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牛体常用穴位介绍

牛体常用穴位介绍

牛体常用穴位介绍
牛体常用穴位介绍

牛体常用穴位介绍

第一节头颈部穴位

1.山根(人中)

取穴:鼻镜上方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为主穴,左右鼻孔鼻翼上方正中各有一副穴。

针法:小宽针向后下方刺入1cm,出血即可。主治:中暑、感冒、脾胃虚弱、腹痛、风湿、癫痫。

2.三江

取穴:内眼角前下方2.5cm处的眼角静脉上。

针法:小宽针或三棱针刺破血管放血。主治:冷痛、便秘。

3.睛腧(睛俞)

取穴:眼眶上缘中间处。

针法:圆利针向后上方斜刺入0.5~0.8cm。主治:结膜炎、角膜炎、过劳、热证。

4.睛明

取穴:眼眶下缘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

针法:圆利针或小宽针向后下方斜刺入0.5~0.8cm,放血。主治:角膜炎、角膜翳。

5.太阳

取穴:外眼角后方约3cm处,颧弓上缘的凹陷正中。

针法:小宽针或圆利针向后下方刺入1.~1.5cm。主治:中暑、感冒、角膜炎、角膜翳。

6.天门

取穴:两角根后缘连线之中点稍后的凹陷正中。

针法:中宽针或火针向后下方刺入1.5~3.0cm。主治:癫痫、破伤风、脑充血。

7.耳尖

取穴:耳背面距尖端1寸左右,耳大静脉的三条分支上。针法:手握紧耳根,使静脉怒张,中宽针刺破血管放血。主治:中暑、感冒、热性病、腹痛。

8.锁口

取穴:口角后方约3cm处的颊肌前缘处,即第一对臼齿的上、下齿之间。

针法:小宽针或圆利针向后上方平刺2.5~3.0cm。主治:牙关紧闭、口眼蜗斜、破伤风、慢草。

9.开关(牙关)

取穴:最后臼齿上、下齿之间稍后上方的凹陷中。

针法:中宽针或火针直刺1.5~2.5cm。主治:腮肿、破伤风、喉炎、消化不良。

10.舌底(通关和知甘)

取穴:舌腹面舌系带两旁的静脉上。

针法:小宽针或三棱针直刺入0.3cm,出血。主治:木舌、慢草、中暑、咽喉炎、洗口。

11.顺气

取穴:口腔内硬腭前端切齿乳头两侧的一对小孔,即鼻腭管的口腔开口处。

针法:用去皮柳枝或榆枝顺管口徐徐插入20~33cm,至鼻腔中可见枝条为止,留于穴内。主治:气胀、角膜翳、感冒。

12.颈脉(大脉)

取穴:颈静脉沟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的颈静脉上。

针法:使颈静脉怒张,大宽针刺入1~1.5cm,放大量血。主治:热证、中暑、中毒。

第二节前肢部穴位

13.膊尖

取穴:肩胛骨前角与肩胛软骨结合处。

针法:小宽针或火针向内后方刺入3cm。主治:闪伤、脱膊、前肢风湿。

14.膊栏

取穴:肩胛骨后角与肩胛软骨结合处。

针法:小宽针或火针向前内方刺入3cm。主治:同膊尖。

15.上夹气(弓子或轩堂)

取穴:肩胛软骨上缘正中点。

针法:毫针或圆利针或夹气针向肩胛骨内侧刺入1尺左右。主治:胸胁疼痛、前肢疾病、蜂窝织炎。

16.肩井(中膊)

取穴:肩关节上部,臂骨外侧结节上方的凹陷中。

针法:中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向内下方刺入4~6cm。主治:闪伤、前肢风湿、肩胛上神经麻痹。

17.抢风

取穴:“肩井”后下方9~15cm处的凹陷中,即臂三头肌长头、外头和三角肌之间肌间隙之中。针法:中小宽针、圆利针及火针直刺入3~5cm。主治:闪伤、前肢风湿、肌肉气肿。

18.胸膛

取穴:胸骨两旁,胸外侧沟下部的臂头静脉上。针法:吊起牛头,中宽针刺破血管放血。主治:胸膊闪伤、五攒痛、心经积热、中暑、前肢急性风湿等。

19.夹气

取穴:腋窝正中。

针法:先用宽针破皮,然后顺着肩胛骨的方向插入夹气针1尺2寸左右,并不断捣动。主治:肩胛痛、肩胛上神经麻痹、蜂窝织炎。

20.缠腕(寸子)

取穴:悬蹄外侧的间隙中。

针法:中宽针沿骨间隙刺至对侧皮下,出血。主治:风湿、球节炎、挫伤。

21.涌泉

取穴:蹄叉前方正中稍上方。

针法:中小宽针沿骨间隙向后上方刺入1~1.5cm,出血。主治:蹄肿、风湿证、中暑。 22.蹄头(八字)

取穴:蹄壳背侧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

针法:中小宽针直刺1cm,出血。主治:蹄病、腹痛、中暑、感冒。

第三节后肢部穴位

23.环中

取穴:股骨头前上方,髋结节与臀端连线之中点。

针法:火针直刺5~6cm。主治:髋关节扭伤、后肢风湿。

24.环后

取穴:股骨大转子前上缘凹陷中。

针法:火针直刺5~6cm。主治:同“环中”。

25.环跳(大转)

取穴:股骨大转子直前方6cm处的凹陷中。

针法:中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cm。主治:后肢风湿、腰胯闪伤。

26.大胯

取穴:股骨大转子上方凹陷中。即髋关节直上方6~10cm处的臀中肌内。

针法:中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cm。主治:后肢风湿、腰胯闪伤。

27.小胯

取穴:股骨大转子直下方约8cm处的股二头肌中。

针法:中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cm。主治:同“大胯”。

28.邪气

取穴:股二头肌沟中,髋关节与坐骨结节连线之中点上。

针法:小宽针、圆利针或火针直刺3cm。主治:后肢风湿、后躯神经麻痹、髋关节脱臼。

29.汗沟

取穴:股二头肌沟中,“邪气”下约8cm处。

针法:同“邪气”。主治:同“邪气”。

30.仰瓦

取穴:股二头肌沟中,“汗沟”下约8cm处。

针法:同“邪气”。主治:同“邪气”。

31.后通膊(阳陵)

取穴:胫膝关节后方约12cm,胫骨外髁后上缘的凹陷处,左右各一穴。

针法:圆利针或火针垂直刺入3cm,毫针4.5~6cm。主治:掠草痛、后肢风湿、麻木。 32.掠草

取穴:膝盖骨下缘稍偏外,膝中、外直韧带之间的凹陷中,左右肢各一穴。针法:圆利针或火针向后上方斜刺入3~4.5cm,毫针4.5~6cm。主治:掠草痛、后肢风湿。

33.后三里

取穴:胫骨外髁下方凹陷中,膝盖骨下方一掌宽左右的外侧,胫腓骨之间的间隙中。

针法:中小宽针或火针垂直刺入2.5~3cm。主治:腹痛、腹胀、脾胃虚弱、肠炎。

34.滴水

取穴:同前肢“涌泉”。

针法:同前肢“涌泉”。主治:同前肢“涌泉”。

第四节躯干部及尾部穴位

35.丹田

取穴:两侧肩胛骨前角连线与背正中线之交点上(1、2胸椎棘突之间)。针法:中小宽针或火针直刺入1.5~2cm,或圆利针直刺入3~4.5cm。主治:中暑、过劳、前肢闪伤及风湿。

36.三台(鬐甲)

取穴:背正中线上牛躯体的最高点(3、4胸椎棘突之间)。

针法:中小宽针或火针直刺入3cm。主治:前肢风湿、肩部肿痛、脱膊、咳嗽。37.苏气

取穴:背正中线上,倒数第5、6胸椎棘突之间为主穴。副穴有6个,略。针法:中小宽针或火针向前下方刺入1.5~2.5cm,圆利针刺入3~4.5cm。主治:急性支气管炎、肺充血。

38.天平(断血)

取穴:背正中线上,胸椎、腰椎结合处。

针法:小宽针或火针直刺1.5~2.5cm。主治:尿闭、慢草、肠炎。

39.百会

取穴:腰荐十字部的凹陷中。

针法:中宽针、火针或圆利针直刺入3~6cm。

主治:腰背风湿、后躯瘫痪、二便不利、针刺麻醉。

40.肾俞

取穴:“百会”与髋结节连线之中点上。

针法:中宽针、火针向内下方刺入1.5~2.5cm,或圆利针刺入3~4cm。主治:腰背及后肢风湿。

41.尾根

取穴:背正中线上,荐椎与尾椎结合处。

针法:小宽针或火针垂直刺入1cm,或圆利针刺入3~4cm。主治:便秘、热性病、子宫脱。

42.尾尖

取穴:尾尖部。

针法:中宽针刺入1cm或作十字劈开,出血。主治:中暑、感冒、冷痛、过劳、精神沉郁、汗多。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特效穴位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保健穴位汇总 以下资料多数来自互联网,部分来自相关书籍。 腰背部穴位 1.小肠腧 取穴之法:在骶部,骶正中嵴旁1.5寸,与第一后骶骨 孔相平。 穴位功效:属足太阳膀胱经,可治疗腰痛/遗精、遗尿、 尿血、带下、疝气、腹痛、泄泻、痢疾等疾病。 按摩保健:患者站立,用双手叉腰,拇指端按、揉压此 穴。每次2分钟左右。 疾病治疗:多用于治疗骶髂关节炎、肠炎、盆腔炎、淋病等疾病。

2.关元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取法: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四指横放即为三寸)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治各种血症:本穴为血液循环的强壮剌激点,又为先天气海,元阴元阳在此交会,虚症用灸,平时多揉按拍可促进血液循环。 另,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功效:痛经,腹痛,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按摩:双手手指指端按、揉压,做环状运动。力度稍重,可反复操作。每次三分钟左右。

3.尺泽 取穴方法: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该穴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功效:风湿,咽喉肿痛,胃肠炎,调节微血管自律运动。 按摩:拇指指腹按压,每次2分钟。 4.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 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配内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穴、昆仑穴、太溪 穴、阿是穴,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作用,经穴现代研究之一。 实验结果表明,曲池穴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 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多用于治疗发烧、关节疼痛、鼻子过敏、腹泻、气喘、便秘等疾 病。 5.外关

八种穴位养生 临时急救受益一生

八种穴位养生临时急救受益一生 生活中一些不需要上医院的小病小痛,或是临时急救,记住下面这些穴位。 1、治休克掐压人中穴 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中风、中暑、中毒、过敏时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我们常说“掐人中”,这句话在人晕倒的时候用的最多。当然掐人中只是一种简便的应急急救措施,还应及时与医院联系,进一步抢救,以免延误病情。 2、止鼻血捏脚后跟 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约3分钟可止鼻血。

3、止咳嗽指压少商穴 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分处。咳嗽不止时,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穴,至有酸痛感为度,可止咳嗽。 除了按摩,少商穴有一个刺激方法,就是刺血疗法。少商是井穴,在这里放血可以减轻咽喉的疼痛。这是因为肺怕热,喜清凉。少商放血就相当于将肺经过热的气血引出去,还肺一个清凉的天地。刺血的时候,先用酒精将针和皮肤都消毒,然后捏起一点点少商处的皮肤,用针快速在皮肤上刺两下,同时挤三到五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轻轻按住,以便于止血。 少商穴最擅长治疗的一个病症是咳嗽。秋天时,很多人会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严重的甚至咳出血来,咳得头痛。这时候大拇指上的少商穴是止咳嗽的特效穴。 4、治便秘点压天枢穴 便秘患者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感觉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有便感,然后屏气,以增加腹内压,稍后即可排便。 天枢穴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主治疾病为: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

养生穴位

人体自身的神奇补肾法——你在外面花多少钱都学不到的 中医理论认为:“肾气足,百病除”。-- 人体内的左肾为阳,右肾为阴。左肾司六腑之功能,右肾辖五脏之运行。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xu)、滋润、濡(ru)养、激发等作用。-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精力下降,脱发皮皱等现象。肾阳虚衰,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可见个脏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体自身补肾法,就是外劳宫补肾法。具体方法是:

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架于右脚脖子上,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倘若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坚持运用外劳宫补肾法,再加上小指头提水法的锻炼(手指头有许多神经末梢,联结五脏六腑,例如右小指头通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强壮,开窍于二耳与二阴;左小指头通膀胱,是人体主持水液的代谢,

常用的急救穴位介绍

常用的急救穴位介绍 【诗曰】 人生世事难预料,突发昏厥如何好。 掌握一些急救穴,关键时刻能用到。 针灸按摩可放血,点压揉搓可捶敲。 自救他救能就急,治疗先机特重要。 人中膻中委中穴,涌泉极泉曲池妙。 大椎百会内关穴,至阳会阴井穴找。 鼻尖耳尖耳垂刺,八邪八风十宣消。 耳穴神门心交感,温灸神阙劳宫调。 【诗解】 “人生世事难预料”,人生在世,身体伤病的事,常常难以预料,不期而至。 “突发昏厥如何好”,当突然发生昏迷、晕厥时,如何才好呢? “掌握一些急救穴”,知道并掌握一些简便易行的急救穴位和应急措施是必要的。 “关键时刻能用到”,在关键时刻便能够用得到,以应急。 “针灸按摩可放血”,针灸按摩放血是最直接,且容易掌握的方法。 “点压揉搓可捶敲”,可以采取点穴、压穴、揉穴、搓穴、捶敲穴位。 “自救他救能就急”,这些穴位可以用来自救,或者得到别人的救助,或者救别人。 “治疗先机特重要”,对于急症,先期治疗的时机特别重要。 “人中膻中委中穴,涌泉极泉曲池妙。大椎百会内关穴,至阳会阴井穴找。鼻尖耳尖耳垂刺,八邪八风十宣消。耳穴神门心交感,温灸神阙劳宫调。这些穴位主要有:人中、膻中、委中、涌泉、极泉、曲池、大椎、百会、内关、至阳、会阴、十二井穴、鼻尖、耳尖、耳垂、八邪、八风、十宣、神阙、劳宫,以及耳穴的神门、心、交感穴等。 【穴位介绍】 人中穴属于督脉,是一个急救昏厥要穴。位于鼻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膻中穴属于任脉,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中点。气会膻中,是心包经之募穴。膻中穴主治:胸腹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呃逆、乳腺炎、气喘,咯血,心烦,产妇少乳,噎嗝。平刺0.3~0.5寸;或用艾灸。可用中指端按揉50~100次;或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推。 委中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腰背痛、急性腰扭伤等。直刺1~1.5寸。 涌泉穴属于足少阴肾经,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直刺0.5~1寸。 极泉穴属于手少阴心经,位于腋窝顶点。主治心痛、胸闷、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等疾病。弹拨本穴可预防冠心病、肺心病。刺法:避开腋动脉,直刺0.3~0.5寸,整个腋窝酸胀,有麻电感向前臂、指端放散,或上肢抽动,以3次为度。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曲池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直刺1~1.5寸。 至阳、大椎、百会穴属于督脉。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常用于治疗心绞痛、胃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5~1寸。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

人体保健的十大要穴

人体保健的十大要穴 1、合谷:位于虎口,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 骨中点处,和手心的劳宫相对。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古人的针灸歌诀总结出合谷和列缺、委中、足三里这四个重要穴位的主治病症。肠胃肚腹的疾病取足三里,腰背疼痛取委中,头侧颈项的病症取列缺,头面部的病症取合谷。 合谷能补能泻,是治病保健的重要穴位。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开窍醒神,对感冒发烧、各种头痛、鼻炎、牙痛、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神昏嗜睡都有很好的效果。合谷穴还有补气的作用,能够治疗气虚、脱证。 合谷配合足三里能够补益中气,相当于补中益气汤的效果;合谷配合关元可以补气回阳,相当于参附汤的急救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合谷穴配合三阴交有催产的作用,可以治疗滞产。妇女生产时气虚乏力,宫口难开,这时候针刺合谷用补法,三阴交用泻法,有确切的催产功效。因此孕妇是禁用合谷穴的。在扎针几分钟之后就顺产而下,立竿见影,避免了难产和剖腹产之苦。但可惜的是,这种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催产方法在医院里几乎已经没人使用了,因此造成的剖腹产也越来越多。 2、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之处,在两根肌腱的中间,和腕横纹外侧的外关相对。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心包是心脏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治疗

各种各样的心脏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闷等;它可以降胃气,配合足三里治疗胃痛、呃逆、呕吐、打嗝;它可以镇静安神、滋阴降火,配合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烦躁、内热、掌心发热、出汗等病症。经常揉按内关对于各种各样的心脑血管疾病、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晕车常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胃气上逆的缘故,重按两个手腕内侧的内关可以有效防治晕车。 3、风池:在双耳后、枕骨下,发际边缘的凹陷处。 “风为百病之长”,风池对于抵御和排出风寒外邪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治疗各种感冒、头痛、鼻塞等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容易感冒的人经常揉按风池是预防感冒简便易行的好方法。经常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容易患颈椎病,按揉风池可以宣畅经气、舒筋活络,对颈椎病、颈项强直、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风池可以醒脑开窍、改善大脑供血,是治疗脑血管病昏迷、痴呆、失语的特效穴位,这时可以配合风府、哑门等穴位使用。风池、哑门的深部为大脑延髓,扎针时要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否则容易出意外,按揉风池,以指代针,就避免了这样的风险。风池配合太阳还可以缓解疲劳。 4、神阙: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 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线,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脐为任脉经气的汇聚之处,奇经八脉的任、带、冲脉都从脐部循行而过,五脏六腑的心肺、脾胃、大小肠、膀胱、子宫等都和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小腹居于下焦的阴寒之地,为“阴中至阴”,如果饮食生冷或者腹部受凉,就会引起胃痛、胃胀、便秘、腹泻、手足发凉、小便清频、月经不调、痛经和闭

治疗各种头痛的特效穴(附穴位图)

治疗各种头痛的特效穴 头痛,几乎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紧张焦虑,抑郁暴躁,脾胃积食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引发头痛。所有头痛都与“气”有关,都可以先揉“消气穴”,也就是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来缓解,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如下选择: 1、偏头痛:来无影去无踪的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三焦经是人体的“出气筒”,在三焦经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分泌失调,对调节长期情志病极为有效,对各种头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都有特效。 2、前额和眉棱骨痛: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按摩几分钟即可缓解。另外,按摩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3、耳朵上部: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即耳朵上部,就在胆经按摩,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 4、太阳穴痛: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阳穴,如果不能缓解,则可以按摩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或者按摩胃经的头维穴、陷谷穴,它同时对眉棱骨痛和头痛如裹都有效。 5、头痛如裹:可以先按摩脾经的阴陵泉穴。另外,按摩胃经的头维穴也可缓解。 6、头顶痛:属厥阴经病,先从肝经论治,或针刺百会穴。 7、后头痛:属太阳经病。可以按摩小肠经的后溪穴,通督脉,督脉入脑,治后头痛,颈椎病,落枕,和情志病。另外,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

P.S. 每个人的肢体比例都不同,在寻找穴位时只要摸上去有酸、痛、电、麻等感觉,揉了之后对自己有帮助,能做到离穴不离经即可。不必非得按照书上的定位方法来测量。 从以上方案中可以看到,凡是巡行头部的经络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头痛。并且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来判断是哪条经络巡行,从而在该经络上寻找痛点进行疏通调治即可。大道至简!

休克急救五穴位

休克急救五穴位 休克的临床表现有血压下降,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唇甲紫绀,四肢厥冷,心率增快,脉波微细,全身无力,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本病属于中医“厥症”、“脱症”范畴。 (一) 取穴:人中。位于面部中线,鼻下1/3处。 操作:应用穴宝针刺法或点按发,将上唇用手捏起,向上斜刺0.3-0.5寸。 疗效:数秒钟立即苏醒。 本法适用于一氧化碳中毒休克(煤烟中毒),过敏性休克。癫痫。抽搐等症。人中穴属督脉,统一身之阳,有开窍醒脑的作用。可加强呼吸功能,使全身组织缺氧状况得到改善。所以病人能迅速脱离危险,而又免于后遗症,本法操作简单、治疗即使,故在急救中有重要作用。 (二) 取穴:关元。在下腹部,位于脐中心直下3寸处。 操作:应用穴宝针刺法。病人卧倒,在腹部肚脐中心下3寸处直刺0.5-1寸。疗效:外伤出血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压下降所致休克有极显著的挽救效果。 (三) 取穴:内关。在前臂,位于腕横纹中点向上2寸处。 操作:应用穴宝针刺法。用针直刺0.5-1寸。也可以75度角度上斜刺。 本法对药物过敏性休克5分钟1次即愈,疗效显著。除能够治疗休克外,对有过敏史的病人,可先刺入内关穴预防。对口服或注射药物后出现头晕。目眩、恶心、烦躁、心慌、心悸、呕吐、脉促等现象,针刺点按此穴3—5分钟即可消除。 (四) 取穴:天突。在颈部,位于两锁骨中间、身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处。操作:应用手指按法。用拇指指腹按其天突穴,稍用力向上、向后、向下划弧压迫气管,引起神经反射性呛咳即为成功。 疗效:一般1次,即可苏醒。 本法适用于中医谓“脱症”,即突然昏倒,不醒人事或汗出如注。口开目合、手撤尿遗、脉微欲绝、口吐白沫、全身颤抖等症。施术以快、动作柔软。练习时以喉痒呛咳即为成功。 (五) 取穴:中冲。位于手部中指指尖处。 操作:应用穴宝点按法或捏法。男左女右,用力点按或用手捏中冲穴。 疗效:应用本法治疗,即刻苏醒。 中冲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有通络开窍。醒神。回阳救逆作用、重按中冲穴能回阳救急,随时可用,方便快捷,简单易行,疗效立竿见影。 本法适用于各种昏迷不醒的急救。

-人体的81个特效穴位

人体的81个特效穴位 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位于肘部:曲肘时,横纹尽处) 2、咽痛特效穴——少商穴(位于拇指的桡侧指甲旁0.1寸处) 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在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4、胸痛特效穴——巨阅穴(任脉上,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5、胸闷特效穴——督俞穴(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晕厥特效穴——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为急救昏厥要穴) 7、呕吐特效穴——合谷穴 8、上腹痛特效穴——中脘穴 9、下腹痛特效穴——大横穴(脾经上的大横穴位于脐中左右旁开4寸处) 10、腹胀特效穴——建里穴(位于脐上3寸处) 11、呃逆特效穴——耳穴膈区(位于缘中穴,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之间) 12、便秘特效穴——支沟穴 13、下肢水肿特效穴——三阴交穴 ★14、面部水肿特效穴——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

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15、头顶痛特效穴——四神聪穴(在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因共有四穴,故又名四神聪。) 16、偏头痛特效穴——太阳穴 17、前额痛特效穴——印堂穴 18、头晕特效穴——风池穴 19、鼻塞特效穴——迎香穴 20、肾绞痛特效穴——肾俞穴 21、胆绞痛特效穴——阳陵泉穴 22、手臂麻木特效穴——手三里穴 23、眼肌痉挛特效穴——攒竹穴 24、迎风流泪特效穴——承泣穴 25、腰酸背痛特效穴——委中穴 26、小腿抽筋特效穴——承山穴(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和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凹陷处) 27、老年人流涕特效穴——卜迎香穴 28、口干舌燥特效穴——天池穴 29、磨牙症特效穴——内庭穴 第二章针对疾病的特效穴 1、心动过速特效穴——少海穴 2、心动过缓特效穴——通里穴

针灸常用十二个急救穴疗

针灸常用十二个急救穴疗 1、晕厥——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口诀:晕厥要在山里涌泉边的水沟中冲醒。 2、虚脱——素膠水沟内关。 口诀:虚脱要速(素)关水沟。 3、抽搐——百会印堂人中合谷太冲。 口诀:堂中(人中)百合气味太冲,引发抽搐。 4、中风闭证——十二井穴水沟太冲丰隆。 口诀:中风是由于十二条水沟臭气太冲,轰(丰)隆一声倒地所致。 5、中风脱证——关元神阙(隔姜灸)。汗出配阴郄(xì)、复溜,小便失配三阴交。 口诀:中风脱证会元神出窍 6、痛经——(实证)中极、次髎、地机。(虚症)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口诀:实痛是中计(中极)吃了(次髎)低级(地机)食品。虚痛是三阴天在山里太久气海没有关圆(元)。 7、内脏绞痛 (1)心绞痛——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 口诀:心绞痛到内堂休息,心越平静,感觉应越好。 (2)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口诀:胆囊疾病主治肝胆,日月不停,其(期)门自通,扬名(陵)全靠这。

(3)胆道蛔虫症——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胆囊穴中脘阳陵泉。口诀:九尾偷日月,您想(迎香)偷肆佰?阳陵泉边过,胆怯早中晚。(4)肾绞痛——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口诀:肾绞痛只要自大观园的阳陵泉,三叫三应肾即愈。 8、牙痛——合谷下关颊车。 口诀:何故(合谷)下车?牙痛啊。 9、高热——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口诀:高热何故拿十二斤大锥去池边?是宣发热气。 10、血管性头痛 (1)外感头痛——百会太阳风池合谷。 口诀:何故(合谷)太阳风总拜会(百会)我?让我头痛啊! (2)内伤头痛 A、肝阳头痛——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口诀:慈(池)禧(溪)拜会太宗(太冲),大怒,肝阳直线上亢。 B、肾虚头痛——百会肾俞脾俞足三里。 口诀:走三里路拜会朋友,友曰:我脾肾俱虚,肾亏头痛也。 C 、血虚头痛——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 口诀:走三里路拜会朋友,友曰:我心脾两虚,血虚头痛也。 D、痰浊头痛——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 痰浊头痛会引起头围、太阳穴丰隆,可能是阴陵泉浊气太盛所致。E、淤血头痛——阿是穴合谷血海三阴交。 血淤何故头痛?是三股阴气交会(即三阴交)于血海是也!

人体十大保健穴位

人体十大保健穴位 1、合谷:位于虎口,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中点处,和手心的劳宫相对。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古人的针灸歌诀总结出合谷和列缺、委中、足三里这四个重要穴位的主治病症。肠胃肚腹的疾病取足三里,腰背疼痛取委中,头侧颈项的病症取列缺,头面部的病症取合谷。 合谷能补能泻,是治病保健的重要穴位。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开窍醒神,对感冒发烧、各种头痛、鼻炎、牙痛、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神昏嗜睡都有很好的效果。合谷穴还有补气的作用,能够治疗气虚、脱证。合谷配合足三里能够补益中气,相当于补中益气汤的效果;合谷配合关元可以补气回阳,相当于参附汤的急救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合谷穴配合三阴交有催产的作用,可以治疗滞产。妇女生产时气虚乏力,宫口难开,这时候针刺合谷用补法,三阴交用泻法,有确切的催产功效。因此孕妇是禁用合谷穴的。我爱人两次生产时都用了这种古老的催产方法,在扎针几分钟之后就顺产而下,立竿见影,避免了难产和剖腹产之苦。但可惜的是,这种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催产方法在医院里几乎已经没人使用了,因此造成的剖腹产也越来越多。 2、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之处,在两根肌腱的中间,和腕横纹外侧的外关相对。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心包是心脏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治疗各种各样的心脏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闷等;它可以降胃气,配合足三里治疗胃痛、呃逆、呕吐、打嗝;它可以镇静安神、滋阴降火,配合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烦躁、内热、掌心发热、出汗等病症。经常揉按内关对于各种各样的心脑血管疾病、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晕车常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胃气上逆的缘故,重按两个手腕内侧的内关可以有效防治晕车。 3、风池:在双耳后、枕骨下,发际边缘的凹陷处。 “风为百病之长”,风池对于抵御和排出风寒外邪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治疗各种感冒、头痛、鼻塞等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容易感冒的人经常揉按风池是预防感冒简便易行的好方法。经常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容易患颈椎病,按揉风池可以宣畅经气、舒筋活络,对颈椎病、颈项强直、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风池可以醒脑开窍、改善大脑供血,是治疗脑血管病昏迷、痴呆、失语的特效穴位,这时可以配合风府、哑门等穴位使用。风池、哑门的深部为大脑延髓,扎针时要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否则容易出意外,按揉风池,以指代针,就避免了这样的风险。风池配合太阳还可以缓解疲劳。 4、神阙: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线,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脐为任脉经气的汇聚之处,奇经八脉的任、带、冲脉都从脐部循行而过,五脏六腑的心肺、脾胃、大小肠、膀胱、子宫等都和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小腹居于下焦的阴寒之地,为“阴中至阴”,如果饮食生冷或者腹部受凉,就会引起胃痛、胃胀、便秘、腹泻、手足发凉、小便清频、月经不调、痛经和闭经等多种病症,因此神阙保健是防病养生的重中之重。

治疗咽炎的特效穴位-(全)

治疗咽炎的特效穴位 友人咽喉炎一个多月了,说话沙哑,难受得很。先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拍过片,输过液,吃过中西药,均不见效。前后花了一千多元钱。 选了以下这些穴位给他按摩:照海、少商、丘墟、商丘、鱼际、尺泽、曲池、内关。共按了二十多分钟。 以下为所按穴位的一些功效: 1、照海(肾经)-专治咽喉炎。 从古至今,它治疗咽喉方面的疾病最有效,如咽喉痛、慢性咽炎。 实际上,肾经上的穴位都能治疗咽喉疾患,因为肾经本身就是通咽喉的。 但照海穴是专治,且效果极佳。 2、少商穴(肺经)--治嗓子痛效果最佳。特别是急性咽喉肿痛有特效。 少商穴治嗓子痛效果最佳,特别是急性咽喉肿痛有特效。但这些穴要强刺激才行,过去通常用三棱针来点刺,放一滴血,当时就见效果。用指甲使劲掐一掐也行。 3、丘墟(胆经)--专治各种上火之症。上身各种炎症。身体自带的消炎大药。 丘墟是胆经的原穴。专治各种上火之症,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发炎症状,如嗓子发炎、咽

喉肿痛、牙痛发炎、眼睛红肿发炎,头痛和乳房痛的炎症等。 在足底反射区,丘墟相当于上身淋巴反射点。 4、商丘(脾经)--消炎大药,下身各类炎症。 该穴正好对应于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炎症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为什么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消除炎症呢?这是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也就消除了。所以它能治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 5、鱼际(肺经)--清火效果最好。 鱼际是肺经的火穴,清炎的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心中有火、夜间爱咳嗽、比较烦热、睡不着觉时,按它最好。 它还能调节小孩的肠胃功能。 6、尺泽(肺经)--降火、补肾、调节身体虚实,高血压、头重脚轻、哮喘 交通肺和肾,调节身体虚实,补肾,化“肺”补“肾” 中医号脉时,三个手指分别摸在腕关节寸、关、尺的位置。尺的位置是号肾的功能。所以“尺”代表肾,“尺泽”上给肾以恩泽,给肾以浇灌。 尺泽穴就是补肾的要穴。 它能补肾,跟五行有很大关系。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所以肺气足了就可以补肾。按尺泽穴就把肺经多余的能量补到肾经上去。 尺泽穴又是合穴,属水,所以这种补肾方法叫做泻肺补肾法。其实,泻只是一种能量转化,是把肺经多余的能量转化到肾经上去。因为上焦的能量过多,淤住了,反而让人觉得不舒服,老有火气,老想吃点凉的东西或祛火的东西,现时却两脚冰凉。这是火气都用到上边去了,没有留些到下面来,形成了上实下虚之症。 此时,不能盲目地泻火。而去医院,一般会让你吃点苦寒的药祛火,往往用通便的办法。可一吃祛火的药,一通便,上边的火没有了,下边却更虚了。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把这种能量转化,不要白白地浪费。要知道,即使是“火”,也是人体里的一种能量,也是靠气血制造出来的,所以不要把它泻掉,泻掉就等于把刚生出来的气血又给浪费了。我们要把它转化。揉尺泽穴就是很好的办法。 有的人头重脚轻,有高血压,还有哮喘,也是上实下虚之证,需要揉尺泽穴来转化。 7、少海(心经)--水火相济,降火补肾,心火盛。 夜里比较热燥、出汗、心痛、心脏疼痛、手臂麻、手颤、手痉挛、失眠、两肋痛、牙龈老肿痛、心烦上火、耳朵老响、起急。 少海穴在肝横纹边上的点上,主要功能是滋阴降火。 因为心经属火,而这个穴是合穴,属水,所以少海穴起到一个水火相济的作用。就是说心火太盛的人,揉这个穴可以降火,同时又滋阴补肾。有一种病叫心肾不交,夜里就比较燥热、烦燥、爱出汗、老睡不着觉,这时一定要多揉少海这个穴。 少海主治的病非常多,如心脏疼痛、手臂麻、手颤(包括帕金森病的那种手颤)、手痉挛,平时都要多按少海穴。失眠、两肋痛、牙龈老肿痛,也是心火过旺造成的,如果再配合合谷穴一起按,效果更好。 少海穴是一个治疗耳鸣的要穴,就是老爱心烦上火、耳边响、起急的那种耳鸣,少海穴治疗效果最好。 8、曲池(大肠经)--降血压、降火、排毒、祛痘痘、治皮肤病、明目、增加血液循环、减肥。 9、合谷(大肠经)--包治百病的万能穴,主治牙痛。 左牙痛揉右手合谷,右牙痛揉左手合谷。揉的时候最好再加上一个压痛点,那效果就太

中医常用急救技术

中医常用急救技术 概述急救? 谈到急救,一百个人中,至少会有九十九个心中可能都会想到救护车、氧气瓶、止血袋、注射针等现代西医急救的一系列工具和器材。 是否会有一个人心中想到针灸、中药?这恐怕有很大的疑问。其实,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医学是惟一的医学,因此,中医学必然有很多急救的理论和方法,否则中国古代的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岂非就要等死?非常可惜的是,中医急救学现在差不多快要失传了,除了在我们农村,真正用中医来急救人的生命的,真的是凤毛麟角。其实急救,中医不输西医 认为中医救缓不救急的观念完全是误解。为什么现代中医的急救功能消失或者说萎缩了呢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西药服用较方便,西药的原理非常明确。相对的,中医的理论较模糊,中药服用非常不方便。在同样疗效的情况下,人们当然愿意选择用方便且原理明确的西医来急救性命。这就是中医急救日渐没落的主要原因。 但没落归没落,中医可以急救病人的这个事实,是无可否认

的。 中医急救方法 1. 针灸 2. 刮痧 3. 放血4 . 中医急救方剂 针灸急救 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具有可靠的急救作用。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用针灸进行急救、治疗突发疾病的记载。临床上针灸急救范围较广,具有方法简便,起效迅速,经济实用等特点。针灸最常用于晕厥、抽搐、胃痛、腹痛、胆绞痛、头痛等急症的治疗。 十大急救穴位人中、合谷、内关、公孙、足三里、神阙、太冲、风池、定喘、肩井。 晕厥 一、诊断要点: 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为主要特点的病症。一般病情轻者晕厥时间较短,苏醒后无后遗症;病情严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死亡。常见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中暑、低血糖昏迷以及癔病性昏迷等疾病。 二、针灸治疗 1.治则:苏厥开窍,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 2.主穴:以督脉腧穴为主。人中百会内关合谷

特效穴位

特效穴位: 1.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

人体十大保健穴(多种流传汇总)

人体十大保健穴(多种流传汇总) 1、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小腿的前外侧。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有很强的补气作用,是人体保健的要穴。足三里配合相应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它疏通经络,治疗下肢麻木、疼痛、水肿等局部病症,可以配合阳陵泉、绝骨等穴;它促进肠胃蠕动,治疗胃痛、腹胀、肠鸣、泄泻等各种各样的肠胃疾病,可以配合内关、中脘、上巨虚和下巨虚等穴。配合合谷可以升提中气,配合神阙可以回阳救逆,配合三阴交可以气阴同补,配合血海可以气血同调。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的来源,经常揉按足三里可以补脾健胃,增强抗病能力,使你保持旺盛的精力,延年益寿,因此说“常常拍打足三里,胜过食用老母鸡”。足三里也是保健艾灸的常用部位,“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常灸足三里可以增强免疫功能、益寿强身,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发病后及早艾灸可以使瘫痪肢体迅速恢复功能。 2、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之处,在两根肌腱的中间,和腕横纹外侧的外关相对。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心包是心脏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治疗各种各样的心脏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闷等;它可以降胃气,配合足三里治疗胃痛、呃逆、呕吐、打嗝;它可以镇静安神、滋阴降火,配合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烦躁、内热、掌心发热、出汗等病症。 经常揉按内关对于各种各样的心脑血管疾病、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晕车常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胃气上逆的缘故,重按两个手腕内侧的内关可以有效防治晕车。 3、神阙: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 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线,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脐为任脉经气的汇聚之处,奇经八脉的任、带、冲脉都从脐部循行而过,五脏六腑的心肺、脾胃、大小肠、膀胱、子宫等都和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小腹居

治疗三高的特效穴位

治疗三高的特效穴位 现在的“三高”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都是吃出来的病,饮食无节呀。讲到这里,再拆一个字——【活】,“千口水为活”,意思是说人离不开水,一旦缺少就有病症。比如我们现在说的糖尿病,中医古书称消渴病,甲骨文就有记载,是说身体里缺乏津液(水),所以尿液里糖分多,现在形象地叫糖尿病。还是吃出来的毛病。 再说运动,现代人都很注重。华佗说,动则谷气消,但不宜及。意思就是生命在于运动,但不能做得太过,明明身体吃不消还要做运动,就不合适了。中医讲究调养,即使先天条件不好,后天调养得好,一样长寿。吉老说他的朋友,老两口一位105岁,一位108岁,都是因为善于调养,长期练太极拳,想得开,能吃能喝睡得香。 简单易行的中医养生锻炼方法,可以健神养脑,名叫“敲三关”。用十指尖有节奏地轻敲3个穴位,最初每次敲36下,然后加到99次。敲的时候一定要静心、闭眼,舌头抵上颌,心里只默念数字。 第一关是敲头顶的百会穴 第二关是敲太阳穴 第三关是敲风池穴(脖后发际线下)。 降压穴 定位: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解剖:布有趾长屈肌腱,足底内侧动静脉,足底内侧神经。 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之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 针感:局部酸麻胀 功能: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偏瘫。 降糖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局解:指浅屈肌,深层有指身屈肌,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对于久病体虚重症病可采滞针

必须会按这几个急救穴位 关键时救你命

必须会按这几个急救穴位关键时救你命 2013-07-08来源:凤凰健康作者:yang 长期以来,人们持有这样的观点,急病找西医,中医是慢郎中,与急救根本沾不上边。其实,这是对中医急救最大的误解。如果我们身边的人突发急救或者遭遇意外,按常规叫120,等医生到来时可能已是回天乏术。如果我们掌握一点中医急救技术,在第一时间即可实施抢救,为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以下列举出一些家庭常见病的中医急救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必须会按的这几个急救穴位(图片来源:当归中医学堂)

1、昏厥 根据病症分为虚厥和热厥。 虚厥者多因平素气血不足,加上受到寒邪、疼痛、出血等因素影响,出现突然头晕,脸色苍白,手足冰冷,冷汗淋漓,甚至晕倒。此时应立即点压或针灸人中、劳宫、百会、涌泉等穴位,或用艾条(如无艾条,香烟亦可)温灸大拇指桡侧指甲根部的少商穴和小指尺侧根部的少泽穴及神阙穴。 因人身心主神,肺主魂,厥症发生时,五脏气机逆乱,神魂不调,当治心与肺,因而取心经之井穴少泽及肺经之井穴少商温灸,有交通阴阳、扶阳抑阴的作用,再加上神阙穴可激发元神和元气。灸时,病人会感觉热气在胸腹间流动,然后慢慢苏醒。 热厥多因中暑、热病等引起。病人表现为脸色红赤,大汗淋漓,呼吸急促,胡言乱语,继而陷入昏迷。应立即点压或针灸人中穴,在大椎穴刺血拔罐,或在颈部、背部、肘窝等处刮痧,或在十个手指尖或耳垂放血。

必须会按的这几个急救穴位(图片来源:当归中医学堂) 2、中风 病人中风时,轻者口眼歪斜,失语,半身瘫痪,重者突然倒地昏迷。此时不可搬动患者,特别是不可晃动病人头部,这样会加速脑内血管破裂,导致病情家中。 应赶紧用三棱针、注射针、缝衣针等尖的东西,在十二井穴(不懂穴位者就在十个手指头)上刺出血来,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依次再刺耳尖、耳垂、鼻尖、鼻腔、十个足指尖、百会等穴,这种刺络放血法具有清热泻淤、活血通络、开窍启闭、护脑形神的作用,刺血后可缓解经络中的压力,宣通经络中的经气,调整气血平衡,对于促进苏醒消除中风后遗症极有帮助。

穴位健康

有用的穴位 没有事情的时候掐掐自已身上的穴位,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哪里痛就掐哪里,多掐几次就不痛了,血脉也就通了,让自已的血液正常流通。养生其实好简单的,没有那些怕困难的朋友们说的哪么难。祝愉快。跟我学习易经养生术防病治病,学习的过程就是诊疗的过程。学会了病也治好了。很有成就感哟。

(手) 手神门穴:手腕横纹处,从小指延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处: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改善心悸。

内关穴:位置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帮助入眠,可调节自律神经,抒压/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治头晕目眩。 各手指指甲旁边:手心拇指(肺经)、中指(心包经)小指(心经)手背食指(大肠经)、无名指(三焦经)、小指(小肠经):抒压/解除疲劳。

合谷穴: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著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抒压/解除疲劳,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避免「中痧」,增进免疫力,提神醒脑,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 曲池穴: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抒压/解除疲劳,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发危机,可让肌肤循环改善,避免「中痧」。

劳宫穴:中指及无名指往下延伸交会的凹陷处,位置大约在握拳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脑、清心安神。 手指的肺穴:无名指第一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手指的肝穴:无名指第二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头) 百会穴:位置在头顶,以两边耳尖划直线与鼻子到后颈直线的交叉点: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中医养生保健常按五大黄金穴位

中医养生保健常按五大黄金穴位 作者:黄帝中医养生堂 中医推拿与中医针灸为中医两大治疗方法,而二者的实施与“腧穴”脱不开联系。“腧穴”,俗名“穴位”,是推拿与针灸疗法的施术部位。 中医推拿——中医养生保健常按五大黄金穴位 专家指出:不论是中医推拿,还是中医针灸,皆是根据治疗不同疾病,而采取与其相应的一个或几个穴位作为刺激点、反应点,通过此番治疗实施,让病人的病情得以缓解和康复。据《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总体而言,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在每个人的身体上都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腧穴,常按揉一些腧穴,可以保健身体、防治疾病、缓解病情,起到一定的养生保健效果。 中医养生保健黄金穴位一、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中医养生保健黄金穴位二、恢复活力关元穴 适宜症状: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尤其擅长治疗不孕不育、阳痿、遗精早泄、痛经、月经不调等症。 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关元穴位于腹下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处。常用方法是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 中医养生保健黄金穴位三、扶正培元足三里穴 适宜症状:一切虚损性疾病,如贫血、产后术后、大病初愈等。

急救技能大全复习课程

“第五届急救技能”培训资料 一、中暑 1、轻微中暑:若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或体温略有升高,这很可能就是中暑了。我们应将患者迅速带离高热环境,移至荫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为其扇风,用风油精擦其额部或太阳穴,并给予清凉饮料、浓茶、淡盐水和十滴水,人丹、解暑片(每次1~4片)或藿香正气丸(每次1粒)等解暑药物。这就是轻微中暑病人,一般在短时间内中暑症状可消失。 2、高热型中暑: (1)发病原因:乃人体受高温及阳光之直接照射,使体温调节机能失常而发生排汗困难,因而体温急剧上升。如长时间曝露于高温之日光下,可引起脑膜高度充血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失去了体温调节作用。发生症状患者感觉闷热难受,体温升高(往往超过四十度)。皮肤潮红但干燥无汗,继而意识模糊、头晕虚弱、畏光、恶心呕吐、血压降低、脉搏快而弱、终至昏迷(可于数小时内致死)。 (2)处理方法:1)迅速将患者移往荫凉而通风之处所,放低头部,抬高双腿。2)解除其负荷,松开衣服,使其平卧且垫高头部(晕眩则抬高下肢)。在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当身体出现高热时,用冷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用40%的酒精擦身。亦可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置冷湿毛巾或冰袋。3)症状重或昏迷患者,可按压人中、合谷等穴刺激其苏醒并迅速送院处理。 4)如发现患者呼吸困难,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5)患者清醒后,应请医生或送至附近医疗机构检诊以利作进一步之治疗。 6)供给水份(患者意识清醒才可经口给予水份,否则应经由点滴给予)。 3.痉挛型中暑 ⑴发病原因因暴露于热环境下,身体所散发汗液使体内盐份损耗过多所致。(这是比较常出现的中暑问题,由于军训时排汗过多,身体的微量元素大量流失所致.) ⑵发生症状主要为各部骨骼肌肉发生疼痛性收缩、皮肤潮湿寒冷、全身抽搐、体温正常或稍增高。 ⑶处理方法1. 立即给予适量的盐水。 2. 不能饮用水的患者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可进行生理食盐水静脉灌注(亦可用消毒棉签润湿后将食盐水沿口唇滴入)。 3. 其它与高热型中暑相同。 二、急救时如何按压人中、合谷穴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平掐或针刺该穴位,可用于救治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的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在实际操作中用拇指尖掐或针刺人中穴,以每分钟揿压或捻针20-40次,每次连续0.5-1秒为佳。 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取穴: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合谷穴。按压方法:右手拇指弯曲成90度,垂直按在合谷穴上,用力向下按压,然后松开,这样有节奏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一次。为使按压效果更好,按下后并左右揉一揉,就可以断定最敏感的正确位置。 三、晕厥 定义:晕厥是由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 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意识丧失,摔倒。 生活中常见的晕厥病因有以下3种:①单纯性晕厥:疲劳、空腹、失眠、情绪紧张、疼痛等诱因,引起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而导致脑供血不足。②体位性低血压:由于体位改变,如从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引起血压下降。③由于血糖明显降低而导致大脑能量供应减少。 晕厥是一过性的,而休克则可危及生命,所以,对这两种情况须加以区别。 方法:压迫指甲背部,如果按压3秒后放松,未见到血色恢复,则提示为休克。 急救步骤:⒈判断是晕厥还是休克,如果是休克迅速拨打120。2.如果是晕厥则要保持空气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