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燃料及其利用 复习学案

燃料及其利用 复习学案

燃料及其利用  复习学案
燃料及其利用  复习学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知识网络】

课题1燃烧和灭火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1.记住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2.能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知道爆炸发生的条件和防范爆炸的必要措施。

4.认识常见的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

二、命题落点

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推断灭火的常用方法,如例2。

2.通过实验探究并结合燃烧的概念分析燃烧发生的条件,形成对化学概念的逐步、深入、全面的认识,如例3。

3. 从自我保护的角度,考查大家的安全意识及防范措施,如例1。

4.以说理题的形式,考查同学们的观察、表达与科学知识的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例4。

【典例精析】

例1.对于被困在火区的人员来说,下列做法不恰当

...的是()

A.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C.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打电话报警、求救

解析:分析、对比四个选项可知,A、B均可较好的防止烟尘对呼吸道的侵害,D可有效帮助被困在火区的人员脱离险境;唯有C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这是因为,当打开门窗时会造成空气的对流,从而导致火势的蔓延和扩大。答案为C。

例2.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

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

D.蒸发吸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且水蒸气又使可燃物隔绝空气解析:水可用来灭火,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水为什么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其道理就不一定人人都明白了。从燃烧的条件可以推断灭火常用的三种方法,这就是移走可燃物、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在燃烧着的木材上浇水,水受热后蒸发吸收热量,一方面能使温度降低到木材的着火点以下,另一方面产生的水蒸气又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从而达到了灭火的目的。答案:D。

例3.(2005·济宁)某实验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了下面

(1)按图—1实验(着火点:白磷40℃,红磷240℃;水温不低于70℃)可观察到:铜片上白磷发生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2)按图—2实验(集气瓶底部铺有少量砂子)可观察到: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集气瓶内部有黑色的碳和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照实验(1)、(2),你对燃烧和灭火有哪些新的认识?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大家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认识。从图—1所示的实验可知,红磷虽与空气接触但温度未达到其着火点,故未发生燃烧;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超过了它的着火点,但由于没有和空气接触,因而也未发生燃烧;只有铜片上的白磷既与空气接触,温度又达到了它的着火点,所以才燃烧起来。可见,要使可燃物发生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二是要与氧气接触。

图—2所示实验描述的是镁条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的现象。这一现象和我们初步学习的燃烧概念及灭火常识有一定的冲突,它表明物质燃烧不一定是跟氧气的反应,有些火灾也不能用CO2灭火。这也同时表明我们对化学的认识是在不断的深化和提高的。

点燃

本题第(2)问的化学方程式是:2Mg+CO2C+2MgO

例4.有人说“防火是灭火的最好的方法”。就这句话请你谈一谈你的观点和想法。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的说理题,能考查大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再好的灭火方法和措施也不如不发生火灾为好。火灾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和无可挽回的损失。经常检查火灾隐患,消除火灾发生的条件,我们就能做好防火工作,避免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常见误区】

1.对于给定的某种状态的可燃物来说,它的着火点一般是个定值,而环境的温度却是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的;大家不要以为物质的着火点是随意可以改变的,在促进燃烧或进行灭火时,我们只能改变环境的温度,以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的。

2.本节所涉及的题目多为选择题,在分析选项时,不能只看选项本身是否准确,重要的是一定要把选项和题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例2和例3,倘若不注意题干的要求,就很容易把不符合要求的选项选出来。

3.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我们不要把概念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要注意题目中的各种信息,学会在分析、运用信息的过程中深化概念、发展概念。如例4。

4.不能死记硬背,要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在遇到一些开放性问题时,才能作出圆满的回答。如例5。

【基础演练】

1.纸比煤容易被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跟空气接触面积大B.纸比煤着火点高

C.纸比煤着火点低D.纸比煤密度小

4.下列几种警示标志,表示禁止存放易燃物的是()

6.因油罐汽油泄漏引起大火时,消防人员所考虑的以下灭火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设法关闭阀门,阻止汽油继续泄漏

B.设法降低汽油的着火点

C.设法降低汽油的温度

D.设法让汽油与空气隔绝

8.通常所说的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的相同点是()

A.都有发光、放热现象

B.反应都很剧烈

C.都是氧化反应

D.都要达到着火点

10.下列灭火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原理的是( ) A.住宅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着火处喷水

B.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C.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通常用湿抹布盖灭

D.发生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木砍掉

12.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①木头钻凿处,温度升高。

②木头在空气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

③钻头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可转化为热能。

这三句话按因果关系排列的顺序是。13.常用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三种,这三种灭火器在使火焰熄灭的原理上,最大的共同点是;在使用时,会产生明显的温度降低的是;使用时在灭火器中有化学反应发生的是;在未被使用时,灭火器内有高压的是。

15.我们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不难得出灭火的原理。请你判断以下灭火

17.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如下图1)。请回答有关问题:

图1 图2 (1) 通过图2所示的对比实验,可以探究出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2) 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

最好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

记住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知道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理解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

3.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

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品。

4.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

得能量的重要性。

二、命题落点

1.以选择题等的形式考查大家对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组成、性质及用途

方面的知识,如例1、例4。

2.结合煤、石油等物质的转化,考查同学们对于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和掌握情况,如例3。

3.从物质综合利用及能源开发的角度,设置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填空题

或说理题,考查大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例2。

棉花 蘸有水

的棉花

4、以信息题或填空题等形式考查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能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判断某些物质及有关反应的重要应用;能根据燃料的主要成分判断其充分燃烧后的产物。

【典例精析】

例1.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 石油是一种化合物

C. 石油的储藏量是无限的

D. 石油可直接用作飞机燃料

解析:石油是化石燃料之一,和煤、天然气一样,也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既然这样,它肯定不会是纯净物,当然也就不会是化合物,事实上,石油的成分是较为复杂的,既含有沸点高的有机物,也含有沸点低的有机物,不可能作为燃料直接应用于飞机上;任何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的,因而其储量也是有限的。答案:A。

例2.福州市已经决定开工建设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以改善填埋方式处理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发电厂建成后既能利用垃圾,也能利用前期填埋垃圾产生的沼气作为焚烧的原料。

⑴你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至少答两点)。

⑵前期填埋的垃圾中易腐败的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被细菌分解为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填名称)。写出沼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此题属于结论开放性试题。试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将沼气的产生、主要成分、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有机结合起来,考查了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焚烧垃圾发电的好处可以从废物利用、提供能源、环境改善、解决垃圾处理问题、节约土地等方面去考虑。至于沼气的成分及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留给同学们自行解决。

例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化空气制氧气

B.分馏石油制汽油

C.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

D.将煤转化为煤气

解析:这是一道通过分析化工生产的本质来判断该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选择题。分析可知,分离液化空气制氧气及分馏石油制汽油都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沸点不同而把所需要的物质分离出来,根本没有任何化学反应发生;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中的色素,这个过程中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工业上将煤隔绝空

气加强热使煤分解而产生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新物质,是对煤的综合利用,在此过程中生成了多种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D。

例4.下列关于世界三大化石燃料的各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颜色深暗的黏稠状液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B.焦炭是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制得的,是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它不属于化石燃料

D.石油和煤的主要成分都是氢元素和碳元素,同时含有少量其他元素,如硫、氮等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大家对于化石燃料的组成、性质等方面的认识。需结合我们观察、记忆或理解的结果“对号入座”。分析所给四个选项可知,A 、B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天然气虽是气体,但它同样是化石燃料,因为它也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复杂的变化所形成的;石油的主要成分是氢元素和碳元素,但煤的主要成分却只有碳元素,氢元素的含量是比较少的。

答案:C、D。

【常见误区】

1.望文生义。有些同学仅凭某些物质的名称去推断其属类或性质,如对于天然气的认识,误认为它不是化石燃料,以为化石燃料都是固体。如例4。

2.将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混为一谈。三者虽都是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不同的: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石油液化气是一种含有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3.以为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应用在于作为燃料。实际上,把煤、石油、天然气等直接作为燃料燃烧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因为它们经过综合利用,都能转化为具有更大价值的化工产品,如例5。

4.认为只有发生燃烧的反应才能够放出热量。其实,任何化学反应的发生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有些化学反应还会直接转化为电能。

【基础演练】

1.有关石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可以人工合成的

B.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C.石油可作化工原料生产许多产品

D.石油炼制是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

2.“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难题。我国已把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下列各项资源的开发生产过程中,既利用了物质的化学能,又有利于解决上述两大难题的是( )

A.液氢作为汽车燃料的开发利用

B.采伐森林生产纸张和一次性木筷

C.用焦炭和铁矿石冶炼钢铁

D.开发风力发电和核能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自然界的形成过程

B.乙醇汽油在汽车发动机内燃烧

C.石油分离得到汽油、柴油等物质

D.由水分解得到氢气的过程

4.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甲烷、天然气、CH4

B.乙醇、酒精、C2H5OH

C.甲烷、沼气、CH4

D.一氧化碳、煤气、CO

5.我国部分省区最近发生了多起小煤窑瓦斯爆炸,造成人身伤亡的恶性事故,从安全角度,你认为采取下列措施得当的是()

A.进入矿井前,必须做灯火试验

B.准备好灭火器材

C.巷道内注意通风并严禁烟火

D.进入矿井必须戴呼吸面具

6.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和。它们都是由古代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其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7.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一是;二是。燃料燃烧不完全,不仅,而且还会

8.在氢气、氧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五种气体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填空:最清洁的燃料__________;有剧毒的气体__________;能灭火的气体__________;能支持燃烧的气体__________;

和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爆炸的气体__________;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9. 到2004年底,历时两年多的“西气东输”工程全面完成并投入商业运营,

南京、上海等市的部分居民已经用上了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告别了使用煤气的时代。

⑴煤气的主要成分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天

然气的主要成分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⑵实验证明,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是相

同的,则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CO和CH4分别充分燃烧时消耗氧气体积较多的是_______。

⑶目前的管道煤气用户改用天然气,必须对燃气灶加以改进。如果进燃

气管的直径不变,改造后的燃气灶与原来相比,进空气管的直径应(填“增大”或“减小”)_________。

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3.知道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能源,认识酸雨对环境的危害。

二、命题落点

1.以选择、填空等形式来考查常见燃料燃烧时的产物及对环境所可能造成的污染,如例2、例5。

2.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及有关化学反应的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如例3。

3.以开放或半开放试题的形式考查有关新能源特别是氢能的性能和制取等方面的知识,如例1。

4.通过实验探究,综合考查大家描述实验现象、探讨实验结论及交流与表达的能力,如例4。

【典例精析】

例1.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但真正做为能源使用,还有一些技术难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获得廉价的氢气?如何实现氢气的安全贮运?

⑴为什么说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

⑵若2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放出258.5kJ的能量,则电解1t水所产生的氢气完全燃烧能放出多少千焦的能量?

⑶人类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获得廉价的氢气?

解析:在化石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特别是氢能

源,对于缓解能源压力、减轻环境污染等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氢气作为一种理想的能源,具有如下三个突出的优点:①发热量大;②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③主要可利用水做原料,而水的来源相对比较丰富。

根据水被电解时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求出1吨水分解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再结合题给条件“2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放出258.5kJ的能量”,即可求得第2问的结果;至于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得到廉价的氢气,应该说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得氢气的途径将越来越多,其投入也会越来越少,现在正在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是太阳能分解水法或热循环法分解水法等制取氢气。

例2.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等有毒气体,其净化过程如下:(1)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CO与NO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其中单质为大气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成份;(2)再通入过量的空气,使剩余的CO转化为某种化合物。试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2)。

解析:此为一道依据题给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题目。解答本题需要记住空气的成分,并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理解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答案:(1)CO+2NO=N2+CO2

(2)2CO+O2=2CO2

例3.酸雨的危害很大,某活动小组进行了一次模拟酸雨危害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1)用SO2和水反应制得“酸雨”(PH小于5.6的水溶液);

(2)在两只烧杯中分别放入一颗新鲜的小草和一块光滑的大理石块,加入一定量(1)中制得的“酸雨”,一段时间后取出小草和大理石块。

试回答:说出(2)中小草和大理石块可能发生的变化。请你谈一谈怎样才能防止酸雨的发生(写出两条即可)。

解析:酸雨泛指各种形式的pH小于5.6的降水。我们知道,pH小于7的溶液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对植物及各种矿物、金属制品的腐蚀性越强。要避免酸雨的危害,就要防止酸雨的发生,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工农业及化工生产中减少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本题的参考答案是:小草枯萎(或发黄、发蔫等),大理石块表面变得粗糙(或不光滑);开发新型清洁的能源;工业尾气须经处理后再排放(或将煤经过脱硫处理等)。

【常见误区】

1.认为二氧化碳无毒,不会造成对于空气的污染。事实上,二氧化碳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能使环境温度升高,从而容易造成干旱及海平面升高。因此,二氧化碳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之一。

2.知识面狭窄,不能较好的应对开放性的试题,如例1、例3。

3.基础知识不牢,应对新信息题的能力差。如例2,倘若没有理解并记住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单质,就不可能正确地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基础演练】

1.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植树造林

B.就地焚烧垃圾

C.汽车改用清洁燃料

D.工厂废气经处理达标后在排放

2.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其主要原因是( )

A.提高汽油燃烧效率

B.降低汽油成本

C.避免污染大气

D.铅资源短缺

3.下列各种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气中CO2增加②SO2、NO2排入大气中③CO大量排入大气中

④冰箱制冷剂氟利昂排入大气

a.形成酸雨b.产生温室效应c.破坏臭氧层d.使人中毒A.①—dB.②—aC.③—cD.④—b

4.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用玉米、高粱发酵可以制得乙醇

C.用石油可以制得汽油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5.下列燃料完全燃烧时产生污染最少的是()

A.天然气B.石油 C. 煤炭D.木材

6.许多城市的公交客车上写有“CNG”,这是压缩天然气的英文缩写。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CNG的主要成分是酒精

B.用CNG作汽车燃料,能减少空气污染

C.天然气燃烧是氧化反应

D.西气东输中气体的主要成分也是天然气

7.在煤、天然气、酒精、木炭等常见的几种燃料中,较易点燃的是,

运输与使用相对安全的是,燃烧后最干净的

是。

8.某校“酸雨”(pH<5.6)测量小组的同学,取刚降落雨水的水样,用pH

pH 7“<”或“=”),引起这种pH变化的原因是。

(2)根据以上数据,判断所降雨水是否为“酸雨”(填“是”或“否”)。

(3)经调查,这一地区有一个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和一个电镀厂,这些厂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试分析造成这一地区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4)其治理措施可以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水能、核能和太阳能等,或将工厂产生的废气通入中。

9.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利用太阳能的主要途径,绿色植物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氧气和葡萄糖。植物体又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将葡萄糖转化成淀粉和纤维素。

(1)请写出绿色植物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氧气和葡萄糖(C6H12O6)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不少农村利用植物秸秆、牲畜粪便等制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获得气体燃料和洁净的肥料。请说出它的优点。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森林着火,可在火区周围伐木开辟隔离带

B.高层住宅着火,可用高压水龙头灭火

C.精密仪器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电器短路着火,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2.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如氢气属高效无污染的二级能源,是因为自然界中现成的氢气很少。那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气属于一级能源

B.一氧化碳属于一级能源

C.家用电器使用的电能属于一级能源

D.太阳能属于二级能源

3.下列物质属于易燃物的是①酒精②白磷③氢气④石灰⑤食盐⑥液化石油气⑦硫⑧镁带()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③⑥⑧

C.①②③⑥⑦⑧

D.全部都是

4.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没有与氧气接触B.无水酒精是液体

C.没有达到着火点D.酒精没有可燃性

5.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以看到,造成空气污染的

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下列对其形成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植被破坏,粉尘随风飘扬B.生活和生产以原煤为燃料

C.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D.汽车等排放的尾气

6.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后,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①氢气②汽油蒸气③煤炭粉尘④棉尘⑤天然气

A.仅①B.仅①②⑤C.仅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7.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人员密集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以下物品: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④汽油。不准随身携带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通过学习化学,要学会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洗洁净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B.用燃着的火柴检查液化气钢瓶是否漏气

C.进入山洞探险,先做灯火实验

D.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9.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

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

...的是()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尽快脱离火灾区

D.所处位置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10.石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在炼油厂精馏塔中分馏后能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产品,由此可以判断石油属于()

A.单质B.化合物C.混合物D.纯净物

11.现已探明我国南海海底深处蕴藏着一种固体“可燃冰”,其化学成分是甲

烷水合物(CH4·8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燃冰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可燃冰燃烧后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可燃冰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0:8

D.可燃冰分子中CH4和H2O的质量比为1:8

12.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右

图)。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

转化为电能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

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电解2H2↑+O2↑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

二、填空与简答题

13.2005年5月18日“西气东输”工程宿迁段正式开工,这对我市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而又较洁净的气体化石燃料——天然气。请你回答: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

(2)煤矿有时会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瓦斯的主要成分与天然气相同,写出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

(3)另据报导,在我国南海、东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带,“可

燃冰”(CH4·nH2O)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

....条件下形成的冰态物。若将天然气从其冰态物中分离出来,有两种方法:

①在一定温度下,使气体从冰态物中分离出来;

②在一定压强下,使气体从冰态物中分离出来。

(4)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我们在使用能源时应树立“一要节约能源,二要进一步开发、利用新能源”的观点。

①下列各图中表示我国节能标志的是()

A B C D

②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能源有(至少写两种)

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例子

④请举出一个生产、生活中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例子

14.某炼油厂因油罐泄漏,一拖拉机行驶至附近时,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瞬

间油罐起火爆炸,后经及时扑救,大火于数小时后基本扑灭,但仍有消防队员用消防水龙头对油罐继续喷水至冷却。依据学过的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油罐泄漏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油罐起火的原因是;

(2)假设汽油用X表示,燃烧时只发生如下反应:X+11O2点燃7CO2+8H2O

由此推断汽油X的化学式;

(3)假若厨房油锅着火,你应采取的措施是。15.我市冬季集中供热所使用的化石燃料是煤,燃烧后生成大量二氧化碳的同时会生成_________、氮的氧化物等,释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断:冬季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通常 ______ (填“高于”、“等于”、“低于”)夏季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不断循环的,大自然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会对地球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控制二氧化碳含量的继续增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6.在高温下赤热的焦炭能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对其反应后的生成物,甲、乙、丙三位同学作了如下猜想:甲认为有H2、CO生成;乙认为有H2、CO、CO2生成;丙认为除有H2、CO、CO2外,可能还有其它的含碳化合物生成。

(1)探究小组组长丁认为三位同学的猜想均存在其合理性,请你从原子——分子论的观点解释他们猜想的合理性。

(2)乙同学为了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图如下:

请运用你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评价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原理的合理性:

四、计算题

17.氢气作为一种能源有很多优点.如何用廉价的方法从水中获得氢能源,是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有资料表明:在10V、2A的条件下,通电6h,可电解3.96g水。

根据上面的内容解答以下各题:

(1)计算电解3.96g水消耗的电能。

(2)计算电解3.96g水生成氢气的质量。

(3)已知氢气的热值为1.4×108J/kg,计算这些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4)请你根据以上计算,说明用电解水的方法大量地制备氢气是否有实

用价值?

(5)请你提出两条用廉价方法以水为原料制取氢气的设想。

参考答案

课题1:

1.C

2.B

3.B

4.C

5.D6.③①②7.隔离空气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

8.a.降温(或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b.隔绝空气(或隔绝氧气)。9.(1)温度要达到着火点;(2)用湿布盖灭;隔绝空气。

课题2 :

1.A

2.A

3.C

4.B

5.C6.煤;石油;天然气;生物的遗骸;煤;石油7.燃烧要有足够的空气;燃料和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使产生热量减少,浪费燃料;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8.H2;CO ;CO2 ;O2;H2、CO、CH4;CH4。

9.⑴2CO+O2点燃2CO2 CH4+2O2点燃CO2+2H2O ⑵CH4(或甲烷) ⑶增大。

课题3:

1.B

2.C

3.B

4.A

5.A

6.A7.天然气、酒精;煤、木炭;酒精。

8.(1)<;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2)是;(3)硫酸厂排放的二氧化硫以及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产生了亚硫酸等物质。(4)氢氧化钠或石灰水等碱性溶液中。

9.(1)6H2O + 6CO2=C6H12O6+ 6O2↑(2)改善农村卫生状况;获得清洁能源;得到优质肥料。

单元测试题:

1.D

2.A

3.C

4.C

5.C

6.D

7.C

8.B

9.C 10.C 11.D12.C

13.(1)CH4 (2) C H

+2O2C O2+2H2O

4

(3)①降低压强(或降压)②升高温度(或升温)(4)① C ②太阳能、氢能、核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等(任两个即可)。③C+O2CO2(放热反应即可)。④电池充电或电解水等。

14.(1)不断运动;油罐汽油泄漏,使油罐附近空气中有大量汽油气体,拖

拉机产生的火星将空气中的汽油引燃,从而使油罐起火爆炸。

(2)C7H16 (3)立即盖上锅盖,隔离空气;迅速关掉火源。

15.二氧化硫;高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型高效的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等。

16.(1)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改变,原子个数没有增减。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否存在,必须用实验进一步探究验证。

(2)①观察A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可检验混合气中是否有CO2;②观察C中灼热的氧化铜和D中的无水硫酸铜的变化情况可检验混合气中是否有H2;③观察C中灼热的氧化铜和E中澄清的石灰水的变化情况可检验混合气中是否有CO;故乙同学设计的探究实验原理是合理的。17.(1)解:W=UIt=10V×2A×6×3600s=4.32×105J

(2)电解3.96g水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44g。

(3)解:Q=0.44×10-3kg×1.4×108J/kg=6.16×104J

(4)因为Q<W;所以此方法无实用价值。

(5)用太阳能分解水:研究合适的催化剂使水分解(或利用风能、潮汐能、地热等)。

九年级化学 4.3《化石燃料及其利用》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第三节化石燃料及其利用学案 教师寄语:老师相信你能做到,试试看。 学习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通过对煤和石油综合利用的化学工业原理的了解,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资源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 4、了解选择燃料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2 预习导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先自己找一找,然后与同组的同学交流。 1、什么是化石燃料?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2、化石燃料的燃烧 根据化学理论和已有知识猜测化石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 ⑴因煤燃烧后生成CO2、SO2、H2O等,故煤中应含等元素。 ⑵因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演变而来的,故应含生物体中所有元素,C、H、O、N、S、Fe、Ca等。 ⑶化石燃料是掩埋于地下而形成的,则地壳中所含的元素都应含有,所以还可能有Si、Al 等元素。 同学们猜测的依据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根据上的猜想往往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提,指引我们深入地探究下去。 总结: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是。 3、化石燃料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阅读课本学习石油的分馏部分产品。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4、化石燃料的用途十分广泛,但是随着它们的燃烧,也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由化石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结合常识来推测燃烧产物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⑴能引起温室效应;

⑵能引起酸雨; ⑶它们不充分燃烧会产生污染大气; ⑷另外还有烟尘、固体废弃物、余热等造成的污染。 5、阅读课本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完成后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⑴石油的综合利用 有人把石油称为“”。 ⑵煤的利用措施、、。 6、交流新能源的开发情况和开发的意义。 (提示: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化石燃料用途广泛,既是重要的能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所以,仅仅做燃料是对它们的一种浪费,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开发新能源来代替化石燃料,以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学习过程: 一、追随老师的思路,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记录课堂上有用的知识 有关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危害展示四个讨论话题,与同组的同学共同参与到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中: 1、对减少CO2的污染提出建议。 2、对减少SO2的污染提出建议。 3、汽车将走进千家万户,如何防止汽车对大气的污染? 4、常用民用燃料有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你认为选择什么好?理由是什么? 可任选话题参与小组和全班的讨论。 二、巩固练习 1、石油是—种重要能源,人类正面临着石油短缺、油价上涨的困惑。以下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不当的是() A.砍伐树木作燃料 B.利用太阳能 C.利用风能 D.开发核能 2、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 A、氧气 B、氮气 C、氢气 D、甲烷 3、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B.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教案 六合区冶山镇初级中学林开富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初三学生小明遇到的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相关的知识产生的疑问创设情境,寻求同学们的帮助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为明线,反思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如何做到燃料充分燃烧及物质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的验证方法为暗线,进行知识的整合,用问题引领,通过师生、生生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系统。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 2.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3.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和不完全燃烧的危害性。 4.知道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5.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和不完全燃烧的危害性。 四、教学难点: 物质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的验证方法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播放视频 【提出问题】 这段视频,与燃料是分不开的,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常用燃料有哪些?其中哪些属于化石燃料? 请写出下列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煤气(主要成分CO)的燃烧; (2)天然气的燃烧。 归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燃烧和灭火知识。 (过渡)小明学习过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后,产生了疑问:二氧化碳气体一定能灭火吗? (演示实验:①燃着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中②燃着的镁条伸入二氧化碳中)反思1:如何认识燃烧的概念? (1)请写出实验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猜想

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

第十四讲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课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考点一: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一)能源的分类 [情境导入]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能源,人类社会的进步更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应用,你会对能源进行分类吗? [自主复习] 人类使用的能源很多,能源是如何分类的?请同学们结合已学知识完成下表:(学生讨论填表) [诱导点拨] 按基本形态:一次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得到的能源。如煤炭、石油等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所得到的另一种形态的能源。如如电 力、汽油、焦炭等 (二)资源开发条件 [学法指导]课件展示:

[诱导点拨]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开发条件不同于开采条件,区域的开发条件包括区域的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而开采条件仅是资源状况中的一项。) [典例解剖1](2010·四川文综)下图是20XX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 构图。读图回答7~8题。 (1)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B.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C.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2)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 A.水能资源蕴藏量小 B.水能资源分布分散 C.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D.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 【解析】①省天然气比例较其他省份大,为四川省;②省原油比例较大,为黑龙江省;③省水电所占比例较其他省份大,水电主要是黄河上游的水能开发,为甘肃省;④省煤和石油比例大,应为河北。 第(1)题,四省能源结构以矿物能源为主,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07-04-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学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学案 班级:姓名:日期:2014年12月25日[课题1:燃烧与灭火] 考点一:燃烧的定义和条件: 1.定义:通常指的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一定发光、发热,但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是由于电能转化成了光能和热能,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更谈不上是燃烧。 3.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2)(3) 注:燃烧不一定非得在空气或氧气的支持下发生。如:H2就可以在氯气里燃烧。 , 例1: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B.只有燃烧反应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 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考点二: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灭火的原理:(1)(2)(3) 2.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与氧气的面积 3.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 一切可燃性气体、液体、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例2: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巩固练习】 1.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B.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C.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 D.在密闭容器中,石蜡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燃烧通常需要氧气 2.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作防火涂料的新工艺。该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发生火灾时,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原因是() A.隔绝了氧气 B.可以燃烧 C.改变了楼板的着火点 D.清除了可燃物 3.镁不但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B.燃烧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 C.镁等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D.镁在空气、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4.如图是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根据实验,回答问题:实验是通过控制哪些因素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考点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的变化。 ? ⑴放热反应:如燃烧;⑵吸热反应:反应条件为高温和加热的反应一般为吸热反应。 2.人类生活对化学能量的利用: (1)生活燃料的利用:如做饭、取暖等。 (2)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发电、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发射火箭等。 (3)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等。 例1:人类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如利用沼气燃烧可以煮饭、炒菜等,请你举出两例利用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事例。 ①;②。

选修6第2章第2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

选修6第2章第2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 课前温故知新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 1.理解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 2.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学习重点】 1.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与应对措施。 2.煤炭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学习难点】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应对措施,涉及技术性、生产性和社会性等。 【自主学习】 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1)能源矿产:主要包括石油、__________、天然气和__________等。 (2)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 (1)表现:石油供应出现__________,石油价格__________。 (2)原因: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1)方针:在__________中保护,在__________中开发。 (2)措施: 二、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采矿活动类型: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2.地下开采中的环境保护 (1)产生的环境问题:地下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继而引起断裂、__________,甚至地表整体下沉。 (2)措施:用碎石、沙、__________等回填采空区。 3.露天开采中的环境保护 (1)产生的环境问题:占用大量土地,并造成__________。 (2)措施:开掘时保护好__________,或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__________和再种植等。 三、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1.环境问题:煤炭燃烧释放CO2和SO2,以及__________等。 2.保护措施 (1)优化用煤结构,增加其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燃烧的条件。本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之后介绍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 一、导入新课 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如图1),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吗(如下图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

二、推进新课 燃烧的条件 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 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说明: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是40℃。 师: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生:薄铜片上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而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它没有与氧气接触。 师:水中的白磷怎样才能燃烧? 生: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它没有与氧气接触,只要想办法使它与氧气接触就可以使其燃烧。 实验步骤: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如下图),观察现象。 现象:白磷在热水中燃烧。 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需要氧气。 师:注意事项:(1)白磷和红磷不要放得太近。如果红磷和白磷放得太靠近了,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温度升高,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也会燃烧。 (2)烧杯中的热水不能太少。因为热水太少,会使得传递的热量不足,温度低于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也不会燃烧。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学案 新人教版 知识梳理: 将课本复习完一遍,然后填写完整。 一般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爆炸:条件 燃料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煤主要含_____元素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化石燃料石油主要含______和_______元素 天然气主要成分________ 化学式__________ 新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典例分析 例1 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应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端下油锅 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⑥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抹布盖灭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③⑤ 变式训练:1、水可以使燃烧的固体物质熄灭的原理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隔绝空气 C、降低温度 D、降低温度和隔绝空气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电线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加油站、面粉厂贴有“禁止烟火”的标志 C.焊割金属时,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D.做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例2点燃某气体,在上方找一个干冷得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把烧杯迅速直立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可能是() A H2 B CO C CH4 D H2和 CO 【变式训练】1、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完全相同的是() A H2和 CO B CH4和 CO C C2H5OH 和 CH4 D H2和 C 2、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生成8.8克CO2和H2O,若该有机物物的化学是写成CxHyOz的形式,则x:y:z=______________,该有机物俗称为_______________。 例3 环保部门对空气污染程度所作的监测报告,主要有:①总悬浮颗粒;②二氧化硫;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导学案

高二地理 DL-2013-02-13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省为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结合实例,理解中国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重点难点】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 结合实例,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学习过程】 【自学评价】 一、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 包括____、风能、______、潮汐能、______等。 2.非可再生能源 (1)类型: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等矿物能源。 (2)特点:数量有限,若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__________________。 二、资源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____________。 2.市场________。 3.位置适中,______________。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如图中的①____、②____、③____、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逐步形成了以________运输为主、________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1)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煤为输____。 (2)发展炼焦业:为____________发展提供能源,向外输出________。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 2.措施 进行____________,主要构建了煤—电—铝、______________、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______。 3.效果 形成____结构,实现了________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加强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__________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______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__________为先导,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1)对于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气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__和填充露天矿坑及塌陷区;对于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2)对于废水,主要采取__________的办法。 3.调整产业结构 (1)对原有__________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旅游业。 【疑难辨析】 一、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开发条件评价的容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由区域能源开发条件所决定,具体如下图所示。

燃料及其利用专题复习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一) 〖知识网络〗平行训练 一、选择题 1、 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 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 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C. 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 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 主要原因是 ( ) A .纸不是可燃物 B .没有与氧气接触 C .没有达到着火点 D .水能灭火 4、奶奶年轻时用煤块煮饭,现在家庭用煤做成蜂窝状,这样变化是为了( ) A .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 .减少一氧化碳的产生 C .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D .降低煤的着火点 5. 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甲烷 D. 二氧化碳 6. 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 A. 到溶洞探险打灯火照明 B. 掏空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 C. 到小煤窖挖煤用火把照明 D. 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7. 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 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B. 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 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火图书档案等火灾 8. 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烧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时,观察到的 现象是( ) A. 熄灭 B. 燃烧得更旺 C. 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 无明显现象 二、填空题:1、《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1了“火箭”射向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战船逃脱,这些战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 。 )。 ) 。 A . B . C . D .2011。日照)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高中化学主题4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课题煤的综合利用学案选修

课题3 煤的综合利用 1.了解我国丰富的煤资源及其在地理上的分布,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知道使煤成为清洁能源的新技术。(重点) 3.了解通过一定的化学加工技术可以把煤转化成燃油。掌握煤加工成燃油的方法。(难点) 4.知道煤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5.理解煤的综合利用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重难点) 使煤成为更洁净的能源 1. (1)洗选技术 目的:通过物理方法和表面化学方法将原煤中的可燃物和非可燃物(灰分)进行分离,使灰分和硫的含量降低。 (2)型煤技术 目的:通过煤的成型加工,将粉煤变成块状型煤提高燃烧效率。 (3)水煤浆技术 目的:将煤粉、水和少量化学添加剂,经过特定的工艺流程加工成水煤浆液体。 特点:燃烧时火焰中心温度低、燃烧效率高、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量少。 2.煤的转化技术 (1)煤的气化 目的:在适宜条件下将煤转化为气体燃料,用于生产民用、工业用燃料气和合成气。 煤气的成分:CO和H2。 (2)煤的液化 直接液化:把煤直接通过高压加氢制成液体燃料。 间接液化: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得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化学催化合成转化为烃类化合物。 3.洁净煤发电技术 (1)常规煤粉发电机组加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主要是在常规燃煤发电机组中增加烟气净化设备,通过烟气脱硫、去氮氧化物和除尘,达到降低SO2、NO x和烟尘排放的目的。

(2)流化床燃烧技术: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煤的燃烧效率。 (3)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特点: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低。 1.降低煤的灰分和含硫量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减少燃煤时烟尘和SO 2 的排放,防止大气污染。 把煤加工成燃油 1.氢化法:经高温催化,加氢解聚反应,脱去硫、氮、氧等成分,形成固—液混合物。 2.气化—液化法:先将煤转化为H 2、CO 等气体,再催化为液态物质,主要反应有: n CO +2n H 2――→催化剂 (CH 2)n +n H 2O 2n CO +n H 2――→催化剂(CH 2)n +n CO 2 2.为什么煤可以转化为燃油? 【提示】 煤和石油都是主要由碳和氢元素组成的物质,其本质区别是氢原子数与碳原子数的比值不同,把煤加工成油,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把煤所含的碳氢化合物转化成汽油、柴油等燃油的过程。 从煤中获得的化学产品 1.煤的干馏:把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强热,使煤中有机物质分解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干馏产品 产 品 ?? ??????? 气态:焦炉煤气H 2、CH 4、C 2H 4、CO 等 液态??????? 粗氨水:最终产品形式为 NH 4 2 SO 4 、NH 4 3 PO 4 或浓氨水 煤焦油分馏????? ――→170 ℃以下 苯、甲苯、二甲苯 ――→230 ℃以上酚类、萘 ――→230 ℃以上蒽等稠环芳烃 ――→残渣沥青固态——焦炭:用途高炉炼铁、制水煤气

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 2、讲授新课 一、燃烧(板书) 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探究:燃烧的条件 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 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 什么条件? 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C, 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C以上;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思考2: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回答: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存在。 思考3:如果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那又会怎样? 回 答: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 思考4:原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复习导学案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 导学案 【温故知新·导引自学】 学生自己按照导学案完成复习提纲,然后小组交流。 1.完成学案中考点填空题。 2.小组讨论并纠错。 【考点一】燃烧的条件 1.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小结 1.概念:燃烧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________反应。2.燃烧需要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与____________接触; ③温度达到__________。

[注意]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______个条件,缺一不可。 【考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破坏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1、 2、 3、 [注意] ①降低温度和降低着火点不同。着火点是指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它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只能是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②灭火的原理实际上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______________就可灭火。 【交流质疑·精讲点拨】 讨论一:燃烧的条件实验,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具有一定的毒性,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怎样对装置进行改进,避免危害? 资料:五氧化二磷相关危害 毒理: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急性中毒:经口:毒物进入数小时内,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数日内出现黄疸及肝肿大,或出现急性肝坏死,最严重的病例,数小时内患者由兴奋转入抑制、发生昏迷,循环衰竭,以致死亡。吸入:轻症患者有头痛、头晕、呕吐、全身无力,中度患者上述症状较重,上腹疼痛,脉快、血压偏

能源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详)

能源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 ——以山西省为例 一、课题的背景 1、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能源分布的类型来看,我国 煤炭资源丰富且煤炭开采比较方便,多年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主 导地位,为此我们必须对煤炭生产、销售、运输情况有所了解。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我国煤炭总储量、煤炭资源的地理 分布及主要的煤炭基地分布,本章教材从另一角度使学生了解能源资源(以煤炭 资源为例)基地开发建设的地理背景,为更好地建设我国能源基地提供理论依据。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掌握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 素。掌握了选择最优区位的方法。并对资源的分类有所了解。 (2)学生已有的基本技能:经过必修1必修2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的 读图能力和从材料、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对于宜宾学生而言,学习本课题的优势是宜宾在四川甚至整个西南经 济建设中也充当了一个能源基地的角色,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比 较生疏,这又是他们学习本课题的一个障碍。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读山西省资源比例结构图,说出山西省的资源优势。 (2)依据图3.1、图3.2以及图3.4,学生说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位 优势。 (3)学生讨论说出山西省在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通过山西省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 2、重点、难点 通过案例学会分析区域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和流程 1、思路:针对“学情分析(3)”所述宜宾学生的实际,要达到良好的教 学效果我提出以下教学思路: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学案) 〖考试要求〗 1. 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 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3. 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 丰富的资源。 4. 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 5.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燃烧和灭火 1. 燃烧的条件 ⑴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的剧烈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⑵可燃物燃烧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 ②; ③ (也叫 )。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 (2) 。 (3) 。 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⑴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像锅炉爆炸,属于变化。如火药爆炸,属于变化, ⑵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3)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二、燃料和热量

1. 化石燃料:指的是、和。其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被为“工业的血液”,“西气东输”的气指的是。化石燃料是能源。 2. 煤的综合利用: (1)煤的主要成分是元素,还含有氢、氮、硫、氧等元素,煤是复杂的混合物。 (2)煤的干馏(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可获得焦炭、煤焦油、焦炉煤气等)属于______变化。 (3)煤气的主要成分为:、、和其它气体。 (4) 煤气中含有的一氧化碳气体有毒,煤气泄漏容易造成中毒和爆炸的危害。 3. 石油的综合利用: (1)石油的主要成分是元素和元素。石油是复杂的混合物。 (2)煤的分馏(控制温度,利用沸点差异,将不同的组分彼此分开,可获得汽油、柴油、润 滑油等)属于_______变化。 (3)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 4. 天然气:天然气、瓦斯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海底“可燃冰”:CH4·nH2O 5.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能量的变化,即有现象或现象发生。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 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有: ①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氮等产生、等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②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 ③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 2.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NO,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 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充分燃烧; 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③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3. 清洁燃料: ①乙醇汽油:是将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混合而成的新型汽车燃料。它的广泛使用可节省

初中化学_【课堂实录】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化石燃料的利用》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节,是“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下的一节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化学学科及其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化石燃料是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燃料,应当说,学生对煤、石油、天然气以及有关燃料方面的知识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能亲自观察煤、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而且在生物和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中已多次接触过与化石燃料有关的内容,另外,还能经常从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中获得化石燃料的有关信息和知识。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如下:一是通过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动画模拟、视频播放、图片及图表展示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三是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查阅、阅读课本、交流讨论等,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总之,本节课教学的宗旨是既保证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学科收获,又力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一是化石燃料与环境污染,包括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燃料的选用和新能源的开发;三是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包括化石燃料作为能源的加工方式以及作为化工原料的重要应用等。该教学内容的特点是:学科知识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其中有关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不同化石燃料的热值大小分别涉及到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而化石燃料的燃烧与污染物的产生、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以及化石燃料的精加工等则涉及了化学学科中不同方面的知识。同时课本对相关知识的介绍相对简单,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应防止教学内容科普化和教学形式简单化的倾向,要重视学科联系,加强不同学科间以及化学学科内知识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要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和研究化石燃料的利用,使学生在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深刻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采用拓展延伸资料的方式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知识但应防止教学内容的扩大化,既要避免脱离教学目标,补充、堆砌过多的学习材料,又要避免随意拔高学习要求,对学习内容作过深的拓展。 【教育价值分析】 通过本节的教学主要从化石燃料利用的目的、依据、方式等角度帮助学生整理本节的大思路,,而不是简单的常识性介绍。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中的各种混合物

2014届高考地理(人教版 全国)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三章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课堂六环节】 一、“导”——教师导入新课(7分钟) 二、“思”——自主学习。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有关内容。(15分钟) 三、“议”——学生起立讨论。小组集体商议以上学习的内容,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学习思 考结果核对、复述、更正、补充以上的学习内容,还可以讨论与以上学习内容相 关的拓展性知识。(6分钟) 一、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由区域能源开发条件所决定,具体如下图所示。 2.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 3.山西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①煤炭运输量大:由于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出省外。 ②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山西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向西有黄河,向东是太行山,向南是黄河,向北有干旱的荒漠,不利于煤炭外运。 (2)水资源短缺 ①原因:山西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②解决措施:实施引黄入晋等调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能源综合利用 能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是围绕主体能源,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结构的升级。如山西煤炭的综合利用。 【对应演练】1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 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2)下图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 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 (3)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二、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山西省在煤炭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既有环境污染,也有生态破坏。山西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煤炭能源基地建设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2.调整产业结构 3.“三废”的治理 【对应演练】2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 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生产结构变化的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A.实现了煤炭零外运 B.提高煤炭产量 C.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D.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40 《燃料及其利用》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巩固练习 (2)

《燃料及其利用》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和灭火方法。2.了解几种常见的燃料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开发各种新能源和使用清洁燃料的重要性。【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助燃性的物质); (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要点诠释】 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2.灭火原理实际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不同的物质燃烧引起的火灾,其灭火的方法不尽相同,如家用电器着火、森林火灾、档案室火灾等与普通火灾灭火方法不同。 要点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易燃物和易爆物: (1)易燃物:是指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火就能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如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面粉等。 易爆物:指的是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黑火药、硝酸铵等。 (2)安全意识: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要注意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记忆口诀为:易燃爆物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撞击;分开放置避暴晒,标志名称要看清;常通风并灭烟火,消防设施要保证;常检查来不轻心,消除隐患为第一。 (3)常见的几种安全标志: 2.爆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或空气)混合,由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因此,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矿井等处要严禁烟火。 【要点诠释】 由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将发生爆炸,因此,在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务必检验气体纯度。 要点三、燃料和热量 1.化石燃料主要有煤、石油和天然气。 (1)化石燃料通过燃烧以热能的形式给人们提供能量。 (2)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是化石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3)化石燃料燃烧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2.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非常重要。 3.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许多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燃烧、镁和盐酸反应等。相反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 化碳反应(C+CO22CO)要吸收热量。 【要点诠释】 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考虑两点: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或氧气);二是燃料和空气(或氧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如果空气(或氧气)不足或跟燃料接触面积太小,燃料就会不完全燃烧,

九年级化学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九年级化学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2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其中1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从多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 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多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合适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严重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严重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严重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严重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纯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严重性。 过程和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 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多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体会化石燃料的宝贵性和开发新能源的严重性,树立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认识使用和开发纯洁能源及各种能源的严重性。 六、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七、教学方法: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