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Excel的使用操作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一)实验目的

1.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2.体验Excel强有力的数据分析能力及其在管理定量分析方面的作用;

3.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

4.掌握电子表格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

(二)实验要求

1.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子表格模型;

2.能够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

3.重点掌握公式编辑和常用函数的功能和格式;

4.实验完成后,将文件复制,交任课教师。

二、实验设备及软件

1.硬件设备:PC机;

2.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0/XP;

3.基本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0;

4.专用软件:无。

三、实验内容

1.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

2.电子表格的基本编辑和美化;

3.公式的输入和编辑;

4.常用函数的功能和格式;

5.图表和图形对象的操作。

四、实验步骤

1.启动Excel,熟悉初始界面。注意浏览各菜单、子菜单和命令。

2.进入帮助系统,熟悉帮助系统的使用操作。

3.输入电子表格数据。重点是:

⑴练习文本、数字、日期和时间等数据的输入方法;

⑵练习使用序列填充功能;

⑶练习使用填充柄。

4.设置单元格格式。参见例1-1、1-3。

例1-1:单变量求解问题

在工作表中建立了如图1-1所示的模型

图1-1建立模型

假设单元格B1的内容为“160000”,则单元格B8怎样变化?或者说,要求利润为“160000”,那么在其它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品的销售价格应该是多少?在Excel中,可使用“单变量求解”命令进行该类问题的分析。步骤如下:

(1)执行“工具”/“单变量求解”命令,屏幕显示如图1-2所示“单变量求解”对话框。

图1-2单变量求解对话框

(2)在目标单元格输入“B1”,在目标值输入框输入“160000”,在可变单元格输入“B8”。

(3)单击“确定”按钮,屏幕弹出“单变量求解状态”提示框,“确定”后,单元格B8显示变化后的值,如图1-3所示。由此可以看出,满足条件的单价应该是57.8。

图1-3单变量求解结果

5.输入和编辑公式。参见例1-1、1-2、1-3。重点是: ⑴ Excel 公式的一般格式; ⑵ 运算符及其优先顺序; (3)数组公式和数组常量;

(4)单元格引用的式样和引用的类型。

例1-2:模拟运算表

模拟运算表是工作表中的一个单元格区域,它可以显示公式中某些值的变化对运算结果的影响。模拟运算表在经济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图1-4

所示,对例1-1所介绍的模型进行单输入模拟运算。

图1-4 单输入模拟运算

假设产量变化,其它条件不变。模拟计算销售金额、营销利润的,操作步骤如下: (1)确定模拟运算表的单元格区域:如图所示,确定为B12:D18。从B13开始向下输入产量数值;B12为运算公式中的“输入引用列的单元格”地址。 (2)在第一个输入数值上一行的右侧(即C12单元格),输入销售金额公式“=单价*B12”,其右再输入利润公式“=C12—费用—固定成本—B12*单片成本”。

(3)选定包含公式和替换值的矩形区域,如图1-5所示B12:D18,执行“数据”/“模拟运算表”命令,屏幕弹出如图1-6所示提示框。

(4)在“

输入引用列的单元格”中输入“引用单元格

”地址“$B$12”,单击“确定”按钮。之后,按输入的产量序列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在每一个输入值的右侧,如图1-7所示。

图1-6模拟运算表

图1-5选定模拟运算单元格区域

例1-3:解一元二次方程

6.模型求解。通过改变模型输入参数,获得模型计算结果。参见例1-2、1-3。

7.创建和编辑图表。利用已有的电子表格数据,建立合适的图表,并进行美化操作。 8.保存实验结果。将工作簿存盘,并复制到自己的软盘或其他移动储存设备。

五、实验结果

1.完整的电子表格模型;

图1-7 单输入的模拟运算表

2.运用模型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结果;

3.反映实验结果的电子文档。

六、实验思考题

1.用Excel建立管理定量分析模型有哪些优越性?

2.建立电子表格模型有哪几个基本步骤?

七、附加练习

1.对于线性方程组AX=B,设A矩阵在单元格区域A4到C6中,B矩阵在单元格区域E4到E6中,求X.

2.设单元格A3中存放着定期存款的开户日期,单元格D2中存放着存款期限(单位:年),求到期日期。

3.在单元格区域A1到C30中存放着解释变量X的样本数据,D1到D30中存放着被解释变量Y的样本数据,计算指数回归模型的回归参数及附加的回归统计量。

4.对于投入-产出模型AX+Y=X,设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在单元格区域A4到C6中,计划最终需求矩阵Y在单元格区域E4到E6中,求X.

5.计算从今天到2050年1月1日之间的天数。

6.在单元格区域A1到C30中存放着解释变量X的样本数据,D1到D30中存放着被解释变量Y的样本数据,计算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参数及附加的回归统计量。

7.设单元格C1中存放着用百分制表示的学生考试成绩。若规定85-100分为“优秀”,60-84分为“及格”,0-59分为“不及格”,将用百分制表示的成绩转换为用汉字表示的三级计分制成绩。

8.设单元格C1中存放着用大写英语字母表示的职员的学历,其中,“A”表示“研究生”,“B”表示“本科生”,“C”表示“专科生”。将用英语字母表示的学历转换为用汉字表示的学历。

9.写出下列Excel公式的结果(建议先自己写出结果,然后上机计算。如有不同,仔细进行分析)。

10.利用Excel数组运算功能,进行矩阵加、减法运算。

实验二 线性规划模型建立及求解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一)实验目的

1.理解线性规划原理;

2.掌握线性规划模型建立和求解基本技术;

3.理解敏感性分析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原理。 (二)实验要求

1.能够熟练地建立线性规划电子表格模型;

2.能够熟练地运用Excel 的规划求解功能求解线性规划模型; 3.能够熟练地运用敏感性报告进行敏感性分析; 4.理解相关原理和技术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5.实验完成后,将文件复制,交任课教师。

二、实验设备及软件

1.硬件设备:PC 机;

2.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0/XP ; 3.基本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0;

三、实验内容

1.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 2.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 3.敏感性分析。

四、实验步骤

例2-1 学校准备为学生添加营养餐,每个学生每月至少需要补充60单位的碳水

化合物,40单位的蛋白质和35单位的脂肪。已知A 、B 两种营养品的含量及单价见表4-6。

表4-6 两种营养品营养成分含量

A

B

碳水化合物 5单位 2单位 蛋白质 3单位 2单位 脂肪 5单位 1单位 单价

1.5元/斤

0.7元/斤

问买A 和B 分别多少斤既满足学生营养需要又省钱?

(1)决策变量。可设x 为营养品A 的投入量(斤),y 为营养品B 的投入量(斤),x ,y 即为本问题的决策变量。

(2)目标函数。()y x y x S Min 7.05.1,+= (3)约束条件。本问题共有四个约束。

最后得出它的线性规划模型如下:

()y x y x S Min

7.05.1,+=

???

??

?

?≥≥+≥+≥+0,35540236025y x y x y x y x

s.t.

下面用Excel来求解这个问题,步骤如下:

1.输入模型参数。参见图2-1。

图2-1:线性规划模型

2.建立模型参数间的联系。注意使用SUMPRODUCT()函数。

3.运用“规划求解”定义并解答问题。注意:单击“规划求解”命令。注意如果菜单中没有这个命令请使用“工具”菜单的“加载宏”安装。在弹出的“规划求解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设置决策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所在的地址以及选定求最小值。

⑴在“工具”菜单中,单击“规划求解”命令。

⑵在“目标单元格”编辑框中,键入单元格引用或目标单元格的名称。

⑶如果要使目标单元格中数值最大,单击“最大值”选项。如果要使目标单元格中数值最小,单击“最小值”选项。

⑷在“可变单元格”编辑框中,键入每个可变单元格的名称或引用。

⑸在“约束”列表框中,输入相应的约束条件。

⑹单击“求解”按钮。

⑺如果要在工作表中保存求解后的数值,在“规划求解结果”对话框中,单击“保存规划求解结果”。

4.确定最佳决策。

5.进行敏感性分析。建议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模型参数进行验证。

⑴目标函数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⑵右边值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五、实验结果

1.线性规划模型;

2.模型的求解结果(3个报告的工作表);

3.反映实验结果的电子文档。

图2-2:对话框示例

六、实验思考题

下面是对一个有关农户生产决策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所得的计算机输出结果的一部分:Microsoft Excel 8.0 敏感性报告

可变单元格

终递减目标式允许的允许的单元格名字值成本系数增量减量

$B$3 水稻20 0 195 33 20.125

$C$3 棉花24 0 285 50 41.25

$D$3 玉米0 -36.2 200 36.2 1E+30

约束

终阴影约束允许的允许的单元格名字值价格限制值增量减量

$E$9 水(立方米) 544 0 600 1E+30 56

$E$6 土地(亩) 44 0 50 1E+30 6

$E$7 资金(元) 4500 1.22 4500 400 92.1053

$E$8 劳动(人年) 4 1200 4 0.0683 0.4

请根据以上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注意:在分析某一问题时,假定其它条件均保持不变)。

1.模型中的决策变量有哪几个?其最优解是怎样的?

2.若“水稻”的目标函数系数增大25%,这一变化是否会导致模型最优解发生变化?

3.若有人愿向该农户提供一笔500元的贷款,年利率为25%,农户是否可以接受此项贷款?

4.该农户决定临时将6亩土地无偿转让给他人耕种一年,这样做是否会影响该农户当年的利润?若转让7亩土地呢?

5.假定决策变量“玉米”的目标函数系数是根据下式计算出来的:

利润 = 产量×价格–成本

200(元)=200(千克)×1.5(元/千克)–100(元)

若有人想请该农户为其生产400千克玉米,农户可接受的最低价格是多少?

实验三 数学规划模型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一)实验目的

1.理解运输问题原理及其应用; 2.理解分配问题原理及其应用; 3.理解目标规划原理及其应用;

4.了解各种数学规划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二)实验要求

1.能够熟练地建立各种数学规划电子表格模型; 2.能够熟练地运用Excel 求解数学规划模型; 3.能够根据模型求解结果确定最佳决策;

4.理解相关原理和技术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5.实验完成后,将文件复制,交任课教师。

二、实验设备及软件

1.硬件设备:PC 机;

2.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0/XP ; 3.基本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0;

三、实验内容

1.各种数学规划模型的建立;

2.用Excel 求解数学规划模型的操作方法。

四、实验步骤

1.运输问题。参见例3-1。 ⑴ 输入和定义模型; ⑵ 指定整数决策变量。

例3-1:运输问题

设有某种物资共有3个产地1A 、2A 、3A ,其产量分别为9、5、7个单位;另有4个销地1B 、2B 、3B 、4B ,其销量分别为3、8、4、6个单位。已知由产地i A (i =1、2、3)运往销地j B (j=1,2,3,4)的单位运价为ij c (见表4-11)。问如何调运才能使总运费最省?

解:设ij x 为由产地i A 运往销地j B (i = 1,2,3 ; j = 1,2,3,4)的运量,则此

问题可表示为如下数学模型:

34

333231242322211413121152482437109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Z Min

+++++++++++=

?????????????==≥=++=++=++=++=+++=+++=+++)

4,3,2,1;3,2,1(06

483759342414332313322212312111343332312423222114131211j 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ij

本问题的决策变量是由产地到销地的运量,目标函数是总运输成本的最小化。总运输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总运输成本=∑?各产地到销地的运量

本各产地到销地的运输成

本问题的Excel 表格如图3-1所示,其模型的参数设置见图3-2所示。这里I9单元格中的公式是=SUMPRODUCT(C6:F8,C13:F15),

等价于:C6*C13+C7*C14+C8*C15+D6*D13+D7*D14+D8*D15+E6*E13+E7*E14+E8*E15+ F6*F13+F7*F14+F8*F15。

(1) (2) (3) (4) (5) (6) (7)

(3-1)

图3-1 例3-1的Excel求解

然后用Excel中的规划求解功能求出本问题的解。规划求解参数表如图3-2所示。求解

结果见图3-3。

图3-2 例3-1的规划求解参数设置

图3-3 例3-1的Excel求解结果

2.分配问题。参见例3-2。

分配问题又称为指派问题,是运输问题的特殊类型,只是在分配问题中所有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均等于1,同样可以用表上作业法求解,但是根据分配问题的特殊性质,还可以用更有效的方法——匈牙利法。这一部分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分别介绍Excel线性规划解法。

例3-2:分配问题。有一份说明书,要分别译成英、日、德、俄四种文字,交甲、乙、丙、丁四个人去完成,因各人专长不同他们完成翻译不同文字所需的时间见表4-13。

甲、乙、丙、丁完成翻译工作所需时间

表3-2 不同翻译的翻译时间

问应如何分派这四个人分别完成这四项任务使总的时间最少?

解:本问题的决策变量用C10:F13中的单元格表示,它们是各个人在任务中的分配量。

例如单元格E10=1表示将A任务分配给丙来完成,C12=0则表示未将C任务分配给甲去

完成。这里要注意的是图3-4中的决策变量的值是最终状态的值,开始进行规划求解时没有必要指定,只要有个初始值即可。

目标函数是总的加工时间最短。在单元格中输入目标函数,其计算公式为=SUMPRODUCT(C3:F6,C10:F13)

图3-4 Excel求解例3-2的结果

从表中可以见,最优值与用匈牙利法的结果完全一致,即分配A任务给丙完成,B任务给乙完成,C任务给丁完成,D任务给甲完成,所花费时间是28小时。

约束条件是每项任务至多有一个人去完成,每个人至多完成一项任务,还有非负条件约束,在参数设置对话框中单击“选项”按钮,选择“采用线性模型”和“假定非负”。单元格G10:G13和单元格C14:F14中的内容是SUM公式,分别对该行或列求和。如单元格G11的内容是=SUM(C11:F11),最后求解本问题的最优解。

3.目标规划。参见例3-3。

⑴权目标规划

⑵优先目标规划

例3-3:目标规划(广告决策)

1.数学规划模型;

2.模型的求解结果(计算机输出报告工作表);

3.反映实验结果的电子文档。

六、实验思考题

1.线性规划有哪些基本假设条件?

2.尽管线性规划的基本假设条件经常不具备,但人们常常倾向于使用线性规划模型,主要原因何在?

实验四风险型决策分析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一)实验目的

1.理解风险型决策原理和方法;

2.掌握风险型决策问题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要求

1.能够熟练地运用决策树进行决策分析;

2.能够熟练地运用模拟运算表进行敏感性分析;

3.能够用决策树计算完全信息价值;

4.能够运用效用理论进行决策分析;

5.实验完成后,将文件复制,交任课教师。

二、实验设备及软件

1.硬件设备:PC机;

2.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0/XP;

3.基本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0;

三、实验内容

1.用决策树计算完全信息价值;

2.用效用理论进行决策分析。

四、实验步骤

1.构建决策树。输入相关参数后,根据软件计算结果,得到相应决策。

例4-1:决策分析(Goferbroke 公司的决策—损益表)

注意:

⑴“模拟运算表”只能进行1个或2个变量模拟运算。

⑵可以将模拟结果绘成图。

2.运用指数效用函数对同一问题进行决策分析。注意选取合适的风险容忍度指标(RT)。

D rill

0.25700

O il0700

1

0700

S ell

90

090

242.5

D rill

0.75-100

D ry0-100

2

090

S ell

G oferb rok e 公司决策问题

3.用后验概率进行决策分析。

条件概率:一事件在另一事件出现的条件下出现的概率。

P(FS S/有油)=0.6

联合概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

P(有油且 FS S)=P(有油)P(FS S/有油)

=0.25×0.6=0.150.15

P(干涸且 FS S)=P(干涸)P(FS S/干涸)

=0.75×0.2=0.150.15

全概率(无条件概率):各种条件下某事件出现的概率之和。

P(FS S)= P(有油且 FS S)+ P(干涸且 FS S)

=0.15+0.15=0.30.3

后验概率:经试验而得到的自然状态的修正概率。

P(有油/FS S)=P(有油且 FS S)÷P(FS S)

=0.15÷0.3=0.5

五、实验结果

1.决策树及决策分析结果;

2.敏感性分析结果;

3.反映实验结果的电子文档。

六、实验思考题

1.在风险型决策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敏感性分析?

2.计算完全信息价值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风险容忍度(RT)的含义是什么?

实验五时间序列分析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时间序列分析在预测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理解时间序列分析的优点和局限性。

(二)实验要求

1.能够熟练地建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2.理解移动平均、指数平滑、线性趋势、季节因子等预测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3.能够对预测误差进行判断和控制;

4.实验完成后,将文件复制,交任课教师。

二、实验设备及软件

1.硬件设备:PC机;

2.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0/XP;

3.基本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0;

4.专用软件:无。

三、实验内容

1.移动平均预测模型;

2.指数平滑预测模型;

3.考虑线性趋势的指数平滑预测模型;

4.考虑季节因子的指数平滑预测模型;

5.预测误差的测量和控制。

四、实验步骤

1

例5-1:移动平均与指数平滑

方法一:利用A VERAGE()函数,通过输入公式和复制公式进行预测分析;

方法二:使用“移动平均”分析工具。参见图5-1。

图5-1:“移动平均”对话框

2.用指数平滑法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参见例5-1。

方法一:利用指数平滑模型,通过输入公式和复制公式进行预测分析;

F t+1=αD t+(1-α)F t

方法二:使用“指数平滑”分析工具。参见图5-2。

图5-2:“指数平滑”对话框

3.创建图表。数值预测完成后,要求创建图表,观察预测效果,特别是要注意观察预测值的系统滞后现象。

4.用考虑线性趋势的指数平滑模型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参见例5-2。

例5-2:考虑线性趋势的指数平滑模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S t=αD t+(1-α)(S t-1+G t-1)

G t=β(S t-S t-1)+(1-β)G t-1

F t+1=S t+

G t

⑴确定S和G的初始值。为了使模型能够用于预测,必须确定S和G的初始值。一般情况下可取

S0=D0

G0=(D t-D0) / t

⑵计算S t和G t

⑶计算F t+1

数值预测完成后,要求创建图表,观察预测效果,特别是要注意观察预测值的系统滞后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

5.用考虑线性趋势和季节因子的指数平滑模型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参见例5-3。

例5-3:考虑线性趋势和季节因子的指数平滑模型

A B E 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定量分析方法重点整理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公共管理: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公共管理研究的内容:①公共组织的结构、功能、环境和运行机制;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的关系;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与作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④公共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⑤公共管理中的规划、计划与决策、监督与控制,公共项目评估,行政立法、司法和执法;⑥公共信息管理和咨询服务;⑦财政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和文化管理。 2、定量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系统模型与系统分析、线性回归预测分析、社会调查程序与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线性回归预测分析、马尔可夫预测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最优化方法(线性规划、运输问题、动态规划、资源分配问题)、评价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对策论、风险型决策与多目标决策、管理系统模拟、排队论、系统动力学方法、网络计划方法 3、为什么在系统分析中广泛使用系统模型而不是真实系统进行分析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研究方法,一般有实验法和模型法。实验法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本身直接进行科学实验来进行研究的,因此局限性比较大。公共管理问题大多是难以通过实验法直接进行研究,广泛使用系统模型还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①系统开发的需要只能通过建造模型来对系统或体制的性能进行预测;②经济上的考虑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直接进行实验,成本十分昂贵;③安全性、稳定性上的考虑对有些问题通过直接实验进行分析,往往缺乏安全性和稳定性,甚至根本不允许;④时间上的考虑使用系统模型很快就可得到分析结果;⑤系统模型容易操作,分析结果易于理解 4、系统分析的要点和步骤 要点(1)任务的对象是什么即要干什么(what); (2)这个任务何以需要即为什么这样干(why); (3)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即何时干(when); (4)使用的场所在哪里即在何处干(where); (5)是以谁为对象的系统即谁来干(who); (6)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即如何干(how)。步骤 (1)明确问题与确定目标。当一个有待研究分析的问题确定以后,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合乎逻辑的阐述,其目的在于确定目标,说明问题的重点与范围,以便进行分析研究。 (2)搜集资料,探索可行方案。在问题明确以后,就要拟定解决问题的大纲和决定分析方法,然后依据已搜集的有关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方案。 (3)建立模型。为便于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分析,应建立各种模型,借助模型预测每一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并根据其结果定性或定量分析各方案的优劣与价值。(4)综合评价。利用模型和其他资料所获得的结果,对各种方案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显示出每一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和效益成本,同时考虑到各种有关因素,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环境等,以获得对所有可行方案的综合评价和结论。(5)检验与核实。 5、简述霍尔三维结构与切克兰德“调查学习”模式之间的区别。 1)霍尔三维结构将系统的整个管理过程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六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并同时考虑到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的工作所需的各种专业管理知识。三维结构由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霍尔三维结构适用于良结构系统,即偏重工程、机理明显的物理型的硬系统。2)切克兰德“调查学习”模式的核心不是寻求“最优化”,而是“调查、比较”或者说是“学习”,从模型和现状比较中,学习改善现存系统的途径,其目的是求得可行的满意解。适用于不良结构系统,偏重社会、机理尚不清楚的生物型的软系统。3)处理对象不同:前者为技术系统、人造系统,后者为有人参与的系统;4)处理的问题不同:前者为明确、良结构,后者为不明确,不良结构;5)处理的方法不同:前者为定量模型,定量方法,后者采用概念模型,定性方法;6)价值观不同:前者为一元的,要求优化,有明确的好结果(系统)出现,后者为多元的,满意解,系统有好的变化或者从中学到了某些东西。 6、定性分析的方法:目标--手段分析法、因果分析法、KJ 分析法 7、社会调查的含义: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来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机器发展规律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核心是实事求是,这是社会调查

管理定量分析整理

管理定量分析 第一章绪论 1.1定性与定量分析 一、定性分析(名解) 定性分析,仅仅分析被观察对象所包含的成分或具备的特性,通常用描述性的语句表达有关的分析结果 二、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可以分析一个被研究对象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或所具备性质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对几个对象的某些性质,特性,相互联系从数量上记性分析比较,研究的结果也用“数量”加以描述。 1.2 1.3数学模型 一、现实与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用以字母、数字或其他数学符号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2.1搜集资料 1、全面调查——普查 普查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所涉及的全部对象一个不漏的进行调查。 由于普查涉及面广,项目繁多,工作量大,要求高,投入大为确保成功,必须在事前进行周密的计划和部署 普查的实施要求: 1)统一调查目的、要求、调查对象 2)统一调查时间 3)统一编号 4)统一调查项目并给予正确的解释,指定栏目、格式完全一致的调查问卷 5)统一调查方式 6)按照统一标准培训,考核调查员 7)统一数据汇总原则和方式 8)统一数据处理方法 9)统一调查结果汇总,上报时间和方法 10)统一解释权归属 2、非全面调查(填空) 1)重点调查

A 重点调查的概念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重点调查主要适用于那些反映主要情况或基本复杂的调查 B 重点单位的选择 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主要是指在调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能够代表总体的情况、特征和主要发展变化趋势的那些样本单位。这些单位可能数目不多,但有代表性,能够 反映调查对象总体的基本情况。 选取重点单位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而确定选取的重点单位及数量。一般来讲,要求重点单位尽可能少,而其标志值 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应尽可能大,以保证有足够的代表性;二是注意选取那些管理 比较健全、业务力量较强,统计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作为重点单位。 C 重点单位的特点 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 D 重点调查的作用 在于反映调查总体的主要情况或趋势,因此重点调查通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但有时也用于经常性的连续调查 2)典型调查(填空) A 典型调查的概念 典型调查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众多的调查研究对象中,有意识的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 进行典型调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取得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值,而在于了解与有关数字相关的生动具体情况。 B 典型调查的优缺点 优点在于调查范围小、调查单位少,灵活机动,具体深入节省人力,物力等 缺点在于实际操作中,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比较困难而且还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可能会导致调查的结论有一定的倾向性,且典型调查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不易用以推断全面数字 C 典型调查的作用 a、在特定的条件下用于对数据的质量检查 b、了解与数字相关的生动具体情况 3)随机抽样调查 根据调查的目的,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据此推断有关总体的数字特征。 一、调查误差 1、误差的类型 1)工作误差——有调查工作本身造成的误差 2)代表性误差——有调查的“样本”推断“全体”而引入的误差 用列表法将所搜集到得资料分类整理,常用的有:分类方法(例子对应填空倒着问)定类法:按分类登记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 定序法:同类项目下按照一定的数量顺序登记如按年龄登记相应的人数 定距法:按一定的距离变化登记观察值,一般以公认的标准为基础,对变量属性间实际意义的标准间距作出表达,结果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工资水平,分段统计年龄等)

管理定量分析题库完整

管理定量分析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3.外生变量和滞后变量统称为()。 A.控制变量B.解释变量C.被解释变量D.前定变量4.横截面数据是指()。 A.同一时点上不同统计单位相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B.同一时点上相同统计单位相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C.同一时点上相同统计单位不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D.同一时点上不同统计单位不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 5.同一统计指标,同一统计单位按时间顺序记录形成的数据列是(C)。 A.时期数据B.混合数据C.时间序列数据D.横截面数据6.在管理定量模型中,由模型系统内部因素决定,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其数值受模型中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是()。 A.内生变量B.外生变量C.滞后变量D.前定变量7.描述微观主体经济活动中的变量关系的管理定量模型是()。 A.微观管理定量模型B.宏观管理定量模型C.理论管理定量模型D.应用管理定量模型 8.经济计量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一定是()。 A.控制变量B.政策变量C.内生变量D.外生变量 9.下面属于横截面数据的是()。 A.1991-2003年各年某地区20个乡镇企业的平均工业产值 B.1991-2003年各年某地区20个乡镇企业各镇的工业产值

C.某年某地区20个乡镇工业产值的合计数D.某年某地区20个乡镇各镇的工业产值10.经济计量分析工作的基本步骤是()。 A.设定理论模型→收集样本资料→估计模型参数→检验模型B.设定模型→估计参数→检验模型→应用模型 C.个体设计→总体估计→估计模型→应用模型D.确定模型导向→确定变量及方程式→估计模型→应用模型 11.将内生变量的前期值作解释变量,这样的变量称为()。 A.虚拟变量B.控制变量C.政策变量D.滞后变量 12.()是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它的数值由模型本身决定。 A.外生变量B.内生变量C.前定变量D.滞后变量 13.同一统计指标按时间顺序记录的数据列称为()。 A.横截面数据B.时间序列数据C.修匀数据D.原始数据 14.管理定量模型的基本应用领域有()。 A.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B.弹性分析、乘数分析、政策模拟 C.消费需求分析、生产技术分析、D.季度分析、年度分析、中长期分析 15.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它们是()。 A.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B.线性相关关系和非线性相关关系 C.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D.简单相关关系和复杂相关关系 16.相关关系是指()。 A.变量间的非独立关系B.变量间的因果关系C.变量间的函数关系D.变量间不确定性

定量分析方法实验论文

定量分析方法实验 课程论文 题目: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实际运用 专业年级: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评价项目摘要正文内容工作量写作规范性合计分值10分50分20分10分10分100分得分

目录 一.摘要 (3) 二: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4)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4) 1.指标体系的构建 (4) 2.数据的收集整理 (4) 3.指标变异系数和相关性的分析 (5) 3.1指标的变异性分析 (5) 3.2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 四.主成分分析 (7) 3.1主成分基本概述 (7) 3.2实际计算运用 (8) 3.2.1数据的计算 (8) 3.2.2结果的解释 (9) 五.聚类分析 (10) 4.1主要步骤 (10) 4.1.1数据预处理 (10) 4.1.2为衡量数据点间的相似度定义一个距离函数 (10) 4.1.3聚类或分组 (10) 4.1.4评估输出。 (11) 六.结论 (13) 七.参考文献 (14)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整体经济实力与日俱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经济增长也较快,而中西部发展相对较慢。基于这种现状,本文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的发展视角入手,运用相应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用以说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并对全国各地区的经济用聚类分析进行分类,用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分排序。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很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发展不协调、发 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因此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出个地区间的差距 大小。我国拥有31个省市,如果国家对每个不同的地区都采取不同的宏观政策 是不切实际的,因此,通过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分类,可以更好的对不同的经济 类型采取不同的政策。也便于发现自身现在所处在怎样的发展状况,并制定适应 的政策。而不是盲目的定制过高的发展目标。当然也便于经济发展较慢的经济类 型城市可以分辨出哪些城市是发展卓有成效的,进而借鉴发展快速类型城市的一 些经验和政策。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构建 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是指构成综合经济实力的各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测度可以通过反映综合经济实力的经济规模子系统、经济结构子系统、开放程度子系统、人力资本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子系统六大子系统来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对如何测度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多数研究只注重考虑地区经济实力,忽略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在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影响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水平。根据安徽省阜阳市《基于GIS和TOPSIS法的阜阳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构建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如下指标体系: (1)经济规模子系统: 人均GDP(元/人)=GDP/人口总数,该指标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指标之一,通常该指标的值越高,地区经济越发达。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当年GDP/上年的GDP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是反映该地区农村人口实际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职工年平均工资(元),是反映地区城镇居民工资所能达到的一般水平。(2)经济结构子系统。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GDP,该指标的值越高,说明该地区第三产业越发达。

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模拟试题

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模拟 试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方法》模拟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若某物资的总供应量( B )总需求量,可增设一个虚销地,其需求量取总供应量与总需求量的差额,并取各产地到该销地的单位运价为0,则可将该不平衡运输问题化为平衡运输问题。 (A) 等于 (B) 小于 (C) 大于 (D) 不超过 2. 某物资调运问题,在用最小元素法编制初始调运方案过程中,第一步安排了运输量后,其运输平衡表(单位:吨)与运价表(单位:百元/吨)如下表所示: 运输平衡表与运价表 第二步所选的最小元素为( C )。 (A) 1 (B) 2 (C) 3 (D) 4 3.某物流公司有三种化学原料A 1,A 2,A 3。每斤原料A 1含B 1,B 2,B 3三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7斤、0.2斤和0.1斤;每斤原料A 2含B 1,B 2,B 3的含量分别为0.1斤、0.3斤和0.6斤;每斤原料A 3含B 1,B 2,B 3的含量分别为0.3斤、0.4斤和0.3斤。每斤原料A 1,A 2,A 3的成本分别为500元、300元和400元。今需要B 1成分至少100斤,B 2成分至少50斤,B 3成分至少80斤。为列出使总成本最小的

线性规划模型,设原料A 1,A 2,A 3的用量分别为x 1斤、x 2斤和x 3斤,则化学成分B 2应满足的约束条件为( A )。 (A) 0.2x 1+0.3x 2+0.4x 3≥50 (B) 0.2x 1+0.3x 2+0.4x 3≤50 (C) 0.2x 1+0.3x 2+0.4x 3=50 (D) min S =500x 1+300x 2+400x 3 4. 设? ? ????=??????-=721,7421x B x A ,并且A =B ,则x =( C )。 (A) 4 (B) 3 (C) 2 (D) 1 5.设运输某物品的成本函数为C (q )=q 2+50q +2000,则运输量为100单位时的成本为( A )。 (A) 17000 (B) 1700 (C) 170 (D) 250 6. 某产品的成本函数、收入函数、利润函数分别为C (q ),R (q ),L (q ),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C )。 (A) )0(d )()(0C q q L q L q +'=? (B) )0(d )()(0 C q q C q C q -'=? (C) ?'=q q q R q R 0 d )()( (D) )0(d )()(0 L q q L q L q -'=?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设某平衡运输问题有4个产地和5个销地,则用最小元素法编制的初始调运方案中填数字的格子数为 8 。 2.某物资调运方案如下表所示: 运输平衡表与运价表 则空格(A 2,B 1)对应的检验数为__4__。

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分析实验

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⑴进一步熟悉HPLC仪器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熟悉HPLC的基本操作; ⑵了解色谱定量操作的主要方法以及各自特点; ⑶学习未知样品中甲苯的定量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 ⑴校正因子: (1)绝对校正因子;(2)相对校正因子。 ⑵常见的色谱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 (1)归一化法。特点:简单、方便、准确,但要求所有组分必须全部出峰。 (2)内标法。特点:使用相对校正因子定量,结果准确,但操作繁琐,由于需要增加内标物,增大分离的难度。 (3)标准曲线法(外标法)。简单、方便,由于采用绝对校正因子定量,结果受到操作技术因素以及具体色谱条件影响较大。 (4)内标标准曲线法。 三、仪器与试剂 LC-10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甲醇(色谱纯)、二次去离子水、甲苯、系列甲苯标准溶液、平头微量注射器(100 l)、待测溶液 四、LC-10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步骤 ⑴流动相的预处理 用甲醇和二次去离子水配成500 mL (V/V=90:10)的甲醇溶液,用0.45μm 有机滤膜过滤,超声波清洗器脱气10~20 min,装入流动相贮液瓶。 ⑵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 (1)依次打开高压输液泵、紫外检测器电源开关 (2)打开色谱N2000在线工作站,选择通道,建立运行方法。 (3)打开三通阀(逆时针半圈),按“Purge”排除流路中的气泡。排气完毕后,按“Stop” 键,停泵,关闭三通阀。按“Flow”设置流速1.0 mL/min,“Enter”确认。 (4)按“设定”键,检测波长254 nm。按“↓”键,输入“1”,开启氘灯。 (5)按“Run”键,启动输液泵。 (6)检查基线,零点校正,待基线稳定后,用平头微量注射器取试液20 μL,将进样阀柄置于“Load”位置时注入样品,转动阀柄至“Inject”位置,同时点击软件“采集数据”。注意!平头微量注射器用甲醇清洗3次后,再用试液清洗3次,避免气泡。 (7)待所有色谱峰流出完毕后,按“停止采集”键,保存数据并在N2000离线工作站处理数据,记录组分的峰面积。 注意!注射器进不同样品前,使用专用清洗注射器在进样阀的“Load”和“Inject”位置,用流动相清洗2~3次。 (4) 结束工作:所有样品分析完毕后,流动相继续流动10~20 min,至基线稳定。关闭检测器,按“Stop”停泵。关闭泵电源。 五、实验内容 ⑴分别采集系列甲苯溶液以及未知试样的色谱图,根据保留时间定性,确定甲苯组分峰的位置,并测定各自的峰面积。 ⑵根据实验数据,利用外标法绘制标准工作曲线,并计算待测溶液中甲苯的含量。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实验指导书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用Excel计算描述统计量——集中指标、变异指标 分布与形状 试验目的: 熟练使用Excel进行常用统计量的计算

实验二:抽样分布于区间估计之用Excel计算分布的概率 试验目的: 熟练使用Excel进行常用概率分布概率值的计算 试验内容: Excel中的函数工具,可以计算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等概率分布的概率。在本试验中,我们将介绍二项分布概率的计算。泊松分布、超几何分布、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与二项分布类似。 Excel的BINOMDIST函数可以计算出二项分布的概率分布以及累积概率。该函数有四个参数:Number-s(实验成功的次数)、Trials(实验的总次数)、Probability-s(每次实验成功的概率)、Cumulative(该参数是一个逻辑值,如果为True,设实验成功的次数为m,则计算出累积分布函数的概率,即P(X≤m);如果为False,设实验成功的次数为m,则计算出概率密度函数的概率,即P(X=m)).下面我们结合一个例子说明计算二项分布概率的具体步骤。 [例] 5%,现从中任抽取一个,又放回地抽取3次。求: (1)在所抽取的3个产品中恰好有2个次品的概率; (2)次品数为2个及2个以下的累积概率; 第1步:选择“插入”下拉菜单。 第2步:选择数据“函数”选项。 图1 EXCEL使用界面 第3步:当出现函数对话框时,选择BINOMDIST函数。

图2 函数参数设置界面 第4步:当BINOMDIST函数对话框出现时在Number-s 窗口输入2(成功的次数X);在Trials窗口输入3(实验的总次数n);在Probability-s窗口输入0.05(每次实验成功的概率p);在Cumulative窗口输入False;选择“完成”。 此时,在指定的单元格出现恰好有2个次品的概率0.007125 2个及2个以下的累积概率时,步骤相同,只需在上述第四步的Cumulative窗口中输入True即可。此时在指定的单元格出现的概率为0.999 875。如果我们计算次品数为1个及1个以下的累积概率,只需在上述的第4步的Number_s窗口输入1,在Cumulative窗口中输入True即可,此时在指定的窗口出现的概率为0.99275。 3步选择POISSON\HYPGEMDIST或NORMDIST 函数名,根据第4步对话框的指导输入相应的值即可。

管理定量分析习题与答案

管理定量分析习题 1.人力资源分配的问题、 例1.某昼夜服务的公交线路每天各时间段内所需司机 和乘务人员数如下: 设司机和乘务人员分别在各时间段一开始时上班,并 连续工作八小时,问该公交线路怎样安排司机和乘务人员, 既能满足工作需要,又配备最少司机和乘务人员? 解:设 xi 表示第i 班次时开始上班的司机和乘务人员数, 这样我们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 目标函数: Min x1 + x2 + x3 + x4 + x5 + x6 约束条件:s.t. x1 + x6 ≥ 60 x1 + x2 ≥ 70 x2 + x3 ≥ 60 x3 + x4 ≥ 50 x4 + x5 ≥ 20 x5 + x6 ≥ 30 x1,x2,x3,x4,x5,x6 ≥ 0 例2.一家中型的百货商场,它对售货员的需求经过统计分析如下表所示。为了保证售货人员充分休息,售货人员每周工作5天,休息两天,并要求休息的两天是连续的。问应该如何安排售货人员的作息,既满足工作需要,又使配备的售货人员的人数最少? 班次 时间 所需人数 1 6:00 —— 10:00 60 2 10:00 —— 14:00 70 3 14:00 —— 18:00 60 4 18:00 —— 22:00 50 5 22:00 —— 2:00 20 6 2:00 —— 6:00 30 时间所需售货员人数 星期日 28星期一 15星期二24星期三25星期四19星期五31星期六28

解:设 xi ( i = 1,2,…,7)表示星期一至日开始休息的人数,这样我们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 目标函数: Min x1 + x2 + x3 + x4 + x5 + x6 + x7 约束条件:s.t. x1 + x2 + x3 + x4 + x5 ≥ 28 x2 + x3 + x4 + x5 + x6 ≥ 15 x3 + x4 + x5 + x6 + x7 ≥ 24 x4 + x5 + x6 + x7 + x1 ≥ 25 x5 + x6 + x7 + x1 + x2 ≥ 19 x6 + x7 + x1 + x2 + x3 ≥ 31 x7 + x1 + x2 + x3 + x4 ≥ 28 x1,x2,x3,x4,x5,x6,x7 ≥ 0 §2 生产计划的问题 例3.某公司面临一个是外包协作还是自行生产的问题。该公司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都需要经过铸造、机加工和装配三个车间。甲、乙两种产品的铸件可以外包协作,亦可以自行生产,但产品丙必须本厂铸造才能保证质量。数据如表。问:公司为了获得最大利润,甲、乙、丙三种产品各生产多少件?甲、乙两种产品的铸造中,由本公司铸造和由外包协作各应多少件? 解:设 x1,x2,x3 分别为三道工序都由本公司加工的甲、乙、丙三种 产品的件数,x4,x5 分别为由外协铸造再由本公司加工和装配的甲、乙两 种产品的件数。 求 xi 的利润:利润 = 售价 - 各成本之和 产品甲全部自制的利润 =23-(3+2+3)=15 产品甲铸造外协,其余自制的利润 =23-(5+2+3)=13 产品乙全部自制的利润 =18-(5+1+2)=10 产品乙铸造外协,其余自制的利润 =18-(6+1+2)=9 产品丙的利润 =16-(4+3+2)=7 可得到 xi (i = 1,2,3,4,5) 的利润分别为 15、10、7、13、9 元。 通过以上分析,可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 目标函数: Max 15x1 + 10x2 + 7x3 + 13x4 + 9x5 约束条件: 5x1 + 10x2 + 7x3 ≤ 8000 6x1 + 4x2 + 8x3 + 6x4 + 4x5 ≤ 12000 3x1 + 2x2 + 2x3 + 3x4 + 2x5 ≤ 10000 x1,x2,x3,x4,x5 ≥ 0 甲乙丙资源限制铸造工时(小时/件)51078000机加工工时(小时/件) 64812000装配工时(小时/件) 32210000自产铸件成本(元/件)354外协铸件成本(元/件)56--机加工成本(元/件)213装配成本(元/件)322产品售价(元/件) 231816

《物流管理定量分析》作业试题(doc 24页)

《物流管理定量分析》作业试题(doc 24页)

《物流管理定量分析》 第一次作业 (物资调运方案的优化的表上作业法) 1.将下列某物资的供求不平衡运输问题(供应量、供求量单位:吨;单位运价单位:元/吨)化为供求平衡运输问题: 供需量数据表 销 地产地I II III IV 供应量

2.将下列某物资的供求不平衡运输问题(供应量、供求量单位:吨;单位运价单位:元/吨)化为供求平衡运输问题: 供需量数据表 销 地产地I II III IV 供 应 量 A 15 18 19 13 50 B 20 14 15 17 40 C 25 16 17 22 60 需 求 量 70 60 40 30 解因为供小于求,所以增设一个虚产地,得供求平衡运输问题如下: 销I II III IV 供 应

量 地 产 地 A 15 18 19 13 50 B 20 14 15 17 40 C 25 16 17 22 60 D 0 0 0 0 50 需 70 60 40 30 200 求 量 3.甲、乙两产地分别要运出物资1100吨和2000吨,这批物资分别送到A,B,C,D四个仓库中收存,四仓库收进的数量分别为100吨、1500吨、400吨和1100吨,仓库和发货点之间的单位运价如下表所示: 运价表单位:元/吨 收 A B C D 点发

点 甲15 37 30 51 乙20 7 21 25 试用最小元素法确定一个初始调运方案,再调整寻求最优调运方案,使运输总费用最小。 解用最小元素法编制初始调运方案如下: 运输平衡表与运价表 收 点发 点 A B C D 发货量 A B C D 甲10 10 00 1100 1000 1 5 3 7 3 5 1 ⑤ 乙15 00 40 10 2000 500 100 2 7 2 1 2 5 ④ 收货量10 15 00 40 11 00 10 00 3100 ②①③

分析化学实验指导(定量分析)

分析化学实验指导(定量分析) 《分析化学实验》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它具有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加深对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正确和较熟练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和基本操作,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树立“量”的概念。 一.课程目标: 1.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利用严格的实验训练,培养学生规范地掌握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 3.结合研究性实验与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要求: 1.开设实验课前,由指导老师制定实验教学进度,每个实验提前一周备课,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有关注意事项,做好记录。 2.每次实验,指导老师提前10—15分钟进入实验室,检查实验设施,熟悉药品摆放情况准备试剂、试样。 3.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得擅自离开实验室。注意巡视观察,认真辅导,随时纠正个别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实验结束后,检查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和实验台卫生情况,提醒学生检查水、电、气、是否关好,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允许学生离开。检查值日生是否做好公共卫生以及天平室卫生、是否关好门窗。然后教师再检查一遍,关下总电闸,方可离开实验室。 4.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认真预习。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探寻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环节,做好必要的预习报告,画好表格以备实验过程填充原始数据。未预习者不得进入实验室。 5.要求学生的所有实验数据,尤其是各种称量及滴定的原始数据,必须随时记录在专用的、实验预习记录本上。不得记录在其他任何地方,不得涂改原始实验数据。 6.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室使用规则”和“天平室使用规则”,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消防设施”和“安全通道”的位置。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尽量降低化学物质(特别是有毒有害试剂以及洗液等)的消耗。做好回收及处理工作。 7.要求学生保持实验室内安静,保持实验台面清洁整齐。爱护仪器和公共设施,树立良

管理定量分析复习题

管理定量分析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以下哪种不是预测误差的来源() A.误差项的随机性B.参数估计量偏离真值 C.测量误差D.模型确认失误 2.在多元回归中,调整后的2R与2R的关系有() A.< B.> C.= D.与的关系不能确定 3.根据2R与F统计量的关系可知,当2R=1时有() A.F=-1 B.F=0 C.F=1 D.F=∞ 4.根据样本资料估计得出人均消费支出Y对人均收入X的回归模型为 ln?Y=2.00+0.75lnX,这表明人均收入每增加1%,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A.0.2% B.0.75% C.2% D.7.5% 5.DW检验法适用于检验() A.异方差性B.序列自相关 C.多重共线性D.设定误差 6.已知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残差的一阶自相关系数为0,则DW统计量的近似值为() A.0 B.1 C.2 D.4 7.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若某个解释变量对其余解释变量的2R接近1,则表明模型中存在() A.异方差性B.序列相关 C.多重共线性D.拟合优度低 8、对于回归模型,检验随机误差项是否存在自相关的统计量为( ) A.:.B: C: D.: 9.假设回归模型为,其中则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

估计模型时,应将模型变换为( ) A. B. C. D. 10. 经济计量模型的预测功效最好,说明Theil不等系数U的值( ) A.等于0 B.接近于-1 C.接近于1 D.趋近于+∞ 二、填空 回归方程2(附页)IP变量的t统计值为:________ 模拟误差U m+ U s+ U c=_________ 理想的不相等比例是U m= U s=______, U c=________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已知生产函数为:Y= 1789 0.55 L0.63 K , 1、解释L,K的指数0.55,0.63的经济含义。(标准化系数,弹性系数?) 2、该方程本质上是(线性的方程,非线性的方程) 3、当有一个或多个滞后内生变量时,DW检验仍然有效 4、回归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的特别适用于分类型数据 5、Theil不等系数U=1,则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差 6、附页中方程2预测能力好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某工厂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每一种产品都需要A、B、C三种原材料。各单位产品所需的原料及销售的产品所获的单位利润如下表所示。假定所生产的三种产品全部能售出。为了使该工厂获利最多,请写出最佳产量的线形规划模型。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期中考试试卷

浙江财经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期中考试试卷 考核方式:开卷 考试日期:2013年10月28日 适用专业、班级:11社保11公管 一、填空(共24分) 1.下面是对15名参加一年德语强化培训班的学员所进行的一次测验的成绩:89,73,97, 58,47,61,62,84,73,79,88,73,92,44,80。试填写如下的统计表。(共4分) 2.下图是一张母亲的职业频率表,请把空缺的频率和百分比填补完整。(6分) 3.多重排序中,第一个指定的排序变量称为__________,其他依次指定的变量分别称为___________等。 4.SPSS 数据文件是一种___________结构的数据文件。 5.SPSS 软件有___________种基本使用方式。 (以下每空2分) 6.调用数据文件“工厂职工信息.sav ”请将年龄最小、工资最高的工人的信息填在下面空中(姓名、工资)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2分,共4分) 7.某国对该国博士的子女数量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如下表:(每空2分,共6分)

请计算子女数的样本均值 A 方差 B 标准差 C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二.判断对错(每题1分,共10分) (1)对于一个字符型或数值型变量,SPSS用户缺失值可以是1至3个特定的离散值。 (2)定序级的数据不能选择均值作为集中特征指标。 (3)横向合并数据文件时两数据文件必须至少有一个名称相同的变量。 (4)饼图适合于所有测度水平的数据。 (5)“12My”为合法变量名。 (6)SPSS有默认的变量名,以字母“VAR”开头,后面补足5位数字。 (7)按变量值自动定位时要选择Data→Go to case。 (8)取值于一个区间,或者取值为比率的连续变量应设置为Scale测度。 (9)定序级的数据可以用茎叶图来表示。 (10)饼图要求不同的观测量的个数不能太多。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 有人设计了一种提高记忆力的训练方法。为评估这种训练方法的有效性,随机抽取了9名学生参加训练。先记录下训练前的记忆力数据,训练完成后,再记录下训练后的记忆力数据。问: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训练方法是有效的吗?你打算采用以下哪种过程解答?() A.单个样本T检验 B.独立样本T检验 C.配对样本T检验D.Means过程 2. 以下属于合法变量名的有()。 A.&ab345 B.My_ C.With-1 D.My age 3.某工艺研究所研究出一种自动装罐机,它可以用来自动装罐头食品,并且可以达到每罐的标准重量为500g。为检验它的性能随机抽取10罐来检查机器工作情况,你打算采用以下哪种过程解答?() A.单个样本T检验 B.独立样本T检验 C.配对样本T检验D.Means过程 4. SPSS中变量值标签的用途是()。 A.注明变量的含义 B.注明变量的取值范围,超出该范围的值将被作为缺省值处理

《物流管理定量分析》作业试题

《物流管理定量分析》 第一次作业 (物资调运方案的优化的表上作业法) 1.将下列某物资的供求不平衡运输问题(供应量、供求量单位:吨;单位运价单位:元/吨)化为供求平衡运输问题: 供需量数据表 解因为供大于求,所以增设一个虚销地,得供求平衡运输问题如下:

2.将下列某物资的供求不平衡运输问题(供应量、供求量单位:吨;单位运价单位:元/吨)化为供求平衡运输问题: 供需量数据表 解 因为供小于求,所以增设一个虚产地,得供求平衡运输问题如下: 3.甲、乙两产地分别要运出物资1100吨和2000吨,这批物资分别送到A,B,C,D 四个仓库中收存,四仓库收进的数量分别为100吨、1500吨、400吨和1100吨,仓库和发货点之间的单位运价如下表所示: 运价表 单位:元/吨 试用最小元素法确定一个初始调运方案,再调整寻求最优调运方案,使运输总费用最小。 解 用最小元素法编制初始调运方案如下: ⑤ ④

填有数字的格子数 = 2+4-1 = 5 用闭回路法计算检验数: 4725513712=-+-=λ,0172125513013<-=-+-=λ 因为有负检验数,所以此方案不是最优的,需进一步调整,调整量为: {}4001000,400m in ==θ 调整后的调运方案是: 求最新调运方案的检验数: 4725513712=-+-=λ,312551152021=-+-=λ 172551302123=-+-=λ 因为所有检验数均大于0,所以此方案最优,最小运输费用为: 671002550071500516003040015100=?+?+?+?+?=S (元) 4.设某物资要从产地321,,A A A 调往销地321,,B B B ,运输平衡表(单位:吨)与运价表(单位:元/吨)如下表所示: 运输平衡表与运价表 试用最小元素法编制初始调运方案,并求最优调运方案。

定量分析实验报告

Eviews4.0上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进行统计检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步骤,对运行结果进行解释。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影响一个给定地点的餐厅的消费者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但据分析主要的因素可能有:1.N在餐厅选址两三英里的半径范围内直接市场竞争者的数量。2.P在餐厅选址两三英里的半径范围内居民的数量。3.I人口的平均家庭收入。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各种因素对WOODY餐厅选址的的具体影响。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影响餐厅选址的主要原因,为餐厅作出选址决策提供参考。 在EViews中的操作步骤为: STEP1:建立工作文件:启动EViews,点击File=〉New=〉Workfile,出现对话框“Workfile Range”。在“Workfile frequency”中选择“undated or irregular”,并在“start observation”中输入“1”,在“end observation”中输入最后时间“33”,点击“ok”,出现“Workfile UNTITLED”工作框。其中已有变量:“c”—截距项“resid”—剩余项。 STEP2:输入数据:在“Objects”菜单中点击“New Objects”,在“New Objects”对话框中选“Series”,并在“Name for Objects”上定义文件名Y,点击“OK”窗口中出现了一个新序列Y,双击这个图标,可以得到Series:Y窗口。点击Edit 按钮开始编辑数据!用同样的方法建立N、P、I序列并输入数据。 STEP3:作散点图:分别把YN、YP、YI两个序列作为一个组打开。在这个组窗口中选View/Graph/Scatter/Simple scatter 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散点图。

气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报告实验

气相色谱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计算色谱峰的分享度 2、 掌握根据纯物质的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 3、 掌握用归一化法定量测定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 4、 学习气相色谱信的使用方法 二、 方法原理 1、 柱效能的测定:色谱柱的分享效能,主要由柱效和分离度来衡量。柱效率是以样品中验 证分离组分的保留值用峰宽来计算的理论塔板数或塔板高度表示的。 2 2 2 1 1654.5??? ? ??=???? ? ??=b R R W t W t n 理论塔板数: n L H = 理论塔板高度: 式中R t 为保留值(S 或mm ):2 1 W 为半峰宽(S 或mm ):b W 为峰底宽(S 或mm ):L 为 柱长(cm )。 理论塔板数越大或塔板高度越小,说明柱效率越好。但柱效率只反应了色谱对某一组分的柱效能,不能反映相邻组分的分离度,因此,还需计算最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 分离度是指色谱柱对样品中相邻两组分的分离程度,对一个混合试样成功的分离,是气相色谱法完成定性及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分离度R 的计算方法是: ) ()(2211211 2W W t t R R R +-= 或 2112)(2B b R R W W t t R +-= 分离度数值越大,两组分分开程度越大,当R 值达到1.5时,可以认为两组分完全分开。 2、 样品的定性: 用纯物质的保留值对照定性。在一个确定的色谱条件下,每一个物质都有一个确定的保留值,所以在相同条件下,未知物的保留值和已知物的保留值相同时,就可以认为未知物即是用于对照的已知纯物质。但是,有不少物质在同一条件下可能有非常相近的而不容易察觉差异的保留值,所以,当样品组分未知时,仅用纯物质的保留值与样品的组分的保留值对照定性是困难的。这种情况,需用两根不同的极性的柱子或两种以上不同极性固定液配成的柱子,对于一些组成基本上可以估计的样品,那么准备这样一些纯物质,在同样的色谱条件下,以纯物质的保留时间对照,用来判断其色谱峰属于什么组分是一种简单而行方便的定性方法。 用标准加入法来定性。首先用未知的混合样品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采集混合物样品的色谱峰,然后取一定量的混合物样品中加入怀疑有的物质的纯物质,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采集加入某纯物质的色谱峰,用两个色谱图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个色谱图上某一个峰的保留值相同,但加了某纯物质的色谱图上的色谱峰的峰高增加、峰面积增大,那么此峰即为某纯物质。 3、 样品的定量

知识点归纳——①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

知识点归纳——①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 一、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以配制500mL.1mol/L NaOH溶液为例) 1、NaOH药品不纯(如NaOH中混有少量Na2O),结果偏高。 2、用天平称量NaOH时,称量时间过长。由于部分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 ,得到Na2CO3和NaOH的混合物,则结果偏低。 3、用天平称量NaOH时,如砝码有污物,结果偏高。 4、用天平称量NaOH时,物码颠倒,但未用游码,不影响结果。 5、用天平称量NaOH时,物码颠倒,又用了游码,结果偏低。 6、用天平称量NaOH时,若用滤纸称NaOH,结果偏低。 7、称量前小烧杯中有水,无影响。 8、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流至容量瓶之外,结果偏低。 9、未把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或洗涤液未注入容量瓶,结果偏低。 10、烧杯中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开始转移溶液注入容量瓶,结果偏高 11、定容时蒸馏水加多了,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而用滴管吸取部分溶液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2、定容时摇匀,容量瓶中液面下降,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结果偏低。 13、容量瓶定容时,若俯视液面读数,结果偏高。

14、容量瓶定容时,若仰视液面读数,结果偏低。 1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俯视读数,结果偏低。 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稀H2SO4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若仰视读数,结果偏高。 【误差分析】 可能引起误差的操作c(mol?L-1) 天平的砝码上粘有其他物质或已锈蚀偏高 试剂与砝码的左右位置搞错偏低 量取液体溶质(如浓硫酸)时,俯视读数偏低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偏高 所配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即转入容量瓶定容偏高 转移溶液时不洗涤烧杯与玻璃棒或未将洗涤液转入容量瓶偏低 溶解、转移、洗涤时有溶液流出容器外,使溶质减小偏低 容量瓶在使用前,用蒸馏水洗净,在瓶内有少量水残留无影响 定容摇匀后,静止时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到刻度线偏低 如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用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偏低 二、酸碱中和滴定 17、滴定管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直接装入标准液,造成标准液稀释,溶液浓度降低,滴定过程中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18、盛待测液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就取液加入锥形瓶,待测液被稀释,测定结果偏低。 19、锥形瓶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再取待测液,造成待测液实际用量增大,测定结果偏高。 20、用滴定管取待测液时,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未排出就取液入锥形瓶后气泡消失,由于气泡填充了部分待测液,使得待测液体积减小,造成滴定时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21、滴定前,锥形瓶用水洗涤后,或锥形瓶中残留水,未干燥,或取完待测液后再向锥形瓶中加点水便于观察,虽然待测液体积增大,但待测液浓度变小,其物质的量不变, 无影响。 22、滴定前,液面在“0”刻度线之上,未调整液面,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 23、移液管悬空给锥形瓶放待测液, 使待测液飞溅到锥形瓶外,或在瓶壁内上方附着,未被标准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