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知视域中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

认知视域中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

认知视域中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
认知视域中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

[收稿日期]2004-03-04 [修回日期]2004-05-27

[作者简介]董丽云(1978-),女,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认知视域中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

董丽云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要]不定代词是不确指某人或某物的代词。除了表明其最基本的意义之外,不定代词还可表示情感等特殊意义。语言的模糊性和认知的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两大新兴领域,运用这两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来重新解读不定代词:范畴的模糊性可以用来解释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关联理论和元语用意识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定代词的语用模糊。

[关键词]不定代词;语义模糊;语用模糊;元语用意识;关联理论[中图分类号]H 31

[文献标识码]A

根据R.R.K 惠特曼和F.C 斯托克对不定代词所下的定义,不定代词是指不确定指某人或某物的代词,

如something 、nothing 、

somebody 、nobody 等。让我们来看两个关于不定代词的例子:

(1)He is a somebody in his tow n but a nobody here.

(2)Of our cong ressmen,some are bastards.(马克 吐温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讽刺某些在竞选中耍手段的国会议员。)

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他们的定义 不定代词是指不确定指某人或某物的代词!,例句的理解似乎太牵强了。这种表达又确属于正确并且地道的英语表达法。那么如何来解释不定代词这种现象呢?如果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的心理机制,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979年,伍铁平先生在?模糊语言初探#中,首次将模糊理论引入我国,从此关于语言模糊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热点焦点。就语言模糊的产生背景和相关理论的阐述,国内外已有许多文章论及过,本文恕不赘述。从文章开头两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例(1)是由不定代词somebody 、nobody 所引起的语义模糊;而例

(2)是由不定代词some 所引起的语用模糊,因为它的讽刺意义需由认知语境来推导。对于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国内语言学界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深刻地探讨,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初步地探索。

一 不定代词语义模糊的认知观

(一)语义模糊的认知心理机制

把语义模糊放到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去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人类思维的某些机制而且可以揭示语义模糊的认知特点。所以,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首先让我们看看奥格登和理查兹语义三角形(见图1)。

语义三角形揭示了符号、所指活动、所指物三者之间的关系,符号要经过认知活动才最终与所指物联系起来。符号的意义是人脑认知活动的结果。所以,认知心理对语义模糊的产生和识别起决定的作用。那么,到底是怎样的认知心理机

第7卷第3期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7,N o.3 2004年9月

Journal of Jimei U niv 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ep.,2004

[文章编号]1008-889X (2004)03-94-05

制导致了语义模糊呢?陈维振(2002)试从新的视角即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角度提出只有人类进行范畴化的意识活动才会有语言的模糊性。笔者与他的观点相同,认为语言的模糊性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范畴化意识活动的产物,离开了它,也就无所谓有否模糊性。并且,认知理论认为,范畴是围绕原型建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lakoff,1980:123-125)。在一个范畴中,其成员的地位是不同的,优先地位只赋予那些能够满足全部原型特征的成员。所谓原型就是只一个范畴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成员。范畴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其边界依照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形成了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范畴(王永忠:2003)。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与其他类型范畴一样,决定其成员的并非是成员充分必要的内在属性,而是家族相似性,范畴理论认为在一个语义范畴中,其成员的地位是不同的,具有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

(二)不定代词语义模糊的认知理据

一般来说,不定代词指代不确定的人或事!。所以,按照上文所给出的理论来解释,这种不确定!是其各个成员范畴的原型义项,如something、anything的原型义项分别表不确定的事!;其边缘义项围绕不确定的事!为参照点,以递进的关系组成语义的辐射状结构,其结果当然是离原型义项越近,意义越接近它,反之亦然。所以something、anything除了原型义项之外,它们还表达某些复杂情感和特殊意义的边缘义项,张道真(2002)称这种用法为类名词!。例如:

(1)Of course,I have got my savings now. T hat is something.

(当然,我现在已有一些积蓄了,这就够可以了。)

(2)She is my horse,my dog,anything.

(她是我的马,我的狗,反正是属于我的东西。)

(3)I w ill give thanks to the gods that they had,at least,so much mercy on us,it is no much, but it is something.

(我要感谢众神对我们的慈悲,这慈悲虽然不多,但确实是有的。)

(4)I said she is really nothing.

(我说过她根本没什么了不起。)

在以上的例句中,4个不定代词都偏离了原型意义,如在例(1)中,something意为聊以自慰的、幸运的事情!,表达了I!无奈之后的庆幸;在例(2)中,anything意为不值得一提的事物!,显示了说话者俨然一副大男子主义!的腔调;在例(3)中,something意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蕴涵了对众神的恩赐感激之情;在例(4),nothing意为没什么了不起的人或物!,表示了I!对she!的藐视之情。

不定代词somebody、anybody等也有类似的用法。它们的原型义项表不确定的人!,但边缘义项通常表达了了不起的人!、算不上什么的人!的意义。例如:

(1)She acts as if she w ere a somebody since she won the prize.

(自从获奖后,她就表现得自命不凡。)

(2)I w ant to be famous;I am tied of being of anybody.

(我想成名,我厌倦了平淡。)

又如much,one用作不定代词时同样也可以表示复杂情感;如:

(1)M uch you know about the matter!

(这事你懂个屁!)

(2)One tends to think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being identical.

(本人倾向于认为他们的特点相同。)

在例(1)中,much在这儿具有轻蔑、反讽之意,one使说话者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语气显得客观、谦逊些。从以上的例子我们看出不定代词的某些边缘义项解决了语言表达中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的问题,让人恰到好处地抒发了情感,阐发了观点。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对原型范畴的认识过程不仅靠其成员属性,而且靠对原型的模糊完型感知。完型原则主要包括相似原则,即相似的物体被感知为同类物体,而相似与相邻又是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模式的基础。在认知语义学中,隐喻转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同时给予

95

第3期董丽云:认知视域中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

一词多义很充分的解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并不是无止境的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将新的抽象概念与已认知的事物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用对已有事物的认识来处理对待思考表达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这种创造性的隐喻转喻的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赵艳芳:1999)。比如说,在上述例句中,在表达复杂情感和特殊意义时, something和somebody转指对人或事物价值的肯定,nothing和nobody转指对人或事物价值的否定,原型义项和边缘成员义项有一定的相似,我们说这种用法是隐喻、转喻认知思维方式的作用。

(三)模糊语言

顺便提及,有些不定代词还可用作模糊附加语,如or som ething/anything(like+that)来代替一类或几类事物,如:

(1)There w as no kind of social contact???there was no coffee room or anything else.

(2)It comes out every four months or something like that.

另外英语中还有一种比喻的表达方式:as +形容词+as+anything!。例如:as dark as any thing,as white as anything,意即暗的跟什么似的!,白的跟什么似的!。后两种情况与本文探讨的问题的区别在于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性的区别,至于模糊语言,超出本文的范围,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二 不定代词的语用模糊的认知观

语用模糊是一种交际现象,是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示意或释义时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的特征的总称。T homas(1995)认为,话语的意义不是由发话人或受话人单方面发生,而是在整个动态交际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只要是在交际活动中产生的模糊现象都应属于语用模糊研究范畴。同时,何自然(2000)也认为语用模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从以上对语用模糊的理解来看,凸现了语用模糊的交际性和互为性,所以说,语用模糊的产生责任不在于发话人和受话人中的任何一方,是他们认知的共同的作用。为此,要考察不定代词的语用模糊也必须从发话人和受话人两个角度来考察。以下笔者将通过发话人和受话人两个渠道从认知的角度即话语的元语用分析和关联性来分析语用模糊。

(一)从发话人的话语元语用角度来考察

语言使用者在做出语言选择之前,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的需要对表达同一语义内容的不同语言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并对它们做出相应的协商和调整,最后做出适当的语言选择,这整个过程都是在大脑中做出的,属于意识的范畴,又由于它发生在做出语言选择之前,先于语言使用,所以Verschueren(1999,2000)把它称为元语用意识!。

同时,语用模糊是一种语用策略,因为根据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理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正是由于语言具有这些特性,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或语言外部的原因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在言语交际当中,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发话人把原本可以清楚表达的意思故意选择不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所以这些语言选择自始至终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大脑中元语用意识的指导和调控。由于对于不同的语言选择,元语用意识作用的程度也不一样,它们在语用层面上留下的语言痕迹!(linguistic trac es)的明显程度也会不同。一般来讲,如果发话人有特殊的交际目的,他在做出语言选择时元语用意识往往会在较大程度上参与指导与调控,最终使做出的语言选择有明显的语用特征,所以发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对探讨不定代词的语用模糊意义重大。如: C:Mum,Anything else can I do for you?

M:Oh,no,dear,much you have done.

这是爱捣乱的孩子在掺和家务事烦了正在为家务活忙得不可开交的母亲之后所说的。发话人母亲!的基本意图是想责怪孩子!帮倒忙!。但她有碍于孩子的自尊心,并没有直接回答No,you cannot.或You are so bothersome.。母亲!不断在大脑中调整语言表达方式,最终选取了不定代词much,其中的意味既达到了反讽又避免正面的批评,可谓语重心长!。

Leech(1988)在论述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时也曾提及这种语言现象,在下例中,

96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卷

他认为是出于礼貌P(Parent)故意使用了Someone这个不定代词,因为父母只是怀疑孩子C (Child)吃了蛋糕上的糖衣,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个间接的方式来指责孩子,而不是直接用指示代词You,这样使用语言的目的是出于礼貌。如: P:Someone 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

(C:It w asn t ME.)(Leech,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发话人的语用模糊策略在元语用意识层面上留下很深的印记!,从而证明了Verschueren的元语用意识!理论为解释分析不定代词的语用模糊提供了很强的认知理据,并且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从受话人对话语关联性角度来考察

S/W的关联理论突破性地把语用学研究引入到认知的轨道。从关联理论来看,受话人在释义中要遵循两个认知推理原则:关联和优化关联。即首先假设话语与意图及语境存在关联性,然后在通过语境推理和优化关联原则,话语作相应的删除或增补等信息加工程序来达到最佳释义,但在交际活动中,一个真命题的多个映射往往会对受话者排除假命题造成干扰,语用模糊的产生也就成为可能。

林波(2002)把语用模糊分为消极语用模糊和积极语用模糊。他认为,语用模糊并不排斥那些因违反关联原则而导致交际失败的语用现象,如交谈时风马牛不相及!,他称这种语用模糊为消极语用模糊。例如在上例中,孩子对不定代词much的理解可能有:(1)表扬他。(2)拒绝他。(3)对他制造的麻烦进行批评。如果母亲的语气是反讽,而孩子的回答如果是:No,I still can do some.,表明孩子并没有理解不定代词much在这认知语境中特殊情感的体现,没有领会母亲的意图,这违反了关联理论中四大原则之一的话语的质!,导致交际失败;积极语用模糊为表面违反其实并不排斥关联原则的语用模糊。如在上例中,如果孩子的回答为No,Mum, It is unfair,I am really helpful.此回答说明孩子已经感受到much在这认知语境中的特殊含义,领会了母亲的批评。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关联理论在推导不定代词积极语用模糊时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关联理论指出,关联是制约人类明示???推理交际的唯一因素;严世清(1999)在其?关联理论和交际#一文中指出,关联是指导受话人推导暗含的唯一原则。笔者的问题是既然关联理论在话语交际中处于绝对的权威!,那么它是怎样涵盖消极语用模糊的呢?林波对此的解释也十分含糊,只是说关联理论并不排斥消极语用模糊!。如果此理论解释不通,那么在言语交际过程当中是否还有别的可以涵盖消极语用模糊指导原则呢?何自然(1999)说过:一种旨在理解的交际理论不但是应该解释成功的交际,而且要解释那些各种原因引起的,交际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许多哲学家认为并且现代心理实验已证明模糊是人类认知活动即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客观属性,语言模糊是其根本产物。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也由此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从认知的角度去研究它们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的新视点。许多研究表明,从认知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模糊性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们可以用来阐释一词多义、委婉语、隐喻、转喻等的认知理据。笔者不揣浅陋,基于这两种视角,即从认知的角度对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作一浅释,并提出了自己对关联理论的质疑,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的专家来关注此项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维振,吴世雄.范畴与模糊语义研究[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91-110.

[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1999.89.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1999.118-122.

[4]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J].外国

语言文学,2003,(2):3-5.

[5]林波.从认知交际看语用模糊[J].外语与外语教

学,2003,(3):7-8.

97

第3期董丽云:认知视域中不定代词的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

98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7卷

On the Semantic Vagueness and Pragmatic Ambivalence of

the Indefinite Pronoun in the C ognitive Perspective

DONG Li yun

(Foreign Languages I nst itute,Fujian Nor mal U niversity,F 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Indefinite pronoun refers to the indefinite man or thing,w hich can also indicate some other special meaning,such as certai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d17599857.html,nguage vagueness and cognitive research are the two emergent domains in the contemporary ling uistic study.T his paper,draw ing upon some research achievements from these tw o areas,redefine!the indefinite pronoun:the semantic vagueness of indefinite pronoun can be approached by categorical vagueness and its pragmatic ambivalence by Relevance Theory and Metaprag matic Consciousness Theory.

Key words:indefinite pronoun;semantic vagueness;pragmatic am biv alence;metaprag matic consciousness;Relevance Theory

(责任编辑 陈蒙腰)

(上接第87页)

A Probe into Linguistic Hedges

CAI Jia zhen

(Foreig n L anguag es Depar tment,Xiamen Education Institute,Xiamen361004,China)

Abstract:As an im portant concept of fuzzy ling uistics,hedges are essential part of vag ue language. T he paper discuses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given by linguists at home and abroad to linguistic hedges, and expounds w ith numerous ex amples not only pragmatic functions of hedg es,i. e.changing the truth-condition of a proposition,canceling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letting speakers observe politeness principle,but also phenomena that hedges are w idely applied in daily communication,news report and literary works,etc.

Key words:vague language;linguistic hedges;definitions;functions

(责任编辑 陈蒙腰)

语义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作为语言学一个分支的语义学 语义学的建立以法国学者米歇尔·布勒阿尔1897年7月出版《语义学探索》为标记。 该书1900年翻译为英文“语义学:意义科学的研究(Semantics: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专著材料丰富,生动有趣,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全书共三编:1,讲词义变化的定律,介绍变异、扩散、类推等概念;2,讲如何确定词义,介绍释义、比喻、多义、命名等;3,讲词类、词序、组合规则等,涉及语法意义。 除了语言学的语义学,还有逻辑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还有心理学家对语义的研究。 a,逻辑学的语义学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符号解释的研究,又称“纯语义学”,对象并非自然语言的语义。 b,哲学的语义学围绕语义的本质展开涉及世界观的讨论。“语义学”或“语义哲学”又是本世纪前半叶盛行于西方的至今仍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的名称。 c,心理学家研究语义,主要是想了解人们在信息的发出和接收中的心理过程。 d,语言学的语义学把语义作为语言(乃至言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语义间的关系等等。 布勒阿尔的书给语义的发展以重要地位,声称研究语义的变化构成了语义学。同时它把语义限制在“词语”的意义上,主要是词义上。这两个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以后半个多世纪的若干代表性著作里。 继布勒阿尔之后,一部有世界影响的语义学专著是两位英国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合写,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两位学者还曾共同创制了后来遭到各种非议的“基本英语”(Basic English).

“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NP+了”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
作者 :  吴青山 摘要:随着人们对语言交际中的口语越来越重视,现代口语中“NP+了”结构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探究这一结构,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这一结构及其发展。在语义分析上,“NP+了”结构表达的是“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并且NP都满足[+顺序性]和[+推移性];在应用上,这种结构主要用于口语交际,主要表现在结构的省略性和NP的口语性;通过与“太/很+NP+了”比较,可以看到这一结构出现的新发展。
关键词:“NP+了”结构语义分析运用发展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交际中,有一种结构为“名词性词语+了”。名词性词语主要包括一般的名词和名词性短语,这种结构一般都可以描述为“NP+了”。例如:“大姑娘了”“春天了”“老大不小的人了”。并不是任何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例如:“*孩子了”“*椅子了”“*桌子了”“*香蕉了”“*课本了”,诸如此类则明显说不通,不适合这一结构。有的名词可以运用,有的名词不可以运用,因此这一结构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我们拟从语义、语用方面来着重考察“NP+了”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目前流行的“太/很+NP+了”与之不同之处,即其对“NP+了”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可以看出“NP+了”的发展前景。
一、“NP+了”结构的语义分析
“春天了”表示目前的季节是春天,而不是夏天、秋天、冬天;“大学生了”表示某人已经进入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小伙子了”指他已经不是小男孩,现在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大小伙。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NP+了”这一结构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在这一句式结构中,NP处于关键位置。
能够进入“NP+了”这一结构的NP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客观性
这里所谓的“客观性”主要是指此类名词性词语的意义,不因某个人的使用而改变,不因其使用的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本身具有大家公认的不言自明的顺序性,因而在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1.能够循环反复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顺序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例如:
(1)春天了,夏天了,秋天了,冬天了……
(2)星期一了,星期二了,星期三了……
(3)正月了,二月了,三月了……
在这三个例子中,名词都是可以循环出现的,并且它们之间都有先后顺序,不能随意更改彼此之间的先后顺序。例(1)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无限循环下去。例(2)一个星期有七天,星期一过后是星期二,以此类推,直到星期天,过完星期天之后又是星期一,然后接着继续下去。例(3)一年有十二个月,从正月到十二月是一个周期,十二月过完又要从正月开始循环。这类循环将无穷无尽地循环下去,不会停止。这类名词一般都是时间名词,这些时间名词一般都是客观的,可分为时间点名词和时间段名词。时间点名词如:“腊八、八月十五”;时间段名词如:“正月、暑假”。不管是时间点名词还是时间段名词,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并且这种名词的循环是没有尽头的,但它们中成分的个数是确定的。
2.能够单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从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只能是单向的,即由低级向高级方向推进,同时,这种名词所组成的序列具有明确的顺序性。例如:
(4)中学生了。
未入学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形成一个学历序列。这种学历序列是随着人们年龄的成长有步骤、有顺序地行进的。只能是从未入学儿童进入小学生、从小学生进入中学生,也就是说要想n+1,必须先进入n,即不能够由小学生直接进入大学生;也不能从博士生进入硕士生,即只能够从前往后推进不能从后向前推进。
在这一结构中,除了起始位置的名词不能进入“NP+了”,其他都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即不可以说“*未入学儿童了”,而“中学生了”“大学生了”“硕士生了”“博士生了”则可以讲得通。
3.能够双向推移且具有顺序性的名词
这类名词所表示的事物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并且事物之间具有前后顺序,与能够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答案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答案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一、名词解释 基本词汇——基本词汇就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 多义词——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如“跑”就具有“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逃走”、〈方〉“走”、“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液体因挥发而损耗”等六项互相有联系但又各不相同的意义,是多义词。 反义词——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叫做反义词。反义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分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两种。具有反义关系的两个词之间只需要有一个义项相对或相反就可以了。 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焦点——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情态——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看法”的范畴。主要表达“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 语气——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指的是句子所携带的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言语行为——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像打人、吃饭等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产生某种效力的

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简而言之,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称为言语行为研究。 二、填空 、( 一般性 ) 、( 模糊性 )、( 全民性)是词义概括性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多义词有多项意义,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项意义叫( 中心意义)。汉语中的“老”有“年纪大”、“经常”、“陈旧的”等意义,其中,“年纪大”是( 本义 ),其余的是(派生意义)。 三、分析题 、指出下列同义词的意义差别 父亲——爸爸语体色体不同,父亲是书面语体,爸爸是口语语体 得到——获得感情色彩不同,“得到”是中性词,,“获得”是通过努力得到好的结果,是褒义词。 眼红——嫉妒语体色体不同,嫉妒是书面语体,眼红是口语语体 秘密——绝密词义轻重不同,秘密轻,绝密重。 3、收集汉语“烹调类”单音节动词,用一组语义特征描写它们的词义。 蒸、煮、烹、煎、烤、烘、煨、炸、煸、爆 、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义结构。

《“不可或×”的语义、语用分析 语义和语用》

《“不可或×”的语义、语用分析语义和语 用》 时下,“不可或×”格式在新闻媒体中频频出现,其中的“不可或缺”高居榜首,而与“不可或缺”相对应的“不可或得”不甘落后,见报率也比较高。如:(1)我认为,个人生活的快乐,乃至社会的和谐,除了国泰民安、平安健康,还需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那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大众科技报》xx-03-26) (2)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人教论坛xx-02-19) “不可或×”被频繁地使用,难免会出现被误用甚至被滥用的现象,如: (3)高职毕业生在企业要做到不可或缺 3月31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吉林省调研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他说高职院校专业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其毕业生在企业不可或缺。(中国青年网xx-04-05) 例(3)是中国青年网的一则新闻,标题中的“不可或缺”显得生硬,而且与正文中陈希部长所表达的意义大相径庭,“不可或缺”一般形容客观的现象或事实,而不用于主观的目的。 一、“或”的意义探源 要探讨“或”的意义来源,首先要了解一下各类辞书对“不可或×”的“或”的解释。由于“不可或缺”的使用频率最高,各大辞书

在解释这类“或”时往往以“不可或缺”作为例子。纵观各大辞书,“不可或缺”的“或”解释大致有四种情况: ①副词,稍微。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代表。 ②有时。以《新华成语词典》为代表。 ③有点儿。“不容许有一点儿拖拉延缓。”以《新华字典》为代表。 ④有。“不能有所短缺。”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代表。 这些关于“或”的解释纷纭复杂,莫衷一是。其他的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词典简编本》、《汉语大字典》等均未明确对“不可或缺”的“或”进行释义。 表面上以上四种解释对“不可或缺”都说得通,但如果用来解释“不可或得”的“或”就未免有些牵强。后三家辞书没有明确对“不可或缺”的“或”作出解释,但这三家辞书都存在这一解释:“或”——“语气助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或”的“语气助词”用法最早出现在《诗经》时代。 (4)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或”用在否定词“无不”之后。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对“或”的解释是“语助也”。后来又有“莫之或×”格式的出现。 (5)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6)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汉。贾谊《论积贮疏》) (7)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

语义学和语用学练习1

Chapter 5 Semantics Ⅰ. 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or False: 1. Dialectal(方言的)synonyms(同义关系)can often be found in different regional dialects such as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but cannot be found within the variety itself, for example, within British English or American English. F 2. Sense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element and the non-linguistic world of experience, while the reference deals with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the linguistic form. F 3. Linguistic forms having the same sense may have different referenc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 4. In semantics, meaning of language is considered as the intrinsic and inherent relation to the physical world of experience. F 5. Contextualism is based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one can derive meaning from or reduce meaning to observable contexts. T 6. Behaviourists attempted to define the meaning of a language form a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 and the response it calls forth in the hearer. T 7.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the sum total of the meanings of all its components. F 8. Most languages have sets of lexical items similar in meaning but ranked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their degree of formality. T 9. “It is hot.” is a no-place predication because it contains no argument. T 10. In grammatical analysis, the sentence is taken to be the basic unit, but in semantic analysis of a sentence, the basic unit is predication, which is the abstrac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T Ⅱ. Fill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blanks with one word which begins with the letter given: 11. Seman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meaning. 12. The conceptualist view holds that there is no direct link between a linguistic form and what it refers to. 13. Reference means what a linguistic form refers to in the real, physical world; i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element and the non-linguistic world of experience. 14. Words that are close in meaning are called synonyms. 15. When two words are identical in sound, but different in spelling and meaning, they are called homophones(同音/形异义词). 16. Relational opposites are pairs of words that exhibit the reversal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tems. 17. Componential(指数)analysis is based upon the belief that the meaning of a word can be divided into meaning components. 18. Whether a sentence is semantically meaningful is governed by rules called selectional restrictions, which are constraints on what lexical items can go with what others. 19. An argument is a logical participant in a predication, largely identical with the nominal element(s) in a sentence. 20. According to the naming theory of meaning, the words in a lan-guage are taken to be labels of the objects they stand for. Ⅲ. There are four choices following each statement. Mark the choice that can best complete

“闲着也是闲着”句式的语义及语用价值分析

现 代 汉 语 修 辞 学 系部:文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本(二) 学号:114102042032 姓名:冯茹心

“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的语法结构、语义及语用分析 什么是?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我们平常都会在什么语境下使用这类句式呢?先看下面几个例子: (1)我对朋友说:?你没事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陪我出去逛街呢?。 (2)妈妈说:?咱们家老房子没人住,空着也是空着,租出去也不错,每月还可以收点租金?。 (3)今天收拾房间,发现柜子里有好多穿不上的旧衣服,妈妈说让我把它扔了,我倒觉得:扔了也是扔了,挺可惜的,捐出去的话还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做点好事。 例(1)的?闲着也是闲着?、例(2)的?空着也是空着?和例(3)的?扔了也是扔了?有共同之处:?也是?一词的前后的短语是一样的形式,都是?——?也是?——?句式,而且都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式,所以,我们可以把?闲着也是闲着?、?空着也是空着?和?扔了也是扔了?归纳为同一种句式。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闲着也是闲着?是最为常见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以我们把这类句式称为?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这类句式不仅在语法结构方面有一些限制,而且有独特的语义和语用价值。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语法结构分析 1、?闲着也是闲着?类句式中的?也是?一词不变,一般是连接的前后同 形成分可以变化,但不能任意变化,一般是单音节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但也不乏有一些双音节动词(睡觉、溜达等等)的情况,但不能是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成分。如: 例(1)我对朋友说:?你没事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陪我出去逛街呢?。 在例(1)中,我们可以说?闲着也是闲着?但不能说成?没事做也是没事做?,虽然这个短句子代入整个句子中读起来似乎也行,但不符合我们平时的说话习惯,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表达中都未见过这样的表述方式。 2、?也是?连接的前后成分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动词短语。当?也 是?连接的前半部分如果是单个动词,那么后半部分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说动词短语,但是,当?也是?前面部分为动词短语时,?也是?后面的成分必须和前面保持一致。如: 例(1)我对朋友说:?你没事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陪我出去逛街呢?。这个例子中的?闲着也是闲着?我们把它换成?闲也是闲?或者?闲也是闲着?,这样的话也都可以说得通。但是如果换成?闲着也是闲?就不通顺,并且在意思

2019自考语言学概论笔记第五章(语义)

2019自考语言学概论笔记第五章(语义) 第五章语义 1. 简答语言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答: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二是情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理解。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2. 解释“语义”。 答: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3. 解释“语言意义” 答:语言意义是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表达的意义。 4. 解释“语境意义”。 答: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音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5. 解释“词义”。 答: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 6. 解释“词的理性意义”。

答: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理解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7. 解释“义素”。 答:义素是从义项中分析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 8. 解释“义项”。 答: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9. 简答义素和语素之间的区别。 答:义素和语素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单位。义素是对一个词的语义特征实行分析后所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语素则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义素是一种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就不是一种自然语言的单位,义素不直接与语音相结合。语素不但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有一定的读音,是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自然语言的单位。 10. 简答义素和义项之间的关系。 答:一个词能够同时有几个理性意义,其中一个意义在语言学上叫一个义项。现代语义学把分析音位的区别特征原理用于词义分析,把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就是义素。 11. 简答词的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区别。 答:词的理性意义因为概括深度上的差别而分为两类: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能够称之为“通俗意义”;另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性意义能够称之为“科学意义”。 12. 简答义素分析的作用。

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别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semantics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meaning, which studies literal, structural or lexical meaning conveyed by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What we concerned with is the denotation of the word, nam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 phrases and sentences not the possible connotations. It is context independent, de-contextualized.and it deals with what is said. while pragmatics is a study which can be defined as the analysis of meaning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which studies non-literal, implicit meaning. I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xt that are basic to language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is context dependent, contextualized. What we concerned is what is communicated by a speaker and interpreted by a listener. Through the definition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we can see that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both concern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But they research the different sides of language, and they have different study methods. The study objects of semantics is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what we need to know is their meaning, sense , reference and presupposes. Different words may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meaning, the same one word may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 And one word may belong to another word. So we can conclude the words to these relations, Such as synonymy, polysemy, homonymy,hyponymy and antonymy. And when we talk about the sense relations between sentences ,we may think of presupposes. Whether it is right under the presupposes. All those are semantics. It would not change with the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 收稿日期:2005-05-31 作者简介:刘淑芬(1981-),河北唐山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04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38 -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刘淑芬 (广西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在语法分析中要区分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三个平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有三位一体性。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要注意把握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从而使句子从静态分析达到动态分析,这也将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位一体性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38-03 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际载体,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号体系。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分析语言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 进行。 [1]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必须同时进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才算最后达到语法分析的目的。如此才能使静态语法分析和动态语法分析相结合,达到全方位的语法分析,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主张自觉地既明确区分又相互兼顾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都有自己的形式和意义:“句法、语义、语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句法、语义、语用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2]句法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句法意义,指的是词语与词语结合组成句法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显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义意义,简称语义,指的是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隐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只有在一定的语义结构中才能形成,因此词汇意义、逻辑意义、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不属于语法范畴的语义。语用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用意义,指的是词语或句法结构体在语言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语用价值或信息。语用意义往往体现着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向。 三个平面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或显层和隐层的关系,这在抽象的句子结构里看得更为明显,句法结构同时也是语义结构的表现形式;而在具体的句子即交际中实际运用的句子中,语用成分或语用因素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内层和外层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至于三者在语法分析中的价值,三个平面 有三种结构,也就会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它们在具体的句子中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句子的要素,三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由于着眼点和观察角度不同,研究中会有所侧重:“从说写角度看,句法是核心,是个轴。研究语法,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深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2]因此,句子的语法分析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而不应该是孤立的。 在分析一个句子合法不合法时,一是要看句法上词语间结合得妥当不妥当;二是要看语义上词语搭配得合理不合理;三是要看语用上词语安排得适切不适切。凡符合妥当、合理、适切三个条件的句子,可以说是一个合法的、有效的句子,反之,可能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或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由此可知,在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求把句子放在交际的过程中观察,看语境对句子的语义和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采用静态的分析与动态的分析[3]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例如:“门把风吹开。”这句话从句法上看虽符合“主语(门)+状语(把风)+动词(吹)+补语(开)”的格式;但从语义上看,此句违背了“把”字句的主语必须是施事,而介词“把”介引的对象应为受事的原则,同样让人不知所云;再从语用方面看,此句所传达的信息是不真实的,而且由于缺少语气词“了”则不能表达陈述确定的语气,使人觉得一句话没说完,因此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如果转换成:“风吹开了门。”“风把门吹开了。”或“门被风吹开了。”无论从哪个平面上看都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这三句的主语、施动者(或受动者)、主题三者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句子的主语兼有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因素,因而三个平面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在有些情况下,主语、施事(或受事)、主题并不是等同的,例如:“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都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一、语义的定义 1.意义: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2.语义: 3.词义: 句义 意义>语义>词义 2.语义: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符号所标记(代表)的意义内容就是语义。 语义指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单位的内容以及语言单位在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含义。 其中语言符号包括静态备用单位(语素、词、固定短语)和动态组合体(自由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等两大部分,其表示内容都属于语义。 词义——句义 二、语义的分类 有语言单位固有的含义,也有语言单位在语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还有社会文化背景所赋予它的特殊意义。 静态语言义和动态言语义 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一)词汇的性质特点 1.词汇定义 (1)词汇(2)词汇学 2.词汇的性质特点 (1)语言的建筑材料 (2)词汇是语言符号聚合而成的分层体系→系统性。 (3)具体语言中的词汇形成特定的系统→民族性 (4)直接反映社会变化→发展性 2.词汇的性质特点 (1)语言的建筑材料→从功能角度言的。其最终职能是进入句子→完成交际 (2)词汇是语言符号聚合而成的分层体系→系统性。 (3)具体语言中的词汇形成特定的系统→民族性 (4)直接反映社会变化→发展性 (二)词汇的内容及构成 1.词汇的重要单位→词/ 固定结构 (1)词P120 ①定义P120、86 ②性质特点 (2)固定结构 2.词汇的内容 (1)词的总汇 ①基本词汇(定义、特点、类型) ②一般词汇(特点、内容) ③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 (2)固定结构的总汇(熟语总汇) ①成语(定义、特点) ②惯用语 ③专有名称 ④歇后语、谚语、格言等其他固定的句子结构 (1)词:词汇中最基本的单位 ①P120定义:语言中具有特定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②P86性质特点

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 (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 (2)晚上还有考试。(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 (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 (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 一、语用学的起源 ?“语用学”术语的提出 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 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 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 《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 ?语用学与语言哲学 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 ?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由列文森(Levinson)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沈家煊,1996) 二、语用学的发展 ?1、语言研究发展历史: ?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50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理论—70年代初:语义学研究(引入语 境概念,为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几个阶段。 ?发展缘由

浅析语义学与语用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d17599857.html, 浅析语义学与语用学 作者:王晓晓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7期 【摘要】语义学、语用学,一直以来被定义为是用以表达语言意义,两者经常被学者们提及。本文分别对语义学和语用学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定义,并分别加以说明。对近期语言学的学习研究做了一个小结。本文还对语义学和语用学作了一些区别对比,提出了二者一些有助于研究学习的关联点。 【关键词】语义学;语用学;关系 【作者简介】王晓晓(1983.06-),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程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 语义学、语用学,一直以来被定义为是用以表达语言意义,两者经常被学者们提及。语义学、语用学研究始于语言哲学。早在1938年,Morris就认为符号学(semiotics)由符号关系 学(syntactic,即句法学)、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部分组成。 一、语义学概述 首先来看看语义学。语义,即与语音形式相承,是具体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数据的含义就是语义。简单地说,数据就是符号。数据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被赋予含义的数据才能够被使用,这时候数据就转化为了信息,而数据的含义就是语义。 语义可以简单地看作是数据所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所代表的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是数据在某个领域上的解释和逻辑表示。我们通常把概念意义作为了最核心的内容。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 而内涵意义,它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例如:英语中“politician”一词是指那些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政客”,含有贬义。而汉语中“政治家”一词则往往含有褒义,指从事与政治工作方面有关的人。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画上等号。 而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例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 tea”,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 二、语用学概述

语法、语义、语用

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别 (2012-12-23 22:38:32) 汉语是缺乏形态标志的语言,注重意合是汉语语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汉语的语序对语义的制约性很强,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着较复杂的语义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仅对语法形式进行句法结构分析是解释不了句子的内部规律的。教学实践表明,让外国学生按照教材上所展示的句法结构模式去造句,他们有时会造出许多符合句法但不合情理也不能使用的句子来,究其原因,正是错在句子语义搭配和语用选择上。 句法、语义和语用这三个平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句法是基础,语义和语用都要通过句法结构才能表现。句法结构中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诸如主谓、动宾、动补、偏正等句法关系意义,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动作与施事、受事、处所、工具等语义关系意义,还存在着诸如陈述、话题、焦点和预设、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等语用意义。但是,句法、语义和语用实际上又处于不同平面上,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对应。例如:“写文章”、“写毛笔”、“写黑板”,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动宾),但分别表达了“动作与结果”、“动作与工具”、“动作与处所”不同的语义关系;又如:“客人来了”与“来了客人”,两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客人”与“来”都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关系分别是主谓和动宾。语用意义也不相同,前一个结构的“客人”是定指,表达已知信息,后一个结构的“客人”是非定指,表达新信息。更复杂一点的结构,如:①“床上躺着一个人”;②“那个人在床上躺着”;③“那个人躺在床上”;④“床上的那个人躺着”,这几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关系各不相同,但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床上”、“躺”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 语法教学中进行语义分析,除了上述指出的句法成分间的语义规定性,即施事(主体)、受事与事(客体)、对象、处所、时间、结果、原因、目的、方式等之外,主要还是对语义指向的分析。由于汉语句法上的结合关系与语义的结合关系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语义指向分析对理解句子的语义结构显得尤其重要。如:①“这些书我都看过了”;②“这本书我们都看过了”;③“这些书我们都看过了”。这三个句子中的“都”在句法上均与动词“看”结合,构成偏正关系,在语义上“都”的语义指向分别是①“这些书”(受事),②“我们”(施事),③在没有特定语境时,“都”所涉及的可以是“我们”,也可以是“这些书”,还可以是“我们”和“这些书”。再如:①“饭吃多了”。②“饭吃饱了”;③“饭吃快了”; ④“饭吃完了”。以上几例按照句法分析,它们的层次构造完全一样,但分析其语义指向,“多”指“吃的饭”多了,“饱”指吃饭的人“饱”了,“快”说明的是“吃”这一动作行为,而“完”既可以说明“饭”完了(即“饭吃光了”),也可以说明吃饭这一动作行为的结束。以上几个句法结构体,“多”“饱”“快”“完”都与“吃”是句法上的直接成分(动补),但语义结构上却有区别。④ 语法教学中的语用分析,是对语言现象的动态分析,指明其使用的条件和语境,以利于学生恰当地使用学过的句子去交际。⑤比如动词重叠式,主要表示“短时、尝试、轻微、少量”的意义,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义又有所侧重,有着不同的表达功能和限定条件。如为什么我们可以说“讨论这个问题”,但不能说“讨论讨论一个问题”呢?这是因为后一句违背了“动词重叠后,其宾语前带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须为确定的。”这样一条语用规则。 ⑥其他如:动词带补语时,不用重叠形式,所以不能说“我想想清楚再说”,“请把房间收拾收拾整齐。”又如,否定式陈述句不用动词重叠式,不能说“我不想去唱唱歌”。(但可以说“你怎么不去唱唱歌?”);动词做修饰限制语的成分时,也不能用重叠式,不能说“你试试的那件衣服很合身。”等等。类似这样的各种条件限制,对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一般

语用学于语义学区别 以哲学为基础

1.Where do you think meaning comes from?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philosophy of language was concerned less with language use than with meanings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s.Indeed, meanings were abstracted from the linguistic items that have them,and(indicative) sentences were often equated with statements, which in turn were equated with proposition.From the point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there are two types of meanings--literal meaning and speaker’s meaning.What a sentence literally m eans is determined by 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those rules that the semanticist attempts to capture.But speaker’s meaning is a matter of intentions:what someone means is what he overtly intends to get across through his utterances.Meaning comes in many varieties. Some of these varieties are said to belong to the field of semantics,others to the field of pragmatics. 2.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How are the two related to each other? Similarities: 1.They are two aspects of linguistics. 2.Both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eaning.Semantics refers to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sentences.While, Pragmatics deals with the meaning of utterances. 3.They two are successional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such as the working out of Gricean implicatures )is claimed to commence only after the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of a given sentence has been worked out. 4.Both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are related to signs. They have different focuses:Semantics i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signs and objects. Pragmatics tak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igns and their interpreters as its subject matter. Differences: There ar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find out how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can be distinguished. According to Bach these are the three most decisive ones: A.Truth-conditional vs. non-truth-conditional meaning This approach, named Carnapian approach by Recanati,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n the following way. Semantics is said to be concerned with truth-conditional meaning (/words-world relations (Recanati)), pragmatics with non-truth-conditional meaning. In short: pragmatics= meaning– truth conditions B. Conversational vs. non-conversational meaning At this approach, semantics studies the conventional aspects of meaning and pragmatics those of non-conventional meaning. Therefore a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cannot be cancelled, but a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can . C. Context independence vs. context dependence At this approach, semantics is concerned with linguistic phenomena that are insensitive to context and pragmatics with those that are. But according to Bach content also varies with context in semantics. (e.g. deictics, demonstratives). He distinguishes between two types of context: Narrow context: contextual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ent of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