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生态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环境生态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环境生态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环境生态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一、填空题

1.______利用和______的共同利用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主要方式。

2.______食物链、______食物链和______食物链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三种主要类型。

3.《寂静的春天》一书作者是___________,描写的是使用___________所产生的种种危害。

4.1935年英国科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次提出____________这一重要概念。

5. 3S技术已广泛用于生态学的研究,3S技术是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 Gaia假说即____________学说,该假说认为地球自我调节过程中,_________是起主导作用的。

7. r对策者具有高_______力,K对策者具有高_______力。

8.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分为_________环境、_________环境、_________环境、_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_环境。

9. 按环境的性质,可分为_________环境、_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_环境三类。

10.按环境的主体分,目前有两种体系,一类是以________为主体,另一类是以________为主体。

11. 按年龄锥体的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2. 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把生态系统分为______生态系统、______生态系统和______生态系统。

13.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________因子、________因子、_______因子、_______因子、_______因子。

14. 按生殖年龄可把种群中的个体区分为三个生态时期,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15.不同群落的交界区域或者两类环境的相接触部分称为______。

16. 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7.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演替。

18.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种群不仅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还是______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______研究的基础。

19. 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

20. 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1. 丹麦植物学家阮基耶尔(Christen Raunkiaer)按照更新芽或休眠芽的位置,把高等植物的生活型分为_______植物、_______植物、_______植物、_______植物、_______植物。

22. 单元顶极理论认为,一个气候区只会出现一个____________群落。

23. 地形因子通过影响光照温度等因子而对生物起作用,因而属于________因子。

24.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的关系是__________。

25.每一种生物的名称都由一个______名(在前)和一个______名组成。

26. 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______。

27. 动态生命表又称分为______生命表、______生命表或______生命表。

28. 动态生命表中所包括的项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9. 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____________。

30. 对同年出生的种群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的生命表称为________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生命表称为________生命表。

31. 废水处理按其处理程度可分为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废水中呈______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二次处理主要去除废水中呈______状态的有机污染物、三级处理用于去除______的有机物以及______等可溶性无机物。

32.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污水处理塘。

33. 分解作用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过程的综合。

34. 概括起来,环境问题包括两大类型,一是______问题,二是______问题。

35. 根据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反应或者依据外部条件对生物体内状态的影响,将生物分为______生物和______生物。

36. 固体废物按其来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五类。

37. 固体废物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______废物和______废物;按其形状可发为______的和______的。

38. 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等。

39. 海草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生态系统都是属于___________生态系统。

40. 海洋生态系统通常可分为______生态系统、______生态系统和______生态系统。

41. 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减少________________。

42. 好氧生物处理采用的方法通常有三种:______法、______法、______法。

43. 红光有利于_______的合成,蓝光则有利于_______的合成。

44. 化学净化作用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途径未完成。

45. 环境生态学是依据__________理论和方法研究__________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

46. 黄化现象是多数植物在_________环境中生长时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的现象。

47. 活性污泥法分解水体中有机物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______阶段和______阶段。

48. 净化作用按其作用的方式可分为______净化、______净化、_____净化三类。

49. 决定群落的外貌因素有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50. 扩散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鱼类称_______,鸟类称_______。

51. 陆生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基本类型。

52. 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提交了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__________》,报告深刻阐明了________的重要性以及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基本联系。

53. 骆驼刺的生长反应了______环境,莲、芦苇的生长则反应了______环境。酸枣树生长的地方,地下水位离地面______,而芨芨草群落的生长则指示地下水位距离地面很______。

54. 每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___________,它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征。

55. 密度调节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它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内容。

56. 目前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分别是______问题、______问题、______问题、______问题、______问题。

57. 目前世界各国处理城市垃圾所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用来制作______等。

58. 群落的形成主要包括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等过程。

59. 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_________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60. 群落中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简称______。

61. 群落中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主要有_____度、_____度、_____度、_____度、_____度、重量、体积等。

62. 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源主要有_______污染源、_______污染源和_______污染源。

63. 人们习惯上根据植物的形状、大小、分枝等外部特征及植物生命期的长短,把植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64. 任何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一般在自然条件下,每个群落随着时间的进程,都经历着一个从幼年到______以及______的发育时期。

65. 如果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由多个物种组成,这些物种称之为______种。

66. 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的___________。

67. 森林受到破坏后,其恢复过程较缓慢,一般都要经过______期、______期和______期。

68. 生理学方面,在自然状态下,同种能自行_______,所产生的后代具有_______能力,并把固有的特性传给后代,不同种在生殖上是_______的。

69. 生命表可分为________生命表和________生命表。

70. 生态金字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金字塔的统称。

71.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72.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结构、________结构和________结构。

73. 生态系统的一般组成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 生态系统内物种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目前有两种较为公认的假说:_______假说和_______假说。

75.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实现的。

76.生态系统中包含多种多样的信息,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77.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__________的和_____________的。

78.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包括_____生产和_______生产两个过程。

79. 生态系统中一般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类食物链。

80. 生态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81. 生态学源于__________,以研究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主。

82.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的变化,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称为_________。

83. 生物的分布主要决定于______条件和______条件。

84. 生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土壤经常不断地供给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85. 生物的行为适应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类型。

86.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参与循环的物质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87.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的适应。

88.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____多样性三个层次。

89. 生物多样性一般有四个水平:_______多样性、_______多样性、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多样性。

90. 生物净化作用的主要是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等途径来完成。

91. 生物圈中水的循环平衡是靠世界范围的________与________来调节的。

92. 生物群落的演替按照延续的时间,可划分为___________演替、___________演替和___________演替。

93. 生物群落可简单地分为______群落、______群落和______群落三大类。

94. 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是指最_____温度、最_____温度和最_____温度。

95. 生物之间的竞争既可在利用共同资源的______间发生,也可在______间发生,其利用方式有______性竞争和______性竞争两种。

96. 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生物个体数量关系可用__________金字塔来表示。

97. 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______。

98. 水环境中对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化学因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 水生群落出现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水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100.水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生态等不同类型。

101.水体中主要的污染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02.酸雨是指pH值低于______的降水。

103.酸雨污染主要是大气中________和________污染造成的。

104.所谓三大全球环境问题,就是目前引起全世界极为关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105.土壤满足生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____________。

106.土壤污染的主要发生类型有四种,分别是______污染型、______污染型、______污染型和______污染型。

107.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____污染物,如重金属、放射物质;另一类是______物质,如农药、石油、甲烷。

108.温室效应根据其成因可分为______温室效应和______温室效应。

109.我国目前的酸雨属________型酸雨。

110.物理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途径来完成。

111.物质循环可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112.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

113.物种是_______单元、_______单元和_______单元。

114.研究生态学的三大类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15.研究植物生态学的学派以地区性特点为背景形成_____学派、_____学派、_____学派和_____学派四大学派。116.盐生植物根据它们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7.一个生态系统,按其获得能量方式不同可以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组成部分,其中能够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______。

118.异种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正相互作用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类。

119.有关演替顶极理论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在某一时刻测得的单位面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称为__________。

121.在群落交错区内,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122.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称为_________种。

123.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______。

124.植物在发育上要求不同的日照长度,这种特征主要与其原产地生长季节中的自然日照的长短密切相关,一般地说,短日照植物起源于___________,长日照植物起源于___________。

125.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叫投影盖度,简称______。

126.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以____________作为分类依据,主要分类单位有3级: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127.种的性状可分为两类,一类表现种的遗传本质,称为_______型,一类为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称为_______型。

128.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129.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130.种群出生率的高低取决于______、______和______。

131.种群的扩散有三种形式,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132.种群的密度制约性增长呈______型,用______方程来表示,其方程曲线被划分为开始期、______期、______期、______期、______期五个时期。

133.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__________用来表示,可将种群分为_______型种群、________型种群和________型种群三个基本类型。

134.种群的生态对策类型包括______-选择和______-选择两种类型。

135.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它们被称为初级种群参数。

136.种群密度的种间调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形式。

137.种群密度的种内调节包括______调节、______调节、______调节等形式。

138.种群密度调节的途径有三个,即______调节、______调节、______调节。

139.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140.种群数量变化特征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141.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

142.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形式是______增长。又称为______增长。

143.自然保护区通常可分为______区、______区、______区三个区。

144.自然环境包括______圈、______圈、______圈、______圈、______圈等五大因素。

145.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______地带性、______地带性和______地带性。

146.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47.自然种群具有________特征、________特征、________特征三个基本特征。

148.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3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49.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__________。大致可分为三类,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 ___陈述了来自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相比,趋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

A.比尔定律 B.阿伦法则 C.Hamilton定律 D.贝格曼规律

2. ___是将温度和时间相结合的一个测量,运用于外温动物可反应这些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依赖于环境温度及时间。

A.生理时间 B.物理时间 C.生物钟 D.温度时间

3. ___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重要原因。

A.种间竞争 B.种内竞争 C.个体竞争 D.竞争

4. ___在湖泊中的营养物质循环中起关键作用。

A.鱼类 B.细菌 C.浮游动物 D.藻类

5. d N/d t = r 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___。

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6. 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___。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7. 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___。

A.莲藕 B.芦苇 C.马铃薯 D.玉米

8. 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___。

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

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大陆架

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黑龙江流域农田>热带雨林

9. 白天,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___。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先降低后增加

10. 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___。

A.寄生 B.拟寄生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

11. 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___。

A.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寒带

12. 比较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母质是___。

A.酸性岩母质 B.冲积物母质 C.风积母质 D.黄土母质

13. 捕食者优先选择能使其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___的一定大小的猎物。

A.质量 B.重量 C.体积 D.能量

14. 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___。

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

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

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

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

15. 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___。

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生产量为正值

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16. 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___。

A.优势种 B.建群种 C.特有种 D.亚优种

17. 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___。

A.英美学派 B.法瑞学派 C.前苏联 D.中国

18. 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___。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

19.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___。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20. 臭氧层破坏属于___。

A.地区性环境问题 B.全球性环境问题 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

21. 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___。

A.海洋 B.草原 C.海陆交接地带 D.荒漠

22. 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___。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

23. 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属于___。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

24. 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___。

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

25. 从演替的起始条件上看,在农田弃耕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___。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自养性演替

D.旱生演替

26. 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会减少它;如果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___。

A.反馈 B.内调节 C.外调节 D.负反馈

27. 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___。

A.有利 B.不利 C.一样 D.不确定

28. 大型食草有蹄类和穴居哺乳类动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是___。

A.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温带草原

29. 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___。

A.土壤 B.地形 C.气候 D.生物

30.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___。

A.气候顶级 B.偏途顶级 C.土壤顶级 D.地形顶级

31. 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___。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32.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___。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33. 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___。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34. 当两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群占有同一生境时,最有可能发生___。

A.竞争

B.突变

C.地理隔离

D.共生

35. 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约为___。

A.3% B.0.5% C.20% D.万分之一

36. 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通常在___。

A.极地苔原

B.热带雨林

C.寒温带森林

D.温带草原

37. 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___。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

38. 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___。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39. 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___。

A.季节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40. 杜鹃将蛋下在别种鸟的巢中,让这种鸟饲育其幼鸟,这一现象称为___。

A.社会性寄生 B.寄生 C.潜在寄生 D.真寄生

41. 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 kg产量,钾可维持350 kg产量,磷可维持500 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___。

A.250 kg左右 B.350 kg左右 C.500 kg左右 D.大于500 kg

42. 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___。

A.演替原则 B.植物区系 C.植被型 D.群落生态

43. 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___。

A.优势种 B.特征种 C.建群种 D.偶见种

44. 防治害虫时,应该做到___。

A.彻底消灭害虫种群 B.保护天敌

C.保护食物链的完整性 D.保护害虫种群

45. 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___。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

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于物种生存

C.群落结构已定型

D.种类数量不稳定

46. 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___。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47.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___。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

48. 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___。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 C.稳定因子 D.非密度制约因子

49. 根据生物体个生活期死亡率的高低,年龄存活曲线一般可以分为___种形式。

A.2 B.3 C.4 D.5

50. 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___。

A.实验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行为生态学 D.草原生态学

51. 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___。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52. 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___。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53. 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___。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

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

54. 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___。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55. 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___。

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

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

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

56. 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___。

A.一般阳性树林多形成异龄林

B.异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下的林分

C.人工林大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

D.冷杉等较耐荫树种的林分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

57. 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___。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

58. 旱生植物的特点是___。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59.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的趋势,这一适应被称为___。

A.贝格曼规律

B.阿伦规律

C.高斯假说

D.谢尔福特耐性定律

60. 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___。

A.热带或亚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极地

61. 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___。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

62. 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___。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

63. 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___。A.疏透结构B.紧密结构 C.稀疏结构 D.通风结构

64.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___。

A.生物圈 B.群落 C.种群 D.景观单元

65. 竞争剧烈时,生物可通过___离开种群密度高的地区。

A.流动 B.扩散 C.死亡 D.隐藏

66.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___。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67.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___。

A.偏利作用 B.互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中性作用

68.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___。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69. 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量最高的是___。

A.温带常绿林 B 热带雨林 C 温带草原 D 落叶

70. 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是___。

A.1%~5%

B.10%

C.20%

D.0.1%

71. 旅鼠和北极狐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的周期为___。

A.1~2年 B.2年 C.3年 D.3~4年

72. 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___。

A.380~700nm B.380~760nm C.150~4000nm D.490~620nm

73. 逻辑斯谛方程中的K表示___。

A.内禀增长率

B.自然增长率

C.环境容量

D.种群数量

74. 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___。

A.加速期 B.转折期 C.减速期 D.饱和期

75. 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___。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76. 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___。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77. 某池塘中蓝藻.硅藻和水草大量繁殖,主要原因可能是___。

A.有毒物质进入

B.水温提高

C.水土流失

D.过多的氮磷进入

78. 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___。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79. 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___。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生态系统生态学

80. 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___。

A.能量越来越少 B.能量越来越多 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 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

81. 能流和物流速度快的生态系统是___。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北方针叶林

82. 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澳大利亚,10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___。

A.种群大发生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大爆发

83. 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___。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84. 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___。

A.全球陆地 B.全球海洋 C.整个生物圈 D.整个宇宙

8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___。

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 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

86. 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___。

A.植物的种类 B.植物的高度 C.植物的作用 D.植物的功能

87. 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___。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88. 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___。

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89. 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___。

A.光照强度减弱 B.空气湿度增加 C.土壤湿度增加 D.气温增加

90. 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___。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91. 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___。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92. 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___。

A.改善环境 B.消灭竞争者

C.增加总生产量 D.增加净生产量

93. 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___。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94. 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___。

A.草原 B.森林 C.海洋 D.农田

95. 生长在新疆的马铃薯比生长在平原地区的大,其主要原因是___。

A.阳光辐射强烈

B.白天温度高

C.降水多

D.昼夜温差大

96.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___。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97. 生态位的英文是___。

A.habit B.niche C.site D.place

98.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___于1953年提出来的。

A.Fisher B.Tansley C.Vickerman D.Mobius

99.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___。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C.保持生态平衡 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100.生态系统内消费者的营养级的确定是根据___。

A.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消费者的食性 D.消费者的主要食性

101.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不包括___。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

102.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103.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___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 B.E.P.Odum C.A.G.Tansley D.Darwin

104.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___。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105.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___。

A.气候驯化 B.调节 C.驯化 D.适应

106.生物体所处的物理环境称为其___。

A.栖息地(生境) B.生态为 C.位点 D.生存空间

107.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___。

A.温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淡水湖泊 D.极地冻原

108.收获理论中,收获目标指的是___。

A.收获最大产量 B.收获恒定产量

C.长期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收获种群所有个体

109.水生植物的特点是___。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110.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___。

A.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产量减少

B.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

C.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

D.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

111.酸雨中含有的酸性化合物是___。

A.HCl与H2SO4 B.HNO3与HCl C.H3PO4与HNO3 D.H2SO4与HNO3

112.同种植物的不同群体长期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形成适应各自环境的特征,产生___。

A.相同的生态型

B.相同的生活型

C.不同的生态型

D.不同的生活型

113.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___。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114.温室效应指的是___。

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

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

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

115.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___。

A.蒙古栎 B.长白落叶松 C.红松 D.兴安落叶松

116.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其营养功能分,属于___。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因细菌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11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18.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___。

A.大型有蹄类 B.食肉类 C.一些蜻蜓的成虫 D.蝗虫

119.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___。

A.岩石圈的上层 B.全部水圈 C.大气圈的上层 D.大气圈的下层

120.下列各种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___。

A.二氧化碳 B.温度 C.水 D.营养物质

121.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___。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122.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

123.下列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___。

A.养鱼塘的分层养殖 B.农田的间作套种

C.海洋的网箱养殖 D.稻田养鱼或养鸭

124.下列哪一类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___。

A.煤炭资源 B.核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天然气资源

125.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___。

A.石油 B.天然气 C.煤 D.水能

126.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___。

A.农田 B.果园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

127.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___。

A.热带雨林 B.温带农田 C.温带草原 D.落叶阔叶林

128.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___。

A.温带农田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冻原

129.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___。

A.沼泽与湿地 B.开阔大洋 C荒漠 D.冻原

130.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___。

A.大陆架 B.开阔大洋 C.河流与湖泊 D.珊瑚礁

131.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速率最高的是___。

A.温带森林 B.热带森林 C.草地 D.北方针叶林132.下列生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大的是___。

A.湖泊 B.热带雨林 C.农田 D.水库

133.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高的是___。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开阔大洋

134.下列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___。

A.热带雨林 B.北方针叶林 C.温带草原 D.极地冻原135.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___。

A.热带雨林 B.橡胶园 C.北方针叶林 D.冻原

136.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___。

A.湖泊 B.草原 C.果园 D.热带雨林

137.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___。

A.海洋 B.撂荒地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

138.下列生态系统中消费者食物专一性强的是___。

A.热带雨林 B.湖泊 C.温带草原 D.荒漠

139.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___。A.种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蓝绿藻 D.真菌

140.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___。A.高等植物 B.哺乳动物 C.大型真菌 D.蓝绿藻

141.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___。

A.人与饲养的家畜 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142.下列食物链中,属于典型捕食食物链的是___。

A.青草→羊→狼

B.羊粪→蚯蚓→鸡

C.马→马蛔虫→原生动物

D.动物尸体→秃鹫→微生物

14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144.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___。

A.食草动物 B.杂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碎食动物

14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___。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水稻

146.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___。

A.冬小麦 B.甜菜 C.萝卜 D.水稻

147.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___。

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B.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C.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 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148.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___。

A.太阳能资源 B.天然气资源 C.土地资源 D.淡水资源149.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___。

A.煤炭资源 B.核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天然气资源

150.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___。

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

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

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

151.下面生物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是___。

A.蜗牛 B.细菌 C.藻类 D.蚯蚓

152.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一个关键因子是___。

A.磷 B.碳 C.硫 D.钾

153.形成次级生物量的生物类群是___。

A.化能合成细菌 B.真菌 C.蓝绿藻 D.蕨类植物

154.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___。

A.竞争 B.攻击 C.性选择 D.适应环境

155.雄鹿的叉角形成的原因在于___。

A.攻击 B.防御 C.性选择 D.捕食

156.选出正确的答案___。

A.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

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157.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___。

A.季节性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158.盐度周期性变化明显的生态系统是___。

A.海洋 B.河口 C.红树林 D.盐湖

159.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___。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160.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___。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

161.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___。

A.多 B.少 C.一样 D.不确定

16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___。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163.以下生物中,属于兼性互利共生的是___。

A.地衣 B.菌根 C.蜜蜂与月季 D.珊瑚

164.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___。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165.阴性植物的特点是___。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166.引起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___。

A.温度

B.二氧化碳

C.氧气

D.风

167.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 o为。

A.平均温度 B.发育的时间 C.有效积温 D.发育起点温度

168.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___。

A.信息少 B.稳定型高 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 D.食物网(链)简单

169.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___。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170.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___。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171.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___。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172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___。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173.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___。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174.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量最高的是___。

A.河口湾 B.大陆架 C.海藻床或珊瑚礁 D.大洋区

175.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___。

A.湿生植物 B.水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176.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___。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177.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___。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178.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___。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179.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___。

A.绝对出生率 B.专有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生态出生率

180.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及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生物是___。

A.植物 B.原生动物 C.节肢动物 D.微生物

181.在温带生态系统中,热的主要储存位置是___。

A.空气 B.土壤 C.水 D.生物体

182.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为___。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季雨林

183.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

A.K/2 B.K C.K/4 D.K/3

184.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___。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185.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辐射强度称为___。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186.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___。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

187.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中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种群的内分布型才会出现___。

A.随机型

B.均匀型

C.成群型

D.聚集型

18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___。

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 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 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

189.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___。A.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90.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___。

A.雨林 B.季雨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91.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___。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越来越小

19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每一年龄阶段个体数目的比率,通常用___表示。

A.年龄结构图 B.年龄金字塔图 C.年龄分布图 D.年龄组成图

193.种群平衡是指___。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194.种群是指___。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95.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___。

A.密度增长缓慢 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C.密度增长最快 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196.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___。

A.小于K/2 B.等于K C.等于K/2 D.大于K/2

197.昼伏夜出是动物躲避高温的___。

A.形态适应

B.生理适应

C.行为适应

D.结构适应

198.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___。

A.沼泽 B.水生群落 C.盐碱群落 D.荒漠群落

199.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___。

A.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C.北方针叶林 D.沼泽

200.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___。

A.红光 B.紫光 C.绿光 D.兰紫光

201.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___。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202.捉100种动物容易,捉一种动物的100个个体难的生态系统是___。

A.雨林 B.湖泊 C.草原 D.荒漠

203.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___。

A.粘土 B.砂土 C.壤土 D.黄土

204.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___。

A.团粒结构 B.片状结构 C.块状结构 D.柱状结构

简答题答案

1. 按博登海默的划分,年龄锥体分为几类型,各类型的涵义是什么?

答:年龄锥体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左侧的锥体具宽的基部,而顶部狭窄,表示幼体的百分比很高,就是说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的个体却很少。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中间的钟型,说明种群中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人体数量大致相等,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可称之为稳定型种群;右侧锥体呈壶型,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表示幼体所占的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一种数量趋于下降的种群,可称为下降型种群。

2. 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措施是什么?

答: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减轻人为干扰的压力,减轻对水质的污染和对水生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1)减少污染排放量;(2)实行综合保护措施,提高系统自身的抵抗能力;(3)正确认识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3.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1)超载过牧:所谓超载过牧,就是指牲畜放牧量超过了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生产的承受能力。(2)不适宜的农垦: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开垦草原一直是增加农田耕种面积的主要途径之一;(3)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4. 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对策是什么?

答:(1)实行科学管理;(2)发展人工草场;(3)建立牧业生产新体系。

5.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草原生态系统所处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一般在250~450 mm,而且变化幅度较大。蒸发量往往都超过降水量,另外,这些地区的晴朗天气多,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这种气候条件,使草原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构成上表现了一些与之适应的特点。初级生产者的组成主体为草本植物,这些草本植物大多都具有适应干旱气候的构造,如叶片缩小、有蜡层和毛层,借以减少蒸腾,防止水分过度损耗。

6. 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1)收获量测定法;(2)氧气测定法;(3)二氧化碳测定法;(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5)叶绿素测定法。

7. 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答:(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8. 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答: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3)称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9. 城市化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答:(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居民与大自然长期隔离:城市化确实使人类为自身创造了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满足了自己的生存、享乐和发展上的需要。(2)污染严重,生活环境质量恶化: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噪声成为现代城市最突出的四大环境问题,被人们称为“四害”;(3)水资源缺乏:现代化城市由于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加之有些城市规模过大,水的需求量剧增,因而水资源的缺乏成为全世界城市的普遍问题。

10. 城市环境建设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答:(1)确立城市发展战略,完善和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主体是人,因此,城市发展战略也必须以人为中心,建立适于人们生活、居住、活动的生态环境。(2)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是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开发、利用、整顿、治理和保护。(3)利用生态观来改造,规划和建设城市:目前国际上在尝试运用生态学方法来改造和规划城市。

11.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人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以绿色植物为中心的情况截然不同,使自然生态系统营养关系形成的生态金字塔呈现出倒置的情况。

(2)系统能量、物流量巨大,密度高且周转快:城市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流强度是自然生态系统无可比拟的。(3)食物链简化,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主体的食物链常常只有二级或三级,即植物—人;植物—食草动物—人,而且作为生产者的植物,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周围其他系统,系统内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地位和作用已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12. 从湖泊演替到森林的水生演替系列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答:(1)裸底阶段;(2)沉水植物阶段;(3)浮叶植物阶段;(4)挺水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

13. 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看,保护生物资源的意义是什么?

答:保护生物资源的意义主要是:

(1)维持生物圈的正常功能;(2)减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3)保留更多的遗传基因库,造福于子孙。

14. 丹麦植物学家阮基耶尔(Christen Raunkiaer)按照更新芽或休眠芽的位置,把高等植物分为哪几种主要的生活型?

答:(1)一年生植物;(2)隐芽植物或地下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地上芽植物;(5)高位芽植物。

15. 顶级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1)生物量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3)净生产量低;(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6)群落稳定性高。

16. 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前者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又称同龄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或称特定年龄生命表,后者是根据某个种群在特定时间内的年龄结构而编制的。它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或

垂直生命表。

17. 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答: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18. 分别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答: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指系统内所包括的若干类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从理论上讲,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可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很多,它们各自的生物种类和环境要素也存在着许多差异,然而,各类生态系统却都是由两大部分、四个基本成分所组成。两大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或称之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四个基本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或称环境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包括生物活动的空间和参与生物生理代谢的各种要素,如光、水、二氧化碳、以及各种矿质营养物质。生命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按营养方式的不同,这些生物可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两大类。

19. 分别说明食物链的三种类型。

答:(1)捕食性食物链:也称牧食性食物链是生物间以捕食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水、陆生态系统中均有这种食物链的存在。如藻类→甲壳类→鲦→肯鲈;小麦→麦蚜虫→肉食性瓢虫→食虫小鸟→猛禽。这种食物链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以食草动物开始,能量逐级转移,耗散,最终全部散失到环境中,有人把由这种食物链所传递的能量称为“第一能流”。(2)腐生性食物链,也称分解链,这是从死亡的有机体被微生物利用开始的一种食物链。如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土壤动物;有机碎屑→浮游动物→鱼类。这种食物链传递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分化和分解过程,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这类食物链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有人将由这种食物链传递的能量称为生态系统的“第二能流”。(3)寄生性食物链: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其特点是由较大的生物开始至体型微小的生物,后者寄生于前者的体表或体内。如哺乳类或鸟类→跳蚤→原生动物→滤过性病毒。

20. 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21. 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答: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23. 固体废物对人类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侵占土地:固体废弃物不加利用就需占地堆放,堆积量越大,占地越多,据估算,每堆积一万吨渣,约需占地一亩。(2)污染土壤:废物堆置,其中的有害组成容易污染土壤;(3)污染水体:固体废物随天然降水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因较小颗粒随风飘迁、落入河流、湖泊,造成地面水的被污染,固体废物随渗滤水渗到土壤中,进入地下水,使地下水受污染,废渣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洋,会造成上述水体的污染。(4)污染大气:固体废物一般通过下列途径可使大气受到污染——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某些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有害气体;细粒、粉末受到风吹日晒可以加重大气的粉尘污染;有些煤矸石堆积过多会发生自燃,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也会使大气污染。

24. 光化学烟雾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什么?

答:光化学烟雾是白色烟雾,有时带有蓝紫色或内褐色,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烟雾是光化学氧化剂混合物,主要由臭氧、氮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酯类组成。空气污染也改变了地面阳光谱的构成。

25. 河流生态系统有何特点?

答:(1)纵向成带现象:湖泊和水库的水温等变化具有典型的水平分层现象,而在河流中却是纵向流动的;(2)生物多具有适应急流生境的特殊形态结构:在流水型生态系统中,水流常是主要限制因子。(3)相互制约关系复杂:河流生态系统受其他系统的制约较大,它的绝大部分河段受流域内陆地生态系统的制约,流域内陆地生态系统的气候、植被以及人为干扰强度等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4)自净能力更强、受干扰后恢复速度较快:由于河流生态系统流动性大,水的更新速度快,所以系统自身自净能力较强,一旦污染源被切断,系统的恢复速度比湖泊、水库要迅速。

26. 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

答: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7.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答:(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综上所述,维护生物圈的正常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间得到协调发展,这是环境生态学的根本目的。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是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28. 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质量基准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环境质量的基准,一般定义为,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人(人或生物)而不产生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或者说环境质量基准是保障人类生存活动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水准,制定环境质量基准有其客观依据及基本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不同于环境质量基准,环境质量标准具有法律意义,是国家权力机构为了保障人群健康和适宜生存条件,为了保护生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阈值所做的强制性和法规。

29. 简答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

答:从湖底开始的水生群落的演替,属原生演替类型,现以淡水池塘或湖泊演替为例,其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2)沉水植物阶段;(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4)挺水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

30. 简述北方针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分布:北半球寒温带,贯通欧亚、北美大陆。生境:气候寒冷、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终年湿润。群落特征:(1)种类组成较贫乏;(2)乔木以松属、云杉属、冷杉属和落叶松属组成;(3)群落结构简单;(4)不同树种的森林外貌和季相不同。

31. 简述层片的特征。

答:(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但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片。(2)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3)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4)在群落中,每一个层片都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可以按其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优势层片、伴生层片、偶见层片等。

32. 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分布:主分布亚热带大陆东岸,中国东南部为世界面积最大,最典型。生境:亚热带季风季候,夏热冬温,无太明显干燥季节。群落特征:(1)种类组成丰富(不及热带雨林);(2)群落结构复杂(不及雨林);(3)板根,茎花等现象几不见;(4)优势植物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和木兰科;(5)无明显季相变化。

33. 简述城市化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答:(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居民与大自然长期隔离。城市化确实使人类为自身创造了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满足了自己的生存、享乐和发展上的需要。但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绝对面积的减少并使之在很大区域内发生了质变和消失,这种变化则对城市居民起着更为本质的作用。

(2)污染严重,生活环境质量恶化。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已成为现代城市最突出的四大环境问题,被人们称之为“四害”。它们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代谢产物,也是造成大气、水污染和其他污染的根源。

(3)水资源缺乏。现代化城市由于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加之有些城市规模过大,水的需求量剧增,因而水资源的缺乏成为全世界城市的普遍问题。我国的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大多数城市已是“水荒之城”。

34. 简述城市热岛效应。

答:城市热岛效应是热污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很典型的环境生态问题。城市好比一个孤岛,人口密集,建筑林立,各种建筑物所用的材料及一些深色的装饰,吸热性都非常强,因此城市成为一个能以高效率利用太阳能加热周围空气的加热系统,同时城市上空的微尘云和大量二氧化碳,能阻隔热量向外散发。当城市上空大气的风速很弱或静风时,大气层中的热气流都聚集在逆温层之下,像保温层一样包围在城市上空,使城市气温高于四周,往往形成热岛。热岛中心温度最高,逐渐向市外降低,一般情况白天城市气温要比农村高1~3℃,夜间则高3~5℃或更多,如我国沈阳地区的市内外气温差可达3℃以上。城市市区被污染的暖气流上升,并从高层向四周扩散,郊区的新鲜冷空气则从低层流向市区,造成局部环流,这样虽然加强了城区与郊区的气体交换,但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染物停滞于环流之中,而不易向更大范围扩散、稀释,使城市上空形成一个污染物幕罩。

35. 简述大气的生态作用。

答:大气的生态作用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及风对生物的作用。氧,主要由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少部分来源于大气层的光解作用。高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与高度活性的氧原子结合生成臭氧,保护了地面生物免遭短波宇宙射线的伤害。二氧化碳则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是生态系统能否进行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而植物在调节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6. 简述当前世界不可更新资源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

答:趋势:日益枯竭。原因:全球储量有限,地域分布不均,过量开采和消耗,不能更新。

37. 简述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

答:(1)植物区系分类原则;(2)所有分类单位都以种类成分为依据,具体分类时以特征种和区别种为标准,相同的群丛纲,群丛目,群属应具有类似的特征种和区别种,群丛是具有一个或较多特征种的基本分类单位。

38. 简述焚风对生物的影响。

答:焚风是一种翻越高山,沿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焚风效应使背风坡山麓形成干热少雨的雨影区,并与山前出现完全不同的生境,在山前的迎风坡面比在背风坡面植物生长的更茂盛,动植物的种类也更多。

39. 简述高原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答:高原地面的太阳总辐射量和有效太阳辐射增加,在水热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植物生产量很高。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气温低,风速大,太阳辐射富于短波和紫外线,导致植物茎干短矮,叶面缩小,毛茸发达,茎叶富含花青素、花朵鲜艳,树冠形状奇异,有些呈匍匐状或坐垫状。

40. 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41. 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答: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

42. 简述光质的生态作用。

答:(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区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2)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43. 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答: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44. 简述荒漠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分布:极端干旱地副热高压带和大陆中心。生境:极端干旱。群落特征:(1)种类组成极其贫乏;(2)优势植物是超旱生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短命植物;(3)群落结构极其简单,许多地方连一个层次都没有;(4)生物量和生产力极低。

45. 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46. 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

47. 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答: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48. 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答: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9. 简述落叶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中欧,亚洲东部。生境:欧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北美为温带季风季候,共性是四季分明,冬季较干冷。群落特征:(1)种类组成较丰富;(2)优势树种为壳斗科,槭树科,桦树科,杨柳科;(3)群落结构简单;(4)季相明显。

50. 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答:(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照。(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矿物质、养分、水。(3)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食物。(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食物、温度。

51. 简述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答:(1)植物群落的指示作用:植被的特征和组成作用是一个生境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的表达,因而,植被可以成为一种指示。成为这种指示的群落,称为指示群落,只要善于利用野生植被的特点,则野生植被就能够成为自然条件的良好的指示者,现代已广泛地利用植物群落来说明自然地理和气候区带的界限,把群落的主要类型,如热带雨林,稀树草原等用来作为大气候的主要类型的指示。(2)植物群落与动物:植被、气候等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外界生活条件,对动物有直接影响,植物群落是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基地。(3)生物群落对污染环境的指示作用:由于人类各种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其污染的性质包括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污染。

52. 简述热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分布:热带森林与热带荒漠之间。生境:终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群落特征:(1)有星散分布的耐旱乔木;(2)喜热禾本科植物占优势;(3)季相明显;(4)大型草食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丰富

53. 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答:分布:赤道及其两侧湿润地区。生境:终年高温多雨。群落特征:(1)种群组成较为丰富;(2)群落结构极其复杂;(3)乔木具有板状根、裸芽、茎花等特征;(4)无明显季相变化。

54. 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答:太阳光在地球上一天完成一次昼夜交替,而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津。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55. 简述生态监测的基本要求。

答:(1)样本容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2)要定期、定点连续观测;(3)综合分析,对监测结果要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做综合分析;(4)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生态监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监测人员需有娴熟的生物种类鉴定技术和生态学知识。

56. 简述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

答:根据生态农业的定义,它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2)可调控性;(3)地域性;(4)高效性;(5)持久性;(6)稳定性。

57.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答: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标志: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

58. 简述生态平衡失调的基本标志。

答:(1)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划分为两级结构水平:一级结构水平是指生态系统四个基本成分的生物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散者;二级结构水平是指组成一级结构的划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的种类组成、种群和群落层次及其变化特征等。

(2)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在功能上的反映就是能量流动在系统内的某一个营养层次上受阻或物质循环正常途径的中断。

59. 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答: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阈限而使其丧失自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 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项目r—选择k——选择 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 约 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 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 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 低于环境承载力 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K值 种内种间 关系 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 选择倾向 1 发育快 2增长力高 3提高生育 4体型小 5一次繁殖1发育绶漫2竟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 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 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 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 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 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6.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对于具体的生物, 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 因子的耐性限度, 其中包括最适区, 适宜区和高低死亡限。 7.贝格曼规律: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 8.阿伦定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资料

概念: 1.环境生态学: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谓吃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4.生态足迹:指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的占用。 5.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以生物资源提供给人类的直接产品的形式出现,非显著实物型直接价值体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所提供的服务。 6.绿色国民经济账户:将资源和环境损失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晚会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经济账户” 7..景观生态学: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 8.结构:即指空间单元的特殊配置,通常与空间结构或斑块结构同义。 9.连接度: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10.廊道:指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形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11..边缘:一般指一个生态系统或覆盖类型的周边部分,其内部的环境条件可能与该生态系统的内部区域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也用于表示在一个景观中不同覆盖类型间邻接宽度的计量。 12.破碎化:一个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破碎为更小的,不相连的小块。 13.异质性:包含不同景观要素的性质或状态。 14.基质:在景观中的本底覆盖类型,通常具有高覆盖率和高连接度;并不是所有的景观中都可以划分出确定的基质。 15.斑块: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斑块在本底中即所谓的孔隙度。 16.尺度:对象或过程的时空维度,具有粒度和幅度的特征。 17.边缘效应: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8.复合种群: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1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0.临界阈现象: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密度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达到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 21.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22.退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因素、认为因素或二者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①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 ②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是指水、大气、生物、 阳光、岩石、土壤等 3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③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 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④Gaia假说:英国大气学家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势及 大气的气体构成等是由生命活动所控制并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得地球环境维持在适合于生物生存的状态。包含5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有效地调节着大气的温度和化学构成;二是地球生物影响了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生物进化过程,两者共同进化;三是各种生物与自然界之间主要由负反馈环连接,从而保持地球生态的稳定状态;四是认为大气能保持在稳定状态不仅取决于生物圈,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为了生物圈;五是认为各种生物调节其物质环境,以便创造各类生物优化的生存条件。目前对于前两个层次含义(常称为弱盖亚)一般没有争论,而对后三个层次(称为强盖亚)还有争议。 ⑤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⑥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⑦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⑧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处于成熟期的相对稳定状态, 此时, 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接近于相等, 即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 费和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⑨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⑩城市环境生态学:主要运用环境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研究城市环境生态系统及城市环境问题,阐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生态途径。 11城市生态位:在城市群的背景下,城市生命体从其城市群所在区域中所能获得的各种自然资源、生产资本、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各种资源的综合,包括各种资本或资源的数量和类型及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变化。从而为分析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视角。通过对城市生态位的时间轴线上的演变与城市间生态位的分异进行分析,探寻城市群的结构变化过程,研究城市间生态位的分异对资源利用的影响。 12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13城市生态建设: 14生态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5城市人口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也就是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16城市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容量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下的一个相对量。当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集聚超过一定的极限,将造成人们最基本的环境要求超出了人们的忍受程度,并使社会、文化环境遭到破坏,而再也难以恢复时,也存在着一个绝对量。城市环境容量是相对量和绝对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平衡的稳定值。 17API: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修订稿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 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 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环境生态学的试卷试卷一

试卷一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每一种生物的名称都由一个_______名和一个_______名所组成,_______名在 前。 2.盐生植物根据它们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参与循环的物质形式,可分为_________循环、______ ___循环、__________循环三种。 4.有关演替顶极理论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丹麦生态学家C. Raunkiaer根据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将陆生植物划 分为5类生活型,即__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_植物和____________植物。 6.生态系统中包含多种多样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信息、________信 息、________信息和营养信息。 二、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里。(共20分,每题2分,) 1. 白桦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的重要原因是()。 A. 降水量太大 B. 温度过高 C. 温度过低 D. 土壤不适合 2.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其营养功能分,属于()。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因细菌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3.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这是生态因子的()。 A. 直接作用 B. 间接作用 C. 综合作用 D. 补偿作用 4. 常见的种群分布型是()。 A. 均匀型 B. 集群型 C. 随机型 D. 其他型 5.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进入了过多的()。 A. 氮、磷 B. 有机物 C. 泥沙 D. 微生物 6. 昼伏夜出是动物躲避高温的()。 A. 形态适应 B. 生理适应 C. 行为适应 D. 结构适应 7. 有“自然之肾”之称的是()生态系统。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针叶林 D. 湿地 8. 逻辑斯谛方程中的K表示()。 A. 内禀增长率 B. 自然增长率 C. 环境容量 D. 种群数量 9. 引起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8

环境生态学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卷 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链的,营养级常错综复杂,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食物链间交错纵横,彼此交叉相连,构成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5、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所以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太阳能,把无机物质合成、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

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 偿点。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2、简述高等植物的五个生活型。(每点2分) 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 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 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3、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 (1)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 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蝗虫→蛇→鹰;在水域 生态系统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4分) (2)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 和小型动物为主。如:动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3分)(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 一般开始于较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3分) 4、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种基本类型。 (1)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可以说, 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就没有生命。(3分)(2)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气体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所以,气体型循环 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属于这一循环物质主要有C、N、O等。 气体型循环与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4分)(3)沉积型循环:沉积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沉积物和土壤。其物质一 般要通过岩石风化作用和沉积物的溶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 循环过程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如:P、S、Na、Ca 5、图解磷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 磷循环的特点:(3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