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实验技能大赛实验方案设计

方案名称:九龙江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和评价

申请人:刘军

完成日期: 2013 年 4 月

二O一三年四月

1.参与者基本信息

负责人姓名刘军性

男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91.10.5

政治面貌预备党员专业应用化学班级10应化(2)班学校住址达理宿舍区3B317室联系电话150********

主要合作者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项目分工联系电话

骆炳民男1991.2.1 应用化学方案设计180******** 李泉德男1991.2.2 应用化学水样采集150******** 林天祥男1991.1.9 应用化学查阅文献150******** 陈利女1991.11.8 应用化学数据整理150******** 刘素燕女1991.5.15 应用化学论文撰写150********

2.九龙江概况

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经龙岩、漳州和厦门市的9个主要县域,九龙江流域面积14741平方千米,河流干线长度285千米,流域范围的坐标为东经116°47′~118°02′,北纬24°13′~25°51′。由干流北溪和支流西溪、南溪汇合,过漳州在厦门港对岸注入台湾海峡。该流域属农业较发达地区,是关系闽西南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九龙江水系有北溪,西溪,南溪三部分。北溪正源是万安溪,发源于玳瑁山中心地带的连城曲溪乡黄胜村。北溪干流长度274千米,流域面积9640平方千米。北溪年均流量为260立方米/秒(浦南站),径流模数为30.6升/平方千米2秒,径流深度为963毫米,径流系数为0.636,年径流总量为82.2亿立方米,是属于丰水带河流。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春季占全年30.1%,夏季43.1%,秋季17.8%,冬季9.0%。西溪正源是船场溪,发源于龙岩市适中乡南部适方山,支流有花山溪、黄溪、永丰溪、龙山溪等。西溪(郑店断面)年平均流量为117立方米/秒,最大年平均流量与最小年平均流量之比为2.95倍。西溪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北溪相似,6~8月为大水月,流量占全年45.0%;汛期为4~9月,9月流量比年均流量多;最小水月在冬季的1月,其流量平均占全年的2.9%。南溪在九龙江河口注入,南溪主河道全长88公里,总流域面积660平方公里。

近年来,沿岸大量养殖污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灌溉退水的入河,导致九龙江西溪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趋势。因此,调查九龙江漳州段水环境质量,探明污染现状及成因,并研究其控制对策,对改善九龙江西溪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国内外研究状况

水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不可替代资源。进入20世纪以来,人口剧增,经济发展迅速,在水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使水体污染越发加剧,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水危机。水体的污染和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难以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水质问题正在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国内外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 在全球范围内30% ~ 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影响, 我国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 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的41%上升到90 年代后期的77%, 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也较严重, 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个数和库容分别占所调查水库的30. 8%和11. 2%。总体而言, 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程度和范围呈发展趋势,城市湖泊及邻近城镇的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 湖泊和水库等相对静止的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重于河流, 但河流富营养化问题也不容轻视。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水环境保护中的重大环境问题。因此,合理进行水环境规划规划管理、水污染综合防治已成为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4.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4.1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4.1.1水样的采集

4.1.1.1采样断面及采样点设置

依据《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在天宝镇至西溪大桥河段设置8个采样断面,目的在于研究漳州境内九龙江西溪的水质的现状以及变化规律,采样断面位置分布见图1所示

图1 九龙江采样断面分布示意图

每个断面设置左(A)、中(B)、右(C)三个采样点位; 每个点位又设置上、下两个个采样位置进行分层采样。采样方法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方法进行。断面采样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九龙江断面采样示意图

4.1.1.2 采样方法

(1)采水样之前,用水样冲洗采样瓶2、3次,采水样时,水面距瓶塞>2cm。

(2)采集水样时,在距岸边1m~2m处以及水流中央设三个采样点,将采水瓶浸入水面下50cm处采样一次,在距离水底50cm出采样一次,一个断面采6瓶水样。

(3)污染源调查水样:河流应考虑整个流域布点采样,重点考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入河总排放口等有代表性的取样断面。如果对特定工厂或城镇生活区的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应重点采集车间排放口和入河排放口处的水样。

4.1.2 水样的保存

水样采集后,应迅速进行分析测定。有些水样要求现场测定或最好在现场立即测定,例如,水温、溶解氧、CO2、色度、亚硝酸盐氮、PH值、总悬浮物、酸度、碱度、浊度、电导率等;有些项目可在采样现场对水样做简单处理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测定,如溶解氧等,水样取出后到实验室测定的这段时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化学、物理或生物变化,其中的组分将产生损失变化。例如有的被分析测定组分形成沉淀或分解、吸附于容器表面、化合价改变、溶解或挥发等。最理想的方法是取样后立即分析。如不能立即分析,可人为地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化学反应速度,防止组分的分解和沉淀产生;减慢化合物或络合物的水解和氧化还原作用。减少组分的挥发、溶解和物理吸附;减慢生物化学作用,这就是水样的保存技术。水样保存方法主要有:

加入保存试剂,抑制氧化还原反应和生化作用,保存剂可事先加入空瓶中亦可在采样后立即加入水样中。经常使用的保存剂有各种酸、碱及杀菌剂,加入量因需要而异。所以加入的保存剂不应干扰其它组分的测定。一般加入保存剂的体积很小,其影响可以忽略,

常用的保存试剂见表1。

表1 常用保存试剂

保存剂作用适用的分析项目

HgCl

2

细菌抑制剂各种形式的氮,各种形式的磷

HNO

3

金属溶剂,防止沉淀多种金属

H 2SO

4

细菌抑制剂,与有机碱性

成盐

有机水样(CDO、TOC、油和油脂),

氨和胺类

NaOH 与挥发化合物形成盐类氰化物、有机酸类、酚类

冷冻抑制细菌,降低化学反

应速度

酸度、碱度、有机物、BOD、色度、

嗅阈值、有机磷、有机氮、生物

机体

(2)加生物抑制剂:加入生物抑制剂可以阻止生物作用。常用的试剂有氯化高汞,

加入量为每升20mL~60mL。如果水样要测汞,就不能使用这种试剂,这时可以加入苯、甲

苯或氯仿等,每升水样加0.5mL~1mL。

(3)酸(碱)化法:为防止金属元素沉淀或被容器吸附,可加酸至pH<2,一般加硝

酸,但对部分组分可加硫酸保存。使水样中的金属元素呈溶解状态,一般可保存数周。对

汞的保存时间要短一些,一般为7d。有些样品要求加入碱,例如测定氰化物水样应加碱至

PH=11保存,因为酸性条件下氰化物会产生HCN 逸出。

4.1.3 水样的预处理

环境水样所含组分复杂,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通过预处理,可以

得到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和消除共存组分干扰的试样体系。

预处理方法:(1) 消解 (2) 富集 (3) 分离

4.1.4 采样时间及监测指标

监测时间从2013年8月-2014年3月,依据漳州地区月降水量大小可将采样时期划分为丰水期(8-9月份)、平水期(10-11月份)和枯水期( 1- 3月份)。每个时期内各采样2次, 共采样6次。依据国家环保部颁发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 监测指标有:pH值、挥发性有机物、总氮、总磷、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化需氧量、透明度、叶绿色A 、浮游植物种类等。

4.2 样品检测指标

4.2.1 测定pH:玻璃电极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饮用水、地面水及工业废水pH值的测定。水的颜色浊度胶体物质氧化

剂还原剂及较高含盐量均不干扰测定:但在pH小于1的强酸性溶液中,会有所谓酸误差,

科按酸度测定:在pH大于10的碱性溶液中,因有大量钠离子存在,产生误差,使读数偏

低,通常称为纳差。消除纳差的方法,除了用特制的低纳差电极外,还可以选用与被测溶

液的pH相近似的标准缓冲溶液对仪器进行校正。温度影响电极的电位和水的电离平衡。需调节仪器的补偿装置与溶液的温度一致,并使被测样品与校正仪器用的缓冲溶液温度误差在1摄氏度之内。

(2)测定原理

pH值由测量电池的电动势而得。该电池通常由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所组成。在25摄氏度,溶液中每变化1个pH单位。电位差改变为59.16mV,据此在仪器上直接以pH的读书表示。温度差异在仪器上有补偿装置。

4.2.2 测定挥发性有机物: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海水、地下水、地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 57 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若通过验证,也可适用于其他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当样品量为5ml时,用全扫描方式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0.6~5.0μg/L,测定下限为2.4~20.0μg/L;用选择离子方式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 0.2~2.3μg/L,测定下限为0.8~9.2μg/L。

(2)测定原理

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经高纯氦气(或氮气)吹扫后吸附于捕集管中,将捕集管加热并以高纯氦气反吹,被热脱附出来的组分经气相色谱分离后,用质谱仪进行检测。通过与待测目标化合物保留时间和标准质谱图或特征离子相比较进行定性,内标法定量。4.2.3 测定总氮: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总氮的测定。当样品量为10ml时,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5mg/L,测定范围为0.20~7.00mg/L。

(2)测定原理

在120~124℃下,碱性过硫酸钾溶液使样品中含氮化合物的氮转化为硝酸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波长220nm和275nm处,分别测定吸光度A220和A275,按公式计算校正吸光度A,总氮(以N计)含量与校正吸光度A成正比。

4.2.4 测定总磷:铂酸铵分光光度计

(1)适用范围

用过硫酸钾伙硝酸--高氯酸为氧化剂,将未经过过滤的水样消解,用钼酸铵分光光度计总磷的办法。总磷包括溶解的、颗粒的、有机的和无机磷。适用于地面水、污染水和工业废水。

(2)测定原理

在中性条件下用过硫酸钾或者硝酸--高氯酸使式样消解。将所含磷全部氧化为正磷酸盐。在酸性介质中,正磷酸盐与铂酸铵反应,在锑盐存在下生成钼磷杂多酸,立即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蓝色的络合物。

4.2.5 测定溶解氧:碘量法

(1)适用范围

碘量法是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基准方法。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此方法适用于各种溶解氧溶度大于 0.2mg/L和小于氧的饱和溶度两倍(20mg/L)的水样。易氧化的有机物,如丹宁酸、腐蚀酸和木质素等会对测定产生干扰。可氧化的硫的化合物,如硫化物硫脲,也如同易于消耗氧的呼吸系统那样产生干扰。当含有这类物质时,宜采用电化学探头法。亚硝酸盐浓度不高于15mg/L时就不会产生干扰,因为它们会被加入的叠氮化钠破坏掉。如存在氧化物质或还原物质,需改进侧定方法。

(2)测定原理

在样品中溶解氧与刚刚沉淀的二价氢氧化锰反应。酸化后,生成的高价锰化物将碘化物氧化游离出等当量的碘,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法,测定游离碘量。

4.2.6 测定化学需氧量: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对未经稀释的水样,其COD测定下限为15mg/L测定上限为1000mg/L,其氯离子质量浓度不应大于1000mg/L。对于化学需氧量(COD)大于1000mg/L或氯离子含量大于1000mg/L 的水样,可经适当稀释后进行测定。

(2)测定原理

试样中加入已知量的重铬酸钾溶液,在强硫酸介质中,以硫酸银作为催化剂,经高温消解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OD值。当试样中COD值为100~1000 mg/L,在600nm±20nm 波长处测定重铬酸钾被还原产生的三价铬(Cr3+)的吸光度,试样中COD值与三价铬(Cr3+)的吸光度的增加值成正比例关系,将三价铬(Cr3+)的吸光度换算成试样的COD值。当试样中COD值为15~250 mg/L,在440nm±20nm波长处测定重铬酸钾未被还原的六价铬(Cr6+)和被还原产生的三价铬(Cr3+)的两种铬离子的总吸光度;试样中COD值与六价铬(Cr6+)的吸光度减少值成正比例,与三价铬(Cr3+)的吸光度增加值成正比例,与总吸光度减少值成正比例,将总吸光度值换算成试样的COD值。

4.2.7 测定五日生化需氧量:稀释与接种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地表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方法的检出限为0.5 mg/L,方法的测定下限为2 mg/L,非稀释法和非稀释接种法的测定上限为6 mg/L,稀释与稀释接种法的测定上限为6000mg/L。

(2)测定原理

生化需氧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的物质,特别是分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消耗的溶解氧。通常情况下是指水样充满完全密闭的溶解氧瓶中,在(20±1)℃的暗处培养5d±4 h或(2+5)d±4 h[先在0~4℃的暗处培养2 d,接着在(20±1)℃的暗处培养5 d,即培养(2+5)d],分别测定培养前后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由培养前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之差,计算每升样品消耗的溶解氧量,以BOD5形式表示。若样品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BOD5的质量浓度大于6 mg/L,样品需适当稀释后测定;对不含或含微生物少的工业废水,如酸性废水、碱性废水、高温废水、冷冻保存的废水或经过氯化处理等的废水,在测定BOD5时应进行接种,以引进能分解废水中有机物的微生物。当废水中存在难以被一般生活污水中的微生物以正常的速度降解的有机物或含有剧毒物质时,应将驯化后的微生物引入水样中进行接种。

4.2.8 高锰酸盐指数:酸性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和水源水的测定,测定范围为0.5--4.5mg/L.对于污染较重的水,可少量取水样,经适当稀释后测定。样品中无机还原性物质如NO2-、S2-和Fe2+等可被测定。氯离子浓度高于300mg/L,采用在碱性介质中氧化的测定方法。

(2)测定原理

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高锰酸钾和硫酸,在沸水浴中加热30min,高锰酸钾将样品中的某些有机物和无机还原性物质氧化,反应后加入过量的草酸钠还原剩余的高锰酸钾,再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回滴过量的草酸钠。通过计算得到样品中高猛酸盐指数

4.2.9 浊度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1)适用范围

饮用水、天然水及高浊度水,最低检测浊度为3度。

(2)测定原理

在适当温度下,硫酸肼与六次甲基四胺聚合,形成白色高分子聚合物,以此作为浊度标准液,在一定条件下与水样浊度相比较。

4.3 水体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4.3.1 评价标准

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02)和《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395- 2007) , 分别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和富营养化评价.

表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

序号

分类

标准值

项目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 水温(℃)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

周平均最大温降≤2

2 pH值(无量纲)6~9

3 溶解氧≥饱和率

90%(或

7.5)

6 5 3 2

4 高锰酸盐指数

2 4 6 10 15

5 化学需氧量

(COD)≤

15 15 20 30 40

6 五日生化需氧

量(BOD

5

)≤

3 3

4 6 10

7 氨氮(NH

3

-N)

0.15 0.5 1.0 1.5 2.0

8 总磷(以P计)

0.02(湖、

库0.01)

0.1(湖、

库0.025)

0.2(湖、

库0.05)

0.3(湖、

库0.1)

0.4(湖、

库0.2)

9 总氮(湖、库,

以N计)≤

0.2 0.5 1.0 1.5 2.0

10 铜≤0.01 1.0 1.0 1.0 1.0

11 锌≤0.05 1.0 1.0 2.0 2.0

12 氟化物(以F-

计)≤

1.0 1.0 1.0 1.5 1.5

13 硒≤0.01 0.01 0.01 0.02 0.02

14 砷≤0.05 0.05 0.05 0.1 0.1

15 汞≤0.00005 0.00005 0.0001 0.001 0.001

16 镉≤0.001 0.005 0.005 0.005 0.01

17 铬(六价)≤0.01 0.05 0.05 0.05 0.1

18 铅≤0.01 0.01 0.05 0.05 0.1

19 氰化物≤0.005 0.05 0.2 0.2 0.2

20 挥发酚≤0.002 0.002 0.005 0.01 0.1

21 石油类≤0.05 0.05 0.05 0.5 1.0

22 阴离子表面活

性剂≤

0.2 0.2 0.2 0.3 0.3

23 硫化物≤0.05 0.1 0.2 0.5 1.0

24 粪大肠菌群(个

/L)≤

200 2000 10000 20000 40000

4.3.2 评价方法

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有几十种, 国际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富营养化评价标准及方法。较早运用的方法有单因子法, 营养状态指数法等, 近年来国内又有许多学者运用模糊评判法建立了一些评判模型,这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4.3.2.1主成分分析法

(1)主成分分析法原理及特点

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前提下,将原始变量减少为少数具有代表意义的新变量,新变量是原来多个指标的线性组合,虽然这些线性综合指标是不能直接观测到的,但这些综合指标之间互不相关,又能反映原来多指标的信息。它们更典型地反映了研究对象的特征。主成分分析的主要特点如下: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具有其拘束性,要求变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是得以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前提;主成分分析是通过变量变换把注意力集中在具有最大变差的那些主成分上,而视变差不大的主成分为常数予以舍弃;实质是P 维空阔的坐标旋转,并不改变样本数据结构,不能作为模型来描述;主成分分析是把主成分示为原变量的线性组合;主成分的个数与原变量个数相等;主成分分析中的L 阵是唯一的正交阵;主成分分析由可观测原变量(x)直接求得主成分(y),并可逆。

(2)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步骤

主成分分析法即是构造原变量的一系列线性组合,使各线性组合在彼此不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变量的信息(使其方差最大),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步骤如图2所示。

图2 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步骤

4.3.2.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应用于水体评价,首先应遵从最大隶属原则和加权平均原则

(1)最大隶属原则:假设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为B=(b

1,b

2

,…,b

n

)。如果b

r

=max

1≤j≤n {b

j

}(r≤n),则被评事物总体上隶属于第r 级,这就是最大隶属度原则。在某

些情况下使用会损失信息很多,出现不合理的结果,为此在求隶属等级时常使用加权平均法。

(2)加权平均原则:加权平均原则基本思路是权与单因素隶属度的乘积综合反映了

样本集因素(u

i

)对类的隶属情况,如式(1)所示。

(1)式中:w

i

为指标i 的权。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1)确定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同时结合评价体的现有数据。

(2)确定评价等级:根据GB3838—2002 把水质分5个等级,f={I,II,III,IV,V}

(3)根据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进行单因素评价,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根据各指标的5 级标准,求出5 个级别的隶属函数。

(4)确定评价指标的模糊权向量。

(5)利用模糊运算将A和R 合成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A 为模糊向量集。

(6)对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

5. 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5.1 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监测九龙江西溪水体温度(T)、挥发性有机物、pH值、总氮(TN)、总磷(TP)、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五日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透明度、叶绿色A、浮游植物种类等指标,进行水质评价和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1、根据国家水监测、方法分析九龙江水样中地表水常用指标的含量;

2、通过对地表水常用指标的监测,根据GB 3838-2002对九龙江水质进行评价;

3、分析造成九龙江富营养化的原因,提出控制富营养化程度的方法。

5.2 重点

利用生物和非生物指标较全面地对九龙江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旨在为九龙江开发、利用及水体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5.3 难点

(1)水质监测是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及各种污染物的的浓度度变化趋势,在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中,监测范围较广,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和生活污水,水质成份复杂,使得测量工作难度加大。

(2)主要监测项目有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包括温度,色度,浊度,PH,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等;第二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

(3)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要考虑具有代表性,可控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并且要设置对比性的采样点位置,例如在监测河流时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控制断面设置在水体受影响的位置,例如排污口的下游。

(4)为使采集的水样能够反应水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必须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对饮用水源,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潮汐河流,湖泊水库,排污渠,海水等的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我国水质监测方案都有要求。

(5)采样前要根据监测项目的性质和采样方法的要求,选择适宜采样的盛水容器和采样器,并清洗干净。此外还需要准备好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常使用船只,对采样器的材质要求化学性能稳定,大小和形状适宜,不吸收预测组分,容易清洗并可反复使用。测定悬浮物、Ph、溶解氧、BOD、油类、硫化物、余氯、放射性、微生物等项目需单独采样,在测定溶解氧、BOD、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水样必须充满容器,测定pH、溶解氧和电导率等项目宜在现场测定。采样是要同步测量水文和气象参数。保存时要选择性能稳定,不

易吸附预测组分,杂质含量低的材料制成的容器,最长存放时间:清洁水样72h、轻污染水样48h、严重污染水样12h、运输时间24h以内。保存方法:冷藏活冷冻法和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

(6)对监测的众多数据,应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处理,并按照要求的形式在监测报告中表达出来。保证水质监测数据正确可靠。

(7)水质监测需要对地表水经常性监测及监视性监测,收集预测水体极其周围的相关资料,例如水体的水温资料,附近城市布局,工业布局以及污染源的排污情况,历年该处的水质监测资料等。

6.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随着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增强以及水环境污染的增加, 水体富营养化存在着潜在的发展趋势。可见, 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灾害已成为国内外江河湖库水环境保护中重大环境问题, 一旦水体发生富营养化, 其治理极其棘手, 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进行治理, 更重要的是其同时也造成宝贵的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使区域资源的永续利用,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水质评价的定量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结果可确定目标水体水域的客观质量水平,并为今后的水质保持或污染治理提供依据。具体意义可分为:1.为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2.确定水体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追溯污染物的来源、污染途径、迁移转化和消长规律,预测水体污染的变化趋势;3.判断水污染对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4.提供代表水质质量现状的数据,供评价水体环境质量使用;5.探明污染原因,污染机理以及各种污染物质,进一步深入环境及污染的理论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