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张显传张威解群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时段:6—10世纪(581-960年,共380年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

二、主要特点:

1.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

2.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区中心。

3.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繁荣发达、最文明先进、最富庶的国家:

(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

(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

(3)是世界上惟一保持长期统一的国家。(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

(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大都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

(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有人希望“政治上像中国一样统一,经济上像汉人一样灿烂,生活上中国一样安康”。

为什么以“繁荣”“开放”为主题?而不以封建社会发展的隋唐时期相概括?

(1)繁荣是指当时国家经济发达,尤其是唐朝吸取隋亡的教训,政治清明,武功辉煌,科技文化昌盛,使人感到繁盛和强大。

(2)开放是指是当时的社会经济上繁荣昌盛,政治上博采众长,思想文化上广泛吸收异域文化成就,文学艺术和对外联系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现与开放。

同时,繁荣与开放是一体的,繁荣促进了开放,开放又推动了繁荣,终于使隋唐社会处在繁荣与开放的境地。

(3)从前是以社会发展历史为线索为标准的。

春秋战国——奴隶向封建过渡,秦汉——封建成长,三国——发展,五代宋元——封建继续发展,明清——封建衰老。

(4)现在是以中国文明史发展线索为标准的。

三、教学重点。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本课有两个子目,它们分别是:“隋的统一”和“贯穿南北的动脉”。其中以“贯穿南北的动脉”也就是大运河的内容为重点,这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史的光辉与灿

烂。在本课的“每课一得”中还向学生介绍了世界上的其他著名运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展现了新世纪(版)教材的一大特点。一些讲了的知识并不考,学得多,考得少,学生们爱学,兴趣高。

在文明史中淡化了阶级斗争和王朝建立过程。由此,隋的统一不是重点,隋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都不做重点介绍。隋末农民战争对于贞观之治的作用只要在行文中讲明即可。唐王朝建立与唐末农民战争亦不是重点,点到为止即可。

关于对隋朝文帝与炀帝的评价问题。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本课有三个子目,即“唐王朝的建立”“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第一、二子目的设置是为第三子目服务的,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贞观新政”,因为它是初唐政治繁荣的重要表现,而且贞观之治还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清明统治。“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有因果关系,但学生不易弄清,教师需要加以指导、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作为难点来处理。

集中说清“贞观新政”“贞观之治”和“贞观政要”。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这一课有三个子目:“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繁荣”,其中前两个子目是重点。正是因为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重视社会生产,才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其表现就是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教材的安排与以往不同的是没有提及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衰败;从整个隋唐阶段的历史看,也只讲繁荣不讲衰落,其主要原因是符合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问题。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全课有三个子目:“科举制焕发活力”“衣食住行时尚”“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隋唐科举制的内容是重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它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它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影响着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它对唐朝社会生活的繁荣和进取的社会风貌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于对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评价问题。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本课有三个子目“天可汗”“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点苍山会盟”。其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重点,“天可汗”和“点苍山会盟”是表现。

关于对吐蕃一词的不同看法问题。

第6课开放与交流

本课有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国际性大都会长安”。重点是前两个子目,突出了国际交往中的中外交流。

如何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关系问题。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了解历史人物,必须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总是通过事件表现出来。要了解历史现象又必须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因为,历史现象总是由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的,是由各历史活动连结起来的。本单元有很多历史关系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比如,有很多历史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文成公

主、松赞干布、玄壮、鉴真等等,可以把它们分成若干组。

唐太宗是一个历史人物;他善于用人、纳谏,实行了“贞观新政”,是一个历史事件;由此,在他的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是历史现象。

武则天是历史人物;她改国号称帝,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历史事件;在她统治期间,生产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奠定基础,史称“贞观遗风”,这是历史现象。

玄奘、鉴真和“遣唐使”都是人物和专有名词;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遣唐使团”来华,都是历史事件;形成了“唐代中外文化开放与交流”的新格局,是历史现象。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都是历史人物;文成公主入藏是历史事件;由此,进一步加强了汉藏密切关系,以至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历史现象。

隋唐时期有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按照课程标准指示:“评价唐太宗”是第三个层次,即最高层次,应是重点中的重点。“以遣唐使……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是第二层次,也应加以重视。其他为第一层次,即最低层次。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孤立地、分散地讲解,以为它们是互不相干的,而应把它们联系起来,综合起来讲。这样就能抓住重点,一通百通。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本课分三个子目:“雕版印刷”“火药”“赵州桥”。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

有三个子目:“千古吟诵的唐诗”、“观者如山”的乐舞、“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三子目在课标中属于最低层次要求,三个子目以唐诗为主。

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这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了解中华诸姓的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其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融洽精神。帮助学生破除狭义的同姓家族意识,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

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

(1)以曲辕犁、筒车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2)地主阶级冲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制度的确立,巩固了社会变革在成果,焕发了社会的活力。(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律、唐律疏议)。

(4)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唐朝皇帝励精图治、以教化代刑罚)。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一、时段:960——1368年(400年历史)。

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

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

2.南宋与金对峙。

3.元朝大一统局面。

二、主要特点:

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

(1)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统一。

(2)从地域上说,由中原向四周;从东北到西北,从北方到南方;表现在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地域上也有中国向世界扩散,东西方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中国在此时仍处在先进地位。中国的政治改革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地域上也包括从陆路到海洋,中华文明通过陆路、海路向外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化典籍也向外国输出。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马可·波罗到中国。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3)从文明形态上说,由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

(4)从碰撞的范围讲,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5)从程度上讲是发散型的、放射型的。

(6)碰撞中给人民带来苦难,(11-13世纪,欧洲有十字军东征,有蒙古军的西征)在交融中促进了交流,推动了东西方文化发展。

(7)宋元时期是秦汉以来中外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显示了中国的魅力,对世界文化进步起了重要作用。世界上优秀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华文明。

三、教学重点。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程标准: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材分三个子目介绍本课内容:“澶渊之盟”介绍了北宋政权与辽政权的建立,以及双方战与和的关系;“宋夏和战”介绍了西夏政权的建立以及同北宋政权的战与和;“碰撞中的融合”介绍了辽和西夏代表的游牧文明和北宋代表的中原农耕文明间的碰撞与融合,辽和西夏的统治者注意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契丹与党项族封建化和与汉民族融合的进程。从三目的标题上,我们可以明显认识到北宋、辽、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在民族关系方面,既有对立和斗争,例如辽、宋、西夏之间的战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相互学习,例如北宋与辽、西夏的榷场贸易,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等,而后者是民族关系中的主流。中华民族在密切交往中进一步融合。

本课难点之一是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与以往教材的提法有所不同。

民族关系发展问题。

(1)民族关系发展是中国古代史中又一个重大历史现象。

(2)南北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民族分立,民族融合。

分立是指一种分化、分离,或分裂倾向。与这时期相符合。

这一趋势直到隋唐时期依然存在。(藩镇割据、五代十国)。

结果是: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一个民族:汉族。

(3)宋辽夏金时期的特点是:民族并立。

并立是指几个王朝同时并存,不分上下,最后被蒙古势力削平,出现了元朝。

结果是:多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

(4)前者也有并存,但主流是融合。后者也有融合,但主流是发展。

(5)“并立”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

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结果互相妥协、和解,维持相对和平。

设置榷场,互通有无,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推动中原地区民族融合不断深化。

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南移步伐,缩小了民族间的差距,加快了民族融合。

对澶渊之盟的不同评价。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课程标准: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金政权是与宋政权并立的又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教材分三个子目介绍本课内容:“靖康之变”介绍了金政权的建立,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人民的抗金斗争”介绍了南宋的建立,以及在岳飞等抗金将领的领导下,南宋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金斗争;“金朝变革女真习俗”介绍金统治者注意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习俗,推动女真族完成封建化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认识宋金的和战,其实这也涉及到上一课的内容,就是如何认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的对立和斗争。

对岳飞的不同评价。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课程标准: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经济重心南移”介绍了宋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的原因,后两个子目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叙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成就。

经济重心南移有一个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这一变化还影响着今天中国经济的状况,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1)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2)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以秦岭—淮河这一自然分水岭为界,分成东西南北四方。

(3)自远古至西晋,由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因此,北方超过南方。

(4)南移开始于三国时期。

(5)发展于唐代中后期。

(6)稳定于宋朝(南宋时南方超过北方);从走向看,是一条不平衡的对称线:北不如南,西不如东,离对称轴线越远,经济则越落后,靠轴线越近,则经济越发展。这是历史运动的结果。

(7)清朝前期,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至南方。

(8)原因:

①人口南移。

②政治中心南移。

③北方战乱,南方安定。

④注意兴修水利(太湖、江淮)。

⑤有了先进生产力。

(9)主要表现:

①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

②水利、农作物、经济作物产量、品种都有发展(占城稻)。

③手工业发展表现在煤的产量与使用均在世界首位;钢铁居世界水平。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尤其在造船业上发展较快。

④商业已成为南方政权的主要财政来源,纸币出现是世界第一位。

⑤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占全国的62.9%,北方占37.1%。

⑥海外贸易发展,中国商人与97个亚非国家地区往来。

(10)延续到现今。

关于对宋代经济和社会文明方面的评价,课后“材料阅读”给予了很高评价,此外“每课一得”中关于纸币的产生、发展也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与传统教材相比,本课内容是一个创新,反映了历史课程改革的人性化、人文化趋势,以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史作为学习内容和基本线索。本课对两宋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介绍,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士农工商”介绍了宋代社会各阶层状况,而第二、三个子目分别介绍了乡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形成宋代社会生活的整体印象,认识到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经济发展、文明发达的时期。

关于“士农工商”这一子目,有的教师请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一个阶层,通过阅读教材,说出本阶层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生活状况。而在“乡村生活”一目中,小字部分介绍了宋代民间传统节日,如元旦、寒食、冬至的情况(课后“材料阅读”中也有相关内容),本课活动建议是:“了解家乡的节日活动,想一想,与古代的相比有哪些变化?”有些教师更又加了一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课程标准: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本课子目中“‘一代天骄’的崛起”叙述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叙述了元朝建立和忽必烈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谈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及元代民族关系发展的状况。

本课活动建议是:“结合本单元所学课程中有关内容,议一议中国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是怎样逐渐融合的?”紧扣了本单元的主题“多元文化碰撞融合”,同学可以对单元相关内容进行一次总结,并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6)元朝民族关系的特殊表现是:

民族关系进一步得到发展:汉族开发边疆,边疆各族大批内迁。

出现了四种人:南人(原汉人),汉人(契丹、女真与汉人形成新汉人)。

蒙古人、色目人(西夏人与畏兀儿人)。

在中国境内出现一个新民族——回族。中华文明从跨国度接触到形成多元化一体的局面,为中华民族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7)应注意的是:

我们坚持以中华民族为本位的发展观,坚持当代中国的疆域观,坚持以开放、平等、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我们反对沿袭汉族为本位的民族观,但承认以汉族为主体的特殊作用,同时也注意少数民族在历史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回避使用“侵略”与“爱国”的概念,只用“正义”“非正义”“进步”与“倒退”作为判断。

我们既赞扬反抗民族压迫中的英雄人物,也给少数民族中的历史人物以充分的肯定。

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生命力的一个整体,是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结果。

对元朝历史地位的不同评价。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在隋唐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宋代又出现了一些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本课的重点应为前两个子目“活字印刷”“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尤其要注意它们对于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棉纺织技术革新”可以结合宋代经济发展讲述。

课后“活动建议”希望同学通过实践法感受活字印刷的优越性。新加坡的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设想自己穿过时间隧道,采访了活字印刷的发明人毕昇和记述人沈括(“每课一得”中介绍了沈括和《梦溪笔谈》),毕昇叙述了活字印刷的发明过程和工艺,沈括则谈了对这一发明的评价及发展前景展望。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课程标准: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本课的三个子目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意境悠远的宋词”是重点,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一目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每课一得”介绍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按照活动建议,让学生调查当地的地方戏,查找它的源流。

对照课程标准,“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一目中,同学应该掌握哪些内容,教材这部分应如何处理?掌握第一自然段内容即可,其它内容(大小字)作为材料使用。

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不同评价。

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关于本课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准备,教材叙述的已经很清楚。

有些教师没有按照教材各课顺序,而把本课与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效果很好。

关于课后的活动建议,有些实验区使用了,效果很好。

在活动中,历史教师可以和美术教师合作。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时段:1368——1840年(472年历史)。

明朝与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

二、特点

为什么以“繁盛”与“危机”来概括?

以往,我们常常用“封建主义的衰落”来说明。从社会发展史角度,往往以社会制度的变化来定性的。

本次课程标准是从中国文明史角度来分析的,意在全面展现中国文明发展的全貌。从“繁盛”“危机”两个方面说明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总体特点,实际上也是想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巩固同时,又出现了衰退的迹象。从文明的发展而言,它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积累越来越多,所以达到了“繁盛”时期。从社会发展而言,文明的发展中也可能出现“危机”。

所谓“危机”是指这个社会已潜伏着很多危险的因素。任何社会都会产生危机。因此,明清时期的危机早就存在,尤其是在与西方各国相比较时,面临着西方的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挑战,中国落后的农业文明,缓慢发展的生产技术,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缺乏活力的统治机制,更显现了它的落后,于是,这种潜在的危险也就酿成了社会的全面危机。

三、教学重点。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本课有三个子目,它们分别是:“明清帝国的更替”“皇权高度膨胀”“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第一目“明清帝国的更替”主要讲述的是这一时期朝代的更替,第二目、第三目分别从政治和思想角度来说明明朝和清初专制统治强化的情况。其中以皇权高度膨胀为重点。明清帝国的更替这一子目在教材中以小字内容出现,作为过渡,它突出了教材的特点:以中华文明史为主线,不过多追求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于明朝专制主义问题。

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本课有三个子目:“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这些斗争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在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关于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倭寇”是由日本武士、商人、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的。因此,性质是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明朝中后期,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抗倭。未说是民族英雄。

倭患既包括海寇商人反抗明朝政府的海禁,又包含日本的倭患。但王直等海寇骚扰具有典型海盗的特性,对于他们的活动不宜估计过高。

认为倭寇大多数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是以海上私商贸易集团为主体,联合其他各阶层人民反对明王朝海禁政策的斗争,是中国的内部斗争,若他们能成功,可能对中国以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郑成功的不同看法。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本课有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平定准葛尔部、回部贵族叛乱”,第二子目是“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第三子目是“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这三个子目都是本课的重点。三个子目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说明了清初民族政策的特点:刚柔并济。“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这一子目的设置,突出了教材的新意,紧扣新课标,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关于对清朝民族政策的不同评价问题。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本课两个子目:“明清皇宫”“雄伟的长城”,两个子目都是重点,并通过它们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关于明清皇宫,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故宫的门票、简介,课堂中安排学生对故宫中的重要建筑进行介绍并播放有关资料片。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更能体会大一统国家的雄伟气派和博大精深。

关于长城作用的新提法。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课程标准: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知道《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本课包括“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明清小说”三个子目,课程标准它们只做最基本的要求,即识记层次要求。本课的难点是如何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科技的繁荣,以及对进行中外科技发展情况的比较。

每课一得介绍了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课程标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本课的两个子目“郑和下西洋”和“闭关政策”在课程标准中都有涉及,尤其是“闭关政策”,属于知识与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应用层次要求。

关于郑和下西洋:

(1)对于下西洋的背景、过程、规模,没有什么变化。

(2)对下西洋的作用与意义也基本上与通常提法一致。

(3)对于它的目的与前提法有所不同:“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并说“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实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观之举,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航海史上的一个壮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世纪。

但是,它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明政府的贸易原则是“厚往薄来”,即高价收购外来货,低价出售中国货,且大量输入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品,与国计民生无关。其目的是为了显示中国强大,满足自我虚骄的心理,加深以我为中心的观念。所以,新教材在肯定它的影响同时,特别指出了它的弊病。

对于闭关政策,教材介绍了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表现,以及闭关政策的影响,教学中可以利用“材料阅读”,同隋唐时期进行对比。

关于“闭关锁国”政策。

关于课文“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的几点说明:(1)自汉朝至明初,中国一直处在世界文化发展前列,在对外关系上也一直处于开放的心态。

(2)实际上自明末以来就出现这一倾向,清初更一反常态,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3)官方文书上并没有这样明确的言辞,而其实际做法就是处处与世隔绝,主观上中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4)原因:

①中国自给自足经济的影响,不需要外国商品。

②封建统治固步自封,骄傲自大,团关自守。

③担心反清力量北上。

④外来殖民者武装讹诈,海盗,威胁清统治。

⑤害怕内外勾结,共谋反清生事。

(5)主要表现在:限制对外贸易,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减少通商口岸数量;禁止教外国人汉语;盲目自大;排斥西学;监视外商等方面。

(6)后果与影响:书中肯定它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尤其指出它的严重后果:造成国人闭目塞听,社会保守、中国停滞不前,远离世界发展潮流。导致航海衰退;丧失贸易自主权;拉大与外界差距;

“每课一得”介绍了历史上华侨的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同学进行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没有直接对应,但在对中国古代史的整体说明是如此概括明清时期特点的:“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本节教材包括三个子目,“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第一个子目叙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康乾盛世,中国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其水平超越前代,形成我国封建经济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峰。第二个子目讲述了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封建社会中出现了向近代文明,也就是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列强挤压下的危机”把西方主要国家向近代工业国家转化和康乾盛世中国统治者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加强专制统治做了对比。

什么是危机?危机就是危险,就是潜在的矛盾爆发的危险因素或导致社会落后的危险因素。从广义上说,任何时代都有危机。而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危机是说社会各方面潜在这样的危险,如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土地短缺、人口压力、民族矛盾、统治制度缺乏活力、闭关锁国、文化落后等。其中有一些是当时看不出来的,而一旦与西方资本主义接触后,就立刻表现为社会问题。因此,所谓“社会危机”其实是在中西对比的意义上说的,因为这个时候中国这个传统的封建的、农耕文明

为主的国家已经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了,中国仍在自己的轨道上安步行进,这本身就是落后的表现,就是社会落后的危机。

本课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出现了一系列对于七年级学生较难理解概念,如近代化、人身依附关系、经营手段、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股份制等。

第25课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

设计思路:本课是中国古代史的总结,在教材中又补充了大量有关世界文明古国的图片,这就要求从古今中外时空的结合上,来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目的是把古代史的学习和当今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想象的能力。

北师大版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备课从整体到部分) 1、P1和以往1—3册教材的一样,都是编者与读者小朋友的对话,每一个对话都有它的主题,我们看一看这册教材的主题是什么呢? 智慧老人说:你喜欢数学吗?数学世界很精彩。 淘气说:我喜欢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笑笑说:我喜欢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 机灵狗说:嘻嘻,真有趣! 小朋友,你喜欢哪些数学学习活动?与同伴说一说。 这一册的两个对话的主题就是:数学世界真精彩,数学真有趣。我们老师可以利用这样一个主题,在开学初的第一节课和同学进行对话。 2、再来看一看这册教材要学习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数学计算 数与计算在我们的第一单元除法,我们在第三册也学过表内除法,这个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二单元:混合运算 (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两步有括号式题)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六单元:加与减(一)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八单元:加与减(二)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从这里看,我们这个学期所学的数的内容,它的范围扩大了,由百以内的数扩大到万以内的数。 第二部分空间与图形 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 (认识八个方向和相应的路线) 第五单元:测量 (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 第七单元:认识图形 (角、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第三部分统计 第九单元:统计 (读统计图表,在方格纸上画条形统一图) 可能性的问题,这学期没涉及到。 第四部分实践活动 1、在每部分学习内容中配有: ●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 ●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 2、练习中有4个实践活动 3、综合性实践活动 有两个大的情景图:①走进乡村 ②美丽的植物园 除此之后,还有一些小栏目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的三个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的三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个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部编版中将其作为一个课文小节来学习,通过对科举制产生背景和科举制诞生深远影响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未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一一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絵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固与发展”,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又突出明清际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康熙大帝》来导入。本单元学生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教材整合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知识专题,可以对教林适度整合。如历代王朝的更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现固;对外交往;科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等。例如,本套教材各单元都重点讲述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可把各单元有关科技、思想文化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 李艳红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共3个单元、25节正课,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时段:6—10世纪(581-960年,共380年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 二、主要特点: 1.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2.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区中心。3.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繁荣发达、最文明先进、最富庶的国家: (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 (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 (3)是世界上惟一保持长期统一的国家。(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 (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大都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 (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有人希望 三、教学重点。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本课有两个子目,它们分别是:“隋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其中以大运河的内容为重点,这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史的光辉与灿烂。 第2课贞观之治 本课有三个子目,即“唐王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第一子目的设置是为第二子目服务的,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因为它是初唐政治繁荣的重要表现,而且贞观之治还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清明统治。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有因果关系,但学生不易弄清,教师需要加以指导、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作为难点来处理。 第3课“开元盛世” 这一课有两个子目:“开元盛世”“盛世经济的繁荣”,正是因为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重视社会生产,才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其表现就是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教材的安排与以往不同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衰败只以小字形式提出,供学生阅读;从整个隋唐阶段的历史看,也只讲繁荣不讲衰落,其主要原因是符合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全课有三个子目:“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隋唐科举制的内容是重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它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它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影响着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它对唐朝社会生活的繁荣和进取的社会风貌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本课有三个子目,其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重点,其余为选学内容。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本课有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关系”。重点是前两个子目,突出了国际交往中的中外交流。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内容包括:“雕版印刷”“诗坛”“赵州桥”。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书法和绘画”、“观者如山”的乐舞、“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三子目在课标中属于最低层次要求。 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 (1)以曲辕犁、筒车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2)地主阶级冲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制度的确立,巩固了社会变革在成果,焕发了社会的活力。(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律、唐律疏议)。 (4)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唐朝皇帝励精图治、以教化代刑罚)。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时段:960——1368年(400年历史)。 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2.南宋与金对峙。3.元朝大一统局面。 二、主要特点: 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 (1)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统一。 (2)从地域上说,由中原向四周;从东北到西北,从北方到南方;表现在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地域上也有中国向世界扩散,东西方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中国在此时仍处在先进地位。中国的政治改革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地域上也包括从陆路到海洋,中华文明通过陆路、海路向外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化典籍也向外国输出。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马可?波罗到中国。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3)从文明形态上说,由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 (4)从碰撞的范围讲,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新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总体设想

教材分析及教学总体设想 一、本册教材简析 1.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思路。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册教材在呈现时,十分重视学生的活动,这样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 动中得到发展。 2.删繁就简,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 新的数学课程体系,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干。本册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删繁就简,力争加强基础,突出思想方法。例如“小数乘法”这一内容,过去的教材 一般要分为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小数乘以小数,分别总结计算方法。实际 上小数乘法的关键是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本册教材打破这样的编排顺序,在这个单元中安排“有趣的小数点”。通过具体的事例,学生容易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在探索 的过程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素材,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他们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逐渐丰富,本册教材提供的情境范围比前几册逐步扩大。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也是本套教材力求做出特色的内容之一。本册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中发现规律并用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材在编写时,仍然注意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本册教材运用图画、故事、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提高了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要求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 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全部)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1课远古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发现地点是云南元谋。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发展较快,下肢发展较慢,脑也在缓慢的进化,这些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工具上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_缝制衣服。 4、火的使用的作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群居。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第2课氏族聚落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 多年,位于黄河流域,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子;半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粟,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彩陶,能够饲养猪、狗等家畜。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流域,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黑陶。 3、大汶口:距今约四五千年,遗址位于山东大汶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最早会挖掘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居民。 第3课传说时代 1、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尽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3、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3、兵器、衣裳。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4、华夏族的形成:(1)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部落。(2)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又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3)炎帝、黄帝部族走向联合,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原始社会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禅让制度下产生的著名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6、禹是传说时的治水英雄,被称为大禹。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

2020年七年级历史学科上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学科上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word资料3页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本课选自教育部新编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题目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这三节通过题目与小标题的对比,可以理解为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稳固统治的措施,又可理解为汉武帝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就巩固统治而言,汉武帝的政策有谋略,有步骤,善于纳谏,善于选择,善于变通。汉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加强大一统的局面,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巩固郡县制的成果,加强中央政权,选贤任能,北击匈奴,开发西域交通,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逻辑顺序 三、学科前沿 武帝经过汉初60多年的恢复,渴望自己建功立业,在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的《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这篇论文中,孙教授提出:汉武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在汉武帝心目中,祖父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所作出的功业都不是根本大业,都是在紧急状态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他给自己定的历史使命,是要为后世子孙创造出一套可以长期沿用的治国制度。孙教授从儒家在国家当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选拔人才,监督官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史学月刊》在2001年刊登了洪煜的《评汉武帝》这一文章,在文章中,洪教授提到汉武帝的军事策略,在对匈奴用兵方面“尽管耗费了几

代人的长期的经营积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当时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但是匈奴危机的解除这有利于汉政权有更多的力量去对我国东南、西南、西域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加速了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祖国的统一。” 四、重难点 本课的题目为大一统的汉朝,众所周知,汉武帝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但是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一统”虽在文景之治即可体现,但真正能称得上是“大一统”还是在汉武帝时期,所以本课的重点应为:“汉武帝与大一统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为实现真正的大一统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措施。本课的重点是所采取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就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将封国分成更小的诸侯国,在讲授这部分的时候,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将汉武帝时期的政区图与秦始皇时期的中央集权政区图进行对比,对学生讲解,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汉朝仍采用不符合时代的分封制,所以必然会进行变革。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采取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所以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建议教师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儒家在我国之后的长期的封建社会当中的作用,与汉初实行的以道家为主的黄老之学进行对比,为什么汉初实行黄老之学,为什么黄老之学在实行了60多年后,汉武帝又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黄老之学不适合汉朝的发展了?还是儒学进行改造后更加适应元气恢复的汉朝的发展。本课的难点确立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初一的孩子比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应对策略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应对策略 □郭应龙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对大量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说数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使用在我校已快六年了。我本人也从七年开始用北师大版的新教材教到九年级了,时常听到同行抱怨:“新教材太难上了。课本上的不多,可考试考的不少,老师一教就会,学生一考就累……对新教材的褒贬众说纷纭。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也遇到许多问题,产生很多困惑,引发了很多的思考,现我就对北师大初中数学教材,结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些课改理念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同行的老师一起交流,共同提高我们驾驭新课堂的能力,为不断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 一、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及编排意图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与研究四个版块,在三个年级中采取交替渗透,螺旋上升的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其中七年级上册共七章46节,一个课题学习;七年级下册共七章36节,一个课题学习:八年级上册共八章39节,一个课题学习;八年级下册共六章32节两个课题学习;九年级上册共六章21节,一个课题学习;九年级下册共四章24节,一个课题学习;整个学段共38章198节,六个课题学习。 二、第三学段(7~9年级)目标 1、数与代数: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的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复习上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复习上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代=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日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 —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山顶洞人,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 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 法、算术和音乐。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阪泉之战,走 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一-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一一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一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说课稿

第2课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接下来,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八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课程标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掌握唐朝兴盛的原因,认识李世民、武则天等历史人物,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学习,不断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对祖国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内容上来看,本课主要讲述唐太宗,武则天以及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从结构上来看,本课起到了过渡承接的作用,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因此,学好这一课,对学好这一个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至关重要。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对历史课感兴趣,喜欢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但是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未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及正确的史

观,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 四、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的课程标准分析与教材分析,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与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掌握唐朝繁荣兴盛的原因,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从艺术作品中看到历史的能力,在分组讨论中学会与老师、同学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够积极吸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并从对唐朝的强盛的学习中,树立民族自尊性和自豪感。 五、重难点 重点: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难点: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六、教法学法 教法:鉴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本课我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问题探究法辅助讲授法来进行授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至第十七课,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通过本单元学习,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自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难点: 第一单元: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 夏朝的建立;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和封建国家的形成。 第三单元: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第四单元: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单元课时安排: 全书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活动课,活动课共用5课时。 教具准备:

新课标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分析

高中英语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结构和特点 (一)话题 新课程标准教材是以话题学习来展开的,在十一个模块里( 5 个必修模块和 6 个选修模块)共有 33 个话题,这些话题涉及到的题材广泛,涉及到人民生活习俗、文化艺术、自然和环保、社会和社会生活和未来世界等。这些话题的设计理念体现在: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的,他们能引起兴趣的话题都体现在课文里,例如生活方式、运动明星、以业余生活、音乐和舞蹈、假日、金钱管理、社会习俗等。 2 、跨学科主题 Science---Cyberspace, The Sea Arts---Painting and architecture Business---Money Social Studies---Heroes, Medial 3 、文化输入和跨文化意识 British TV programmes; history makers such as Martin Luther King; Christmas ; shopping and shops in Britain ; Buildings in Britain and the US . Specially selected on Chinese culture help students have a deep understand of their own culture as well as raise their awarenes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hinese modern heroes; Chinese seasonal festivals; Chinese music and musician; Beijing opera; Chinese famous artists and their paintings; Culture comparison. (二)单元安排 Stage1 Warming-up 每个单元的前面都有一个目标,说明在这个单元里,学生们在听、说、读和写这四方面将学到什么内容。学生们根据 warm up 的话题已经很清晰地知道这个单元话题内容。如: In this unit you will…… Read about the heroes and heroines and an interview. Talk about people you admire. Listen to dialogues and a radio programme. Write a magazine story. Review the past Simple, Past Continuous and present Perfect tenses. Stage2 Four main in put lessons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2)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2)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2)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3)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4)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4) 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 (5) 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6) 第7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6) 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 (7) 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8)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9) 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9) 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0)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1) 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2)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13) 第15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13) 第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 (14)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5)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15) 第18课东亚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6)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17) 第20课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 (17)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元谋人(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1.距今年代:约170万年 2.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发现时间:1965年 3.发现状况:牙齿化石、石器、炭屑、动物烧骨 4.特点:会使用石制工具和天然火 二、北京人 1.距今年代:约71万~23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中 3.发现时间:20世纪20年代后期 4.发现状况:200多块属于40多个北京人个体的骨化石,10多万件石器和石片,大量灰烬和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 5.特点:会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已经能直立行走,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三、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约3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3.发现状况:鱼骨和海蚶壳,骨针和石珠、石坠 4.特点:①体质、面貌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迈入了人类进化的一个新阶段。②除了采集和狩猎之外,还会捕捉水 生动物。③已经能够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并懂得磨擦能使器物表面光滑。 课外扩展 1.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我国是世界上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2.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化石就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人类的钥匙。 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5.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的作用:①照明②御寒③熟食④驱兽⑤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 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聚落:①黄河流域----半坡聚落②长江流域----河姆渡聚落 使用磨制石器,以出现农业、制造陶器、饲养家畜、修建村落为特征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一、半坡聚落(黄河流域) 1.距今年代:约6000 多年 2.发现地点: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3.生产特征: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粟)③会建造房屋(半地穴式)④过着定居生活⑤ 使用彩陶器皿 二、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 1.距今年代:约7000多年 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特点:①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②会挖掘水井③会建造房屋(干栏式)④会烧制黑陶 4.地理位置: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 三、大坟口的原始居民(黄河流域下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一、本教材简要分析 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共22课。 (一)、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重点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其生活状况。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 有比较全面的材料(化石材料)来揭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粟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华夏之祖》。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 ; (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1)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七年级学生不易理解,主要让他们知道,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原先通过原始民主方式(禅让制)来更替领导权的方式变化了,变成了世袭制,再加上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国家产生了。 在夏商周更替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 (2)本单元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变革。 (三)、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设置的课程比较多,但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它的发展和巩固。 有关秦朝建立的问题,关键是,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种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的秦朝,实际上对以后整个中国的走向,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秦朝时间不长,二世而亡,推进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任务就落到了汉朝。汉初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这可以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来。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得到进一步巩固。总体上说,汉朝的统一以及它后来的强盛,在中外交流方面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讲到汉朝的中外交流时,列了一张表,比较了当时经济交流中输出、输入产品的情况。汉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文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上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课标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课题前设专题单元。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别分为上册4个单元和下册3个单元,分别将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上册5节活动课和下册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三、说教材的结构、特点和教法、学法 (一)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单元的结构 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主题页即单元扉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主体课文就是每一课的内容。主题活动是匹配这一单元的相关活动课。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一元一次方程;丰富的图形世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生活中的数据、可能性。 在数与代数领域中,通过数系的拓展形成“有理数”的概念。由于负数的引入,自然地将有理数的“运算”及“运算律”提升为关注和学习的对象。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重要特征,方程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是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为后面无理数的发现及实数系统的建立埋下伏笔。 初中阶段的几何知识学习以平面几何为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从对三维空间实物的观察开始,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背景经验,在实物、几何体、直观图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表示与转换中提高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水平,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积累数学经验,感受到学习平面图形的必要性和简单图形的基础性,体会基本图形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学习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现实生活可以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在《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突出对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及突出合情推理的作用。 《生活中的数据》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重要作用,理解数据的处理及其所表达的信息,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在《可能性》一章中,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通过试验体会随机现象中隐含着规律性,初步形成随机观念。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不难体会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形成有理数概念的合理性。数轴的建立给出了有理数的一种直观解释和表示形式,可以作为工具配合现实情境加深对有理数运算意义的理解。绝对值概念将有理数与非负数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便于对正负数运算的规则作出清晰的表述,它的几何意义是有理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有理数的运算,特别是乘、除法的规定,不属于因果性的解释,而是希望“正数的性质负数也有,……这是在因袭数性”(付种孙,是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教材中作了细致的处理,反映了认识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运算的训练还采用了游戏的方式(24点,并注意在后继学习中不断巩固与强化。 (2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中,学习几何对象不是从几何学的逻辑起点开始,而是顺应数学历史的 进程,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从现实世界实物的考察开始,舍弃次要因素,分解出简单几何体或基本图形,在分解与整合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和空间观念。不是提前学习立体几何,而是通过活动学习“数学化”。在第四章中,自然地陆续引入几何概念,通过操作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基本性质,并采用符号语言进行表示。教材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再现由直观动作思维到直观表象思维的过程,为进一步向抽象(逻辑思维阶段的发展作好必要的准备。 (3统计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而统计观念的形成不是自发的,也不是说教能解决的,需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需要收集数据,需要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恰当的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

七年级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石器的我国境内远古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2.“稻花香里话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3.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 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 A .黄帝 B .炎帝 C .舜 D .禹 4.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5.春秋墓葬蚌埠双墩1号墓是“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1是该墓出土的青铜编钟,编钟正面都刻有“惟王正月初吉丁亥”等19个字。这些字的字体应该是( ) A .甲骨文 B .金文 C .隶书 D .楷书 6.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 A .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新旧制度的更替 D .百家争鸣 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 .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B .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 C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 .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8.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在( ) A .秦朝 B .商朝 C .唐朝 D .西汉 9.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下下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人们最早可以用到这一成就是在( ) A . 商朝 B .春秋时期 C .战国 D .秦汉时期 10.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 A .刀型币 B .五铢钱 C .铜钱 D .圆形方孔钱 11.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是由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 ) A .蒙恬率军出击匈奴 B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 .窦宪率军出击匈奴 D .窦固率军出击匈奴 1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载”李白的诗歌歌颂了秦始皇哪方面的功绩( ) A . 统一文字 B .统一六国 C .修筑万里长城 D .设置郡县 13.“无有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这反映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之一是( ) A .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B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C .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统治之下 D .密切了欧洲国家的友好往来 14.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东汉时,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成为重要书写材料的是( ) A .蔡伦 B .张仲景 C .华佗 D .祖冲之 15.下列有关《史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作者司马迁 B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 记述了从秦朝到汉武帝的历史 D 肯定了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 16.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B .南方战乱较少 C .南方自然条件好 D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17. 电视剧《三国演义》再创收视率新高。追忆三国历史,你知道曹操领导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吗( ) A .赤壁之战 B .淝水之战 C .巨鹿之战 D .官渡之战 18.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 A .齐桓公 B .秦始皇 C .汉武帝 D .孝文帝 19.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 A .匈奴 B .鲜卑 C .羯 D .氐 20.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 A .张旭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王羲之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21.中国古代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上述材料是哪次改革的内容?(2分)这一内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2分) 材料二 见右图 (2)给右图确定适当的名称并说明其影响。(4分) 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耕鱼,或火耕而水缛,……不待贾(买卖)而足 …无积聚而多贫。是 故江淮以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南朝《宋书》 (3)比较材料三两段史料,说一说江南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4分) (4)从以上三则材料,你能对我们当地经济发展得出什么启示?(3分) 22.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间有战争和冲突,但统一和友好交往始终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西交往的重要商路 学校: 浞水中学 年级 七年级 班级: 姓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