教学领域的设计、家庭领域的设计

15、少先队活动的管理:明确活动目的,制定可行计划;活动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注意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保护

16、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职责)要达到以下要求:少年儿童人生的引导者、少年儿童实践的组织者、少年儿童健康的服务者、少年儿童权益的保护者、少年儿童发展的营造者

17、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抓好少先队的基础建设、抓好少先队的礼仪建设、做好少先队的阵地建设

18、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抓典型、培养骨干分子、善于协调团队各种关系

第四章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一节共青团的知识概述

一、共青团的成长与发展历程二、共青团的基本任务与组织原则

三、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四、团员的权利与义务

五、团的标志

第二节中学(中专)共青团的组织与发展

一、团组织工作的指导思想二、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校团组织的机构设置四、学校团组织的队伍建设

五、团干部的作用和培养

第三节中学(中专)共青团的活动的组织

一、共青团活动的意义与要求二、共青团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三、案例:共青团优秀教育实践活动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成立了八十年

2、共青团的基本任务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

共青团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3、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党的后备军、国家政权的支柱、联系群众的纽带

4、团圆的权利:参加团的有关会议和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训;在团内有选择权、被选择权和表决权;在团的会议和团的报刊上,参加关于团的工作和青年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对团的工作提出建议、监督、批评团的领导机关和团的工作人员;对团的决议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并且可以向团的上级组织提出;参加团组织讨论对自己处分的会议,并且可以申辩,其他团员可以为其作证和辩护;向团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委员会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义务: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团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宣传、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完成团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学习、劳动、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中起模范作用;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挺身而出,英勇斗争;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积极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热心帮助青年进步,及时反馈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自觉维护团结

5、团的标志:团徽、团章、团旗、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6、团组织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党建带团建为原则,以思想教育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团员素质,增强团员意识,以基层团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加强服务的力度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团的建设

7、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共青团工作室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学校共青团工作室先进文化的代表;学校共青团工作代表了大多数青年的根本利益

8、学校团组织的机构设置:团的组织系统、团的机构设置、团各级组织人员配置及岗位职责

9、学校团组织的队伍建设:重视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团委作用、规范团员队伍建设、加强团干部的管理;做好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10、团干部的作用:先锋作用、核心作用

团干部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的培养、协作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培养

11、共青团活动的意义:通过活动吸引,团结广大青年群体;通过活动增添团组织的活力;通过活动教育广大团员;通过活动使团干部和团员受到锻炼

共青团活动的要求:内容决定形式、从实际出发、适合青少年特点

12、共青团活动的内容:教育类活动、生产类活动、科技类活动、公益类活动、组织类活动、文娱类活动、体育类活动

共青团活动的形式:团日活动、具有特色的活动、各种文体活动

第五章学生会组织

第一节学生会工作概述

一、学生会的职责二、学生会的作用三、学生会的机构设置

第二节学生会的工作思路与要求

一、学生会的工作思路二、学生会的工作机制

三、学生会的工作原则四、学生会的工作要求

第三节学生会的制度与队伍建设

一、学生会的制度建设

二、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

1、学生会的职责:组织开展学生各项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

2、学生会的作用:桥梁纽带作用、榜样示范作用

3、学生会的机构设置:主席1人、副主席一人、设秘书部、学习部、生活部、体育部、文娱部、女生部、纪律部、外联部等,每部都可设正部长一人,副部长一到二人,干事若干

4、工作思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建立引导型的工作方式;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5、学生会的工作机制:沟通机制、监督机制、自身建设

6、学生会的工作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弹性结构原则、责权统一原则、民主监督原则

7、学生会的工作要求:健全学生会组织;确立学生会基本任务;明确学生会内部职责

8、学生会的制度建设:建立汇报工作制度;建立会议制度;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建立评比表彰和奖惩制度

9、学生会的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学生会干部应重点把握以下环节: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形象建设;奖惩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因式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六章同辈群体的认识与管理

第一节同辈群体建设

一、同辈群体的含义

二、同辈群体的研究

三、同辈群体的分类

四、同辈群体的特征

第二节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一、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心理沟通构筑了平台

二、同辈群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体验

三、同辈群体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创造了机会

四、同辈群体为学生的交往互动提供了场所

五、同辈群体为学生的文化融合营造了环境

第三节同辈群体与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理论阐释二、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第四节网络中的虚拟同辈群体

一、网络环境下的同辈群体及特征二、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五节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如何加强)

一、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

二、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

三、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1、同辈群体:是指年龄层次相同,地位相近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一般具有大体相近的价值观念、经历爱好和行为方式,是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基于不同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自发形成的个人属性层面的关系。

2、同辈群体的分类:交往目的和活动倾向:娱乐型群体、学习型群体、违规型群体

同辈群体的特征:交往的自愿性、关系的平等性、群体的凝聚性、价值的趋同性

3、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哥们义气或同体排斥的消极影响

4、网络环境下的同辈群体:是指青少年在虚拟网络中通过各种方式认识的的年龄相近、兴趣相投,并以情感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网络频繁互动的群体

网络环境下的同辈群体特征:群体交往的开放性、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5、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有利于青少年交往范围的扩展;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不同自我的认识

消极影响:信息混乱、网络成瘾、群体极化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师德总结

一、依法执教。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树立新的课程观,实施素质教育;自觉参加政治学习活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学校;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二、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自觉维护学校利益,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工作时间里不干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不迟到早退;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注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在职进修,树立优良学风,该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坚持因村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团结协作。弘扬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经常与家长沟通,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树立为学生、家长服务的思想,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讲究沟通艺术,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不搞不正之风,不搞小团伙、小集团;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成为学生的表率,自觉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 八、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九、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乐于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并认真完成。 十、积极参加有益扩大学校影响,有利学校声誉与形象的社会活动。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Part One Education Chapter 1教育与教育学 Section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更狭义:德育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 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媒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三、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的培养人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四、教育的功能 1.含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类型:从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从作用方向:正向功能(积极)和负向功能(消极) 从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教育起源说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水平低下 (二)古代学校的教育 1.古代中国教育 夏代: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设庠、序、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西周:“学在官府”官学体系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秦朝:文化教育专制,法家占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百家争鸣over 汉代: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出现;汉武帝独尊儒术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消极影响 隋唐:选士制度科举制中央官学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产生书院《四书》作为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宋元明清] 明代: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清末:废科举,开学堂

新整理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 知识复习手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教育学》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及其作品观点等知识点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之一。中公教育教师考试辅导专家周君老师分析各地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对该类考点进行总结梳理,供大家学习。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2.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3.“有教无类”——孔子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因材施教——孔子 9.“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0.“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1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1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1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1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18.“学不躐等”——《学记》19.教学相长——《学记》20.循序渐进——《学记》 2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2.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23.《大教学论》,“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捷克) 24.“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25.《教育漫话》;“白板说”;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26.“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27.《爱弥尔》——卢梭(法国)

28.“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德国) 29.《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30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31.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 32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33.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34.教育即生活——杜威35.“在做中学”——杜威 36.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37.《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38.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39.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40.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霍尔、格赛尔 41.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42.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43.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44.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45.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46.“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47.“学而时习之”——孔子——巩固性教学原则 48.“温故而知新”——孔子 49.“不陵节而施”——《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2.“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3.“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5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5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 5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57.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科目一考点

一、素质教育观 (一)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实施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发展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用发展眼观看待学生,提倡过程性评价)(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允许学生犯错误)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学生是具有个性和差异的人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与个性为基础的 (2)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1、教师角色转换 ①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②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 ③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④由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转换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③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④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①对工作高度负责 ②认真备课上课 ③认真批改作业 ④认真辅导学生 ⑤不得敷衍塞责(禁止性行为)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①关系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②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③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④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禁止性行为)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①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②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③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④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①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②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③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④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⑤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廉洁从教) ⑥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②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1、与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公平公正、严格要求 2、与家长:尊重、沟通、理解 3、与同事:协作、理解 4、与领导:尊重、支持 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1、班主任工作内容 2、班主任具备条件 C:\Users\61967\AppData\Local\MyEclipse Professional 2014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总结

2010年河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总结 1、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一般说来包括包括六个阶段:(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2、什么是体态语言?它有什么特点? 所谓体态语言就是一种以身体的姿势,手势,眼神和面部表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交际工具特点: (1)以视觉形象为信息载体(2)丰富的表现能力(3)较强的感染能力(4)表意的模糊性 3、怎样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1)应有一个集体奋斗目标 (2)积极组织学生参于学校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3)实行民主管理 (4)要注意强化感情 (5)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 (6)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增长才干的舞台. 4.转化后进生应遵循的原则 ** (1)扬长原则(2)对事不对人原则(3)潜移默化原则(4)合力原则(5)可接受性原则(6)偏爱后进生原则 5、课堂提问有哪些基本环节?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应包括设计、发问、控制(评价)等诸多环节 6、怎样合理的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7、什么是态度?态度与品德形成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般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阶段。 8、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9、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有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

(word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推荐文档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师资格证 学生观 教师观

教师职业规范 一.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1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3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1 对工作高度负责 2 认真备课上课 3 认真批改作业 4 不得敷衍赛色 三.关爱学生(灵魂) 1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 2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天职) 1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 循序善尽,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希望 五.为人师表(内在要求) 1 坚守高尚情操 2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和同事 5 作风正派,奉公廉洁 6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发展动力) 1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因材施教个体差异

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考点总结材料

第一章经济生活 1.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第二章政治生活 1.我国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党要坚持民主执政,以发展党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建设。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以保障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2.简述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之间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四者的地位和作用: A.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职能。 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它行使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和监督权。 C.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它负责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行政工作决定,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向其报告工作。 D.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2)四者关系: 中国共产党冀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使之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爱的领导。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一般情况下,是国务院根据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和作出的决定,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征求全国政协委员会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第五章法学基础理论 1.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运用证据规定的指导原则有哪些? (1)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搜集证据。 (2)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而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而无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但只要其他证据确凿,同样可以判决其有罪并处以刑罚。 2.人民法院对于那些民事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 先予执行: (1)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案件;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正确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它机构,能够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

52个教师资格证记忆口诀

52个教师资格证记忆口诀 一、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口诀:四个转向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 口诀:二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或四者一社区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口诀:你我他它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教师职业道德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六、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巩固性 口诀:寻(循序渐进)直(直观)发(启发)巩(巩固)俐(量力)联(理论联系实际)姻(应材施教) 七、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口诀:老佛爷(弗洛伊德)弄(孟子)不懂(董仲舒),格格(格赛尔)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干嘛要微服私访 八、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口诀:最近股市很猛(孟子),不断跌,很多人赔(裴斯泰洛齐)洛(洛克),所以在卢(卢梭)子上唱浮夸(夸美纽斯)祈福(福禄贝尔) 九、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口诀:双孔(孔子、孔德)特(赫尔巴特)干(涂尔干)涩(斯宾塞) 十、教学方法 a.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c.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d.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口诀:动嘴、眼、脑、手。 动嘴:教授在讲(讲授)坛(谈话)读书(读书指导); 动眼:眼(演示)馋(参观); 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讨论)伐(发现)纣; 动手:二次实(实验、实习)战演练(练习)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总结必备

《综合素质》大题重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观“两全两发展创新和实践”)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的高质量的教育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 —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 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 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学生观对小学教育的具体要求 1.把握小学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性、全面性、全民性) 2.全面促进小学生的发展①尊重学生个 性发展;②关注学生心理变化;③注 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④家庭 与学校相结合;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朋友的角色 4.研究者的角色 5.管理者的角色 6.示范者的角色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主创劳动长吸复”) 1.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需要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教育机智”。 3.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4.长期性和间接性/滞后性和隐蔽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5.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延续性:指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长和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 广延性:指教师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 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 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不重要)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 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注:此章节重点看书,重在理解及练习真题、不用背。 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

教师资格证考点重点整理

1、孔子: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他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2、孟子: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4、墨子: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5、朱熹:朱熹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6、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7、柏拉图:著名思想家。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家。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9、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1、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15、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育观 第一章职业理念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考生职业理念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理解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对于这些内容应重点记忆与理解。 第一节教育观 高频考点提要 1.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及小学素质教育等概念; 2.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高频考点速记 一、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 点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 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 方面的看法。 (二)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 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 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