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羊膜上皮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和移植免疫耐受等优良特性

人羊膜上皮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和移植免疫耐受等优良特性

人羊膜上皮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和移植免疫耐受等优良特性
人羊膜上皮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和移植免疫耐受等优良特性

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临床意义

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人胚胎干 健康讯: 吕广秀 20XX14上海市解放军第85医院儿科1998年11月,美国James和John Gearhart领导的2个科学小组分别发表论文阐述如何利用囊胚和原始的胚胎生殖细胞培养出可能的人全能型胚胎干细胞(ES cells)和胚胎生殖细胞系(EG cells)[1,2]。ES细胞最引人关注的2条特征是:ES细胞能在体外条件下生长,在原始的去分化条件下能够无限地分裂;同时在体外培养的所有时间内都能保持胚胎来源细胞的一个关键性特征—全能性,即发育成成体中各种细胞的能力。ES细胞的应用前景十分令人鼓舞。胚胎干细胞可以作为研究人类胚胎发育、出生缺陷及胚胎瘤等疾病的新的手段;可以用于至今为止尚未进行的关于的方法;制造人类疾病模型以利用于基础研究、药物开发和毒理学研究,如果克隆技术可以从患者自体组织中获得干细胞,则它们可解决用于治疗退行性疾病的组织短缺以及结束在移植治疗中使用免疫抑制剂;另外干细胞还可以用来作为基因治疗的一种新的基因运载系统。总之,其前景十分广泛。 1 胚胎干细胞的一般定义特征考虑到ES或EG细胞的特性,可以认为有一些表型是所有的ES细胞都应该具有的,其他一些特点可能是属于从不同种属或不同组织中分离出来的某种特定全能性细胞所特有,或表现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所具有的特征。一般认为全能性干细胞所应具有的特征如下:(1)来源于一个全能性的细胞群体;(2)具有正常的细胞核型;(3)具永生性,在胚胎状态下能无限制的分裂;(4)培养的细胞株在体外或在畸胎瘤中能自发分化成胚胎外组织(extraembryonic tissues)和分属所有3种胚层的体细胞。但到目前为止,所有已培养成功的哺乳动物细胞中,除小鼠外,灵长类动物ES细胞只满足上述4条标准的前3条。一些研究人员将ES细胞的定义限定为那些能分化成包括生殖细胞在内的所有的细胞。但出于伦理上的原因,来源于人的ES细胞不可能进行试验以验证是否满足这一标准。因此,如果来源于人的细胞能满足其他3条关于ES细胞的一般定义,我们就认为它属于ES细胞。需要指出的是,要从体外培养或畸胎瘤试验验证一个ES细胞能否分化成所有组织类型的细胞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不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或畸胎瘤中,一些组织都是十分罕见的。 2 胚胎干细胞的最新研究James Thomson和同事于1998年报道利用治疗不孕症所遗弃的囊胚分离出ES细胞。他们所使用的技术与分离小鼠ES细胞相似:将可能

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新途径和机制-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 年份2018 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 项目名称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新途径和机制 推荐单位推荐单位:深圳市医学会 推荐意见: 深圳市人民医院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富荣研究员带领临床免疫研究团队,历经10年时间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研究等项目。该内容创新,主要包括抗CD45RB抗体诱导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和基于AAT的胰岛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研究工作。至今在SCI 等杂志上发表相关内容论文31篇,被他引226次,已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1项发明专利授权。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12次被特邀进行学术报告5次,举办国家和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3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在8家单位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对阐明移植免疫耐受的途径和作用机制作出了创新性贡献,希望能造福予人类的器官移植。特同意推荐该项目参加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选。 项目简介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科学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是众多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唯一选择, 治疗性器官移植日益成为各种慢性不可逆转末期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模式,其术后生存率不断提高,但至今长期存活的病例仍较少。其原因主要是宿主免疫排斥反应引起移植物功能丧失。探索控制移植后排斥反应, 提高移植物成活率,一直是移植免疫学家致力攻克的堡垒。此后,研究者们利用经典的免疫耐受原理设计了一种新的诱导中枢耐受的方法,即将供体淋巴细胞直接注入成熟受体胸腺内以诱导耐受。此方案在实验动物体内获得成功,但由于技术的复杂性临床应用仍未见报道。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外周免疫耐受的方法。如通过T细胞活化信号途径的干扰,黏附分子、共受体、TCR和共刺激分子等T细胞表面分子及受体的阻断以干扰T细胞活化,其中CD28:B7、CD40:CD154二对分子的作用更为突出。但有关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途径和机制尚不清楚,限制了诱导免疫耐受的药物的开发。本研究利用新的免疫耐受诱导剂抗CD45RB抗体和α1-抗胰蛋白酶,通过下列研究,阐明了其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的新途径和作用机制,为开发抗CD45RB抗体和AAT二种新型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诱导药物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1.探讨抗CD45RB抗体作用后,B细胞表型和功能的改变,说明在抗CD45RB抗体所诱导的免疫耐受机制中需要宿主B淋巴细胞表面表达CD45RB,证明B淋巴细胞CD45RB 的表达是诱导免疫耐受所必需的。 2.通过体内实验证明抗CD45RB抗体处理的B细胞能否促进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AICD,或者导致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验证抗CD45RB抗体所导致的淋巴细胞清除是否需依赖B细胞以及B细胞传递信号给T细胞是否可促进免疫耐受的发生。 3.探讨在抗CD45RB抗体诱导免疫耐受中,胸腺衍生的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及B细胞对其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4.在建立抗CD45RB抗体诱导免疫耐受模型的基础上,研究DC的生物学特性是否发生改变;观察各种T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耐受中的变化;利用B细胞免疫缺陷小鼠,研究B细胞在抗CD45RB抗体诱导的免疫耐受所发挥的作用。观察抗CD45RB抗体诱导的免疫耐受过程中如何通过刺激T细胞分泌TGF-β,在IL-2协同作用下,使初始T细胞向Treg分化,从而发挥免疫耐受作用。以及记忆T细胞在CD45RB抗体诱导的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5.建立的NIT-AAT细胞系和iPS-AAT细胞系及诱导分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观察是否具有无/低免疫排斥反应,以解决细胞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以及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对移植细胞的攻击问题

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胚胎干细胞的移植

胚胎干细胞的移植 (2012山东)35、(8分)【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毛角蛋白II型中间丝(KIFII)基因与绒山羊的羊绒质量密切相关。获得转KIFII基因的高绒质绒山羊的简单流程如图。 (1)过程①中最常用的运载工具是__________,所需要的酶是限制酶和_____________。 (2)在过程②中,用__________处理将皮肤组织块分散成单个成纤维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将成纤维细胞置于5%CO2的气体环境中,C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在过程③中,用___________处理以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在核移植前需要进行____________处理。 (4)从重组细胞到早期胚胎过程中所用的胚胎工程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胚胎移植前,通过____________技术可获得较多胚胎。 【答案】(1)质粒; DNA连接酶 (2)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维持培养基(液)的PH稳定 (3)促性腺激素(或促滤泡素,孕马血清);去核 (4)(早期)胚胎培养胚胎分割 【解析】熟练掌握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的基本知识就能解答本题. (1)运载工具(体)包括质粒、噬菌体衍生物及动植物病毒,其中质粒是主要运载体;所需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分散皮肤组织块成单个细胞使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 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pH的相对稳定。 (3)要得到更多的卵(母)细胞需用促性腺激素进行超数排卵处理;成熟卵(母)细胞在核移植前需要进行去核处理,以保证克隆后代的遗传性状主要了来自供体核。 (4)把重组细胞培养到早期胚胎叫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在胚胎移植前,通过胚胎分割技术可获得较多胚胎。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和条件、超数排卵的方法、核移植技术、胚胎工程中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知识,基础性强,难度不大。 (2012天津)1.下列有关干细胞的叙述,错误 ..的是 A.自体干细胞移植通常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 B.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增殖但不能被诱导分化 C.组织的细胞更新包括细胞凋亡和干细胞增殖分化等过程 D.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血细胞的能力,可用于治疗白血病 【答案】B

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节性T淋巴细胞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周晓慧范慧敏 S.G. Zheng 刘中民 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在正常机体维持T淋巴细胞动态平衡和免疫耐受的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早在70年代初期,Gerson等就提出正常的胸腺中可能存在一群有免疫抑制能力的T淋巴细胞,但是这个观点被国际免疫学界忽略了近10年。直到1995年,Sakaguchi 等才发现在自体免疫耐受中存在一类表达白细胞介素2受体α链(IL-2Rα,CD25)的CD4+T淋巴细胞,该类细胞以“主动”的方式参与调控免疫应答/耐受,不仅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的调节和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在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胸腺来源的自然Treg细胞外,更多的研究发现也存在一些胸腺外分化产生的Treg细胞亚群。虽然这些不同Treg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基本相似,但是,它们的分化、发育和作用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另外,这些不同的Treg细胞可能有不同的效应靶细胞,或者可能有分工合作等,系统地调节机体的免疫耐受。 一、自然产生的Treg细胞

自然产生的Treg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产生,持续性表达CD25,大约占成熟胸腺 CD4+ CD8-细胞的5%~10%。在健康人群中,虽然10%~15%的CD4+ T淋巴细胞表达CD25,但仅仅2%的CD25高表达细胞(CD25hi细胞)有免疫抑制功能。在小鼠模型中,这群T淋巴细胞也表达CD25和(或) CD45RBlo,CD25+也是小鼠的活化或效应CD4+细胞的标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CDl52)、GlTR、CD45RB、CDl22、CD103、CD134、CD62L、CD73、CD39和CCR4等表面标志的相对表达水平也有利于自然产生的Treg细胞的分离和鉴定,但是,这些均非Trcg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直到2003年,研究者才发现,Foxp3是X染色体编码的转录抑制因子家族成员,可能是自然Treg细胞的特异性 标记,且是控制Treg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开关”。 Foxp3是小鼠Treg细胞特异的表面标志,但在人类,Foxp3是否是Treg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尚存疑问。最近Du等研究发现,人类Foxp3 有长型和短型(缺乏外显子2)两种异构体,其在循环的Treg细胞中表达量相当,但二者的功能可能不同。T淋巴细胞同时表达长型Foxp3 和ROR-α基因时,将抑制决定T H l7细胞(产生IL-17的CD4+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而短型Foxp3基因无此抑制作用。另外,对Foxp3的检测需要对细胞进行同定和破膜,因此,Foxp3不能用于分离活细胞并进行功能分析。两个研究小组报道了细胞表面IL-7受体α链(CD127)的表达可用于区分CD25+ Treg细胞和CD25+活化T淋巴细胞,这群 CD127低表达的细胞(CD127low细胞)是具有抑制功能的,他们也认为细

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

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 (一)胚胎干细胞的来源 目前胚胎干细胞的主要来源有:①囊胚的ICM及受精卵发育至桑葚胚之前的早期胚胎细胞;②从胚胎生殖嵴及肠系膜中分离原始生殖细胞PGCs后培养建系的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EG细胞),也具有ESCs的特性,可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成熟细胞;③体细胞核转移(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plantation,SCNT)至去核卵母细胞后培育出来的全能细胞。其中囊胚的ICM最为常用。 (二)胚胎干细胞的分离 1.分离获取ESCs的时间:以既保证ESCs的全能性又要有足够的细胞数量为原则来确定ESCs分离获取的最佳时间。以ICM为ESCs来源时:小鼠取3~5天囊胚;猪取9~10天囊胚;羊取7~8天囊胚;牛取6~7天桑葚胚或早期囊胚;人取7~10天囊胚。以PGCs取ES细胞时:小鼠取1 2.5天胎儿生殖嵴;大鼠可取10.5天尿囊、中胚层组织块、12.5天背肠系膜或1 3.5~1 4.5天生殖嵴;牛取29~35天胎儿生殖嵴;人取35~63天的生殖嵴。 2.分离获取ESCs的方法:从PGCs分离ESCs的方法常为机械剪切与消化相结合法,即把采取的胚胎组织充分剪碎,采用EDTA、EDTA/胰酶消化。 从囊胚分离ICM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免疫外科学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胚泡去除透明带后,经兔抗JCR小鼠脾脏细胞抗血清(抗H-26)作用30分钟,移至1∶6稀释的新鲜豚鼠血清中作用30分钟,Hank’s液冲洗,此时胚泡的滋养外胚层呈空泡状,用眼科手术刀挑去死了的滋养层细胞,留存ICM 细胞用于培养。这种方法利用囊胚腔对抗体的不通透性,通过抗体、补体结合对细胞的毒性杀伤作用,去除滋养层细胞,保留ICM细胞进行培养。 (2)组织培养法:在小鼠受精2.5天后切除卵巢,给予外源激素,使胚胎继续发育,但延缓着床,4~6天后,由子宫冲取胚泡进行培养。结果滋养层细胞生长并推开饲养层细胞,在培养皿底壁上铺展;而ICM细胞增殖,垂直向上生长,形成卵圆柱状结构,在显微镜下用细玻璃针挑出这种柱状结构,消化传代。Evans和Kaufman采用这种方法第一个建立了小鼠ESCs系。 (3)显微外科学方法:小鼠受精后3~4天,由子宫冲取胚泡,利用显微操作系统直接从胚泡中吸出ICM细胞进行培养。 由于免疫外科学方法需要特殊的试剂去除透明带和滋养层,易对内细胞群造成损伤,而显微外科学方法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且对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均难以推广应用。组织培养法将胚泡接种在饲养层上,模拟体内胚泡的着床,更接近自然发育过程,内细胞群增殖旺盛,较易获得胚胎干细胞样集落。 (三)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和建系 ESCs的分离培养和建系是其得以应用的前提。ESCs建系的原理是:将分离获取的ICM 或PGCs与饲养层共同培养,使之增殖而又保持其未分化状态,这样代代相传从而使ESCs

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_李七渝

[文章编号]1000-8861(2002)03(S )-0098-04 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 李七渝,张绍祥 * (第三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重庆400038) [收稿日期]2002-04-30;[修回日期]2002-05-15 [作者简介]李七渝(1972-),女,重庆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断层解剖的研究。 Tel :(023)68752225;E -mail :liqiyu _99@yahoo .com *通信作者 [摘 要]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对该抗原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是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免疫应答的复杂性决定了免疫耐受诱导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耐受产生机制有了较多的认识。本文对免疫耐受与细胞凋亡、调节性T 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 免疫耐受;细胞凋亡;树突状细胞;调节性T 细胞 [中图分类号] R392.4 [文献标识码] A Advances in mechanism of immune tolerance LI Qi -yu ,ZHANG Shao -xiang (Departme nt of Anatomy ,Third Military M edic 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China ) [Abstract ] Immune tolerance is a non -response immun ological state to some antigen which contacts the immune s ystem .It is a special immune response .The complication of i mmune response caus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induction of immune tolerance .With progress of i mmu -nology ,the mechanism of immune tolerance is understood better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immune tolerance and apoptosis ,dendritic cell and regulatory T cells . [Key words ] immune tolerance ;apoptosis ;dendritic cell ;regulatory T cells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它是一种抗原刺激物引发的另一类没有破坏行为的免疫反应。耐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状态,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机体为免疫成熟个体并具有正常免疫能力,并非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状态。②它是一种获得性的、功能性的、处于活性状态下的免疫学状态,而不是从先天遗传中得到。③它既可以天然发生,又可以经过治疗而诱导出。④耐受的对象必须是与受体DNA 基因库不相匹配的供体源。⑤耐受仅针对耐受原具有特异性。机体对其它抗原,尤其是病原体仍具有抵抗力,这不同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不排斥现象。⑥耐受形成后,其诱导方式或治疗措施可以永久中止,而耐受状态可以相当恒定地处于维持期。40年代英国外科医生Medawar 证实移植排斥的实质是免疫反应。如果能够对某些特异性抗原引起特异性的免疫耐受,便可克服组织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这为移植免疫的克服带来了希望。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能再次诱导对自身抗原的耐受,便可 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免 疫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有了较多的认识,以下将对其进展作一综述1 细胞凋亡与免疫耐受 细胞凋亡如同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细胞和组织生理学的基础。它是正常器官和组织发育、清除有害的、过量的和无功能细胞、维持自身稳态的中心环节。细胞凋亡发生于分散的单个细胞,其重要特征是细胞皱缩,细胞质浓集,核染色质固缩,细胞核裂解,终末期形成凋亡小体,被巨噬细胞或相邻细胞吞噬。某些器官,如角膜和睾丸属于免疫特赦器官, MHC 错配的移植也不会发生排斥反应。Meyer 等[1] 指出触发侵入的T 淋巴细胞凋亡,诱导小鼠免疫特赦器官移植的耐受,这些器官内的表达在某种程度 上保护它们免受宿主淋巴细胞的攻击。Stuart 等[2] 认为,人角膜表达的Fas -L 在体外可杀伤Fas 阳性的淋巴细胞。应用野生型和gld 小鼠进行角膜移植时,在Fas -L 阳性的同种移植物中可以发现凋亡的单核 98 S 免疫学杂志 第18卷 第3期 2002年6月 IMMUNOLOGICAL J OURNAL Vol 18No 3June 2002 DOI :10.13431/j .cn ki .i m m u nol .j .20020180

人羊膜上皮细胞的干细胞特性_金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 15 卷 第 19 期 2011–05–07 出版
May 7, 2011 Vol.15, No.19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人羊膜上皮细胞的干细胞特性***☆
金 玲1,陈 剑2,吴 静3,徐锦堂3,周 清2,刘小勇2
Stem cel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
Jin Ling1, Chen Jian2, Wu Jing3, Xu Jin-tang3, Zhou Qing2, Liu Xiao-yong2
Abstract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 (hAECs) have a multiple differentiation capacity similar as pluripotent stem cells or embryonic stem cells. It is indicated that hAECs may be a new kinds of seed cells in tissue engineering reconstruction in the further. OBJECTIVE: To culture the hAECs in vitro and to investigate stem cel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d hAECs. METHODS: The human amniotic tissue was delivered from full term caesarean, and the highly purified hAECs were obtained from enzyme digestion method and differently sticky method. The hAECs were seeded in DMEM/F12 medium obtaining 10% fetal bovine serum for the first time and serial subcultivation. The immunofluorescence and flow cytometry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OCT-4 of stem cell factor and Stem cell surface molecule marker CD29, CD34, CD44, CD45, CD105 in passaged hAEC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cells in vitro looked like slabstone that epithelial cells specified. The results of immunofluorescence showed the expression of OCT-4 of stem cell factor in hAECs was positive. Detection of stem cell surface molecule marker by the flow cytometry showed the expression of CD29, CD34 on hAECs were positive, and the expression of CD44, CD45, CD105 on hAECs were negativ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hAECs hav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may be a new kind of seed cells for the future tissue engineering reconstitution. Jin L, Chen J, Wu J, Xu JT, Zhou Q, Liu XY. Stem cel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1;15(19): 3555-355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7055291.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7055291.html,]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518101, Guangdong Province, 2 China;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3 Research Room of Ophthalmology, Medical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Jin Ling☆, Doctor, Attending physician,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518101,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Jlingx2003@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7055291.html, Correspondence to: Chen Jian, Doctor, Professor, Chief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Drchenj@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7055291.html,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0872808*; Guangdong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Foundation, No. 2003A3020104*; Key Subject Found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No. 51205004 * Received: 2010-12-15 Accepted: 2011-04-01
1
摘要
背景:研究发现人羊膜上皮细胞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说明其可能是未来组织工程重建的一 种新型种子细胞。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人羊膜上皮细胞的干细胞特性。 方法:取足月剖宫产的人羊膜组织,经酶消化法和差异黏附法获得纯度高的人羊膜上皮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 10%胎 牛血清的 DMEM/F12 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检测人羊膜上皮细胞表面胚胎干细 胞的表面标记蛋白 OCT-4 和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 CD29、CD34、CD44、CD45、CD105 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人羊膜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呈上皮细胞特有的铺路石样外观,其胞浆中有 OCT-4 免疫荧光表达,其干 细胞标记分子 CD29、CD34 的表达是阳性,但干细胞标记分子 CD44、CD45、CD105 的表达为阴性。结果表明人羊膜上 皮细胞具有干细胞的某些特性,其可能是未来组织工程重建的一种新型种子细胞。 关键词:人羊膜上皮细胞;细胞培养;胚胎干细胞;OCT-4;CD29;CD34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9.032 金玲,陈剑,吴静,徐锦堂,周清,刘小勇. 人羊膜上皮细胞的干细胞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 15(19):3555-355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7055291.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7055291.html,]
察实验。 0 引言 羊膜是胎盘最内层的透明组织,其来源广 泛,取材方便。最近有研究报道人羊膜上皮细 胞(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hAECs)拥 有仅表达于胚胎干细胞的表面标记蛋白,也具 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能力,说明其可能是 未来组织工程重建的一种新型种子细胞。实验 取足月胎儿羊膜的hAECs进行体外培养,从分 子水平探讨hAECs的干细胞特性。 1 材料和方法 设计:细胞学水平,分子学水平,体外观
试剂 DMEM/F12 培养基、 优质胎牛血清 谷氨酰胺、青霉素、链霉素、 胶原酶Ⅱ、Dnase 酶 胰蛋白酶 兔抗人 OCT-4 多克隆抗体 美国 Hyclone 公司 美国 bioworld 公司
时间及地点:实验于2008-09/2009-03在 暨南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室完成。 材料:实验所取得的人羊膜组织均来自暨 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行剖宫产的健康孕 妇,经HIV、甲肝、乙肝、衣原体、梅毒等血清 学检查均为阴性,产妇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 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试剂:
来源 美国 Gibco 公司 美国 Sigma 公司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3555

高中生物复习精讲精练 胚胎干细胞的移植和胚胎工程的应用

课题87:胚胎干细胞的移植和胚胎工程的应用 【课标要求】胚胎干细胞的移植;胚胎工程的应用。 【考向瞭望】将卵母细胞及受精卵的培养、胚胎移植及胚胎干细胞培养技术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联合起来考查。 【知识梳理】 一、胚胎干细胞的培养流程(如 图)。 二、胚胎干细胞核移植 (一)含义:把胚胎干细胞核移 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经过胚激活、 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后直接由受体完 成克隆动物的技术。 (二)用途 1、获得基因敲除动物。 2、培育用于移植的细胞、组织 和器官。 3、在试管中改良并创造动物新品种。 【基础训练】 1、基因疫苗是指将编码外源性抗原的基因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某科研所计划采用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技术培育具有口蹄疫免疫特性的高产奶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形成重组DNA分子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其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是DNA连接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2)为了使目的基因和载体DNA两端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所采取的手段是用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DNA(质粒)。 (3)外源性抗原的基因,能够在宿主细胞中表达的原因是: ①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4)为提高胚胎的利用率,可以采用胚胎分割技术,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胚胎进行分割?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早期胚胎。 2、胚胎干细胞是从人体或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其作用如图所示, a~d表示不同的细胞,①~④表示有关的过程。请据图回 答: (1)各种组织和细胞的形成需要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 化过程。 (2)自然条件下,造血干细胞不能分化形成皮肤、神 经等其他的组织和细胞的原因是: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 的结果。成熟的红细胞失去全能性的原因是没有细胞核。 (3)a、b、c、d分别表示浆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其形成是经过了抗原的刺激。 (4)有些人对花粉过敏,会出现皮肤荨麻疹。其原因是:吸入花粉后,在花粉的刺激下,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吸附在皮肤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之结合,并释放出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使皮肤出现红肿现象。

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7055291.html, 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作者:王玲玲向长港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21期 【摘; 要】器官移植被普遍认为是重要器官终末期衰竭的最佳选择,然而器官移植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诱导成功的移植耐受可以使人类能跨过免疫系统的自然障碍,真正的完成器官“置换”的终极目标。目前的免疫抑制方案虽然可以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却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免疫耐受。因此,探索外周耐受机制及寻找外周免疫耐受誘导方案,成为当前的首要目标。本文对一些细胞及细胞因子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作阐述。 1 与移植免疫耐受相关的细胞 1.1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与移植免疫耐受 树突状细胞(DC)是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介质,是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是移植中诱导和维持耐受之关键因素。致耐受过程中,Tol-DC主要有两个功能:可通过产生IDO抑制抗供体T细胞反应并与调节性T细胞互动为将来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提供框架;并且由Tol-DCs控制的免疫激活是通过诱导T细胞介导的细胞凋亡,无反应性和调节性T细胞分化[1]。 Tol-DCs共刺激分子的缺乏、IL10的表达和抑制分子如PD-1L的存在已被确定为介导免疫抑制的中介因素。 1.2调节性T细胞(Tregs)与移植免疫耐受 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抑制效应可能与细胞因子或细胞接触有关。在体内阻断IL-10或/和TGFβ可消除Tregs介导的免疫耐受;但亦有研究表明,可溶性TGFβ对Tregs功能影响不大,而表达于活化Treg表面的mTGFβ可通过与效应细胞表面的TGFβ受体结合,发挥抑制效应[2]。不同T细胞的耐受机制,如克隆清除和免疫调节机制通过不同的移植物抗宿主病预处理方案与免疫耐受诱导联系起来,甚至是T细胞耐受诱导/维持在同一个模型中的不同阶段[3]。Tregs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向,比如:不同成熟阶段的反应性T细胞是否均存在Tregs诱导的 可能;免疫反应局部微环境是否可决定T细胞的分化方向,及向Tregs方向分化的规律; T细胞分化受局部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等物质影响,其中一些因素有利于T细胞向杀伤效应细胞的分化,而另一些因素有利于其向Treg方向分化。 1.3 自然杀伤细胞(NK)与移植免疫耐受 NK细胞在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中均发挥作用。NK细胞构成一种与生俱来的MHCI类反应性淋巴群,对感染、损伤和细胞损坏迅速作出反应。在移植领域,NK细胞通常伴随着炎性免疫导致同种异体移植物损伤的恶化。NK细胞与靶细胞通过正、负信号复杂的集成相互作

浅谈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浅谈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前研究进 展 羊膜位于胎盘的最内层,主要由来源于外胚层的上皮细胞和来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构成。其不含血管,细胞成分相对简单,在胎儿娩出后即成为废弃物。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MSCs)有着来源丰富、无需有创操作、取材几乎不受限制、分离培养方法简便、有向3个胚层来源的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免疫原性低等多种优点,可能成为一种更加理想的间充质干细胞(mcscnchymal stem cells, MSC)临床研究及应用的来源。 1 hAMSC、的生物学特性 1. 1免疫表型及基因表达目前,hAMSC、还没有统一的表面标志物,但是大多数表面抗原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相似。Kim等万Zes通过分离羊膜间充质细胞并在体外扩增至第2,3代后获得成纤维样细胞,通过不同的培养条件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元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其表达SSFA-3 , SSEA-4、胶原蛋白-Ⅰ、-Ⅱ、-Ⅲ、-Ⅳ、-Ⅷ、纤维连接蛋白、a-SMA ,波形蛋白(Vimcnti )、结蛋白、细胞角蛋18 (CK18),HCAM-1、成纤维细胞表面蛋白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 BC;弱表达ICAM-1蛋白;不表达TRA-1-60, VCAM-1,vWF, PFCAM-1和H LA-DR。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发现无论传至几代,一些基因[如:Oct-4,Rex-1,SCF、神经细胞熟附分子

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热点和思考

第8卷 第1期2017年1月Vol. 8 No. 1Jan. 2017 器官移植 Organ Transplantation 【摘要】 肝移植是治疗各类型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手段。得益于过去30年间免疫抑制剂应用的进展,肝移植患者获得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然而,近年来临床证据表明,包括肾功能损伤、代谢综合征和原发病复发在内的免疫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成为影响肝移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被认为是器官移植术后最理想的免疫状态,能够有效减少甚至摆脱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肝脏是体内特殊的免疫赦免器官,免疫耐受研究在肝移植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肝移植;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剂;排斥反应;不良反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调节性T 细胞;间充质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617,R3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17)01-0001-04 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热点和思考 陈规划……姜楠 1967年,Thomas Starzl 完成了世界上第1例肝移植术,被认为是医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探索,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尤其是钙神经蛋白抑制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的应用,使得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率较前显著减少,肝移植手术取得了良好的近期、远期生存效果,从而被确 立为治疗各类型急、慢性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然而,肝移植患者的远期可预期生存寿命仍低于正常人群。目前认为,造成这一结果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远期并发症——现有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选择性不强,不可避免地造成受体免疫系统广泛性抑制,在减少移植器官排斥反应的同时,还会诱发感染 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17.01.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451、81172038、81372243、81370575、8137055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20011190);广州市科技重大专项(201400000001-3) 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 广东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通讯作者:陈规划,Email:chgh1955@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7055291.html, 作者简介:陈规划,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普通外科及器官移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荣誉院长、广东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外科手术学组组长,中华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委、肝移植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兼任《器官移植》、《Liver…Research》、《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总编辑,《新医学》荣誉主编;《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文献(电子版)》、 《循证医学》副总编辑;《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近年来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十一五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等多项基金资助项目,总资助金额超过1…000万元。其研究课题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同时还获“中国医院优秀院长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二届中国医师奖”、“第四届柯麟医学奖”…、“中国医院‘先声杯’突出贡献奖和优秀院长”、“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及“广东省医学会突出贡献专家奖”等荣誉称号。主编专著有《移植肝脏病学》、《消化外科手术图谱》;作为副主编出版专 著有《临床肝脏移植》、《肝脏移植理论与实践》、《胃肠外科》、《门诊外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等。 ·述评·

毕业论文《免疫耐受的形成》

医学免疫学毕业设计 设计题目:关于免疫耐受的研究及其现状 摘要:免疫耐受是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免疫应答的复杂性决定了免疫耐受诱导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耐受有了较多的认识。本文将对免疫耐受的机制、形成及维持、打破的过程、诱导方法和前景进行简述。 关键词:免疫耐受;免疫抑制;抗原;机制

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是机体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免疫无反应状态 ,或称为负免疫应答。。它是一种抗原刺激物引发的另一类没有破坏行为的免疫反应。免疫耐受是特异性的 ,只在特定状态对特定抗原无应答 ,这不同于免疫抑制或者免疫缺陷。免疫耐受是可以获得的 ,而非遗传决定;它可是天然发生 ,也可由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解除。 耐受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状态,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机体为免疫成熟个体并具有正常免疫能力,并非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状态。②它是一种获得性的、功能性的、处于活性状态下的免疫学状态,而不是从先天遗传中得到。③它既可以天然发生,又可以经过治疗而诱导出。④耐受的对象必须是与受体DNA基因库不相匹配的供体源。⑤耐受仅针对耐受原具有特异性。机体对其它抗原,尤其是病原体仍具有抵抗力,这不同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不排斥现象。⑥耐受形成后,其诱导方式或治疗措施可以永久中止,而耐受状态可以相当恒定地处于维持期。免疫耐受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对它的研究包括移植耐受、妊娠耐受、口服耐受等领域。 一、免疫耐受的机制 以前的文献习惯将免疫耐受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中枢性即指胸腺免疫耐受。鉴于对免疫耐受机制研究的深入,这种分类已不合适而

主要是根据产生的机制进行分类。体内 T 细胞遇到一种抗原时所发生的免疫反应主要有两种,或是使受者致敏以至发生免疫应答或产生免疫耐受。T 细胞究竟采取何种方式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抗原进入体内的途径、抗原递呈情况及机体免疫状态等。如果淋巴细胞从未遇到某类抗原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免疫反应,在体内由于存在一些生理屏障将淋巴细胞和这些组织隔离开来而形成一些免疫学上的特殊部位,如胸腺、脑等,临床上有时可利用这种机制将移植细胞注射到这些部位以延长存活。B 细胞主要在骨髓中发育成熟,其免疫耐受目前研究不多。 体内产生免疫耐受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克隆丢失和特异性免疫抑制。后者可分为:①细胞外抑制,②细胞内抑制即灭能( anergy )。克隆丢失是指在整个成熟的具有 T C R 多样性的 T 细胞群中,特异性地将与某一特定抗原起反应的淋巴细胞克隆予以清除,形成 T 淋巴细胞群中的克隆缺失。这在自身耐受的形成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机制。克隆丢失主要发生在胸腺,但也有证据证明胸腺外成熟的淋巴细胞也可被清除。抑制是指一些因素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功能,与一般意义上的免疫抑制不同,它是一种抗原特异性的免疫抑制,淋巴细胞对于其它抗原存在正常的应答反应。细胞外抑制是指 T细胞通过识别一定的抗原或特殊的受体而引起细胞的反向调节( down一regulation)。细胞内抑制是指淋巴细胞具有与特异性抗原相结合的能力,但其细胞内的信息传递过程发生障碍而不能引起免疫应答。因而提出了免疫再导向学说 ( immunorediree-tion )。值得提出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