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1、目的:

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

2、适应症:

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

禁忌症:

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

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

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

4、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

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

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

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消化道息肉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 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一旦发现出血,需进行适当处理,即在内镜下行各种措施止血,及药物喷洒,硬化药注射,电凝、激光、微波等。

二、穿孔

可发生在息肉切除术时的即刻,也可发生在术后数天内。常见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圈套切割部离肠壁太近;(2)、通电时胃

肠蠕动,使圈套钢丝损伤肠壁穿孔;(3)、圈套钢丝未收紧,导致通电时间过长灼伤过深;(4)、电流强度选择过弱,通电时间过长,使残端的灼伤过深至肠壁全层引起数天后穿孔;(5)、通电时未将息肉轻轻地向腔内提拉,形成天幕状假蒂。

发生穿孔并发症后,大多数行保守治疗,禁食水补液,胃肠减压,抗生素的应用,严密观察一般不需手术治疗均能治愈。但保守治疗失败者需根据穿孔部位、大小、形态和病员全身情况决定做修补,局部切除或造瘘手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结肠息肉内镜手术过程记实

一个意外的原因,让我在无麻醉的情况下,亲身体验,目睹了在自己腹中进行的一次手术-----结肠息肉内镜手术切除-----医学名称叫:EMR(内镜粘膜切除术)。为了让希望了解结肠息肉手术切除相关情况的朋友多一点信息,我记下了下面的文字。 ********* 我已经70了,平时胃肠功能较差, 比较瘦弱, 近年来肚子经常咪咕噜咕噜的叫。家人竭力劝说我去做肠镜检查,考虑到自己这部老掉牙的机器已经运转了七十年,理应检修一番,就去上海中山医院做了无痛肠镜检查。检出在距肛缘20厘米处有一个 1.5厘米的结肠息肉,有蒂。病理化验的结果是:绒毛状管状线瘤伴上皮内瘤变低级别。百度一下,看到-----“绒毛管状腺瘤是大肠息肉的一种,容易发生恶变,患者需高度重视治疗。” 既然发现了,那就手术切除呗。挂号中山医院内镜治疗专科门诊就诊。预约手术,等待住院通知。两天后就通知我住院了。排队办理了住院手续,入住中山医院六十七病区--日间病房。所谓,“日间病房”是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一种新型治疗模式,它面向病情较轻、较稳定的患者提供短、平、快式的医疗服务,一两天就出院。 到了病区已经是上午十点了,下午就要进行手

术。我觉得清肠时间根本来不及,上次做肠镜检查我是 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服药的,但是护士说没问题,进来的 病人都是这样的:上午服药,下午就进行手术。没有办法,服从命令。马上几乎一口气喝了两千毫升的泄药。 等待腹泻。期间有医生来进行了例行询问,有没有什么 病史啊,有没有过敏史啊。。。。。,又来护士抽了9 管血,进行化验。等了两个多小时,仍然没有动静,我 急了,请示了医生,1点钟的时候又加服了一千毫升药水。下午一点半,开始喊人去手术了,我还没有完成清肠,只能够一再延后。到了四点钟,医生说再不手术,他们要下班了,怎么办呢,我硬了头皮进了手术间, 麻醉医生听讲最后的药水是一点钟喝完的,说不能够进 行麻醉,因为胃里面还有药水,麻醉以后可能会引起 呕吐,呛入肺中就会有危险。所以不能够麻醉,手术要 改期。怎么办呢?幸好手术医生说,那就不进行麻醉, 做有痛手术,20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不会太疼的。我 想想也只能这样办了。 好了,手术开始。上了手术床,脱右腿的裤管, 向左侧卧。医生叫我忍住,千万不能动。助手将肠镜管 子从肛门插入,插入的时候,感觉到管子的推进,还真 是不怎么疼。这时候,从计算机的屏幕上面,可以看 到进入大肠内部的情况,助手说:“25 厘米了”,管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 EMR ESD术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 操作: 在(镇静/咽部局麻/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内镜下进行(高频点凝切除治疗/黏膜切除治疗(EMR)/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ESD))风险: 1.胃肠道准备所造成的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并发症。 2.药物不良反应、麻醉意外。 3.局部损伤:咽喉部、胃肠粘膜损伤、食管粘膜撕裂等。 4.消化道出血。 5.消化道穿孔。 6.心脑血管意外。 7.部分患者治疗前因诊断需要需加做超声内镜检查。 8.少数患者由于前次检查活检等原因,病变缩小无须电切治疗或病变已自行脱落而无须治疗。 9.部分病例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切除标本无法取出送病理检查。 10.因各种原因(如患者疾病原因、解剖异常等)不能完成治疗或一次性完成治疗。 11.术后组织病理为癌,并有浸润性,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1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13.其他。

(以上内容为医师所告知患者的病情、所需手术/操作/治疗及其风险。)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治疗。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的风险: 外科手术治疗:优点:可以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部分病例可以根治。缺点:(1)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2)费用相对要高;(3)并发症相对多。 患者声明: 1.医生已向我解释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内容。 2.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带来的后果。 3.我同意授权操作相关医生根据术中情况选择下一步或其他治疗方案。 4.我了解当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过程中出现针刺伤时,可能会抽取患者血样进行特殊化验。 5.我确认所提供之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并且无所保留。 6.我确认本人具备合法资格签署本同意书。 7.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中所取器官或标本将由院方处理。 8.医生已解释替代治疗方案利弊及其风险。 9.医生已解释患者预后及不进行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17625039.html,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护理 作者:姚红柳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6期 【摘要】目的对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50例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8.00%;对照组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7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00%,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6..01 患者肠粘膜表面向肠腔内发生突出的隆起性病变中,主要包括的是腺瘤、儿童型息肉、息肉病以及炎症息肉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能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对大肠癌进行预防的关键,所以患者一经确诊,即应尽早接受治疗[1]。目前临床上给予 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式就是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良好的护理有利于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将我院50例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患者,并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分别给予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50例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我院收治时间为2018年4月~2018年7月,全部患者均具有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适应症,同时,全部患者对于我院本 次研究已经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通过对随机数字表法的应用,将50例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患者,实验组中,男性患者占比56.00%,女性患者占比为44.00%,患者年龄在34岁~74岁之间,平均为(54.7±4.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占比为52.00%,女性患者占比为48.00%,患者年龄在35岁~73岁之间,平均(55.2±3.9)岁。我院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进行本次研究,并且全部研究对象各方面资料P0.05,可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仅限借鉴)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1、目的: 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 2、适应症: 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 禁忌症: 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 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 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 4、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 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

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 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消化道息肉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 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一旦发现出血,需进行适当处理,即在内镜下行各种措施止血,及药物喷洒,硬化药注射,电凝、激光、微波等。 二、穿孔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4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的标准化操作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的标准化操作 视频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暨护士内镜消毒与保养学习班以及第二届复旦中山内镜论 坛上徐美东教授报告操作要点:1. 选择合适的适应证(直径>1 cm的SMT,小于3 cm的SMT,腔内生长的SMT可以为5 cm以下),手术前要反复确认病变的存在(结合EUS、CT等检查),排除腔外外压性病变,如胆囊、变异的血管等。 2.标记:对准备行EFTR切除的病变最好切除前进行标记,标记的方法可以环粘膜下注水的针道即是标记点;也可以在瘤体周边应用APC、Dual knife等进行大体大概的标记。这种标记无需与粘膜病变一样精确标记边缘,仅是作为切除时的引导作用。 3.粘膜下注射:一般情况下,若瘤体大于1 cm,且标记定位准确,粘膜下适量注射不会导致瘤体寻找困难。就像ESD 操作一样,粘膜下注射后进行粘膜切开,粘膜下分离就显得层次清晰,容易进行组织辨认、便于寻找到瘤体。非注射状态下进行切开分离,组织灼伤明显,特别是碰到出血时,给各层次的组织辨认和寻找瘤体带来困难。 4. 沿瘤体边缘弧形切开粘膜、粘膜下层组织,尽可能精确暴露瘤体。找到并暴露大部瘤体后,根据术前EUS和CT的检查结果以及术中发现的瘤体大小、形状、来源的层次等具体

情况决定是否必须进行全层切开。如果考虑不全层切除就无法完整切除,这时就不必畏惧穿孔,及早主动全层切开。在我们有这么多成熟的缝合方法和技术的前提下,既然穿孔不可避免,小穿孔和必要的大穿孔差别不大,在良好的操作视野下,完整切瘤体才是最重要的。 5. 全层切开一定的长度后,可以用透明帽辅助将瘤体推向腔内,使背侧完全显露于视野中,在直视下从浆膜面沿瘤体外侧边缘逐步切除,这样既能保证瘤体包膜的完整性,同时可以在完全直视下处理浆膜面血管,预防瘤体完全游离时落入腹腔。在切除过程中,保证完整切除瘤体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正常粘膜,这对最后的缺损管壁的缝合十分重要。 6.全层切除包括瘤体的消化道管壁后,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是管壁缺损的周缘显露血管断端的电凝处理!特别是靠近浆膜侧血管,可以借助透明帽辅助显露浆膜侧。确切处理好周缘的血管断端后,确定无出血或渗血后就可以采用前述的各种缝合方法进行缝合了。 7.整个EFTR的过程中,应该和ESD操作一样,注意时刻保持视野清晰,任何操作都要在直视下进行,不推荐刀头插入病变深处盲视下操作。这样才能减少瘤体残留、出血以及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1、目的: 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 2、适应症: 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 禁忌症: 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 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 镜 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 4、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 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 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 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消化道息肉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一旦发现出血,需进行适当处理,即在内镜下行各种措施止血,及药物喷洒,硬化药注射,电凝、激光、微波等。 二、穿孔 可发生在息肉切除术时的即刻,也可发生在术后数天内。常见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圈套切割部离肠壁太近;(2)、通电时胃肠蠕动,使圈套钢丝损伤肠壁穿孔;(3)、圈套钢丝未收紧,导致通电时间过长灼伤过深;(4)、电流强度选择过弱,通电时间过长,使残端的灼伤过深至肠壁全层引起数天后穿孔;(5)、通电时未将息肉轻轻地向腔内提拉,形成天幕状假蒂。 发生穿孔并发症后,大多数行保守治疗,禁食水补液,胃肠减压,抗生素的应用,严密观察一般不需手术治疗均能治愈。但保守治疗失败者需根据穿孔部位、大小、形态和病员全身情况决定做修补,局部切除或造瘘手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一、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镜学》(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外临床、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胃镜发现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镜学》(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外临床、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

编码。 2.符合胃息肉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镜; (3)结肠镜检查 (4)胃放大染色镜。 (七)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

2015年内镜下结肠直肠息肉切除术相关指南与共识解读_张荣

2015 V ol.36 No.12 814 ?综 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结肠直肠癌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已上升至恶性肿瘤第二位,我国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1]。研究表明,手术切除结肠直肠容易恶变的息肉如腺瘤,有助于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因此,早期有选择性地切除结肠直肠息肉对于预防结肠直肠癌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相关指南及共识简要概述息肉的定义以及临床息肉的手术治疗,并重点从带蒂和无蒂息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 息肉的定义 从结肠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息肉是起源于上 2015 年内镜下结肠直肠息肉切除术相关指南与共识解读 张 荣1,2,林 辉1* (1.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072;2.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 摘要:结肠直肠息肉指肠道表面的隆起型病变,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有助于降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本文综述近年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的主要技术、适应证及结肠镜监测等相关诊治指南和共识。关键词:内镜;息肉切除;指南;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188(2015)12-0814-06DOI :10.13683/j.wph.2015.12.005 收稿日期:2015-10-29;修回日期:2015-11-30 作者简介:张 荣,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疾病临床诊治。通信作者:林 辉,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与内镜治疗。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编号:201440477)。 Guidelines interpretation fo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polyp in 2015 ZHANG Rong 1,2, LIN Hui 1* (1.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2.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 Abstract: Colorectal polyp refers to the protruded lesions on intestinal tract surface, which has a closed correlation with colorectal cancer. Endoscopic polypectomy is helpful to reducing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This review describes recent related guidelines of endoscopic polypectomy including the major techniques and indications and colonoscopy survilliance. Key words: endoscopy; polypectomy; guideline ; diagnosis; treatment 皮组织非黏膜下肿瘤的隆起。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从病理上将肠道肿瘤分为上皮性肿瘤、间叶源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传统意义上的息肉包括腺瘤、异型增生、锯齿状病变和错构瘤等,均属于上皮性肿瘤分类中的癌前病变[3](表1)。2 息肉切除技术 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SS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分次EMR (pEMR )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等[4]。根据内镜下形态学特征,结肠直肠息肉可进行巴黎/日本的形态学分类[5](表2)。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肛肠协会(ACPGBI )根据息肉大小以及巴黎/日本形态学分类推荐治疗息肉的方法[6],见表3。3 带蒂和无蒂息肉的管理 3.1 带蒂息肉的管理 目前关于结肠直肠带蒂息肉的管理尚无统一的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摘要】目的研究肠息肉内镜下的病理分型。方法对348例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切除,并行病理检测。结果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结论部分肠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术后需要定期随访。 【关键词】肠息肉内窥镜病理检查 大肠息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大肠表面隆起病变的总称,以大肠腺瘤最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患者忽视[1]。研究表明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临床症状、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大肠息肉的诊断、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院采用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2月—2009年3月在我院采用内镜切除的肠息肉患者3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7例,女121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42±23)岁;病程6个月~3年;临床表现为便血、腹痛、便秘、消瘦等;其中多发性息肉84例,包括结肠多发性息肉36例,结直肠多发性息肉30例,直肠多发性息肉18例;单发性

息肉264例,包括直肠123例,乙状结肠71例,横结肠和回盲部各18例,升降结肠各17例。息肉多表现为半球形、球形、乳头状和扁平状。

1.2方法 1.2.1采用OlympusEVIS200系列电子肠镜及ERBEICC200型高频电发生仪。如果息肉的直径≤0.5cm,用活检钳钳除整个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0.5cm采用高频电发生仪(PSD)套切完整息肉送病理检查,根据息肉大小选择功率,每次通电35s直至息肉被切除,回收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2.0cm的巨大息肉,不能一次性切除的,采用分块、分次套切送病理检查。 1.2.2观察不同年龄(19~40岁,>40岁)肠息肉的分布和病理类型。 2结果 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 3讨论 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肠道疾病的16.4%~42.6%,并有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的趋势[2]。大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其中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这些非肿瘤性息肉无恶变的可能;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上述两种属于癌前病变,与其组织学类型有关;炎性息肉是慢性炎症所导致的黏膜增生性反应;而增生性息是

浅谈内镜下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

浅谈内镜下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 文章整理:成都男科医院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17625039.html,/ 近年来,我国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早期预防显得极为重要,早期发现并切除胃肠息肉是减少发病率的重要措施,现将我科自2008年一月至今908例胃肠息肉患者用高频电发生器与微波手术器等方法进行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908例为胃肠息肉,其中胃息肉300例,男180例,女120例,年龄8~81岁,平均47岁。临床主要症状为上腹痛(不适)、黑便等。结肠息肉608例,男421例,女187例,年龄3~84岁,平均45岁。主要症状为腹痛(不适)、便血、腹泻等。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由内镜检查证实有1枚或1枚以上息肉。其中4例患者结肠息肉呈葡萄状。有无数个,予分次治疗。 2.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术前应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史,常规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年龄大于60岁或原有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2.1.2 按常规做好胃肠道的清洁准备,禁食禁饮8~12h。胃息肉治疗者,前一日晚进清淡饮食,行肠息肉治疗者,术前3天进无渣半流汁,术前1天进流汁;术日晨口服硫酸镁。肠道准备充分无粪水残留可使视野清晰,利于操作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1.3 进行腹部检查,向病人说明操作过程,消除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1.4 仔细查看患者上次检查报告,根据息肉类型,具体情况做好仪器及附件的准备,选用合适的胃(肠)镜,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圈套器及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等。术前妥善连接各导线,测试性能完好。 2.1.5 术前用药。胃息肉者,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肠息肉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654-210mg,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术前针的应用、咽部充分麻醉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2.2 术中配合。 2.2.1 术中配合要默契,特别是收圈时要慢慢收紧,用力均匀,切忌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而引起机械切割导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2.2.2 按常规行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摘除方法。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圈套器电凝电切。在合适的时机、部位放圈、收圈,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 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 作规范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1、目的: 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 2、适应症: 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 禁忌症: 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 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Olympus-V70型电子肠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 4、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

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 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消化道息肉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得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得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与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

内镜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新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1、目的: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 2、适应症: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 禁忌症: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镜 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 4、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 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消化道息肉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 一旦发现出血,需进行适当处理,即在内镜下行各种措施止血,及药物喷洒,硬化药注射,电凝、激光、微波等。 二、穿孔 可发生在息肉切除术时的即刻,也可发生在术后数天内。常见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圈套切割部离肠壁太近;(2)、通电时胃肠蠕动,使圈套钢丝损伤肠壁穿孔;(3)、圈套钢丝未收紧,导致通电时间过长灼伤过深;(4)、电流强度选择过弱,通电时间过长,使残端的灼伤过深至肠壁全层引起数天后穿孔;(5)、通电时未将息肉轻轻地向腔内提拉,形成天幕状假蒂。 发生穿孔并发症后,大多数行保守治疗,禁食水补液,胃肠减压,抗生素的应用,严密观察一般不需手术治疗均能治愈。但保守治疗失败者需根据穿孔部位、大小、形态和病员全身情况决定做修补,局部切除或造瘘手术。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的术中配合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的术中配合 发表时间:2012-12-05T15:16:47.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周会梅铁敏马继红潘淑芹崔秀珍[导读] 一般用抗生素和休息等保守治疗,如症状、体征加剧者可行外科手术。 周会梅铁敏马继红潘淑芹崔秀珍(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272-03 【摘要】目的讨论内镜下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的术中配合。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电切息肉中的配合:护士应严格按照术者指示进行操作。首先根据息肉蒂的粗细或广基息肉基底的直径设定电切、电凝指数及决定是否设定混合电流。然后送入圈套器,随时按术者的指示伸出、回缩、张开、收紧圈套器协助完成电切。食管贲门、十二指肠部位壁薄、蠕动快,圈套息肉时需与术者密切配合,尽量套进息肉近端,否则易引起穿孔。 【关键词】内镜下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术中配合 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病理组织学上以腺瘤常见且有一定的癌变率,属癌前病变。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消化道息肉的认识也不断提高,特别对于广基息肉,为消除隐患更应及早治疗。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在内镜直视下借助各种辅助设备和配件切除息肉,不仅有治疗作用,更具有诊断价值。内镜下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小、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的优选治疗方法。它具有操作方便,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可及时观察和局部镜下处理术中出血等优点,避免了患者开刀的痛苦,损伤小,恢复快,同时也节约了住院费用。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18~68岁。其中食道息肉2例,胃息肉6例,结肠息肉3例,直肠息肉1例。均采用电子胃镜或者电子肠镜进行电切术。全部病人手术成功。 2 物品准备 2.1 内镜。 2.2 一般胃镜检查的常规设备。 2.3 基本器械高频电发生器、电缆线、把手、圈套器(无齿、带齿及各种型号根据息肉形态选择)是内镜下套切息肉中必不可少的。 2.4 其他相关的或止血的附件高频电凝探头、热探头、透明帽、热活检钳、注射针、止血钛夹等。为了使手术顺利进行和及时处理并发症,这些都是应该准备好的。 2.5 回收息肉的附件三爪钳、网篮等。 2.6 药物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浓氯化钠等。 3 术前准备 3.1内镜准备 3.2圈套器准备 3.3高频电发生器的准备 3.4患者准备 3.4.1 了解患者病情包括既往史及治疗情况,嘱患者把既往内镜及X线检查结果带来,了解息肉的部位、大小及形态,以便选择适当的内镜及圈套器。 3.4.2 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时间、血常规、血型。如有凝血功能异常,需要纠正后才能施行电切手术。检查肝功能和乙肝两对半。 3.4.3 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尤应注意近期是否服阿司匹林、NSAIDs类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应停用1~10天后才行息肉电切,按需要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 3.4.4 解释病情详细解释息肉电切的目的、并发症及其限制,强调电切需重复或电切后部分尚需手术的可能,以便让患者及家人了解治疗的需要性,这样有利于患者的配合。 3.4.5 签署手术同意书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必要性认可并同意进行高频电手术后,应签署手术同意书,以免发生医疗纠纷。 3.4.6 同胃镜检查护理常规。 3.4.7 术前用药 (1)咽麻祛泡剂:同胃镜检查准备。 (2)镇静剂:苯二氮卓类有镇静、抗焦虑、消除痛苦记忆的效果,且有轻微抗肠痉挛的作用。常用剂量为5~10Mg,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最好用脂化乳剂型,以便减少静脉注射的疼痛和静脉炎。 (3)止痛剂:哌替啶25~75Mg,用于精神紧张和对疼痛耐受差的患者。最好静脉给药(1分钟以上推入),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和言谈,老年人、有其他疾病者应低剂量,效果不佳时再增加剂量。 (4)解痉剂:东莨菪碱10Mg、654-2 10Mg或者胰高血糖素0.5~1Mg肌内注射。 4 术中配合 4.1患者护理 4.1.1 上消化道手术的患者要固定好口垫,嘱患者放松。 4.1.2 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安慰和鼓励患者克服正常范围内的某些不适。 4.1.3 检查前向患者解释电切意义,消除患者精神紧张以获配合,嘱患者有不适时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注意监护患者,尤其对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全者、应用镇静剂和止痛剂者应加强监护,观察对止痛、镇静剂的反应,患者表情、神志及生命体征。 4.1.4 注意脉搏及血压监测结果。 4.1.5 注意安全,电极板必须按规定固定在患者腿上,防止电灼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