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国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读书》

英国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读书》

英国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读书》
英国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读书》

英国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读书》一文: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oy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 Nay, there is no sto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riding for the head; and the like.

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ring, 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 for in demonstrations, if his wit be called awa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 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cymini sectores. 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 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教授的译文则更是字字珠玑,令人每读成颂,每颂

不舍。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

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

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

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

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读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

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

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

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

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

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

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

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

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

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

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 答案汇总

智慧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5分) 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B A. 《罗米欧与朱丽叶》 B. 《亨利六世》 C. 《理查三世》 D. 《亨利五世》 2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莎士比亚曾在家乡的文法学校读书。 B. 莎士比亚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C. 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名叫“宫内大臣供奉剧团”。 D. 莎士比亚的家乡是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 【单选题】(5分)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D A. 在莎士比亚成名前,占据英国剧坛的是“大学才子派”。 B. 英国戏剧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世纪道德剧的传统。 C. 文艺复兴早期的英国剧场设在客栈里。 D. 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 4 【单选题】(5分) 1608-1612年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创作的戏剧类型是C A. 喜剧 B. 悲剧 C. 传奇剧 D. 历史剧

5 【单选题】(5分) 以下有关人文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并不反对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财富 C. 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D. 人本思想、民族意识、反基督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念 第二章 1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 A. 在莎士比亚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戏。 B.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C. “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重要影响。 D. 莎士比亚生于1566年,去世于1610年。 2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 由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收集、编辑,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收入莎剧36部。 B. 朱生豪、梁实秋、方平是莎剧中译本的优秀译者。 C.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三时期转向传奇剧。 D.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没有写过悲剧。 3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表述错误的是:C A. 莎士比亚由于生活所迫,才开始戏剧生涯。 B. 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把人生比作戏剧、按照七幕来演出。 C. 莎士比亚属于“大学才子派”成员。 D. 在莎士比亚时代,职业剧团都会寻求大人物的庇护,受到庇护的剧团都会冠以庇护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阅读题 一、填空题 1、《培根随笔》为( 英国)十七世纪著名( 思想家),( 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2,本书分为: 《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3,(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 )年。 4,从《培根随笔》的“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 热爱哲学)的培根 5,从《培根随笔集》“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6,从《培根随笔》“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 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7,从《培根随笔》“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 自强不息)的培根。 8,从《培根随笔》“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 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9、培根的格言警句有(知识就是力量) 10、复仇的动机不仅是为了让对方受苦,更是为了(让他悔罪)。 11、一个念念不忘旧恶的人,他的伤口将永远难以愈合,尽管(那本来还是可以痊愈的)。 12.顺境所需要美德是节制,而逆境的修养则是(坚韧)。 13.人的心灵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就必定要(要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而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没有优点,又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因此他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方法来安慰自己)。 14.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书籍可(增添情趣);处事行事时,知识(意味才干)。 15.读书太慢会(懒惰),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完全按照书本做事就(呆子)。 16.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 17.如果没有友情,生活中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在没有友谊和仁爱的人群中生活,那种苦闷正如古代拉丁谚语所说:“(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 18.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其性格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 19.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分掉一半忧愁)。 20、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学)领域内的建树 21、培根的散文,对我们写作(议论文)有一定的启发 22、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23、《培根随笔》共有(58 )篇 24、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受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 25、从培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者是如何在旧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日趋瓦解之际,致力于探讨并树立(新的信念)、(规范)和(道德)。。 26、培根的散文,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知识)、(人生)的至理名言 27.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他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并为此计划写一套大书,总名(《伟大的复兴》),虽然只完成1、2两部分,但已造成重大影响。 28.《培根随笔》体裁以及类型:哲学散文随笔集,也可以称为(“论文集”) 29.《培根随笔》主要内容:涉及( 中学)、( 伦理)、( 处世之道)等,其中多数与个人省会密切相关,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30.《培根随笔》中《谈美》:这是一篇( 论美)的文章,作者主要阐述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短文笔墨不多,但却十分精彩,说理透彻,且语言优美。他在培根的随笔中颇有代表性,集中体现了培根善于用诗话的语言阐述精辟的哲理的特点。 31.《培根随笔》中《论拖延》:这是培根谈论( “时机”于“拖延”)的哲学小论文。作者用举例子、作比喻的论证方法,告诉我们要善于当机立断、迅速行动,不要拖延时间而延误机会。文章论述层次清晰,表达手法多样,语言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体现了培根论说文的又一特点。 32.《培根随笔》中《谈读书》:这是培根谈论( 读书的作用)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读书足以悦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并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二、选择题 1、《培根随笔》的作者是(C )A列夫·托尔斯泰B、雨果C、弗兰西斯·培根

英美文学主要作家作品

英美文学主要作家作品 《贝奥武甫》(Beowulf)是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一首英雄史诗,古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着英国文学的开始。史诗的第一部分讲述瑞典青年王子贝奥武甫来到丹麦,帮助丹麦国王赫罗斯加杀死了12年来常来进行夜袭的巨妖格伦德尔及他的母亲;第二部分简述了贝奥武甫继承王位,平安统治50年。后来,他的国土被一条喷火巨龙蹂躏,老当益壮的贝奥武甫与火龙交战,杀死火龙,自己也受了致命伤。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是英国文学之父亲和前最杰出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主题、题材、风格、笔调的多样性及描写人对生活的追求的复杂性。他的代表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不仅描绘了31位朝圣者的各个社会阶层,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叙述故事的不同风格,读者广泛,对后世影响很大。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他的剧本至今仍在许多国家上演,并为人们所普遍阅读。莎上比亚的作品文才横溢,创造的喜、怒、哀、乐场面使人印象深刻,历久难忘。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奥赛罗》(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麦克白》(Macbeth),《李尔王》(King Lear);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等。此外,历史剧《亨利六世》(Henry VI)三部曲,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也都很受欢迎。《哈姆雷特》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哈姆雷特》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成为经典台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同时,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 济慈(Keats, 1795一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贫苦,作过医生的学徒,后来才以写诗为业。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不满,希望在一个“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身立命之处。他的诗歌以文辞声调之美著称,在艺术上对后代的英国诗人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伊沙贝拉》(Isabella)、《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和《秋颂》(To Autumn)等。 雪莱(Shelley ,1792一 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重要诗人。他生于

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

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 1.只知哲学一些皮毛的人,思想会导向无神论。但是,深入了解哲学,会把人带回宗教。类别:人生 2.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类别:人生 3.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类别:事业、爱情 4.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类别:修养 5.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类别:科学、人生、读书 6.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聪明睿智的却是言辞简短的。类别:道德 7.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类别:人生 8.一般来说,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类别:青年 9.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类别:友情 10.机会先把前额的头发给你捉而你不捉之后,就要把秃头给你捉了;或者至少它先把瓶子的把儿给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滚圆的身子给你,而那是很难捉住的。 11.在开端起始时善用时机,再没有比这种智慧更大的了。类别:智慧12.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类别:时间、事业 13.炫耀于外表的才干陡然令人赞羡,而深藏未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类别:人生 14.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类别:思想 15.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看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类别:事业 16.美貌倘若生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身上,当然是很光彩的;品行不端的人在它面前,便要自惭形秽,远自遁避了。类别:人生 17.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类别:人生&青年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一.莎士比亚的简介及影响 威廉.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他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及欧里庇得斯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 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兴起后,莎士比亚风靡欧洲.雨果、司汤达等人在和古典主义斗争中,都是高举莎士比亚这面旗帜,鼓吹莎士比亚精神。雨果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德国的狂飙运动也是高唱着莎士比亚的赞歌,举着他的旗帜前进的。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一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感谢赐我智慧的神灵。”巴尔扎克、迪更斯莱、普希金、屠格涅夫等都以莎士比亚作品为榜样。普希金认为莎士比亚具有一种与人民接近的伟大品质。杜波罗留波夫把莎士比亚看作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说他“指出了人类发展新的几个阶段”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的最充分的代表”,他的作品“表现出道德的最充分的理想”。别林斯基在《文学的幻想》中写道:“莎士比亚——这位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亚——对地狱、人间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过了他的灵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及未来。” 二.莎士比亚的生平 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与同邻乡农家女26岁的安妮·哈瑟维结婚,不满21岁时已有了三个孩子。 1585~1592年间他的情况不详,被论者称为“失去的年头”。1585年后离开斯特

英国作家及作品一览

British Writers and Works 英国作家及作品一览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English literature began with the Anglo-Saxon national epic Beowulf. 《贝奥武夫》1.Early / Old English(Anglo-Saxon): 428~1066 2.Medieval/ Middle English: 1066~1500 3.Renaissance:1500~1600(Modern English) 4.Neo-classical: 1660~1798 5.Romanticism: 1798~1830 6.Victorian: 1830/1837~1901 Realistic Criticism 7.Modernism: 1914~1945 8.Post-modernism History of English 古英语 中古英语 现代英语 早期现代英语Old English(Anglo-Saxon): 450~1100 (428~1066) Middle English: 1100~1450 Modern English: 1450~now Early Modern English: 1450~1700 Caedmon Hymns, ca.670 :first English poem known by name. Beowulf ca.700 Bede(Baeda) Ecclesiastical History: first history of English people.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066~1500 Romance is the most prevailing kind of literature in the Middle Ages. Popular balla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Romance (骑士)传奇Chanson de Roland, French epic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ac.1375~1400 Ballads 民谣Geste of Robinhood, Drama 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Mystery:The Second Shepherd’s Play, 1385 Miracle: Morality:Everyman, 1485 Geoffrey Chaucer the most important medieval writer; the first realistic writer; father of English poems. The Canterbury Tales, 1387~1400 Renaissance English literature (late 15th century ~ early 17th century) Humanism; Knowledge;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are Edmund Spencer in poetry, William Shakespeare in drama and Francis Bacon in essay. Thomas More Utopia 乌托邦 Edmund Spenser poet’s poet 诗人中的诗人Epithalamion贺新婚曲The Faerie Queene仙后The Faerie Queene Philip Sidney A Defence of Poesy ; The Shepheardes Calender

英国著名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至理名言关于读书和学识的

英国著名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的至理名言关 于读书和学识的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 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之气得以宣泄弛放,这些不平凡之气是各种的情感都可以引起的——培根 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 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是使人心愤怨和抑屈之气得以宣泄释放。 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 一般来说,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

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 机会先把前额的头发给你捉而你不捉之后,就要把秃头给你捉了;或者至少它先把瓶子的把儿给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滚圆的身子给你,而那是很难捉住的。 重复言说多半是一种时间上的损失。 叛乱的根源一是多贫二是多怨。有多少破产者就有多少喜乱者。——培根 大事要谨慎积极,小事得益小乐,不要大喜过忘。——培根 人君之事,在于巧避和转移临近之难。——培根 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这两件东西是结合为一体的;工作的失败都起于对因果关系的无知。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

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 知识就是力量.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从现在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年身上学到他们所不具有的优点,而从社会影响角度来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令人放心,而年青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是崇高的。 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 人们愈是贤明,愈低着腰向他人学习。 由智慧所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本性。 只见汪洋时就以为没有陆地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 瓜是生在纯粹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英国文学——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26 April 1564– 23 April 1616) was an English poet and actor, widely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writ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world's pre-eminent dramatist. He is often called England's national poet and the "Bard of Avon". 威廉·莎士比亚是一个英国的诗人和演员,广泛被视为最伟大的英国作家在语言和世界的预杰出的剧作家。他通常被称为英国的国家和“雅芳吟游诗人的诗人”。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当然还有他的经典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此外,他的喜剧作品也多有经典,例如:《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第十二夜》(Dvenadtsatayanoch)、《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 ●内容(theme): It is generally approved that this sonnet bears a double-theme: While eulogizing the beauty of the poet’s friend and its performance, the poet also expresses a conventional faith in the permanence of art. 这是普遍认可的,这首诗有双重主题:歌颂诗人的朋友和其性能之美,诗人也表达了传统艺术的永恒信念。 ●评论: 1.Simile: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Summer and “you” are not similar on the surface, but virtually they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beauty. Rhetoric Question: It is also a rhetorical question, that is, formally it’s a question. Readers don't need to answer because the answer is very clear. 明喻:我能把你比作夏日吗? 夏天和“你”在表面上是不相似的,但实际上他们是美的代表。修辞问题:也是一个反问句,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问题。读者不需要回答,因为答案很清楚。 2.Metaphor: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The summer’s day is compared to a house, which is the thing we lend from the nature. Therefore, it’s period of use is limited, and it also insinuates the time that the duration of youth and beauty is limited. 隐喻:夏天的租期太短了: 夏天比作房子,这是我们从大自然中得到的东西。因此,它的使用期限是有限的,这也暗示青春与美丽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 3.Personification: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Obviously the poet compares the sun to a man, so he depicts his complexion. (Complexion is usually used to describe someone. 拟人化:经常是他的黄金肤色;显然,诗人把太阳的一个男人,所以他描绘了他的肤色。(肤色通常用来形容某人。)。 4.Hyperbole: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nature, every beautiful thing will gradually lose their beauty, so how can the beauty of the person who the poet describes be eternal? 夸张例如:但你永恒的夏天将不褪色。

培根人物介绍

培根人物介绍 聊城文轩中学2013级16班王天瑞 读了《培根随笔》这部举世闻名的小说,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因此,我对本书的作者感到十分的敬佩。今天,我就要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英国哲学家培根。 培根,全名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被封为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阅历丰富,所以,培根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虽然信奉上帝,但他并不是迷信的崇拜者,而是一名理性的看待一切。在政治上,他力主合并苏格兰与英格兰,被当时的掌权的詹姆斯一世大力赏识,因此在官场上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他曾说过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对文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他一生写了许多的文章,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培根随笔》、《新工具论》和《学术的进展》这三本书。

不仅如此,培根还潜心于哲学研究中。培根的最大哲学贡献就是在于他提出了与唯心主义相反的唯物主义这一观点,他还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可见其在哲学上面的造诣之深。 在评价培根时,马克思曾说过:“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条件。” 在应用科学方面,培根感兴趣的主要是工匠的技术和工业生产过程,因而他被称作“工业科学的哲学家”。 不过,虽然培根是科学的指路人,但他却并不算一名科学家,从刚刚提到的“工业科学的哲学家”的落脚点“哲学家”就可看出培根并不算一名科学家。 培根出身在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朝中的一名重臣。受其影响,培根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政。母亲安妮〃培根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是

培根简介,培根的读书方法

培根简介,培根的读书方法 培根简介,培根的读书方法 培根是英国16至17世纪的著名哲学家。著有《新工具》、《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论古人的智慧》、《论说文集》。他除了在人类哲学史上有巨大影响之外,对于神学、文学、法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曾任英国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大法官和上议院议长等职。他之所以如此博学和有作为,是与他本人的勤奋好学和合理的读书方法密不可分。 培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与此同时,他还告诫人们读书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第一,读书不宜太慢。 培根认为“读书太慢会弛惰”,因此,他希望人们读书应思想敏锐,注意力集中,不要过慢,这样容易生效。 第二,不要装模作样。 培根认为“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 第三,不要照搬书本。 培根认为“只按照书本办事是呆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书上怎么说便怎么办,一点也不知变通或灵活使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究竟如何读书才算合理的呢?归纳起来,大约有三点。

第一,对于不同的书,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他认为“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第二,对不同的书可作不同的选择。 由于古今中外的书浩如烟海,它们的类别和内容各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培根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结构加以适当选择。在他看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第三,光读书求学问还不行,还得运用和实践。 培根是个非常聪明智慧得人,不单纯是个学者,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得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得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得结合。他说:“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据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为了使人进一步理解他所说的意思,他又将几种人的情况加以比较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弗朗西斯.培根《论读书》Of-Studies(译文对比)

对比Of Studies的四种译文。哪种译文在风格上与原文更“切近”?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OF STUDIES Francis Bacon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e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u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d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 Nay, there is no sta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riding for the head; and the like. 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ring, 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 for in demonstrations, if his wit be called awa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 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cymini sectores. 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 so every d 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

谈读书(培根)

谈读书(培根)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方法:朗读、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书,特别重要,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把握层次、内容: 本文谈了关于读书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大致对应课文的哪个部分? 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只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主张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如: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等等。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四、讨论本文的说理方式: (1)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外收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和格言。

莎士比亚作品读后感

关于阅读莎士比亚作品《仲夏夜之梦》读后感 《仲夏夜之梦》一个如梦如幻的名字,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它讲述了一个笑料百出、喜剧意味极为浓郁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将现实和幻想、人间和仙境、精灵和世人同时呈现眼前,呈现出了一幕幕浪漫的人间喜剧,故事中快乐的人们和精灵们品尝着他们自酿的生活美酒,也让读者品尝了一杯生活的美酒。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看完文章后的感受: 一、文章的写作背景: 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此剧约在1595-1596年间完成,虽然可能只是为一般大众而写的通俗剧,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因应某节庆或某贵族婚礼而写就演出,所以充满希望和欢娱气氛。现代历法的仲夏指的是六月二十四日,但剧中提及五月节庆,所以故事发生的时间可能在五月。在早期,只有夏秋冬三个季节,夏天包含春天,所以仲夏便落在五月初,但确切的时间背景,莎士比亚在文中并没有明白点出。 整个故事从始至终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在欢乐、轻快的节奏中,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婚姻和爱情的深刻思考,这也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高扬人文主义的本质反映,承认人性的正常需要,歌颂和赞美俗世的庸常幸福生活,在这部《仲夏夜之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主人公拉山德和郝米娅面对严密的清规戒律,誓死追求并捍卫自己的坚贞爱情,就是形象反映;同样,仙王奥布朗虽然怪罪自己的仙后提泰妮娅,并指派心腹侍从迫克对提泰妮娅进行恶作剧,但他最终还是原谅了自己的仙后,同样也是这一思想的反映和映照。它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喜剧化的。 二、文章内容简介 文章中讲述了由“魔汁”引起的冲突及冲突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在古老而繁荣的雅典城,最受人尊敬的特修斯公爵的婚礼正在有条不紊的准备着。就在公爵与未婚妻希波里特互诉衷肠之时,一桩包办婚姻的争吵打破了两人的甜蜜气氛:顽固的老头伊吉斯要将他的女儿郝米娅许配给门当户对的贵族青年狄米特律斯,可是女儿不同意,因为她已经爱上了拉山德。但是狄米特律斯爱郝米娅,而郝米娅的好友海丽娜又恋着狄米特律斯。公爵命令郝米娅服从她父亲的安排,这一不幸的消息让一对深爱的人痛苦不已,于是二人决定私奔,离开雅典。但是郝米娅的好友海丽娜却故意将这件事泄露了出去。 当天晚上,这对情侣跑到了约定好的森林里,狄米特律斯也一路追踪郝米娅,希望挽回芳心,紧随其后的是自找没趣的海丽娜。 而此时,一帮业余演员,也来到了树林里排练节目。玻特是他们的主演,不过即使这样,他也是个非常笨拙的人,表演得滑稽搞笑。虽然如此,他们仍旧充满热情的排练着,希望能够在公爵的婚礼上表

培根的介绍

培根的介绍 培根的介绍培根,是将猪未经腌熏等加工的猪胸肉,或其他部位的肉熏制而成。培根一般被认为是早餐的头盘,将之切成薄片,放在锅子里烤或用油煎。培根味道极好,常用作为烹调,培根被视为肥胖的主要来源,但因为美国推出了低炭水化合物减肥法,培根致肥的观点渐渐改变。 培根的营养成分(营养素含量/每100克) 营养素含量(每100克) 热量(大卡) 549.48 碳水化合物(克) 0.04 脂肪(克) 57.06 蛋白质(克) 9.00 纤维素(克) 0.01 培根的功效 培根有健脾、开胃、祛寒、消食等主要功效。 培根的营养价值 1. 培根中磷、钾、钠的含量丰富,还含有脂肪、胆固醇、碳水化合物等元素。 2. 培根选用新鲜的带皮五花肉,分割成块,用盐和少量亚硝酸钠或硝酸钠、黑胡椒、丁香、香叶、茴香等香料腌渍,再经风干或熏制而成,具有开胃祛寒、消食等功效。 培根的适用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老年人忌食;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禁食。 如何挑选培根

若培根色泽鲜明,肌肉呈鲜红或暗红色,脂肪透明或呈乳白色,肉身干爽、结实、富有弹性,并且具有培根应有的熏肉风味,就是优质培根。反之,若肉色灰暗无光、脂肪发黄、有霉斑、肉松软、无弹性,带有黏液,有酸败味或其它异味,则是变质的或次品。 培根的吃法培根黄金卷 食材 -培根- -金针菇- 金针菇洗净去蒂,卷在培根里,用牙签固定。 锅预热后,放入培根卷并在表面涂抹食用油,煎至金黄。 培根厚蛋烧 食材 -培根- -鸡蛋- 两个鸡蛋搅打成蛋液,热锅入油,煎成蛋饼。 去边,切成方形,培根煎至金黄。 培根平铺放在鸡蛋饼上,卷起来切成均匀卷状。 培根吐司杯 食材 -面包片- -鸡蛋- -香葱- -黄油-

英国美国文学作家及作品汇总

英国文学名家名著 《贝奥武甫》(Beowulf)是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一首英雄史诗,古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着英国文学的开始。史诗的第一部分讲述瑞典青年王子贝奥武甫来到丹麦,帮助丹麦国王赫罗斯加杀死了12年来常来进行夜袭的巨妖格伦德尔及他的母亲;第二部分简述了贝奥武甫继承王位,平安统治50年。后来,他的国土被一条喷火巨龙蹂躏,老当益壮的贝奥武甫与火龙交战,杀死火龙,自己也受了致命伤。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是英国文学之父亲和前最杰出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主题、题材、风格、笔调的多样性及描写人对生活的追求的复杂性。他的代表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不仅描绘了31位朝圣者的各个社会阶层,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叙述故事的不同风格,读者广泛,对后世影响很大。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他的剧本至今仍在许多国家上演,并为人们所普遍阅读。莎上比亚的作品文才横溢,创造的喜、怒、哀、乐场面使人印象深刻,历久难忘。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奥赛罗》(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麦克白》(Macbeth),《李尔王》(King Lear);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等。此外,历史剧《亨利六世》(Henry VI)三部曲,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也都很受欢迎。《哈姆雷特》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哈姆雷特》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成为经典台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同时,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 济慈(Keats, 1795一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贫苦,作过医生的学徒,后来才以写诗为业。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不满,希望在一个“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身立命之处。他的诗歌以文辞声调之美著称,在艺术上对后代的英国诗人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伊沙贝拉》(Isabella)、《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和《秋颂》(To Autumn)等。 雪莱(Shelley ,1792一 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重要诗人。他生于贵族家庭。他既创作了富于政治思想性的诗,也写了很多优美的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显示了不羁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和动人的音韵,这些使他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麦布女王》(Queen Mab)、《致英国人民之歌》(Song to th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