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人体经络穴位分解图【真人演示】--- 手太阳小肠经杏林陈皮

经络学内容(快速入门版)

经络学内容(快速入门版) 一、经络的内容 经络可以把体内脏腑和体表各种组织密切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以及维持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作用。其主要内容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 一、经络生理病理的反映 经络在生理上具有运行气血、联系上下的作用。因此经络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及联系功能的异常,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支节,当人体感受外部致病因子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必然会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1.十二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它与脏腑直接发生关系。在腑经与脏经之间,还有着表里配偶关系。从肺经到肝经,循环不息,以濡养周身。其气血流注的次序如下: 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见表二) 2.奇经八脉:是调节气血的一些特殊通路,它不与五脏六腑发生直接联系,更无表里相配的关系,但在功能各方面,能补充十二经脉的

不足,特别是督、任、冲、带四脉更为重要。督脉与十二经脉中腑的经脉交会,具有总督各条脏经的经脉作用;任脉和脏的经脉发生交会,具有担任各条脏经的作用;冲脉具有通调十二经的作用,阴跻脉、阴维脉具有联系脉经的作用。 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有赖于经络的联系;当机体受到内、外致病因素的侵扰时,经络也是疾病传导的途径,疾病的变化反映为各种症候,临床上可以从症候的分析来辨别脏腑经络受病的浅深。 (表二)十二经循行部位与所属病候

由于每条经络,都有它一定的循行部位与内脏联系,因此脏腑和经络所属的病候,也有它一定的规律。一般从病变的不同特征,均可辨别它属于那一经。例如胃病上腹痛吐酸水,常在十二胸椎两旁胃俞穴或十一胸椎旁的脾俞穴有压痛点;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常在第九胸椎两旁肝俞穴和第十胸椎两旁肝俞穴有压痛点。肺的病变如咳嗽、咯血,也能在第三胸椎两旁的肝俞穴出现敏感区。另外,某些脏腑疾病,可以在其经络的循行路线上反映出压痛点来。如阑尾炎右下腹痛,可以在胃经与大肠下合穴巨虚上方出现明显的压痛。 经络在治疗上普通用于药治、针灸等各方面。例如,药物性味的归纳,针灸的循经取穴等,都是在经络的基础上指定的。 综上所述,指明了经络学说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方面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它贯穿于整个辨证理法方药中并与脏腑配合,成为各科基础理论的一个中心环节。 经络体系(提高巩固版) 经络体系概述如下: 一,在人体经络体系中,最主要的是十二经,或者称它为十二正经。这十二正经:第一,它们循行于体表;第二,它们联络脏腑;第三,它们相互之间直接相连;第四,它们相互之间又通过脉络更全面地相连。

手太阳小肠经4

第六节手太阳小肠经与腧穴 一、手太阳小肠经(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SI) (一)经脉循行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图3-6-1 见书号0914-4 图3-6-1)。 图3-6-1 图3-6-1手太阳经脉循行示意图 《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二)经脉病候 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二、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一)腧穴名称与代码: 少泽SI1 、前谷SI2、后溪SI3、腕骨SI4、阳谷SI5、养老SI6、支正SI7、小海SI8、肩贞SI9、臑俞SI10、天宗SI11、秉风SI12、曲垣SI13、肩外俞SI14、肩中俞SI15、天窗SI16、天容SI17、颧髎SI18、听宫SI19。 (二)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等。 (三)常用腧穴 少泽(Shào zé,SI1)井穴 【穴解】少,阴也,浊也。泽,沼泽也。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

经穴学复习题9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名词解释 1、踝 2、臂骨 3、臑外 4、肩解 5、颌 二、填空题 1、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各有个穴,首穴穴,末穴穴。 2、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是,郄穴是,八脉交会穴 是。 3、手太阳小肠经的五输穴是、、、、。 4、手太阳小肠经穴有肩、肩、肩;有天、天、天。 5、手太阳小肠经中治疗急性腰扭伤和落枕疗效较好的穴位是穴 6、手太阳小肠经中具有明目作用的是穴 7、手太阳小肠经中能够治疗乳痈的穴位是、。 8、“手太阳之别,名曰,上腕寸,内注少阴”。 9、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属小肠。” 三、选择题 1、位于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的是() A阳池B腕骨C阳谷D养老E阳溪 2、既循行至目内眦,又循行至目内眦的经脉是() A手少阳三焦经B手太阳小肠经C手阳明大肠经 D足太阳膀胱经E足厥阴肝经 3、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衔接于() A瞳子髎B听宫C攒竹D丝竹空E睛明 4、下列既是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内关B列缺C后溪D外关E太冲 5、手太阳小肠经“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两骨”是指() A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B尺骨和桡骨C尺骨鹰嘴和肱骨外上髁 D尺骨茎突和豌豆骨E肱骨内上髁和肱骨外上髁 6、前谷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 A 荥水穴 B 荥火穴C金经穴D输木穴E合土穴 7、下列经脉与鼻有联系的是 A手少阳三焦经B手太阴肺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8、下列不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是 A温溜B支正C秉风D曲垣E天窗 9、大肠和小肠的下合穴均在 A足太阳膀胱经B足太阴脾经C足少阳胆经 D足厥阴肝经E足阳明胃经 10、在八脉交会穴中后溪配下列何穴主要用于治疗目内眦、项、耳及肩胛部疾病 A照海B列缺C足临泣D申脉E公孙 11、下列不属于八会穴的是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2月15日) 因为讲到小肠经,小肠的作用在我们作为保健养生里非常重要,因为小肠消食化物,泌别清浊的,这是人恢复气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小肠的募穴是关元穴,这个道家讲的下丹田位置,所以要多讲讲。消化消化,消为物理变化,把食物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由细入微,化即为化学变化,就是把以前不属于人体的物质化为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物质的过程。小肠与心为表里关系,内经里讲,小肠之热为心热移之,心脏在上,主管手部气血流转,即如心气或心阳不足,手的温度会降低,甚至出现麻木冰凉状态,小肠在下,主管脚部气血流转,即如果小肠热不够,动力不足,人的脚部温度会降低,也有人理解为,心主要负责把气血鼓动推向全身,即主管动脉,小肠主要负责把气血回流至心脏,即主管靜脉。且小肠居于中焦下焦前有膀胱,大肠三面环绕,男科或女科的一些重要器官都受小肠之热影响,包括大小二便,以下会慢慢解说。中医认为,小肠把食物和水消而化之并吸收其中的绝大部分精微之后把精微交到脾,让脾根据人体所需要进行分配运化即所谓的火生土,这一点大家没什么争论,争论的地方在于膀胱里的水的来源。现有几种观点认为,膀胱里的水的来源,一是小肠消化吸收(清水)后剩余的水(浊水)和残渣在进入大肠前,水(浊水)会通过一个小口经由三焦渗入膀胱。一种是西医里解释的肾蒸腾吸收(清水)后的水(浊水)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我认同的水的运转过程为,小肠吸收到的清水和食物精微经由脾胃运化(按人体所需要分配好),水和精微(这里的精微指小肠消食化物后变成的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物质)会经由肺的升发和肃降作用散布全身(这也脾土生金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大肠里的水经小肠之热蒸腾作用上升到肺(大肠与肺相表里),这两部分水(为气态方式)经肺的肃降作用(这里有一个降温液化作用)经过三焦系统(三焦为水道,肺为上焦,为水之上源之说)下渗入下焦归于肾,这就是金生水的解释。这个水的循环解释简单拿大自然的水的运化过程参照一下就更清楚了,地面上的水经热变成汽上升到天(人体就为肺),水汽上升到一定高度冷却变成水态,下降为雨,落地为水。其实古代说五行相生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符合人体运行的规律的。三焦,作为一个腑,是有其实体的,它即指人体腹腔的一个空间,也包括其中联系腑脏间联系的网格系统。(天一生水,水是所有生物的孕育基础,水生万事万物,男人之精(肾阴所化的精子)和女人之精(肾阴所化的卵子)均为肾所藏的先天之阴精所化。所以古人把肾为于水。)所

《经络学》试的题目及答案详解详解

山东中医药大学《经络学》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B.十二经别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E.十二经脉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 A.经别B.经筋C.正经D.奇经E.别络 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 A.络脉B.孙络C.浮络D.别络E.经脉 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别B.经筋C.皮部D.经脉E.别络 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间关系密切的是: A.皮部B.别络C.正经D.奇经E经别 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浮络B.孙络C.别络D.经筋E.奇经 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 A.十五别络B.浮络C.孙络D.正经E.奇经 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 A.阴跷脉B.阳跷脉C.足三阴经D.经别E.浮络 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 A.十五别络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D.十二皮部E.奇经八脉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 A.浮络B.孙络C.经筋D.别络E.皮部 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阴脾经C.足厥阴肝经D.足阳明胃经E.足少阳胆经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A.心肝肾经B.胆胃三焦经C.心肺心包经D.心胆小肠经E.肺脾胆经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 A.肝胆肾经B.肝脾胃经C.肾膀胱胃经D.脾胃肾经E.脾肝肾经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 A.阳明经B.太阳经C.少阳经D.厥阴经E.少阴经 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太阴肺经D.足厥阴肝经E.手少阴心经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 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 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

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极泉: 课本: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国标: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青灵: 课本: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测沟。 国标:在臂前区,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测沟中。 少海: 课本: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国标:在肘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灵道: 课本: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国标: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通里: 课本: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国标: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阴郄: 课本: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国标: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神门: 课本: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国标、: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少府: 课本:在手掌面,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国标:在手掌,横平第五掌指关节近端,第四、五掌骨之间。 少冲: 课本: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国标: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课本: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国标: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前谷: 课本: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国标:在手指,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后溪: 课本: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国标:在手内侧,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腕骨: 课本: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国标:在腕区,在第五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阳谷: 课本: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国标:在腕后区,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二)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四)十二经脉的分布 1、分布特征: (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2、走向特征: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3、排列特征(四肢) 内侧: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

第五章经络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 A 《十四经发挥》 B 《难经》 C 《扁鹊心书》 D 《吴医汇讲》 E 《内经》2.正经是指() A 督脉 B 冲脉 C 十二经别 D 十二经脉 E 任脉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学说 B 卫气营血理论 C 脏腑学说 D 经络学说 E 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 A 阴阳五行脏腑 B 内外脏腑五行 C 手足五行阴阳 D 手足阴阳脏腑 E 手足五行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 A 手太阴肺经 B 足少阳胆经 C 足太阴肾经 D 足太阴脾经 E 手少阴心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A 肺经,大肠经,胃经 B 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 心经,小肠经,膀胱经 D 心经,膀胱经,肾经 E 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A 奇经八脉 B 经筋 C 皮部 D 络脉 E 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A 阴经 B 带脉 C 奇经 D 阴维脉 E 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A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A 头面 B 手足 C 胸腹 D 上肢 E 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A 食指端 B 小指端 C 鼻翼旁 D 目内眦 E 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A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 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 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 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 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A 心 B 三焦 C 肾 D 肝 E 小肠

穴位详解-手太阳小肠经穴

穴位详解手太阳小肠经

目录 1少泽 (3) 2前谷 (4) 3后溪 (5) 4腕骨 (6) 5阳谷 (7) 6养老 (7) 7支正 (8) 8小海 (9) 9肩贞 (10) 10臑俞 (11) 11天宗 (11) 12秉风 (12) 13曲垣 (13) 14肩外俞 (13) 15肩中俞 (14) 16天窗 (15) 17天容 (16) 18颧髎 (16) 19听宫 (17)

穴位详解——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多血少气,气血物质的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的散热冷缩变化。 1少泽 少泽穴Shào zé(SI1)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疾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汁少、乳痈。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井穴,属金。 【别名】小吉,少吉。 【穴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 1)少泽。少,阴也,浊也。泽,沼泽也。少泽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少泽。 2)小吉、少吉。孝少,阴也、浊也。吉,吉祥也。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中医师承、确有专长-针灸学-手太阳小肠经、腧穴练习题

第十一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一、A1 1、下列何经循行“绕肩胛”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2、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是 A、听会 B、听宫 C、耳门 D、神门 E、下关 3、位于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的腧穴是 A、肩贞 B、臑俞 C、天宗 D、秉风 E、曲垣 4、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的腧穴是 A、耳门 B、听宫 C、听会 D、上关 E、下关 二、B 1、A.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B.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C.腕背横纹尺侧缘,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D.以手掌面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E.掌心向胸,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1> 、后溪穴的定位是 A B C D E <2> 、养老穴的定位是 A B C D E 2、A.肺 B.脾 C.肾 D.胃 E.胆 <1> 、手少阴心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

A B C D E <2> 、手太阳小肠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手太阳小肠经循行: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到达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沿着食管,经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该题针对“手太阳小肠经、穴”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听宫属于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该题针对“手太阳小肠经、穴”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天宗 【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该题针对“手太阳小肠经、穴”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听宫位于: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该题针对“手太阳小肠经、穴”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B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后溪穴位于: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该题针对“手太阳小肠经、穴”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养老穴位于: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该题针对“手太阳小肠经、穴”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下行经过横膈,联络小肠。其支脉,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眼球连接于脑的组织)。其直行经脉,从心系上行到肺部”。 【该题针对“手太阳小肠经、穴”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D

手太阳小肠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手太阳小肠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穴),沿手掌尺侧(前谷穴、后溪穴),上向腕部(腕骨穴、阳谷穴),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穴),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穴),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穴),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部(肩贞穴、臑俞穴),绕肩胛(天宗穴、秉风穴、曲垣穴),交会肩上(肩外俞穴、肩中俞穴;会附分穴、大杼穴、大椎穴),进入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会上脘穴、中脘穴),属于小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行沿颈旁(天窗穴、天容穴),上向面颊(颧髎穴),到外眼角(会瞳子髎穴),弯向后(会和髎穴),进入耳中(听宫穴)。它的又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上向颧骨,靠鼻旁到内眼角(会睛明穴),接足太阳膀胱经。此外,小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首穴少泽,末穴听宫。主治腹部小肠与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神经方面病症和头、面、颈、眼、耳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少泽穴、前谷穴、后溪穴、腕骨穴、阳谷穴、养老穴、支正穴、小海穴、肩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风穴、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颧髎穴、听宫穴 (1) 少泽穴SI1 Shào z? [定位] 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l寸。 [解剖] 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配伍] 配膻中、乳根治乳汁少、乳痈。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2) 前谷穴SI2 Qián gǔ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解剖] 有指背动、静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 [配伍] 配耳门、翳风治耳鸣。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溜为“荥”。 (3) 后溪穴SI3 Hòu xī [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 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配伍] 配列缺、悬钟治项强痛;配人中治急性腰扭伤。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注为“输”;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4) 腕骨穴SI4 Wàn gǔ [定位] 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手太阳小肠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少泽: 穴位:少泽(井穴)(金) 作用:清心开窍,泄热利咽,活络通乳。 主治:热病,昏迷,晕厥,心烦,心痛,口干,口中热,瘈疭,头痛,颈项强急,咽喉肿痛,耳鸣,耳聋,目翳,乳痈,乳汁少,鼻衄,臂内侧痛。 取法: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与指背动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指背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别名:小吉,小结。

穴位:前谷(荥穴)(水) 作用:疏风清热,安神定志,活络通乳。 主治:热病,无汗,头项强痛,咽肿,喉痹,耳鸣,目痛,目翳,吐衄,癫狂,痫证,胸满,咳嗽,小便赤难,产后无乳,乳痈,肩胛、小指痛,臂不可举。 取法: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有指背动、静脉;布有指背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别名:

穴位:后溪(输穴)(木) 作用:疏风清热,通经活络,舒筋止痛,聪耳开窍。 主治:头项强痛,耳鸣,耳聋,目赤眦烂,目翳,鼻衄,发热,恶寒,盗汗,颈颔肿,肩臑肘臂痛,臂重肿,肘挛,手指拘挛疼痛,癫狂,痫证。 取法: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穴位:腕骨(原穴) 作用:疏风清热,安神定惊,清肝利胆,通经活络。 主治:头项强痛,耳鸣,目翳,热病无汗,消渴,胁下痛,衄血,惊风,瘈疭,烦闷,黄疸,肩背疼痛,肘腕疼痛,不得屈伸,指挛。 取法: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解剖:有小指外展肌和小指对掌肌,有腕背侧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别名:完骨。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练习题

一、A1 1、位于耳前的耳门、听宫、听会三穴,其所归属经脉分别是 A、胆经、三焦经、小肠经 B、三焦经、胆经、小肠经 C、三焦经、小肠经、胆经 D、胆经、小肠经、三焦经 E、小肠经、胆经、三焦经 2、下列何经循行“绕肩胛”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3、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是 A、听会 B、听宫 C、耳门 D、神门 E、下关 4、位于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的腧穴是 A、肩贞 B、臑俞 C、天宗 D、秉风 E、曲垣 5、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的腧穴是 A、耳门 B、听宫 C、听会 D、上关 E、下关 6、循行既到目内眦又到目外眦的经脉是 A、足太阳膀胱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手少阳三焦经 7、可治疗热病、头痛、咽喉肿痛的腧穴是 A、支正 B、听宫 C、后溪

D、少泽 E、养老 二、B 1、A.肺 B.脾 C.肾 D.胃 E.胆 <1> 、手少阴心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 A B C D E <2> 、手太阳小肠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 A B C D E 2、A.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B.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C.腕背横纹尺侧缘,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D.以手掌面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E.掌心向胸,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1> 、后溪穴的定位是 A B C D E <2> 、养老穴的定位是 A B C D E

小肠和手太阳小肠经的作用

小肠和小肠经的作用 小肠受盛之官,吸收不好找小肠 小肠的两大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受盛化物是接纳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食物;泌别清浊则是将胃消化后的食物区分为精华与糟粕,精华由脾脏转化为气血,废物则传达到大肠。小肠上连胃,下接大肠。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传输,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 泌清食物营养脾化生气血 食物小肠受盛 别浊食物废物大肠病候 1、经络症:耳聋、目黄、口疮、咽痛、下颌和颈部肿痛,沿经所过之处的手肩疼痛。 2、脏腑症:绕脐疼痛、心烦心闷、头顶痛坠、腰脊痛引、睾丸疝气、小便赤涩、尿闭、血尿、小肠气绝则自汗不止。 3、亢进热症:颈、后脑、太阳穴、耳疼痛、肚脐与下腹疼痛,便秘,后肩胛疼痛。 4、衰弱寒症:颈浮肿,耳鸣,听力减退,呕吐,腹泻,手足怕冷,身体虚弱症。 小肠经的循行 起于手小指甲尺侧甲角旁一分,少泽穴;从手走头,行于上肢外侧后缘,经肘后两骨之间,上绕肩胛,经面颊;止于耳屏前方的听宫穴 下午1-3点小肠经当令,此时拍打或刺激小肠经对小肠是最好的保养。 小肠经的主要穴位 少泽:乳汁不通少泽穴 作用:少泽为井穴,有开窍通络,清热醒神,促进小肠吸收,活络通乳的作用。少泽配听宫穴可治耳鸣耳聋。 部位:歌诀:少泽小指外甲角。

后溪:颈椎腰痛后溪取 作用: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与督脉相通。落枕三穴之一。重力按压后溪,配委中和压痛点,可治急性腰扭伤,缓解腰痛。 部位:仰掌握拳,小指掌指关节后尺侧,赤白肉际凹陷处。歌诀:后溪握拳节后取。 养老:养老美容祛斑好 作用:小肠经郄穴,是经脉血气深聚之处。可治小腹虚寒,小肠积滞引起的脸上斑点,老人食物不清。美容三穴之一:养老美容、合谷润泽、翳风弹性。 部位:掌心向下,另一手食指按在手腕尺骨小头最高点,然后掌心转向对胸,另一手手指自然感觉骨开肉陷后深藏之处。歌诀:养老转手髁空藏。 天宗:肩臂酸痛找天宗 作用:小肠经气血在人体上部聚会之处。按压此穴,可以治疗肩颈僵硬、发紧、背痛手倦、脖子痛等。也可缓解女士乳房胀痛。 部位:肩胛骨中央凹陷处。歌诀:天宗大骨下陷取。 听宫:耳鸣耳聋按听宫 作用:听宫是小肠经与三焦经、胆经的会穴。本穴治疗耳鸣耳聋,面瘫、牙痛等头面疾患,有活络通窍,聪耳明目的功效。 部位:耳屏前方,张口有凹陷处,即是本穴。歌诀:耳小瓣前陷中央。

《经络学》试题及答案

《经络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B.十二经别C.十五别络D.十二经筋E.十二经脉 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 A.经别B.经筋C.正经D.奇经E.别络 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 A.络脉B.孙络C.浮络D.别络E.经脉 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别B.经筋C.皮部D.经脉E.别络 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间关系密切的是: A.皮部B.别络C.正经D.奇经E经别 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浮络B.孙络C.别络D.经筋E.奇经 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 A.十五别络B.浮络C.孙络D.正经E.奇经 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A.阴跷脉B.阳跷脉C.足三阴经D.经别E.浮络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A.十五别络B.十二经别C.十二经筋D.十二皮部E.奇经八脉 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 A.浮络B.孙络C.经筋D.别络E.皮部 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B.足太阴脾经C.足厥阴肝经D.足阳明胃经E.足少阳胆经 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A.心肝肾经B.胆胃三焦经C.心肺心包经D.心胆小肠经E.肺脾胆经 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 A.肝胆肾经B.肝脾胃经C.肾膀胱胃经D.脾胃肾经E.脾肝肾经 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 A.阳明经B.太阳经C.少阳经D.厥阴经E.少阴经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太阴肺经D.足厥阴肝经E.手少阴心经

经络学试卷

2013级针灸推拿专业《经络学》试卷(A)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针经》是指哪一本著作(C) A.《针灸甲乙经》 B.《针灸大成》 C. 《灵枢》 D.《素问》 2.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E) A.阴经 B.带脉 C.奇经 D.阴维脉 E.阳经 3.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B) A.头面 B. 手足 C.胸腹 D. 上肢 E.下肢 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B) A.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带脉 E.阴维脉 5.除下列哪项外,均属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E) A.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 B. 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 C.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 D.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 E.手厥阴经与手太阳经 6.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B) A.直线贯注 B.循环贯注 C.手足贯注 D. 左右贯注 E.上下贯注 7.行于胸腹部第三侧线的经脉是(A) A.脾经 B.肾经 C.肝经 D.胃经 E.肺经 8.手太阴肺经在臑内行于(A) A.少阴心主之前 B.少阴心主之间 C.少阴心主之后 D.少阴心主之内 E.少阴心主之外 9.“入下齿中”的经脉是(B) A.足阳明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足少阳胆经 E.督脉 10.足太阴脾经的络穴是(E) A.大包 B.三阴交 C.地机 D.血海 E.公孙 11.下列哪项不属于手少阴心经病侯(D) A.咽干 B.心痛 C.胁痛 D.鼽衄 E.目黄 12.手太阳小肠经循行所过处是() A.“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 B.“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C.“循颊车,上耳前” D.“至耳上角” E.“入耳中,出走耳前” 13.是“主筋所生病者”的经脉是(C) A.肝经 B.脾经 C.膀胱经 D.肾经 E.胆经 14.下列症状中不属于足太阴经病侯的是() A.虐 B.狂 C.脊痛 D.中指不用 E.痔 15.根据《灵枢.经脉》篇,下列不属于足少阴经循行的是(D) A.邪走足心 B.贯脊属肾,络膀胱 C.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D.其支者,从巔至耳上角 E.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16.“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的经脉是() A.心经 B.肺经 C.心包经 D.三焦经 E.小肠经 17.手少阳经有几条分支()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E.5条 18.胆经病侯主(E) A.津所主病 B.血所主病 C. 液所主病 D.筋所主病 E.骨所主病 19.起于足大指外侧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任脉 C.足少阴肾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阴脾经

经络学

经络学 经络概论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其与针灸学科关系尤为密切。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 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 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所以《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经络的命名 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一切事物都可分为阴和阳两方面,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经络的命名就包含有这种意思。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里相合)。 太阴-----阳明 少阴-----太阳 厥阴-----少阳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 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 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 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包括经脉、经别、络脉、经筋都是如此。 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从手足(上下肢)阴阳的命名可以看出,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四肢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经络学》精彩试题(卷)与问题详解

中医药大学《经络学》考试试题 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 E.十二经脉 2.经络系统中,“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 A.经别 B.经筋 C.正经 D.奇经 E.别络 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 A.络脉 B.络 C.浮络 D.别络 E.经脉 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别 B.经筋 C.皮部 D.经脉 E.别络 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间关系密切的是: A.皮部 B.别络 C.正经 D.奇经 E经别 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浮络 B.络 C.别络 D.经筋 E.奇经 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 A.十五别络 B.浮络 C.络 D.正经 E.奇经 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 A.阴跷脉 B.阳跷脉 C.足三阴经 D.经别 E.浮络 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 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 A.浮络 B.络 C.经筋 D.别络 E.皮部 11.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A.心肝肾经 B.胆胃三焦经 C.心肺心包经 D.心胆小肠经 E.肺脾胆经 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 A.肝胆肾经 B.肝脾胃经 C.肾膀胱胃经 D.脾胃肾经 E.脾肝肾经 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 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厥阴肝经 E.手少阴心经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 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 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 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 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 E.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 1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中医学基础---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 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部分,多行于人体的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是经脉小的分支,多行于较浅的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如《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遍布周身,彼此相贯,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网络交会,把人体脏腑、肢体、官窍等紧密地连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障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特殊网络系统。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内容、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的理论。经络学说的形成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尤其针灸、推拿、气功等各个方面经验的积累,并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逐步上升为理论。经络学说在《灵枢》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并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历代医家用以指导医疗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使经络学说的内容得到了充实和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尤其是针刺麻醉技术的发明,开创了世界麻醉史上的新纪元,由此引发的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研究,已经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国内中西医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①经络实质与神经、脉管的关系;②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的关系;③经络与神经一体液调节功能的关系;④经络与机体生物电的关系。初步认为经络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神经一体液调节系统的部分形态、生理功能及病理现象。目前对经络的实质还持有不同的看法,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医疗实践。 经络学说对于阐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经络学说,如《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宋·窦材《扁鹊心书》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在正常情况下,经络具有沟通表里上下、感应传导等生理功能,在人体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例如经络是外邪内传脏腑的途径,对于侵袭人体的病邪有传递作用,而外邪多有由表入里的特点,所以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就可以通过经络而传入内脏。《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这就明确地指出了外邪可以沿着经络内传于脏腑。由于经络在内脏之间有多种联络关系,所以可成为内脏疾病相互传变的途径。各脏腑的经络在体表都有一定的分布部位,同时脏腑又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官九窍发生联系,所以脏腑疾病通过经络的传导,可以在体表某些部位或有关孔窍反映出症状和体征,从而说明了经络是内脏病变反映到形体官窍的途径。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属络脏腑的联系,可以反映内脏和形体组织器官的病症,因而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病人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辨别病位和证候,以及诊断某些疾病的依据之一。例如头痛,可以依据疼痛的部位来分析:痛在前额,病变多在阳明经;痛在两侧,病变多在少阳经;痛在枕项,病变多在太阳经;痛在巅顶,病变多在足厥阴肝经与督脉。又如《灵枢·经脉》中叙述了十二经脉与十五别络的病症,每一经络的病症都与其循行部位和属络的脏腑有关。后来汉·张机从十二经病症分类法发展为六经辨证,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此外在经络所通连的有关体表部位上,通过审视、按压等方法,可发现多种异常变化。这些反应点在近代称为压痛点或过敏带,如肺脏有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长期消化不良的病人可在脾俞穴见到异常变化,胆囊炎病人在阳陵泉穴下方往往有压痛等过敏感觉,等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